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兵团发展历史连环画之一一生奉献报党恩 一生奉献报党恩 王鸿庆/绘 (本版图文均据《兵团日报》) 12 画说兵团 本版编辑:陈艳玲电话:0991-2618273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2.1929 年,龚昌余出生在江 苏省邳县(今邳州市)。因为家庭 贫苦,十几岁的龚昌余在南京市 靠拉人力车贴补家用。后来,国 民党部队撤退时,龚昌余不幸被 抓去当苦力。 3.1949 年,南京解放,龚昌余 被解放军救了出来。救他的老兵 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解放军,龚昌 余喜出望外。此后,他被编入中 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七八团,参加了渡江战役、舟山 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光荣地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1959 年,龚昌余响应党的 号召,带着妻子刘振英来到新疆, 被分到哈密县第1国营农场(今 十三师黄田农场)。当时的黄田 农场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条件 艰苦。到第二年春天,和龚昌余 一起来的 300 多人就剩下 28 人, 包括龚昌余夫妇。 5. 龚昌余说: “我是一名军人,军人决不会屈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 员就要有担当,有责任,决不能当逃兵。”刘振英也毅然决然选择留下来。 6.开荒造田的日子非常辛苦,龚昌余与大家每天凌晨3时就起床,担 土、挑沙子、平整土地,加班加点干活,有时实在累得不行,就地躺倒休息 几分钟,爬起来继续干。 1. “党的恩情似海深,能为革 命事业作出一些贡献,是我一生 的光荣。”在十三师黄田农场朝阳 小区的楼房里,今年90岁的龚昌 余老人动情地说。每当讲起自己 当年的故事,老人依旧热血沸腾。 1958 年,哈密县第 1 国营农场(今十三师黄田农场)筹建规划 时,呈现在老一辈拓荒者眼前的是戈壁瀚海。每起大风,黄沙滚 滚,举目四望,满眼荒凉,没有一丝生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老 一辈拓荒者将“荒田”易名为“黄田”,寓意金黄色的稻谷堆满田 地,年年大丰收。他们推平沙丘、移走沙包、引来雪水,边开荒造 田,边植树造林,锁住了风沙,使荒漠变良田,戈壁成绿洲。 为了防风固沙,农场1963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多年来, 黄田农场对植树造林工作高度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 力,并专门成立绿化领导小组。黄田农场广大干部群众养成了植 树造林的好习惯,每年春、秋两季主动参加义务植树劳动。黄田 农场连续多年被十三师评为“植树造林先进团场”。 相关链接 7. 龚昌余夫妇住的是四处漏 风的土坯房,寒冷的冬夜里,他们 经常冻得瑟瑟发抖。床头桶子里 的水,到了早上就结成了冰疙 瘩。食物有限,每人每天只有一 斤多的口粮。 8.条件虽然艰苦,但龚昌余 和妻子从未想过离开。当一条 条整齐平坦的条田出现在龚昌 余眼前时,他和妻子忍不住流下 了泪水。 9.1966 年,农场开始修建渠 道。炙热的夏天,龚昌余光着膀 子担土、垫渠,汗水流过被扁担 磨破的伤口,疼痛难忍。刘振英 干起活来也不惜力气,寒冷的冬 天,她挽起裤腿,跳进渠道和男 同志站在一起,干着同样的活, 落下了很多病根。 10. 龚昌余和妻子将青春奉 献给了农场,见证了农场的成长 和发展,却没有自己的孩子。如 今,90岁高龄的龚昌余耳不聋, 眼不花,说话声若洪钟,军人本 色不变。

一生奉献报党恩 - shwb.bingtuannet.comshwb.bingtuannet.com/pc/att/202004/17/e75cee58-78...1“. 党的恩情似海深,能为革 命事业作出一些贡献,是我一生 的光荣。”在十三师黄田农场朝阳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一生奉献报党恩 - shwb.bingtuannet.comshwb.bingtuannet.com/pc/att/202004/17/e75cee58-78...1“. 党的恩情似海深,能为革 命事业作出一些贡献,是我一生 的光荣。”在十三师黄田农场朝阳

——兵团发展历史连环画之一○六

一生奉献报党恩一生奉献报党恩□王鸿庆/绘

(本版图文均据《兵团日报》)

12画说兵团本版编辑:陈艳玲电话:0991-2618273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公众号

2.1929 年,龚昌余出生在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因为家庭贫苦,十几岁的龚昌余在南京市靠拉人力车贴补家用。后来,国民党部队撤退时,龚昌余不幸被抓去当苦力。

3.1949年,南京解放,龚昌余被解放军救了出来。救他的老兵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解放军,龚昌余喜出望外。此后,他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七○师二○八团,参加了渡江战役、舟山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1959 年,龚昌余响应党的号召,带着妻子刘振英来到新疆,被分到哈密县第1国营农场(今十三师黄田农场)。当时的黄田农场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条件艰苦。到第二年春天,和龚昌余一起来的300多人就剩下28人,包括龚昌余夫妇。

5.龚昌余说:“我是一名军人,军人决不会屈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要有担当,有责任,决不能当逃兵。”刘振英也毅然决然选择留下来。

6.开荒造田的日子非常辛苦,龚昌余与大家每天凌晨3时就起床,担土、挑沙子、平整土地,加班加点干活,有时实在累得不行,就地躺倒休息几分钟,爬起来继续干。

1.“党的恩情似海深,能为革命事业作出一些贡献,是我一生的光荣。”在十三师黄田农场朝阳小区的楼房里,今年90岁的龚昌余老人动情地说。每当讲起自己当年的故事,老人依旧热血沸腾。

1958年,哈密县第1国营农场(今十三师黄田农场)筹建规划时,呈现在老一辈拓荒者眼前的是戈壁瀚海。每起大风,黄沙滚滚,举目四望,满眼荒凉,没有一丝生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老一辈拓荒者将“荒田”易名为“黄田”,寓意金黄色的稻谷堆满田地,年年大丰收。他们推平沙丘、移走沙包、引来雪水,边开荒造田,边植树造林,锁住了风沙,使荒漠变良田,戈壁成绿洲。

为了防风固沙,农场1963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多年来,黄田农场对植树造林工作高度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专门成立绿化领导小组。黄田农场广大干部群众养成了植树造林的好习惯,每年春、秋两季主动参加义务植树劳动。黄田农场连续多年被十三师评为“植树造林先进团场”。

■相关链接

7.龚昌余夫妇住的是四处漏风的土坯房,寒冷的冬夜里,他们经常冻得瑟瑟发抖。床头桶子里的水,到了早上就结成了冰疙瘩。食物有限,每人每天只有一斤多的口粮。

8.条件虽然艰苦,但龚昌余和妻子从未想过离开。当一条条整齐平坦的条田出现在龚昌余眼前时,他和妻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9.1966 年,农场开始修建渠道。炙热的夏天,龚昌余光着膀子担土、垫渠,汗水流过被扁担磨破的伤口,疼痛难忍。刘振英干起活来也不惜力气,寒冷的冬天,她挽起裤腿,跳进渠道和男同志站在一起,干着同样的活,落下了很多病根。

10. 龚昌余和妻子将青春奉献给了农场,见证了农场的成长和发展,却没有自己的孩子。如今,90 岁高龄的龚昌余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声若洪钟,军人本色不变。

①①

②②

④④

③③⑤⑤

⑥⑥

⑦⑦

⑧⑧

⑨⑨

⑩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