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关注 投稿邮箱投稿邮箱 :dfqcbs@:[email protected] 责编/唐炯炯 版式/张文娟 校对/肖芳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闻热线:027-84285896 0719-8225699 发行:027-84285891 广告热线:027-84285891 13720322198

焦 点 1 :一考定终身是否被打破?

2014 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拥有多次考试机会让考生轻装上阵。

焦 点 2 :学生选择性是否增加?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 60%下降到 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 40%下降到 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师杨春林说,从教近 20 年,他发现有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表现优秀,但对未来职业、人生却没有起码的思考和规划。新的录取方式,倒逼考生和家长提早关注这些问题。为此,学校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真正满足学生的选择权,还必须在教学上进行相应改革。从上海、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但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已成为新常态。

为解决师资不均衡问题,经过不断摸索,沪浙探索出教师“跨级”“跨校”走班,以及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的分层教学模式。

焦 点 3 :录取模式有何变化?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浙江的“新高考”方案,采用“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普通类高考考生可填报 80 个专业平行志愿。今年上海本科批次的志愿填报及投档的基本单位由“院

校”改变为“院校专业组”。高校根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形成若干个“院校专业组”,一个“院校专业组”包括数量不等的专业。因此,本科普通批次志愿填报数量,由往年的最多可以填报 10 个

“院校”志愿,改为最多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如果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对多个专业有兴趣,就会期待高校能提供整体教育资源,那么,他可以按照“甲校+A 专业”

“甲校+B 专业”的方式填报,增加考入该校的几率;如果一个学生已经想好了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更倾向于专业主导志愿,他就可以按照“甲校+A 专业”“乙校+A专业”的方式填报,增加考入某专业的几率。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说,在新方案中,志愿填报时专业优先,同一专业生源的竞争将成为高校面临的挑战。

焦 点 4 :招生取向发生哪些变化?

在很多高校教师看来,“新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高校招生将参考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办主任周鸿说,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一个理念,既要求学生有优异的学业成绩,又要求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出色表现。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说,这种招生取向已经撬动了中学育人模式的重构。高考改革释放出的多元化招生信号,已经倒逼中学关注学生的基本素养,如社团表现、学术创新和体育竞技等。

(来源: 新华视点)

1977 年高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冬季进行的高考,11 年间积压的数百万考生,从山村、农场 、工 厂 、矿 山 、营房、学校涌向新设立的各级招生委员会,从各个角落搜出尘封的课本,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学习大复习随处可见,朗朗书声随处可闻。

图 为 1977 年 高考报名点,当时常常有大龄考生拖家带口前来报名高考。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开始,一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40 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

而在这 40 年间,改革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恢复高考制度之初,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竞争十分激烈,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据有关资料测算,1977—1981年,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为4.8%、6.6%、5.9%、6%、5.5%,远低于“文革”前五年的高考录取率。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 1998年,高考录取率开始从 11.6%升至 36%,高考竞争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仍然是

“金榜题名难”。迈入高中是一道门槛,而接

受过高中教育的适龄青年,只有少部分能够跨入大学校门。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张亚群看来,当时的大学教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续大扩招。与之相伴的是,高考录取率的大幅上升。据统计,1998—2005年间,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 23.75%。到 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

从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自主招生成人才选拔新路径

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这是当今高考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所在。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大框架和总体目标,各省根据实际,制定具

体的高考改革方案。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要求,

在科目设置上,普遍实行“3+3”高考新模式,文理不分科,发挥“统考”与“选考”的各自优势,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记分方式上,各省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 150 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具体分值及等级略有差异。

高考外语等科目提供一年两次考试机会,扩大考生的选择性。“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多元评价”的教育要求。

变革的不仅仅是科目设置和计分方式。自 2003 年首批 22 所部属大学试行自主招生后,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不断探索,高校自主招生走过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到如今高职院校与学术型高校招生分类招生,以统一高考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的不同路径。

与此同时,高考也不再是学生上升的唯一通道。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选择都更为从容。

(来源:《科技日报》)

1977年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卷)

1978年《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79 年 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1980年 读《画蛋》有感1981年 《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 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 看图作文《毅力与恒心》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

地方挖》1984年《对中学作文的看法》1985年 《给〈光明日报〉编辑

部的信》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1987年 《小学办起了游泳训

练班》1988年 《习惯》1989年 《高考报志愿》1990年 《带刺的玫瑰花》1991年 《圆》1992年 《动口与动手》1993年 《梧桐树下的对话》1994年 《尝试》1995年 《鸟的评说》1996年 《漫画》1997年 《乐于助人》1998年 《坚韧——我追求的

品格/战胜脆弱》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 《诚信》2002年 《心灵的选择》2003 年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

的认知》

2004 年 全国卷一《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全国卷二《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

全国卷三《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全国卷四《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2005 年 《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

2006年 全国卷一《模仿》全国卷二《读书》2007年 《帮助》2008年 《汶川地震》2009年 《生存的本领》2010年 全国卷一《有鱼吃还

捉老鼠?》全国卷二《路径》2011年 《彩票》2012年 《放下顾虑》2013年 全国卷(大纲版)《同

学关系》全国卷(新课标版)《经验与勇

气》2014年 全国卷一《两人过独

木桥》全国卷二《喂食动物失觅食

能力》2015年 全国卷一《女儿举报

老爸》全国卷二《谁最有风采》2016年 全国卷一:看漫画写

作文全国卷二《如何提高语文素

养》全国卷三《创业故事》

(本报综合)

透视2017年高考四大焦点

高考40年: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今天是 2017 年高考第一天,今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 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两地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成为全国高

考改革风向标。自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新高考”被认为是力度最

大的一轮高考改革,有哪些突破?哪些经验可以推广和复制?

那些年的高考作文题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