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作曲技术理论博士。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 国新音乐年鉴》主编。 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分析、中国当代音乐、音乐文献学等方面的教学与 研究。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和声学》、《音乐分析学》、《中国新 音乐》等。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人民音乐》、《黄 钟》等核心期刊发表《基于集合思维的 1/4 音作曲技法》、《中国现代音乐文本分 析的几个问题》、《音集运动的结构功能》、 《与惊梦的三重对话》、《〈风的回 声〉的音色织体与结构途径——兼论现代音乐创作中音色织体的结构功能》、 宏复调织体形态与结构功能》 《新世纪音乐创作前瞻》 《谭小麟研究之研 究》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出版《中国新音乐》、《海上听乐记》(2007 年)、《倾听@歌唱》(2010 年)、 1/4 音作曲技法研究》(2010 年)等著作。2005 年创建并任艺术总监举办多届 武汉国际新音乐节。2007 年主持并联合主编中文第一部《电子音乐创作与研究 论文集》。2009 年创刊主编《中国新音乐年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 点项目)。2012 年主编出版《谭小麟百年诞辰研究文集》(含谭小麟先生主要作 品校注)。 2013 年主编出版《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 创作作品主要有 Interaction 2003)、e-Sonata2006)、Passacaglia2007)等室内乐,以及为女高音与管 弦乐队而作的 Bridge2007-2011)等。 主持或参与的学科建设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华人作曲家 手稿典藏与研究、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历史音频修复系统实验室、《大辞 海》音乐卷中国现代音乐”(分支主编)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音乐百年 作品典藏》(专家委员)等。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 Upload
    others

  • View
    1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

作曲技术理论博士。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

国新音乐年鉴》主编。 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分析、中国当代音乐、音乐文献学等方面的教学与

研究。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和声学》、《音乐分析学》、《中国新

音乐》等。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人民音乐》、《黄

钟》等核心期刊发表《基于集合思维的 1/4 音作曲技法》、《中国现代音乐文本分

析的几个问题》、《音集运动的结构功能》、《与“惊梦”的三重对话》、《〈风的回

声〉的音色织体与结构途径——兼论现代音乐创作中音色织体的结构功能》、

《“宏复调”织体形态与结构功能》、《新世纪音乐创作前瞻》、《谭小麟研究之研

究》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出版《中国新音乐》、《海上听乐记》(2007 年)、《倾听@歌唱》(2010 年)、

《1/4 音作曲技法研究》(2010 年)等著作。2005 年创建并任艺术总监举办多届

武汉国际新音乐节。2007 年主持并联合主编中文第一部《电子音乐创作与研究

论文集》。2009 年创刊主编《中国新音乐年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

点项目)。2012 年主编出版《谭小麟百年诞辰研究文集》(含谭小麟先生主要作

品校注)。2013 年主编出版《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创作作品主要有 Interaction(2003)、e-Sonata(2006)、Passacaglia(2007)等室内乐,以及为女高音与管

弦乐队而作的 Bridge(2007-2011)等。 主持或参与的学科建设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华人作曲家

手稿典藏与研究”、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历史音频修复系统实验室”、《大辞

海》音乐卷“中国现代音乐”(分支主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音乐百年

作品典藏》(专家委员)等。

Page 2: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

以卢炎先生艺术歌曲《有鸟飞过》为例

引言

作曲家以“传统”书写方式写成的乐谱,我们称之为音乐作品手稿。所谓“见字如面”,

音乐作品手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曲家的个性特点乃至创作风格。音乐作品手稿主

要包括两类:其一为誊清稿;其二为过程稿。前者更具文物价值;后者更具文献价值。当然,

更具文献价值者,又必定更具文献价值。

卢炎先生是一位个性鲜明、颇有建树的作曲家,也是台湾新音乐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 1930 年出生于南京,曾先后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美国密苏里师范学院、曼尼斯音乐学

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萧而化、乔治·罗赫伯格(George Rochberg,1918-2005)、乔治·克

拉姆(George Crumb,1929-)等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学成返台后,卢炎先生长期任教于

东吴大学,为台湾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 年,卢炎先生病逝于台

北,享年 78 岁1。

卢炎先生毕生潜心于作曲,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他的曲风既有鲜明的 20 世纪新音乐

特点,又不乏华夏民族音乐的韵律。卢炎先生凭借卓著的成就荣膺“第二届文化艺术基金会

文艺奖”(台湾最高艺术奖项),而他的《弦乐十五重奏》更被首批入选“20 世纪华人音乐

经典”2。卢先生自诩为“用音乐作诗文”的人,而诗文也激发作曲家创作了不少艺术歌曲。

其中,1988 年根据著名诗人洛夫的现代诗歌而创作的一组艺术歌曲——《清明四句》、《窗

下》、《有鸟飞过》、《烟之外》——由歌唱家吕丽莉和钢琴家刘本莊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洛夫

1 卢炎先生的生平可详参:陈黎《卢炎:冷艳的音乐火焰》。台北:时报文化出版,1999。 2 评选活动自 1992年 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 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 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 124首(部),涉及作曲家 113

名。并于 1992年 11月 17日正式对外宣布。2004年,又续评增加了近十年以来的 18

首(部)作品。

Page 3: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诗歌发表会”上首演,获得很大成功。

这组艺术歌曲中的《有鸟飞过》,诗词以俚语描绘了一位“老者”午后安逸、悠闲并有

一点惆怅的心境;音乐则以五声性的曲调与自由十二音的和声,或并置或对位或交织的方式,

营造出丰富的变化,引申出美好的意境。

一、关于诗词与旋律结构

诗词是艺术歌曲的灵魂。诗词的韵律、结构、意境都能为作曲家提供想象空间。

《有鸟飞过》是当代大诗人洛夫先生受 1987 年国父纪念馆“诗歌朗诵发表大会”委约

而作。洛夫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

其代表作有诗著《石室之死亡》、《血的再版》(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诗集《时间之伤》(获

台湾中山文艺创作奖、吴三连文艺奖)、《魔歌》(1999 年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漂

木》(2001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

这首诗共 17 行,94 字,文字具有较强的纪叙特点:从巷子里“老李”的“二胡”声到

院内“茶几”、茶几上的“茶叶”、“茶杯”、“烟灰”、以及“我”躺着的“藤椅”、脸上的“报

纸”,最后落在了睡眼前飞过的“鸟”,描绘出一幅悠然的画面。而诗者由远至近、由声至画、

由静至动、由景至情的视角推进,以及那诸如“一丝长长的湿发”、“你能不能为我在藤椅中

的盹姿各起一个名字”等直抒心意的诗句,也透露出“我”的孤独与惆怅。

图一:(作品歌词。由卢炎先生手抄,附于乐谱手稿封面。图片由台湾师范大学数

位典藏中心提供。)

Page 4: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卢炎先生在为此诗谱写歌曲人声部分时,除第八行诗句“烟灰无非是既白且冷”中的

“无非是”重复一次外,基本依照诗句次序,形成“一句诗,一句曲”词曲对应关系。歌曲

的曲式呈三部性结构。具体来看,歌曲的呈示段为第 1-14 小节(其中第 1、2 小节为钢琴演

奏的引子),歌词为第一~三行诗;中段为第 14-30 小节,歌词为第四~九行诗;再现段为

第 30-54 小节,歌词为第十~十七行诗。也就是歌曲的三部性曲式结构与诗文所表现出的“流

水式”一部性结构形成“对位关系”。

呈示段为三个乐句结构乐段。第一句依据休止符可再分成四个分句,歌词分别对应“香

烟摊”/“老李”/“的”/“二胡”。前三分句具有A商调(G为宫)特点,第四分句转为A宫

调。第二句调性贯串了前句的A宫调,落于角音( C)上。第三句以先连续级进后四度上行

跳进为旋律外型,具有半音化的泛调性特点,并落于A音上。呈示段三乐句,前两句具有明

确的调性,形成了同主音关系。第三句为对比性的半音化风格。

Page 5: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谱例一:

中段六行歌词,经重复后形成七个乐句。除第四句作为连接而调性不明外,其余乐句均

有明确的调性。其中前三句连接紧密,调性为 E羽调( G宫),第三句末尾转至A羽调。第

五、六句为F商调与G角调( E宫)。第七句为F徵调( B宫)。

再现段前三乐句与呈示段第一、二句相同,调性从 A 商转至 E 徵调(A 宫)。从第四~

七句,出现了以半音、三全音为特点的无调性风格直至曲终。再现段中,无调性风格的规模

更大,钢琴间奏增加,以至于类似作品的“第二展开”。末尾点题之句,则带有尾声的意味。

总体来看,这首歌曲的旋律以五声化风格为主,三部性曲式结构清晰,呈示段与再现段

有从“有调”至“无调”的风格转变。

二、关于钢琴声部的音高结构

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是和声及其表现的主要载体。该曲的钢琴声部基本属于无调性风

格。这里先根据作曲家两页有关作品音高材料的手稿文献(见图二、三),对作品中的音高

Page 6: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序列与音级集合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图二:(作品“一号材料”的“序列”原型与倒影。其中数字表示音级。图

片由台湾师范大学数位典藏中心提供。)

图三:(作品“第二号材料”的“序列”原型与倒影,以及和弦结构。其中数字表

示音级。图片由台湾师范大学数位典藏中心提供。)

Page 7: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一、关于音高序列

在卢炎先生的“一号材料”中,列有一条十二音“序列”(图一左,为原型以及移位,

图右为倒影及移位)。这条序列前后两个六音组结构相同(都为p.c.6-15)。该条“序列”在

作品中完整、有序地陈述并不多见。其原型“O”首次呈示于作品引子部分(第 1-2 小节,

见谱例二)后,在呈示段中还在第 3-4 小节(呈示段第一句)、第八~九小节(呈示段第二、

三句之间)共重复两次。乐段结束前(第 13 小节)出现了完整的原型移位“O8”。

谱例二:

中段与呈示段间的钢琴间奏(第 14-15 小节)出现“O6”截段(前八号音)与完整的

逆行移位“R9”(谱例三),以及中段第二乐句中出现“O10”。除此及再现段中与呈示段相应

的位置,作品中更多出现的是无序的序列截段(集合)。因此,该作品并不没有完全按照经

典的十二音序列技法来组织音高,而是赋予它更多“自由”。

谱例三:

Page 8: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二、关于音级集合

作品中主要的集合都出自于手稿“一号材料”和“二号材料”的“序列”中。其中“一

号材料”包含的主要集合有:p.c.6-15,“序列”前后两个同结构的六音集合;p.c.3-12,在

表中被特殊画标出的(0,4,8)、(5,9,1),即增三和弦;以及 p.c.4-7 ,“序列”中具体

为(3,4,7,8)和(10,2,9,1)。

谱例四:

“第二号材料”则主要是以三组四音截段——分别是两个 p.c.4-18 和 p.c.4-13——形成

的十二音“序列”。在作品中没有单独地、完整呈示过。从“第二号材料”表中所见,此“序

列”主要以三个四音截段形成的三种和弦形式出现在作品中(见图三下方,和弦 I、II 为反

衍),其特点为减八度和弦框架。在第 23/26 小节,“第二号材料”的 p.c.4-18 和 p.c.4-13 形

成的和弦进行推动乐曲进入高潮(见谱例五)。

谱例五:

三、关于歌曲旋律与钢琴声部的关系以及作品整体结构特点

Page 9: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五声性占优势的声乐曲调与无调性为基调的钢琴声部,主要通过“装饰”与“齐奏”两

种方式形成关联。

所谓装饰,就是将有调性的声乐曲调骨干音镶嵌在无调性的音高结构之中;所谓“齐奏”

则就是声乐曲调与钢琴声部之某一声部形成同度或八度。谱例六为作品第 2-5 小节,集中呈

现了上述两种方式。而全曲之两声部结合方式,仅此两种,概不曾外。如此这般,不但有益

于两声部的融合、便于歌唱家演绎3,更简洁有效地形成了与惯常无调性、集合思维艺术歌

曲创作风格的区别。

谱例六:

综上,将各个曲式单元中声乐部分的曲调、钢琴声部的“序列”以及主要集合等因素

的分布进行列表可见,“一号材料”的“序列”(表中称“序列一”)及其截段集合主要分布

在呈示与再现段,以及中段前三乐句中。“第二号材料”之“序列”( 表中称“序列二”及)

其截段集合主要分布于中段。再现段中第四至六句规模较大,曲调为无调性风格,和声以

3 2011 年 9 月 29 日上午,笔者在台湾东吴大学“卢炎先生音乐创作研讨会”上发表此

文之后,有卢炎先生弟子告诉我,卢炎先生的这类做法,确实是考虑到方便歌唱家演绎

的因素。

Page 10: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p.c.3-12 增三和弦为主。具有第二展开的功能。而在其末尾有 4 小节长的钢琴间奏(第 45-48

小节),有一次“再现”了“序列一”原型及移位(不完整陈述)。据此,第 49 小节进入“速

度自由”、织体单薄的第七句具有了尾声的意义4。

表 一

另外,在这首歌曲中,也不乏作曲家使用音调、旋律外型及曲调来表达诗中内容的艺术

手法。为呼应“有鸟飞过”这一作品标题,作曲家使用 p.c.4-7 作为音高材料,以短小时值

音符及其不规则律动,在作品引子中写成“鸟鸣主题”(见谱例二),并且贯穿全曲。

其次,为了配合诗句“拉成一丝长长的湿发”,呈示段第三句的旋律外型呈直线式的级

进,并伴随半音进行,刻画出“湿”的感觉(见谱例一)。

再次,对应“二胡”一词开始,旋律“引用”了京剧过门的曲调5(见谱例一)。此处的

“引用”,笔者以为是这部作品的点睛之处。一方面它使诗中“老李的二胡”真实呈现在我

4 尾声的旋律由上行小六度和连续小二度下行构成。它与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序曲”开始表示“希望和希望随后破碎”的主题十分相似。作曲家是否有意“引用”

还有待考证。但这种情绪似乎也与再现段的歌词相符——希望有人来陪伴,“为我在藤

椅中的千种盹姿各起一个名字”,但最后还是落得寂寞,只有眼中“有鸟飞过”。 5 参考翁成韵,《卢炎室内乐作品主题目录》,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第

93 页,注 89。

Page 11: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们面前,使作品获得了一定的“景深”并增强了立体感,二方面无论从方式还是程度上都使

民族风格在泛调性氛围中的凸显恰到好处。

结语

卢炎先生的艺术歌曲《有鸟飞过》,其声乐部分具有鲜明的五声风格,而钢琴则以无调

性为基调。二者主要通过“装饰”与“齐奏”的方式简明,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相应生趣,

相得益彰。作品在不改变诗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音乐材料的再现使得作品获得较为清晰的

三部性结构。作品虽有十二音“序列”,但音高组织不拘泥于经典序列技术,而是根据风格、

诗句的意境来主动地选择所需要的音高结构及和声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歌曲《有鸟

飞过》的钢琴声部,就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钢琴小品,而声乐曲调则好像是从钢琴声部中

生长出来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部泛调性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大胆地采用了诸如贯串

鸟鸣主题、引用京剧过门、构造与词义相符的旋律外型等“标题性音乐”的技术手法,打通

了文字与音乐的隔阂,强化了诗与乐的整体表现力,也对多风格音乐素材的融合,发挥了作

用。

卢炎先生的这首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艺术歌曲,让人想起卢炎先生的好友罗忠

镕先生发表于八十年初的无调性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后者以精妙的五声化十二音序列

和严谨的序列技术,为探索无调性音乐民族化问题开启了的大门6;而卢炎先生的《有鸟飞

过》则体现出更自由、多彩的作曲方式。诚如卢炎先生所说:“我需要什么样的都找好,然

后我作曲的时候,就把这一切都丢开,你只想你要怎么走,就是不要问技术而作,而为你的

想象力作,然后那些音乐的结构组合,自然而然在那里”7。

谨撰此文,纪念卢炎先生逝世三周年;并作为“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数字化保存)

与研究”系统项目“研究阶段”的尝试之一。

6 《涉江采芙蓉》的详细分析,可参见郑英烈《歌曲<涉江采芙蓉>的创作手法》,《音乐

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院学报》,1981 年第 3 期。 7 第二届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 为卢炎制作的影片特辑。文摘自翁成韵,《卢炎室内乐

作品主题目录》,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第 1 页。

Page 12: 作者简介:钱仁平(1967-评选活动自1992年7月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组委会从海内外音乐家推 荐的500余首(部)作品中提名137首(部),最后入选作品124首(部),涉及作曲家113

参考文献:

颜绿芬主编《台湾当代作曲家》,玉山社出版,2006 年。

詹宏一 《卢炎生平与作品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97 年。

翁成韵 《卢炎室内乐作品主题目录》,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