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 年 9 月,天宫一号在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后就成为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之家”,在那里 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航天员创造了 诸多首次--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女航天员首飞、首次太空授课等。 2013 年 6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 平亲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 天宫一号里的航天员实现天地通话。 天宫一号不仅在中国,在世界 上也有知名度。曾经热播的影片 《地心引力》中的主人公—宇航员 布洛克就曾进入天宫一号。 2016 年 9 月从中国酒泉航天发射 场发射了天宫二号。如今,天宫一 号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太 空归来,华丽谢幕。它为建造中国 空间站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 的航天事业起步甚晚。人类航天时 代起于 60 多年前。苏联在 1957 年发 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 实现了载人航天。美国不甘落后, 另辟蹊径,在 1969 年抢先登陆月球。 苏联在与美国登月的太空竞赛 中落败,因此转向了建立空间站来 展示他们的航天实力和开发太空资 源。礼炮1号于1971年成功发射升 空,它是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 美国紧随其后在1973年发射了天空 实验室号空间站,它携带了一系列 的望远镜,科学家在上面做了许多 关于医药、地质和天文等方面的科 学实验。苏联在1986年发射了和平 号空间站的核心舱,并在接下来的 10年间不断运送新的模块在空间组 装,1996 年建成了由 6 个模块组成的 和平号空间站,该空间站服役至 2001年。期间有包括美国在内的许 多国家的航天员拜访过这个世界著 名的空间站。 1998年11月国际空间站的第一 个模块(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 空,随后陆续发射的模块对其逐渐 进行扩充。国际空间站项目由16个 国家联合研制,可这个项目拒绝了 中国的加入。 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摆在 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靠我们 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创新。 中国在2011年发射了天宫1号 目标飞行器。2016 年又发射了天宫 2 号小型空间站。就在几天之前,中 国新一代空间站的核心舱已对外首 次公布。预计将在 2020 年前后利 用长征 5B 火箭发射升空,之后再 经过几十次的发射组装,中国就将 迎来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时代”。 在不久前举行的平昌冬奥会闭 幕式上,中国作为2022年冬奥会东 道主进行的8分钟表演中,“中国空 间站”首次亮相,成为全球关注的 焦点。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也 正是中国空间站建成之时。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关键之年。 可喜的是,中国空间站研制团队的 平均年龄只有 35 岁。 真是自古英雄 出少年! 作为神舟飞船来说,它就相当 于是一辆轿车。对天宫一号和天宫 二号空间实验室来说,它是相当于 这个一室一厅的房子。到了空间站 呢,它应该是三室两厅另带储藏间。 正是这样一群朝气蓬勃、勇担 责任的年轻人,让中国航天充满了 无限的希望与美好的未来。和我们 一样,空间站研制团队的每一位成 员都期待着2022年中国空间站的首 秀,他们要用这份坚韧推动中国航 天新时代的到来。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 要成功那肯定要奋斗,要幸福那更 要拼搏! 居于世界第一的美俄搞航天的 团队很多都是老头团,而紧跟其后 我们中国的团队,则是青春团,有 后劲不言而喻了!年轻人可以一天 工作16个小时,速度快、效率高、 创意多,老头们可以吗? 为中国航天青春团点赞! 最近,微信圈里有人讨论为什 么谣言总会传播(谣言类大多数都 与科学知识有关),而且在众多的答 案中,反而存在逆反现象,越是科 技人员讲话,就越遭“拍砖”。中国 比以前强大了,老百姓比以前有钱 了,但我们的科学普及却没有跟 上,和传统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 着很大的差距。 我想起很多年前,一个同事的孙 子回国探亲,他在美国读小学三年 级。孩子到我办公室索取岩石标本。 一问方知学校的假期作业是,制作三 大类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 岩)的模型并简短给予注释。而这样 的知识我国可能在中学才会接触,并 且介绍的很肤浅。由此我还想到 2011 年日本大地震时,有关的传言引起北 京甚至全国的食用盐脱销。几年前社 会上还流行2012年玛雅地球毁灭传 说,以至在高校大学生的报告会上也 会被大学生当作科学问题提出来。 我接触过一些少年儿童,他们 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的,有些知识超 过我们。例如他们知道生辰星座和 星象,知道诺亚方舟的传说,也知 道很多歌星影星的名字和故事,却 严重缺乏科学知识。今年我与中国 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低年级同学 座谈,交流中得知他们知道侏罗 纪、白垩纪和恐龙,但不知道地球 的年龄、起源和基本结构,不知道 最基本的地质年代划分。他们的知 识来源于电影和卡通故事。而我们 科学工作者没有用有趣的方式给他 们普及知识。在我们感叹少年儿童 科学知识贫瘠时,不觉为科学工作 者的失职汗颜。 作为一个地球科学工作者,我 在不同的场合,常常想要普及以下 知识: 地球有多大年龄了?答案是: 约 46 亿年; 地球何时会死亡,它会爆炸 吗?答案是:地球现在是壮年,可 能还有40多亿年的生命。它不会爆 炸,但在将来可能会像月球一样失 掉生命力,成为死亡的星球,没有 水、氧气,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那么将来人类怎么办?答案 是:人类有文明的记载才约8000多 年,相信人类的智慧; 地球上的矿产、油气资源会被 用完吗?答案是:矿产资源和油气 资源是地球物质演化阶段的产物。 从整个地球的演化角度是可以再生 的,但是对于我们可知的时代尺度 (至少在数百万年的尺度内)是基本 不可再生的,我们要科学地运用资 源,保护资源; 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不是人类活 动造成的?答案应该是:地球自身 的演化是人类不可抗拒的,所以人 类不能改变地球的整体环境。但人 类活动是在地球上进行的,可以加 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我们要建 立和谐的人地关系,要在青山绿水 中生活; 地震和地质灾害能不能消除? 答案是:地震是地球运动的表现, 是地球生命的表征之一,如果地球 没有地震了,地球的生命也就终止 了。地震不能通过人为方法消除。 通过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人 们对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的预防可 以不断提高水平。要达到像天气预 报的尺度来预报地震预料在很长时 间内是不可能的,要给地震预报工 作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还有其他一些地学专题,如主 要的地质年代划分,什么时候开始 出现大气圈和水,大气的氧含量是 如何变化的,地质演化和生命的出 现等等,都需要给孩子们讲一讲。 如果不同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从不同 方面进行科学普及,进学校进社 区,青少年以及群众的科学知识一 定会有提高。 (下转第二版) 科苑视点 责编:陈杰 美编:纪云丰 编辑部热线:010-58884135 广告、发行热线:010-58884190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第29期 主管主办单位:科技日报社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303 邮发代号:1-178 长 尹宏群 总编辑 尹传红 科普全媒体平台 中国科普网 www.kepu.gov.cn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科普时报讯 3月28日,中国科协“科普中国” 巨幅海报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标志着“科普中 国”开启国际新征程。 纽约时代广场是美国的文化中心和纽约的标志 式地区,聚集着纳斯达克交易所等重要机构,也是 全球人流最高的广场商圈,日均客流量可达10万人 次,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中国国家形象片、 中国文化宣传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曾在 此投放。 本次,“科普中国”首度亮相纽约时代广场。一 句“你好,世界!”,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凸显 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展现中国在提升全民科学素 养方面的决心和与全球共享科普资源的期待。 此前,“科普中国”视频已通过汉雅星空-魅力 中国、中国侨联-华文电视等渠道覆盖北美地区, 25万华人华侨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搜索“科普中 国”专区,观看医学、安全、认知类科普视频。魅 力中国、华文电视均为获得海外互联网电视直播授 权的中文电视频道。 2014年,中国科协会同社会各方力量,推进科 普信息化建设工作,以“互联网+科普”全力打造 “科普中国”品牌。3年多来,“科普中国”构建了多 元、高效、精准、普惠的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推送 渠道,累计汇聚科普信息化内容资源18TB,搭建资 源推送渠道 200 余个,浏览量超 180 亿次。 为适应中国科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 新要求,“科普中国”拓展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思路, 积极挖掘全球优质科普资源,陆续引进美国国家航空 航天局 (NASA)、麻省理工学院 (MIT)、牛津大学 等科学科普类视频十余部,通过字幕处理、专家校审 等流程,形成方便中国公众学习观看的科普内容,在 “科普中国”自有及合作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 电视及网络平台是“科普中国”输出科普资源 的重点特色渠道。2017年,“科普中国”与中阿卫视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布局“一带一路”沿线科 普资源共享,通过双语节目输出中国科普建设成 果;2018年2月,台湾花莲县发生6.5集地震,“科普 中国”联手中国台湾网,第一时间联动台湾当地媒 体,上线播出地震科普视频,系“科普中国”内容 首次登陆宝岛台湾;2018年3月14日,物理学家霍 金去世,“科普中国”迅速启动新闻导入、科学解读 应急机制,联动50余家视频平台,以专题形式怀念 科学巨匠。截至目前,通过网络电视、在线视频等 创新播出渠道,“科普中国”生产、创作、汇聚资源 已触达 16 亿人次。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 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 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 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 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 高素质创新大军 高素质创新大军 难以实 难以实 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 —习近平 中国为宇航员建太空“豪宅” 宇航员就是待遇好!当你还在为地 球上某城市中的两室一厅苦苦奋斗之 时,我国在外太空为宇航员打造的三室 两厅的大房子已经开始“破土动工” 了。 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 作为2022年冬奥会东道主进行了8分钟 表演,期间,“中国空间站”首次亮 相,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2年北京 冬奥会举办,届时,也正是中国空间站 建成之时。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 走战略”第三步的关键之年,日前, 天津航天城首次为大众揭开了中国空 间站核心舱的神秘面纱。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主任 设计师张昊表示:“中国在建的空间站 的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 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 环境进行控制。其中的一块大柱段部 位,主要是航天员工作和实验的地方。 而另一个小柱段,是航天员的睡眠区和 卫生区,保证航天员的生活和正常的居 住环境。” 据了解,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 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重达20吨 以上,这种三舱构型可以对接两艘载人 飞船、一艘货运飞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 总设计师朱光辰表示:“对神舟飞船 来说,它就相当于是一辆轿车。对天 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来说, 它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到了空 间站,它应该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 间。” 一般而言,国际空间站都是由多个 国家联合完成,而现在我国则是要靠一 个国家的力量,这对我们的综合国力无 疑是一种考验,但有理由相信四年后, 这套三室两厅外带储藏室的“豪宅”就 将交付给我们的宇航员! (科文) 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的 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的 学前 学前 教育 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 翟明国 3月28日,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巨幅海报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科普中国”正式开启 国际新征程 (上图)。 近年来,中国科协以“互联网+科普”全力打造“科普中国”品牌,成效显著。2017年, “科普中国”与果壳联合直播 《科学家陪你边看边聊诺贝尔奖》(右上图);“科普中国”视频在 地铁投放 (右下图)。 2018年3月14日,霍金逝世,“科普中国”在北 美IPTV推出专题《走进霍金的物理世界》。 7 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的天宫一号,于 4 月 2 日 8 时 15 分再入大 气层,在奔向地球的过程中,化成一身绚烂,划过美丽星空。 为中国航天点赞 为中国航天点赞 王渝生

科普时报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低年级同学 座谈,交流中得知他们知道侏罗 纪、白垩纪和恐龙,但不知道地球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1年9月,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后就成为中国航天员的“太空之家”,在那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航天员创造了诸多首次--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女航天员首飞、首次太空授课等。

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天宫一号里的航天员实现天地通话。

天宫一号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知名度。曾经热播的影片

《地心引力》中的主人公——宇航员布洛克就曾进入天宫一号。

2016年9月从中国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了天宫二号。如今,天宫一号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太空归来,华丽谢幕。它为建造中国空间站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甚晚。人类航天时代起于60多年前。苏联在1957年发

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 年实现了载人航天。美国不甘落后,另辟蹊径,在1969年抢先登陆月球。

苏联在与美国登月的太空竞赛中落败,因此转向了建立空间站来展示他们的航天实力和开发太空资源。礼炮 1 号于 1971 年成功发射升空,它是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美国紧随其后在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号空间站,它携带了一系列的望远镜,科学家在上面做了许多关于医药、地质和天文等方面的科学实验。苏联在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并在接下来的10 年间不断运送新的模块在空间组装,1996年建成了由6个模块组成的和平号空间站,该空间站服役至2001 年。期间有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航天员拜访过这个世界著名的空间站。

1998 年11月国际空间站的第一

个模块 (曙光号功能货舱) 发射升空,随后陆续发射的模块对其逐渐进行扩充。国际空间站项目由16个国家联合研制,可这个项目拒绝了中国的加入。

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创新。

中国在 2011 年发射了天宫 1 号目标飞行器。2016年又发射了天宫2号小型空间站。就在几天之前,中国新一代空间站的核心舱已对外首次公布。预计将在 2020 年前后利用长征 5B 火箭发射升空,之后再经过几十次的发射组装,中国就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时代”。

在不久前举行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2022年冬奥会东道主进行的8分钟表演中,“中国空间站”首次亮相,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也正是中国空间站建成之时。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关键之年。可喜的是,中国空间站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 真是自古英雄

出少年!作为神舟飞船来说,它就相当

于是一辆轿车。对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来说,它是相当于这个一室一厅的房子。到了空间站呢,它应该是三室两厅另带储藏间。

正是这样一群朝气蓬勃、勇担责任的年轻人,让中国航天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美好的未来。和我们一样,空间站研制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期待着2022年中国空间站的首秀,他们要用这份坚韧推动中国航天新时代的到来。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成功那肯定要奋斗,要幸福那更要拼搏!

居于世界第一的美俄搞航天的团队很多都是老头团,而紧跟其后我们中国的团队,则是青春团,有后劲不言而喻了!年轻人可以一天工作 16 个小时,速度快、效率高、创意多,老头们可以吗?

为中国航天青春团点赞!

最近,微信圈里有人讨论为什么谣言总会传播 (谣言类大多数都与科学知识有关),而且在众多的答案中,反而存在逆反现象,越是科技人员讲话,就越遭“拍砖”。中国比以前强大了,老百姓比以前有钱了,但我们的科学普及却没有跟上,和传统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我想起很多年前,一个同事的孙子回国探亲,他在美国读小学三年级。孩子到我办公室索取岩石标本。一问方知学校的假期作业是,制作三大类岩石 (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模型并简短给予注释。而这样的知识我国可能在中学才会接触,并且介绍的很肤浅。由此我还想到2011年日本大地震时,有关的传言引起北京甚至全国的食用盐脱销。几年前社会上还流行2012年玛雅地球毁灭传说,以至在高校大学生的报告会上也会被大学生当作科学问题提出来。

我接触过一些少年儿童,他们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的,有些知识超过我们。例如他们知道生辰星座和星象,知道诺亚方舟的传说,也知道很多歌星影星的名字和故事,却严重缺乏科学知识。今年我与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低年级同学座谈,交流中得知他们知道侏罗纪、白垩纪和恐龙,但不知道地球的年龄、起源和基本结构,不知道最基本的地质年代划分。他们的知识来源于电影和卡通故事。而我们科学工作者没有用有趣的方式给他们普及知识。在我们感叹少年儿童科学知识贫瘠时,不觉为科学工作者的失职汗颜。

作为一个地球科学工作者,我在不同的场合,常常想要普及以下知识:

地球有多大年龄了?答案是:约46亿年;

地球何时会死亡,它会爆炸

吗?答案是:地球现在是壮年,可能还有40多亿年的生命。它不会爆炸,但在将来可能会像月球一样失掉生命力,成为死亡的星球,没有水、氧气,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那么将来人类怎么办?答案是:人类有文明的记载才约8000多年,相信人类的智慧;

地球上的矿产、油气资源会被用完吗?答案是: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是地球物质演化阶段的产物。从整个地球的演化角度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对于我们可知的时代尺度(至少在数百万年的尺度内)是基本不可再生的,我们要科学地运用资源,保护资源;

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答案应该是:地球自身的演化是人类不可抗拒的,所以人类不能改变地球的整体环境。但人类活动是在地球上进行的,可以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我们要建

立和谐的人地关系,要在青山绿水中生活;

地震和地质灾害能不能消除?答案是:地震是地球运动的表现,是地球生命的表征之一,如果地球没有地震了,地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地震不能通过人为方法消除。通过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对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的预防可以不断提高水平。要达到像天气预报的尺度来预报地震预料在很长时间内是不可能的,要给地震预报工作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还有其他一些地学专题,如主要的地质年代划分,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大气圈和水,大气的氧含量是如何变化的,地质演化和生命的出现等等,都需要给孩子们讲一讲。如果不同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科学普及,进学校进社区,青少年以及群众的科学知识一定会有提高。 (下转第二版)

科苑视点

责编:陈杰 美编:纪云丰

编辑部热线:010-58884135

广告、发行热线:010-58884190

2018年4月6日星期五

第29期

主管主办单位:科技日报社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03

邮发代号:1-178

社 长 尹宏群总编辑 尹传红

科普时报

科普全媒体平台 中国科普网 www.kepu.gov.cn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科普时报讯 3 月 28 日,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巨幅海报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标志着“科普中国”开启国际新征程。

纽约时代广场是美国的文化中心和纽约的标志式地区,聚集着纳斯达克交易所等重要机构,也是全球人流最高的广场商圈,日均客流量可达10万人次,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中国国家形象片、中国文化宣传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曾在此投放。

本次,“科普中国”首度亮相纽约时代广场。一句“你好,世界!”,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凸显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展现中国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方面的决心和与全球共享科普资源的期待。

此前,“科普中国”视频已通过汉雅星空-魅力中国、中国侨联-华文电视等渠道覆盖北美地区,25万华人华侨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搜索“科普中国”专区,观看医学、安全、认知类科普视频。魅力中国、华文电视均为获得海外互联网电视直播授权的中文电视频道。

2014年,中国科协会同社会各方力量,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工作,以“互联网+科普”全力打造

“科普中国”品牌。3年多来,“科普中国”构建了多元、高效、精准、普惠的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推送渠道,累计汇聚科普信息化内容资源18TB,搭建资源推送渠道200余个,浏览量超180亿次。

为适应中国科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新要求,“科普中国”拓展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思路,积极挖掘全球优质科普资源,陆续引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麻省理工学院 (MIT)、牛津大学等科学科普类视频十余部,通过字幕处理、专家校审等流程,形成方便中国公众学习观看的科普内容,在

“科普中国”自有及合作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电视及网络平台是“科普中国”输出科普资源

的重点特色渠道。2017年,“科普中国”与中阿卫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布局“一带一路”沿线科普资源共享,通过双语节目输出中国科普建设成果;2018年2月,台湾花莲县发生6.5集地震,“科普中国”联手中国台湾网,第一时间联动台湾当地媒体,上线播出地震科普视频,系“科普中国”内容首次登陆宝岛台湾;2018年3月14日,物理学家霍金去世,“科普中国”迅速启动新闻导入、科学解读应急机制,联动50余家视频平台,以专题形式怀念科学巨匠。截至目前,通过网络电视、在线视频等创新播出渠道,“科普中国”生产、创作、汇聚资源已触达16亿人次。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学普及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

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没

有 全 民 科 学 素 质 普 遍 提有 全 民 科 学 素 质 普 遍 提

高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

高素质创新大军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难以实

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习近平—习近平

中国为宇航员建太空“豪宅”宇航员就是待遇好!当你还在为地

球上某城市中的两室一厅苦苦奋斗之时,我国在外太空为宇航员打造的三室两 厅 的 大 房 子 已 经 开 始 “ 破 土 动 工 ”了。

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 2022 年冬奥会东道主进行了 8 分钟表 演 , 期 间 ,“ 中 国 空 间 站 ” 首 次 亮相,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届时,也正是中国空间站建成之时。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 战 略 ” 第 三 步 的 关 键 之 年 , 日 前 ,天津航天城首次为大众揭开了中国空

间站核心舱的神秘面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主任

设计师张昊表示:“中国在建的空间站的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制。其中的一块大柱段部位,主要是航天员工作和实验的地方。而另一个小柱段,是航天员的睡眠区和卫生区,保证航天员的生活和正常的居住环境。”

据了解,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重达 20 吨以上,这种三舱构型可以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 设 计 师 朱 光 辰 表 示 :“ 对 神 舟 飞 船来说,它就相当于是一辆轿车。对天宫 一 号 和 天 宫 二 号 空 间 实 验 室 来 说 ,它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到了空间 站 , 它 应 该 是 三 室 两 厅 还 带 储 藏间。”

一般而言,国际空间站都是由多个国家联合完成,而现在我国则是要靠一个国家的力量,这对我们的综合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但有理由相信四年后,这套三室两厅外带储藏室的“豪宅”就将交付给我们的宇航员!

(科文)

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的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的““学前学前””教育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 翟明国

巨幅海报亮相凸显民族自信

中国科协﹃科普中国﹄进入北美

3月28日,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巨幅海报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科普中国”正式开启国际新征程(上图)。

近年来,中国科协以“互联网+科普”全力打造“科普中国”品牌,成效显著。2017年,“科普中国”与果壳联合直播《科学家陪你边看边聊诺贝尔奖》(右上图);“科普中国”视频在地铁投放(右下图)。

2018年3月14日,霍金逝世,“科普中国”在北美IPTV推出专题《走进霍金的物理世界》。

7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的天宫一号,于4月2日8时15分再入大气层,在奔向地球的过程中,化成一身绚烂,划过美丽星空。

为 中 国 航 天 点 赞为 中 国 航 天 点 赞□□ 王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