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红七十 好事做 四师大峪整训 了一箩筐 - 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rb/page/2016-09/30/09/2016093009...2009/09/30  · 和村里的群众亲如一 家。那时候他一看到

“当年,红军军纪严明,对待老百姓亲如一家人!师长陈先瑞就住在我家,待人很和蔼。我当时 8岁,红军通讯员小胖和我关系很好。我嚷嚷着也要当红军,师长都说可以。可惜红军走的那一天,早上我去上学了,上学回来,红军却走了!我失望了好久,可年纪太小,也没敢出去找红军……”9月28日,在长安区子午街道胡刘村,今年88岁的李英杰老人回忆起自己孩提时代和红军接触的一段经历,往事仿佛还历历在目。

“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蓝田县葛牌地区撤离并北上后,敌人以近30个团的兵力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实行划区‘清剿’,妄图彻底消灭根据地的革命武装。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原鄂豫陕省委所属的鄂陕、豫陕两特委,各自领导地方游击队和红二十五军留在地方的部分战士,继续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后来决定以红二十五军留下的300多名红军战士为骨干,吸收部分地方游击队员,成立了红七十四师。红七十四师成立大会在商南县碾子坪召开,陈先瑞任师长,政委李隆贵。全师近 700人。红七十四师成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转战于鄂豫陕三省边界的24个县区,同敌人进行长期艰苦而又灵活的游击斗争。由于红七十四师在脱离红二十五军后,仍然坚持在鄂豫陕根据地独当一面地开展了两年的革命斗争,事实上已完全成为一支直接受中央领导的独立作战的武装。1937年 4月,红七十四师因粮秣供应困难,奉命由陕南开到长安大峪口整训,8月离开长安。在长安整训这段时间,红军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群众说从来没见过这

样好的军队!”长安区党史办主任姜亚荣介绍说。

红七十四师到长安整训时,“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促进国共合作,实现统一战线,一致抗日是当时党的大政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开国中将陈先瑞在《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一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四月,因粮秣供应困难,我们奉命开到长安县大峪口整训。师部驻胡刘村,四团驻南寨、白道峪,五团驻大峪口、庵上,六团驻葫芦村。这时,全师共二千一百余人。整训中,部队的政治教育主要是学习时事政策,按政治课本讲社会发展史,进行阶级教育等。军事训练主要是队列、投 弹、射击、刺杀、爆破等基础科目。生活管理按规章制度逐步走上正轨,军政素质有明显提高。同时,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凡拥护我党政策,为抗日作出贡献的地主豪绅,我们就以礼相待,表示欢迎。对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和继续欺压人民的地主豪绅,则坚决打击镇压。师政治部还派出宣传队做群众工作,培养地方积极分子参加抗日救国联合会。部队也帮助群众耕地、除草、晒粮,军民关系搞得很融洽。”

红七十四师在大峪整训时,对一些豪绅和土匪的惩办处理影响极大,长了人民的志气,灭了坏人的威风,使沿山一带土匪销声匿迹,土豪劣绅声名狼藉。长安区党史办 1982年 12月曾经对原红七十四师驻扎过的胡刘村村民王延汉进行过走访,据王延汉回忆,当时红七十四师专门设了地方科,不仅处理军人违反军纪,也处理民间纠纷。“穷人没处申冤,反映给红军,都认真

处理,对于群众冤枉大的案件,还大张旗鼓地公判,震慑恶霸劣绅。附近村有一个王长发,剥削放账,敲诈勒索,手段毒辣,群众反映到部队,地方科立即将其关押在看守组一个多月,要给判罪。后来王长发保证自己再不剥削压迫人了,红军对其进行了宽大处理。这件事在方圆几十里震动很大。周围放账的利息少了不少,有的人干脆不要利息,抽了契约。”王延汉在采访中说。

而且,红军还经常帮助群众劳动。那年收麦期间,突然下起了大雨冰雹,红军战士帮助抢收,减少了群众损失。红军收购群众柴米,价格公平合理。借东西用后即还,损坏了赔偿。群众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希望红军不要离开。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红七十四师奉命调往陕甘宁边区,红军为了不打扰群众,决定半夜离开。农历六月二十三夜,尽管不动声色,群众还是闻讯送行。有的送衣服,有的送鞋袜,红军指战员也给群众送东西作留念。第二天天刚亮,群众便敲锣打鼓来相送,在大峪口,附近几个村庄几十个群众代表,拉上牲口,为红军驮载行李送行。军民情深,感人至深。

“红七十四师到达云阳镇后,先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一旅第二团,相继参加守卫黄河防线、保卫边区南大门、反击国民党军制造摩擦等斗争,完成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毛主席在延安曾两次召见陈先瑞,高度评价了红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根据地,配合中央行动的历史功绩。”姜亚荣介绍说。

责编 成程 视觉编辑 白刚 校对 无忧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下午版

55

古镇新貌

走访老区

生活在长安胡刘村的李英杰老人,尽管已经是 88岁高龄了,但是对记者回忆起八十年前,红军在其家里驻扎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年红军在其家驻扎的时候,他只有 8岁大,李英杰老人说,那是他儿时记忆中最美好快乐的一段时光。李英杰老人告诉记者,红军刚到长安引镇大峪口一带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村里的人都躲到野地里去了,但远远望着村里并非鸡飞狗跳,并非火光四起,这才小心翼翼地回来,发现红军秋毫无犯,还帮老乡们将水缸的水挑得满满的,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躲避时来不及带走的牛羊等牲口,也被喂得饱饱的。

所见所感让当时的群众深深地认识到了:

“红军是纪律严明的军队”、“红军是咱穷人的军队”。李英杰说,红军对老百姓很是和蔼,和村里的群众亲如一家。那时候他一看到红军叔叔有空,就缠着他们讲故事。红军出操、训练,他也总爱跟在后面模仿,红军叔叔擦枪时,他最爱在一旁看一看,用手摸一摸,并整天和家人嚷嚷着

“俺也要当红军”。李英杰说,一天早

上,他去私塾上学,放学回家发现在此居住的红军都走了,他一下子大哭起来,这才想起,早上上学时,住在家里的红军小司号员,特意给他送了几张他喜欢玩的烟盒纸——原来是在和他告别,暗示队伍要走了。

李英杰说,自己一生最后悔的事,就是那天早上去上学没能跟红军走。

说到今天的生活,李英杰老人显得很满足。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老人如今一月能有近4000元的退休工资。“吃、喝、用都不愁,加上村里的空气清新,我这身体棒着呢!”李英杰老人语音洪亮地对记者说:“我今天能有这样幸福无忧愁的晚年,是与当年红军将士的拼搏奋斗分不开的,红军战士曾经驻扎俺村的这段光辉历史,我永远不会忘记。”

一生最后悔的事是没能跟着红军走

生活在长安引镇大峪口村的七旬退休教师阮开云,其叔父是一名老红军。9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叔父对自己的影响,阮开云深情地说:“有了叔父的教育、鼓励和指引,才让我在昔日艰苦的山区教师岗位上坚持了下来。”

阮开云的叔父阮大宾是一名红军战士,解放后的1954年复原回到了大峪口村和阮开云父亲一家团聚,生活在一起。

阮开云从小就觉得叔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肚子里总有讲不完的红军故事。“红军不怕吃苦”“红军为大众谋福利是最可敬的人”……这样的认识和信念从小就扎根在阮开云的心中。

阮开云长大后,在大峪口村做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教书识字很重要,但让娃们家

懂得和学会做人的道理更重要。”阮开云说:“刚当上村民办教师时,叔父是这样给我说的。”

后来根据需要,上级要调阮开云到更偏远的深山五里庙村任教,由于要离开家门口,且那里的条件更艰苦,阮开云不想去,心想:“大不了不干了,再说民办教师也不是个啥肥差事。”其叔父阮大宾知道了他的这个想法后,狠狠地批评了他:“遇事总是考虑个人得失,不惜耽误了娃们家的学业,对得起学生家长,对得起当年红军的艰苦奋斗吗?”在叔父的批评教育下,阮开云去了只有十多个学生、他一个教师的五里庙村小学任教,而这一去,直到退休,阮开云才算长期回到了大峪口的家。

其间,他先后在五里庙、杨健、沙窝、胡刘

等村小学任民办教师,去的都是偏僻落后的山村小学,由于条件艰苦、挣钱少且家里缺劳力,阮开云多次想打“退堂鼓”,但却总过不了叔父这一关。

阮开云说,作为一名干了 36年民办教师后才转正的教师,他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成为引镇山区一带远近知名、桃李纷繁的教师,是与叔父的指引、鼓励、教育乃至批评分不开的。

如今,叔父虽然不在了,但叔父留下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不计个人得失、永远吃苦耐劳”的精神,却作为优良的家风、村风,在大峪口村永久传承。

人生的坚持源于红军叔父的鼓励

长安区引镇街道的大峪口村、白道峪村、胡刘村等村庄,是当年红军驻扎、战斗和生活的地方,革命先辈在这里曾经的战斗生活经历留下的红色记忆,深深地印刻在引镇群众的心田,并代代传承。如今革命先辈留下的红军精神,正在历久弥新地转化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动力,向着全面小康大步迈进。

大峪口村、白道峪村、胡刘村曾经都是很偏僻落后的山村,如今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和投入的加大,特别是环山公路的建成和峪口经济的发展,这些昔日的山村正在发生着舒心幸福的变迁,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不断变为更多、更深、更新的现实。

红七十四师师部曾经驻扎过的胡刘村村支书李余良,在村两委会设施齐全、院落宽敞的办公场所告诉记者,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投入的加大,胡刘村正在发生着可喜的显著变化,2011年建起了这个集办公、远程教育、文体健身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场所,彻底结束了村民集体活动无场所、学习教育无阵地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胡刘村村民通过出外打工、在家种植山林小杂果、发展农家乐等渠道,经济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村民刘宁就通过承包荒地种植山果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

记者在该村采访时,恰巧遇到村民彪青海正在盖新房。彪青海告诉记者,盖新房大概要花上20多万元,花这么多的钱盖房,这在从前连想都不敢想,可如今已是现实了。说到村里

曾经驻扎过红军的事,彪青海说,尽管红军在这里驻扎的事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村上的老老少少都能给你讲一些红军的故事,我们全村的村民都为村上有过这样一段光荣的历史而无比自豪。

彪青海说:“听村上的老一辈讲,红军在村里驻扎期间和村民和睦相处,犹如鱼与水,建

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将士深入群众,宣传政策;经常帮助群众耕地、晒粮食、收庄稼。一天农民正在场间碾、晒麦子,天气骤变,雷雨交加,眼看着到手的麦子就要被雨水泡冲,红军将士冒雨抢收粮食,减少了群众的损失,群众高兴地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军队’。”

村支书李余良告诉记者,当年红军在该村

虽然只驻扎了短短几个月时间,但却给该村留下了悠久而深刻的影响:从解放初的土地改革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兴修水利、再到支持和投入到改革开放,胡刘村的村民全心全意跟党走,都是最积极、最主动地响应号召,积极参加。遇事以理服人、邻里互相谦让、心有大局、忠厚淳朴等良好村风的形成及传承,都和当年红军在村上驻扎过不无关联。

胡刘村由于没有处在进大峪等山口的主干道上,发展农家乐有一定的风险和困难,但是,村民单海霞却硬是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村上办起了名为“石上花”的农家乐。谈到在村上率先开办农家乐的原因时,单海霞说,农家乐是秦岭沿山各村实现快速增收致富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胡刘村生态资源丰富优越,且拥有红七十四师师部在此驻扎的革命历史和遗留的众多红色遗迹,如果能够挖掘和激活这些独特而宝贵的资源,一定能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胡刘村参观、学习和旅游。作为一名村上的预备党员,就是要起示范带头作用,为村民探索、开拓“农家乐”这个村民新的致富门路,为村民增收再创新路。当问到为何取“石上花”这个名字时,单海霞说:“石头上很难开花,但我就是要继承当年红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让花儿在石头上盛开。”

追寻红军足迹感受幸福变迁

胡刘村村民:让花儿在石头上盛开

红色追寻

红七十四师大峪整训

好事做了一箩筐

笔直通达的环山公路、新颖别致的节能路灯、精致舒适的景观造型,勾勒出一道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亮丽风景;绿树葱茏的城镇街区、整齐划一的民居楼群、汇聚绵延的人流物流……曾经是关中四大古镇之一、素有“万人集”之美誉的古镇——引镇,如今正在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商贸、物流名镇。

近年来,引镇不断优化小城镇水电、道路、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完成镇区道路、供水、电力、绿化改造,使千年乡村古镇变身一座现代化小城镇。鸿翔社区服务中心和综合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咸宁街南段道路、环南路、汇通路的建成以及火车南站周边改造工程的全面完成,使街道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已落户的咸宁商业中心、家都购物广场更成为引镇商贸新亮点。

作为引镇的优势产业,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园区蓬勃建设,占地240.83亩的标准化工业区项目加快推进,园区核心区交通路网、垃圾压缩站、变电站增容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传统商贸及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引镇街道的招商引资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至 2015年底,引镇完成社会生产总值 136950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 25890 万元,粮食产量 26320 吨,农民人均纯收入 16042元,工商税收完成 289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50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100万元,经济总量在全区所占比重达4% 。

“未来,引镇将做优做精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农副产品知名度,畅通产品销路,培养更多的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同时,结合小城镇、物流园区总体规划,继续抓好火车南站周边、主干道路市容保洁、缓堵保障、环境整洁等工作,不断完善镇区承载功能,提升城镇规范管理水平。”引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民朝向记者介绍说。

千年古镇变身现代化小城镇

红色记忆

本版稿件均由记者 肖持刚 杨斌鹄 采写图片均由记者 李福民 摄

88岁的李英杰老人回忆红军当年给他米饭吃

图为阮开云介绍他给叔父写的祭文

刘宁介绍他当年承包的荒地,如今已树木成林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