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社社社社社 ( 社 ) 社社社社社 Tristes Tropiques 社社社 Week11 2013/05/02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社會經典閱讀 ( 二 )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piques簡美玲

Week11 2013/05/02

Page 2: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原文書名為 Tristes Tropiques ,作者 Claude Lévi-Strauss( 克勞德‧李維史陀,另一譯為李維‧史特勞斯 ) 於 1955 年,法文原版譯本為 Librairie Pion(Paris) 。 1973年的英譯本,出版於英國

Jonathan Cape Limited,譯者為 John and Doreen Weightman。

中文譯本《憂鬱的熱帶》參照法文原版與1973年英譯本,於1989年由聯經出版,譯者為王志明。

《憂鬱的熱帶》介紹

Page 3: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猶太裔,法國人類學家,結構主義之父。出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長於法國巴黎第十六區。 主要作品為以下著作: 1949 年:《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 Les

Structures Élémentaires de la Parenté )、 1955 年:《憂鬱的熱帶》、 1958年:《結構人類學》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 1962 年:《今日的圖騰主義》(Le Totémisme aujourd‘hui) 與《野性的思維》 (La Pensée sauvage) 、 1964 年 -1972 年:《神話學》 (Mythrologiques) 、 1973 年:《結構人類學之二》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Deux) 。

以結構主義 (Structuralism) 、神話學(Mythography) 、烹飪三角形 (Culinary triangle) 、拼湊 (Bricolage) 理論聞名。

Claude Lévi-Strauss(1908/11/28-2009/11/1)

Page 4: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Page 5: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Levi-Strauss 早年在巴黎 Sorbonne 大學研習哲學與法律,並在 1931 年取得哲學教師資格。 1935 年藉由參加一支法國文化派遣團到巴西,擔任巴西聖保羅大學的訪問教授。 1935 至 1939 年間,他在巴西進行首次的民族誌田野工作。《憂鬱的熱帶》為他在 1930 年代在巴西生活的回憶錄。 1939 年回到法國參與二次大戰。 1940 年法國投降後,短暫在

Montpellier 擔任中學教師。 1 年後,獲得在紐約的教職後,受准前往美國。 二戰期間大多住在紐約,與其他來自歐洲的流亡學者,在新學院大學

( 當時稱作「社會研究新學院」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的「流亡大學」 (University in Exile) 部門教書。 Levi-Strauss 也在二戰期間曾被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調查,因為海關在他的行李中搜到幾封德國來信而起疑。

生平

Page 6: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二戰期間寓居紐約,是 Levi-Strauss 的思想形成年代。他受到語言學者 Roman Jacobson 、人類學者 Franz Boas 的影響。 ( 早前在法國時,則受到心理分析理論、地質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 [ 見本書第六章 ]) 。 1946 年至 1947 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法國駐美國大使館擔任文化官。 1948 年回到巴黎,出版《親屬的基本結構》,受女性主義者

Simone de Beauvoir 的讚許。 1940 年代晚期至 1950 年代早期,參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與人類博物館的行政工作,後來成為高等研究實習院第五組的主任。 1955 年《憂鬱的熱帶》的出版後, Levi-Strauss 成為法國最知名的知識份子。

Page 7: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1958 年出版《結構人類學》,提供關於結構主義的例子與程式敘述。 1959 年,被任命為法蘭西學院社會人類學主任,他也將人類學成為法國的正式訓練學科。 1962 ,出版《野性的思維》,這著作產生了 Levi-Strauss 的結構主義和 Jean-Paul Sartre 的存在主義,關於人類自由本質的論辯。 1964 至 1972 年,完成《神話學》 ( 《生食和熟食》 [1964] 、《從蜂蜜到煙灰》 [1966] 、《餐桌禮儀的起源》 [1968] 、《裸人》 [1971])四大卷的著作。 1973 年,獲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他也在 1973 年之後獲選世界其他著名學院的院士,獲頒數所大學的榮譽博士與藝術及文學的勳章。 Levi-Strauss退休後,仍繼續發表關於藝術、音樂與詩學的作品。 2009 年,在 101歲生辰前,死於心臟病。

Page 8: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結構主義:人類學的結構主義由 Levi-Strauss所創立,他運用Ferdinand de Saussure 的結構語言學,將各種人類文化視為系統,認為應從混亂的文化現象中找出其結構關係,這種結構不是經驗研究上存在的社會關係,而是隱藏在實際社會關係背後的深層結構。

有意識模式:社會成員能夠意識到的社會或文化的表層結構。 無意識模式:隱藏在社會文化表象之後,沒有被社會成員所意識到的深層結構。 二元對立:深層結構中的一種邏輯結構作為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這方法原旨語言學相對立的的部位所發出的不同音。 Levi-Strauss運用至人類學並加以改良,將人類表層結構的表現,所產生的意義完全是由對立面相互之間的關係而引起。 烹飪三角形:借用語言學理論,加以討論每個人類社會進行食物烹飪時,將烹飪 (燒烤、水煮、煙燻 )過後的食物視為生食透過文化手段變形後的結果,而腐爛的食物則視為透過自然手段變形的結果。

結構主義

Page 9: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烹飪三角形圖解

Page 10: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神話學:將各種不同文化中取得的一組圖騰、儀式或神話集中在一起,互相加以比較,整理出符號變化的範例系統和隱喻的模式,來確定所建構出的模型是否反映人類的深層結構。 拼湊 (bricolage) :出自《野性的思維》,認為修補匠和原始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修補匠喜歡凡事自己動手做,並且會運用手邊現有的工具和材料來完成工作;而當原始人類面對未曾遇過的問題時,並不會想出新的概念來解決,而是會重新組合並修改現有的方法,以適應這些新的狀況。這一詞在當代的意涵稱為「擁有不同於西方科學理性思考的另類知識論之人群」。 結構主義學派於 1950 、 60 年代興盛,至 70 年代中期漸趨衰弱。 後續相關的新理論發展如Michel Foucault 、 Gilles

Deleuze 、 Jacques Derrida 等人的後結構主義 (post-structuralism); Louis Althusser 、 Maurice Godelier 等人的結構馬克思主義 (Structural Marxism) 。

Levi-Strauss 結構主義的應用發展

Page 11: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台灣高雄人。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畢業,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 農家子弟,寡言而勤於筆記,多才,能橡膠版畫。喜歡原始藝術及學習少數民族語言。生前文章散見報章雜誌。 主要翻譯的人類學著作為 Claude Lévi-Strauss的《憂鬱的熱帶》 (1989)[1955]、 Louis Dumont的《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 (1992)

[1966]。 1987年病逝於台北。

王志明 (1949-1987)

Page 12: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一、出發 二、船上 三、西印度群島 四、追尋權力

第一部 結束旅行

Page 13: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 作者對探險的自問:為什麼要把這些無足輕重的情境,這些無何重大意義的事件詳細的紀錄呢? 對人類學研究的田野探險,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視為「障礙」。 探險過程的描述,在旅遊書籍、演講故事的表現。 形容人類學者歸來後,講述探險故事的同時,記憶政一件一件的逝去。

一 出發

Page 14: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作者受教於喬治‧杜馬 (George Duma) 的心理學教學。杜馬在巴西創辦巴西的聖保羅大學。 回憶杜馬的心理學教學景況:他粗獷、魔力十足的聲音;「上課的第二個鐘點,有時候第三個鐘點,都用來展示各種心理病患。」 在巴西,受杜馬的魅力所動的只有地主階級;杜馬在一次法美晚餐會對作者的提醒。 巴西社會的地主階級對外資工業的投資與城市議會制度的意識形態受庇。聖保羅大學產生的新興秀異分子與地主階級的社會衝突。

Page 15: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作者與法國派遣團在四五年間,於法國與南美之間輪船航行。 上一次航行 1935 年,「整個航程有十九天之久,在這段時間內,由於人少,整條船上的空間幾乎是無止無盡,成為我們自己的王國。」 作者在 1941 年德法停戰後,受人類學者 H. Lowie和 A.

Métraux及作者親戚的幫助,與淪陷於德軍佔領區的學者受邀到紐約的社會研究新學院任職。 二戰期間,作者參戰的法軍敗退,住在離蒙彼利埃不遠的賽文山脈 (Cévenne)附近,並打聽從馬賽離開法國的方法。 作者簽證時與巴西駐法大使的交涉,並終於拿到往巴西的船票。

二 船上

Page 16: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1941 年作者在渡輪上的生活狀況,乘客擁擠、使用空間稠密。 兩位流氓無賴性格的憲兵布列東 (André Breton) 與塞爾日

(Victor Serge) 。對塞爾日的描述:由於文化樣式建基於非常簡單的對比上面,在每個社會中發現類似的文化樣式,在不同社會中卻被用來完成不一樣的社會功能。 擁擠的渡輪,最難忍受問題為衛生安排,作者承受的痛苦在於被迫要又髒又臭,再加上炎熱;女乘客表示「可以洗澡,終於可以洗澡,明天終於可以洗澡了!」 作者在馬丁尼克上岸後就落入一群患有集體心理病狂的法軍手中,審問、毒罵每位船上的乘客,將所有乘客關在海灣的「拉札累」軍營裏面 (只有包括作者的三個人獲准上岸 ) 。

Page 17: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作者在馬丁尼克法蘭西堡的回憶 作者訂了間旅館的房間後,坐進出租汽車去拉札累軍營安撫渡輪乘客,在路途中回想著剛才渡輪上痛苦的一幕與類似的經驗。 其中類似的經驗,是二戰前作者在巴伊阿 (Bahia)準備去搭船時被巴西海軍拘留 ( 前一年作者擔任法國巴西探險隊的物質材料收集,兩國的文物分配 ) 。 另一次經驗是作者在兩個月前 (1938) ,被迫在玻利維亞南部的一個大村莊換飛機。乘客常常被迫要蹲在家畜中間。 而作者在馬丁尼克島的遭遇得到改進,受到一個在工務局高官的照顧。

三 西印度群島

Page 18: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有一次作者走進巡迴法庭,聽到受審的被告、原告和證人滔滔不絕的用土話發表他們的言辭。作者驚奇於法官的審判:五分鐘的時間即給壞脾氣的農民判了八年徒刑。 作者與渡輪的乘客終於獲釋,原因在於馬丁尼克海軍和當地的商人意見不和。海軍當局把他們視為間諜或叛徒,當地商人則把囚禁這批人於拉札累營房看作是當地平白遭受錢財損失。最後商人的觀點獲勝。 作者提及的問題困擾:如何攜帶一箱田野工作有關的文件,於戰爭期間經過各國 ( 美國、德國、法國 ) 海關人員、警察或海軍情報人員的關卡到達紐約。

Page 19: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離開馬賽後的兩個月時間內,美國移民法的修改,作者到社會研究新學院的公文無法滿足新規定,遭到美國警察的質疑。作者等待新學院的答覆。 過幾天之後,作者的旅伴們全都出發前往紐約,自己則一個人留在三環市 (San Juan) 。其中一位隨行的法國領事貝勒 (M.

Christian Belle) 是研究美洲印第安人的專家。 作者當局受允前往波多黎各,和遊說者蘇鐵勒 (Jacques

Soustelle) 見面。 在三環市待了三禮拜後,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人來了,作者立刻趕去海關將行李箱打開,並向調查局的人解釋一本史丹寧 (von

den Steinen)用德文寫的著作。調查局的人聽完解釋後,就對作者的行李箱再也提不起任何興趣。 作者終於可以進入美國本土,自由行動。

Page 20: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1941 年的四年前,作者為了能夠深入巴西內地長期考察,決定把聖保羅大學的教職辭掉,因此比其他同事早幾個星期出發返回巴西。 作者對戰爭期間的經歷,感嘆西方在創造文明時所製造的病象:「西方世界最又名的成就就是它所顯現出來的秩序與協和,在其中孕育著一些前所未見的複雜結構,但為了這個秩序與協和,卻不得不排泄出一大堆有毒的副產品,目前正在汙染整個地球。」 從巴西木、胡椒開採的”調味品”、描寫野蠻人部族的旅遊書籍之舉例,作者描述:不論說故事的人再誠實也無法提供真實的東西,因為真實的旅行故事已不可能了。

四 追尋權力

Page 21: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作者透過對北美洲部族的舉例 (青春期的歷練過程 [禁食、負重、筋疲力盡 ]所進行的身心恍惚狀態 ) ,討論到北美印地安社會個人信仰與集體教條的辯證過程。 當代法國社會裡面,在讀者大眾與他們「探險家們」之間,上述印地安社會青春期的「追求權力」現象相當風行。 社會對這一類的冒險行動是否能帶來任何所謂理性的結果完全漠不關心,這既不是從事科學上的新發現,也不是再創造詩篇或文學。重要的是冒險行動的過程本身,而非這樣做可能有的什麼目標。

Page 22: 社會經典閱讀(二) 憂鬱的熱帶、作者、譯者 (講義製作)

作者在回憶自己田野旅行時的兩種選擇: 「我可以像古代的旅行者那樣,有機會親見種種的奇觀異象,可是卻看不到那些現象的意義,甚至對那些現象深感厭惡加以鄙視;不然就成為現代的旅行者,到處追尋已不存在的真實的種種遺痕。不論是從上面的那一種觀點來考察,我都只能是失敗者,而且敗得很慘,比表面上看起來還慘。我在抱怨永遠只能看到過去的真象的一些影子時,我可能對目前正在成形的真實無感無覺,因為我還沒有看到有可能看見目前的真象發展的地步。 ...我受一種雙重的病態所困擾:我所看得到的一切都令我大起反感,同時我又一直不停的責怪自己沒有看到那麼多我應該看得見的現象。」 作者受到自己的兩難所困擾,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行動,但隨著時間消逝而感到清晰,記憶的逝去不再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