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 空間之詩‧城市之舞:大一國文教學的構思與實踐 台灣師大國文系副教授 范宜如 摘要 面對不以「中文」為專業的各科系學生,講授「大一國文」課程的老師當設 計何種課程主題、透過何種教學活動,能讓學生萌生更多閱讀、思考、創作的可 能性?本文即是筆者嘗試整合近幾年來在大一國文課程中,一系列從「發現」的 思考角度,以「人與空間」為主軸的課程設計,並以「城市」為主題的教學構思。 本文歸納出幾項教學活動:尋找出生報紙、校園空間拓圖、繪製城市意象,並反 思「空間議題」、「城市書寫」在文學教育上的可能性。 關鍵字:大一國文、空間、地方、城市意象 一個人只能看見他已經看見的東西。(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惶然錄‧視而不見》) 一、前言 什麼是「發現」?發現不是去探索未知的事物,「發現」是「它」本來 就在那裡,只是當時未曾真正的看見或察覺。 1 大一的學生面對著人生經驗 1 張大春在<尋找發現的刻度-對報導文學獎從缺的說明>指出:「報導文學之作其實植基於一 個『發現』的理想、築構於一種『發現』的過程。這一『發現』的特質不應只是在前人已經啟示

空間之詩‧城之舞:大一國文教學的構思與實踐ch.ntnu.edu.tw/files/archive/1088_6dd06cc2.pdf · 筆,龍應台以其犀利的文筆、歷史的思維、理性與感性兼融的觀察,在華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

    空間之詩‧城市之舞:大一國文教學的構思與實踐

    台灣師大國文系副教授 范宜如

    摘要

    面對不以「中文」為專業的各科系學生,講授「大一國文」課程的老師當設

    計何種課程主題、透過何種教學活動,能讓學生萌生更多閱讀、思考、創作的可

    能性?本文即是筆者嘗試整合近幾年來在大一國文課程中,一系列從「發現」的

    思考角度,以「人與空間」為主軸的課程設計,並以「城市」為主題的教學構思。

    本文歸納出幾項教學活動:尋找出生報紙、校園空間拓圖、繪製城市意象,並反

    思「空間議題」、「城市書寫」在文學教育上的可能性。

    關鍵字:大一國文、空間、地方、城市意象

    一個人只能看見他已經看見的東西。(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惶然錄‧視而不見》)

    一、前言

    什麼是「發現」?發現不是去探索未知的事物,「發現」是「它」本來

    就在那裡,只是當時未曾真正的看見或察覺。1大一的學生面對著人生經驗

    1 張大春在<尋找發現的刻度-對報導文學獎從缺的說明>指出:「報導文學之作其實植基於一

    個『發現』的理想、築構於一種『發現』的過程。這一『發現』的特質不應只是在前人已經啟示

  • 2

    的「初旅」2,「十八歲出門遠行」3,從自身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化」

    4的城市,重新去體認自己與環境(家園、成長情境)的關聯,重新去體察

    人在城市中的流動與定位。我以為,此種「地方感」的自覺,不啻是大一

    國文的教學課程中,培養學生「文學之眼」的一種方式。

    地方是人類創造的有意義之空間。「地方感」,是指人類對於地方有主

    觀和情感上的依附。5John Agnew 曾勾勒出地方做為「有意義區位」的三

    個基本面向:區位、場所、地方感。我們所著重的,不是讓學生從人文地

    理學的角度,釐清「空間」與「地方」的不同;而是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

    當某一地與你有了情感的連結,它變成為一個有意義的「地方」,而不再只

    是一個「地名」。那麼,這就是你對此地產生的「地方感」。我想借用 Michael

    PoLanyi 所論「隱含知識」(tacit knowledge)與「外延知識」(explicit

    knowledge)來說明從事教學活動中學生與教師接收訊息的差異。學生或

    許不必去理解這些「詞彙」所指涉的意涵(「外延知識」),卻在教學活動的

    進行中,察覺了「地方感」深層意義。(「隱含知識」)6進而對自我有更深

    刻的認識。

    的社會角落裏填注同情的目光,恐怕還要在報導者自己的信念上求索深究的視域。……我的「發

    現」可以引起讀者的好奇和求知嗎?或者,我的作品究竟『發現』了什麼值得好奇和求知的人、

    事物、觀點和想法呢?」雖然本文是針對報導文學作品深度的觀察與剖析,但本文對於「發現」

    的詮釋,給予筆者多重的啟發。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 年 12 月 23 日。

    2 東年小說《初旅》,台北:麥田,1993。小說中的父親要主角李立自己搭火車到宜蘭,火車上

    李立睡過頭,未能在預定的車站下車,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小男孩在慌亂中記得父親的叮囑:「你

    只要知道現在你在哪裡,要到什麼地方去。」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可以是人生的重大啟示;而這

    次離家的初旅,也是小男孩的啟蒙經驗。

    3 借用大陸小說家余華的小說篇名。《十八歲出門遠行》,台北:遠流,1990。

    4 以「陌生化」而不以「陌生」為名,是因為對於非住居台北城市的學子而言,它的確是「陌

    生」的城市;然而,對於住家本在台北的學子來說,由於交通動線、生活空間的不同,「台北」

    也成了他們必須要重新認識的一座城市。這裡借用了俄國 Vikor Sklovskij 稱之『陌生化』

    (making it strange )的敘事技巧來談述人對於空間的認識。

    5 Time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頁 14~15。

    6詳參《博藍尼講演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頁 118~121。

  • 3

    台灣師範大學自一九九六年以來,採取「學院群組」的選課方式,由

    授課教師根據各學系的特色,以及自身的專長,自行設計大一國文(國文

    系以外的科系)的課程主題與方式。沒有規範教材(當然,也有老師選用

    使用多年的幼獅版國文或自行編纂講義、讀本),教師只需在學期之初,將

    教學大綱交給大一國文教學委員會;至於評量部分,也由教師自行設計。

    每學期末有一場共同科考試-作文,作文題目由主任委請授課教師命題,

    試卷彌封,由其他任課教師批改。如是,授課教師擁有極大的「自由」去

    經營課程,大一國文在台灣師大有著豐沛的生命力。7

    承上所述,筆者在教授大一國文之際,即根據學院的特色,擬定許多

    文學與文化面向的主題;本文即是筆者嘗試整合近幾年來在大一國文課程

    中,一系列從「發現」的思考角度,以「人與空間」為主軸的課程設計,

    並以「城市」為主題的教學構思。除了歸納出幾項教學活動之外,並反思

    「空間議題」、「城市書寫」在文學教育上的多種可能,同時也是個人在大

    一國文教學上的追憶、誌念與銘記。

    二、藏在文本裏的城市8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但是這

    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避雷針

    的天線,在旗杆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卡

    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以「城市書寫」為課程主題,勢必牽涉到文本擇選的問題。如何擇選

    適切的城市文本作為課程教材?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它可以是懷舊

    7以九十三年度評鑑成果為例,外系國文的平均分數為 92‧29,可見一斑。

    8由於篇幅與書寫時間所限,本文只能就個人教學經驗中擇選文本的思考方向,而無法對文本做

    更細密的討論。

  • 4

    的、記憶的,王志弘便以「記憶再現」深度分析「臺北市官方城市書寫」9;

    若以「地誌書寫」的角度,就其地方景觀、風土民情和人文歷史,又有不

    同的風貌。捷運公車詩文的庶民性可以閱讀,《作家的城市地圖》、《閱讀文

    學地景》10亦可成為尋訪的參照。又如楊澤主編《又見觀音-台北山水詩

    選》蒐羅從清朝、日據時代到近代有關吟詠台北山水的代表性詩作,也是

    另一種「自然」觀點。11劉克襄的城市自然寫作,《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

    徑指南》、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詩與地方之舞》等等都

    是可以閱讀的文本。12

    筆者以「發現的刻度」為選文角度(主要以現代散文為主),可分為幾

    點:(一)城鄉差異:龍應台<南部來的女孩>13。作為華人世界的一支健

    筆,龍應台以其犀利的文筆、歷史的思維、理性與感性兼融的觀察,在華

    文世界時時燃起「野火」。無論是「龍應台評小說」引發的文學批評與書評

    寫作的激辯,或是《野火集》時代所引起的文化風潮(無論在台灣或大陸),

    乃至於擔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時期所受媒體的青睞,或是城市文化寫作-

    <從 STARBUCKS 到紫藤廬>,刊出期間與諸多文化觀察者對話,更以此

    篇文章獲得九十二年度九歌散文獎。龍應台以她的「面對」(大海的時候)

    與(百年)「思索」,成為縱橫華文世界的書寫者。龍應台的散文書寫有其

    個人的社會參與及文化觀察的意義,我們不難發現龍應台的文章中具陳的

    歷史、地方與個人經驗;本文雜揉了「自傳」與「地誌」兩種向度,深具

    9 參見王志弘<記憶再現體制之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第三十三卷第九

    期,2005 年 2 月,頁 9〜51。

    10 《作家的城市地圖》,台北:木馬文化,2004。《閱讀文學地景》,台北:聯合文學,2007。

    11 《又見觀音-台北山水詩選》,台北:麥田,2004。

    12 本文初稿於 2006 完成,這幾年城市書寫蔚為風潮,以劉克襄為例,甫獲得 2010 時報開卷好

    書《十五顆小行星》(台北:遠流,2010)即收錄ㄧ文書寫猴山岳,可置於城市中的自然之主題。

    13 收入《我的不安》,台北:時報,1997。

  • 5

    張力。(二)城市記憶:亮軒<和平東路的故事>14、舒國治<我的舊台北

    導遊路線>15、席慕蓉<記憶廣場>16。筆者任教於台灣師大,和平東路是

    校址,也是學生生活的處所。亮軒的故事是「不在場」的和平東路,可讓

    學生從文字中追憶昔日;舒國治此文寫師大附近的巷弄:金華街三十巷的

    出版社、杭州南路五十九巷的小麵店一一現身,可讓學生體會城市漫遊者

    的人文精神。中山堂是台北市定古蹟之一,席慕蓉此文寫青春的記憶,頗

    能引起學生共鳴。(三)城市容顏:簡媜《胭脂盆地》、顏崑陽<消失在鏡

    中的兒子>、林燿德<在都市的靚容裏>。簡媜以「殘脂與餿墨」塗抹台

    北盆地意象,顏崑陽以「迴廊」、「兒童遊樂場裡的塑膠球」、「鏡牆」等意

    象書寫城市,別具奇詭的張力。林燿德的少作仍見其意象的詩意與魔幻。

    從散文中的意象經營再返身觀看自己所處的城市,學生更能體會簡媜所謂

    「虛構與紀實,或許這就是台北給我第一貫印象,她常常真實到讓我覺得

    是個龐大的虛構」。

    城市書寫的內涵絕對不只是這三點,從文類角度思考,現代小說所體

    現的城 市意象與地理空間的成長記憶,更是值得閱讀與探究的文本。17在

    眾多現代文學選本的時代,教學者仍可依據課程的主題、時間的分配、學

    生的程度作全面性的考量。筆者僅是根據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歸納上述幾

    點,若要進行「城市文學」(城市文本)的選本論述,還必須有更豐富、多

    元的資料以及相關理論的證成。18

    14 收入《文學的台北》,台北:洪範,1980。

    15 本文原刊於聯合報副刊,後收錄於《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台北:聯合文學,2007)。後

    結集於舒國治《水城台北》(台北:皇冠,2010)

    16 收入《回到中山堂》,台北市文化局,2002。

    17如張小虹<城市是件花衣裳>,即以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

    朱天心<古都>作為討論對象,參見《中外文學》第三十四卷第十期,2006 年 3 月。

    18本文的重點在於這些文本解析之前的「準備活動」,可稱之為「前理解」,意即「詮釋前自我經

    驗的參與與聯想」,參見謝大寧主編《傾聽語文-大學新教室》<「隱喻與詮釋」撰寫理念與編

    輯體例>,台北:里仁,2005 年 10 月,頁 12〜13。

  • 6

    三、空間就是一種文本

    不論這座城市的真相為何,不論在這層濃重的符號之下,包含或掩藏了什麼,你離開塔

    馬拉時,都不會有所發現。城外頭, 大地綿延伸展,空空蕩蕩,直抵天際;長空開闊,

    白雲紛飛。機緣與風賦予雲朵各種形狀,你已經專注地在其中辨認形貌:一艘航行中的

    船、一隻手、一頭大象……(卡爾維諾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

    如果我們「開放」文本的意涵,生活空間也可以是一種文本。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1915~1980)曾這樣形容藝術品的特性:「一個多度空間,

    由各種非原創性的文字交織、撞擊、融合」,又說「文本是各種同時期與非同時

    期的引文、文化語言、典故、迴響的交織,是如同立體音響(stereophony)的

    組成」。19面對不以「中文」為專業的各科系學生,這些「非原創性的文字」有

    沒有可能成為教學內容的「前理解」?有沒有可能萌生更多閱讀、思考、創作的

    可能性?

    (一)暫停:回返初生的原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動的社會中。城市地景不斷的改變,讓人只能以文字紀錄

    每日的驚嘆號。簡媜曾以<啊!>為散文之題,文中以感性的語調自述:「十五

    年後,如果我還能站在陽明山某棵樹下俯瞰台北燈海,我的心會像一只篾盤讓記

    憶之蠶吐著銀絲,還是保有完整的孤寂?會對星空傾訴我與台北從少年到老年的

    結伴故事?抑是沉默,像垂朽的古蹟兀自被夜露潮濕?」20再回溯變動中的城市

    自我的寫照:「多麼可怖的想像,有一天我也會佝僂著背在台北市街中迷路,擦

    身而過的年輕人聽不懂我說的地名,就像年輕時的我過了很久才知道王留公圳一

    19參見劉紀蕙《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書局,1994 年,

    頁 2~3。

    20 簡媜《胭脂盆地》,台北:洪範,1994,頁 89。

  • 7

    樣。」

    對於城市街景的變化,<記誦舊景>一文如是說:「發現所有的樹因捷運工

    程而消失那天,我像回家看到屋子被查封、家當衣物被扔得滿地的人般,楞在街

    頭。…我已把我們的奇妙連繫從街頭實景轉移到文字虛景上來,我再也不敢恣意

    信任這個城市的街景了。」21這些感受不只是白頭宮女說天寶遺事,毋寧與朱天

    心在古都的話語「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自相呼應。那麼,如何讓解嚴

    之後出生的學子,可以體會到城市的快速變動與他們生命歷程之間的關聯呢?我

    請每一位學生去尋找出生當日的報紙,讓他們去勾選出生當日報紙中令他們覺得

    與今日社會差異最大的「報導」,並抒發個人所想。如是,既是對自己生長時代

    的了解,可以體會到我們社會的變與不變;同時也可以自我反思個人在社會上的

    位置。

    有學生寫道:「在總圖三樓的『微捲資料室』裡,我懷著忐忑與期待的心情

    轉著儀器尋找屬於我出生當天的報紙;終於,我看見了它!!」(英語 96 乙莊綺

    殷)並標示出當時的電視節目時刻表,進一步分析「七十四年時三台在 11:50

    各有農情報導、農漁新聞及地方報導,而 12:00 或 12:30 是新聞氣象。」有學

    生以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二)的台灣新生報為文本,先注意標價:

    「今日三大張每份五元」22,並注意到某則新聞標題:「本省推行家庭計畫,成果

    超過計劃目標,去年自然增加率可降至千分十四」(國文 97 丁李念潔)與今日生

    育率降低對照,了解了不同的社會背景。也有學生注意到當時的電影標題,多以

    「排比」句法,過於潤飾語句反而有一種傖俗之氣。(例:地理 96 吳欣誼引用民

    國七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自立晚報,<兩隻老虎>:有錢老虎耍威風.沒錢老虎

    更拉風)同樣是電影廣告,英語 96 乙羅雁勻則寫著:「我出生那天都是國片的天

    下嗎?這些影片看起來有種特殊的古味……(跟去夜市時看到二輪劇院的片名有

    21 前揭書,頁 92。

    22 感謝修課學生用心的書寫作業,讓我也看到一幕幕台灣城鄉的變遷史。

  • 8

    點像)現在電影市場充斥著西方的商業色彩,國片似乎已銷聲匿跡了。」

    這個課程活動幾乎成了這幾年來大一國文課的一則「儀式」,甚至還有學生

    對自己懷有「十三號星期五」出生的不安,這個作業竟然讓她有了新發現:「我

    握緊調整鈕的手微微顫抖,一如當初指定考科網路查榜的兢兢。不大清晰的日

    期,明明寫著「星期四」,不是我預算了千百次的星期五。在叛逆憤世的青春期,

    曾經悲抑的揣想:我是十三號星期五出生的孩子,理當受盡所有苦痛欺凌。然而

    數學不佳的我可能算錯,父母可能記錯,標榜紀實的報紙卻不可能犯下如此嚴重

    的錯誤--這樣一瞥,霍然拂去埋藏在心底多年的陰影,原來自己始終被祝福著

    一個平安快樂的明天。」(英語 96 甲陳安頎)這些話語,使得那些匿藏在圖書館

    一隅的報紙有了新的生命。

    段義孚(Yi-Fu Tuan)如是辨析空間與地方之內涵:「如果我們將空間視為

    允許移動,那麼地方就是暫停;移動中的每個暫停,使得區位有可能轉變成地方。」

    23

    這個「回溯自我」的課程活動不就是一種「暫停」?讓學生在時間之流中暫

    時停住自己的匆促的腳步,返回初生的原點,看見自己和這個社會是如何一點一

    滴地產生關聯。艾柯(Umberto Eco)《悠遊小說林‧虛構條文》有一段自述24也可

    以和這個觀點呼應:

    我們終生都在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何出生,為何

    而活。……我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下面這段自然敘事可以證明:

    幾個月前我應邀往訪加里西亞的科奴尼亞科學博物館,訪問接近尾

    聲時館長宣布有個意外的驚喜給我,並領我走向天文館。天文館通

    23Time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頁 17。

    24雖然艾柯的文章是我教學構思的源頭,但最主要的還是輔大新聞傳播系陳順孝教授提供的建

    議。陳順孝老師講授新聞史及新聞標題課程時,請學生搜尋出生當日報紙,與今日報紙對照。我

    「挪用」,並轉化他的教學構想。不敢掠美,謹此致謝。我以為「尋找出生當日報紙」這項教學

    活動,也可以用在現代文學史或副刊編輯學的課程之中。

  • 9

    常會引人遐想,因為燈光關掉後,會以為自己置身滿天星斗覆蓋的

    沙漠中。那個夜晚有件特殊的事情發生了。

    房間突然陷入一片黑暗,耳邊響起法雅動聽的搖籃曲,慢慢地(其

    實感絕比實際稍快,因為整個過程持續十五分鐘)我頭上的天空開

    始轉動,那是我出生地的天空,一九三二年一月五至六日,覆蓋著

    義大利亞歷山卓的天空,我異常亢奮地體驗了生命中的第一夜。

    我首度目睹出生夜的天空,因為當晚不可能看見,母親產後身體虛

    弱,大概也無緣得見……我覺得我是自開天闢地以來,唯一一個有

    此殊榮與自己的初生重逢的人。25

    我對學生說,你是否也想讓回到出生的場景,看看當天發生了什麼事?去

    尋找出生當日的報紙,讓新聞不再是置於倉庫的一些詞語,讓它重生,形

    塑學生自己的「對照記」。

    (二)駐留:校園空間拓圖

    學生日日在校園中行走,日常生活的移動多以校園為中心。尤其是師

    大的學子,宿舍與校園僅隔一條師大路,宿舍四方有著名的夜市與異國飲

    食,校園分布三處,公館、和平東路兩側。廣義來說,師大校園涵括師大

    路夜市街、宿舍與校園空間,學生的日常移動已成了一種習慣。David

    Seamon 指出,「理解地方的關鍵成分是身體移動性(bodily mobility)」他

    認為,身體主體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指揮人的行動舉止。當日常的移

    動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稱為「時空慣例」(time-space routine),這個詞

    語描述了一個人遵循慣例路徑而行止的習慣。許多時空慣例在某個特殊區

    位裏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時空芭蕾」(place-ballet)。Seamon 認為這會

    產生強烈的地方感。身體的移動性在空間與時間裡結合,產生了存在的內

    在性,那是一種地方內部生活節奏的歸屬感。「地方芭蕾」是召喚我們地方

    25 Umberto Eco《悠遊小說林》,台北:時報,2000,頁 196。

  • 10

    經驗的隱喻,它指出了地方乃是透過人群的日常生活而日復一日操演出來

    的。26

    循著 David Seamon「地方芭蕾」的概念,我請學生帶著預先準備好的

    描圖紙27、蠟筆(或鉛筆),到(廣義的)師大校園拓下一處,對你而言是

    有意義的所在。上課中,學生帶著紙、筆在校園中晃蕩,堪稱一種「浪費」

    課堂光景的教學實驗;然則,同組同學之間分享個人對校園空間的不同觀

    看之道,校園空間的拓圖成了學生的共同記憶。28

    這個教學構思來自幾處,其一是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所述的教學

    實景,他指出:「空間就如時間一樣,我們每日在其中生活、流動與呼吸。」

    29我們習於用視覺來觀看環境,卻又對環境視而不見。透過手腳與空間表面

    的接觸,我們更加能體會身體與環境的緊密連結,也反思自我和環境的關

    係。他將讓你展開一段「發現環境」,也是「發現自己」的旅程。30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的《空間詩學》,從客觀的

    理論思考發展出一種詩意想像的現象學取徑。他認為空間並非填充物體的

    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他關心的是空間原型的物質想像,他以為,

    人蜷伏在世間某個空間,其「情態氛圍」形塑「夢想空間」,形成「幸福空

    間意象」。空間因而從心智的客體,轉變成與靈魂深刻迴響的力量。31巴舍

    26 同註 5,頁 57~59。

    27 我試過幾種紙張,有普通的作業紙、稿紙、有系上發送的西式信紙等等、描圖紙價格較高,但拓

    圖效果頗佳。使用蠟筆或鉛筆,是為了讓學生重新去體會筆與紙彼此摩挲的感覺,同時也具有「發

    現」的童趣。

    28我曾在進行這個活動之前,讓學生看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裡羅賓威廉斯對麥特

    戴蒙在公園裡說的一段對話:「如果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輯中的粗淺論調...米開朗基羅?

    你知道很多。……所有的作品:對吧?但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你從沒站在那裡觀賞過天花

    板。」我以「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你從沒站在那裡觀賞過天花板。」這句話當成主要的隱

    喻,讓學生體會與「地方」共處的真實感。

    29 《空間就是權力》頁 2,台北:心靈工坊,2001 年。

    30 同前註,頁 22。

    31 Gaston Bachelard 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年,頁 13~27。

  • 11

    拉指出:「當我們在閱讀中遭遇一個清新的意象,受其感染,禁不住興發的

    白日想像,依恃它另眼看待現實生活,這種不能以因果關係解釋的閱讀心

    理現象,稱之為『迴盪』。」32

    這些論述,正可詮釋學生在校園空間中與種種事物的遭逢。譬如學生

    連續拓下司令台上的台階、入口大廳的柱子、磚牆、鑰匙、「文學院大樓」、

    「樸一 O 五」(國文 95 丁張耀升),稱之為「我的大學二三事」或是「寂

    寞的公共電話:如今的電子時代,幾乎人手一機,用手機 call 朋友,傳封

    簡訊給同學,留言在爸媽的語音信箱……曾幾何時,各式五顔六色的手機,

    已經取代了公共電話的地位。經過勤、樸大樓間的走廊,看見公共電話前

    空無一人的景象,頓時有一股五味雜陳的思緒浮上心頭……」(歷史系 94

    級張雲琁)。校園郵局的標誌(特教 94 史馥綺)、校園裡的蒲葵(英語 94

    甲李岳霞)、印度黃檀(英語 94 甲連致雅)、三樓中庭的石椅(英語 94 甲

    蘇奕帆)、教室木桌面(英語 94 乙林文瑞)33、脫水用的壓衣板(英語 94

    乙吳曜任感嘆:「曾幾何時,這塊圓形的壓衣板竟從與流體力學同等級的未

    知,變成牙刷般的生活必需品」)、宿舍號碼牌(學生自言:它會慢慢變成

    「家」的味道)、師大路的「樸園」、「蝦仁粳」的招牌(國文 95 甲李祐忠)

    都是學生「迴盪」的物象、空間之所。

    這項課程活動有兩種表現形式:圖像再現,口述與書寫。口述的方式,

    是讓學生在拓圖之後立即以言語表述自己何以擇選這些地點(或事物),以

    32 前揭書,頁 23。

    33 林文瑞寫著:「教室木桌面:刻畫、斑駁形成的點、線,交織、滿布成我永遠再也無法讀出的

    畫面。小時候的我喜歡望著大理石黑白紋假想構圖,一塊塊石板對我像是一幅幅山水、人物(奇

    怪!常是國畫!)現在的我,多年語文教化的結果,妄想從符號分類看出桌面上的謎語、追述。

    不復有童年影像聯結的本能;望著桌上條紋發呆,象徵喪失本能的無奈哀悼?!」他又說:「行

    政大樓的屋頂是我最想拓的地方,那是我上課遙望窗外發呆時,除了天空,視線停駐最久之處。」

    這些話語,都引發的學生的對話與討論:什麼是你最想拓而無法拓的地方呢?這樣的想像,毋寧

    是「詩」的想像與創造。

  • 12

    及拓圖當下的感受,這是即席與班上同學互動的形式;書寫,則是課堂之

    後的活動,傾向與自我對話的方式。雖然是同一則拓圖,言說與文字之間

    也有著相當的差異。一如學者指出:「書寫,作為一件『事件』(event),

    永遠是一件「現實」的單純事件(當時「在場」的人、事、時、地、物),

    同時也是一件「非現實」的混雜事件(影響「在場」事件的「不在場」人、

    事、時、地、物)的極度「濃縮」與「延伸」;是「單一體」(singularity),

    同時也是多重體(multipicity)。」34

    當我們看見學生將焦點指向「男一宿」的「招牌」,她寫著:「雖然我

    是女生,住女一分舍,卻和男一宿用同一個大門,而門口也只有掛著『男

    生第一宿舍』的牌子,連從外打電話回寢室都是聽到:『師大男生第一宿舍,

    請直撥寢室號碼……』」這樣的感覺還是頭一遭-奇怪啊!而我的師大生活

    就是從這開始--認識新朋友、熟悉新環境,這棟建築物裡有我的不安、

    恐懼、興奮和期待。」(英語 94 乙鄭杏瑜),我們理解了,她所感知的居住

    空間中的性別差異35;當學生拓下佈告欄上的小紙片,寫下「那個角落,感

    覺上是特別的,一張張紙零散的釘在軟木板上,參差著各種不同的語言、

    文字,留下的電話隨著窗外吹進來的風搖曳,似乎正對著我招手,按下幾

    個鍵後,電話的那端也許又隱藏著許多的神秘吧!我靜靜地想著,默默地

    看著這棟外觀宏偉的大樓,不用顯目的大招牌寫著它的用途,也知道它是

    以外國建築為基礎所蓋的,裡頭,就好似一個小地球,容納著各種不同的

    人種,不同的風俗,不同的聲音,又好似一個世界的連接點,藉由它,可

    讓人更靠近這世界,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話語,及同樣的笑點,而是各自帶

    領著自己國家的特色前來,融合於中國文化語言中」(國文 95 丁巫宛柔)

    34 參見賴俊雄<上帝的禮物:再探禮物與交換經濟>,《中外文學》第三十三卷第九期,頁一六

    二,2005 年 2 月。

    35 師大學生宿舍由於人數日益增多,自民國七十四年起,將男生宿舍的西侧(靠近女生宿舍)

    改為女一分舍,由英語系的學生進住。

  • 13

    我們知道,她書寫位於師大圖書館對面的大樓,樓內的國語中心。這些空

    間,都形塑了個體經驗對於師大的「地方感」:被每一個個體視為是感覺價

    值的中心,而且是一個動人的,有感情附著的焦點。一個令人覺得充滿意

    義的地方。36

    (三)晃蕩:「創造」個人的「感性空間」

    蘇珊‧朗格(Susanne.k. Langer)認為藝術是情感與形式統一和諧的

    極致 表現。她從作畫者創造出一個「幻象」,與繪畫者原本表達的「真實

    空間」之間 的差異,來論述繪畫藝術提供的是畫者所造的虛幻空間。她指

    出,我們生活與行 動的空間,並不是繪畫裏的空間,畫中有空間的組構,

    也並非透過觸覺與視覺、 自由運動、遠或近的音響所意識的。畫中的空間

    純粹是一個幻象。她引用希爾德 布蘭德(Adolf Hilbrand)的說法,把這

    個空間稱為畫者所「建造」出的「感性空間」。37我以為,讓學生發現、繪

    製城市意象,不啻是建構個人「感性空間」的一種方式。

    陳玉慧<回台北的十一件事‧第四件事:塑膠噩夢>:「如果要我選一

    樣物品來代表台灣,我毫不遲疑會選那種紅白間的塑膠袋,我做了噩夢,

    在夢中,我不斷地問:是不是還有人不明白任何塑膠製品一經製造就永遠

    無法消滅處理?」38這段敘述點出了城市與意象之間的關聯,尤其是紅白相

    間的塑膠袋,如此日常又真實地點出這個城市的處境,一如夏宇<秋天的

    哀愁>:「完全不愛的那人坐在對面看我 像空的寶特瓶不易回收毀滅困

    難」,以隨處可見的「寶特瓶」描繪那已逝未盡的愛情。這使我思考:若讓

    學生擇選一個物象來形容台北,會產生怎樣多少的敘事張力?

    學生曾以<暗戀桃花源>作為例證,認為台北有如一個舞台,有兩座

    36 顏忠賢<地點感與感覺結構>,收入《影像地誌學》,台北:萬象,1996,頁 59。

    37蘇珊‧朗格(Susanne.k. Langer)《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劉大基等譯,台北:

    商鼎文化,1991 年,頁 80~85。

    38 收錄於《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台北:聯合文學,1997,頁 163。

  • 14

    劇團因為場地協調的緣故,在一座舞台同時上演,產生了錯雜、對應的謬

    誤與戲劇張力。也有學生以「泡麵」為例,說台北城市的「速食」性格、

    以「日本料理」形容台北資本主義化的生活,以十字路口裝設的「小綠人」,

    說「速度」對於台北的必要。39 除了口說、書寫之外,我讓學生嚐試以「繪

    圖」的方式,表述對台北城市的觀感。

    蘇珊‧朗格(Susanne.k. Langer)認為藝術是情感與形式統一和諧的

    極致表現。她從作畫者創造出一個「幻象」,與繪畫者原本表達的「真實空

    間」之間的差異,來論述繪畫藝術提供的是畫者所造的虛幻空間。她指出,

    我們生活與行動的空間,並不是繪畫裏的空間,畫中有空間的組構,也並

    非透過觸覺與視覺、自由運動、遠或近的音響所意識的。畫中的空間純粹

    是一個幻象。她引用希爾德布蘭德(Adolf Hilbrand)的說法,把這個空間

    稱為畫者所「建造」出的「感性空間」。40我以為,讓學生發現、繪製城市

    意象,不啻是建構個人「感性空間」的一種方式。

    我以分組的方式,請每一組同學各自寫出一種意象(並說明意義),再

    將全組的意象組成一幅圖畫,於是就有了一幅幅別具創意的圖像。

    圖像一:

    歷史 94

    吳儷樺

    心輔 94

    藍于珺

    心輔 94

    侯相如

    心輔 94

    陳姿均

    心輔 94

    楊璦慈

    歷史 94

    林映汝

    鐵窗 兒童控制

    白開水 電燈泡 萬花筒 印象中的

    獨生子

    寓 束縛 看到光明 透明無 溫暖、方 炫麗,卻 集中資源

    39 感謝九二、九三級美術系同學的創意參與。

    40蘇珊‧朗格(Susanne.k. Langer)《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劉大基等譯,台北:商

    鼎文化,1991 年,頁 80~85。

  • 15

    意 的那一面

    而忽略了

    黑的角落

    味,平淡

    出奇

    便,一旦

    接近就燙

    被侷限 又任性

    圖像二(系列):

    書寫者 國文 98 丁吳文蕙 國文 98 丁蔡宛茜 國文 98 丁蘇鈺涵 國文 98 丁葉梓安

    意象 魔術方塊 摩天輪 泡泡 罐頭

    寓意 簡單→複雜、變化

    萬千,無法回復的

    從前

    五光十色、色彩斑

    斕。每個人的夢想

    在台北都有無限

    可能

    表面七彩炫麗,但內

    容卻是空虛孤獨

    追求流行,型式統

    一的冰冷鐵殼

    下,或金玉內藏或

    敗絮其中

    書寫者 國文 98 丁劉芸如 國文 98 丁楊嘉文 國文 98 丁楊佳蓉 國文 98 丁周盈君

    意象 輪子 彈簧 漩渦 彩虹

    寓意 捲入後就無抽身

    的可能,你像輪子

    一般不止息的輪

    轉。

    必須伸縮自如,時

    長時短(小心彈性

    疲乏)

    初看時令人眩目神

    目,但當身涉其中,

    即便是華美的漩

    渦,也是漩渦。

    這座城市絢爛光

    采如彩虹,等待人

    去追尋的希望,卻

    又迅速的滅。

    意象的選取與闡釋就是一種創作活動。在手繪地圖中,繪者選擇「現其所

    見」,形構成一幅獨一無二的「個人視野」;那麼,「手繪城市意象」雖是「人

    工再造出來的真實」,不也形塑了學生對於城市空間文本的概念。一如龍應

  • 16

    台的文章,<台北在發生中>指出台北是一座「感情博物館」,這些意象都

    是學生的「台北初體驗」,無論是對台北的厭惡或讚嘆,都是「生活處境中

    的隱喻」。我們的生活場域也在隱喻取景之中,舖展新的視野。41

    (四)小結

    時間是什麼?時間是怎麼度量的?事件的先後,以及「同時」到底具

    有怎樣的意義?……或許這世界的確有一個絕對的時間和空間存在,但

    是,作為人類的我們永遠不會把握到它;人們所能知所能曉的只是那充滿

    規約的,相對的,時間和空間。42

    張讓<旅人的眼睛>寫著:「我們在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以後,開始

    熟悉這地方的季節草木,情事脈動。我們在這地方之內,以居民視而不見

    覺而不感的無謂切入其中,體會周圍的一切,因為是局內人,生活在常規

    中老舊而安心。走過每天走過的街道,進出每天進出的建築,所有細節在

    熟悉中泯滅,不能描述那個招牌的顏色,弄不清楚巷子裡有幾盞路燈,但

    是那氣氛、節奏、味道、聲音,所有的總體在我們的印象裡。我們在印象

    的混沌中摸索,這感覺是熟悉到再不能熟悉,準確到再不能準確。我們是

    這印象的一部分,我們知道,不需要去尋找,去看。」當我們以「發現」

    的眼光看待身處的空間,就不再是「視而不見,覺而不感的無謂」。尋找出

    生當日報紙是「發現」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校園空間拓圖是「發現」

    學生與校園(師大)之間的情感連結;描繪城市意象則是「發現」台北城

    市的獨特性格;這些教學活動除了「好玩」之外43,對於自我的時空定位也

    有深度的探尋。以此為課程的出發點,學生製作<我的城市筆記>,自言

    41 參照鄧育仁<生活處境中的隱喻>,《歐美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一期,2005年 3月,頁 134。

    42 孫康宜<父親的故事>,《走出白色恐怖》,台北:允晨文化,2003,頁 62。

    43 找報紙、拓圖、畫圖都只是一種媒介;它有可能成為學生口中「好玩的」遊戲,也有可能成

    為課程背後的理論基礎;教學者必須審慎為之。活動進行之中的作業書寫、討論與分享更是讓「好

    玩」的遊戲轉化成「有意義」的創作的重要元素。

  • 17

    「不同的觀看角度,有不同的驚喜」、「更能珍惜每一天,某個空間某個時

    間的自己的存在」(特教 93 蘇意琪)提供了她對於城市的觀察角度。而城

    市是多重敘事交錯之處,會有新的觀點一一被開啟,被訴說。44

    四、結語

    置身城市,令人恍如夢中。和夢一樣,城市由慾望和恐懼交織而成,即使他們的

    言說詭秘,規則荒謬,它的景象虛偽,而它的什麼東西當中總隱藏著什麼別的東

    西 ...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Mike Crang 指出:「家園感覺的創造,是文本中深刻的地理建構。」

    45如果說文學是「使看不見的被看見」,那麼這趟「發現之旅」最想完成的

    不僅是個體經驗對於空間的感覺與解釋,而是「文學之眼」的開啟。德國

    女性創作者莫妮卡.菲特(Monika Feth)的繪本《擦亮路牌的人》46,有

    一個動人的故事,宋珮如是寫著:「擦亮路牌的清潔工,圓圓的臉上總是帶

    著微笑,生活從容,工作盡心。本來他的生活就是這樣過下去了,但是,

    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擦亮的路牌上,竟然都是音樂和文學家的名字,從此,

    他開始追求另一種層次的美,一種屬於藝術的美,直到音樂和文學也成了

    他生活的一部分。」這事被電視台發現了,有四所大學邀請他演講,未來

    充滿無限的機會,「清潔工有資格當上別人稱羨的教授卻怡然自得的做著原

    來的工作--站在梯子上,擦拭著一面面的路牌,彷彿是站上天梯,用手

    即可觸及永恆。」

    教大一國文的目的應該不是讓每個學生成為中文專業的一員,而是讓

    他們對於文學有更深度的接觸,對文字有更多的謙卑,對生活有更多的感

    應。一如宋珮對是書的體悟:「懂得其中的樂趣也不是為了成為專家,而是

    44 如地理系 95 級乙班吳佳兒以「舊事論事-永康街舊貨市集」一一尋訪永康街 60 號文物市集,

    就是城市文本的另類解讀。

    45 見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頁

    63。

    46莫妮卡.菲特(Monika Feth)著,林素蘭譯《擦亮路牌的人》,台北:玉山社,2002。

  • 18

    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品嘗深層的美。」透過大一國文教學,讓學生「擦亮

    自己的路牌」,發現個人的無限可能,創塑城市裡多元的風景。47

    47 本文原發表於銘傳大學 2006 年學術研討會──國文教材教法之學理與應用,原題為〈發現一

    座城市:大一國文教學的「空間詩學」〉。以舊文為敬愛的 黃師慶萱的八十壽慶論文,是因為這

    篇文章是筆者有關國文教學的首航,雖然有若干不成熟之處,大抵保留了自己在大一國文教學上

    的熱情與創造的想像;同時,也是一則記憶的跡痕。永遠不會忘記,研究所時期,週二下午,每

    每去研究室找老師時,老師總是在「備課」。永遠在「備課」的 黃師慶萱,給予我在教學與研

    究上的深刻啟迪,是我的「鏡與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