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reative Desig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aster Thesis 詩意化設計模式之建構 Construction of a Poetic Design Pattern 簡利潔 Li-Chien Chieh 指導教授:鄭月秀博士 Advisor:Yueh-Hsiu Cheng, Ph.D. 中華民國 102 06 June2013

指導教授:鄭月秀博士 - YunTechadmin2.yuntech.edu.tw/~cd/student/download/10006-2.pdfi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design has reached the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reative Desig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aster Thesis

    詩意化設計模式之建構

    Construction of a Poetic Design Pattern

    簡利潔

    Li-Chien Chieh

    指導教授:鄭月秀博士

    Advisor:Yueh-Hsiu Cheng, Ph.D.

    中華民國 102年 06月

    June2013

  • i

    中文摘要

    近年來隨著科技和技術的進步,設計在功能與需求的層面上已達到基本

    之上的水平,同馬斯洛的理論,使用者轉而求向更多情感和精神層面的訴求,

    因此將情感融入設計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自古以來,我們知道詩人寫詩

    是為了表達情感,而人類集體的潛意識,對於詩意的本質有共同的想像,所

    以若能了解詩意的表現手法,並融入於設計之中,便能在設計中達到情感與

    詩意美感的呈現,而使多數人較能從作品中得到共鳴。同時,詩獨具了「不

    確定性」、「非實用性」以及「似與不似之間」等三項特性,使其擁有多元的

    表達面向,與較不侷限的內容形式,因此時常被廣泛應用於視覺、空間與產

    品設計領域的表現上,使其設計擁有詩意般的美學氛圍,可見設計師想要於

    作品中融入情感,詩歌的創作方式是很值得借鏡的。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瞭解詩意的定義,並且分析符號與詩意之間的關

    係以及文學、空間、視覺平面和產品領域中對於詩意的表達方式,從中歸納

    出詩意表現的法則體系,並提出「詩意化設計模式」初稿。本模式融合 Archer

    系統性設計與詩意形成手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分析符號三角形;

    第二階段為創意發想運用簡化原則與情感化原則;第三階段則是執行設計手

    法呈現作品。接著將初步建構之設計模式,透過專家與設計師的訪談,歸納

    其不足之處予以修改,並將修正後的模式進行案例分析,確認模式之適用度

    與契合度,最後完成「詩意化設計模式」。在文獻探討中,提出了人類具有詩

    意理解共通的本質,因此運用詩意於整合設計領域中,發揮設計融入情感是

    有幫助的,本研究在此建構「詩意化設計模式」為了使設計者能夠透過不一

    樣的設計思維,去思考創新設計的可能性。

    關鍵詞︰詩意、詩歌、設計模式

  • i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design has reached the

    basic level in the above function and demand level in recent years. As Maslow's

    theory, the user becomes to ask more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demands, so

    combines the emotion into the design has been a very important topic. Since

    ancient times, we know that the poets write poems to express feelings, and for the

    collective human subconscious, human beings have common imagination for

    poetic nature, so if we can understand the poetic expression, and use it into the

    design,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emotional and poetic beautifully presented in the

    design, then we can get resonance from the works. At the same time, poetry has the

    "uncertainty", "unpractical" and "between like and do not like" three

    characteristics, let it have multiple expression oriented, and is not limited to the

    form and content. It is often used in the visual, interior design and the product

    design performance. The design with poetic aesthetic atmosphere is very worthy of

    referenc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study, understanding the definition of

    poetry,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ol, poetic, literary, space,

    visual and products in the field for the expression of poetic, we could summed up

    the poetical manifestation of system form, and put forward the first draft “Poetic

    Design Pattern”.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Archer system design and poetic form

    techniqu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rocesses, the first stage of triangle symbols;

    second stage for creative development using the simplified and emotional principle;

    the third stage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sign works. Through the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and designers by using the designing model, sums up the deficiencies and

    to be modified, and analyze the modified model case by case, confirm the model

    applicability and relevance, completed the new “Poetic Design Pattern “at the end.

    In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we prove that human has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mon

    nature of poetry. It is helpful when we use poetry into design field. In order to

    enable the designers to have different design thinking, this study 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etic model" to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ve design thinking.

    Keywords:poetic ,poem ,design pattern

  • iii

    誌謝

    還記得當初考上雲科創設的心情,是一股熱情和新的開始等著我。在一

    開找指導老師的時候,經過漫長的找尋和等候,很幸運地遇到了月秀老師。

    當時的我對於研究一竅不通,也不知道什麼樣的論文題目適合我,老師總是

    提醒我要多看多想,在這過程中老師還提點我找尋與大學就讀中文系相關的

    議題,於是最後確定了我很有興趣,以詩為主題的論文方向,這也剛好與老

    師的專業有相關,因此在論文指導上老師是最大的功成。

    在論文完成的時刻,首先要感謝的就是美麗又能幹的月秀老師,允許我

    在眾多的研究題中選擇我喜歡的研究方向,並在研究過程中提供許多資料和

    想法使我前進,經過老師的指導與解惑才使本論文得以完成。同時還要感謝

    口試委員杜瑞澤老師和蔡耀賢老師的指導,於口試期間給予我許多寶貴的建

    議,才使本論文的內容更為正確與完整。

    其次要感謝創設二 A 的 15 位同學,特別是子雯、佳伶、Egg、小老鼠、

    妏丞、Joy、阿 man、念辰、愷庭和挺文,可以跟你們一起上課,還有分享論

    文、生活各方面的事情,才使我在研究所的日子裡擁有許多歡樂的回憶。

    此外,還要感謝研究室中夥伴,有宛庭、威憲、騰瑢和 Jenny,因為有你

    們讓我在 406 過得很充實,除了寫論文之外,還有打羽球、跳鄭多燕,一點

    都不無聊。

    最後,要感謝爸爸、媽媽、姊姊,有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才能使我勇敢

    地去追尋我所想要的。另外,也要謝謝柏翰總是在我灰心的時候陪伴我鼓勵

    我給我力量。還有其他未能詳列的親朋好友,在研究所的日子裡有大家的協

    助,在此,真的要說聲謝謝你們,有你們真好。

  • iv

    目錄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 ..............................................................................................................................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一、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之重要性 ................................................................................................................. 2

    1-3 研究流程 ......................................................................................................................... 3

    二、文獻探討................................................................................................................ 6

    2-1 設計思維 ........................................................................................................................ 7

    2-2 詩意與符號 ..................................................................................................................... 8

    2-2-1 詩意之定義 ............................................................................................................ 9

    2-2-2 符號學概要 ........................................................................................................... 10

    2-2-3 詩歌意象與符號的關係 ....................................................................................... 12

    2-3 詩意之構成元素 ........................................................................................................... 15

    2-3-1 情感化原則 ........................................................................................................... 17

    2-3-2 簡化原則 ............................................................................................................... 22

    2-4 詩意的運用 ................................................................................................................... 29

    2-4-1 文學中的詩意 ....................................................................................................... 30

    2-4-2 空間中的詩意 ...................................................................................................... 31

    2-4-3 視覺平面中的詩意 ............................................................................................... 33

    2-4-4 產品中的詩意 ...................................................................................................... 36

    2-5 詩意化表現的設計手法 ............................................................................................... 40

    2-6Archer 系統性設計 ........................................................................................................ 69

    2-7 小結 ............................................................................................................................... 73

    三、研究方法.............................................................................................................. 75

  • v

    3-1 訪談內容規劃 ............................................................................................................... 77

    3-2 建構詩意化設計模式 ................................................................................................... 79

    3-2-1 Archer 系統性設計與詩意形成手法 ................................................................... 79

    3-2-2 詩意化設計模式建立 ........................................................................................... 80

    四、資料分析與討論.................................................................................................. 82

    4-1 訪談議題分析 .............................................................................................................. 83

    4-1-1 設計流程 ............................................................................................................... 83

    4-1-2 分析階段 .............................................................................................................. 87

    4-1-3 創意階段 .............................................................................................................. 89

    4-1-4 執行階段 .............................................................................................................. 94

    4-2 詩意化設計模式修正 ................................................................................................... 98

    4-3 步驟說明 .................................................................................................................... 101

    五、案例分析............................................................................................................ 103

    5-1 產品案例分析 ............................................................................................................ 103

    5-1-1 收集產品樣本與分類 ......................................................................................... 103

    5-1-2 詩意轉化型態分析-「台客藍」之樣本 ......................................................... 105

    5-2 視覺案例分析 ............................................................................................................ 110

    5-2-1 分析樣本挑選 .................................................................................................... 110

    5-2-2 詩意轉化型態分析-陳幼堅海報之樣本 ......................................................... 111

    5-3 空間案例分析 ............................................................................................................ 114

    5-3-1 分析樣本挑選 .................................................................................................... 114

    5-3-2 詩意轉化型態分析-安藤忠雄之樣本 ............................................................. 115

    5-4 分析結果 .................................................................................................................... 117

    六、結論與建議........................................................................................................ 120

    6-1 研究結論 .................................................................................................................... 120

    6-1-1 模式應用於三領域之通用性與差異性 ............................................................. 121

    6-1-2 模式於設計思維中的可能性 ............................................................................ 123

    6-2 後續研究建議 ............................................................................................................. 125

  • vi

    參考文獻.................................................................................................................... 126

  • vii

    表目錄

    表 1 詩意的解釋 ..................................................................................................... 9

    表 2 85 度 C 咖啡 ................................................................................................. 14

    表 3 百般無聊 ....................................................................................................... 14

    表 4 大麥町的約會 ............................................................................................... 14

    表 5 詩的意象示例 ............................................................................................... 16

    表 6 產品簡化設計原則 ....................................................................................... 26

    表 7 產品語意與意象派詩歌中的符號功能各自代表的意義 ........................... 36

    表 8 型態分析一瓢飲茶具組 Laddle Pot Set ..................................................... 39

    表 9 工業設計師創意發想方法應用之實證分析與探討 ................................... 71

    表 10 訪談問題規劃說明 ..................................................................................... 77

    表 11 專家背景資料 ............................................................................................. 78

    表 12 步驟說明 ................................................................................................... 102

    表 13 台客藍分析之樣本編碼 ........................................................................... 104

    表 14 台客藍樣本之分析 ................................................................................... 106

    表 15 陳幼堅海報之分析 ................................................................................. 110

    表 16 陳幼堅之海報分析 ................................................................................. 111

    表 17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之樣本編碼 .............................................................. 115

    表 18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 115

    表 19 三領域樣本於詩意轉換的運用方式數量統計 ...................................... 119

  • viii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 ......................................................................................................... 4

    圖 2 研究架構 ....................................................................................................... 5

    圖 3 以窗戶為題材的創作 .................................................................................. 19

    圖 4Bow 展版設計 .............................................................................................. 21

    圖 5 圖黑特聖瑪利修道院 .................................................................................. 22

    圖 6 整體形狀之萃取 .......................................................................................... 24

    圖 7 部件特徵之萃取 .......................................................................................... 24

    圖 8 描繪外型輪廓之簡化方法 .......................................................................... 24

    圖 9 保留結構關係之簡化方法 .......................................................................... 24

    圖 10 平面化之簡化原則 .................................................................................... 24

    圖 11 長頸鹿脖子部件特徵的強調 .................................................................... 25

    圖 12 以誇大或變形方式增加簡化圖案趣味性 ................................................ 25

    圖 13 保留紋理與材質特徵之簡化方法 ............................................................ 25

    圖 14Costes .......................................................................................................... 26

    圖 15Dr.Sonderbar ............................................................................................... 26

    圖 16J Serie Lang ................................................................................................. 26

    圖 17 檸檬搾汁器 ................................................................................................ 26

    圖 18 極簡思維在產品設計的概念重要因素 .................................................... 28

    圖 19 貝尼亞無何有(べにや無何有) ................................................................. 29

    圖 20 貝尼亞無何有(べにや無何有) ................................................................. 29

    圖 21 涵碧樓 ........................................................................................................ 33

    圖 22 詩詞形神轉化設計模式 ............................................................................ 35

    圖 23『Tecido platter』系列餐盤 ....................................................................... 37

    圖 24 詩意感受形成手法 .................................................................................... 38

  • ix

    圖 25The Scenario of Scentonight ....................................................................... 40

    圖 26 歐普藝術 .................................................................................................... 42

    圖 27 台北藝術獎海報 ........................................................................................ 42

    圖 28 靜態中的動感 ............................................................................................ 43

    圖 29 反覆形式的動感 ........................................................................................ 43

    圖 30 自然界的動感現象 .................................................................................... 43

    圖 31Fruit bowl .................................................................................................... 44

    圖 32 米拉公寓 .................................................................................................... 44

    圖 33 Andy Warhol 的藝術創作......................................................................... 46

    圖 34 好,然後更好 ............................................................................................ 46

    圖 35Cloud 置物架 ............................................................................................. 47

    圖 36 連續所產生的動感圖 ................................................................................ 48

    圖 37 轉移所產生的動感 .................................................................................... 48

    圖 38 覆屋 ............................................................................................................ 48

    圖 39 獨女的演出 ................................................................................................ 49

    圖 40 聽見心跳 .................................................................................................... 49

    圖 41 夜燈 ............................................................................................................ 50

    圖 42 圓形藤椅 .................................................................................................... 50

    圖 43 milk Bottle Lamp ....................................................................................... 51

    圖 44 機械人大樓(亞洲銀行總部) ..................................................................... 52

    圖 45 城市最大的漢堡 ........................................................................................ 53

    圖 46 同根生 ....................................................................................................... 53

    圖 47 Domoor ...................................................................................................... 54

    圖 48 哥德式建築 ................................................................................................ 54

    圖 49 台灣塔 ........................................................................................................ 55

  • x

    圖 50 班尼頓廣告 ................................................................................................ 57

    圖 51 班尼頓廣告 ................................................................................................ 57

    圖 52 伊拉克系列海報 ........................................................................................ 57

    圖 53 Tree Trunk Bench ....................................................................................... 58

    圖 54 北京清華大學 ............................................................................................ 58

    圖 55 巴黎羅浮宮 ................................................................................................ 58

    圖 56 鄒駿昇的插畫創作 .................................................................................... 60

    圖 57 The Rock Stool ........................................................................................... 60

    圖 58 龐畢度中心 ................................................................................................ 61

    圖 59 注意﹗限量使用﹗ .................................................................................... 63

    圖 60ice clean,任敏愉 ....................................................................................... 63

    圖 61 地球真的淚了﹗ ........................................................................................ 63

    圖 62Penis Subway Map ...................................................................................... 64

    圖 63 設計案例一永衡 Swing∞ ......................................................................... 65

    圖 64 台中歌劇院 ................................................................................................ 65

    圖 65 魯賓之杯 .................................................................................................... 67

    圖 661979 福田插圖作品展 ................................................................................ 67

    圖 67 Wednesday Light ........................................................................................ 67

    圖 68 niversal System .......................................................................................... 68

    圖 69 光之教堂 .................................................................................................... 69

    圖 70Archer’s basic design process ..................................................................... 70

    圖 71Archer 的系統設計方法 ............................................................................. 70

    圖 72 主題意象釐清 ............................................................................................ 73

    圖 73 分析意象內容 ............................................................................................ 74

    圖 74 構成詩意之設計手法 ................................................................................ 75

  • xi

    圖 75Archer 系統性設計與詩意形成手法之關係 ............................................. 80

    圖 76 詩意化設計模式初稿 ................................................................................ 82

    圖 77 分析面向 .................................................................................................... 83

    圖 78 詩意化設計模式 ........................................................................................ 99

  • 1

    一、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設計師乃是藉著自己的專業設計能力,改變日常生活中的不便,為人類帶來

    更好的生活品質,替社會提升文化層次。隨著科技和技術的進步,設計在機能上

    已達到相當的水平,轉而受重視的因素已經改變。如同林榮泰的論述:

    「創意產品講求『藝術』的美學特色,工業產品講求『標準』的科技規格,差異

    在『藝術』的美學特色是對『人』的要求﹔『標準』的科技規格則是對『物』的

    品質管制。創意產品是『人性』的表現,工業產品是『物性』的追求﹔創意產品

    是『感性』的訴求,工業產品是『理性』的需求﹔創意產品注重的是『故事性』,

    工業產品追求的是『合理性』」(林榮泰,2010)。

    由此可見,創意設計思考的主體來自於「人」。吸引人的創意設計,往往有著

    動人故事或內涵在其中,等待使用者去品嘗、發現其中滋味,因此諸如平面、產

    品或是空間設計若能投入情感元素的表達,便能提高與使用者之間的共鳴。

    設計師想要將情感表達於作品中,詩歌的創作方式是很值得借鏡的。古時虞書說,

    「詩言志,歌永言」。孔子語:「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所謂「志」與「意」就

    含有近代語所謂「情感」,所謂「言」與「達」就是近代語所謂「表現」(朱光潛,

    1993)。以上說明了,詩和其他藝術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極原始的一種

    要素。人們在理智未發達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發達之後,情感乃是理智的驅

    遣者。情感是心感於物所起的激動(王泰富,2010)。又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1995)認為,所有人類之間存在了集體的潛意識,一種對抽象面的詩意想像,

    以至於我們對空間、光線、顏色、物質、聲音等有著相同的情感聯想。前 Sony 執

    行長出井伸認為,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單一產品或服務品質的需求,更渴望與社群

  • 2

    連結,進而觸動心靈形成獨有經歷與體驗記憶(顏惠芸、林榮泰,2012)。正是因為

    人類重視彼此之間情感的連結,而詩意又有著情感共通的特性,因此若將詩意轉

    借於視覺平面、產品或空間設計上,便能於設計中喚起每個人生命中共通的情感

    聯想,而達到共鳴的效果,是很難能可貴的,而富有情感的設計作品便能增加其

    價值。

    因此本研究嘗試建構「詩意化設計模式」,期望適用於視覺平面、產品以及空

    間等整合設計領域。只是,探討詩意為本研究之主要構面,首先自文獻探討中尋

    找其表現方式,分析歸納成為詩意設計之特性,並透過專家和設計師的意見採集,

    修改後建構「詩意化設計模式」,再以案例分析進行詩意化表現手法的實例驗證,

    最後將根據案例分析之結果,定義更為適用之規範,使設計者更容易操作。於此,

    本研究之目的涉略如下:

    1. 透過文獻探討分析詩意特性運用於整合設計領域的可能性。

    2. 藉由文獻資料與專家訪談採集之觀點,修正詩意化設計模式初稿並確立「詩意

    化設計模式」。

    3. 以「詩意化設計模式」應用於案例分析,提出詩意化設計模式應用於設計思維

    之可行性。

    1-2 研究之重要性

    詩的起源當與人類起源一樣久遠,詩或是「表現」內在的情感,或是「再現」

    外來的印象,或是純以藝術形相產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類為基礎(朱光潛,

    1993)。這意味詩意已長久發展並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並且無

    所不在,舉凡接觸的人、地、時、物,經常使我們有擁有詩意的感受,正是因為

    人類存在著詩意的共通本質,而詩意感受經常帶有美感、想像力與情感的連結,

    這也是設計所講求的重點,由於詩意的表現多元,加上引起人類共鳴度高,促使

  • 3

    本研究嘗試從不同領域進行探討與詮釋對於詩意的感受,再將其特性轉借為設計

    的方法,並且融入 Archer 系統性設計,提高設計流程之完整度與正確性。

    整合設計乃是當今和未來的趨勢,由於研究者所就讀之科系為強調視覺、產品和

    空間三領域之整合設計,便激起以詩意作為三領域皆能使用之設計模式的想法。

    於此,本研究的重要性由兩面所構成,第一:詩意感受乃是強調情感的表現,因

    此加入情感之設計可有效提高其價值;第二:人類具有共通的詩意本質,因此詩

    意能多元廣泛轉用於視覺、產品和空間之設計概念。

    設計思考所提供的是通往創新的路徑,強大、有效、容易進入,可以整合到

    各行各業和所有社會,不論個人或團隊,都可以利用它激發出突破以往的想法,

    將想法付諸行動,繼而產生引響力(Tim Brown,2010)。本研究所期望提出的「詩

    意化設計模式」也是本著整合的概念,運用詩意構成的思考方式,突破原有的設

    計想法,並提供執行的方法,用以完成設計。

    1-3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質性作為方法的貫穿,初步以文獻探討的方式進行,先探討詩意的

    定義、詩意與符號的關係、詩意構成元素和詩意運用的範圍和手法,從中找出詩

    意表現於創作的設計路徑和接入點,並且歸納出運用方法,進而建構出詩意化設

    計模式初稿。接著使用初擬的詩意化設計模式進行專家訪談,透過專家訪談所採

    集之資料,經過歸納整理後,加以修改詩意化設計模式,使此模式更適用於設計

    發想以及操作過程。最後將確立之詩意化設計模式應用於案例分析,探討詩意化

    設計模式中項目的使用狀況,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

  • 4

    圖 1 研究流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 5

    圖 2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本研究之架構分為三階段(如圖 2),第一階段為文獻探討;第二階段為建立詩

    意化設計模式初稿建立;第三階段為詩意化設計模式修正與確立。第一階段針對

    詩意做文獻探討,探討詩意的定義並了解詩意與符號之間的關係,接著收集並歸

    納詩意運用在產品、空間和視覺平面三領域的表現方式,以及詩意化的設計手法。

    而 Archer 系統性設計的探討,目的在於強化第二階段設計模式建構的基礎。

    在完成第一階段後,進入第二階段加以分析文獻資料,透過了解詩歌意象形成的

    重要因素和產品、空間與視覺平面中的詩意美學表現方式,進而整理出詩意轉化

    的型態,分別有簡化原則、情感化原則與構成詩意的 8 項設計手法。再將 Archer

  • 6

    系統性設計融合詩意形成手法,如此便完成第二階段建構「詩意化設計模式」的

    初稿。最後,第三階段則是將所擬之「詩意化設計模式」初稿進行專家訪談,針

    對模式中的設計流程與詩意形成手法的細項進行檢視與修正,完成正確之「詩意

    化設計模式」。再以確立之「詩意化設計模式」導入案例分析,案例選定台客藍的

    產品作為分析之樣本,分別解析樣本是否符合詩意化模式中的項目,從中了解「詩

    意化模式」中個別項目運用情形,從而得知更明確的使用規範。

    二、文獻探討

    在本章節中,首先探討設計思維的定義與現況,來瞭解「詩意化設計模式」

    建構的重要性,是為了提供一種新的設計思考方式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必須

    進而瞭解詩意的定義,接著探討詩意與符號之間的關係,而詩歌的意象為藝術中

    的符號,詩句的文字就代表著符號,但是相同的文字若是經由不同的作者創作,

    其意涵也將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若是相同的詩句經由不同的讀者解讀,其體會

    出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這就是詩所代表的符號之不確定性。其次探討構成詩歌

    意象的兩大原則:簡化原則與情感化原則。簡化原則是將許多思維或物件經過篩

    選過後,充分地傳達想要表達的意涵;情感化原則是設計者主觀經驗的參與與積

    澱而成,且充滿情感、記憶,形成許多不同的反應與徵候表現於設計中。本研究

    在了解詩意構成的元素後,更深入分析詩意運用的範圍,涵蓋文學、視覺平面、

    空間與產品中的詩意表現方式。由於本研究著重在詩意如何運用於設計思維與執

    行階段,因此整理出所要執行的內容有 8 項表現詩意化的設計手法,包含︰1.動態

    的手法演示 2.重複性及韻律的手法 3.由感官相互交移所產生的美感演示 4.刻意將

    特徵誇大的美感演示 5.對比的美感演示 6.視角轉變的美感演示 7.出奇的聯想(源自

    出奇的聯想)8.「實」與「虛」之間的變化。藉由以上 8 項設計手法的探討,促使

    本研究更加瞭解各項手法在設計三領域中運用的情形,如此方能明確地建構出具

  • 7

    執行可行性的設計思維模式。

    2-1 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指的是一種思考方式,它是運用於設計或是任何需要規劃之領域。

    其重點在於,對於定義不清楚的問題進行調查或分析,用此方式獲得更多的資訊,

    並透過這些資訊從中設法尋找出解決方案和處理的過程。然而,思考的過程需要

    能夠理解問題、激發洞察力,並且能夠理性地分析和尋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目前,在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訓練領域中,有著越來越大的引響力,有些設計

    師與專業人士,他們希望透過在教育引入設計思維的教學,喚起對設計思維的意

    識。Scheer, Noweski& Meinel(2012)提到,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設計學院對於實行

    設計思維已有豐富的經驗。他們認為設計思維其實是一種建構學習的設計,它具

    備一定程度的培訓技能,並且傾向去學習如何建構出方法,可能是積極的進行探

    勘、運用新開放的思維,或創意的思維等等。事實上,在他們的研究案例中確實

    也證明了學生運用設計思維,導致了對於建構式的學習有正面的態度。Christian

    Long(2012)在他的研究中,也著重於運用設計思於教育中,它期望透過設計思維所

    包含的三大項目:合作、系統思考、平衡創意和分析的習慣,去幫助學生學習觀

    察人類的行為和需求,並試圖解決問題和困難,而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另外,設計思維不只運用於教育中,在企業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Wattanasupachoke(2012)認為,設計思維從一開始確定設計案,接著透過腦力激盪

    和篩選創意,這個過程鼓勵了創新的思維和突破性的思考方式。此外,設計思維

    還可以應用到建立公司品牌形象,用以提高公司的競爭地位,除此之外,還能運

    用設計思維協助公司辦活動,對客戶的需求做出對應。以上皆是應用設計思維在

    企業管理和經營上,能夠帶來好的發展和創新,並未客戶帶來新的創造力,而且

    最終還能使企業得到更好的財務表現。於是,藉著透過了解設計師所用的構思方

    式和過程,就能理解設計師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角度,而激發自我的構思過程,

  • 8

    使創作達到一個更高的創新水平。

    然而,就連設計師要解決問題或是發想創意時,可能常常會遇到一些狀況,

    有可能透過天馬行空的思考或上網搜尋資料,用以激發設計靈感,但是如此並不

    能控制點子產出的時間與數量,若是靈感一直遲遲不出現,可能就會面臨遇到瓶

    頸的問題。於是設計思維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方法,世界上也出現了許多的設計

    方法論,而所謂的方法就是用來解決問題,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有效率的方式或工

    具,去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為未來創造更多的可能,也為設計師帶來新的思考

    方式。Tim Brown(2010,pp.35)認為,設計思考挖掘我們全都具有的能力,但這些

    能力往往在傳統的問題解決中受到忽略。設計思考倚賴我們的直覺能力,倚賴我

    們對模式的認知能力,倚賴我們建構想法、兼顧功能與情感的能力。

    設計思維的呈現上,朝向視覺化的趨勢,當資料越是複雜,像是涉入數量龐

    大或跨領域學門研究的狀況時,朝向視覺化的需求越是明顯。在學術研究文獻裡

    的思維導向,其實已經顯露學者對知識以視覺方式的需求(曾榮梅,2008)。由此可

    知,設計思維中可能融合了許多要表達的知識和概念,並且是為了使其他設計者

    或學者能夠理解使用,因此設計思維會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視覺化也就是運用

    簡單的圖表,來呈現思維順序及內容。

    本研究基於設計思維的重要性,期望設計融合富有情感的詩意特性,提升設

    計之價值,並且透過專家訪談,達到瞭解設計師的思維模式,從中獲得一些設計

    的脈絡,進而修正經由文獻探討所初擬之設計模式,完成能夠提供建構想法、兼

    顧功能和情感能力的「詩意化設計模式」,而此模式的表現方式,會以容易理解的

    圖示來呈現。

    2-2 詩意與符號

    文化是由符號組成,並通過符號得以廣泛而久遠的傳播。符號活動與人類自

  • 9

    身發展息息相關,人類正是以各式各樣的符號形式(文字的、宗教的、藝術的、數

    學的)共同構築了整個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史(吳曉,1995,p.23)。

    在本章節中,首先探討符號學概要,以及其構成要素,並針對詩歌意象與符

    號之間的關係作探討。鮑列夫(A. N. Eypob) (1985)說到,符號是藝術篇章最基本的

    元素,符號構成了藝術的表達方式。然而詩歌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意象,意象是藝

    術中的符號,這是因為詩歌意象具有符號的一切特性。具體的說,詩歌的意象符

    號是詩人透過對真實世界的內化,而表現出主觀情感的型態。這說明了,使人類

    情感產生連結而有共鳴,是使用了詩歌中的意象符號,這不僅僅只是文字,更能

    加深詩本身的內涵韻味,若只察覺表面字句,往往很容易忽略了詩句中所隱含的

    意義和情感(楊一慈,2009)。因此一件成功的詩意作品,於設計時便要清楚了解詩

    歌意象即是形式表達的符號,關鍵在於分析事物所代表的符號。

    2-2-1 詩意之定義

    『詩意性』(Poetic,有詩意感的)字源來自希臘 poiesis,我們可以簡單的解釋

    成為建造、創造、製作(劉福杰,2002)。Poetic 是從 Poet(詩人)這個字延伸而來,

    詩人即是創造者的意思。而最早用這個字來表示寫詩的人為希羅多德。

    以下為東、西方字典對於詩意〈Poetic〉一詞的解釋之列表(表 1)

    表 1 詩意的解釋

    出處 區域 對詩意〈Poetic〉的解釋

    國語辭典 東方 足以讓人吟詠的情味。

    標準漢語辭典 東方 指給人以美感或有強烈的抒情意味。

    現代漢語辭典 東方 像詩裡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牛津字典

    (Oxford Advanced

    西方 like or suggesting poetry, especially because it

    shows

  • 10

    Learner's

    Dictionary)

    imagination and deep feeling

    (如詩歌般或暗示詩歌,特別是當它表現出

    一種想像力和深厚的感情。)

    韋伯字典

    (Webster' s

    dictionary)

    西方 having or expressing the qualities of poetry

    (as though aesthetic or emotional impact)

    擁有或表達出詩歌的特質(猶如美學的或是

    情感的作用。)

    資料來源: 王泰富,2010

    由以上東西方辭典的解釋,可知詩意所指的是詩中的意境,表達出給人的感

    受,而這些感受是富有美感、有想像力,或是有深厚情感的。

    因此詩意與美感脫離不了關係,詩意是美感的表現,但是美感又會隨著不同時空

    轉變(楊一慈,2009)。而美感、想像力、情感的產生,也都與不同時空的轉變而有

    不同的感受,人、地、時、地、物的改變便會影響著詩意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彷彿處處都能感受得到詩意的存在,許多情境下都會使人說

    出︰「好有詩意阿﹗」如此的感受,而詩意不僅僅能在自然中出現,也能夠被創

    造出來。在此提及詩意是希望釐清詩意的定義,並且定義詩意化的範圍,本研究

    著重於詩意擁有濃厚的情感與豐富美感的多元特性,產生給人如同置身於詩中意

    境般的感受,因此詩的範圍並不限定各種時代的形式,凡是古體詩或是新詩皆在

    其範圍之內,因為其表現出的氛圍皆是擁有豐富情感和意境的。在此希望藉由不

    同領域對於詩意表現之詮釋,了解詩意的本質與內涵,並作為設計思考與執行時

    所依循的方向和準則,期望設計成品富有傳達詩意與美感的精神。

    2-2-2 符號學概要

    符號學(Semiotics or Semiolgy)亦翻譯成記號學,為一門研究符號的意義如何形

    成及其如何作用的學科。若要論其起源,其中以美國學者皮爾斯(Charles Saunders

  • 11

    Perice, 1839-1914)和瑞士語言學者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為兩大

    先驅。

    符號學的概念起初是由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的,他把一個符號視

    為兩個面的實體,每個符號都可以分為符號具(signifier)與符號義(signified)兩種層

    面。索敘爾(1996)提出,符號具(signifier)是符號外在的物理形式,也稱為能指,例

    如影像、物體、聲音等實體形式,人們必須透過感官感知它;而符號義(signified)

    是觀賞者對於符號指涉對象的一種想像或認識,亦稱為所指。符號具(signifier)符

    號義(signified)分別代表形象和概念,足以表示對立的意思,互為區分卻又互為表

    裡。

    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2008)認為,符號不僅具有外顯於表層意義,還

    有隱含於深層的意義,雖然認同索敘爾的符號理念,但認為其理念仍然有必要修

    正的地方,進而提出了意義分析系統模式,其理論核心認為符號表意的過程中,

    有兩個層次:其一為指示義(denotation)︰直接明瞭事物表層的意義,是符號具與符

    號義之間(符號與所指涉外在事物間)的直接關係,又稱外言意義。其二為暗示義

    (connotation):當符號與符號使用者的感覺,文化價值觀互動時,所延伸出來的深

    層意義,又稱內涵意義。John Storey(2001)、John Fiske(1995)也指出符號表意的方

    式和社會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他是隨著文化價值或是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所

    改變。

    在同個時代,美國哲學家皮爾斯(Peirce)也提出他的見解,他認為人類的一切

    活動、思想和生活經驗都是一種符號的活動,因此提出符號是經由以下這三種形

    式所構成:圖象(icon)、象徵(symbol)和指示(index),若是缺少其中任何一個

    要素,符號的概念便無法成立。這三項構成元素的概念分別為:「圖像」是指人們

    以直接、相似的形態去記號物件與之產生關聯,而讓人類了解其所代表的事實;「象

    徵」為符號採取不相似或沒有間接的關係與事物產生關聯,兩者的關係可能是來

    自於生活經驗或知識背景作為解讀的基礎;「指示」則是符號以間接、因果關係與

  • 12

    事物之間產生關聯,此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靠聯想產生。皮爾斯認為符號作為一種

    事物,必有隸屬於它的特殊性質,然而所詮釋的符號三角形,是由與它所對應的

    物體以及它所詮釋的內容,形成一個三角關係(如圖 3)。

    圖 3 皮爾斯,符號的三角形圖

    資料來源:楊裕富,1998,本研究參考繪製

    符號分布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並非只存在於文字中而已,它以不同的符號

    形式出現,不論是文字的、宗教的、藝術的或數學的,這些種種共同構築了整個

    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史。例如伍至學(1998)曾說到,卡西勒所強調的符號,是藝術

    品所呈現出來的物的「形式」或物的「形象」。藝術作品有其形式的理性,這個形

    式理性也就是其符號性,它仍然有其內在的結構,而不是任意的創造。藝術並不

    是對一個現成的既與的實在單純複寫。它是導向對事物和人類生活得出客觀見解

    之途徑之一。它不是對實在的摹仿,而是對實在的發現。

    如此,對卡西勒而言,藝術的創造能夠藉著建構符號,以各式各樣的方法來

    創造藝術作品,這顯示了藝術心靈的自由性,換句話說藝術家的心靈是自由的,

    他能不受到外界的各種限制,自由的創作與表現。這其實與詩人寫詩時的意境是

    相同的,詩人寫詩在於他的心靈意志,並非迫於現實而寫,如此建構出的符號,

    也能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表現於設計中。

    2-2-3 詩歌意象與符號的關係

    當一個詩人寫到:「在青苔的石階上跌倒」時,讀者可輕易掌握到青苔作為時

  • 13

    間的符號,石階為人生進階的表徵。詩顯然暗示詩人在人生努力的過程中,受到

    挫折。青苔、石階的語義已輸入詩學的語碼。詩之所以神秘,就是這些語碼延展

    出來的朦朧性和未定性。想像在於語義的未定與留白,詩藉意象思維,它的轉化

    構成讀者的回味空間。若是只遵照語碼寫詩,詩句必定僵化而沒有趣味。詩的要

    素變成固定的文件,那麼有關詩的言談將成為現實而沒有想像空間,淪為一成不

    變的規律(簡政珍,1999)。

    詩人表達對人生的感受不是用既有的形象,而是經由意識轉化成的意象。胡

    有清(1992,P.160)提到:「所謂形象思維,指的是以客觀事物的形象資訊為基礎,

    經過分解、轉化、組合等演化過程,創造出新的形象。並以其為基本形式的思維

    形式。」然而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是相輔相成的,人們會運用形象思維來展示生

    活中的一切豐富的體會,但往往會受到邏輯思維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形象思維和

    邏輯思維應相得益彰,情感與現實才能有適當的平衡。由於符號學的定義一方面

    是物質的呈現,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外觀,然而在詩中的意象是根據詩人主觀與客

    觀融合為一體的表現,在具體中又包含了強烈的抽象意義,這抽象的意義使得理

    性和情感獲得了相互表現的形式,這樣的說法是與符號的定義相吻合的。

    從鄭月秀(2012)所提出的「詩中詩創作法」可以看出,詩句轉為符號而獲得了

    情感表現的方式。所謂詩中詩意旨,是修改者必須在原始詩文本結構不變的型態

    之下,僅以減法方式刪除詩文本的特定文字。就在修改者的刪刪減減文字遊戲中,

    就能從中看出每個作者對於意境解讀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只有固定本文中的文字,

    也能創造出意境相同、或意境不同、或詩題相同、或詩題相異等新作品。這是由

    於詩所具有三項特性,分別是「不確定性」、「非實用性」以及「似與不似之間」。

    為了探討詩句所創造出的意象與符號之間的關係,從「詩中詩創作法」的結

    果可以看出,相同的符號有了不同的組合,將會擁有截然不同的意象,以〈85 度

    c 咖啡〉原作者/蕭仁隆為例,原本作者所寫的情境是一點一點品嘗咖啡的意境描

    述午後兩人親親我我的甜蜜互動(如表 2),然而經由第二作者的改寫過後,原本

  • 14

    浪漫的午後,就在他一的人的「點點、點點、點點」裡,變成了獨自一人無聊的

    午後時光,正是呼應了他所想要傳達的詩題〈百般無聊〉的意境(表 3)。到了最

    後一個作者的改寫,詩境也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她將詩作原文中大量的「點」,

    聯想成大麥町狗上的點點斑紋,加上「你」和「我」和「我們」的強調描寫,形

    容出戀愛中的兩人世界,加上〈大麥町的約會〉做為新的詩題(如表 4)。

    資料來源:鄭月秀,2012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文字的符號已經輸入了詩的意象,雖然此三篇的內

    文都有用到「點」的這個字,然而經過作者主觀的想法轉換過後,每一首詩的「點」

    所代表的符號已經大不相同,因此詩的意境也跟著改變,這就是為何詩沒有一定

    遵照的語碼了。

    吳曉(1995,p.32)解釋,每個意象都是可變體,一旦進入作品,都會發生重大

    的改變,由於接組的意象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意義,其原因在於各個意象的搭配

    是為了共同指向整體情感(或主題),是為了整體有效的行使功能。所以每個意象的

    也就是一個有機體,他們會形成一個意象網路,傳遞與擴大主體感情,乘載詩的

    表 2 85 度 C 咖啡 表 3 百般無聊 表 4 大麥町的約會

  • 15

    總體意義。經由以上對於詩意與符號之探討,可得知意象網路是由許多單一有機

    體所構成的,因此當詩意融入設計時,首先需要對於主題或是事物本身做符號的

    分析,解構事物底下人類給予的符號意涵,如此才能對於事物有更深的了解,便

    於往後構成意象的挑選以及使用有很大的幫助。

    到此為止,幾乎是以創所者的角度出發去理解詩中符號的不確定性,然而從

    觀看者的角度出發,詩的符號帶給每位觀看者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蘇珊‧郎格

    (1991)認為,當觀看者在觀看、傾聽或閱讀作品時,與他直接發生關係的是作品而

    不是創作者本身,他對於創作品的反應,可以說是被創作品的意圖所引誘出的實

    際情感,這與創作者賦予“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完全不同,它不是作品所表達

    出的情感,而是觀看者自己的情感。當觀看者不再去猜想創作者所想表達的意義,

    而怡然自得地欣賞作品時,那麼,在眼前的就也不只符號而已,而是一種具有感

    情價值的對象。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詩所代表的符號之不確定性,是由於詩中所埋藏的符號,

    會因為創作者內心所想表達的意涵不同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就算是同一首詩

    給予不同的觀看者閱讀,每一位觀看者解讀出的涵義也不一定相同,這是因為詩

    中的符號經過觀看者自我情感認知的不同而有所轉變。

    2-3 詩意之構成元素

    簡政珍(1999)認為,詩的哲理是詩人的意象思維。意象不是形象的直接投射,

    但仍可藉由想像在視覺中成形。例如:「季節的光束穿透記憶的骨架」,這顯然不

    是現實的情景,而是作者思維的升騰,因為跳出了既有形象的外框,轉化變成意

    象。意象看似是虛的,因為它不是外在事物的顯影;但它也是實的,能透過心眼

    的觀察視覺化。就如同以上詩句,季節的光束如何能夠穿越人類的骨架,作者想

    要表達的是如同 X 光,那樣的強光穿越人體,照出來的不僅是骨架,還顯現了歲

    月和記憶痕跡,意象不明言,才更有意味,因為詩是詩人和語言的對話,蘊含了

  • 16

    詩人生命的人生思維,如此才能產生特別的詩句。

    白靈(1993,p.57)認為:

    解釋「意象」最清晰的說法是,意就是情,象就是景,或寓情於景,或觸景

    生情,或是交融。世間一切能寫入詩中的,不外「情」(情感)、「理」(思想)、「事」

    (人事)、「物」外物四項,前兩者是看不見的,用一個字「情」來代表;後兩者是

    看的見的,用「景」字來代表。

    看得見的容易體會,但是看不見得雖然存在,卻不容易體會,因此看不見的

    「情」需要藉由看得見的「景」去表現,才能讓人更加清楚,那麼看得見的「景」,

    若只是平鋪直敘,所有人的見解都會相同,不免較為俗,因此看得見的「景」也

    需要加入深層看不見的「情」,如此一來詩句才能更生動。用一個例子解釋會更清

    楚(表 5),第一句只寫出「愛」,單就表現了情而沒有景,因此不是詩;第二句的

    「唇」和「口水」都是實質看得見的東西,沒有加入情感的部分也不算是詩;第

    三句的「唇」是景,「愛」是情,此句景中含情,有了令人想體會其中韻味的感受,

    也才能成為詩句。

    表 5 詩的意象示例

    意象示例 情景範圍 意象說法 詩與非詩

    1. 你到底愛上誰

    啦?

    只有「情」 只有「意」而無

    「象」

    非詩

    2. 你的唇抹上誰

    的口水?

    「唇」、「口水」均

    只有景(有情也粗

    俗直接)

    只有「象」而無

    「意」(或「意」

    太明顯)

    非詩

    3. 你的唇抹過誰

    的愛?

    「唇」是景,「愛」

    是情,景中含情

    「象」中有「意」 詩

    資料來源:白靈,1993

  • 17

    朱光潛(1993,p.58)認為每首詩的境界是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

    兩個元素。情趣簡稱為情,意象簡稱為景。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繪的實感,

    如果不附麗到具體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沒有可見的形象。朱光潛把意象當作是景,

    而情趣是情,這雖與白靈將意與象分別代表情和景的觀點不同,然而他們強調的

    都是詩的構成,必須要有景與情的融合。

    當詩人在進入創作狀態時,意象可能是紛至而來,但並不是每一個意象都可

    以進入詩。簡化是藝術的普遍規律,蘇珊‧朗格曾說︰「一個符號總是以簡化的

    形式來表現他的意義。」貝爾也說︰「沒有簡化,藝術不可能存在,因為藝術家

    創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只有簡化才能把有意味的東西從大量的無意味的東西

    中提取出來」(吳曉,1995) 。主觀的情或客觀的景,都必須把景擺在外面,把情

    含在內層,要帶給讀者的是具體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但缺一不可。並且

    上述的景不只是詩人偶然接觸到的「印象」而已,印象是粗糙的、雜亂的,意象

    卻是經過篩選、精簡、秩序化的,印象是山的全面,意象是山的稜角線(白靈,1993,

    p.63)。因此寫景是需要經過簡化的,經過簡化的東西能夠概括更多的意思。

    綜合以上,構成詩歌意象的方法便是,情宜隱,景宜顯,最好是情景交融,

    亦虛亦實,如此才能創造出詩中那令人一再咀嚼的意境。這裡有兩點說明,第一,

    意象的營造需要有豐富的情感意識,否則將會流於優美文字的堆積而不知所云,

    再者,景物的表現需要經過簡化,用意在於提煉挑選出有意味的東西,最後,情

    與景必須互相交融形成富有詩的意象,總結構成詩意的原則有兩項,其一為情感

    化,另一個為簡化。以下探討文學、視覺、產品以及空間領域之於情感化原則與

    簡化原則運用的狀況與特性。

    2-3-1 情感化原則

    在無數的中國古典詩歌中,不論內容是喜、怒、哀、樂,這些種種都是詩人

    將其人生際遇與自身情感,投射在他所看到的景物中,藉由文字的抒發,使他們

  • 18

    的內心有了抒發的出口。因而創造出了許多動人與無限豐富燦爛的意象世界,不

    僅表達了當時人們的的現實感受、情緒和願望,而且背負了、積澱了民族文化心

    理的深層內容,透過文字遠遠流傳了下來,才使我們現代人能感受到詩人當下的

    情感(嚴雲受,2005)。詩人的認知是由其主觀經驗的參與和積澱而成,且充滿情感、

    記憶,與身體受環境不同的刺激,所形成許多不同的反應與徵候,即為身體與生

    存空間所形成的互涉關係(李紫琳,2005)。

    詩人以自身的身體撲向大地,這就是意識詩意之所以感人的因素來源。因此

    可以這麼說,詩歌意象的創造,是詩人內心世界與外在現實之間的邂逅,情感化

    原則也就是詩人主觀的感受,因此形成詩意的重要元素之一,必然有詩人情感在

    裏頭。由於本研究目的在於建構詩意化設計模式,應用於視覺平面、產品和空間

    設計中,因此以下除了探討文學中的表達形式之外,也加以探討以上三領域的情

    感來源。

    文學

    這裡以白靈(1993)中所舉的例子來說明,羅智成的詩句:我焦慮,如未被發現

    的定律呼之欲出,如大教堂的鐘擺。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則是,你看得到我的焦慮

    嗎?痛苦得想喊出來。又如瓊虹的詩句:你的名子化作金絲銀絲半世紀將我圍纏。

    而這裡詩人表達的情感是,你的名子我天天念著,五十年都無法忘記。用以上兩

    個例子來說明,情感化原則的概念是表達出主觀的情感,以上詩人的詩句表達了

    他們內心的焦慮和思念,這真摯的情感就是詩歌意象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

    視覺平面

    邱麗香(2003)指出,幾米的畫風因他的生病歷程而改變了,幾米曾經說過,在

    他生病之前與之後的畫有很大的差別,以前是偏漫畫形式,有豐富的色彩以及誇

    張的畫法,經過一年生病的時間沒有畫畫後,作品已變成了人物很小而空間很大,

    並且排除了所有不必要的東西。這與他養病期間少與人群接觸有關,由於作畫的

    環境非常寂靜,因此所描繪出的主角也偏邊緣人物。幾米生活周遭的環境以及生

  • 19

    活上的點點滴滴都是他的靈感來源,如《地下鐵》的作品就是源自於他地鐵的經

    驗。在他作品中常看見的許多樹木、花草、小動物,這與他在羅東鄉下、到祖母

    家玩耍的童年回憶有著密切關聯。此外,在《又寂寞又美好》中有一段話︰「我

    在窗下工作,我喜歡畫窗戶,我常常抬頭看著天上的雲朵,思緒也隨之飄向遠

    方……」,從幾米的自白中,可了解到創作環境對幾米的影響,窗外的景色隨手可

    得,是他最便利的取材來源,所以在作品中時常可見到窗景(如圖 3)。

    圖 3 以窗戶為題材的創作,左上圖為《又寂寞又美好》、

    右上圖《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卡片》、下圖為《向左走向右走》

    資料來源:邱麗香,2003

    不僅在幾米的畫中能看出他投射出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並且他也自述,在畫

    畫的過程中,並不會描繪出真實的世界,他所描繪的是他閱讀時捕捉的意象、天

    馬行空的幻想和夢境,或是他願意暴露的內心世界,但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也就

    不甘不願地畫出太多的祕密。邱麗香(2003)說,由此可知幾米的許多創作就是他思

    想、感情與想像的真實體現,而且這是在一種非預設性的、非理性的方式下所產

    生的。

    產品

    從產品方面來看,近期產品逐漸對情感因素加以著重,顯現「情感」似乎逐漸形

    成聯繫形式與意義的關鍵。鄧建國、莊明振(2008)進而提出以心理喚醒的三種情境

  • 20

    脈絡,作為引發「情感面向」的意義投射基礎。若要引發使用者的情感,設計需

    考慮心理意義的層面。此種心理喚醒作用可歸納為:傳達語言的建立、狀態差異

    的強化,以及意象的連結等三種方法。所謂的傳達語言的建立,是以意義的渲染

    或複雜化,來增加主題之強度。藉由高度的喚醒來產生感官注意的效果。而狀態

    差異的強化,是加強形體或狀態的前後變化(如:明/暗、透明/不透明、大/小),或

    由低度喚醒突然轉變到高度喚醒的差異,引發前後差異的驚奇效果。意象的連結,

    則是從自然物與日常經驗的情感轉移,產生經驗記憶的聯想效果。

    鍾毓珊(2006)也提出一個產品傳遞情感的手法,共有以下 6 點:1.人性化:具

    有人性化的操作和符號會讓使用者備感親切,並且可感受到使用的貼切性。2.生活

    體驗:生活體驗中各項存在的事物和勾起回憶的經驗與符號。3.回饋性設計:生理

    或心理上的回饋-讓產品與人之間產生動作或心靈上的回饋。4.愉悅感:愉悅的心

    情下,輕鬆快樂的人會更富創造性,所設計出的產品也因為注入快樂的因素,讓

    產品更富有愉悅的生命力。5.功能簡約,不複雜: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線條與功能,

    讓使用者輕鬆使用並保持外形的潔淨感;因為在背景單純的情況下,才能夠顯現

    出所要表達的主題。6.合宜的色彩及材質運用:適當的色彩及材質會讓情感的感受

    表達更明顯。

    第五項功能的簡約,與第六項色彩和材質的運用,在下小節簡化原則中有探

    討到,由此可見簡化與情感化之密切關係,但這兩項目重複將不再這小節加以放

    入討論。以下創作作品 Bow (如圖 4),正是以此六點設計手法創作之作品,為一個

    禮物造型的相片撥放器及儲存裝置。

  • 21

    圖 4Bow 展版設計

    資料來源:鍾毓珊,2006

    空間

    蘇珊‧蓋瑞(Susan Gray)(2005)提到柯比意的作品-圖黑特聖瑪利修道院(如圖

    5),認為柯比意所創造的所有形狀都集結在其中,甚至包括「建築的五大原則」在

    內,一切都經過充分的運用。他運用混凝土的質地以最粗糙的程度表現,而且其

    粗糙程度無人能及,混凝土代表他找到能體現荒誕慾望的素質,且如果沒有見過

    黑暗面,一定會嘲笑並忽略這種材質。他認為柯比意所採用的所有語彙,完全是

    為了傳達出極樂這種難以用言語形容的空間。在他的創作中,會看見藉由螺旋式

    空間、扭曲的生殖器以及原始、無次序的素材,這些都是在他背離純粹主義後,

    內心奔放但無法逃離黑暗,使他更為大膽的將內心感受表現在作品中。柯比意轉

    變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導致戰後二十年間全球建築瀰漫著一股粗混凝土的原因。

    這說明了建築師也很有可能將自己內心的情感,經過轉換後,呈現在他的建築作

    品之中。

  • 22

    圖 5 圖黑特聖瑪利修道院

    資料來源:books.com.tw

    經由上述的資料可以得知,不論是文學家、插畫家、產品設計師或是建築師,

    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加入了主觀不同的情感,表現出作品給人的感覺,文學家

    用喜怒哀樂和生活體會融入文字中;視覺方面,創作者將日常生活、幻想與夢境

    和內心世界作為情感的來源;產品方面則是考慮較多面向,諸如人性化、生活經

    驗、互動性、愉悅感等;而空間方面可看出柯比意是將其內心世界表現於建築中,

    然而當作品乘載了滿腹的情感,也使觀看的人能夠體會相似的情緒,而產生共鳴

    的效果。根據上述文獻資料分析,研究者綜合歸納出五項創作者賦予作品情感時,

    所能引發情感的面向,包含:1.喜怒哀樂 2.內心世界 3.生活經驗 4.幻想和夢境 5.

    互動關係。創作者能透過這五項元素,進行情感與事物之間關聯性的思考。

    2-3-2 簡化原則

    朱光潛(1993)提到,日常的情思多粗淺且蕪亂,不全然可以入詩;入詩的情思

    都須經過一番洗鍊,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較為精妙有剪裁。語言是人類情思表達的

    方式,詩句亦有相同的功能,但是詩的語言和一般我們說話的語言也不相同。因

    為詩是「寫的語言」,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用詩句來當作溝通的語言,如

  • 23

    此無法快速表達,因為寫詩時的情思原本就比較精煉,經過簡鍊過後的文字,需

    要經過思考才能讀出其中意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運用的是「說的語言」。

    如此可知詩的字句表達便需要加以挑選和簡化,才能精準的表達出意涵,以下除

    了列舉文學詩中的簡化方式之外,也會探討視覺平面、產品以及空間設計方面是

    如何運用簡化的方式來呈現作品。

    文學

    好的詩必須以三言兩語道出精闢的文字,而不是洋洋灑灑如同說話一般。在

    吳曉(1995)中以臧克家的《三代》為例說明,孩子/在土裡洗澡;/爸爸/在土裡流汗;

    /爺爺/在土裡葬埋。在這短短的詩句中,卻濃縮了土地上的人永恆的命運,表現了

    三代人的生活,使得「土地」這個景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意味極為深長。

    詩是簡練的文字,然而要在簡短的文字中,充分地傳達想要表達的意涵,是

    需要經過詩人簡化過後,才能把有意味的文字從許多無意味的文字中挑選出來,

    展現出最強的表現力,因此詩中的景不只是原有的意思,更包含深厚的內涵。

    視覺平面

    簡化在視覺平面中也是一項重要的設計要素,許峻誠(2007)就提出了兩種主要

    的圖形簡化模式:「整體形狀之萃取」和「部件特徵之萃取」,這兩種模式又可再

    細分成三種方法,前者包括:(a)描繪外型輪廓、(b)保留結構關係、(c)平面化;後

    者包括:(a)強調視覺特徵、(b)強調功能特徵、(c)保留紋理與材質特徵。「整體形狀

    之萃取」簡化模式,即是保留物體完整結構之關係與部件的相對位置(如圖 6),右

    邊簡單形狀的組合也能代替具有複雜部件與細節的人體造型。「部件特徵之萃取」

    簡化模式為物體重要部件、元素之保留(如圖 7),左邊是卓別林的完整形象,其中

    最能代表卓別林特色的主要元素是頭部的帽子和鬍子,相較之下,身體是次要元

    素。

  • 24

    圖 6 整體形狀之萃取 圖 7 部件特徵之萃取

    資料來源:許峻誠,2007

    根據許峻誠(2007)所提簡化設計操作方法,本研究經過探討了解過後,加以使

    用「長頸鹿」作為範例來說明:第一種「整體形狀之萃取」(a)描繪外型輪廓,此

    方法只要直接描繪物體輪廓即可,此方法優點是保留了物體外型輪廓的特徵,並

    省略繁瑣細膩的內部枝節(如圖 8)。(b)保留結構關係,著重於物體結構的相對關係

    與比例,例如以基本的幾何代替物體的部件,將相對關係、比例位置排列出來(如

    圖 9),優點為視覺風格能多元化,缺點是若簡化太多,則無法得到足夠且適當的

    訊息,可能導致無法辨識。(c)平面化,僅以簡單的線條或色塊表現物體重要特徵,

    能表現出獨特視覺風格(如圖 10)。

    圖 8 描繪外型輪廓之簡化方法 圖 9 保留結構關係之簡化方法

    圖 10 平面化之簡化原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25

    第二種「部件特徵之萃取」(a)強調視覺特徵,利用「局部代替整體」的方式,

    不需要完整呈現物體型態,只要呈現獨特的視覺部件就可以讓人知道所代表的物

    體。保留視覺特徵之方法,是僅擷取人們最熟知的部件加以強調,像是長頸鹿很

    長的脖子 (如圖 11)。另外以誇大或變形方式強調物體較獨特之特徵,也能增加簡

    化圖案的趣味性,例如強調長頸鹿的頭或是鼻的地方(如圖 12)。(b)強調功能特徵,

    物件重要功能特徵之選擇必須符合普遍共識,例如長頸鹿那吃草的大嘴或是頭上

    特別不一樣的角。(c)保留紋理與材質特徵,物體的紋理特徵本身必須具有高度辨

    識性,如豹紋、虎紋、斑馬紋…等(如圖 13)。

    圖 11 長頸鹿脖子部件特徵的強調 圖 12 以誇大或變形方式增加簡化圖案趣味性

    圖 13 保留紋理與材質特徵之簡化方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1

    產品

    在設計史上有太多設計師都對他所處年代背景的產品進行某種程度的簡化。

    其中著名的極簡主義設計師菲利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他主張「物體應該減

    到最低限」,從三枝腳座椅的結構「Costes」座椅(圖 14),漸漸演變成銳角有機三

    角形體,從「Dr.Sonderbar」椅子(圖 15)到鯊魚鰭的視覺元素「J Serie Lang」(圖

    1 圖片來源:

    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ylt=A8tUwYeibdpRmzEALLpr1gt.?p=%E9%95%B7%E9%A0%B8%E9%B9%BF&fr=yfp&fr2=piv-web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

  • 26

    16)系列的椅子都看得出來,皆是簡潔線條的表現。其他作品當中,諸如檸檬搾

    汁器(圖 17)、水壺和磨起司容器等等,都是從物體本身的結構作簡化,表現形式

    是減少的、隱晦的。極簡設計師共同的思想主張即是簡約的設計、減法的理念,

    以最少的造形元素,表現最強烈的視覺感官。共有以下特徵和特色,可歸納為:「簡

    約的幾何形體」、「原型的引用」、「最少的色彩」、「系統規則的構成」、「材質的展

    現」、「極致的技術」,和「貼心的機能」(林銘煌,2012)。

    圖 14Costes 圖 15Dr.Sonderbar 圖 16J Serie Lang 圖 17 檸檬搾汁器

    資料來源:林銘煌,2012

    許佳雯(2005)將產品簡化形式類別分為視覺簡化、功能簡化、專注單一與自然

    可回收與再利用概念等四大類作為要項,其各類別之間分別條列出相關簡化原則

    共 12 項(如 6 表)。

    表 6 產品簡化設計原則

    產品簡化設計原則

    類別一視覺簡化 1.降低構成元素

    2.運用幾何作為外觀

    3.統一個屬性間的素材

    類別二功能簡化 4.刪減功能

    5.操作簡單且明白容易

    6.盡可能降低操作步驟

  • 27

    7.利用熟悉的經驗

    8.幾何化物件與標準化物件

    類別三專注單一 9.利用單一材質的表現

    10.強調核心價值,增進情感

    類別四自然可回收

    與再利用

    11.運用現成物

    12.運用自然材質為材料

    資料來源:許佳雯,2005

    劉康礽(2005)也提出,在產品設計中,影響極簡的因素可以分為色彩、排版、

    正負、形式、材質等幾項因素(如圖 18),在色彩上,極簡主義最常使用白色,有時

    也會用全黑,讓人感覺到「空」或「無」的感受,其實是在色彩比例上的使用,

    就是讓人的視覺上產生了在無當中的感受。排版上常常使用規律的排列方式,或

    是公式化的配置來做變化,目的式建構出有邏輯性的物體,而創作者往往又將一

    些規則打亂,使觀看的作品凸顯出邏輯的存在。極簡的正負理念,其實就是陰與

    陽、正與負之間,存在著互依互存的關係,這樣的概念運用在極簡的造型原理後,

    不論是正的幾何或是負的幾何,都可以將規律中的特徵引發出來。極簡在形式上

    擁有理性的特質,重點在於強調理性、直線、幾何、對比等形式,希望藉由直線

    與幾何表現出創作者的感受。極簡主義運用多樣化的材質,打破傳統對於材質價

    值的高低,強調每一種材質皆有其特色及用途,而不同的材質除了外在功能使用

    上的不同以外,對於人的內在心靈上的滿足也有不同。

  • 28

    圖 18 極簡思維在產品設計的概念重要因素

    資料來源:劉康礽,2005

    空間

    原研哉(2005)寫到一無所有中的意義,舉了貝尼亞無何有(べにや無何有)溫泉

    許館為例子(如圖 19、20),他談到「無何有之鄉」是莊子的名言,什麼都沒有就稱

    為無為。設計師竹山聖就是以「什麼都沒有」的潛在行為力量的構想來設計,並

    命名這旅館的別棟。這旅館的特徵是,在旅館的中心有一個像是雜樹般的庭子。

    它並沒有像京都寺院庭園般講究的造型,而是讓楓樹和松、山茶、花梨等等樹木,

    自由開闊地生長著也茂盛如林。在新綠之時,新生的楓葉就會飄落在整著院子中。

    無何有的所有客房裡,都有一個大窗戶直接面對這個庭院,如此一來可以使房客

    輕易看見院子中的美景,並感受大自然。這些房間是竹山聖所營造出的和風陳設,

    這也是要接受傾瀉進庭院景觀的「空」空間。這是一個收納了庭園景觀、以及前

    來度假的旅客的時間,一個空容器的空間布置。

  • 29

    圖 19 貝尼亞無何有(べにや無何有) 圖 20 貝尼亞無何有(べにや無何有)

    資料來源:lux.hexun.com.tw 資料來源:otineri.com

    旅館的空間沒有多餘的華麗布置,利用的樸質簡單且自然的元素,反而能帶

    給旅客享受輕鬆無負擔的旅程,空容器的空間布置,使得空間本身不是主體,而

    是戶外的景觀以及入住的旅客才是主角,豐富了整個空間。

    綜合以上視覺、產品以及空間方面的文獻論述,能更加清楚得知將客觀的「景」,

    如何透過哪些方式做簡化,其實簡化有一些共同的方法可以遵照,在視覺方面,

    針對事物本身「整體形狀之萃取」和「部件特徵之萃取」來做簡化;產品則大致

    分為色彩、排版、功能、材質、綠色概念等方面做簡化;空間的呈現也是著重於

    自然、材質和擺設的簡化。根據以上資料,本研究歸納出六項進行簡化原則時可

    以依據的項目:1.整體外形的簡化 2.特徵的簡化 3.色彩的簡化 4.材質的簡化 5.功能

    的簡化 6.接近自然的簡化。在進行簡化原則時,能一一檢視以上六大面向,選擇

    適合事物簡化的面向來思考簡化的方式。

    2-4 詩意的運用

    創造詩、創造藝術,其實就是創造意象。意象的創造,使詩人、藝術家心中

    的情意、哲思能具體地傳達給讀者、觀眾;意象的創造,使讀者、觀眾心中留下

    一個美好的「象」去回味詩人、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意」(蕭蕭,2000,p.16)。詩

    意的運用上,在文學或是藝術方面領域中是常見的。盧金漳(2001)指出,童詩寫作

    教學不是為了寫詩而寫詩,而是透過寫詩的過程中,去感受及思考週遭的生活世

    界,體驗生命存在的喜悅和意義,藉著文字、符號的象徵,指涉內心的情感與思

    維,回歸人的主體性。從以上可知,文學運用詩意,能夠提升人類情感的思考,

    那麼在設計中也能夠加以運用此方式的思維,來創造具有情感氛圍的作品。

    賈克‧樂寇(1995,p.58)提出「人類共通的詩意本質」,在於人類所關注的是所

  • 30

    有事物之抽象的一面—所有由空間、光線、顏色、物質和聲音所組成的事物,而

    它們又可以在我們身上找到回音,依據我們每個人生命經驗的不同,感受的不同,

    我們所看過的、聽過的、摸過的或嚐過的不同,這些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於我

    們身上。這表示人類對於詩意的感受有相當程度的體會,如此說明其多元化呈現

    的方式,使得運用詩意感受之共通性在設計各領域當中,是有助於提高設計品與

    人類之間的情感共鳴。

    以下探討文學、視覺平面、空間與產品中的詩意表現手法,詩乃是文學的範

    疇,因此需瞭解文學最根本之表現方式。繪畫與詩的關係乃從蘇東坡稱讚王維之

    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視覺如何表現出詩意也需加以探討。而探討空

    間與產品設計,其主要關於人與物與環境的設計,語文學和視覺表現方式不同,

    因此這方面的詩意運用也須加以探討。本章節期望經由這些領域的探討,有助於

    尋找詩意表現之手法與特性。

    2-4-1 文學中的詩意

    詩是靈魂之窗,是天啟之聲,他是自然的契合,對記憶的鄉愁,是生命的躍

    動,是從鬱抑的解放(劉福杰,2002,p20)。而關於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徐復觀

    (1956)認為,舉凡感覺為詩為底的任何東西,都是稀罕的、在心的平地上呼得起波

    瀾的東西,在現實環境中所沒有的,即是「現在所無的東西」。

    因此,詩的精神本質,都是有「感情的意味」,且希望揭露出某種主觀上之意

    欲的追求。凡是詩中給人感動的東西,是因為詩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述,而內心

    的感受往往不是口頭語言可以表達清楚的,並且詩句內容在環境中大多沒出現過。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從文字中解讀出作者與自己的感受,得到主觀情感的回應,

    這就是詩之所以感人之處。

    王泰富(2010)提到文學中的詩意,他認為詩的內容不外乎以寫景、寫情、用典

    三項來表達。其中他歸納出以情與景以及創造與格律兩項作為文學中詩意的形成

  • 31

    元素。從中國的詩詞中可以很輕易地看見情景交織的現象,以及詩人與天地之間

    密切的「互動」關係。李紫琳(2005)的研究中指出先秦時期的詩人,繼承了《詩經》

    的賦比興手法,發展出充滿濃厚楚文化色彩、且區域特色極為明顯的《楚辭》,詩

    人生命情態之生命皆與該土地上發生的一切緊密相關。詩人對世界的認知由其主

    體經驗的參與積澱而成,且充滿情感、記憶,其身體隨著外在環境的刺激,形成

    許多不同的反應與徵候,即為身體與生存空間所形成的互涉關係。另一元素為格

    律,就中國古典詩而言,其結構形式就包含了句法(五言、七言兩種)、章法(五絕、

    七絕、五律七律等),含包含了平仄、詩韻等。格律在經過形式化之後往往使人拘

    束,在設計中如把詩裡的格律轉化為設計手法,看似作繭自缚,然創造卻也因束

    缚而生。

    劉福杰(2002)提到,所謂詩者,是由韻律(Rhythm)所寫的文學,即是韻文,文

    學中的詩意徐復觀透過幾個形式來形塑︰1.他透過「直觀」(Intuition)的知覺

    (Perception)聯想及想像形成一種獨立的意象。2.意象必能表達一種情趣,例如高聳

    的山巔如同一個挺拔男子的背膀。—移情作用。詩人透過自己的觀察,加入自我

    的感覺而解讀出一個意象,這意象往往是經過詩人內心的聯想和想像的解讀,已

    不再是原有觀察的樣貌。意象能表達出詩人解讀過後的想法,這個想法就是詩人

    的移情作用。

    文學中詩人表達出詩意的方法,大多不脫離自我的內心的情感,以及借「景」

    生「情」和寓「情」於「景」的情懷,那般的情懷還需要有著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經過「情景交織」的過程,而激盪出優美的詩句。這裡情景交織定義為,主觀的

    「情」與客觀的「景」有所連結,便是構成詩歌意象中所提及的。

    2-4-2 空間中的詩意

    建築與產品設計有很密切的關係,在許多觀念上就如同父子般是一脈相承的,

    建築所探討的是「人、空間、環境」的調和,而產品設計就如同建築的縮影般,

  • 32

    探討的是「人、物、環境」。以詩意的手法進行設計,在產品設計上較少且新鮮,

    但在建築與空間的領域已有不少的討論,因此可藉由空間建築上的觀點來探討詩

    意。

    文學中定義的詩意與建築中將闡述的詩意性,在本質上是異曲同工的。但他

    在此發現一個問題,兩個狀態都是一種面對對象物在訴說情境的方式,但文學中

    的「詩」—通常是對一個既有的環境、事物、心情的描寫,是一種預先看見的狀

    態,透過既有場所線索的閱讀,從中必須萃取出一個『線索』,這個線索可以作為

    改變滲入的依據,是一種將全局拆解的過程,但是這種拆解並非是對全局的否定,

    而是一種重新置入的狀態,這種重新置入的概念,在建築學中通常是被「構築術」

    (tectonics)所界定出來的,建築空間必須透過構築來表達其詩學的狀態。此時的詩

    意性回到建築介面與基地的對話上,這裡指的對談是一種構築術是基地氛圍、空

    間介面、身體感知、構造材料、細部之間的一種全局關係,才會造成全面性的空

    間詩意,和原本單純談及的建築中構築術有相同及不同之處。(王泰富,2010)

    楊裕富(2009,P166)中提到:

    當建築作品擺脫了直接描寫,把重點轉移到文學作品的氣氛、空間環境、和

    整體要素的抽象交流上時,就會產生一種動態的闡釋。這樣的借用文學於設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