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那根细细的线,如同一道长长的情丝

难忘儿时﹃温暖牌﹄毛线衣

2015年1月19日星期一

周刊热线:84910259 13812391599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肖莉 电脑排版:肖莉 校对:沈楚

给爱的人写封信吧,亲人,爱人,朋友,一切你爱的或者爱你的人。无论远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不要怕麻烦,字里行间琐碎的语言,也许并无什么紧要的表达,却一定能拉近两颗心的距离。因为重要的,是一份细腻的感情牵挂。

即日起,靖江日报社联合靖江网举办“给TA写封信”活动,来信将刊登在报纸每周一的《生活周刊》,只要文笔够动人,就有可能获得知玉堂提供的玉石大奖!

投稿方式:将所有文章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或 者 拨 打84910259咨询。

知心、知己、知爱

知 玉 堂

地址:人民中路139号(国际大酒店南)电话:81165006 13228750888

对于矛盾我们应该自己解决

微生活

陈顺桥:经营旧书,乐在其中

亲爱的老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用写信这种方

式交流更好。这几天,你在和我“冷战”。我知道,这是你的一种自我防御,因为你现在很困惑,也很苦恼,甚至有点迷茫。

因为你是女性,女性天生比较细腻、多疑、多愁善感。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对于很多事情,你总是担心考虑不周全,所以会把我们家庭中的事情不由自主地拿去询问别人,包括你的父母和哥嫂们。

可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这里面很多事情毕竟是我们夫妻之间的事,别人又怎么可能真正懂得呢?尽管他们很多时候是好意想要帮你,但是我们小家庭的事,他们是不可能真正懂得的。

一旦真的有了事情,还是只能靠我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别人很有可能是好心,但是有时候也成了“帮倒忙”。我们自己的事情应该由我们俩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讲,再不要去找你的父母、兄弟们出谋划策,那样不仅会给他们带去不快乐,而且会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矛盾和麻烦,到最后,可能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我们不需要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家庭琐事中来,甚至用武力!那是没用的,相反只能把小事变成大纠纷,把夫妻间的口角和琐碎矛盾转化成大矛盾,那不是在给家庭带来灾难吗?你说呢?可是,你知道吗?我也很不容易,我也很疲惫、很苦恼、很无奈……很多时候我也是有苦无处诉,双眼紧盯天花板把伤心的泪水流向肚里啊。

所以我恳求你,亲爱的老婆,如果有什么苦恼或委屈,你尽量直接告诉我。我一定抽时间,静静地听你说。

对待父母,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和办法。

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在发生改变。父母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并不是大人说的观点就一定完全正确。对于他们的意见,千万不要盲目地随从。如果他们的意见正确,我们应该采纳;如果不正确,我们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办。

我希望,我们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自己的生意和照顾孩子上。现在这个社会不用我过多描绘,你也清楚它有多现实。

对于孩子,必须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受到正确的引导。你知道,你和我以及我们的长辈们,都是因为没有太多文化所以才受了那么多苦,上一辈的苦难绝不能在下一辈身上重演。

老 孙

说陈顺桥是一个爱书之人,一点也不为过。他的书房不大——不到二十个平方,书却多得放不下,连衣柜也被塞满。

当初搬家时,陈顺桥曾经细细点过他的藏书数量:足有八千多册。这些藏书,是他二十多年从各处不断淘来的。他说自己最爱读的是各种历史故事或是历史小说。“《石头记》我读了四五遍,我有很多个版本的《石头记》,这几套书我花了几千元。”陈顺桥说。

在陈顺桥的书房里,放了好多张宝贝外孙女的照片,不能否认,这个可爱天使的到来,让他跟原本幸福的读书时光暂时告别。陈顺桥最怀念的,是他在十多年前那种疯狂读书、买书的状态。那时,他看到一些精美的套装书,会想方设法、省吃俭用全部买下。还曾经跑到江阴、无锡等地的旧书市场,专门淘书店里罕见的书。

陈顺桥对书的痴迷,也深深影响

了女儿陈璐。陈璐说,从自己有记忆开始,父亲总是在书房里忙乎,上学时,就算冒着被老师叫家长的危险,也会在书桌里偷偷藏着一本小说,课间大家相互传阅。周末,陈璐喜欢待在书店里,没钱买书,就铺上报纸在地上一坐一整天,自带水和干粮。她喜欢王小波、王朔等作家笔下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迸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这句热血沸腾的话让陈璐喜欢上郭沫若的话剧《棠棣之花》,受此启发,她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棠棣”。

书太多,陈顺桥想到了交流:出售掉一些暂时不需要的书,再买些想要的书。在女儿的帮助下,他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了一家“靖江书店”,四年多来,小小的网店已经收获了四千多个“赞”。

“这么些年,读书并没有让我得到某些东西,但它让我不那么需要某些东西了。”陈璐的这句话,老爸深表赞同。

一件毛衣一份记忆

上周五,80 后导游王小燕在翻看报纸时,一则消息吸引了她的注意:市环保局女职工响应“恒爱行动·家庭亲情一线牵”公益活动,放弃休息时间,用市妇联发放和自己购买的爱心毛线,为对口支援的新疆昭苏少数民族家庭儿童编织毛衣,给他们送去一份冬季的温暖。图片上,阿姨们手拿银针,聚精会神,桌上的毛衣已有了两条袖管。看到这儿,王小燕一下子想到了儿时母亲织毛衣的情景。与单位的同事说起有关小时候穿毛衣的片段,她忽然发现,很多人对“手织毛衣”都有深切的记忆。

家住中天城市花园的陆继芬是个 80后,在她的印象中,自己的毛线衣都是由妈妈手织,但妈妈的手艺不算好,织出来的毛衣没有花色,也没有图案。“我自小就挺懂事,知道不与人攀比,妈妈织成什么样,我都会穿,从来不会因为穿得不漂亮而吵闹不休。”陆继芬说,秋冬季节,妈妈在灯下织毛衣的情景天天能见到。因为织毛衣是个费时间的活,不是一两天就能搞定的。妈妈每天织得小心翼翼,当发现织错时,就要拆了又重新来过,直到感觉满意为止。为了快点满足自己早早穿上毛线衣的心愿,妈妈总是一有时间就织,有时自己一觉

睡醒,妈妈依然坐在灯下,银针翻飞,仿佛永不知疲倦。

艰苦年代的温暖场景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 70 后对毛线衣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我有一个姐姐,和很多家庭一样,作为妹妹的我,小时候只能穿姐姐的旧衣服,外套、裤子、鞋子,当然也包括毛线衣。”网友“布衣布袄”是个 70后,她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的日子很艰苦,吃穿都差。

“每到秋末,田里的农事忙完,母亲便开始张罗全家人过冬的衣物。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几个小孩就着美孚灯写作业,作业写完,若父亲兴致好,便会给我们讲山海经。妈妈则坐在旁边织毛衣,若织的是我们的,她一段时间后便拿来我们身上比量一番,以试大小长短。那些冬夜,我们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然而却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时光。姐姐穿了嫌小的毛衣,我穿着一两年,若再嫌小,母亲便会在袖口处,找来一些零碎毛线,织出一段来接上去。所以,我的毛衣,袖口一般都会有几种颜色,红黄蓝绿,我倒也不嫌弃,依然觉得好看。”

“柜子里藏满了毛衣和长裙,有些虽已过时却舍不得扔。毛衣是我的珍爱,那用一条细细的线织出来的上衣或背心,带着妈妈的体温,穿上它,如同扯着一道长长的情丝。”对于

毛衣,70后靖江作家曹敏有着近乎执着的偏爱。

DIY时代强势回归

手工编织毛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一门手艺。后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人们放下了手中的针线,自己动手编织毛衣的人越来越少。不过,时尚总是在不断变化,如今,手工毛衣凭着独特的魅力,让不少人钟情于它。

胡女士在车管所附近开了一家日用品小超市。每到秋冬季节,她的小店里每天都会迎来几个常客,大家带了各自的银针和毛线,在小超市里边织毛衣边聊天,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胡女士那一手织毛衣的好手艺让人羡慕,除了条纹衫、POLO衫之外,她还能在毛衣上织出图案,小熊或小兔都不在话下。也曾有年轻的美眉不相信,从网上下载了一张喜洋洋的图片让她照着织,不出一个月,她依葫芦画瓢织好了毛衣,还别出心裁地从网上买了喜洋洋的纽扣订好,挂在店里时,不知情的人总会询问:

“这么好看的毛线衣,在哪买的,什么牌子?”

在这个推崇DIY的年代,手工编织毛衣强势回归,着实令人惊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喜欢手工编织毛衣的并不仅仅是中老年人,也有一些年轻人,她们中以准妈妈居多。

□本报记者肖莉

渐行渐渐行渐远远的风景的风景

□本报记者肖莉 摄 影陆衡

寒冷的冬季,一件羽绒服,一件羊绒衫是很 多 人 的 御 寒“ 法宝”。在各种轻薄毛衫大行其道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一针一线编织出来、带着母亲体温的毛线衣呢?

微生活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