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责编/刘涛 编辑/王子氵韦 美编/贺晓瑜 校检/王涛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3 社会民生 SHEHUIMINSHENG 梁先生的老伴回忆说:“当时我们 先去了另一家医院,因为老梁病重医院 不敢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后来 我们又来到二院,怕耽误病情,连急诊 号都没挂就直接来到13楼,刚好碰到 了何大夫。孩子们眼睛通红,请求何大 夫给老梁进行紧急治疗。我们知道在 化验单和医院正常手续都没出来的情 况下,让何大夫治疗很是难为他,感谢 他救了老梁一命。” 冒险救人的何旭事后说:“当时患 者持续胸痛,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等于心肌梗死。当时相关的化验结果 还没出来,我为患者先做了溶栓。1个 多小时后,患者症状缓解,在监护病房 住了 7 天,随后又转到普通病房,后来 顺利出院。” 何旭说,溶栓的成功率不足一半, 在化验结果还没出来的情况下就给患 者进行治疗,这种情况极易产生医患纠 纷,医生冒着极大风险。但梁先生年纪 大,发病时间长,病情很危急,如果不及 时治疗很可能抢救不过来。在生命面 前,何旭抛开个人利益,通过专业的判 断进行准确治疗,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 的生命。 其实,这已不是何旭第一次承担压 力对患者进行急救了。2014 年的一天 下午,在医院旧址的门诊楼道内,有位 大妈昏倒在楼梯上,路过的何旭第一时 间跑上前,判断其是心脏骤停。当时, 患者没有脉搏,他急忙跪在地上对患者 进行急救,并拿来仪器,就地对患者进 行除颤,直到患者恢复意识后,才送入 病房。今年5月,在榆阳区首届马拉松 比赛场上,一位参赛者突然晕厥,何旭 和另一位医生成功对其进行了急救。 在多年的从医路上,何旭一直秉持 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对患者进行了多 次急救,有时一个晚上要收治3名心肌 梗死的病患。他对患者全方位照顾,每 天下班时,到病房再查看一遍已成为他 必做的一件事情。 对于医学,何旭追求精益求精,但 他更希望对群众进行多方面的健康教 育宣传,传播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通 过科学的饮食、锻炼等,预防疾病的发 生。 “作为一名医生,我抢救患者的能力 毕竟是有限的,而健康生活理念的传 播,能够让大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 预防和遏制疾病的发生,这才是我毕生 要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何旭说。 留守儿童,不知从何时起成为一个 特殊的群体,而且人数还在不断扩大。 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 们像“野草一样成长”,渐渐地,他们的内 心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 感觉,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8月17日,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 老师和同学们来到吴堡县开展“关爱留 守儿童 · 共圆青春梦想”爱心帮扶暑假 实践活动。在县上有关负责同志的协 同下,来到岔上镇叶家园沟村,为该村 的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 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伴随着《咱 们屯里的人》的歌曲旋律,志愿者们跳 起了欢快的开场舞蹈。孩子们顿时兴 趣盎然、手舞足蹈起来。他们憨态可掬 的模仿和银铃般的笑声,让人忍俊不 禁。当孩子们的热情同骄阳一同燃烧起 来时,其中一名志愿者拿起麦克风忘情 歌唱。歌声余音绕梁,一名小女孩情不 自禁地跑上去抱着志愿者,嚷嚷着要一 起唱。这名志愿者就这样拉着她的小 手,和她一起摇摆,一起清唱。这一场景 暖人、甜蜜,沁人心脾。看着其他孩子们 意犹未尽,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做“摸鼻 子” “抱团”等小游戏。孩子们开始时的 羞涩与胆怯瞬间不在,抹一抹脸上的汗 珠,继续投入到温馨、欢快的游戏中。 志愿服务活动在为留守儿童们送 去欢乐的同时,也送去了丰富的知识, 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实际帮 助。志愿者亲手为孩子们发放书籍和 学习用具,并告诉孩子们要常存善与 爱:要爱为他们辛勤操劳的父母,爱为 他们提供无私帮助的邻居,爱为他们呕 心沥血的老师,爱所有关心过、帮助过 他们的人,同时要更阳光、更快乐。 离别多情,依依不舍。看着他们小 小的背影,承载了太多的孤独和冷漠。 多么希望人世间的温暖,能给予孩子们心 灵的弥补!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成长问 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都能认识到 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 家团结起来,自发地来关爱、帮助、支持 留守儿童,提高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 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 祖国的花朵饱含生机,含苞绽放。 神木县 近 9 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 迎来开学第一天 本报通讯员宋艳霞报道 “开学发新书啦!”8 月 22日,神木县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迎来开学首日,全县 近9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背起书包走进校园,以崭新 的面貌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在沉寂了一个漫长的暑假之后,神木县各中小学 校及幼儿园又热闹起来,教学楼里、操场上又出现了 孩子们奔跑的欢快身影。在神木县第十一中学,笔 者看到一摞摞飘着墨香的新教科书,被孩子们高高 兴兴地抱回教室,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领取新 书。领到新书后,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有 的则小心翼翼地包起了书皮,对新学期的期待溢于 言表。 西安佳县同乡联谊会 资助佳县20名贫困大学新生 本报通讯员高建萌报道 8 月 20 日,西安佳县同 乡联谊会会长张育英一行三人,带着联谊会会员的一 片深情厚谊千里迢迢回到佳县,为该县今年考取大学 的20名贫困生每人资助5000元学费,解决了他们的 燃眉之急。 据了解,西安佳县同乡联谊会自成立以来,每年都 筹资10万元,帮扶20名家乡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新 生,目前已有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享受过该项 捐助。 榆阳区八狮社区 清理坍塌墙体保畅通 本报通讯员白莹莹报道 近日,位于榆林城区 东沙85号城墙沿线的一条通道,因为受前一阶段强 降雨的影响,导致墙体坍塌,既影响市容又侵占了 人行通道。榆阳区新明楼街道办事处八狮社区及 时与辖区环卫所取得联系,协商解决办法。在社区 干部和环卫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将该处坍塌 墙体及垃圾全部清理,保障了道路畅通,整洁了社 区环境。 何旭:挽救生命永远是第一位 文图/本报记者 徐子昕 4 月 6 日是榆林市民梁先生和家人最难忘的一天。当天凌晨 两点半许,74 岁的老梁浑身是水、不省人事、手脚冰凉,家人急忙 把他送到榆林市第二医院,该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何旭冒险对他做 了急救处理,成功挽救了老梁的生命。 核心提示 何旭为老梁做康复检查 何旭为老梁做康复检查 关爱留守儿童 共圆青春梦想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吴堡开展爱心帮扶实践活动小记 本报通讯员 薛云辉 中共榆林市委组织部 中共榆林市委老干部工作局 在吴堡县说起李继承,几乎人人 知晓,他书法技艺精湛,唱秧歌全县数 一数二。他整理出版了《李继承书法 集》《迎春祝福》两本书法集。他临摹 的《兰亭序》《圣教序》炉火纯青,几乎 可以以假乱真。写地书也是他的一 绝,他不仅写得好而且自制发明了长 杆海绵笔:就是将海绵修剪成毛笔头, 饮料桶截掉下面用上头,不绣钢管塞 上口,海绵笔头塞下口,此笔用来写地 书比市场上卖的专业毛笔好使得多。 他先后在吴堡、榆林、府谷、咸阳等地 居住,将他的海绵长笔广为流传,如今 好多在广场写地书的书法爱好者都在 使用这种海绵长笔。2014 年吴堡县 老年大学成立了,聘请他担任书法班 教师,他爽快地答应了。他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每次上课前都要在家提前 写好教案,并在练习纸上写好所教的字词,上课时发给学员;他对学员要求 严格,甚至连每笔的小点、小折都不可马虎。在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他自 己掏钱从西安买回500元的对联纸,又自编自写了200副对联,免费发放给 离退休干部。他的另外一大爱好就是陕北大秧歌,他不仅扭得活灵活现,动 作优美,而且有独特的演唱才能。每到春节,总有人要请他给秧歌队当伞头 唱拜年秧歌。他是唱秧歌的天才,从20岁开始唱秧歌,从来不事先编写,总 是见物生情即兴而唱,而且歌词丰富押韵,幽默风趣。 李继承,男,1943 年 5 月 出生,吴堡人,中共党员,吴堡 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多才多艺的千里马 冯学义多年任教,对教育工作 的情愫一时难改,退休回到农村后, 为了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创办了 家庭小学,自费筹备了课本桌椅等 教学设备,免费办了三年家庭学校, 教学成果显著。之后他又办了家庭 娱乐班,把邻近 4 个村喜欢热闹、爱 好文艺的中老年人组织起来定期活 动,整整 13 个春秋,大家乐不思归, 歌声不断、笑声回荡。2011年进城 后,由于自己爱好文艺活动,积极参 加广场文化活动,倡议在柳沟沟口 组建了一个文化广场,名曰“清涧公 园中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虽然喜 欢热闹,但他最大的爱好却是博览 群书、奋笔疾书。看书读报写作是 他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只要有时间,就埋头于书报堆里,退休前,利用业 余时间曾出版过一本《小学生作文指导》,退休后,相继撰著了《石场沟村 志》《春节演唱材料》《冯氏族谱一角》《青龙寺》《冯学义家谱》《加玉英家 谱》;近期出版了《清涧民歌》,收集整理了《中草验方》《古今对联荟萃》 《歇后语》《颜语》《易经入门》《中国史话》《自古英雄出少年》《黄土情俗》 等集子;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编撰了《邻村近舍名人、名事、名盛录》; 和冯国泰同志收集整理了内容包罗万象的《滴水集》;收集整理了一集 《陕北信天游》,收集了 1000 余首陕北民歌。 冯学义,男,1938年7月出 生,清涧人,中共党员,清涧县石 嘴驿学区退休教师。 亦动亦静乐在其中 白士俊居住在榆林城里,虽年过 八旬,但精神抖擞,性格开朗,思维敏 捷,喜爱学习,关心国家大事。退休 多年来,他除在电视上看时政要闻 外,还坚持读书看报、作笔记、写心得 体会。尽管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思 想不落伍,常说要尽可能地发挥一点 余热。2015年七一前夕,清涧驻榆 离退休干部支部组织活动,他积极热 心,亲自上门通知居住在自家附近的 离退休党员参加活动。 白士俊,男,1934年12月 出生,清涧人,中共党员,清涧县 粮食局退休干部。 党员本色永不变 白登阁同志心系党的 事业,离休后,时刻不忘党 的恩情,心系党的事业。 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也不 好,但十分注重自身理论 知识的学习,不断用新观 念、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 己。不仅如此,他更是利 用自己的特长调解民事纠 纷。他利用黑板报宣传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 身的政治、经验、资历优 势,在化解邻里纠纷和矛 盾,维护农村的稳定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主动 参加乡镇组织的爱国创卫 活动、文娱活动,多次参加 公共场所清除杂草活动。 白登阁,男,1927 年 8 月 出生,清涧人,共产党员,清涧 县离休干部。 离休不离党 2015 年度榆林市五好老干部(党员)先进事迹选编(十八) 常年的机关生活养成了师文元每天读 书读报的习惯,退休两年来他坚持看电视新 闻,并且把很多的数字记下来进行对比思 考,比如世界的经济情况、各国的人口、GDP 等变化形势,中国的 GDP、CAB 等发展参 数。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新智慧新思想 是他特别关心的事情,并多次在公共场所同 老干部讨论,对于个别情绪激动的老同志, 他总是耐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和政策解 释。特别是遇到企业退休人员谈及工资待 遇差别时,他总是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从 所形成的历史根源到他所了解的国家政策 及目前对策一一解释,对老干部队伍的稳定 起到积极作用。他认真查阅资料,参加《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答题》比赛并获三等 奖。他信奉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的 理念,登笔架山、跳广场舞、唱红歌、扭秧歌、写书法、拉二胡、下象棋,兴趣广泛, 其乐融融。 师文元,男,1951 年 10 月出生,清涧人,中共党员,清 涧县老干局原副局长。 人生难得几回乐 刘振银退休后一度感到孤 独空虚,后来积极融入到了离退 休干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中,还 被大家推选为小组长,从此点燃 了他为民服务的热情。他每天 坚持看新闻联播,学习报刊杂 志,使他认识到虽然退休了,但 为民服务的热情不能停滞,他认 真组织社区老党员参加支部组 织的会议活动,积极组织大家学 习党的新理论新政策,开展丰富 多彩的文娱活动,为党支部增添 了活力。他关心社区居民的生 活状况,经常深入了解社情民 意,为邻里化解矛盾,解除纠风, 增进和谐。他下决心要解决老关庙四斋吃水难的问题,自己不 辞辛苦,多方奔走,经过几十天的努力,多方协商相互沟通,为该 社区接通了自来水,从此彻底改变了等水买水的尴尬处境,大家 对他赞不绝口。他心系家乡,经常利用回老家伺候老母亲的机 会,抽空协同村委会到县城相关单位筹集资金,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工夫不负有心人,全村家家户户旧貌换新颜,纷纷换门砌 墙上栏杆,黄土院子铺上了方砖头,水井变成了自来水,展现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刘振银,男,1944年6月出 生,中共党员,清涧人,清涧县城 关小学原总务主任。 传递正能量 为民办实事

SHEHUIMINSHENG 何旭:挽救生命永远是第一位 - ylrbszb.ylrb.com/page/1/2016-08/24/A3/20160824A3_pdf.pdf · 冯学义多年任教,对教育工作 的情愫一时难改,退休回到农村后,

  • Upload
    others

  • View
    3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SHEHUIMINSHENG 何旭:挽救生命永远是第一位 - ylrbszb.ylrb.com/page/1/2016-08/24/A3/20160824A3_pdf.pdf · 冯学义多年任教,对教育工作 的情愫一时难改,退休回到农村后,

责编/刘涛 编辑/王子氵韦 美编/贺晓瑜 校检/王涛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3社 会 民 生 SHEHUIMINSHENG

梁先生的老伴回忆说:“当时我们先去了另一家医院,因为老梁病重医院不敢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后来我们又来到二院,怕耽误病情,连急诊号都没挂就直接来到13楼,刚好碰到了何大夫。孩子们眼睛通红,请求何大夫给老梁进行紧急治疗。我们知道在化验单和医院正常手续都没出来的情况下,让何大夫治疗很是难为他,感谢他救了老梁一命。”

冒险救人的何旭事后说:“当时患者持续胸痛,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于心肌梗死。当时相关的化验结果还没出来,我为患者先做了溶栓。1个多小时后,患者症状缓解,在监护病房住了7天,随后又转到普通病房,后来顺利出院。”

何旭说,溶栓的成功率不足一半,在化验结果还没出来的情况下就给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情况极易产生医患纠纷,医生冒着极大风险。但梁先生年纪大,发病时间长,病情很危急,如果不及

时治疗很可能抢救不过来。在生命面前,何旭抛开个人利益,通过专业的判断进行准确治疗,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其实,这已不是何旭第一次承担压力对患者进行急救了。2014年的一天下午,在医院旧址的门诊楼道内,有位大妈昏倒在楼梯上,路过的何旭第一时间跑上前,判断其是心脏骤停。当时,患者没有脉搏,他急忙跪在地上对患者进行急救,并拿来仪器,就地对患者进行除颤,直到患者恢复意识后,才送入病房。今年5月,在榆阳区首届马拉松比赛场上,一位参赛者突然晕厥,何旭和另一位医生成功对其进行了急救。

在多年的从医路上,何旭一直秉持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对患者进行了多次急救,有时一个晚上要收治3名心肌梗死的病患。他对患者全方位照顾,每天下班时,到病房再查看一遍已成为他必做的一件事情。

对于医学,何旭追求精益求精,但

他更希望对群众进行多方面的健康教育宣传,传播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通过科学的饮食、锻炼等,预防疾病的发生。“作为一名医生,我抢救患者的能力

毕竟是有限的,而健康生活理念的传播,能够让大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和遏制疾病的发生,这才是我毕生要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何旭说。

留守儿童,不知从何时起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且人数还在不断扩大。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像“野草一样成长”,渐渐地,他们的内心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8月17日,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来到吴堡县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共圆青春梦想”爱心帮扶暑假实践活动。在县上有关负责同志的协同下,来到岔上镇叶家园沟村,为该村的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伴随着《咱们屯里的人》的歌曲旋律,志愿者们跳起了欢快的开场舞蹈。孩子们顿时兴趣盎然、手舞足蹈起来。他们憨态可掬的模仿和银铃般的笑声,让人忍俊不禁。当孩子们的热情同骄阳一同燃烧起来时,其中一名志愿者拿起麦克风忘情歌唱。歌声余音绕梁,一名小女孩情不自禁地跑上去抱着志愿者,嚷嚷着要一起唱。这名志愿者就这样拉着她的小手,和她一起摇摆,一起清唱。这一场景

暖人、甜蜜,沁人心脾。看着其他孩子们意犹未尽,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做“摸鼻子”“抱团”等小游戏。孩子们开始时的羞涩与胆怯瞬间不在,抹一抹脸上的汗珠,继续投入到温馨、欢快的游戏中。

志愿服务活动在为留守儿童们送去欢乐的同时,也送去了丰富的知识,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实际帮助。志愿者亲手为孩子们发放书籍和学习用具,并告诉孩子们要常存善与爱:要爱为他们辛勤操劳的父母,爱为他们提供无私帮助的邻居,爱为他们呕

心沥血的老师,爱所有关心过、帮助过他们的人,同时要更阳光、更快乐。

离别多情,依依不舍。看着他们小小的背影,承载了太多的孤独和冷漠。多么希望人世间的温暖,能给予孩子们心灵的弥补!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成长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都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团结起来,自发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生机,含苞绽放。

神木县

近9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迎来开学第一天

本报通讯员宋艳霞报道 “开学发新书啦!”8月22日,神木县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迎来开学首日,全县近9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背起书包走进校园,以崭新的面貌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在沉寂了一个漫长的暑假之后,神木县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又热闹起来,教学楼里、操场上又出现了孩子们奔跑的欢快身影。在神木县第十一中学,笔者看到一摞摞飘着墨香的新教科书,被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抱回教室,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领取新书。领到新书后,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有的则小心翼翼地包起了书皮,对新学期的期待溢于言表。

西安佳县同乡联谊会

资助佳县20名贫困大学新生本报通讯员高建萌报道 8月20日,西安佳县同

乡联谊会会长张育英一行三人,带着联谊会会员的一片深情厚谊千里迢迢回到佳县,为该县今年考取大学的20名贫困生每人资助5000元学费,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据了解,西安佳县同乡联谊会自成立以来,每年都筹资10万元,帮扶20名家乡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新生,目前已有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享受过该项捐助。

榆阳区八狮社区

清理坍塌墙体保畅通本报通讯员白莹莹报道 近日,位于榆林城区

东沙85号城墙沿线的一条通道,因为受前一阶段强降雨的影响,导致墙体坍塌,既影响市容又侵占了人行通道。榆阳区新明楼街道办事处八狮社区及时与辖区环卫所取得联系,协商解决办法。在社区干部和环卫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将该处坍塌墙体及垃圾全部清理,保障了道路畅通,整洁了社区环境。

何旭:挽救生命永远是第一位文图/本报记者 徐子昕

4月6日是榆林市民梁先生和家人最难忘的一天。当天凌晨两点半许,74岁的老梁浑身是水、不省人事、手脚冰凉,家人急忙

把他送到榆林市第二医院,该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何旭冒险对他做了急救处理,成功挽救了老梁的生命。

核心提示

何旭为老梁做康复检查何旭为老梁做康复检查

关爱留守儿童 共圆青春梦想——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吴堡开展爱心帮扶实践活动小记

本报通讯员 薛云辉

中 共 榆 林 市 委 组 织 部中共榆林市委老干部工作局

在吴堡县说起李继承,几乎人人知晓,他书法技艺精湛,唱秧歌全县数一数二。他整理出版了《李继承书法集》《迎春祝福》两本书法集。他临摹的《兰亭序》《圣教序》炉火纯青,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写地书也是他的一绝,他不仅写得好而且自制发明了长杆海绵笔:就是将海绵修剪成毛笔头,饮料桶截掉下面用上头,不绣钢管塞上口,海绵笔头塞下口,此笔用来写地书比市场上卖的专业毛笔好使得多。他先后在吴堡、榆林、府谷、咸阳等地居住,将他的海绵长笔广为流传,如今好多在广场写地书的书法爱好者都在使用这种海绵长笔。2014年吴堡县老年大学成立了,聘请他担任书法班

教师,他爽快地答应了。他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每次上课前都要在家提前写好教案,并在练习纸上写好所教的字词,上课时发给学员;他对学员要求严格,甚至连每笔的小点、小折都不可马虎。在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他自己掏钱从西安买回500元的对联纸,又自编自写了200副对联,免费发放给离退休干部。他的另外一大爱好就是陕北大秧歌,他不仅扭得活灵活现,动作优美,而且有独特的演唱才能。每到春节,总有人要请他给秧歌队当伞头唱拜年秧歌。他是唱秧歌的天才,从20岁开始唱秧歌,从来不事先编写,总是见物生情即兴而唱,而且歌词丰富押韵,幽默风趣。

李继承,男,1943年5月出生,吴堡人,中共党员,吴堡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多才多艺的千里马

冯学义多年任教,对教育工作的情愫一时难改,退休回到农村后,为了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创办了家庭小学,自费筹备了课本桌椅等教学设备,免费办了三年家庭学校,教学成果显著。之后他又办了家庭娱乐班,把邻近4个村喜欢热闹、爱好文艺的中老年人组织起来定期活动,整整13个春秋,大家乐不思归,歌声不断、笑声回荡。2011年进城后,由于自己爱好文艺活动,积极参加广场文化活动,倡议在柳沟沟口组建了一个文化广场,名曰“清涧公园中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虽然喜欢热闹,但他最大的爱好却是博览群书、奋笔疾书。看书读报写作是

他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只要有时间,就埋头于书报堆里,退休前,利用业余时间曾出版过一本《小学生作文指导》,退休后,相继撰著了《石场沟村志》《春节演唱材料》《冯氏族谱一角》《青龙寺》《冯学义家谱》《加玉英家谱》;近期出版了《清涧民歌》,收集整理了《中草验方》《古今对联荟萃》《歇后语》《颜语》《易经入门》《中国史话》《自古英雄出少年》《黄土情俗》等集子;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编撰了《邻村近舍名人、名事、名盛录》;和冯国泰同志收集整理了内容包罗万象的《滴水集》;收集整理了一集《陕北信天游》,收集了1000余首陕北民歌。

冯学义,男,1938年7月出生,清涧人,中共党员,清涧县石嘴驿学区退休教师。

亦动亦静乐在其中

白士俊居住在榆林城里,虽年过八旬,但精神抖擞,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喜爱学习,关心国家大事。退休多年来,他除在电视上看时政要闻外,还坚持读书看报、作笔记、写心得体会。尽管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思想不落伍,常说要尽可能地发挥一点余热。2015年七一前夕,清涧驻榆离退休干部支部组织活动,他积极热心,亲自上门通知居住在自家附近的离退休党员参加活动。

白士俊,男,1934年12月出生,清涧人,中共党员,清涧县粮食局退休干部。

党员本色永不变

白登阁同志心系党的事业,离休后,时刻不忘党的恩情,心系党的事业。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但十分注重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用新观念、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不仅如此,他更是利用自己的特长调解民事纠纷。他利用黑板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身的政治、经验、资历优势,在化解邻里纠纷和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主动参加乡镇组织的爱国创卫活动、文娱活动,多次参加公共场所清除杂草活动。

白登阁,男,1927年8月出生,清涧人,共产党员,清涧县离休干部。

离休不离党

2015年度榆林市五好老干部(党员)先进事迹选编(十八)

常年的机关生活养成了师文元每天读书读报的习惯,退休两年来他坚持看电视新闻,并且把很多的数字记下来进行对比思考,比如世界的经济情况、各国的人口、GDP等变化形势,中国的GDP、CAB等发展参数。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新智慧新思想是他特别关心的事情,并多次在公共场所同老干部讨论,对于个别情绪激动的老同志,他总是耐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和政策解释。特别是遇到企业退休人员谈及工资待遇差别时,他总是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从所形成的历史根源到他所了解的国家政策及目前对策一一解释,对老干部队伍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他认真查阅资料,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答题》比赛并获三等奖。他信奉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的

理念,登笔架山、跳广场舞、唱红歌、扭秧歌、写书法、拉二胡、下象棋,兴趣广泛,其乐融融。

师文元,男,1951 年 10月出生,清涧人,中共党员,清涧县老干局原副局长。

人生难得几回乐

刘振银退休后一度感到孤独空虚,后来积极融入到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中,还被大家推选为小组长,从此点燃了他为民服务的热情。他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学习报刊杂志,使他认识到虽然退休了,但为民服务的热情不能停滞,他认真组织社区老党员参加支部组织的会议活动,积极组织大家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政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为党支部增添了活力。他关心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经常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为邻里化解矛盾,解除纠风,

增进和谐。他下决心要解决老关庙四斋吃水难的问题,自己不辞辛苦,多方奔走,经过几十天的努力,多方协商相互沟通,为该社区接通了自来水,从此彻底改变了等水买水的尴尬处境,大家对他赞不绝口。他心系家乡,经常利用回老家伺候老母亲的机会,抽空协同村委会到县城相关单位筹集资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夫不负有心人,全村家家户户旧貌换新颜,纷纷换门砌墙上栏杆,黄土院子铺上了方砖头,水井变成了自来水,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刘振银,男,194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清涧人,清涧县城关小学原总务主任。

传递正能量为民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