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高高高高高高 高高高 高高高 高高高 ( 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 ) http:// blog.yam.com /EHMK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 Upload
    phoebe

  • View
    554

  • Download
    4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高雄史蹟探源第二講

主講人:謝貴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

http://blog.yam.com/EHMK

Page 2: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分組報告規定1. 以 7-8 人為一組, 10 月 19 日前完成分組,

並將名單及學號上傳教學網站。2. 各組自行擬訂與高雄史蹟有關的主題,進

行田野調查及報告準備。3. 期末製作 power point ,依抽籤順序上台報

告 25 分鐘及接受詢答,每週三組。4. 報告完後,各組依詢答意見修訂報告內容,

繳交書面報告 (1500 字以上 ) 及簡報電子檔。

Page 3: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荷據時期紅毛港

紅毛港位於台灣的西南沿海,行政區劃屬於高雄市最南端的小港區,南接大林蒲及鳳鼻頭,北臨高雄港第二港口,西為台灣海峽,東為第二港口的內海,為三面環海的狹長地形環境,自古以來即為漁業的重鎮 。

Page 4: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Page 5: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荷據時期紅毛港

荷人據台前後,南台灣的打狗(今旗後)港早已為漁業中心,尤其是冬季烏魚漁汛期間,打狗港潟湖灣內外,更是人潮洶湧,熱鬧非凡。荷人據台後,據資料顯示,來自大陸閩南沿岸的漁民,隨著東北季風來打狗(旗後)港沿岸捕烏魚,他們大多聚集於漁場附近,或住於漁船上,或搭蓋漁寮,暫行居住,以避風寒。當漁汛期一過,或隨著西南季風,轉返歸大陸,屬於一種季節性的遷移。

Page 6: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荷據時期紅毛港崇禎 15 年 (1642) ,荷人進而佔據全臺後,打狗(旗後)港周邊地區,已出現暫住性的漁寮,且有滿載魚、鹽、柴薪的戎克船與載著鹿皮的貿易舢舨,等著要運往大員(今安平)的記載來看,打狗(旗後)周邊地區,已有不少的漢人在此擔任漁工、勞工等的工作,獲取當地物產,以供應大員(今安平)居民,或作為外銷的物資。

Page 7: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荷據時期紅毛港荷人據台期間,其主要開墾地區以今之台南為中心,而後漸及附近番社,北起笨港(今北港)、蕭壠(今佳里)、麻豆、灣里、茄拔、新港(今新市)、大目降(今新化)等,而南至阿公店(今岡山)附近。打狗地區至永曆 14 年( 1660 ),或更早,已有華籍農民及耕牛,從事農耕。同時亦有荷人居住於打狗附近村落,而荷蘭東印度公司並派有官員駐紮,以就近處理各項事務。

Page 8: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荷據時期紅毛港永曆 17 年( 1663 ),「荷屬東印度公司」駐巴達維亞( Batavia ,今印尼雅加達 Jakarta )總督 Joa

n Maetzuiker派 B. Bort率特遣隊先聯合清兵攻下金門、廈門後,荷軍且於同年 12 月 16 日( 1664

年 1 月 13 日)攻下澎湖,並於同日航抵安平(鄭成功改大員為安平)外海,而部份船艦則另停泊於海圖中打狗(旗後)南岸有一下錨標誌之處。

Page 9: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荷據時期紅毛港永曆 18 年 1 月 11 日( 1664 年 2 月 7 日)荷軍船艦全都開往打狗(旗後)南岸海汕之處集結,並登岸紮營、建立一座碉堡(這一座碉堡很快便廢棄了),以準備採取軍事行動。 此一期間,荷蘭大軍想利用崩隙(原中洲與紅毛港之間,後開闢為第二港口)的水道,及其南岸紅毛港地區進行重要防禦與三餐糧草補給等事。但此時因鄭氏部隊早已嚴陣以待,致荷軍並未有進展,加上士兵水土不服,每日皆有病亡者,且東北季風亦將結束,荷軍遂不敢戀戰,乃於永曆 18 年 1 月 20 日( 1664 年 2 月 16 日)撤離打狗(旗後)南岸之據點,返回巴達維雅。

Page 10: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荷據時期紅毛港原本,明末清初,漢人稱西方洋人為「紅夷」或「紅彜」,或稱為「紅毛」。稱荷蘭人在台南,赤嵌所築的赤嵌城為「紅毛樓」,另稱熱蘭遮城為紅毛城,其所挖的井,稱為「紅毛井」,其所築的水庫,稱為「紅毛埤」(今嘉義蘭潭),另洋人所用的水泥,則稱為「紅毛土」等。據法國駐廣州總領事 Camille Imbault-Huart ,在《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中載:「打狗(高雄)村莊朝南,便是一望可盡的淺海,淺海盡端,注入一條現已乾涸的河流,但在荷蘭人佔領的時代,這條河流卻是交通大道;人們稱它為 Ang-mang-kang ,官話叫 Houng-mao-kiang ,意即『荷蘭人之江』。」

Page 11: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紅毛人識寶——紅毛港故事 白藻蟹 數百年前,小港地區有一口水質甜美的井。這口井中有

一種特別的水中生物叫白藻蟹,居民多認為白藻蟹具有淨化解毒、讓水質甜美的神奇魔力,也對牠敬畏有加。

後來有群紅毛人在小港近郊紮營定居,當地居民都覺得奇怪,也特別注意其一舉一動。日子一天天過去,紅毛人並無特別舉動,對當地居民也很友善,居民的防備之心逐漸消失。

某一天,久住於此的紅毛人突然不告而別,後來才發現那口井水的水質變了,而井中的白藻蟹也全部不見。原來紅毛人是為神奇的白藻蟹而來,居民失去了敬畏的神物,也失去美好的井水。

Page 12: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紅毛人識寶——紅毛港故事 刺蔥 四百年前,大批荷蘭來的紅毛人移居小港附近。紅毛人

的生活水平高,所吃所用都是上等品,也常會與當地居民分享交流,雙方關係十分融洽。

突然有一天,紅毛人全數消失不見,居民感到非常訝異,並檢查村落各角落,都沒有發現異樣。後來,村落常常飄出異常香味,居民到處尋找香味的源頭,才發現原來有棵樹被挖走,只留下殘餘根部的樹洞,香味即是從此處散發出來。

這棵樹叫做「刺蔥」,存在村落中已經很久,並無任何特殊之處。但自從樹不見後,樹洞所散發的異香,使居民驚覺「刺蔥」原來是寶物。直到現在,這個村落仍稱為「刺蔥腳」。

Page 13: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紅毛人識寶——紅毛港故事 白馬鞍藤 明代時期,荷蘭來的紅毛人在台灣到處蒐羅寶物。在小

港地區的山上,有棵叫白馬鞍藤的植物,它的蔓枝一附著在地上,就會長出根部,往土壤裡不斷生長,從一株變成萬株,蔓延了整座山。紅毛人得知有此神奇植物,也來尋找白馬鞍藤的原始母株。

雖然白馬鞍藤的原始母株已成千年樹精,可以用各種方法來阻撓紅毛人;但這都動搖不了紅毛人尋寶的決心,最後終將母株挖走。紅毛人千辛萬苦地取得白馬鞍藤的母株,卻只用它製成一個水桶,讓附近居民十分好奇。在居民的追問下,紅毛人說出這只水桶的神奇功能,原來它可以讓海水變成可飲用的淡水,對於航海人而言,確實是珍貴無比的救命寶物啊!

Page 14: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紅毛人識寶——紅毛港故事 報時雞 從前在鳳山下里地區,居民在農作之餘,都會養雞來貼補家用。有戶農家的母雞下蛋,恰巧孵了十二隻雄雞,且隻隻生龍活虎、形影不離。

有一天,紅毛人前來向農家買這十二隻雞。雞主人曾聽聞紅毛人到處尋寶的消息,所以懷疑這十二隻雞是寶物,因此不肯輕易賣掉。主人觀察這十二隻雞的外貌與行動,並無特殊之處,他想或許有寶物藏在雞身內,因此先解剖一隻看看,但也未發現任何寶物。

翌日,紅毛人再來造訪,發現只剩下十一隻雞,哀嘆連連。他告訴雞主人,這十二隻雞是報時雞,一天二十四小時,每隻雞會準時報時兩次;但現在少了一隻,就已經失去價值了。主人聽了懊悔不已,但已無可奈何。

Page 15: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小結 紅毛港的民間故事反映了台灣人自我定型化與族群定型化的身分認同問題,透過台灣人對紅毛人的不信任,到後來紅毛人果然偷偷帶走屬於這塊土地的寶物,將「紅毛人(外來人)∕台灣人(本地人)」劃出一道界線,形成台灣人的族群與社區的認同。另也凸顯台灣社會中傳統農業文化與現代商業文化的矛盾衝突,藉由紅毛人在搜購寶物的過程中,所表現出活躍、精明、巧詐及唯利是圖的性格,對照台灣農村社會的樸實、勤儉、善良及人情味,將商業文化對農村文化的滲透,及農村文化對商業文化的拒斥表露無遺,也可看做是台灣社會轉型的一個縮影。

Page 16: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明鄭時期的高雄

明永曆十五年( 1661 ),鄭成功由金門率軍渡海來臺,驅逐荷蘭人。他佔領臺灣後,隨即規劃行政區域,稱全臺灣為東都明京,在今臺南一帶設承天府,以北設天興縣,以南設萬年縣。永曆十六年( 1662 )成功病逝,其子鄭經繼位。至永曆十八年( 1664 )鄭經重定行政區域,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天興州、萬年州,增設南路、北路及澎湖三安撫司。

Page 17: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明鄭時期的前鎮前鎮區包括前鎮、籬仔內、崗山仔、戲獅甲、草衙、佛公、內苓仔寮等七個部落所組成。前鎮為明鄭時代的軍屯地區之一,永曆十八年 (1664) ,明鄭諮議參軍陳永華為鎮撫土著及維持龐大軍糧,採取軍屯制,在屯田制度下墾成的田地,俗稱「營盤田」。據連橫的台灣通史載:「前鎮莊,清屬大竹里,為明鄭中提督前鎮所墾,故名。」

Page 18: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明鄭時期的左營

左營之由來 左營區古名為興隆里,自明鄭時代即為軍屯地域。因「左」鎮紮「營」而故名為「左營」;或云紮「營」於城之「左」等說。

Page 19: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明鄭時期的後勁

後勁地名來源為明鄭時期的後勁鎮。 1649年(永曆三年)鄭成功任命陳斌為第一任大將軍,繼任者為陳魁,至第三任將軍楊正接任時,榮獲明鄭七十二鎮三大勁旅。後攻南京失利,於 1661年轉進台灣,官兵「插竹為社,斬茅為屋,而養軍無患」,此一軍事屯墾聚落即為後勁漢人文化建立之濫觴。

Page 20: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明鄭時期的右昌

右昌聚落位於高雄平原西側,西臨台灣海峽,兼有農漁之利,荷據時期,平埔族南遷,漢人向官府請墾荒埔,右昌中心地區開始開墾,為當時荷人之「王田」。明鄭時期,由於右昌瀕臨萬丹港,軍事地位重要,本區成為當時的「營盤田」之一,名為「右衝」,為一軍事和農業機能顯著的聚落,又興建寺廟以凝聚居民的向心力,元帥廟與土地公廟的興建,使居民能安於軍事訓練與農業生產。

Page 21: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明鄭時期的三塊厝

三塊厝,愛河下游支流的老聚落三塊厝位於自立路橋(東)、二號運河(南)、愛河(西)、九如三路(北)之間。三塊厝名字源由乃因從明鄭時期即有王、鄭、蔡家族隨明鄭軍隊在愛河中游龍水港開墾,後沿河而下,南遷到愛河下游支流三塊厝溪與鹽埕港交界處墾殖定居,稱之三塊厝。

Page 22: 高雄史蹟探源2(上網)

柴山龍目井

《台灣府志》中敘述:「龍目井,並相連狀如龍目,故名。」龍目井位於鼓山區龍井里,為清代鳳山八景中之「龍嚴洌泉」,傳說鄭成功曾經在此地紮營,卻遇久早,於是設案祈求上蒼普降甘霖,而在山腰處發現泉水,水質甘甜,源源不絕,甚至可供鄰近數十甲田地灌溉,以及居民飲用,後人將之名為「龍目井」,又有「龍喉」、「龍泉」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