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洪寶蓮、歐滄和 博士 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之 生命統整經驗研究 研究生:陳佩琪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

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之 生命統整經驗研究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5592/1/099NTCTC328014-001.pdf · 而社區老人亦普遍抱持「存在延續」的觀點,以家為傳承的重心,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洪寶蓮、歐滄和 博士

    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之

    生命統整經驗研究

    研究生:陳佩琪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

  • 誌 謝

    2010 歲末,我用七色彩虹寫下來年的目標,帶著祝福和勇氣迎向挑戰,

    想起論文完成的一刻,心中滿是感動,終於走到了碩士生涯的終站。這段

    日子以來,焦慮和無力總是伺機出沒,我在緊繃、疲憊、喘息、放鬆之間

    來回擺盪,雖然險些淹沒在文字海,甚至遲遲看不見終點而恐慌不已,但

    桌前的「初衷.堅持」,始終默默提醒我不要放棄。想起有人曾說「研究

    的路,是孤獨的」,幸好,這一路上始終有許多人陪著我一起前行。

    最感謝兩位辛苦的指導教授,何其有幸,能夠遇到溫暖、可愛、用心

    帶領我學習的寶蓮老師,在我茫然無措、缺乏自信的時候,全力幫著我突

    破困境,傳遞滿滿的能量,還有做為最大後盾的歐滄和老師,給我全力發

    揮的空間,但也適時提點指引,讓我以更清晰的思考邏輯進行研究。此外

    也感謝口試委員:侯禎塘老師、韓楷檉老師及翠梅老師提供的寶貴意見,

    幫助我發現研究的盲點和可精進調整之處,使得論文更臻完備,謝謝您們

    的肯定,甚至鼓勵我持續進修,延續對老人的關注,真是給我莫大的鼓舞。

    衷心感謝十七位參與研究的長輩,謝謝您們願意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讓長者的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驗在創作分享中流轉,能夠與您們相遇、相

    識,是我的福氣。在此也謝謝瑄華老師、婉如主任、麗華主任、銘輝督導,

    您們的信任和慷慨相助,讓我受寵若驚。昭玉老師、鳴姍、思穎、壬函,

    以及團體期間的最佳幫手恩恩,謝謝大夥兒的穿針引線,幫忙張羅團體大

    小事,讓我與長輩搭起橋樑,因為有您們的參與和協助,此篇論文才得以

    完成。

    踏入諮商學習的旅程中,我所遇見的每一位貴人和夥伴,都是激勵我

    成長的推手。感謝駐地實習期間,新竹教育大學諮商中心的曾文志主任、

    南隆老師、靜宜和靖敏在實務工作與專業學習各方面的引導,以及把我們

    當自家妹妹關心的林俐兒、瑩瑩和怡欣,還有互相鼓勵面對各種挑戰的好

  • 夥伴怡禎、欣儒與思蓉,與你們一同走過實習的日子,分外想念那些在笑

    鬧中辦活動、提振精神的午茶時光,和團隊工作的點點滴滴,曾經辛苦的

    歷程已不復記憶,只有溫暖和快樂留在心中。

    感謝潘素卿老師、羅明華老師在諮商學習各方面的指導和鼓勵,引領

    我不斷充實自己,累積經驗以建立信心,還有鄭婉敏老師溫柔又充滿力量

    的鼓勵,以及宥均姐在課務上的協助和提醒。我親愛的研究所同學,謝謝

    太太團的白汶、筑凡和欣蓮,你們的陪伴和支持,為碩班生活增添許多美

    好,是我能堅持下去的重要力量,世樺、小馬、冠華、小惠、雅淳、一嫻、

    齊珮、魚丸、伊均、靜雅、晏華、育珊,能和你們一起學習,真是最棒的

    回憶。還有泰傑學長、乘瑄學姊,和飛、青玲、雅絹、Fiona、小魚,謝謝

    你們在關鍵時刻有如天使一般伸出援手,總是給我最溫暖的問候和關懷。

    此外,我要感謝在中山醫學大學實習時結緣的淑敬老師,蘇慶的話語

    總能貼近心房帶來安慰和力量。也謝謝藹慈老師和師丈的鼓勵及幫忙,以

    及摯友玟萱、成教夥伴瓊文、亭芳、佳珍、佳旂、秀琴、湘怡,以及老友

    宛儒,謝謝你們每每見到我,總是傳來源源不絕的祝福和打氣。

    最後,感謝疼惜我的阿公阿嬤、外公外婆,因為看見你們生命的力量

    和韌性,才開啟我走入老人領域的契機。還有始終給予全力支持的爸爸和

    媽媽,謝謝你們的包容和信任,讓我能安心追求自己的夢想,也謝謝老弟

    使出大絕招,警告我明年不要繼續留在台中讓你見到,還有一直陪在身旁

    的宜睿,謝謝你隨時提供技術支援,承接我的喜怒哀樂,在焦躁、低落的

    時刻,穩定我的心神,給我滿滿的信心和力量。

    2011 的夏天,我克服了挑戰,衝破了難關,曾經經歷過的沮喪和無力,

    提醒我要記得回頭看看自己用心走過的這片風景,謝謝你們陪著我前行,

    讓我知道,辛苦煎熬的時候,我並不孤單。

    佩琪 謹誌於 2011.7

  • I

    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之生命統整經驗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的感受體驗與生命統

    整之經驗。本研究採取詮釋現象學取向的質性方法進行研究,以半結構的

    深度訪談為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透過老年福利服務單位招募社區老人參

    與團體及研究,共訪談六位完整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的社區老人,訪談後

    針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歷經不同階段的心境轉折與變化。從團

    體前期「視繪畫創作為畏途」,表現退縮、抗拒、依賴等心態,到團

    體中期「展現如實仿真的創作態度」、「創作漸趨投入」,逐漸體會到

    安全感、愉悅感與趣味性,團體後期則為「在乎與自我評價」,對個

    人的創作表現感到重視,整體而言,社區老人歷經了抗拒、調適、接

    納到投入的心境變化。

    二、社區老人投入表達性藝術團體有其關鍵因子。影響社區老人投入創造

    性活動的關鍵包括「生理條件的限制」、「重視團體的時間結構」、「新

    經驗衝擊」、「表現焦慮」、「友伴的支持與鼓勵」,以及「帶領者的互

    動關係」等,其中「關係的建立與支持性」特別有助於催化社區老人

    投入表達性藝術團體。

    三、表達性藝術活動對於社區老人的生活有其功能與價值。包括「促進社

    會接觸與人際互動」、「創作即賦能」、「重現與保存懷舊記憶」及「激

    發生命的潛能與活力」,特別有助於社區老人發揮創意老化的精神,

    活化老年生命與賦能。

    四、社區老人生命統整的重要議題包括回顧與再建構、適應老化,以及面

    對死亡等三大層面。

  • II

    (一)「回歸家庭生活」、「戰亂與困苦的大時代記憶」、「觀照個人成就與

    身體健康」以及「未竟事務與重新再建構」為老人懷舊的重要主題。

    (二)部分社區老人秉持淡然自在的老化態度,對於個人的老化表徵與老

    化的過程,展現平淡自然的接納態度。以「觀照自我與調適內在」、

    「珍惜生命與追求健康」,及「宗教信仰強化支持力量」等策略因應

    老年生活。

    (三)社區老人面對死亡展現不同的態度與因應方式。部分老人對死亡處

    之泰然,體認死亡的必然性,而能「預備後事坦然迎向死亡」;另一

    部分則在「統觀人生」後體認生命的有限,而聚焦於「活在當下」。

    而社區老人亦普遍抱持「存在延續」的觀點,以家為傳承的重心,

    延續個人存在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社區老人服務工作者、社區老人表達性

    藝術團體的實施,以及未來研究等方面的參考依據。

    關鍵字:質性研究、社區老人、表達性藝術團體、生命統整

  • III

    A Study on Integrity of Life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in the Expressive Arts Group Counseling

    Pei-Chi Chen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who participated in expressive arts group, in their feelings and integrity of life

    experience. The study adopted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pproach of

    qualitative methods. Six members who participated fully in the expressive arts

    group were interview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below:

    1. The feelings of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who participated the

    expressive arts group counseling were changed phase by phase. In the initial

    phase, they worried about creating. Afterward they tried hard to make

    concrete creation, and then became enjoying creative activities, having

    more security,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At the final phase, they cared about

    their performance and evaluated it by themselves.

    2. The factors influence the involvement of the elderly in the expressive arts

    group include the physical restrictions, shock of new experience, anxiety of

    performa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companions and leader. Most importantly,

    the relationship with companions and leader was the key point to encourage

    the elderly to involve in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3. To involve the expressive arts group has it function and value for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social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increased, empower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memories in their life were reviewed and preserved,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ir energy and power was aroused.

  • IV

    4. Reminiscence and experience restructuring, aging adjustment, and prepare

    for the death were the three main issues of the integrity experience for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1) The important themes of life review of the elderly were family life,

    memories for generation, personal achievements and health, the unresolved

    business, and experience reconstruction.

    (2) Part of the elderly was prepared for aging and had some strategies for later

    life. They took care of themselves, paid attention to their health, and be

    supported by their faith.

    (3)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took different attitudes to death. Some

    understood the necessity of death and had fully preparation. Some realized

    that life is short so they chose to seize the day.

    The results found in this study and suggestions could be a guidance for who

    provide service to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for carrying out the

    expressive arts group, and for future researches.

    Key words: qualitative research,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expressive

    arts group counseling, integrity of life experience

  • V

    目 次 摘 要 .................................................................................................................. I 目 次 ................................................................................................................ V 表 次 ............................................................................................................... VI 圖 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老化現象與老人的心理特性................................................................ 13 第二節 生命統整相關理論................................................................................ 24 第三節 老人表達性藝術團體設計之理論基礎................................................ 34 第四節 老人與表達性藝術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 61 第三節 團體方案設計........................................................................................ 6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6 第五節 研究程序與實施.................................................................................... 81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4 第七節 研究的可信賴性.................................................................................... 87 第八節 研究倫理................................................................................................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 91 第一節 團體參與經驗之概覽與回饋................................................................ 91 第二節 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活動的歷程與感受............................................ 96 第三節 表達性藝術團體參與經驗.................................................................. 105 第四節 老人的生命回顧與統整...................................................................... 12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85 第一節 結論...................................................................................................... 185 第二節 研究的限制.......................................................................................... 187 第三節 建議...................................................................................................... 189

    參考文獻 ......................................................................................................... 193 中文部分............................................................................................................ 193 西文部分............................................................................................................ 201

  • VI

    表 次

    表 2-1-1 老人多重的生理機能退化 ................................................................ 14 表 2-1-2 老年期的發展任務 ............................................................................ 16 表 2-1-3 晚年面臨的多重失落 ........................................................................ 23 表 2-2-1 懷舊治療運用於老人的實徵研究 .................................................... 31 表 2-4-1 以表達性藝術活動促進老人身心健康的實徵研究 ........................ 51 表 3-2-1 前導性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 62 表 3-2-2 正式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 63 表 3-3-1 銀髮族表達性藝術團體各單元方案綱要 ........................................ 69 表 3-6-1 質性資料編碼格式 ............................................................................ 84 表 4-1-1 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生命統整經驗之內涵架構 ............ 92 表 4-1-2 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回饋滿意度 .................................... 94

  • VII

    圖 次

    圖 2-3-1 表達性治療層次架構 ....................................................................... 39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 82 圖 4-5-1 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之心境歷程變化 ......................... 165 圖 4-5-2 社區老人投入表達性藝術團體之影響關鍵 ................................. 171 圖 4-5-3 社區老人之生命統整內涵 ............................................................. 176

  •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的體驗感受,以及生命

    統整之經驗,本章介紹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並闡述本研究

    的名詞釋義。以下分節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分別由壹、人口老化現象已成為全球化趨勢;貳、老化引發心理

    壓力,激發內在衝突與情緒變化;參、生命回顧與統整為老年時期的重要

    議題;肆、關懷與促進老人的心理健康;伍、藝術治療與表達性創作活動

    值得推廣應用於老人的心理健康等五方向,來說明本研究之重要性及相關

    背景與動機之探討。詳述如下:

    壹、人口老化現象已成為全球化趨勢

    二十一世紀全球面臨人口轉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將成為發展中國家

    的主要問題。聯合國預估 2000 年至 2050 年期間,60 歲以上者所占的比例

    將由 10%增加到 21%,而老年人口中增長最快的群體為八十歲以上的「老

    老人(the oldest-old)」,2000 年約有 7,000 萬個老老人,然而預計在未來

    的五十年內,老老人的總人口數將可能增加至五倍以上(United Nations,

    2002),因此世界各國逐漸重視人口老齡化的各項議題。

    1993 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達到 7.1%,正式跨入聯合國所定義的高齡

    化社會。然而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仍持續攀升,至 2010 年底已達 248

    萬 7,893 人,佔總人口之 10.7%,老化指數已達 68.6%(內政部,2011),

    平均餘命的估測結果顯示男性為 76.2 歲,女性為 82.7 歲(行政院衛生署,

    2011)。行政院也預估到了 2031 年,老年人口比例將增加至 23%,老年人

    口數增加為 560 餘萬人(彭駕梓,2008)。這十多年之間快速成長的老化

  • 2

    速度,已形成一股老人潮的趨勢,高齡人口與老化現象持續增加。世界衛

    生組織預測,未來老年人口的分布將有兩種模式,包括身體較健康,即使

    有小毛病也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年輕老人」;另一為長期罹患疾病的「老

    老人」(陳燕禎,2007)。

    上述這些數據代表的是我們已面臨人口結構的轉變,逐年走向高齡化

    的社會型態,也意味著我們亟需思索進入老年期後,在十餘年間的老化過

    程中,該如何重新定義老化的現象,以適應老年生活的轉變,以及協助老

    人尋求生命的意義,以面對老化後不同的挑戰。因此,有關老人生活品質

    的促進、老化生活的適應、生命意義的追尋等相關議題益發値得重視。

    貳、老化引發心理壓力,激發內在衝突與情緒變化

    老化是一種自然形成,也是生命歷程中必經的正常過程。陳燕禎(2007)

    認為老化是指生物個體在生命後期導致最終死亡的變化,此一歷程具有生

    命機體功能衰退,以及某些疾病增加的特徵。內政部所進行之「民國 98

    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約有 75.9%的老人罹患慢性或重大疾病,其

    中以循環系統疾病為主要的慢性病(內政部,2011),身體機能的老化往

    往帶給老人許多病痛與不適。

    簡玉坤(2004)認為慢性病帶給老人多重的內在衝突,包括擔心失去

    控制、失去自我形象、成為他人負擔、覺得丟臉、怕被放棄、壓抑內在憤

    怒、與人疏離以及面臨即將死亡的恐懼。種種衝突皆反映著老化所帶來的

    失落、恐懼、無奈、憤怒、憂愁與寂寞等心境,因此老人在慢性疾病影響

    下,需要一段長期調適的時間,來面對老化所造成的身心功能退化,以及

    適應慢性病所帶來的失能與情緒轉變。尤其是罹患慢性病且部分生活需依

    賴他人照顧的老人,因其意識清楚,心理適應更為困難,需要多加安撫情

    緒與溝通(陳燕禎,2007)。

    老化的過程亦使老人形成獨特的情緒變化與特徵,到了晚年情緒變得

  • 3

    比較複雜,老人通常對生命事件有著複雜而混合多種情緒的反應,但情緒

    起伏較不激烈,情緒的表達亦較少(康淑華、邱妙儒譯,2001)。黃富順

    (2002)則認為老人的心理與情緒有自尊感、失落感、孤寂感、空虛感、

    自卑感、衰老感、懷舊感七大特徵。對於進入長期照護機構生活的老人而

    言,面對環境與生活形態的改變,其生理、心理與社會互動方面皆可能形

    成多重而交錯的影響,常引發較多負面而強烈的感受,包括多重的失落感、

    寂寞感、孤獨感、無助感、焦躁不安、憤怒、混亂等,甚至形成失去自主

    權、低自尊、被遺棄感、憂鬱的情形(陳玉敏,2000;陳芷如、徐亞瑛,

    2000;謝佳容、蕭伃伶、劉淑娟,2007;Kirk & Alessi, 2000),陳佩琪與

    洪寶蓮(2009)探訪安養院中風老人的心理狀態與家庭互動關係亦發現,

    老年住民必須適應團體生活的環境,情感與經濟支持是影響生活安適的重

    要因子。然而生理的失能狀態、生活範圍與人際互動緊縮、情感與經濟需

    求匱乏等,皆引發老年住民失去自主權與控制感,感到寂寞、失望、空虛、

    難過和痛苦等負面情緒。

    這些步入老年期或遷移至機構生活的情緒,顯示了老人的心理壓力與

    衝擊,需要適應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與調適種種負面情緒。情緒的波動同

    時也透露了老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老人對生活轉變的適應,易影響晚年

    的生活品質、自我概念與評價。

    參、生命回顧與統整為老年時期的重要議題

    Erikson 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將人生全程視為不斷發展的連續

    歷程,依據不同的發展任務與危機性質分為八個時期。老年階段則面臨「統

    整與絕望」的發展危機,其重要的議題即為一生的評價以及對生命意義的

    認定,必須在「自我統整」及「絕望」之間取得平衡。亦即老年人必須以

    前七個階段所發展的結果來評價、接納自己的人生,若回顧一生能形成充

    滿意義的統整感,則達到自我統整;反之,若感到不滿意則易陷入悲觀絕

  • 4

    望的危機,對生活感到沮喪、無力,對生命的有限感到恐懼。老年時期若

    能在自我統整與絕望之間得到平衡,即可發展出圓融的「智慧」以因應死

    亡的逼近,這一股智慧的力量使老年人面對死亡時,對生命展現超然的關

    懷、接納與尊重,進而傳承其人生的經驗(周伶利譯,2000)。

    老年時期的核心任務可說是在統整人生經驗與平衡絕望感的過程中,

    尋求自我存在與生命的意義。簡玉坤(2004)即認為對於老人而言,心理

    治療主要的處遇焦點在於重建老人的生活重心,以及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

    若從懷舊治療發展的背景脈絡與相關研究來看,透過生命回顧的歷程亦有

    助於晚年生活的心理適應(葉加敏,2009)。因此,協助老人達到自我統

    整,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尋求生命的意義,肯定自我的價值,是促進老

    人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相當重要的議題。

    肆、關懷與促進老人的心理健康

    當全球逐年邁向高齡化社會之際,老人的相關研究也隨之受到關注。

    回顧 1970 年代至 2008 年間台灣既有老人研究的相關文獻發現,老人研究

    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仍以老人醫學、老人社會工作與社會服務、公共衛

    生與老人等主題為主流,老人護理則在近十年之間有明顯成長。然而在社

    會心理層面的研究較少,大多偏重在老人生活滿意度、機構內老人的身心

    狀況、老人憂鬱與自殺等問題。1999 至 2008 年之間,以「老人心理」為

    主題的研究在一千餘篇老人研究中只有 25 篇,約只佔 2.44%(周家華,

    2009)。研究者於 2011 年同樣以「老人」一詞為關鍵字於台灣期刊論文索

    引系統搜尋,國內與老人相關的研究共 3,373 篇,其中與「老人心理」相

    關的研究至少已達 95 篇,顯示國內對於老人的研究已逐步開展。

    從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務工作的推動而言,2002 年聯合國第二屆老

    齡議題世界大會,提出了各國因應 21 世紀人口老化現象的三大方向,包

    含加強老人的發展、增進老人的健康與幸福,以及確保能提供老人有利與

  • 5

    支持性的環境,其中增進老人健康與幸福的行動建議之一,即特別強調必

    須重視老人的心理健康需求,發展綜合性的心理健康照護系統(United

    Nations, 2002)。聯合國對於人口老化現象的因應措施中,已開始重視老人

    心理健康的促進與維護,也成為 21 世紀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

    國內對於老人心理健康的促進與預防仍有待推展,謝佳容、劉淑娟、

    張珏(2003)分析台灣社區老人的心理衛生問題與政策後發現,我國缺乏

    特定的老人心理衛生政策,只涵蓋在精神醫療網絡其中的一部分,且較為

    偏重診斷、治療、復健,而忽略心理健康促進和預防的層面。直至 2009

    年行政院衛生署提出了為期四年的「老人健康促進計畫」,其中八項主要

    工作項目之一即為「加強老人心理健康」(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

    希望藉此計畫推動中央、地方、精神醫療單位、老年照護機構等不同層級,

    建立並整合老人心理衛生的工作網絡,顯示政府已逐漸重視老人的心理健

    康。然而此計畫所提出的幾項策略,主要著重於老人的自殺防治,尚未能

    針對老人的發展性、成長性、對於老化的心理適應等初級性的預防工作,

    提供實質的策略與計畫。且國內目前一般長期照護機構或醫療與復健系統

    的服務,亦偏重在基本的醫療照護,較忽略老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陳

    佩琪、洪寶蓮,2009),因此,如何促進老人的心理健康、對於老化的適

    應與情緒的調適,實為必須持續推動與發展的項目。

    謝佳容等人(2003)研究發現老人常擔憂害怕生理疾病、治安、經濟、

    機構化、依賴、衰老和寂寞等問題,而這些都和年紀大、感情脆弱且活動

    受限有關。簡玉坤(2004)亦提到生理退化常被老人解讀為老化和即將死

    亡的訊號,而帶來多重的內在衝突。從個人的角度而言,研究者的爺爺、

    奶奶、外公、外婆皆已邁入八十高齡,面臨身心功能的退化,爺爺在數年

    前中風後,影響行動能力,情緒也變得脆弱易感,常懷想早年生活而感傷;

    外公則面臨失智症的隱憂,隨著記憶力的衰退,對自我感到懷疑。在與老

    人家互動的過程中,不免聽見長輩感嘆「老了」、「不中用了」,家人聽在

  • 6

    耳裡更深切感受到長輩面對老化的無奈心情,因此,研究者關切老人的心

    理健康,盼能瞭解老人面對老年生活的感受,進而探究協助老人促進心理

    健康的策略。

    伍、藝術治療與表達性創作活動有益於老人的心理健康

    創造力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寶藏,激發出生命中許多的可能性,老人畢

    生累積了豐厚的經驗,更能夠創造出許多獨特的生命故事與心境,而藝術

    與創造能增進晚年的生活品質,彭駕梓(2008)認為創造力可加強老人晚

    年生活的士氣,透過挑戰與創新提升其情緒與自信心,對於健康大有幫助,

    且有助於增進代間關係。

    許多研究發現藝術性的表達活動對於老人有多重的效益(周伶利譯,

    2000;陸雅青、周怡君、林純如、張梅地、呂煦宗等譯,2008;楊培珊、

    羅鈞令、陳奕如,2009;賴念華譯,2002)。在生活品質方面,參與藝術

    性的表達活動讓老人的生活更豐富,創造的過程也能激發老人的活力,並

    喚醒潛能,帶來喜悅,而增加生活滿意度。在身體健康方面,藝術表達可

    促進腦細胞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活化高層次思想的進行,刺激所有感官,

    使其更為敏銳,故有助於提升認知和感覺技巧,並讓身體達到放鬆的狀態,

    為身體健康帶來正向的影響。在情緒方面,藝術成為向外表達與內在觀照

    的絕佳途徑與媒介,能釋放因個人問題、機能限制、精神病症等因素而積

    壓的情緒及話語,有助於降低老人的憂鬱、寂寞和焦慮,增加其控制感,

    協助抒發情緒,並帶來幸福、快樂、專注等各方面正向的心理改變。在生

    命回顧與統整的核心任務方面,藝術創作的過程鼓勵老人懷念與回顧生命,

    透過緬懷過去的生活,分享曾體驗過的快樂與不快樂,並且客觀地檢視自

    己的一生,以處理和統整未竟事務,或激發對過去的自豪感。在自我概念

    與價值方面,老人可藉由創作來慶賀自己的成就,發掘保有的優點,尤其

    在充滿藝術刺激與活躍參與的環境中,不會有時間或情況讓老人感到無聊,

  • 7

    甚至談起病痛感到自憐,更有助於增加個人對自我的正向感受。在社會參

    與方面,藝術性的表達活動讓老人能活躍且具有創意地與人們和世界接觸,

    而增加社會互動,並且是一種主動參與生活以及有品質的社會互動,也讓

    老人有機會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談到藝術治療與創作對於老人的適用性,Johnson 與 Sullivan-Marx

    (2006)認為藝術治療能在無形中提供老人情感上的需求,讓老年案主有

    機會在創造性的過程中,以不同的形式與外界溝通,並且達到情緒管理,

    以及進入生命回顧的歷程。同時也能促使老人形成社交連結,為其注入希

    望感,獲得控制感與選擇權,並且增進生理與心理的健康,同時亦可做為

    一種評估老人功能與狀態的非語言媒介。從上述相關文獻可發現,藝術治

    療與創作有助於促進老人的身心健康,呼應其情感表達與生命統整的需

    求。

    藝術治療在台灣已耕耘二十餘年,然而邱品惠與曾加蕙(2009)發現

    藝術治療對於一般民眾仍較為陌生,除了較難接收到相關的活動訊息外,

    藝術治療的工作坊常被視為專業的研討活動,因此尚未能推廣到一般的社

    區活動中。楊培珊等人(2009)亦發現台灣長期照護機構已逐漸形成固定

    的服務模式,雖定期規劃各項老人的團體活動,但其中提供予老人的藝術

    方案大多以音樂治療與手工藝團體為主,藝術治療與創作性的活動仍有待

    推展。

    令人樂見的是,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於 2005 年自紐約 Elder Share the

    Arts (ESTA)機構引進「傳承藝術」方案(Legacy Art Works)。ESTA 致

    力於推廣以藝術表現的方式激發老人的潛能並傳承其生命故事與經驗,進

    而達到老人社會參與的藝術方案(ESTA, n.d.)。傳承藝術即為一種結合藝

    術和懷舊治療的模式,藉由參與主題性的藝術團體與藝術夥伴(Helper)

    的陪伴,協助長輩創作出獨特的生命故事,目前已在二十餘所老人長期照

    護機構複製與推動(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2009;楊培珊等人,2009)。

  • 8

    研究者亦在因緣際會之下,曾擔任一個階段傳承藝術團體(八次團體)的

    藝術夥伴,陪伴長輩創作其生命故事。過程中也觀察到長輩逐漸融入、投

    入於藝術創作,每位長輩都分享了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而藝術作品的完

    成與發表亦帶給老人喜悅與成就感,甚至成為與家人之間情感交流及互動

    的媒介,藝術夥伴與長輩之間更透過團體在陪伴、創作、分享的過程建立

    了情感連結。

    國內在藝術治療、藝術創作與老人的結合方面,較缺乏相關的實徵研

    究,邱品惠與曾加蕙(2009)認為國內的藝術治療多以教育體系與醫療體

    系為主要實施與研究的場域,提供服務的對象包含特殊兒童、學生成長團

    體、遭受創傷經驗者,例如與家暴、性侵、臨終病人及其他造成創傷後壓

    力症候群的問題結合。國內較缺乏將藝術治療運用在以老人為主體的社區

    場域或安養機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在於一般老人大多對於藝術治療與表

    達性創作活動感到陌生、不熟悉,因此推展不易;其次,目前於社區單位

    或長期照顧機構所實施的藝術性活動,大多被視為一種教育性、休閒性的

    活動規畫,甚少以促進老人心理健康的觀點進行相關的表達性藝術活動。

    或有關老人進行藝術活動的相關研究甚至將老人視為「被治療者」的角色,

    未能將老人視為具有發展性、創造性的主體來看待(楊培珊等人,2009)。

    因此,結合研究與實務,全面推廣藝術治療做為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策

    略有其必要,透過實徵性的研究,不僅能實質地在社區或長期照顧機構推

    廣表達性藝術活動,促進老人的心理健康,更能透過研究發現,展現老人

    參與表達性藝術活動的經驗與相關效益。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的體驗感受及生命統

    整之經驗。從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與創作活動的歷程,探索老人的感受與

    心情變化,進而探討老人如何藉由參與表達性藝術活動朝向生命回顧與統

    整。並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與藝術作品的呈現,協助老人表達其人生經驗、

    生命故事並紓發情緒。本研究希望透過表達性藝術活動,協助老人觀照自

  • 9

    己的情緒與心理狀態,尋求促進心理健康的途徑。同時,也希望藉此增加

    老人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實務研究,為老人的心理健康與諮商提供另一介入

    方案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探究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

    術團體的體驗感受與生命統整之經驗。具體說明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瞭解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的歷程與重要經驗。

    二、瞭解社區老人對於表達性藝術活動的感受與體驗。

    三、瞭解社區老人藉由藝術治療與創作活動朝向生命回顧與統整的經驗。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之研究問題包括:

    一、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的整體經驗與歷程變化為何?

    二、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活動的情緒感受為何?

    三、社區老人在表達性藝術團體中的生命回顧與統整經驗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釐清本研究相關名詞之涵義,使其定義更為明確,茲將本研究有關

    的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壹、社區老人

    老年福利法對於我國老人的界定以 65 歲為標準(陳燕禎,2007),內

    政部統計資料所指的老年人口亦指年齡在 65 歲以上的人口(內政部,無

    日期)。因此,老人是指年滿 65 歲以上的人。

  • 10

    社區是指由一群具有共同興趣、需求、特殊種族、共同文化背景的人,

    在一特定地區所組成的組織。社區具有位置、地點、互動關係,以及心理

    連結的概念,社區裡的人彼此互相依賴與影響(許智傑,2007)。楊培珊

    與梅陳玉蟬(2011)指出我國老人服務的重點措施包含經濟保障、居家式

    照顧、社區式照顧、機構式照顧與社會參與。其中「社區式照顧」涵蓋了

    日間照顧中心、輔具資源中心、喘息服務等;「機構式照顧」為長期照顧

    機構、安養機構與其他老人福利機構等,提供 24 小時全日型的照顧;「社

    會參與」則協助健康狀況良好的老人,投入各地長青學苑、老人文康休閒

    活動中心與志願服務等。以上提供老人福利服務的相關單位主要依其照顧

    與服務的不同性質進行分類,但皆設立在各社區中,為社區老人提供服

    務。

    本研究以台中市為主要研究場域,所指之社區老人為年滿65歲以上,

    接受社區機構辦理之日間照顧、安養護機構照護、居家服務或參與長青學

    苑等老年福利服務的老人。

    貳、表達性藝術團體

    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s therapy)是運用多種藝術治療的綜合

    模式或多元模式(陸雅青等譯,2008),可視為廣義的藝術治療。表達性

    藝術治療喚起人們內在的創造力,在治療師協助下運用藝術、繪畫、遊戲、

    沙盤工作、寫作、說故事、戲劇、心理劇等方式,幫助案主將其無法說出

    或尚未解決的衝突,以別於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時也能滿足人們自我

    表達的需求(賴念華,2009)。

    本研究所指的表達性藝術團體,是以社區老人為對象,運用表達性藝

    術媒材,結合懷舊與生命回顧的主題,進行每週一次,每次一百一十分鐘,

    共計八次的半結構團體,由研究者擔任團體領導者,探索社區老人對於表

    達性藝術活動的感受,以及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的歷程與重要經驗。

  • 11

    參、生命回顧與統整

    生命回顧(life review)最早由 Bulter(1963)所提出,最初是基於老

    人自然而然會回憶過去人生的特性,藉由回想當年,協助老人從懊悔或不

    滿意的經驗中,重新以不同的角度去詮釋舊經驗,以發現新希望與統整生

    命。Erikson 則認為老年階段的核心任務是自我統整(ego integrity),包括

    統整人生經驗與平衡絕望感,若回顧一生能充滿意義,以圓融的智慧接納

    自己的人生、尋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且面對生命的有限,則達到自我

    統整,反之對人生感到不滿意,則易陷入悔恨自責的絕望心境(周伶利譯,

    2000)。對於老年人而言,追憶往事是自然而健康的心理活動。透過生命

    回顧的方式,分析與評價過去的生涯歲月,可幫助案主瞭解生命、瞭解老

    化,並重建其自我概念,其焦點在於促進人生的統整(康淑華、邱妙儒譯,

    2001)。因此,生命回顧與統整可謂老年重要而自然的心理發展任務,具

    有回溯過往人生,從評價一生中解構個人的重要經驗,進而再次建構重整,

    並尋求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歷程。

    本研究所指的生命回顧與統整,是指社區老人在表達性藝術團體中懷

    念與回顧生命的歷程,藉由表達性藝術的創作過程與自我對話,探索如何

    看待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自己,進而統整個人生命經驗與意義,具有回溯

    過往經驗,或對重要的人生經歷能接納、轉念或整合,以尋求個人生命的

    意義,進而檢視與發展對當前及未來老年生活的因應之道。

  • 12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探討老化現象與老人的心理特性;第二節探

    討生命統整相關理論;第三節探討老人表達性藝術團體之理論基礎;第四

    節探討老人與表達性藝術之相關研究,以下分別敘述之。

    第一節 老化現象與老人的心理特性

    本節探討老人在老化過程中的現象,及生活上可能面臨的轉變與挑戰。

    老人隨著年齡所產生的改變可分為兩大範疇,包括生理-生物的,以及心

    理社會的失落和危機(陸雅青等譯,2008)。本節分別由壹、老化在生理

    層面的影響;貳、老化在心理社會層面的影響;參、老人常見的情緒特徵

    等面向,說明老化現象與老人的心理特性。詳述如下:

    壹、老化在生理層面的影響

    老化(aging)泛指有機體一生中的所有變化。老化是指生命的身體組

    成會隨著時間形成自然改變的過程,出現身體反應器官功能下降的「衰老」

    現象,也會影響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陳燕禎,2007)。老化可謂是一

    種繼續性(continuous)、普遍性(universal)、漸進性(progressive)、本質

    性(intrinsic)與有害性(deleterious)的過程(李宗派,2007)。人們皆會

    經歷老化的過程,無論患病與否,相貌與器官功能都會退化,衰退一旦開

    始,老化便會影響個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引發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

    每個人身體老化的速度皆不同,但幾乎所有生理系統普遍都會在老化

    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改變,生理的改變並不完全等同於疾病和失能,但某些

    生理機能的退化卻可能使老人容易發生疾病。尤其 85 歲以上的老老人比

    起年齡介於 65 至 74 歲的年輕老人更容易產生較多健康問題與慢性病,需

    要較多醫療與長期照護的服務,甚至必須進入機構居住接受照護(楊培珊、

  • 14

    梅陳玉蟬,2011),可見年齡因素對生理-生物層面的影響。因此,老化

    的過程對於老人在生理方面的衝擊,主要在於生理結構與身體功能逐漸退

    化,以及容易遭受慢性疾病的侵襲。

    一、生理結構與功能的退化

    老人從外貌到內部器官的機能皆出現全面性的改變,簡玉坤(2004)

    指出老人面臨的身體退化大致包括出現白髮、皺紋等外表的老化;器官功

    能退化等內部的老化;視覺、聽覺等知覺能力的退化;學習、思考、記憶、

    問題解決與訊息處理等認知功能的改變;容易罹患慢性病或老年疾病等。

    顯示老人持續面臨多重生理結構的改變與身體功能的退化,而某一生理系

    統的改變又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系統,綜合多位學者的觀點(李宗派,

    2007;林光華,1991;洪瑄曼、陳桂敏,2008;楊培珊、梅陳玉蟬,2010;

    梅陳玉嬋、齊銥、徐玲,2006),身體各機能的改變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老人多重的生理機能退化

    生理系統 生理結構與功能的變化

    皮膚

    身體水分減少,皮膚變得乾燥、失去彈性而皺縮,皮下

    脂肪減少而變得怕冷,也比年輕時更容易瘀傷,且傷口

    癒合速度減慢。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衰老,腦重量和神經細胞皆減損,使得記

    憶力、學習能力、平衡能力、反射能力降低,動作也變

    得遲緩。睡眠模式亦改變,睡眠週期容易中斷,深度睡

    眠的時間減少,常感覺睡眠不足。

    心血管與

    呼吸系統

    心肌、血管壁增厚,血壓容易上升。肺部肌肉失去彈性

    和力度,換氣和送氧能力也降低,容易感到喘和疲累。

    (續下頁)

  • 15

    生理系統 生理結構與功能的變化

    肌肉與骨骼

    脂肪增加,肌肉彈性與協調能力降低,肌力減弱。骨質

    流失,容易骨質疏鬆或跌倒骨折。姿勢不良,形成頭部

    前傾、駝背、凸腹、膝蓋彎曲的特徵。

    腸胃系統 食慾減退,胃液分泌變少,腸胃蠕動變慢,養分消化與

    吸收受限,容易胃食道逆流和便祕。

    泌尿生殖系統 腎臟功能退化,影響廢物代謝。膀胱縮小導致容易頻尿

    或失禁,也影響睡眠品質。

    內分泌腺

    腦下腺、甲狀腺、胰臟、腎上腺及性腺等分泌功能減退,

    使得抵抗力下降,易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性荷爾蒙與

    性功能也降低。

    感覺系統

    感官接收器萎縮,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與觸覺減退。

    對高頻率聲音的鑑別力減退,聽力困難;視力也減退,

    近距離聚焦變困難,易受強光刺激,容易出現白內障、

    青光眼與黃斑病變的眼部疾病;氣味和味道分辨能力下

    降;感受疼痛的能力也變遲鈍。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慢性疾病的侵襲

    林正祥與林惠生(2006)探討台灣高齡人口存活的相關因素發現,健

    康的身體與獨立活動的能力對於老人存活的影響甚鉅。陸洛與陳欣宏

    (2002)訪談老人也發現,老人最關注的老本是經濟與健康,顯見健康因

    素對於老年生活的重要性。然而,老化對於老人的首要影響在於疾病的增

    加,且通常具有多病、易病、久病的特性(陳燕禎,2007)。

    步入老年後,慢性疾病成為影響健康的主要疾病,且同時罹患多種慢

  • 16

    性病也是普遍的現象。李宗派(2007)指出血壓高、血脂肪高、血糖高是

    老人常見的三高問題。陳惠真與王香蘋(2004)分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

    1989 年、1993 年、1996 年與 1999 年四次的「老人保健調查」資料後發現,

    關節炎、高血壓、腸胃潰瘍、呼吸道疾病、白內障及心臟病是兩性老人罹

    患率最高的疾病。且年齡越大,中重度失能的情形越普遍,越高齡者獨立

    自主的比率越低,而疾病與失能的關聯也顯得越強烈。以上研究顯示老人

    常遭受慢性疾病的侵襲,生理機能的退化容易增加罹病的風險,而疾病引

    發的損傷或失能狀態,亦影響其身體功能與獨立活動的能力。

    貳、老化在心理社會層面的影響

    老人進入晚年階段後,有著不同於其他年齡層的挑戰和特殊性,以及

    老年時期的發展任務。同時也面臨重新調整與適應生活上種種的轉變,在

    自我、社交互動、人際關係、情緒等心理社會各層面也受到影響。因此,

    以下由發展任務及心理社會的失落危機來進行老化的探討。

    一、老年期的發展任務

    學者們分別由生物、社會、心理等層面,對老年時期的特徵與發展任

    務提出多元的觀點與理論,綜合黃佳純(1998)、劉敏珍(2000)及蔡坤

    良(2004)等人所整理各學者的觀點,老年期的發展任務如表 2-1-2 所示。

    表 2-1-2 老年期的發展任務

    學者與理論 發展任務

    Jung(1933) 成人發展理論

    1. 接受死亡 2. 尊敬過去 3. 掌握有限的生活 4. 自我超越

    5. 自我統整 6. 尋找意義 7. 繼續創造

    Super(1953) 生涯發展理論

    1. 逐漸適應退休的來臨 2. 尋求適當活動以填補退休後的空閒時間 3. 盡可能維持自足的能力

    (見下頁)

  • 17

    學者與理論 發展任務

    Erikson(1963)心理社會發展論

    1. 自我統整 2. 建立生命全體的融合感

    3. 瞭解生命的意義 4. 面對死亡

    Peck(1964) 成人發展理論

    1. 自我價值感統整與工作角色偏差(自職場退休) 2. 身體超越與身體偏見(面對身體功能減低) 3. 自我超越與自我偏見(面對與接受死亡)

    Buhler(1968)生命週期理論

    1. 需求滿足 2. 自我限制的適應 3. 創造的擴展

    4. 內在秩序的建立 5. 自我完成

    Havighurst(1972)

    發展任務理論

    1. 適應健康和身體的衰退 2. 適應退休及收入的減少 3. 適應配偶的死亡 4. 履行對社會公眾的義務

    5. 與同年齡團體建立良好關係

    6. 建立滿意的生活安排

    McCoy(1977)成人發展理論

    1. 離開有薪的工作 2. 重新評估財務 3. 關心個人健康 4. 休閒時間的管理

    5. 探索意義 6. 安然面對死亡 7. 適應永恆的婚姻伴侶關係

    Levinson(1978)生命四季理論

    1. 接受已失去的社會角色 2. 適應退休後的生活 3. 傳授智慧,給予晚輩支持

    4. 維持有尊嚴的生活 5. 瞭解生命的意義 6. 接受死亡將近的事實

    Schein(1978)生涯發展階段論

    1. 適應地位下降及工作角色的喪失 2. 接受退休的事實 3. 學習改變生活形態 4. 適應與外界接觸減少 5. 適應生活水準下降及處理新的經濟問題 6. 學習以經驗、判斷、圓融的方法來補償體力的衰退 7. 做死亡的準備,如立遺囑及安排葬禮細節 8. 安全地接納自己與別人達到統整的境界 9. 平靜地離開人間

    Neugarten(1979)成人發展理論

    1. 克服失落感 2. 恢復與重要他人的友誼 3. 堅毅的面對死亡

    (見下頁)

  • 18

    學者與理論 發展任務

    Alpauph(1979)成人發展理論

    1. 從有酬工作職場撤退 2. 重新評估自己的資產 3. 關心個人健康 4. 安排休閒時間 5. 調適更恆久的婚姻伴侶

    6. 尋求生命的意義 7. 適應單身生活 8. 順從死亡 9. 問題解決 10. 處理變遷的壓力

    Kouri(1982) 成人發展理論

    1. 維持活動的參與 2. 維持健康 3. 關心子女 4. 與配偶維持良好的關係

    5. 服務與回饋社會人群 6. 積極參與回饋社會人群

    7. 關心社會問題

    Newman & Newman(1995)

    1. 促進智慧活力 2. 重新調整精力到新的角色和活動

    3. 接受個人的生活與生命 4. 建立死亡觀

    5. 適應老化的生理改變 6. 發展心理歷史觀點 7. 朝向未知的旅程

    Cohen(2005) 人生後半段潛能

    發展四階段

    1. 重新評估生命,展開自我追尋與反思 2. 解放自我,展開新的嘗試與冒險 3. 總結人生經驗,回顧生命與處理未竟事務 4. 延續生命活力,慶賀人生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的理論觀點,老人在晚年有其特殊的發展任務與議題,

    主要包含退休與自我角色的調適、時間的安排、生理衰退與維護健康、社

    交關係、家庭關係、伴侶關係的改變與調適、對生命的回顧與重整,以及

    面對與接受死亡等議題。

    二、老年期心理社會的失落危機

    其他學者則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進入老年期可能面臨心理社會的失落

    危機。Knight 提出「成熟-特定挑戰模式」說明老人在認知形式、情緒的

    複雜度與專長知識、經驗等方面比年輕人成熟,但也面臨一些艱困的挑戰,

    除了要適應慢性並和身體的失能,也不斷經歷失去親友的悲傷,和面對走

  • 19

    向死亡的準備(康淑華、邱妙儒譯,2001)。陳燕禎(2007)則指出老人

    可能面臨與社會疏離、經濟與身心方面的依賴性增加、寂寞感隨著退出職

    場和家庭成員重組而凸顯、擔心生病與死亡引發的焦慮感,以及老年期不

    斷交錯的失落與悲傷等問題。洪瑄曼與陳桂敏(2008)提到皺紋、禿髮、

    假牙、肥胖等外貌改變,以及動作緩慢、感覺能力退化等特徵,容易引發

    老人對自我概念、自我認同與身體心像的負面看法,進而產生低自尊、焦

    慮、無望感等情緒。

    簡玉坤(2004)亦認為職業角色退休、家庭生命週期轉變,以及世代

    和生態週期對認知與生命腳本的影響等社會向度會引發部分老年的心理

    壓力。包括退休使得老人失去職業角色,生活缺乏重心,也可能帶來自我

    價值、能力、成就感與權威的失落,對於老人的自尊有明顯的影響(梅陳

    玉嬋等人,2006);同時家庭生命週期也出現許多變動,包括擔憂可能失

    去配偶的焦慮引發家庭關係緊張、能否發揮照顧下一代與傳承生命的需求,

    建立親密的代間關係等;而世代與文化背景則影響其認知基模與生命腳本,

    例如日據時代出生的老人常面臨認同混淆及道德要求,由大陸來台的榮民

    則易有尋根的需求,這些世代的影響亦可能引發老人對於當代局勢改變的

    混亂與失落。

    面臨老年期的諸多變化與挑戰時,更彰顯社會支持對於老人的影響與

    重要性。陳肇男(1999)以「老本、老伴與老友」形容晚年生活的三寶。

    包含重視老人的經濟狀況、健康狀況、配偶的支持與彼此的陪伴照顧,以

    及老友提供的情緒支持。許多研究指出家庭是老人最主要的支持來源,因

    老人社會網絡的主要成員為家人,和家中成員之間的情感以和配偶的互動

    最為重要,成年子女次之(陳燕禎,2007;陳肇男,1999;張素紅、楊美

    賞,1999)。從葉淑娟、施智婷、莊智薰、蔡淑鳳(2004)的研究也發現,

    台灣老人仍然盛行養兒防老的家庭觀念,偏好與家人親友同住,情感性的

    支持是影響老人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尤其子女在老年父母心中是重要

  • 20

    的依附對象,老人普遍對於子女有較多情感需求,當現代社會因少子現象

    或子女忙碌而無法滿足其親密需求時,老人會有較多情緒性寂寞產生(林

    千立、林美珍,2007)。由此可見,老人面對的心理社會失落與危機可能

    包括社會角色的失落、經濟與身心的依賴、寂寞感與焦慮感增加、家庭關

    係的變動與適應、不斷歷經失去親友的悲傷,以及面臨死亡的準備等。

    然而,研究也發現建立完整的社會互動有助於適應寂寞感,特別是獲

    得孩子支持,與孩子同住,有朋友鄰居為伴者,或對於年老抱持樂觀態度,

    有助於減輕寂寞感受(Cavallero, Morino-Abbele & Bertocci, 2007; Chalise,

    Saito, Takahashi, Kai, 2007)。老人對於心理社會失落危機的因應,除了物

    質的基本滿足之外,更需要親情、友誼與溫暖等情感性的社會支持,以獲

    得日常生活的協助與外出時的接送陪伴,孤單時亦有人相伴聊天以尋求慰

    藉、抒發情感,當身體功能衰退使得日常生活需依賴他人時,家人親友的

    幫忙更是重要。

    参、老人常見的情緒特徵

    一般而言,隨著學習與經驗的累積,老人的情緒比年輕時更為複雜而

    穩定,變得不容易興奮或衝動,情緒起伏較不明顯,少有大起大落。但每

    個新的經驗都可能喚起過去生命中具有正向或負向意義的經驗,因而對生

    命事件有著較複雜而混合多種情緒的反應(康淑華、邱妙儒譯,2001)。

    老人也具備較多控制情緒的經驗與能力,因而可能選擇強化正向情緒,淡

    化如哀傷、憤怒與恐懼等令人難受的負面情緒(Gross, Carstensen, Tsai,

    Skorpen & Hsu,1997)。部分研究則指出大腦的變化是老人情緒穩定的關鍵,

    例如杏仁核活動會隨著年齡下降,特別是降低對於恐懼、憤怒、憎恨等負

    面情緒的反應。因此老人的負面情緒較不強烈,較會注意正面情緒的刺激,

    而忽略負面的刺激(李淑珺譯,2007)。

    老年期情緒改變的頻率和情緒特質有很大的個別差異性(Lawton,

  • 21

    2001)。隨著老人所處的社會情境,生命中遭遇的失落、身體健康衰退、

    家庭或社交關係的改變,以及其他壓力事件發生,也可能帶來許多心理衝

    擊與情緒轉變。Wang、Snyder 與 Kaas(2001)的研究發現臺灣農村老人

    的壓力源常與健康和家庭議題有關,感受壓力的程度則隨著性別、教育程

    度、居住安排與社經地位有所差異,但老人的壓力程度與憂鬱症狀,以及

    寂寞、悲傷等負面情緒狀態之間則有高度關聯性。因此,針對老人的寂寞

    感、憂鬱,以及失落與哀傷進行探討。

    (一)老人的寂寞感

    寂寞(loneliness)在老人的生活經驗中普遍而常見(林千立,2010),

    對於老年生活與身心健康有著莫大的影響。黃富順(2002)認為高齡者常

    見的情緒特徵即是寂寞感,隨著工作角色結束、社交活動與頻率降低,老

    人的人際圈也縮小,容易感到孤獨、寂寞、無聊、覺得不被理睬或不受重

    視。寂寞感的相關因素,則有多種面向的討論,張素紅與楊美賞(1999)

    發現老年男性、未受教育、對居住狀況、經濟狀況、與家人相處不滿意,

    沒有參加社團者,寂寞感較高。另一項研究指出,老人的寂寞與高齡、獨

    居或住在安養院、喪偶、低教育程度和低收入,以及健康狀態不佳、身體

    功能狀態不佳、喪失視力或聽力等因素有關,而其中導致寂寞最為普遍的

    因素為患病、配偶死亡或缺乏朋友(Savikko, Routasalo, Tilvis, Strandberg &

    Pitkälä, 2005)。林千立與林美珍(2006)則認為個人與環境因素皆是重要

    因子,例如慢性病、社會角色改變、伴侶死亡、小孩離家、朋友生病或過

    世等。由此可知,隨著高齡老化和生活型態出現改變,包括身體健康不佳

    或失能、喪偶、獨居或入住機構、社會角色轉變、缺乏社會互動與支持、

    教育與經濟條件不佳等,都可能使老人失落而產生寂寞感受。

    (二)老人的憂鬱心情

    憂鬱是一種負向心情,會出現情緒低落、對未來無望、自憐自哀、退

    縮或不安、思考緩慢、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食慾不振或睡眠混亂等(Yesavage,

  • 22

    et al., 1983)。林怡君、余豎文、張宏哲(2003)的研究發現,新店地區機

    構老人憂鬱的盛行率是 39.2%,社區老人則為 29.5%。李春香(2007)調

    查南部社區老人發現,具有輕微憂鬱程度者約 52.9%,也許有嚴重憂鬱者

    約 24.1%。但老人顯少直接表達憂鬱或鬱悶心情,反而多是抱怨身體症狀

    或以生活本就如此等方式表達。Wang、Su 與 Chou(2010)調查 3,970 位

    石牌社區老人後,發現老人憂鬱的盛行率為 9.8%,女性老人憂鬱的情形

    高於男性。且性別、年齡、分居或離婚、低教育程度、獨居、有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病史等因素與老人憂鬱有顯著相關。以上研究對於台

    灣老人出現憂鬱的調查數據並不相同,但仍可看出社區老人可能面臨的憂

    鬱情形。

    憂鬱症是老人心理衛生疾病中較為普遍的一種,通常發生在老人生活

    中的重大壓力事件後,例如家人與朋友死亡或離去,遭受重大疾病或手術

    之後等(康淑華、邱妙儒譯,2001;謝佳容等人,2003)。慢性疾病較多、

    低自覺健康、低功能狀態、低情感支持、寂寞的老人,較容易感到憂鬱 (江

    信男、林旻沛、柯慧貞,2005;Heikkine & Kauppinen, 2004)。綜合上述文

    獻,憂鬱不等於正常老化過程中必然伴隨發生的情形,但若生活出現變故

    與重大壓力事件,又缺乏社會支持時,則易引發老人的憂鬱心情。

    (三)晚年的失落與悲傷

    老人在晚年經常面臨多重的失落,對其情緒產生衝擊與影響。許多學

    者皆關切老人的失落議題(李開敏、林方皓、張鈺仕、葛書倫譯,2004;

    陸雅青等譯,2008;楊培珊、梅陳玉蟬,2011 ),依據失落的內涵與性質

    可大略分為實體的失落、關係的失落、心理感受的失落,以及死亡所帶來

    的失落。研究者將其整理為表 2-1-3。

  • 23

    表 2-1-3 晚年面臨的多重失落

    主要的失落 失落的內涵

    實體的失落 失去住所或遷居,與熟悉的環境和物品分離;退休失

    去工作與職業角色;生理衰退、生病造成健康受損或

    失能、性能力衰退、失智等。

    關係的失落 與重要他人分離或社會接觸減少,例如與朋友、工作

    夥伴或同事失去聯繫;失去原有的家庭角色或親近的

    家人,包括與配偶離婚或分居、失去與孩子的互動等。

    心理感受的失落

    依賴狀態改變,趨向接受者的角色;感覺失去身份、

    人生目標和希望;喪失自主權、自信、自尊、控制感;

    沒有個人或社交空間;缺乏安全感、隱私、信任感等。

    死亡帶來的失落喪偶、喪子/女、孫子女死亡、失去兄弟姐妹等手足、朋友或其他重要他人死亡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在晚年多重的失落中,老人比其他時期更容易遭受死亡帶來的失落。

    雖然人們在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可能遭遇親友逝去的打擊,但這樣的失落

    與悲傷,到了老年更是特別常見。相較於為自己即將迫近的死亡做準備,

    為他人感到悲傷反而是老人心理治療中更常見的主題(康淑華、邱妙儒譯,

    2001)。老人越是長壽,越容易歷經重要他人死亡的衝擊,承受失落與悲

    傷的心情,可能出現沮喪、退縮、罪惡感、憤怒或攻擊性等反應(陸雅青

    等譯,2008;楊培珊、梅陳玉蟬,2011)。何長珠(2008)則指出喪偶的

    老年女性,容易引發憂鬱或創傷性悲傷,男性的死亡率與生病率高於女性。

    孤獨則是喪親的老人最常提到的困擾,當老伴死亡時,用以定義自我感與

    價值感的重要角色也隨之消失。因此,死亡帶來的失落除了對情緒引發的

    衝擊,也可能進一步影響老人對自我與生命意義的觀點。

    綜上所述,老化對於老人的影響包括生理與心理社會的失落。生理方

    面的影響主要在於外貌的改變、生理結構與功能的退化,以及慢性疾病對

  • 24

    於健康的損害。心理社會層面則必須適應生理老化與衰退、角色的失落與

    再建立、關係的適應與調整、回顧與評價人生,以及面對與接受死亡等獨

    特的老年期發展任務。即使老年期情緒平穩且有良好自我控制者,若遭受

    生活壓力事件,則易引發其寂寞感、憂鬱、多重的失落感與悲傷等心情。

    因此,在老化的歷程中,若能強化社會支持系統,特別是家人的陪伴關懷,

    以及老年友伴的關係、社會參與的頻率,例如透過各種活動或支持性、成

    長性的團體,拓展老人的人際網絡、社交互動與社會參與,將有助於激發

    老人的潛能,適應生活的種種改變與挑戰。

    第二節 生命統整相關理論

    生命的回顧與統整是老年時期重要的議題,老人能夠具備正向、彈性、

    創造性的老化態度對於老年適應特別重要,因此本節分別由壹、Erikson

    的「自我統整與絕望」觀;貳、Cohen 的「人生後半段的潛能發展四階段」;

    參、懷舊治療的內涵與運用;肆、生命回顧的內涵與運用,分別探討與生

    命統整相關的理論。

    壹、Erikson 的「自我統整與絕望」觀

    Erikson對於老人生命統整的觀點出自於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Erikson

    (1963)將人生全程發展分為八大時期,在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發展目標、

    心理掙扎和危機。Erikson 受到早期心理動力理論的影響,認為個體在生命

    週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再次整合早期生命中出現的心理社會主題(周伶

    利譯,2000),因此每個階段的衝突與發展危機亦可視為轉機,如果能夠

    成功解決危機,就能順利往下一個階段邁進。

    老年時期是心理社會發展的第八階段,Erikson 認為老年期的發展任務

    是「自我統整與絕望」。老人在生命最後階段的主要核心在於統整人生經

    驗與平衡絕望感,當個人能接受生命必然有些不可避免的失去,同時也能

  • 25

    無所畏懼地接受不遠的未來即將發生的死亡,則能成功解除危機,朝向自

    我統整(ego integrity);若是感覺自己的人生有許多錯誤,且太遲而無法

    展開新的方向,則可能陷入絕望(despair)的狀態(Erikson, 1963)。因此,

    能否成功解除此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與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有關(Brown &

    Lowis, 2003)。更確切地說,老年期的核心任務牽涉到老人對於過去一生

    整體回顧的過程,自我統整是回顧自己過去所做的ㄧ切判斷,能欣賞好的

    地方,但也能包容錯誤與不完美,此時也就能重新整合生命事件,體認生

    命的意義與價值,且能接受死亡的來臨,更樂觀地安排晚年生活。反之,

    若是個人對過去感到悔恨而想挽回錯誤,但又受限於年紀、老化、生理衰

    退等現象,無法再對人生做更多嘗試與轉變,則易陷入無能為力、絕望的

    感覺。

    隨著老年期對生命的回顧,以及平衡自我統整與絕望的過程,老人逐

    漸統合前七個階段已發展成熟的希望、意志力、目標、能力、忠誠、愛與

    關懷等力量,再發展出圓融的智慧。雖然肉體及心理功能日益衰老,老人

    仍能保持智慧,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面對死亡時,展現對生命超然的關懷,

    並學著傳達完整的經驗(周伶利譯,2000)。這種智慧的力量,正是老人

    面對生理的衰退、生命的有限、無可避免的絕望和不可知的未來時,因應

    晚年生活最大的精神力量。

    Erikson 的遺孀 Joan Erikson 後來根據他所留下的手稿,增補了第九階

    段「極老期」,認為現今社會 80 歲以上的老老人有很高的比例受限於生理

    退化,生活可能無法自理,被照顧和護理的機會增加,也常面臨死亡將至

    的感受。在心理層面會重返需要照料的嬰幼期狀態,即使以往對他人有足

    夠的信任,也可能在此時再次面對不信任的議題(Brown & Lowis, 2003)。

    因此過去八個階段曾歷經的主要發展危機也會在第九階段再次重新經歷,

    成為極老期的發展任務,在生命最終階段重新形成衝突(李淑珺譯,2007)。

    Brown 與 Lowis(2003)調查老人在第八與第九階段發展危機的解決情形,

  • 26

    發現八十至九十歲以上的老年組在第九階段的得分明顯高於六十歲左右

    的老年組,兩組在第八階段則沒有顯著差別。顯示進入極老期後,有其獨

    特的心理衝突,受試者在「超越對死亡的恐懼接受老化帶來的改變」、「增

    加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與生命中曾經離別的人更加親近」等題項表現出

    明顯的不同。由此也可看出生命回顧與統整在極老期的重要性,透過回顧

    一生能增加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並重新修復重要關係,而第九階段的存在

    正是提醒人類,無論還有多少年可活,皆有必要在生命全程中保持心理和

    靈性的成長,以不同的規劃積極地投入晚年生活。

    由上述文獻得知,Erikson 的觀點認為生命的回顧與評價在老年期是相

    當重要的部分,其他老年期的發展任務也包含了對平衡自我統整與絕望、

    可能再次經驗已解決或早期未順利解決的發展危機、面對失落與絕望,以

    及體認生命的有限而逐漸接受死亡的必然性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

    瞭解與接受自己過去所做的種種決定,能夠正面肯定或重新賦予生命的價

    值與意義,也就能逐漸發展出智慧,更能安適地面對死亡的迫近和晚年生

    活的安排。

    貳、Cohen 人生後半段的潛能發展四階段

    美國當代老人學研究先驅 Gene Cohen(2000)提出人生後半段的發展

    具有成長與激發潛能的新觀點,Cohen 認為老人的生命統整是在創造性的

    活動與潛能激發的過程中實現。不同於傳統發展理論強調必須化解每個階

    段的危機與挑戰才能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的順序性,Cohen(2005)認為人

    們可能在某些階段停滯不前,但不一定要化解所有的心理問題和困擾,仍

    然能進入下一階段繼續發展其他任務。

    Cohen 擴展 Erikson 對於老年階段「成熟期」的描述,進一步將老人

    的心理成長和發展劃分為四個獨特的潛能發展階段。他認為老人會因為不

    同的內在驅力、欲望和需求所形成的內在推力,進入或結束這四個階段,

  • 27

    每階段之間有時重疊、交錯或形成交互作用,每個人經歷的速度、順序和

    結果也不盡相同。分別敘述如下(李淑珺譯,2007,頁 71-108)。

    1. 中年重評估階段

    中年重評估階段(midlife-reevaluation phase)約從 35 歲至 65 歲左右,

    但通常發生在四十多歲到近六十歲時。此階段是步入中年後常會歷經的一

    段「重新評估」、「探索」和「過渡」的時期。人們首次意識到死亡和生

    命終有盡頭的事實,開始對自我有深刻的疑問、檢討和追尋,而成為推動

    計畫和行動的力量,此階段大腦的變化激發了發展智商,形成智慧的基礎。

    因此,從中年邁入老年的階段正在經歷對於生命和自我反思的歷程。

    2. 解放階段

    解放階段(liberation phase)約從 55 歲到 75 歲左右,但通常發生在六

    十歲到七十歲。此階段的人渴望「解放」、「實驗」和「創新」,隨著退休

    或半退休而更能在生活中做不同的嘗試,對於可能的犯錯或損及自我形象

    通常感覺自在,渴望隨著個人的感受、需求和自由意識展開計畫與行動,

    試圖掙脫以往的束縛,在冒險中獲取新的經驗。

    3. 總結階段

    從近 70 歲到 90 歲皆有可能處於總結階段(sum-up phase),但通常出

    現在近七十歲到八十多歲。此階段的重心是「重述」、「化解」和「回顧」,

    透過回顧和重新檢視過去的人生,尋求生命的意義,及處理未完成的事件

    或解決未化解的衝突。此時期的左、右腦同時運作,讓老人更豐富生動地

    回顧人生。老人特別希望分享自己累積的人生智慧,對於家人、朋友和社

    會常產生回饋的欲望,因此藉由擔任義工、參與社區和公益活動、從事助

    人工作,或者口述生命故事、撰寫自傳或回憶錄的方式,來貢獻自己的力

    量。

    4. 安可階段

    接近八十歲直到生命的盡頭都可能處於安可階段(echo phase)。此階

  • 28

    段具有「延續」、「反省」和「慶祝」的特徵。大腦杏仁核的變化引發正面

    的情緒和活力。老人內心感受到對愛、陪伴、自主、掌控與回饋他人的強

    大驅力,渴望能充實地活到最後一刻,展現充沛的活力,常能以幽默面對

    死亡與老化帶來的挫折,對於家人和所處的社區也帶來正面的影響。因此,

    安可階段可視為一種延續、創造性、保持活力與歡慶人生的概念。

    綜觀 Cohen 對於人生後半期的理論,其嶄新的觀點與特色包括:(1)

    將老年期更細緻地區分為中年重評估、解放、總結與安可四階段;(2)對

    於老化採取積極正向的視框,強調人的「內在推力」引發老年期的成長與

    潛能;(3)結合新近的大腦研究,說明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大腦變化,對

    於促成老年期發展的影響;(4)強調個別差異與獨特性,在人生後半期共

    通的發展軌跡中,珍視老人獨一無二的經驗和主體性;(5)在老年期反覆

    探索、回顧、嘗試與反省的過程中,建立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綜合 Erikson 與 Cohen 的觀點,皆彰顯了生命回顧與統整在老年階段

    的重要性,其中「適應生理老化與衰退」、「回顧與評價人生」、「接受角色

    的失落與再建立」、「關係上的適應與調整」、「坦然面對死亡的迫近」等皆

    為老年期獨特的任務。Erikson 尤其強調透過回顧人生達到自我統整,以平

    衡生命有限與失落帶來的絕望感。然而相對於 Erikson 以兩極向度為主軸

    的觀點,Cohen 提供更為寬廣與彈性的視角,包括(1)老年期的發展不只

    是單向順序性的推進,在四個階段中可能是重疊、交錯與互相影響的過程;

    (2)強調老年時期隨著成熟與經驗的累積,激發各方面的成長與潛能,

    不以「危機」的觀點看待老化的過程。本研究從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

    理論與 Cohen 的四階段潛能發展論中,皆提及生命回顧與統整在老年發展

    的重要性,老年期對於人生的回憶、整理與省視是自然而重要的過程,對

    於老年期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此外,本研究呼應 Cohen 提倡老年期持

    續開創潛能、追求成長的觀點,以表達性藝術為媒介,結合懷舊與生命回

    顧的精神,做為促進老人心理健康與生命統整的策略。

  • 29

    參、懷舊治療的內涵與運用

    懷舊治療目前廣泛運用在護理或長期照護機構的場域,是維護老人身

    心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方式。懷舊治療立基於 Erikson 的發展理論與

    Atchley 的持續理論,Erikson 強調生命回顧為老年期的發展任務,持續理

    論則主張喚起過去經驗以因應現在的改變,因此老人透過回憶生命連結過

    去與現在(李歡芳,2003)。以下由懷舊治療的定義、實施特點,以及功

    能與影響進行探討。

    一、懷舊治療的定義

    Butler(1963)首先提出懷舊治療(reminiscence therapy)的概念。運

    用過去的事件、感覺或想法,引發老人以分析和評價的觀點回顧過去,進

    而促進愉悅感、提昇生活品質或對環境的適應,並將過去的生活視為有意

    義的經驗,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滿足感及自我肯定,而達到自我統整。

    懷舊治療的目標包括增進老人的社交互動、舒適感、愉悅感,並促進

    溝通技巧、提升自信心、改善人際關係。因此往往聚焦於老人的情緒功能

    與記憶優勢(吳麗芬,2001;Webster, Bohlmeijer & Westerhof, 2010)。

    二、懷舊治療的實施

    懷舊治療可分為個別性與團體懷舊治療:個別性懷舊治療(individual

    reminiscence therapy)是依老人個別的需要安排一對一對談,較不具結構,

    可針對個別經驗背景引導老人回顧過去。因此老人在過程中有充分表達自

    我的機會,能重新評估自己的獨特性及價值觀,重享過去的榮耀與愉快;

    團體懷舊治療(group reminiscence therapy)則是以較具結構性的團體進行,

    採取以時間或事件為主的特定主題,藉由團體成員的分享再次經驗過去,

    重新整合及肯定自我,同時也能促進成員的互動,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獲得支持與認同(趙淑員、陳曉容、吳秋燕、劉幸元,2004;蕭秋月、林

    麗味、葉淑惠,2004)。

  • 30

    吳麗芬、周青波、陸秀芳、曾惠楨(2006)發展團體懷舊治療的實務

    指引,分為開始期、工作期、結束期三個階段。開始期包括篩選成員,選

    擇同質性高的團體,挑選共同感興趣且初期易討論的主題等;工作期則選

    擇成員共同感興趣但較為深入的主題,由淺入深進行討論,並留意成員的

    負面情緒被引發時予以支持;進入結束期後應幫助成員統整,避免再次失

    落,並確認團體的支持功能。一般運用的媒介物或材料可能包括:相片、

    食物、收集品、老歌、民俗活動、書籍、電影等。

    三、懷舊治療的功能

    懷舊治療的功能受到許多肯定,Burnside 與 Haight(1994)提出懷舊

    治療可以改善老人負向情緒、提高自尊心與自信心、改善認知、增進社會

    化與溝通能力,進而達到自我統合。懷舊治療也能促進老人的自我統整、

    降低寂寞、提升生活滿意度,形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魏雪卿,2005),

    並增加老人的社會化、成就感及改善憂鬱程度(周桂如、陸汝斌,2008),

    同時有助於老人調適與因應壓力情境(陳佩芸、謝玉琴、陳光慧、李芸玫、

    羅琦,2009)。

    盧純華(2003)則發現懷舊促使老人對生命產生意義,主要來自於增

    能與失能兩大力量,經由懷舊的過程能建立老人的自我價值、連結情感關

    係、成功因應生活、在團體被肯定與支持而為其增能;與配偶、家人分離

    或疏離引發失落、未盡職責的歉疚、環境或時代動盪引發無助感等失能狀

    態,亦是經由懷舊過程中探索生命意義的一大動力。許多研究亦指出懷舊

    治療對於老人的運用有著諸多效益(許寶鶯等人,2005;厲寶蘭,2009;

    盧純華,2003;魏雪卿,2005;蕭秋月、尹祚芊、徐畢卿、葉淑惠、李怡

    娟,2002;Liu, Lin, Chen & Huang, 2007;Shellman, Mokel & Hewittm, 2009;

    Wang, 2004;Yamagami, Oosawa, Ito & Yamaguchi, 2007),研究者整理於表

    2-2-1。

  • 31

    表 2-2-1 懷舊治療運用於老人的實徵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與實施方式 研究結果

    厲寶蘭(2009)

    以安養護之家的輕、重度

    失智老人實施懷舊團體,

    結合童年、求學、結婚、

    故鄉、節慶、童玩、老照

    片、老歌、影片等素材。

    懷舊團體工作讓老人發覺

    兒時之樂,促進口語表達與

    人際互動。

    許寶鶯等人

    (2005)

    提供精神科住院的輕、中

    度失智老人懷舊團體治

    療。主題包括家鄉、童玩、

    求學與工作、旅遊、結婚

    經驗。

    失智老人參與懷舊團體後

    維持認知功能,但減少憂鬱

    情緒,增加言語表達、社交

    活動的能力。

    魏雪卿(2005)

    對護理之家老年住民實施

    十週懷舊團體治療,主題

    包括家、最想念的人,共

    唱老歌、看老電影、老照

    片說故事,以及遺憾與得

    意的過往等。

    懷舊團體治療對降低老人

    寂寞,提升生活滿意度有正

    向效果。參與者認為懷舊是

    有意義的活動,能藉此化解

    負面想法,排解遺憾,並在

    團體結交好友。

    盧純華(2003)對醫院精神病房診斷有憂

    鬱情形的老人,實施十一

    次懷舊團體治療。

    懷舊團體有助於憂鬱老人

    紓解憂鬱情緒,獲得友誼,

    並提昇自尊。

    蕭秋月等人

    (2002)

    養護機構中經篩選有輕度

    憂鬱的老人實施八週懷舊

    團體治療。

    懷舊治療可增加機構老人

    的自我控制感、自我肯定、

    社會化、成就感,並減輕憂

    鬱程度。

    Shellman et al. (2009)

    將老年非裔美國人分三

    組,一組進行八週個別的

    統整性懷舊治療,另兩組

    為控制組。

    統整性懷舊治療對於減輕

    老人的憂鬱症狀,有正面效

    果。

    (見下頁)

  • 32

    研究者 研究對象與實施方式 研究結果

    Liu et al. (2007)

    以懷舊團體治療協助獨居

    老人適應生活,進行唱老

    歌、難忘的人、事與親友、

    分離的哀傷等主題。

    懷舊團體治療可提升獨居

    老人自尊、減低孤獨感、增

    進生活滿意,並回想與重建

    經驗,獲得支持與陪伴。

    Yamagami et al. (2007)

    對一般與失智老人實施十

    二次活動性懷舊治療,包

    括做飯、醃菜、洗衣、縫

    紉、編織、手做點心、小

    學生活、製麵等。

    藉由熟悉的活動喚起老人

    對過去的懷念,有助於建立

    自我價值感,重建參與者與

    照顧者的關係,並促進情感

    功能、日常生活與記憶。

    Wang(2004)

    分別實施機構老人與非機

    構老人的懷舊團體,分享

    的人生經驗與感受,如童

    年、婚姻、家庭生活、戰

    亂艱困、工作等,但未限

    定特別的主題。

    懷舊治療對機構老人可能

    較具潛在的正向效果。機構

    老人組在自我健康觀感、憂

    鬱症狀、及心情狀態有顯著

    提升,非機構居家老人則僅

    在心情狀態有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文獻可知,懷舊治療以個別或團體的方式,引導老人回顧過去

    的事件、感受與想法,以獲得愉悅感、增進人際互動與自我價值感等,並

    加以分析評價,重新建立對生命的意義,獲得滿足與肯定。運用懷舊治療

    的功能則包括促進老人的正向感受、社會互動、認知功能,提升生活滿意

    度,獲得控制感、成就感,建立自尊與自我價值,並促進其對壓力的調適

    與因應,減少寂寞、憂鬱與焦慮等情緒。

    貳、生命回顧的內涵與運用

    老年研究學者Boden和Bielby亦指出過去對老人而言是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生命的回憶是老人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即使是日常生活中諸如「想

    當年…」的「老生常談」,也具有獨特的意義,這些過去的經歷,不只是

    生活瑣事或個人經歷的記錄,也是老人自我建構的歷程(邱天助,2007)。

  • 33

    生命的回顧與述說,對老人而言是相當自然且重要的部分。以下探討生命

    回顧的定義、特點與實施方式。

    一、生命回顧的定義與特點

    Bulter(1963)提出生命回顧(life review)的概念,認為老人自然而

    然會回溯自己過去的人生,生命回顧是以結構性的方式回憶過去,讓生命

    中的重要事件藉由回想、評估與評價的過程再重整。生命回顧的特徵是過

    去的經驗會逐漸浮現到意識層面,可能喚醒痛苦的經驗,拋出生命中未解

    決的議題、沮喪或悔恨,此時過去的衝突再現,但經由再次檢視而重新整

    合。生命回顧的目標在於促進人生的統整,具有個別性、結構性與評值三

    大特點,適合在一對一的情境下回顧與重整過去經驗;回顧包含人生各個

    階段的重要事件;對一生的評價則是生命回顧最主要的內容(吳麗芬,

    2001)。

    二、生命回顧的實施

    生命回顧較適用於心理及認知功能較高的老人。因為生命回顧的過程

    可能喚起內在潛藏的衝突、痛苦或悔恨,不當的生命回顧可能引發負面情

    緒,讓老人產生憂鬱、絕望、罪惡及沮喪感等感受,或沉迷於過往的思緒

    (康淑華、邱妙儒譯,2001;莊秀美,2003;Webster et al., 2010)。Black

    與 Haight(1992)建議生命回顧的進行,著重於人生的重要事件,例如與

    自己的關係、家庭、恐懼等,從過去到現在順著時間的序列回顧,最後重

    點放在對一生的評價與統整。

    莊秀美(2003)提到生命回顧重要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主題,個人式

    的生命回顧著重過往的生活史或特殊事件,主題性回顧相較於年代性的回

    顧更能引發老人的興趣,例如婚嫁習俗等經驗就比五十年代的事來得容易

    有感觸。除了利用回憶的口語對話方式,亦可以參考個人的生命故事集,

    例如記事冊、著作陳列、家庭相簿、獎牌解說等,刺激老人進行創意性的

    回顧,探討如何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生命回顧亦可結合寫作、

  • 34

    藝術創作、攝影或任何媒材來表現(李淑珺譯,2007)。

    綜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