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93 / 陳清河 影響媒體發展過程的情境頗為複雜,歸類其面向,政治、經濟、社會, 以及科技一直為不可或缺之主導元素,民主化的成熟更是其中推波助瀾之 要件。台灣於1988年解除報禁之後,1993年起開放廣播頻道、1994年開放無 線電視台及有線電視,並於1997年成立電信總局,逐步開放電信業務。雖然 當時社會各界對上述開放措施一直是充滿期待,但面對時空脈絡仍有些老問 題,諸如市場結構與主管機制仍然存在;其次是更多新的問題不斷衍生,類 似科技轉換、數位落差與多元族群議題等。尤其是在科技匯流及全球化的呼 聲中,使許多問題變得更為複雜,有線電視與電信網路之互跨經營技術已趨 成熟,網際網路也可提供電話及廣播服務,此數位科技的匯流發展,已使傳 播、通信、資訊的產業藩籬自然解構。 長期以來,我國廣電主管機關分由交通部與行政院新聞局主管,並無 統一單位,雖理論上涉及二部會以上之協調決策應經統籌為宜,惟行政院並 未設立合適的統合單位,尤其是通信管理機關又是通訊產業經營者,存在著 難分經營與管理身分的問題;另則廣電資源的核配,由於首長制組織負責確 實較為主觀,且易受政治力影響,實有未當之處,基於傳播影響政治權力, 傳播主管機關為首長制的行政組織,對於媒體相關問題,往往為外界所質 疑,加上產業無法自律,媒體亂象叢生。再就管理機制運作之實然面,目前 結構與行為管理機關,交通部與新聞局皆隸屬行政院,預算編列受到立法 院審核監督,故兩個通訊傳播管制機關的預算常受到立法院干預或刪減,造 成機關組織運用經費獨立性大減,不利於管制機關;其次,現有的媒體及通 信資源之分配仍不公平,因數位科技匯流,媒體及通信機關不統一,徒增協 傳播管理機制分流下的 未來電視產業發展 補充教材 電視節目概論 389 96 . 12 . 1

傳播管理機制分流下的 未來電視產業發展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4953/(389)093-101.pdf · 路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可以超連結、互動,兼具資訊運用之管理平台,同時

  • Upload
    others

  • View
    2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93

/ 陳清河

影響媒體發展過程的情境頗為複雜,歸類其面向,政治、經濟、社會,

以及科技一直為不可或缺之主導元素,民主化的成熟更是其中推波助瀾之

要件。台灣於1988年解除報禁之後,1993年起開放廣播頻道、1994年開放無

線電視台及有線電視,並於1997年成立電信總局,逐步開放電信業務。雖然

當時社會各界對上述開放措施一直是充滿期待,但面對時空脈絡仍有些老問

題,諸如市場結構與主管機制仍然存在;其次是更多新的問題不斷衍生,類

似科技轉換、數位落差與多元族群議題等。尤其是在科技匯流及全球化的呼

聲中,使許多問題變得更為複雜,有線電視與電信網路之互跨經營技術已趨

成熟,網際網路也可提供電話及廣播服務,此數位科技的匯流發展,已使傳

播、通信、資訊的產業藩籬自然解構。

長期以來,我國廣電主管機關分由交通部與行政院新聞局主管,並無

統一單位,雖理論上涉及二部會以上之協調決策應經統籌為宜,惟行政院並

未設立合適的統合單位,尤其是通信管理機關又是通訊產業經營者,存在著

難分經營與管理身分的問題;另則廣電資源的核配,由於首長制組織負責確

實較為主觀,且易受政治力影響,實有未當之處,基於傳播影響政治權力,

傳播主管機關為首長制的行政組織,對於媒體相關問題,往往為外界所質

疑,加上產業無法自律,媒體亂象叢生。再就管理機制運作之實然面,目前

結構與行為管理機關,交通部與新聞局皆隸屬行政院,預算編列受到立法

院審核監督,故兩個通訊傳播管制機關的預算常受到立法院干預或刪減,造

成機關組織運用經費獨立性大減,不利於管制機關;其次,現有的媒體及通

信資源之分配仍不公平,因數位科技匯流,媒體及通信機關不統一,徒增協

傳播管理機制分流下的未來電視產業發展

補充教材電視節目概論 389

空 大 學 訊 96 . 12 . 1

補充教材 電視節目概論94 389

空 大 學 訊 96 . 12 . 1

調成本,管理分散無效率,尤其是科技匯流通訊傳播宜有統合機關,通訊傳

播機關整合實較符合組織整併原則。衡諸解決之道,必須將相關傳播管理組

織及功能的改造列為首要之務,且應考量幾項重點,包括如何防止不正當合

法之政治干涉管理業務中立性,使專責組織能專業執行管理工作並減少協調

機制;另則,如何強化公用事業提供普及服務但仍能避免獨占性,且具行政

與計畫功能,保持決策一貫性的功能。為達此一目標,該組織之設計,應具

由國會授權對具體、複雜、專門、技術、特殊法規之準立法權,除此之外,

應使其具有準司法權執行違法糾舉、調查、審判權力之公正性;為達此一目

標,此機構當然應具有人事、財源、會計受立法保護之自主性的特質。

然而為求周延思考,此一整合獨立之運作機制,因權責皆大於以往之

管理運作機制,法律制度面上如果規範不週造成失控,權責不清與權責不

符,必然無法達成健全有效內外監控的機制;再就管理制度面而言,縱使法

律周延但未受監控,如果組織設計、決策制度不良、不當或組織文化不佳,

管理機制將完全失控;在執行面的範疇,若監控系統未能發揮功能加上執法

不嚴、自律機制不足,人謀不臧或政策失當,其後果難以彌補。基於影響深

遠,此一組織的設立,良好及嚴謹的組織設計仍為不可忽視,因此,相關管

理機制應予調整以符合實際需求,基於數位匯流促使產業整合,相關產業

界線逐漸糢糊,原以產業別為管理架構之模式應改以功能別所取代,亦即,

該組織規劃應除卻本位主義,在仍有合理監督機制中尋求具公信力之運作機

制,使規範完備確保獨立管制機關能發揮其獨立超然性,但又不致使此機構

有絕對的權力,產生可能腐化的現象。本文下述擬分別根據傳播、電信與資

訊產業特性加以分析,以提出對此一機制之需求,並探討該機構設置下的未

來媒體發展。

無可諱言,傳播產業基於深廣度皆宜的特性而與社會息息相關,傳播媒

介產生之後自然為人類瞭解其所處社會動態之主要訊息來源,故無論政經、

宗教、教育、商業團體或個人,都想擁有或利用它,以向社會發聲,尋求社

會支持,或影響公共事務的制定。就影響程度而論,若傳播市場失靈將會產

生很大的外部效應當然可以想見,因此過往各國政府皆採取必要之介入及管

理。傳播異於通信與資訊,乃其主要形式是一點對多點的訊息傳達。總結而

言,傳播對社會的影響如此深遠,因此一方面要讓傳播成為公器,另一方面

又要避免傳播對社會造成資訊壟斷或負面影響,故在國外雖然傳播內容被視

95

為言論自由之範疇,但是不當的內容,仍被排除於法律的保護範圍內。然

而,傳播係屬第四權,講求的是言論自由,宜有超然獨立主管機關以維持中

立超然,才能真正監督政府從傳播理論的角度思考,使傳播產業能結合通信

與資訊產業,形成整合傳播的建構。

再就電信產業特性而言,世界各國對電信事業的認定,通信的內涵是提

供點對點的服務,其管理的本質則是在透過資源的合理規劃及工程技術的標

準,以促成通信資源的有效運用,以及提升通信的傳輸品質和普及服務,正

因為基於通信的管理核心是確保私密通信,因而各國常將電信規劃為獨占或

寡占的市場型態,使通信資源的核配所涉及的龐大利益皆歸諸國有。與傳播

事業同質的是,通信公用事業係資本累積且經營複雜的產業,非一般人所能

經營,雖自由化是電信事業發展趨勢,但受限於產業特性,若政府未能透過

適當的費率管制及其他消費者權益保護,消費者的議價及自保能力顯然是相

對薄弱的。因此各國皆將通訊的發展視為現代化社會之重要一環,且將通信

事業與水電事業一樣視為公用事業。綜合上述觀點,沒有國家介入通信產業

資源的規劃分配、統一技術標準及審慎監理,是無法達成資源的有效運用,

也難以確保通信安全,更無法提供一個方便、清晰與普及化服務的通信環

境。再從通信產業之商業角度,通信資源的核配涉及龐大的利益,如何公平

合理分配,亦為重要之課題,在自由開放市場法則之考量下,理應回歸公平

合理分配。但是為了符合科技匯流、國際潮流及國內民意趨勢,在整合傳播

與資訊產業管理機制之後,通訊產業將可跨業形成平台經營的模式。

至於資訊產業,網際網路發展之角度係具有私密保護的問題,因此常被

視為言論自由之一環,然而其產業特質能運用且兼具傳播與電信之功能,在

同質性原則下,實有必要納為單一管理之思考。在此產業出現之後,網際網

路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可以超連結、互動,兼具資訊運用之管理平台,同時

可滿足通信及傳播的需求。從此觀點看資訊產業的未來,此一產業是運用數

位技術所發展出來的新傳輸通路,但就其運用而言,網際網路因與電腦的結

合,使得原須倚賴圖資或研究機制才能處理之資訊的管理運用,已可藉由網

路深入研究者的情境,大大提升社會大眾對於資訊近用的方便性。在傳播與

通信之運用及影響,正隨著網路的普及而顯現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綜合上述之探討,傳播、電信及資訊產業因與知識發展關係密切,也由

於資訊通訊科技所帶動的技術變革,澈底改變人類生活與生產的模式。另就

補充教材 電視節目概論96 389

空 大 學 訊 96 . 12 . 1

全球化的步調而論,資訊通信科技的推動與網路應用的普及度,不但改變知

識溝通方式,而且在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擔負中介功能,促成全球知識的分

工與整合。隨著通信與傳播的自由化及普及,人際的溝通被電信無形及有形

的網路緊密地聯結起來,讓訊息的傳送與電腦技術結合,而使資訊化社會來

臨。

由近幾年來的發展可見,台灣電視市場結構的變化的確超乎預期,其

中涵括藉由法規的制訂與鬆綁,使此一媒介成為合法且多元化屬性的行業;

經過市場競爭使其具有吸引更多經營者參與的誘因;而高度的滲透率更奠定

其成為民眾生活的必需品,如今,電視已被視為準公共事業的範疇。縱然如

此,反觀1993年之後,台灣開放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民視、公視亦分別於

1996年、1998年加入市場的競爭,使得電視事業的經營一直處於消費者對收

視品質迭有抱怨,以及政府居中協調仍難解決的種種窘境。當下的問題是,

如何使市場與科技快速衍化,進而仍可存乎於「共有、共治與共享」的機

制,自然成為另一重要的媒介議題。尤其是國內在即將全面採用數位電視過

程中,應如何推動數位解碼器材,更是目前市場運作的首要工作。

再就電視產業的特質分析,有線電視異於無線電視者乃其受眾的特定

性有頗大差異,也因此,使得有線電視推展數位化及加值化的模式乃成為理

所當然。不過,對於國內有線電視封閉式經營的環境而言,之所以會造成混

亂的市場運作,應源之於系統經營者爭取市場空間的惡性競爭,以及上、下

游產業難以取得互信的因果關係,而此一現象正是導致國內有線電視之數位

化過程難以施展的癥結。至於,推動無線電視數位化亦為既定政策,可以推

論,對於數位解碼盒推廣的問題勢必難以避免。隨著科技的整合,世界各國

有線電視屬付費收視而無線電視為免費收視的營運方式,或許將因應數位電

視政策的推動而有所調整。特別是在數位技術逐漸被採用之後,已可預期未

來的無線電視也會出現付費收視與加值服務的方式。

與以往較不同的是,在數位化產製的過程中,應是硬體與軟體的相互

配合,始可達到影音品質與服務內容同時提升,以及內部營運與市場型態同

步改變的目標。在硬體方面,屬於製播體制的部分可分為「錄製規格全立

體化」、「播出系統全自動化」、「傳輸系統全數位化」、「接收設備一元

化」,以專用網路、區域網路或無線網路,達到自動化的目的之外,為求數

位壓縮多頻道、寬頻多功能服務之要求。在整體播出與接收結構應考慮朝使

97

用光纖或數位傳送節目與資訊等方向調整,促使未來國內電視事業得以採取

即時性與非同步並行方式,以及閱聽人主動需求(on demand),甚至互動思

考(for interactive)的方向加以考量,藉以提供高節目品質及大量資訊告知

之目標。至於軟體方面,則應考慮如何運用高容量模式以快速且大量處理有

聲、圖形及文字的多媒體資料,使傳統電視的節目服務得以延伸成為資訊,

甚至電信的服務概念。

數位技術之寬頻服務的前提乃數位化只是過程,電視相關產業所須因應

的是寬頻未來,數位壓縮技術提供更多的內容傳輸空間,因應人性化需求,

數位電視媒體的受眾不一定是傳統接收機使用者,擴而大之,可能是車上用

戶、行動上班族或利用電腦方式接收者。因為數位接收機功能應用極廣,不

但可提供甚佳的影音品質,還可以傳輸數據,導致在數位科技成熟之後,電

視媒體與資訊通訊服務業融為一體將可預期。

就上述剖析可見,數位化帶給影音媒體經營將有另一種結構性的改變。

從近幾年的經營模式可以推論,電視產業數位化所產生的影響力,並不僅限

於工業結構的變革,而是整體電視型態的調整,諸如影音傳輸規格、媒體企

業體質與閱聽市場生態皆將受其影響。正由於此種改變,整體電視業態與經

營規格將一改以往傳統營運結構,其中包括人力組織結構、軟體資料存取及

內部的控制等。

然而,任何科技的推動皆須有賴市場的回饋才得以持續,電視數位科技

當然無法例外。以現行電視市場而言,市場的因素包括消費者接收器材的花

費、電視硬體業者的投資意願及軟體節目的產製等,皆不可忽視。根據諸多

實驗得知,目前電視數位科技的傳輸應用上,除了一般節目的供應之外,尚

可支援語音、資料、資訊、電信,甚至多媒體服務,更可藉由網際網路進行

資訊傳輸成為網路供應者(ISP)及提供節目附加資訊(PAD)等。從先進國

家的發展經驗得知,數位化不但為電視事業製造數位接收機、數位特殊積體

電路,電視數位科技的發展更可帶動電信、網際網路、媒體及廣電等四大工

業融合成一個新興的產業。誠如一般所言,未來更可能走向個人通訊服務(

PCS)的領域。

電視產業面對數位科技的來臨,不論在政府之政策與法規面的主導,或

是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的調整,皆應儘快效法各國推動電視數位科技的模式採

取因應之道。基本上,無論就數位科技標準的選擇與媒體環境的變遷,甚至

補充教材 電視節目概論98 389

空 大 學 訊 96 . 12 . 1

從電波傳輸性能分析,因數位科技所衍生之定點與行動接收,或傳輸標準成

熟度的認定,乃至國內電視市場的產業利基、業者投資意願、大眾權益等因

素。

綜合多方經驗與立論之分析,推動數位科技必須考量諸多因素,其中,

除了政府應先建立完整的法規及管理辦法,規劃國內的電視媒體生態之外,

產業界亦當再從數位化的必然性去微觀電視的測量模式。從此之後,媒體使

用之調查的專利性將接受挑戰,更準確的說法應是,電視的測量模式將會是

多模組化、單需求化與持可塑化之種種可能性。諸如互動電視使得計次收費

透明化;隨選視訊使得選單路徑多元化;數位接收與電信業者合作,也將採

取分級付費;收視調查屬於事後評估,數位商機來自於即時互動等趨勢;收

視聽之調查對象不再只是傳統集體式的接收者(Viewer),而是來自個別的

使用者(User);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資料將建構可交流的資料庫。電視

軟體消費的測量或調查機構的優勢,將是分析能力(專業)與資料庫應用(

與行銷結合),其中包括解讀資料的能力、詮釋資料的權力、資料庫的建置

與安全性,以及開拓整合行銷新市場的能力。

如從人力與科技整合的角度再加以探討,和其他電子媒介相同,電視產

業的未來仍有頗大的發展空間。但就更宏觀面加以思考,推動電視產業數位

化必然有諸多問題亟待處理,譬如,如何促成數位化之後電視硬體產業的延

伸?如何提升軟體的創新思考?如何改變人才結構?以及市場空間如何經營

等。亦即,發展任何新科技,除須考量此一科技的相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

不可忽略其可塑性、延伸性及永續性的市場條件。欲使電視產業具備可長可

遠的經營,諸多條件的配合仍不可避免,包括媒介傳播機構軟、硬體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傳輸品質管理、產製模式管理、研發效率管理、客戶資料管

理、財貨進出管理、行銷資源管理,甚至市場測量管理等皆應列入其中。藉

由傳統的電視媒介所建構的市場模式,往往祇能以一對多且單向的方式傳達

訊息,由於消費者常處於缺乏主動點選與互動使用的情境下,難以激發更多

的參與動機。隨著科技演進,使用電視數位科技的路徑拓展另類傳播模式,

不但可以突破此一主動參與的障礙,更可因此虛擬出個人化交談與互補的環

境。此類情境,對於閱聽眾而言,所提供的不僅是垂直的互動,更可彌補傳

統電視媒介通路中水平互動不足的情形。足以推測,往後的電視節目或相關

軟體市場消費情境,必然會在更為多元之中,尋求較具彈性的遊戲規則。

99

然而,整體電視環境的演變,是一種整體結構性的調整,在無線電視

台推動數位化的過程,未來有線電視系統的配合,必然也會影響到此一科技

的普及接受與認同。目前世界各國除了日本全國在2003年11月開播數位電視

與德國柏林已全數位化之外,大多仍處於試播階段,因此也都同時面臨採取

何種規格較有利未來發展的問題。因此個人認為,在數位時代中,由於快速

發展的科學技術,對於傳播媒體應採納何種規格的科技產品有決定性的影響

力。應用何種規格的科技無法藉由技術層面決定,必須從其與原有產品的相

容性、產品本身的可塑性、產品技術的延伸性、未來發展的延續性評估。

電視產業數位化之後,另外一項關鍵發展乃越來越普及的寬頻網路與數

位資訊結合,電信業者從舊式雙絞線的窄頻電話網路,發展到利用非對稱數

位用戶迴路(ADSL)技術,藉以提升傳輸效能的寬頻網路。有線電視產業則

可將所鋪設的同軸線纜也逐一升級到寬頻的光纖同軸混和網路(HFC),甚

至光纖到家(FTTH),建構更大頻寬的有線寬頻服務體系,以及利用衛星傳

輸的直播衛星系統(DBS)進入高寬頻的世界。數位科技的進步、全球性的

電信自由化開放政策,以及產業間聯盟的興起,逐漸打破資訊、通訊、娛樂

傳播、消費電子等領域,形成「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提供

語音通訊服務、電信線路傳輸視訊服務、數位電視的多元化加值服務(劉幼

琍、陳清河,2001)。

電視科技由類比式到數位化的進程,其意義遠大於傳統科技的演變,電

視產業可以澈底轉型為數位組織、數位產業,以及生產數位化資訊內容的高

科技產業(覃逸萍,2000)。未來數位電視所提供的服務將和目前的網際網

路或寬頻網路服務一樣,提供互動性、分眾性、檢索功能的可供隨選多媒體

資訊服務內容,以符合大多數民眾的需求,其傳布的可能性越高。

就科技的特質而論,數位電視已經不再只是電視,而是一個可以與其

他行動及固定寬頻網路相互串連的多媒體網路,亦即,電視台在完成數位化

之後,所提供的服務當然不僅在電視服務的範疇,可順勢建構數位媒體平台

的理念。為了因應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傳統電訊產業不得不隨著科技日益成

熟而加快自身數位化腳步,新興產業亦透過各類型企業模式推出數位科技產

品,經營者都期望能隨著這波數位化的浪潮,建構永續性跨產業經營環境。

受到電腦、電信與媒體產業匯流現象及全球化下的影響,數位化與寬頻

網路發展為電視產業帶來新的契機,數位電視的發展帶給電視台經營上另一

補充教材 電視節目概論100 389

空 大 學 訊 96 . 12 . 1

種結構性的改變。數位地面廣播電視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力,並不僅限之於工

業結構的變革,而是整體電視產業型態的調整,如前所述,內容服務、企業

體質與市場生態皆將受其影響。正由於此一改變,未來電視台有意要開始轉

型為多媒體業者,電視產業所能提供的服務就不僅止於傳統的影音節目,而

是可以提供多型態的加值服務,在節目內容方面,不再只是傳統的電視廣播

服務,而是可以提供電子節目選單(EPG)、多樣化的隨選視訊服務、互動

電視服務、寬頻上網等整合性應用服務。因為數位資訊傳輸具有多媒體、超

文本、即時性、互動性、開放性及非線性等特徵,所以和傳統的單向集中式

媒體型態完全不同,數位資訊傳輸的特質會改變整個傳播內容的生產過程、

媒體結構,以及電視業者和閱聽人之間的關係。

在數位傳輸網路完成之前,電視產業必須瞭解到數位電視與寬頻網路

發展之間密切的關聯性,以目前寬頻上網人口的快速增加趨勢,以及對寬頻

網路內容及服務的需求來看,在寬頻網路服務發展方面也成為不可抵擋之趨

勢。綜合上述之分析,個人認為電視數位化將可形成三種具體的結構改變:

(一)訊息溝通傳遞方式的改變—匯流、壓縮、數位化的科技理念

匯流主要是描述各種新傳播媒介科技因為採用電子化、數位化,以及

利用電腦作業或網路科技而相互結合,使得各種傳播媒介的使用界線漸趨模

糊。壓縮則是因為電子化與數位化,所以可以使得大量的資料輕易的在短

時間內壓縮容量,此一技術也使得隨選視訊可以在有線或無線電視媒介被應

用,同時還可以發展多頻道產業分流管理與經營的環境。可以預期,往後的

電視產業空間將可大幅延伸,一改過往傳統類比的限制,產生競爭力的可塑

性基礎。

(二)電視數位化科技的特質—超文本、互動性與個人化的傳輸與供給

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是由Ted Nelson於1962年提出,他將其定

義為非線性的或從開始到結束的非直線文本。超文本的概念與技術提供網際

網路發展的基礎,使得網頁可以發展出自動連結、多面向的內容搜尋等。此

種超文本技術也提供讀者自由創作的空間,可以自行創造個別喜歡的故事情

節發展,同時還可以藉由滑鼠按鈕,馬上出現想要的資訊畫面。此種技術極

適合應用在教育方面,增加學習的興趣,其互動性必然是在新媒介時代中最

受歡迎的概念技術之一。近幾年台灣有線電視業者積極推動的互動電視(i-

TV)就是以數位化為前提加以推展。以往單向傳播的視訊服務在數位化後已

101

朝向雙向互動的領域邁進,資訊廣播所遞送的資訊也可做到由群體導向拓展

至個別使用者導向(李梅菁,2001)。

(三)數位網路概念的流變—資訊高速公路、寬頻互動網路電視產業服務

資訊高速公路的特性,在於其有大量空間且可以快速傳達訊息,互通

有無。資訊高速公路可言之為一種對於數位資訊網路可以快速大量傳布的隱

喻。就電視產業而言,數位產業的發展可使原本免費收視的無線電視業者

有機會引入誘人的付費機制;有線電視則可提升「月租費」之多層次行銷機

制。

由於商業利潤極為龐大,這些數位科技也被稱為終極機制,包括:隨

選視訊、電子購物商場、電子遊戲、線上節目資料庫與直接回應式廣告等多

樣豐富的資訊。因為隨選視訊服務的提供,使得觀眾得以主動選擇喜愛的節

目,數位化配合寬頻電視網路有足夠的空間容納豐富的節目資料庫容量以作

為基礎,可以建立各種分眾節目的市場,使得各階層、年齡、性別的觀眾都

可享有個人化服務,達到「一次購足(one-stop shopping)」的境界,閱聽人

可以依其需求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節目、資訊或產品。

1.劉幼琍、陳清河(2001)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行為與發展趨勢之研究,台北:國科會「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覃逸萍(2000) 數位化時代的無線電視傳播,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3.李梅菁(2001) 我國拓展數位地面廣播電視之政策研究,新竹: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