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 view目 录. 一、关于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说明 1 二、云南大学概况 2 三、云南大学院系本科专业设置 5. 四、云南大学关于修订本科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修订 理科分册)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修订 理科分册)

目 录

一、关于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说明1

二、云南大学概况2

三、5云南大学院系本科专业设置

四、8云南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五、16关于做好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简介制定(修订)工作的通知

六、28云南大学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一)数学与统计学院

32数学与统计学院简介

34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40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46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53数理基础科学(数学方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物理与天文学院

60物理与天文学院简介

62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68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7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78数理基础科学(物理方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8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89天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9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96材料物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02材料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08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四)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115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117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23应用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29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

13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4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五)生命科学学院

148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149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55生物科学(菁英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61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67生物技术(基地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六)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174生态学与环境学院简介

175生态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82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89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七)农学院

195农学院简介

197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3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8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八)信息学院

214信息学院简介

216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2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28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

234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40通信工程(武警国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4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5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武警国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61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九)软件学院

269软件学院简介

271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

278网络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

285信息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

29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十)建筑与规划学院

298建筑与规划学院简介

299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05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11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

319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27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十一)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335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简介

336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41大气科学(菁英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48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5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59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65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71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关于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说明

根据《云南大学机构设置方案》(党字[2015]47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学校于2015年10月对教学科研单位进行了如下调整:材料系从原物理科学技术学院中单列,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三个专业单列,组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原人文学院的历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情报与档案学系组建历史与档案学院;原人文学院的哲学专业并入公共管理学院;物理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物理与天文学院;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更名为建筑与规划学院;人文学院更名为文学院。

为配合学校教学科研单位调整需要,学校决定对《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院名称、学院简介、学院代码、专业归属、学科基础课程等进行相应调整,形成了《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修订)》。

特此说明

云南大学教务处

二〇一六年九月一日

云南大学概况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下放云南省管理。 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

近年来,云南大学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按照“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总体要求,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实施综合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合作共建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着力推进“树木树人计划”、“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云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艺术等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学校民族学排名第2,生态学排名第6,政治学排名第10。微生物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学校下设个26个学院、9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682人,研究生13537人。有本科专业92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项,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9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1个“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结对学术机构,1个省级研究中心,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2899人,专任教师1691人,其中院士4人(含双聘、特聘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4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5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3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云岭学者”10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4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4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103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0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0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5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2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教学团队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12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5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8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有10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十一种期刊之一。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修建“中缅油气管道”报告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成果为水资源问题和国际河流问题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污染河流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4551.84亩,分布于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1.4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4.32亿余元,图书馆藏书342余万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面向未来,云南大学将继续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积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

云南大学院系本科专业设置

序号

学院

专业

一级学科

学院代码

(合计93个专业,108个培养方向)

专业名称(含培养方向)

专业代码

1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3

文学

HUMA

2

汉语言文学

050101

3

历史与档案学院

历史学

060101

历史学

HIST

4

档案学

120502

管理学

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管理学

6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

030401

法学

SOES

7

社会工作

030302

8

社会学

030301

9

新闻学院

(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

新闻学

050301

文学

JOUR

10

广播电视学

050302

11

网络与新媒体

050306T

12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120401

管理学

PUBL

13

行政管理

120402

14

哲学

010101

哲学

15

政治学与行政学

030201

法学

16

国际政治

030202

17

法学院

法学

030101K

法学

LAWS

18

法学(卓越法律人才)

030101K

19

禁毒学

030604TK

20

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保险学

020303

经济学

ECON

21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22

金融学

020301K

23

经济学

020101

24

财政学

020201K

25

国际商务

120205

管理学

26

会计学

120203K

27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

120203K

28

会计学(ACCA)

120203K

29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120204

管理学

BUSI

30

电子商务

120801

31

工商管理

120201K

32

旅游管理

120901K

33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6

34

物流管理

120601

35

外国语学院

法语

050204

文学

SOFL

36

日语

050207

37

英语

050201

38

泰语

050220

39

越南语

050223

40

缅甸语

050216

41

艺术与设计学院

绘画(第一工作室)

130402

艺术学

ARTD

42

绘画(第二工作室)

130402

43

美术学

130401

44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45

数字媒体艺术

130508

46

环境设计(室内艺术设计)

130503

47

环境设计(景观艺术设计)

130503

48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5

49

音乐学

130202

50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040201

教育学

SPOR

51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财务会计教育

120213T

管理学

VOCA

52

市场营销教育

120214T

53

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120901K

54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080716T

工学

5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及应用)

080901

56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

050101

文学

57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理学

MATH

58

统计学

071201

59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60

数理基础科学(数学方向)

070103T

61

物理与天文学院

物理学

070201

理学

PHYS

62

应用物理学

070202

63

数理基础科学(物理方向)

070103T

64

天文学

070401

6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080705

工学

66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702

67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化学

080403

工学

MATE

68

材料物理

080402

69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80406

70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制药工程

081302

工学

CHEM

71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301

7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407

73

化学

070301

理学

74

应用化学

070302

75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

071002

理学

BIOL

76

生物技术(基地班)

071002

77

生物科学

071001

78

生物科学(菁英班)

071001

79

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生态学

071004

理学

ECOL

80

环境科学

082503

工学

81

环境工程

082502

工学

82

农学院

园艺

090102

农学

AGRI

83

应用生物科学

090109T

84

植物科学与技术

090104

85

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工学

INFO

86

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

080701

87

通信工程

080703

88

通信工程(国防生)

080703

8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9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防生)

080901

9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4T

92

物联网工程

080905

93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

080902

工学

SOFT

94

网络工程(卓越工程师)

080903

95

数字媒体技术

080906

96

信息安全(卓越工程师)

080904K

97

建筑与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

082802

工学

ARCH

98

风景园林

082803

99

土木工程

081001

100

城市管理

120405

管理学

101

工程管理

120103

102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

070601

理学

REES

103

大气科学(菁英班)

070601

104

地理信息科学

070504

105

地球物理学

070801

106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070502

107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

108

地质学

070901

云南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在总结2009年以来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云南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要求,结合学校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经广泛调研,现就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以特色发展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着力推进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基础厚、素养高、能力强、潜力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继承我校悠久厚重的优良教学传统,继承以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成分,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化改革和创新。

(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既要坚持对全校教学的总体规定,坚持对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各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倡导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三)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既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切实抓好专业教育,又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培养。

(四)基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在高年级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五)四个育人相结合。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有序推进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协同育人和文化育人,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任务与要求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条件与优势,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目标要体现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培养规格要明确给出对毕业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培养方案既要体现学校的统一要求,又要在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能够实现不同学科对人才培养的基本专业要求,彰显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各专业须根据学科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调整专业定位和设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基础型专业要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应用型专业要加强行业针对性,须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二)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推进学科大类培养。进一步深化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的思想,鼓励各学院设置更多共享、开放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共享学科专业资源,拓宽专业口径,持续推进“低年级按学科类培养、高年级开展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

(三)优化课程结构和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好本科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整合课程,适量压缩教学总学分总学时,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并有机衔接、融合贯通;更新课程内容,扩大课程涵盖的知识面;精选必修课程,体现基础性,强化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在“宽、厚、实”上下功夫;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和课程门数,体现学科专业的方向性、前沿性,使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实现高年级的分流和个性化培养;设置一定数量的研究性课程,增设部分基于网络化的自主学习型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育人。在继续坚持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对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比重采用分类指导;同时,着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落实实验课程、加强实习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模块,把科研规范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各学院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阅读计划。

(五)加强科研训练,深化科研育人。鼓励各学院在“专业选修”模块设置“创新学分”,把科研规范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以课程形式引入课堂,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等为载体,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基本的科研训练。同时,各学院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创新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形式和途径,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科研的机会,强化科研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六)分类指导,促进协同育人。对与国内外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的“菁英班”、“基地班”、“卓越人才”、“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改革示范区”、“联合培养”等特殊人才培养,可以有条件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实行单列方案、特殊培养、分类指导。

(七)加强通识教育,推进文化育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继续推进公共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改革,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通识课程结构,逐步健全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着重于扩大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总学分设定、课程模块和学时学分分配

学分设置按照专业和学科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允许在一定区间内自主设置。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设定为147至153学分不等,五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设定在187至193学分之间。

讲授课程,原则上每18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原则上人文社科专业每18学时计1学分,理工农医专业每27学时计1学分。四年制本科人文社科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700-2800之间(不包括综合实践),理工类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900-3000之间(不包括综合实践);五年制本科专业的总学时控制在3800左右。

表1 课程平台、模块及学分分配表

课程平台

课程模块与性质

学分数

约占总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

41

57

37-40%

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16

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不少于15学分)

78-84

52-55%

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20学分)

综合实践

科研规范训练、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创新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等

12

8%

遵循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课程体系设置按“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路,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4级平台,公共必修课、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综合实践6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一)公共必修课程

合计41学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16学分,《大学外语》12学分,《体育》4学分,《计算机基础》4学分,《军训和军事理论》2学分,《大学国文》2学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

1.思想政治理论课,共16学分。进一步深化以实践为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凸显实践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个学期,每学期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个学期,3学分,每周3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个学期,3学分,每周3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个学期,2学分,每周2学时;《形势与政策》,4个学期,每学期0.5学分,共2学分。

2.大学外语,共12学分。按照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三个层次开设课程。重点强化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课程的文化内涵建设,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基础英语(1-4学期),8学分。每周2学时读写、2学时听说(读写、听说各1学分)。

(2)通用学术英语(5-6学期),4学分。第5学期开设学术英语阅读,周学时2,2学分;第6学期开设学术英语听说,周学时2,2学分(其中听、说学分各1,周学时各1)。

(3)基础英语采用分级教学。新生入校组织外语统测,根据入学分级测试成绩,学生分别进入1-4级学习。每学年组织一次英语统一测试,成绩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可以跨级修读;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550分(百分制78分)以上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基础英语,记满8学分,直接进入通用学术英语阶段学习。

(4)为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需要,培养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实行大学外语多语种教学,大二学生可自主选择等同于大学英语学分的大学越南语、大学缅甸语和大学泰语等公共必修课。学生第一学年修读4个英语学分的基础上,大二学年修读4学分(冲抵3-4学期基础英语)、大三学年修读4学分(冲抵5-6学期通用学术英语)的东南亚南亚语种课程。

(5)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保证四年不间断英语学习,鼓励各学院在大四学年,为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鼓励大学外语教学部与各学院合作,开出专业英语课程。

(6)在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中,将“外语应用提高类”课程纳入人文科学类课程,作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大学外语教学部负责开出相应素质教育选修课。

3.《体育》,共4学分。把理论课、技能训练、特色项目开设和俱乐部建设形成紧密结合的体系,践行“人文体育”的理念,致力于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4学期设为必修课,每周2学时,每学期1学分;5-7学期由学生自行选择体育知识的学习或参加有关项目的训练。

4.《计算机基础》,共4学分。1-2学期,每学期2学分,每周2学时理论、1.5学时实训。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科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5.《大学国文》,共2学分,周学时为2。纳入公共必修课程,按春秋学期滚动开出。通过深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国文课程既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又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着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觉传承并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6.《军训和军事理论》,共2学分。开设《军事理论》,1学分,周学时2学时;《军事技能训练》,1学分,一年级时开设2周的军事技能训练。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周学时为1,在第一学期开设。

(二)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调整为16学分,进一步合理分类。将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重组,分为“人文科学类”课程、“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体育艺术与技术技能类”课程4大类。学生在第2-8学期选修(不得选修自己主修学科专业的课程),每类选修2-6学分。鼓励学生跨学科或学院,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冲抵相应类别的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但最多只能冲抵8学分。

(三)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综合实践

该模块总学分为90-96学分。

1.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具体门数和每门课程的学分由学院自主设定。各学院必须对已有各专业的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和精选,科学确定学科基础课课程门数、学分和课程内容。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要力求科学规范,防止出现“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发生;专业方向选修课每门课程一般为2学分,一般不少于25门,应尽可能按专业方向组成课程群,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要着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继续推进按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本学科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科学构建和设置学科基础课平台(不少于15学分),以满足“按类培养,两次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和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等按专业培养的学院,可参照以上方案自主设定院(系)管专业课程平台。

3.综合实践环节,合计12学分。包括科研规范训练(文献检索查阅、论文规范训练)、专业实习(专业实验)、创新研究(创新实验、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科研综合训练每一项的具体学分数由各学院自定,建议文科毕业论文设为4学分,理工科毕业论文设为6学分。

4.实践教学。列入培养方案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比例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设置。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低于总学分15%,其中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不得低于10%;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低于总学分25%,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数理基础科学等专业不得低于20%。

(四)创新人才培养

进一步深入推进以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人才、协同育人和卓越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类指导,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1.我校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和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试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菁英班等,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制定个性培养方案。

2.各种国内外联合培养,可以根据联合培养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联合培养方案。

3.外国留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等,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培养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五、培养方案格式

各学院(系)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必须按学校制定的统一格式。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修订说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修业年限、专业定位(基础型或应用型)、专业代码、授予学位、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六、注意事项

(一)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参照国家教育部关于专业设置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本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自行确定,须具体、准确并且特色鲜明。

(二)各学院(系)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课程在各学期之间的合理分布,防止课程过分集中于某一个阶段。

(三)为方便学生副修,各学院(系)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在教学计划表中,应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学分学时分配表内注明哪些课程是副修的学生必须修读的,确定副修教学计划(35学分)和双学位教学计划(60学分)。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必须完成相应专业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四)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和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等学院,参照以上方案单独制定,但须将全校公共必修课和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模块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五)凡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中已经包括公共必修课有关课程的内容,学院可以让学生修读相应的课程替代公共必修课,空余出来的学分设置为专业课程。

(六)为增强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各专业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专业必修学分,提高专业选修课开设力度,按专业方向组成课群以增加学生选择空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数与学生须修读的选修课程学分数的比例至少不低于2: 1。

七、组织领导

(一)学校成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为成员,组织领导本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审定全校人才培养方案。

(二)各学院成立由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或副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关专家和教师组成的“院级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组织学院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修订工作中,要充分调查和了解国内外先进高校相同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认真考虑学院各课程模块的设置,精心确定课程名称和课程门数;要把培养方案修订与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三)修订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批准执行。

八、其他

(一)修订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除有特别注明的外,自2015级学生开始执行。

(二)各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后,须按学校要求和规定格式同步编制“课程代码”、“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中英文简介”。

关于做好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简介制定(修订)工作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各部门:

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为推进新版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进一步规范课程与教学管理,学校决定启动2015版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代码的制定(修订)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总体要求

1、本次制定(修订)工作直接关系到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与实施,关系到我校未来几年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综合实力的发展和提高,意义重大。各教学单位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落实,按时间、要求高质量完成有关工作。

2、本次制定(修订)工作要严格以我校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各教学单位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专人负责。学院(研究院、教学部)教学主管领导全面负责本部门所承担的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课程编码编排、课程简介编撰的组织、督促、审查工作。

3、纳入教学计划的全部课程均应编写课程代码、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其中课程简介中的内容简介要求中英文对照。名称学分相同、类型不同的课程可只编一个“课程简介”,但教学大纲中须注明不同类型课程在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上的差异;同一课程不同专业有不同学时学分要求的,可只写一个“课程简介”,但教学大纲应分别编写。

4、此次课程代码、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的编制,须严格遵照学校所给出的编写模板要求,其规定和要求详见“二、三、四”部分。

5、6月15日前,各个专业组须在学院统一安排下完成所负责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的初稿制定工作,对涉及跨院系的课程,需做好协调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广泛调研,征求学科内广大教师的意见和校内外专家对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分配、重要知识点、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等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6、初稿修订完成后由各教学单位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初审、主管教学院领导二审,6月30日前,各学院(部)将审核并修改完毕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及课程代码按专业汇总,并以学院为单位将电子版发送至教务处的办公系统(NETCASE)收。

二、课程代码

为更好地规范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建设,请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编码规则,对列入2015版教学计划的所有课程进行一一编码。

课程代码由4位大写英文字母和4位阿拉伯数字构成。图示如下:

SOFT 0015

代表该课程的开课院部(院部英文名简写);

代表课程顺序号,院部课程的流水编号。

(一)开课部门英文简写

用开课院部英文名的前四个英文字母(大写)代表各开课学院(教学部)。例如:法学院,LAWS;经济学院,ECON;软件学院,SOFT;列表如下供参考,各教学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意见做调整或修改:

学院

学院编码

学院

学院编码

建筑与规划学院

ARCH

艺术与设计学院

ARTD

法学院

LAWS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VOCA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BUSI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REES

公共管理学院

PUBL

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ECOL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CHEM

新闻学院

JOUR

经济学院

ECON

农学院

AGRI

文学院

HUMA

国际学院

INTE

历史与档案学院

HIST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SOES

软件学院

SOFT

马克思主义学院

MAXI

生命科学学院

BIOL

大学外语教学部

ENGL

数学与统计学院

MATH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MATE

体育学院

SPOR

工程技术研究院

RIET

外国语学院

SOFL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MHCC

物理与天文学院

PHYS

学生处

MILI

信息学院

INFO

(二)课程顺序号

以开课学院(教学部)为单位编排,遵循一定的编排顺序,流水编号为0001-9999。各个教学单位须在新教务系统已有“课程库”的基础上,录入课程名称读取或自动生成“顺序号”和“课程代码”。

(三)注意事项

1、因新教务系统(新版URP)“课程库”已导入部分代码,为保证代码的有效、唯一、连贯,建议各学院登陆教务系统把所有课程录至“课程库”让其自动生成“课程代码”,具体方法参见《云南大学URP系统操作说明书》。“教学计划”课程从“课程库”调取、导入、生成。报教务处的“课程代码”表,请在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名称”左侧插入一列,填写、校对无误后再呈交。

2、一个课程代码只能对应一门课程,课程名称必须和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名称一致。课程代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若更改须由院部确定后报教务处审核同意。

3、同一名称课程若分几个学期开设,视为不同的课程,可以有多个代码(如: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其顺序号建议前后相连。

4、不同专业、名称相同但学时学分及类型要求不同的课程,建议用同一个代码,建议建“教学计划”再补填学分学时以进行区分。

5、所有单独进行考核的课程(包括各种实践性环节,如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都应有相应的课程代码。

6、凡以后在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中,删除掉的课程应保留原来的课程代码。新开设的课程,按照以上编码规则,在各开课部门已编课程代码顺序号后继续编排,新编排的课程代码及课程名称必须报教务处审核同意。

三、中英文课程简介

为促进学生系统地了解课程资源,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修读课程,同时更好地对接国内外高校开展“协同育人”,现拟对我校“课程简介”的内容及书写格式进行规范。请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根据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按以下要求进行“课程简介”的编写工作。

(一)课程简介的规范格式:

《×××》课程简介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中文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学时

适用专业

推荐教材(参考书)

2、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此段为课程中文简介,主要包括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性质、作用和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等,若课程设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也要在简介中说明,约300~500字。字数严格控制在500字以内并不得低于300字。)

3、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此段为课程英文简介,须和中文简介一一对应。)

(二)填写说明

1、课程代码由学院按编码规则登陆教务系统进行统一顺号编排。“课程代码”栏填写学院编排好的、有效唯一的8位代码。

2、课程中文名称要和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所列课程相符,不加书名号,课程英文名称要注意和中文名称对照,规范、准确、完整。

3、“适用专业”栏,如果涉及多个专业,则专业间用分号“;”分隔。“学分/学时”栏,如多个专业涉及不同数值,也用“;”分隔。

4、“推荐教材(参考书)”格式为:《ⅹⅹ》,ⅹⅹ主编,ⅹⅹ年,ⅹⅹ出版社。如有多本,请在每一条记录后用回车键。

四、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讲义和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及学校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做好本轮修订工作,特提出以下要求:

1、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积极吸取已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工作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培养方案的落实和实施工作中,同时注重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

2、教学大纲应包括所有“知识-能力”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目的、标准、考核方法和时间安排等,基于“知识-能力”的把握和增进特点,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要求特别是课外延续学习要求的整体设计。

3、大纲修订应以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每一门课程(包括所有必修课和选修课,毕业论文除外)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有些课程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系,请相关系的系主任加强交流,指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执笔。对于学院交叉课(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等),上课学院应与开课学院(部)积极沟通,提出有关要求,开课学院(部)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应认真考虑上课学院的专业要求。

4、实验(或实训)教学大纲和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样是实施教学计划、规范实验(或实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教学文件,应与课程教学大纲同步进行编写。

(1)独立开设的实验(或实训)课编写独立的实验(或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2)与理论课配置开设的实验课,其实验(或实训)部分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应与理论教学大纲紧密衔接。

5、各专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专人负责编写或修订教学大纲;学院(教学部)教学主管领导全面负责本部门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组织、审查工作。课程教学大纲必须符合大纲的编写要求(参考样式见附件1-3)。请各学院(教学部)在6月30日前完成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并将以下材料报送至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1)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简介的电子文档(以学院为单位将电子版发送至教务处的办公系统(NETCASE)收;

(2)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清单的电子文档和书面材料(清单中的课程顺序应与培养方案所列课程一致,书面清单须教学主管领导签字、学院盖章)。

特此通知。

云南大学教务处

2015年5月4日

附件1:云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样本-理论课

附件2:云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样本-理论课含实验(实训)

附件3:云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样本-实验(实训)课

附件1:云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样本-理论课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PUBL2215

课程中文名称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Public Affairs of Administration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

XX/XX

适用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先修课程

XX;XX;XX

推荐教材(参考书)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崔运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二、课程简介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现代管理学的范畴,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应用性学科。从学科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又是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如同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学一样,中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处于建构发展中。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且是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课程,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从理论上阐述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畴、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方法等,同时,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门类进行概述。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注: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把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过程及发展趋势,能较好地较熟练地认识和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并对公共事业管理各个部门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建立发展中国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同时,促进学生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表

章次

题目

教学时数

第一讲(章)

绪论

6学时

第二讲(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

3学时

第三讲(章)

公共管理模式

6学时

第四讲(章)

公共管理组织及其活动方式

9学时

……

……

……

总计

(以讲(章)为单位对教学内容做出学时要求安排。)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需考试改革的课程须在这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需调整成绩比例的课程须在这部分予以详细说明):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

注意:需考试改革、调整成绩比例的课程须在这部分予以详细说明,含改革原因(课程特色及传统考核方式的缺陷)、改革路径及方法、改革预期成效等。

六、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 论(教学时数6)

教学目的:通过对当前我国事业的转型和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的分析,通过对公共事务、公共产品尤其是准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让学生树立起新型的事业及公共事业的理念,并通过对公共权力、公共组织等分析,形成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相关管理的联系与区别,并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科意义。

教学重点:公共事业基本概念、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概念、公共产品理论、准公共产品理论

教学难点: 公共事业的经济属性、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积累相关案例,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第一节 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我国传统的“事业”及其转型

二、社会公共事务

……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

本章基本概念:

事业、公共事业、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公共权力、行政管理、……

本章思考题:

1、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类别划分?

2、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分类?

3、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其可以如何划分?

4、我国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为什么?

5、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七、参考文献

请注意,顺序为:教材(著作、参考文献),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具体格式如下:

[1] 公共事业管理学[M],娄成武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朱仁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公共管理学[M],张成福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

执笔人:XXX

附件2: 云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样本-理论课含实验(实训)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INFO2215

课程中文名称

数字信号处理

课程英文名称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

XX/XX

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

XX;XX;XX

推荐教材(参考书)

《XX》, XX主编,XX出版社,2014年

二、课程简介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四、教学进度表

章次

题目

教学时数

第一讲(章)

……

X学时

第二讲(章)

……

X学时

……

……

……

总计

XX学时

(注:以讲(章)为单位对教学内容做出学时要求安排。)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注:含实验部分的考核方式)

2、成绩评定办法(注:含实验部分的成绩比例和分值)

注意:需考试改革、调整成绩比例的课程须在这部分予以详细说明,含改革原因(课程特色及传统考核方式的缺陷)、改革路径及方法、改革预期成效等。

六、理论部分

(注:包括各章、节教学时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基本概念、作业习题或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信号与信号处理(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主要教学方法:……

第一节 信号的特征与分类

一、……

二、……

第二节……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七、实验部分(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学时分配

要求

性质

类别

所用主要仪器

所在实验室

1

2

注意:1、在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的表格中,“内容提要”要求准确,简洁;“学时分配”是指每个实验的学时数;“要求”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性质”分为验证、演示、综合、设计、创新、研究等六类;“类别”分为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等三类;

2、理论课含实验的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严格按《云南大学本科实验教学工作规范》执行。

八、参考文献

请注意,顺序为:教材(著作、参考文献),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具体格式参见附件1。

执笔人:XXX

附件3:云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样本-实验(实训)课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INFO2216

课程中文名称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

XX XX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

XX/XX

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

XX;XX;XX

推荐教材(参考书)

《XX》, XX主编,XX出版社,2014年

二、课程简介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四、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名称

内容提要

学时分配

要求

性质

类别

主要仪器

所在实验室

1

2

注意:1、在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的表格中,“内容提要”要求准确,简洁;“学时分配”是指每个实验的学时数;“要求”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性质”分为验证、演示、综合、设计、创新、研究等六类;“类别”分为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等三类;

2、理论课含实验的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严格按《云南大学本科实验教学工作规范》执行。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六、参考文献

请注意,顺序为:教材(著作、参考文献),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具体格式参见附件1

执笔人:XXX

云南大学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按“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路,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4级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共计设置57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程41学分和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16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一、公共必修课程41学分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总学分

总学时

学分类型分配

学时类型分配

周学时

备注

计算机基础(一)

1

2

72

1

1

36

36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3

54

3

54

3

体育(1)

1

1

36

1

36

2

形势与政策(1)

1

0.5

18

0.5

18

1

英语读写(1)

1

1

36

1

36

2

英语听说(1)

1

1

36

1

36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1

18

1

18

1

军事理论

1

1

36

1

36

2

军事技能训练

1

1

1

军训2周

计算机基础(二)

2

2

72

1

1

36

36

4

体育(2)

2

1

36

1

36

2

形势与政策(2)

2

0.5

18

0.5

18

1

英语读写(2)

2

1

36

1

36

2

英语听说(2)

2

1

36

1

36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3

54

3

54

3

大学国文

2/3

2

36

2

36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2

36

2

36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

3

3

54

3

54

3

体育(3)

3

1

36

1

36

2

形势与政策(3)

3

0.5

18

0.5

18

1

英语读写(3)

3

1

36

1

36

2

英语听说(3)

3

1

36

1

36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4

3

54

3

54

3

体育(4)

4

1

36

1

36

2

形势与政策(4)

4

0.5

18

0.5

18

1

英语读写(4)

4

1

36

1

36

2

英语听说(4)

4

1

36

1

36

2

通用学术英语(1)

5

2

36

2

36

2

可选“职场英语”等课冲抵。

通用学术英语(2)

6

2

36

2

36

2

小计

41

1062

38

3

990

72

二、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16学分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总学分

总学时

学分类型分配

周学时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训

人文科学类课程

2-8

2-6

社会科学类课程

2-8

2-6

自然科学类课程

2-8

2-6

体育艺术与技术技能类课程

2-8

2-6

至少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小模块中选修一门2学分课程。

三、其他调整及注意事项

(一)大学外语类课程:按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三个层次开设课程,压缩一、二年级“英语读写”学分,在5、6学期增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根据培养定位及方向的不同,学生可选修“职场英语”或“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冲抵该类课程)。除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授课外,大学英语课程统一由大学外语教学部组织开设。同时,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培养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我校实行大学外语多语种教学,鼓励大二学生自主选择由外国语学院开设的、等同于“大学英语”学分的“大学越南语”、“大学缅甸语”和“大学泰语”等公共必修课程。

(二)为着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2015版方案调整“大学国文”为公共必修课程,由人文学院“大学国文与人文素质部”统一管理和组织开设。文科学院(包括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等)在第2学期开设;理科学院(包括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生态学与环境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农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在第3学期开设。

(三)“军训和军事理论”调整为“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两门课程,均开设在第一学期。“军事理论”1学分36学时,周学时为2学时,由学生处的军事理论教研室统一组织和开设课程;“军事技能训练”,1学分,一年级入学报到后即组织全体新生开展为时2周的军事技能训练。

(四)文学院、新闻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所有专业,以及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的汉语言文学 (文秘教育)免修“大学国文”课程;哲学专业免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学专业免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信息学院、软件学院所有专业免修“计算机基础(一)”、“计算机基础(二)”;体育教育专业免修“体育(1)-(4)”。免修公共必修课空余出来的学分,建议各相关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

(五)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调整为16学分,进一步合理分类,设“人文科学类”课程(2009版方案的“外语应用提高类”课程纳入人文科学类课程,作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体育艺术与技术技能类”课程(2009版方案的“艺术类”课程纳入该模块作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四大类。

(六)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体育艺术与技术技能类”中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三门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小模块,要求全体学生在该小模块中至少修读一门2学分34学时的课程。

(七)信息学院通信工程(武警国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武警国防),因专业培养需要,须修读军政训练课程13门,合计17学分。为保证总学分、模块学分均符合学校的统一要求,在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军政训练课程“忠诚卫士修养”、“军事法规”冲抵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1-4”冲抵“形势与政策1-4”,“武警心理学”冲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写作与演讲”冲抵“大学国文”,该类课程由部队教员和我校相关部门教师共同承担。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简介

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她的前身数学系创建于1934年,统计系创建于1989年,是中国大学历史悠久的数学系和统计系之一。许多著名数学家,如:熊庆来、何鲁、华罗庚、陈省身、何衍璇、王世魁、庄圻泰等都曾在云南大学数学系任教,他们都曾为云南大学数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多年来,在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学院现拥有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系统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均为省级重点学科,统计学专业为云南省首批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下设数学系、统计系、云南省应用数学研究所、云南大学基础数学研究所、云南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以及《东南亚数学杂志》编辑部等。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以及统计学3个本科专业和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数理基地”,云南省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云南大学统计建模与数据集成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统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校级示范教研室3个。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数学与统计学院现已形成以近代分析、代数、微分方程、组合最优化与算法理论和数理统计为代表的5个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现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核心,职称、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优势明显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职工63人(教师54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21人,讲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1人;外籍教授4人。现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引进人才”2人,云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云南省委联系专家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云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2个,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校教学名师项目1个,云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云南省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成员1人。

在过去的五年里,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包括8部专著和近600多篇科研论文;承担了一大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以及其他各类项目20多项。近五年,学院教师获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院还有“云南大学复杂数据统计推断方法研究省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非线性分析和优化科技创新团队”。

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近700人,研究生310余人。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鼓励老师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学科研环境,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比赛中屡获大奖。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潜力的数学、统计学工作者,更有一些已经成为知名学者、教授或博士生导师以及各级领导或专家。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计算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科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现代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实际问题,并受到科学研究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中学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在生产、经营、科技、金融等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接受数学建模、科学计算、数学研究、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下列几项要求:

(1)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把工程技术、经济金融等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该模型;

(3)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近代数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4)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软件及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及科研创新的能力。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

课程类别

总学分

学分类型分配

备 注

讲 授

实 验

实 训

公共必修课程

41

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16

学科基础课程

38

34

1

3

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25

23

2

专业选修课程

21

12

8

1

综合实践

12

12

毕业总学分:153分;副修:35分;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

(一)主干学科:数学

(二)专业代码:070101

(三)专业定位:应用基础型

(四)专业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释几何、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近世代数、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

(五)专业“阅读计划”书目:

1.《高等代数简明教程》,阳庆节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

2.《金融数学》,张寄洲,傅毅,王杨编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3.《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张世斌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4.《数学实验基础》,赵凤群,尚艳婷,戴芳,王小侠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5.《高维弯曲空间-历史与思想》,黄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6.《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雅克·阿达玛著,陈植荫,肖奚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

7.《数学建模及其软件实现》,王玉英,史家莱,王建国,鲁萍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8.《数学与现代生活》,娄亚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9.《数学史上的里程碑》,伊夫斯著,欧阳绛,戴中器,赵卫江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2版

10.《数论妙趣》,阿尔伯特著,谈祥柏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1.《数值分析基础》,关治, 陆金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2.《实用运筹学》,魏国华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3. 《数学与文化》,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4.《数学与经济》,史树中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5.《中国数学通史》,李迪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6.《世界数学通史》,梁宗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7.《华罗庚》,王元著,开明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8.《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辛格著,薛密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19.《数学的源与流》,张顺燕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

20.《世界著名数学家评传》,袁小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数学分析习作(1),数学分析习作(2),数学分析习作(3),数学建模,毕业实习等。

(二)主要专业实验:数值计算方法实验、概率与统计(2)实验、算法图论实验、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动力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运筹学通论实验、模式识别实验、信息论基础实验、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金融工程实验、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技术实验、微分方程数值解实验

六、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一)通识教育课程57学分(参见“云南大学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41学分

2.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16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38学分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总学分

总学时

学分类型分配

学时类型分配

周学时

副修课程

双学位课程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训

讲授

实验

实训

高等代数(1)

1

4

72

4

72

4

数学分析(1)

1

4

72

4

72

4

数学分析习作(1)

1

1

27

1

27

1.5

解析几何

1

2

36

2

36

2

数学分析(2)

2

5

90

5

90

5

数学分析习作(2)

2

1

27

1

27

1.5

高等代数(2)

2

4

72

4

72

4

数学分析(3)

3

4

72

4

72

4

数学分析习作(3)

3

1

27

1

27

1.5

常微分方程

3

4

72

4

72

4

概率统计(1)

4

4

72

4

72

4

数学建模

4

3

54

3

54

3

数学建模实验

4

1

27

1

27

1.5

小计

38

720

34

1

3

612

27

81

40

(三)专业课程58学分

1.专业核心(必修)课程25学分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总学分

总学时

学分类型分配

学时类型分配

周学时

副修课程

双学位课程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训

讲授

实验

实训

数值计算方法

3

3

54

3

54

3

数值计算方法实验

3

1

27

1

27

1.5

实变函数

4

3

54

3

54

3

复变函数

5

3

54

3

54

3

泛函分析

5

3

54

3

54

3

概率统计(2)

5

2

36

2

36

2

概率统计(2)实验

5

1

27

1

27

1.5

数学物理方程

6

3

54

3

54

3

近世代数

6

3

54

3

54

3

微分几何

7

3

54

3

54

3

小计

25

468

23

2

414

54

25.5

2.专业选修课程21学分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总学分

总学时

学分类型分配

学时类型分配

周学时

副修课程

双学位课程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训

讲授

实验

实训

算法图论

7

2

36

2

36

2

算法图论实验

7

1

27

1

27

1.5

运筹学通论

6

2

36

2

36

2

运筹学通论实验

6

1

27

1

27

1.5

微分方程数值解

7

2

36

2

36

2

微分方程数值解实验

7

1

27

1

27

1.5

应用偏微分方程

6

2

36

2

36

2

拓扑学

7

2

36

2

36

2

动力系统理论及应用

6

2

36

2

36

2

动力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6

1

27

1

27

1.5

微观经济学

6

2

36

2

36

2

分形与小波

7

2

36

2

36

2

模式识别

7

2

36

2

36

2

模式识别实验

7

1

27

1

27

1.5

数学史

7

2

36

2

36

2

数据库系统原理

5

2

36

2

36

2

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

5

1

27

1

27

1.5

证券投资学

7

2

36

2

36

2

博弈论基础

7

2

36

2

36

2

金融工程

6

2

36

2

36

2

金融工程实验

6

1

27

1

27

1.5

信息论基础

6

2

36

2

36

2

信息论基础实验

6

1

27

1

27

1.5

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

6

2

54

2

54

3

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技术

7

2

36

2

36

2

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技术实验

7

1

27

1

27

1.5

小计

43

873

32

10

1

576

270

27

48.5

3.综合实践12学分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总学分

总学时

学分类型分配

学时类型分配

周学时

副修课程

双学位课程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训

讲授

实验

实训

科研规范训练

6

2

2

含学年论文

毕业实习

8

4

4

不少于4周

毕业论文

8

6

6

小计

12

1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接受数学建模、计算方法、程序设计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受到数学和信息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科学研究、教学、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工程计算中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数学或运筹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软件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或运筹控制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了解信息科学、计算数学或运筹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及创新的能力。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

课程类别

总学分

学分类型分配

备 注

讲 授

实 验

实 训

公共必修课程

41

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16

学科基础课程

38

34

1

3

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25

19

6

专业选修课程

21

11

10

综合实践

12

12

毕业总学分:153分;副修:35分;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

(一)主干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专业代码:070102

(三)专业定位:应用型

(四)专业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值计算方法。

(五)专业“阅读计划”书目:

1.《数字水印与图像认证:算法及应用》,钟桦等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数字信号处理》,Richard G.Lyons著;朱光明程建远,刘保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现代密码学教程》,谷利泽,杨义先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4.《算法导论》,Thomas H.Cormen,Charles E.Leiserson,Ronald L.Rivest,Clifford Stein著,殷建平,徐云,王刚等译,机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