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環境教育概要 梁明煌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201204

› EventFiles › Files › 1030822 › 環境教育概論.pdf 環境教育概要 - ilepb.gov.tw•在解決環境問題上,可能不若環境工程科技、 環境法律與經濟政策、環境傳播、環境規劃與

  • Upload
    others

  • View
    2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環境教育概要

梁明煌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201204

環境教育與其他環境專業的關係

• 環境教育是協助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源,人與組織的面向﹐其影響層面不容忽視。

• 在解決環境問題上,可能不若環境工程科技、環境法律與經濟政策、環境傳播、環境規劃與環境運動等來得快﹐但卻是一項長程無形投資。

• 環境教育不只是傳遞科學知識﹐也必須處理價值與族群文化多元相互尊重的議題。

環境教育的定義

• 「環境教育」是創造一種教育環境,強調人與其環境關係的一種教育過程。

• 藉由教育過程,使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之倫理、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

• 這項過程著重觀念的澄清和價值的形成,

• 其目的在發展、瞭解和重視介於人類、人類文化及其生物、物理環境間合理的對待關係,或是一種「新倫理」。

容易相混的名詞

• 環境解說:遊客解說(人員、與非人員)

• 環境傳播:新聞媒體、影片、出版品

• 環境倡導:批判、草根組織抗爭

• 環境正義:批判不正義的事

相關名詞

• 正規教育 Formal Education – 學校系統(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以類似教室、教師為中心講授方式進行

• 非正規教育 Non-formal Education – 社教機構、博物館、社區大學、以學生為中心、離開教室、自由選擇學習

• 非正式教育 Informal Education – 休閒、旅遊、娛樂時段的

• 環境教育 – 以教育者為中心去規劃具有結構的教育節目及採用適宜的教學法策略去執行

• 環境學習 – 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場所機會及促進學習者自由選擇學習

環境教育的三個主要部分

(1)關於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2)從環境中教育(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和

(3)為環境而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環境教育的前身

•自然學習(博物館、動植物園)

•戶外教育(露營區、自然中心)

•保育教育(森林遊樂區與國家公園或保護區)

•較少都市環教。

保育教育

• 1950-世界大戰、「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後

• 國家公園﹑風景區﹑森林遊樂區﹑曠野地及自

然資源管理機關

• 自然環境及資源保育問題的教導,旨在教育民

眾環境污染,資源的濫用 使學生了解環境污

染、土地利用的環境影響、自然資源枯竭破壞

和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 選在風景優美的外,也加入環境污染地區、土

地不當利用區、自然資源破壞地區。

1970年代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國際會議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宣言」,

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開始了對環境教育的

關切與研究 。

•1975年貝爾格勒的環境教育會議

•1977年伯利西國際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

•對環境教育的定義與理念有更 進一步的闡釋。

貝爾格勒憲章環境教育內涵與目標

•促使世界人類認識並關切環境及其相關

問題,具備適當知識、技術、態度、動

機及承諾,個別地或整體地致力於現今

問題的解決及預防新問題的發生。

•環境教育目標包含覺醒、知識、態度、

技能、評鑑能力與參與等項目

1977年的伯利西國際環境教育會議

•培養意識及關切在都市和鄉間有關經濟

的、社會的、政治的與生態的相互關係

•為每個人提供機會去獲得保護環境及改

進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觀 、態度、

承諾和技能。

•為個人、群體和社會整體創造出對環境

的新行為模式。

貝爾格勒憲章宣示環境教育計畫指導原則

•必須考慮環境的整體性,含自然的和人造、生態、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法律、文化和美學。

•是終生的過程,從學校到校外的終身教育。

•應採取科際整合的方式。

•應強調主動參與阻止及解決環境問題。

•應從世界觀點檢視主要環境問題,並關切地區的差異

•應重視現在及將來的環境情勢。

•應從環境觀點檢視所有的發展與成長。

•應促使地方、國家和國際的合作,解決問題。

依貝爾格勒會議〔1975)聲明的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

• 覺知:協助個人和社會團体獲知環境問題,並培養對環境相關問題的敏感度。

• 知識: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對整體環境有一基本認識,並了解其相關的問題及人類存在的決定性的依據。

• 態度: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獲得對環境強烈關心的價值與情懷,以及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及改進工作的動機。

依貝爾格勒會議〔1975)聲明的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

• 技能: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獲得解決環境問題

的技能。

• 評價能力: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從生態學﹑政

治﹑經濟﹑社會﹑美學及教育等角度去評估環

境調查和教育計畫。

• 參與: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培養對環境有一份

責任感及迫切感,並以適切的方法來解決問

題。」

依據伯利西會議〔1977)的結議把環境教育的定義為

• 「環境教育應是一個教育過程的整合部

份。它應以現實的問題為中心和具有科

際整合的特性。它應以建立一種奉獻社

會福址﹑關切人類傳承的價值觀為目標。

它的重點應主要放在打動學習者和使他

們參與行動。它應為現在和未來所關切

的主題所指引。」(UNESCO,1980)

環境教育的主要內涵

• 意識(awareness)

• 知識與瞭解(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 態度(attitudes)

• 技巧(skills)

• 參與(participation)

環境教育的知識內涵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環境知識概念內涵

•環境倫理價值觀

•環境行動技能

•環境行動經驗

環境教育研究的核心理論I:環境公民行為模式

Entry-level

variables Ownership

variables

Empowerment

variables

Citizenship

Behavior

*環境敏感度

*生態學知識

*雙性人性格

*對於污染、科技、及經濟的態度

*有關環境議題的深入知識

*個人對環境議題的投入

*分析環境議題的能力

*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和技能

*內控觀加強

*行動意圖

譯自(Hungerford & Volk,1990)

(環境行為模式

態度

控制觀

個人責任感

個性因素

問題知識

行動策略知識

行動技能

意圖行動 負責任的環境

行為

情況因素

Hines環境行為模式

環境行動經驗(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

•環境行動型態大概有下列五種:

生態管理、說服、消費者主義、

政治行動和法律行動。

限制、機會、可能 討論、磋商、調查

E1—評估 P1—計畫

I1—實行計畫

P2—計畫

I2—實行計畫

E2—評估

PIE行動螺旋 Stapp & Wals(1989)

環境問題解決模式

(1)源起及意義:巴西的環境教育。當地倡導環境主義以反主

流霸權殘害自然生活環境為主要目標。

(2)教學模式 :

1.選擇一個議題

2.定義議題中的問題

5.採取行動

3.尋找解決方案

4.評估方案

(Pennock, M.T., Lisa, V.B. & Britt, P.,1994)

二十世紀末的環境教育範疇 •提倡四合一的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發展教育

–和平教育

–人權教育

•五合一的環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21世紀的環境教育要走去哪裡 ?

永續發展

環境

生態 經濟 社會

要走到哪裡? 環境教育

這裡有二個很不同的觀點及一個很寬的視野在當中?

一個極端是認為環境教育僅是為環境這根柱子服務,所以在經濟與社會下面都需要有相似的教育來達成平衡。

為環境及永續性的教育

永續發展

環境

生態 經濟 社會

將環境教育擴大使其=>教育

為環境及永續性的教育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EfES

在1997年的Thessalonki Conference 策略仍然將三根柱子以各自獨立方式呈現,

並且將環境教育分離,被定位成包括許多社會經濟元素、許多個案的教育,

且被接受是永續發展的延伸基礎,被被成為為了環境及永續性的教育。

但是這張圖還是沒有把永續發展三根柱子間的相互依賴及相互關係加以呈現,

因此這種教育的基礎仍然是切割得很清楚。

為了獲得永續發展我們需要

環境保護 社會連結與福利

治理

負責任的經濟

效能的機構

運用適宜性技術

為永續發展的教育

轉型中的環境教育:擴大範疇?或是一個新的典範?

多樣性

社經政治結構與

生活形態的改變

公平、正義

民主、尊敬

行動競爭力

政治的

倫理的

生態的

情意的

覺知

知識

理解

技能

個人行為的改變

從舊的環境教育 到新的永續發展教育?

傳統及批判性的環境教育策略

傳統的 批判的

傳遞知識及喚醒議題的覺知 瞭解及進到議題的根源

教導態度與價值 鼓勵價值澄清

看人民為問題 看人民為改變的媒介

單一行動 為變革而學習

更多焦點在個人及個性的改變 更多焦點在結構與制度的變革

整合 創新

解決問題 創造出替代的未來

傳送信息 創造反思、談判與參與的機會

A typology of conce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表1 環境教育中環境概念的類型

環境是… 人與環境關係的類型

主要特點 實例教學/學習策

是大自然

要被感謝,尊重,保護

原始的、純潔的環境;自然是一座大教堂(cathedral),

自然是孕育生命的子宮(uterus)

自然展示、沉浸在大自然中

是一種資源

需要被管理 我們的集體生物物理遺產,保持生活品質

3Rs運動、稽核能源的消耗

是問題 要被解決 生物、物理環境,受到了污染與環境惡化的問題

問題解決策略、案例研究

(Sauvé, 1992, 1994).

Environment as nature 環境 是 自然

... to be appreciated, respected, preserved

–走出戶外、自然體驗

–欣賞認識動植物

–瞭解生態的關連與循環(國家公園、風景管理區)

–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

–關懷與尊重生命

Environment as a resource 環境 是 資源

... to be managed

–人類生活需要物質資源、不斷消耗資源、資源有限、

–監測、聰明的使用資源(3R--減少使用、再使用、回收)

–尋找替代能源

–環保署、林務局、經濟部能源局、礦務局

–綠色生活

Environment as a problem 環境 是 問題

... to be solved

–空氣(水)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壤、農藥問題,瞭解現況、影響。

–透過政策管理、價格訂定、觀念建立、社區策略、技術設施改善,尋找解決方案、進行規劃、行動、反思過程及持續努力。

–環保署、農委會

–污染防制

A typology of conce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表1 環境教育中環境概念的類型

環境是… 人與環境關係的類型

主要特點 實例教學/學習策

是一個生活的地方

要被認識、學習、計劃和照顧

我們每天的生活環境,包含社會文化,科技和歷史的組成部分

我們的環境發生的故事、生態園計畫

是生物圈

在我們大家都住在一起,一直到未來

地球是一座太空船,有行星(地球)意識,

世界上的生物與事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全球性問題的案例研究、說明不同宇宙觀

作為一個社區計畫

參與在其中 共同的生活氛圍,重點放在對社會的批判性分析,對社區中的政治關注

參與式的行動研究(旨在參與過程的轉化);環境議題

論壇

(Sauvé, 1992, 1994).

Environment as a place to live 環境 是 生活地方

... to know and learn about, to plan for, to take care of

–認識和學習鄉土(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歷史、環境變遷與問題。

–規劃、照顧生活的空間

–地方 & 鄉土教育

Environment as the biosphere 環境 是 生物圈

... in which we all live together, into the future

–環境是個生物圈(地球太空船),我們居在當中,事與物彼此相互影響。

–氣候變遷

–防災教育

45

... in which to get involved

–環境是個社區營造歷程,透過社區互動、凝聚,自主的改善,使得社區更友善環境、照顧弱勢

–社區營造、社區林業、綠色社區(環保署、文建會)

–綠色學校(教育部)

Environment as a community project 環境是 社區

環境教育的教育對象

二十一世紀議程內列舉十二種對象

• 學校、兒童、婦女、

• 勞工、原住民、企業、

• 農民、管理人員、

• 受污染者、漁民

水保局、自然資源保育機關

環境教育的定義與目標 會持續的演進

地方行動全球分享

清楚自我角色及價值觀

在地化經驗—營造家的感覺 敏感度

積極參與環境行動

覺知 知識

參與及技能

態度

環境教育工作技能的學習挑戰

•環境意識、環境敏感度、情意、環境認知、信念、態

度、價值、倫理道德、自我認同、自我控制、承諾、

行動意願、參與、有力感、溝通技能、批判式思考、

積極性思考、環境公民、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 系統性思考、解決問題技能、評鑑技能、衝突處理技

能、民主技能、規劃社會變遷技能、尊重、合作、科

技整合、終身學習、行動學習經驗、與生活環境結合、

社區自主、自覺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