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繁华落尽李河沟 在山之阳 - JZRB.COMepaper.jzrb.com/page/42/2019-11/16/04/2019111604_pdf.pdf · 读书的第三个境界,也是读书的 最高境界,为生命性读书。其实早在

所有与河南贯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焦作市中站

区龙翔街道办事处龙洞村饮水管网改造工程、温县2015年

移民新村后扶结余资金项目发生业务往来的单位、人员,

若我公司以上的两个项目与您有款项尚未结清,请您在本

通知发布之日起60日内持相应凭证到河南贯凯建筑工程有

限公司办理登记结算事宜。

联系人:卢先生13781808628、赵先生15617303366。

河南贯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9年11月16日

办理登记结算事宜的通知

焦作市鑫诚置业有限公司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桃源路111号鑫诚·岚璞尚宅小区临时商业部分房产在焦作解放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抵押(详情电询),如有异议请及时与我方联系。拟抵押总建筑面积 1211.59 平方米。(详见明细桃源路111-19号、桃源路111-20号、桃源路111-21号)

联系电话:15939125505焦作市鑫诚置业有限公司

焦作解放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1月16日

公 告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04 山 阳 城JIAOZUO DAILY ■官方微博:@焦作日报(新浪、腾讯)■新闻热线:8797000■编辑:宁江东│版式:李新战│校对:王以振│组版:华保红

本社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邮政编码:454001 电话:办公室3935143 总编室8797251 通联部8797276 发行投递公司8797555 报业传媒公司8797222 房产策划营销公司 8797333 印务公司3934290 本报员工新闻职业道德监督电话:8797444 全年定价568元 自办发行 广告发布登记:焦工商广发字〔2019〕001号 上期本报开印:3:00 印完:4:30 焦作日报社印务公司印刷

说起读书,古达圣贤肺腑感言汗牛充栋——从欧阳修“立身以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到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到吕不韦“不知礼义,生于不学”,再到荀子“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足见读书之重要。然而,读书为了什么?人为什么要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古至今,功利性读书者可谓常态大众化。请欣赏最具代表性的父教子的一段大白话。儿子刚上学不久,就问当农民的父亲,人为什么要读书。父亲说,一棵小树长一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者当柴烧;十年的树呢,可以做檩条;二十年的树用处就更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一个孩子如果不上学读书,他七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干不了别的。如果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他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如果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机械修理;如果

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建造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最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挣钱少,读书多的人挣钱相对多一些。”

这是读书的第一个境界,即功利性读书。读书第二个境界为愉悦性读书。这类人读书,是在构建自己的

“精神家园”,在享受另外的一种经历。书的作者在他们所处的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向我们倾诉那段历史的曲折和沧桑。徜徉在书籍中,穿行在思想的丛林里,漫步于山水间,我们就会不时地遇到一些智者、逸者、旷者、幽者、达者,无需预约请见,直面与他们促膝交谈,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感柔情而有小桥流水。书中一分催人泪下的感动 ,一些我们仿佛遇到过的黎明和黑夜,还有那些发黄的故事,都在打动着我们,愉悦着我们。

读书的第三个境界,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为生命性读书。其实早在2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圣人在 《大学》 中就开篇明确:“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有明末清初大家黄宗羲曰:“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智,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唤醒书中的故事,同时用书中的故事不断地唤醒自己的心灵,沉浸在书中,使自己的心灵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相互润泽,相互温暖,形成一种彼此贴心的映照,一次精神与心灵的对话。沉浸在这些文字中,也让我们品味并践行世间美好的一切:智慧、良知、悲悯、至善、信仰、理想和爱。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如果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可谓一生幸事、喜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会心一笑,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读书,是智慧的行为。一个人在自我精神世界里,能够始终快乐愉悦,一定是在读一本本书,为他的心灵,打开了明灯,使他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人生。

读书的三个境界□任怀江

观李文献老人做绞胎瓷

最早做瓷器的人,在宋朝走失了就像把自己的孩子遗落在民间

在张河村,有位做瓷器的民间艺人把玩瓷器的碎片,就像看到故国的前世

绞胎瓷回旋金戈铁马的硝烟在故道的屋脊上有跌落的叹息

做瓷器的人,在案头上揉来揉去揉出谷穗、草香和鸟舒展的羽翼

做瓷器不仅是一门手艺活儿揉揉黑白相间的泥土,就像揉出了自己

古建一条街

枕着明清、民国的月光睡去了古建一条街,倾听南水北调的水韵

那片瓦已离开家祖很久很久寂静的老房子,徘徊在旧时光

墙瓦沉默不语,瓦没有眼泪它在思念细雨飘摇的日子

是谁的脚步惊动它的沉默一片砖一片瓦像鸟飞来的痕迹

轻轻,我怕再一次把它碰碎落在地上的方言,弯腰把它捡起

在山之阳□申金星

2006年,文物部门在山阳故城门外修建了汉阙,分别镌刻“河朔名邦”“山阳故城”,阙前是一对神兽“石辟邪”。并对大门墙体进行包砖保护,分别镶嵌

“山阳故城简介”“唐刘禹锡《山阳城赋并序》 ”;在城门两侧留出两方遗迹断面,以玻璃罩之,方便游客观赏。

日日走过你的身旁,你我已不是旧时模样。夕阳下的我,可是城墙上那个疯跑的少年,撅一篮刺儿菜,拾一枚锈蚀的箭簇,把古城的历史端详。

青砖的城阙,威武的瑞兽,城里边曾有着一个公国的过往。庇护这里的是已不再高大的城垣,历史的云烟,让你走成今天的沧桑。

剥蚀的断面里,一层层的迭起,一部褶皱的史书,诉说这里曾经的汉楼陶仓。三千年的历史,那可是文明的初绽,周王裂土,汉皇封疆,三国逐鹿,老庄玄黄,都在这堵墙里同框。

前有黄河映带,后倚巍巍太行,这里山河安固,且与帝都相望。在一个煌煌丽日,汉宫里上演了一出弥天大谎,于是一位落魄的皇帝来到了山阳。于是这里成了国中之国,这里多了一位无冕的帝王。别了,血雨腥风的庙堂,别了,骤然祸起的萧墙。从来没有把空气如此爽快的呼吸,从来没见过阳光如此的明亮。从此活得不再窝囊,从此不再活在剑影刀光。山间崖畔,阡陌闾巷,悬壶问诊,熬药煎汤,你变身走方郎中,

能想得到你坦荡的模样。

不止有你,因这一方自古水硬,慕名而来的,还有打铁的嵇康。屡征不仕,引颈就戮,一曲《广陵散》遂成绝响。有节的竹林,不羁的七贤,这十里方城养育浩浩正气,滋养的是不屈和倔强。

斜阳晚照,秋风里是哗哗作响的白杨。

“四百之运,终于此墟”,刘梦得在土墟上徜徉,凭吊淹没在历史深处的朱雀,咀嚼着祖先曾经的辉煌。几蓬衰草,一抹夕阳,墙根下是蝈蝈的低吟浅唱。

远去了大纛鼙鼓,暗淡了箭矢火光,故城山阳,一位千岁老人把这片天地守望。鸡鸣犬吠,柳下书朗,墟里烟村,瓦舍青堂,你的子孙沐浴着和煦春光。

历史的大剧在不停地上演,从来就没有终场。飞驰的高铁从你的身边呼啸而过微波荡漾的丹江水从你的身旁逶迤北上。沉睡了千年,你这一梦够长,

因你而名的城市,扇动起腾飞的翅膀。从当初的山水阻隔,到中原城市群的深度融合;从当初的偏居一隅,到如今的达海通江。从雾霾重重,到白云朵朵,从黑色印象,到碧水湖光,这座城正经历一次美丽的嬗变,山阳故城,你怎么还能坐的住,睡得香?我期待你的梦醒,盼望重振你得荣光!

山阳故城断想□常 魁

焦作市山阳区中星街道李河村,西距焦作中心市区只有 2 公里左右。这里曾是焦作现代陶瓷工业的发源地,也是焦作最早用近代技术开挖的煤炭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大型煤矿。现在的李河村,有 3000 多口人,他们大多是碗窑窑主和碗匠的后人,其中李姓占一半以上,有两千多人。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李河村民陆续迁出了李河沟,在沟上建设了新村,1.5公里长的李河沟逐渐沉寂下来。如果没有人指引,外人根本不会注意,在地平面下还有一个正在沉睡的古老村落。

李河,顾名思义是一条河,只不过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1.5公里干河沟,平时无水,只有在下雨时,才会有雨水顺沟而下。在老村子里,一棵老榆树不知倒下多少年了,一头俯伏,一头搭在一座平房顶上,顽强地生长着。让人奇怪的是,村民们说,这棵树竟然长成了李河沟的模样,李河沟怎样折,它就怎样折,李河沟怎样弯,它就怎样弯。

在李河老村,有非常好的老房子、老窑洞、老祠堂以及老树古木。在这里,时间仿佛一下子静止了,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建民居之美,还能真切感受到时间的静态美和力量美,加之隐蔽在李河沟里,犹如藏在城市边缘的世外桃源,乍然相遇,如故人,如情人,流连忘返,难舍难分。

历史上,李河居民在河岸两旁傍河而居,同时为了做碗方便,窑户们大都挖洞而住。李河村的窑洞,洞连洞,洞套洞,分主洞、拐洞、明洞、暗洞,甚至在里面还挖有地道,以防兵匪。

现在的窑洞,大都保护完好,无论是里面还是外面,都砌了一层砖加以保护,再向外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就是完完整整的窑户之家了。这些窑户的院子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砖墙喜欢用烧碗的碗笼(即匣砵)和砖混合砌墙;二是土墙的土里随处可见陶瓷碎片。以李河碗为主的陶瓷文化不仅深深根植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里,也成为这个村子的村根和乡魂。

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窑户们就是这样住在窑洞里生息劳作。窑洞里冬暖夏凉,碗匠做碗,冬天冻不着,夏天热不着,做出来的碗坯,还不容易干裂。而孩子们可以在里边捉迷藏,玩游戏,特别开心。尤其在夏天的时候,院子里的大树枝繁叶茂,石榴花也开满了枝头,整个李河沟是那样的美丽祥和而又充满活力。

“李河碗,柏山缸,七坊的姑娘不用相。”这句民谣说的是民国以前焦作当地最有名的两个特产,其中之一就是李河碗。而李河做碗的兴起,则与李河李氏有关。

李河李氏源于修武李庄李氏,始祖为李浩德,二世祖为李壬,三世祖李刚在明代成化年间 (1465-1487)从奉政村 (今修武县郇封镇李庄村)迁至墙北村,其长子李茂开始在李河从事瓦陶生产,并摸索出制碗技艺,建立了李河碗业最早的作坊。其后李刚二子李荫、四子李堂、五子李朝也迁居李河,只有三子继续留居墙北。李河李氏人丁兴旺,家大业大,到民国十九年 (1930 年),已传至十九世,有80户,520口人。民国初年,李河李氏十五世裔孙李广志捐出自家的土地,率领族人创修了李氏宗祠,成为李河最好的建筑,至今屹立在李河老村最好的位置上。

李河碗窑在清末达到顶峰,有窑户 72 户,碗匠约 2000 人,盘轮 500余盘,平均每个窑户有盘轮7盘,碗匠 30 人。当时,在李河看一个人的家庭实力,不是说他有多少钱、多少间房,而是看他有多少盘轮。

李河碗在民国时一度成为河南省政府馈赠客人的礼品。1930 年的

《修武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革命军进展至河南时,省政府会客厅亦曾提倡国货起,购买此碗以献客者。”并远销开封、新乡、道口甚至更远,在河南省的商丘和安徽省境内都设有专门销售李河碗的货栈,成为焦作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先是成立了李河碗业合作社,后来又以碗业合作社为基础,拆分成立了焦作陶瓷一厂、陶瓷三厂、耐火材料一厂 (简称耐一)。习仲勋副总理曾在1959年8月视察耐一,对该厂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怀、支持和鼓励。据说,习仲勋副总理在视察耐一后,专门为该厂特批了 40 辆汽车,成立了耐一汽车运输队。要知道,在当时的焦作,运输工具还是以马车和平车为主,全市汽车总量只有190多辆,包括公交车和机关用车。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

焦作的陶瓷业一度占据河南陶瓷业的半壁江山,四个陶瓷厂曾是焦作最大的创汇企业,陶瓷业成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焦作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把李河推向辉煌鼎盛的,则是煤炭。李河就像一个被造化钟爱的幸运儿,天赋异秉。这个村子恰好坐落在一座巨大的煤田上,这就是李河煤田。李河的煤炭开采历史很早,可以上溯到北宋甚至更早,李河碗窑的燃料就是煤炭。清朝光绪年间,仅李河、马村一带的小煤窑就达 800 余家。

清朝末年,英国的福公司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了焦作一带的煤炭开采权,在焦作用近代技术工艺开采煤炭,并形成了以李封为中心的中站矿区。为了对抗福公司,焦作及河南的民族资本家整合本地的小煤窑,先是成立了三个公司,后来三个公司又合并为中原公司,同样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在李河一带开采煤炭,产量迅速赶超福公司,形成了“东有李河,西有中站”的两大矿区局面,迫使英福公司与中原公司谈判、合作,成立了福中公司,后又改名为中福公司。当时的李河矿区的煤炭产量,达到整个中福公司产量的三分之二。不仅如此,李河煤热量大,无臭无烟,所谓

“香砟”即指李河煤,大量用于出口,据传今天的英国王室采暖所用煤炭,还是当年从焦作李河进口的“香砟”。

当时,李河矿区有4个竖井,年产量达到 90 多万吨。煤炭工业的兴起,带来了李河前所未有的热闹和繁荣。早在 1924 年,李河矿区的工人就达到 11000 多人,居住人口 50000多人。那时的李河矿区,称之为“十里洋场”并不过分,形成了矿工居住区中原里和商业区百间房,并以此为

中心向四周扩展,先后增添了马市街、面食街、菜市街、新民街、裤裆街、东南口、北沟、东沟、羊卧园等居住区,并配套建设了医院、学校、剧院、公园等市政公共设施。位于李河的中原大戏院,可同时容纳 2000名观众,是同时期河南省最大的戏院。

1937 年 日 军 侵 华 战 争 全 面 爆发。为了不把李河煤矿留给日本人,时任中福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孙越崎力排众议,决定把中福公司在焦作的设备拆迁转移到大后方,第一批拆迁的就是李河矿区的设备。拆运完毕,李河煤矿的矿井随即被淹,彻底废弃,李河曾经“外滩”般的繁华,从此难见昔日盛景。

李河的近代工业如此发达,产业工人如此密集,这里也就成为我党在河南开展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心之一。从道清铁路工人大罢工,到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李河的碗匠和铁路、煤矿工人都积极参加,斗争坚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焦作依靠的中坚力量。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称赞焦作的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这些“特别能战斗”的焦作煤矿工人,就包括一万多名李河煤矿工人。当时我党在焦作的地方领导人,都曾以矿工或其他身份作掩护,在李河一带领导当地的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及学生、知识分子等,与资本家、与凶残的日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武装,进行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代表人物有曾任河南省委常委、焦作特委特支书记冯金堂,焦作地方工委书记张方来等,他们光辉壮烈的事迹永载史册。

如今,李河的煤炭工业早已走入历史,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李河碗窑熄火近 70 年,残酷的革命斗争已经远去,血火硝烟只在党史中弥漫。

回顾历史,如果没有李河的过去,没有李河世世代代村民们的奋斗和血泪,没有李河一带人民群众和煤矿工人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就不会有焦作繁荣发达、文明富裕的今天。

李河碗业和李河煤矿在焦作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它们曾经支撑了焦作现代工业的发展。李河沟,它是焦作从明清至现在,农耕文明、手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产业进化标本。同时,它也是焦作工运史和革命史应该被牢牢铭记的地方,它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德育价值,无从替代。

李河沟,虽然现在多少有点蒙尘,但她的内在光华实在难以掩盖。不久的将来,在重新定位、规划建设之后,她一定会给世人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和震撼。

繁华落尽李河沟□王保成

李河村有着烧制陶瓷的悠久历史,图为该村建设的碗沟历史文化墙。本报记者 翟鹏程 摄

我们在太行山上呼唤,呼唤真情与关怀看啊,志愿的星星之火,在这片土地熊熊燃烧我们在黄河之畔呼唤,呼唤文明和奉献听啊,公益的小小梦想,在这片土地茁壮成长

没有性别的区分,没有年龄的局限我们集合,我们出发,我们是挺进“四城联创”的主力军不受时间的约束,不受距离的隔断我们集合,我们出发,我们是共创温馨家园的先锋者

没有壮语豪言,行动就是我们的名片我们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把理想变成躬身实践没有名利盘旋,付出就是我们的答案我们从心出发勇往直前,将蓝图绘成时代新篇

我们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播撒把春天的信息传达,把希望的种子种下我们像腊梅花一样暗香浮动将幸福的明天开启,将友谊的坐标拉近

我们是焦作志愿者,我们携手同行,一路欢歌我们是文明的使者,我们书写传奇,缔造荣耀我们啊,共同擎起一座城市的志愿高度我们啊,共同开启“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的辉煌明天

焦作,一座城市的志愿高度□朱自力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