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 年 5 月 13 日 星期日 编辑:陈伟美编:张一凡校对:张世强 05 中国 据新华社上海 5 月 12 日 10 年前的 5 月 14 日,小学 五年级的何亚军在北川的废 墟下用尽力气,给身边伤重的 同学喂水120多次直到15日 脱困。如今,昔日的“抗震救 灾优秀少年”已是上海第二工 业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留着 长发,亭亭玉立。 “珍惜生命,为未来而奋 斗,才能配得上十年前的人生 经历。”何亚军在记者回访时 说道。 困境中的坚强 “某天早晨我从那个噩梦 中醒来,却猛然间发现,那个 梦已经过去了十年。”何亚军 在近期的一篇自述中写道。 何亚军回忆说,地震发生 时正在教室上课,突然一阵剧 烈震动袭来。睁开眼睛,她被 压在废墟之下,好朋友牛钰趟 在不远处,一处空隙让俩人都 幸运地活了下来。 “忽然听到牛钰的妈妈焦 急地叫她的名字,我也不由自 主地跟着喊妈妈,但我们的呼 救声没有人听到,那时我真的 感到害怕和绝望。”何亚军说。 黑暗狭小的空间里,两 个小女孩一直互相鼓励,告 诉自己一定要活下来,直到 13日早上,俩人都筋疲力尽 地睡着了。 后来解放军战士找到了 她们,预制板被搬开时,何亚 军终于见到了光。这时,她发 现牛钰手部受伤,已经没有了 知觉,身体十分虚弱。糟糕的 是,牛钰所处的位置,无法接 到救援人员递来的水。 “我喂你喝水,你不要睡 觉!有人在救我们出去了!” 何亚军接过战士递过的水, 用力地侧过身体,对牛钰 说。在被救援的漫长时间 里,她把水放在自己身边,时 刻关注着牛钰的状况,一共 给 她 喂 了 120 多 次 水 。 终 于,两人被成功救出。 劫难后的珍惜 地震后发生的一个月, 躺在病床上的何亚军精神 状态很差,吃不下饭,闭上 眼睡个三五分钟就会惊 醒。何亚军依然记得那时 父亲反复说的话:“只有珍 惜生命,乐观坚强才对得起 所有救过你和帮助过你的 人”。 自那之后,何亚军几乎不 再留短发。 “这既是珍惜受之 父母的发肤,也是在提醒自己 重获新生。” 有太多理由让何亚军重 新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在废 墟上,一批又一批解放军战 士挨饿拿出补给品给她;在 接受救治期间,此前素未谋 面的 80岁老奶奶拄着拐杖前 来,塞给她 50 元钱;一对陌生 夫妇在下雨天转了三趟公交 专门为她送来鸡汤;四川外 国语大学的学生每天准时来 给她上课…… “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 都会一生铭记,勇敢地走好人 生未来的路是对他们最大的 回报。”何亚军说。 为未来而奋斗 如今家乡北川焕然一新, 何亚军也有了自己人生的规 划:考取研究生,毕业后回到 四川工作,奉献家乡。 2010 年 ,何 亚 军 参 加 了 “抗震救灾小英雄游世博”活 动。上海之行,打开了她的眼 界,也让她和上海结缘。 2016年,何亚军考上上海 第二工业大学,主修环境工程 专业。拿奖学金、参加志愿服 务、帮助困难同学… … 记者回访何亚军时,她穿 着一条九分裤,脚踝上戴着一 条时尚的银色链子,隐约还看 得见植皮的伤痕。 “我不会主 动提,但也不会回避过去的经 历,因为我更在乎当下和未来 的人生。” 目前大二的何亚军已立 志考研,并继续修读环境工程 专业。 “读研还想留在上海,但 毕业后一定要回四川。”何亚 军说。 时光有情。何亚军为家 乡北川十年间的沧桑巨变感 到高兴。 “她就像一个人‘重新 站立起来了’,带给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我爱我的家乡,她 一定会越来越好。”何亚军说。 “奋斗,才配得上十年前的经历” —回访“抗震小英雄”何亚军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12 日从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 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 通过对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张衡一号”传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将 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发生大 的地震前,地球磁场都会发生一定 的变化,‘张衡一号’通过监测地球 电磁场的变化,进而为地震监测研 究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壳应力研 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说。 使用卫星进行监测有哪些好 处?据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 长赵坚表示,与以往地面观测站监 测相比,卫星“站得高”,“看得远”, 可以对全球进行动态的观测,是目 前最现代化的工作手段。 据赵坚介绍,由于卫星不受地理 位置的限制,还将承担提供重要信息 保障和支持的任务。 “我国已发射多 颗通讯卫星,可以在地面被损毁的情 况下撑起灾区生命线的沟通,目前我 国已经自主研制出可以在重大灾害 发生时进行沟通的地震手机,将极大 提升救援效率。”赵坚说。 除此之外,赵坚表示,利用遥感 卫星,还能迅速获取灾区的地形地貌 和天气状况,为救援提供精确的数据 支持,对开展救援活动有重要意义。 “张衡一号”将为 我国地震监测和 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新华社北京 5 月 12 日电 近五 年来,中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 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 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朋友的获得 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这是从9日至11日在京举办的 “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了 解到的。 第七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 览会由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 会等单位主办。博览会以“感恩社 会、关爱老人、优质服务、推动发展” 为主题,促进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深 度交流合作,加快培育国内自主养老 服务品牌与新产品,为养老服务业的 科学发展做出贡献。300多家来自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组织、品牌 机构及技术产品企业参展;同期举办 第七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及 14个分论坛和相关活动;来自国际老 龄联合会及美国、俄罗斯、英国、法 国、加拿大、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 嘉宾出席了博览会及主论坛。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在会 上表示,连续举办七届的中国国际养 老服务业博览会,是展示国内外养老 服务业科研和实践优秀成果、促进养 老服务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平台,是 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对 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北京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全面 发展作为政府的重大工作任务,补齐 短板,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探索构建 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北京模式。 中国在应对人口 老龄化方面取得成效 5 月 12 日,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5·12”汶 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仪式现场。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成都5月12 日电 昨天,是汶川大地震 10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国第 10个防灾减灾日。 10 年前,“5·12”汶川大 地震突袭。10年间,四川又 相继发生芦山地震、茂县山 体高位垮塌、九寨沟地震等 重大自然灾害。 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 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 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夺取了一 个又一个救灾斗争的胜利。 灾后救援: 应急力量“拧成一股绳” “5·12”汶 川 大 地 震 ,给 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 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各方救援力量书写了可歌可 泣的动人篇章。 “灾难突发,首要的是最 大限度抢救人的生命。”曾参 与汶川地震救援的四川省安 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 任侯建明说,“与死神赛跑, 快速、有序、高效是关键。” 去年 8 月 8 日,7.0 级强 震突袭九寨沟,6万多人身陷 灾区。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 坚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 边“地毯式”搜索被困和失踪 者,边全力疏散滞留人员。 “21个小时,1万多辆 车,6万多人的大转移,秩序 井然。”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 治州州委书记刘作明说。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 计研究院副院长蒋劲松,曾 在汶川大地震后徒步前往映 秀勘察交通受损情况,途中 险象环生。 “去年发生的茂县山体 高位垮塌,我们很快就通过 无人机实现垮塌体3D模型 构建,为灾情研判和科学抢 险提供了有力支撑。”蒋劲松 说,应急技术装备今非昔比。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建 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 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力 量“拧成一股绳”。同时,坚 持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 合,推动实施了425个防灾 减灾项目。 恢复重建: 科学统筹灵活施策 汶川大地震后,面对规 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 重建难题”,党中央、国务院 果断作出启动对口支援机 制、“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重 大决策。 震后三年,四川累计实 施 援 建 项 目 3668 个 ,援 建 金 额达784亿元,灾区住房条件 和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 务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振兴发展: 全面小康路上不掉队 恢复重建仅仅是一个新 起点。住上新房子,还要让 灾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全面 小康的路上不掉队。 在汶川地震灾区,青川 的茶产业、北川的电子商务、 汶川的生态旅游……如今, 四川39个重灾县的城乡居 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震前 (2007 年)的 2.8 倍和 3.7 倍。 汶川大地震后灾后救援技术与速度大提升 应急力量“拧成一股绳”

汶川大地震后灾后救援技术与速度大提升 我国地震监测和 应急力 …zjwb.hizh.cn/resfile/2018-05-13/05/zjwb2018051305.pdf ·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编辑:陈伟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汶川大地震后灾后救援技术与速度大提升 我国地震监测和 应急力 …zjwb.hizh.cn/resfile/2018-05-13/05/zjwb2018051305.pdf ·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编辑:陈伟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编辑:陈伟 美编:张一凡 校对:张世强 05中国

据新华社上海5月12日电 10年前的 5月 14日,小学五年级的何亚军在北川的废墟下用尽力气,给身边伤重的同学喂水 120 多次直到 15 日脱困。如今,昔日的“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已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留着长发,亭亭玉立。

“珍惜生命,为未来而奋斗,才能配得上十年前的人生经历。”何亚军在记者回访时说道。

困境中的坚强

“某天早晨我从那个噩梦中醒来,却猛然间发现,那个梦已经过去了十年。”何亚军在近期的一篇自述中写道。

何亚军回忆说,地震发生时正在教室上课,突然一阵剧烈震动袭来。睁开眼睛,她被压在废墟之下,好朋友牛钰趟在不远处,一处空隙让俩人都幸运地活了下来。

“忽然听到牛钰的妈妈焦急地叫她的名字,我也不由自

主地跟着喊妈妈,但我们的呼救声没有人听到,那时我真的感到害怕和绝望。”何亚军说。

黑暗狭小的空间里,两个小女孩一直互相鼓励,告诉自己一定要活下来,直到13 日早上,俩人都筋疲力尽地睡着了。

后来解放军战士找到了她们,预制板被搬开时,何亚军终于见到了光。这时,她发现牛钰手部受伤,已经没有了知觉,身体十分虚弱。糟糕的是,牛钰所处的位置,无法接到救援人员递来的水。

“我喂你喝水,你不要睡觉!有人在救我们出去了!”何亚军接过战士递过的水,用 力 地 侧 过 身 体 ,对 牛 钰说 。 在 被 救 援 的 漫 长 时 间里,她把水放在自己身边,时刻关注着牛钰的状况,一共给 她 喂 了 120 多 次 水 。 终于,两人被成功救出。

劫难后的珍惜

地震后发生的一个月,

躺 在 病 床 上 的 何 亚 军 精 神状态很差,吃不下饭,闭上眼 睡 个 三 五 分 钟 就 会 惊醒 。 何 亚 军 依 然 记 得 那 时父亲反复说的话:“只有珍惜生命,乐观坚强才对得起所 有 救 过 你 和 帮 助 过 你 的人”。

自那之后,何亚军几乎不再留短发。“这既是珍惜受之父母的发肤,也是在提醒自己重获新生。”

有太多理由让何亚军重新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在废墟上,一批又一批解放军战士挨饿拿出补给品给她;在接受救治期间,此前素未谋面的 80岁老奶奶拄着拐杖前来,塞给她 50元钱;一对陌生夫妇在下雨天转了三趟公交专门为她送来鸡汤;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每天准时来给她上课……

“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都会一生铭记,勇敢地走好人生未来的路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何亚军说。

为未来而奋斗

如今家乡北川焕然一新,何亚军也有了自己人生的规划:考取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四川工作,奉献家乡。

2010 年,何亚军参加了“抗震救灾小英雄游世博”活动。上海之行,打开了她的眼界,也让她和上海结缘。

2016年,何亚军考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主修环境工程专业。拿奖学金、参加志愿服务、帮助困难同学……

记者回访何亚军时,她穿着一条九分裤,脚踝上戴着一条时尚的银色链子,隐约还看得见植皮的伤痕。“我不会主动提,但也不会回避过去的经历,因为我更在乎当下和未来的人生。”

目前大二的何亚军已立志考研,并继续修读环境工程专业。“读研还想留在上海,但毕业后一定要回四川。”何亚军说。

时光有情。何亚军为家乡北川十年间的沧桑巨变感到高兴。“她就像一个人‘重新站立起来了’,带给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爱我的家乡,她一定会越来越好。”何亚军说。

“奋斗,才配得上十年前的经历”——回访“抗震小英雄”何亚军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12日从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通过对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张衡一号”传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将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发生大的地震前,地球磁场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张衡一号’通过监测地球电磁场的变化,进而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说。

使用卫星进行监测有哪些好处?据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与以往地面观测站监测相比,卫星“站得高”,“看得远”,可以对全球进行动态的观测,是目前最现代化的工作手段。

据赵坚介绍,由于卫星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还将承担提供重要信息保障和支持的任务。“我国已发射多颗通讯卫星,可以在地面被损毁的情况下撑起灾区生命线的沟通,目前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出可以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进行沟通的地震手机,将极大提升救援效率。”赵坚说。

除此之外,赵坚表示,利用遥感卫星,还能迅速获取灾区的地形地貌和天气状况,为救援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对开展救援活动有重要意义。

“张衡一号”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近五年来,中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朋友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这是从 9日至 11日在京举办的“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了解到的。

第七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由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等单位主办。博览会以“感恩社会、关爱老人、优质服务、推动发展”为主题,促进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深度交流合作,加快培育国内自主养老服务品牌与新产品,为养老服务业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300 多家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组织、品牌机构及技术产品企业参展;同期举办第七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及14个分论坛和相关活动;来自国际老龄联合会及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嘉宾出席了博览会及主论坛。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在会上表示,连续举办七届的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是展示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科研和实践优秀成果、促进养老服务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平台,是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对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北京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作为政府的重大工作任务,补齐短板,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北京模式。

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取得成效

5月12日,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仪式现场。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成都5月 12日电 昨 天 ,是 汶 川 大 地 震10 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国第10个防灾减灾日。

10 年前,“5·12”汶川大地震突袭。10 年间,四川又相继发生芦山地震、茂县山体高位垮塌、九寨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

在 党 和 政 府 坚 强 领 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救灾斗争的胜利。

灾后救援:应急力量“拧成一股绳”

“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方救援力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灾难突发,首要的是最大限度抢救人的生命。”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四川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侯建明说,“与死神赛跑,快速、有序、高效是关键。”

去年 8 月 8 日,7.0 级强震突袭九寨沟,6万多人身陷灾区。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坚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边“地毯式”搜索被困和失踪者,边全力疏散滞留人员。

“21 个 小 时 ,1 万 多 辆车,6 万多人的大转移,秩序井然。”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刘作明说。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蒋劲松,曾在汶川大地震后徒步前往映秀勘察交通受损情况,途中险象环生。

“去年发生的茂县山体高位垮塌,我们很快就通过无人机实现垮塌体 3D 模型构建,为灾情研判和科学抢险提供了有力支撑。”蒋劲松说,应急技术装备今非昔比。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力量“拧成一股绳”。同时,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合,推动实施了 425 个防灾减灾项目。

恢复重建:科学统筹灵活施策

汶川大地震后,面对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重建难题”,党中央、国务院果 断 作 出 启 动 对 口 支 援 机制、“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重大决策。

震后三年,四川累计实施援建项目 3668 个,援建金额达 784亿元,灾区住房条件和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振兴发展:全面小康路上不掉队

恢复重建仅仅是一个新起点。住上新房子,还要让

灾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掉队。

在汶川地震灾区,青川的茶产业、北川的电子商务、

汶川的生态旅游……如今,四川 39 个重灾县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震前

(2007年)的 2.8倍和 3.7倍。

汶川大地震后灾后救援技术与速度大提升

应急力量“拧成一股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