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祝鸣华 编辑邮 … · 最爱夜深读聊斋。不过,唐僧玄奘翻译 的《心经》,倒是常常恭录诵读的。 日本人也喜欢抄写《心经》,所据

远离颠倒梦想陈茗屋

! ! ! !孙悟空的故事是很小就喜欢的,可惜从来没有通读过《西游记》。古典长篇小说我都不大喜欢,《三国演义》《红楼梦》都没有通读过。《水浒》也是因为“好在投降”,当年上面号召,才勉强读了一遍。我喜欢的是《聊斋志异》,最爱夜深读聊斋。不过,唐僧玄奘翻译的《心经》,倒是常常恭录诵读的。

日本人也喜欢抄写《心经》,所据也是中国传过去的玄奘译本,就是比我们常见的版本多了二个字。“远离颠倒梦想”作“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他们说,最早的译本有“一切”的。是吗?不知道。这一方“远离颠倒梦想”(图一)是清

末篆刻大师黄牧甫的早年作品。是他创作的《波罗蜜多心经印谱》中的一枚。黄牧甫出生在皖南黟县的黄村。那

是一个很闭塞的小村。他在少年时代即喜欢弄刀舞笔。大概那时只见到少量浙派和不入流印家的作品,所以无所适从,刻得杂乱无序。光看他的早年作品,谁也猜不到,这个土不拉叽的黟山人,竟然会成为足以和吴昌硕抗礼的篆刻大师。转折点在于他走出田

埂,去了南昌。他的胞弟在那里开了一家照相馆。清末,照相可是时髦之极的洋玩意。老弟还会画像。现在流传的黄牧甫五十四岁小像 (图二),长期以来都被误为照片,其实是他老弟手绘的。在南昌,黄牧甫见到

了许多好书好印谱。据说他常去书铺看书,免费为店主题耑写签条为答。不意被当时江西学政汪鸣鸾看到并加以关照。汪氏是金石学家,亲戚吴大澂、张之洞俱为晚清的巨宦。尤其是吴大澂,在金石学上的造诣可谓巨擘。黄牧甫从南昌到广州在吴大澂幕下获得了许多指导和帮助。当时,吴氏是广东的封疆大吏。“远离颠倒梦想”一

印,很明显地受到了吴让之的影响。吴氏是比黄牧甫早生五十年的大师。这方印章,应该是黄牧甫到了南昌以后的作品。在南昌,他一定见到了吴氏的作品,深受其影响,创作了许多吴风印作,且深得其精髓。

吴让之是“印从书出”的旗手。他的篆刻特别强调篆书的重要,特别强调“以篆驭印”。作品富篆书的风韵和流转美。青年黄牧甫师法吴让之,由于自身

的篆书功力过人,把握得十分准确到位。这一方“远离颠倒梦想”,即使杂在吴让之印谱中,也是一方醒目的佳作。六个字的印章,一般往往安排成三

行,因为拉长的篆字容易表达长腿的魅力。作二行安排,每个字都是扁方的,不易讨巧。但是这六个字,虽然从难从险,却倜傥风流,丝毫不见窘迫尴尬状。显示了作者篆法、章法的出色的驾驭力。而且,黄牧甫运刀,绝对的高人一等,真所谓使刀如笔。看这六个字,线条的抑

扬顿挫,恰到好处,其韵味之隽永,犹如邓丽君的动人歌声。

印中的“梦”,虽然和其他五字一样

均为秀美的小篆,但在写法上撷取了大篆的复杂写法。黄牧甫的用意很明显,因为“远离颠”三字笔画较多,较复杂。而“倒、想”相对而言,稍嫌简单,倘“梦”也用常见的写法,则“倒梦想”一行会显得单薄。在章法上,他取和谐一路的手法。黄牧甫师法吴让之风格的印作,数

量相当多,成就相当高。说一个笑话:比“远离颠倒梦想”晚几年,黄氏创作过一个“许镛印信”(图三)。前些年,日本篆刻

“巨匠”小林斗盦,竟把这方黄牧甫的印作当作吴让之的佳作,收在他编著的皇皇巨著的吴让之卷中。而小林又极为贬低黄牧甫乱捧吴让之。榻榻米上的“巨匠”,真的有点滑稽。

黄牧甫的篆刻成就,学吴让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后来浸淫在三代秦汉鉨印、青铜器款识,熔大小二篆于一炉,开创了自己高洁挺劲的新天地,成为一代宗师。

黄氏离开南昌以后,长期生活在广州。又去过北京国子监、武昌……以前一直以为他没有到过清代篆刻的花园上海和杭州。近来有资料披露,他到过上海和杭州,只是各待了三四天而已。有过艺术活动吗?不知道。遗憾。黄牧甫在上世纪初六

十岁时即逝于家乡。吴昌硕在上海生活的辉煌时期,上海人很少有知道黄牧甫其人的。过去在江浙一带,黄氏的作品也很少

见到。曾听华太师华镜泉老人和龚馥祥老人说过一件奇事: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他们为上海西泠印社从事钤拓印谱之役。有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陌生顾客,拿来了十九方黄牧甫印章,委托拓制印谱。他们在钤拓时,随手把拓好的印章放在旁边窗台上,窗外是一条弄堂。不一会儿,十九印不翼而飞。猜想是被弄堂过客攫走。急得满头大汗走投无路。奇怪的是,这位顾客再也没有出现过。社会变动,旧貌换新颜,老板遂把钤拓好的印谱散页卖给了望云草堂张鲁厂先生。

!

图二

"

图三

"

图一

十日谈流光小物件

责编:贺小钢

新民网:www.xinmin.cn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13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祝鸣华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赏心悦目蛤蜊油张映勤

! ! ! !蛤蜊是一种海洋性贝类,壳硬肉嫩,味道鲜美,极富营养价值。如今在大城市的高档饭店中,蛤蜊成了餐桌上相当普遍的海鲜食品。但是在我小的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使在我生活的沿海大城市,蛤蜊还是十分罕见的东西。我们接触的是用它的壳做成的一种全油性护肤用品———蛤蜊油。它具有滋润皮肤,防止干裂的作用,曾经是最为大众化的护肤佳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贫困,只能满足于吃饱穿暖,当年的化妆品基本绝迹,什么眼影唇膏粉底霜,什么面膜柔肤水增白蜜,没那么多名堂。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久已有之,即使不为化妆,皮肤的保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一张脸,从古到今,都是人们重点保护的部位,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

“爱美一族”们想在脸上下功夫,留住青春的光彩,也苦于无计可施,无物可用。讲究一点的出门前抹一点凡士林、雪花膏,重在护肤,谈不上化妆。那时候的护肤品有一个通称的名词———“擦脸油”,通俗易懂,以一概全,突出了人们脸部保护的重视。当年护肤

品中最为流行、最为大众的似乎非蛤蜊油莫属。在我小的时候,冬季寒冷干燥,呼呼的西北风刮着,泣鬼神、惊天地,加上人们的穿戴又相对简陋,所以一到严冬,我的手脚经常冻裂,脸上被吹得像剐蹭了道子的小苹果。手脸吹皴了冻裂了,没别的办法,抹上点蛤蜊油,权当护肤美容。当年,几乎街上所有的百货

店杂货铺都出售蛤蜊油,它价格便宜,实用耐用,深受广大市民

的喜爱。每到秋冬季节,我出门上学

前,姥姥都在我的脸上手上抹一点蛤蜊油。北风凛冽,严寒刺骨,蛤蜊油保护着我们稚嫩的肌肤。到了教室,屋里点着火炉,可我的双脚还是被冻裂了。放学

回到家,姥姥会把我的鞋袜脱下,在脚后跟的冻伤处抹的还是蛤蜊

油。小小的蛤蜊油陪伴我们走过一个个寒冬,迎来一个个春天。当年的蛤蜊油视蛤蜊壳的大

小分几个等级,一般有乒乓球大小。在我的印象中,小盒的蛤蜊油只卖 !分钱。

蛤蜊油虽然价廉,却也物美,不用说它的护肤功效,仅就外包装而言,绝对赏心悦目:蛤蜊壳完整洁净,光泽呈牙白色,上面涂上薄薄的蜡质,光滑柔润,贴有精致的商标,如同精巧

漂亮的天然工艺品。城市中的孩子有不少是通过蛤蜊油认识贝壳的,姑娘们衣兜里装上蛤蜊油到学校上学,课间掏出来相互比较着,看看谁的蛤蜊壳更大,图案条纹更漂亮。蛤蜊油代表着那个年代孩子们对美丽的向往,对幸福的满足。现在想想,用蛤蜊壳做包装

有点不可思议,从它的挑选分类、处理加工到灌装原料、包装运输,得需要多少工时工序,得包含多少人的辛勤劳动。也许是因为当时原材料紧张,加上劳动力价格低廉,这才有可能使蛤蜊油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不算经济账,蛤蜊油实

在是一种既经济实惠又绿色环保的护肤佳品,它为贫困时代的人

们做出过特殊的贡献。

明日请看

《那时的菜篮子》。

想念兰花

陈德平

! ! ! !家乡会稽山一带多兰花,从小居住于此,对兰花已熟稔于心。早年头,一些山农携山货于菜市场出售,常捎带些兰花,以花苞多寡论价,价钱十分便宜,一株要不了多少钱。那时,居民家园中屋里大都置有一二盆兰花,既常见又普通。记得小时候,邻居小外婆屋中堂前的一张长条桌上放置着一盆兰花,花盆是青花瓷的,如剑般的叶子飘逸而傲然,泛着碧绿的光,其间茎上淡绿色

的花朵似张开的蝴蝶,娉婷漫舞,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小外婆偶尔会去给兰花洒些水,拿湿布擦拭叶子。有时趁其不在,我悄悄贴近兰花,上前闻香,一股淡淡的幽香顿时袭来,沁人心脾。有人说,兰花难养,可在那片土地上,兰花无需多打理,开得总是那么鲜润、那么蓬勃。及至年少,每年的春节后,我常与同伴带着工具

上山挖野兰花。那时,正是春兰开放之际。早春的山间处处透着草木的清香。兰花喜阴畏阳,往往长于通风背阳的幽谷山崖中。我们在茂林修竹下、草丛树叶间细细搜寻,一旦拨开草叶,发现藏匿其中的兰花,就会喜不自禁,心似兔子怦怦乱跳。我总感到兰花与人是有缘分的,有时遍寻山谷也难觅踪迹;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发现一株兰花,竟引来周围一片。运气好的话,有时能撞到一株九头兰,那绿叶间齐齐挨挨地伸展着九个芦头,花苞被几层色泽糯润的衣壳紧紧包裹着,有的苞尖如张嘴的小鸟已从壳中探出,一瞬间,真让人欣喜若狂。我们小心翼翼地连根带泥挖出兰花轻轻放入袋中,兴冲冲下山而归。那时,也没什么讲究,找来一些坛坛罐罐,甚至破旧的脸盆,培上从山上带来的泥土,植上兰花。不久花苞就一朵朵地陆续绽放,弥漫开阵阵的幽香。后参军远至北国,数年未见兰花,每当春天的原

野上各色野花盛开时,不禁想起家乡山中的兰花,那幽香似乎又在鼻间萦绕。待到有年春节回家探亲,我急不可耐地又一次上山挖兰花,面对满眼的竹林,吮吸着山野的芬芳,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当回家找出花盆,再次植上一盆盆兰花时,母亲很开心,笑着说,你去部队这几年,家里还没养过兰花呢。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不是滋味。我知道母亲喜欢兰花,可兰花有期开,我却无期栽。

孔子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花身心高洁,性情淡泊,不事张扬,羞与繁花争奇斗艳,默默释放着馨香,这也是我喜爱兰花之处。日子稳定后,我一直想在自个儿家中养盆兰花,但最终没有养好。我想大概这独立于幽谷中的兰花,不适应都市里的喧闹。岁暮总是来得太快,一晃往事已在烟尘中。据说

现在家乡山中已难见兰花了,且一棵好品种的兰花价钱也大得惊人。这次趁着春节回家乡,我又去爬了一次山,虽不是挖兰花,但当看到满目苍翠时,又想起当年挖兰花的情景,脑中浮现出儿时见到的那些普通的兰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姿容嫣然,含羞不语,独自芬芳,给人一种淡淡的柔美和梦幻般的韵味。

静安诗草 春之歌!郊游

! ! ! !胡中行识: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应邀为市西初级中学开设诗词创作课程,一个学期,学生们初通诗律,习作亦有可观,继续学习,必有所成。此也可为“弘扬国学从学生抓起”提供一条佐证。

芦苇深深舟自横" 早花新燕绘春成#

更看天际升初日" 风拂碧波如镜明#(矫天予)

无名河畔小舟横" 老树新花伴草成#

又是一年好风景" 天光水色最分明#(陆书懿)

石桥亭下小舟横" 山色空蒙春意成#

远望烟波云影处" 鳞光染翠映江明。(曾文馨)

长夜窗前笔墨横" 庭中嫩叶绿初成#

埋头勤读孤灯下" 忽觉东天鱼肚明#(沃天一)

碧潭如镜野舟横" 几树蝉声梦不成#

赏景时分夜漫漫" 忽闻犬吠日将明#(丁雅婧)

疏星点点月轮横" 我自遥望万象成#

不见苍穹真面目" 只缘灯海太光明#(徐玮祎)

墙上的岁月 荆 毅

! ! ! !我不知道墙上那套相框叫什么系列,背面有一些哥特式建筑,是她在淘宝网店买的 "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组合,有十几二十个吧。先是躺在盒子里,过几天它便成了我们新家最夺目的一道风景。我们挑选了一些旧照片放进去,满满半方墙上都是过往的岁月。有女儿第一天上学的情景,面对校门孩子偎着我无助的样子依旧生动;有我第一本书签售时的场景,是一位摄影家朋友在我不知情的时候拍的,那是一个夏天的侧影;有她抱着女儿走在故乡田野,衣裳和肤色像春天一样明媚……把这么多照片同时放在一面墙上真是件有意义的事。有人说相机其实是人类对抗自然最成功的发明之一。都说岁月流逝了无痕迹,可当人们“咔嚓”一声按下快门,那一瞬间便被清晰地保存了,可以复制到墙上也可以复制到书上。不管当时你的脸上是笑、是哭,还是无法掩饰的紧张和尴尬,都会在未来的岁月中被封存,让看到它们的人追忆起一段依稀往事。

当然,除了孩子的照片,我们保存的照片里很少有哭泣的,对于成年人来说,肆意流淌的悲伤是私密,轻易不能示人,泪水往往躲在镜头后面,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心情悲伤沉痛时,几乎想不起要保留它们,也没有拿出相机的心情。我们经常在照片上看到的,不是被克制或不被克制的快乐,就是被掩饰或掩饰不了的忧伤,当然也有一些故意的滑稽与不知情的放松,那些多半是旅途中的抓拍。在照片墙上,我们可以将岁月重新组合,母亲和女儿可以一样豆蔻年华,面对镜头可以同时呈现相似的少女青涩与拘谨;女儿可以从幼稚园的懵懂,一下跳到大学时光;左边她立在老家菜园,右边却是在曼哈顿街头。时空纵横是照片墙的拿手好戏,你的青春可以与孩子青春比邻。

喜欢看童年的照片,

像是刚出土的嫩芽,纤细干净,没有艳丽,没有过多的枝蔓。照片墙上,我们可以拥有同样清澈的眼睛。当然,我没有放上那些已经逝去,永不再回来的亲人们,父亲的一生只留下一张黑白遗像,我不能放在彩色的墙上装点新家,它放在抽屉里,也放在我的记忆里,像越来越

远的农村老家一样,相见亦无事,不见偶相思。我喜欢看老照

片,我家里曾经刻意收藏过几套“老照片系列”的丛书,搬了几次家,淘汰了一大半书,“老照片系列”依旧立在书柜中。我喜欢看那些尚未凋零的青春曾经怎样被张扬着,看某些苍老安详的面容曾有过的妩媚,看那些眼波流转背后的快乐和落寞,当然不只是人物,也爱看镜头里定格的一些历史,战争和灾难,事件和风情,每一回它们都带给我别样的思考。在家里,装点一方照

片墙的确是件有意义的事,看看时光如何喂胖我们,看看孩子如何走出你的风景,看看熟悉的山河岁月,看看季节在屋檐下一茬一茬的反应,会有不一样的体味萦绕在心。用

照片装点一堵墙,看凝固的瞬间,时空交错,感受温暖也感受亲情。记得春节前夕,她在单位一年一度体检时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手术前一夜,她剪去留了二十多年的又粗又黑的长发放到窗台上。那一晚我无法入眠,深夜里一个人悄悄地立在照片墙前,看到青春岁月的她与女儿趴在老一中校园草地上嬉戏,花裙子和花树融在一起,我几乎听得见她们打闹的笑声;看她在赭山石阶上坐下来,眼睛看着我笑靥如花,满阶落叶静美。那时的她,额头上还没有现在的细纹。岁月慢慢地让我们在一个屋檐下变老,空巢后的我们,不再有青年时代的吃醋争吵,懂得默默相依相伴。爱情老了就变成亲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拿到检查报告这些日子里,她开始有意无意地教我烧菜,开洗衣机,还叮嘱我以后对女儿再温和些,不要轻易发火,立在照片墙前,每个时期的她,都看着我,像是要挥手的样子。我突然心如刀割,泪水奔流……感谢上苍,命运只是

开了一个玩笑,而没有真的痛下杀手,如今照片墙上又多了一张她的短发照。我真的喜欢这方墙,墙上的岁月温暖着我们的家,也浓缩了我的大半生。

读印札记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