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國語文知文教學工作課程目透過賞析品的興趣 品格。 中文學1. 小學2. 文學3. 修身4. 大學童蒙教《論語. 有知識行」、「言 忠、信」 《周易. 有天 盈也 也。 《說文段玉裁( 育, 不从 當作 稚也 增益系列 學中國言作品, ,提高其之不同層道──道──道──道──精神 也》載孔 一定代表語」、「政中,亦主序卦傳》: 天地 然後萬 ;屯者,字》: (育),養子 1735-1815 養子使作善 从子而从倒子 《唐書》, 。」故《文知識增進學員言閱讀能讀曉寫,誦佳篇,古通今,己及人,子謂子夏。為」、「文學 讀「文」萬物生焉 物之始生也 子使作善也 )《說文解善也 孟子 子者 正謂不 說在 禾部 史記》作「 1 益系列 (一) 緒古詩文教,並增進讀文意, 賞文意, 賢思齊, 世致用, :「女(,應以」四科,盈天地之間 物生必蒙 。从注》曰》曰:「不善者可使 〉。 敎育子 敎稚子」。 :古詩文的認識, 對文學、 培養語感 辭藻優美 知行合一 止於至善 )為君子德為本。《 以「德行 行」,具間者唯萬物 故受之 肉聲。《虞書 中也養不中 使作善也 ,《堯典》 2 學工作 藉以培養文化的認,無(毋語》載」為先。表現則為 ,故受之以 之以〈蒙〉; 》曰:「才也養不 虞書 ……《謝向2017 6 生學習文,具備良為小人儒 門四科十門四教「「忠」、「〈屯〉; 屯者 蒙者,物之 教育子。」 不才 。」 》曰 ,《虞書 釋言》曰:「編著 17 。」 」。 之稚

小 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古詩文教 · 子謂子夏曰 品德。為學 」、「文學 讀「文」乃 萬物生焉。盈 物之始生也 子使作善也 )《說文解字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小學

    古詩

     

     

    甲.

    乙.

    丙.

    可知

    「德

    行、

    學中國語文知識

    詩文教學工作坊

    .課程目標

    透過賞析文

    品的興趣

    品格。

    .中文學習

    1. 小學之2. 文學之3. 修身之4. 大學之

    .童蒙教育

    《論語.雍

    知有知識不

    德行」、「言

    、忠、信」

    《周易.

    有天

    盈也

    也。

    《說文解

    段玉裁(

    育,

    不从

    當作

    稚也

    識增益系列 坊

    小學中國語

    文言作品,

    ,提高其文

    習之不同層次

    之道──曉

    之道──背

    之道──鑒

    之道──推

    育精神

    雍也》載孔

    不一定代表有

    語」、「政事

    中,亦主張

    序卦傳》:

    天地,然後萬

    也;屯者,物

    解字》:

    (育),養子

    1735-1815

    養子使作善

    从子而从倒子

    《唐書》,說

    也。」故《史

    語文知識增

    增進學員對

    文言閱讀能力

    曉讀曉寫,通

    背誦佳篇,鑒

    鑒古通今,見

    推己及人,經

    子謂子夏曰

    有品德。為學

    事」、「文學

    張讀「文」乃

    萬物生焉。盈

    物之始生也

    子使作善也

    )《說文解字

    善也。《孟子

    子者,正謂不

    說在〈禾部

    史記》作「

    1

    增益系列

    (一) 緒論

    對古詩文教學

    力,並增進其

    通讀文意,

    鑒賞文意,

    見賢思齊,

    經世致用,

    曰:「女(汝

    學,應以品

    」四科,即

    乃為修「德

    盈天地之間

    也。物生必蒙

    也。从𠫓,肉

    字注》曰:

    子》曰:「中

    不善者可使

    部〉。敎育子

    敎稚子」。

    :古詩文教

    學的認識,

    其對文學、

    培養語感

    辭藻優美

    知行合一

    止於至善

    汝)為君子儒

    品德為本。《

    即以「德行

    德行」,具體

    間者唯萬物

    蒙,故受之

    肉聲。《虞書

    中也養不中

    使作善也。…

    子,《堯典》文

    2

    教學工作

    藉以培養學

    文化的認識

    儒,無(毋)

    論語》載孔

    」為先。孔

    體表現則為

    ,故受之以

    之以〈蒙〉;

    書》曰:「教

    ,才也養不

    ……《虞書

    文……《釋

    謝向榮

    2017 年 6 月

    作坊

    學生學習文言

    識,具備良好

    )為小人儒

    孔門四科十哲

    孔門四教「文

    「忠」、「信

    以〈屯〉;屯者

    蒙者,物之

    教育子。」

    不才。」从𠫓

    書》曰,《虞書

    釋言》曰:「育

    榮編著 17 日

    言作

    好的

    。」

    哲,

    文、

    信」。

    者,

    之稚

    𠫓,

    書》

    育,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丁.傳統蒙學圖書

    1. 《百家姓》 2. 《三字經》 3. 《千字文》 4.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 5. 《二十四孝》 6.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 7. 《幼學瓊林》(原名《幼學須知》/《成語考》) 8. 《唐詩三百首》

    戊.古籍選材與研讀態度 《三字經》論「勤學」(懸樑刺股):

    頭懸梁1,錐刺股2。彼不教,自勤苦。3

    如囊螢4,如映雪5。家雖貧,學不輟。

                                                           1 後晉李瀚《蒙求集註》「孫敬閉戶」句下,宋徐子光注曰:「《楚國先賢傳》:孫敬,字文寶,常

    閉戶讀書,睡則以繩繫頭,懸之梁上。嘗入市,市人見之,皆曰閉戶先生來也。辟命不至。」 2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

    去秦而歸。羸滕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

    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

    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書事,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

    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市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

    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3 傳本《三字經》「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句,清車鼎賁重訂《三字經》與王晉之、

    張諧之重訂《廣三字經》,均改作「衡鑿壁,瑩藏火。彼不教,自勤苦」,指漢人匡衡「鑿壁偷

    光」與北魏祖瑩「藏火偷讀」的故事。《西京雜記》(舊題晉葛洪撰,一說劉歆作)卷二:「匡

    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又唐李延

    壽《北史》曰:「瑩年八歲能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學生,耽書。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於灰中藏火,驅逐僮僕,父母寢睡之後,燃火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為家人

    所覺。由是聲譽甚盛,內外親屬呼為『聖小兒』。」 4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

    以夜繼日焉。」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3  

    《二十四孝.埋兒奉母》6: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

    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

    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

    得奪。」有詩贊曰:「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

    寒門。」

    晚清名臣左宗棠(1812-1885)曰: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

    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

    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

    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二)專題一:誠信

    甲.學習重點

    1. 導讀與「誠信」相關之古詩文,結合學生之生活經驗,使其認識「誠信」為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

    2. 培養學生誠實無欺之品德,使其信守承諾,知行合一,建立正面之價值觀。

    乙.篇章導讀  《論語》三則

                                                                                                                                                               5 《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至乃集螢映雪,編蒲緝柳」句下,唐李善注曰:「孫康家

    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明廖用賢《尚友錄》亦曰:「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

    學,家貧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少清介,交遊不苟。後官至御史大夫。」 6 案:除郭巨「埋兒奉母」外,《二十四孝》如老萊子「戲彩娛親」、吳猛「恣蚊飽血」、王祥「臥

    冰求鯉」、庾黔婁「嘗糞憂心」等故事,也頗堪商榷。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評曰:「其

    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老萊娛親:)

    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污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老萊子即是一例,

    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郭巨埋兒:)我最初實在替

    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

    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

    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

    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 小學

    古詩

     

     

    1.

    2.

    3.

    學中國語文知識

    詩文教學工作坊

    簡介

    《論語》

    語行事,文

    關於「論語

    孔子應答

    夫子卒,門

    為「語言

    之「論」,

    从亼从冊

    必依其次

    次第,是

    次成帙,

    原文

    曾 子

    朋 友

    子 曰

    無 友

    子 張

    邦,

    ──

    注釋

    (1) 曾子《說

    (前

    世稱

    之主

    人,

    經》。

    (2) 吾:

    (3) 三【示多

    詳參

    識增益系列 坊

    全書共二十

    文辭淺白簡

    語」之書名

    答弟子、時人

    門人相與輯

    言」,「論語」

    ,當借為「侖

    冊。」「从亼

    次弟,求其文

    之謂侖。…

    斯曰『侖語

    子 1 曰 :「

    友 交 6 而 不

    曰:「 君 子

    友 不 如 己

    張 16 問 行 1

    行 矣;言

    《論語.衛靈

    子:曾參【○粵

    說文》曰:「森

    前 505-前 435稱「曾子」。

    主角,後世尊

    字子輿。少

    。死於魯。

    我。《說文

    ○粵 saam3 忏多次之意。古

    參汪中《述學

    十章,記載

    簡約,內容含

    名,東漢班固

    人及弟子相與

    輯而論纂,故

    」就是把「

    侖」【○粵 lo(集)从冊

    文理。」章

    ……《論語

    語』。」 

    吾 2 日 三

    不 信 7 乎

    子 9 不 重 則

    者 14 , 過

    17。 子 曰

    言 不 忠 信

    靈公》

    ○粵 sam1 森森,木多皃

    5),字子輿為人謙恭

    尊稱為「宗

    少孔子四十

    文》:「吾,我

    忏,粵音亦

    古籍中屢以

    學.釋三九

    4

    着聖賢孔子

    含意深刻,

    固(32-92)與言而接聞

    故謂之《論語

    夫子之語」

    oen4 輪;○漢冊」,段注改

    章炳麟曰:「

    》為師弟問

    三 3 省 4 吾 身

    ? 傳 不 習

    則 不 威 10

    過 則 勿 憚

    :「 言 忠

    ,行 不 篤

    森;○漢 shēn皃。从林,从

    輿,春秋末年

    ,以孝著稱

    聖」。《史記

    六歲。孔子

    我,自稱也

    亦可唸平聲

    「三」、「九

    九》。黃懷信

    子(前 551-富有哲理

    《漢書.藝

    聞於夫子之語

    語》。」據此

    」「論纂」起

    ○漢 lún】。《說改為「从亼

    論者,古但

    問荅,乃亦畧

    身 : 為 人

    習 8 乎 ? 」

    ;學 則 不

    改 15 。 」

    信 , 行 篤

    篤 敬,雖 州

    。案:或讀

    从木,讀若

    年魯國人,孔

    稱,為《二十

    記.仲尼弟子

    子以為能通孝

    也。」

    :○粵 saam1九」等數概指

    信《論語彙校

    2

    前 479)與,開語錄體

    藝文志》曰:

    語也。當時弟

    此,「論」即

    起來的意思

    說文》:「

    」,並云

    但作侖,比

    畧記舊聞,

    人 謀 而 不

    ──《論語

    不 固 11。主

    ──《論語

    篤 敬 18, 雖

    州 里 20,行

    讀作 tsaam1若曾參之參

    孔子七十二

    十四孝》中

    子列傳》:「

    孝道,故授

    1 衫;○漢 sā指次數之多

    校集釋》以

    謝向榮

    2017 年 6 月

    與若干學生的

    體散文之先河

    :「《論語》者

    弟子各有所

    「論纂」,「語

    思。案:「論

    (侖),思也

    :「聚集簡

    比竹成冊,各

    散為各條

    忠 5 乎 ?

    語.學而》

    主 12 忠 信 1

    語.學而》

    雖 蠻 貊 19

    行 乎 哉 ?

    「攙」,非

    (所今切)

    二賢弟子之一

    中「齧指痛心

    「曾參,南武

    授之業。作

    ān】:虛數多,均非實指

    以為:「(三

    榮編著 17 日

    的言

    河。

    者,

    所記,

    語」

    論語」

    也。

    各就

    ,編

    3 ,

    9 之

    非是。

    。」】

    一,

    心」

    武城

    《孝

    ,表

    指,

    )謂

  • 小學

    古詩

     

     

    學中國語文知識

    詩文教學工作坊

    每日

    事,約

    當改

    (4) 省【云:

    謂之

    (5) 忠:施令

    之操

    文》

    此與

    (6) 交:也。

    引子

    (7) 信:文信

    信者

    (8) 傳不概指

    (9) 君子特指

    曰:

    (10) 不重儀,

    《法

    可謂

    則有

    (11) 學則固』

    敦重

    『固

    明須

    認為

    意外

    案:

    十見

    識增益系列 坊

    所省者三事

    約屬巧合。

    改作「吾日省

    ○粵 sing2 醒「省者,察

    之『省中』,

    敬,指盡心

    令處;下从

    操守,引申而

    多「盡心曰

    與『愼』訓

    相處交往。

    」由本義雙

    子夏曰:「與

    誠實可靠。

    信。」段注云

    者,故从人言

    不習乎:傳授

    複習。

    子:儒家理想

    古代君王。

    「君子,謂

    重則不威:重

    引申又指威

    法言.修身》

    謂之人。』曰

    有法,行重則

    則不固:此句

    者,其說有

    重,則無威嚴

    』謂堅固,

    須敦重也。」

    為不知自重者

    外在表現,務

    個人外表莊

    見,除用作副

    事,非日三

    若句中「三

    省者三」,與

    醒;○漢 xǐn察也。察者

    師古曰:『

    心敬事。金

    「心」,會軍

    而有敬意。《

    曰忠」四字

    『謹』同義

    。金文字形

    雙腿相交,

    與朋友交言而

    。《說文》:

    云:「信,誠

    言。……訫

    授,動詞作名

    想人格,形

    。《禮記.曲

    謂人君也。」

    重,厚重,引

    威嚴。《論語

    》:「或問:『

    曰:『何謂四

    則有德,貌

    句歷來頗有

    有二:孔安

    嚴。又當學先

    言人不能敦

    諸家多謂

    者,其所學亦

    務須內外一

    莊重與否,

    副詞者外,

    5

    次或多次也

    三」乃定指以

    與〈憲問〉

    ng】:反省,覈也。漢

    言入此中者

    金文字形作

    軍人忠於號

    《說文》:「忠

    。段注云:「

    義。」

    形作 ,象人

    引申而指一

    而有信。」

    「信,誠也

    誠也。《釋詁

    訫,古文信

    名詞用,指傳

    形容才德出眾

    曲禮上》:「

    」自孔子起

    引申指莊重

    語.述而》:

    『何如斯謂

    四重?』曰

    貌重則有威

    有歧解,邢昺

    安國曰:『固

    先王之道以

    敦重,既無

    「不重則不

    亦必不固,

    一致,知行合

    似未必完全

    他如〈述而

    也。」恐非

    以下三事,

    篇「君子道

    。《說文》:

    漢『禁中』(

    者皆當察視

    ,上「中

    號令之意。本

    忠,敬也。

    「敬者,肅也

    人雙腿交叉

    一切相接交

    也。从人,从

    詁》:『誠,信

    ,言必由衷

    傳授的內容

    眾的人。「君

    故君子式黃

    起,亦用以尊

    重、尊重,與

    「子溫而厲

    之人?』曰

    :『重言,重

    ,好重則有

    昺疏曰:「『君

    固,蔽也。』

    以致博聞強識

    無威嚴,學又

    不威」、「學則

    ,點明君子除

    合一。

    全關於學養

    而〉:「子曰

    2

    。文中所反

    依《論語》

    道者三」句

    「省,視也

    榮案:指天

    視,不可妄也

    中」象旗鼓

    本指臣下聽

    从心,中聲

    也。未有盡

    叉貌。《說文

    交錯之事。《

    从言,會意

    信也。』…

    衷之意。」

    容。習,包括

    君子」本指

    黃髮。」孔

    尊稱品德高

    與輕浮淺薄

    厲,威而不猛

    曰:『取四重

    重行,重貌

    有觀。』」

    君子不重則

    』言君子當

    識,則不固

    又不能堅固

    則不固」兩

    除追求學問

    養。考《論語

    曰:奢則不孫

    謝向榮

    2017 年 6 月

    反省者剛好為

    時代之句法

    句同。

    也。」段玉裁

    天子居住之

    也。』」

    鼓,指軍中發

    聽令,順從君

    聲。」唐本

    盡心而不敬者

    文》:「交,交

    《論語.學而

    意。……訫

    ……人言則無

    括溫習、實習

    指地位高的人

    孔穎達《正義

    高尚的人。

    薄相對。威

    猛,恭而安

    重,去四輕

    貌,重好。言

    則不威,學則

    當須敦重,若

    固蔽也。一曰

    固識其道理也

    兩句一氣連貫

    問外,亦應當

    語》「固」字

    孫,儉則固

    榮編著 17 日

    為三

    法,

    裁注

    之地)

    發號

    君上

    《說

    者,

    交脛

    而》

    ,古

    無不

    習,

    人,

    義》

    ,威

    安。」

    ,則

    言重

    則不

    若不

    曰,

    也。

    貫,

    當注

    字共

    固。」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6  

    〈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憲問〉:「孔子曰:

    非敢為佞也,疾固也。」「固」均顯有貶意。據此,筆者頗疑此句所論,

    並非一氣連貫,而應有兩個層面:一方面,君子應當敦厚自重,注意外

    在言行,樹立自身威嚴;另一方面,君子亦應致力求學,追求內在涵養,

    避免固陋無知。如此,文意通順自然,亦與前述「內外一致」、「知行合

    一」之說相合。

    又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另立新說曰:「學與重不重無涉,蔽固或學

    不堅固與威不威無關。無威之人,學未必不能堅固其義理。諸說似皆非。

    愚謂『學』上脫『不』字,固,謂堅固其身,正與『威』相對。」其說

    僅為臆論,既未有確證,暫不予置評。

    (12) 主:宰,指主要原則、宗旨。此猶「以……為主」之意,詳參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主,主客之主,意動。……

    『主忠信』,謂以忠信之人為主而以己為客,即聽從於忠信之人。」恐

    非。

    (13) 忠信:忠敬與誠信,俱由心而發,《論語》屢將兩者並稱,如〈公冶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顏淵〉:「子曰:主忠信,徙義,崇

    德也。」〈衛靈公〉:「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

    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又〈憲問〉曰:「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亦可補充「忠信」之意

    義。君子待友,應當從心而發,自身信實可靠;同時,亦須真心相信朋

    友,推己及人,不妄測存疑,如此方可建立互信關係。《論語.雍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里仁〉:「德不孤,必有鄰。」《孟

    子.離婁》:「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

    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又曰:「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

    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

    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

    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

    憂,無一朝之患也。」皆可為注腳。

    (14) 無友不如己者:無,沒有,此句意謂沒有朋友完全不如自己。一說,「無」通「毋」,有禁止之意,句意謂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朱熹《論語

    集注》採後說,楊伯峻《論語譯注》、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亦

    從之;魯迅《雜憶》則評此說為「勢利眼」。

    案:古書「毋」、「無」多通用,所謂「毋友不如己者」,亦未必即指禁

    交不如己之友也。陳天祥《四書辨疑》引蘇軾曰:「世之陋者樂以不己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7  

    若者為友,則自足而日損,故以比戒之。如必勝己而後友,則勝己者亦

    不與吾友矣。」認為「只結交優於自己者為友」之交友原則,根本邏輯

    不通,南懷瑾《論語別裁》、李澤厚《論語今讀》並從其說。

    此外,「不結交不如己者」之說,亦與聖賢思想不符。考《論語》所載,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明謂君

    子不論面對賢與不賢者,均可使自身增益,似並無拒交不如己者之理。

    又〈泰伯〉載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子張〉載子張曰:「君子尊賢而

    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

    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亦不以問於不能者為恥,而此思想,似亦當

    承於夫子所傳,類近於〈八佾〉、〈鄉黨〉載「子入大廟,每事問」之事。

    一說,《論語.季氏》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又〈子張〉載云:「子夏之

    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

    其不可者拒之。」』」可見孔子及其弟子亦按道德標準來判斷益友或損友。

    據此,所謂「無友不如己者」,僅指不結交道德不如己者為友,而非泛

    指其他能力不如己者。邢昺疏云:「『無友不如己』者,言無得以忠信不

    如己者為友也。」亦近此論,可備一說。

    (15) 過則勿憚【○粵 daan6 但;○漢 dàn】改:過,過錯。憚,畏懼,有所顧忌。《說文》:「憚,忌難也。」

    又「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句,亦見於〈子罕〉,惟未

    載前面「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句。毛奇齡、江聲皆謂「主忠信」

    以下別為一章,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從之,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

    與「主忠信」句義不諧,疑為錯簡致誤。

    案:「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句,論君子之學,需內外兼重;「主

    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句,則論朋友相處之道,大意謂君

    子應當盡心互信,不可自以為是,不能驕傲,須知沒有一個朋友是樣樣

    不如自己的,人人都各有自己的優點、缺點,故要由他人之長,看到自

    己的不足,然後改正過失,不斷遷過向善。前後兩句,文意連貫,似無

    分成兩章之理。《論語稽》曰:「毛奇齡、江聲皆謂『主忠信』以下別為

    一章,然〈子罕篇〉固有之,上有『子曰』字,則自為一章。此章則『主

    忠信』三句明明連上文為一氣,斷無分成兩章之理。蓋記者非一人,彼

    記略而此記詳也。」當是。《論語.學而》首章謂:「學而時習之,不亦

    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先論「學」而後言「友」,與本章

    類同。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8  

    (16) 子張:顓【○粵 dzyn1 專;○漢 zhuān】孫師(前 504-?),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戰國時期陳國人,孔門十二哲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

    (739 年),唐玄宗追封其為「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宋真宗加封為「宛丘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 年),宋度宗進封為「陳國公」,不久又稱「陳公」;明嘉靖九年(1530 年),又改稱「先賢顓孫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

    歲。」

    又《論語.子張》載:「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

    思哀,其可已矣。』」《太平御覽》卷 915:「子路,勇且力;其次,子貢為智,曾參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子張為人勇武,故孔子屢

    勸其待人需謹記「忠信」,慎言慎行。《論語》除本章外,相關記述還有

    〈為政〉:「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

    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顏淵〉: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子張問政。

    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7) 行:通行,形容放諸四海皆通之道理。皇侃【○粵 hon2 罕;○漢 kǎn】疏曰:「云『子張問行』者,問人立身居世修善若為事,而其道事可得行

    於世乎。」邢昺疏曰:「言可常行之行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他

    日從在陳蔡閒,困,問行。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國行

    也;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知子張此問之語境,

    乃孔子及其弟子受困於陳蔡之時,故尤其關心「行」之問題。

    《論語.衛靈公》曰:「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

    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史記.孔子

    世家》曰:「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

    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

    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

    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

    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

    窮斯濫矣。』」皆可為注腳。

    又《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粵 ngai4危;○漢 ní】,小車無軏【○粵 jyt9 月;○漢 yuè】,其何以行之哉?』」〈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樊遲問

    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衛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9  

    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亦與本章文義近同,可以互參。

    (18) 篤敬:忠厚老實,謹慎認真。篤,假借為「竺」,厚也。《說文》:「篤,馬行頓遟。从馬,竹聲。」段注云:「古叚借篤爲竺字,以皆竹聲也。」

    《說文》:「竺,厚也。从二,竹聲。」段注云:「从二,加厚之意。」

    邢昺《論語》疏曰:「『篤敬』者,心存乎所行之事以致謹,非但外之求

    詳於度數也。『敬』亦謹慎之謂,非儀容之莊也。」

    《荀子.修身》曰:「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

    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又《說苑.敬慎》曰:「顏回將西遊,問於孔

    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眾,敬

    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

    於患矣,可以臨國家,何況於身乎?』」與此文義近同,可為注腳。

    (19) 蠻貊【○粵 mak9 墨;○漢 mò】之邦:蠻指南蠻,貊指北狄,均指古代尚未開發、沒有文明之邊遠地區。《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

    不率俾。」《詩經.魯頌.閟宮》:「至于海邦,淮夷蠻貊。」陸德明《經

    典釋文》「蠻貊」下出注云:「貊字又作『貉』。」《說文》曰:「蠻,南

    蠻。」又曰:「貉,北方豸穜。从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爲言惡也。』」

    (20) 州里:古代以二千五百家為州,二十五家為里,此將州、里合稱,泛指地方鄉里。

    4.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與朋

    友交往,是否信實可靠?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已經複習?」

    孔子說:「君子不知自重,就沒有威嚴;通過學習,便不致固陋無知。

    要時刻以忠敬誠信為旨,(盡心待人,當知)沒有一個朋友是樣樣都不

    如自己的,(所以要懂得欣賞別人之長,發現自己)有了過失,就不要

    畏怕改正。」

    子張問行事通達的準則。孔子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忠厚認真,即

    使到了落後的邊遠地區,亦可通達無礙;相反,言語不忠誠老實,行為

    不忠厚認真,即使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

    5. 重點

    (1) 君子問學,即學做人,以修身立德為旨,並需時刻複習,力求內外一致,知行合一。同理,教學,亦不應只求灌輸課本知識,待人處事的德行與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0  

    智慧,其實更加重要。

    (2) 君子做人,凡事盡心,態度認真,言行時刻守正,不因對象或場所而改變態度。

    (3) 君子待人,同樣盡心,認真謹慎,誠實可靠,並時刻反省,改正己過。

    (4) 朋友相處,從心而發,貴乎誠敬互信,彼此切磋學習,見賢思齊,勇於改過,自強不息。

    6. 思考題

    (1) 曾子每天均以三事反省自身行為,同學呢?請分享三件你認為最需要提醒自己努力做到的事。

    (2) 朋友請求你幫忙的事,你有盡心完成嗎?老師教導的知識,你有用心複習嗎?試舉例說明之。

    (3) 你有沒有試過從朋友身上學到新的學問?朋友互相鼓勵、互相討論、互相學習,是否比獨自讀書來得更加快樂?

    (4) 你曾試過因不信任朋友而犯錯嗎?當時你的感受如何?事後有否道歉和解呢?

    (5)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表現總比不上朋友,你會如何做?為甚麼?

    (6) 你試過做了合理的事卻遭到指責嗎?當時你的感受如何?結果如何?請分享說明之。

    7. 補充

    (1) 與交友或待友態度相關的童蒙材料甚多(如《反斗奇兵》、《海底奇兵》等),教學時不妨援以為例,加深學生印象,培養興趣,並引起反思。

    (2) 關於「求學」、「交友」、「修德」之關係,可參《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

    (3) 關於交友態度,《論語》中載有子夏與子張之辯,或可參考。〈子張〉載云: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

    『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

    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1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曾子殺猪)

     1. 簡介

    《韓非子》,中國先秦時期法家重要論著,由戰國末期韓國貴族韓非(約前

    280-前 233)所撰。韓非與李斯同師荀子,為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其人口吃,不善言談而善著述,尤好以寓言說理,能近取譬,洞達人情。《史

    記》載秦王見韓非《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

    遊,死不恨矣!」可知秦始皇對韓非之推崇。現存《韓非子》共 55 篇,內容包括「法」、「術」、「勢」、「君道」等之論述,所論多峻峭犀利,敘事生動,

    邏輯周密,說理透闢。 

    2. 原文

    曾 子 1 之 妻 2 之 市 3,其 子 隨 之 4 而 泣。其 母 曰:「 女 還 5 ,

    顧 反 6 為 女 殺 彘 7。」妻 適 市 來 8, 曾 子 欲 捕 彘 殺 之, 妻

    止 之 曰 :「 特 9 與 嬰 兒 戲 10 耳 。 」曾 子 曰 :「 嬰 兒 非 與 戲

    也 。 嬰 兒 非 有 知 11 也 , 待 12 父 母 而 學 者 也 , 聽 父 母 之

    教。今 子 欺 之,是 教 子 欺 也。母 欺 子,子 而 不 信 其 母 ,

    非 所 以 成 教 也 。 」 遂 13 烹 彘 也 。

    3. 注釋

    (1) 曾子:曾參(前 505-前 435),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世稱「曾子」。詳參前注。

    (2) 之妻:(曾子)的妻子。之,助詞,表示連屬關係。清人顧廣圻《韓非子識誤》疑此二字當衍,非是。

    (3) 之市:往市場去。之,動詞,往。

    (4) 隨之:跟隨她(母親)。之,代詞,指代孩子的母親。

    (5) 女【○粵 jy5 汝;○漢 rǔ】還:女,古同「汝」,你。還,返回。

    (6) 顧反:回來,指從市上回家。「顧」,《說文》釋為「還視」,即回頭看之意。「反」,通「返」,返回,回歸。

    (7) 彘【○粵 dzi6 自;○漢 zhì】:豬。《說文》:「彘,豕也。」

    (8) 適市來:剛從市集上回來。適,剛才。《群書治要》引「適」上有「妻」字。

    (9) 特:只是。

    (10) 戲:嬉戲,戲言。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2  

    (11) 知:知識。

    (12) 待:依靠。《商君書.農戰》:「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

    (13) 遂【○粵 soey6 睡;○漢 suì】:副詞,於是。

    4. 譯文

    曾子的妻子將往市場,她的兒子跟在後面哭鬧。孩子母親說:「你回去!

    等我回來,殺猪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曾子打算把猪捉來殺掉,

    他的妻子阻止說:「只不過是和小孩說着玩的。」曾子說:「不可以和孩

    子說着玩。小孩所知不多,要靠父母來學習,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

    欺騙他,也就是教兒子學會騙人。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再相信母親

    了,這不是教育兒子的方法。」於是(他們)就把猪給殺掉煮了。

    5. 重點

    (1) 守信是每個人都均遵守的道德底線,不因身份而改變。身為長輩,身為家長,亦應遵守對孩子的承諾。

    (2) 君子慎言,說話應知分寸,不能隨便戲言。孔子謂一言可以興邦,亦可以喪邦,即如是故。

    (3) 身教言教,才能讓孩子信服,有助促進父母與子女的溝通。

    (4) 結合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考日常與家人、老師、同學、朋友等相處時的態度,讓他們明白做人做事都要言出必行、誠實守信,才能獲得別人

    的信任與認同。

    (5) 讓學生代入處境,討論與思考日常生活中如遇上類似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又應當如何與父母溝通。

    6. 思考題

    (1) 曾子的妻子為何向孩子說回家後要殺豬?

    (2) 曾子堅持要殺豬的理由為何?你認同他的做法嗎?

    (3) 如果你是曾子的兒子,你會堅持要媽媽殺豬嗎?試談談你的想法。

    (4) 如果隨便對別人許下諾言,卻沒有遵守承諾,會帶來甚麼後果呢?試舉例談談你的看法。

    7. 補充

    (1) 本篇為法家作品,今借用以宣揚儒家之教,詮釋時宜加注意。

  • 小學

    古詩

     

     

    《史

     1.

    2.

    3.

    學中國語文知識

    詩文教學工作坊

    史記.商君

    簡介

    《史記》

    天人之際

    至漢武帝

    《太史公

    漸成了「

    編年體不

    多所發明

    此篇〈商

    孝公變法

    妾所生,

    之孫稱公

    成為秦相

    原文

    令 既

    都 市

    敢 徙

    五 十

    令 行

    數。

    將 法

    虔 ,

    注釋

    (1) 具:金完備

    (2) 布:布、

    (3) 已:

    (4) 輒【

    識增益系列 坊

    君列傳》(徙

    ,本為古代

    際,通古今之

    太初年間共

    公書》、《太史

    太史公書」

    不同,分以〈

    ,獲魯迅譽

    君列傳〉所

    法之事。商鞅

    以國為氏,

    公孫」(《論衡

    ,因破魏有

    既 具 1, 未

    市 南 門 ,

    徙 。 復 曰

    十 金 , 以

    行 於 民 朞

    於 是 8 太

    法 太 子 。

    黥 11 其 師

    金文作

    備之意。《說

    本指麻布,

    散佈之意。

    副詞,不久

    ○粵 dzip8 接

    徙木立信)

    代史書通稱

    之變,成一家

    共三千餘年

    史公傳》、《太

    」的專稱。

    〈本紀〉、〈表

    譽之為「史

    所述,即戰國

    鞅為戰國時代

    ,故又稱「衛

    衡.感類》)

    有功,獲封

    未 布 2, 恐

    募 民 有 能

    「 能 徙 者

    明 不 欺

    5 年 , 秦

    太 子 犯 法。

    太 子 , 君

    師 公 孫 賈

    ,象雙手捧

    說文》:「具

    ,名詞;作動

    久。

    接;○漢 zhé

    13

    。西漢時期

    家之言」為

    年之歷史;其

    太史記》、《

    《史記》首

    表〉、〈書〉

    史家之絕唱

    國時期衛人

    代法家代表

    衛鞅」;又根

    ),衛鞅之祖

    封商地十五邑

    恐 民 之 不 信

    能 徙 置 北

    者 予 五 十

    。 卒 下 令

    秦 民 之 6 國

    。衛 鞅 曰

    君 嗣 9 也

    賈 。 明 日

    捧着鼎器之形

    ,共(恭)

    動詞用,則

    】:副詞,

    期,太史令

    為旨,編寫出

    其書本無固定

    《太史公》等

    首創以「紀傳

    、〈世家〉、

    ,無韻之離

    人商鞅(約前

    表,其祖本姬

    根據古禮,

    祖爲衛國君

    邑,號為商

    信 , 已 3

    北 門 者 予

    十 金 」。 有

    令 。

    國 都 言 初

    :「 法 之 不

    , 不 可 施

    , 秦 人 皆

    形,表示準

    置也。」此

    則取布之散開

    立即。

    2

    (太史公)

    出一部史書

    定書名,或稱

    等,三國時期

    傳體」方式

    〈列傳〉五

    離騷」。

    前 390-前 3姬姓,因為

    「諸侯之子

    君,故又稱

    商君,故世稱

    乃 立 三 丈

    十 金 。 民

    有 一 人 徙

    初 令 7 之 不

    不 行,自

    施 刑 , 刑 其

    皆 趨 12 令

    備食物,引

    此指準備就

    開、鋪展義

    謝向榮

    2017 年 6 月

    司馬遷以

    書,記載自黃

    稱《太史公記

    期起,「史記

    式撰史,與傳

    五個主題敘事

    338 年)協助為由衛國國君

    子稱公子,諸

    「公孫鞅」

    稱「商鞅」

    丈 之 木 於

    民 怪 之 ,

    之 , 輒 4

    不 便 者 以

    上 犯 之。

    其 傅 10 公

    引申而有具備

    就緒。

    義,引申而有

    榮編著 17 日

    「究

    黃帝

    記》、

    記」

    傳統

    事,

    助秦

    君姬

    諸侯

    ;後

    於 國

    莫4 予

    以 千

    。」

    公 子

    備、

    有頌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4  

    (5) 朞【○粵 gei1 姬;○漢 jī】:「期」字異體,此指一年。《說文解字注》:「期,會也。會者,合也。期者,要約之意,所以爲會合也。叚借爲期年、期

    月字。」《尚書.虞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6) 之:動詞,往。《玉篇》:「之,適也,往也。」

    (7) 初令:新法令。《史記索隱》:「謂鞅新變之法令為『初令』。」

    (8) 於是:在這時。是,代詞,此,指此時。

    (9) 嗣【○粵 dzi6 自;○漢 sì】:繼承者。《說文解字注》:「嗣,諸侯嗣國也。引伸爲凡繼嗣之偁。」《爾雅》:「嗣,繼也。」

    (10) 傅、師:均指古代天子的老師,太傅主要負責監督行為,太師則負責傳授知識。《大戴禮記.保傅》:「天子不論先聖王之德,不知國君畜民之

    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禮,不博古之典傳,不閑於威儀之數,

    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天子無思於父母,

    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中於制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

    於祭,不信於諸侯,不誡於戎事,不誠於賞罰,不厚於德,不強於行,

    賜與侈於近臣,鄰愛於疏遠卑賤,不能懲忿窒慾,不從太師之言,凡是

    之屬,太傅之任也。」

    (11) 黥【○粵 king4 鯨;○漢 qíng】:古代一種肉刑,即墨刑。施刑者用刀在犯人額頰處刺字,再塗上墨,使犯人臉上留下墨字。《說文》:「黥,墨刑

    在面也。」《周禮.司刑》鄭玄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12) 趨:趨向,引申為遵奉。《史記索隱》:「趨者,向也,附也。」

    4. 譯文

    新法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恐怕民眾不肯信從,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

    豎立起一根三丈長的大木杆,在民眾中招募能將木杆搬移至北門的人,

    獎賞十金。民眾對此感到奇怪,沒人敢搬。再宣布:「能搬移的人,獎

    賞五十金。」終於有一個人搬走了木杆,當下就獲賞了五十金,以此表

    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然後才頒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年,秦國民眾中,往國都投訴新法不便的人,數以

    千計。正在此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

    由於在上者也犯了法。」將依法懲處太子。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者,不

    能施刑,於是對太子的太傅公子虔施以刑罰,太師公孫賈亦被處以墨刑。

    第二天,秦人都遵守法令了。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5  

    5. 重點

    (1)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又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如前所述,守信是每個人都均遵守的道德底線,不

    因身份而改變。不論是誰,都應信守承諾,修身立德,才會得到別人認

    同與支持。

    (2) 一個國家的法令與施政,如果要獲得人民的信服與支持,必須先立信於人民,能夠言出必行,與人民建立互信關係,國家才能走向富強。《論

    語》曰:「民無信不立。」即如是故。

    6. 思考題

    (1) 搬動木頭即獲重賞,如此好事,民眾為何不敢相信?

    (2) 商鞅下令重賞搬動木頭的人,到底有何目的?

    (3) 你認為商鞅這種做法,對民眾有何影響?試談談你的意見。

    (4) 這個故事讓你有甚麼啟發?

    (5) 如果你是圍觀的民眾,你會去搬動木頭嗎?為甚麼?

    (6) 如果你是商鞅,你還會用甚麼方法讓大家相信你說的話?試舉例說明之。

    7. 補充

    (1) 戰國初期,秦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國。及至秦孝公(前 361 -前 338 年在位,共 24 年)當位,積極引進人才,勇於變法,秦國才得以逐漸富強。

    (2) 商鞅推行新法之初,反對者眾,曾遇上不少壓力。但據《史記》所載,當新法推行十年後,「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斗,鄉邑大治」。由此可見,新法令秦國經濟富足,

    人民質素提升,社會漸趨安定,奠定了統一天下的本錢。

    (3) 然而,積極推動變法的商鞅,最終卻慘死於自己所立的法令之下,可謂相當諷刺。此外,秦國變法以後,經濟富強了,但道德質素卻下降了,

    被六國視為豺狼之國。由此可見,同一件事,孰吉孰凶,往往難以輕易

    論定,做人做事,應當多角度思考,正反互見,靈活應變,不宜墨守成

    規。

    (4) 1912 年,毛澤東(1893-1976)19 歲,就讀於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時,曾寫下《商鞅徙木立信論》一文(現存最早的毛澤東著作),對商鞅變法

    讚不絕口,其文曰: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6  

    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歎吾國國民之愚也,而歎執政者之煞

    費苦心也,而歎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

    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

    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

    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繫,安有不信之理?

    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

    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

    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商鞅之法,良法也。

    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

    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

    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

    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

    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

    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

    吾於是知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

    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

    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

    腹而笑,舌而譏矣。烏乎!吾欲無言。

    (5) 現時不少童蒙讀物也收載了《徙木立信》的故事,藉以說明商鞅取信於民的意義。歸根究柢,商鞅變法成功,一方面在於下眾願意信任施政者,

    另一方面亦在於上位者身體力行,才能夠上下一心,共同維護法制。其

    中,立木取信於民,的確是一大關鍵。但這一種所謂「信」,實非建基

    於雙向溝通的「誠信」,而只是一種單向樹立的「威信」,是否適合童蒙

    效法,似亦值得探討。

    (6) 又本篇與《韓非子》「曾子殺豬」相同,本皆為法家思想,今借用以宣揚儒家之教,未必盡合,詮釋時宜加注意。如上所言,本篇之重點,在

    於「立信」,惟所立信僅為「威信」,誠如《黃石公三略.上略》引《軍

    讖》言:「香餌之下,必有死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者,士

    之所死……賞不倦,則士爭死。」又《商君書.說民》(舊傳為商鞅所

    作)云:「民勇,則賞之以其所欲;民怯,則刑之以其所惡。故怯民使

    之以刑,則勇;勇民使之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必王。」

    這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思想,旨在以重賞招致勇夫服從,繼而

    爭死。樹立「威信」的背後目的,實只求「服從」的結果,至於「信」、

    「服」的律令本身合理與否,並非重點。因此,透過篇章導讀,學生未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7  

    必能體悟「誠信」的可貴,卻可能受到「重賞」、「威信」等法家思想影

    響,務須注意。

     

    《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周幽王戲諸侯)

     1. 簡介

    《呂氏春秋》一書,又稱《呂覽》,由秦相國呂不韋及其門人集體編纂而成,

    凡 26 卷 160 篇。此書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名、法、墨、農及陰陽等多家學說,取材廣博,乃雜家之代表作。書稿寫成後,呂氏相當滿意,

    將之貼於秦首都咸陽之城門上,並公告天下,若有人可增刪書中一字,即賞

    賜千金(此即成語「一字千金」的典故)。但礙於呂氏之地位,當時無人敢

    於出面。其實,《呂氏春秋》一書,頗有訛誤,其內容多為傳述記錄,對諸

    子各家思想作出闡發,但本身並沒有太多新的創見。因此,誠如李慈銘《越

    縵堂日記》所言,此書最大貢獻,應在於:「殷周佚說,賴以謹存,尤可寶

    貴。」 「烽火戲諸侯」此一故事,大意謂周幽王為博寵妃褒姒一笑,動輒點起求救

    的烽火,欺騙各路諸侯趕至,白忙一場。結果,幽王失去諸侯信任,當敵寇

    真的來襲時,再也沒有諸侯前來相助,最終自取滅亡。此故事能被後世廣為

    傳播,大概得助於《史記.周本紀》記載之功。《史記》是由西漢司馬遷所

    編寫的史書,其內容並非憑空杜撰,早在戰國末期,由秦相國呂不韋及其門

    人集體編纂而成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自取滅亡之

    記載,當即為《史記》「烽火戲諸侯」之創作藍本。惟兩相比較,內容又略

    有不同。

    2. 原文

    周 宅 酆 鎬 1 , 近 戎 人 。 與 諸 侯 約 , 為 高 葆 禱 2 於 王 路 3 ,

    置 鼓 其 上 , 遠 近 相 聞 。 即 4 戎 寇 5 至 , 傳 鼓 相 告 , 諸 侯

    之 兵 皆 至 救 天 子 。 戎 寇 當 6 至 , 幽 王 7 擊 鼓 , 諸 侯 之 兵

    皆 至 , 褒 姒 8 大 說 9, 喜 之 10。 幽 王 欲 褒 姒 之 笑 也 , 因 數

    擊 鼓 , 諸 侯 之 兵 數 至 而 無 寇 。 至 於 後 戎 寇 真 至 , 幽 王

    擊 鼓 , 諸 侯 兵 不 至 。 幽 王 之 身 , 乃 死 於 麗 山 11 之 下 ,

    為 天 下 笑 。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8  

    3. 注釋

    (1) 宅酆【○粵 fung1 風;○漢 fēng】鎬【○粵 hou6 浩;○漢 hào】:宅,居。酆,周文王時國都,位於今陝西山陽縣。鎬,周武王時國都,位於今陝西省

    長安縣西南。《漢書.郊祀志》:「大王建國於𨙸梁,文武興於酆鎬。由

    此言之,則𨙸梁豐鎬之間,周舊居也。」顏師古注云:「酆,今長安城

    西豐水上也。鎬,在昆明池北。」

    (2) 葆【○粵 bou2 保;○漢 bǎo】禱【○粵 dou2 島;○漢 dǎo】:通作「堢壔」,土堆,引申指土臺。《說文》:「壔,保也,高土也。」俞樾《諸子平議》:

    「『禱』字不可通,當讀為『壔』。《說文.土部》:『壔,保也。』連言

    之則曰『保壔』,《九章算術》『今有方堢壔』是也。『堢壔』即『保壔』

    之異文。此作『葆禱』,或古文叚借,或聲近而誤也。」

    一說,「禱」為衍文,「葆」則通「堡」,指小城。見畢沅《呂氏春秋新

    校正》:「《御覽》三百三十八,『葆』作『堡』,無下四字。」又孫蜀丞

    《呂氏春秋舉正》曰:「此文不當有『禱』字。『葆』即《月令》『四鄰

    入保』之『保』。……《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一兩引此文,並無『禱』

    字。」

    案:俞說甚確。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堢壔』係疊韻謰語。『壔』

    又作『垛』,漢服虔《通俗文》云『積土為垛』是也,與《說文》訓為

    保、訓為高土之『壔』音義均同。然則『堢壔』本無定字,乃諧音之名,

    則作『葆禱』、『保壔』或『堢垛』均可。審《呂氏》此文、《九章算術》

    及《說文》所釋,『堢壔』乃土臺。若刪『禱』字,而讀『葆』為《月

    令》『四鄙入保』之『保』,考《月令》字係小城之意,與此文意不洽。

    《書鈔》、《御覽》不達其義而妄刪之,不可據也。」

    (3) 王路:大路。《廣雅.釋詁》:「王,大也。」

    (4) 即:猶「若」,如果。王引之《經傳釋詞》曰:「即,猶『或』也。『或』與『若』義相近。《越語》曰:『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

    係妻孥,沈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

    乎?』言或傷君王之所愛也。《史記.呂后紀》曰:『劉澤為大將軍,太

    后王諸呂,恐即崩後,劉將軍為害。』言或崩後為害也。《張丞相傳》

    曰:『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高祖憂即萬歲之後不全也。』言或

    萬歲之後不全也。『即』與『則』古同聲,故『即』訓為『若』,亦訓為

    『或』。」

    (5) 戎【○粵 jung4 容;○漢 róng】寇【○粵 kau3 扣;○漢 kòu】:寇,形容殘暴的入侵者。《說文解字注》:「寇,暴也。……此與敗賊同意。」戎,先

    秦時期中原王朝對西方部落的泛稱,古籍中又常稱為西戎、犬戎或鬼戎

    等。相傳此部族為黃帝後人,居於融父山,父為白犬,故以得名。《山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9  

    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

    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

    牡,是為犬戎,肉食。」

    (6) 當:嘗,曾經。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當』讀為『嘗』,同聲叚借。《孟子.萬章篇》:『是時孔子當阸。』《說苑.至公篇》引作『嘗阸』;

    《史記.西南夷傳》:『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漢書》『嘗』作『當』,

    竝其例證。」

    (7) 幽王:姬姓,名宮涅(《史記》作宮湦),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自前 782 年至前 771 年間在位,共 11 年,諡號幽王。

    (8) 褒【○粵 bou1 煲;○漢 bāo】姒【○粵 tsi5 恃;○漢 sì】:周幽王寵妃,本為褒國女子,姒姓。周幽王伐褒時所得。

    (9) 說【○粵 jyt9 悅;○漢 yuè】:同「悅」。

    (10) 喜之:「之」為代詞,惟指代何事,概有二說。一說,「喜」之主語為周幽王,「之」指代褒姒大悅之事;另一說,則謂「喜」之主語為褒姒,「之」

    指代周幽王擊鼓使諸侯趕至之事。今從後說。

    (11) 麗【○粵 lei4 離;○漢 lí】山:古籍中又作「驪山」,位於今陝西臨潼縣東南。傳說為古驪戎部族所居之地,韋昭注《國語.晉語一》「獻公卜伐

    驪戎」曰:「驪戎,西戎之別在驪山者也。其君男爵,姬姓。」今為國

    家 AAAA 級旅遊區,鄰接傳說為女媧補天處之「老母殿」(《路史》:「女媧,立治於中皇山之源,繼興於驪。」)、秦始皇陵寢,以及唐明皇與楊

    貴妃之御用湯池「華清池」等著名景點。

    4. 譯文

    周建都於酆、鎬,鄰近戎人。(於是)和諸侯約定,修建高大的土臺在

    大路上,臺上設置大鼓,使遠近都能聽到鼓聲。如果戎兵入侵,就互相

    擊鼓傳告,讓各路諸侯帶兵來援救周天子。戎兵曾經來襲,周幽王擊鼓

    求救,諸侯的軍隊如約而至,褒姒見狀大悅,很喜歡周幽王這種做法。

    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容,於是屢屢擊鼓,諸侯的軍隊亦多次到來,

    卻沒發現敵兵。到後來戎兵真的來襲,幽王擊鼓,但諸侯的軍隊不再到

    來。幽王於是被殺死在驪山之下,為天下人恥笑。

    5. 重點

    (1) 互信關係建立誠實,欺騙他人,將失去信用,遭到孤立。

    (2) 君子慎言,說話應知分寸,不能隨便戲言。孔子謂一言可以興邦,亦可以喪邦,即如是故。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0  

    (3) 要獲得別人信任,首先要學會信任他人。凡事皆應將心比己,你如何待人,別人也就如何待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 守信是每個人都均遵守的道德底線,不因身份而改變。即使身為君王,同樣需要信守承諾。要獲得他人尊重,首要懂得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的身份與責任。因此,身為家長,應當遵守對孩子的承諾;至於學生,

    亦應尊重自己的身份,克盡學生的責任。

    6. 思考題

    (1) 周幽王用了甚麼方法令褒姒發笑?你覺得這個方法如何?

    (2) 當西戎大舉入侵周時,幽王點起烽火,為甚麼諸侯卻不肯再出兵營救呢?

    (3) 「周幽王戲諸侯」這故事告知我們甚麼道理?你從中學會了甚麼呢?

    (4) 西周遭入侵而覆亡,你認為誰需要負最大責任?幽王?褒姒?諸侯?犬戎?試談談你的看法。

    7. 補充

    (1) 本篇所述道理,與《狼來了》此一寓言相同,導師或可以此引入,並請學生說出該故事的結局,與本篇加以比較。

    (2) 周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為博褒姒一笑,傾國傾城。從此,褒姒成為了禍國殃民的邪惡象徵,《詩經.大雅.瞻卬》中有「哲夫成城,哲婦傾

    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句,〈小雅.正月〉中更直言:「赫赫宗

    周,褒姒滅之!」晚唐詩人李商隱在詩作《北齊》中亦謂:「一笑相傾

    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奠下「紅顏禍國」之論。難道,西周滅亡

    之罪魁禍首,真的就是褒姒?史家將一個王朝覆滅的責任,強推到一個

    女人身上,又到底是否合理?對此,唐甄《潛書》曰:「若妹、妲、褒

    入文王之宮,則為窈窕淑女。」袁枚《張麗華》詩曰:「可憐褒妲逢君

    子,都是《周南》傳裏人。」(《隨園詩話》亦有記述,首句引作「若教

    褒妲逢君子」。)均嘗試為褒姒推翻「紅顏禍水」之論。在《清華大學

    藏戰國竹簡(貳).繫年》中,亦有西周滅亡之記載,惟其原因卻與褒

    姒無涉,亦無所謂周幽王戲諸侯之事,如有興趣,可以參看。

    (3) 「周幽王戲諸侯」此故事能廣被後世流傳,大概得助於《史記.周本紀》記載之功。考《史記.周本紀》所載,與本篇略有不同,其文曰: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

    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

    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1  

    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

    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

    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

    趙師秀《約客》

     1. 簡介

    趙師秀(1170?-1219),南宋永嘉(今浙江温州)詩人,字紫芝,號靈秀,亦稱靈芝,別號天樂。宋太祖八世孫。光宗紹熙元年(1190)進士,寧宗慶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後為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仕途不佳,晚年宦游,寓居錢塘(今浙江杭州),逝於臨安,葬於西湖。文學方面,他與

    徐照(字靈暉)、徐璣(字靈淵)、翁卷(字靈舒)並稱「永嘉四靈」,開創

    「江湖詩派」一代詩風。其詩崇尚白描,淡泊清新,偶有佳句,作法則多效

    法唐代詩人賈島、姚合,故將二人尊為「二妙」,編有《二妙集》,收錄姚詩

    121 首、賈詩 81 首。

    本詩作為七言絕句,押麻韻,收入氏著《清苑齋集》。詩題為「約客」,實則

    寫久候客人未至的情景。與人約會而久候未至,心情難免焦躁不安,惟詩人

    善於抓住生活細節,語言淺白,對比鮮明,讀來情景交融,感情含蓄清淡,

    餘韻無窮。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詩歌前兩句寫景,描繪出一幅江南

    夏雨圖,從中又寄寓了作者獨自期客的感情。「家家雨」三字,從視覺上描

    繪出鄉村清新靜謐之景象,亦暗示了客人有約不來的原因。「處處蛙」三字,

    從聽覺上反襯出夜的寂靜,既烘托出鄉村於梅雨時節下的恬靜和諧氣氛,亦

    暗示了詩人落寞孤寂的心境。

    「有約不來過夜半」,既呼應詩題,亦上承前兩句,交代夜雨綿綿不斷之因,

    導致客人失約不至之果。「過夜半」三字,交代詩人夜深不寐,既暗示其候

    客之久,亦足見其殷切期待客至之情。然而,客人始終不至,詩人之盼望與

    期待,由是轉化為失望與掃興之情。末句「閑敲棋子落燈花」,將詩人複雜

    的心情與神態,描繪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閑敲棋子」四字,表達了客

    人不至後,詩人孤獨一人,下不成棋,百無聊賴,於是敲打棋子解悶。「閑」

    字表面形容閒情逸緻,惟此種「閑敲」之行為背後,則又體現了詩人孤獨苦

    悶之情。最後,「落燈花」三字,承接「敲棋」而言,也委婉地表現了燈芯

    長燃、待客良久之情況,詩人悵惘失意之形象,由是躍然紙上。

    全詩四句,前兩句寫戶外自然景象,後兩句寫室內人物景象,層層遞進,靜

    中有聲,景中有情,清新隽永,耐人尋味。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2  

    2. 原文

    黃 梅 時 節 1 家 家 雨 2 , 青 草 池 塘 處 處 蛙 。

    有 約 不 來 過 3 夜 半 4 , 閑 敲 棋 子 落 燈 花 4 。

    3. 注釋

    (1) 黃梅時節:農曆四、五月間。江南梅子多於夏季成熟黃透,其時陰雨連連,故以「黃梅時節」代稱夏初。梅子黃熟而味酸,此處明指下雨時節,

    暗點詩人久候多時,心情酸澀無奈,相當巧妙。

    (2) 家家雨:形容雨水多,到處都有,家家戶戶皆可見之。

    (3) 不來過:「有約不來過夜半」句,依粵語慣讀音言,平仄當作「仄仄仄平仄仄仄」;若然如此,其中「不」、「過」二字皆出格,致犯三仄腳。

    考韻書所載,「不」、「過」二字,古皆有平、仄兩讀,如《廣韻》卷二

    下平聲第十八尤韻之「不」為「甫鳩切」,讀如「紑」【○粵 fau1】,異讀「浮」【○粵   fau4】;又卷二下平聲第八戈韻之「過」作「古禾切」,則讀如「戈」【○粵   gwo1】。第三字「不」離韻腳稍遠,尚可不拘;惟第五字「過」由於犯三仄腳,則須讀作平聲。

    (4) 夜半:即半夜,又稱午夜、子夜、夜中、夜央等,約指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一時。又其時為三更時份(按古代時制,初更為戌時,次更為亥時,

    三更為子時,四更為丑時,五更為寅時),故又常合稱為「三更半夜」。

    (5) 燈花:古時以油燈照明,燈芯燃盡落下,或凝結成花形,故稱之。古俗以見燈花為吉祥之兆。一說,燈花指蠟燭。案:古人慣以油燈照明,及

    至宋代,蠟燭普及,則兼而用之。惟兩相比較,蠟燭成本當較油燈高昂,

    蘇軾《夜燒松明火》詩云:「齊奴朝爨蠟,萊公夜長嘆。海康無此物,

    燭盡更未闌。」歐陽修《歸田錄》云:「鄧州花蠟燭名著天下,雖京師

    不能造,相傳亦是寇萊公(案:指北宋寇準)燭法。公嘗知鄧州而自少

    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每罷,官去,

    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杜祁公(案:指北宋杜衍)

    為人清儉,在官未嘗燃官燭,油燈一炷,熒然欲滅,與客相對清談而已。

    二公皆為名臣,而奢儉不同如此,然祁公壽考終吉,萊公晚有南遷之禍,

    遂歿不返,雖其不幸,亦可以為戒也。」皆以點蠟為奢華之習慣。宋代

    蠟燭成本雖已下降,惟相對仍較油燈要高。以本詩所描繪之情景言,此

    當指油燈為是。

    4. 譯文

    梅子黃熟時節,處處都在下雨。池邊長滿青草,陣陣蛙聲傳至。

    時間已過半夜,客人失約未至。無聊輕敲棋子,震落桌上燈花。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3  

    5. 重點

    (1) 鑒讀詩作,學習其對仗與修辭手法。

    (2) 表達失望之情,實有多種方法,亦有不同的抒發態度。爭吵鬧事,惡言相向,皆不可取。

    (3) 不遵守約定,有約不至,不但會讓人失去信任,亦令對方失望難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亟宜警剔在心。

    6. 思考題

    (1) 香港大約甚麼月份為「黃梅時節」?你喜歡這種天氣嗎?為甚麼?

    (2) 你有試過約了朋友而遲到或爽約的經驗嗎?當時那位友人的表現如何?試描述一下他的言語和行動。

    (3) 你有試過與朋友有約而對方遲到或爽約的經驗嗎?你在等候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試描述一下你當時的心理與行動。

    7. 補充

    (1) 粵語有九聲,分別為:(一)陰平、(二)陰上、(三)陰去、(四)陽平、(五)陽上、(六)陽去、(七)陰入、(八)中入、(九)陽入,可以「三

    碗細 牛腩麵 一百碟」口訣記之。

    (2)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屬「平聲」,其餘皆屬「仄聲」。第七、八、九為入聲字,韻母必以 p、t、k 收尾。學懂粵語九聲,對辨明古詩詞之平仄,大有幫助。

    (3) 除了押韻、平仄、對仗等要求外,作詩還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以及避犯「三仄腳」、「三平腳」、「孤平」等原則,此不贅論。

     

    丙.延伸作業  

    1. 囑學生為自己訂立三項人生目標,編分優先次序,時刻加以反省,將之銘記在心。

    2. 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強項,同學間互相交流想法,學習彼此所長。

    3. 摘錄與誠信相關之佳句,並將之製成書簽,增強學習氣氛。

    4. 設計工作紙,讓學生寫下「我答應父母/老師/朋友要做到的事」,每完成一項,可獲積點一分;積分最多,可於學期尾換取一份小禮物;積分非

    最高,惟達成承諾之難度較高者,亦可予以鼓勵。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4  

    (三)專題二:謙讓

    甲.學習重點  

    1. 導讀與「謙讓」相關之古詩文,結合學生之生活經驗,使其認識「謙讓」為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

    2. 培養學生謙遜禮讓之品德,使其樂於分享,彬彬有禮,以誠待人,建立正面之價值觀。

    乙.篇章導讀  《三字經》(節錄)

     1. 簡介

    《三字經》,我國傳統兒童啟蒙教材,舊傳由南宋王應麟(1223-1296)所著,一說作者為宋人區適子,或謂明人黎貞。全書兼收中國傳統文化、文學、歷

    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以三字一句,四句一組,

    朗朗上口,甚便於誦讀,頗有助孩童瞭解傳統國學知識與歷史故事,以及當

    中蘊涵之人生道理。

    2. 原文

    香 1 九 齡 , 能 溫 席 2 。 孝 於 親 , 所 當 執 3 。

    融 4 四 歲 , 能 讓 梨 5 。 弟 6 於 長 , 宜 先 知 7 。

    3. 注釋

    (1) 香:黃香(86-122),字文彊,東漢時人,博通經典,歷任尚書郎、左丞、尚書令,官至魏郡太守。為《二十四孝.扇枕溫衾【○粵 kam1 襟;○漢 qīn】》之主角。

    (2) 席:以草或葦編成,供坐卧鋪墊的用具。

    (3) 執:《說文》:「執,捕罪人也。」本義為捕捉罪人,引申為持守、實行。

    (4) 融:孔融(153-208),字文舉,東漢末魯人,孔子二十代孫,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後因得罪相國曹操而遭抄家。

    (5) 讓梨:讓,謙讓。「孔融讓梨」之事,見《後漢書.孔融傳》「融幼有異才」句下李賢注文:「《融 家 傳 》 曰 :『 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

    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荅(答)

    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竒(奇)之。』」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5  

    (6) 弟【○粵 dai6 第;○漢 tì】:通「悌」,指敬愛兄長,泛指敬重長上。

    (7) 知:知道,明白。

    4. 譯文

    黃香年僅九歲,能替父母暖被。孝順父母親長,子女理當如此。

    孔融不過四歲,就懂讓梨兄長。下輩敬愛長輩,應當從小明白。

    5. 重點

    (1) 香港是一個強調競爭的商業社會,為爭取時間、利益,市民往往爭先恐後,你爭我奪,凡事要「爭」,忽略了「讓」的精神。此處可以「孔融

    讓梨」為引子,重新提醒大家「讓」的可貴。 6. 思考題

    (1) 你知道現時車廂中設有「關愛座」嗎?為甚麼要有這些關愛座?哪些人比較需要坐關愛座?

    (2)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遇過別人讓座嗎?請說說你當時的感受。

    (3) 如果你看到有需要的人沒有座位時,你會讓座嗎?

    (4) 兄弟姊妹間最常見的衝突是甚麼?怎樣才可以解決問題呢?

    (5) 弟妹或其他小朋友與你爭玩具或食物時,你會讓給他們嗎?為甚麼?

    7. 補充

    (1) 「禮讓」思想的反思:據說,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出了 50位成功人士與 50 名罪犯,並寫信請他們談談自己的母親,結果有兩封關於「讓蘋」的回信令他印象特別深刻:

    (一)其中一位是犯人的回信,謂在他小時候某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

    果,問他和弟弟想選哪一個。他和弟弟都想要最大最紅那個蘋果,

    但弟弟搶先一步回答,結果被媽媽責備,要弟弟學會禮讓。聽罷,

    他馬上改口,請媽媽將大蘋果讓給弟弟;媽媽聽後很高興,覺得

    他很懂事,於是把大蘋果獎勵給他。從此,他學會了一個道理:

    想要得到想要的東西,要靠說謊。後來,還學會了打架、偷竊、

    搶劫,為想要的東西而不擇手段,直至被逮捕入獄。

    (二)另一封回信來自一位名為約翰的成功人士,內容同樣謂在他小時

    候某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問他們兄弟三人想選哪一個,而

    他們同樣都想搶最大那一個。結果,媽媽對他們說,大家都有權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6  

    得到最大的大蘋果,但它只有一個,所以要競爭比賽。媽媽把門

    外草坪分為三塊,要他們比賽,誰修剪得最好,誰就有權贏得大

    蘋果。從此,他學會了一個道理:想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必須靠

    努力付出,才有收穫。

    (2) 網傳,西方曾有一位語出驚人的學生,認為老師講授「孔融讓梨」的故事不妥,主張強者讓弱者才算謙讓,而弱者奉獻利益予強者,其實是一

    種屈服,亦只是一種世情常態而已。

    丙.交流討論  上引《三字經》句子,以及關愛座等例子,可以作為「謙讓」專題之引入。

    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古詩文與「讓」有關?又有哪些生活例子可以結合教學呢?

    試分組討論,並分享教學建議,集思廣益。 《尚書.皐陶謨》曰:「滿招損,謙受益。」《周易》亦有〈謙〉卦,為全經

    唯一六爻皆吉辭的卦,強調謙德的重要。此外,以下古文亦與「讓」之思想相關,

    或正面,或反面,或直接,或間接,可從多角度引起反思。茲引述如下,並附參

    考譯文。

    其中,正面論述「讓」之古文,如《老子》第 67 章:

    我恆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

    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

    我一直有三大重要原則,常常持守並存養着它們:第一是慈愛,第二是節

    儉,第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慈愛,所以能表現勇武;節儉,所以

    能表現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為天下的首長。

    又《論語.里仁》: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的精神來治理國家嗎?(如果用禮讓治國,)那還

    有甚麼困難的呢?如果不用禮讓的精神來治國,那空有禮法制度又有何用

    呢?」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7  

    又《論語.衛靈公》: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舊注:孔子說:「(君子以仁道為己任,)面對仁義之事,(要主動承擔,)

    即使面對老師,亦不必遜讓。」

    一說:孔子說:「擔當實現仁德的重任,即使與老師相比,亦絕不遜色。」

    (朱熹《論語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

    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

    新解:孔子說:「為了實現仁德,即使面對強大軍隊,亦絕不退讓。」(《論

    語.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又《尚書.堯典》: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

    想當初堯帝在位時,其人文思敏捷,聰明過人,光輝的德行充滿天下。而

    他退位時,將帝王禪讓予虞舜,後人便作《堯典》來記載此事。

    又《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

    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

    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

    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

    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

    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

    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於首陽山。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

    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

    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人只好改立他們另一位兄弟當位。而伯

    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老人,便商量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

    但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正用車載著靈牌,

    尊父親為文王,前往東邊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而勸阻說:

    「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

    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

    「這是兩位義士啊!」便扶起及送走他們。武王平定殷亂以後,天下都歸

    順於周朝,而伯夷、叔齊則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

    居於首陽山,採集野薇菜來充饑。……最後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8  

    此外,亦可借古文陳述「不讓」之弊,反面論證「讓」之重要。如《戰國策.

    燕策》中「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王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

    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

    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舍,漁者得而

    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故愿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趙國將要攻伐燕國,蘇代為燕王去勸說趙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

    看見一隻蚌躺在河邊,張開牠的殼來曬太陽,忽然有一隻鷸來啄食牠的肉。

    蚌於是合上殼,夾住鷸的嘴巴。鷸便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便

    會有一隻蚌死去。』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明天不放開,也就會有

    一隻鷸死去。』牠們雙方也不肯鬆開,漁夫發現後,就一併擒獲了牠們。

    現在趙國將攻伐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就會令兩國人民疲困,我恐

    怕強大的秦國會像漁夫一樣得了便宜。故此,希望大王您仔細考慮這件事。」

    趙王說:「好吧。」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畫。

    再者,人不肯相讓他人,往往源於自高自大,故亦可選講一些強調眾生平等

    的古文,間接說明「讓」之精神。例如《列子.說符》: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歎曰:「天之

    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衆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

    二,預於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

    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

    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噆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齊國田氏在廳堂中舉行祭禮,賓客有千餘人。在座有人獻上鮮魚和鵝,田

    氏看到,便感歎地說:「上天對人民真優厚啊!它繁殖五穀,又生產出魚、

    鳥來供大家享用。」衆賓客聽了,紛紛像回響一樣附和。鮑氏的孩子只有

    十二歲,也在座席當中,進言說:「(事實)並不如先生所說那樣。天地萬

    物與人類共存,各成其類而已。物類本無貴賤之分,只是憑藉大小或智力

    不同而互相制約,弱肉強食,(形成一種天然的食物鏈),並沒有誰為誰而

    生的道理。人類選取可吃的東西來吃,這豈是上天特地為人類而創造的呢?

    正如蚊蟲叮咬人的肌膚,虎狼吞食人的血肉,莫非這也是上天特意為蚊蟲、

    虎狼而生人肉的嗎?」

    又《禮記.大學》中「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以至於《莊子.

    齊物論》的思想,皆在此列,均可參用。

  •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9  

    (四)網上資源簡介

    1.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http://www.edbchinese.hk/lexlist_ch/ 案:由香港教育統籌局委託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進行研究,並據其

    成果編訂,小學教學用的字表和參考詞語表(共 9,706 個)。內容包括小學用字一覽表(共 3,171 個)、小學詞語一覽表、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連附表,附錄《常用字字形表》重排本,並備有筆畫檢字表、音序索引等。

    2. 中英對照香港學校中文學習基礎字詞:http://www.edbchinese.hk/lexlist_en/ 案: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以《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為基

    礎,對部分字詞附加簡單英文解釋,以照顧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網站收

    錄漢字 3,171 個,詞語 9,706 個,並設四字詞語、多字熟語、文言詞語、專名術語、音譯外來詞語、人名地名用字六個附表,提供繁體字和簡化字字形,

    粵語和普通話讀音資料。

    3.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案:由臺灣行政院科學委員會補助,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數位文化中心共同開發,是綜合形、音、義

    的文字學資料庫。本資料庫主要由漢字古今字資料庫及漢字古今音資料庫組

    成。漢字古今字資料庫由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小篆、異體字表資料庫

    組成,而漢字古今音資料庫則由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官話、晉語、吳

    語、徽語、贛語、湘語、閩語、粵語、平話、客語、其他土話資料庫組成,

    各資料庫除可互相連結外,也可獨立使用。

    4. 漢語多功能字庫: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案:由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開發的漢語多功能字庫,包括「粵語

    審音配詞」、「古文字繫形」、「形義源流通解」、「英漢索引」等不同功能,為

    當代漢語教育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