154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i

BCL3033

SOSIOLINGUISTIK BAHASA CINA

汉语社会语言学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PJJ )

Fakulti Bahasa dan Komunikasi

Jabatan Bahasa Moden

Penyunting dan Penulis:

Ang Thiah Huat @Ang Thian Huat

Universiti Pendidikan Sultan Idris

Tanjong Malim

2012

Page 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i

目录

PENGENALAN iii HURAIAN BCL3033 SOSIOLINGUISTIK BAHASA CINA iv SINOPSIS KURSUS v PENAKSIRAN vi

课程基本信息 vii

教学内容 viii

单元一 社会语言学 1-7 1.1 前言

1.2 语言与人类交际

1.3 何谓社会语言学

1.4 总结

单元二 语言与社会 8-18 2.1 前言

2.2 语言的社会性

2.3 语言的全民性

2.4 方言

2.5 共同语

2.6 总结

单元三 汉语与汉文化 19-26 3.1 前言

3.2 从颜色词看汉民俗文化

3.3 饮食与汉语

3.4 总结

单元四 禁忌语 27-38 4.1 前言

4.2 禁忌语的由来

4.3 汉语禁忌语的现象和使用方法

4.4 总结

单元五 称谓语 39-48 5.1 前言

5.2 称谓语的功能

5.3 称谓语的种类

5.4 总结

Page 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ii

单元六 语言与性别、年龄 49-61 6.1 前言

6.2 语言的性别差异

6.3 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6.4 语言的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6.5 语言的年龄变异

6.6 语言的年龄差异的成因

6.6 总结

单元七 语言与阶级、行业 62-83 7.1 前言

7.2 语言的全民性与阶级差异

7.3 阶级(阶层)与语言变异

7.4 社会方言的阶层变体

7.5 语言与行业、职业

7.6 行话

7.7 总结

单元八 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 84-107 8.1 前言

8.2 语言接触的结果

8.3 语言同化和文化同化

8.4 语言的借用

8.5 语言的融合

8.6 双重语言现象

8.7 总结

单元九 教学言语 108-131 9.1 前言

9.2 何谓教学言语

9.3 教学言语的分类和特点

9.4 教学言语的要求和语用原则

9.5 教学美学对教学言语的要求

9.6 教学言语的表达方式

9.7 总结

单元十 流行语 132-145 10.1 前言

10.2 流行语的定义

10.3 流行语的来源

10.4 流行语的特点

10.5 流行语的时代性与语用特征

10.6 总结

Page 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iii

PENGENALAN

Panduan kursus disediakan bagi membantu anda memahami sepenuhnya keperluan

dan kandungan kursus. Pelajar dinasihatkan membaca bahagian ini dengan teliti

dan selepas itu berusaha untuk mengikuti segala perkara yang disarankan bagi

membolehkan anda melengkapkan kursus ini dengan cemerlang.

Kursus BCL3033 Sosiolinguistik Bahasa Cina memberi pengetahuan kepada pelajar

tentang aspek-aspek yang berkaitan dengan penggunaan bahasa dalam masyarakat.

Antara perkara yang akan dibincang dalam kursus ini ialah definisi dan konsep

sosiollinguistik serta sosiologi pendidikan bahasa. Pelajar akan didedahkan dengan

sosiolinguistik mikro dan sosiolinguistik makro. Di samping itu, kursus ini akan

mengkaji hubungan sosiolinguistik dengan bidang-bidang lain serta implikasinya

terhadap perkembangan bahasa seperti pertembungan bahasa, pencemaran

bahasa, leksikal baru dan variasi bahasa.

KUMPULAN SASARAN

Kursus ini ditawarkan kepada semua pelajar yang mengikuti Program Ijazah Sarjana

Muda Pendidikan di UPSI. Walau bagaimanapun, modul ini digubal khas untuk

pelajar Program Jarak Jauh.

PERUNTUKAN MASA PEMBELAJARAN

Mengikut piawaian UPSI dan MQA, setiap jam kredit memerlukan pelajar

memperuntukkan 40 jam waktu pembelajaran. Oleh itu, bagi setiap kursus ini

pelajar perlu memperuntukkan 120 jam waktu pembelajaran. Anggaran agihan

waktu pembelajaran bagi BCL 3033 adalah seperti dalam Jadual 1.

Page 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iv

Jadual 1 Anggaran agihan masa pembelajaran BCL3033

Aktiviti Pembelajaran

Jam Pembelajaran

Bersemuka Tidak

Bersemuka

Membaca modul, ulangkaji, dan menyiapkan tugasan 40

Tutorial di Pusat 10

Tutorial dalam talian( E-Learning, contohnya melalui

BigBlue Button/Skype ) 46

Forum ( E-Learning melalui MyGuru3 ) 12

Video P&P melalui MyGuru3 10

Kuiz dalam talian melalui MyGuru3 2

56 64

Jumlah Masa Pembelajaran 120

HURAIAN BCL3033 SOSIOLINGUISTIK BAHASA CINA

HASIL PEMBELAJARAN KURSUS

Di akhir kursus BCL3033, anda diharap dapat:

1. Menilai kajian Sosiolinguistik sebagai satu bidang ilmu linguistik yang

penting(K6);

2. Mengadaptasi nilai-nilai positif dalam penggunaan bahasa dalam

masyarakat(A4);

3. Mendemonstrasikan nilai kesantunan dan peraturan sosial dalam aktiviti

seharian melalui lakonan(P4);

4. Melaksanakan tugasan secara koperatif dan kolaboratif (LS2).

Page 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v

SINOPSIS KURSUS

Kursus ini memberi pengetahuan kepada pelajar tentang aspek-aspek yang

berkaitan dengan penggunaan bahasa dalam masyarakat. Antara perkara yang

akan dibincang dalam kursus ini ialah definisi dan konsep sosiolinguistik serta

sosiologi pendidikan bahasa. Pelajar akan didedahkan dengan sosiolinguistik mikro

dan sosiolinguistik makro. Di samping itu, kursus ini akan mengkaji hubungan

sosiolinguistik dengan bidang-bidang lain serta implikasinya terhadap

perkembangan bahasa seperti kedwibahasaan, pencemaran bahasa, perancangan

bahasa, laras bahasa dan variasi bahasa.

ISI KANDUNGAN KURSUS

Untuk membantu anda mencapai hasil pembelajaran kursus ini, isi kandungan

kursus dibahagikan kepada sepuluh unit semuanya yang terkandung dalam Modul

seperti berikut:

UNIT TAJUK

1 SOSIOLINGUISTIK: PENGENALAN

2 BAHASA DAN MASYARAKAT

3 BAHASA CINA DAN KEBUDAYAAN BANGSA CINA

4 BAHASA LARANGAN

5 KESANTUNAN BAHASA

6 BAHASA, GENDER DAN UMUR

7 BAHASA DAN BIDANG KERJA

8 PERTEMBUNGAN BAHASA

9 PENDIDIKAN BAHASA

10 LEKSIKAL BARU DAN IMPILKASINYA DALAM MASYARAKAT

Page 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vi

PENAKSIRAN

Tugasan % Wajaran Kaedah dan Hasil Tugasan

Forum 30 Dalam talian menggunakan MyGuru3

Tugasan 30 Bercetak dan dijilid berserta salinan CD

Peperiksaan 40

Jumlah 100

HURAIAN IKON YANG DIGUNAKAN

Situasi yang memerlukan anda berfikir dan membuat refleksi

mengenainya.

Aktiviti yang harus dilakukan untuk memahami konsep yang

dibincangkan. Aktiviti termasuklah menjawab soalan, mengisi

tempat kosong, melakar, dan/atau mencari maklumat daripada

Internet, buku, dan sumber lain-lain.

Kuiz yang perlu diambil dalam talian yang menyumbang kepada

markah kerja kursus.

Forum yang perlu disertai dalam talian yang menyumbang kepada

markah kerja kursus.

Persembahan mikro- dan makropengajaran yang perlu dijalankan

dan dimuat naik untuk dipersembahkan kepada pensyarah dan

rakan-rakan lain.

Aktiviti latihan bagi membina kefahaman dan mengaplikasi konsep

yang dibincangkan. Kadang-kadang disertakan jawapan serta

maklum balas di akhir setiap unit.

Aktiviti latihan yang disertakan jawapan serta maklum balas.

A

Page 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vii

社会语言学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BCL3033

中文名称 :汉语社会语言学

英文名称 :SOSIOLINGUISTICS

适用专业 :汉语言学

课程类别 :中文教育学士课程主修课

二 课程简介

社会语言学是中文教育学士课程主修课之一。社会语言学是通过语言研究社会现象或

通过社会研究语言现象的一门语言科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门新兴

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语言学越来越

体现出它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的、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的 :本课程在适当介绍西方社会语言学基本内容的同时,侧重于结合汉语言

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教学;在适当介绍社会语言学的整体体系的同时,重点突出

具有较大现实意义而鲜为人们所关注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

学生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历史、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价值,掌握社会语

言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他本知识。

Page 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viii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分析、观察语言与社会互为关照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生活中语言的问题和语言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

理论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 PJJ 课程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适

当提供阅读书目和思考题,供学生课外阅读、思考。

五 教学内容

单元一 社会语言学

单元二 语言与社会

单元三 汉语与汉文化

单元四 禁忌语

单元五 称谓语

单元六 语言与性别、年龄

单元七 语言与阶级、行业

单元八 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

单元九 教学言语

单元十 流行语

Page 1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

单元一

社会语言学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说明人类使用语言的目的。

2. 说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3. 说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目的。

1.1 前言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过着群居的生活。这种群居的生活是社会的主体。

人类需要语言来进行交际。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没有社会,语言也无从存在。任

何个人的语言现象,都是出于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而产生和存在这一基本的事实。

人的发音及辨别语音的记忆以及思维等的能力,再加上人类所组成的社会以及社会交

际过程的特征和限制,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产生和保持语言的基础。由此

可见,人类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产生和运用也离不开社会。

(一) 依你看,人类为何过着群居的生活?

(二) 为什么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三) 想一想,为何“人类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产生和运用也离不开

社会”?

Page 1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

1.2 语言与人类交际

1.2.1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生活中离不开的交际工具。人类必须运用语言作为交际中传递信息的

符号。语言成为了人类交流思想、相互交往、达到彼此的了解。

其间,人类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使用语言以外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如身势、手势、

面部表情等等。这些语言与非语言的传递信息的方法都是社会交际的基本方法。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代号。信息转递过程 :

“编码 - 发出 – 传递 - 接受 - 解码”。

说话人为了传达某一信息,首先需要寻找词语,并按语言规则编码。编码完成后,

通过发送输出。口语的发送由发音器官完成。听话人利用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再进行

解码并将听到的声音还原成有意义的信息加以理解。身势,表情非语言交流方法在交

际中弥补了语言的某些缺陷和不足。此外,文字的运用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空的局限。

人类语言的特殊性:

a. 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和自然属性。

b. 人类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具有明晰的结构单位。

c. 人类语言具有任意性。人类语言具有能产性。通过有限的声音和成分传递

出无限的信息。

d. 人类语言具有传承性。通过父辈学习语言。

语言对人们是一视同仁的。不同阶级的人说出的话其内容是有阶级性,但他们使

用的语言却是共同的(全民性)。社会变异和风格变异都是全民语言不同表现形式。

( 性别,年龄,职业, 文化程度,场合,但不影响交际和理解)。

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它经过祖祖辈辈的使用以规则的形式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

凝固而成,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说的行为和结果。语言从言语中概括

Page 1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

出来得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言语有显著的个性,因为每个人的言语在发音上,遣词造

句等方面都具有个人的特点。

不同的句子中包含的词是有限的,它们可采用不同的搭配方式反复使用。同一个

词可以在不同的句子中使用,而且遣词造句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从无限的具

有个人特点的句子中概括出来的,并由某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即由

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体系,就是语言。

社会因素是语言的本质因素。语言是应人类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它的首要功能

是被用来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说话者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发送信息,听话者也通过语

言这种工具接受信息,从而达到交流思想和相互了解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人类没

有了思想交流,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将无法进行。因此,正常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

会交际活动,社会交际活动又要依靠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进行。语言就是作为交际工

具,以其交际功能为社会服务。

1.2.2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交际功能:(一),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相互配

合的活动,而不单是说话者或听话者单一方面的事。(二),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社

会功能。语言还有其他的功能,如作为思维工具的功能、调节情绪的功能等等。但它

们都是交际功能的派生物。如果语言失去了交际功能,别的功能亦不复存在了。

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这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人类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语言的,

人类的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类语言有许多基本特点:

(一)人类语言相当明晰,语言内部各单位的界限与联接都很清楚。(二)人类语言

是由音义结合而构成的符号系统,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内部成分有机结合而

Page 1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

成;依照一定的秩序,语言材料有着无限的生成性。(三)人类语言可以被传授。任

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可以学会人类的一种或几种语言。

想一想

(一) 什么是语言?

(二) 依你看,为何身势,表情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交际中弥补了语言的某些缺陷和不

足?

(三) 为什么社会因素是语言的本质因素?

1.3 何谓社会语言学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社会语言学是

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 诸如社会学、人

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 )去考察语言,进而研究在不同的社会条

件下产生的语言变异。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语言学看成是研究社会与语言的共变的

一门学科(陈原,1983)。

当我们在研究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语言在社会中的各种功能的时候,我们先

看“社会”和“语言”的定义。中国的一些社会学者认为社会 “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

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张克荣,

1988:53 )。语言不是加给人类世界原已存在种种事物的标记或名称的单纯汇集。

每一个社会集团都生活在多少不同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社会中。这些差别既反映在言语

社会的文化组成成分中,也反映在他们的语言中。有时候,一个社会是多语的,许多

人会使用不止一种语言而且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语言。由此可见,社会

Page 1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

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是研究语言的社会现象的学科。社会语言

学家关心的不是语言结构规律,而是语言结构、语言系统之外的,人们如何使用语言

和语言变异的各种现象。例如人们为什么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

他们关心的是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传递社会意义的方式是什么,在交际中如何使

用语言以及语言在使用中的变异现象等方面的研究。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

在交际过程中的一种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语言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所说的

话,是人们交际的代码。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实际上是一套语言项目的组合,

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语音、词汇、语法结构是语言的表达系统,是人类

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际和人类社会活动的载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由于人们的年龄、

性别、社会地位或交际场景的差异,使参与交际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产生了差异,

从而形成了语言的变异或变体。由此可见,语言和社会即是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对象。

如果脱离了语言和社会,社会语言学就失去了研究的内涵,就会变得空洞无物。

想一想

(一) 为什么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 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事项?

(三) 为什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Page 1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

1.4 总结

单元一阐述了人类使用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没有社会,语言也无从存在。由此可见,语言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经过社

会约定俗成和使用,这就赋予了它具有全民性的特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

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一种社会行为或社

会活动。因此,语言和社会是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对象。

思考与复习

(一) 语言是人类生活中离不开的交际工具。试叙说人类语言的特殊性。

(二) 试叙说语言的产生和存在都与社会有着不容分割的关系。

(三) 依你的看法,为何一旦脱离了语言和社会,社会语言学就失去了研究的内涵

而变得空洞无物?

关键词

符号 交际过程 语言规则 编码 解码 能产性 传承性

社会因素 自然属性 符号系统 生成性 语言变异 变体 载体

社会属性 心理属性 全民性 交际的代码 语言的社会现象

语言结构规律 非语言交流 社会约定俗成 语言的本质

Page 1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

参考资料

陈原(2004)。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2007)。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葛本仪(2003)。社会语言学概念。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郭熹(2006)。中国社会语言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汪大昌(2005)。普通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大明(1997)。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游汝杰(2007)。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廷国(2008)。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蓉晖(2006)。社会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祝畹瑾(2003)。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Page 1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

单元二

语言与社会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阐述语言的社会特性。

2. 说出方言的形成与其成为社会交际工具的重要特征。

3. 说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其成为社会交际工具的重要特征。

4. 分辨共同语与方言。

2.1 前言

社会的组成是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

相互联系,互利合作形成的群体。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通

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

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语言进行

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

最佳的效果。假如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生活在一个共同地域中的

人群不能组织成一个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生产和生活相互协调的社会。所以,语言

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

Page 1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

想一想

1. 依你看,什么是社会群众的行为规范?

2. 说一说,人类组成社会的基本动机是什么?

3. 想一想,假如一个社群没有了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会发生什么状况?

2.2 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都与社会有着不容分割的关系:

(一)语言和社会相互依存。

从语言、社会和人的产生看,应该说,这三者是互为条件、同时产生的。因为只

有人才有语言,也只有人才能组成社会。语言依附社会,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这时,言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的出现,人类也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真正的语言

才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不但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例如:“电脑、网络、面子书等词肯定在五六十年代是还未出现的。

社会也离不开语言。人类社会从出现的时候起,就以语言作为它的存在条件。社

会的共同活动要靠语言来协调,社会的生产要靠语言来记载。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社

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如果“没有全社会都懂得的语言,没有社会一切成员共

同的语言,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

(二)语言为社会服务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一般来说,社会现象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语言是为了适应社会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它出现以后,就以其特有的交际功能积极

地为社会服务。

Page 1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

(三)语言为社会约定俗成

语言随社会而产生,并存在于社会之中,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使用。每一个社会

都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是由使用它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每一个社会成员

都要使用社会上共同约定的语言,任何人不能随意加以改变。否则,人们就无法进行

交际,语言就失去了充当交际工具的作用。

(四)个人语言要受社会制约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转化为掌握语言的现实,完全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正常的人,

虽然有掌握语言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人类社会作为前提条件,他仍然不能掌握语言。

其次,人们掌握语言,是要通过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的。只有在社会

中生活,才有交际的需要,会产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要求;只有在社会中生活,才能

够接触和了解社会共同约定俗成的语言,才能根据需要逐渐学习和掌握它。所以,只

有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够把掌握语言的能力转化成掌握语言的现实。

(五)语言交际是集体性的社会活动

语言交际活动是为了社会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没有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没有语

言的交际活动。因此,语言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语言交际活动必须在说者和听者

之间进行,因此这种活动又具有集体性。所以说,语言交际活动的本质是一种集体性

的社会活动。

想一想

(一) 为什么语言和社会是相互依存?

(二) 为什么语言的运用是社会的约定俗成现象?

(三) 试说明为何个人语言要受社会制约?

Page 2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

2.3 语言的全民性

语言由社会约定俗成和使用,这就赋予了它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一)语言为全民创造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在社会全民中产生,在

社会全民的共同使用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世世代

代的社会全体成员不断创造语言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把一些新的语言成

分补充到语言中来,使整个语言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创新中得到发展。因此,语言不是

哪一个人创造,也不是哪一个时代创造,更不是哪一个阶级创造的。语言是整个社会

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创造的。

(二)语言为全民使用

全民创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交际需要,所以全民创造的语言,又为整

个社会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使用。语言作为社会的集体财富,存在于全民之中,又在全

民的共同使用中获得了生命。一种语言一旦不为全民使用,它就丧失其存在价值而宣

告消亡。所以,有生命的、活的语言,永远生存在全民的共同使用之中。

(三)语言为全民服务

语言被全民创造出来以后,它就会一视同仁地为全民服务。不论哪个时代、哪个

阶级、哪个阶层或哪个人,只要使用语言,语言就可以为其交际服务。对使用者来说,

有掌握和使用得好坏的问题;对语言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无论什么人,只要努力

学习,很好地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语言就可以更好地为他服务,完满地表达交际内

容,完成交际任务。由于语言的创造、使用以及它的服务范围等都与全民紧密相联,

可以说,离开了社会上的全体成员,就无所谓人类的语言。因此,语言的全民性也是

语言的本质属性。

Page 2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

想一想

(一) 为何语言是整个社会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创造的交际工具?

(二) 为何语言会有消亡的现象?

2.4 方言

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ety),又称语言或言语变异、语言或言语异体。方

言是全民族的语言变体。一种语言的各种方言,小至一种方言中某一项语音、词汇

或句法特征,只要有一定的社会分布的范围,就是一种语言变体。方言自成乡土文化

的特殊部分。它是信息的载体和媒体; 它把乡土文化的内涵约定俗成地符号化了。它

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中, 与当地的民俗心态密切相联。通常说, 人们掌握和运用

本民族的语言, 其实说得确切些, 首先是掌握各自所在的地域的方言。他们自幼习

惯运用方言以传情达意,进行思维。因此, 方言是适应当地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际

工具。本地人是在符号化的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行施信息交流和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

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

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地域方言是

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

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

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

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

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

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

Page 2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

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

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八种:

一 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北方方言分布地域最广,包括长

江以北汉族居住的地区,长江以南镇江至九江的沿江地带,以及湖北(东南一带除

外)、四川、贵州、云南大部分和广西、湖南的西北部。使用的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

70%以上。

二 吴方言

以上海话为代表,分布地区在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镇江不在内)和浙江省

大部分。因此也称江南活或江浙活。使用人口约中汉族总人口的 8.4%。

三 湘方言

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

人口数的 5%。

四 赣方言

又叫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

除外)。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数的 2.4%。

五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

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部为主。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

人口数的 4%。

Page 2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4

六 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小部分。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

人口数的 1.2%。华侨及华裔也有说闽北方言的。

七 闽南方言

以夏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大部分和广东东部潮汕地区以及海南岛

的一部分。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数的 3%。华侨和华裔中说闽南方言的很多。

八 粤方言

也叫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广西两省,又是香港和澳门同胞使用

的方言,华侨和华裔中的很多人也使用。粤方言区拥有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数的

5%。

想一想

1. 依你看,为何方言会成为乡土文化的特殊部分?

2. 为何方言是适应当地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

3. 什么是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

4. 依你看,方言可有完整的系统?它是否能够满足一个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请举

例说明之。

2.5 共同语

共同语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中的

不同历史阶段以及语言发展和使用具体情况,分析出各种各样的共同语。随着人类的

历史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就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语。例如氏族

共同语、部落共同语,还有最后形成的民族共同语。

Page 2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5

同一种语言中一般有多种方言,其中一种方言能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我们称

它为“基础方言”。至于哪一种语言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依赖于社会生活、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因素。比如中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主要

是因为政治和文化等原因所决定。

2.5.1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

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重镇。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

都城。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

越来越大。一方面,它作为官府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

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

乃至典范性的书面语。

20 世纪初,特别是五四以后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国语运动”的开展,又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在这

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下,口语和书面语就彼此接近起来,逐步形成了现代汉民

族共同语,即普通话。

2.5.2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

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

Page 2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6

《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有弟子三千,分别来自四面八方,其语言各异。孔子讲

学时就用雅言而不用鲁国方言,我们可以说孔子是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汉代的民

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中国第

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

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

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老白姓也

以会讲官话为荣,因为人们认为讲官话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民国时期汉民族

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和各个方言来源

属于上古汉语,所以都是同出一源。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普通话已于 1982 年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中国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此,普

通话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方言是地方习惯用的语言。

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虽是北方方言,但它同时从其他方言吸取营养(从方言中吸

收词汇、语法甚至语音的个别成分)来充实自己。民族共同语总有一系列规范化、标准

化的研究和措施相伴随,所以,它比之任何方言(包括北方话)更加丰富,更加具有

规范性、公众性。民族共同语这种既植根于方言,又高于方言的特性决定了它为全民

族服务的性质,而方言则是汉语的地域分支,为某一个地域的人群服务。正因为此,

民族共同语必然对方言产生巨大影响,对方言起制约作用,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随

着中国社会统一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发展,人们文明水准的日益提高和语言文字工作的

日益法制化,更要求大力推行民族共同语,在正式场合和公众场合使用具全民性和较

强规范性的普通话。然而,方言的地域性和亲情特点也决定了方言在局部地域存在的

必要性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

Page 2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7

想一想

1. 何谓“基础方言”?

2. 说一说,何谓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3. 试说出汉民族共同语和各个方言的来源?

2.6 总结

单元二阐述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都与社会有着不容分割的关

系。此外,语言由社会约定俗成和使用,这就赋予了它具有全民性的特点。语言作为

交际工具,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被全民创造出来以后,它就会一视同

仁地为全民服务。

方言是全民族的语言变体。一种语言的各种方言,小至一种方言中某一项语音、

词汇或句法特征,只要有一定的社会分布的范围,就是一种语言变体。方言自成乡土

文化的特殊部分。它是信息的载体和媒体; 它把乡土文化的内涵约定俗成地符号化了。

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共同语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同一种语言中一般有多种方

言,其中一种方言能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我们称它为“基础方言”。现代汉民族

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随着社会统一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发展,人们文明水准的日益提

高和语言文字工作的日益法制化,更要求大力推行民族共同语,在正式场合和公众场

合使用具全民性和较强规范性的普通话。然而,方言的地域性和亲情特点也决定了方

言在局部地域存在的必要性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

Page 2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8

思考与复习

(一) 试举说出语言的全民性的特点。

(二) 试说出为何语言和社会相互依存?

(三) 何谓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四) 想一想,为何中国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关键词

社会现象 乡土文化 变体 氏族共同语 共同语 信息的载体和媒体

约定俗成 地域方言 基础方言 部落共同语 规范性 乡土文化的内涵

语言变体 社会方言 方言 民族共同语 公众性 语言的本质

语言交际活动 现代汉语方言

参考资料

陈建民( 1999 ). 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 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陈松岑(1999). 语言变异研究.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陈原(2004). 社会语言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2007). 社会语言学概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孙炜 (2010). 社会语言学导论 .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徐大明(1997). 当代社会语言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游汝杰(2007).社会语言学教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赵蓉晖(2006). 社会语言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祝畹瑾(2003). 社会语言学概论.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Page 2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9

单元三

汉语与汉文化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阐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的原因。

2. 叙说语言就是一种世界观的原因。

3. 举例并叙述汉语的颜色词与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4. 举例并叙述汉族饮食文化所引申的词语用法。

3.1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在语言的词语中,可以反映出

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民族越是重要的东西,语言中有关的词语

就越多,对其切分也越加精细。如在爱斯基摩语言中关于“雪”的词语非常详尽、不

可胜数,无论大小、厚薄、各种形状的、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等各种各样的雪都有相

应的词语加以描述,反映了当地“雪的文化”,因为这里的人总终年与雪打交道。

语言也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模式。简单地说,语言就是一种世界观。语言是人

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不同民族对世间万物有各种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而这

些认知和理解就反映到各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不同模式。例如:关于“季节”的名称,

汉语、英语、日语都有春、夏、秋、冬四季。而马来语里只有雨季和旱季。这些词语

的差别反映了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对不同的气候条件的认识。

Page 2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0

任何民族的文化世界都是用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建构起来的,通过语言而得以呈

现。语言的容量极大,它积淀着创造它的民族的所有历史。萨丕尔在《言论》曾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

习惯和信仰的总和,是由它决定我们的生活的组织。可见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表述

习惯都是由其深层的文化信息决定的。”

语言学家戚雨村先生认为: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

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同时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

系。从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表述习惯可看出其深层的文化底蕴。汉语言发展过程就

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始终渗透着民族文化发展信息。具体看: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

推溯文化的痕迹;古人造字心理透析民族文化传统;从汉字的构造折射出民族文化心

态;就好比汉语言文字从其产生起就在方方面面展示着中国文化信息。

想一想

1. 想想看,为什么对于一个民族越是重要的东西,语言中有关的词语就越多,对其

切分也越加精细?

2. 试举例说明为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的符号?

3. “语言是人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

想一想,为何不同民族对世间万物有各种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4. 说说看,为何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

Page 3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1

3.2 从颜色词看汉民俗文化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或多或少都有颜色词,这些颜色词也是语言中一种个性鲜明的

语言成分。颜色词在不同语言里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可以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还可以

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和风俗习惯,并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汉语的

颜色词与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3.2.1 红色:喜庆之色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常用和最喜用的颜色。红色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可称为“喜

庆之色”。“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颜色。古人以“红”代表炎热的南方和五行中的

“火”。太阳和火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所以,红属于“暖色”,“温暖”给人带

来“幸福”,“幸福”就是“喜庆”、“吉祥”、“欢乐”,因而,汉民族自古喜爱

红色。除此之外,红色的“顺利、成功”的象征义又可引申为受到公众好评、受到重

视和重用等含义。如“红人、红榜、走红、红得发紫、红极一时”。

3.2.2 白色:凶丧之色

白色对西方人来说它象征着纯洁,但对古代的中国却是人们忌讳的颜色,象征着

不祥、死亡、凶丧。在古代的阴阳五行说里,白色属金,主西方,西方是日落之地,

象征黑暗、死亡,人死了,是“一命归西”。这与“西”相对应的“白色”也自然成

了“不祥”的颜色。人们把死亡等丧事称为“白事”,人死后,亲属要披白穿戴白色

孝服,设立白色的灵堂,燃烧白色的纸钱,出殡时还要打着白幡。由白色引申出衰败、

腐朽、反动、落后等意义的词语,如:白色恐怖、白区、打白旗、白痴。在传统的中

国文化中,白色还表示卑微,如没有学问的人称作“白丁”。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住的

Page 3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2

屋子称为“白屋”,白屋是用茅草搭的房子。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采,故称"白衣

",后世称"布衣"。

3.2.3 黄色: 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尊贵的颜色,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

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

行学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黄色也代表着土地。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 在以

种植农业为主的社会中,黄河流域的土地不仅给人们的生存来源提供了一个主要保障,

而且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生活繁衍在黄河流域上的祖先对黄土地有着深

深的眷念与敬畏,因此黄色乃成为皇家之专用色彩。“黄”也可称为“大地之色、黄

金之色”。大约从隋唐时期开始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因此天子的衣袍叫“黄

袍”,皇帝的仪仗叫“黄钺”,天子即位叫“黄袍加身”。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是

中国的代表,因此黄色也成了古老中国的象征。

3.2.4 黑色: 不祥、地位卑贱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白同属五色,都是正色,也是不祥之色。黑色是黑夜的

颜色,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在汉语的文化结构中,黑色的基调也是庄严肃穆得,在现

代的追悼会上,吊唁死者的人也着黑色衣装。

在中国古代,黑色是平民的颜色,他们的衣着大多为黑色,是地位卑贱的象征。

《史记》云:“秦皇更民曰黔首。"李善注:"黔首,黑头无知。”在这里 ,黑的意义

与贱民、愚民联系在一起了。黑色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是个贬义词,表示阴暗、狠毒、

奸恶、阴险,并曾与反动、落后联系起来,如:黑心、心黑手辣、黑帮、黑手等。又

Page 3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3

从“黑暗”词义中引申出“非法的”、“欺骗”等含义,如:黑社会、黑帮、黑货、

黑市、黑名单等

等。由于黑色主要是消极的,通常为没落、黑暗、无生气的象征,进而代表着悲哀、

不幸、绝望、死亡等。所以,一般上华人都不喜欢黑色。

想一想

1. 说一说,为何红色是汉民族最常用和最喜用得着颜色?

2. 想一想,为何白色是汉民族忌讳的颜色?

3. 为何黄色成了古老中国的象征?

4. 想想看,为何华人一般上都不喜欢黑色?

3.3 饮食与汉语

3.3.1 从“吃”看汉族饮食文化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把“吃”放在首位。

在日常生活中,“吃”既是人们维持基本生活的方式。也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

方式。联络感情、表示亲密关系时,一起“吃”;缓解矛盾化解纠纷时,请“吃”。

俗语说:“一桌酒菜解冤仇”。矛盾再大,冤仇再深,一顿饭,几杯酒,烟消云散。

“吃”在汉语里,是一个语义丰富,构词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极强的词语。例如:

吃力、吃亏、吃老本、吃醋、吃香、吃不了、吃软饭等。此外,汉语里有许多成语也

是与“吃”有关。如:脍炙人口、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垂涎欲滴、狼吞虎咽、画饼

充饥、自食其果、囫囵吞枣等。

Page 3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4

3.3.2 食物的制作过程或方式

食物的制作过程或方法,在汉语中也有妙用。

做菜的关键在于生熟,“生”“熟”在汉语中有大量的引申用法:熟悉、熟人、

熟思、熟练、熟手、熟路,陌生、生人、生分、生硬、生疏、生米煮成熟饭。汉族人

喜熟忌生的饮食习惯在汉语中也有所表现:做事恰如其分是“把握好火候”;事情没

达到理想的地步叫“欠火候”或“火候不到”;“夹生饭”不能吃;“人生地不熟”

是很麻烦的事。

中国的烹任方式十分复杂,常见的有煎、熬、炒、爆、焖、煮、炸等,这些词语

在汉语中也经常被引申或借用,用来比喻万事万物。

煎是一种烹调方法,可以煎鱼由此引申出煎熬。曹植就针对曹丕的迫害而在其著

名的‘七步诗’中说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熬的特点是费工夫,因此引申出“熬夜”“这些年总算熬过来了”“熬年头”

“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

炒也有很多的引申用法,如“炒卖”“炒外汇”“炒股票”“炒鱿鱼”“炒冷饭”

“炒夹生饭”等等。眼下又出现了“炒老板”“炒经理”等说法,大有无所不炒的趋

势。

“爆”有“爆冷门”“爆棚”“爆满”“火爆”。“煮”组成的词语相对来说要

少一些,像“煮饺子”比喻人很多;“生米煮成熟饭”比喻事实无法更改。

想一想

1. 说说看,为何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把“吃”放在首位?

Page 3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5

2. 依你看,为何“吃”在汉语里,是一个语义丰富,构词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极强的

词语?

3. 试说出“生”和“熟”在汉语中说引申出来的词语。

4. 试举例反映出汉族人喜熟忌生的饮食习惯的汉语词汇。

3.4 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而文化特征必然会对

语言特征及其使用方式造成影响。所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

子。

任何民族的文化世界都是用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建构起来的,通过语言而得以呈

现。语言的容量极大,它积淀着创造它的民族的所有历史。萨丕尔在《言论》曾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所

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是由它决定我们的生活的组织。可见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

表述习惯都是由其深层的文化信息决定的。例如:在汉族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

色和饮食的词语。这

些词语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所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而文化特征必然会对语言特征及其使用方式造成影响。

思考与复习

(一) 为何语言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模式?

(二) 为什么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存?

(三) 为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Page 3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6

(四)为何红色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一种颜色?试举例及说明红色的“顺利、成功”

象征义的词语。

(五) 为何黑色是不祥、地位卑贱的象征?

关键词

语言 载体 世界观 文化内涵 帝王之色 地理环境的差异

文化 风俗习惯 喜庆之色 凶丧之色 文化心理特征

参考资料

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陈原(2004)。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葛本仪(2003)。社会语言学概念。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郭熹(2006)。中国社会语言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罗常培(1996)。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

孙炜(2010)。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汪大昌(2005)。普通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大明(1997)。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德峰(2001)。语言与文化交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廷国(2008)。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蓉晖(2006)。社会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祝畹瑾(2003)。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Page 3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7

单元四

禁忌语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阐述中华民族语言中禁忌语产生的原因。

2. 叙说汉语禁忌语使用的方法。

3. 叙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育委婉语的方法。

4.1 前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

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种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

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所有语言和文化都蕴涵着本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在交际活动

中,我们会遇见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人们在

交际中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者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而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

险、神圣、神气,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人们甚至相信语言

本身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或灾难,认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亵渎它,就会得到惩罚;

谁讨好它,就会得到它的保护和庇护。因此有些词语往往只限于某些人或某些场合使

用,这就是“语言禁忌”,英语叫做“linguistic taboo”,这类词语称为“禁忌语”,

英语为“taboo word”,也可以简称为“taboos”。禁忌语几乎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

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必须要对社会的禁忌有所了解,否则可能就会犯了人

家的忌讳而却毫不知情,交际效果则必然要大受影响。

Page 3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8

4.2 禁忌语的由来

Taboo(禁忌语:音译成“塔布”)一词来自玻利尼西亚语(Polynysian)。大

约 1777 年间, 英国的 James Cook 等人探险到南太平洋汤加(Tonga)群岛时,他们

发现岛上有很多奇特的习俗和禁忌,例如许多东西只有神、僧侣、酋长等特定人物使

用,而不许一般人使用;某些地方和某些人不可以随便接近;某些名字和词语是绝对

避讳的。触犯禁忌的人会受到部落及自然力量的严厉惩罚,岛上居民称这种现象为

Tabu。这个词后来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事实上,禁忌现象在中西方早就有了。它

最初产生主要是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由于科学文化不发达,人们对遇到的某些自

然现象无法解释,就会有一种敬畏和恐惧心理而不敢直接提及这些事物和现象,这就

是禁忌。

中华民族的语言禁忌带有很浓的民族情感和宗教理论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

把这种语言禁忌看作汉民族语言的特定标记。这些语言标记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随意

的,而是刻意追求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语言标记实际上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

自人类形成民族后,语言就伴随着民族产生和发展,同民族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禁忌现象,就是特点之一。

语言禁忌表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语言禁忌又具有特殊性,它被涂上了各种特殊

色彩。语言禁忌的开放性,决定了语言禁忌的无所不在。语言禁忌的特殊性,又决定

了它在宗教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一般语言禁忌的产生,或基于某种社会规范,如礼仪、

雅俗、政治等,或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的信仰与崇拜。汉族语言禁忌的产生也难免这

些因素,同时,汉族语言禁忌的产生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别同,是为了

达到与另一种语言区别的目的。归根结底,汉族语言禁忌主要有两大类构成,一类是

避讳而禁忌;一类是因别同而禁忌。相比之下,避讳禁忌要严格得多,在特定的语言

Page 3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29

环境和语言群体中必须严格遵循,一般不能违背。别同禁忌则显得宽松一些,只在宗

教生活或宗教意识较强的群体中才严格遵循。

其实,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任何语言中,尽管存在着明确表达某些概念或者事物的方法的词语,但针对某些概

念或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或直接提及,这些人们“回避”的行为,就是语言中的

禁忌现象。

想一想

1. 想一想,为何人类会认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亵渎它,就会得到惩罚?

2. 说说看,为何中华民族的语言禁忌带有很浓的民族情感和宗教理论观念?

4.3 汉语禁忌语的现象和使用方法

人们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但语言并不简单的只是一个

工具的体系,也是风俗的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人们通常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相

信语言这种符号,与它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完全统一的效应关系。

因此在某种事物需要避忌时,也就包括了从语言上的不提及。

语言是人们用来区别事物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具任意性的。但是,古人常常

把语言与事物等统一起来,迷信语言的魔力。在原始社会,由于很多人们不愿意出现

的现象出现,于是感到神秘;或是基于自身局限的认知水平,无力解释雷电风云等自

然现象,便导致了恐惧,便禁忌说某些话,认为这样话语后面所隐藏的事物就不会出

现。直至今天,很多地区还保有这种禁忌的文化现象。

Page 3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0

想一想

1. 为何古人常常把语言与事物等统一起来,迷信语言的魔力?

2. 依你的看法,为何现今的社会还保有这种禁忌的文化现象?

4.3.1 凶祸词语禁忌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因而禁忌提到凶祸一类的字眼,惟

恐因此而致凶祸的真正来临。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无论哪个民族

的人都在躲避着这个晦气的话题,每当不得不提及的时候,总是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其

他词语去代替。这么做或是为了避免招致不吉,或是为避免刺激感情,或是为发泄心

中的愤恨与畅快,或是为了颂扬赞美等等。

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事情。所以"死"字是不能提及的。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死法:小孩之死称夭折、夭遏、夭疾;美女之死为“香消玉殒”;妻死叫“断弦”;

为国家、民族正义的事业而死是:殉国、捐躯、献身、牺牲、就义、成仁、效命等;

受人景仰、功德高深的人的死亡是:陨落、星陨、溘然长逝等;而罪犯、恶人、仇人

或不值得尊敬与同情的人的死则是:毙命、完蛋、暴亡、下地狱、一命呜呼等。

民间平日说话也避忌“死”字,例如广州一带,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

“笑死我”说成“笑生我”。与“死”字同音的字也都要避开,如“四”、“十”等

字音,因其与“死”字相谐。台湾医院里就没有四号楼或第四号病房;连军舰的编号

也忌讳用“4”。据香港《大公报》披露,台湾 90 年代初计划建造的八艘军舰,顺序

编号,却有意回避了“4”字,没有“1102”和“1104”号。因为前者 4 个数字加起

来是“4”,后者明显含有“4”而不被采用。公共汽车也没有四路;机车牌照的尾数

也没有“94”,因“94”台语与“辗死”同音。另外,四月忌婚嫁,送礼应酬忌送四

百元等等也都是出于这类语言禁忌。

Page 4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1

为了防止凶祸的事情发生,民间在语言方面还忌讳说出与凶祸直接或者间接有关

的词语。广州一带,旧时因为方言“空”与“凶”同音,所以把“空屋招租”改成

“吉屋招租”。乘船的人,忌讳说“住”、“翻”,所以称“箸”为“筷”,称“帆

布”为“抹布”。其它“沉”、“停”、“破”、“漏”之类的话语也都在禁言之列。

香港探望病人和亲友时,忌讳送剑兰、茉莉、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

意为日后难相见了谐音;“茉莉”和“没利”、“末利”谐音;“梅”与“霉”谐音,

故被视为“倒霉”、“不吉利”的花卉。特别不适宜送给病人和从商的亲友。这一切

都是避凶求吉的语言禁忌现象,民间称之为“讨口彩”。

另外,民间以为睡眠时灵魂会暂时离开肉体,直到清晨灵魂回到体内,人们才醒

转过来。因此,清晨有许多禁忌,如不许讲龙、虎、鬼、梦等等词语。据说不管是有

意无意,说了这些字词,这一日便会遇凶厄、不吉利。早晨最忌说"梦"字,又忌讳对

人讲说自己睡眠时所做的梦,所谓 "朝勿讲梦,夜勿讲鬼"。无非是惧怕谈论鬼魂事,

招致祸殃。

有些数字在民间也有吉凶的分别,因而也有宜忌。数字的单双有吉凶的感应性质,

一般喜事忌单喜双,凶事忌双喜单,这是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反映。然而,人们又常

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或许是人们常常不能如愿以偿,故而总结出了这

样一条俗谚。各地在种种场合下单数、双数的忌讳又有其差别。比如民间通常是以

“三、六、九”为吉祥数字的象征的。然而也有以此三数为凶的。例如广东潮州人言

语间就讳说“三”字,否则祸不可测。湖北天、沔一带,人们以为“六”是不吉利的,

读“六”为 “禄”音,有“满禄”,即"死"的意思,所以忌讳。

除此之外,中华民族对生病也是很避讳的。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和诸多不便, 所

以人们对病也很惧怕。在言语活动中也尽量避免说“病”字, 生怕说了“病”字就真

的得病了, 并且连“药”字也要避。如粤语方言区、吴语区都忌“药”字, “吃中

Page 4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2

药”改说为“吃茶”;而对“生病”则有多种说法: 不自然、不好过、不太舒服、着

力过了、欠安、不适;连牲口病了也只说“不爱吃”、“很不爱吃”。

想一想

1. 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事情。中华民族如何说出人们不同的死法?

2. 为了防止凶祸的事情发生,民间如何说出与凶祸直接或者间接有关的词语?

3. 说说看,中华民族如何分别数字的吉凶?

4.3.2

在旧时代中,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爱拱手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因为财运

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民间很看

重此事,时时处处惦念着发财,也时时处处提防着破财。春节期间,各家各户要祭典

财神,民间有串胡同卖财神画像的。财神画像忌讳买卖,要说“送”、“请”。串胡

同的,带着许多财神画像,挨门喊:“送财神爷来了。”一般人家,都赶紧出来,到

门口回话:“好好,来,我们家请一张。”;如不想买的,也不能说“不要”,更不

能撵送财神的,只说“已经有了”,否则财神爷会怪罪的。假如财神真的不来了,这

家就要破财的。香港人过年从不说“新年快乐”,平时写信也不用“祝您快乐”。因

为“快乐”与“快落”谐音有失败、破产的意思,听起来和说起来都容易混淆,是犯

忌讳的词语。所以,一般香港人过年见面时总说:“恭喜发财”、“新年发财”、

“万事如意”等。另外,香港酒家饭馆的伙计及掌勺师傅最忌讳说“炒菜”、“炒

饭”。因为“炒”字在香港有“解雇”(炒鱿鱼)的意思,不吉利。当然香港的菜馆、

酒家也有不少带“炒”字的菜饭,而菜谱上写的则是“爆××”、“干煎××”、

“炸××”、“滑××”或“肉饭”、“叉烧饭”等,以此来避“炒”字讳。

Page 4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3

广州旧时商行里为了发财,为了账目上多进少支,特别忌讳支出的“支”字,以

求只“进”不“支”。香港对中、老年人忌讳称“伯父”、“伯母”,因为“伯父”、

“伯母”与“百无”谐音,就是“一无所有”的意思。故此,在香港,无论商人、公

职人员或是普通家庭妇女都忌讳这种称呼,而是称“伯伯”、“伯娘”。

想一想

1. 说说看,旧时代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总爱拱手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2. 为何香港酒家饭馆的伙计及掌勺师傅最忌讳说“炒菜”、“炒饭”?

4.3.3

在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对于人体特定部位与人的生理行为的禁忌语,特别

是有关性行为与性器官的词语最为人所避讳。在中国,人们一般对两性关系是很避讳

的, 这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有关,人们在思想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是密不可分

的,在谈到性器官时,中国人总是要用一些替代的话语,如“那个”、“那个地方”、

“下面”等委婉词语。对性行为则更是讳莫直言, 因而常常采用“行房事”、“同

床”、“合房”、“行周公之礼”等委婉词来代替。

中国人认为利用涉及性行为和性器官的词语这类语言诅咒、羞辱对方是最为有力

的工具。如在中国北方,人们常用带“蛋”的词语来骂人等等。这里讳言"蛋"字的原

因就是因为它是骂人之词。而之所以用"蛋"来骂人,是因为蛋指睾丸,是男性生殖器

的一部分,因而它有亵渎人、诅咒人的作用。骂人时,常以生殖器或性行为来羞辱对

方,说明人们相信这一类词语具有诅咒力,能够毁伤仇人的灵魂或者肉体。对于人正

常的生理行为来说, 如排泄行为和性爱行为等也因为认为其不洁或不雅而列入禁忌范

畴。由此产生了相关排泄行为的委婉语词,例如通常把“排泄行为”称为“方便”、

Page 4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4

“解大手”、“解小手”、“去洗手间”等;把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月经称为“来事

了”、“倒霉了”、“例假” 、“大姨妈”等等。

总括而言,在原始社会之后的任何社会中,人们对“性”都是十分尴尬的。因而,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也避免提到任何有关生理行为的词语。例如美国可谓是发达开放

的国家,色情电影虽然充斥市场,然而人们却称之为“黄色电影”或“成人电影”,

更何况是思想比较保守的汉族社会。至今,许多有关“性”的词语听起来依然刺耳。

1. 想一想,为何在中华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对于人体特定部位与人的生理行为的

禁忌语?

2. 说说看,中国人认为利用涉及性行为和性器官的词语这类语言诅咒、羞辱对方是

最为有力的工具的原因。

4.3.4 亵渎词语禁忌

有生理缺陷的人,也讳忌当面嘲笑他的缺陷,这也是对人不尊重的亵渎行为。如

当着秃头的人忌言秃,当着跛腿的人忌言瘸等等。民间一般都喜少恶老,湖南一带,

无论老幼都以"芽里"相称。虽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不例外。若称其为"老人家",则要生

气的。现时代,青年女子喜瘦忌胖,若言其瘦,则喜以为是称赞其身材苗条,长得漂

亮;若说其胖,则满脸不悦,以为是挖苦她体形难看,长得不美。

此外,中国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从祖先崇拜到迷信无所不有, 加上基督教,

佛教还有道教等外来宗教的传入,因而禁忌的内容与形式都相当复杂而且多元化。许

多带有亵渎性的词语或得罪神明的词语也不能胡乱说出口。在宗教上,语言禁忌出于

Page 4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5

人们相信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召唤”力量,一旦说出来就会真的如此这般所以要求人

们在神圣对象、神圣场所、神圣时间内,禁说污秽不净、亵渎神明的言词,或不吉利

的话,非说不可的术语常用谐语或隐语代替,以避其讳。如有些人忌讳说“棺材”而

改称为“寿材”、“寿器”或“长生板”等。另一方面,人们禁忌某些语言是出于崇

敬,唯恐冒犯神灵或以不洁亵渎了神灵。如某些宗教禁忌随便称神的名字,禁忌在宗

教仪式场合开玩笑。

在中国也有尊敬动物为神的习俗,这在一些京剧中出现,在当时戏班子的人忌说

五种动物的名字,它们分别是老鼠、刺猬、黄鼠狼、狐狸、蛇。如果有谁不慎说了这

些动物的名字,就要受到处分。他们分别称这五种动物为“灰八爷”、“白五爷”、

“黄大爷”、“大仙爷”、“柳七爷”。此外,在中国北方森林地区的一些猎人在语

言中忌称“老虎”,而称之“大虫”。

简单地说,中华民族的亵渎词语禁忌也是很多而且各地不一,举不胜举。总起来

一点,凡属于对人不尊重、轻慢待人的亵渎话语一般都是有所忌讳的。在语言交际中,

人们常常尽量不提及带有亵渎性的词语以避免对别人造成伤害。

4.3.5 现今教育的语言禁忌

在教育方面,委婉语的使用也很普遍。尤其在教师评估学生品行、成绩的时候,

委婉语的使用更为常见。作为一位教师,一方面要如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另一方

面,又要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因为教师对学生所做的评价和教

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外,教师适当使用

委婉语能改善师生关系。

Page 4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6

下面请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婉转陈述用语:

表 1: 教学常用的婉转陈述用语

直言 委婉表达法

这个学生很笨。 他的头脑反应有点慢。

他的几门课不及格。 他的几门课差一点才及格。

这个学生很懒。 a.也许他得在学习上多花一点功夫。

b.只要充分利用他的条件,他肯定会学得更好的。

你简直不可救药。 我已经为你尽力了,你也应该加上把劲吧。

全班同学不要像他那

样。

我们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只有一两个同学还

不够认真,你们应该互相帮助。

你不认真学习可以,但

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上课的时候,你最好还是应该跟老师和同学们配

合。

上面所举的直言如不禁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不利于他

们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委婉语而不是用直言不仅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

感情,还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同时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

教育委婉语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

1. 试举例说出能够改善师生关系的教学委婉语。

2. 依你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委婉语可否建立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树立学生

学习的自信心?

Page 4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7

4.4 总结

人类使用语言之初语言禁忌问题就已经存在了。古时候,人们一方面向自然索取

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因为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还认为

神奇的语言既可以造福又可降祸。因此,在生活中,人们在使用与祸福相关的词语时

很谨慎,凡遇到触犯忌讳的事物,就设法使用与之相关的其他语词来代替, 而委婉则

是最常用的一种言语的表达方式。进入现代,由于社会性质的转变,封建色彩的禁忌

语正逐渐消失。另外,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其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现今的语言虽

无“禁”,仍有“忌”,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使用委婉的语词仍是现代社会交

际的需要。

思考与复习

(一) 为什么中华民族会有有关财运衰败的语言?

(二) 试说出现代华人之所以还使用禁忌语的原因。

(三) 试叙说人类语言中含有禁忌语言的原因。

(四) 试说出中华民族因而禁忌提到凶祸的方法。

关键词

语言禁忌 禁忌范畴 亵渎词语 晦气的话题 宗教理论观念 凶祸词语

禁忌语 委婉词语 民族情感 教育委婉语 婉转陈述用语 语言的魔力

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

Page 4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8

参考资料

罗常培(1996)。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

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陈原(2004)。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2007)。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葛本仪(2003)。社会语言学概念。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郭熹(2006)。中国社会语言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孙炜 (2010)。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汪大昌(2005)。普通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大明(1997)。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德峰(2001)。语言与文化交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蓉晖(2006)。社会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Page 4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39

单元五

称谓语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叙述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上实践称谓语的意义。

2. 阐述汉语称谓语的功能。

3. 举例分析称谓语的种类。

5.1 前言

什么是称谓语?

称谓语即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

的社交礼仪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前进,各种多样的语言也不断发生变化或更新。

可无论怎样多变,称谓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是牢不可摧的。

称谓语具有实践意义,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推动作用。人们的言谈举止

可以反映个人素质,懂得对别人如何称呼是一种知识,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对年过花甲的老人称一声“爷爷”显得亲切、自然,对学校里知识渊博的学者称一声

“老师”或“先生”显得尊敬、贴切。有些人不懂的这些道理,出言不逊,一律把年

纪较大的称为“老头儿”或“老太太”,这是无知和无礼的表现,有些人不分场合,

对熟悉的人一律“哥们儿”、“爷们儿”地乱称,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不知道

具体称谓语的意义,不伦不类地乱用,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Page 4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0

汉语称谓语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亲属称谓语系统,此系统的称谓语主要在

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中使用;另一个是社会称谓语系统,此系统的称谓语比亲属称谓语

更具有广泛性,也具有普遍意义。亲属称谓语具有结构稳定,源远流长的特点,因为

它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在整体上是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父亲、母亲、爷爷、奶奶

等这些称谓语是不可改变的。而社会称谓语种类多、数量大,因此会显得有点杂乱无

章,但大抵可分为通称、职业称、特征称和专称。

想一想

1. 说说看为何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2. 试简述汉语称谓语的两个系统。

5.2 称谓语的功能

在这社会里,称谓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了称谓语,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少了

交际。首先,称谓能够拉近社交距离,并增进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感情。一直以来,

华族是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

这华人社会里,只要对方与自己的血缘越亲近,联系越紧密,他们便想把对方纳入到

自己的家族来。例如,在三国故事里,刘邦、张飞与关羽,他们虽不是亲生兄弟,但

透过结拜的仪式,成为了无血缘关系的兄弟。这无意的增进了说话者与受话者的感情。

第二,称谓是汉语交际中的一种礼貌行为,可以增强交际的效果。礼貌是人类文

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的准绳。作为一种社会的活动,语言活动也同

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必须注重礼貌,它不但可以拉近双方的

距离,也能达到双方交际的目地。同时也表现了说话者本身的素质。

Page 5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1

第三,称谓能够体现出长幼辈份不同,表明中国文化受宗法制的影响较深远。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非常注重长幼有序、长者为尊,在社会交往中特别注重称谓语的

使用。通常人们是根据对方的年龄来对对方进行称呼。例如对年龄较大的人称他为叔

叔、伯伯、阿姨等等,以晚辈来自称。这表现了对听话人的一种敬重。

称谓能够表现出尊卑之别,表明人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说话时要看对象,

它包括了对象在社会的角色、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等等,以当前对象的角色来称呼对

方。例如,对方与自己的地位一样,但年龄不一样,较年轻的我们称他为“兄弟姐

妹”,而年龄较大的,我们称对方为“叔叔”、“伯伯”等等。对方比自己的地位高,

一般都会贬低自己的身份以便抬高对方的身份与地位。通常他们都会自称“小的”,

称对方为“大爷”等等。

除此以外,称谓具有凝聚的作用,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特定

的社会文化系统中,亲属名词是附带有特定感情意义的,并且它规定着称谓双方相互

之间应采取的礼仪态度和行为。比如,“叔叔”、“大爷”这两个称谓在传统社会里,

孩子与父亲的兄弟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伯伯或叔叔有抚养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侄

儿对伯伯与叔叔持着尊敬或顺从的态度。所以,“叔叔”或“伯伯”这两个词在传统

社会里不仅表示叔侄的关系,也表示了双方有亲近的感情。被称者对称谓者是爱护的、

威严的,称谓者对被称者是尊重与听从的。张立丹(2006)指出,透过这些称谓,它

可以把一个社会团体凝聚的更加紧密,对于那些远亲,较少联系的亲戚,原本不会有

任何的联系,但因称谓的关系再次把双方的关系拉得更近更紧密。

想一想

1. 想一想,为何没有了称谓语,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少了交际?

2. 说说看,汉语称谓如何具有凝聚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作用。

Page 5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2

5.3 称谓语的种类

5.3.1 父系亲属称谓

他们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称谓谱系图。“自己”设定为家族的男性成员。

父系亲属称谓分为宗亲称谓语与外亲称谓语两部分。宗亲包括同一祖先的男性血亲成

员、嫁入本族的妇女和尚未出嫁的本族女子;外亲指在族外婚制度下源自父系的女性

嫁到本族以外的家族,由此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内外亲的划分不仅仅是针对父系

亲属而言,母系亲属和妻系亲属也是外亲。

在传统的宗法制度社会中,父亲宗族是最受重视的亲缘组织,因而父系内亲称谓

语的阵容是最庞大的。按传统的“九族”说,父系宗族的直系亲属为九代,以自己为

中心,上推四代到高祖,下推四代到玄孙;旁系则到同一高祖的族兄族弟,计有四支。

上推四代有父亲、祖父(父亲的父亲)、曾祖父(祖父的父亲)、高祖父(曾祖父的

父亲);下推四代孙子(儿子的儿子)、曾孙子(孙子的儿子)、玄孙(曾孙的儿子)

及来孙(玄孙的儿子)。而旁系的同族兄弟则有伯父(父之兄)、叔父(父之弟)、

姑姑(父之姐妹)、堂伯父(父亲的同姓堂兄弟)、堂伯母(堂伯父之妻)等等。

5.3.2 母系亲属称谓

母亲的娘家亲属是“自己”最亲近的亲戚(指的也是外亲)。在母系亲属系统里,

舅舅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当外甥成人时,外祖父外祖母一般已去世或到风烛残年,

舅舅在母系亲属中的位置就很突出。他是母亲的兄弟,是母系亲属的内亲中的撑门立

户者,与亲戚交往中的重要事情都要由他做主和出面。母系亲属的另一支是外祖母的

娘家亲属,也就是母亲的外祖父外祖母家。除了舅舅以外还有许多例子,如,外祖父

(母亲的父亲)、外祖母(母亲的母亲)、外曾祖父(外祖父的父亲)、外曾祖母

Page 5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3

(外祖父的母亲)、舅母(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表兄弟姐妹(舅舅或

阿姨的儿女)等等。

5.3.3 夫系亲属称谓

夫系亲属称谓是嫁为人妇的女子对夫方家族成员(也是婚后自己家庭的成员)的

称谓。女子嫁到夫家,成为这个家族的一员,她不仅是丈夫的媳妇,而且是全家的媳

妇。她不仅要侍奉、服从丈夫,而且要孝敬、伺候公婆,还要依礼处好与大伯哥、小

叔子、小姑子的关系。妻与丈夫家族成员的亲属联系实质上是以丈夫为中介,但在传

统家庭中单纯的夫妻关系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关系,它需加上亲子关系才能构成家族

和社会所认可的三角结构关系单元。

“妻子”一词不仅是包含着“丈夫的配偶”的意思,它也代表着“家族继承者的

母亲”。他在夫家的身份是这两种角色的合一。她与丈夫家族的关系的构成方式有两

条线索,一是以丈夫为中介,一是以孩子为中介,所以父系称谓也有与此相应的两种

类型:一是从夫称, “爸爸”、“娘”等;二是从儿称,现在用于背称,“公公”、

“婆婆”、“爷爷”、“奶奶”等等。

5.3.4 妻系亲属称谓

妻系亲属称谓是丈夫对作为亲戚的妻方家族成员的称呼。男子与妻方家族成员的

亲属联系通过两条纽带:一是妻子,二是子女。因而妻系称谓也有两种:从妻称和从

儿称。从妻称体现于面称,这种称谓方式要求丈夫站在妻子的位置认可与称谓对象的

亲属关系,这无疑拉近了丈夫与妻方亲族成员的直接关系,事实上这只是交际场合的

礼仪要求或礼貌原则,如“爸”、“妈”、“哥”等等的。从儿称形式中,体现不出

丈夫与妻方家族成员的直接联系,而这正符合传统社会的实际生活:他将另一家的女

Page 5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4

子娶进自己家,这个女子成为自己家的一员,而自己并不成为妻子所出自的家庭的一

员,因而自己与那一家是倾向于无直接联系的,如“岳父”、“岳母”、“姨子”等

等的称呼。

5.3.5 社会称谓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文明的语言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礼貌”的体现。这在人们相互的称谓,即

称呼上,体现得最为突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免不了互相称呼,也免不了在谈话中

涉及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传统是对对方或他人使用尊称,对自己则使用谦

称。谦称自己,敬称对方,是中国古代语言文明的具体体现。使用谦称词汇来称呼自

己,实际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敬重和尊敬。而出言不逊,大言

不惭,则是被视为无礼、轻浮、缺乏修养的举止。在中国古代的称谓中,谦词、敬词

不胜枚举,古人以此作为一种礼节,视为礼貌之举。因此,这些敬称、尊称和谦称便

成了中华民族谦和待人的一种美德。

举个例子,汉语社交称谓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老”化称呼,如“老人家、老大

爷、老先生、老大娘、老前辈、老伴、 老公、老婆、老手、老板、老表、老师、张老、

老李”等等,连外国人也是“老外”,似乎“老”字称呼无处不在。这是因为中国社

会有着悠久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人们“长者为尊”的观念根深蒂固。“老”字代表

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中国人要想在后生面前占上风,无须吹嘘自己的能耐与聪明,

只须夸耀自己的年长和资深就行了。在汉语里对男性的礼貌称呼是“先生”,对年轻

女子称“姑娘”,对有权势者称“老爷”。“先生”即先己而生,也就是年长于己;

“姑娘”一词,分开则是“姑”与“娘”,都是父母一辈;“老爷”的含义就更不言

而喻了。

Page 5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5

社交称谓是各种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及最频密的词语,它们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社交称谓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建立、保持、加强和中止各种

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社交称谓的使用,交际时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

的亲疏关系就能被突显出来并加以认定。因此,作为言语交际的基本策略,社交称谓

在使用时的得体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言语交际的顺利与否以及效果好坏。一

般上,汉语社会称谓语的种类如下:

第一种,代词称谓。代词称谓又可分成三个人称代词,那就是第一人称、第二人

称以及第三人称。“我、我们、咱们、咱”是属于第一人称代词,这类的代词很简单,

但是却缺乏了谦虚的精神,因此不被称为谦辞。“你、您、你们、大家、各位、诸位”

则是属于第二人称代词,但是也一样是缺乏了尊敬对方的成分,因此不算是敬语。第

三人称则包括了“他、她、他们、她们及人家”。

第二种,社交称谓。在人与人之间肯定会进行交际,而在交际时必然会用一些称

谓来称呼对方,以作为交际的开始。我们总不能只是叫别人“哎”、“喂”、“这个

谁谁谁”等等,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有失中华民族所坚持发扬的礼貌精神。因此,

当我们要称呼陌生的男士时可以称他们为先生、大哥、仁兄、大叔等等,称呼比自己

年幼的男生就称他为小弟弟。称呼陌生女士时就可以称她们为小姐、女士、大姐、夫

人、小妹妹等等。然而,在称呼我们已经认识了,对他们熟悉了的男士,我们可以在

称谓前加上他们的姓氏或者名字,除了显示出礼貌也多了一份亲切感。例如:林伯伯、

雄哥、张大叔等等。当然,在称呼熟悉女性时也与称呼熟悉的男性的情况一样,加上

她们的姓氏或者丈夫的姓氏名字,或者她们自己的名字,例如华嫂、林大婶、美姐等

等。

第三种,职衔称谓。这是专门用来称呼有职位衔头的人物。职务中包括了部长、

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等; 军衔就有上将、中将、中校、少

Page 5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6

尉等等; 职称则有教授,讲师等等; 职业有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

等等。这些都是拥有特定职业的人物,我们在称呼他们时可以以他们的职位来称呼他

们,加以尊敬的成分,此外,我们也可以在称谓的前面加上他们的姓氏。

第四种,关系称谓。在人和人交际中,我们也可以透过彼此的称谓来确定他们之

间的关系。例如:当一位学生叫称方为老师,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叫对

方老公或老婆则代表他们两人是夫妻。叫对方师傅,那么他们就是师傅与学徒的关系。

称呼对方为爸爸或妈妈则是亲子关系。当一个人称呼另外一个人为老板,那么他们之

间就是老板与工人的关系。例如,当称呼一个人为老友记时,那么他们之间就是一对

关系很要好的朋友。

第五种,名字称谓。这一类称谓只用于平辈之间,通常以他们的小名、大名、绰

号或者是连名带姓地称呼对方。例子有小强、陈信宏、大炮王、书虫、大嘴巴、自恋

狂等等。

第六种,亲昵称谓。用于称呼与自己关系非常亲密的人物,例如家人或者生活中

的另一半。“亲爱的、宝贝、小心肝、甜心”等等都显示出他们是恋人或着夫妻的关

系。“小妹、小弟、乳名(阿 BI、阿 BOY)”等等都是用来称呼自己心爱的家人。

第七种,年龄称谓。一般上,我们都只是称呼刚出世,年龄不到一岁的婴儿为小

宝宝、小宝贝等等,而未成年的小孩童一律都称之为小孩子、小弟弟、小妹妹、较粗

俗的就是小鬼之类的称呼。其实,原来婴孩以及不同年龄的孩童都有很特别的称谓。0

岁的婴孩我们称之为襁褓或着赤子。满 1 岁的小孩则称为牙牙,因为“牙牙学语”,

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开始学习说话了,故称之为牙牙。2 至 3 岁的小孩称为孩提,8 岁的

孩子称为总角,因为在古代时,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

角。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总角。

Page 5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7

想一想

1. 为何汉语社会称谓语是中华语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说一说,汉语社会称谓语的种类。

5.4 总结

称谓是为了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它区分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扮

演的不同角色。不同场合,对于同一人的称谓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含义的称谓也不

同,这主要根据扮演的角色不同,称谓随之发生变化。假如一个已婚中年女性,其职

业为教师并兼校长职务,那么其称谓,在学校为“老师”或“校长”,在家里子女称

之为“母亲”,丈夫称之为“妻子”,父母则称之为“女儿”;当然除了学生、子女

不直呼其名以外,其他的人可以将其“名字”作为称呼。这些就是语言称谓的奥妙,

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拥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也有自己扮演

的责任。

华人的称谓文化是华族历代传承下来的。无论时代如何的改变,社会如何的变化,

它是不会变的。它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透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

与对方的关系,同时也去除了彼此见面不会称呼的尴尬的场面。除此以外,在交际中,

我们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的运用婉言语,那么世间比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友情,人事交往自然也多一份和谐,多一分文明。

思考与复习

(一) 试举例说明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上的实践意义。

(二) 试叙述汉语称谓语的功能。

Page 5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8

(三) 试叙说为何汉语的社会称谓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的

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礼貌”的体现?

(四) 试举例说明社交称谓是汉语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及最频密的词语的

原因。

关键词

语言现象 亲缘组织 社会文化现象 亲属称谓语 妻系亲属称谓 外亲称谓语

宗法制度 九族 父系亲属称谓 社会称谓语 夫系亲属称谓 宗亲称谓语

母系亲属

参考资料

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 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陈松岑(2005)礼貌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原(2004)。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2007)。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葛本仪(2003)。社会语言学概念。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郭熹(2006)。中国社会语言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罗常培(1996)。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

汪大昌(2005)。普通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大明(1997)。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德峰(2001)。语言与文化交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Page 5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49

单元六

语言与性别、年龄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说明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2. 说出语言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

3. 说明语言的年龄差异的成因。

6.1 前言

语言是人类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从产生的那一天起,

就成为人与人之间交际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语言占有其核

心的地位。这正如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Frank R. Palmer 所说:“语言是所有人类活

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

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人类历史的宝库。”的确,人们借用语言来

进行沟通和交际,通过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对世界的认识。正因为这样,

语言才能像摄像机般,如实地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人文观念

和文化意识。

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都会导致语言出现差异。此外,处于同一个社会里的

成员所运用的语言都会显示出差异。何谓语言变异呢?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就将语言定

义为“符号系统”。在“系统”这两个字就意味着语言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而成的

整体。而“规则”这两个字也意味着人们在使用某种语言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这

Page 5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0

样才能进行相互间的顺畅交流。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一定的群体的人会根据这个群

体自身表达的需要,在一定限度上的语音、词汇、语义和语用等不同的层面突破种种

语言的常规,建立了在语言基础上而又异于语言常规的另一套语言规则,这就是所谓

的语言变异。简得来说,为了达到交际的需要,人们力图突破语言结构常规的约束,

语言的变异就产生了。

语言变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心理语言因素而产

生的语言形式变化。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语言变异,一般是指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而

产生的变异。社会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阶级、民族、行业等等和人有关的因素。而

本文所要论述的是社会因素里其中的一项,语言的性别差异。

想一想

(一) 语言在人类交际中占有什么地位和扮演什么角色?

(二) 何谓语言变异?

(三) 什么因素造成语言变异?

6.2 语言的性别差异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表现出来的差别。这种变异

是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的客观事实,是语言社会变体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

被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当作语言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和忽视的重要因素来对待。简

单来说,语言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

语言现象。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深厚的社会现实底蕴,因而反映出社会心理、

民族民俗心态以及文化价值取向。

Page 6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1

6.3 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要如何区别出男性与女性的语言差异呢?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是相当广泛的,一

般情况下体现在语言结构、语言表达风格的变异、以及语言能力的差异等方面来区别。

6.3.1 语言结构的差异

在语言结构的差异中,可分为三个方面来分析,那就是语音、词汇、以及语法

这三方面来探索。在这三方面当中又区分为几个小层面。表 2 至表 4 为语言结构差异

的分析。

表 2: 语音形式差异分析

语音形式的差异 男性 女性

音高的差异

何谓音高的差异呢?男性与女

性的生理机构不同,其中声带

可导致男性与女性在说话时产

生不同的音高。

成年男性的声带长又

厚,这导致了他们的声

音较低。

女性却跟男性倒反,女性

的声带短又薄,这导致了

她们的声音较高。

音质的差异

语音的性别差异主要就是表现

在音质上。所谓的音质是指声

音的品质。

男性在发音上也有着特

点。例如北京男性青少

年在说活时,轻音节特

别多,而且常常把舌尖

辅音发音成卷舌音,如

把“发正”说成“反

二”,“保证”说成

“保二”等等。

19 世纪 20年代中国的一

名学者黎锦熙就发现北京

一些女子中学的学生,把

j、q、x 发音成 z、c、s。

这就是所谓的“女国音”

现象。到了 80 年代,“女

国音”的现象还保留着。

音位的差别

男女之间在音位上也存在着程

度不同的差别。例如赵元任在

《现代吴语研究》中就有分析

出男女在音位上的不同。

男性将会用 a 略偏后的

发音。

赵元任分析出在苏州方言

中的 au 韵字,例如好、俏

等,女性将会发 a 的发

音。

Page 6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2

表 3: 词汇的性别差异分析

词汇的性别差异 男性 女性

词汇性别差异主要表现

为男女选用词语的不

同。性别语言在词汇上

的变异变现最为丰富,

尤其是女性的语言。

男性语言所使用的语言简

洁,直接了当,直来直

往,敢说敢道不容置疑。

女性善用形容词、副词等一些

修饰性的词语。例如:“好极

了”,“讨厌啦”,“好帅

啊”,“太棒了”等等,这些

都被称为“女性词汇”。

在运用语气词这方面,如

“啊,呢,哎哟,哦,嗯

嗯等中,男性在这方面运

用的比较少。

女性使用的语气词频率高于男

性。这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容

易产生情绪波动,并将这种波

动溢于言表,运用语气词就具

有较强的感染力。

男性在对话时,只要求对

方讲出重点。特别是在公

共场合,男性将会控制发

言,他们提问,打断对话

的次数多过女性,而且倾

向于发起挑战和提出异

议。

女性在对话时,会多用委婉词

语和礼貌用语。这是因为女性

情感一般比较细腻,情调比较

温和,一般不会严辞拒绝,用

词方面较委婉,能够顾及听话

人的面子。女性也没有任何的

强迫和命令的意味。

对于颜色词语的使用比

率,男性比女性更少使

用。男性会认为如果使用

富有颜色意味的词语将会

被认为是一位中性人,不

男不女,不伦不类。

女性在语言运用中,会不自觉

地使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也许

在童年时期,父母亲就把女孩

打扮得漂漂亮亮,接触的颜色

比男性丰富一些。随着受教育

程度的加深,审美能力的提

高,一些色彩词的运用可表现

女孩子细腻的情感。

Page 6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3

表 4: 语法的性别差异分析

6.3.2 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男女两性在言语行为上,如招呼、邀请、恭维、道歉等方

面来观察男性与女性语言的差异。表 5 显示出在招呼、邀请、恭维以及道歉这四方面

中,男性与女性的差异。

表 5: 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方面 男性 女性

招呼

在使用招呼方面,男性较随意一

些。例如,当两位男性见到面打招

呼都是握个手,然后问句:“你

好”。简单的问候,这就是男性的

倾向风格。

女性方面却比较多用句式完整的、

比较正规的表达方式。例如,当两

位 女 生 见 到 面 , 往 往 都 会 说

“XX,好久不见,最近过得如何

呢?”等等类似的问候。

邀请

在一些研究表明,男性较少发出邀

请,一旦发出邀请,往往比较具

体,包含具体的时间、地点、活动

内容等。

女性发出的邀请却不如男性这么具

体,很多时候都是表达出自己良好

的意愿,而不是某种的承诺。

语法的性别差异 男性 女性

所谓语法的性别差异是指有

的语言,指示语法范畴的

“性”的动词与形容词也会

因使用者的性别不同而产生

差异。这里主要表现在女性

比男性较多地使用疑问句

式,对各项语言规则习惯于

循规蹈矩。

对于正确地使用语言方

面,男性较倾向于使用社

会不赞同的语体,富于创

新与变化。男性也较少使

用疑问句式,他们多用陈

述句。例如:“他们上个

星期去旅行了。”

女性却跟男性相反,女性

更加倾向于使用社会赞同

的语体,语言形式也较接

近标准语。例如:不会把

“going”读成

“goin”。 女性也喜欢

使用疑问句和祈使句。例

如:“他们上星期去旅行

了,是不是呢?”

Page 6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4

恭维

在恭维的言语行为上,女性会因外

貌和性格两方面而得到恭维,因此

男性喜欢使用与此话题有关的言

语。在句法构造方面,男性倾向于

使用第三人称或非人称结构,如

“It is beautiful”。

因男性喜欢得到的恭维是关于他们

的能力,因此女性都恭维男性的能

力。例如男性恭维男性有房子、汽

车等。在句法构造方面,女性倾向

于使用第一、第二人称结构,如

“I like your car”。

道歉

男性善于使用正式、得体的道歉

语,对朋友的亲疏一般不作选择。

这是因为男性认为道歉有损面子,

所以较少用道歉的策略。

女性则易于把道歉语的使用当做维

持与他人和谐关系的手段。这是因

为女性把道歉视为积极的礼貌行

为,乐于接受。

6.3.3 语言能力的差异

语言能力包括学习语言的能力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女孩的

大脑发育比男孩早半年到一年半,尤其是大脑左半球控制言语的中枢得到较早的发展,

因此女孩的语言能力具有优势。一般情况下,如果男女接触相同的受教育环境,女性

的语言能力会比男性强。而在较封闭的环境,女性接触的外界环境不如男性开阔,这

时的女性语言会比较保守,所以男性的语言能力又比女性的强。

想一想

(一) 我们该从哪方面去探讨语言结构的差异?

(二) 男女两性在言语行为上的差异表现在哪方面?

(三) 男女语言能力的差异受什么因素制约呢?

Page 6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5

6.4 语言的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造成语言的性别差异的原因往往是若干因素交织的因素。男女语言能力的差异,

主要是受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中,社会环境的因素对此的

影响特别巨大。语言的社会变异形成了男性语言和女性语言之间的差别。

语言的社会变异可以分为社会地位、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变异。

6.4.1 社会地位的作用

社会上潜存着地位的差别,只是这些差别的程度和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不

同。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越大、越固定,语言上的差异就越大。以中国封建社会

为例,妇女在当时的社会是没有地位的,因而在语言中出现了许多妇女专用的贱称,

如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显示了古代女子地位的低下。

随着时代的改变,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所改变,但是还是不如男性的地位高、

稳固。在英国城市,妇女拥有比男性更敏锐的地位感,对语言变异的社会意义也更为

敏感。这可能是她们强烈地意识到以语言表明和保障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语言中多以男性的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好比英

语中的阴性名词大多数是由阳性名词加词尾而来的, 如 actor (男演员) 和 actress

(女演员)、hero (男英雄) 和 heroine (女英雄)、waiter (男招待) 和 waitress(女招

待) 等等。

6.4.2 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不成文的文化规定。男女的社会分工和文化角色的差异也是造成性

别语言差异的原因。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里,男性从事社会工作,而女性则

Page 6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6

操持家务,这使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在某方面反映出差异。所以, 男性使用新奇的、甚

至是粗鲁的词语似乎能表现男性对社会固有标准的独立和挑战精神, 从谈吐中体现男

性的男子汉气概。而一个女性如果也使用与男性相同的词语, 就被人们认为是不文雅。

交际话题与生活环境关系密切。生活环境不同,交际话题自然会有差异。一般上,

男性对商业、金融、体育以及娱乐方面的话题较感兴趣,而女性的主要话题则围绕着

家务、孩子和服装。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丰富的生活内容极大

地丰富了女性的生活,从而话题更加宽泛。但是,与男性相比,女性仍是对儿童、恋

爱、家庭、化妆、美容、服饰等有较高的兴趣与热情,但话题更为丰富多彩了。

6.4.3 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

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就形成了一些无形的标准,对人们

的言行举止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迫使人们说话时注意自己的身份,遵守这些无形的标

准。每个社会都知道男性该怎么说话、女性该怎么说话。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女性应当少言寡语。而男性在两性言语交际中则处于优势的

一方,占统治地位。男性习惯以打断对方的谈话, 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与自信,并且喜

欢控制话题。女性常常在心理上处于劣势的一方,形成不平衡心理倾向。因而她们追

求语体的高雅标准,比男性更自觉地使用礼貌语,力图达到男女的平等。

想一想

(一) 什么因素造成语言性别差异?

(二) 语言的社会变异有哪些?

(三) 某些不成文的规定造就了怎样的社会文化?

Page 6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7

6.5 语言的年龄变异

语言的年龄变异指不同年龄段的语言使用者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表现出来的差别。

以年龄划分的社会集团,特别是根据同一时期不同辈分所划分的集团,几乎无一例外

地以各种方式同语言的差异相关联,这一点已得到了证实。同语言变异有关的社会变

量多种多样,年龄作为一个非常直观的变量,是诸多变量中最重要的参数。在社会语

言学的各种调査结果中,反映年龄同语言关系的数据举不胜举。

6.5.1 语言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

语言存在着年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大到整个社会、一个社群,

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居民区、一个家庭,都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不同年龄的人们在语

言使用上的差异。通常,任何一个语言社团都可能由于年龄的差异形成儿童语言变体、

青年语言变体、老年语言变体等。一般情况下,儿童语言变体简单,较少有语体变化

的特点;老年语言变体往往保留一些过时的语言特征;而青年语言变化则是对新的语

言变化反应最快、最多的一种变体,甚至可以说他们就代表着语言变化的潮流。

6.5.2 语言结构的年龄差异

年龄的差异反映在语言结构中的形式是复杂的,各个语言要素交织在一起。为了

便于观察问题,我们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例证,其中以语音的变异最为

常见。

1. 语音变异中比较常见的是使用音位多少的差异和音位分合的差异。

Page 6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8

2. 词汇方面的年龄差异比较明显,在代差和年龄级差两方面都不鲜见。总体

上说,老年人常用一些旧词语,而年轻人则更容易接受新词语。同是年轻

人,也还有年龄级差的不同特点。

3. 语法方面也有年龄的差异。如:英语被动句中有一种用 “get”替换“be”

的变体形式,如“It got eaten by the children”(被孩子们吃了)等。

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汉语的语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副

词修饰名词的结构。这种一度被认为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新形式,最早是出现在年轻人

的言语中的,如“特绅士” “很中国”“十分现代”“非常逻辑”等,但现在已经取

得了合法地位。

6.5.3 语言选择的年龄差异

语言选择是指在一个社区交际中选择使用什么语言。不同年龄、不同辈分的语言

选择会有差异。可以看到,老一辈人在语言选择中常常持保守态度,坚持把母语传授

给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够忠实地保持下来,而青年人则易于接受第二语言。如福建

顺昌县埔上闽南方言岛中,老一辈人坚持使用母语闽南话,对母语十分忠诚,并要求

下辈人也这样做;而第二代则因交际需要等逐渐接受当地方言顺昌话和普通话;到了

第三代、第四代更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这种现象在汉语其他方言区也存在。在中国

已经普及母语和汉语的一些双语地区一家三代人的语言选择出现了差异。

Page 6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59

想一想

(一) 语言结构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方面?

(二) 哪个年龄层的语言变化最有代表性?为什么?

(三) 为何人们会在一个社区交际中选择使用语言?

6.6 语言的年龄差异的成因

6.6.1 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在探讨语言的年龄差异时,关注的不是单纯的某一个年龄段的语言特

征,而是进一步探索造成年龄差异的社会因素。比如在中国,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条件

的不同,同是 15 岁这个年龄段,上个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流行语,不同于 90 年代。

同一世系家族不同年龄的变异,反映了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尽管有些语言中较为长

久地保留着旧时代的痕迹,仍然可以从中看到社会和家族的演化。因此,社会的变化

和发展是造成语言的年龄差异的根本成因。

社会发展演变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新事物、新观念的产生和与之相伴的旧事物、旧

观念的消亡。这些特征最易通过语言的新旧替换反映出来。不同年龄的语言使用者恰

恰充当了新旧形式的代言人。通常总是老年人追求稳定安宁;比较怀旧,表现在语言

上自然是更多地使用旧形式;而年轻人对新事物反应敏锐,追求新时尚,接受新事物,

在语言上则更容易接受新形式。比如:年轻人的标准语水平一般高于老年人。青少年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大、中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对新事物好奇敏

感,乐于尝试,有极强的表现欲。因此他们的语言中有最时髦的词语,社会流行语也

主要在这个社团中出现。像社会反响较大的影视作品中的语言及当前最时尚的电脑网

络词语等,都在他们的言语活动中运用自如。

Page 6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0

又如我们提到北京话中的“胰子”“洋火”之类的旧词语主要出现在一些老年人

的言语中,这是因为老年人经历了旧时代。“胰子”是一种土肥皂,年轻人没见过,

也没用过,当然少有使用这个旧词语的机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词语还会产生,

现在的新词语可能变成旧词语,今天的年轻人也将变成老年人,到那时还是老年人的

语言里保留着更多的旧词语,而年轻人更多地使用新词语,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语言能力、语言选择在年龄上出现的差异,与社会因素的关系更为直接。日本国

立语言所(1950,1974)就标准语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做了小范围的抽样和跟踪调查,

1950 年的调査结果是,25 岁至 39 岁这个年龄段为标准语能力最发达的阶段;1974

年的调查结果发生了变化,青少年的标准语能力有了提高,估计是电子媒介的发展对

他们有更直接的帮助的缘故;而 50 年代成年人的标准语能力更高,与他们的经历和学

历有关。可以看出,制约标准语化过程的因素是社会文化的发展。

6.6.2 语言系统演变因素的影响

不同年龄在语言上的变异,有的是与语言内部系统演变的进程联系在一起的,反

映了语言演变的进程。例如在普米语里,不同年龄段复辅音使用的差别就属此例,因

为复辅音的简化、脱落是普米语演变的趋势。不同年龄段发音反映了复辅音演变的不

同过程。这种共时特点的差异实际上反映出历时特点的不同。

6.7 总结

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许多研究领域都对它给予了重视。社

会语言学尤其在男性和女性语言的差异问题方面给予了多数的关注。女性作为社会的

一个群体,在语言的交际使用中,体现出有别于男性群体的语言。

Page 7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1

语言在性别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和风格上。我们可以确切地看见,男性与女

性无论是在语音形式、词汇选择、语法规则等方面都有着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不外是社会地位、社会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从古至今,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就不比男性,因而造就了女性在语言的使用方面

更注重标准,以保障社会地位和追求男女平等;在社会分工方面,女性通常都被归类

为操作家务的类别,因而她们的交际主题也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种种,和男性语言形成

差异;社会上的无形制约也形成了男女性在言语上的枷锁。男性和女性分别被定制上

说话的方式。这些种种原因,直接造成了语言的性别差异。

思考和复习

1. 年龄差异在语音方面有哪些表现?试举例说明。

2. 语言的年龄差异与社会因素有何联系?

3. 举例说明语言系统的演变在年龄差异上的反映。

4. 一个家庭可以体现语言的年龄差异吗?为什么?

关键词

音位 言语能力 性别差异 语言结构 社会语言学 价值取向

音高 语言变异 年龄变异 言语行为 音质 语言年龄差异

参考资料

陈原(2004)。 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2007)。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游汝杰(2007)。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Page 7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2

单元七

语言与阶级、行业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说明语言的全民性与阶级差异。

2. 说明社会方言的阶层变体

3. 说明语言与行业、职业

4. 说出行话的种类。

7.1 前言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的变化

会导致其语言特征的变化。社会语言学把那些引起语言发生使用变化的社会因素看做

“社会变量”。阶级和阶层是主要的社会变量之一。平常人们感觉到社会上“人有三

六九等,话是五花八门”,这正是语言随着社会的阶级阶层发生变异的结果。

7.2 语言的全民性与阶级差异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

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

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

即使在阶级社会中,语言也不具有阶级性。语言具有全民性是普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

Page 7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3

首先,语言的全民性是由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从本质上讲语言是进行社会

交际的工具,是工具性的符号系统。一个社会的形成、发展,有赖于全体社会成员之

间的沟通、交流和联系,否则人们会各行其是,成为一盘散沙,不能组成社会群体。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普遍联系、全社会的共同生活,都是靠语言来维系的。语言是和人

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也是和社会同时存在的。语言的全民性是就语言的结构系统和整

体功用而言的,并不排除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差别和变异。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还找不到一种只属于某一阶级的语言。过去,有人认为 11

世纪至 14 世纪统治英国的法国诺曼贵族所讲的法语,是一种“统治阶级语言”。这种

看法是片面的、静止的,是把不同民族(社会)的语言问题混同于语言的全民性问题。

诺曼贵族所讲的法语与法国各个阶级、阶层所说的法语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是法国社

会的全民语言。诺曼贵族对英国社会的统治,首先是民族压迫,其次才是阶级压迫。

为了适应其统治,诺曼贵族必须学习使用英国社会的通用语言。他们从操法语单语人

发展为英法双语人最后转变为英语单语人的过程,恰恰证明了语言不具有阶级性。

拉法格曾认为法国大革命前上流社会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贵族语言”,具有阶级

性。但正如拉法格本人所说的那样,这种语言“是从资产者和手工匠、城市和乡村所

说的通俗语言中提炼出来的。”不具有自己独立的语音和语法结构系,与一般的法语

没有本质的不同。

即使在古代印度那样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下,也没有产生只在一个种姓或阶级中

使用的阶级语言。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吠舍种姓与处于统治地位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使用

的同是雅利安语;即使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也可以与上等人进行语言沟通,

只是他们的语言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如称自己为“你的奴隶”,称自己的子女

为“你奴隶的猴子”。

Page 7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4

但是,语言无阶级性并不意味着语言和阶级没有关系。它仅仅表明,语言作为交

际工具,不是和阶级一起产生的,不会随着阶级的分化而分化、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也不会像阶级斗争一样“爆发”革命;相反,作为阶级社会中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

阶级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个阶级(或阶层)都尽量把阶级(阶层)本身的意

识(思想),爱好,偏见,习惯……在公用语结构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塞到为社会各阶

级即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语言中。在这种场合下,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构造,带有

特殊的语感。甚至夹杂了某些特有的行话。”,“不同社会集团竭力要在公用语中掺

进自己特有的语言因素。”

阶级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阶级创造、使用具有本阶级色彩的、特殊

的词语和表达形式。比如,历史上藏族上层人士创造了一种供本阶级内部使用的词汇

形式——“敬语”,如把 ko(头)说成 wu,把 sem(心)说成 thu。这种敬语形式后来

进入通用藏语中,现在在卫藏方言拉萨话里保留得最多。又如,17 世纪法国上层统治

者中流行一种所谓的“客厅语言”,是上流社会过分追求优雅、矫饰的风气在语言生

活上的体现,如把“日历”叫做 la me moire de i' avenir (将来的记录),把“森林”

叫做 un agrement restique(乡村的装饰)。

中国古代也产生了许多表现等级观念的词语,比如同样是表达“死亡”,帝王的

死称为“崩”,诸侯之死称为“薨”,大夫是“卒”,士曰“不禄”,庶民的死才叫

“死”。此外,在语言的使用上,不同阶级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意识渗透到具体的词

语和言语活动中。比如,先秦时期,人们不论尊卑高贱,自称时都可以用“朕”(“我”

的意思);秦灭六国以后,“朕”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语,“朕”这个词就包含了

一种封建皇权意识。满清初期,晋见皇帝时满族大臣要自称“奴才”,汉族大臣自称

“臣”,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言语身份”的区别。这些影响都是直

Page 7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5

观的,容易被认识到的。这种带有阶级意识和感情色彩、为某个阶级习用的词汇和语

句,就是通常所说的阶级惯用语。

阶层是与阶级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在不同的情形下,人们对阶级和阶层

的认识有可能不一致。在中国,习惯上把由于所处社会地位不同以及对生产资料占有

情况不同等原因而分成的集团就看成阶级,同一阶级里因社会经济地位和生产活动方

式不同而分成的层次是阶层,比如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

群体就是工人阶级内部的一个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阶级”是

“阶层”的上位概念。实际上,人们理解“阶级”和“阶层”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阶级”最初是在政治经济学的背景下提出的,而“阶层”主要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中国学界习惯于在“阶级”的框架下理解“阶层”,西方理论界常常用“阶级”

(class)——词来代替“阶层”(state 或 stratum)。

就语言学来说,普通语言学是从社会阶级分化的立场出发去认识“语言的无阶级

性”这个原理的;而社会语言学从变异的角度研究社会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语言,所以,

在考察语言的阶级变异现象时所参照的社会标准,与传统语言学并不完全相同。西方

社会语言学所说的“阶级”并非政治学意义上的阶级概念,而是更注重从人们的职业

性质、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划分的,接近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等

级、阶层的概念。

比如,西方社会语言学界广泛使用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方法,依据的是人们的

财富(经济地位)、威望(社会地位)和权力(政治地位)相结合的标准。在现代社会

中,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们的阶级属性越来越难以明确划

分而社会结构则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点。过去属于相同阶级的人们在社会地位上、语

言使用上,也明显地分化出各自不同的阶层特点。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 W.

L.沃纳把社会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包括上、下两个阶层,这六个所

Page 7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6

谓的“阶级”分别为:上上阶级——相当于老财阀,下上阶级——相当于新财阀,上

中阶级——包括医生、教授、律师、经理等高等白领阶层,下中阶级——相当于秘书、

一般职员的普通白领阶层,上下阶级——相当于工厂中的技术工人等蓝领阶层,下下

阶级——相当于没有技术、文化程度很低的普通体力劳动者。这种分层方法被当前社

会语言学界广为使用。

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与

此同时,中国“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

结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人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

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据此划分出十个社会阶层

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

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五种社会

等级为:社会上层,包括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

业主;中上层,包括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

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中中层,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

员、个体工商户;中下层,包括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底层,

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等。这一社会结构分层方法,为

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

想一想

(一) 如果说语言是无阶级性的,那为什么又出现“贵族语言”之说?

(二) 何谓“言语身份”?

Page 7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7

7.3 阶级(阶层)与语言变异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变体”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与阶级相

关的语言变体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社会语言学特别重视对那些具有隐蔽性的变体成

分的研究。这些语言项目不像阶级惯用语那样直观,分布上一般具有连续性,某些阶

级的人比较常用,另一些阶级的人则用得较少。比如北京当地人口语中使用的称代语

“你”和“您”,出现在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但不同阶层的人在不同场合使用的频度

不同,并且有某种规律可寻。这种随社会阶级(阶层)变化而在语音、语法、词汇以及

语用习惯、风格上发生变异后形成的语言变体,就是阶级(阶层)方言。它属于社会方

言的一种形式。以拉波夫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家对于西方社会城市人群的阶级方言进

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所谓的“城市方言学派”。中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

下面介绍一些比较典型的研究个案。

7.3.1 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差异

语言代码(linguistic code),也叫语码(code),指实际使用中的具体语言形式。

语码也是含义广泛的概念,可以用来指任何一种用来交际的语言系统或它的变体形式。

对于双语或双方言者来讲,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就是两种不同的语码;一个人在正

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所用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语码;甚至一句话里夹杂、

交替地使用的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词语,也可以认为是不同的语码。语码的选择和使用

能够显示某些阶级差别。

不同阶级的人们,在表达能力和言语方式上有没有差异?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

社会学家伯恩斯坦(B.Bernstein)从语码入手对此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属于不同的社

会结构层次的人能够生成不同结构形式的语言代码。他把那些结构简单、大量使用人

称代词和附加问句、句法选择比较易于“预测”(较为普通,缺少个性)的语言表达方

Page 7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8

式,叫局限代码(restricted codes);相反,那些结构比较完整和复杂、较多使用从句

和连接词等复杂句法形式、很好地表现说话者的个性特点和语言修养的语言表达形式,

叫复杂代码(elaborated codes)。

伯恩斯坦选择处于社会结构两极的两组青少年进行实验:一组来自伦敦下层工人

阶级家庭,另一组则来自同地区的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证实这种语码区别的存在,伯

恩斯坦让孩子们描述一本无字连环画的内容。来自下层社会的孩子的描述离开图画就

不易理解:“他们在踢球,他在射门,打碎了一块玻璃……”;而中产阶级的孩子则

能够写出一篇独立的文字:“孩子们在草地上踢球,其中一人射门了,球飞出场外,

打碎了旁边的一间房子的玻璃。……”

伯恩斯坦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的儿童掌握以上两种代码,而出身

工人阶级家庭的儿童只掌握局限代码。也就是说,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

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由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高等职业领域中普遍采用复杂语码,

所以来自下层工人阶级家庭的青少年,如果要想取得成功,“拥有、至少朝着复杂语

码发展对他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了”。伯恩斯坦的研究揭示了个人的语言表达形式与社

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他将语码等同于语言能力,并与家庭出

身直接挂钩,认为局限代码是一种认识上的缺陷,这是不科学的,受到后来的研究者

的批评。

语码的阶级差别也表现在某些社会用语的选用上。有人对北京地区亲属称谓用语

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工人和出身工人家庭的人比知识分子及其子

女使用亲属称谓用语(如大爷、大妈、叔叔等)更为普遍,并有泛化使用的特点(即用

亲属称谓词去称呼非亲属对象)。有些称谓用语如“大爷”、“大娘"等多用于称呼体

力劳动者,而“伯父”、“伯母”这些词则更多地用于称呼脑力劳动者。

Page 7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69

7.3.2 社会分层与语言层化变异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是层级分布的,整体上呈“橄榄形”。最上层和最下层

数量较少,中间阶层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们发现,社会分层对语言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导致语言发生层化变异。语言的层化变异有时候体现为一种“阶级方言口

音”,如英国伯明翰、利物浦等地“工人阶级方言”的口音特征是辅音的舌根化色彩;

代表美国“下层阶级方言”的黑人方言(Black English)把齿间擦音发成舌尖齿龈塞音。

可见,阶级方言并不像地域方言一样,具有自己特殊的音位系统,只是表现为个别音

位特征在某些情景中的变异。语音变项不是严格地按社会阶层的不同而进行递变。它

的可能形式是不同阶层在某种语音形式的使用频率上有所不同。

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在语言层化变异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他在“纽约市百货公司(r)的社会分层”调查中,首先提出了一个总体假设:假如纽

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位置,那么他们在

发(r)音(指像 car,card,four,fourth 这些词中元音后的辅音 r 发不发音)上也会表

现出相应的差异来。他选择了曼哈顿区的三家大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作为调查对象,因

为他认为大百货公司的售货员通常向顾客看齐,至少他们努力地去做。这三家百货公

司在地理位置、商品价格以及销售方式(如广告的级别、内容)分别代表了社会等级中

的上等、中等和下等。调查的方法简单却很有效:向售货员询问事先就知道的四楼

(the fourth flour)的某个柜台或部门的楼层位置,诱使其说出 fourth 和 flour,然后记

录下其中(r)的发音情况。拉波夫的调查显示,面向上等阶层的百货公司里使用或部

分使用[r]的售货员占该公司售货员总数的 62%,而面向中等阶层和下等阶层的百货

公司的这一比例分别为 51%和 20%。这一结果完全证实了他的假设。拉波夫的社会语

言学研究方法被称为语言变异的“层化”研究模式。这种方法对于现代社会特别是现

Page 7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0

代化大都市的语言社会变异研究非常有效。因为城市居民的社会分层较为完全,充分

的流动加速了语言分层的进程。

语言学家特鲁吉尔(P.J.Trudgill)在英国的诺里奇市进行了相似的研究。诺里奇人

的英语中,像 walking、laughing 等词中的(ng)有[n]和[ŋ]两种发音。特鲁吉尔采用与拉

波夫类似的调查方法,结果发现,在随便说话的情况下,诺里奇的下层工人阶级发非

标准音[n]的比例最高,而中层阶级则倾向于发标准音[ŋ]。

中国当前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社会结构也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分

层模式。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差别是传统的区别社会阶层的依据。反映在语言

生活上,就有旧式读书人以说“文言”自居,像鲁迅笔下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

在新社会,则以知识分子干部的“普通话”为时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社

会分层对语言变异的影响。

7.3.3 社会地位与语言“威望”标准

拉波夫和特鲁吉尔的研究中还引入了语体(场合)的因素。他们发现,人们在有意

识的情况下以及正式场合中的发音比随便语体中更接近公认的标准。也就是说,语言

层化变异是动态的,具有一个倾向性的社会标准。较高等级的阶层的发音往往是社会

公认的发音标准。在纽约市,处于上等的中产阶级发(r)音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威望标

准”,成为其他阶层特别是较低等级的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种社会公认的威望标

准被称为“显威望”或“公开的威望”(overt prestige)。在语言的层化模式中,最上

等阶级因为数量小,身份、地位高,有时候还要有意保留自己的不标准“口音”,以

标志个性和身份,所以他们的话并不是“社会标准”。下等阶级因为地位低下,不具

有社会心理的引导力。而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

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但

Page 8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1

因为具有一种强悍粗矿的气质,表明一种男子汉气概。因而对较高等级的男性有一定

的吸引力,形成“隐威望”(covert prestige)标准。

一般来说,当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另一群人当作榜样并且模仿他们说话的特

点时,语言就开始发生变化了。有意识的变化通常是朝着具有“显威望”的语言形式

这个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常常是从中下等阶级特别是他们中的女性开始的,而潜意识

的变化则往往是跟公开威望的语言形式相反,向着“隐威望”标准靠拢,这种变化常

常是从下层阶级中的男子开始,有时会形成通常所说的语言“粗俗化”现象。日常的

语言生活中,那种粗俗的骂人话、口头禅和不雅的俚语,一般来自下层的语言群体;

但这种“粗话”又常常被中上层的人们特别是男子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广泛使用。在正

式的场合,无论男性或女性总是力图向文雅高贵的标准语形式看齐。

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层还处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过程中,所以语言层化变异的

研究还没有深入开展。长期以来,普通话被认为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人

的语言标志,国家也致力于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和社会的通

用语言,具有较高的“威望”标准。有人调查了绍兴市城区普通话的使用情况,结果

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普通话的使用频度和水平高低(区分为五级),与

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使用普通话较好的人主要来自教育界,其次是服务行业和

机关干部,然后才是工人阶层。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由明清之际的“官话”

发展而来的。“官话”原本是当时通行于官吏之间的官场“雅语”,在各阶层中具有

“显威望”,到了清朝中叶,发展成为官民之间的交际用语。经过上世纪的“国语运

动”和现代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运动,普通话作为社会通用语和民族共同语

的地位已完全确立。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了很

大的发展,操南方方言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得较快,于是南方方言(主要是粤方言、闽

Page 8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2

方言和吴方言)口音的威望有所提升,社会上逐渐流行开带有南方方言口音的普通话。

这是中国语文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

社会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以西方社会为例,机器大工业革命造

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直接对立;而当代新技术革命又日益壮大了所谓的“中产

阶级”,所以有人形象地用“金领”“白领”“蓝领”来比喻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的社会阶级结构。当今世界,每个国家、每个社会,乃至更小的语言社区,阶级阶层

的分布都在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化。所以,语言与阶级的“共变”关系问题,是社会语

言学的一个广泛而长期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

不仅可以完善和发展社会语言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丰富研究语言变异现象的方法,而

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正和补充普通语言学理论。在实践中,对语言的阶层变体的调

查、描写和分析,加深了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当前语言生活的建设和规

范工作。

想一想

(一) 试以“粗口”为例,说明何谓“显威望”和 “隐威望” 标准。

(二) 语言是怎样发生阶级变异的?试举例说明。

(三) 时下青少年中流行一些不雅的口头禅,有些是从骂人的粗话发展来的。联系语

言的威望特点,谈谈你对语言粗鄙化现象的看法。

Page 8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3

7.4 社会方言的阶层变体

华人社会里阶层方言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两方面:

7.4.1 文理和土白的使用频率

“文理”和“土白”分层是汉语特有的社会方言现象。文理和土白的对立有两层

意思。一是指读书时用文读音读汉字,说话时则离开汉字使用方言口语。这种传统由

来已久。据董同龢 20 世纪 40 年代的调査,四川成都附近的凉水井客家人读书时用四

川官话,说话时则用客家方言,这是一种特殊的文理和土白的对立现象。有的地方文

理和土白自成系统,与外地人说话用文读系统,与本地人说话则用白读系统。例如江

苏的丹阳和浙江的金华。丹阳的文读声母系统塞音和塞擦音只有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

音两类,与官话相同。但是白读声母系统塞音和塞擦音却有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和

浊音三类。二是指生日常口语中,词汇和表达方式有文理和土白之分。教育程度较高

的阶层多用“文理”,教育程度较低的阶层多用“土白”。或者在较庄重、客气、正

式、文雅的场合多用文理成分。

方言词汇有土白词和文理词之分。土白词是指日常口语使用的本地词汇;文理词

是指书面语词汇或官话词汇,还可以包括一些谦词和敬语。例如在普通话里“农作物、

饮食、食物、腹泻”是文理,“庄稼、吃喝、吃的东西、拉肚子”是土白。方言里的

土白词产生的时代较早,是原有的;文理词产生的时代较晚,是外来的。例如上海话:

“蛇虫百脚、花草树木、马桶间”是土白词,与之相应的“昆虫、植物、卫生间”是

文理词。温州话“涌汤、天色、天色热、破伤冷、日头气逼底”是土白词,与之相应

的“开水、天气、夏天、感冒、中暑”是文理词。

Page 8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4

“文理”词汇可分两小类,一类是平时口语常用的,另一类是口语不用的书面语

词汇,即所谓“转文”。上海话里“花草树木、蛇虫百脚”是口语,“植物、昆虫”

是转文。

表达方式也有文理和土白之分,见表 1。

表 6:文理和土白表达方式比较

文理表达方式 土白表达方式

请问尊姓大名?免贵姓李,小名大光。 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姓李,李大光。

府上哪里? 你什么地方人?/老家哪里?

令尊大人还健在吗? 你父亲还在的?

敢问贵庚?虚度三十。 你几岁啦?三十。

久违了。 长久不见了。

愚弟某某上(书信落款) 弟某某

您家千金什么时候相的亲? 你女儿什么时候找的对象?

7.4.2 上下级或上下辈相互称呼的不平等关系

上下级或上下辈相互称呼的不平等关系,是指上级对下级或上辈对下辈可以直呼

其名,反之不可以直呼其名。对上级一般在姓氏后面加头衔,如李科长、王经理、张

老师,或直呼头衔。对上辈则只用称谓,回避姓名。如果是平辈亲属则分长幼,长者

对幼者可以直呼其名,,反之则不可以,只能用称谓本身,或在称谓前加排行,如大

哥、二姐等。这种情况与英语语境大不相同,在英语语境中,上下级之间或上下辈之

间是可以直呼其名的。只是对担任顶级职位的人物、在军队里或在正式场合,才在姓

名前加头衔。例如 President Bush, General Bower。两者的差异与东西方文化背景

不同有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历来有“长幼有序、敬老孝悌”观念。

总之,当代汉语的社会分层,教育程度这个社会变项应该是最重要的,其次应该

是级别或辈分。

Page 8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5

想一想

(一) 试举例说明汉语里“文理”和“土白” 的社会方言现象。

(二) 汉语存在上下级或上下辈相互称呼的不平等关系现象,你认为这是甚么因素

造成的。

7.5 语言与行业、职业

社会中的人总要从事这样那样的职业活动,处于一定的社会分工之中。广义来说,

家庭主妇、青年学子甚至小偷赌徒都是职业身份。有时候各种社会职业又归属于不同

的行业。社会职业或行业常常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使用情况。从个人的角度看,人们经

常要根据自己不同的角色身份变换说话的方式,否则就被认为说话不得体或者带有

“职业病”;从集体的角度看,一定的行业或职业需要并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语言

模式”,这些“语言模式”不仅有利于职业领域的内部交流,同时也成为职业身份最

明显的“语言标记”。社会语言学主要从集体(即语言社团)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职业

和行业变异。

7.5.1 社会集团和语言社团、语言社群

一个社会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群体和组织。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社会群体,

就是通常所谓的社会集团。特定的社会集团总有一些共同之处,其中包括语言上的共

同特点。但社会集团不一定就是语言社团。所谓语言社团(speech community),又

译为言语共同体、语言集团、语言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

准则的人们的集合体”。像使用统一口令的部队就可以视为一个语言社团。

Page 8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6

中国云南的景颇族中分别使用载瓦语和景颇语的人也属于不同的语言社团,但在

作为使用汉语和民族语的双语者这一点上,又是同一个语言社团。我们可以把来自农

村的进城务工人员看做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但他们在语言上不具备整体的区别性特

征,因而不能视为一个语言社团。语言社团也不一定是社会实体。有时候,对某种语

言持有相同的评价标准和一致的使用态度的一群人,也被视为一个语言社团。一个有

趣的例子是美国东北部海岸的马萨葡萄园岛(Martha's Vineyard)的居民。据拉波夫在

1963 年的调査,岛上的居民有一种把 wife、right、house、out 等词中的前低元音成

分/a/发成/A/的央化倾向。马岛元音央化现象在从事传统的渔业、农业的人群中比较

明显;然而意外的是,在岛外上过学和服过兵役的年轻人中,央化表现得特别突出。

显然,在元音央化这一点上,上述四类居民属于一个语言社团。但他们无论如何不是

当地实际存在的某个社会集团。

新加坡的华人可以讲华语,所以他们与大陆的中国人同属于说汉语的语言社团,

但不是同一个社会的群体。在语言社团中,有必要区分出另一类群体,即人们通过频

繁的社会交往而形成的、在运用语言方面自成体系的、具备与其他群体有明显区别的

语言标记的社会集团或群体。这样的群体,一方面是实际的社会集团,另一方面又具

有某种语言标记特征,我们不妨称这种狭义的“语言社团”为“语言社群”(social-

language group)。语言社群比语言社团外延更小。在“语言社群”中,语言发生的

“变异”要比一般的“语言社团”更明显、更直接。因此研究语言变异与社会的行业、

职业因素的关系时,语言社群更有针对性。行业组织、职业人群、宗教团体或政治团

体,甚至帮会团伙、黑社会组织都可视为特定的“语言社群”。比如,传统饮食行业

中把加工米饭、面条类主食的厨组叫“白案”,烹制荤、素菜肴的厨组叫“红案”;

香港黑社会组织中把“警察”叫“花腰”,“打架”叫“开片”,“吸鸦片”叫“摆

横”;官员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售货员,警察的语言不同于教师的语言,等等。此外,

Page 8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7

“语言社群”的语言还需进一步区别内部成员的交际用语与对外言语风格的不同。前

者是特定语言社群的行话,而后者通常被认为是属于不同的“语域”。

想一想

(一) 为什么要区别语言社团和语言社群?

(二) 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属于某种语言社团或语言社群?为什么?

(三) 社会职业或行业常常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使用情况,试举例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

一些“语言标记”的话语。

7.6 行话

俗话说:“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各有殊词。”这里的“殊词”就是通常所说的

“行话”(jargon)。社会上的一些集团、群体,由于工作上、活动上或其他目的上的共

同性,在相互之间交往交流时,会创造、使用一些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词汇、用语

或符号。社会语言学把这种基于特定的语言社团的语言变体通称为“行话”。凡是语

言社群,都有自己的行话。可见,行话不限于诸如医生、渔民、科技工作者等特定的

行业领域和职业团体;其他如政治军事组织、宗教团体、帮会团伙、黑社会帮派乃至

于乞丐群体、青楼妓院,都会有自己的行话。为了区别起见,我们可以把前一类与某

类社会行业相关的行话称做行业用语。行话的产生和使用有赖于特殊而又相对稳定的

社会群体。行话的种类和特点与该语言社群的性质有关。

Page 8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8

7.6.1 行话的种类

行话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形式,它本身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对行话的评价来源于对

使用这种行话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的看法。行业用语通常与特定的行业组织和专业领域

相联系。这些组织和领域的专业性强,与普通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创造、

使用一套特殊的术语。但它们不是封闭、排外的,总是向着全社会开放的,而且具有

正当的目的。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行业的划分越来越细,每一行业

都渐渐自成体系,越来越专门化,许多行业领域都在使用自己的专门术语。所以,现

代行业用语主要是专业术语。比如,数学领域的“微分、积分、非线性方程、模糊性”

等,语言学领域的“音位、元音、声母、松紧对立、转换生成语法”等。研究术语的

学科叫术语学。术语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术语的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行业用语中

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固定习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飞行员与地面导航之间的通讯联系用

语等。

与此相对,还有另一种行话,具有明显的排外性。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为了一定

的目的,在成员之间制造、使用一些不为外人理解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秘密语”,也叫“隐语”、“暗语”。秘密语只在语言社群内部使用,掌握某一社

群的秘密语,是进入该集团、取得“合法”身份的重要标志。山西理发社群是从前以

理发为业的山西当地人的社会集团,要加入这个群体,一定要拜师学会两样东西:一

是理发的技艺,一是社群内部的秘密语。使用“秘密语”的社会群体或集团范围很广。

有的不为当局政府所允许,如地下组织或黑社会团伙等;有的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

如乞丐或娼妓群体;有的为了本集团、群体的特殊利益而有意排斥外人;有的出于群

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而用一些语言形式来标识身份,如眼下的网上一族。这些秘密

语可以根据语言社群使用的目的是否高尚、动机是否正当,分为一般的秘密语和黑话

两类。这种区分是依照语言之外的标准,并且具有相对性。比如在澳门地区,在社会

Page 8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79

统一监管下的赌博活动已成为一种正当公开的社会职业活动(属于博彩业),但它毕

竟是特殊的行业,所以形成一种再有秘密语性质的赌场用语,如“货主”(给人借钱的

人)、“睇碟”(赌场中专门负责计算输赢的工作人员)、“细方”(麻将牌)等。这些

用语参与赌博的人大多能理解和使用。但过去赌场具有黑社会性质,一些有关赌博的

词语连赌客都不能知晓其意。比如,赌场职员把运气极差的人叫“灯”(或“黑灯”),

后来为了防止被赌客听懂,用“闪闪亮”代替。这种带有黑社会色彩、属于特殊社会

群体的语言形式就是“黑话”。

7.6.2 行话的来源和形式

不论是行业用语还是秘密语,都没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

只是在社会通用语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人为的变异。变异主要发生在语音和词汇方面,

此外还有通过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的变异。

7.6.2.1 由词语变异而来的行话

许多行话都是某些语言社群新造、使用的特殊词语。大多数专业术语都是根据行

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而创造的新词语,包括从别的语言中通过意译的方式获得词

语。比如语言学中,传统的术语有“平仄、声纽、韵部、对转、入声、六书”等等,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术语,像“塞音、擦音、音变、能指、所

指、论元、论旨”等等。各行业都在不断创造、发展新的行业用语,特别是和社会生

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领域,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售后服务、价格指数、软着陆、走

低、熊市、产业链”等等。秘密语中也有许多新造词。山西夏县有一种叫“延话”(即

“言话”)的行业秘密语,把脚叫“宝成”,把狗叫“流紧”,把眼睛叫“谢”,把

Page 8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0

火柴叫“警晃”,三叫“居沉”,五叫“厚”,六叫“受里”;再如香港黑社会里流

传一些“黑话”,把香烟叫“精神棒”,把睡觉叫“探板”,把小偷叫“墨七”。

有一些行话词语是普通词语被某些语言社群曲改原义,约定出新的临时意义。新

义和本来的意义有时候还保留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夏县的延话把灯叫“光明”,把马

叫“速”,把门叫“风子口”,一叫“一溜”,八叫“笑”。山西的理发社群中,把

头发叫“苗儿”,把耳朵叫“木耳”,把鼻子叫“气筒”,理发叫“磨茬儿”,掏耳

朵叫“搬底儿”,等等。中国古代的道士用“风”表示“快”,用“流”表示“烟”,

也属于这一类。

7.6.2.2 通过语音变异获得的行话

首先,那些借自其他语言的行业用语(大部分是专业术语),可以看作是发生了音

变的普通词语,包括音译借词和音译加意译的借词。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社会语

言学把语言的各个层面的使用形式都视为变体。对操英语和汉语的双语社会来说,

“维生素”这一医药术语,是对 vitamin 的语音变异。电影行业的用语“蒙太奇”借

自法语的“montage”,这些行话对于借入语言来说,是新造词,但它有另外的语言

来源。像“复方磺胺甲基异嗯唑片”、“双氢氯噻嗪”这样的医药术语,以语音变异

来处理是可以的。网络语言中有些数字符号借助谐音手法产生网吧行话,如 886(拜拜

了)、56(无聊)、1573(—往情深)等。

秘密语中的语音变异形式也很多。民间有一种历史悠久、广泛流传的秘密语,叫

“反切语”或“切口”,就是采用传统语言学的“反切原理”创造的行话。如把“走”

说成“宰狗”,把“动”说成“邓弄”。这种反切语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闽

南、苏州等地都曾流传过。

Page 9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1

还有一种流行在青年学生中的秘密语,是通过在一句话的每个音节后有规律地嵌

入另一个音节;嵌入的音节通常是以[n]或[l]为声母,以前一音节的韵母为韵母。比

如,“我们走吧”就被说成“我 nuo 们 nen 走 nou 吧 na”。据说是为了传递某些不

愿让老师听懂的话。这种规则而系统地改变日常语言的语音形式的行话,在不同时期、

不同地方出现过。

7.6.2.3 文字、符号形体构造出来的行话

这中间也有一些专业术语。像化学中“氕”、“氘”、“氚”等,这些词是从外

语里借来的,但化学家们又根据汉字形体的规律分别为借词 protium(氢的同位素中最

轻的一个)、deuterium(重氢)、tritium(超重氢)创制了专门的文字符号。以前许多

行业用汉字的形体为本行业设计了一套秘密语,比如同样是数字,“旦底(一)、挖

工(二)、横川(三)、侧目(四)、缺丑(五)、短大(六)、皂底(七)、公头

(八)、未丸(九)”是从字形构造上着眼,而“由(一)、中(二)、山(三)、工

(四)、出(五)、王(六)、夫(七)、开(八)、春(九)”是从笔画露头的数量

计算的。眼下在网络聊天室流行的“网络语言”中,有一些用键盘上的符号、数字和

字母创制出的行话,如:-) (表示笑脸)、:-7(表示勃然太怒)、:-P(吐舌头状)等。

这些“行话”甚至没有自己的语音形式。这些象形表意的符号,在特定的语言社群中

约定俗成、使用广泛,不能简单地把它们排斥在语言范围之外,应当视为特殊的行话。

想一想

(一) 你知道“北约音标字母”吗?它主要的作用是甚么?

(二) 有些行话,具有具有明显的排外性。试以“赌场用语”作为例子,并举例说明。

Page 9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2

7.7 总结

单元七阐述了语言的全民性与阶级差异,语言的全民性是由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决

定的。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普遍联系、全社会的共同生活,都是靠语言来维系的。语言

是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也是和社会同时存在的。语言的全民性是就语言的结构系

统和整体功用而言的,并不排除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差别和变异。作为阶级社会中重

要的一种社会现象,阶级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构造,带

有特殊的语感。甚至夹杂了某些特有的行话。”“不同社会集团竭力要在公用语中掺

进自己特有的语言因素。” 阶层是与阶级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在不同的情形

下,人们对阶级和阶层的认识有可能不一致。在语言的使用上,不同阶级往往把自己

的感情、意识渗透到具体的词语和言语活动中。“阶级"并非政治学意义上的阶级概念,

而是更注重从人们的职业性质、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划分的。

社会分层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语言发生层化变异。语言层化变异是动态的,

具有一个倾向性的社会标准,即“威望标准”的“显威望”和“隐威望”。

一个社会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群体和组织,从事各个不同的职业或行业活动。在语

言的使用上,由于需要并形成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语言模式”方便职业内部交流。

如政治军事组织、宗教团体、帮会团伙、黑社会帮派乃至于乞丐群体、青楼妓院,都

会有自己的行话。本单元也详细的讨论了行话的来源和形式。

思考与复习

(一) 试举例说明行话的来源。

(二) 社会职业或行业常常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使用情况,试说明其积极作用。

(三) 你是怎样理解语言的“威望”标准的?

Page 9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3

关键词

全民性 语言变异 社会方言 语码 阶层 阶级 土白 行话

隐威望 显威望 语言社群 语体 文理 阶层变体 阶级差异

参考资料

戴庆厦(2007)。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游汝杰(2007)。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Page 9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4

单元八

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说明语言接触的结果。

2. 说明语言同化的阶段。

3. 说明借词的形成途径。

4. 说明语言的融合现象。

5. 说明双语现象的产生。

8.1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语言的背后是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当不同的

语言互相接触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也随之产生交流。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语言

接触都是非常频繁的。在汉语内部、方言间的互相接触和地方文化间的互相接触比较

隐秘,不易觉察,而汉语和外族语言的互相接触,以及汉文化和外族文化的互相接触,

就非常明显,引人注目了。

想一想

(一) 语言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二) 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时会发生什么事?

(三) 不同的文化如何交流?

Page 9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5

8.2 语言接触的结果

语言接触大致有四种结果:一是语言的同化;二是语言的借用,以词汇的输入和

输出为主;三是语言的融合,即产生洋泾浜语和混合语;四是双语或双言现象的产生。

以下详细讨论其余内容。

8.3 语言同化和文化同化

本节主要讨论使用双语(bilingual)及多语(multilingual)的社会,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并讨论移民语言的演变过程,进而研究此类语言行为

(language behavior) 的演变与某些文化同化现象的相互关系。并且用社会语言学

观点,探究同类粘聚问题。

语言同化的五个阶段:

8.3.1 语言移借

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它的文化背景。在一个社会里,如果有两种文化同时存在,

这两种文化可以从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当不同的文化互相交流的时候,不同的语

言亦互相影响。互相影响的语言,可以分为施惠语言和受惠语言两类,施惠语言影响

受惠语言。受惠语言承用或模拟施惠语言的词语谓之“语言移借”。此种承用,多在

受惠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的情形下发生。一般来说,施惠语言的确比受惠语言在文化

上占有优势。但是,有时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英语承用法语一些烹饪用语是符合上述

的一般趋势,例如 casserole(有柄瓦锅)和 salad (色拉);而英语承用汉语的杂碎

(chop suey) 和炒面(chow mien) 则不能等量齐观。表 7 是一些旅美华人粤语 “语

言移借”的例子。

Page 9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6

表 7:旅美华人粤语 “语言移借”的例举

英 语 粵语口语 粵语书面语 普通话

1. apartment paat-man 柏文 公寓

2. (super) market ma-kit 孖结 超级市场

3. order o-da 柯打 (食物)份

4. insurance yin-so 燕梳 保险

5. film fei-lam 菲林 胶卷、胶片

6. motor mo-da 摩打 马达、发动机

7. modern mo-dang 摩登 时髦、摩登

8. shirt seut(-saam) 恤衫 衬衫

9. hot dog yiht-gau 热狗 热狗

10 fail feih-lou 肥佬 失败

以上的借词是百分之一百的粤语词汇,语音结构和语法特点与其他粤语词汇无异。

例如在数量词组中,数词和名词中间要加一个正确的量词,而英语加 s 构成复数的语

法规则,则不适用。如(词语前的星号表示此词语不合语法,不通,实际上不用):

表 8:英语与粤语复数词组例举

英语 粵语

three apartments saam kaaan paatman 三间柏文

* saam kaaan paatman-s 三间柏文 S

* saam paatman-s 三柏文 S

three oders saam go oda 三个柯打

* saam go oda-s 三个柯打 S

* saam oder-s 三柯打 s

three rolls of film saam gyun feilam 三卷菲林

* saam gyun feilams 三卷菲林 S

* saam feilams 三菲林 S

Page 9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7

英语 beer —词更能证明通过移借来承用外来语的过程。beer 本来已经是指一种

含有酒精的饮品。然而,按照常用的粵语复合词构词法(如“黄酒”)变成啤酒。这说

明这个借词的造成是据“名”而非据“实”。以上的语料清楚地显示出两种语词移借

方法:1.取音舍义;2.舍音取义。热狗就是舍音取义的例子,而表 7 中的 1 一 8 却是

取音舍义,它们都是现代生活所常见的事物,所以,这些词比较容易接受下来。热狗

等词在文化上显然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后才会被普遍接受和使用。借词“肥佬”是个

动词,使用时服从汉语语法规律,而不受制于英语语法:

Keuih feihlou jo saam chi 渠肥佬咗三次

* keuih feihlou-ed saam chi 渠肥佳-ed 三次

马来西亚粵籍华侨有一个很特别的语言移借例子:食风,是呼吸清新空气的意思

(马来语 makan=食,angin =风)。这也是词语移借中舍音取义的佳例。

语言移借可能在一个需要调整文化差距的外籍居民社团中发生,也可能在一个易

于接受外来文化及物质文明的本地居民社团中出现。语言移借可以在这两种情形下发

生正说明一个外籍居民或群体,从他们移居的社会中移借语言,与他们在家乡时接触

外来文化而移借语言是没有分别的。我们这项研究说明,语言移借在存有“做客心理”

的外籍居民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特征。他们都有暂时寄居异域、将来荣归故里的信念。

一个外籍居民的群体刚好和一个当地居民的社会相反,后者通常停留在语言移借阶段,

而前者则有进入语言同化另一阶段的倾向。

8.3.2 语言替代

语言替代是指用施惠语言的词语代替受惠语言的词语。可以认为语言替代有文化

增补的功能,而语言移借则有文化减损的功能,两者有很大的分别(见表 8)。

表 8:英语替代词例举

Page 9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8

粵语原有词 替代词 英语 普通话

1. se-jih-lauh 写字楼 —o-feih-si office 办公楼

baahn-gung-sat 办公室 办公室

2. sih-tau 事头 —bi-si 波士 boss 老板

3. deui 对 —pe 披 pair 双、对

4. kauh 球 —bo 波 ball 球

5. houh-sou 号数 —lam-ba 林吧 number 号码

6. sin-sang 先生 —a-seuh 阿 sir sir 先生

上列词语已经成为粤语。现在要问,这种替代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就在

导致此种替代的社会环境中。粤语里的基本词语,食、去、睇等都是永远不会用相对

应的英语词来替代。事实上,被替代的词很明显在文化上是有局限性的。用相应的英

语词替代中文词表明文化压力演变成为语言压力,以求语言和文化一致。此种情形亦

见于儿童语言学习中。美国和马来西亚的粤籍儿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积极地选择英

语(或马来语)词语,而最多只不过消极地保留一点对中文的认识而已。最主要的原因

是来自同龄伙伴的压力(peer group pressure)很大。

除了语言移借以外,语言替代在一般聚居的粵籍移民中也可以观察得到。语言替

代现象陆续出现,可以视为由做客心理阶段开始发展至聚合阶段的标志。所以,虽然

心理上他们可能还自以为是做客暂居,而事实上开始被文化和语言上占优势的社会同

化。即使生活在一个与社会相当隔离的较小社区里,也难免发生同样的情况。

语言移借与语言替代相互间的关系很明显,语言移借可以视为文化替代的开端,

而语言替代又是语言移借稳定发展的结果。

Page 9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89

8.3.3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还只是因为移民还没有熟悉移居地的语言,而引起语言

运用上的小问题。正如上面所述,外来词与土语语词一样受土语语法支配。这种词语

替代可以视为语言信号系统交替使用的开始。移民在并未完全融入所移居的社会的时

期,虽然对当地语言没有充分的把握,但是逐渐能够在一个句子里,或者句子与句子

之间交替使用不同的语言讯号系统。

1. ngoh yiu saam order chow mien.(我要三份炒面。) 我要三 order of

chow mien. 这是一个在句子内部语码转换的例子,出现在造句层面上,而不是在较

低的构词层面,可以称之为句中语码转换。如果这个例子只是简单的词语替代, 那么

数词“三”后应当有一个量词,而英语介词 “of” 也不应出现。又,如果 order of

three chow mien 整个名词结构要像一个单词一样代入的话,order 便要以复数形式

orders 出现。这里的语码转换是属于语法层面的。

2. ngoh yiu maaih ga meih gwok heiche. Ford cars are very nice.

(我要买辆美国汽车。福特汽车很好。)

我要买架美国汽车。Ford cars are very nice.

例句 2.的语码转换出现在句子与句子之间。

句子与句子间的语码转换很容易阐明,但是句中语码转换则须花些力气探究。例

句 1 和 2 显然代表造句层面的语码转换,而又各自代移民在语言行为上显著不同的阶

段。我们应当注意句中语码转换的出现比句间语码转换早。但更应注意的是,在句间

语码转换之前,通常还出现诸如单句语码转换的现象。例如,两人用粵语交谈时偶然

说出 “no” 或 “Are you sure?” 都是可能的。不过这些句子都可以视为词语替代

的特例,因为这种情形并没有能产性(productivity),所以我们并没有发现诸如 “Is he

Page 9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0

sure?” , “Is Mr. Wang sure?” 之类推导出来的例子。这种现象对于研究某些自然而

无规律的语言学习过程,很有启发性。

从语言替代到句中语码转换,到句间语码转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除了语言方

面的变化外,一个移民事实上也从移居地渐渐接受更广更深的文化影响。他不再局限

于使用少量文化词语,也开始接受而且夹杂使用支配这些词语的语法系统。在稳定或

半稳定的移民社会中,这种情形极为普遍,尤以儿童为最。语码转换在一个社会中发

展的速度和频率,决定于外来压在凝聚力的大小的对比。一个惯用语码转换的人,事

实上已经进入 “过渡期”。客居心理已经隐而不显,荣归故乡不再是实际的目标,而

只是虚幻的期盼。虽然他仍然生活在聚合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由于惯用语码转换, 他

与当地的其他社会成员交际更为方便。这样,他便可以在社交上或精神上自由选择是

否脱离移民的群体,而成为参与当地社会的一个边缘人物。参与社会的程度,受很多

因素影响,而是否已经真正成为双重语言使用者, 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能够与

当地社会交际以前,他只能在一个与当地社会隔离的环境下生活。而一旦能够流利地

与当地社会人士交谈,在新的价值观念冲击下,他原有的价值观念便可能退居次要地

位。如果没有其他社会因素干扰,通常都会出现这种趋向。整个群体是否也会进入过

渡期,则要看该群体中处于过渡期的移民所占比例。可以根据语码转换能力的分布状

况,来说明一个社团所处的时期的特征。

移民群体的凝聚和组合是减慢同化过程的主要因素。一个组合稳定而循规则行事

的群体,比不稳定不规则的群体更易于改变它的双重语言状态。麦加伦法案

(McMarren act)阻止粤籍华人不断移入美国,结果很多第二和第三代的美国土生粤籍

华裔很快便渡过双重语言阶段。另一方面,南洋一带由于不断有新一代华侨移居,很

多粤人社会仍然停留在语码转换阶段的过渡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马来西亚

Negeri Sembilan 的被隔离在农村里的粤人社会,比不断有大量移民涌入的三藩市和

Page 10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1

吉隆坡(或香港)的市区粤人社会,更快地度过过渡期。整体上说,由于政治局势、地

理环境和人数多寡的不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比在美国的更能维持过渡期的状态。

在马来西亚的三个主要市区中心地带,作为当地最通用的中国方言粵语,与英语和马

来语鼎足而三。可是,粤语在美国却没有同样的地位。外省人在香港也有同样的语言

同化问题,例如移居香港的第二或第三代上海人,大多数已经不懂乡音了。

8.3.4. 双重语言

一个兼通两种语言(或两种以上)的人谓之双重语言使用者(以下简称双语通)。如

果对某两种语言都同样流利,他可以称为一个真正的双语通。对这个双语概念需要加

以补充说明,因为没有人在社会交际中会不加选择地使用任何一种语言,更不可能同

时并用两种语言。选择使用哪一种语言或其不同的层次,都会受社会环境支配,所以

讨论双语情况的时候,必须考虑社会因素。

一个只能作句中语码转换的人算不上是双语通,一个能作句间语码转换的人,或

者能随环境,选择适当语言的才是双语通。导致语码转换的原因很多,包括各式各样

的词语替代所引起的作用和私下单独交谈的需要。一个英语及粤语的双语通,在改变

话题的时候,例如从讨论三藩市的堂会问题,转而谈到教育厅用校车把华裔学童送到

各白人及黑人学校等有关种族问题时,使用的语言亦往往从英语改为粤语,为的是要

传达不愿意公开的意见。就是没有第三者的环境下,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形。在私人交

谈中,语言信号经常交替,这跟工作时用英语,在家时改用中文的现象不同。后者比

前者更能导致增加双语能力,因为后者只可以用一种语言作为主要交谈媒介。

社会环境与使用频率都能引起双语形态不稳定。较少用的语言渐次减弱,而较常

用的语言则乘机加强。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的双语形态只可能在某一片段的时间里

出现。因此,从宏观上看,双语通的社会似乎存在,但是从微观上看,双语形态并非

Page 10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2

一种稳定的现象。绝对双语形态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因为其中一种语言会转而占优

势。这种不平衡的趋向是可以从社会环境预测到的。就是同声口译人员也不能例外。

纵使不是全都也有大部分同声口译人员承认,对译两种语言时,把甲语言译成乙语言

比把乙语言译为甲语言容易。这一点,也可以从他个人偏爱翻译哪一种语言看得出来。

成人双语形态发展有下列的特征:

理论上一个成人可以在第三期发展成为双语通,但事实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通

常是在过了语码转换阶段以后,会出现对 b 语言有稳定但不完满的运用能力,这里用

B 代之,代表一种不纯正的“洋泾浜”语言。如果 b 语言在他的生活中继续维持重要

的地位,a 语言一般都会退化,并受 A 语言的干扰(变成 a'),直到最后全都消失为止。

许多在战争年代与异国情人结婚的年轻新娘,本来只能说本国语言,但是后来随夫归

国,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中生活,她们及后代在语言上发展到 B 这个阶段,也足以支持

这个假设。

当一个人接近或者已经成为双语通时,他正从过渡期转入混同期。他在学习第二

语言时所做出的努力正说明他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个人学习的成绩也足以作为对他的

文化混同程度的衡量准则。一般人在这种情形下开始抛弃他那已经是十分淡薄的客居

心理。

也许可以辩称双语形态与文化混同不一定可以相提并论,因为一个文化上经已混

同的人不一定是个双语通。我们需要用客观的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试比较一个从未

学好侨居地语言的粤籍袓母和她那些略谙粤语的孙儿,后者混同的程度很可能比前者

深。反过来说,以任何一个已经混同美国的语言和文化的粵籍华侨为例,不管懂不懂

粤语,他一定使用流利的英语。在这里,我们必须考虑两种可能性:如果他对粵语有

完全的使用能力,他便是双语通,正如上文假设所料;如果对粤语一无所知,他便是

处于第五期或第六期。如果他是美国土生粤籍华裔,那么很可能在早年便放弃粤语,

Page 10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3

甚至根本从未听到过粤语。这样的话,他就不算是接受文化混同的人,而理应视为当

地社会中的一个成员。现在很多美国土生粤籍华裔学生云集在中文班里学中文,主要

原因就是希望藉学习语言而重新吸收中国文化。他们不是受文化混同的入,而是受同

化或混同的少数民族当中的一员。他们可能循着上文所述的相反方向发展。一个战时

与异国情人结婚的新娘,只可能自认为是受文化混同,而非具有双重文化。所以,双

语形态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孤立讨论,同时又要区别于层次更多的多语形态。语言发展

的方向对双语形态及文化混同的研究甚为重要。

8.3.5 残余干扰

我们已经论述过双重语言的第五期通常包括成人对 b 语言学习得不完全。在这一

时期他已经超过文化混同的饱和点。如果他对本国语言与文化也同时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可以把他视为受同化的少数民族的一员。如果他对本国语言还保留消极的认识,

那么他还不算是完全被同化。从比较广的角度看来,要是只是维持本国文化的残余形

式,那么早期移民的后裔可以视为已被同化,但是如果本国语言依然维持有效程度的

使用,他们只可以算是受异国文化混同而已。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经过整个语言与文化同化程序后,他们通常停留在同化状态中。

最有趣的是从过去演变阶段这留下来的残余干扰,如幽魂不散。在已经同化而只会说

英语的美籍日本人中,倒流式的词语替代经常产生。虽然日本语便所 benjo 是指茅厕,

与美国现代卫生设备中的厕所完全不同,但是便所 benjo 还是用作一般厕所的通称。

残余的日本语词同样仍用于猥亵语及其与性有关的事上。在已经同化的粤籍华侨当中,

粤语仍然用于猥亵语言和藐视当地人的言谈。

Page 10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4

想一想

(一) 何谓双语?何谓多语?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二) 如何确定双语通?

(三) 成人双语形态发展有何特征?

(四) 借词现象是怎么发生的?结果如何?

8.4 语言的借用

借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它不怕同别的语言

接触,它向别的语言借用一些它本来所没有,而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它非有不可的语

汇,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别的语言也向它借用某些同样需要的语汇。一方面是一

方面借入,一方面是出借;借入和出借有些像贸易上的输入和输出,但借入和出借不

必平衡,也不可能求平衡,大抵是这种语言缺少某一方面的语汇,这才有必要借入;

而这种语言之所以缺少某一方面语汇的原因,当然首先是社会的原因——经济政治的

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技术的发展,都会使某一种语言在特定方面显得不足。弥补

不足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自己创造,二是借用。高尔基曾经提示过:

“文化史教导我们,在人的社会活动最紧张的时代,随着新的劳动方式多样化和

阶级矛盾尖锐化,语言会特别迅速地丰富起来。”

一般地说,借词的形成通过下面的 5 种途径:

1). 转写。转写就是音译,即用汉字(方块字)按借词原来的读音写成一般不能按汉

字组合解释的新词(借词)。例如“咖啡”,“沙发”,“坦克”,“雷达”,“逻

辑”。

Page 10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5

转写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从日语借来的新词,往往把日文的汉字组合原封不

动地抄过来,不是按原来日语的读音,而是按日文的汉字写法照搬过来。日本明治维

新以后曾一度大量吸收外来语——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科学技术革新的急切需要

——,而那时的日文借词还倾向于用汉字意译,而不像现代日文那样用片假名转写,

所以把英语的 revolution 译成“革命”,把 culture 译成“文化”,把 civilization

译成“文明”,把 economics 译成“经济学”,汉语在吸收借词时索性采取“拿来

主义”,把日文的汉字借词搬到现代汉语中来,而按照现代汉语(而不按照日语)的读

音来读这个借词。照抄汉字名词,也是一种转写。

2).在转写的借词后加一个“指类名词”,表明它的属性。例如一种软料 beer,

转写(按原文读音)为“啤”,本来就够了,恰如“咖啡”、“坦克”、“沙发”似的;

但因为只用一个汉字而这个汉字又不能“望文生义”,因此加了一个“指类名词”——酒

——形成借词“啤酒”,前一个汉字是音译借词,后一个汉字是指类名词。从此,人

们知道“啤”不是什么椅子,桌子,而是一种酒。不过也害了这种饮料,在创始这种

饮料的国家却并不把它当作“酒”。酒在那里是指带有相当程度酒精成分的饮料,而

啤酒不过是一种软饮料。又如“卡车”也是这么一种结构,“卡” 是音译借词(英语

car), “车”是指类名词,表示这“卡”不是饮料,不是食品,而是一种“车”。

这种办法产生借词,在现代汉语是很多的(在别的语言较少),也是一种独特的

方法。上面所举几个音译借词,也有时加上指类名词用的,如人们也说“咖啡茶”,

“坦克车”,“沙发椅”。

3).半音半意译。将原文的一部分按读音转写,另一部分却不按读音而按语义翻译写

成汉字。例如“冰激淋”(“冰琪淋”)即英语 ice-cream,头一个汉字“冰”,是从

ice 意译来的,不是音译;而第二三个汉字则是按音转写(音译)而成。如果都转写,

Page 10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6

那该叫做“埃释激淋”;如果都意译,那就变成“冰奶油”了。后两种写法(叫法)都

没有存在过,人们宁愿采取非驴非马的方式。

4).意译组合(外国人叫做“摹借”,即英语 calque,把原词的组成部分都按语义

写成汉宇,然后照汉语构词法把它结合成新词。这种借词是现代汉语很喜欢用的,例

如“足球”即 foot (足)ball(球),“鸡尾酒会” 即 cock(鸡)tail(尾)party(酒会)。

这种借词同下面第五种可以合成一类,但有微小的差别。

5).道地的意译——不是按照原词的构成部分译成汉字,而是按照原词整个语义译成

汉语,或者说,按原词的语义创造了一个新的词。例如“激光”,是按 laser 原来音

译为“莱塞”,后加指类名词“光”而成“莱塞光”)的科学意义来创造的,laser 本

来是一个缩略字,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简称(取各实名的头一个字母,而不管 by,of 等字),也就是利用辐射而激发的光,

如按各字意译则不成为一个科学名词,所以采用这种根据原词的科学意义来译写的借

词方法。

想一想

(一) 何谓“指类名词”?

(二) 意译组合的借词现象发生在汉语以外吗?试举例说明。

(三) 道地的意译借词有发生在其他语文吗?如马来文,试举例说明。

Page 10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7

8.5 语言的融合

8.5.1 合璧词

合璧词分成两大类。

一类合璧词是异义复词,即两种不同语言的成分,语义不同,结合成一个新词。

汉语“新西兰”也是合璧词: 新(汉语)+西兰(英语 Zealand)。

另一类合璧词是同义复词,即两种不同语言的成分,语义相同,叠床架屋组合成

一个新词。

8.5.2 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pidgin),又称作“比京语”或“皮钦语”。“洋泾浜”一词的来源可

能与老上海的苏州河的一条支流——洋泾浜有关。1845 年英租界在上海建立以后,洋

泾浜成为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沿岸也成了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也是英语和汉语接触

最频繁的地方。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洋泾浜英语”英语称为

pidgin English。而英语 pidgin 与 pigeon 读音和拼法都相近,又被误为 pigeon

English,译成中文,就变成“鸽子英语”。

洋泾浜语是指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由这些语言杂糅而成的语言。

洋泾浜语言在一个社会中通行的范围是有限的,大致只使用于操不同语言的人有必要

相互交际的场合,而不用于同属一种语言的社团内部。不过,洋泾浜语是因实际需要

产生的,在某些场合也是非常实用的。 1912 年上海出版的《上海旅游指南》(英文

本)说:“你千万不要认为鸽杀语读音可笑,语法错误,但它确实是上海最为实用的

英文,否则你一定会闹出许多笑话。”

Page 10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8

目前了解比较多的洋泾浜语言,大多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在世界各

地通商和扩大势力的结果。欧洲人和当地居民交际时,为了互相听懂交谈的内容,谁

也不讲究华丽的词藻或严密的语法,而都希望有一种简便的工具。这样,土著语言中

逐渐混入欧洲语言的因素,形成一种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都十分简便的语言。

洋泾浜语言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是单向的,即在土著

学习欧洲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其底层是土著语言,绝没有以欧洲语言为底层的洋泾浜

语。例如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将“三本书”说成 three piece book,其汉语底层表现是:

有量词 piece;名词无复数,book 不用复数形式;没[pi:s]这样的音节,所以 piece

读成[pisi]。

中国的洋泾浜语言,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协和语两种,而又以

洋泾浜英语较典型。

下面举两个典型的洋泾浜英语用例,先写出洋泾浜英语,次写标准英语,再用汉

语翻译。

1. My go topside. He have go bottomside.

I am going upstair. He has gone downstair.

我到楼上去。他到楼下去了。

洋泾浜英语的两个句子从标准英语的立场看,动词时态用错,代词未用主格,并

且出现了英语中根本没有的 topside(汉语“上边”的字译)和 bottom- side(汉语“下边”

的字译)这两个词。但是从汉语的立场来看,这两个句子似乎没有错误,完全可以理

解,因为汉语没有时态和格的问题,并且用“上边”表示楼上,译为 topside,用“下

边”表示楼下,译为 bottomside,也说得通,听得懂的。

2. Afternoon my come.

I'll come in the afternoon.

我今天下午来。

Page 10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99

从标准英语的立场来看,头一个句子的时态、格、词序、句子成分(afternoon 不

能直接作状语)方面都有错误。但是从汉语的立场来看,时态和格固然不必顾及,词序

也没有错,“下午我来”是很正常的词序,并且时间词“下午”也可以直接作状语的。

这两个例子说明,洋泾浜英语的造句思想是从汉语出发的,或者说洋泾浜英语的

骨头是汉语的,肉是英语的。

8.5.3 混合语和混合型方言

混合语(Creole),又称克里奥尔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长期接触、交融,最后交配

而成的第三种新的语言。

混合语和洋泾浜语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混合语使用于整个社会,也使用于家庭内部。洋泾浜语不是全民的语言,

仅使用于若干有必要使用的交际场合,在家庭内部只使用于母语不同的

主仆之间。

第二,混合语可以是一个人的母语,洋泾浜语是在母语以外,在社会交际中学

会的第二语言。

第三,洋泾浜语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产物,而混合语则不一定,如五屯

话是汉藏人民杂居和文化交流的结果。

第四,混合语内部有完整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洋泾浜语则不然。

第五,有的混合语是从洋泾浜语发展而来的,如海地语起初就只是一种洋泾浜

语;但不是所有洋泾浜语都会发展成为混合语,洋泾浜语常因殖民地、

半殖民地文化的中止或衰微而消亡,如中国的洋泾浜英语。

方言与方言也有可能发生杂交,而产生一种新的混合型方言。“混合型方言”这

个概念相当于混合语或称为克里奥耳语(Creole),只是层次不同。

Page 10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0

语言的借用和语言的杂交没有截然的界线。大致语言杂交背后的文化交流更深刻,

并且大多有操不同语言的居民杂居的背景。语言的杂交大致是从语言的借用发其端的,

从语言的借用发展到语言的杂交,其中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甲乙两种语

言互相借用,不一定会发展到杂交的阶段,而有可能仅仅停留在借用阶段,不再前进,

例如汉语和日语有互相借用词汇的历史,但是这两种语言并没有发生杂交。甲乙两种

语言(或方言)杂交之后,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进入同化阶段,即由其中一种语言

战而胜之,同化了另一种语言。

8.5.4 语言接触和句法结构的输入

语言的借用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都可能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词汇。就

汉语输入西方语言成分而言,除了词汇为最大宗外,还有句法结构,语音则不受影响。

西方语言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是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的。五四运动以前翻译

西方著作是用文言文的。文言文已有数千年历史,它的结构非常稳定,而译者对文言

文的运用也都是十分娴熟的,所以西方语言对文言文的译本,如严复《天演论》等,

并不产生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白话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在五四时期,它的结构还

不是十分稳定的,不像文言文那么成熟。虽然白话文力图接近口语,但是书面语和口

语毕竟不同。况且方言区的译者并不都谙熟标准语,因此白话文的译本极易受到西方

语言原文的影响,而将西方的语言结构输入汉语。新输入的结构,又由翻译作品传播

到一般白话文作品。输入的结构到后来有的被扬弃了,有的则保留了下来;也有的不

仅保留在书面语中,而且进入日常口语。那些在汉语口语中获得生命力的结构,才是

真正在汉语里扎了根。

Page 11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1

8.5.5 底层语言、上层语言和傍层语言

底层语言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借用现象。底层成分和一般的所谓借词

(loan word)都是指从一种语言渗透到另一种语言的成分。但是借词的产生不必以底层

民族作为前提;底层成分的渗透更深入、更隐秘、更不易觉察;底层成分可以包括语

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底层语言理论(Substratum theory)认为在一种上层语言里有可能残留底层语言

的成分;底层语言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对上层语言产生影响;上层语言的演变与底层语

言的影响有关;如果一个地区的语言被另一种语言所替代,那么前者就有可能成为后

者的底层。所谓底层语言(substratum)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竞争的结果,

战胜的语言所吸收的战败的语言成分。战胜的语言即是上层语言,战败的语言即是底

层语言。

语言底层须有民族底层作为前提。外来民族在征服土著民族或移居到土著民族的

住地的时候,同时带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如果在文化、经济或使用人口上占优

势,那么就可能成为上层语言。土著民族不得不放弃土著语言,改而使用新的语言。

他们在使用新的语言的时候,一方面受到原有的语言习惯的制约和影响,造成有规律

的错误;另一方面有时候在新的语言里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多是词汇),就保留原

来语言中那些有用的成分。这些有规律的错误和保留下来的有用的成分,即是底层语

言成分的两大源流。底层语言成分可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但是以词汇为

最常见。

Page 11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2

想一想

( 一) 试考查“洋泾浜”的起源。

(二) 试说明洋泾浜英语在当代的作用与重要性?

(三) 试分析底层语言、上层语言和傍层语言的关系。

8.6 双重语言现象

双重语言现象(bilingualism)是指在一个言语社区,在日常生活的各种不同的场合,

人们普遍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口头表达或交流思想。双重语言现象是就语

言的使用能力而言的,即社会成员个人有能力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有

这种能力的人称为双重语言人(bilingual)。双重语言现象也可以简称为“双语现象”。

本节所谓双重语言现象也包括“双重方言现象” (bidialectalism)和“多重语言现象”

(multi-lingualism)。

所谓“双重语言人”的双重语言能力也会因人而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能听、读,但不能说、写第二语言。这种现象称为“半双重语言”

(receptive bilingualism)。

2). 对第二语言具备听、说、读、写四方面全面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全双

重语言”(productive bilingualism)。

3). 对两种语言有相同的使用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双重语言均衡”

(symmetrical bilingualism)。对两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不相同,则称为

“双重语言不均衡”(asymmetrical bilingualism)。

4). 对两种语言同等熟练,其熟练程度与单语人相差无几。这种现象称为“双

重语言同等”(equilingualism)。

Page 11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3

5). 在所有的场合都能同等熟练地使用双重语言中的任一语言,并且找不出有

另一种语言的痕迹,这种现象称为“双重语言纯熟” (ambilingualism)。

6). 能使用标准语言和另一种相关方言,称为“双层语言现象”(diglossia 或

vertical bilingualism)。

双重语言人获得双重方言的环境并不完全一样,大别之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

从生长在双重方言社团或环境中的双重语言人,他们是在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习得双

言的。他们对双重方言的熟悉程度几乎是相等的。二是双重语言人长大以后因交际的

需要,如迁入别的方言区或出于跟邻接的方言区居民交往的需要,才学会第二方言的。

从理论上说,双重语言人应该可以同等熟练地使用两种或多种方言。但是事实上,上

述第二种双重语言人使用母语和第二种方言的熟练程度,显然是有差别的。第二种双

重语言人使用第二种方言是被动的。他的“内部语言”,如沉思默想、心算、默读的

时候所用的语言,是他首先习得的方言,即他的母语。第一种双重语言人使用双言则

是完全自由的。在人数上第二种双重语言人可能大大超过第一种双重语言人。

8.6.1 双重语言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双重方言现象的形成有一个前提,即两种(或多种)方言相互的差别较为明显,以

致影响通话。如果差别小,在交际上就没有必要使用双言,双层语言现象不能长久维

持,其结果是方言的同化或融合。

在下述四种环境中,才有可能产生双重方言现象:

第一,杂居双重方言制。母语不同的居民杂居在同一个地方。例如福建的永泰、

福清南部、惠安北部的沿边地区居民既说本地话(闽东话和闽西话),又

说莆仙话。杂居双重方言制如果是出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如购物,

有可能长期存在。

Page 11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4

第二,城市双重方言制。城市中来自别的方言区的居民及其后裔往往兼用母语

和这个城市的方言。例如上海人在北京,广东人在上海等。城市双重方

言制往往只能维持一代人,到了第二代就会产生语言转用现象。

第三,边界双重方言制。一个地区居民内部互相交际时使用本地方言,当跟邻

接的方言区的居民交际时,则使用外地人的方言。在这种情况下,本地

话往往是劣势方言,外地话往往是优势方言。

第四,方言岛双重方言制。方言岛在产生的初期一般使用单一的移民方言,久

而久之,也可能使用岛外的本地方言。例如浙江慈溪的闽方言岛,双重

语言现象是很普遍的,目前的情况是“街面”上使用吴语,闽语只是在

家庭内部使用。

从社会的角度看,双重语言现象是使用不同语言的社团(包括家庭)互相接触、交

际中自然产生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之所以产生双重语言现象,是因为社会生活需

要有一种以上语言,而这些语言各有自己的社会功能。但是双重语言现象的发展趋势,

会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它是受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制约的,这些文化背景包括双

重语言的社会地位是否平等、双重语言人对母语的忠诚态度、母语教育能否持续、母

语社团的聚散等。

双重语言在言语社区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势:

第一,由双重语言现象发展到语言杂交,产生洋泾浜语或混合语。

第二,双重语言现象趋于消亡,即其中一种语言或方言被另一种同化。每一个

地区都有一种地点方言是该地区的优势方言(或称权威方言),这个权威

方言往往是该地区最大的城市所使用的方言。方言的权威地位是由这个

城市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威地位决定的。在杂居双重语言

制的环境中,如果两种方言有优势和弱势之分,那么以弱势方言为母语

Page 11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5

的居民经过若干代之后,可能放弃母语,即放弃双言,而转用单一的当

地优势方言。

第三,双重语言现象长久维持。双重语言现象得以长久维持的主要动力是对母

语的“语言忠诚”,此外,语言政策尤其是教学语言采用母语也是重要

原因之一。语言忠诚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心理,语言和方言是民

族或民系认同的重要标志。“语言忠诚”是民族或民系意识的一种表现。

最典型的例证是东南亚华人的双重语言现象。现代东南亚的许多华人实

际上只是当初出国谋生的华侨的后裔,但是他们仍能说先辈的汉语方言,

并且能说侨居地的语言,例如新加坡、泰国等地的华人。他们对汉语的

忠诚是与他们维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想和实践有关的。双重语言现

象是与华文教育、同乡会馆、中华民族传统民俗(如端午划龙舟、清明扫

祖坟)、传统庙宇、传统戏曲相辅相成的。语言行为只是文化行为的一个

组成部分。

8.6.2 多语现象和多语社区的共同语

移民使用多种不同的母语,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里,需要有一种为大家接受的公共

交际语,即共同语(lingua franca)。确立多语社区的高层语言有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类,在多种方言中只有某一种方言是威望最高的优势方言,它就自然成为

共同的高层语言。

第二类,在互相不能通话的多种方言中,没有一种在语言竞争力上占明显的优

势,就引进一种外来的优势方言或语言作为共同的高层语言,如新加

坡华人社会引进华语(普通话)。再如在泰国华侨之间用泰语,新加坡

用英语。这样的社区在社会语言学上可以称为“外附社会”。

Page 11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6

第三类,在差异不大的互相可以通话的多种方言中,没有一种在语言竞争力上

占明显的优势,这几种方言互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混杂型方言,即以

这种新的方言作为共同的高层语言。

想一想

(一) 何谓双重语言现象(bilingualism)?

(二) 双重方言现象产生的环境有哪些?

(三) 何谓共同语(lingua franca)?

8.7 总结

一般说来,语言只不过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文化其他成分的扩散、传播,

往往离不开语言。我们提出以语言现象作为文化演变的指标,并没有排除思想、信仰、

道德、法律、礼俗等在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地位。从微观来看,凡是语言程度已经到

达与当地人无异的移民或其后代,并不一定在文化上已经完全被同化,但是凡是在文

化上已经完全同化的移民或其后裔,其语言必定会达到与当地人无异的流利程度。

不过语言是有机体,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作相应的调整、增减,这是绝对可

以断言的。文化演变在语言上的反映首先是词汇变化。从历时(diachronic)的观点来

看,农业社会在走向工业社会的道路中,不仅家庭制度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从密切变为冷漠,用作沟通思想主要工具之一的语言同样也会发生变化,以适应时

代特征。从共时(synchronic)的观点来看,两个社会接触时,文化交流在语言上的表

现更为显著,而不同程度的语言替代和交配,亦足以反映文化影响的深浅。

Page 11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7

我们不想把借词研究仅仅限于语言学的范围内,仅仅视为词汇的增减损益,那只

是词典编纂的工作范围。我们也无意把语言现象作为唯一解释文化演变的缘由和程序,

因为这样做会把文化的综合性过分简单化了。我们只是要指出语言和文化不可脱离的

关系在其演变过程中会产生平行对应,而这种平行对应可以作为客观的尺度,来衡量

文化的演变。

双重语言的不对称性也足以影响和干扰使用者对一种语言的热爱程度。我们希望

通过研究及比较华侨在欧美移居地和南洋前殖民地的不同语言行为,去认识文化同化

过程,并提供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学以及双重语言教学等问题。

思考与复习

(一) 一个地区的语言如何变成上层语言或下层语言?

(二) 双重语言现象一旦在一个社会中形成之后,其发展趋势如何?

(三) 生活在聚合的社会环境中惯用语码转换的人有哪些心理特征?

(四) 双重方言现象的形成前提是什么?若不明显会出现什么结局?

关键词

语言移借 语言接触 双语现象 语码转换 受惠语言 洋泾浜 代码

施惠语言 语言融合 多语现象 双重方言现象

参考资料

陈原(2004)。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庆厦(2007)。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游汝杰(2007)。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Page 11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8

单元九

教学言语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说出教学言语的分类和特点。

2. 说明教学言语的要求和语用原则。

3. 说出教学言语的表达方式。

9.1 前言

教学言语学是一门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及语言的应用理论性学科,它既具

有语言学、教育学的交叉性理论,同时又具有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言

语水平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它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言语能力,通过它的可操作的训练

方法和途径改变教师的言语现状。

教学言语是教师的职业言语,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

的学生对象,在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规定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所使用的语言。它

不是一般的的交际言语,更不是文学言语,它实实在在是教育学、教学法领域里的专

业言语。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由说话者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它必须遵循教育学、教

学法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Page 11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09

想一想

(一) 你认为一位语文教师,他应当掌握教学言语吗?为什么?

(二) 教师的口头言语,大多是随意的,张口即来不用准备的,你认同吗?

(三) 根据你的经验,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拥有哪些言语特点?

9.2 何谓教学言语

一、教学言语是教师职业言语中最重要的部分

教师的职业言语由三大类组成:1.课堂教学言语;2.教育言语;3.交际性工作言

语。课堂教学言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的话语。教育言语是课

堂教学以外的教师工作言语,主要是用来组织维持学校的日常活动和教育秩序,用来

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性格个性素质,教师的交际性工作言语主要指教

师工作中与家长、领导和同事交往,相通工作情况的言语活动。

二、教学言语专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言语

教学言语是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力能力时的言语活动,也包括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进行的组织管理学生时的言语活动,还包括少量的

教育性言语活动。总之,凡是在课堂教学时使用的言语活动都在其列。课堂教学言语

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言语活动。

教师在讲授的同时,要向学生发问,还要回答学生的问题,有时还要向学生发布

指示,提出要求。教学言语以教师讲授为主,主次分明,同时间以言语对话与谈话。

教学言语中的对话与谈话要在教师引导下按照教师设置的目标和方式进行,并且夹杂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言语中。

Page 11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0

9.3 教学言语的分类和特点

9.3.1 教学言语的分类

按教学言语的功能,可把教学言语划分为两大类:教育言语和教授言语。

9.3.1.1 教育言语

课堂教学中,为了管理和组织课堂秩序使教学得以顺利完成,教师要针对课堂的

具体情景对学生表扬、批评,表述自己对学科知识以外的某些与教育学生行为、品德、

习惯等有关问题的看法等。教育言语是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辅助性言语,在教育学

生和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以及在组织教学、管理课堂纪律,在改变学生学

习态度、目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诸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依据它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种:

(一)赞扬语,用来表扬称赞肯定学生听课学习中的良好状态与良好表现,以激

励全班学生,为全班学生树立榜样,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赞扬语要热情、真诚。但是

要注意不可使用得太频繁,也不可有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辞。在听课状态呈现出较多的

不够集中时,适时地表扬几个好学生有利于调整多数学生的听课状态,假如表扬语太

相同或表扬的对象太固定,反而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起不到它的积极引导作用。

(二)批评语,用以批评,警戒学生在听课中所出现的不良行为和消极状态,以

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和纪律,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批评言语要诚恳,要中的,要就

现象批评现象,不要归纳上纲,不要推而广之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如:“你一贯……

你总是……”、“你以后也不会有出息”、“没有人会说你好”。批评言语要注意方

式技巧,以不损伤学生自尊心为必要条件。

Page 12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1

(三)评论语,用以分析评论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一些有代表性或普遍性的思

想、观点及行为倾向,实事求是的分析评论,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端正思想、提

高认识。评论语要简短而深入,忌空泛和长篇大论,以不占用太多时间不影响教学进

度为必要。评论语要精彩,要以画龙点睛式的三言两语的评点为宜,万不可借题发挥

或借机发挥。

(四)指示语,乃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希望和要求,在课堂上做出活

动内容与方式的指示,使学生明确干什么和怎么办,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9.3.1.2 教授言语

教授言语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言语,它主要用来讲授学科知识、传授学科

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

依据它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种:

(一)讲课语,乃教师独自讲课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教学

中的新知识、重点与难点内容,用自己理解了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阐释、分析、

叙述、说明,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1.叙述语:用叙述的方式讲述事件、现象等发生发展的经过和过程,讲述方法

的程序和步骤,说明功用、性质、成因、构造时,都可算作叙述语。

叙述时要注意叙述的顺序,前后次序和时间要叙述清楚明白,转述

非教师本人的言语时要注意人称和人称的变化。叙述语要清楚、明

白。

2.阐释语:解释名词概念、定义定理,阐释定义概念的具体含义及其内涵与外

延,阐释某种现象的成因或事物的构造成分等。阐释语是教师用自

己理解后重新组织的言语来进一步说明教科书上的定义、概念,它

Page 12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2

要比教科书的语言更浅显更加利于学生理解;要与原来语句有等同

意义,要正确;要简洁明快,要准确。

3.分析语:分析成分构造、意义原理、推导公式、证明定理。分析语要明白清

楚易懂,并要抓住所要分析的问题,或层层深入,或并列多面,或

有横有纵、纵横结合,把问题分析得透辟、深入、清晰。

4.抒发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要针对某些知识和现象发表一些自己对该

知识的看法或评论,这种抒发个人观点和情感的言语就是抒发语。

适宜的抒发语可以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抒发语要符合学科知识

的特点,不宜过多运用,并要尽量冷静客观,不带太多的偏激和谬

误,否则会误导学生。

(二)提问语,一般用来向学生发问和发问后总结归纳答案的正确与否。

1.发问语: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意义有目的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复习,

帮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理解。发问语要明确简活有操作性。发问

语具有启发性,它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2.归结语: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所作的归纳总结。归结语要及时明确,使学生

知道答案的正误,使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好的归结语能使

答错的学生不感羞耻和难为情,并且能激励他继续努力思考,不伤

害他的自尊心,不打击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答对的学生,则感

到鼓舞,更大地调动起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谈话语,乃教师采用谈话法授课时所使用的话语。使用谈话语要有充分的

准备,要有目的指向,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无准备的谈话混乱琐碎、无章序。

谈话语的语气要自然、亲切、温和。谈话语根据其内容,大体可分以下三种:

Page 12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3

1.启发性谈话语:教师为导引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

深层含义,精心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谈话,诱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知

识的内容。启发性谈话段与段之间,往往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递进性逻辑

关系,或者具有因果的逻辑关系。导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知识的方

方面面。

2.归纳性谈话语:谈话进行一个阶段后,教师要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

谈内容的要点和难点,对所谈的知识内容作出明晰而准确的归纳小结,

以加深学生印象。归纳性谈话语要明白、清晰,重点突出。归纳性谈话

语把知识重点、要点鲜明地印在学生脑海中。

3.指示性谈话语:谈话前的部署安排,谈话中要随时指明学习的注意事项和要

求,谈话结束时要布置作业安排练习,提出希望要求指示具体做法,这

些都需要指示性谈话语。使用指示性谈话语,要注意指示的明确性及可

行性,口气要温和而又决断。指示性谈话语具有不可违抗性,但是却又

不伤学生的自尊心,不给学生造成压抑感。

9.3.2 教学言语的特点

9.3.2.1 具有特定的交际性

教学言语是教师在课堂这个特定场合的说话。课堂这特定的说话环境有一定的时

间限制,有共同的学生听众,听众又具有共同的听说话的心理要求。它首先限制教师

说话的话题和内容必须有关教学,要在本科目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范围内,

不能信口开河。其次,它限制教师的说话方式,必须考虑受话者的年龄、心理与接受

能力。第三,它限制教师的言语要有准备,不论从内容还是表达分段、方式,都必须

经过仔细的考虑,必须考虑言语的质量、正确性和清晰程度。

Page 12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4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情绪变化、听课时的神态表情,随时调

整言语的内容和形式,注意用亲切的、灵活的、可接受的言语。教学言语不应该是教

案上的死的言语,而应该是教师口头上的活言语。

9.3.2.2 正规与随意结合的有准备的口头言语

我们平时的口头言语,大多是随意的,张口即来,不用准备的,但教学言语却不

这样。教学言语需要课前准备,需要备课时想清楚怎么讲怎么说,需要把讲和说的内

容写下来,写成提纲甚至讲稿式教案。写好教案后,在正式上课之前,还要熟悉数案,

要反复熟悉教案,并且想清楚所要讲的主要内容与要点等等。

教学言语这种口头言语,是既有正规的一面,又有随意一面的口头言语。正规,

是指它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不能使用方言讲课,它的发音要以普通话发音为标准,

用词用语用句要符合规范性要求。随意是指它在有准备地按照教案或准备好的讲稿讲

课时,又不拘泥于讲稿或教案,可以在讲课时根据当时的情景做随机性的变化,或增

或减,或调或改。讲课中传授知识的主要部分是有准备的,而组织管理课堂和教学的

起承转合部分的言语,往往是无准备的,是边想边说的,要视具体情况做临场发挥,

这使教学言语更口语化,从用词用句到表意都灵活生动具有更多的吸引力。

9.3.2.3 书卷体与口语体的结合

言语的书卷体是汉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受表达方式、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等制

约和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并通过相应的语言成分固定下来的一种功能变体语言。

(郑远汉,1990)书卷体言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庄重的场合。它在词语的选用、句式句

法结构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构成成分。书卷体言语多选用书面词、外来词和一定的文言

词,少用口语词、方言词、但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运用呈现典雅、优美、深奥

Page 12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5

等特点;在句式句法的选用上,多选用完整的主谓句,多用关系繁复的长句和复句,

依靠大量的关联词语来表示复句的种种关系;句子成分齐全,句式严整,各种句子成

分的位置相对固定。以上这些独特的构成成分使书卷体语言呈现出典雅、规范、庄重

等整体性特色。

课堂教学言语是书卷体和口语体的有机结合,它既要有书卷体的规范、典雅、逻

辑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又应该有口语体的亲切、生动、灵活和易懂的特点。一味通

俗的口语体不符合教学要求,一味典雅、深奥,术语概念名词连篇,像宣读论文的书

卷体,又使学生接受起来感到困难。

想一想

(一) 教学言语的特点有哪些?

(二) 试说明什么是教授言语

(三) 为了管理和组织课堂秩序使教学得以顺利完成,教师须使用教育言语,你认

为它主要的内容有哪些?

9.4 教学言语的要求和语用原则

9.4.1 教学言语的语用原则

教学言语活动作为言语活动的一种,它的根本任务在于较好地运用自然语言向学

生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意,并且透过学生的言语活动确切领会学

生的意和情,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双向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以,教

学言语应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尽可能使自己的话语在修辞上确切、规范、得体、

经济,易听易记易懂;追求理想的领会效果,使自己的领会迅速、准确、全面、透彻。

Page 12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6

教学言悟运用的原则,就是为教师圆满完成教学言语的交际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的目

标而制定的运用语言的根本准则。

9.4.1.1 必须为确切传达教育教学信息、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教学言语同一切交际言语一样,都要为特定的表达目的服务,无论是语言要素的

选择、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还是说话方式、传递形式的选择运用,都要为实现教学

目的服务,不能偏离每节课特定的教学目标,也不能不顾表达内容和目的的需要片面

追求教学言语的形式美。

根据教学目的,我们可以分析出教学言语的信息组成:教学信息和教育信息。教

学信息包括各科知识及培养智力技巧的各种方法;教育信息是指为培养学生行为道德

习惯个性等由教师传达出的信息。课堂教学以传达教学信息为主,但并不忽视教育信

息的传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学目的。

9.4.1.2 必须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是教学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

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

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言语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的方式,必须切实遵守这一原

则。教师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对语言从内容到形式的选择都要注意它是否能被学生所

准确理解和接受。学生不同,其对教学言语的领会能力也不同。同样的话语,有的学

生听懂听明白了,而有的就不一定听懂听明,很可能懵懵懂懂,也可能似懂非懂。学

生对教学言语的接受与领会既是对教师教学言语表达水平高低的检验,又是评价教学

效果好坏的直接尺度。要保证教学言语能够被不同的学生准确地理解与接收,教学言

Page 12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7

语就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去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这包括了学生的年

龄特点、知识水平、性别特点和特定的教学言语环境。

9.4.1.3 必须遵守语言规范

教学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所谓规范的语言,指的是国内法定的语言及其具体语

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标准。即现代汉语作为华文科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规范,还应当遵守现代汉语所规范的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系统,

不读错字,不读错音,不写错别字、不用错句式、词语,不出现语病等。首先,要按

《现代汉语词典》所规定的语音来进行教学,不使用方言,也不夹杂方言语音。比如,

有些教师把“扩”大读作“kuàng”大,把“会”计读作“huì计”,把"诠释"读作

“chuānxì”等,都是采用了广州话的语音。普通话在用字上也有规范,它的规范性首

先表现在规定使用简化字、废止使用繁体宇上。

不使用不合规范的教学语言,还应该包括不说那些夹杂着洋文词语的“洋泾浜”

语言。时不时在自己的汉语中夹杂一些英文单词,并以此为时髦,如“派对”、“卡

士”、“甫士”、“骚”、“菲林”、“士多”、“飞思”等,教师很可能受影响而

把它们带入课堂,影响汉语的纯洁性。

9.4.2 教学论对教学言语的要求

教学言语是为教学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它必须要符合教学论的原则和要求。

教学论对教学言语的要求是:

Page 12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8

9.4.2.1 正确与规范

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自己的规范。凡是合乎语言规范的言语,

就是正确的,不合语言的语音、语法、逻辑等多方面规范的言语,都是不正确的。前

面我们已经详细地列举了其规范的要求。

9.4.2.2 清楚与明白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来接受知识、领会思想感情、掌

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学言语的清楚明白是教学论对言语的首要要求。

(一)说的声音和声响清楚明白

发音说话的声音响亮,发音吐字清楚,字音字节清楚,说的过程中不吞食音节,

语调舒缓、语速适当、停顿合理、意群恰当等。音量适中,适于学生听觉。发音明白,

学生听得懂。此等涉及说话动作本身的清楚明白是必不可少的。

(二)说的话清楚明白

说的话清楚明白,是对所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该包括:

1.教学语言的条理清楚明白。

2.教学言语的段落清楚明白。

3.句子连贯、句意贯通、句子完整。

4.句式不要太长,不要选用太欧化的长句,尽量选用口语式句

9.4.2.3 简洁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表现”简洁的言语令学生听课不生厌烦,简洁的言

语可以令学生留下知识的痕迹。抓住要点,抓住关键,予以精要的说明、解释,这是

简洁的前提。简洁要求不重复,不翻来覆去地解释、说明、比较、分析。教学言语的

Page 12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19

简洁,首先要做到讲述内容的简洁。其次,教学言语的表达要简洁,即言语的语音形

式要简洁。

9.4.2.4 具启发教育性

教学言语应该既富于知识科学性,同时又具启发教育性。教学言语的启发教育性

表现在:教学言语能启迪学生心智、启发学生思考,具有正确的人文伦理、高尚情操

和道德观念,具有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健康的思想情感倾向。话语不可以流露颓废、不

健康的情调,不可以信口开河带出偏激的情绪、不满社会的反社会倾向等。教学言语

的启发教育性应该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体现在教学言语的各种类型之中,应该

表现在教育言语上,也应该表现在各种讲授言语中。

想一想

(一) 你认为教学言语活动作为言语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

(二)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你认为讲师的言语必须达到哪些要求?

9.5 教学美学对教学言语的要求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学言语尤该有文,否则不能传授进学生的耳

中心中脑中。教学论对教学言语的要求保证教学言语能进入学生的双耳中,而只有美

的教学言语才能既入耳更入心入脑。课堂教学美学要求课堂教学言语达到美的层次,

这美的具体表现是:

Page 12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0

9.5.1 生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管身体处于相对静止中,但其内部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却

无时无刻不在高度兴奋的运动中。教师的教学言语,是导引学生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的主要外因,这种言语活动越生动,越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越能引发学生的

深刻而良性的情感活动,越能打动学生心曲。

(一)教学言语有描绘的形象性而形成生动

形象性言语可以激发学生头脑中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教师对情景、事物的状

貌形色的具体描绘的言语可以导引和提示,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表象,形象表象使

事物变得明白易懂;诱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生识字,都非常善于把

抽象的文字化作具体的有形象的事物,比如,小学生识汉语拼音,教师编成具鲜明形

象的儿歌:“j、q、x,小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 “美”是“王家大姐头戴两

朵大红花”,这就显得生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描述具体细致可以形成生动

使用比较具体细致的语言来描述事物人物情景场面时,能在听话人的头脑中生成

有关形象表象。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选用那些能够描述出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事情

发展变化的经过原因,人物的言语心理动作表情的具体细致的语言。语文课的课文有

许多是有鲜明形象的文学作品,讲述鲜明生动的形象,自然使教学言语增添了几分形

象。语文教师为了增加教学言语的形象,非常注意使用具体细致的描绘言语,在细致、

具体的描绘言语中形成较鲜明生动的形象,造成言语的生动。

(三)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生动

修辞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言语现象,为了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真

切、适度、生动、有力地表情达意,就必须充分运用和发挥各种修辞格的作用。修辞

Page 13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1

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语言材料为前提,它着眼于圆满地、富有成效地实现言语活动的

意图和目的。修辞的领域是相当宏观的,既包括语言修辞,更包括言语修辞。

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比喻、引用、比拟、夸张、排比、反间、设问、双关等,

都可造成言语的生动。

(四)教学言语幽默风趣形成生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幽默风趣是一种颇有魅力的艺术手法。富有幽默的教学,可

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氛围,可以引起学习兴趣,

驱除疲劳,保持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强化学习的记忆与理解效果,使得课堂不至于

单调。

教师的口头教学言语的幽默风趣提高了教学言语的生动性。但是,运用得不恰当

时,它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所以,口头教学言语的幽默风

趣应该注意:

1. 要为教学服务,要目的性明确。或用于教学开头,吸引学生注意力;或用于

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精神倦怠时;或用于学生学习兴趣减低,课堂气氛沉闷时。总

之,使用教学幽默要有明确的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性。而且要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

不能为单纯逗学生笑为目的。教学幽默不是相声,不是笑剧,不是小品,它不能单纯

以逗乐为目的,它应该是传授知识过程的一部分,是教育学生的一部分。

2. 教学幽默要把握恰当的时机。教学幽默的运用是有时机性的,如果把握不住

合适的时机,幽默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如果时机未到或时机已过,幽默不但失去了它

的效用,反而变成插科打浑或教师的耍贫嘴,而影响教学。

3. 教学幽默要注意分寸。幽默是很容易失之油滑的,没有幽默感的学生不喜欢

教师的幽默,不注意分寸的幽默或开玩笑会引起学生误会。幽默要注意分寸,不可太

过火,不可用得太多,在量上要少而不宜多,在度上要淡而不浓。教师使用幽默时要

Page 13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2

考虑学生能否接受、能否理解。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只能理解像声音、表情、动作、

体型上的可笑之处,少年只能理解一些简单的、传统的、双关语的幽默,只有进入青

年期,才可能理解具较深刻寓意的幽默。

4. 幽默一定要以不损伤学生自尊心为前提。课堂教学中的幽默要注意不用学生

的缺点、弱点、尤其不能用学生的生理弱点或缺陷为对象,否则,那幽默就变成嘲讽

甚至比咒骂还不能让学生接受的东西。

5. 幽默要高雅,忌低级趣味。庸俗的笑话和话语能引起笑声,但这笑声不能为

课堂教学带来积极影响。有些男教师爱以两性关系作幽默话题,那就陷入低级趣味而

非高雅。幽默,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幽默,一定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味。

(五)多种言语技巧形成生动

教学言语是一种丰富多样的口头语,它可以包含多种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有论

辩、有演说、有随意谈话、有定题谈话、有讨论、有即兴讲演、有报告、有散文式叙

述、有政论式分析、有科技报告式的说明等等,它可以使用修辞格以外的多样的言语

技巧,多样的言语技巧可以造成其生动。

教学言语有多种言语技巧:

1. 闲话不闲,忙里穿插

一般来说,一课堂教学言语都具有极明确的指向性。教学言语的生动性有时要求

教学言语来几句闲话,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几句闲话。这种忙里穿插是有条件的:

a. 紧扣讲课内容和言语话题:b. 有两种以上的作用,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有表扬、

批评的教育学生、组织课堂的作用;或有针眨时事、提高思想认识的教育作用,同时

最好兼有趣味和幽默作用。c. 穿插的内容要新颖,老掉牙的平淡无奇的故事、笑话等

对于教学无益,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d. 穿插时言语要精炼,不要敷衍铺陈、

枝蔓旁生。

Page 13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3

2. 联系实际,现身说法

教师在讲课中联系实际情况,把自己摆进去,以自己鲜明的态度、情感,采用现

身说法,可以生动地感染学生,令学生产生亲切感。这种方法使教学言语生动,而且

具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因为:一是真实亲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内心世界,缩

短了二者的心理距离;二是这种教法将心比心,寓理于情,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了知

识和道理;三是因为讲自己的事情,讲起来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 举熟悉例,说身边事

学生学习时很喜欢教师联系实际问他们熟悉但不明其理的问题,教学中如果以这

些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为例来阐释、说明、分析它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他们就会

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听课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身边事举熟悉例的教学言

语令他们产生亲切感,他们觉得这样的言语比干巴巴完全用术语介绍学科知识要生动

得多。

举身边事例还可以培养学生勤思善察的好习惯。观察与思考,是科学发现的两大

前提,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受到教师举身边例的启发,便会渐渐养成勤观察、勤思考

的习惯。

4. 有意出错,误会导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错误具有普遍性。教师

的课堂教学,既传授正确知识,又要不断地为学生纠错改错,学习和教学正是这两种

情况的相加。有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和教学言语生动而且具有深刻的纠偏改错

作用,常常故意在教学中出点错误,让学生发现并改正它,教学生发现错误,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故意为学生设置陷阱的出错方法,是一种强剌激的方法,它不仅使学生

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发现错误、判断谬误,在学习过程中训练了思维的广度、深度与

Page 13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4

缤密性,将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训练思维融为一体。这种言语技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

生动性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图画助语,加强直观。

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不少难以用言语讲清楚的抽象问题,这时,在言语阐释的同时,

辅以一些图画、图示等直观手段,有助予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增加教学和教学言语

的生动性。

(六)教学言语引发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兴趣,造成生动

课堂教学言语在讲授知识时,既要灌输知识,又要培养思维能力。在灌输知识的

过程中不够生动的教学言语所引发的想象联想分析判断综合推理记忆等思维活动较为

疲弱,越生动的言语,越能引发强烈的思维活动。所以,言语的多种修辞、言语的形

象、言语的幽默和言语的多种技巧等都是言语生动的体现,它们都引发学生积极的、

多样的、强烈的思维活动。

总之,教学言语的生动来自多种表现形式,除了以上几种之外,言语的丰富也造

成生动。词汇丰富、句型丰富、功能丰富和语体丰富,无不增加教学言语的生动性。

教学言语的丰富在于变化,不断变化的用词、不断变化的语体、不断变化的口气腔调

和节奏语速,都会形成课堂教学言语的生动。另外,教学言语的情感及教学言语的音

乐性等也都可以形成其生动的美学特性。

9.5.2 情感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

两大范畴,认识的范畴包括感知、回忆、思维等,意向范畴包括注意、动机、情感、

意志等。

Page 13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5

传统的教学论轻视忽视情感,而教学美学却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教学的艺术化同样离不开情感。课堂教学美学要求课堂教学达

到认识和情感的统一,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要求教学中有生动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感性

形式,而不只是客观冷静的理性形式,教学应该是情与理、情与知识的交融统一。认

知和情感统一的教学,会给教师和学生双方带来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感受,是教学的

更高层次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新的心理能量,激励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学中产生了这种感受,教师不会厌倦教学,学生不会厌倦学习,而且可以产生新的

欲望、新的力量去对待以后的教学。没有美学的感受,就没有生动愉快的教学。认知

和情感统一的教学,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胜景。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那些良性情感才可以帮助和推动教

学过程的美的形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良性情感首先是热爱:(1)热爱教师职业;

(2)热爱教学工作;(3)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及其学科知识;(4)热爱所教的对

象——学生。这几种热爱之情构成了教师的职业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因为情境产生多种感情,如焦虑、紧张、愉快、欢乐、舒

适、悲哀、愤怒等,一般来说,教师应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避免产生愤怒、

焦虑、沮丧、灰心、失望等不良的情绪情感。

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的精

力和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

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

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的教学言语的情感,是教师真实情感的反射,任何仅仅以

言语技巧来装饰情感的企图都是失败的。教师言语中的真实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而虚伪情感只能令学生厌恶与反感。

Page 13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6

9.5.3 个性化

凡是教学言语,都会打上教师自己的特有的烙印,言为心声,古人有“立言”先

“立心”之说。所谓“立心”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熔铸在教学中,使教学言

语具有教师的鲜明、真挚的情感性,使教学言语呈现出教师本人的个性特点,这种个

性特点越鲜明、越独特,言语就越具美感和魅力。

教师言语都带有教师个人身份、经历、性别、气质、年龄特点、个性特点、思维

方式、教学审美趣味、教学言语习惯等多方面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言语的个

性化由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1)教师教学言语的用词用语习惯:如口语词或书面词、

生活调与专业术词的选用情况、使用数量所形成的教学言语的语言特点;说话句子的

长短、整散、书面或口语句式等用语习惯形成的语言不同;(2)教师的举例习惯:举

例的方式和内容可以形成不同的言语特点,常举生活实例的教师与常举典籍例子的教

师,就显出言语的亲切与书卷的个性化区别;(3)言语的语气、音高、音强、音色、

语调、语速、节奏等习惯。教师的教学言语在以上几方面呈现出较固定、较经常性的

同一性,而形成了个性化特点。

想一想

(一) 试说出教学言语的言语技巧。

(二)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你认为要如何达到教师的教学言语生动的要求?

(三) 虽然教师言语的幽默风趣提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运用得不恰当时,反而会

引起学生反感。所以,口头教学言语的幽默风趣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Page 13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7

9.6 教学言语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也叫表述方式,它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言语方式,是思维成果外

化的手段。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不大相同的言语表达的交际效果。写作学研

究写文章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把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口

语学研究口头语言运用的方式方法,却未有研究口语表达方式的。其实,说话、讲述、

演讲等口语语体中,依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分别在不同的情景和话语中运用着。教学

言语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言语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9.6.1 讲述

教学言语中的讲述,是教学中传播知识的首要方式。教学中,需要把知识产生的

经过、发生、变化的过程,把学科中所涉及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现象发生发展变

化的过程讲给学生听,需要把人物的经历讲给学生听,需要把某种方法、技巧教给学

生,需要把使用方法讲给学生,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述。

讲述,是教学中沟通交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师生之间要有种种沟通,如

情感、言语等,讲述就是言语沟通中的重要方式。学生要向老师叙述他迟到的原因和

经过,叙述他预习功课的经过,叙述他学习的困难之所在,他的心情感受变化等,教

师也常常向学生讲述他自己处理某些事的经过,他自己的某些经历、他自己学习的困

难及克服办法等。在课堂教学中,他批评表扬学生,要讲述学生的所作所为,要讲述

榜样人物的所作所为等等。

教学言语中的讲述,首先要注意处理好概括与详细的关系。教学的时间性很强,

每节课都有一定量的知识教学目的的要求,讲述一定要注意时间性。一般来说,教学

中讲述人物经历、事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讲述事例以说明某一问题等,都

Page 13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8

不必要讲述得过于详细具体,大多以概括性地讲出时间、地点、原因、人物、事件等

基本要素就可以了。讲述的概括要求把事件的经过讲清楚即可,不必展开具体情景、

具体场面的详细叙述。讲述,要注意讲清楚。要把五要素讲清楚,要按一定的顺序讲

述,要注意人称的转化,注意视角的转换等。

9.6.2 讲析

讲析是教学言语的第二种表达方式。讲析也叫阐述讲解,是教学中对所讲知识的

分析。分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现象的原理原因,分析知识的作用、用途、意义等。

教学言语中的讲析是使用率最高的言语表达方式,教学不仅要给学生讲是什么,更重

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揭示科学的原因,教给学生知晓为什么,同时还要让学生

知晓怎么办。这“为什么”与“怎么办”的讲授,主要依靠讲析的表达方式。比如讲

析语文中的一篇课文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句子的含义等。

讲析,首先要分析讲解明白,让学生听懂。言语要有逻辑性,能够从浅显到深奥,

从具体事例现象到抽象道理归纳,从熟悉到陌生。讲析一定要有清楚的逻辑条理。其

次,讲析一定要深入浅出。教学中,讲析一定离不开本学科的概念和术语,应该是使

用旧概念来讲析新概念,使用浅易概念术语理论来讲析陌生的较深奥的理论。

9.6.3 解说

解说也叫阐释。它与讲析常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用,所以有人把讲析和解说合

在一起,称为讲解。讲析和解说 i 都是教师通过口讲使用说明分析的方法,来解释概

念的定义,阐释概念的内涵外延,解说现象,分析现象或解释事物原理成因。讲析重

在分析,解说重在阐释,凡是侧重解释概念的定义阐释内涵外延、说明是什么的,可

以叫解说。

Page 13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29

9.6.4 描述

教师使用描写的方法讲授,就是描述。描述可增加教学言语的生动具体形象,从

而增加教学的美感。有的教师以生动的描写谊染气氛塑造形象,引发学习兴趣;有的

以生动的描述结语,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的以生动描述讲故事叙事件摹状说

物,令学生更爱听讲。采用口述的方法描景状物、拟声摹情、状形状貌,都是描述。

凡是具有形象性的事物、事件、现象或人物心理举动外貌,都可用描述。教学中描述

往往与讲述结合在一起使用,有时先用讲述后描述,有时先描述再讲述,有时把描述

穿插于讲述之中。

9.6.5 讲评

教师采用口述方式评价判断好坏美丑、成败得失,为讲评。评是作评判下断语,

以教师认识和价值标准为尺度去衡量评断某一知识的价值、意义,如考试后的评卷,

语文课的作文讲评,都是以教师的讲评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教学。讲评在教授知识的过

程中也常使用,在讲析和讲解的过程中,都少不了要使用讲评评断。讲评最能体现教

师的个人意见和观点,具有较强的教师主观色彩,尤其在文科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主

观色彩的讲评无处不在。

9.6.6 抒情

抒情,应是教师讲授过程表露自己感情的全部行为总和。作为言语表达方式的抒

情,是教师情到浓处、情到极致的自觉不自觉的集中流露,它不应该是一种矫情虚假

的表演。教学言语的深情抒发,最具打动学生心曲的力量,也最能感染学生。课堂教

学中,抒情是结合其他表达方式表现的。如在讲析中,以饱满的激情去讲析知识,以

深情去讲述描写事件、人物,以赞扬之情去讲评。

Page 13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0

想一想

(一) 试说明教学言语的表达方式种类。

(二) 在一堂课里,教师一般如何进行讲述?

9.7 总结

单元九主要阐述了教学言语的分类和特点,教学言语的要求与原则和教学言语的

表达方式。教学言语是教师的职业言语,它不是一般的的交际言语,更不是文学言语,

它实实在在是教育学、教学法领域里的专业言语。教师在讲授的同时,要向学生发问,

还要回答学生的问题,有时还要向学生发布指示,提出要求。课堂教学中,为了管理

和组织课堂秩序使教学得以顺利完成,教师要针对课堂的具体情景对学生表扬、批评,

表述自己对学科知识以外的某些与教育学生行为、品德、习惯等有关问题的看法等。

教师掌握教学言语对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目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诸方面都有

很大的帮助。这其中包括了:讲课语、提问语和谈话语。教学言语主要体现在于它具

有特定的交际性、正规与随意结合的有准备的口头言语,同时也是书面语和口语的结

合。所以,教学言语应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尽可能使自己的话语在修辞上确切、

规范、得体、经济,易听易记易懂;追求理想的领会效果,使自己的领会迅速、准确、

全面、透彻。教学言悟运用的原则,就是为教师圆满完成教学言语的交际任务、实现

课堂教学的目标而制定的运用语言的根本准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所以,教

学言语还包括了教学美学,这其中包含了言语形象生动、情感和言语的个性化。教学

言语的表达方式也涵盖了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口语学研究口头语言运用

的方式方法。

Page 14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1

思考与复习

(一) 教授言语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言语,讲课和提问又是教师最常用的教

学手段,试说明何谓讲课语和提问语。

(二) 试说明教学论对教学言语有哪些要求?

(三) 依你的看法,口头教学言语的幽默风趣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四) 试叙说教学言语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

教学言语学 教授言语 教学言语 教育言语 书卷体 口语体 教学美学

参考资料

宋其蕤(1999)。教学言语学。广州:广东出版社。

郑远汉(1990)。言语风格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Page 14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2

单元十

流行语

教学目标

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

1. 分析流行语的来源。

2. 说明流行语的特点。

3. 说出流行语的时代性和语用特征。

10.1 前言

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流行语正式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社会的图

景”。随着网络时代大爆炸,许多外国资讯已不再封闭了,再加上科技的蓬勃发展,

拉近了全世界的距离,因此近年来,网络、电影等传播媒介中的时髦语随着大众的广

泛使用成了特有的社会流行用语。流行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语用现象(Social

pragmatic phenomenon)语的出现和使用。

想一想

(一) 为什么说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

(二) 流行语是如何被广泛使用?

(三) 依你看,为何流行语会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儿?

Page 14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3

10.2 流行语的定义

胡明扬和张莹(1990)认为“流行语指的是在某些人中间,主要是在青少年中间,

在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替代而悄然消失的词语。”

赵佳认为“流行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它往往在口语中经常使用并影响

至书面语。”

杨文全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

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

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

式。”

可见,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它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

的话语形式,并作为一定时期内的焦点话语被反复使用的词素、词、词组、短语、句

子或格式。如:

词素:~~族(拇指族)、~~门(替考门)、裸~~(裸婚、裸官)

词、词组:闪客、疑似、白骨精、入世、朝核六方会谈

句子、格式:将(考研)进行到底、都是(足球)惹的祸

数字或字母形式:985、9·11、SARS、F4

研究者普遍认同流行语的最大特点就是“流行”,如上所列举的流行语,都在某

种程度上代表了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事件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敏

感地映射出社会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反映了当前社会最流行的现象,是见证社会发展

轨迹,倾听人们生活变化节拍的语言,并能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当前社会汉语语汇系统的发

展和变化。同时,流行语又是一种集社会面貌、大众心理、意识形态等为一体的社会

现象,比普通语汇更为直接、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体现当前社会文化的

Page 14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4

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更新的趋势。跟踪流行语的发展与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跟

踪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想一想

(一) 试说明流行语的定义。

(二) 流行语如何见证社会发展的轨迹?

(三) 为什么说流行语影响书面语?试举例说明。

10.3 流行语的来源

10.3.1 时事政治来源

语言与国家的政治和政策紧密相连,它们也时时刻刻影响着语言。政治和政策的

变化使固有词语不足以表达日益增多的新鲜事物和理念,于是大量的新词语应运而生。

国家的重大政策变化,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是流行语中

新词语的催生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分别代表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再看看中国的政策,如“又红又专”、

“上山下乡”、“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执政能力建设”、“八荣

八耻”、“以人为本”、“社保基金”、“抗震救灾”等等,言简意赅。

10.3.2 社会经济来源

经济是时代的晴雨表,源于经济的流行语亦是各个时代的写真。这些流行语折射

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也是国家经济腾飞的见证。从计划经济的“大锅饭”、“铁

饭碗”、“平均分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打破大锅饭”、“个体户”、“倒爷”、

“下海”、“暴发户”,到 90 年代的“炒股”、“牛市”、“下岗”、“再就业”,

Page 14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5

再到 21 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刷卡”、“网购”、“电子商务”等等,让人应接

不暇。

10.3.3 科技文化来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我们看“数字电视”,用“数码”产品,穿

“纳米”服装,开“全自动”汽车,吃“绿色食品”,读“美女作家”的小说,快发

“伊妹尔”,听“网络哥大子”的歌曲。我们为“神七”喝彩,为“南极冰盖”忧心。

如今,科技文化日新月异,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在科技的引领下,人们的生活发生着

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催生了一批批新鲜词语。

10.3.4 娱乐来源

影视、体育、娱乐媒体等,为流行语的创制和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话

西游》中周星馳的经典台词“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曾被多少人引用。2005

年湖南电视台举办的“超女”、“海选”风靡全国。每年的春晚也成为创制流行语的

大舞台,人们似乎总是期盼着赵本山能多说几句“经典的”话,随之在赵本山的影响

下,东北话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不论什么地域、什么口音的人都能“整两句儿”东北

方言“忽悠”听众,以此表明自己富有幽默感,如“太有才了”,“不差钱儿”。同

时,“张怡宁”、“王浩”、“姚明”等人名也随体育赛事而深入人心,让国人为之

骄傲。“北京奥运”、“水立方”、“鸟巢”等也借着体育的东风享誉世界。

10.3.5 国际来源

正如语言学家萨主尔所言:“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因而,

有生命的语言从不排斥外来语的融入。当前,中国流行语中外来语的大量使用也说明

Page 145: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6

了这一点,如来源于英语的“代沟”(generationgap)、“快餐”(fastfood)等等。此

外,还有源于日语的“时装屋”、“宅男”、“面包物语”、“料理”等。

想一想

(一) 流行语有哪几个来源?

(二) 国家发展是流行语的催生剂。试从社会经济方面举例说明。

10.4 流行语的特点

流行语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见证,亦是人民生活形态的写照。流行语的特点

可归纳如下:

10.4.1 形式的简易化

语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人们的生活方式追求简约时尚,语言随之变化,这也是

语言经济原则的具体表现。说一个人很前卫,具有反传统的个性,我们可以说“酷”;

如果一个人表示自己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自嘲“汗”;对于不屑之事,也能表示

鄙夷,“闪”身而退。人们通常喜欢用更为简易的字母或数字来传达信息,如 520(我

爱你)、007(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1314(一生一世)、BF(男友)等。

10.4.2 流行语的网络化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方便、快捷。而“网虫”又以年青人为主,这更使得流行语呈

现出生动、形象、趣味十足的特点。漂亮的女孩称“美媚”,“丑女”为“恐龙”:

把随便写写、发无关紧要的帖子叫“灌水”,“新子”称“菜鸟”,“喜欢”为“稀

Page 146: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7

饭”,自己背包自助旅游的朋友是“驴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表情、符号等图

像语言逼真传神,获得了近距离交际的效果,也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的愉悦。例如:

“^_^^O^”表示笑脸, “?-?”表示疑问,“!!!!”表示很惊讶、赞叹。同时,

网络也为流行语的迅速窜红提供了平台。

10.4.3 旧词际新义

有些流行语是保留本义,更多的是旧词被赋予新义新用法。比如“富”本为自然

现象,而新义为由于震惊而产生不适,好‘富'人啊,芙蓉姐姐开个唱了。“山寨”泛

指山村,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颇有占山为王、不受官方管辖的意味。如今

“山寨”大变摸样,通俗的说就是克隆、盗版、模仿等,是一种民间产业现象,如

“山寨子机”、“山寨厂”、“山寨版”等等。出现了“山寨”热,“山寨文化”层

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它的闪光点就在于草根对抗权威,大众对抗精英的精神。然

而有些新义却赋予一些词全然不同的含义,让人望而生畏。如“研究生”烟酒不离身

的学生)、“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这些词己

被肆无忌惮地曲解,甚至颠倒黑白。

10.4.4 外来语增多

国外出现的新事物被我们引进来,因而汉语中延加了大量的外来语。有直译词如

“太阳浴”(suntan)、“超市”(supermarket)、“智商”(IQ)、“情商”(EQ)等。

有音译词“秀”(show)、“丁克”(DINK)、“粉丝”(fans)、“瑜咖”(yoga)、

“浪漫”(romantic)等。还有些外来语我们主要使用它的转义。如“新干线”,源于

日语,专指高速铁路。引申义是指“新”的交通线,包括新的铁路和公路,而“音乐

新干线”、“营养新干线”用的是比喻义。

Page 147: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8

10.4.5 英汉混用

在日常对话中,经常昕到年青人本能的英汉混搭,也许在那个特定的语境下,英

语更委婉,亦或很难找到合适准确的汉语词来传情达意。这也是流行语的特点之一。

比如,舞会上女士拒绝男士的邀请,通常会说“Sorry 啊,我有点累了。”人们想放松,

脱口而出“happy 一下”或“咱们去 K 歌”。别人问你最近如何,回答也经常是“还

OK 了”。

再说说当下耳熟能详的“U 盘”、“usb 接口”、“QQ 号”、“IP 地址”、

“30 子机”等流行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在于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

飞速,新的专业名词层出不穷,人们来不及消化、吸收和转化,另一批新词就己诞生。

另一方面,不少英语词己经成了人们(尤其是年青人)的通用语。

10.4.6 宿命性和局限性

流行语是时代的烙印,因而必然要受到特定时间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大众心理、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曾经流行的词语经受不住时间的

洗礼,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成了“过气之星”。如“凭票供应”见证了中国计划经

济时代商品短缺的严酷事实。而如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随时垂手可得。80

年代显示身份的“大哥大”、“BP 机”风靡大江南北,现在我们用的是掌可盈握的

“子机”。曾经的“万元户”到现在含义也颠倒乾坤,从富人变成穷人。“邻居”曾

经温暖过多少人心,多少人曾时时挂在嘴边,记在心坎。然而,它的脚步也渐渐地离

我们远去。现在人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安上了防盗门,但是邻里之间却渐渐地陌生了,

甚至住了几年都不知道隔壁是谁。而今受到关注的只有“钉子户”。鉴于此,我们不

得不对有些流行语额首称庆,对有些则扼腕叹息。

Page 148: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39

想一想

(一) 试说明流行语的特点。

(二) 外来语的增多如何导致汉语的污染?

(三) “网络为流行语的迅速窜红提供了平台。”针对上述说明,提出你的看法。

10.5 流行语的时代性与语用特征

10.5.1 流行语与传媒的发展密切相关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流行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

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为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

富的语言传播平台。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上出现的经典话语往往能在一夜之间家

喻户晓,很快成为流行语;而这些流行语在经过网络群体的包装和大量引用后,又往

往被赋予了新的语境含义,承载着一定的流行文化。流行语的发展势头之强、流行程

度之广,与传播媒介的发展程度有直接而密切的关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大媒体尤

其是网络的支持。

例如,2004 年的网络流行语推选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网络中的话语经过改装、套

用新的语境,产生了新的词义,已不再是我们字典里的熟悉的词汇了,套用时尚的话

来说就是这些词很“炫”;……网民推选的本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分别是:做人要厚

道(电影《手机》里的台词,用来数落不发下文的版主);沙发(在论坛里的通常含

义是第一个回帖的人);汗或寒(它有两个意思,敬佩和从头到脚的冷);百度一下

(用搜索引擎找东西);潜水(表示在论坛里只看帖不回复);顶(支持);出来混,

Page 149: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40

迟早都是要还的(电影《无间道》的台词,报应的意思);弓虽(“强”字的拆写,

还表示“强”的意思);偶稀饭(我喜欢);FB(腐败,吃饭聚聚)。

“偶稀饭”是什么意思?日常生活里,如果有人这么和你说话,你一定会觉得一

头雾水。但是,在互联网的任何一个论坛里,就连最初级的网友也会知道。这种语言

现象已经渗透到一些青少年的生活中,他们甚至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用网络语言进行

交流。另外,网络流行语更新速度非常快,每个年度都有新的流行语成为主流。

10.5.2 流行语反映出时代的显著特征

流行语反映了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折射出这一时代人的思维方式,能够真实地反

映一些社会现象或社会文化趋向。流行语的流行除了客观的社会文化条件以外,部分

流行语的产生也跟群众的主观心理因素有关,有些流行语的产生并非完全由于客观的

需要,更多的是人们的心理表现。

10.5.2.1 流行语的文化因素

当代社会文化呈现出一种稳定因素与动态因素交织的状态。其中,国家制度和文

化传统构成了文化环境中的稳定因素;中西文化交流、南北文化融合则是整个文化环

境中的动态因素。但无论动态因素还是稳定因素,都在流行语中得到了体现。如“打

的”一词,既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南北文化融合的因素,也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固

有的构词心理以及传统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流行语本身明显地刻上了当代文化潮

流走势的烙印,如“迷你”、“做秀”、“炒作”等等。“迷你”一词来源于英语

“mini”,有“短小,精致”的含义,如“迷你裙”、“迷你型”。“迷你”有着很

强的视觉效果,让人有如见其形的感觉;还有着鲜明的情感性,蕴含着“赏心悦目”、

“令人着迷”的情感内涵。此外,“迷你”还暗示出当代人大胆展示美、追求美的心

Page 150: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41

态,这与当前大众文化潮流是一脉相承的。至于“炒作”、“菜鸟”、“关系铁”、

“这人太面了”等流行语中“炒”、“菜”、”铁”、“面”等词,都是以表示日常

生活中具体事物和动作的词来表现某种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后者更加通俗和形象化。

这种以俗代雅的表现手法,浅白直露,生动形象,简洁明快,这与当代文化世俗化、

平面化的特点是相依相存的。

10.5.2.2 流行语的心理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促发和强化了民众的开放心理、求富心理和

重生心理。这些心理在流行语中有很好的体现。流行语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是民

众开放心理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促成和强化了当代人强烈的商

业意识,从而导致了诸如“老板”、“包装”“投资”等商业气息浓厚的流行语的广

泛使用。“老板”一词本指生意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

这其实是人们传统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同时也是人们对新时期特有的

社会人际关系和管理思想意识产生的认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价

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大款”、“大腕”等曾经的贬义词,正以褒义词的身份在

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流行。这里蕴含着新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同时也是当代

民众求富心理直接作用的结果。过去的中国人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羞于谈钱,耻于讲利,

不愿意露富。而现在的人却以赚钱为荣,当众夸耀财富。“发”、“富翁”、“大

款”、“首富”等钱财气浓厚的词语成为会上的流行语,这既是人们价值观念转向拜

金主义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人们求富心理的真实写照。

在流行语中,我们都能看到与之相关的普遍社会心理特征和语用特征。流行语及

时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社会语用不但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

它还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社会语用也反映

Page 151: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42

了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要了解一个时代、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风貌,往往从这个时代、社会、国家或城市的语用

水平中获得初步的印象。

10.5.3 流行语折射出社会用语的语用问题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新词语的产生,越来越多的流行语如潮水般涌现。

流行语的语义有表面化、简单化、直接化和形象化的趋势,它的构成形式则表现出随

意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流行语随着时代的新思维、新观念而出现,一方面折射出

潜在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流行语所折

射出的社会用语的语用问题。

但目前的流行语也存在着以下一些语用偏误:

10.5.3.1 流行语普遍追求“新”、“奇”

当前,流行语普遍存在力求出新、出奇的倾向,“新”、“奇”词汇比比皆是。

从较早流行的“青蛙”、“恐龙“、“大虾”、“呕像”到如今的“内在美”、“叉

腰肌”、“人肉搜索”,流行之初带给人的感觉是莫名其妙,滥用谐音和夸张的表达。

如“呕像”一词是“偶像”的谐音,源自“你是一个神童,你是我的天使,你是我的

偶像……”一句经过破解而得到“你是个神经病儿童,你是天上掉下来的屎,你是我

的呕吐对象”。原本好端端的句子经过这样一改,一个褒义词就成了骂人的台词。类

似的词汇还有很多。滥用谐音、窜改词汇对于汉字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危害。

Page 152: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43

10.5.3.2 流行语使用不规范

流行语一方面为汉语词库输送了大量年度热词,另一方面也对汉语造成了不小的

冲击,错别字和谐音字歪曲了词汇的正常读音和规范写法,一些词汇令人费解,影响

正常交际。

流行语的不规范使用,对于正在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曾有这样

的报道:某中学的一位老师在期末考试作文阅卷时发现一名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开头的:

“偶 8 素米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像偶酱紫的菜鸟……”

这些句子让人摸不着头脑,用规范的汉语来表示,才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不

是美女,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理想,只喜欢睡觉、吃饭,像我这样子的新手……”不禁

让人感叹流行语对于学生的不良影响之深,常此以往,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另一方

面,电视广告中为了产品宣传的需要对传统成语的改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

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例如以下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很容易让学生记住了改编后的

四字成语,而忽略了成语原来的规范写法:

咳不容缓(某医药广告)——刻不容缓

天尝地久(某酒类广告)——天长地久

默默无蚊(某灭蚊器广告)——默默无闻

有一部分流行语和网络语言不符合正确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范,例如:

“狂难看”、“非常苹果”等。

因此,如何规范流行语的使用,避免青少年学生受到不良流行语的腐蚀,从而最

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语言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Page 153: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44

想一想

(一) 试说明流行语与传播媒介的关系。

(二) 试阐述市场经济开放与流行语广泛使用的关系。

(三) 试说明流行语在语用上的偏误。

10.6 总结

单元十阐述了流行语的多个来源并分析其特点。流行语每年仍在不断地产生,加

之网络、影视等传播媒介的平台辅助效应,其传播范围之广、流行速度之快是不可估

量的。流行语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年度的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折射出

时代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本单元也进一步的阐述流行语的时代性,其中重点包

括流行语与传媒的密切关系及流行语所凸现的文化因素与心理因素。

纵观当今的语用环境,流行语的使用不仅仅是社会语用问题,还是社会的文化问

题。流行语的语用偏误、使用不规范对汉语的使用产生了不小冲击,本单元在此课题

上强调对学生学习上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当规范流行语的使用,指导语言的实

践,加强对与社会流行语相关的审美观点、社会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有效地

对语用现象进行管理。

思考与复习

(一) 何谓流行语?流行语有哪些来源?是说明其中两项。

(二) 流行语与网络关系密切。试阐述网络在流行语的传播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三) 流行语在语用上存有那些偏误?试说明有关偏误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Page 154: 20130916100942modul Sosialinguistik Ath Final(1)

社会语言学 145

关键词

流行语 语用 用语 折射 偏误 宿命性 局限性

参考资料

戚晓杰(2001)。网络语言特探微。语文建设,8。

劲松(2000)。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语文建设,11。

陈思.(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中国青年研究,5。

任龙波(2001)。从 20 世纪的英语流行语看英美社会文化的变迁。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

陆钦红(1999)。英语流行语。重庆大学出版社年版,20,19—20。

林赟(2011)。从近年流行语看社会用语的语用问题。咸宁学院学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