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0 第十號 2011 11 5 發行人:胡又天 [email protected] 10 月 30 日晚上 11 點,香港海洋音樂祭終場安可曲,巴奈(中坐者)將台 灣來的歌手和角頭唱片老闆張四十三都招上舞台合唱。 本刊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S t r e a m i n g L y r i c s

Streaming Lyrics 01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Streaming Lyrics 010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Streaming Lyrics 010

0

第十號

2011 年 11 月 5 日

發行人:胡又天

[email protected]

10月 30日晚上 11點,香港海洋音樂祭終場安可曲,巴奈(中坐者)將台

灣來的歌手和角頭唱片老闆張四十三都招上舞台合唱。

本刊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S t r e a m i n g L y r i c s

Page 2: Streaming Lyrics 010

1

尋找漢人歌聲的泉源

冥冥中似有什麼指引,上週讀的崔健訪談錄、10 月 30 日聽的本系「姜白石

詞擬唱」音樂會,以及 10 月 31 日去的海洋音樂祭,都從不同層面敲打著我這幾

年一直沒能參透的一串問題:歌詞的根本是什麼?如何才是好的漢語歌詞?我們

這一百年,在歌詞一道上出了些什麼差錯?

台灣原住民、大陸少數民族與農村出身的樂團,用起漢語作歌,比這幾十年

絕大多數主流流行歌曲都用得自然、熨貼。他們的思想、語言和音樂是一條線。

而我們現代都市漢人,我們從小讀現代、古典文學出來的,常常過份拘泥於既有

的「文體」了。幾十年流行歌詞的文體也時有翻新,但翻新出來常常又成一套讓

人拘泥的新套路。

前輩學者指出,中國的詩歌長期存在「以文化樂」的趨勢,即創作、審美的

情趣愈來愈向文字靠攏,如宋詞從娛樂唱所的歌曲漸變為文人案頭的長短句;舞

台上的戲曲,同樣皆著重於唱詞,而不重視作曲,只從既有的詞牌裡面選曲填

詞……我十年前開始研究歌詞,也重視文辭,就有人說我的樂評「想太多」只看

歌詞、不聽音樂,我還覺得是你們想太少;有人進一步說,過去我們的流行歌曲

都太重視歌詞,我卻覺得還遠遠不夠重視……

當然,過度偏重文字,或矯枉過正地厭棄文字都不好;理想的情況應該是「文

樂相成」,不生搬硬套尋常人所慣習的文理、樂理,而要重新從我們語言和歌曲

的本源出發,發明出一種屬於歌曲、屬於我們漢語歌曲的「活法」才好。

怎麼做?也容易,也困難!容易者,把你真實的心聲唱出來就是了。困難者,

你的語言和旋律,太容易被既有的套路給拘繫住,且不但它會來束縛你,你也會

自己往那規範裡鑽!我一開始寫詞就是這樣的:有了一個念頭、一兩句詞,欲鋪

衍成篇,就找現成的曲調,結構、命意則正反合、起承轉合、排比呼應、七證八

目,要寫實,要有深度和廣度,還要保有原初的感動……太講究了!到現在我還

有好幾闋詞磨了五、六年還磨不好,有時我就會想就算磨好了又怎樣?然而,我

又能怎麼寫?漢字的思維、文學的章法已深入我骨髓,我不可能不講究;只可能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在經典的指引之下往簡單處發展,所謂「大樂必易,

大禮必簡」(《樂經》)……但我不像鄉村、少數民族之子有從小開啟歌唱的本能,

又能怎麼唱呢?恐怕也還是得在文辭上打轉。

這條路上的岔路太多了!從清末的「學堂樂歌」開始,中國的音樂教育便是

「拿來主義」,直接移植了近代西方的樂理與樂曲,填上的中文歌詞,則仿照已

Page 3: Streaming Lyrics 010

2

經爛熟的《詩經》體、《楚辭》體,以及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體──然而這音樂是

完全不一樣的,難道不該設法隨之創造新的文體嗎?目前我還沒在記載中看到當

時人有想過這點,從之後學院派的作品來看,他們在意的是如何結合古典樂和古

典詩詞二者的雅量高致與廟堂趣味,即便採取了白話文運動的部份思路,也是為

了寫愛國歌曲、抗戰歌曲,也只在政治上讚頌、宣傳它,而太少在文學上探討《旗

正飄飄》歌詞那樣寫到底好不好。近年台灣學界開始重視 1930 年代鄧雨賢等作

曲家所作的〈望春風〉等第一批台語流行歌曲,作了不少考古工作,但除了讚揚

那些詞曲的社會性之外,對於文體,就僅止於看出它沿襲了歌仔戲、七字調……

等等顯而易見的事實,而未有站在作者或歌手立場,深入探討這些寫法的長短、

利弊、得失者;有也只是隻字片語提到台語歌特有的「氣口」,也沒再細說下去。

如果有這類論著,還請告知!

創造新文體的歷史任務,是到黎錦暉、上海時代曲才走出了第一步,然而

衛道人士「靡靡之音」「不登大雅之堂」之類的批判直到 1990 年代以後才慢慢消

褪;開明一點的如作曲家黃友棣也只說「如果流行歌曲是猛獸,我們應該收服它

為我所用,而不是把它打死」,仍是先預設著一個教化者的士大夫立場。近三十

年的論者,多只批判這類衛道人士的文化保守主義心態;我則認為,更嚴重的問

題是,這些一手拿西洋古典、一手拿中國古典的音樂教育家,大多數都沒有真正

融化這兩套典範,返本歸原,去努力為漢語發展出新的、現代的、真誠的歌唱,

有也是中共那種開宗明義就是為了革命的「民族聲樂」,與舊時代的廟堂趣味異

曲同工,都是教化與馴化,而遠離了真心。這項歷史任務,到 1960 年代台灣才

有在學院裡不得志的許常惠等人,下去採集閩、客語族群與原住民的歌謠,走出

了第一步,後來學院裡似也只出了一個阿美族的李泰祥真在這條路上走了好幾步,

冶古今中外原漢於一爐,而以一種既雅正、亦通俗的態度寫了許多好歌,也造就

了一批歌手。

相對的,1970 年代中期「民歌運動」雖然立意精純,但此一輩的創作者,

真能接到「地氣」而作出真正自己靈魂的歌聲者,亦幾希矣!我漢人先天不足─

─生活中已經遺失了歌唱的傳統達數十甚至數百年,後天又失調──學到的西洋

古典、中國古典、西洋搖滾、上海時代曲、日本演歌……都是既有的「成法」,

而非足可讓你發展出屬於自己「活法」的本源。於是我們在 1975-1981 短短幾年

間又把《詩經》開始歷代文體的興衰走了一遍,又經歷了一回少年。這段期間不

少作品雖難免幼稚與「風花雪月」之譏,但因純真,亦屬可貴,也有不少傑作、

佳構,被傳誦、懷念之今。但是,儘管傳誦與懷念,相關的研究還是太少!到底

它們好在哪裡,又還有什麼不足?單憑純真,畢竟走不了太遠.;取法乎中得乎

下,「現代民歌」除外部社會因素外,終也不免因為內部文學、音樂難以達到「舊

學淵源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朱熹詩)而式微了。

Page 4: Streaming Lyrics 010

3

所幸,1982 年羅大佑石破天驚的專輯《之乎者也》,一下子把已經僵化的

「群星會」式時代曲、漸趨僵固的校園民歌都幹翻了(至於學院派,沒人在乎)。

同一時期的李宗盛,稍後的黃舒駿、張雨生也發展出了自己的詞風並唱腔,大陸

崔健 1986 年〈一無所有〉更是歷史性的一曲;粵語則黃霑、盧國沾、鄭國江等

人成就了當代粵語流行歌詞的典範,台語則在浪子酒女式苦戀曲在 1980 年代臻

於大成後有林強、陳明章等興起「新台語歌運動」,旋有黃克林〈倒退嚕〉之類

神作……精彩紛呈,客語遲至 1999 年左右也有了給交工樂隊寫詞的鍾永豐。他

們自小學到的套路都不少,但都能「化」,化出自己的風格,也貢獻於整個詞界

文體的發展。他們的歌,應該可以算是「我們自己的歌」了吧?大體說來應該是

的,但也不能武斷,細節上還有許多可待推敲!

而為什麼,儘管前人、今人一路顛撲,總算走出了自己的路,後來的流行

歌曲,還是迅速庸俗化,又僵固成幾個套路了呢?當然,商業的、市場的原因。

但為什麼,非主流的、獨立的創作,也鮮見有自己的原創風格,而仍多是搬用古

今中外的一兩套?

當代歌詞的文體,還有兩個人影響極大:台灣的夏宇(李格弟/童大龍)、

香港的林夕。和我同輩的寫新詩的台灣人,幾乎沒有不受夏宇影響的(除了我本

人是受李敖影響開始寫詩的異類,所以我的「詩作」在同人眼中可能像是來攪亂

的),陳珊妮、陳綺貞、吳青峰、張懸幾位先後崛起於「非主流」市場而得到文

藝青年口碑的創作歌手,都從而發展出了自己一套幽晦、瑣細的語法;學林夕寫

詞的也多,甚至有林若寧作《林夕字傳》等書直表師承。夏宇和林夕都對我們這

後現代的都市文明提供了獨特的觀照,其想法和筆法更常有創新,讓讀者感到「歌

詞還能這樣寫」,而歡欣於這樣的刺激。

但夏宇和林夕有一個基本的問題:他們是填詞人,變化再多也只是填別人

送來的曲,這樣,作曲家和製作人的格局,就決定了他們的框架。夏宇第一首歌

詞是李泰祥作曲的〈不要告別〉,李泰祥看了以後為這本不能唱的詞譜了新曲,

這就成了一首神作。但之後絕大多數的作品,就不出於主流歌壇的體製,也有許

多儘管文意特出,唱起來卻不動聽、不好記──如 2002 年與陳柔錚合作的《夏

宇愈混樂隊》,製作非不精良,概念更是前衛,但我就是感覺不出這是好的漢語

的歌。林夕,則雄霸粵語詞壇二十多年,產量極多,雖亦多「行貨」,其最好的

精心之作也幾算極盡文字在歌曲格律裡的講究了。但他又是否太過講究、太為曲

折?如果歌曲的體製已離開了歌唱的本源,那林夕和眾多學林夕的詞人寫得再精,

又怎麼樣呢?

1980 年代以來,隨著美國 MTV 電視台的崛起,流行歌曲也似乎愈發地「視

覺化」;早期還只是隨便拍一個伴唱帶,如今則每首強打流行金曲必配影片,每

Page 5: Streaming Lyrics 010

4

片還宛然成為一齣獨立的短劇。雖說中國流行歌曲誕生之初,就有許多是配合電

影劇情的插曲,但那時是「為影而歌」,與今日「為歌而影」很是不同。如本刊

質疑過的梁漢文、楊千嬅對唱曲〈滾〉,那真是一部奇怪的作品,大家互相去認

真遷就,林夕遷就曲調,導演和遷就林夕詞,歌手遷就導演……各方似乎都很認

真,結果弄出了一部彆扭的歌曲影片。我感覺,就像唐詩宋詞之演變為「案頭文

學」,粵語歌曲也已漸演變為「螢幕歌曲」,這是另一種形態的「以文化樂」,作

者與論者都將心力投注到相關場景的構建、意象的營造,以及演唱會舞台上的花

樣……但這樣的歌曲,還是能讓觀者喜而唱和的歌曲嗎?沒有人這樣質疑嗎?

或許有,但我在報刊與論文中看到的評論中,冇見到。我只看到這詞反映

了什麼、這想法或還可商榷……或是由於市道低迷,難得樂壇又有一件大製作,

於情於理也就捧他一捧,給大家加油打氣。

台語歌曲呢?雖有新台語歌運動,加上伍佰在浪子一路再創新猷,但 1990

年代晚期至今的新作者、新樂團,似乎很少能繼承到前輩的語言風格,而更多地

「國語化」了──很少作者能再掌握好閩南語的「白話」,再作不出老一輩或鄉

土、或市井、或江湖的「氣口」,而似乎只是把國語白話文用台語唱出來,漸漸

不像台語了。但考慮到我這一輩人也已多是都市文明加國民教育薰染出來、離傳

統文化已漸遠的現代漢人,這趨勢並不令人意外。許多人都有看出這點,也能解

說從前台語歌特有的詞語以及文化,但除了如此感嘆今不如昔,並批判一下國民

黨的國語教育之外,我還沒看到有哪位青年作者或歌手真能接續閩南語白話、民

謠傳統以及「新台語歌運動」的香火──我見過有人在努力,但還沒有讓我感覺

真正好的。

也不要怪罪國語教育,因為保持母語的香港,也有一樣的情形。如今粵語

歌除了一些鬼馬、批判的饒舌作品,似也愈來愈少見「白話」之作,而都歸趨於

這幾十年發展出來的這一套「粵語歌詞體」了。那是何以致之?不用想就可以說

是商業啦、資本主義啦、市場取向什麼的。問題是我們能怎麼做?另外一個問題

是,既然有那麼多人在感嘆台語、粵語歌曲失去原味,那如果你能「復古」唱出

一首正格的新作,也應該很有市場的才對。但為什麼我們幾乎聽不到呢?我有一

個最簡單的大膽答案:因為就是不會了。

我們現代漢族已經遺失歌唱的本能,又漸遺落方言的傳統,漢字的認知結

構、古典文學的運思,也很少有老師能講得通透,日常所用的漢語又多西化、詞

化、公式化……我們已經沒有一個醇厚的語言環境,讓我們得以在耳濡目染中自

然接上文化傳統,我們只能去找、去學,去「禮失求諸野」觀摩尚有古風的少數

民族。不然,就只能模仿現行的文體、語體,等而下之;或者憑藉天賦或天外飛

來的神筆去真正「原創」(original─注意「原」字),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爾

Page 6: Streaming Lyrics 010

5

撞中一次也很難長久。

華語歌曲的文體、樂理,仍待發明創造。如何才是「活法」,值得我們每一

個人思索。有時候,我聽完不怎麼樣的作品,或自己寫詞寫到死路上的時候,會

懷疑:我這研究真的有意義、有價值嗎?但當我又聽到撼動我靈魂的歌聲,聽到

歌聲中漢語的聲情之美,看到台上表演者和台下觀眾的歡樂,我就會再次恢復信

心:是的,它有意義、有價值,因為它有著我們的歡,我們的樂,我們的認同與

別識,我們在此現世裡所能感通的古今中外的靈魂。

我常說,漢族是文化決定而非血統決定,如此說來,當前十幾億中國人,

絕大多數都不是漢人,而只是「現代人」,與傳統割裂了的。當然,割裂以後,

這幾十年我們也有了「現代漢人」的文化,但這套文化裡面有多少東西能讓我們

如朝鮮族人崔健所念茲在茲的「真實地活著」,真實地面對生命?不是沒有,但

主流是安於庸碌、安於麻木,或「娛樂至死」,或嘴炮以遣之。厭棄高尚,甚至

見不得高尚,著意把祖先的文化、學問都認定是為服務統治階級、為鞏固父權而

造,聖人什麼的不是神話就是鬼話,不學也罷。然後再看西方民主法治以及資本

主義發展現況,發現也是神話加鬼話──因為我們希望西方也很爛或者更為邪惡,

這樣就有理由棄絕一切主義,給自己的混水摸魚、得過且過找到理由了。

有心人對此,就要反抗,就要搖滾,要尋天道、接地氣、與人鬥;要真正

活出自我本我超我小我大我,而不只是再複製勁歌熱曲、甜歌蜜曲、紅歌赤曲裡

流行化、馴化、淨化的人格。希望我們在認識到這些、認識到我們現代漢人在生

活與藝術上的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以後,能漸漸從自己開始尋回歌唱和舞蹈的本

能。如果能恢復這樣原始的精神,作出新歌新舞,表露出個人與族群的生命,則

即使它無所取於古典文學、傳統文化,我也必謂之經典、謂之民族。否則,唱再

多「中國風」、「文化創意產業」,也不過就是空笑夢、一場風聲罷了。

Page 7: Streaming Lyrics 010

6

本期目錄

【前言】 尋找漢人歌聲的泉源 1

目錄 6

【漫畫】 《小叮噹 X》外篇:技安與玉枝的文化評論 7

【剪報】 小武:〈天后壓軸〉 8

三點水:〈謝安琪 我們幸福嗎?〉 9

區新明:〈填詞 VS 作詞〉 10

【論說】 尋找漢人的歌聲 11

【論說】 古代樂論箋評(二) 16

《史記.樂書》

為子貢點一首〈鬼迷心竅〉

16

25

【記敘】 趙敏俐:音樂與中國古代詩歌的關係 29

【記敘】 一場宋詞的「復原式考古」─姜白石詞擬唱 32

「兮」字在現代漢語中的歌唱問題 36

【記敘】 香港海洋音樂祭 38

【資料】 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九) 55

許常惠:《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 55

崔健、周國平對話錄:《自由風格》 57

抱歉本期延誤了好幾天,漫畫也沒畫,下期當提早,補回來。這期頁數很多,

不過多半是圖。我其實也不應該寫那麼多,精力該用去寫作業和準備論文了。

訂正:上期〈囍帖街〉詞話謂粵語「不」字是高去聲,誤,應為陰入聲。

Page 8: Streaming Lyrics 010

7

七七八八:前些年台灣繼「F4」偶像團體之後又出來一個「五五六六」,該

團後來成為網民戲謔惡搞的材料。

基測:基本學力測驗,換湯不換藥之後的國中升高中考試,那年有一科出得

太簡單被人詬病。

Page 9: Streaming Lyrics 010

8

剪報

11 月 1 日《信報》樂評。此類樂評就是太泛,各方面都只蜻蜓點水點了一

下,只說它精彩,沒說它好在哪裡;說它好在「細膩」「不落俗套」,又是怎麼個

細膩法?雖有篇幅限制,但還是應該可以舉一兩首的一兩段,具體地說一點的。

另外可以看出,在市道低迷的現況之下,各家樂評似乎都很善意地對新歌持

鼓勵態度;鼓勵雖好,但如果只是因為人家在現在這個環境之下還努力作歌,就

無條件給予精神支持,似乎也不太能真正幫到作者與歌手。

Page 10: Streaming Lyrics 010

9

10 月 29 日《星島日報》。似也是因為人家努力探討了時弊便加以肯定,但

這樣就能保證它是好歌嗎?你的「百感交集」是從作品本身音樂、文學的表現而

來,還是由於外部的社會原因?在此似乎是社會原因較多。從社會層面談詞論曲

是最容易的,但歌曲並不只有這一面,我恐怕這種因為社會、政治等意識形態因

素而肯定藝術創作的捧場評論,會把流行曲帶離歌唱的本質更遠。

Page 11: Streaming Lyrics 010

10

11 月 1 日《信報》。《信報》文化版常有談論歌詞的專欄,各家亦皆能言之

有物,值得贊賞;此文是現役作者的現身說法,更值參考。

然而,最後一段似乎有些太著迷於文字的技巧了。有多少個張字又怎麼樣?

我完全贊成粵語歌詞要講究音韻,偶爾在文字上變花樣也不錯,但如果太在乎這

些,就可能悖離抒情與言志的本色了。

Page 12: Streaming Lyrics 010

11

尋找漢人的歌聲

此文寫於 2007年 3月 18日,發表在網上,有幾個網站轉載,似乎有一些小

小的影響。這裡重貼一遍,並以楷體夾註。

什麼是我們自己的歌?

英美歌曲流行的民國六十年代,李雙澤登高一呼「唱自己的歌」,而後有民

歌運動的發軔。那是一段我尚未追蹤的歷史。且先不論他們後來做出了什麼成果、

留下了多少影響,單就「唱自己的歌」這五個字,已足發人深省,且猶足發人深

省。

二零零五年三月,民歌時代最傳奇的歌手,卑南族胡德夫第一張專輯《匆匆》

出版,我很快買來聽了,聽了以後,感動良久,尋思良久。

胡德夫是一個,容我這麼說:已臻化境的歌手。《匆匆》十二首歌,有國語,

有台語,有英語,有卑南語;原住民的語文我無法評論,但他的中文與英文,都

絕對能當得「純正典雅」,沒有文化素養,寫不出來的。而同時,這所有的創作

與翻唱,都是胡德夫,都是他發明的「Haiyan Blues」(Haiyan:台灣原住民常用

吟唱句 Ho-hai-yan,亦可寫作「吼海漾」或「海洋」),原住民的文化之美,漢

語之美,英語之美,西方音樂之美,都由他冶於一爐而發揚出來,也因為他而更

豐富了。胡德夫真是唱出了自己的歌。

然後我就想:那我們呢?胡德夫,一個原住民,中文比一大堆漢人都好;人

生哲學的體會與實踐,也比不知多少身邊一大堆東西方經典的我們通透。聽胡德

夫,台灣漢人應該感到羞愧;我聽胡德夫,就很是自慚形穢。

我是什麼人呢?在台灣問這個問題,我通常會說,我是外省第三代,不會說

自己是漢人,雖然我算是漢人──為什麼呢?一方面,漢民族的認定範圍,從來

是寬泛的,而且漢人太多了,沒什麼好強調的;另一方面,我也實在不好意思大

聲地宣稱自己是漢人,因為,我怕自己不夠格。

就算我是漢人,我傳承了多少漢文化?

我們這一代的城市之子,雖然還說中國話、吃中國菜、過中國年節,但中華

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的濃度,是越來越稀薄,幾乎不成樣了。

Page 13: Streaming Lyrics 010

12

鄉下人,或者有鄉下淵源的台灣人,或許還能說,我們有媽祖出巡、八家將、

放天燈、過火、炸寒單,我們有閩南語、客家話,我們有歌仔戲、布袋戲、南管、

亂彈,我們有稻米文化茶文化......

但我有什麼?我這個台北人有什麼?什麼是屬於我的呢?有什麼,可以讓我

覺得,自己和一個偉大的民族是一體的呢?

現在我可以跟你說:漢字,中國的文學、歷史,儒家、道家的思想,還有許

多走在我前面的文化人。但這些,可不是中小學老師照本宣科的那一套;我是高

中以後,一半因為興趣,一半因為遇到好的老師和啟蒙書籍,才得以逐漸領略其

中奧義的。換句話說,我是「半路出家」;在沒想要搞懂那些傳統經典之前,我

也和一般的小孩一樣,看漫畫、打電玩,跟連續劇跟卡通,或許追個什麼偶像,

而討厭學校。

而且,就算我想要傳承漢文化,我能傳承多少?琴棋書畫──琴,國樂我不

懂,戲曲開始喜歡看了但還是外行;棋,象棋還可以,圍棋不敢學;書,毛筆字

我從未認真練過,草草練過也未曾,觀賞故宮精品,也只彷彿能看到皮毛;畫,

喜歡是喜歡,但也不懂,也沒練過。禮儀呢,只剩下意思到了就好的祭祖;武術

呢,小說看得不少,就是沒練;山、醫、命、相、卜五大方術,僅止於一些概念;

飲食,「吃」自然是懂的,但其中種種門道和講究就不一定了。

於是,我在追尋傳統的過程中,一再感到身為現代人的鄙陋。

都說台灣人缺乏美育,也不重視美育;批判這些是很容易,問題是:我們有

什麼辦法?你能如何改善?你就懂藝術了嗎?如果我想懂,我要怎麼去懂?

我相信萬事要從自己做起,所以我自問:「我要怎麼去懂中華文化?」

讀經史、學書畫、聽戲曲、練氣功、上市場下廚房,多識草木鳥獸,好好生

活,處處留心。嗟,誰有那麼多時間!又哪有那麼多資源?

而且,就算你有時間有資源又不愁吃穿,你也還是只會成天上網熬夜打電動

的啦。台北市是什麼地方?現在又是什麼時代?上列諸項,你只要有心去找,一

定找得到老師,或許還免費,但你會去嗎?人是很懶惰的,就算老師就在你家,

你也不一定會去學,我就沒學到我老爸老媽的廚藝。

但是,有些地方,有些人,上述這些,從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會了,就

算不精通,也都懂得大概。以前的社會──或者說理想中的古代──是有著這文

Page 14: Streaming Lyrics 010

13

化氛圍的。小時候,我聽《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當

時只覺得好笑又好聽,如今回顧,多少藝術、多少中華文化在裡面!

所以,我從高中開始,就有了一種強烈的願望,想要去吃透我們的傳統文化,

然後也創作出一些可以承先啟後的東西。所以,我從大學開始研究詩詞,並且立

志要讓古典文學在現代流行歌曲中發皇出新的活力。

然而,話說從頭,你或許也會問:為什麼我會那麼想去追求「傳統」?

一句話:曾經滄海難為水。

古人的精神生命,曾經那麼豐富;精神空虛的現代華人世界,又丟掉了那麼

多遺產,也沒從西方學到多少精神。不說大環境,就說我自己,我真正讀過經典、

看過好戲、聽過好歌了,而日日耳目所及,市場上儘是一些俗濫的東西,教我如

何不難過?及見非主流的藝文界人士,做一些號稱復古又創新的跨界或前衛或實

驗作品,努力又用心,卻也常根本搞錯了古典,又教我如何不嘆息!而我自己呢?

就算是日常生活,和我見過的一些有學問又有品味的前輩相比,都實在遠遠不

及。

簡而言之:我想活得豐富,而對我來說,最親切又最豐富的寶藏,是漢文化,

所以我想追求它。

可是,漢文化就真有我想要的東西了嗎?

就拿歌唱來說吧。我們民族最原始的歌謠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歌聲,能像胡

德夫那樣,就承載了整個文化的情感與滄桑,而且全然地當代,全是現代人的心

聲,又有藝術的深度與厚度?

我聽過台語、客語歌,但是不滿意。當代的,雜質太多;古早的,也都已是

近世農業社會的產物,遠不如還保有「巫性」的原住民文化純粹。

什麼是「巫性」?一種能與造化相通的心靈的歌聲。都是人類,為什麼原住

民個個能歌善舞,漢人就沒那麼行?是不是因為,我們漢人,已經遠離自然,喪

失「巫性」很久了?再加上百年來的西潮,以及華語歌曲的流變,以致今天,我

們竟然不知道,最原始的漢語之歌,是什麼樣子,也不會唱了?

上古時代,漢人很會唱歌的,孔子就很愛唱歌,普通人也能隨口編歌。後來,

政治發展,上層的廟堂音樂僵化,下層不登大雅之堂的音樂被輕視,戰亂又讓不

Page 15: Streaming Lyrics 010

14

知多少最精華的音樂失傳。再到近現代,音樂的地位是有提升了,然而,綜觀百

年來我們聽得到的各種漢語流行曲,即是佳作,也多只長於「人文」而短於「巫

性」與「神聖」。

著有《易經美學十二講》的姜一涵教授,認為人類智慧有三角:原始的「巫

性智慧」,社會化的「人文智慧」,以及宗教的「神聖智慧」。我認為,以這三角

論列音樂,再恰當不過。西方古典樂以虔誠的信仰和嚴密的數理達到了「神聖」,

世界各處原始社會中,還保持著「巫性」,歷史悠久而且文字一貫的中國,則「人

文」最發達。但,人文是會變遷的,今天的人文,與五十年前、一百年前,都已

太多隔閡,而且,我們今天,怕是連「人文」也欠缺了。

胡德夫的歌曲,巫性、人文、神聖,幾乎三者兼具了──只有神性還差一點。

要論他對原住民歌曲的貢獻,即使我沒有研究,我敢說,是他補上了「人文」這

一角,而在幾十年傳統與現代的掙扎中,接近了神性。我們漢族呢?

我聽京劇、崑曲,我真喜歡,真是欣賞,可是我不會唱,我學不來。再者,

許多唱詞,意境與思想都還大有改進發展的空間。

我聽民歌時代的國語歌,最好的一批作品出自李泰祥,他也不是漢人。其他,

就是基督徒梁弘志在「神聖」有其獨到之處,及羅大佑石破天驚的「人文」。

我聽《大陸尋奇》之類節目裡偶爾播放的,山野之間的吟嘯,想到一些文章

寫說,他們在陝西旅行,旅程中突然聽到一陣秦腔,頓時,一種悠遠至極的共鳴,

在心底蕩漾開來......

或許這就是我想要的。可是,那古老唱腔的傳承者中,有胡德夫這種境界的

創作者嗎?我現在還沒聽說,我很期待。

聽來聽去,近者不滿意,遠者不可及,現在,我在聽的是三四十年代上海的

時代曲。

周璇、白光,那個大時代,造就了這些歌者。那年代的詞人,也是在西風東

漸、新舊交替的劇烈動盪中出來的。他們有舊學素養,有西樂新知,又有亂世的

歷練,以及上海這個市場,實在產生了不少金曲。那時的歌曲,韻味深長,看似

簡單,但越聽越有味,尤其一些狀聲詞、襯字的運用,真是太美了。他們是怎麼

做到的?我們有辦法在那基礎上再進一步,做出更好的,更能發揮漢語之美,達

到三種智慧,而且能在市場上成功的嗎?

Page 16: Streaming Lyrics 010

15

我期待。

後記

四年過去了,當時的筆觸比較感性,而知識還不夠──現在也還是不夠,永

遠不會夠;但如果一定要方方面面都研究透徹才能動筆,那等你研究透,你也老

了。所以我寧願一有想法就寫出來,不怕淺陋偏失,但願識者指正;於是,我剛

開始研究歌詞時,還有著不少低級的見解、鑽牛角尖的偏執,後來就漸漸穩住,

比較不會犯傻了。

這篇文章對「原始」的嚮往還沒有說得很清楚,這裡必須再說明一下,以免

誤解。這裡的「原始」並不是說回去拿長矛披獸皮,在山林裡跑來跑去,圍著篝

火拍大腿跳舞唱歌,而是說:歌聲直接從靈魂出來,而靈魂與天地、與你所處的

環境相融相通。所以也可以換句話說「原真」,或者再強調「始」字的女字旁與

胚胎之象。

姜一涵《易經美學十二講》是一本我稍早在誠品書店買的新書。這幾年我也

沒問學易的朋友,這書是真有見地還是「野狐禪」,然而「巫性智慧」「人文智慧」

「神聖智慧」的分類概念給我啟發甚大,現在我也就記得這三點,忘記那本書怎

麼談易的了。

中國讀書人有好古、尚古的情結,總覺得上古時代「道術」還沒分成諸子百

家之前,政治和人心是怎樣純樸和諧……這種思想在近現代已被批得很夠了,於

是我開始對「古」有所嚮往的時候,也第一時間就要警惕,警惕自己不要把古代

啦、什麼傳統都想得太好。例如唐詩宋詞該怎麼吟唱?張大春先生就說,他曾下

鄉去訪問一些耆老,結果發現都是些食古不化的冬烘先生。我們受現代教育,長

大後讀文史的,對那種傳統書院、私塾出身的前輩常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敬意,

覺得他們定有什麼傳統教育才能培養出來的氣質與見識;研究歌曲,也會認為那

些沒讀過書的民間歌手,一定比我們讀書人多出什麼傳承,或是天授的本事……

但其實不一定啊。

再說,就算真有個活古董,像許常惠先生發掘的陳達,你也沒法學他那樣唱,

因為你整個生命形態都和他不一樣,就算勉強去學他的那樣「原始」,模仿出來

也不會是你的「原始」。

只要用真心歌唱,不拘於任何成法、成見,則機緣到時,我們都可以唱出自

己的歌;抓住這份感覺,新時代的漢風就有譜了。

Page 17: Streaming Lyrics 010

16

古代樂論箋評(二)

《史記.樂書》箋評

《樂書》原文甚長,本刊篇幅無限,全文轉載,但將我要談的重點以紅色粗

體標出,然後以明體藍字作評。不想複習全文的朋友看重點就好。你沒讀過?現

在讀一遍就讀過了。

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

未嘗不流涕也。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

君子不為約則修德,滿則棄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

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

者益異。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凡作樂者,所以節樂。君子以謙退為禮,

以損減為樂,樂其如此也。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比聲律,

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鹹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

飾厥性。故雲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淫。及其

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開宗明義就禮樂並稱,強調政治功能。現代的讀者可能多要「倒彈」(台語

「倒胃口」),說是洗腦、統戰、腐朽……什麼的了。但我們看看少數民族的生活

與音樂,再想一想:上古時代,唱歌跳舞還是我們祖先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部份,

而我們祖先也是從部落發展起來的,群體生活中,音樂當然不會沒有政治、社會

的作用,所以古人會有這種「音樂社會學」,實在是很自然的事。相對來說,從

這些禮樂並稱的論述,也可以推論,上古時代華夏人的生活確實不缺音樂。

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辟,名顯鄰州,爭以相高。自仲尼不能與齊優

遂容於魯,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猶莫之化。陵遲以至六國,流沔沈

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並國於秦。

秦二世尤以為娛。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

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

襲。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殷勤,非此和說不通,解澤不流,亦

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後行遠乎?」二世然之。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鳷宗廟。孝惠、

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

Page 18: Streaming Lyrics 010

17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

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

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硃明,秋歌西昚,冬歌玄冥。世多

有,故不論。

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複次以為太一之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霑赤

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

梢,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

國,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

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

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樂者,

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

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

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是

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禮

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

安以樂,其正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

道,與正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

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搥,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

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

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

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於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

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

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

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

食饗之禮,非極味也。清廟之瑟,硃弦而疏越,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

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

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Page 19: Streaming Lyrics 010

18

「由人心生」「生人心」「生於人心」,讀古書讀到這種排列組合變化時宜反

覆翫味;這樣三句就把人心與音樂的交互作用總括了。「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正

乖」,乖是乖戾、乖違、乖離的意思。我們現在是治世、亂世還是亡國?都有。

我們有些人活得還不錯,有些人很辛苦很有怨氣,也有些人像台灣原住民,其傳

統生活空間被官商以「開發」之名剝奪了去,這就是亡國了。是故「和」「乖」

「困」都是「正」,正對淋漓的現實。你真有如此「情動於中」而形於聲,你的

音樂就是正格的。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頌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己,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

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

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彊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

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

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

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

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

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

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注意「同/異」「親/敬」「流/離」三組相反相成的關係。這不是簡單的二

元對立,因為「親/敬」「流/離」都是可以「相反為訓」的字,如「親」字既

可「親愛」也可「近之則不遜」,「離」則既是接觸也是疏遠。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

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

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

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靜」字頗具深意,要留意「爭」這一半。「無怨」並不是就和諧順服了,

而是排遣掉負面情緒,再去做該做的事。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

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

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故

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詘信俯仰級兆舒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

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

Page 20: Streaming Lyrics 010

19

文者能術。作者之謂聖,術者之謂明。明聖者,術作之謂也。

說得很偉大,好像很難,但其實並不難,「該怎樣就怎樣」就是了。兩三個

人在山林原野遊玩、相處,自在地唱歌、奏樂、吃飯聊天,就是大樂大禮了。只

是因為世界上人越來越多,關係越來越複雜,這些才越來越難。所以我們一方面

要知道這原本並不複雜,一方面也要明白現在這很難。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論倫

無患,樂之情也;欣喜驩愛,樂之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

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於山川鬼神,則此所以

與民同也。

化入你的歌聲裡。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辨者其禮具。干戚之舞,

非備樂也;亨孰而祀,非達禮也。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

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天高地

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也。春作夏長,仁也;

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近於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辨宜,居

鬼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作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

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

地氣上隮,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

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別則亂登,此天地之情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

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太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

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云樂云」。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

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

舞行級遠;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級短。故觀其舞而知其德,聞其諡而知其行。大

章,章之也;咸池,備也;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

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

Page 21: Streaming Lyrics 010

20

象德矣。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煩,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

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

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閉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

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

注意「所」字。我剛開始讀古文會把它和今天白話文的「所以」搞混,後來

我才感覺到,這「所」不是虛字,而是兼有動詞、名詞、形容詞的實指,是「場

所」的所:我們以樂為「所」,「所」在音樂裡面去「象德」──換句話說,將德

性予以「具現化」(這是日本漫畫《獵人》所創的詞)。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樂章

德,禮報情反始也。所謂大路者,天子之輿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緣

者,天子之葆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群,則所以贈諸侯也。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別異,禮

樂之說貫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順天地之

誠,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這段很奇怪。雖然後文說要點在「窮本知變」,但好像不能把前面「情之不

可變者也」說圓。不知這段是太史公自己的想法還是從哪本典籍抄來的,我現在

手邊沒有《史記會注考證》,本刊也不是研究古書的,還是先置疑吧。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

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樂者,非謂黃鍾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布筵席,陳樽

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辯乎聲詩,故北面

而弦;宗祝辯乎宗廟之禮,故後尸;商祝辯乎喪禮,故後主人。是故德成而上,

於天下也。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風移俗易,故先王著其

教焉。

夫人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Page 22: Streaming Lyrics 010

21

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而民思憂;嘽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

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經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

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這一段最可能被倒果為因──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應該是先有母雞。母雞先

淫亂了,然後有「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然後「民淫亂」,然後官員、黨棍批

判查禁「黃色歌曲」,然而追究不到源頭的那些母雞。母雞不是誰,乃是統治者

以及整個民族的心性所向。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

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

而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也。類小大之稱,

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

矣」。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育,世亂則禮廢而樂淫。

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奸。狹則思欲,

感滌蕩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

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以類相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廢禮不接

於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然後發以聲音,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

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

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

和清濁,代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

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

可以觀德矣。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

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後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

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

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複亂以飭歸,

Page 23: Streaming Lyrics 010

22

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以情

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

君子曰:禮樂不可以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

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

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者也。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

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

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煇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

理髮乎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知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謙,樂主其盈。禮謙

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謙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

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諸聲音,形於動靜,人道也。聲音

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能無

亂。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

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

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

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

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

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

俯仰詘信,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

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

怒皆得其齊矣。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

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始奏

以文,止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

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

■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今君之所問

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

Page 24: Streaming Lyrics 010

23

文侯曰:「敢問如何?」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祅祥,

此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

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曰:『莫其

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於文王,其德

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此之謂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與?」

文侯曰:「敢問溺音者何從出也?」

子夏答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趣數煩志,齊音驁辟驕志,

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不用也。詩曰:『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

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

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曰:『誘民孔易』,此之謂也。然後聖人作

為鞉鼓椌楬塤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後

世有尊卑長幼序也。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

武臣。石聲硜,硜以立別,別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

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

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君

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子夏是孔門弟子裡比較拘謹、古板的一位,魏文候喜歡流行歌曲,不喜雅樂,

心下有些不安,代表他對古樂還是尊重的,但子夏這樣長篇大論把大道理一擺,

我看魏文候真要徹底倒胃口了:好濫淫志,燕女溺志,趣數煩志,驁辟驕志,是

都在講我嗎?好把,寡人就是那樣的人,認了吧。此後魏文侯還是尊重子夏,讓

他的西河學派開枝散葉培養人材,現實政治上則打仗訛詐,搶錢搶地搶女人,這

才是戰國時代的王道。子夏所代表的儒家政治倫理在這一潮流中,保持著堅守正

道的拮抗的能量,但這樣以道德思想作為硬殼來武裝自己,終是難以親民的。這

就是子夏不及孔子之處了。一嘆。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

也?」

答曰:「病不得其眾也。」

「永歎之,淫液之,何也?」

Page 25: Streaming Lyrics 010

24

答曰:「恐不逮事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

答曰:「及時事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

「聲淫及商,何也?」

答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

答曰:「有司失其傳也。如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

遲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

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

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陝,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複綴,以崇天

子,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蚤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

之至也。且夫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

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

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

濟河而西,馬散華山之陽而弗複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復服;車甲弢而藏之府庫

而弗複用;倒載干戈,苞之以虎皮;將率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

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

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稅劍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

以臣;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

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悌也。若此,則周道

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Page 26: Streaming Lyrics 010

25

這段是對周武王的「主題曲」的探討。孔子一句句問這裡為什麼這樣、那裡

為什麼那樣,賓牟賈答著答著,到後來發現自己長久以來的知識有問題了,於是

起身正色,執禮請教,孔子再請他坐下,慢慢從歷史背景講起。或許孔子之前也

沒想得那麼完整,但是談著談著這觀念就越來越清晰,於是興之所至,就在這番

漫談裡面,把他長久以來的音樂思想與史觀串成了一氣。我們還可以注意到,最

後這一大段,孔子的話有許多問句,是商量的語氣,而不是說教。這就是他和後

世儒者不同的地方──孔子還不確定自己對不對,後儒則認為夫子之道就是真理,

這就差了。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

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寬而

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

正直清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

直己而陳德;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

之遺聲也,商人志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志之,故謂之齊。

明乎商之詩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詩者,見利而讓也。臨事而屢斷,勇也;

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

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子貢問樂。

子貢是孔門弟子裡最讓我心有戚戚焉的一個可愛的人。他有錢,也能賺錢,

也能長袖善舞宣傳行銷,他在現代也會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然而他又最是傾慕孔

子的人格,他總想要讓自己也表現出這樣那樣的德性;他常常問:「那樣可以嗎?」

「我這樣好不好?」這裡他又問「我這樣的人適合唱什麼歌?」他始終覺得自己

少了些什麼,少了夫子那樣的充悅和厚,圓融完滿……他也想要那樣,但他不偽

裝──儘管他可以裝,他很能跟人吹噓;只要他想,他隨時可以賺到世間的榮華

富貴……但他心裡還是發虛,而又能誠實對人表露出他的心虛。他始終是追慕,

而找不到自己的道、自己的歌。……我真能理解他為什麼會在孔子去世後逾制守

喪六年。

子貢適合唱李宗盛、趙傳的歌:〈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我終於失去了你〉、

〈鬼迷心竅〉……是的,讓我代子貢點一首〈鬼迷心竅〉給夫子:

A1

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 平靜的心拒絕再有浪潮

斬了千次的情絲卻斷不了 百轉千折它將我圍繞

Page 27: Streaming Lyrics 010

26

A2

B1

B2

A3

有人問我你究竟是哪裡好 這麼多年我還忘不了

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 沒見過你的人不會明瞭

是鬼迷了心竅也好 是前世的因緣也好

然而這一切已不再重要 如果你能夠重回我懷抱

是命運的安排也好 是你存心的捉弄也好

然而這一切已不再重要 我願意隨你到天涯海角

雖然歲月總是匆匆的催人老 雖然情愛總是讓人煩惱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 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凡音由於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故為善者天報

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舜

之道何弘也?紂之道何隘也?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

意,得萬國之驩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時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紂樂

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故身死國亡。

而衛靈公之時,將之晉,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時聞鼓琴聲,問左右,皆對

曰「不聞」。乃召師涓曰:「吾聞鼓琴音,問左右,皆不聞。其狀似鬼神,為我聽

而寫之。」師涓曰:「諾。」因端坐援琴,聽而寫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

未習也,請宿習之。」靈公曰:「可。」因複宿。明日,報曰:「習矣。」即去之

晉,見晉平公。平公置酒於施惠之台。酒酣,靈公曰:「今者來,聞新聲,請奏

之。」平公曰:「可。」即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

「此亡國之聲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師曠曰:「師延所作也。與紂

為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先

聞此聲者國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原遂聞之。」師涓鼓而終之。

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平公曰:「可得聞乎?」師曠

曰:「君德義薄,不可以聽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原聞之。」師曠不

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

舞。

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

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平公曰:「寡人

Page 28: Streaming Lyrics 010

27

老矣,所好者音也,原遂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雲從

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屋

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

聽者或吉或凶。夫樂不可妄興也。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正

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

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

琴長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為宮,而居中央,君也。商張右傍,其餘大小相

次,不失其次序,則君臣之位正矣。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

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

人整齊而好禮。夫禮由外入,樂自內出。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須臾離禮則暴慢

之行窮外;不可須臾離樂,須臾離樂則奸邪之行窮內。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

也。夫古者,天子諸侯聽鐘磬未嘗離於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於前,所以

養行義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於無禮,故聖王使人耳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

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義之道。故君子終日言而邪辟無由入也。

樂之所興,在乎防欲。陶心暢志,舞手蹈足。舜曰簫韶,融稱屬續。審音知

政,觀風變俗。端如貫珠,清同叩玉。洋洋盈耳,咸英餘曲。

今人看到「上古明王」或將嗤之以鼻,但如果把它改成「部落長老」,大概

就要轉而萌生敬意了。許多人問樂於少數民族,族人說音樂是我們的生活,不只

是娛樂,問者深以為然。然而回頭看《史記》,我們華夏不也是這樣嗎?只是當

社會由部落進步到城邑、封建以至中央集權之後,這音樂的精神才會隨著上下階

層的分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漸漸僵化,然後淪為政爭的工具與話題。

古今中外各種音樂,用儒學「禮樂」的觀念來聽,都很可以延伸出一堆想法。

簡單、武斷一點,可作「讖緯式樂評」,論證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進步一點,

可參用社會學理論以尋找反抗的能量,唱衰主流、體制以「維穩」為主要目的而

搞的那些音樂。

司馬遷與各種古代音樂理論,是站在建設體制,而非破壞的立場去論述音樂

的體用,這讓許多近現代的論者厭棄,認為是泛政治化、道德化而遠離了音樂本

身。他們批得不錯,但我們這一輩應該扳回來一點,想想這一套論調是否也有可

資取法的真東西在裡面,而不只是冠冕堂皇的空話,或隱含攻訐的政論(《史記》

是也,司馬遷不滿武帝)。

Page 29: Streaming Lyrics 010

28

2007 年 4 月 14 日,我就寫過一次讀這篇《樂書》的心得,摘錄如下:

什麼時代就會有什麼音樂。傳統禮教的衛道人士,錯在「倒果為因」,去批

判、否定流行歌曲,而無力於其所從來。

衛道者與革命者皆有失之片面處,而一整套禮樂的理論就在那爭執中被支解

了,加以古樂又多失傳,今遂無人問津。

但是音樂究竟是什麼,西方和現代仍然沒能給我們一個滿意的說法,世人遂

不知其本,流行音樂人遂也只能隨時變化。然而,《樂書》就能提供一個完整(

雖然籠統)的理論框架。明乎此,我們今天的創作者就可以律定自己創作的目標

,而從誠意正心功夫做起,發出真正屬於你的聲音。

換言之,《樂書》是一部綱領、心法,它可以幫助你發明創作與演繹的「自

覺」self-conciousness。

那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一通萬通的一種物理。

五音對五臟的對應也很有趣。太史公曰:「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

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心,徵

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

廟,下以變化黎庶也。」

王唯工《氣的樂章》一書,論述了人體經脈共振頻率的倍數關係,為什麼這

個音有這種感情、那個調有那種感覺?真要從科學去研究,或許就跟這頻率有關

。而為什麼古人會那樣對應五音與五臟?絕對不是胡湊的。也許,結合物理與中

醫,我們可以找到古中國音樂理論的科學解釋,乃至應用。

這個大膽的假設,有沒有人想到過?

上文還是太武斷了:「《樂書》是……那是……」現在我可不敢再這樣寫。其

實要發出你自己的聲音,也不一定要讀這些書,只要你有真心和本能。要讀這些

書的是我這種太早就被一堆現成文化觀念,一堆已持續了兩千多年的論戰塞滿的

人。但大家也不要鄙棄這些書和我們這些與之纏鬥的人,因為在這兩千多年的論

爭中,產生了許多偏執與知見障,其影響是遍及華夏的,你不讀書也會不自覺被

影響。所以就讓我們讀中文、歷史和音樂的人來負責整理這些糾紛吧。以後有空,

再來為其他孔門弟子找主題歌。

Page 30: Streaming Lyrics 010

29

趙敏俐:音樂與中國古代詩歌的關係

10 月 22 日上午,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教授來本系開

講,講如何用音樂、歌曲的思維重新解讀《詩經》《楚辭》以至漢代樂府詩。到

場者十數人,皆本系教授與研究生。因為規模小,所以講完大家都能提問。

我大一國文上過《陌上桑》,這首詩很特別:它沒有結尾。唱完就斷了。然

Page 31: Streaming Lyrics 010

30

而斷得很有滋味;後世有人狗尾續貂叫那公子不要妄想了,便接得索然無味。現

在想想,如果把它當一場歌舞來看,最後一段可以重複唱兩、三遍,跳一支舞,

然後讓那廝黯然退場,這便演完了,再多唱就畫蛇添足了。附錄全詩如下: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

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詩詞本來就應該和音樂合起來看才對,這不該是常識嗎?各位今天這樣想很

容易,但過去一千多年並非如此!龔鵬程在《文化符號學》和很多文章中都寫過,

由於國人對文字的崇拜,以及掌握文字的士人的自矜,各種詩詞的審美取向和創

作標準都是越來越向文字靠攏,甚至到明、清的時候有論者明文表示不相信、無

Page 32: Streaming Lyrics 010

31

法想像那些古詩詞原本有曲──當然,這是極端;多數學者只是說「不可考」。

這到現代應該改過來了吧?抱歉,還很少。我們是知道要改,但並不是每個讀中

文系的人都有學音樂,學也不一定學過中國古代音樂,學過也未必夠用,所以這

路還長著呢。

講完提問,我問:學界對此有沒有試作「復原式考古」,試模擬古代的語言

和歌調來重新演繹這些作品?當然這很難,也不可能正確,但至少可以給彼此一

些啟發。教授說還沒聽說過有。

然而,幾天以後,本系就有一場「姜白石詞擬唱」的音樂會──拿南宋姜白

石的詞,擬宋代語音來唱,正是我想聽的。當然,這是因為姜白石有樂譜傳世,

沒譜的中古、上古詩歌就太難模擬了,除非有了時光機。

另外我說,中國近現代的學堂樂歌與第一代流行歌曲,自李叔同等人以下,

眾文人作者不約而同地大量挪用了《詩經》、《楚辭》的體裁來寫歌詞。我想,這

當是因為他們第一想到的就是這個──古代的樂譜已失傳了,現在我們又有了樂

譜,那麼,用《詩經》、《楚辭》的文體來寫歌詞,不也就在創新中寓了復古之意?

所以這種寫法想來是許多有廟堂情結的文人所歡迎的。至於這樣的文體是不是真

的適合西方近代以來十二平均律的音樂?就沒什麼人去探討了。

Page 33: Streaming Lyrics 010

32

一場宋詞的「復原式考古」─姜白石

詞擬唱

10 月 29 日晚上,去環境清幽的南蓮園池參加了這場音樂會,忘了帶照

相機,這裡就貼節目單。

Page 34: Streaming Lyrics 010

33

音樂會規模不大,現場來了一百多人,幾位老師皆著長袍或長衫長裙。樂隊

編制則琴、簫、板鼓、主唱,這就像搖滾樂團的吉他、貝斯、鍵盤、主唱一樣是

一套簡潔的標準編制吧。

Page 35: Streaming Lyrics 010

34

會後我買了現場展售的光碟與小書,80 元,這是他們 2004 年 10 月錄製的。

Page 36: Streaming Lyrics 010

35

古代樂譜就是這樣,不記節拍的。

轉譯成現代簡譜的樣子。各位請看一下左頁〈揚州慢〉倒數第二行的「波心

蕩」,譜上「蕩」字只是一個 Fa,但老師唱的時候,是著意震顫了一番,真唱出

了「蕩」的感覺,真是精彩,這就是傳統文人音樂裡行腔吐字的聲情之美。古人

雖短於作曲、惟文是尚,但對如何表現漢語、漢字的音韻之美,確實做到了千錘

百煉,至今尚在戲曲裡傳承著。這張唱片與這場演唱會,陳春苗、張麗真老師皆

用崑曲的唱腔來表演,的確清空雅致。

Page 37: Streaming Lyrics 010

36

「兮」字在現代漢語中的歌唱問題

是日,老師除以擬宋音演唱〈杏花天影〉等詞,也有一首〈琴歌〉是用普通

話唱的,然而我一看歌詞就發現問題了:「日暮西山兮」,好多「兮」字,老師會

怎麼唱?

果不其然,老師唱「西ㄒㄧ xi」。我們知道,「兮」是一個作連接、感嘆用的

虛字,但近世北方語音讀作「西」,就不能表達那種感覺。

大學時讀聞一多在《神話與詩》研究楚辭的文章裡寫說,「兮」應該就是「啊」

的音。我感覺也不對勁,「西」和「啊」發音也差太多了,而且把楚辭的兮都用

啊來讀感覺很怪。

後來我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一齣演司馬相如寫《長門賦》的歌仔戲,其閩南語

把「兮」唱成「嘿ㄏㄟ hei」,當下我就想:是了,這感覺就對了。現在各地民歌

與流行歌曲都還有用「嘿」這個音作感嘆、連接詞的,因為這個音就適合這用場。

「西」就不行。

奇怪的是,儘管近世官話發音的「兮」已失去它在聲音上的連接、感嘆功能,

習於古文的人們寫文章還是用它作連接、感嘆詞,就像「嗚呼」是上古的口語,

後世此音不傳,但這兩字仍在文言裡保持著原來的功能,我在李香蘭的書裡還看

到當年日文歌詞很多「嗚呼」,讀音完全不一樣,但寫這兩個漢字,訓讀。它超

越了發音,昇華成了一個符號。到今天白話文,我們還會說「悽慘兮兮」「可憐

兮兮」,這是從現代的語音給它發展出的新用法。

當然,在文言文裡沿用「兮」和「嗚呼噫嘻」之類的沒什麼不好,甚至可以

超越聲音給讀者更廣闊的想像空間。但如果要寫歌詞、唱詞還用「兮」就不大對

勁了。如李叔同寫〈夢〉:「哀游子煢煢其孤立兮,在天之涯」,我手上北京愛樂

女聲合唱團的版本,用普通話唱,還把「兮」作強拍而非弱拍處理,那吐字行氣

就很突兀(而且她們還把「涯」唱作「牙ㄧㄚˊ」,不對,該唱「ㄧˊ」,為什麼?

大一國文老師教《古詩十九首》「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是讀「ㄧˊ」的。

李叔同用的是這的典故和古音)。奇怪,一百年來那麼多寫詞的教師、演唱的學

生,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嗎?

那「兮」應該怎麼唱才好?我想,也未必就要學閩南語讀「嘿」,而應該是

根據樂曲和情感的需要,自由發揮,拉到幾個音節乃至相差很遠的音都行,只要

最後唱起來感覺對。蓋我們聽民謠,常可聽到許多不會用漢字在歌本裡寫出來的

Page 38: Streaming Lyrics 010

37

虛字,可聽到多種拉腔和過門的變化,但在文人寫的歌詞和現代流行歌曲的歌詞

中,就越來越少見。然而那些「啊喂咿都」之類的虛詞,也是漢語很重要的部份,

尤其在歌曲上,我們今天寫歌詞,不該忘記除了辭典裡一萬個常用字以外,還有

很多有音無字的虛詞好用;處理古代詩詞的「兮」字時,似也該活泛一點。如果

曲中那一處就適合發「西」或「嘿」的音,自然可以那樣唱;但如果感覺不對,

就應該另想辦法了,若沒法擬出恰當的音,或也可以考慮嗯嗯哼哼哼過去,

是次姜白石詞擬唱,「日暮西山兮」、「將維舟兮無所」的「兮」,我聽起來感

覺就是突兀不對勁的;放在句尾還勉強可以接受,句中的「兮」就怎樣都不對味,

唱功再好也沒有用。文言裡面,這個「兮」字可以包羅萬象,我們閱讀時也可以

就用一個「西」或「嘿」之類的音來概括一切;但到歌唱時,你一定要具體地定

到一個音上面,這就不能抽象概括了。

這個問題很小,也很大,希能得到各位師友指教。

Page 39: Streaming Lyrics 010

38

香港海洋音樂祭

10 月 30 日下午,到了尖沙咀文化中心廣場參加這首度移師香港的海洋音樂

祭。和工作人員聊了一會,這次的先期宣傳太少了,來的人沒有很多,我估計也

就一兩千人,但人少一點也好,不會像以前台灣那樣七萬多人塞到爆滿。今年辦

得很好,明年一定會爆滿。

工作人員、角頭唱片的帳蓬。

Page 40: Streaming Lyrics 010

39

分成兩個舞台:草根部落台(上圖)、熱浪搖滾台(前頁),一台演完,觀眾

移步去另一台,如此交替。

節目冊。右邊是同時發送的台灣文化宣傳小冊,有臉書頁面。

Page 41: Streaming Lyrics 010

40

「這裡販賣何一個……」打錯字了嗎?

節目表。我快五點才到場,從米粉開始聽起。

Page 42: Streaming Lyrics 010

41

Page 43: Streaming Lyrics 010

42

Page 44: Streaming Lyrics 010

43

Page 45: Streaming Lyrics 010

44

大家都愛小叮噹,都愛惡搞小叮噹。

Page 46: Streaming Lyrics 010

45

Page 47: Streaming Lyrics 010

46

米粉樂隊,用的廣西官話,歌曲如〈趕墟〉是熱熱鬧鬧的農村樂曲,用民樂

而不只是民樂,更是現當代的民樂。極為精彩!

Page 48: Streaming Lyrics 010

47

PB33,是日搖滾台人聲的音量小了一點,都被樂器蓋過,聽不清他們在唱什

麼。

梁曉雪。他們都唱英文歌,沒唱中文的,讓我有些失望。

Page 49: Streaming Lyrics 010

48

魏如萱。冊子上說她嗓子受過傷,這回似也有些力不從心,加上麥克風音量

也偏小,表現得並不理想。可惜了。

佤族樂隊司崗里──這是雲南邊境一支以悍勇善戰著名的民族。女主唱的歌

聲也極是奔放,唱到高興處更能起舞,甩動一頭及腰的長髮;舞步並不特別,但

就是英姿颯爽,好看極了。古人有「碩人頎頎」之句讚頌女子的健美,我在她身

上看到了。此樂隊也飽具地氣,果然會音樂的民族用起現代樂器,就像會打仗的

民族用起槍炮,很快就能如臂使指自然熨貼,傳統和現代結合得一點也不突兀。

Page 50: Streaming Lyrics 010

49

SKARAOKE,他們的管樂真精彩!也自己寫歌唱歌,樂陶陶喜洋洋。大多數

觀眾都是第一次聽到他們,而從一開始就被帶動。他們第一首演奏了張國榮原唱

的〈倩女幽魂〉,真是歡樂。

Suming。他的歌曲表現著一種人生態度:儘管卑微渺小,但真實地活著,感

觸著周遭種種事物。其中一首歌我聽了兩段才聽出來,這是去年選舉時收錄在蘇

貞昌陣營出品《Open Taipei》概念專輯的一首,當時我狠狠對它的語法和思想批

了一通,認為你這是自甘愚順來幫襯政客。但這回聽現場我卻沒有那樣的惡感。

因為場合單純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心情複雜地聽完了他。

Page 51: Streaming Lyrics 010

50

戴佩妮(中間金髮者)與佛跳牆,我沒照好。果如冊上所言放得很開,可惜

歌詞我只聽得出一兩成。這有現場的問題,也有他們歌曲本身的緣故。

壓軸的巴奈。吉他上面貼滿著反核、保衛鄉土等各種社會運動的貼紙。巴奈

一開始「先上音樂課」,教大家唱 ho-hai-yan,不過這有點難學,大家唱得不太好,

Page 52: Streaming Lyrics 010

51

台上台下都笑了。接著巴奈開始正式表演,到第二、第三首歌時她先生(「我家

的農夫」)那布也上台了。婦唱夫隨,那布又講起一大段怒吼般的口白,唱完後

巴奈解釋:這是自我介紹的方式,大聲喊出自己的族群、父系與母系源流,「這

和都市上班族的自我介紹不一樣吧?」如此,將他們的文化帶給了香港觀眾。

我第一次聽巴奈的現場表演,總算體會到了人所說的「穿透力」:她真是直

抒胸臆,用最簡單直接的詞句直指人心。而且,我第一次聽,就完全聽懂了她的

歌詞──一般樂團的歌詞,現場表演,我能聽得出三成就不錯了;巴奈的歌詞,

我聽得出九成以上。歌曲不該本來就是這樣的嗎?但為什麼八十多年來還是好多

流行歌曲不能一聽就懂呢?她是真正在唱歌,在歌中說話,配器也就簡簡單單一

把吉他,絲毫不至喧賓奪主。這樣的歌曲就是我一直想找的。

現已有人將當晚錄影傳到 Youtube 上了。首先唱新專輯收錄的〈海歸〉:

記得在藍色的海裡 我是不吭聲說話的孩子

嘩啦啦啦 嘩啦啦啦

沒有音樂的傳統 我的歌聲只有兩三句

嘩啦啦啦 嘩啦啦啦

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

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嘩

白色的月光又昇起 黑色的記憶就拋去

哦 放 遠方

白色的月光又昇起 黑色的記憶就忘記

哦 放 遠方

接〈流浪記〉:

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

我實在不願輕易讓眼淚流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 不會害怕

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

我不想因為現實把頭低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 能學會虛假

怎樣才能夠看穿面具裡的謊話

Page 53: Streaming Lyrics 010

52

別讓我的真心散得像沙

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複雜

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 那幅畫

再接〈Me Myself / 不要不要討好〉:

我不能用音樂來討好你

我不能用音樂來紓解你的壓力

你只能自己面對自己

我不要唱歌這件事變得這樣委屈

啊.....

為什麼張開眼睛只看到愛情

為什麼 money money會這麼有魅力

為什麼不能追求夢中的天地

為什麼到了這年紀還這樣騙自己

啊.....

我不要不要不要變得那麼俗氣

我不要不要不要按照別人說的規矩

我不要不要不要變成賺錢花錢的機器

我不要不要不要變得沒有愛的能力

有沒有愛的能力

啦.....

再唱〈也許有一天〉,那布也加了進來:

也許有一天 你也會想要離開繁華的城市

也許有一天 你也會想要看見 媽媽說的那兒時像天堂一樣的想像

也許有一天 你也會想要改變 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價值

也許有一天 你也會想要了解 古老的歌在哪裡誕生

也許有一天 有一天能跨出腳步

踏上遙遠的 最遙遠的路

也許有一天 有一天能跟隨你的腳步

踏上遙遠的 回家的路

Page 54: Streaming Lyrics 010

53

讓風吹著你的長髮 讓眼淚盡情的流下

歌盡情盡情的唱呀 回家吧 回家

讓風吹著你的長髮 讓眼淚盡情的流下

歌盡情盡情的唱呀 回家吧 回家

……

之後又唱了〈戀棧〉、一首族語新歌、〈美麗島〉、〈親愛的孩子〉:

親愛的孩子

My beautiful baby

不小心摔了跤

沒關係

可是

山垮了

海灘被買賣了

從古老的以前

來的風

被污染了

人的心

也被污染了

被利益收買了

我怎麼能對你說

理所當然對你說

昧著良心對你說

沒關係

最後一首唱〈你快樂所以我快樂〉,一變王菲原唱的空靈為厚重。演完安可,

將台灣來的歌手都叫上台合唱了 hohaiyan。一演完,我就到旁邊帳蓬,買了四張

唱片。不過前面那些團體的唱片都沒在賣了,似乎只有在該團表演完時會擺出來

賣,不然我還會多買好幾張。

散場已是十一點。現場聽音樂的感覺畢竟是唱片難比的,這樣一種多團體的

大型匯演,更能一次將多種技藝、觀念與民俗文化集約地在陌生觀眾面前展演出

來,這就有了寶貴的文化意義。我的眼界也再次得到拓展。

Page 55: Streaming Lyrics 010

54

我再次反省自己歌詞的寫法,也想時下主流的國語、粵語流行曲歌詞,似乎

從根本上就走了什麼彎路。然而,你讓我寫巴奈這樣簡單的歌詞,我寫得出來嗎?

很難。因為我腦子裡已經太多東西,我的生長經驗、思維形態都不能這樣純

粹。但這並不是說我這種人就沒希望了,或者我一定要改變自己的生命形態去返

樸歸真才行──就算我那樣做了,我也會因而遠離現下的現實。一定還有許多還

沒開發歌路,是適合我、適合你、適合他而又可大可久的。

看完這場海洋音樂祭,我應該馬上寫文章投稿報刊,大力鼓吹其文化意義,

也為台灣月幫幫腔的。但一來二去又拖到現在,已過時效了。而且,寫慣了這樣

的隨筆,我每次寫一篇有字數限制的文章時,都要反覆琢磨好幾小時甚至幾天,

雖然知道不必太講究,把話說得差不多就可以,但還是會磨得很痛苦。以後要盡

力克服此病。

Page 56: Streaming Lyrics 010

55

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九)

許常惠:《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台北:大林文庫,1968 年。

聞名已久,這週我終於見到了這本名著。作者小傳(引自維基百科):

許常惠(1929年 9月 6 日-2001年 1月 1日)是一位知名的台灣音樂家及教育家。

許常惠出生於彰化縣和美鎮,12 歲時到日本留學,主修小提琴,在 1946年戰後回台就讀台中一

中,並在 1949年就讀於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也就是現今的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在台

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

1954年公費至法國留學,就讀法蘭克福學院,隨後轉學到巴黎大學,主修作曲,1959 年,

他將「昨自海上來」一詩寫成女高音獨唱曲,獲得義大利現代音樂學會的比賽入選,此後開始了

他作曲的生涯。

許常惠在 1959年回到台灣,除了音樂創作之外,也積極的收集台灣民謠等在地音樂文化作

品,並將中國音樂以西方作曲方法重寫,頗受好評。其知名的作品有從紅樓夢中寫出的「葬花吟」

清唱曲;還有白蛇傳歌劇,百家春協奏曲等。

除了音樂創作之外,許常惠也組織不少現代音樂的團體,並至力於現代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

的保存。他曾與鄧昌國、藤田梓、張繼高等人合組「新樂初奏」樂團,引進西方的現代音樂演奏。

其他還有如「亞洲作曲家聯盟」等重要音樂團體,也多有他的參與和貢獻。

Page 57: Streaming Lyrics 010

56

許常惠不滿中國(當時台灣還是自稱中國的)音樂教育獨沽西洋古典一味,

排擠異端,又不重視中國人自己的民謠,或者把民歌唱得跟西方歌劇一樣。他於

是付出了半輩子的精力,去為中國音樂尋找泉源,一面采風,一面聆賞鼓勵新的

創作。本書就是他在剛開始采風之時所出版的文集,熱血澎湃,力陳對正統學院

派惟西是尚的不滿,也批評流行歌是沒有希望的甜歌蜜曲(當時是「群星會」時

代,國語流行歌確實頗為僵化,非主流的台語歌也有不少確實頗低俗的作品,如

《台灣阿歌歌》提到過的一首歪歌〈鹽埕區長〉),他認為,只有回到民間尋找民

謠,才能找到中國民族音樂的泉源與希望。於是在〈民歌採集日記〉中他記述了

訪尋閩南民謠與原住民歌曲的情形,其中一段寫到福佬人鄙視自己的〈丟丟銅仔〉

之類民謠,認為下流,這種文化心理便是我們遺棄了自己民歌的一大原因。

Page 58: Streaming Lyrics 010

57

又寫到原住民村落錄音,族人先羞赧推辭,唱開來後全村人搶著來唱的盛況,

都很是可喜。經過他們那一輩音樂家的努力,現在我們已經不再輕視民謠,尤其

會尊敬原住民了;然而中小學教育的音樂課依然進步有限,都市漢人之子也仍未

將音樂恢復成自己的本能,外界五光十色的薰染則更多了。

此書對中國音樂史的論點頗為粗疏,現今必已有許多論著能補充他的缺漏,

然而最重要的是許先生尋找泉源的血性。所以我們也不要怕自己知識不夠全面、

研究不夠透徹就擱筆不寫,因為有時候提出問題、吸引關注,比作出解答更重要。

崔健、周國平對話錄:《自由風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10 月。

一本兼具文學、社會、音樂三面的重要記錄!訪問者周國平讀哲學出身,崔

健則自 1986 年〈一無所有〉一曲成名後,至今是中國搖滾最重要的標誌;周國

平認為,過了十幾年還沒有一本專書讓崔健本人現身說法來留下記錄,是不正常

的,於是他們就作了五次對話,成為此書。

本書的主題,也是崔健音樂的一貫主題,是:「人要怎樣才能真實地活著?」

由此,兩位作者談論了崔健早年的音樂經歷、對音樂的理解、藝術創造和人生追

求、藝術環境以及文化、友誼、愛情。由於兩人都有獨特的思想,書中珠玉處處,

每篇都足可深思。中國大陸生長於 1960 至 80 年代的一輩,不論學院還是草根出

身(崔健則是官辦樂團的子弟,不算學院也不算草莽),講起哲學與藝術多能緊

扣現實社會,不賣弄術語,而能深入淺出,亦可見有充分掌握到相關概念的本質,。

這樣紮實的功底與「地氣」,是許多後輩與港台作家欠缺的。

Page 59: Streaming Lyrics 010

58

Page 60: Streaming Lyrics 010

59

真要引起精彩片段,引不完,只引這段對〈無能的力量〉的解釋。另,附錄

〈靈魂似乎還活著──讀崔健的歌詞〉也是極好的一篇樂評,其結論深可作為「生

命美學」的詮釋:

緊接著,周國平又補充:

善哉斯言。謹向所有在乎「原創」的朋友推薦本書,也期待神州大地能有更

多這樣的訪談,來為各地的藏龍臥虎留下記述。 (本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