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 1 2 6 3 11 4 16 5 21 6 26 7 32 8 36 9 40 10 44 11 49 12 55 13 60 14 64 15 67 16 71 17 75 18 DNA 80 19 85 20 90 基本題型 文本啟發 難易度 資訊衝擊 文本反思 難易度 圖像邏輯 社會議題 難易度

基本題型 - VISIONBOOK...自身經驗 反省回溯 難易度 情意抒發 21重返生命中的錯誤 . 95 22練習道歉 . 98 23死後世界的想像 . 102 24品味遺憾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

優等創意職人.1

2

小草的故事.6

3

方筏漂流日誌.11

4

邁向成功的心靈智慧.16

5

開心做環保.21

6

看不見的牆.26

7

運動與人生啟示.32

8

網路雙面刃.36

9

建構人生的三度空間.40

10

人腦與電腦.44

11

新聞與資訊思辨.49

12

商品販賣與知識操縱.55

13

扭轉刻板印象.60

14

人類觀看動物的方式.64

15

決斷與獨裁.67

16

銅像與權威顛覆.71

17

情緒治療的界線.75

18

DNA

革命.80

19

錯誤生命.85

20

土地正義.90

目 次

知性分析

基本題型文本啟發

難易度

資訊衝擊文本反思

難易度

圖像邏輯社會議題

難易度

自身經驗反省回溯

難易度

情意抒發

21

重返生命中的錯誤.95

22

練習道歉.98

23

死後世界的想像.102

24

品味遺憾.106

25

放下人生中的負面.110

26

錯過與把握.115

27

忘記與銘記.119

28

人生未見的細微之處.123

29

林風眠的孤獨.128

30

雨的聯想.133

31

瓶中二三事.136

32

欣賞簡單.141

33

閱讀足跡.145

34

學習留白的藝術.148

35

與植物的心靈對話.151

36

安身容心之處.154

37

放一座山在心中.158

38

萬籟無聲.162

39

如果我已離去.165

40

記憶中的某處.169

附錄

神來一筆.173

對人與物體會觀察

難易度

人與空間情感結合

難易度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71

第 

16回 銅像與權威顛覆

閱讀寫作

請仔細觀看左圖,並思考作者所欲傳達的意見,然後以五百字以上的篇幅說明你的看法。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銅像國策に殉ず︾,1939

年6月19日第3版︶

 銅像與權威顛覆

第16 回

72

知性分析

寫作導航

﹁看圖說話﹂的特點在於彈性的詮釋空間,只要在既有的元素中進行連結且言之成理,便可取得基本分數,

如欲再上層樓,則須進一步探討深層的含意或適度延伸。本題的元素裡有銅像、資源回收者,以及兩者的互動與

反應,答題時首要思考的是這些元素所代表的本質,其次是劇情演進所帶來的意義。以本題為例,銅像具有權威

、箝制評價的性質,乃至被視為國家權力的象徵,而﹁廢品回收﹂則是在於增進無用物的價值,當權威被以另一

種形式﹁再利用﹂時,其中的緣由就是值得玩味與大書特書的關鍵。這可能牽涉到時代變遷、權威鬆綁後的歷史

評價變化︵如:臺灣的兩蔣銅像移置︶,也可能是因為銅像的本質︵如鋼鐵︶應用比其原本的精神象徵更為重要

︵如戰爭末期金屬資源的缺乏,銅像被銷熔改製子彈︶,所以,原本崇高的地位必須屈服於時代的新需求。

圖中銅像對於﹁廢品回收﹂旗幟的注視與回收者的大問號,亦是不可忽略的象徵,這可能表示了他們︵民眾

、作者︶的既定印象被顛覆了,也可能象徵著他們對於當局者所採取措施的不信任或懷疑……。以上種種,將之

梳理出一條系統性脈絡,以圖中諸元素來支持、凸顯自己的論述與觀點,方能取得高分。

範文一

銅像與廢品回收車剛好呈現了強烈的對比,前者高高在上,擁有尊榮的地位,甚至呈現出對抗歷史洪

流的企圖,後者卻是廢物的中繼站,專門收容那些使用過後被丟棄的物品,並試圖再現它們的剩餘價值。

這兩個天差地別的物品各自反映出人們的好惡與價值觀。

有趣的是,圖中的銅像最後被推倒,甚至納入資源回收,顯然作者對於銅像的價值有顛覆性的看法。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銅像往往試圖將某位凡人神格化,透過具體實像的提醒,召喚人民心中的感念,並藉

73

第 

16回 銅像與權威顛覆

以傳達某種單一的價值觀,來鞏固某種型態的政權。臺灣早年矗立於街頭、車站、校園與公園的許多政治

人物,也曾具有如是的用途。然而,極端的崇拜也意味著極端的美化與遮蔽,一旦政權交迭,某些不可見

人的真相被揭露時,所謂的﹁紀念﹂就顯得格外諷刺。尼采說:﹁人類建構的至高無上的真理—

偶像,

其背後基礎不過是歷史的產物!﹂正說明偶像的存在有其現實的條件,一旦脫離了那段時空,未必能夠繼

續擁有耀眼的光芒。

不過,相較於改朝換代時可能遭受的全面破壞,漫畫中的銅像卻是被回收再利用,顯見作者並不全然

否定銅像的價值,至少剝離重重的政治意味之後,製作銅像的金屬還是有裨益民生的實質作用。這似乎是

在告訴我們,凡事只有﹁鉛華落盡﹂,還原到最原始的本質,才能擁有最恆定的地位與價值。

範文二

本則漫畫從銅像與資源回收車的相遇畫起,先是銅像對於資源回收感到好奇,再來是拉車的業者對於

收到銅像感到訝異,兩者的反應對比出某種價值觀的矛盾。作者希望我們思考,至高無上的崇拜與視如敝

屣的拋棄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又有著什麼樣的距離?

夏目漱石曾說:﹁英雄的興亡,猶如過眼雲煙。因為所謂英雄,很多場合是指那一時期的顯赫人物,

雖說一時名震遐邇,畢竟不過是個現實的人。因此,過了那個特定的時期,社會就漸漸地取消了他的英雄

資格。﹂這段話剛好為圖中銅像的地位變化下了最好的註解,畢竟銅像只是切合某個時代需求的產物,無

法成為永遠不變的真理。

銅像與回收的結合,也帶出另一層思考,亦即金屬的部分可以回收利用,那銅像所代表的意義也可以

﹁回收利用﹂嗎?所謂﹁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即便取消了某些特定標準與目的所營造出來的價值與地

74

知性分析

位,卻仍可以從﹁銅像的故事﹂擷取值得檢討與反省的事蹟,來思考我們的社會倫理與政治制度,這種利

用比起單純崇拜更具有前瞻性與建設性。

銅像的大量存在象徵著時代的迷惘與紛亂,也代表著思想的控制與改造,真正民主的國家只會把銅像

放在特定一處,留給那些真正想要追思紀念的族群一個記憶的園地。漫畫的作者將銅像拉進回收車裡,大

概是希望將之集中到某個特定的角落,不要再四處林立,長期干擾人們對於價值觀的建立與想像吧!

人類建構的至高無上的真理—

像,其背後基礎不過是歷史的產物。

德國哲學家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