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责编/李苗苗 编辑/安娜 美编/贺晓瑜 校检/刘勃江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6 信天游副刊 XINTIANYOUFUKAN 少时读梁启超的文章,甚赏他的 教子之道。他的名言:“求学问不是 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 “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 循环交互着去用”。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有“一门三院 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 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 统专家梁思礼。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 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梁 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我以为这些与他 的教子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孩子出世后,觉得自己的责任大 了,是到了学习梁启超的时候了。我 从孩子一两岁时的《婴儿画报》《幼儿 画报》,到两三岁时童话、故事启教, 再到三四岁时的儿歌、诗词引导。孩 子上了一年级后,我开始辅导正楷毛 笔字的写法和正确抄写课文及小段 小章的方法。我尤注重孩子们对历 代经典诗词的学习,从《诗经》到《毛 泽东诗词》,精选适合少年儿童学习 的诗词三百多首,要求孩子们在十一 岁之前必须背会,并烂熟于心中。 和孩子一块学习古典诗词时遇 到的麻烦事很多,这里单表一下学 习《诗经》时的小故事。《诗经》三百 零五篇,按照我的引导“疗程”,只选 了一首一章,即《硕鼠》和《采薇》的 第六章。 我给孩子教诗词的时间是一有 空就教,比如起床时、吃饭时、看电视 时、玩耍时、上学的路上等,地点则在 家里、在田野、在树林、在山头、在故 乡的小河边、在旅游的路途中等,方 法是秩序渐近、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劳逸结合、不断坚持等。在树林里, 孩子不断地问我,硕鼠是什么?我说 是不劳而获的反动统治者。随着孩 子们的年龄、学识逐渐增长,到上初 中时,我利用吃饭或其他时间给他们 把小时候没有说完的话进行补充。 我说,《硕鼠》中的乐土、乐国、乐郊, 很可能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生活 中想象的乌托邦社会,是来自古代民 间的词语,就像《老子》80 章中所描 述的小国寡民,安居乐业、风俗淳朴 的理想社会。 孩子们上高中后,我又和他们一 块交流,再进一步补充有关《硕鼠》的 历史背景,并引经据典。我说,汉代 有个叫桓宽的人写了一本书叫《盐铁 论》,里面有: “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 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 《硕鼠》之诗是也。”寻找没有剥削的 理想乐土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 想而已,但是农民相继逃亡的事实, 就是一种强烈反抗剥削制度和向往 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尤其是尖锐 地提出了谁养活谁的问题,这标志着 人民的觉醒,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这种写作方法,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先河,曹 操、苏轼和毛泽东的诗词都继承了这 种创作方法。 岁月蹉跎,万物轮回。二十多年 弹指一挥间。儿子、女儿在几年前就 适彼乐土了。近两年来几次抓住孙 子淼淼用同样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学 习交流《硕鼠》。今春和孙子在树林 里一边体验“山林多奇采,阳鸟吐青 音”的奇妙美景,一边吟诵《硕鼠》。 其间,孙子反复问我,硕鼠是什么? 我说是大老鼠,孙子说大老鼠指的是 什么?这一问,把一向夸夸其谈的我 给问得无言以对,我沉思良久后说, 这大老鼠就是古代在家里不做饭、不 洗衣服、不做家务,在田野不种庄稼, 还经常打骂老婆好吃懒做的坏老汉, 老婆发誓要离开他,回娘家或另找勤 劳人家,或到有万亩桃花源的地方去 安家落户。 几十年来,我、儿子、女儿、孙子 对《硕鼠》的理解或解释的异同,正说 明了三千多年前的《硕鼠》不能一下 子让人透彻理解,应该时常回味。文 学的伟大就在它有句子或表面文字 之外的意义,能让你回味几年、十几 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根据屈原的 《天问》写了《天对》,我也鹦鹦学舌 地写了两首《硕对》抄录于后,与诸 君共勉: 硕对 小奴小奴,冷静冷静。今后岁 月,少食汝黍。今后岁月,多加贯 汝。今后岁月,让汝舒心。小奴小 奴,乐土不乐。我的田里,精耕细 作。我养活汝,胜过乐土。知足知 足,自然快乐。 按照给孙子讲解的: 硕对 黄牛黄牛,别去别去。今后岁 月,我来贯汝。在外勤耕,在内下 厨。冬天来了,勤奋读书。孩子出 世,我来养育。为一等人,模范丈 夫。做一等君,忠诚孝子。我的田 野,百花争艳。我的田野,禾苗萋 萋。我的田野,硕果累累。我的田 野,五谷丰登。我的家里,牛羊叫 唤。我的家里,诗书永传。我的家 里,人才济济。黄牛黄牛,别去别 去。最美乐土,最美乐土。 仿怀每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中国向来 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在这一天向辛勤传授知识 的教师表达谢意,它也是理所当然的礼节。 但古代并没有教师节,学生如何向老师表 达尊敬之情呢?其实,自孔子之时起,就有学 生向老师奉赠“束脩”的规矩。 所谓“束脩”,就是咸猪肉或者腊肉。学生 拜师,必须提上十条腊肉作表示,这是孔子规 定的拜师礼。为何是十条腊肉而不是其他? 主要原因是孔子认为弟子拜师时送上挚礼乃 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礼物过轻或过重都不妥 当,十条腊肉不多不少正合适,可见,孔子无时 无刻不在遵循着“中道”原则。子曰:自行束修 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说,只要自愿拿着 十条腊肉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 的,这也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 后来,“束脩”变成了“束脩六礼”,即学生 拜师时必须赠送师父六样礼物,分别是:肉干, 寓意“谢师恩”;芹菜,寓意“业精于勤”;龙眼 干,寓意“启窍生智”;莲子,寓意“苦心教学”; 红枣,寓意“早日高中”;红豆,寓意“大展宏 图”。老师在收下“束脩”后,也要回赠学生相 应的礼物,一般是葱、芹菜等,然后带领学生朗 诵诗书,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 高。有人开始用丝绸、酒肉等物品替代腊肉, 虽然东西贵重了,但是“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 面礼的意义并未改变。 如今,再提起“束脩”,大多引申为老师的 工资,而失去了师生间相互馈赠礼物的含义。 究其原因,是人们错误地领会了古代“束脩”的 含义,认为“束脩”只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酬 金,而忽略了尊师重道的礼节才是“束脩”的主 要目的。 尤其是一些家长,在教师节期间绞尽脑 汁、想法设法向老师送贵重礼品,使原本彰显 尊师重教之义的教师节变成了“教师劫”,也就 使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渐变了味。 如果我们能真正理解孔子的“中道”原则, 既不把老师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又打心 眼儿里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将尊师重教的中 华民族礼仪代代传承下去,相信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时代会更加灿烂、辉煌! 那年秋天,我和父亲拖着重重 的行李箱,去县城职中报到。几分 之差的中考落榜,让我久久无法平 静下来。秋日的职中校园飘着蒙蒙 细雨,整座校园被笼罩在绵绵的秋 雨中,看上去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父亲帮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 一边寻找教务处,一边安慰满是情 绪的我。我站在教务大厅的走廊上 久久地徘徊着,那种百感交集的心 情,至今让我难以忘却。正在我们 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像是老师的 人文质彬彬地向父亲询问情况,父 亲一五一十地向他告诉了详情。他 有点严肃地说:“在哪里上学不重 要,重要的是你在哪里能够得到重 视,在哪里能找到求学的自信……” 他的一番话后,让我决定报 名。先前教导过我的那位老师竟然 是我的语文老师。 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就这样 在巧合和幻想中开始了。这位看上 去年轻的老师在讲台上操着一口流 利的普通话。老师说: “面对新的校 园,新的环境,我们既来之则安之。 大家要静下心来,将自己的精力集 中起来,投入到学习之中。” 那堂课是激励我人生的一课, 是影响我一生的一课。在我的人生 里,这是一节最有意义的课,是一节 教育我成长的课。那节普通的课, 改变了消极的我。之后的三年里, 在课堂上他是一位严厉的老师,课 后把我们当作兄弟姐妹,给了我们 亲人般的照顾和呵护。三年的高中 生涯,是这位和善的老师激励着我, 让我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的失 败、竞争的压力。 高考临近的那些日子,为了舒缓 我们的压力,他时刻坚守在我们身 边。高考结束后,他像我们的亲人一 样,帮我们填报志愿,为我们思前想 后,为我们人生的旅途指点迷津。 当我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 见我老师的时候,我哭了。他说: “从这里走出去才是你人生的开始, 记着,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 都要学会积极地去面对,不要为难 你身边每一个爱你的人……”他曾 经说过的每一句话我都铭记于心, 是他的话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 我的命运。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当 我疲惫懈怠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 那位老师微笑的面容,坚强的精神, 他就像一盏长明的灯,时刻照耀着 我茫茫的旅程,伴随着我走过春夏 秋冬…… 怀念我的老师 漠风 学高为师 (书法) 韩高玉 金风伴明月,国庆连中秋。在这 个美好而喜庆的时刻,我们迎来了塞 上名校米脂中学的九十华诞。 今天,为了母校这个神圣的节 日,四海校友,齐聚盘龙山下;八方精 英,咸集饮马河边。我们每个米中人 带着十分的喜悦,怀着十分的虔敬, 向母校献上百倍的祝福! 天宝物华,地灵人杰,千古之道 也。九十年来,米脂中学纳盘龙山之 精,吸饮马河之灵,久而蔚成龙马之 气。于是乎,各个年代,时有九天之 飞龙;各个行业,常有千里之良马。 米中之龙马精神,早已创造了辉煌之 历史,并正在谱写着饱满之现实。 追昔抚今,每一个米中人,谁能 不感恩这处培育你精神的圣地?谁 能不铭记这片充实你知识的海洋? 谁能不怀念这幢启蒙你思想的宝 库?谁能不赞美这座提升你文化的 殿堂呢? 值米中九十华诞之际,我们深深 地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原蕴,蒸蒸日 上;承光荣之传统,再谱华章! 米脂中学九十华诞贺辞 常文树 不知是正当其时还是生不逢时,我正是 生下就挨饿、上学就停课、工作就改革、晚婚 少生又晚育的那一代人中的一分子,一不小 心就高中毕业了。由于我当兵参加对越反击 战,未参加过高考,米中就成了我求学的最高 学府,在这里接受熏陶,从这里走向社会,个 中品味,意境无穷,张宗瑞老师就是我米中记 忆中珍贵鲜活的感人符号。 由于“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像我们 这类充分享受停课闹革命逍遥时光的在校 生,读完小学不经考试“连盘端”,上了米脂二 完小“戴帽中学”,虽因 1972 年林彪事件后短 暂的“教育回潮”,经严格考试上了高中,但要 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还真不够格。像我 已习惯于背诵毛主席语录式的教与学,突然 要正二八经地上课,系统地去学语、政、外、生 物和数理化,别说课程能不能赶上,就是那一 板一眼的教学阵势都适应不了。于是有了在 数学课堂上乘机溜出教室玩耍,让王自力老 师大发雷霆的尴尬;有在语文实践教学活动 中将自己带的小组自行解散去野外探奇,让 张泉生老师气极无语的小插曲。也许是对我 的劣行早有耳闻,也许是几次对我当面教诲 效果式微的失望,正像他在讲台上用粉笔头 出奇不意精准地击中课堂上淘气的我一样, 张老师用一份破例的九页半作业批语,彻底 征服了我。 对于我这种老师恨不下、爱不得的不入 主流学生,好动好奇不专心,不拘小节不爱 好,用张老师批评我的话说,日常生活状态漾 长儿,做作业是泥水匠瓦眉二道,即使张老师 要求的“五步解题法”、拴线标准作业本也办 不到,但张老师以追求更高为境界,用“一个 也不能少”的大爱不言放弃。说到这份不能 说仅有,最起码是罕有的物理作业批语,还是 从规范我物理作业起因的,虽然是用红蘸笔 即兴写的,但从形式到内容,张老师可谓用心 良苦,备足了功课。数量上,洋洋洒洒十六开 作业本,一笔写了九页半,已属一奇;格式上, 工工整整,有插图,有例题,有分析,有点评, 有要求,也有期望,堪称范本;内容上,有从如 何做作业,到如何做人,从家国情怀,到日常 生活,无微不至;方法上,和风细雨,循循善 诱,堪称现实版的有教无类。我有一个特点, 不专课堂书本知识,但兴趣广泛,记得当时每 天早到学校去收发室看参考消息,世界各国 国名、首都、政要、热点、要闻……熟流淌淌。 张老师的可敬之处,就在于观察掌握学生的 基本情况因材施教。他的批语就从我的这 一特点说起,表扬我“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随即话锋一转,从“无规矩不成方圆”,提醒 我吸取中考因卷面字迹潦草凌乱使作文得 零分的教训,进而发出“一室不扫何以扫天 下”的诘问,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顿生一种 使命感。接着,他从同样是他学生的我三 爸、我大哥如何在他的指导下改正学习态度 的实例启迪我,让我由衷感动。更让人不能 忘怀的是,他放下教师之尊,原原本本地用 他独创的“五步解题法”示范解答了一道例 题,让我无地自容。可以说,这段大篇幅、超 常规批语,对端正我的学习态度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也可能求知是人的一种本能,更因米中 教师群体的忘我奉献,1973年上半年的米中, 迅速恢复了良好的教风学风,我的班主任李 成桔老师因势利导,在课堂上把我的作文当 范文讲解,增强了我的自信。可惜,这样的好 景不长,同年白卷先生张铁生、反潮流学生黄 帅纷纷走上前台,“学工学农学 解放军,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成了校园主旋律。教育界雷厉 风行,米中很快将学生分成农技 班、农机班等班组,我的高中学 业滑稽收官,二年下来拿到了一 张“文革”后不被教育部门承认 的米中高中毕业文凭(后到工农 办参加补习补考才补认)。但像张老师这样 教书育人一肩双责、做人做学问德艺双馨的 教学楷模,应算额外收获,让我终生受益。 才高为师,德正为范,培养教师的学校以 师范冠名自有深意。记得当年,张老师在“文 革”中被折磨后大病初愈,步履蹒跚地拖着病 体上课,实在体力不支时,坐在讲台上吸几口 烟,小憩一下接着讲,一旦开讲,即像冲锋陷 阵的斗士,忘我投入,绘声绘色,张老师讲课 像演讲,板书像美术,倾注的是一名良知文人 的心血。从张老师身上,我感悟到,教师不仅 仅是知识活、艺术活,也是力气活、良心活。 再看那份批语,他不是家长,但操了家长的 心,不但教你做作业,更教你做人,他讲的是 物理,展现的却是人世大道理。动情,所以动 人!由此感慨:“大学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 之谓也!”像面对时下应试教育反思,时代呼 唤像张老师这样有使命担当的大师,社会要 有这种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执着专著的大国 工匠精神! 一笔批语九页半 王建领 最美乐土 梁怀良

一笔批语九页半 - ylrbszb.ylrb.com/page/1/2017-09/09/A6/20170909A6_pdf.pdf · 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我以为这些与他 的教子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孩子出世后,觉得自己的责任大

  • Upload
    others

  • View
    2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责编/李苗苗 编辑/安娜 美编/贺晓瑜 校检/刘勃江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6 信天游副刊XINTIANYOUFUKAN

少时读梁启超的文章,甚赏他的教子之道。他的名言:“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

“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去用”。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有“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我以为这些与他的教子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孩子出世后,觉得自己的责任大了,是到了学习梁启超的时候了。我从孩子一两岁时的《婴儿画报》《幼儿画报》,到两三岁时童话、故事启教,再到三四岁时的儿歌、诗词引导。孩子上了一年级后,我开始辅导正楷毛笔字的写法和正确抄写课文及小段小章的方法。我尤注重孩子们对历代经典诗词的学习,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精选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诗词三百多首,要求孩子们在十一岁之前必须背会,并烂熟于心中。

和孩子一块学习古典诗词时遇到的麻烦事很多,这里单表一下学习《诗经》时的小故事。《诗经》三百零五篇,按照我的引导“疗程”,只选了一首一章,即《硕鼠》和《采薇》的第六章。

我给孩子教诗词的时间是一有空就教,比如起床时、吃饭时、看电视时、玩耍时、上学的路上等,地点则在家里、在田野、在树林、在山头、在故乡的小河边、在旅游的路途中等,方法是秩序渐近、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劳逸结合、不断坚持等。在树林里,孩子不断地问我,硕鼠是什么?我说是不劳而获的反动统治者。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学识逐渐增长,到上初中时,我利用吃饭或其他时间给他们把小时候没有说完的话进行补充。我说,《硕鼠》中的乐土、乐国、乐郊,很可能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想象的乌托邦社会,是来自古代民间的词语,就像《老子》80章中所描述的小国寡民,安居乐业、风俗淳朴的理想社会。

孩子们上高中后,我又和他们一块交流,再进一步补充有关《硕鼠》的历史背景,并引经据典。我说,汉代有个叫桓宽的人写了一本书叫《盐铁论》,里面有:“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是也。”寻找没有剥削的理想乐土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

想而已,但是农民相继逃亡的事实,就是一种强烈反抗剥削制度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尤其是尖锐地提出了谁养活谁的问题,这标志着人民的觉醒,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这种写作方法,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先河,曹操、苏轼和毛泽东的诗词都继承了这种创作方法。

岁月蹉跎,万物轮回。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儿子、女儿在几年前就适彼乐土了。近两年来几次抓住孙子淼淼用同样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学习交流《硕鼠》。今春和孙子在树林里一边体验“山林多奇采,阳鸟吐青音”的奇妙美景,一边吟诵《硕鼠》。其间,孙子反复问我,硕鼠是什么?我说是大老鼠,孙子说大老鼠指的是什么?这一问,把一向夸夸其谈的我给问得无言以对,我沉思良久后说,这大老鼠就是古代在家里不做饭、不洗衣服、不做家务,在田野不种庄稼,还经常打骂老婆好吃懒做的坏老汉,老婆发誓要离开他,回娘家或另找勤劳人家,或到有万亩桃花源的地方去安家落户。

几十年来,我、儿子、女儿、孙子对《硕鼠》的理解或解释的异同,正说明了三千多年前的《硕鼠》不能一下子让人透彻理解,应该时常回味。文学的伟大就在它有句子或表面文字之外的意义,能让你回味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根据屈原的《天问》写了《天对》,我也鹦鹦学舌地写了两首《硕对》抄录于后,与诸君共勉:

硕对小奴小奴,冷静冷静。今后岁

月,少食汝黍。今后岁月,多加贯汝。今后岁月,让汝舒心。小奴小奴,乐土不乐。我的田里,精耕细作。我养活汝,胜过乐土。知足知足,自然快乐。

按照给孙子讲解的:硕对黄牛黄牛,别去别去。今后岁

月,我来贯汝。在外勤耕,在内下厨。冬天来了,勤奋读书。孩子出世,我来养育。为一等人,模范丈夫。做一等君,忠诚孝子。我的田野,百花争艳。我的田野,禾苗萋萋。我的田野,硕果累累。我的田野,五谷丰登。我的家里,牛羊叫唤。我的家里,诗书永传。我的家里,人才济济。黄牛黄牛,别去别去。最美乐土,最美乐土。

献给老师

吴婷

你是细雨

润物无声滋养草木

你是春蚕

穷尽一生辛勤吐丝

你是红烛

你是粉笔

照亮他人授业学子

你是钥匙

你是桥梁

打开世界传输知识

你是九月的天空

云朵为你起舞

你是金秋的田野

庄稼为你歌唱

传承

吴起雷

接过父亲手中的犁柄

余温尚存

歪歪曲曲

在黄土地上书写着

一代代人的困惑艰辛

扬尘蔽日

汗若泉涌

那纵横的沟壑

仿佛是

汗与尘的显影

一声声

悠长而嘹亮的吆喝

信天游自此诞生

释怀着心中

万千郁闷

也无需华章

一辈辈

默默地传承

每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中国向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在这一天向辛勤传授知识的教师表达谢意,它也是理所当然的礼节。

但古代并没有教师节,学生如何向老师表达尊敬之情呢?其实,自孔子之时起,就有学生向老师奉赠“束脩”的规矩。

所谓“束脩”,就是咸猪肉或者腊肉。学生拜师,必须提上十条腊肉作表示,这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为何是十条腊肉而不是其他?主要原因是孔子认为弟子拜师时送上挚礼乃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礼物过轻或过重都不妥当,十条腊肉不多不少正合适,可见,孔子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中道”原则。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腊肉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也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

后来,“束脩”变成了“束脩六礼”,即学生拜师时必须赠送师父六样礼物,分别是:肉干,寓意“谢师恩”;芹菜,寓意“业精于勤”;龙眼干,寓意“启窍生智”;莲子,寓意“苦心教学”;红枣,寓意“早日高中”;红豆,寓意“大展宏图”。老师在收下“束脩”后,也要回赠学生相应的礼物,一般是葱、芹菜等,然后带领学生朗诵诗书,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有人开始用丝绸、酒肉等物品替代腊肉,虽然东西贵重了,但是“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的意义并未改变。

如今,再提起“束脩”,大多引申为老师的工资,而失去了师生间相互馈赠礼物的含义。究其原因,是人们错误地领会了古代“束脩”的含义,认为“束脩”只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酬金,而忽略了尊师重道的礼节才是“束脩”的主要目的。

尤其是一些家长,在教师节期间绞尽脑汁、想法设法向老师送贵重礼品,使原本彰显尊师重教之义的教师节变成了“教师劫”,也就使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渐变了味。

如果我们能真正理解孔子的“中道”原则,既不把老师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又打心眼儿里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将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礼仪代代传承下去,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时代会更加灿烂、辉煌!

那年秋天,我和父亲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去县城职中报到。几分之差的中考落榜,让我久久无法平静下来。秋日的职中校园飘着蒙蒙细雨,整座校园被笼罩在绵绵的秋雨中,看上去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父亲帮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一边寻找教务处,一边安慰满是情绪的我。我站在教务大厅的走廊上久久地徘徊着,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至今让我难以忘却。正在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像是老师的人文质彬彬地向父亲询问情况,父亲一五一十地向他告诉了详情。他有点严肃地说:“在哪里上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哪里能够得到重视,在哪里能找到求学的自信……”

他的一番话后,让我决定报名。先前教导过我的那位老师竟然是我的语文老师。

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在巧合和幻想中开始了。这位看上去年轻的老师在讲台上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老师说:“面对新的校园,新的环境,我们既来之则安之。大家要静下心来,将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投入到学习之中。”

那堂课是激励我人生的一课,是影响我一生的一课。在我的人生

里,这是一节最有意义的课,是一节教育我成长的课。那节普通的课,改变了消极的我。之后的三年里,在课堂上他是一位严厉的老师,课后把我们当作兄弟姐妹,给了我们亲人般的照顾和呵护。三年的高中生涯,是这位和善的老师激励着我,让我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的失败、竞争的压力。

高考临近的那些日子,为了舒缓我们的压力,他时刻坚守在我们身边。高考结束后,他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帮我们填报志愿,为我们思前想后,为我们人生的旅途指点迷津。

当我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见我老师的时候,我哭了。他说:

“从这里走出去才是你人生的开始,记着,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学会积极地去面对,不要为难你身边每一个爱你的人……”他曾经说过的每一句话我都铭记于心,是他的话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命运。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当我疲惫懈怠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位老师微笑的面容,坚强的精神,他就像一盏长明的灯,时刻照耀着我茫茫的旅程,伴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

怀念我的老师漠风

教师节里话﹃束脩﹄

马静

学高为师(书法) 韩高玉

金风伴明月,国庆连中秋。在这个美好而喜庆的时刻,我们迎来了塞上名校米脂中学的九十华诞。

今天,为了母校这个神圣的节日,四海校友,齐聚盘龙山下;八方精英,咸集饮马河边。我们每个米中人带着十分的喜悦,怀着十分的虔敬,向母校献上百倍的祝福!

天宝物华,地灵人杰,千古之道也。九十年来,米脂中学纳盘龙山之精,吸饮马河之灵,久而蔚成龙马之气。于是乎,各个年代,时有九天之

飞龙;各个行业,常有千里之良马。米中之龙马精神,早已创造了辉煌之历史,并正在谱写着饱满之现实。

追昔抚今,每一个米中人,谁能不感恩这处培育你精神的圣地?谁能不铭记这片充实你知识的海洋?谁能不怀念这幢启蒙你思想的宝库?谁能不赞美这座提升你文化的殿堂呢?

值米中九十华诞之际,我们深深地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原蕴,蒸蒸日上;承光荣之传统,再谱华章!

米脂中学九十华诞贺辞常文树

不知是正当其时还是生不逢时,我正是生下就挨饿、上学就停课、工作就改革、晚婚少生又晚育的那一代人中的一分子,一不小心就高中毕业了。由于我当兵参加对越反击战,未参加过高考,米中就成了我求学的最高学府,在这里接受熏陶,从这里走向社会,个中品味,意境无穷,张宗瑞老师就是我米中记忆中珍贵鲜活的感人符号。

由于“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像我们这类充分享受停课闹革命逍遥时光的在校生,读完小学不经考试“连盘端”,上了米脂二完小“戴帽中学”,虽因1972年林彪事件后短暂的“教育回潮”,经严格考试上了高中,但要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还真不够格。像我已习惯于背诵毛主席语录式的教与学,突然要正二八经地上课,系统地去学语、政、外、生物和数理化,别说课程能不能赶上,就是那一板一眼的教学阵势都适应不了。于是有了在数学课堂上乘机溜出教室玩耍,让王自力老师大发雷霆的尴尬;有在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将自己带的小组自行解散去野外探奇,让张泉生老师气极无语的小插曲。也许是对我的劣行早有耳闻,也许是几次对我当面教诲效果式微的失望,正像他在讲台上用粉笔头出奇不意精准地击中课堂上淘气的我一样,张老师用一份破例的九页半作业批语,彻底征服了我。

对于我这种老师恨不下、爱不得的不入主流学生,好动好奇不专心,不拘小节不爱好,用张老师批评我的话说,日常生活状态漾长儿,做作业是泥水匠瓦眉二道,即使张老师要求的“五步解题法”、拴线标准作业本也办不到,但张老师以追求更高为境界,用“一个也不能少”的大爱不言放弃。说到这份不能说仅有,最起码是罕有的物理作业批语,还是从规范我物理作业起因的,虽然是用红蘸笔即兴写的,但从形式到内容,张老师可谓用心良苦,备足了功课。数量上,洋洋洒洒十六开作业本,一笔写了九页半,已属一奇;格式上,工工整整,有插图,有例题,有分析,有点评,有要求,也有期望,堪称范本;内容上,有从如何做作业,到如何做人,从家国情怀,到日常生活,无微不至;方法上,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堪称现实版的有教无类。我有一个特点,不专课堂书本知识,但兴趣广泛,记得当时每天早到学校去收发室看参考消息,世界各国国名、首都、政要、热点、要闻……熟流淌淌。张老师的可敬之处,就在于观察掌握学生的

基本情况因材施教。他的批语就从我的这一特点说起,表扬我“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随即话锋一转,从“无规矩不成方圆”,提醒我吸取中考因卷面字迹潦草凌乱使作文得零分的教训,进而发出“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诘问,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顿生一种使命感。接着,他从同样是他学生的我三爸、我大哥如何在他的指导下改正学习态度的实例启迪我,让我由衷感动。更让人不能忘怀的是,他放下教师之尊,原原本本地用他独创的“五步解题法”示范解答了一道例题,让我无地自容。可以说,这段大篇幅、超常规批语,对端正我的学习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可能求知是人的一种本能,更因米中教师群体的忘我奉献,1973年上半年的米中,迅速恢复了良好的教风学风,我的班主任李成桔老师因势利导,在课堂上把我的作文当范文讲解,增强了我的自信。可惜,这样的好景不长,同年白卷先生张铁生、反潮流学生黄帅纷纷走上前台,“学工学农学解放军,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了校园主旋律。教育界雷厉风行,米中很快将学生分成农技班、农机班等班组,我的高中学业滑稽收官,二年下来拿到了一张“文革”后不被教育部门承认的米中高中毕业文凭(后到工农

办参加补习补考才补认)。但像张老师这样教书育人一肩双责、做人做学问德艺双馨的教学楷模,应算额外收获,让我终生受益。

才高为师,德正为范,培养教师的学校以师范冠名自有深意。记得当年,张老师在“文革”中被折磨后大病初愈,步履蹒跚地拖着病体上课,实在体力不支时,坐在讲台上吸几口烟,小憩一下接着讲,一旦开讲,即像冲锋陷阵的斗士,忘我投入,绘声绘色,张老师讲课像演讲,板书像美术,倾注的是一名良知文人

的心血。从张老师身上,我感悟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活、艺术活,也是力气活、良心活。再看那份批语,他不是家长,但操了家长的心,不但教你做作业,更教你做人,他讲的是物理,展现的却是人世大道理。动情,所以动人!由此感慨:“大学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像面对时下应试教育反思,时代呼唤像张老师这样有使命担当的大师,社会要有这种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执着专著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笔批语九页半王建领

最美乐土梁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