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一生奉献报党恩 - shwb.bingtuannet.comshwb.bingtuannet.com/pc/att/202004/17/e75cee58-78...1“. 党的恩情似海深,能为革 命事业作出一些贡献,是我一生 的光荣。”在十三师黄田农场朝阳

——兵团发展历史连环画之一○六

一生奉献报党恩一生奉献报党恩□王鸿庆/绘

(本版图文均据《兵团日报》)

12画说兵团本版编辑:陈艳玲电话:0991-2618273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公众号

2.1929 年,龚昌余出生在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因为家庭贫苦,十几岁的龚昌余在南京市靠拉人力车贴补家用。后来,国民党部队撤退时,龚昌余不幸被抓去当苦力。

3.1949年,南京解放,龚昌余被解放军救了出来。救他的老兵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解放军,龚昌余喜出望外。此后,他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七○师二○八团,参加了渡江战役、舟山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1959 年,龚昌余响应党的号召,带着妻子刘振英来到新疆,被分到哈密县第1国营农场(今十三师黄田农场)。当时的黄田农场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条件艰苦。到第二年春天,和龚昌余一起来的300多人就剩下28人,包括龚昌余夫妇。

5.龚昌余说:“我是一名军人,军人决不会屈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要有担当,有责任,决不能当逃兵。”刘振英也毅然决然选择留下来。

6.开荒造田的日子非常辛苦,龚昌余与大家每天凌晨3时就起床,担土、挑沙子、平整土地,加班加点干活,有时实在累得不行,就地躺倒休息几分钟,爬起来继续干。

1.“党的恩情似海深,能为革命事业作出一些贡献,是我一生的光荣。”在十三师黄田农场朝阳小区的楼房里,今年90岁的龚昌余老人动情地说。每当讲起自己当年的故事,老人依旧热血沸腾。

1958年,哈密县第1国营农场(今十三师黄田农场)筹建规划时,呈现在老一辈拓荒者眼前的是戈壁瀚海。每起大风,黄沙滚滚,举目四望,满眼荒凉,没有一丝生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老一辈拓荒者将“荒田”易名为“黄田”,寓意金黄色的稻谷堆满田地,年年大丰收。他们推平沙丘、移走沙包、引来雪水,边开荒造田,边植树造林,锁住了风沙,使荒漠变良田,戈壁成绿洲。

为了防风固沙,农场1963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多年来,黄田农场对植树造林工作高度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专门成立绿化领导小组。黄田农场广大干部群众养成了植树造林的好习惯,每年春、秋两季主动参加义务植树劳动。黄田农场连续多年被十三师评为“植树造林先进团场”。

■相关链接

7.龚昌余夫妇住的是四处漏风的土坯房,寒冷的冬夜里,他们经常冻得瑟瑟发抖。床头桶子里的水,到了早上就结成了冰疙瘩。食物有限,每人每天只有一斤多的口粮。

8.条件虽然艰苦,但龚昌余和妻子从未想过离开。当一条条整齐平坦的条田出现在龚昌余眼前时,他和妻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9.1966 年,农场开始修建渠道。炙热的夏天,龚昌余光着膀子担土、垫渠,汗水流过被扁担磨破的伤口,疼痛难忍。刘振英干起活来也不惜力气,寒冷的冬天,她挽起裤腿,跳进渠道和男同志站在一起,干着同样的活,落下了很多病根。

10. 龚昌余和妻子将青春奉献给了农场,见证了农场的成长和发展,却没有自己的孩子。如今,90 岁高龄的龚昌余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声若洪钟,军人本色不变。

①①

②②

④④

③③⑤⑤

⑥⑥

⑦⑦

⑧⑧

⑨⑨

⑩⑩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