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51 補充教材 391 97 . 1 . 1 新聞編輯與採訪 一、數位化新聞編輯模式對傳統報業的衝擊 20061228日,民生報在新聞界的惋惜與讀者的不捨聲中,告別了曾 經讓它領導專業品牌,並且屢創輝煌紀錄長達28年之久的台灣報業舞台,而 這樣的舉措,也為傳統報業的未來埋下了隱憂。報禁開放後陸續停刊的報紙 如首都早報、自立早報、民生報和中央日報等,在當時的台灣社會中都稱得 上是一份不可欠缺的報紙,當然在這一波停刊的浪潮中它們也都做出了極 為壯烈的奉獻。在以往風光的時代中,其所發出的社評言論每每都能為社會 提出標竿性的諍言,以民生報為例,其在教育領域所提出的議題社評,通常 能精準有力凝聚民意;它們的文化藝術、醫藥體育等新聞,更堪稱是品質一 流,不過,最終還是難逃停刊的命運,而更令人扼腕的是,這樣的結局肇因 於惋惜其停刊的讀者之前所給予的離棄。 而在同年初,以網路社群經營崛起的雅虎奇摩網站,挾其數百萬閱聽眾 的市場力量,主持了一份連新聞傳播學界都肯定的新聞媒體生態大調查。調 查統計結果顯示,網路已成為僅次於電視的「最常被大眾使用的媒體」。而 其他媒體使用頻率狀況依序是報紙、廣播及雜誌,此項媒體市場中各方勢力 的消長,恰如其分的反映了當前媒體資訊傳播產業經營發展的經營結構。 就在送走一份經營了28年的報紙之際,同一年因經濟社會不景氣造成民 眾自殺的比例創下了台灣近年來的新高,而且一直延續至今。探討自殺事件 市場機制下 報業編輯模式的新趨勢 / 陳東園

市場機制下 報業編輯模式的新趨勢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5019/(391)051-060.pdf · 位圖像的蘋果日報為起點。在一份由衛生署委託廣電基金進行「建構媒體報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51補充教材 391

空 大 學 訊 97 . 1 . 1

新聞編輯與採訪

一、數位化新聞編輯模式對傳統報業的衝擊

2006年12月28日,民生報在新聞界的惋惜與讀者的不捨聲中,告別了曾

經讓它領導專業品牌,並且屢創輝煌紀錄長達28年之久的台灣報業舞台,而

這樣的舉措,也為傳統報業的未來埋下了隱憂。報禁開放後陸續停刊的報紙

如首都早報、自立早報、民生報和中央日報等,在當時的台灣社會中都稱得

上是一份不可欠缺的報紙,當然在這一波停刊的浪潮中,它們也都做出了極為壯烈的奉獻。在以往風光的時代中,其所發出的社評言論每每都能為社會

提出標竿性的諍言,以民生報為例,其在教育領域所提出的議題社評,通常

能精準有力凝聚民意;它們的文化藝術、醫藥體育等新聞,更堪稱是品質一

流,不過,最終還是難逃停刊的命運,而更令人扼腕的是,這樣的結局肇因

於惋惜其停刊的讀者之前所給予的離棄。

而在同年初,以網路社群經營崛起的雅虎奇摩網站,挾其數百萬閱聽眾

的市場力量,主持了一份連新聞傳播學界都肯定的新聞媒體生態大調查。調

查統計結果顯示,網路已成為僅次於電視的「最常被大眾使用的媒體」。而

其他媒體使用頻率狀況依序是報紙、廣播及雜誌,此項媒體市場中各方勢力

的消長,恰如其分的反映了當前媒體資訊傳播產業經營發展的經營結構。

就在送走一份經營了28年的報紙之際,同一年因經濟社會不景氣造成民

眾自殺的比例創下了台灣近年來的新高,而且一直延續至今。探討自殺事件

市場機制下

報業編輯模式的新趨勢

/ 陳東園

補充教材 新聞編輯與採訪52 391

空 大 學 訊 97 . 1 . 1

時鎖定的是自殺事件成為重大新聞事件的相關議題,而其源頭可始自引進數

位圖像的蘋果日報為起點。在一份由衛生署委託廣電基金進行「建構媒體報

導自殺新聞研究」結果得知,常將自殺新聞置於頭版大篇幅報導的編輯型態

已成為新的平面媒體經營潮流。調查報告中指出,蘋果日報在「教育性」、

「內容深度」領域的報導普遍不受18至20歲年輕族群青睞,不過在「即時

性」及「娛樂價值」的領域上則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由此徵兆可逐漸看出,

台灣新聞資訊的閱聽行為模式,包括各類平面媒體的閱讀行為習慣,已逐漸

被由香港登台成功的「蘋果口味」所影響。因運用數位化電子器材設備讓影

像資訊取材更便利有效,於是許多傳統新聞事件元素的文字敘述,被大量現

場照片或示意圖及簡易化說明所取代。

對於這樣的結構,傳播學者羅世宏認為,報紙的多樣性如同生物、文化

及政治觀點的多樣性一樣重要。政府,或更正確的說,國家有責任保護多樣

性不致因財團兼併與惡性競爭而消失,因此,如何讓報業有尊嚴的發展下去

應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其次,報紙媒介的重要性,不因網路及有線電視新聞

台在新聞質與量的膨脹下而降低;例如,今天電子媒體的新聞台為求減少成

本支出,跟著報紙跑新聞、追真相、挖內幕已成常態。可是報紙一家一家接

連的停刊,影響報紙及電視新聞的整體品質,更降低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堅持

和工作權益也是事實。面對傳統報業接連停刊,而新聞報業的數位化競爭又

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之際,除了傳統報業積極轉型為電子報或新聞資訊網外,

一種以數位內容業者自居,以廣泛串聯外部媒體經營起家的經營型態逐漸崛

起,例如國內知名入口網站「Yahoo!奇摩新聞」,雖只是引用其他具公信力

的傳統或網路新聞媒體作為新聞來源,但它運用入口網站的優勢所達成新聞

的時效性及曝光力,以及藉由網路民調中心與網友互動,不但使其儼然成為

眾多網友日常所倚重的重要新聞媒體,更是許多新聞網急於合作交換刊載的

主要對象。

數位化新聞業者能否取代傳統報業雖已是目前之重大議題,但是新聞學

者以相等的價值觀來看待傳統及網路媒體,認為儘管網路與傳統新聞媒體有

所差別,但綜觀網路新聞目前的實際作業與未來可能的發展,並檢視網路與

傳統媒體不同的特質而言,網路媒體容量雖較大,且可立即傳播新聞,運用

靈活,同時也具備永久性和互動性,但其某些標竿和傳統媒體並無二致,例

如傳統與網路新聞皆是注重正確、清楚、精準、效率等原則。

53

數年之內,報紙一家家的停刊,已經到了不能坐視台灣報紙多樣性縮

減、新聞工作者專業尊嚴與勞動權利跌到谷底的時刻。筆者認為,報紙的次

第停刊,或許也到了吾人思索台灣是否需要報紙多樣性保護或報業補助立法

的時候了。例如,歐洲的芬蘭、丹麥、西、荷、義及瑞典等國,為了維持報

紙市場的多樣性,對經濟弱勢報紙或具特定意義的報紙,執行積極保護政

策。芬蘭以廣電及廣告基金部分比例,透過津貼補助財務困難的報紙或協助

發行新報。又如,挪威每年以相當台幣數千萬元的補助協助各城市的第二大

報。台灣可考慮採納類似作法。當然,應確保排除政治勢力藉由補助機制影

響報紙內容。若然,台灣報業市場的多樣性或許可以因此一息尚存,甚至還

可與言「報格」。

具體作法可設置「報業經營維護基金會」,經費可自政府原有的廣告

預算,或有線電視基金提出一定比例支援基金比例,由個人捐助或由政府另

外編列預算支援該基金會的方式組成。有關補助的對象及相關補助的措施可

以有下列的作法,補助對象為:一、非特定組織團體,或非屬大財團直接或

間接投資的獨立經營報紙;二、非以八卦、腥羶等特定內容為報導的報紙;

三、無置入性行銷新聞的報紙等。前項所列經營型態之報業,正常發行1年以

上。且能接受基金會所列稽核條件如財務、工會自治、發行量、專業經理人

制度等完備者,在基金管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給予補助,對於違反相關規定

者則追繳回收並停止補助款。

以實施此一報業補助近40年的挪威為例,其將受補助報紙依發行量的多

寡,以及發行內容的多元性分為三大類:例如10萬份規模以上的報業、10萬

份規模以下的報業、對少數族群發行之報紙,如原民、移民及社區報紙等。

至於年度補助的金額亦分為三個領域:以年度補助金額6億元的規模為例,首

先,2億元用以補助發行量超過10萬份規模的綜合性報紙,但發行量第一及第

二大規模的大報不予補助,第三大報分配補助款1億元,排名第四至第六名的

大報則均分1億元補助款。其次,以2億元補助發行量在10萬份以下的綜合性

報紙,其中第一名報業得補助款1億元,第二至第六名的報業再均分1億元補

助款。最後,針對少數族群和社區發行的報紙,依發行量並配合其相關的審

查標準分配補助經費共2億元。

至於有人認為此一制度的實施,會產生因國家補助而影響到報紙言論立

補充教材 新聞編輯與採訪54 391

空 大 學 訊 97 . 1 . 1

場或偏差內容的情形,事實上,只要能訂定合理可行的客觀審查標準,同時

公正管理並分配報業多元性的保護政策,則無需有此憂慮,公正、公開的審

查機制反而會減少報紙受到不當政治及商業介入的影響。

報紙多元性的經營型態如同現代社會中多元化社群,文化、政治觀、價

值觀的多元性一樣重要。再就報業經營市場生態的趨勢來看,社會、政府,

更嚴肅的說法是公部門的機制皆有責任保護多元性經營報業合理的生存空

間,而不是讓財團以大吃小的兼併,或在市場惡性競爭中離開。審視報紙媒

介的重要性,未曾因網路、有線電視新聞台的數量膨脹而減弱,特別是新聞

台為求壓低成本,往往只是跟著報紙跑新聞。其次,報紙接連停刊退出媒體

市場,也將直接影響報紙及電視新聞的整體品質,更惡化的發展將直接降低

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堅持和工作理念。

民生報是不是最後一家停刊的報紙無人能斷言,不過提醒各界的是,社

會各界有責任讓報紙有尊嚴的存活,而非仰賴置入性行銷或八卦腥羶存活。

因此,推動報紙多樣性保護立法或報紙多樣性補助政策,或許是當前台灣報

業發展上一項必須正視的課題了。

其次,再就報業本身而言,在壹傳媒所引進的數位化技術前導下,如何

在編輯製作模式中開發出新的結構,亦將是報業未來發展無可規避的課題,

茲將其背景分析說明如下:

台灣傳統報紙一直將新聞影像視為畏途,早期他們將影像工作者定位為

只會拿機械,不會寫文字的人。再加上報紙解禁前三大張的版面有限,占空

間的影像自然而然成為犧牲的一環,長期以來的積習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文化

現象,同時影響到報禁解除、報紙張數開放之後的作業模式。傳統報紙主管

沒有影像訓練的基礎,只能一再壓抑讀者對影像的需求,沿用「安全」的文

字報導為報紙呈現新聞的主要方式。正如前聯合報美編中心主任林少岩所指

稱:「我們知道讀者會先注意到視覺元素,但我們就是不把這項資訊當一回

事。」於是,一般的攝影記者就在台灣新聞媒體的工作環境與文字思維中被

打入冷宮。

這樣的編輯文化與作業模式,直到2003年香港壹傳媒蘋果日報登台後,

傳統報紙的主事者才如被悍然震醒般的瞭解到,新聞影像在報紙版面扮演關

鍵性角色的重要性。壹傳媒的蘋果日報及壹週刊,應用各種新式數位影像器

材和採訪技巧,將所謂造「新聞影像」的功能性角色帶領到一個全新定位的

55

層次,讓新聞不再只是文辭造作的意境詮釋,更不再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政

治語言口號的鋪陳;取而代之的是極盡所能,不擇手段所拍下的真實呈現,

以及與社會大眾息息相關的民生話題與爭議所在。

二、數位化下版面結構的新象

香港壹傳媒所屬蘋果日報及壹週刊的編輯型態,已完全顛覆了台灣傳

統報紙編輯經營的運作模式,所有新進攝影工作者必須接受針孔攝影偷拍訓

練,此即所謂的「狗仔隊」跟監,以及要求記者須熟悉DV攝影機的操作使

用。分析記者使用DV攝影機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為了突破數位相

機無法在弱光之中過度增感,產生無法處理的雜訊及對焦困難的問題;二是

因為錄影設備有錄音及流動影像的紀錄,不易被質疑造假,在當事人辯解相

片經過後製作合成時,可以當作證據,此時的母帶可以作為再創新聞第二波

高峰的助燃劑。最常見的就是政治或公眾人物,進出風月場所尋歡作樂的新

聞被揭露後,其發展一定是當事人矢口否認,並辯稱報紙、週刊變造相片、

虛構情節,同時還聲明保留法律追訴權利等。當然遇到這類新聞話題時,等

於是為該媒體丟出一顆期待已久的絕佳好球,通常壹週刊會趁勢召開記者

會,公布其錄製的影像,將政治人物或公眾人物左擁右抱風塵女子的更多醜

態,透過電子媒體傳達給全國觀眾說明一切。

壹傳媒充分利用新科技的例子不勝枚舉,主管桌上電腦隨時透過GPRS衛

星定位手機掌握記者位置,以便在最短時間通知距離新聞現場最近的記者前

往採訪。這樣的監控採訪作業型態,已經是一種透過高科技傳輸系統,掌控

新聞所有場域具高效率的作業型態,線上記者一刻都不敢關閉手機,更遑論

在閒暇之餘偷閒辦私事,因為身上手機與定位系統,會不時的與主管端的電

腦螢幕發出互動的訊號,一段時間下來,記者們已被訓練成為一群馴服又具

攻擊力的黃金獵犬。

當然,壹傳媒除了這種監控記者的創舉之外,還大手筆提供記者優渥且

無後顧之憂的工作環境,以作為他們搏命採訪的本錢,此種作為也是國內首

見。新聞需要遊行的空照場景可以租用直昇機,或是專業遙控直昇機攜帶小

型數位攝影機,飛至遊行群眾上方獵取鏡頭,提供讀者完全不一樣的視覺享

受。購置各式新穎數位相機及DV等器材也毫不遲疑。蘋果日報也為記者建立

補充教材 新聞編輯與採訪56 391

空 大 學 訊 97 . 1 . 1

了完整的後勤支援的作業系統,舉凡線上記者的器材有任何狀況,回到報社

就能馬上獲得新器材的補給,所有的資源都只是為了讓記者能夠毫無顧慮的

衝鋒陷陣。和傳統報社攝影記者器材遇有問題時,不是到處向休假同事借調

器材,就是自己排休假專程去修相機的窘境相比較,可說是讓記者對於衝鋒

陷陣毫無推拖與抱怨的藉口。

此外,蘋果日報亦充分利用現實環境中,各種能提升新聞品質的數位新

科技傳遞影像稿件。報社方面有專人透過數位影像軟體如Photoshop為記者修

圖,不論是曝光過度或不足、焦點不清或晃動,都可以藉由電腦數位新科技

將一張有許多缺點的新聞相片修到近乎完美的水準,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達

到為版面增加視覺焦點的效能。

三、壹傳媒影像版面的時代意義

大畫面、大張力、大特寫新聞相片的啟用,以及大膽使用各式影像構成

版面的編輯型態,是蘋果日報帶給台灣讀者及報業編輯經營最大衝擊,茲將

蘋果日報所呈現的各式影像素材所產生的影響結構分析說明如下:

(一)大畫面、大張力的新聞影像時代來臨

正當國內各大報紙還在為影像與文字之間的比例劇烈掙扎時,壹傳媒

已打破以往編輯概念,不計成本的提供好相片、好版面,例如曾獲得亞洲新

聞攝影獎的大陸妹落海新聞,一位海巡署成員抱著被人蛇集團推下海溺斃的

大陸女子屍體相片,蘋果日報以將近一整個頭版的篇幅,將這張傳統應歸類

於不宜的照片,以震撼性的視覺效果呈現在國人面前,發揮了新聞影像空前

的張力。通常這類圖片若要刊出,在以往傳統報業的編前會議中,一定會遇

到非常大的阻力;文字記者主管一定會以一張相片從5乘7尺寸拉大到6乘8尺

寸,將會犧牲約好幾百個文字報導為由,力主影像的大小一定要在「能接

受」的範圍之內。至於廣告部門就更不用提了,這每一寸都是白花花的鈔票

呢!。這樣的爭議是傳統報紙一項永無止息的衝突,在蘋果日報來台前,傳

統報業幾乎每天掙扎在這樣的矛盾之中,也一直是引發影像與文字主管間角

力的平台。壹傳媒率先把具有時效話題性,且又有視覺張力的影像當成版面

構成的優先要素,他們不再迷信文字報導的力量,讓最易吸引視覺的元素扮

演適得其所的角色,也因此建立起蘋果日報特殊的風格。

57

(二)蒐證取材的影像資料

1.跟監貼近,偷拍採訪這是壹傳媒帶給台灣媒體及讀者最大的衝擊部分;當年台灣媒體充斥著

多數的「製發」新聞,每天報紙上呈現的新聞約有7成以上,都來自前一晚中

央通訊社預發的「明日新聞預告」,長久下來,讀者與記者在習慣這種「製

發新聞」的產銷閱讀後,顯然逐漸有人無法滿足於這類人為精心策劃的假新

聞事件消費品質。

壹傳媒登台後,運用跟監手法藉由貼近的針孔攝影機或高倍望遠鏡頭,

取得的真相照片及新聞內容,當然立即吸引了台灣讀者及媒體一陣狂熱的追

求。其實也未必全是因為新聞結構的腥、羶、色,而是他們擺脫了以往新聞

運作的模式,尋求一個真正的新聞呈現。他們運用新式數位攝影器材,拍攝

最真實的鏡頭,例如壹週刊的民眾申訴案件,以及一些相關「踢爆」新聞

上,記者都會使用小型針孔攝影機錄影,在新聞對象不知情的狀況下拍攝到

事件的真實內容。於是這樣的模式讓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及壹週刊,成為

各家媒體新一代的「中央社」;於是媒體工作者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蘋

果日報,到了星期三大家又都忙著買壹週刊,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去追新聞、

挖內幕。

在壹傳媒的偷拍新聞影像上市後,證明了「製發新聞」與假新聞偏離

市場的荒謬性。透過各式數位器材所拍攝的偷拍相片,即便人物多半模糊不

清、只有輪廓的畫面,但由於其反映的是真實環境的構圖,屬於反傳統的影

像呈現,確實能吸引了更多民眾的需求注意力,這種影像更能說服讀者相信

那是「真正的事件」。不刻意追求背景的單一說明,反而提供了讀者檢視被

拍攝者的環境因素,於是更增加了事件的可信度。以壹週刊創刊號為例,它

刊登了知名藝人們在泳池邊隱密聚會的畫面時,讓台灣讀者驚訝的窺見了藝

人的私生活,竟與螢光幕上的行為判若兩人,這些DV所偷拍的影像讓相關話

題立刻延燒到各個媒體,當然同時打響了壹週刊在台灣的名號。

2.調查真相的影像調查真相的新聞是壹傳媒來台後最被外界肯定的媒介角色功能,同時

也掀起了媒體「踢爆黑心產品」報導的風潮。得到國內曾虛白新聞獎「報紙

報導獎」的「泰瑞拼裝電視案」,即是它們一個成功的例子。國內媒體從

補充教材 新聞編輯與採訪58 391

空 大 學 訊 97 . 1 . 1

未大膽使用過這類題材及影像作為報紙頭版;記者在收到民眾的檢舉後,當

下申請經費在台灣北、中、南各大賣場購買了5台29吋、25吋、20吋泰瑞(

TARM)家電電視機,再請來合格的技師檢驗商品,現場拆解並評論說明弊端

所在。這與傳統報紙多半希望檢舉民眾提供實品的作法完全不同。這樣的影

像沒有所謂「決定的瞬間」的陷阱,而且是刻意安排所得的,卻因為「專家

學者的在場」及「現場解體電視」對於事件加強了真實感,雖然相片沒有新

聞影像強調內容的張力或衝突,但卻絕對有效真實的扮演了畫面中說明一切

真相的角色功能。

(三)情境再現的影像資訊

蘋果日報來台時曾創國內先例,開闢圖片故事版面給攝影記者。後來由

於時間的壓迫,圖片故事缺乏品質而停擺,取而代之的是「圖片集」,這個

版面由每天所發生的單一新聞事件組成。在傳統報紙中,這類沒有太多新聞

性但卻有強烈影像的事件,往往會被迫犧牲;因為在傳統報紙的觀念中,影

像必須隨著文字走,沒有文字的新聞就沒有影像。蘋果日報則打破了這種禁

忌,以圖片集編輯的型態,將全國各地傳來的強烈影像,搭配簡潔的敘述予

以刊出,事實顯示在其內部民調的讀者閱讀率上,是屬於最高的版面;它結

合了具吸引力的影像及故事題材,讓讀者好閱讀、易接受,這樣的小故事雖

然無關國家社稷之興亡,卻因其表現生活實質面的真實影像,以及貼近讀者

生活情趣的內容,因此反而成功的扮演「小兵立大功」的角色。

(四)市場導向的影像資訊

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非常清楚其報社的立報基調,即是真實、創新、

貼近讀者生活,讓旗下記者沒有政黨包袱,只有設法觀察讀者的需求。這點

與傳統報紙認定「我的新聞就是讀者要看的」心態完全不同,他們不但每天

檢討民調結果,也提供24小時無休的爆料投訴與服務專線,讓報紙內容的屬

性與讀者的需求保持互動的關聯。

當台灣棒球選手曹錦輝首次出賽,以本土第一位登上美國大聯盟的投手

首賽新聞出現時,蘋果日報不計成本派出攝影記者到美國實地採訪。一般報

社還在為節省預算使用外電相片的同時,蘋果日報已將實地採訪記者現場傳

回的相片,在曹錦輝出賽的隔天報紙中以夾送大型海報的方式刊出。不少球

迷就為了那張海報購買報紙,使得當天報紙銷售量大增。貼近消費者的經營

59

方針,以及不計成本豐富內容的策略,搭配新式數位相機及電腦傳稿科技,

讓蘋果日報隨時推出令傳統報紙無法抵擋的奇招。

(五)美女就是明星的街頭影像

蘋果日報利用影像吸引讀者的方式還不只於上述新聞事象,他們強調「

美女才能上報」的策略也相當成功。隨意在街頭或棒球場攔下漂亮時髦的年

輕女性,拍下她們的穿著與飾品,寫下簡單訪談的內容予以刊出,這一方面

可以拓展零售市場,另一方面也是其他報紙有關商品展示,或是專題配圖中

絕對看不到的「新」聞,給予讀者一種全新的心理建構,在繁忙疲累的生活

中,想要看賞心悅目的美女時,惟有打開蘋果日報就能獲得心境上的喜悅享

受。撇開美與醜的道德爭議,一份從頭到尾都是美女(當然也可以是俊男)

的報紙應該也頗符合人性愛美、賞美的心理。

四、數位化影像下傳統報紙記者的兩種反應

(一)數位時代攝影記者成為SNG演員

日前颱風過境造成中部地區土石流成災,聯合報攝影記者陳易辰前往

採訪,因身負採訪重任未能即時避開前方攀岩者所踩掉的落石,以致鼻樑被

擊中當場血流滿面,事件經過由當天同在現場採訪的電子媒體記者,透過

SNG將這則「新聞」畫面立即傳回,於是讓這名攝影記者頓時成為當天災

區內受傷最慘重的「災民」。隔天聯合報又以大半版方式刊登了這條「新

聞」,附加一張受傷記者微笑接受10萬元獎金的相片,另一張則是他在「受

傷前」的「最後一張」相片。當然在國外雖然也不乏此類新聞的先例,但大

多數是記者的採訪成為其生前的「最後遺作」時才有此項殊榮。據悉(張天

雄,2006)當天聯合報編採會議中有報務高級主管提出,自家記者不宜成為

新聞報導的對象,尤其是因為記者自身不小心而受傷,其實這不應該是讀者

所關切的新聞焦點,不過這個理念卻遭到報社高層駁回;理由是這位記者受

傷的消息曾上過SNG,所以他是因SNG直播而登上報紙「新聞」的實例。

上述新聞事例中衍生出幾個問題,攝影記者是報紙賣錢的「商品」?還是

「超然的第三者」?透過SNG的轉播,是不是代表「勇猛受傷」上電視就是一

種「表現」?一個淺顯易做且又無需時間思維的直播報導新聞,有沒有可能成

為記者將來採訪任務未能順利達成時,一個脫身的藉口或是演發新聞的路徑,

過度的培養個人主義是否會影響到記者團隊作戰的品質與效率?

補充教材 新聞編輯與採訪60 391

空 大 學 訊 97 . 1 . 1

(二)數位化解放了影像取材專業的領域

以往新聞專業攝影器材的使用,動輒約數十萬上下的單眼相機一直是攝

影記者賴以維生的專業工具,價位與專業技術再加上經驗,使得文字記者與

攝影記者間的工作屬性被區隔得相當明確。然而拜數位技術之福,一台約2萬

元的傻瓜數位相機,除了快門延遲與連拍速度的技術外,不論是畫素或是鏡

頭倍率的大小,在正常光線情況下,它都遠優於傳統攝影記者所使用的昂貴

單眼相機。其次,在這一波數位相機科技大躍進的情況下,讓以往傳統一張

相片所需的底片耗材及沖洗費用歸零,這透露出一張相片所需的成本降低,

再加上數位後製作的軟體日趨發達,只要影像不致於脫焦於正負值容許度

外,都能夠透過後製技術補正處裡。

數位檔案的出現代表影像儲存模式的改變,只要一個數位檔就能無限

複製,這也意味了影像資訊日趨重要與便利,記者欲調閱新聞影像資料無需

再坐等同僚沖洗底片,只要透過MSN或E-Mail即可處理影像的收發,而這又

引發新聞影像工作數位化的一個新課題,即文字記者必須跨足影像的專業領

域。

參考書目

1.行政院新聞局(民95) 2006出版年鑑,台北:作者。

(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兼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