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 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dfqcbs@ :dfqcbs@163 163.com .com A8 责编/唐炯炯 版式/张文娟 校对/肖芳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闻热线: 027-84285896 0719-8225699 发行: 027-84285891 广告热线: 027-84285891 13720322198 焦点 1 一考定终 身是否被打破? 2014 年 发 布 的 意 见 指 出 ,当 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 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 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 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 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 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 “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 外 3 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 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 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拥有 多次考试机会让考生轻装上阵。 焦点 2 :学生选择 性是否增加?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 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 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 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 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 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 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 由 60% 下 降 到 17% ,选 择 传 统 文 科 的 由 40% 下 降 到 10% ,更 多 学 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师杨 春林说,从教近 20 年,他发现有 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表现优秀, 但对未来职业、人生却没有起码 的思考和规划。新的录取方式, 倒逼考生和家长提早关注这些问 题。为此,学校已开设职业生涯 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真正满足学生的选择权, 还必须在教学上进行相应改革。 从上海、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有 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困 难,但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 学、分组学习已成为新常态。 为解决师资不均衡问题,经 过不断摸索,沪浙探索出教师“跨 级”“跨校”走班,以及大走班、中 走班和小走班的分层教学模式。 焦点 3 :录取模式 有何变化?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 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 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 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 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改革的 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校和考生之 间的双向选择。 浙江的“新高考”方案,采用 “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普通 类高考考生可填报80个专业平 行志愿。今年上海本科批次的志 愿填报及投档的基本单位由“院 校”改变为“院校专业组”。高校 根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形成 若干个“院校专业组”,一个“院校 专业组”包括数量不等的专业。 因此,本科普通批次志愿填报数 量,由往年的最多可以填报10个 “院校”志愿,改为最多可以填报 24 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 任丁光宏说,如果一个学生全面 发展、对多个专业有兴趣,就会期 待高校能提供整体教育资源,那 么,他可以按照“甲校+A专业” “甲校+B专业”的方式填报,增 加考入该校的几率;如果一个学 生已经想好了专业和职业发展方 向,更倾向于专业主导志愿,他就 可以按照“甲校+A 专业”“乙 校+A 专业”的方式填报,增加考 入某专业的几率。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说, 在新方案中,志愿填报时专业优 先,同一专业生源的竞争将成为 高校面临的挑战。 焦点 4 :招生取向 发生哪些变化? 在很多高校教师看来,“新高 考”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高校招 生将参考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 素质评价信息。 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办主任 周鸿说,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 本上都坚持一个理念,既要求学 生有优异的学业成绩,又要求学 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 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出色表现。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说, 这种招生取向已经撬动了中学育 人模式的重构。高考改革释放出 的多元化招生信号,已经倒逼中 学关注学生的基本素养,如社团 表现、学术创新和体育竞技等。 (来源: 新华视点) 1977 年高考,是 迄今为止唯一一次 在冬季进行的高考, 11年间积压的数百 万考生,从山村、农 场、工厂、矿山、营 房、学校涌向新设立 的各级招生委员会, 从各个角落搜出尘 封的课本,一场空前 规模的大学习大复 习随处可见,朗朗书 声随处可闻。 图 为 1977 年 高 考报名点,当时常常 有大龄考生拖家带 口前来报名高考。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开始,一 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40 年 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 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 年来,数以 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 另一种人生。 而在这40年间,改革的步伐 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高考录取率一路攀 升,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 教育 恢复高考制度之初,普通高 校招生考试竞争十分激烈,用“千 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似乎也 不为过。 据有关资料测算, 1977—1981 年,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为4.8%、 6.6%、5.9%、6%、5.5%,远低于“文 革”前五年的高考录取率。上世 纪 80 年 代 中 期 至 1998 年 ,高 考 录 取 率 开 始 从 11.6% 升 至 36% ,高 考 竞争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仍然是 “金榜题名难”。 迈入高中是一道门槛,而接 受过高中教育的适龄青年,只有 少部分能够跨入大学校门。在厦 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张亚群看来,当时的大学教 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进入高 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 1999年开始连续大扩招。与之相 伴的是,高考录取率的大幅上升。 据统计, 1998—2005 年间,高考报 考人数年均增长 11.58%,高考录取 人 数 年 均 增 长 23.75% 。 到 2015 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 3700 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已达40%,略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我国高考录取率一路 攀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 步迈向“大众教育”。 从单一考试走向多 元评价,自主招生成人才 选拔新路径 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 面,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实行“两 依据、一参考”,即招生学校依据 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 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 取。这是当今高考改革的亮点, 也是难点所在。按照国务院提出 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大框架和 总体目标,各省根据实际,制定具 体的高考改革方案。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要求, 在科目设置上,普遍实行“3+3”高 考新模式,文理不分科,发挥“统 考”与“选考”的各自优势,适应素 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记分方式上,各省高考语文、数 学、外语每门满分 150 分,计入考 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 具体分值及等级略有差异。 高考外语等科目提供一年两 次考试机会,扩大考生的选择 性。“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 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多元评价” 的教育要求。 变革的不仅仅是科目设置和 计 分 方 式 。 自 2003 年 首 批 22 所 部属大学试行自主招生后,试点 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不断 探索,高校自主招生走过了从单 独招考、联合招考,到如今高职院 校与学术型高校招生分类招生, 以统一高考为基础,进行综合评 价的不同路径。 与此同时,高考也不再是学生 上升的唯一通道。在一个多元化 的时代,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选 择都更为从容。 (来源:《科技日报》) 1977年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 里》 (北京卷) 1978 年《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 问题》 1979 年 将《第 二 次 考 试》改 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1980 年 读《画蛋》有感 1981 年 《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看图作文《毅力与恒心》 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 地方挖》 1984年《对中学作文的看法》 1985 年 《给〈光明日报〉编辑 部的信》 1986 年 《树木?森林?气候》 1987年 《小学办起了游泳训 练班》 1988 年 《习惯》 1989 年 《高考报志愿》 1990 年 《带刺的玫瑰花》 1991 年 《圆》 1992 年 《动口与动手》 1993 年 《梧桐树下的对话》 1994 年 《尝试》 1995 年 《鸟的评说》 1996 年 《漫画》 1997 年 《乐于助人》 1998 年 《坚韧—我追求的 品格/战胜脆弱》 1999 年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 年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1 年 《诚信》 2002 年 《心灵的选择》 2003年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 的认知》 2004 年 全 国 卷 一《相 信 自 己 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全国卷二《快乐幸福与我们 的思维方式》 全国卷三《遭遇挫折和放大 痛苦》 全国卷四《看到自己与看到 别人》 2005年 《出乎意料和与情理 之中》 2006 年 全国卷一《模仿》 全国卷二《读书》 2007 年 《帮助》 2008 年 《汶川地震》 2009 年 《生存的本领》 2010 年 全国卷一《有鱼吃还 捉老鼠?》 全国卷二《路径》 2011 年 《彩票》 2012 年 《放下顾虑》 2013 年 全国卷(大纲版)《同 学关系》 全国卷(新课标版)《经验与勇 气》 2014 年 全国卷一《两人过独 木桥》 全国卷二《喂食动物失觅食 能力》 2015 年 全国卷一《女儿举报 老爸》 全国卷二《谁最有风采》 2016 年 全国卷一:看漫画写 作文 全国卷二《如何提高语文素 养》 全国卷三《创业故事》 (本报综合) 透视 2017 年高考四大焦点 高考40年: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今天是2017年高考第一天,今年被称 为“新高考元年” —2014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 考。两地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成为全国高 考改革风向标。 自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新高考”被认为是力度最 大的一轮高考改革,有哪些突破?哪些经验可以推广和复制? 那些年的高考作文题

:[email protected] 透视2017年高考四大焦点epaper.dongfeng.net/page/1/2017-06/07/A8/20170607A8_pdf.pdf · 校”改变为“院校专业组 ... 可以按照“甲校+a 专业”“乙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关注 投稿邮箱投稿邮箱 :dfqcbs@:[email protected] 责编/唐炯炯 版式/张文娟 校对/肖芳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闻热线:027-84285896 0719-8225699 发行:027-84285891 广告热线:027-84285891 13720322198

焦 点 1 :一考定终身是否被打破?

2014 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拥有多次考试机会让考生轻装上阵。

焦 点 2 :学生选择性是否增加?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 60%下降到 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 40%下降到 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师杨春林说,从教近 20 年,他发现有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表现优秀,但对未来职业、人生却没有起码的思考和规划。新的录取方式,倒逼考生和家长提早关注这些问题。为此,学校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真正满足学生的选择权,还必须在教学上进行相应改革。从上海、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但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已成为新常态。

为解决师资不均衡问题,经过不断摸索,沪浙探索出教师“跨级”“跨校”走班,以及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的分层教学模式。

焦 点 3 :录取模式有何变化?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浙江的“新高考”方案,采用“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普通类高考考生可填报 80 个专业平行志愿。今年上海本科批次的志愿填报及投档的基本单位由“院

校”改变为“院校专业组”。高校根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形成若干个“院校专业组”,一个“院校专业组”包括数量不等的专业。因此,本科普通批次志愿填报数量,由往年的最多可以填报 10 个

“院校”志愿,改为最多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如果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对多个专业有兴趣,就会期待高校能提供整体教育资源,那么,他可以按照“甲校+A 专业”

“甲校+B 专业”的方式填报,增加考入该校的几率;如果一个学生已经想好了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更倾向于专业主导志愿,他就可以按照“甲校+A 专业”“乙校+A专业”的方式填报,增加考入某专业的几率。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说,在新方案中,志愿填报时专业优先,同一专业生源的竞争将成为高校面临的挑战。

焦 点 4 :招生取向发生哪些变化?

在很多高校教师看来,“新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高校招生将参考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办主任周鸿说,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一个理念,既要求学生有优异的学业成绩,又要求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出色表现。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说,这种招生取向已经撬动了中学育人模式的重构。高考改革释放出的多元化招生信号,已经倒逼中学关注学生的基本素养,如社团表现、学术创新和体育竞技等。

(来源: 新华视点)

1977 年高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冬季进行的高考,11 年间积压的数百万考生,从山村、农场 、工 厂 、矿 山 、营房、学校涌向新设立的各级招生委员会,从各个角落搜出尘封的课本,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学习大复习随处可见,朗朗书声随处可闻。

图 为 1977 年 高考报名点,当时常常有大龄考生拖家带口前来报名高考。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开始,一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40 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

而在这 40 年间,改革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恢复高考制度之初,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竞争十分激烈,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据有关资料测算,1977—1981年,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为4.8%、6.6%、5.9%、6%、5.5%,远低于“文革”前五年的高考录取率。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 1998年,高考录取率开始从 11.6%升至 36%,高考竞争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仍然是

“金榜题名难”。迈入高中是一道门槛,而接

受过高中教育的适龄青年,只有少部分能够跨入大学校门。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张亚群看来,当时的大学教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续大扩招。与之相伴的是,高考录取率的大幅上升。据统计,1998—2005年间,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 23.75%。到 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

从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自主招生成人才选拔新路径

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这是当今高考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所在。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大框架和总体目标,各省根据实际,制定具

体的高考改革方案。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要求,

在科目设置上,普遍实行“3+3”高考新模式,文理不分科,发挥“统考”与“选考”的各自优势,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记分方式上,各省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 150 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具体分值及等级略有差异。

高考外语等科目提供一年两次考试机会,扩大考生的选择性。“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多元评价”的教育要求。

变革的不仅仅是科目设置和计分方式。自 2003 年首批 22 所部属大学试行自主招生后,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不断探索,高校自主招生走过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到如今高职院校与学术型高校招生分类招生,以统一高考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的不同路径。

与此同时,高考也不再是学生上升的唯一通道。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选择都更为从容。

(来源:《科技日报》)

1977年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卷)

1978年《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79 年 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1980年 读《画蛋》有感1981年 《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 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 看图作文《毅力与恒心》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

地方挖》1984年《对中学作文的看法》1985年 《给〈光明日报〉编辑

部的信》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1987年 《小学办起了游泳训

练班》1988年 《习惯》1989年 《高考报志愿》1990年 《带刺的玫瑰花》1991年 《圆》1992年 《动口与动手》1993年 《梧桐树下的对话》1994年 《尝试》1995年 《鸟的评说》1996年 《漫画》1997年 《乐于助人》1998年 《坚韧——我追求的

品格/战胜脆弱》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 《诚信》2002年 《心灵的选择》2003 年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

的认知》

2004 年 全国卷一《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全国卷二《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

全国卷三《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全国卷四《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2005 年 《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

2006年 全国卷一《模仿》全国卷二《读书》2007年 《帮助》2008年 《汶川地震》2009年 《生存的本领》2010年 全国卷一《有鱼吃还

捉老鼠?》全国卷二《路径》2011年 《彩票》2012年 《放下顾虑》2013年 全国卷(大纲版)《同

学关系》全国卷(新课标版)《经验与勇

气》2014年 全国卷一《两人过独

木桥》全国卷二《喂食动物失觅食

能力》2015年 全国卷一《女儿举报

老爸》全国卷二《谁最有风采》2016年 全国卷一:看漫画写

作文全国卷二《如何提高语文素

养》全国卷三《创业故事》

(本报综合)

透视2017年高考四大焦点

高考40年: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今天是 2017 年高考第一天,今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 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两地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成为全国高

考改革风向标。自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新高考”被认为是力度最

大的一轮高考改革,有哪些突破?哪些经验可以推广和复制?

那些年的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