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第五號 教師節特刊 2011 9 28 發行人:胡又天 [email protected] 蒲添生:〈孔夫子〉,青銅塑像,57×23×19cm,1975年。 本刊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S t r e a m i n g L y r i c s

Streaming Lyrics 005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Teacher's Day, special issue.

Citation preview

第五號 教師節特刊

2011 年 9 月 28 日

發行人:胡又天

[email protected]

蒲添生:〈孔夫子〉,青銅塑像,57×23×19cm,1975年。

本刊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S t r e a m i n g L y r i c s

1

向孔夫子學習

今天是國民政府頒定的孔子誕辰紀念日,台灣的教師節(大陸的是九月十日)。

封面圖片是台灣雕塑家蒲添生所作的孔子塑像,身軀魁梧,腰桿挺直,手指向天,

表示「天下為公」。

通常我們照樣造句,造來造去,結果照回原樣的時候,反能予人一種錯愕之

感。如以前中共常說「向雷鋒同志學習」「向江青同志學習」等口號,改革開放

後就出現了許多「向美國學習」「向日本學習」等暗藏反諷的樣,乃至擺明戲仿、

惡搞式的「向芙蓉姐姐學習」「向犀利哥學習」……而今我來一句「向孔夫子學

習」──不對勁了吧?我的意思實實在在簡簡單單就是向這位萬世師表學習,於

是它一方面回歸了這個句子的原意──甚至回歸到中共發明「向雷鋒同志學習」

等口號之前,一方面,回歸的是這一百年來蒙受許多不白眼光的大宗師孔子的學

問。

孔子也是音樂家,《論語》裡他的幾段樂論,都給過我很深的啟發,可惜本

期來不及寫,希望下期能談到。下期開始,我當再開一個「中國古代樂論選粹」

系列,把見過的古代關於音樂、歌唱以及詞學論述收集一下,並寫上自己的心得

感想。這要認真作起來工程很大,所以先隨緣所至,揀自己可能用到的寫吧。

關於蒲添生先生這尊孔子像,作者自己是這麼說的:

這尊孔子像,和傳統所畫的孔子像表情、姿勢都不同,這是因為每個人研究

孔子的角度不同。一直以來,孔子畫像都是兩隻手弓抱、駝背的樣子。我的塑像

比這樣的意義更大。我的理由是:要表現孔子在未得志周遊列國時,要把理想推

行給別人知道、希望受到採用的精神。他辛勞十幾年一直在奔波,因此我用手勢

表現他的理想,右手的動作豎起食指表示中國的思想是天下為公、最理想的意思,

左手向內表示決意,加上風態、鬍鬚、表情,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的內容

都表現在上面,不像一般只有表現他是教育家那一面而已。

我研究孔子的事蹟,他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會射箭、騎

馬,因此孔子是半武身的,因此應該是身材飽滿、不像一般畫圖畫駝背拜拜的那

樣姿勢。那樣是很不合理的事。我的這種看法與畫家吳道子對孔子的看法,大家

可以來做一個批評,看看我這樣的研究是不是有意義的。這是我的構想,留給後

人來評斷。(1983蒲添生省立博物館 50紀念展錄音談話,作者自述)

先秦的士大夫,是文武合一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個大力士,孔子的力氣

2

當也不小,只是「子不語怪力亂神」,有力而不炫耀。身體如果不好,也不能周

遊列國還活到七十二歲,所以蒲先生的作法確實有道理。不但如此,我們也可以

看出,作者是希望讀書人要進取、強健,不要只像後世被統治者馴化了的儒家那

樣保守、溫吞。我們的時代,應該要有頂天立地的雄儒,去作出能感召同胞、壓

制當局的榜樣。

只可惜,這幾十年來還有在讀儒家經典的讀書人,很少能滿足這時代的詢喚;

有在從事公民運動、社會運動的人,也多半不會自認是孔門弟子。於是儒家漸被

冷落,到近年大陸國學熱起,才又被中共找出來站一站台,求其加強社會穩定。

然而,經典俱在,我們總還是可以憑自己去認識孔子、理解儒家,來增益群己的

心志。

蒲添生塑像之後三十年,有漫畫家 VIVA 編繪了《絕愛春秋》,進一步地不但

把孔子畫成勇健的大力士,也把孔門弟子經常打來打去,然而這可不是單純的惡

搞同人誌,他在搞笑、誇張的同時,也畫出了自己對《論語》另一番道地的理解,

本期轉載其中有關音樂的兩則,圖檔由作者本人提供。VIVA,生於 1975 年,台

灣師大附中、政大中文系畢業,1998 年開始以漫畫維生,憑藉非主流通路的同

人會場和寄賣店家,自繪自印自銷,至今有《錦城秋色草堂春》《孟德新書》(三

國本)、《國軍總部》《重返國軍總部》、《國父的精義》四集、《超頻者的末日》《越

南情緣》、《國王的新衣》(《美少女夢工廠》二代本)、《同人誌的同人誌》、《情義

之娘山泊》(水滸本)、《大航海之龍》(鄭芝龍本)等等。本期所引 2007 年《絕

愛春秋》乃是 2002 年《純愛春秋》的修訂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他網站、寄

信給他洽購。

上週 21 日返台,除探親訪友外,拜訪了滾石集團董事長段鍾沂先生,參觀

了蒲添生故居,還有就是看了《賽德克.巴萊》上集,劇中歌詞的地位很重要,

尤其尾段,導演巧妙地以歌為「畫外音」、畫外的角色去與劇中人對話,起到相

反相成的作用。可惜不是漢語(雖然是先請人用中文寫好再翻譯成族語),不然

我就可以深入談一談了。

也因為回了家,做雜事加玩樂,這期內容不免又要少了。有人問我每週出刊

會不會太趕?我也覺得會,但如果出刊期限拉長,我就會拖稿,仍然拖到最後兩

三天,然後也不能寫得更多更好。所以還是堅持每週出刊,有多少算多少,最多

拖延一日吧。到我的研究要正式開展以後,時間和本刊的安排應該還要改變,屆

時再研究看看。

3

本期目錄

【前言】 向孔夫子學習 1

目錄 3

【漫畫】 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 /VIVA 4

夫子學琴於師襄 /VIVA 4

安室奈美惠 5

【剪報】 丁果:流行音樂的內涵 6

【詞學】 歌詞要領:結構篇(三) 7

格物致知,漸次構辭 7

心的探討 7

七證心法:知、止、定、靜、安、慮、得 8

八目神功: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8

張懸〈喜歡〉 9

【詞作】 慾望總圖 12

【資料】 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四) 20

馬任重《毒舌教練的台灣流行音樂講座》

翁嘉銘《樂光流影》

黃志華《粵語歌詞創作談》

20

21

23

【雜文】 給五歲表弟的教訓 25

《絕愛春秋》頁 11。〈學琴〉篇把琴畫成箏了,「樂」字紙亦不該有。作者說是疏忽了。

6

丁果:流行音樂的內涵

美洲《世界日報》的丁果先生 9月 23日在其專欄〈隔海搔癢〉中介紹了本

刊,特轉載於此,並向丁果先生致謝。不過,如果單聽粵語歌就能把「廣東話說

得蹦溜」,那點解我而家(現在)還唔識講?

兩岸三地的移民來溫哥華,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那就是許多孩子們

都蜂擁追捧港台流行曲,不少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英文都沒有怎樣學好,但為

了唱流行歌,追香港歌星,結果廣東話說得蹦溜,令人哭笑不得。

事實正是如此,連加拿大溫哥華都是這樣,不用說亞洲地區,港台以及今天

大陸的流行文化,尤其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手,早就取代政治意識形態,取代英

雄人物,成為年輕人的時尚,成為年輕人崇拜的明星。

其實,遠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政治的荒原上,颳起了「靡靡之音」的旋風,

雖然還處在百般禁忌的時代,但流行歌曲已經悄悄大行其道,以至於出現了「早

上鄧小平,晚上鄧麗君」的奇特現象。「兩個小鄧」統治中國大陸的「佳話」,體

現了流行文化的滲透力量。

問題是,大部分年輕人,追捧流行文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流

行歌曲的歷史變遷,文化蘊含,更是一無所知。現在,由台灣的年輕學者胡又天,

在香港辦起了一份《流行詞話》的電子雜誌,小胡出身台灣新聞界名門,在台大

畢業後,到北京大學取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如今又到香港浸會大學,跟隨專家研

究流行歌詞,可謂具備了兩岸三地的大視野,加上紮實的文化和研究水準,勢將

給流行文化帶來新的看見。

溫哥華的家長們,應該關注這個雜誌,這樣可以引導孩子們在追捧流行歌曲

的時候,學習到歷史,學習到語言,學習到流行歌曲背後的文化深度和時代特徵,

頭痛的事情,可能就轉變成提升孩子文化的契機,何樂而不為?

7

歌詞要領:結構篇(三)

格物致知,漸次構辭

前兩節討論了作詞的框架,本節討論「構思」,就是當你知道大概要怎樣寫、

要表達什麼感覺,但還想不出具體要填些什麼進去的時候,可以如何去尋思。

這尋思的方法,可以幫助創作,也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作品,步步推導,追尋作者

的思路。

這題目似應放在後面的「思想」或「情意」篇,但我想還是先談比較好。原

因有四:一、要寫歌詞,就要組織情思、文字,就要講結構;二、這個問題很重

要又很難講得好,我先寫,大家看有什麼問題,給我回應,我就可以在以後的章

節慢慢補充、完善自己這些想法,然後再來修訂本節;三、我四年前已經寫過本

節要講的了,寫得很糟,所以想趁現在去蕪存菁一番;四、本期是教師節特刊,

談《論語》、《大學》正好。

說實話,本節的內容是否能幫到各位,我不如前兩節那般有把握,因為這還

不是一套成熟的心法,它是我四、五年前讀儒家經典讀到頭腦發熱(現在會這樣

的大概百萬中無一)時套過來用到歌詞上的,當時花一整天寫了一篇〈千古相傳

的基本心法〉,現在看來慘不忍睹,但大概還有幾段是可以用的。這裡就再用一

兩次看看,如果各位覺得講得通、有用,我再試試將之發展下去。

心的探討

一切文學創作皆是「心的探討」。吾國多只注意事情的演進而不注意辦事之

人心的探討,故沒有心的表演。其次,中國文學中缺少「生的色彩」。「生」可分

為生命和生活二者。吾國文學缺少活的表現、力的表現。

如何始能有心的探討、生的色彩? 此則需要有「物」的認識。既曰心的探

討,豈非自心?既曰力的表現,豈非自力?既為自心自力,如何是物?此處最好

利用佛家語「即心即物」。自己分析自己、探討自己的心時,則「心」便成為「物」,

即今所謂對象。天下沒有不知道自己怎樣活著而能知道別人怎樣活著的人,不知

自心何以能知人心?能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人生。老杜的詩是有我,然不是小我;

不專指自己,自我擴大,故謂之大我。

──顧隨《駝庵詩話》,收錄於葉嘉瑩《迦陵學詩筆記》上冊,台北:桂冠,

8

2000 年。

大四那年偶然在誠品看到《迦陵學詩筆記》上冊,是詞學名家葉嘉瑩大二

(1942 年)在北平修讀顧隨先生唐宋詩課程的筆記。我一讀,霎時五雷轟頂:

講得太好了、太精彩了。誠品只有上冊,我過幾天就殺到桂冠書局買了下冊。這

本書要談起來談不完,我極力推薦各位去買來收藏,大陸的朋友可去找《顧隨文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網上可能有電子版。

本節要談的就是分析、探討自心的方法。當時我不熟佛家語「即心即物」,

就想到儒家的「格物致知」。現在讀者可能儒家、佛家都不熟,然則你有什麼可

以說成一套系統的,認識、探討自心與這個世界的方法呢?如果還沒有,或許可

以參考看看下面引用的《大學》。

七證心法:知、止、定、靜、安、慮、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

道矣。

八目神功: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禮記.大學》第一章

古代經學家稱「知、止、定、靜、安、慮、得」為「七證」,「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目」,這裡再各加兩字以便記

憶,寫武俠小說的朋友亦可拿去用。這說的是什麼?對流行歌曲有什麼用?

簡單的說,這是「內聖外王」的綱領──就是教自己如何一步步做到聰明睿

智善良勇敢,然後活出好樣,造福世界的方法。

舉例而言,我們遇到煩惱困惑等諸般情緒,如何處理?「知、止、定、靜、

安、慮、得」是一套方法:有了「知」以後去行動/停止(「止」字象腳印之形,

9

兼具行走和停止兩義),給自己找到一個定位,而後能靜、安、慮,然後「得」

到進一步的知解,再繼續行所當行、止所當止,然後更加明確定位,再安,再靜,

再慮,再得……如何去做?「知所先後」,這裡「所」可作動詞「配置」解:把

物之本末、事之終始理順,就能接近這良性循環的軌道了。如何去知?就是「格

物」,分析、探討自己的心,以及各種外物,再及宇宙人生。

上面扯了一通,有經學造詣的朋友或許要罵我亂講,因為文中每個字都有很

細緻的意思,章句的前後脈絡也不是這麼簡單的;沒讀過這些的朋友,或許也還

是不知道這有什麼用。下面就用這「七證心法」解一首歌詞看看。

張懸〈喜歡〉

詞、曲、唱:張懸 專輯:《親愛的……我還不知道》,2007 年 7 月

片段中 有些散落

有些深刻的錯

就快懂 這一秒鐘

怎麼舉動

怎麼好好和你過

那寂寞有些許不同

我挑著留下沒說

那生活還過分激動

沒什麼我已經以為能夠把握

而我 不再覺得失去是捨不得

有時候只願意聽你唱完一首歌

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

我最喜歡你

Repeat A1-A2

你知道 你曾經讓人被愛並且經過

畢竟是有著怯怯但能 給的沉默

在所有不被想起的快樂裡

我最喜歡你

而我不再覺得

而我不再覺得……

10

張懸這首歌,有一種莫名的能撫慰人心的質感,它從「有些深刻的錯」開始,

細膩地一步步去省思,達到「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 我最喜歡你」這蒼涼而

又溫暖的再確認。但這歌詞含蓄、幽晦,大家都只覺得它好,而說不出是怎麼個

好法。

我先前也不知該從何索解,直到用「七證心法」一格,居然就豁然開朗了。

我自己都好驚訝,《大學》居然這麼好用!是了,這首歌唱的就是一個由感覺而

知、止、定、靜、安、慮、得,再上一層樓去知止的循環;煩惱疑惑,經此而化

解、昇華,所以它能撫慰人心,使致中和。

這樣一格,「沒什麼我已經以為能夠把握」、「畢竟是有著怯怯但能 給的沉

默」等用尋常語法看來有些不通的句子,也都易解了:世界變化快,生活很讓人

浮燥,你可能以為你在其中能把握住什麼,但情況往往是你被你執著的東西牽著

鼻子走、失了方寸。張懸覺察到此,於是知所當止,安靜下來後,就看清楚「那

生活還過分激動」,然後便把先前可能有過的妄執否掉了:「沒什麼我已經以為能

夠把握」。如此一來,心靈清淨,自然耳目一新,「不再覺得失去是捨不得」;返

樸歸真後,看周遭景色亦自是「人事已非」,然而回到本心,依然「我最喜歡你

」,這就是最澄澈的喜歡了。自心的問題解決,B2 段再到他心,對愛人「你」說

「你知道 你曾經讓人被愛並且經過」,這就有著感謝又有著寬慰;「畢竟是有著

怯怯但能 給的沉默」總結曾在靦腆、沉默中的情意;「在所有不被想起的快樂

裡」我還想不到一個最好的解釋,不被誰想起?如果是不被自己想起,這不就想

到了?關鍵大概還在於,我現在和過去已是不同的境界,而仍然喜歡你。但我又

不再覺得……不再覺得──不再武斷、操切、急躁,而能以一種靈活的無定法去

觀照世界、過日子了。

這樣解可以嗎?對嗎?我不敢確定;上面我在歌詞旁邊標注的

也可能有些注得不太對位,像「那寂寞有些許不同/

我挑著留下沒說」也可以說前句是再度的 ,後句是 ;「在所有人事

已非的景色裡」似也不太好用 來比附……但這不重要,我們也不必硬把一個思

想模型套到未必是遵此思路的創作上面,然後硬說這裡是這樣、那裡是走到那一

步……重要的是:我發現了這「七證心法」,可以讓我追摹這首歌所唱的心路歷

程,從而理解、神會。「八目神功」則內能追索她思慮進展的層次,外能闡發她

這作品對聽眾、對社會的意義與價值(致中和)。

然後呢?然後我能做的事就多了。你讓我賞析,我可以寫出上面好幾大段;

你讓我唱這首歌,我可以用這「七證」來逐漸詮釋,唱出我另一番情思意蘊;你

讓我聽張懸其他作品,我可以同理格之,愈來愈容易去融入她的語境情境;你讓

我寫歌,我可以學習她的靈思睿智,轉化出自己的模樣。

11

「七證心法」、「八目神功」當真有如此神效?我也不太敢相信,以後當再多

試試看。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試試,拿些晦澀的新詩、歌曲來格格看,解讀文本

用「相反相成」「起承轉合」和「七證」,作文化評論就把「八目」加入現有理論,

看能得出什麼新意。

YouTube 上,有一位 zitotw 對此曲作出了以下解讀,和我理解出來的完全不

一樣:

好可怕的歌

原本以為他是像全世界我最喜歡你一樣的「我最喜歡你」

聽了差不多十次之後才發現原來他是

雖然我最喜歡你 但是人事已非

雖然我最喜歡你 但是我不願再想起

而我不再覺得

而我不再覺得

而我不再覺得 喜歡

歌名寫著喜歡 但唱的卻是分離

說得通嗎?不太好辯;我用「七證」去格,便不覺有何「可怕」。或欲從 MV

索解,然而此曲 MV 曾經被爆抄襲(當時張懸很為此懊悔),不足為訓,我們還

是自己去想比較好。然而當時那位導演為何沒能原創,而要抄別人?或許就是因

為欠缺「心法」,搞不懂這首歌的肌理神髓,才會出以照搬外國作品的下下策吧。

如果導演當時有一套心法,不論是我這「七證」還是什麼,要發想出適合此曲的

影像、劇情,應該都至少想得出來。

歌詞的結構問題,大概就先談到這邊,下期當引述黃志華先生《粵語歌詞創

作談》的相關章節,補充我未談到的許多細節,然後我再想想要怎麼來談「文辭」

吧。

12

慾望總圖

創作時間:2004年 9月至 12月

「總圖」是台灣大學校總區圖書館的簡稱。

A1 巍峨、深邃

沉默、又多言

圖書館,圖書館

你是慾望之淵

A2 指尖、書頁

撩撥、著心弦

圖書館,圖書館

你是慾望之淵

B1 左邊有 一個人

秀髮的幽香多麼撩人

右邊有 兩個人

親密的樣子多麼惱人

上面是 明亮的燈

黑夜中籠罩著多少靈魂

追求著 理想人生

驛動的蠢動的盲動的心

C1 知識在書本裡揭示道路

通往那顏如玉啊黃金屋

榮耀的宮殿的理想人生

曾經它吞噬過多少人

13

C2 這是幢火焰的慾望總圖

照耀著多少今古青雲路

真理與功業與男男女女

都在刺激我告訴我 我 還 不 足

A1' 巍峨、深邃

沉默、又多言

圖書館,圖書館

你是慾望之淵

A2' 指尖、書頁

撩撥、著心弦

圖書館,圖書館

你是慾望之淵

B2 左邊有 一個人

秀髮的芳香飄來多麼撩人

右邊有 兩個人

甜密的樣子看來多麼惱人

上面是 明亮的燈

寂靜中牽動著多少靈魂

書裡是 苦澀的詩

──我這個騷動的人

大學圖書館裡常可見男男女女成雙成對,不時作出親密動作(今語謂「放閃

光」),很能刺激尚在苦悶中的曠男怨女,尤其在自習室。我於是寫出了這首〈慾

望總圖〉,自己包辦詞曲,先有 A1 段詞,譜出曲後,照樣造出 A2 段,再鋪衍出

B, C。

首段形容總圖書館的建築,即兼用男性生殖器(巍峨)和女性生殖器(深邃)

的意象,也寫中了圖書館的內涵,「沉默」又「多言」相反相成。偶然寫出來後,

很得意,然後花了好幾個月才對出微觀的 A2 段,

曲子是自己哼出來的,沒有任何技術;想像著有鋼琴伴奏,但自己不會彈,

也還沒找人編曲。寫成譜時發現拍子不對,基本上 3/4 拍,但 A1 段第二行末「多

言」後要多停一拍再接「圖書館」,不整齊;停則不整,不停又太急。後面的歌

詞也有幾處裝不進 3/4 拍 4 小節裡,後來我盡量處理了,但 C2「這是幢火焰般的

14

慾望總圖」還是多一拍,刪字又要害意。一種解決方法是不拘於嚴格的 3/4 拍,

而容許個別小節拉長;如何才好,我自己不懂,還得就正於方家。

「通往那顏如玉啊黃金屋」原作「通往有顏如玉的黃金屋」,不順;後來得

到《楚辭》裡泛用連接詞「兮」的啟發,將「有」「的」兩個虛字改成更虛的「那」

「啊」,就好唱了,意涵也廣了。這也是一小項作詞的技術。

這首歌,除了是校園題材之外,和教師節有什麼關係?孔子曰:「食、色,

性也。」《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首歌談到色,食的部

份,便參見第 25 頁吧。

15

慾望總圖

C 大調 3∕4

|0 - - |0 - - |0 - - |0 - 6 |

|3 0 3 |2 0 6 |3 033 |2 0 - |

峨 深 邃 沉 默 又多 言

. .

|1 - 1 |5 - - |6 - 6 |3 - - |

圖 書 館 圖 書 館

╭─╮

|5 6 7 |3 2 1 |3 - - |- - - |

. . .

你─啊 是 欲 望 之 淵

|0 - 6 |

|3 0 3 |2 0 6 |3 033 |2 0 - |

尖 書 頁 撩 撥 著心 弦

. .

|1 - 1 |5 - - |6 - 6 |3 - - |

圖 書 館 圖 書 館

╭─╮

|5 6 7 |3 2 1 |1 - - |- - - |

. . .

你─啊 是 欲 望 之 淵

16

|3 - 3 |7 0 - |2 - 2 |6 0 - |

. .

左 邊 有 一 個 人

╭─╮ ╭─╮

|3 2 1 |3 2 1 |2 6 6 |7 0 - |

. . .

秀 髮 的 幽 香 多 麼 撩 人

|2 - 2 |6 0 - |7 - 7 |3 0 - |

. . .

右 邊 有 兩 個 人

╭─╮ ╭─╮

|1 2 3 |5 4 3 |2 4 6 |7 0 - |

甜 蜜 的 樣 子 多 麼 惱 人

. . .

|1 - 1 |1 0 - |7 7. 6|7 0 - |

上 面 是 明 亮 的 燈

|6 6 6 |6 6 6 |5 1 2 |3 0 - |

黑 夜 中 照 耀 著 多 少 靈 魂

|2 - 2 |2 0 - |1 1 1 |5 0 - |

追 求 著 理 想 人 生

. .

|4 5 6 |5 6 7 |6 7 1 |3 0 - |

驛 動 的 蠢 動 的 盲 動 的 心

17

. . . . .. . .. .

|3 3 3 |3. 33 |2. 22 |2 0 - |

知 識 在 書 本裡 揭 示道 路

. . ╭─╮

|1 1 17|7 7 7 |6 1 2 |3 0 - |

通 往 那顏 如 玉 呀 黃 ─ 金 屋

|2 2 2 |6 2 2 |1 1 1 |5 0 - |

榮 耀 的 宮 殿 的 理 想 人 生

╭─╮ .

|4 5 6 |5 6 7 |6 7 1 |7 0 - |

曾 經 它 吞 噬 過 多 ─ 少 人

. . . . .. . .

|3 3 3 |3 ─ 33|2 X X |X 0 -1|

這 是 幢 火 焰的 慾 望 總 圖 照

. . . . ╭─╮

|X X 2.| 17 6 |5 1 2 |3 0 - |

耀 著 多 少今 古 青 ─ 雲 路

|2 2 2 |6 2 2 |1 1 1 |5 0. 44|

真 理 與 功 業 與 男 男 女 女 都在

(漸慢) .

|4 5 6 |5 6 7 |6 7 1 |7 0 - |

刺 激 我 告 訴 我 我 還 不 足

18

|0 - - |0 - - |0 - - |6 - - |

|3 0 3 |2 0 6 |3 033 |2 0 - |

峨 深 邃 沉 默 又多 言

. .

|1 - 1 |5 - - |6 - 6 |3 - - |

圖 書 館 圖 書 館

╭─╮

|5 6 7 |3 2. 1|3 - - |- - - |

. . .

你─啊 是 欲 望 之 淵

|0 - 6 |

|3 0 3 |2 0 6 |3 033 |2 0 - |

尖 書 頁 撩 撥 著心 弦

. .

|1 - 1 |5 - - |6 - 6 |3 - - |

圖 書 館 圖 書 館

╭─╮

|5 6 7 |3 2 1 |1 - - |- - - |

. . .

你─啊 是 欲 望 之 淵

19

|3 - 3 |7 0 - |2 - 2 |6 0 - |

. .

左 邊 有 一 個 人

╭─╮ ╭─╮

|3 2 1 |3 2 1 |2 6 6 |7 0 - |

. . .

秀 髮 的 芳 香 多─麼 撩 人

|2 - 2 |6 0 - |7 - 7 |3 0 - |

. . .

右 邊 有 兩 個 人

╭─╮ ╭─╮

|1 2 3 |5 4 3 |2 4 6 |7 0 - |

甜 蜜 的 樣 子 多 麼 惱 人

. . .

|1 - 1 |1 0 - |7 7 6|7 0 - |

上 面 是 明 亮 的 燈

|6 6 6 |6 6 6 |5 1 2 |3 0 - |

寂 靜 中 牽 動 著 多 少 靈 魂

|X - X |X 0 - |1 2 3 |6 0 - |

書 裡 是 苦 澀 的 詩

|0 - - |5 6 7 |3 2. 1|1 - - |- -

- |

. . .

我 這 個 騷 動 的 人

20

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四)

馬任重:《毒舌教練的台灣流行音樂講座》,台北:左岸,2011 年 9 月

9 月 23 日晚上購於台北唐山書店。此書封面設計得不怎麼樣,但內容相當

紮實。這是作者在已經學有所成多年之後,又去讀一個音樂學碩士學位,所寫的

碩士論文。他經由探討純純、鄧麗君、蘇芮三位台灣女歌手的歌唱特色,歸納出

了三個精簡的論點:

這論點很平常,誰都會講,無奈當代娛樂圈耽於浮華,歌手能有三者之一就

算是不錯的了,所以此書重新申述這三點基本原則,為讀者指點出學習的法門,

意義與價值就很大了。

不但如此,作者還以精實的聲樂、美學素養,建立了他一套對流行音樂的基

本理論。其中,他從辨析「頭聲」與「胸聲」,為華語流行歌曲劃分出了兩個時

代,這點最值重視。「頭聲」(head voice)就是戲曲所稱的「小嗓」,發聲時聲帶拉

長、頭腔共鳴、聲音纖細,是許多藝術歌曲的唱法;「胸聲」(chest voice)或稱「真

聲」「本嗓」,是原始的、也是我們平常說話的發聲方式。「頭聲」感覺較文雅、

含蓄、藝術化而遠離現實,能予人超凡脫俗的審美體驗,是上海時代到 1960 年

代女歌手的普遍唱法;1960 年代後,「社會結構的轉變帶來新的心靈追求」,鄧

麗君等歌手開始改用更直接、貼近現實的「胸聲」即本嗓歌唱,成為主流唱法至

今;蘇芮更進一步,在與李壽全、吳念真等新一代作者的合作中,「喊出了新世

紀的疑惑」,唱出了饒富現代性的心聲。兩種聲腔的音色、效果迥異,詞曲的風

21

格、情調也就明顯不同。

這實在是我們評論、研究的一大利器。如作者指出:中共建政以後戮力發展

的「民族美聲」唱法,是從西洋聲樂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頭聲唱腔,然而他們

要以此雕琢畢至的頭聲,演唱本該質樸、原真、直抵人心的民謠,路一開始就走

岔了。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民族美聲」路線的根本缺陷,解釋了為什麼三十

多年來當局力捧的「民歌」愈發不得人心,而只能在官方媒體和學院的護航中維

持下去。

同時,本書也引用了許多中國古代樂論,這對我們非常有用。我們不但可以

省去許多查找功夫,站在他整理出的基礎上探索下去,也可以從他的解釋建立一

個初步的概念。我先前就想在本刊中開一個「中國古代樂論選萃」系列,以前積

得還不夠,現在可以開始了。

此書值得作一篇認真的書評,繼續他的思路去開展討論。

翁嘉銘:《樂光流影》,台北:典藏文創,2010 年 10 月

9 月 23 日晚上購於台北唐山書店。此書封面設計得頗有質感,但內容鬆散

了些,令人失望。作者是台灣資深樂評,此書亦「新曲加精選」,把兩本舊作和

諸多原載於報刊的文章重新整理一番,整出幾十篇散文就成了本書。書中各篇的

時間跨度頗大,從十年前到最近的作品都有,然而,沒有一篇標明創作日期、修

訂日期的,也無一標明原發表時間、地點,文章也未按創作時間排序,這很要命。

我一下看出這篇大概是 2002、03 年寫的,下一篇又談到 09 年的事,再下一篇又

22

沒談到 05 年以後的發展。

作者是台灣資深樂評,所述故事、觀點均可幫助我們對他經過的時代建立觀

念,當有一定的史料意義與參考價值。可惜的是,書中多是一兩千字的報刊文章,

少能深入探討;作者也未能趁整理結集的機會,去貫串論點、延展問題。我上網

查了一下,這本書出了快一年,幾乎毫無迴響。如果我不是在做這門研究,我也

只會翻一翻就放下,不會掏錢購買。當前出版業已經慘淡如此,實體書恐怕需要

加倍的用心與努力,使自己具有收藏與反覆展讀的價值,才好經營下去吧。不然

就該辛辣一點,多批判,炒作一下話題,也是開展討論與銷路的辦法。然而作者

還是溫良恭儉讓地好話居多,對環境的變遷則頂多感嘆一下,這就難矣哉了。謹

附目錄一下,聊備參考:

(自序)

因為歌,因為愛,因為寂寞

【台灣唱片風光】

跳舞時代,從純純開始--日據台灣唱片的黃金年代

為生活史補白-「電影歌舞藝」喚回老時代的氣息

時代的歌聲風景

戴望遠鏡聽流行音樂

【土地之歌】

台語酒歌醉亦醒

女性意識的絕緣體

最偏狹的時代,音樂最寬容

不死的那卡西─悼念金門王

台客風下的台語歌創作群像

【偶像迷影】

靠臉蛋吃飯的年代

從小虎隊到 F4

從白嘉莉到張惠妹

哈日音樂潮

【聚眾作樂】

口水歌時代

罐頭式的歌唱文化

演唱會時代

熟年音樂人的堅持

星光幫效應

【搖滾世代】

新世紀新歌韻的高歌

23

台灣歌樂的小溪流域

請給獨立音樂人發揮的空間

狂嘯為了發光,為了清醒

台灣搖滾世代

中國搖滾之路

繼續 Wood-stock 繼續做好夢

搖滾、客家與原樂-我的音樂 live

岩壁奮力生長的小花-原住民音樂發展的曲折路

【樂浪拍岸】

情歌,愛情的靈藥

愛的記憶,在戀歌中凝固

輕鬆認識搖滾樂

R&B風潮

開闊大器,浪漫狂歡-全球渴望的拉丁文化熱潮

認識電子舞曲,瞭解青年文化

台灣流行音樂前進中國-兩岸流行音樂的困境及新機

未來流行音樂藍圖

(跋)

逛唱片行回憶

黃志華:《粵語歌詞創作談》,香港:三聯,2003 年 4 月

這是我所讀過,探討歌詞創作技法最實際、最詳細的一本專書了,我早該在

第一期就介紹它的。毋庸贅言,請看目錄:

24

沒記錯的話,我是大四的時候在台北敦南誠品看到這本書和《香港詞人詞話》

的,看到就買了。我在其中第一次學到粵語歌曲的格律,學到歌詞的音調要怎樣

和旋律搭配,以及「正字」「倒字」等基本概念。雖然還不懂粵語九聲,許多詞

句讀得吃力(因為不清楚廣東話怎麼講),但已大開眼界。雖然此書內容牽涉到

聲韻學、曲式學等比較專門的知識,但作者盡量寫到淺顯,搭配簡譜與圖表,即

使沒有基礎的讀者,只要會講廣東話,又會視唱,學起來就很快;就算不會,也

可搭配線上語音字典和電子琴。

前面三章所講的,許多詩學、詞學書籍都會講,第四章的粵語聲韻知識也有

很多專書討論;但五到七章就是至今只此一家,還沒有別人這樣系統地談過的了。

這幾章除文字外亦有。外篇記載了作者以前在填詞班講課時發明的幾種練習,如

對對、修改病句、翻譯歌詞,都是很實用的練習方法;附錄「粵語韻表」更是實

用,把《粵音韻彙》53 個韻部整編為 34 個韻部(還是好多,國語分得再細也頂

多 25 個),來日我要寫粵語詞就用得上了。

雖然此書主要談粵語,但不諳粵語的讀者亦可學到能通用於國、閩、客……

等語的格律觀念。如果連高難度的粵語九聲、閩客語八聲都能掌握,那國語四聲

就像開自排車一樣輕鬆了。

此書不太好找,已脫銷多時,希望大家能努力宣傳,催請出版社再版。黃志

華先生近年又在網誌上補寫了六篇〈粵語歌先詞後曲的寫詞技術淺說〉,各位朋

友如對此書有興趣又一時找不到,大可先讀黃先生的網誌。

25

給五歲表弟的教訓

教師節特刊,來一篇我對五歲小表弟的教訓收尾。

上個月離台前一晚,親戚在「老上海」聚餐,小舅婆帶了五歲的外孫來。小

表弟表現不錯,很安靜。一會上菜上到炒鱔糊,小舅婆夾了一條給小孩,小男孩

看著那黑黑硬硬、歪歪扭扭如蛇的一條,搖搖頭不敢吃,我就說:「吃吃看,黑

黑的、脆脆的,像餅乾,很好吃的。」然後自己多夾了兩條。

不知過了多久,小表弟盤上那條鱔糊消失以後,他說話了:「我還要吃,那

個黑黑的脆脆的!」然而只剩最後一條了。

於是我說:「今天你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以後碰到什麼沒吃過的東西,

就先吃吃看,不然等發現它好吃以後,已經被吃完了。」

眾親友皆稱鱔。

炒鱔糊。老上海的比這個更乾一些,也好看,有配菜。

(本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