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香香 10 香香香香香 Sannie Chung 鍾鍾鍾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香港 10 家社會企業Sannie Chung 鍾穎珊

Page 2: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Light Be 要有光 光房,會發光的安樂蝸

Page 3: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2013 年香港劏房調查

2013 年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長策會)委託政策21 ,研究香港割房情況

• 住戶人數 171,300 人• 割房數目 66,900 間, 45% 沒有獨立廚廁• 約 27% 為單身, 73% 家庭

• 呎租中位數 29.1 元,租金中位數 3,790 元• 租金佔入息比例中位數近三成,遠超公屋及私宅戶• 大部分有劏房的舊樓,樓齡集中於 30 至 40 多年之間• 50% 輪候公屋

Page 4: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Page 5: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Amy (酒店業)家庭成員: 17 歲的兒子及 19 歲女兒

葵涌 100 呎劏房月租 3,500 元佔家庭總收入近 4 成

已輪候公屋 4 年

Page 6: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王太(主婦)家庭成員:丈夫(酒店技工)、 10 歲女兒及 5 歲兒子

深水埗, 90 呎劏房月租 2,500 元家庭月入約 1.35 萬元

已輪候公屋 6 年

Page 7: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岑先生 (辦公室工作)家庭成員:太太(兼職)及六歲兒子

銅鑼灣 70 呎劏房月租 4,500 元

家庭月入約 14,000 元

已輪候公屋 4 年,房署連凶宅亦未能提供

Page 8: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政府可以做什麼?

多建公屋 解決辦法,但遠水不能救近火

租金管制可能違反自由市場原則

劏房發牌引入發牌或業主登記制度,合資格劏房便要符合《建築物條例》規定

取締劏房,興建過渡

性房屋找不到土地 長策會:“社會上仍有爭議,

要先取得共識”

Page 9: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政府措施 - 派錢

關愛基金預計 7 萬 8 千 7 百戶 , 超過 21 萬人受惠涉款約 6 億 4 千萬元

• 生活津貼: 1 人住戶$ 3,500 , 2 人住戶 $7,000 , 3 人或以上$10,000

• 針對居住環境惡劣的低收入人士• 住劏房、板間房、牀位、單身人士宿舍、臨時房屋、露宿者• N 無人士 (非公屋、非綜援、沒物業)

• 2013 年 12 月開展到 2014 年 2 月,已向約 19,100 個合資格住戶 ( 約42,100 人)發放約 1 億 3,000 萬元

Page 10: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余偉業要有光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我們相信解決社會問題不應單靠政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參與,而『光房』計劃可讓更多人參與一場由下而上的社會創新運動,去改變這個城市。」

Page 11: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要有光,解決貧窮的社會地產

「光房」計劃• 以中介人的角色,為持有空置物業又樂意以低於市價一半出租單位的業主,物色有需要的單親家庭,為基層重置一個價錢合理而環境安全的選擇

• 租約期三年• 遍及中西區、東區、觀塘區、油尖旺區及屯門區

• 2010 年成立• 善用現成房產作扶貧工作

Page 12: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要有光,解決貧窮的社會地產

• 住客全為經社工轉介的單親媽媽及其子女

• 遷進「光房」,租戶大多開始積極充實自己,令生活變得更正面

• 分租模式,有助單親媽媽重建鄰里關係

• 為她們注入「社會資本」,減輕「社交貧窮」的問題

Page 13: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Diamond Cab 鑽的Flexible taxi services to wheelchair users 隨時打的

Page 14: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梁淑儀:要帶媽媽坐的士

• 2006 年,梁媽媽患腦癌• 手術後,失去語言及右邊身體活動能力,要坐輪椅

• 發現香港缺乏有彈性的輪椅使用者的交通工具

• 做了16 年記者,沒想過做生意,因為梁媽媽的病,把她整個人生改變

• 創立鑽的,讓輪椅人士可以方便隨時打的

• 臨終前的母親節,一起坐鑽的,探望外婆,不用麻煩人抱上抱下而自卑,給她送上人生專嚴

Page 15: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梁淑儀鑽的士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我相信一切的社會問題,都不會因為『講』而改變,而是因為『做』而改變。全港七百幾萬人,就只有我一個人願意去做這件事-創立『鑽的』無障礙的士服務!由零開始,我要證明做生意可以有社會目標,誰人說不可以?」

Page 16: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鑽的

豐田 7 人車 NOAH改裝,成為香港,以至亞洲首部輪椅的士,取名鑽的

Page 17: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Page 18: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長者安居協會與時並進的“平安鐘”

Page 19: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長者安居協會

• 1996 年由一群熱心人士成立,旨在回應當時一股突如其來的寒流而引致逾百名獨居長者猝死的不幸事件,是本港唯一致力提供 24小時「平安鐘」服務予長者及有需要人士的非牟利慈善社會服務團體

獎項 • 2005 亞太區最佳非政府機構• 2009 「施瓦布基金會年度社會企業獎 (東及東南亞洲區 )」• 2009 社會企業獎• 2010 「隨身寶」- 聯合國世界信息峰會 – 移動通訊共融組別大獎• 2010 環球資訊及通訊科技卓越成就獎• 2011 「管家易」 - 傑出社企

Page 20: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Page 21: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一線通平安鐘

長者於家中感到身體不適或遇到突發狀,透過它可直接呼援 24小時服務中心,由服務中心人員協助報警亦或派遣救護人員到長者家中協助。同時,長者及家人事先登記的緊急聯絡人也會收到通知,即時了解老人家的最新情況而若長者被送院,他的病歷記錄也會直接由服務中心傳遞至有關急症室,加快救援 其他服務內容:全方位 24小時支援及關懷社區 / 生活咨詢服務覆診預約提醒 /關懷服務短期情緒輔導服務

Page 22: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平安手機

服務對象:為活躍好動銀齡人士的貼身關顧,提供可靠的全方位支援服務,提昇長者的自信心及社區生活質素

服務內容:• 24小時緊隨身旁的戶外支援及關懷

• 應用移動定位技術搜尋,於有需要時查閱用戶大約位置

• 社區 / 生活咨詢服務• 短期情緒輔導服務• 預約提醒 /關懷服務

  手機功能: 特大鍵盤 – 方便打電話及短訊聯絡親友

語音提示 – 讀出來電者名稱、短訊及撥鍵號碼等隨身娛樂 – 無須耳筒,收聽收音機廣播

Page 23: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隨身寶

服務對象:• 年邁長者或認知障礙症患者• 自閉症、注意力不足 / 或過度活躍症患者• 智障、傷殘及其他有需要人士

服務內容:• 24小時緊隨身旁的戶外支援及關懷• 應用移動定位技術搜尋,於有需要時查閱用戶大

約位置• 特設遙控響號,讓途人提供即時協助• 可為使用者進行電話轉駁與近身親友聯繫

主機特點:• 「一掣式」型號,操作簡便,一按即通• 機身輕巧,易於攜帶• 備調較聲量及免提功能

Page 24: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智平安Android智能手機應用程式

• Android智能手機應用程式

• 可配上附設八達通功能的藍芽遙控掣

• 遇到意外時,按遙控掣可直接聯繫協會二十四小時呼援及關懷服務熱線,中心亦可以在有需要時啟動位置搜尋功能。

• 另家人可在手機安裝「智安心」應用程式,透過定位系統( GPS )查閱長者手機大概位置。

Page 25: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e体健雲端健康數據管

• 香港首個雲端健康數據管理服務,簡易地將健康數據透過雲端技術以無線方式上傳、儲存、及隨時查閱。

• 健康設備包括計步器、血壓計及心率計,透過個人電腦或 eye2 Tab 查看圖表以用作分析,更設有個人化健康提示功能,隨時輕鬆掌握健康狀況。更可透過網頁瀏覽多元化健康資訊。

Page 26: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管家易家居服務

• 聘請超過1300名家居服務員,為中年女士創造就業機會,可以從新投入社會

• 管家易聯絡及通訊系統,以簡單的科技提高配對成效。有助加快落實人手安排

Page 27: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長者生命故事 個人化印書服務

•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現實中有多少人珍惜身邊的活寶呢?長者勞碌大半生,卻經常被人遺忘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 年輕義工為長者記錄生命故事,透過整理長者走過的人生路,促進老與少之間的跨代交流,同時紀念長者曾為社會作出的努力,亦讓青年人從中借鏡和反思生命。

Page 28: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愛 . 留聲留給最愛的說話

• 留在心底的說話,總覺得難以啟齒。

• 愛惜、感謝、思念、鼓勵甚至道歉都埋藏在心裡。

• 在等適當的機會、適當的時間、適當的環境?還是應該把握這一刻。

• 將心聲輯錄於特別設計的儲存器內,把這極盡深意的小禮物送給您的摯愛,成為永遠珍藏。

Page 29: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生命 . 歷情」體驗館透過遊戲體驗人生旅程

• 年輕人總以為自己有很多時間?

• 全亞洲首創的賽馬會「生命‧歷情」體驗館以創新的互動設計,模擬人生的不同階段,讓年輕人在短短六十分鐘內,透過遊戲形式體驗人生旅程,重新思索「年輕」和「年老」,領略時間不會為任何人停留,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有否珍惜時間及關心身邊的人。

Page 30: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L plus h“Made in HK” against all odds “ 香港製造”的回歸

Page 31: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L plus H Fashion “Love” and “Hope” 愛與希望

毛衣工匠一雙雙巧手,挑撞、縫紉無一不曉,惟工廠北移,他們在社會的轉型之中被無情遺忘,生命變得黯然無光

• L plus H 於香港屯門重新設置現代化的運作的毛衫工廠,重塑「香港精神」• 為昔日的老師傅和車衣女工提供就業機會,更把員工的技術提升至世界級水平,讓昔日被遺忘的人重新織出尊嚴。

• 同時, L plus H Fashion 願意提供多元發展空間,讓「肯學肯捱」的年輕人不論學歷,有機會向上流,學習管理和企業家精神,「織造未來」。

• 一眾工匠重返英雄地,伴隨年輕一代的管理或技術人員,以一針一線縫製世界級「香港製造」毛衣,重振香港製造品牌

Page 32: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L plus H 毛衫工廠及專門店

• 「百分百香港製造」,由設計、車工、熨摺、包裝,全部工序均在港進行

• 廠房投資過千萬

• 專門造工細緻高級針織品及複雜、考工夫的圖案,競爭目標是意大利工廠

• 每月產量僅 5000 至 8000件

• 現時公司 90%訂單來自內地、台灣和歐美,餘下 10%貨品在中環專門店發售

Page 33: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L plus H 系列

Page 34: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L plus H 社區投入

L plus H 「毛衣送暖大行動」與「亞洲萬里通」合作,首度容許貴客以創新模式參與慈善,「亞洲萬里通」會員每捐出 2500 里數,便可以贊助 L plus H 捐出一件毛衣,並由非牟利組織於農曆新年前派到受惠人士手上。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 ,透過嚴謹的音樂劇訓練去幫助青少年成長,致力透過音樂劇訓練及演出,為「機會貧乏」的本地青少年提供糅合品格與藝術的另類教育。

Page 35: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何靜瑩董事

哈佛才女變工廠妹• 曾在多間跨國公司做過外幣衍生工具交易員、戰略策劃及管理顧問等。她看厭金融機構為求賺錢的貪婪嘴臉

• 到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取得公共政策碩士後,將所得知識實踐,推動本土經濟,並重塑香港製造這金漆招牌

「打從五年前堅決在屯門創立高級毛衣廠的社會企業開始,至一年前成立非牟利基金會,用藝術和電影為機會匱乏的青少年進行品格教育,我們一直都持守着使命而「包拗頸」。別人覺得愈難做的事,我們愈要去嘗試;別人不願意處理的社會難題,我們捲起衣袖「踩過界」找尋出路。我們心裏有一句話: veni vidi vicci (拉丁語,譯作: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我去,我看見,我征服)」

Page 36: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Dialogue in the Dark 黑暗中對話Changing our perception in darkness 在黑暗裏改變歧視

Page 37: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黑暗

Page 38: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黑暗

Page 39: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無聲

Page 40: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對話體驗在黑暗無聲中對話

我們並不相信「殘疾」一詞。每一個人生來都是與別不同的,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條件,就可以一展所長。我們希望啟發大眾:應該着眼於個人的「所能」 (ability) 而非其「所不能」 (disability)。唯有如此,每個人才可以對社會作出貢獻。

我們提供平台,讓人們互相溝通,緊密交流。除此以外,也為參加者提供獨特而具啟發性的體驗。我們的項目有以下目標:• 推廣「同理心」,而非「同情心」;着重「所

能」,而非「不能」,改變公眾對身體狀況不同的人之態度;

• 促進社會共融;• 提高大眾對邊緣社群的認識與寬容;• 為視障人士及聾人提供就業機會

Page 41: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管理層的話

張瑞霖創辦人及主席

「黑暗中對話的故事,啓發不少人嘗試嶄新的業務模式以回應社會的素求,亦令普羅大眾更樂於坐言起行,為不同的社會議題構思全新的解決方案」

彭桓基總經理

「我的希望,是黑暗中對話繼續在香港自給自足,同時擔起領導社企業界的重任,扶助其他年輕社企家實踐目標」

Page 42: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New Life 330 新生 330Social Enterprise can be COOL! 有型社企

Page 43: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新生精神康復會

• 1965 年成立的非政府社會服務機構• 致力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優質的社區精神病康復服務

• 每年服務人數超逾12,000 人,全面照顧他們的住宿、就業與社交需要

• 1994 年率先開設了第一間模擬企業,現稱為社會企業,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工作訓練,協助他們自力更生

「社會企業良性的發展方針是不斷創新和增加附加價值;有效的品牌形象不但能提升社企的市場競爭力,更有助為康復者建立正面形象,發揮公眾教育效能」

行政總裁游秀慧女士

Page 44: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新生」品牌

新生餐廳 新生農社

甜蜜蜜新生咖啡店新生便利店 新生糕美

Page 45: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品牌革新

2011 年進行品牌革新全新的社企品牌「 330」 (代表身、心、靈健康 )

「經營一個品牌的工作並不是設計一個商標那麼簡單,也不是美不美的問題,而是與業務發展配合,以達致對外刺激需求,吸引消費者,對內形成企業文化,提升企業凝聚力。」行政總裁游秀慧女士

Page 46: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Café 330

3 家分店• 沙田威爾斯親王醫•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

• cafe 330 主打健康輕食,包括本地烘焙咖啡、有機豆漿、有機意粉、三文治、沙律等,鼓勵大家多支持有機飲食

• 環境方面, cafe 330令人身心舒暢,因為 café內的大玻璃窗可讓陽光照進餐廳內,可邊用餐邊歎日光浴

• 與公平棧合作,在店內設銷售區售賣公平貿易的產品,推廣公平交易。

Page 47: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Farm Fresh 330 農社330

4 家分店 • 屯門• 大坑• 大圍• 尖東

以社會企業及連鎖店形式經營,售賣每日由新生農場新鮮供應的有機蔬菜,引入時令的有機水果及其他健康食品

網店

Page 48: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紅白藍 330

• 與著名設計師及藝術家 – 又一山人(黃炳培)合作,以「紅白藍」及「正面香港」為設計主題

• 揉合了香港六十至七十年代的風格及現代藝術氣息。推廣正面思想,提升「 330 身心靈」健康,並協助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會,自力更生。

• 紅白藍 代表香港人堅毅不屈、靈活變通的拚搏精神。不只是集體回憶,更是可承傳的文化藝術

Page 49: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Gingko House 銀杏館Respectable elderly employment 長者就業 豐盛耆年

Page 50: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銀杏館的由來

• 銀杏館是香港首個推動長者就業的機構• 創辦人是註冊社工 , 有服務老人的經驗

• 2002 年成立慈善組織 , 服務包括設立長者抑鬱症支援熱線。

• 曾經開辦一間社區服務中心 ,設有小店售賣涼茶、小食 , 可說是銀杏館的前身 ,“ 由烹調食物到招呼客人都由長者一手包 辦 ,賺到的都分予他們 ,雖然利潤不多 ,卻令老人家感到十分鼓舞。”

• 2006 年,在中環找到合適舖位 ,又遇上兩個志同道合的年青人(廚師和經理) , 創立銀杏館• • 傳媒對長者就業這個議題極感興趣和關注 ,經傳媒廣泛報道後 ,吸引 不少城中名人試食 。經過約 9 個

月便告收支平衡

• 銀杏樹長壽、生命力強• 其果實入口味甘、 帶少許苦澀 ,就如長者有甜有苦的人生

• 銀杏亦象徵銀髮、幸福• ‘ 館 ’取 其諧音‘ 管 ’ ,寓意長者掌管自己命運

Page 51: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黎明輝創辦人兼主席

「我們不是幫助長者 ,而是希望透過商業活動展示長者的工作能力、價值 , 鼓勵社會珍惜長者這個寶庫。事實上 ,有些人年紀雖大 , 但 仍然充滿魄力 ,一份工作不僅為他們帶來收入 , 更重要是對個人能力的肯定。」

Page 52: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銀杏館服務

• � 銀杏館 (歐陸餐廳)- 由五星級廚 師主理。總館提供高級法國菜 ,分館主營法國農家菜

• � 銀杏館 (中菜餐廳)- 以有機蔬菜及老師 傅的巧手小菜作主打。 • � 樂活有機農莊 - 種植有機蔬果直接供應餐 廳 ,並透過通識教育活動 ,提升

公眾對綠色 生活的認知。 • � 美味學院 - 提供飲食文化通識及中西餐桌禮儀的教育工作坊 ,並將課程以

“外展”方式 ,帶入學校。 �• 銀杏到會 - 提供酒店級水準的到會服務 ,更為各類聚餐訂造特色餐單。• 香港廚房 - 配合銀杏到會的服務 ,並重點生產港式傳統食品。  

 

“ 營商創福利” - 銀杏館全線餐館的小費及銀杏 到會收入的 5% 均全數撥捐慈善基金

Page 53: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銀杏館進駐饒宗頤文化館

• 饒宗頤文化館為三級歷史建築,前身為荔枝角醫院

• 新餐廳分兩層,各做中餐及西餐,合共容納200 人,亦可舉行婚宴。• 銀杏館在門前栽種有機蔬菜,即摘即煮,並在公共空間擺盆菜宴,還有每天駐場的長

者樂隊。

• 需額外聘用60 至 70 人,除了廚師侍應等職,還有餐桌禮儀導師、農莊導賞員,甚至駐場樂隊隊員

Page 54: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Tung Wah SE 東華三院社會企業Well established SE in Hong Kong 慈善公益組織也能辦社會企業

Page 55: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東華三院

起源於 1870 年,香港歷史最久遠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有超過 279 個服務單位,員工超過 10,000名,經常性總開支達 32 億港元

• 醫院 5 間• 學校 52所學校 (包括 1所大專院校、 18所中學、 14所小學、 15所幼稚園及 2所特殊學校)

• 青少年及家庭服務• 長者中心、視障人士護理安老院• 職業復康服務• 智障人士日間活動中心、宿舍• 24小時危機支援熱線(暴力及受虐)• 廟宇 (上環文武廟、灣仔洪聖廟)• 殯儀館及義莊服務• 營地(足球場、露營區、燒烤場)

Page 56: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東華三院 社會企業

• 近年積極推動社會企業服務,透過引入企業營運手法,開辦不同類型的社會企業項目

• 27 個不同種類的社會企業項目,為弱勢社群開創更多就業及培訓機會,發展個人潛能,建立自信:弱能人士殘疾人士少數族裔低收入或單親婦女較低學歷或低技術的中年人士青年人

• 社會企業所獲的利潤會重投發展社企服務,以達致可持續發展

• 性質多元化,包括零售、飲食、烘焙工房、家居及照顧服務、影樓、蔬果加工、食材批發及生態導賞等

Page 57: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iBakery 愛烘培

「愛烘焙麵包工房」 • 社會福利署 「創業展才能」 200 萬元作為業務的起動基金,於 2010 年 7 月正式成立• 訓練及聘用殘疾人士之社會企業• 集烘焙工場、烘焙 Cafe 及烘焙教室於一身,為殘疾人士提供多元化的訓練及工作機會

iBakery Gallery Café• 社會福利署「創業展才能」200 萬元作為新業務的起動基金• 座落於添馬艦新政府總部大樓• 聘用殘疾人士,推動社會共融。致力推動「不同能力,同一熱愛」的共融理念

iBakery Express外賣輕食站• 位於香港大學及添馬海濱• 推動「不同能力,同一熱愛」的共融理念

Page 58: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BiciLine 單車生態旅遊

• BiciLine 是由兩個英文詞語「Bicycle」與「Line」所組成,寄望這間社企能讓青少年透過單車踩出人生新路線

• 成立於2008 年8月的 BiciLine ,由東華三院賽馬會天水圍綜合服務中心主辦,民政事務總署伙伴倡自強基金贊助,香港浸會大學協辦。

• 一直持守使命 -「藉營運生態旅遊創造青少年就業及展能機會」

• 2011年榮獲社會投資論壇"明日之星獎總冠軍”

• 至2013 年已培訓了八十名低收入、低學歷及低技術的青少年成為導賞員,並為超過一萬八千名客戶提供嶄新的本地綠色旅遊體驗

Page 59: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全面美型格影樓

• 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贊助,東華三院賽馬會利東綜合服務中心主辦

• 多款全新的影樓場景、華麗的婚紗晚裝、活潑的小童服飾

• 宣揚「從心欣賞‧重新發現」的價值觀,推動「內外美」的價值觀為核心理念

• 透過攝影的課程,培訓出專業的人力資本,從個人轉變帶動與家庭建立正面關係。透過化妝的過程,能重新探索個人的優點,從而學懂欣賞自己,流露自信魅力 ;透過攝影可捕捉人生中重要、感動的時刻,留著開心的片段,與家人朋友分享。

Page 60: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FairTaste 公平棧10 年社企血淚史

Page 61: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梁佩鳳創辦人

• 曾在樂施會,參與推動「貿易要公平倡議運動」,爭取更有利貧窮人的貿易條款

• 2004 年創辦公平棧,首家公平產品批發商。推動公平貿易,提高收購價,確保負責生產的小農有合理回報

「公平貿易所關注的不只是農民,也牽涉到我們自身。如果農民的收入不能有保障,就不能很好的耕種,也會影響到我們,所以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因此,我們也有責任,不應該是去買最便宜的東西,而應該是去買安全又公道的產品。」

Page 62: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佩鳳的 10 年

•   首 3年( 04至 07年):集資 3萬元,用公餘時間。毫無商業知識,產品因沒有銷售渠道而囤積過期報銷,開業頭 3年就蝕了 50萬元

•   接着 3年( 07年末至 10年):全職摸索期,但生意未能止蝕。期間邀請商界出身的朋友出謀獻策,出心出力投資在公平棧身上,又向商界推介,擴闊生意層面。開始引入全球首個公平餐酒品牌Thandi ,和其他產品包裝成公平禮物籃,賣給企業客

•   最後 3年( 11至 13年):步向穩定期, 11/12年首度收支平衡,12/13年守得雲開見微利

Page 63: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回顧社企 10 年,她學懂…

• 不斷學習:早期寫企業計劃書,簡直無中生有,其間不斷問人不斷修正

• 正向思維:「從無到有去推廣新概念非常艱難,有機耕種都用了 20 年啦,對嗎?」 雖然摸着石頭過河期間,走一步跌一步,但她並未被嚇怕

• 尋找 Good Team:一個人做不成一盤生意,好拍檔互補長短。

Page 64: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今天的公平棧

• 超過 70 間商業和慈善機構成為他們的長期客人• 2013 年香港寬頻就花了逾 12 萬元購買公平禮物籃,又購入公平產品放在公司的自助零食吧

• 大家樂集團企業傳訊部, 2013 亦為旗下的意粉屋引入兩款公平餐酒品牌

• 生產自家品牌產品,如 2012 年前推出的腰果糖就長期熱賣

• 2014 年新推出的支裝伯爵茶,就為迎合愛喝凍飲的香港人而研製

Page 65: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Green Monday 綠色星期一全城無綠不歡

Page 66: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星期一茹素

• 於 2012 年的世界地球日( 4 月 22日)成立

• 無綠不歡星期一

• 推動在一星期之始的星期一嘗試茹素,愛惜資源、支持循環再用、低碳生活來開展綠色生活

• 原來香港每個人只要每星期一天不吃肉,一年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相等於 86,000輛汽車的排放量

Page 67: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茹素的商業元素?

Page 68: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Green Monday 品牌 就是

健康、低碳綠色生活

Page 69: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素食餐單

Page 70: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麥當勞推出素包

Page 71: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綠色嘉年華

Page 72: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商業機構的綠色大使

Page 73: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商業機構的綠色大使

Page 74: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商業機構的綠色大使

Page 75: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綠色約會?

Page 76: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商業機構的綠色大使

Page 77: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Green Monday 在北京

Page 78: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介紹綠色餐廳

Page 79: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Green Monday 北極馬拉松

Page 80: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楊大衛創辦人

「我們在營運 Green Monday 的期間發現任何人都嚮往綠色的生活,但必須要提供一個途徑、切入點給他們才能持續地參與。Green Monday 就是擔當著這個角色」

Page 81: 10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