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第十四號 2011 12 4 發行人:胡又天 [email protected] 1989年楊立國導演電影《魯冰花》,改編自鍾肇政的同名小說,同名主題曲 由陳揚作曲,有曾淑勤、甄妮等歌手演唱過,影片與歌曲皆是生動感人的名作, 且有小學教師以其曲調教唱唐詩。 本刊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S t r e a m i n g L y r i c s

Streaming Lyrics 014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Streaming Lyrics 014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Streaming Lyrics 014

第十四號

2011 年 12 月 4 日

發行人:胡又天

[email protected]

1989年楊立國導演電影《魯冰花》,改編自鍾肇政的同名小說,同名主題曲

由陳揚作曲,有曾淑勤、甄妮等歌手演唱過,影片與歌曲皆是生動感人的名作,

且有小學教師以其曲調教唱唐詩。

本刊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S t r e a m i n g L y r i c s

Page 2: Streaming Lyrics 014

1

從頭說起

交了作業,再把一些瑣事辦完,這學期就結束了。香港學制,寒假放得早,

放耶誕節和西曆年。

這幾天,本系舉辦「簡帛、經典、古史」國際學術會議,迎來了各方大師,

11 月 30 日開場第一講即是古文字學大家裘錫圭教授……我認識的還有北大中

文系李零老師、歷史系朱鳳瀚老師,台大中文系周鳳五老師。還有,我素來景

仰的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也出席了開幕典禮!我終於見到了饒先生!我終於

見到了饒先生!我終於見到了饒先生!

陣容如此強大,演講廳內座位也不到半滿,這也難怪。讀者諸君如果不是讀

中文、歷史的,上段所列的姓名,能認得一兩個就不錯了。

研討會開幕第一場演講,是復旦大學裘錫圭教授,他從聞一多認為「東皇太

一」即伏羲氏的推想,進一步從各種新出土史料,以文字學、神話學論證伏羲氏

在楚地曾是熊的形象而被崇拜著,至春秋戰國時,楚國文明進步了,漸認為「東

皇大熊」之稱不雅馴,而假借同音字(這裡就牽涉到專門的上古音韻之學了)轉

寫成「太一」。讀過論文,佩服萬分,見識到了古文字學大家的細密推理。這篇

文章處理的問題很小,卻牽涉到楚文化以及一部份上古史的關鍵。

換言之,這是一場「從頭說起」的演講;古文字學以及上古史的研究精神,

也就在「從頭說起」──我們現在都習慣使用秦、漢以後隸定的漢字,及其所承

載的那套思維定式了;但在文字還沒統一之前,古人的思維還有很多套,而許多

思想與藝術的火花,後來只訛傳成了別的樣子,甚至失傳了。所以考古除了追尋

原樣,更有讓我們學習從另外一些角度、圖像來審視自己語言、文字,「換一雙

眼睛看世界」的意義。我雖然不是治古代史與經學、小學的,但也喜聞這方面的

舊學新知。

在流行歌曲的研究上,我同樣希望從不同曲風、詞風,不同場合生成的歌曲,

來反覆推敲「歌唱」到底應該是怎樣一回事。為什麼我聽這些歌曲覺得舒服,聽

那些覺得疏離,聽誰覺得對勁、聽誰覺得不對勁?我要把我的主觀感覺說出個所

以然,就要比較。華語歌曲從學堂樂歌至今百年,除了一些經過時間、市場考驗

而留存下來的定式,還有許多其實不適合歌唱的實驗之作,有一些路線其實不值

得再走,但還有不少人在試。更有許多招式已經用老,已經不再適合這個時代,

但唱片公司還在重複。舉出它哪裡不對、不好很容易,但要提出好的替代方案,

乃至自己寫幾首出來,就不容易了。這就需要返本歸源式的考察。

Page 3: Streaming Lyrics 014

2

本週又借了十本書,現在我讀起相關論著已愈來愈快,其他書上已有詳述的

即可略過,真正要花時間的還是聽歌,上網找書裡提到的歌曲,比較論者的賞析

和我個人的觀感。說到這,前期提過許多講粵語歌的書,讀完一兩個月了,裡面

的歌我還是沒聽過多少,是皆應勤加補課。

上週預告,將從學堂樂歌開始,逐期探討每一年代各種歌曲的詞風;本期就

先從幾首歌曲開始,一段時間後當可再作綜論。早期學堂樂歌,歌詞多未注重詞

曲與情調的配合,只是套用古典詩詞的寫法或強灌忠孝意識,只有曾志忞(ㄇㄧ

ㄣˊmin2)、沈心工、李叔同幾位較無此病。我要探討的是,曾、沈、李等先生

最好的一批作品,也還有哪些盲點、哪些不足。這是以往論著皆未深論,而只點

到為止的。雖然今人已無這幾位前輩的包袱,也沒有他們驅遣文言的本事,不致

發生他們作品裡的問題了,但從創作者的角度檢討一下,應該還是有些意義的。

前幾週的新聞:台灣賴聲川導演拿政府出資二億餘台幣作的一齣建國百年舞

台劇《夢想家》被罵得體無完膚,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因而下台,由前教育部長曾

志朗接任;藝文界憤怒抨擊此案中濫用限制性招標的私相授受,網上也有人把賴

聲川作詞的《夢想家》主題曲拿來與美國動畫《海綿寶寶》國語版主題曲對照,

說這詞還不如一首兒歌。我看了那詞,也是直搖頭,無話可說。風波未已,近日

花蓮縣又傳出要在太魯閣風景區花 30 億建一個有旋轉椅可觀景的劇場,收 2000

元以上台幣門票;彰化縣花 3.5 億公帑做了 700 萬個印有縣長卓伯源詩作的「詩

袋」給明年元宵節用……一連串向祖國水準看齊的魔幻新聞,不但令人更傻眼於

這些官僚的文化水準和文化政策敏感度,也讓我覺得,文化人實在欠缺一種強有

力的雄辯,能為各種文化觀念及作品設下基準與高標,以警告政府,牽制混水摸

魚者的惡整。日前,總算有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在網上發表了〈藝文界

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等文,但在酸氣瀰漫的當下,也很難樂觀地說這就

能集到多大氣場。社會上是有很多人在默默耕紜、築夢踏實的,但在網路論壇與

政論節目裡,通常都是吐槽、拆台的言論佔據主流;即使有人舉出認真之作,如

「紙風車劇團」在五年中走遍台灣 319 鄉鎮把戲劇演到偏鄉兒童身旁,也未必是

真心支持這些義舉、壯舉,而只是想拿來噁心人。

但如果只看負面,就沒搞頭了。人類的天性是渴望認同、支持、鼓勵的,但

在今天,你真想做些事情,就要有逆天的戰鬥精神;有人支持你很好,但即使全

世界都看你不起,也要有排擠全世界的氣魄把它幹到底,這樣才能免疫於酸言冷

語,同時亦不閉門造車,而能篩選採用真正對你有益的批評。可話又說回來。現

在檯面上那些人,似乎就是這樣幹的。你能幹得過他嗎?

Page 4: Streaming Lyrics 014

3

本期目錄

【前言】 從頭說起 1

目錄 3

【漫畫】 早上醒來第一件事 4

【剪報】 泰迪羅賓:音樂成就獎是遲來的春天

黃志華:遲來的《絕色》 假想的失明

把海找回來 胡德夫:是該行動了...

顧小培:初尿

5

5

6

8

【詞作】 魯冰花.涼州詞.從軍行 9

【資料】 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十一)

孫蕤:《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

余甲方:《中國近代音樂史》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

14

14

17

18

【資料】 陳一鳴:學堂樂歌:百年前的校園歌曲 20

【詞話】 學堂樂歌詞風略探 25

沈心工〈男兒第一志氣高〉

楊度〈黃河〉

25

27

【雜文】 何謂「文化」? 30

【雜文】 甚且 31

上期談到《牽阮的手》片中所用同名歌曲,演唱者應為潘麗麗。

Page 5: Streaming Lyrics 014

4

《吐嘈鬼》#1 早上醒來第一件事

本期既是「從頭說起」,就給大家看看 2007年畫的第一篇《吐嘈鬼》吧……

Page 6: Streaming Lyrics 014

5

Page 7: Streaming Lyrics 014

6

把海找回來 胡德夫:是該行動了...

【聯合晚報╱劉開元】

2011.11.27 02:46 pm

「我最想念的故鄉,不是那一片種滿金針花的山頭,而是盤著那座山走到一半,

在山腰朝著太麻里,眼前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抱著吉他,唱遍山巔水涯的台灣

民歌之父胡德夫,每次談起台灣後山、他的故鄉,總忘不了提起心裡那片絕美的

海。

他說,金針花,不是不美,只是金針花代表著商業開發後的東台灣,不是原始與

自然。他喜歡的,是站在故鄉山頭遠眺太平洋,遼闊又有無限自由,就像他的個

性。

就是這個意念,胡德夫最近積極奔波於台東、台北間,串連藝文界、音樂界共同

發起保護東海岸行動。他很憂慮:「美麗灣渡假村 12 月要開幕了,再不保護東海

岸,就來不及了」。雖然已經 61 歲,說起這些,已不再如當年發起原住民權益運

動時的慷慨激昂,但老歌手的眼神依然閃閃發光,熱情依舊。

胡德夫來自大武山,擁有卑南族與排灣族血統,他說自己出生在台東太麻里附近

一個叫做新港的小部落,從有記憶開始,他的故鄉,每次颱風一過,部落幾乎就

要重建,這也是他 11 歲前僅有的故鄉記憶;11 歲之後,在教會支助下,他離鄉

背井到台北淡江中學讀書,才知道原來原住民不只有卑南、排灣族,還有其他很

多族,接著一步步開拓了新視野。

胡德夫承認,以前他根本不懂什麼是環保。 但從小到大,很多周遭發生的事,

讓環保的觀念在他心中一步步萌芽。例如,讀初高中時,在淡海海域游泳「怎麼

游都不會碰到垃圾,但現在隨便一游,都會碰到一些瓶瓶罐罐與便當盒」。後來,

一年年過去,經濟進步了,但台東老家還是一逢颱風就會被破壞,「每次颱風過

後,就是歸零的開始」,而且「橋越修越長、地越墊越高、人越住越高…」

1983 年,台電將核廢料遷往台東貯存的計畫,讓胡德夫首次踏上環保運動的征

途;他積極的走上街頭抗議、參與連署,但那次行動最後讓他很挫折,因為「台

電回饋行動來得更快」,台電提供蘭嶼民眾免費水電、冷氣從早吹到晚,抗議行

動很快平息。

1985 年,政府想在屏東興建瑪家水庫,又再一次觸動胡德夫的神經。他說,瑪

Page 8: Streaming Lyrics 014

7

家水庫的興建地在大武山附近,那是被原住民族人視為「天空」、「阿爸」地位的

聖靈之地,於是他結合環團人士發動紮營抗爭行動,在地方與環團人士努力下,

政府終於打消瑪家水庫的計畫;那一次,胡德夫打了一場小小的勝仗。

這次,滿頭白髮的胡德夫,再度站上第一線,發動並參與保護東海岸行動,眼裡

閃著怒火:「真的是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了」。他細數,長達 300 公里的東海岸,

竟然有 30 幾個開發案正在進行中。他擔心長期下去「我們連看海的地方都沒有

了…」

胡德夫並非只有激情,他更做了很多功課;例如他認為,如果部落非開發不可,

不老部落的經驗或許是可參考的模式。宜蘭大同鄉寒溪村的不老部落,當地原住

民依古法種植小米、蘿蔔、地瓜、香菇等傳統作物,也保留織布傳統,社區沒有

大馬路,不種植任何一株外來植物,想要造訪的民眾必須先預約而且不留宿,既

不破壞山林,也可兼顧當地原住民生計。

雖然積極投入和串連保護東海岸行動,但有兩件事沒做,讓胡德夫深深自責。他

說,第一件是保護東海岸行動雖已成為許多台東大學、狼煙社團及莿桐部落的自

發行動,但至今他還一直沒能深入莿桐部落,親身傾聽部落民眾的心聲。第二是

雖被譽為「台灣民歌之父」、「台灣原住民運動先驅」,也得過許多音樂大獎,但

他很難過,拖到現在,還沒編寫出一首能表達保護東海岸訴求的歌曲。

「是該行動了」,胡德夫說,他曾身體力行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也曾積極

投入為原住民爭取權益運動,也曾投入黨外與環保運動,如今更不能在最後的節

骨眼上退縮; 因此他要再深入台東莿桐,傾聽部落的聲音,更盼望台東縣長能

為美麗灣開發案的錯誤公開認錯,全面解決莿桐部落的問題。他更決心,要用盡

一切力量,集結文化人、音樂人、原住民,呼籲政府全面停止開發東海岸開發案,

還給東海岸清新的面貌。

至於那首讓他自責、一直還沒寫的歌, 胡德夫說,一位泰雅族老師曾經要他寫

一首名為「最後的獵人」的歌曲,表達在禁獵後,原住民獵人失去獵場,也失去

逐鹿山林的心情;還有美國的民歌之父巴布迪倫曾把反核、鯨魚上岸自殺等環保

話題融入歌詞,這些都是他的參考。 他誓言,一定要為「守護東海岸」寫出一

首最美最神聖的歌。

Page 9: Streaming Lyrics 014

8

這是一個醫學常識專欄,這裡主要引他前面談的一大段詞話。

Page 10: Streaming Lyrics 014

9

魯冰花.涼州詞.從軍行

1910年英國記者莫理循西北行拍摄的凉州。(取自沉默的麻雀的博客)

小學三年級時,老師教我們唱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很是

動聽;上了大學以後,才知道用的是〈魯冰花〉副歌的調子,於是想把全曲填完,

未成。近日又想起,乃足之,並將王昌齡〈從軍行〉也填進來。

涼州詞.從軍行

魯冰花

詞:姚謙 曲:陳揚

唱:甄妮 曾淑勤

(合)啊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合)啊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

地上的娃娃想媽媽

天上的眼睛眨啊眨

媽媽的心啊魯冰花

家鄉的茶園開滿花

媽媽的心肝在天涯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Page 11: Streaming Lyrics 014

10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撩亂邊愁聽不盡

(主)高高的秋月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主)閃閃的淚光

A1

A2

B1

B2

誰記得 已往的悲歡跟離合

風煙和沙塵

多少人曾經悵然仰望星辰

誰記得 遙遠的艱貞跟坎坷

日光和月影

多少人仍自忙碌地生活著

付出了多少血汗

仍然看不到前程

理想的使命 總是如此苛刻

早知道人情冷漠

艱苦也不能換得體認

只有對蒼茫來放聲

同唱那千古的歌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合)啊

(合)撩亂邊愁聽不盡

(主)高高秋月照長城

(合)啊

(合)醉臥沙場君莫笑

(主)古來征戰 (合)幾人回!

我知道 半夜的星星會唱歌

想家的夜晚

它就這樣和我一唱一和

我知道 午後的清風會唱歌

童年的蟬聲

它總是跟著風一唱一和

當手中握住繁華

心情卻變得荒蕪

才發現世上 一切都會變卦

當青春剩下日記

烏絲就要變成白髮

不變的只有那首歌

在心中來回的唱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

地上的娃娃想媽媽

天上的眼睛眨啊眨

媽媽的心啊魯冰花

家鄉的茶園開滿花

媽媽的心肝在天涯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合)啊

(合)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主)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合)啊

(合)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主)閃閃的淚光

Page 12: Streaming Lyrics 014

11

當初因為原曲有八句,只用〈涼州詞〉四句不夠,重複的話又嫌單調,於是

想要不自己和一首七絕?要配得上這首名詩,太難了,十年過去,仍然無從起筆。

還是另選一首題意相近的唐詩好,最好還要同韻,但找不到。想來想去,雖然韻

腳不同,也就這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二〉好,平仄也相同(皆是平起格),絕

少倒字。

此詩有兩個版本,另一版作:「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撩亂邊

愁彈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我以前讀戴君仁先生《詩選》裡是作「離別情」

和「聽不盡」,這裡選適合本曲聲情的來用。涼州也有長城,兩首詩場景相同,

而且都有出現琵琶,且「欲飲琵琶馬上催」之後接「琵琶起舞換新聲」,情感可

以往上再翻一層,至「撩亂邊愁聽不盡」催至頂峰後歸於「高高秋月照長城」,

以這樣的光景總結前面「古來征戰幾人回」等等邊愁。

這樣把兩首拼起來,我再新寫一段歌詞,算是現代的演繹與呼應。這就要扣

題。於是 A1 在歷史記憶上設問「誰記得 已往的悲歡跟離合」,「已往」是「以

往」另一種寫法,能強調「已」字,現在比較罕見;如果覺得讀來不順,也可以

改。悲歡離合是個人的,也可以是群體的。下一句「風煙和沙塵」就從西域、沙

漠的地景寫來。

A2 要對比,寫前線的辛苦未必能讓其他人感同身受,有人在後方享福,或

忙著別的事情……於是先寫「艱貞跟坎坷」,「艱貞」出於《易》〈明夷〉卦辭:「利

艱貞」,局勢惡劣,不見光明時,也就是堅苦的人能予人以光明。這詞現今罕見,

然而與常見易解的「堅貞」同音,用在歌詞裡,應該也不至艱澀。

我不欲只寫「被忽略」的情況,所以先再舉「日光和月影」這最普通的、大

家都見得著的光景,然後「多少人仍自忙碌地生活著」──他可能會感念前線的

付出,可能不會;他可以是身受其惠的後方民眾,甚至可以是敵國的人。總之就

是從孤獨、遠戍的「邊愁」,演繹「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的道理,彼此雖有

關連,未必能夠關心到。這樣,有正有反,把原詩引申開來。

A1、A2 段不講究完全工整,但基本對仗。A2 我先寫了「坎坷」,然後想前

面什麼詞好?從《易》經裡想「坎水」對「離火」……等等,A1 段就恰巧是「離

合」!不宜再用離了,所以就從〈明夷〉卦拈出一個「艱貞」。下面又要與 A1「悵

然」相對,這裡就很輕易地想出「忙碌」,讓「悵」與「忙」成一個正反合的對

比。這個基調有對到,後面也就不須完全與 A1 段對仗了,就白話點寫「仍自忙

碌地生活著」,本想「仍在忙著各自的……」然後想「仍在」「各自」可以化約成

「仍自」,還比前面只有一層的「曾經」多了一層意思,就定了下來。我一向主

Page 13: Streaming Lyrics 014

12

張韻腳要慎用輕聲字,這裡用「著」收尾,是因為合乎曲調,且馬上要接到下一

段。

B 段再寫努力也可能徒勞無功,甚至不被體諒、乃至根本被遺忘。於是先用

白話寫兩句:「付出了多少血汗 仍然看不到前程」,然後「理想的使命 總是如

此苛刻」,理想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上面強加給你的。「如此」唱起來有一點

糊,「苛刻」雖然可以明顯唱出一聲、四聲之別,但畢竟是同音字,不太能一聽

就懂,以後如果想到更好的可以再改。

一般寫到這裡或許要怨嘆一番,但我不想怨嘆,原詩也不怨,而是把邊愁轉

化為音樂、酒歌,寄諸天地。於是用盧國沾〈天蠶變〉「拋開愛慕 飽遭煎熬 早

知代價高」詞意,寫說「早知道人情冷漠」,已經接受自己的犧牲可能虛擲、不

被記取,等等無情的現實;然而不管你是志願役還是不願役,兵還是要當,事情

還是要做。有什麼情緒,也「只有對蒼茫來放聲」就和同袍、前人「同唱那千古

的歌」吧。這樣,也就和原詞一樣,下面接回副歌。

用韻方面,我是「ㄜ er/ㄣ en/ㄥ eng」通押,這三部在國語上很近,很

多人就自然地如此通押了,我認為這並無不妥,寬一點當然好。然則〈從軍行〉

「總是關山舊別情」和「高高秋月照長城」一個ㄧㄥ-ing 一個ㄥ-eng,雖在字典

上同韻,以今天的國語讀來卻不同韻。這就只能照唱,也不能改。當然還有一個

方法,就是用較接近中古音的閩、粵、客語來唱,這就同韻了。主歌歌詞也可以

相應地改出閩、粵、客語版。

電影中原曲用童聲合唱,主唱甄妮聲情放得恰到好處,劇情中姊弟二人所唱

亦樸素感人。甄妮版是電影開場曲,曲末唱到「閃閃的淚光」(即「古來征戰」),

即淡出接到正片;考量詞意與場合的不同,這裡最後安排以高八度合唱「幾人回」

告終。合唱也以雄壯的男聲為宜。

姚謙原詞緊扣電影主題,「家鄉的茶園開滿花 媽媽的心肝在天涯 夜夜想

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等詞皆與母親早喪的古茶妹、古阿明姊弟符應,

而「魯冰花」的意思也在電影開場旁白中交待清楚:「你們現在看到的花,叫做

魯冰花,農人把它種在茶樹的空隙上,春天它開出紅色的小花朵,不久花謝了,

農人把它拔下來放在茶樹下,蓋上泥土,慢慢的,魯冰花就會成為肥料,使茶樹

長得很茂盛。魯冰花雖然死了,我們卻可以喝到很香、很甘的好茶。」此外,魯

冰花花期在五月母親節前後,又有「母親花」之別稱,鍾肇政原著就用了這一層

意思。所以,「魯冰花」是一個典故,未知情的觀眾,能從電影開場白裡立即會

意;歌詞作者,也就可以像「高高秋月照長城」一樣,用它來包羅萬象了。

Page 14: Streaming Lyrics 014

13

主歌部份,B 段「當手中握住繁華/心情卻變得荒蕪……」轉到了成人的立

場,我還不太瞭解這樣寫的緣由(以後可以問作者),但在效果上,就有了懷念

過往純真,將傷逝轉化為「在心中來回的唱」,「缺憾還諸天地」的作用,而亦能

感動成人。小時候聽只覺得副歌好聽、上口,主歌較無感覺;長大後就漸能體會

主歌的意函,及主副歌所能起到的交互作用。所以,現在把小時候老師教的〈涼

州詞〉版本填完,我也就知道要做到今與古的唱和。

這樣,解決了「要寫什麼」「怎麼寫」兩個基本問題,內容也已有兩首千古

名詩填充,還有原詞參考,剩下主歌填起來就不難,兩日即成。今年總算又多寫

出一首了。歌名還沒想好要沿用原曲名還是怎麼改,就先這樣。

我三年級時是 1991 年,讀台北市仁愛國小。不知道是哪位老師發現這〈魯

冰花〉的調子可以唱〈涼州詞〉等七言絕句的,真是寶貴的發現。當年不知何故,

老師每週教我們唱一兩首唐詩,教了四、五首後沒有繼續下去,用的調子我只記

得兩個,一個唱五言絕句,一個就是這唱七絕〈魯冰花〉。不知有多少人也學過?

多年來,也聽過不少古詩今唱,動聽的極少,且沒有一首比得上這〈魯冰花〉的。

不知是陳揚先生作得太好,還是其他人作得太差?

Page 15: Streaming Lyrics 014

14

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十一)

孫蕤:《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年 8 月

蕤:ㄖㄨㄟˊ rui2

這是一本以人物為中心的著作,正編以簡短篇幅交代大環境及產業發展,之

後即是當時重要歌手及作曲家的列傳,附錄〈經典老歌〉則是 78 首歌曲的賞析。

其中,作者著重論述了歌曲與歌手、作者在「中西合璧」,融合中國固有聲腔、

曲調和西洋唱法、曲式……的成就,言下之意,一則肯定這些流行音樂的藝術性

及開放兼容的民族精神,二則警示當代的創作者,說前輩已有許多成功、成熟且

富內涵的跨界、混合之作,今人要加油。

Page 16: Streaming Lyrics 014

15

是書將 1970 年前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分為五段:學堂樂歌時期(1916 年以

前);黎錦暉與明月歌舞劇社─新月歌劇社─新華歌劇社時期(1917-1936);第

一個發展高潮(1937-1945);抗戰勝利後的上海歌壇(1946-1949);第一個發展

高潮在香港的延續(1950-1969)。

作者認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乃從上海、1949 年後的香港到 1970 年後

的台灣「一脈相承」。1949 年後大陸禁絕了流行歌曲,取代以其「群眾歌曲」,

這群眾歌曲一方面有別於(狹義的)流行歌曲,一方面也就是當時(廣義上)的

流行歌曲;時代曲重心南遷至香港,至 1960 年代末期香港國語歌式微、粵語歌

中興,台灣以姚蘇蓉〈今天不回家〉一曲為標誌,取而代之成為國語流行曲中心,

至 1982 年羅大佑《之乎者也》、83 年蘇芮《搭錯車》標誌「城市流行歌」成熟

後,華語歌壇進入「重心多元化時期」。

對流行歌曲的定義,作者指出,大陸有一不正常的現象,就是 1980 年代起

將流行歌曲稱為「通俗歌曲」而不用「流行」之名,因為此前「流行」是長期與

「黃色」、墮絡頹靡的趣味劃上等號的;1980 年代港台歌曲回流大陸後,學者認

為不宜再拒斥,但也不宜馬上恢復「流行歌曲」一名,於是就造了一個模糊的新

詞叫「通俗歌曲」,相對於藝術歌曲與民族、群眾歌曲。但難道「群眾歌曲」就

不通俗嗎?作者因而建議官方再進一步用回「流行歌曲」之名。

此書撰作之時已是二十一世紀,作者辯駁了過去許多以政治觀點強加諸歌曲

與歌手的批判,而能較為平正地回歸到音樂、文學上來作論。不過,作者還是未

遑跟進文化多元思想的發展,只談論了國語歌曲,對粵語歌曲則認為儘管流行甚

廣,但畢竟是方言,不會成為主流,國語才是主流。如此獨尊國語,就忽視了邊

緣相對於核心能起到的交流與警示,也忽略了方言在音樂上有別於普通話的能為;

何況,不同的地域可有不同的主流。

對台灣的閩南語歌曲,及日本時期曾自成系統的唱片產業,本書隻字未提。

這或許是作者的閱歷所限。雖然寫作時已是二十一世紀,但作者得到的資料似還

不多,本書列出的主要參考文獻只有 16 本書,其中大半還是人物傳記,而非歌

曲相關論著;雖有學生幫忙在網上下載資源,但還有許多老歌找不到好的版本,

就連黃奇智編輯的《百代.中國時代曲名典》系列 60 張 CD 也還「無緣擁有」。

如果作者現在要修訂此書,應能找到許多港、台新近論著,老歌──如果能翻牆

的話,也能一點就有了。內地視頻網站收錄的老歌畢竟還不甚多,比不上海外中

老年歌迷的資源。

此書另一點缺失是少了詞作家的列傳。雖也有在歌曲賞析中論及各時期歌詞

的特色,但篇幅甚少;對學堂樂歌時期歌詞之生澀,書中有簡要的批評:「填詞

Page 17: Streaming Lyrics 014

16

者只知賣弄文墨而不注意曲譜工整與否,以及歌詞與曲譜間的相互關係是否協

調。」然而對少數較佳的作者如沈心工、李叔同,也只是泛泛地讚美了兩下,而

未深入去賞析其好處。

生於 1936 年的作者,也敘述了童年時家人、路人都愛唱〈拷紅〉〈千里送京

娘〉等由戲曲脫胎而來的電影歌曲等事,加強見證了當年那些歌曲在群眾間「喜

聞樂見」的程度。後輩如我,就要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聽〈拷紅〉和〈千

里送京娘〉時不覺特別感動和親切呢?

答案很簡單:六七十年前的觀眾,生長在流行歌曲還沒發明或剛剛興起時候

的人,他們從小聽的是民謠、戲曲,後來在唱片、電影裡看到這些熟悉的東西登

上大舞台,讓大明星唱出來了,自感親切;在創作者而言,雜揉這些民族固有音

樂和現代西洋音樂,也是不用花太多氣力就可自然作出的。我這一代都市之子,

則已無傳統的耳濡目染;即使想上追傳統元素作「中國風」,那些「傳統」的東

西也只能是長成後再學回來的,而不是從小就流淌在血脈裡的。這就是當代音樂

人相對於前輩的先天不足。

認識到這一點,方言歌曲就顯得格外重要,「禮失求諸野」,閩、粵、客語歌

曲都還多少保留有傳統民俗的精神,且各自有新發展。作者為「北京現代音樂研

修學院」研究員,該校的宗旨是培養能以現代形式譜出民族精神的人才,這就應

該對方言流行曲有更多重視。但不知他們現在有無這方面的成果。

書中又預告作者正在寫一本《歌壇話舊》以及本書的續集,可是我上網查了

一下,這兩本書似乎都尚未問世,只查到一篇「馬來西亞雪隆舊曲知音聯誼會」

網站上「孫蕤音樂信箱」答客問。希望這位老師和他的同仁、學生能繼續努力。

Page 18: Streaming Lyrics 014

17

余甲方:《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0 月

一部標準的教科書。上編談民間說唱、戲曲的部份尚值參考,下編就是標準

的中共史觀加學院觀點,談完學堂樂歌及蕭友梅、趙元任、黎錦暉、劉天華等人

後就接到左翼、抗戰、內戰了,對流行歌曲則只在第四章第六節約略帶過,也僅

舉黎錦光、陳歌辛這兩位作曲家為代表。這兩人當然優秀、重要,但只寫他們而

不提別人,恐怕還是因為這兩位不乏嫡子徒孫、在學院裡也有一定地位而已。

Page 19: Streaming Lyrics 014

18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年增訂版

這是一本厚達 853 頁的大部頭力作,初版於 1998 年,是首先超越國共兩邊

政治偏見,而能全面平允考察中國新音樂在教學、創作、演奏、理論及歷史書寫

等各方面成就的通論。

所謂「中國新音樂」是相對於戲曲、民謠等傳統音樂,「是模仿歐洲(尤其

是中歐)的音樂語言和表達方式,如旋律的結構、橫的(對位)和縱的(和聲)

纖體、樂曲的體裁、樂器的構造與樂隊組合等……簡而言之,『新音樂』是模仿

歐洲作曲家的作曲技法(對位、和聲、配器),通過歐洲音樂體裁和媒介(人聲、

樂器、樂隊)來表達作曲家的樂思。」從 1927 年蕭友梅建立國立音樂院開始,

中國全盤歐化地建立了音樂教育,至今所有相關學院、政府單位、表演機構的主

事者皆出於這套系統,而有此共通的施教偏向:「一、重歐洲音樂教育、輕中樂

教育。二、重術科訓練、輕理論研究。三、重國際比賽、忽視基礎理論教育。」

本書對此作了檢討,認為中樂工作者須把中樂的理論、創作各方面整理成一完善

系統,而「新音樂」作曲家應努力學習中國音樂,以糾過去八十餘年之偏。

作者對中共新音樂史觀的問題,有精簡的概括:「一、以黨(中國共產黨)

代民族(中華民族),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一書裏吹捧黨員音樂家、貶低或

刪除中共不喜歡但對中國新音樂有貢獻的音樂家,前者如聶耳、冼星海,後者如

黃自、蕭友梅、劉雪庵、江文也等。二、以歐化的中國音樂,尤其是以對中共有

用的歐化中國音樂來替代中國音樂,在上文稱之『以偏代全』……三、過分強調

音樂的政治(實用)功能。」

Page 20: Streaming Lyrics 014

19

本書對流行歌曲的評述,可惜也像其他學院派著作一樣,著墨甚少;雖有介

紹其成就,說發展得很興旺,但也未從文學、音樂上發明其中佳作對中國新音樂

整體發展的示範意義。對早期學堂樂歌及趙元任、蕭友梅等輩音樂家,再到抗戰

時期歌詠運動的詞曲創作,倒能以音樂學的方法深入去賞析,批評其在樂律、曲

式及整體表現上的優缺點。這應該很基本,但很多作者都沒去做,或只浮泛地、

隱惡揚善地做一點。在評析之中,作者也會講到這句歌詞和這段曲調搭配適當與

否,但也沒多花心思去系統地談「(漢語)歌詞應該怎麼作」這個基礎理論問題,

這是本書一個可惜的盲點。

作為一部「新音樂」的通史,本書極具份量,考據詳實,持論亦公允,當可

列入相關研究者必讀書目。然而,它與我要研究的流行歌曲與歌詞,交集殊少。

流行歌曲完全合乎作者為「新音樂」所劃的定義範圍,竟爾缺席,著實可惜。洪

芳怡在《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一書中已用正統的音樂學方法,發明了上海

時代曲在音樂上絕非膚淺的內涵,且流行歌曲深入人心的程度,也通常是超過學

院派藝術歌曲及黨派「群眾歌曲」(當然,過去百年有很長時間是「不通常」的

時代),而能廣泛影響一代代國人(包括歷屆學院新生)視聽的。光憑這耳濡目

染的效果,音樂學界就不宜再輕視流行歌曲,而應以其正宗法門,向我等外行人

士示範如何去深入探討作品與歌手的得失。否則,這等研究,儘管紮實,也很難

通到外界。而音樂本是應該和外界眾人相通的。

Page 21: Streaming Lyrics 014

20

學堂樂歌:百年前的校園歌曲

作者:陳一鳴 來源:《南方週末》 2005 年 3 月 24 日

安得無數優美健全的歌曲,交付與無數素養豐足的音樂教師,使他傳授給普

天下無數天真爛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夠這樣,次代的世間一定比現在和平幸福

得多。

——豐子愷

談起學堂樂歌,91 歲高齡的錢仁康教授目光蒙目龍,仿佛遙望著自己遠去

的童年。

“燕燕!燕燕!別來又一年。飛來!飛來!借與你兩三椽。你舊巢門戶零落

不完全,快去銜土,快去銜草,修補趁晴天……”

錢仁康先生說,早在學齡前,自己就跟母親學會這首名為《燕燕》的學堂樂

歌,心中由此埋下了音樂的種子。閒來思舊,錢仁康先生還曾寫過一首懷念《燕

燕》的小詩:“楊柳依依三月天/隨母洗衣到河邊/殷殷教我歌一曲/燕燕別來

又一年”。

因為對學堂樂歌的情感,錢仁康先生從 1981 年開始研究學堂樂歌,歷經 18

年,到 1999 年寫出《樂歌考源》100 篇。又在 2001 年,87 歲高齡時結集出版《學

堂樂歌考源》一書,收錄學堂樂歌 392 首。談及工作的艱辛,錢仁康先生說:“最

難的就是找出曲譜的出處。學堂樂歌的曲譜來源於歐美各國歌曲和器樂曲,然而

當初並沒有註明。追溯學堂樂歌詞曲的來源,簡直就像大海撈針一樣。”

男兒第一志氣高

所謂“學堂樂歌”,指的是清末民初的學校歌曲。其特點大致有選曲填詞、

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為主的音樂風格。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痛敗之後,康有為、梁啟超等奮起救國,鼓吹維新,倡言

廢科舉,辦新學。新學課程設置中,就音樂一題,梁啟超認為:“今日不從事教

育則已,茍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不可缺者。舉國無一人能譜新

樂,實為社會之羞也”,“樂堂漸有發達之機,可謂我國教育界前途一慶倖”。

Page 22: Streaming Lyrics 014

21

1902 年(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確定新興學堂開設

“樂歌”一科。1903 年頒布的《重訂學堂章程初級師範學堂課程規定》中,音

樂又被列為必設課程之一。1909 年,《修正初等小學課程》進一步規定,凡初等

小學堂中必開設“樂歌”課,高等小學堂中需增設“樂歌”課。“學堂樂歌”被

認為是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教育的開端。

清末的樂歌歌詞,題材廣泛,或號召民族覺醒,或宣傳婦女解放;或倡言破

除迷信,或勉勵敬業樂群,對學生的品德培養有明顯的正面作用。其中也夾雜著

一些傳統倫理和道德的內容,如《尊孔》、《演孔歌》、《忠君》、《五倫》等。有些

學堂樂歌中也不乏大漢族主義思想,華夷之辨甚是鮮明。

據錢仁康先生考證,我國的第一首學堂樂歌是始作于 1902 年的《男兒第一

志氣高》,這首歌也是“學堂樂歌之父”沈心工先生留學東京時的處女作。

相對於古文,《男兒第一志氣高》(原名《體操》)的歌詞通俗親切,便於理解:

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兵官拿著指揮刀,

小兵放槍炮。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

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

1904 年,沈心工把此歌收入自己所編的《學校唱歌集》,出版後,此歌不脛

而走,家喻戶曉。1906 年,李叔同在《昨非小錄》一文中描摹了《男兒第一志

氣高》的流行盛況:“學唱歌者音階半通,即高唱《男兒第一志氣高》之歌;學

風琴者手法未諳,即手揮‘5566553’之曲。”

有觀點認為,1912 年,“學堂”已更名為“學校”;1922 年,“樂歌”又

改稱“音樂”,所以嚴格意義上的學堂樂歌應該截止于 20 年代甚至更早。而錢

仁康先生認為,盡可不必拘泥于“學堂”和“樂歌”二詞,不妨將其時限擴大到

30 年代。

兩隻老虎除軍閥

樂歌的詩歌語言,雖然文白兼有,但總的趨勢是通俗直白。1906 年,陳懋

志在沈心工編寫的《學校唱歌》的序言中說:“學校歌詞不難於協雅,而難於諧

俗”,並讚揚沈心工等人創作的歌詞“質直如話,而又神味雋永”。錢仁康先生

認為,追溯中國白話詩之起源,不能避開學堂樂歌。

Page 23: Streaming Lyrics 014

22

而在曲調方面,學堂樂歌堪稱“拿來主義”的典型。早期的學堂樂歌,基本

上以選曲填詞為主。也就是說,曲調是現成的,別人的;而歌詞才是自己的。這

點很與我國古代詞人按固定曲牌反覆填詞頗為相似。

以沈心工為例,他在 1904-1907 年所做的學堂樂歌三集,絕大部分是日本

歌調的填詞歌曲。辛亥革命後,沈心工在《重編學校唱歌集》中說:“以日本曲

之音節一推一板,雖然動聽,終不脫小家氣派,若西洋曲之音節,則渾融瀏亮者

多,甚或挺接硬轉,別有一種高尚之風也。”這樣,法、德、英、美的歌調開始

大量被介紹到中國,並被填上了中國的歌詞。如沈心工的幾首歌,《勉學》來源

於美國藝人歌曲《羅薩·李》,《拉縴行》來源於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話

別》來源於法國民歌《一個半小時的遊戲》等等。

由於學堂樂歌深入人心,所以其曲調也常被革命力量使用,重新填詞。歐洲

兒歌《兩隻老虎》的曲調,被填詞為《國民革命軍軍歌》:“打倒列強,打倒列

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紅軍也曾利用一首早期學堂樂歌《中國男兒》的曲調填詞,創作了《工農兵

聯合起來》一歌,而考察《中國男兒》的曲調來源,則錢仁康先生會告訴你,該

曲調來源於日本校園歌曲《學生宿捨得舊吊桶》。

漸漸地,中國民族曲調也開始被學堂樂歌“拿來”。比如《茉莉花》,曾被

填詞為《飛艇》、《紅梅》。沈心工還曾根據《茉莉花》作了一首有曲無詞的進行

曲,後來這首進行曲也被拿來填詞,先後出現了《蝶與燕》、《剪辮》、《上課》、《退

課》等四首歌曲。

根據《茉莉花》的變體進行曲填詞的學堂樂歌,影響遠出學堂之外,被社會

廣泛接受,比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歌曲《勞動童子軍歌》和東北抗

日聯軍的《衝鋒號》,也都是同一曲調的填詞歌曲。

此外,《採茶歌》、《算盤子》、《鳳陽花鼓》等傳統曲調也都進入了學堂樂歌

的涉獵範圍。江澤民同志曾演唱過的《夕會歌》,其曲調就取材于清乾隆年間成

形的民間樂曲《老六板》(又名《老八板》)。

1932 年,豐子愷先生在《兒童與音樂》一文中描寫了自己兒時學唱《勉學

歌》時的情境:“……先生費了半個小時來和我們解說歌詞的意義。慷慨激昂地

說,中國政治何等腐敗,人民何等愚弱,他們倘不再努力用勁,不久中國一定要

同黑奴紅種一樣。先生講時,聲色俱厲,眼睛裏幾乎掉下淚來。我聽了十分感動,

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這樣危殆的祖國裏。我唱到‘亞東大陸將沉沒’一句,

Page 24: Streaming Lyrics 014

23

驚心跳膽,覺得腳底下這塊土地真個要沉下去似的。所以我現在每逢唱到這歌,

無論在何等逸樂,何等放蕩,何等昏迷,何等冥頑的時候,也會警惕起來,振作

起來,體驗到兒時的純正熱烈的愛國的心情。”

長亭外,古道邊

1992 年 11 月 16 日,學堂樂歌《黃河》被評選為“20 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的第一首歌。

“黃河黃河,出自崑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聖賢,生此河干。

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

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此歌的歌詞作者楊度留日出身,終生為救國亡命奔走,閒下來則喜歡模倣白

衣卿相,經常吃花酒,逛窯子。他曾把黃興介紹給孫中山,促成孫黃合作,也曾

力捧袁世凱稱帝,獲贈袁氏“曠代逸才”匾額一枚,後為杜月笙門下“清客”,

1929 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04 年,楊度創作《黃河》歌詞,署名楊皙之。第二年沈心工譜曲。

我國 1930 年代重要作曲家、歌曲《九·一八》的作者黃自曾說:“我最愛《黃

河》一首,這個調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詞的精神。國人自製學校唱歌有此

氣魄,實不多見。”茅盾在《我的學生時代》一文中說:“少年時,對於音樂,

我是喜歡的,音樂用的是沈心工編的課本,其中有一首《黃河》……曲調悲壯,

我很喜歡。”直到晚年,茅盾還能誦唱此歌。

據錢仁康先生考證,當時為《黃河》譜曲者不止沈心工一人。曾志忞早在

1904 年 4 月,楊度的歌詞問世不久,就在自己編著的《教育唱歌集》中刊出了

自己作曲的《黃河》。然而其曲調平鋪直敘,氣勢不足,很難與沈心工作曲的《黃

河》相匹敵。

曾志忞是沈心工之外,另一位對學堂樂歌作出了巨大貢獻的音樂家。他于

1901 年赴日留學,起初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律。1903 年,在學習法律的同時,

他又進入東京音樂學校學習西洋音樂。沈心工在東京組織的“音樂講習會”,曾

志忞也是最積極的參加者。他曾提出過學堂樂歌的創作原則:“以最淺之文學,

存以深意,發為文章。與其文也寧俗,與其曲也寧直,與其填砌也寧自然,與其

Page 25: Streaming Lyrics 014

24

高古也寧流利。辭欲嚴而義欲正,氣欲旺而神欲流,語欲短而心欲長,品欲高而

行欲潔。”

比《黃河》更膾炙人口的,當屬李叔同(弘一法師)填詞的《送別》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

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此歌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

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 19 世紀後期盛行于美國,由塗黑了臉扮

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倣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

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

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于 1914 年的《送別》,則取調于犬童球

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酈歌中的不二經典。

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

同《送別》的光芒。

1918 年,李叔同出家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學堂樂歌五十余

首。

吟唱《送別》,體味李叔同的命運,遠去的學堂樂歌就再次鮮活起來。豐子

愷 70 多年前文字中的願望,如今也算是有了著落吧:“……我驚嘆音樂與兒童

關係之大。大人們弄音樂,不過一時鑒賞音樂的美,好像唱一杯美酒,以求一時

的陶醉。兒童的唱歌,則全心沒入于其中,而終身服膺勿失。我想,安得無數優

美健全的歌曲,交付與無數素養豐足的音樂教師,使他傳授給普天下無數天真爛

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夠這樣,次代的世間一定比現在和平幸福得多。因為音樂

能永遠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與幸福之神,只降臨于天真爛漫的童心所存在

的世間。失了童心的世間,詐偽險惡的社會裏,和平之神與幸福之神連影蹤也不

會留存的。”

Page 26: Streaming Lyrics 014

25

學堂樂歌詞風略探

沈心工〈男兒第一志氣高〉

MV(央視版):http://www.youtube.com/watch?v=DYOCWg8fFDE

(摘自《中國新音樂史論》頁 39)

在上面轉貼的文章中,各位可以看到一百年前對此曲流行情況的記述;網路

上也有央視找一群小朋友來演唱的影片。不過,現代觀眾的反應是……「雷」(呆

住、傻眼)。現代青年太邪惡了,看到歌詞「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就

想歪,此曲也就意外地在網上繼續傳了下來,成為惡搞文化的資料。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對此曲評論道:

Page 27: Streaming Lyrics 014

26

(摘自《中國新音樂史論》頁 38)

這是從音樂觀點所作的批評。而我從歌詞上看,就看到,儘管它已經寫得很

淺白,「龍旗一面飄復飄」這句還是用了一個文言文才會用的「復」,如果寫白話

應該作「又」。央視的版本則乾脆把這「復」字省略掉了。

上面這點還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這整首歌詞的「口吻」──它是「教訓」

的口吻。大人教小孩子唱,小孩唱的時候不是在唱小孩自己的話,而是在重覆大

人的教訓與期望。這首歌還算好的,其餘學堂樂歌就有很多滿是僵硬的教條味了。

然而,在還沒有白話文運動,國人對新式教育又有諸般殷切期望,而又尚未對兒

童心理有所研究的時候,能作到這個程度,已算是不錯的了。

Page 28: Streaming Lyrics 014

27

楊度〈黃河〉

MV:http://www.youtube.com/watch?v=1zSnE6nxNbU

(摘自《中國新音樂史論》頁 42。)註:「河干」即河岸。

Page 29: Streaming Lyrics 014

28

劉靖之先生評論:

(摘自《中國新音樂史論》頁 41)

雖說旋律配合詞意,還是有幾個倒字。下面以紅色標出嚴重倒字,黃色標出

較不嚴重者:

黃河黃河,出自崑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 關。古來聖賢,生此河干。城

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 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草

北邊,飲酒烏梁海,策 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馬

楊度,大家認識他多半從歷史課本上讀到他為袁世凱稱帝事籌組「籌安會」,

很少人會去注意這位才子在其他方面的學問事功,這裡且不多談。僅就歌詞而論,

「古來聖賢,生此河干」到「獨立堤上,心思曠然」之間缺乏連接、轉折,又沒

有主詞,所以我初看時就誤解,以為是「古來聖賢」在「獨立堤上」,還納悶你

怎麼知道他們「心思曠然」呢?轉念一想,才知道「獨立堤上,心思曠然」的應

是作歌的「我」。

Page 30: Streaming Lyrics 014

29

最後兩句「君作鐃吹,觀我凱旋」也跳得太快,就像劉先生指出的與 A1, B

段相比,這 A2 段太短;如果能加兩句「到那時……」之類的,則曲體、詞章都

會比較平衡。

如果不考慮曲調,單看這詞,與當時文人熟練的唐宋詞體,以及民間已發展

成熟的戲曲唱詞相比,我們可以發現這首〈黃河〉並不太流利,當然,這也是一

種新體裁在創設之初難免的生澀。如果作詞者能再與作曲者磨合幾遍,或者再多

寫幾首,以楊度的功底、才能,應不難寫出流暢之作。

思想上,歌詞後半就只寫了開疆拓土恢復榮光,但用這種思想來對應前半提

到的「古來聖賢」是有問題的。開疆拓土是帝王之業,聖賢之業則在思想、文化;

「復興民族」的題目要寫得好,應當「霸、王道雜之」,從歷史、學術上把「為

何而戰」的問題講得更透一些:我究竟有什麼好捍衛、發揚的東西?應該具體帶

出一些精神,才能超越簡單的報復心理,作到更高段的國族神話的建構。楊度這

闋詞,只是從地理名詞上呼喚想像。當然,因為國難當頭,聽它、唱它的人都能

帶出自己的情感,而將這〈黃河〉構成一首感人的歌曲;但純就歌詞的思想內涵

而言,它實在不太夠。

很可惜,目前看到的論著、資料,當時人對此曲不多的討論中,都只有稱讚,

而無批評。我上面這幾段,還很可能是一百多年來第一篇評到它歌詞的。這如果

寄回一百年前,應該會有些意義;放在今天就沒什麼意思了。

Page 31: Streaming Lyrics 014

30

何謂「文化」?

何謂文化?現今通說一是與 culture 對譯,一是說「文化就是生活的方式」;

此說雖無不可,但我不滿意。

我總要從漢字上去理解。「文」是紋路、紋理,即事物的機理,天然的或者

人為的都是;「化」是人字旁拿個勺子,是一個動態的圖像。按照通常所謂的 culture,

「文化」是一個名詞,而且是一個包羅一堆模糊概念的巨集;我則欲回到此二字

本來的圖像,把「文化」往一個動詞上去理解運用,便如《易經》〈賁〉卦的彖

(ㄊㄨㄢˋtuan4)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朱邦復先生對「文化」的解釋則是「文字化育」,他強調由自然、人事機理

化生出來的結晶──「字」,狹義的漢字以及廣義的寶蓋頭底下之子;而「化」

之後又要有「育」以新陳代謝。他的思想全以其漢字的思維為中心,並強調行者、

覺者、儒者的主觀能動,定為許多同學所不喜,也易被誤解,但我是從他的思維,

才能超出「culture─文化」的等式,找出自己對「文化」一詞的見解。

文字是思維的載具,也會限制思維。希望大家在談論文化的時候不只是囫圇

地沿用大家正在用的那團意思。也要回到自己的語文去把這字詞重新作一番自己

的理解,才好培養出自己文化裡的「文」與「化」。

Page 32: Streaming Lyrics 014

31

甚且

「甚且」,結合「甚至」和「而且」。大家有沒有聽人在日常對話中用過這個

詞?我沒有。可是,我高一歷史老師講課時用。

身材高大的她,給我們講課,說到轉折處,往往左一個「甚且」右一個「甚

且」,初聽時覺得稀奇,腦筋轉兩下也就會意了。後來我們還模仿老師,拿「甚

且」這個沒有別人在用的詞來開過幾次玩笑,但高二分班、換老師以後也就沒人

再講。

除了我以外。我把它學起來,用在文章裡了。使用的頻率不高,但作論說文

時就有機會用到。有時也在別人文章裡看到,我就又會想起高一歷史課的情景。

如台大戲劇系紀蔚然老師 12 月 2 日這篇〈擺脫盲點 文化向前行〉(標題肯定是

編輯改的,他本人命題不會這麼遜):「《夢想家》爭議延燒後,綠營見獵心喜,

藍營不知所措,甚且窩裡反,導致盛治仁下台,以至於曾志朗臨危受命。」「甚

且」「導致」「以至於」幾個連接詞都用得精練,白話文要寫得好就該這樣。進一

步說,說話要說得好,也該這樣,只是大多數人說話的時候來不及這樣去組織。

查「甚且」古已有之,文言文、白話小說都用過;我高一首次聽到它,也馬

上就懂了。可見它雖少見,也不必擔心讀者、聽者不懂,值得大家收入辭藻,以

備不時之需。但不知歌詞裡有沒有人用過?

檢索「魔鏡歌詞網」,得 1978 年《最偉大的聲音(中國廣播公司五十週年紀

念)》第九首:〈總統 蔣公遺音:「中國國民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訓詞」〉

──

……比如美國奢望蘇俄打開僵局,他那裏知道,即使蘇俄肯真正幫助美國,

解決越戰,共匪也一定要出來阻撓,甚且出兵介入越南,增援越共,使越戰

更加擴大,更為棘手。……

好吧,這個不算。

(本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