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编辑:徐龙近 电话:2805133 邮箱:[email protected]美编:谢绍俊 校对:陈小秋

茶道休闲2019年5月20日 55版版

文化茶座

一 杯 啜 尽 诗 千 首□ 林思翔

不久前,阮蔚蕉先生送来新作《不读诗何以解茶——历代茶诗选注》,这是一本荟萃涉茶诗篇的专集。捧读后我被书中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所吸引,久久不忍释手,花了二三天时间全书通读一遍,颇有收获。

前几年,蔚蕉先生曾出版一本《诗出有茗——福建茶诗品鉴》诗集,集纳福建历史上涉茶诗篇并进行解读。现在这本

《不读诗何以解茶——历代茶诗选注》,收录了中华大地上自西周下连清代的涉茶诗篇 300 多首,作者达 200 多位,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中国茶诗品鉴作品。蔚蕉先生穷数年之工夫,在浩如烟海的古籍经典中大海捞“珍”,而且一一加以注析、解读。读后使人对我国茶诗发展脉络以及古往今来丰富的涉茶诗篇有个大概了解,而且通过他的注析和解读,对诗人词家因对茶的喜好而歌而吟的背景,及茶史、茶艺、茶道都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可以说,这是一本传播茶文学的很好读本,对探索茶史、研究茶学、普及茶文化乃至社会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书卷,可见历史上一个个诗人词家在茶歌舞台上轮番登台,他们吟茶赋茗的佳作名篇跃然纸上。我国是植茶最早的国度,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说的就是茶的功用。我国最早的茶诗出自《诗经》“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以茶为特供,奉祀祖先。荼即后来的茶。中国诗歌从时间维度而言,其发轫者,非《诗经》莫属。这是华夏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生长的一个重要根源。蔚蕉先生发现在《诗经》305篇中就有7首带有“荼”字的诗歌,其中至少可以确认有4首是涉茶诗。由此可知,在中国文学萌芽时期就出现茶文学。

而从荼到茶,从生嚼到煮食,从药用到品味,经历了从远古到唐宋时代的漫长岁月。

进入唐代后,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茶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茶诗茶歌不断涌现,茶已成为诗人吟咏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仙李白一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使荆州玉泉寺溪边仙人掌茶名声大噪。据专家考证,其“曝”茶一说,还是茶叶制造工艺“晒青”的最早记载。诗圣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极富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春日品茶诗思荡漾的情景。“诗魔”白居易尤喜茶,这位写出《长恨歌》《琵琶行》等诗篇的诗人,自称

“别茶人”,茶诗也写了不少,诗集就收录了他茶诗 10 多首,对事茶、品茶、宴茶等方方面面都做了生动的描述。难能可贵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司马成了一个“天涯沦落人”之后,还在香炉峰下青松、翠竹、危崖、飞泉之间,“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架建茅屋,辟园植茶。“诗豪”刘禹锡不仅好茶,而且对泡茶颇有研究,他的“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一句,还是我国茶叶制造史上“炒青”技术的最早记载。唐代许多僧人好茶,其所谓“禅茶一味”。诗僧皎然,写了不少茶诗,且与茶圣陆羽交往甚笃,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和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茶道奠基者之一。

唐代许多诗人都好茶、吟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山水诗人王维、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有茶诗入选这本诗集。鹿门子皮日休从茶笋、茶灶、茶焙到茶鼎、茶瓯,从茶芽的生长到制茶工具连写了五

首,阐述茶之制作过程,可称之半个“制茶专家”。当然,一生爱茶成癖的卢仝的

“七碗茶”长诗,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茶文化史上最负盛名的茶诗,也因此,卢仝被称之茶学“亚圣”。元稹的“宝塔”茶诗,则因其巧妙的文字架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茶诗佳作。由此可见,唐代是诗歌创作兴旺年代,也是茶诗蓬勃发展时期。

宋代茶叶发展较快,茶诗也迎来鼎盛时期。宋初文学家徐铉对茶酷爱且熟悉。他的 《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洋洋

洒洒,纵说横论,从新茶萌发、采摘、碾叶、烹茶、品饮以及茶人、茶环境、茶地位等尽加评述,堪称咏茶之鸿篇巨制。北宋写茶诗最多的当数苏轼,这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不仅善书画,懂棋艺,而且精于品茶,在长期贬谪流徙生涯中,嗜茶、爱茶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寄托。诗集收入他茶诗 19 首。“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他深知环境对茶品质的关系;“蟹眼已过急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他对泡茶用水也十分在行;而“试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对茶最高“奖赏”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他对茶的至爱。由此可见,苏轼谙熟茶事、茶艺,且爱茶如命。茶,简直成了他生命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诗集收录了陆游涉茶诗10首。陆游为茶圣陆羽的第九代孙辈,“水品茶经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因为他熟读茶经,怀疑自己可能就是先人陆羽的化身,希望自己他年也能成为“茶神”。

宋朝也是福建茶特别是北苑贡茶 (产今福建建瓯一带) 声名大噪之时。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为能喝到福建产的团饼茶而感幸运。此时的茶诗中许多与福建茶有关。宋徽宗皇帝赵佶在宫词中写道:

“今与闽中别贡茶,翔龙万寿占春芽。初开宝箧新香满,分赐师垣政府家。”这位熟悉茶叶的书画家皇帝曾作 《大观茶论》,共二十篇,并作诗吟茶,高度评价闽茶,这在历代皇帝中并不多见。范仲淹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长诗,在茶诗史上可与唐代卢仝名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媲美。“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首热情讴歌闽茶的诗篇,堪称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咏茶杰作。长期生活在闽北的朱熹,对闽茶更为熟悉,“咀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不仅写了喝茶后的身心愉悦感觉,而且还描述了产茶地福建山水的秀丽风光。

高宗朝中书舍人李正民对朋友寄送的

北苑贡茶欣喜若狂,“投我以建溪北碚之新茶,报君以乌程若下之醇酒。茶称瑞草世所珍,酒为美禄天之有……”把茶称

“瑞草”,高度赞赏北苑贡茶。梅尧臣写了多首诗赞美北苑贡茶,“价与黄金齐,包开青箬整”,说北苑贡茶价值等同黄金。虽带夸张,也说明贡茶之稀珍。欧阳修对建州产的“双凤”贡茶选料之严与贡品质量之精大加赞赏:“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王安石、黄庭坚、王禹偁、范成大、杨万里以及蔡襄、刘克庄、白玉蟾等名家都赋诗称赞闽茶,连才女李清照对建州产的团茶也情有独钟,这位婉约诗领军人物竟然也唱起茶歌来:“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希望以团茶的“苦”(浓酽)味让自己精神振奋。

金元明清茶诗虽不如唐宋多,但也不乏名篇佳作。从这本诗集可以看出,契丹族的元代大臣耶律楚材对产于南方的茶叶也非常喜爱,他在一首茶诗中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他爱建溪茶甚至到了不惜纡尊降贵、向人乞求的地步,可见其爱茶之深。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唐寅、徐渭等都喜茶,都写茶诗。文徵明写有多首茶诗,其诗多写茶区农村风光和茶农辛勤劳作,有着乡土气息。明末茶僧阮旻锡,平生爱茶,曾在武夷天心永乐禅寺为僧。其长篇茶诗 《武夷茶歌》,反映了武夷山茶业从北宋初年至明朝末年的兴衰起落,可作为茶史来读,对研究武夷茶的发展演变很有价值。

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都写有茶

诗。康熙帝是在第一次南巡时,在镇江金山寺写品茶的感悟。乾隆帝六下江南四次来到杭州西湖茶区,对龙井茶印象尤深: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到了现当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茶

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每家生活必需品。同时茶园开辟多,茶业发展快,茶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正如朱德委员长《访龙井村》所描述的:“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开辟茶园四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郭沫若、赵朴初等诗人也写诗盛赞茶叶发展迎来的崭新形势。

读了这部诗集,我们除了可以了解历代茶诗发展脉络,欣赏许多诗人词家的咏茶杰作外,还从中感悟到诗人茶外的意蕴,感受到在封建时代里,许多文人以茶表达的情感。他们借茶抒情,抒发亲情、乡情,以及对劳动人民辛苦耕作的怜悯之情,甚至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京师万里争先到,应得慈亲手自开”,曾巩在任京官时,有可能得到些许皇帝的贡茶恩赏,他首先想到的是给父母送去,以表孝心。再就是以茶会友,表达友情。这类茶诗更多。茶成了文人间联络感情的纽带,成了彼此间沟通心灵的桥梁。“收藏残月惜未碾,直待阿衡来说诗”,黄庭坚将已经切下的一半团茶留下,等待好友的到来。一起品茶成了文人间友谊交往的一种雅趣。

蔚蕉先生退休后,凭着丰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语文功底,潜心收集、研究古诗词特别是历代茶诗,这部诗集为我国的茶诗和茶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

(本文为 《不读诗何以解茶——历代茶诗选注》序言,本报发表时有删节。)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

清 高简《松林煮茶》清 汪承霈 群仙集祝图(局部)

元 赵孟頫《斗茶图》

《不读诗何以解茶——历代茶诗选注》书影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