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 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謝傳崇 * 蕭文智 **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研究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 生學習表現的關係,在研究方法上採用問卷調查法,並編製「國民小學校長科 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調查問卷」,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國民小 學教育人員,共發出1080份問卷,回收率77.13%,有效樣本共810份。本研究 使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的線性關係, 結果顯示具有良好適配度與參數估計。本研究建議學校校長宜實施科技領導以 利學校ICT運用,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表現。 關鍵詞: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資訊通信科技)運用、學生學習表現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兼領導與評鑑中心主任 ** 苗栗縣銅鑼鄉中興國小總務主任 投稿日期:10189日;修改日期:10231日;接受日期:10253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291-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 研究:以學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8067/2/9.pdf人員的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以促使校長、教師和其他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

    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謝傳崇* 蕭文智**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研究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

    生學習表現的關係,在研究方法上採用問卷調查法,並編製「國民小學校長科

    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調查問卷」,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國民小

    學教育人員,共發出1080份問卷,回收率77.13%,有效樣本共810份。本研究

    使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的線性關係,

    結果顯示具有良好適配度與參數估計。本研究建議學校校長宜實施科技領導以

    利學校ICT運用,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表現。

    關鍵詞: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資訊通信科技)運用、學生學習表現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兼領導與評鑑中心主任

    **苗栗縣銅鑼鄉中興國小總務主任

    投稿日期:101年8月9日;修改日期:102年3月1日;接受日期:102年5月3日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291-

  •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School ICT Use as a Mediator

    Hsieh, Chuan-Chung* Hsiao, Wen-Chih**

    Abstract

    The study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school ICT use, and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survey subjects

    were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across Taiwan area. The study issued a total of

    1080 questionnaires, with the return rate of 77.13%, among which 810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Teachers were ask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school ICT use, and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This study

    u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prospective data to test for model fi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positively affects school ICT

    use. Furthermore, school ICT use directly affects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lso positively influences their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incipal should implement technology

    leadership to accelerate ICT use in school ope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Keywords: technology leadership, school ICT use,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292-

  •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臺灣的教育受到「少子化」現象的影響,在學人數已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

    是以在教育經費投入持續增加,教育品質之提升漸受重視的情形下,如何有效

    整合及運用教育資源成為重要課題(吳政達,2006)。因此,為避免教育投資效

    益偏低,產生資源浪費的情形,學校必須運用資訊通訊科技,以增進同儕互動

    促進學習效果。學校必須重視教育經費的運用效益,建構優質的學習環境,進

    而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表現。而在現今逐步擴大的績效

    責任壓力下,校長必須有效地經營學校,藉以提高學校的教育效能,並對學生

    的表現負起責任,使得新時代的校長感到莫大的壓力與挑戰(謝傳崇,2011)。

    因此現今教育環境的劇烈變動,無一不是在挑戰校長領導經營的能力,學校如

    何妥適運用ICT,產出優良之學生學習表現,以贏取家長的最大信任,將是學

    校發展之關鍵。

    科技領導在近幾年快速發展,也是教育行政研究的重點之一。Aten(1996)

    認為科技領導就是領導者為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透過個人的人際關係和有效

    整合運用目前科技的多種知識,並能預期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達成教育的願

    景。葉連祺(2003)也主張校長應該扮演科技領導者的角色,不僅需要具備科

    技素養,也要進行科技方面的領導,使得教師和其他學校行政人員能善用資訊

    科技,增進教學和行政的成效。張奕華(2010)則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與資訊

    科技的日新月異,學校領導者的角色已從傳統的學校管理者、資源提供者,進

    一步發展到教學與課程領導者、科技領導者等多元的角色。科技領導提供校長

    領導另一項新思維,聚焦於科技和領導的結合,充實科技方面的軟硬體設施和

    人員的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以促使校長、教師和其他

    學校人員能夠善用科技,增進教學和行政的成效。因此,校長要能成為科技領

    導角色的關鍵在於其本身必須提升科技專業素養與能力,藉以接受資訊社會的

    來臨與挑戰,並培養學生之科技素養與能力,以因應資訊科技時代的發展。綜

    觀中外論述可知,新興科技發展下的學校領導者之科技領導,已逐漸成為領導

    新典範(張奕華、蕭霖、許正妹,2007)。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也強調科技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293-

  • 領導的重要性,並認為校長應提升科技專業能力,以因應資訊社會的來臨。因

    此,校長科技領導已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趨勢,為了發展資訊科技的優勢在教

    學活動及行政措施應用上,校長應積極扮演科技領導者的角色,鼓勵並支持學

    校成員發展各種資訊科技於課程教學及行政處理的創新資訊模式,及應用資訊

    科技於教學及行政的典範團隊行動方案,提升行政與教學的效能。因此,在資

    訊時代的當下,校長必須扮演有效的學校科技領導者角色,並藉以提升學校行

    政管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成效,乃成為校長經營學校的重要議題,更是

    校長應勇於接受的發展趨勢與挑戰。

    此外OECD(2007)為了瞭解學生是否已經對未來挑戰做好準備,並瞭解

    他們能否分析、思考、有效的溝通與持續的學習,其中閱讀、數學與科學素養

    及問題解決能力更被視為關鍵的領域,此關鍵領域即為學生學習表現。正如學

    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在於學生的學習,而學校教育就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總稱,

    沒有學生的學習就沒有學校教育(林天祐,2005)。因此學校是因學生學習而存

    在,所以學校的作為必然是為了提昇學生的學習表現而執行。如今隨著資訊科

    技快速進步,人類的生活已與資訊科技密不可分,眼觀二十一世紀之趨勢,各

    國教育的重點皆以提昇國際競爭力為優先,其中提升學生學習表現更是關鍵。

    李安明(2009)也提出,學校領導者所處的情境已趨於多元、複雜且瞬息萬變,

    學校領導者除了必須執行學校的行政管理外,更須聚焦於課程、教學與學生學

    習。因此學校需針對各方面的改革壓力持續面對與因應,校長更必須採行科技

    的領導方式,開發學校資訊科技創新之教學活動設計、數位教材與教學模式,

    以達提升學生多元能力之目的。

    另一方面,OECD(2006)提出ICT可以在教育上進行新的教學模式,促使

    學生用以為未來的生活進行準備。ICT運用在學校已成為提升學校教學成效及

    學生學習表現的重要中介工具,特別是ICT必須融入各領域教學中。學校成功

    的運用ICT為中介工具,可促使學生發展出相關ICT能力,並在未來的學術研究

    或專業領域中能有效運用。因此,欲促使人人皆具備ICT運用能力,必須從教

    育著手;欲培育學生ICT運用能力,則必須從學校著手。而對於學生的學習而

    言,ICT最大的影響,即是改變學生學習的方法。如何建置ICT容易運用的環境,

    並讓ICT運用適度的融入學校行政及各領域教學活動中,以增加行政工作效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294-

  • 率,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並促進學生學習成效,更是當前學校教育領導者的重

    要工作。而在ICT不斷地更新發展、一切講求速度的社會,學校組織受到許多

    外來的影響與衝擊。Creighton(2003)建議學校應該發展明確的ICT架構,建

    立有效能的學校ICT運用目標,並據以擬訂具體的學校ICT運用策略。因此,ICT

    運用乃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發展,除了鼓勵教師善用數位教學資源與ICT教學設

    備,整合與應用ICT於教學,用以改善教學模式,達成創新教學目標,提升教

    學品質與成效,並藉以改變教師教學方式、促進革新學校行政工作,更有助於

    提升學生學習表現。因此,ICT運用可以增進行政效能與教學成效,進而提升

    學生學習表現。因此學校ICT運用的中介作用將可在此見其效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欲探討校長科技領導是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表現,以及

    校長科技領導是否透過學校ICT運用的中介作用,進而影響到學生學習表現。

    更進一步研究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影響及學校ICT運用的中介效

    果,進而強化學校校長科技領導能力,以具體提升學生學習表現,並彰顯學校

    ICT運用的加乘效果。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為: (一)瞭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與學校ICT運用之現況。

    (二)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是否透過學校ICT運用的中介作用,進而影

    響學生學習表現。

    貳、文獻探討

    一、校長科技領導的意涵 近年來資訊科技在學校各項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其對學

    生學習也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學校領導者要引領教育資訊科技,就必須落

    實科技領導於學校中。

    (一)校長科技領導的定義

    近年來資訊科技在學校各項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其對學

    生學習也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綜合國內外研究(林彥宏,2009;秦夢群、張奕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295-

  • 華,2006;張奕華、吳怡佳,2011;張奕華、許正妹,2009;張奕華、張敏

    章,2010;葉連祺,2003;Afshari, Bakar, Luan, Samah, & Fooi, 2008; Anderson

    & Dexter, 2005; Aten, 1996; Bailey, 1997; Chang, 2003, 2012; Chang, Chin, & Hsu,

    2008; Creighton, 2003; Schmeltzer, 2001; Schultz, 2000; Speed & Brown, 2001)可

    歸納出校長科技領導之共通點為:1.校長應具備科技素養,有計劃地整合相關

    資源以建立學校科技願景;2.校長可運用領導技巧促使學校成員適切的使用科

    技;3.校長能提供資源,塑造運用科技的有利校園環境;4.校長須運用科技提

    升學校之行政效能、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表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校長科技領導定義為:校長應具備科技素養、整合資

    源的能力以計劃性的建立科技願景,並運用領導技巧,促使教師與學校行政人

    員接受訓練以提昇資訊科技能力,並能適切應用科技於行政作為與教學實踐

    上,以塑造一個能共享與支持的學校情境,促使行政效能、教學成效與學生學

    習表現達到極致。

    (二)校長科技領導的層面

    科技領導的研究已相當多元,然而對於科技領導的研究面向不同,所統整

    出的科技領導層面也略有差異,林彥宏(2009)、Aten(1996)和Chang(2003)

    提出四項層面;葉連祺(2003)提出六項層面;Andersonc與Dexter(2005)、

    ISTE(2004)使用八項層面;Bailey(1997)列出十項層面來進行測量,經研究者

    分析歸納上述研究之各層面,並納入相關研究(秦夢群、張奕華,2006;張奕

    華、吳怡佳,2011;張奕華、許正妹,2009;張奕華、張敏章,2010;Chang,

    2012; Chang, et al., 2008)共同分析,發現最常使用「願景、計畫與管理」、「成

    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評鑑與研究」、「人際關係與

    溝通技巧」等五個層面:

    1.「願景、計畫與管理」:「共同領導」(Aten, 1996);「變革」、「科技計畫」、

    「科技領導」(Bailey, 1997);「領導和願景」、「支持、管理和運作」(葉連

    祺,2003);「科技運作」、「規劃設計學習的環境和經驗」、「領導和遠景」

    (ISTE, 2004);「成立科技委員會」(Anderson & Dexter, 2005);「學校願景

    形塑」(林彥宏,2009),以上研究所提之各種層面經分析後將其歸納於此層面

    中。因此,校長必須瞭解新興科技的發展與趨勢,並與所有組織成員共同規劃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296-

  • 學校的科技願景。充分瞭解在教室中可運用的科技,並有計畫的使用科技能

    量,以期提升教學效能與實現學校科技願景。

    2.「成員發展與訓練」:「教學與學習」、「課程」、「成員發展」(Bailey, 1997);

    「教導和學習」、「生產力和專業實務」(葉連祺,2003);「教學、學習和課

    程」、「生產力和專業實務」(ISTE, 2004);「成員發展政策」、「校長科技

    日」、「校長使用電子郵件」(Anderson & Dexter, 2005);「人員培訓發展」

    (林彥宏,2009),以上研究所提之各種層面經分析後將其歸納於此層面中。

    因此,校長能整合科技相關發展與訓練的教育資源,以提供學校成員在職進修

    的時間與機會,並導引每一位教師能夠整合科技資源,並運用其科技技能於教

    學中。

    3.「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科技整合」、「額外補償」(Aten, 1996);「設

    施」、「科技的支持」(Bailey, 1997);「支持、管理和運作」(葉連祺,2003);

    「科技環境的程序、政策、計畫、經費」(ISTE, 2004);「科技預算」、「輔

    助經費」(Anderson & Dexter, 2005);「資源充實規劃」(林彥宏,2009),以

    上研究所提之各種層面經分析後將其歸納於此層面中。因此,校長在教師和行

    政人員需要協助時,適時供應充裕的科技硬體設備與應用軟體、提供維修能量

    與技術的支持,藉以提昇教學品質與行政效能。

    4.「評鑑與研究」:「評量和評鑑」(葉連祺,2003);「評量和評鑑」(ISTE,

    2004),以上研究所提之各種層面經分析後將其歸納於此層面中。因此,校長

    能引導學校成員擬定並執行科技專業發展計畫,並依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

    科技而達到的教學效能,作為評估教師教學品質的指標,並透過評鑑或行動研

    究以評估教學績效與行政效能。

    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人際關係技巧」(Aten, 1996);「倫理」、「安

    全與保密」(Bailey, 1997);「社會、法理和倫理議題」(葉連祺,2003);

    「社會、倫理、法律和人性議題」(ISTE, 2004);「學區對科技的支持」

    (Anderson & Dexter, 2005);「成效評鑑發展」(林彥宏,2009),以上研究

    所提之各種層面經分析後將其歸納於此層面中。因此,校長在進行科技領導的

    過程中,能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利用各種場合或時機,以有效的溝通技巧

    說明和宣導資訊科技對於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學校行政的價值及重要性。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297-

  •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校長科技領導分為「願景、計畫與管理」、「成員發展

    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評鑑與研究」、「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等

    五大層面。

    二、學生學習表現之意涵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學校教育以不同型態出現,不論古代私塾或現代學校,

    學生皆為學校之主體,學生學習表現也都是各時代教育成敗所在。

    (一)學生學習表現的定義

    教育的主體在學生,任何教育改革作為,若無法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提

    昇學生學習成就,則教育改革將徒勞無功(吳清山,2005)。因學校中最重要的

    人物是學生,學校的一切校務發展都應以學生的學習為首要前提,所以學生的

    學習表現應是學校必須關注的最大重心。學校教育須能提高學生學習表現,學

    校才得以永續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6)發表《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一書中指出,學習是個人內在取之不盡的財富,為適應社會的不斷變遷,人類

    必須學會讀書、做事、與人相處與生涯發展,因應國內環境認為優質學校之學

    生學習指標應包括:1.學會認知體驗;2.學會悅納自己;3.學會尊重別人;4.學

    會負責做事;5.學會生涯發展等五項(林天祐,2005)。而且隨著時代及教育思

    潮不斷激盪與變遷,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也日益明顯(謝傳崇、李尚儒,2011)。

    而臺灣教育歷經教改及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MI)後,也開始思考學生學習表現應不再獨尊智育,除了智育外更須兼顧發展

    學生多元能力及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綜合國內外之研究(何建霖,2009;李安明、鄭采珮、劉志昀,2011;林

    明地、陳威良,2010;翁健銘、林梅琴,2005;謝傳崇、王瓊滿,2011;謝傳

    崇、李尚儒,2011;蘇錦麗,2009;Gagné,1985; Good, 1973; OECD, 2007;

    Tafarodi, Marshall, & Katsura, 2001)可歸納出學生學習表現之共通點為:1.學生

    學習表現是學生一段長時間的學習歷程;2.學生學習表現是學生獲得知識或技

    能的改變;3.學生學習表現是學生在學習過程與日常生活所展現的學習態度;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298-

  • 4.學生學習表現是學生在學業評量方面所獲得學習成果;5.學生學習表現是學

    生在日常生活所展現的行為表現。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學生學習表現定義為:

    學生在歷經一段長時間的學習進程後,在日常生活所具體呈現出來的學習態度

    與行為表現,及在學業評量方面所獲得的學習成果,當中包含了認知、情意與

    技能三方面的學習結果。

    (二)學生學習表現的層面

    學生的學習表現相當多元也難以完整評估。對於學生學習表現的內涵,各研究

    之研究面向不同,所提出的學生學習表現層面也有所差異。本研究歸納整理國

    內外文獻(何建霖,2009;李安明等,2011;林明地、陳威良,2010;謝傳崇、

    王瓊滿,2011;謝傳崇、李尚儒,2011;蘇錦麗,2009),得知各研究對於學

    生學習表現皆採取多元且全面的看法,並共同認為以學生學習態度表現、學生

    學習行為表現及學生學習課業表現三項內涵較能完整涵蓋「學生學習表現」。研

    究者在學校場域中也發現此三種分類實際上確實涵蓋了「學生學習表現」的主

    要內涵,因此本研究也使用「學生學習態度表現」、「 學生學習行為表現」及

    「學生學習課業表現」三個面向來說明學生學習表現的層面。

    1.學生學習態度表現:學生之課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參與校內外競賽與活

    動等方面的表現。

    2.學生學習行為表現:學生的日常作息情形與輟學機率,學校常規與生活秩

    序,校園生活的適應狀況以及校園暴力或霸凌事件的出現頻率等。

    3.學生學習課業表現:學生在主要學習領域上的學習表現與成果。

    三、學校ICT運用之意涵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化的時代,應用ICT於工作、生活及學校已經是各國競

    相發展的趨勢。因此學校必須與時代脈動趨勢同步發展與成長,將ICT運用落

    實於學校行政、教學與學習環境中。

    (一)學校ICT運用的定義

    ITAG(1999)提出在知識經濟時代,ICT運用能力已成為主導改變的重要

    因子,同時也被認為是知識創新的主要促進者。目前已從工業時代邁向資訊時

    代,科技的進展與改變較以往要增加許多。而Neef(1998)更指出ICT運用具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299-

  • 有強大的影響力,為了藉此影響力以增強財富獲得和擴展服務面向,因此需要

    更多的ICT知識工作者和ICT基礎建設,用以輔助知識快速且大量的成長與管理

    所需。所以學校亦須與時代脈動趨勢同步發展與成長,將ICT運用落實於學校

    行政、教學與學習環境中。而今學校ICT相關軟硬體設備皆快速建置與擴充,

    因此在學校應重視ICT運用,如今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皆將ICT運用能力列為各

    項專業知識中優先選擇學習項目之一,由於ICT的進步,使行政工作處理的流

    程得以更快速與準確,也使站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得以享受ICT在課程與教學

    上的便捷使用,更使學生的各項學習活動受惠良多。

    學校教育中ICT運用的程度,在不同國家或地區會取決於許多不同的因

    素,有些由經濟或文化背景所決定,有些則因國家教育主管機關所採取的教育

    優先政策所決定。因此學校中的ICT運用意指:要為學習者和教學者建立全新

    的、動態的和互動式的討論空間。學校的ICT運用更可以提供實現更高質與量

    的教學與學習之體驗機會,這將使教學過程和課程內容同時進行改進的情況得

    以實現,且能提供更便利的學習方式予學習者進行選擇。綜合國內外研究者的

    研究(李豪朕,2011;張奕華,2010;張奕華、許正妹,2009;葉連祺,

    2003;賴阿福、劉德泰、王嬿茵,2011;Berk, 2000; Brooks-Young, 2006;

    Creighton, 2003; Ertmer, 2002; Flanagan & Jacobsen, 2003; ISTE, 2007; OECD,

    2006),可以歸納出學校ICT運用之共通點為:1.學校成員能妥善運用ICT;2.

    藉由ICT的運用增進學校行政及課程與教學的最大創新效益;3.透過ICT的運用

    提昇學校行政效能、教師教學專業及學生學習成效。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學校ICT運用定義為:學校成員能妥善運用ICT,來增

    進學校行政及課程與教學的最大創新效益,並提昇學校行政效能、教師教學專

    業及學生學習成效。

    (二)學校ICT運用的層面

    李豪朕(2011)提出二十一世紀是資訊化的時代,應用資訊科技於工作、

    生活、及學校已經是各國競相發展的趨勢。目前世界各國對於資訊取得與科技

    利用的教育,皆視為國家發展與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主軸;不論是美國聯邦政

    府推動的「為學生做好迎接廿一世紀的準備:資訊素養的養成」資訊教育計畫、

    日本的「資訊新政」計畫、新加坡的「IT2000」計畫、香港的「與時並進、善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00-

  • 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等,均可看出各國對於推動資訊教育的發展趨勢與

    重視。也因此許多國家已開始應用ICT改善學校行政作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

    習的相關措施。由此可知ICT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甚至已成為教育改革的最佳

    利器。學校妥善安排ICT運用可以增進學校成員ICT能力,並可將知識傳播得更

    為快速與正確。在校園中適時運用ICT設備,可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更有效

    能。再則透過ICT中共同研究與協作的策略,將得以迅速接觸與獲得最新科技

    相關資訊。

    綜合國內外各項研究(李豪朕,2011;桃園縣政府,2010;臺北市政府教

    育局,2011;ASTD, 2011; European Schoolnet, 2011;ODLQC, 2011; QUALC, 2011;

    UNIQUe, 2011),無論是美國、OECD國家、European Schoolnet或我國,對於學

    校ICT運用都是竭盡所能的推廣,以期達到以下目的:1.有效的運用ICT的功能;

    2.藉由ICT運用以整合可用資源;3.增進學校行政執行效能、教師課程設計能力

    與學生學習成效,並培養學生進行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以促使學生學習更具成

    效;4.結合相關教育學習資源,建立學校間策略聯盟,且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家

    長及社區民眾對學校各項教育決策的支持與信任,並用以建立學生在智慧財產

    權及網路安全上的正確觀念。為達到上述目的,必須運用ICT的強大能力,增

    進學校行政管理效能、教師課程規劃能力與教學技巧,並藉由ICT整合各項資

    源,結合各教育學習資源,建立學校策略聯盟,發揮網絡資源,建立家長及社

    區民眾對學校教育的支持與信任,並培養學生學習朝向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綜上所述,本研究就為達到學校ICT運用之目的,將上列對於ICT運用的各

    項相關特性分類與層面分析整理歸納後,進而將學校ICT運用分為「ICT資源有

    效運用」、「ICT科技整合」以、「ICT課程與教學」及「ICT公共關係與倫理議題」

    等四大層面:

    1.ICT資源有效運用:學校建置有利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ICT設備與環境,

    且不斷的提供ICT新知,以期將ICT設備做最有效運用。

    2.ICT科技整合:學校呈現ICT願景在行政職務、教師專業發展及課程教學規劃

    中,並運用ICT將學生學習表現加以展示;學生亦能運用ICT,與他人共同分享

    及增進學習成效。

    3.ICT課程與教學:教師能將ICT運用在課程中,並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增加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01-

  • 互動性與真實性,運用線上學習來輔助教學,加強不同型態的學習;激勵學生

    去發展ICT能力,確保每位學生學習機會均等,發展適當的學習態度。

    4.ICT公共關係與倫理議題:運用ICT建立學校、家長與社區間的聯繫網絡系

    統,以維繫良好的公共關係,並透過雲端網路的連結,拉近家長、社區與學校

    的距離;指導學生適當運用ICT工具,並建立學生在智慧財產權及網路安全上

    的正確觀念,以用於編輯與分享網路資源。

    四、校長科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與學校ICT運用之關係研究 (一)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關係

    雖然校長領導難以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然而校長可透過影響教學,間接來

    提升學生成就(Leithwood & Wahlstron, 2008; Militello, Rallis, & Goldring,

    2009)。對於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關係,許多研究發現校長科技領

    導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間具顯著正相關(張奕華、吳怡佳,2011;張奕華、張敏

    章,2010;Fu, 2009; Lo, 2009; Yen, 2010);校長科技領導能影響學生學習表現

    (張奕華、張敏章,2010;Chang, 2012; Chang & Wu, 2008; Yen, 2010);校長

    科技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各層面具有預測力(Fu, 2009; Lo, 2009; Yen, 2010)。

    因此本研究認為校長是學生學習的領航者與激發者,對於教育問題的萌生與衝

    擊應有對應之策,藉以領導學校成員,執行有效行政管理,善用教學策略,不

    斷促使學生學習成長,並加強取得學生與家長的最大信任。換言之,學生學習

    是否能有所進步與成效,校長的科技領導是獲取進步優勢的關鍵。因此,本研

    究認為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具有顯著正相關。

    (二)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ICT運用之關係

    對於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ICT運用之關係,許多研究發現校長科技領導與

    學校ICT運用的整體與分層面具有顯著正相關(Chang, 2004; Chang & Hsu, 2009;

    ISTE, 1998; Wu, 2009);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ICT運用有顯著正向影響(張奕

    華、許正妹,2009;Chang, 2012; Chang & Hsu, 2009; Ford, 2000; Rogers, 2000;

    Wu, 2009)。校長擔任學校的科技領導者,必須以前瞻的思維,領導成員建構

    願景,構思並管理學校科技領導計畫,並促使成員進行發展與訓練,給予科技

    與基本設施的支持,執行評鑑與研究,運用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激勵啟發成

    員對於ICT資源有效整合運用,透過ICT課程與教學的運作,重視ICT公共關係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02-

  • 與倫理議題,鼓勵支持ICT運用的表現,並能共同學習成長,形塑學校ICT運

    用氣氛。因此,本研究認為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ICT運用具有顯著正相關。

    (三)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關係

    對於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關係,研究發現學校ICT運用和學生

    學習表現呈現顯著正相關(Ashton & Webb, 1986);學校ICT運用對學生學習

    表現具有解釋力與預測力(陳昭蓉、李美娟、孫宜伶,2010;Eaton-Kawecki,

    2003; Gibson & Denbo, 1984; Reed, 2003);學校ICT運用對學生學習表現有顯

    著正向影響(Ashton, 1984; Chang, 2012)。學校ICT運用的有效程度關係著學

    生學習表現的優劣,學校若能在校長領導態度、學校課程與教學及學校環境規

    劃上徹底落實ICT的運用,並給予成員更加便利的工作型態及充足的ICT資

    源,使得學校ICT運用程度有效提昇,則會激發學生學習表現更加優異。因

    此,本研究認為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有顯著正相關。

    (四)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關係

    對於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三者之關係,綜合相

    關研究顯示「校長科技領導」和「學校ICT運用」有正相關(張奕華、許正妹,

    2009);「校長科技領導」和「學生學習表現」有正相關(張奕華、吳怡佳,

    2011;張奕華、張敏章,2010);「學校ICT運用」和「學生學習表現」有正

    相關(陳昭蓉等人,2010)。本研究從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

    習表現之意涵探討相關的文獻,藉以釐清相關概念,從國內外文獻中整理出校

    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的關聯性,作為本研究的參考依

    據。因此,本研究認為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ICT運用、學生學習表現之間,呈

    現高度正相關。

    (五)學校ICT運用的中介角色

    雖然過去關於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不

    多,但在許多研究的主題、方法和結果之中可以發現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

    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從文獻探討及

    學校實際場域觀察中推測校長科技領導實際上不容易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表現,

    學校ICT運用應是校長科技領導影響學生學習表現的中介變項。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03-

  • (六)本研究假之設模式

    由文獻探討可知,探討校長科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與學校ICT運用三者

    關係的研究付之闕如。僅以兩兩相關來推論三者間可能相關,亦即校長科技領

    導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可能的路徑非常複雜,它除了直接影響外,亦可能透過其

    他變項間接影響。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建立最適當及最能代表樣本資料的模

    型為部分中介模式,校長科技領導除了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外,亦透過學校

    ICT運用間接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其假設模式如圖1。

    圖1 本研究假設模式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係以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之現職教育人員為研究之母群體,採分

    層隨機取樣之方式,抽取預試樣本及正式樣本,以問卷調查法蒐集相關資料,

    並運用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處理。

    校長科技領導

    學校 ICT運用

    學生學習表現

    願景、計畫與管理

    成員發展與訓練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評鑑與研究

    學生學習態度表現

    學生學習行為表現

    學生學習課業表現

    ICT 資源有效運用

    ICT 課程與教學

    ICT 公共關係與倫理議題

    ICT 科技整合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r2

    r1

    e8

    e7

    e6

    e5

    e1

    e2

    e3

    e4

    e9

    e10

    e11

    e12

    γ12

    γ11

    β21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04-

  • 一、研究樣本

    (一)預試調查對象

    為了解本研究「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影響:以學校ICT運用為

    中介變項」的適用性,本研究抽取臺灣地區國民小學現職教育人員為預試對象,

    發出問卷270份,回收216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02份,無效問卷14份,可用率為

    74.81%,以此預試樣本進行預試分析。

    (二)正式調查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係以全國各縣市按比例抽取所需之縣市校數,再以各縣

    市學校規模比例進行所分配之縣市學校數抽取所需規模之校數,就全國公立國

    民小學,取樣150所學校進行正式問卷發放;考慮學校的整體性,小型學校每校

    6份,抽取校長1人、主任1人、組長1人、科任教師1人、級任教師2人為問卷對

    象;中大型學校每校8份,抽取校長1人、主任1人、組長1人、科任教師2人、級

    任教師3人為問卷對象;總計發出問卷1,080份,回收833份,整體回收率為

    77.13%;其中有效問卷為810份,無效問卷23份,可用率為75%,有效樣本基本

    資料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背景變項 區分 次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320 39.51% 女 490 60.49%

    學歷 大學 395 48.77%

    研究所以上 415 51.23%

    年資 10年以下 216 26.67% 11-20年 374 46.17%

    21年以上 220 27.16%

    職務

    校長 86 10.62% 教師兼主任 130 16.05% 教師兼組長 159 19.63% 級任導師 355 43.83% 科任教師 80 9.88%

    (續)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05-

  • 區域

    北區 167 20.62% 中區 305 37.65% 南區 231 28.52% 東區 107 13.21%

    規模

    6班以下 300 37.04%

    7-24班 264 32.59%

    25班以上 246 30.37%

    合計 810 100.00%

    二、研究工具

    (一)編製問卷

    本調查問卷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資料4題,包括人口變項:性別、

    最高學歷、服務年資、擔任職務。第二部分為「校長科技領導量表」,係參考張

    奕華(2003)《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量表》、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的《國

    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調查問卷》以及張奕華與張敏章(2010)《國民小學校

    長科技領導量表》修訂而成,共計19題。第三部分為「學生學習表現量表」,係

    參考謝傳崇與李尚儒(2011)所編製的《學生學習表現調查問卷》及謝傳崇與

    王瓊滿(2011)所編製的《學生學習表現量表》修訂而成,共計17題。第四部

    分為「學校ICT運用量表」,係參考European Schoolnet(2011)在P2P(Peer Reviews

    and Observatory on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CT)和P2V(Peer to Peer networking for

    Valorisation)發展教育資訊科技架構訂定的評鑑標準模式及李豪朕(2011)《學

    校ICT運用調查問卷》修訂而成,共計18題。

    (二)計分方式

    本問卷之量表採用Likert五點量表方式作答與計分,均為正向描述題,以「非

    常符合」、「大致符合」、「有點符合」、「大致不符合」、「非常不符合」五個選項,

    分別計5、4、3、2、1 分,加總後即為教師針對校長科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

    及學校ICT運用上的知覺。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之知覺愈正向;反之,得分愈

    低表示表示受試者之知覺愈負向。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06-

    javascript:void(0);

  • (三)信度分析

    研究者針對「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與學校ICT運用調查

    問卷」進行信度分析,本研究之量表採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發現總量表的

    Cronbach’s α係數為 .948 ,而三個分量表之 Cronbach’s α整體係數分別

    為.878、.936、.922,顯示本問卷之信度良好。

    (四)效度分析

    本研究之預試分析,經由主成分分析法將「校長科技領導量表」抽取出5

    個因素,累積解釋量為65.69%;「學生學習表現量表」抽取出3個因素,累積解

    釋量為73.877%;「學校ICT運用量表」抽取出4個因素,累積解釋量為69.188%。

    (五)資料分析

    本研究在回收調查問卷後,進行資料處理與建檔,刪除填答不完全的內容,

    運用SPSS 18.0 for Windows 以及AMOS18.0軟體,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處理。

    本研究使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al modeling, SEM)以檢視校長科

    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與學校ICT運用的線性關係。

    肆、結果與討論

    一、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整體與各層面現況分析

    整體而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整體得分,平均數為3.81,

    標準差為0.65,尚屬中高程度(如表2)。就各層面而言,平均數高於整體「校

    長科技領導」的層面包括「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而低於

    整體「校長科技領導」的層面,則為「願景、計畫與管理」、「人際關係與溝通

    技巧」、「評鑑與研究」。各層面的標準差介於0.7~0.80,平均數介於3.69~3.80。

    此研究發現與張奕華和吳怡佳(2011)、張奕華和張敏章(2010)的研究結果相

    似,學校的校長重視且支持學校教育人員進行在職訓練,以提昇科技素養;但

    對於學校教育人員的科技專業素養,則需要建立一套客觀的評估機制來進行。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07-

  • 表2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整體與各層面現況分析摘要

    層面 平均數 標準差 排序

    願景、計畫與管理 3.80 0.73 3

    成員發展與訓練 3.99 0.68 1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3.89 0.69 2

    評鑑與研究 3.69 0.75 5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3.69 0.80 4

    整體 3.81 0.65

    二、國民小學學生學習表現之整體與各層面現況分析

    整體而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生學習表現之整體得分,平均數為3.87,

    標準差為0.53,尚屬中高程度(如表3)。就各層面而言,平均數高於整體「學

    生學習表現」的層面包括「學生學習行為表現」;而低於整體「學生學習表現」

    的層面,則為「學生學習態度表現」與「學生學習課業表現」。各層面的標準差

    介於0.55~0.66,平均數介於3.58~4.23。此研究發現與謝傳崇和王瓊滿(2011)、

    謝傳崇和李尚儒(2011)的研究結果相似,目前國民小學學生均有良好的學習

    表現,並能在表現良好時得到師長們適時的鼓勵,顯示教師大都能掌握激勵策

    略,且學校教育人員重視學生表現的態度顯然易見;但學生在國語領域上的寫

    作能力部分顯得稍弱,這表示學生在國語領域上的寫作能力仍有提昇的空間,

    也是需要教育人員重新檢視與重視的部分。

    表3

    國民小學學生學習表現之整體與各層面現況分析摘要

    層面 平均數 標準差 排序

    學生學習態度表現 3.79 0.66 2

    學生學習行為表現 4.23 0.55 1

    學生學習課業表現 3.58 0.65 3

    整體 3.87 0.53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08-

  • 三、國民小學學校ICT運用之整體與各層面現況分析

    整體而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ICT運用之整體得分,平均數為3.97,標

    準差為0.54,尚屬中高程度(如表4)。就各層面而言,平均數高於整體「學校

    ICT運用」的層面包括「ICT課程與教學」、「ICT資源有效運用」;而低於整體「學

    校ICT運用」的層面,則為「ICT公共關係與倫理議題」與「ICT科技整合」。各

    層面的標準差介於0.59~0.66,平均數介於3.76~4.10。此研究發現與李豪朕

    (2011)、European Schoolnet(2011)與UNIQUe(2011)的研究結果相似,學

    校教育人員對於在課程中使用ICT工具十分投入,總是為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努

    力;學校若要建立良好的學校ICT運用模式,要以融入課程與教學為優先思考

    重點,整合學校ICT工具,促進學校教師個別ICT能力,進而提升學校組織效能。

    表4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之整體與各層面現況分析摘要

    層面 平均數 標準差 排序

    ICT資源有效運用 4.09 0.63 2

    ICT科技整合 3.76 0.66 4

    ICT課程與教學 4.10 0.59 1

    ICT公共關係與倫理議題 3.95 0.63 3

    整體 3.97 0.54

    四、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以學校ICT運用為

    中介變項之模型檢定

    (一)基本適配度指標檢定

    本研究之潛在變項與潛在變項之參數估計值、潛在變項與觀察變項之參數

    估計值、潛在變項與觀察變項誤差項之參數估計值,如表5、表6及表7所示。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09-

  • 表5

    部分中介模式潛在變項間之參數估計摘要

    參數 非標準化

    估計值 標準誤 C.R.值

    P值

    顯著性

    標準化

    估計值

    ICT運用↔科技領導 .599 .045 13.404 *** .687

    學生學習表現↔ICT運用 .698 .079 8.848 *** .616

    學生學習表現↔科技領導 .112 .062 1.804 .071 .113

    ***p

  • 表7

    部分中介模式潛在變項與觀察變項誤差項之參數估計摘要

    參數 非標準化

    估計值 標準誤 C.R.值

    P值

    顯著性

    科技領導 .306 .028 10.782 ***

    r1 .123 .013 9.289 ***

    r2 .153 .018 8.722 ***

    e1 .162 .012 13.000 ***

    e2 .199 .014 14.238 ***

    e3 .123 .010 12.183 ***

    e4 .131 .011 11.575 ***

    e5 .210 .016 13.150 ***

    e6 .111 .014 7.832 ***

    e7 .153 .011 13.314 ***

    e8 .177 .015 11.967 ***

    e9 .138 .011 12.229 ***

    e10 .166 .013 12.524 ***

    e11 .138 .011 12.753 ***

    e12 .155 .012 12.605 ***

    從表5可知,估計參數統計量彼此間的相關絕對值無太接近1的現象(相關

    係數最大值為.687,未大於.95)。再從表6可知,個別觀察變項的因素負荷量介

    於.682至.857之間,從表7可知,觀察變項標準誤介於.010至.028之間,無標準誤

    太大的現象。初始模式潛在變項誤差變異及觀察變項的誤差變異,皆無負的誤

    差變異,且均達到顯著水準。而且本研究之部分中介模式的理論模式皆符合基

    本適配度指標的考驗,無辨識問題存在。

    (二)整體模式適配度檢定

    本研究先進行內在結構適配度評鑑,分別從測量模式和結構模式兩個部分

    加以檢定。經由SEM分析之結果,校長科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和學校ICT運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11-

  • 用之部分中介模式,其標準化參數估計值之模式圖,如圖2所示。經由模式分析

    結果可知,校長科技領導直接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較薄弱(.11);由部分中

    介模式可知,校長科技領導係經由學校ICT運用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因此,根

    據上述討論,本研究所建構之理論模式為部分中介模式,並以此進行整體模式

    檢定。

    圖2 部分中介模式參數估計值(標準化)

    整體模式適配度檢定旨在檢核模式外在品質,檢核之指標包括:絕對適配

    指標、增值適配指標和精簡適配指標。綜合各適配度指標可知,本研究所提出

    的假設模型達到良好的適合觀察值,本研究假設模型的適配度分析如表8所示。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12-

  • 表8

    部分中介模式適配度評鑑指標及結果摘要

    指標名稱 適配判斷值 指標值 適配判斷

    絕對適配度指標

    χ2 愈小愈好,p>.05 167.538(p=.000) 不適合

    GFI >.90以上 .944 佳

    AGFI >.90以上 .914 佳

    RMR .90以上 .967 佳

    TLI >.90以上 .957 佳

    CFI >.90以上 .967 佳

    簡約適配度指標

    PGFI >.5以上 .617 佳

    PNFI >.5以上 .737 佳

    PCFI >.5以上 .747 佳

    AIC 221.538

    ECVI .433

    (三)標準化參數估計

    本研究在確認理論模型適配於觀察資料之後,需要進一步考慮結構方程模

    式的標準化參數估計,圖2顯示出校長科技領導包含願景、計畫與管理(TL)、

    成員發展與訓練(TL2)、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TL3)、評鑑與研究(TL4)、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TL5)等五項層面,而所有的標準化參數都達顯著,以

    「評鑑與研究」(.86)最高,其他依序為「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84)、「願景、

    計畫與管理」(.81)、「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80)以及「成員發展與訓練」(.72)。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13-

  • 而學生學習表現包含學生學習態度表現(SLA)、學生學習行為表現(SLA2)、

    學生學習課業表現(SLA3)等三項層面,而所有的標準化參數都達顯著,以「學

    生學習態度表現」(.85)最高,其他依序為「學生學習課業表現」(.75)、「學生

    學習行為表現」(.68)。再則學校ICT運用包含ICT資源有效運用(ICT)、ICT科

    技整合(ICT2)、ICT課程與教學(ICT3)與ICT公共關係與倫理議題(ICT4)

    等四項層面,而所有的標準化參數都達顯著,以「ICT資源有效運用」(.79)最

    高,其他依序為ICT科技整合(.78)、ICT公共關係與倫理議題(.78)與ICT課

    程與教學(.77)。

    表9

    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結構模式彙整表

    項目 標準化迴歸係數 SE 決斷值CR

    校長科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 .113 .062 1.804(.071)

    校長科技領導→學校 ICT運用 .687 .045 13.404***

    學校 ICT運用→學生學習表現 .616 .079 8.848***

    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

    學生學習表現 .536 - -

    ***p

  •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與學校ICT運用整體現況良好,

    以「成員發展與訓練」、「學生學習行為表現」及「ICT課程與教學」等

    層面最佳

    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小校長科技領導、學生學習表現與學校ICT運用整體

    之現況良好。在國小校長的科技領導上,在推動學校成員進行在職訓練,以提

    昇科技素養之「成員發展與訓練」層面,教師知覺較為良好,而「人際關係與

    溝通技巧」與「評鑑與研究」的分數最低。在學生學習表現上整體現況也良好,

    尤其在「學生行為表現」層面教師知覺良好,顯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作息表現良

    好,而「學生課業表現」與「學生學習態度」兩層面有努力的空間。在學校ICT

    運用上,教師在課程中使用ICT工具十分投入,一直都為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努

    力的「ICT課程與教學」層面,教師知覺較為良好,以「ICT科技整合」的分數

    最低。

    (二)本研究之中介模式具有良好適配度與參數估計

    本研究之中介模式具有良好的適配度,並驗證校長科技領導的五項層面為

    「願景、計畫與管理」、「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研究與

    評鑑」、「人際關係與溝通」;學生學習表現的三項層面為「學生學習態度表現」、

    「學生學習行為表現」與「學生學習課業表現」;學校ICT運用的四項層面為「ICT

    資源有效運用」、「ICT科技整合」、「ICT課程與教學」與「ICT公共關係與倫理

    議題」。本研究的中介模式更顯示國民小學校長的科技領導對學校ICT運用有顯

    著且正向的影響,學校ICT運用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國民小學校長的科

    技領導也同樣能正面影響了學生學習表現,另外,國民小學校長的科技領導更

    藉由學校ICT運用的中介效果對學生學習表現產生間接效果。

    (三)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透過學校ICT運用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學校ICT

    運用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會透過學校ICT運用而間接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學

    校ICT運用具有「部分中介變項」的特質。本研究透過結構方程式得出較嚴謹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15-

  • 的線性關係,發現校長科技領導直接對學生學習表現較難發揮影響作用,但若

    從學校ICT運用中的「ICT資源有效運用」、「ICT科技整合」、「ICT課程與教學」

    與「ICT公共關係與倫理議題」著手,去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可得到53.6%的整

    體效果。

    二、建議

    (一)建構科技領導評鑑機制,提升教師課程教學成效

    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整體校長科技領導」屬於中高程度。而本研究發

    現在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五大層面中,以「評鑑與研究」的分數最低,顯

    示目前在校長科技領導方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評鑑規準與完整的研究發展

    規劃。為了使學校的資訊科技教育計畫能夠落實並推動,現今更需發展出一套

    客觀的評鑑系統,才能有助於學校資訊教育的發展,使科技領導及校務推展皆

    能更順利的進行。學校領導者應積極的發揮科技領導者的角色,利用各項進修

    機會提升資訊科技素養及能力,以提昇客觀的科技專業評鑑能力。運用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之精神,促使教師進行自我評鑑及成長。協助教師成立ICT專業學

    習社群,進行教學研究與創新,以達到教師自我成長、精進教學品質,並促使

    教師進行相關課程研究發展。

    (二)強化學生寫作及解題能力,提升學生課業表現

    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整體學生學習表現」屬於中高程度。而本研究發

    現教師知覺學生學習表現的三大層面中,以「學生課業表現」的分數最低,為

    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表現,學校應鼓勵教師強化領域教學上的效能,並藉由各種

    多元學習的教學活動,透過教法及教材的多元運用,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發展

    個人潛能,以達到適性教學、多元發展的教育理想與目標。在教學現場發現學

    生有學習困難時,可以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補救教學,及時協助學生解決課業上

    遭遇的困難。在班級中可以運用聯絡簿、班級網頁、班親會及學校刊物,與學

    生家長共同分享及關心學生學習情況,讓家長成為教師教學的助力。學校應建

    構以發展學生學習表現為目標的願景,並與教師共同擬定課程教學計畫,透過

    領域教學統整,以增加教師教授國語及數學的時間,並藉以強化教師教學能力,

    提升學生國語寫作能力及數學解題能力。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16-

  • (三)推動學校ICT科技整合,強化學生ICT運用知能

    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整體學校ICT運用」屬於中高程度。而本研究發

    現在教師知覺學校ICT運用的四大層面中,以「ICT科技整合」的分數最低,為

    了促進學校ICT科技完整整合,應設計ICT相關訓練課程,提昇教師科技專業知

    能;也應建構學生資訊專業能力,鼓勵學生適當運用ICT工具;並融合學校資

    訊教育目標,促使教師設計ICT相關課程,用以指導學生善用ICT資源,以達到

    ICT科技整合及學校教育目標的實踐。在課程計畫中也應安排ICT相關研習課

    程,提昇教師科技專業知能及資訊專業能力,用以建構學生ICT運用能力。教

    師也可共同設計各種ICT課程架構,鼓勵學生善用ICT技能,並運用於各科學習

    之中。同時結合課程與活動,訓練學生運用網站或各種資訊工具,進行學習成

    果發表,分享學習成效與榮耀。

    (四)校長善用科技領導促使學校ICT運用的發展,提昇學生學習表現

    根據研究結果,校長科技領導可以透過學校ICT運用對學生學習表現產生

    正向的中介影響,校長科技領導亦同樣正面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因此校長科技

    領導可以藉由學校ICT運用的中介效果大幅提昇學生學習表現。根據研究結

    果,校長科技領導中的「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與「評鑑與研究」兩層面可以

    提昇整體學校ICT運用效能,而透過學校ICT運用,更可以大幅提昇對學生學習

    表現的正向影響。因此,校長應積極的發揮科技領導者的角色,在基本設施的

    提供上,學校必須要求能提供成員完善的技術支持,與公平的分配科技資源;

    而學校更應該發揮評鑑的功能,以提昇教師的教學品質,並利用科技領導的力

    量,促進教師進行ICT課程之深入研究,進而藉以提昇整體的學生學習表現。

    校長及行政人員也應強化學校ICT目標與圖像,妥善規劃各項資訊科技設施,

    用以支持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在學校自我評鑑中將科技領導的項目加入,並

    針對科技領導進行共同研究,以領導角色新典範的來臨。並鼓勵學校成員進修、

    強化學校成員專業素質,與現代教育趨勢共進。也要逐步建置ICT知識分享平

    台,提供ICT設備資源,鼓勵教師發揮ICT創新能力,設計資訊創新課程與教學

    方案。藉由學校ICT教育願景為主軸,建置ICT課程與教學計畫,並據以營造科

    技充分整合的學校環境,運用網際網路擴展學生視野。學校也應適當授權,鼓

    勵教師成立ICT教學團隊,運用專業對話,發揮教學效能。將各項ICT相關設備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17-

  • 及資源進行整合,建立網站及各分享平台公布學校訊息與資訊,供家長與外界

    了解學校訊息,促使家長成為學校之助力並協助學生學習。

    (五)以「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學生學習表現」理論模式檢核校長

    科技領導及學校ICT運用,作為提升學生學習表現的參考依據

    校長科技領導在學校領導分析及診斷上,係為相當實用的理論框架,其可

    使吾人以統整、整全的觀點審視諸多校長領導行為。而若要以校長科技領導之

    角度實際剖析學校ICT運用,則須藉分析診斷工具,方能順利為之。本研究所

    編製之「校長科技領導問卷」、「學生學習表現問卷」和「學校ICT運用問卷」

    等三份研究工具,在信、效度上尚稱良好。因此,校長可使用本研究所發展之

    問卷,用以明瞭自己的科技領導取向、學生學習表現及學校ICT運用情形。經

    過問卷客觀化的數據呈現,再加上對學校規模、歷史文化和社區期待的理解,

    轉化為學校經營與辦學的方向,應有較清晰的認知。同時分析科技領導的運用、

    學生學習表現及學校ICT運用的情形各構面的表現程度,針對問卷結果所呈現

    較未著力、忽略或薄弱之處多加著墨,以求改善與提升。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18-

  • 參考文獻

    何建霖(2009)。國民小學學校分佈式領導、教師同僚專業互享與學生學習表

    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

    論壇,9(1),1-22。

    吳清山(2005)。知識管理活化教育發展動能:評介E. Sallis和G. Jones《教育知

    識管理》。當代教育研究,13(2),229-237。

    李安明(2009)。發展「賦權當責」與「群眾外包」的教學領導團隊。教育研究

    月刊,181,29-41。

    李安明、鄭采珮、劉志昀(201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研

    究。學校行政,75,1-20。

    李豪朕(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學校知識創新與ICT運用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天祐(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

    地,134,32-39。

    林明地、陳威良(2010)。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組織文化與學生學習表

    現之影響。教育學刊,35,129-165。

    林彥宏(2009)。科技領導對學校行政管理創新之影響-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

    例。學校行政,64,98-125。

    桃園縣政府(2010)。ICT教育願景。取自

    http://www.tyc.edu.tw/files/enc/ict/ep1.html#sect1

    秦夢群、張奕華(2006)。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

    究,29(1),1-27。

    翁健銘、林梅琴(2005)。臺灣天主教中學學校人力資源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

    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83-116。

    張奕華(2003)。美國中小學校長領導的新趨勢:科技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14,

    83-95。

    張奕華(2010)。學校科技領導與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19-

  • 張奕華、吳怡佳(2011)。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結構關係之驗證。教

    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1,1-28。

    張奕華、張敏章(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

    學校行政,66,30-50。

    張奕華、許正妹(2009)。校長科技領導對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影響路徑之研究:

    以都會型國民小學為例。初等教育學刊,33,1-32。

    張奕華、蕭霖、許正妹(2007)。學校科技領導向度與指標發展之研究。教育政

    策論壇,10(1),161-187。

    陳昭蓉、李美娟、孫宜伶(2010 )。學校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之相關

    研究分析。載於戰寶華(主編),2010教育行政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53-174)。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葉連祺(2003)。科技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12,151-152。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北市97至101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追蹤評鑑實施

    計畫。【網站資料】。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DO/

    DownloadController.Attach.asp?xpath=public/Attachment/11118181508.pdf

    賴阿福、劉德泰、王嬿茵(2011)。組織評估趨勢─教育科技環境成熟度。研習

    論壇,132,43-52。

    謝傳崇(2011)。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臺北市:高等。

    謝傳崇、王瓊滿(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

    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35-66。

    謝傳崇、李尚儒(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

    以學校知識創造為中介變項。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3,149-181。

    蘇錦麗(2009)。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相關內涵分析。評鑑雙月刊,21,

    58-62。

    Afshari, M., Bakar, K. A., Luan, W. S., Samah, B. A., & Fooi, F. S. (2008). School

    leadership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503474.

    Anderson, R. E., & Dexter, S. L. (2005). 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valence and effec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20-

  • 41(1), 49-82.

    Ashton, P. T.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5(5), 28-32.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NY: Longman.

    ASTD (2011).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Retrieve from

    http://www.astd.org/

    Aten, B. M.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California’s SB 1274 restructuring schoo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7(4), 1576.

    Bailey, G. D. (1997). What technology leaders need to know: The essential top 10

    concept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5(1), 57-62.

    Berk, L. E. (2000).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rooks-Young, S. (2006). Critical technology issues for school leader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Chang, I., & Hsu, C. (2009).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he influence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on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in

    metropolitan elementary schools.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33, 1-32.

    Chang, I. H. (2003). Assessing the dimensions of principals' effective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Educational Policy

    Forum, 6(1), 111-141.

    Chang, I. H. (2012). The effect of principals'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on teachers'

    technological literac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5(2), 328–340.

    Chang, I. H., Chin, J. M., & Hsu, C. M. (2008).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Dimensio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principals in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4),

    229-245.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21-

  • Chang, I. H., & Wu, Y. C. (2008).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 171-194.

    Chang, T. (2004).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ng into

    teach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chung Teachers College,

    Taiwan.

    Creighton, T. (2003). The principal a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Sage.

    Eaton-Kawecki, K. A. (2003). School technology use and achievement on statewide

    assessment: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Ertmer, P. A. (2002).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ilding administrators’

    capacity for technology leadership. Retrieved from

    http://www2.edci.purdue.edu/ertmer/main_conf.htm

    European Schoolnet (2011).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the Use of ICT in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xplora.org/

    Flanagan, L., & Jacobsen, M. (2003). Technology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incip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1(2), 124-142.

    Ford, J. I. (2000). Identifying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for Nebraska’s

    K-12 technology lead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Nebraska.

    Fu, C. J. (2009).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amkang University, Taiwan.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NY: Holt, Rinehert & Winston.

    Gibson, S., & Den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22-

  • Good, C.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NY: McGram-Hill.

    ISTE(2004).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Retrieved from

    http://cnets.iste.org/tssa/pdf/tssa.pdf

    ISTE (2007).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Essential

    condi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ste.org/Content/NavigationMenu/NETS/

    ForStudents/2007Standards/NETS-S_2007_Essential_Conditions.pdf

    ISTE (1998).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accreditation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 portfolio preparation manual (3rd ed.). Eugene, OR:

    ISTE.

    ITAG (1999).The knowledge economy. Wellington: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Group.

    Leithwood, K., & Wahlstrom, K. (2008). Linking leadership to student learning:

    Introduc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4(4), 455-457.

    Lo, W. (2009).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Hualien County(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Hualien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aiwan.

    Militello, M., Rallis, S.F., & Goldring, E. (2009). Leading with inquiry and action:

    How principals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Neef, D. C. (1998). The Knowledge Economy. Boston, MA:

    Butterworth-Heinemann.

    ODLQC (2011).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Quality Council. Retrieve from

    http://www.odlqc.org.uk/

    OECD (2006). Assessing scientific, reading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A framework

    for PISA 2006. Paris: OECD.

    OECD (2007). PISA2006 Science Competencies for Tomorrow’s World. Volume 1:

    Analysis. Paris: OECD.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ICT運用為中介變項

    -323-

  • QUALC (2011). Quality Assurance Network for Adult Learning Centers. Retrieve

    from http://www.efquel.org/qualc/

    Reed, D. S. (2003). Systemic technology infusion: Effect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4(1), 119.

    Rogers, B. A. (200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all State University, Indiana.

    Schmeltzer, T. (2001). Training administrators to be technology lead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chlearning.com/db_area/archives/TL/200106/training.php

    Schultz, L. E. (2000). Qualities if an exceptional leader.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19(2), 93-103.

    Speed, C., & Brown, M. (2001).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imet.csus.edu/imet1/speed/action_research_project.htmTEMPLATE/Publ

    ications/PDF/Leadership-EdTech1999.pdf

    Tafarodi, R., Marshall, & Katsura(2001). Standing out in Japan and Canad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Conference 2001,

    Melburn, Australia.

    UNIQUe (2011). European University Quality in elearning. Retrieve from

    http://www.qualityfoundation.org/unique-certfication/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Author.

    Wu, S. (2009).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technological literacy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aiwan.

    Yen, L. (2010).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nan

    Coun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本文係由101年6月1-2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的「邁向學習領導」學術研討會論文

    修改而成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7期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