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17 二、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 2-1 專、兼任教師之數量與學術專長、符合系所及在職專班教育目標及滿足學生 學習需求之情形為何? (1)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的師資結構與學術專長 本系在專任教師數量上,於 100 學年度共 13 名師資,其中三名助理教授於 100-2 學期升等為副教授;101 學年度增聘一名助理教授,共計 14 名專任師資。 102 學年度一名副教授升等為教授後,共計 4 位教授、8 位副教授和 2 位助理教 授等 14 名專任教師,如下表: 級職 100-1 學期 100-2 學期 101-1 學期 101-2 學期 102-1 學期 102-2 學期 教授 3 3 3 3 4 4 副教授 4 7 8 8 8 8 助理教授 6 3 3 3 2 2 專案講師 0 0 0 0 0 0 總計 13 13 14 14 14 14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在學學生人數與師生比 學生人數 100-1 學期 100-2 學期 101-1 學期 101-2 學期 102-1 學期 102-2 學期 博士班 16 12 17 14 16 15 碩士班 42 32 32 28 23 21 碩專班 45 38 34 30 30 31 學士班 146 141 166 156 166 166 總計 249 223 249 228 235 233 師生比 19.15 17.15 17.79 16.29 16.79 16.64 本系教師專長涵蓋人類學、社會學、藝術、法律及歷史等相關學科,皆依照 其專長開設相關課程。本系開設課程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發展族群專門課題, 著重特定民族相關的社會、文化、藝術、宗教、政治、經濟、教育、性別、展演 等議題的研究及分析,使學生投入各族群文化傳承與擔負社會責任;二是文化實 務操練,提供田野工作訓練、設計社會服務方案、撰寫研究計畫與企畫書,以及 至部落/社區/機構服務學習,希望能有助於學生經歷實務,增進職場競爭力與 工作能力。

二、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 - erc.ndhu.edu.twerc.ndhu.edu.tw/ezfiles/48/1048/img/2946/205467445.pdf · 且鼓勵教師支援通識教育課程。碩士、碩專和博士班的學生可透過修課機會,選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7

    二、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

    2-1 專、兼任教師之數量與學術專長、符合系所及在職專班教育目標及滿足學生

    學習需求之情形為何?

    (1)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的師資結構與學術專長

    本系在專任教師數量上,於 100學年度共 13名師資,其中三名助理教授於

    100-2學期升等為副教授;101學年度增聘一名助理教授,共計 14名專任師資。

    102學年度一名副教授升等為教授後,共計 4位教授、8位副教授和 2位助理教

    授等 14名專任教師,如下表:

    級職 100-1

    學期

    100-2

    學期

    101-1

    學期

    101-2

    學期

    102-1

    學期

    102-2

    學期

    教授 3 3 3 3 4 4

    副教授 4 7 8 8 8 8

    助理教授 6 3 3 3 2 2

    專案講師 0 0 0 0 0 0

    總計 13 13 14 14 14 14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在學學生人數與師生比

    學生人數 100-1

    學期

    100-2

    學期

    101-1

    學期

    101-2

    學期

    102-1

    學期

    102-2

    學期

    博士班 16 12 17 14 16 15

    碩士班 42 32 32 28 23 21

    碩專班 45 38 34 30 30 31

    學士班 146 141 166 156 166 166

    總計 249 223 249 228 235 233

    師生比 19.15 17.15 17.79 16.29 16.79 16.64

    本系教師專長涵蓋人類學、社會學、藝術、法律及歷史等相關學科,皆依照

    其專長開設相關課程。本系開設課程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發展族群專門課題,

    著重特定民族相關的社會、文化、藝術、宗教、政治、經濟、教育、性別、展演

    等議題的研究及分析,使學生投入各族群文化傳承與擔負社會責任;二是文化實

    務操練,提供田野工作訓練、設計社會服務方案、撰寫研究計畫與企畫書,以及

    至部落/社區/機構服務學習,希望能有助於學生經歷實務,增進職場競爭力與

    工作能力。

  • 18

    本系各教師於 100-102學年度所開設課程,皆符合教師專長。茲將本系教師

    之專長與每學期所開設的課程內容整理如下表:

  • 姓名

    /職稱

    學歷

    專長

    1

    00學年度授課課程

    1

    01學年度授課課程

    1

    02學年度授課課程

    羅正心

    教 授

    美國威斯康

    辛大學麥迪

    遜分校人類

    學博士

    文化人類學、身體人類

    學、儀式研究、質性研

    文化理論(碩)

    文化理論(碩專)

    田野工作(學)

    專題研究(一)(碩)

    專題研究(二)(碩)

    文化理論(碩、碩專)

    身體人類學(碩、碩專)

    宗教人類學(學)

    田野工作(學)

    儀式與展演

    (博

    )

    文化理論

    (碩、碩專

    )

    物質文化與生活

    (學

    )

    田野工作

    (學

    )

    吳天泰

    教 授

    美國俄亥俄

    州立大學人

    類學系哲學

    博士

    文化人類學、教育人類

    學、原住民教育、原住

    民學童與教師、性別研

    多元文化溝通專題(博)

    文化人類學(學)

    博士論文(三)(博)

    專題討論(一)(碩)

    專題討論(二)(碩)

    專題研究(一)(碩)

    性別與文化專題(碩、碩專)

    文化人類學(學)

    專題討論(一)(碩)

    專題研究(一)(碩、碩專)

    專題研究(二)(碩、碩專)

    多元文化溝通專題

    (博

    )

    教育人類學專題

    (碩

    )

    文化人類學

    (學

    )

    紀駿傑

    教 授

    美國紐約州

    立大學水牛

    城校區社會

    學博士

    族群關係、環境社會

    學、社會運動、發展社

    會學

    後殖民研究(博)

    博士論文(二)(博)

    博士論文(三)(博)

    專題研究(一)(碩專)

    專題研究(二)(碩專)

    族群研究理論(博)

    觀光社會學(碩)

    部落觀光英語(學)

    博士論文(二)(博)

    博士論文(三)(博)

    專題研究(一)(碩)

    專題研究(二)(碩)

    博士論文(一)

    (博)

    專題研究(一)

    (碩)

    范麗娟

    教 授

    美國德州農

    工大學社會

    學博士

    青少年偏差行為、青少

    年之發展、社會階層

    化、老人社會學、醫療

    社會學、弱勢族群、應

    用社會學、社會心理

    學、社會統計、社會研

    究法、生命歷程研究

    研究方法(碩)

    多元族群與人類服務專題(碩)

    族群、性別與階級(碩、碩專)

    族群研究概論(學)

    社會心理學(學)

    社會統計(學)

    專題研究(一)(碩、碩專)

    專題研究(二)(碩、碩專)

    族群研究概論(學)

    社會心理學(學)

    社會統計(學)

    多元文化社會服務(學)

    專題研究(一)(碩專)

    研究方法

    (碩

    )

    多元族群專題指導

    (學

    )

    文化與展演專題指導

    (學

    )

    社會統計

    (學

    )

    社會科學研究法

    (學

    )

    19

    Administrator矩形

  • 謝若蘭

    副教授

    美國亞利桑

    那州立大學

    司法正義學

    哲學博士

    司法正義學、人權與法

    律、集體認同與社會運

    動、北美洲台灣人社群

    及運動、女性學、傳統

    知識與智慧產權、監獄

    教育及工作、教育媒體

    評估及運用、社會科學

    研究理論及方法

    北美洲原住民族研究專題

    (碩、碩專)

    族群關係(碩專)

    性別與文化(學)

    世界原住民族通論(學)

    專題研究(一)(碩、碩專)

    專題研究(二)(碩、碩專)

    族群研究理論(博)

    研究方法(碩)

    性別與文化(學)

    性別研究經典選讀

    (博

    )

    世界原住民族通論

    (學

    )

    專題研究(二)

    (碩)

    葉秀燕

    副教授

    英國蘭卡斯

    特大學社會

    學博士

    文化社會學、文化觀光

    學、當代社會及文化理

    論、質性理論方法與研

    飲食與族群(碩)

    論文寫作(碩專)

    學習方法與技巧(學)

    研究報告寫作(學)

    觀光與展演(學)

    專題研究(一)(碩)

    專題研究(二)(碩)

    日常生活研究(博)

    文化社會學專題(碩)

    論文寫作(碩專)

    學習方法與技巧(學)

    原住民物質文化(學)

    觀光文化研究(學)

    專題研究(一)(碩)

    專題研究(二)(碩)

    飲食與族群

    (碩

    )

    學習方法與技巧

    (學

    )

    研究報告寫作

    (學

    )

    文化與展演專題指導

    (學

    )

    觀光與展演

    (學

    )

    李招瑩

    副教授

    巴黎第一大

    學藝術史博

    西洋藝術史、族群藝

    術、藝術社會學、文化

    資產、中西美術交流史

    方法與實踐(博)

    文化資產(碩)

    族群藝術專題(碩、碩專)

    博物館學導論(學)

    藝術理論與圖像解讀(學)

    族群藝術導論(學)

    (1

    01

    -1學期休假研究)

    族群藝術導論(學)

    原住民藝術與社會(學)

    藝術社會學

    (碩

    )

    文化資產

    (碩

    )

    論文寫作

    (碩

    )

    族群藝術專題

    (碩

    )

    論文寫作

    (碩專

    )

    博物館學導論

    (學

    )

    族群藝術導論

    (學

    )

    文化與展演專題指導

    (學

    )

    專題研究(二)

    (碩專

    )

    盧玉珍

    副教授

    美國紐約大

    學表演藝術

    哲學博士

    表演學與文化研究、後

    殖民論述與離散研

    究、歐美美學、舞蹈社

    現代性專題研究(博)

    研究方法(碩)

    藝術概論(學)

    現代性專題研究(博)

    離散專題研究(碩)

    論文寫作(碩)

    批判理論

    (博

    )

    質性研究

    (碩

    )

    研究方法

    (碩、碩專

    )

    20

    Administrator矩形

  • 會學、舞蹈史學、表演

    評論、動作分析、都市

    民族誌

    文化研究概論(學)

    身體與表述(學)

    藝術與社會(學)

    藝術與社會

    (學

    )

    流行文化

    (學

    )

    傅可恩

    副教授

    美國賓州天

    普大學人類

    學博士

    語言教育政策,語言與

    政治經濟學,

    民族誌影片與攝影,心

    媒體,階級與族群形

    成,台灣原住民研究

    文化理論專題(博)

    影像民族誌(碩)

    學習方法與技巧(學)

    語言與社會(學)

    原住民影像(學)

    專題研究(一)(碩)

    專題研究(二)(碩)

    影像民族誌(碩、碩專)

    影像民族誌製作(碩)

    學習方法與技巧(學)

    政治經濟學概論(學)

    原住民族教育(學)

    語言與社會(學)

    專題研究(二)(碩)

    語言人類學

    (碩

    )

    學習方法與技巧

    (學

    )

    原住民影像

    (學

    )

    印度原住民研究

    (學

    )

    政治經濟學概論

    (學

    )

    賴淑娟

    副教授

    美國密西西

    比州立大學

    社會學博士

    族群關係、社會差異與

    不平等(性別、族群與

    階級)、家庭社會學、

    社會福利、社會學研究

    全球化與女性移動(碩)

    族群關係(碩)

    社會科學研究法(學)

    專題研究(一)(碩、碩專)

    專題研究(二)(碩)

    族群關係(碩)

    社會科學研究法(學)

    族群文化實務(學)

    部落(社區)營造(學)

    專題研究(一)(碩專)

    專題研究(二)(碩)

    族群關係

    (碩

    )

    後殖民女性主義專題

    (碩

    )

    族群研究概論

    (學

    )

    台灣紋面族群研究

    (學

    )

    多元族群專題指導

    (學

    )

    文化與展演專題指導

    (學

    )

    博士論文(二)

    (博)

    專題研究(一)

    (碩)

    專題研究(二)

    (碩)

    林素珍

    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

    學歷史研究

    所博士

    臺灣原住民史、臺灣族

    群關係史、臺灣原住民

    社會與文化、史學方法

    與田野調查

    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博)

    論文寫作(碩)

    台灣原住民史籍選讀(學)

    台灣庶民文化(學)

    口述歷史(學)

    台灣原住民史(學)

    歷史、記憶,與敘說(碩)

    台灣原住民族特論(碩、碩專)

    阿美族研究(學)

    台灣原住民史(學)

    專題研究(一)(碩專)

    專題研究(二)(碩、碩專)

    華夏觀與民族史觀特論

    (博

    )

    台灣原住民史

    (學

    )

    原住民神話傳說

    (學

    )

    台灣庶民文化

    (學

    )

    專題研究(一)

    (碩、碩專

    )

    專題研究(二)

    (碩)

    林徐達

    副教授

    美國普林斯

    頓大學人類

    學博士

    日台(跨)區域研究、

    全球化研究、詮釋人類

    學、人類學知識生產與

    方法與實踐(博)

    詮釋與反思(碩、碩專)

    研究方法(碩專)

    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博)

    研究方法(碩專)

    文化研究概論(學)

    詮釋與反思

    (碩

    )

    多元族群專題指導

    (學

    )

    民族文化論著選讀

    (學

    )

    21

    Administrator矩形

  • 民族誌書寫,以及殖民

    ∕後殖民理論

    流行文化(學)

    民族文化論著選讀(學)

    專題研究(二)(碩專)

    文化書寫(學)

    專題研究(一)(碩)

    專題研究(二)(碩)

    專題討論(二)(碩)

    博士論文(一)

    (博)

    博士論文(二)

    (博)

    博士論文(三)

    (博)

    專題討論(一)

    (碩)

    專題討論(二)

    (碩)

    巴奈‧母路

    助理教授

    福建師範大

    學民族音樂

    學博士

    民族音樂學、原住民文

    化展演、原住民樂舞、

    原住民祭儀文化、音樂

    人類學

    民族音樂學(學)

    文化行政(學)

    原住民工藝與文化(學)

    藝術管理(學)

    專題研究(二)(碩專)

    原住民圖像(碩)

    原住民飲食文化(學)

    原住民樂舞(學)

    文化行政(學)

    專題研究(一)(碩專)

    專題研究(二)(碩專)

    巫師祭儀與樂舞專題

    (碩

    )

    原住民樂舞

    (學

    )

    原住民文化展演

    (學

    )

    文化與展演專題指導

    (學

    )

    原住民工藝與文化

    (學

    )

    李宜澤

    助理教授

    美國匹茲堡

    大學人類學

    博士

    環境人文論述

    、農業

    技術與社區、情緒勞務

    研究、媒體與文化展演

    (1

    01

    -2學期起任職)

    田野工作(學)

    民族文化論著選讀(學)

    環境人文論述專題

    (碩

    )

    族群關係

    (碩專

    )

    應用人類學

    (學

    )

    文化研究概論

    (學

    )

    博士論文(二)

    (博)

    相關系所支援開課教師

    陳翠臻

    講 師

    國立政治大

    學大社工所

    碩士、國立東

    華大學族群

    所碩士

    國際海外志工

    多元文化社會服務(學)

    陳張培倫

    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

    學哲學博士

    政治哲學、倫理學、原

    住民族人權、發展議題

    族群特論(一)(博)

    楊南郡

    教 授

    族文系榮譽

    教授

    台灣原住民史專題研究(碩)

    22

    Administrator矩形

  • 23

    (2) 課程檢討與改進

    按本校「教師授課時數合計規定」,每學年教授須授課合計 16學分,副教授

    與助理教授須授課 18學分。本系教師皆可滿足此項要求。本系教師均依照個人

    研究旨趣、專長,與系所規畫,於大學部與研究所開設相關必選修課程。本系並

    且鼓勵教師支援通識教育課程。碩士、碩專和博士班的學生可透過修課機會,選

    擇合適的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此外,本系也鼓勵學士班申請科技部的大學生研究

    計畫,並由本系教師擔任指導教授。

    本系師資完整並依學生專業訓練需求開設課程。下表為 100-102學年本系在

    各班級所開設必、選修課程之課程數和學分數統計:

    班級 100-1 100-2 101-1 101-2 102-1 102-2

    博士班 課程數 6 3 4 3 7 6

    學分數 18 9 12 9 21 18

    碩士班 課程數 16 13 15 14 12 11

    學分數 45 36 42 39 33 30

    碩專班 課程數 10 9 11 5 2 3

    學分數 29 26 32 14 8 8

    學士班 課程數 16 15 12 20 19 16

    學分數 48 45 35 60 57 48

    本系課程委員會皆定期開會,檢討課程並提出建議。其中重要討論內容如

    100學年度:增加參與原住民族部落及社區文化延續的實務課程,以及與原住民

    藝術相關的文化及博物館課程、部落口述歷史。101學年度:針對族群學程與文

    化展演,更清晰地區隔兩類學程,並增加英語授課的專業課程。102學年度:增

    訂本系的教育核心目標,與每門課程的相關性,包括學士班、碩士班、碩專班、

    博士班。另針對少子化現象,將數量多樣的課程精簡成專業特色課程,並鼓勵多

    位老師以合作群的方式合授一門課。

  • 1

    00

    -1學期

    1

    00

    -2學期

    1

    01

    -1學期

    1

    01

    -2學期

    1

    02

    -1學期

    1

    02

    -2學期

    主要意見

    改進方式

    1.理論與實務結合,主

    要強調理論與實務

    並重,並強調多元的

    評量方式。

    2.增加與社區結合的

    課程。

    3.英文授課。

    4.加強東台灣課程。

    1.大學部兩個專業學

    程科目更清楚的區

    隔。

    2.修訂每門課綱的課

    程目標與系所專業

    能力的相關性。

    3.英語授課。

    4.開設與實習相關課

    程。

    1.加強英語授課。

    2.兩個學程仔細區

    分:文化展演與多元

    族群。

    3.討論教育目標與專

    業能力指標檢核表。

    1.規劃實習相關課程。

    2.大學部專題指導討

    論。

    3.排課時段的實際操

    作,讓學生有更多選

    擇。

    4.知會學生課程訊息。

    1.修訂系所與課程的

    教育核心。

    2.因應少子化,將課程

    精簡及編縮。

    3.「多元族群」與「文

    化展演」兩學程課程

    需平均。

    1.檢討「多元族群」與

    「文化展演」專題指

    導的學分數。

    2.服務學習的授課老

    師與課程規畫。

    3.「多元族群」與「文

    化展演」兩大學程精

    簡。

    修訂內容

    1.下學期新增課程。

    2.成立跨院學程「東台

    灣生態與文化跨院

    學程」。

    3.大學部兩個專業學

    程中也都設計不同

    的實務課程。針對合

    作的組織、部落與社

    區,設計依年級由淺

    入深的學習活動,並

    逐年展現學習成果。

    1.下學期新增課程。

    2.「飲食與族群」全英

    文授課。

    3.開設與實習相關的

    課程,如學士班開

    「族群文化實務」、

    「部落觀光英語」、

    「文化書寫」。

    1.下學期新增課程。

    2.碩、博班新增全英語

    授課課程:「社會─

    生態系統:知識、正

    義、倫理面向的探

    討」。

    3.修訂教育目標與專

    業能力指標檢核表。

    1.下學期新增課程。

    2.規劃實習相關課

    程:「文化資產」、「飲

    食與族群」、「研究方

    法」、「巫師祭儀與樂

    舞專題」。

    3.排課時段同意專任

    授課教師勿集中於

    一天,必修與選修不

    排在同一時段。

    1.下學期新增課程。

    2.建議一名多元學程

    授課教師改授展演

    學程。

    1.下學期新增課程。

    2.大四上新增專題指

    導〈一〉兩學分:大

    四下新增專題指導

    〈二〉兩學分。

    3.「服務與學習」課程

    定調為「部落學

    習」。

    4.刪除「多元族群」與

    「文化展演」兩學程

    的課程。

    24

    Administrator矩形

  • 25

    100學年度,除了課程定期檢討改進(落實跨領域視野與人才之培育,定期

    修訂課程、學程),並檢討過去三年未開設科目之原因加以調整,針對教學評量

    不佳的師資進行瞭解並檢討。本學年開始成立跨院(原住民族學院、環境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東台灣生態與文化跨院學程」,課程著重於對東台灣的歷

    史、文化、社區相關的課程,並與部落結合,邁向「部落有教室,教室像部落」

    的理念。

    本學年課程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並增加多元的評量方式,在發展方向及特

    色中主張「結合原住民部落、社區、社會服務機構,或非營利組織之連結與合作,

    有效運用社會資源,系統地推動學生參與原住民族部落及社區文化延續與開創的

    實務工作」。在課程重點中則著重「專殊課題發展」及「實務演練」兩大重點。

    大學部兩專業學程——「多元族群學程」與「文化與展演學程」——皆設計不同

    的實務課程。這樣的設計配合系教學活動的系統落實,針對合作的組織、部落與

    社區,依年級設計由淺入深的學習活動,逐年展現學習成果。

    博士班的部分,修訂專業能力為「具備多族群、跨文化與國際化的視野」(原

    條文:「具備多族群與跨文化視野」)。

    100-2學期新開設課程

    科目名稱 必選修 開課年級 學分數

    多元文化、公民與人權 選修 碩士 3

    族群藝術專題 選修 碩士 3

    影像民族誌 選修 碩士 3

    巫師祭儀與樂舞專題 選修 碩士 3

    方法與實踐 必修 博士 3

    後殖民研究 選修 博士 3

    101-1學期新開設課程

    部落(社區)營造 學程 學二 3

    原住民飲食文化 學程 學一 3

    台灣原住民族特論 選修 碩士、碩專 3

    性別與文化專題 選修 碩士 3

    台灣原住民史專題研究 選修 碩士 3

    身體人類學 選修 碩專 3

    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 選修 博士 3

    學士班的部份,修訂兩個專業學程內的科目,使之具有更清楚區隔,修訂每

    門課綱的課程目標與系所專業能力的相關性,並增加碩、博班英語授課,如,碩、

    博班全英語授課科目「社會-生態系統:知識、正義、倫理面向的探討」。

    101學年度,課程改革之重點有五項,如下:

  • 26

    (1) 討論本系「教育目標與專業能力指標檢核表」。

    (2) 文化展演與多元族群,兩類學程仔細區分。

    (3) 規劃實習相關課程,計有「文化資產」、「飲食與族群」、「研究方法」、「巫

    師祭儀與樂舞專題」。

    (4) 排課時段的實際操作,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編排課程時,同一位專任教

    師授課建議不集中於同一天。目前並無任何老師有此現象。必修課程儘

    量不和選修課程在同一時段,為使同學能有最大選修可能,將必修課與

    選修課時段分開,同時建議必修課得排在周一與周五,選修課排在周二

    到周四的時段,增加學生選課的可能性。

    (5) 對學生公開說明課程,建議老師在本學期末,初選課前,課程授課計畫、

    閱讀書目等資料上網,提供給同學作為選課參考。

    101-2學期新開設課程

    科目名稱 必選修或學程 開課年級 學分數

    部落觀光英語 學程 學二 3

    原住民圖像 選修 碩士 3

    日常生活研究 選修 博士 3

    102-1學期新開設課程

    科目名稱 必選修或學程 開課年級 學分數

    應用人類學 學程 學二 3

    物質文化與生活 學程 學二 3

    多元族群專題指導 學程 學四 3

    文化與展演專題指導 學程 學四 3

    性別研究經典選讀 選修 博士 3

    華夏觀與民族史觀特論 選修 博士 3

    102學年度,針對「多元族群學程」與「文化與展演學程」開課數目不均,

    建議一名多元族群學程授課的教師改授文化與展演學程課目。學士班兩學程共同

    承認的五門課,建議「部落觀光英語」、「企畫書撰寫與實作」改至多元族群專業

    學程;「部落文化英語」、「研究報告寫作」改至文化與展演專業學程。修訂系所

    與課程的教育核心,並因應少子化精簡課程,所做的學程規畫異動,如下表。

    多元族群專業學程 文化與展演專業學程

    刪除課程 學分 刪除課程 學分

    應用社會學 3 博物館學導論 3

  • 27

    刪除三年未授課課程,「服務學習」授課老師每年度重新討論。課程委員會

    確定老師開課課程與教師專業的密切關聯,以「開課經驗、專業訓練、相關出版、

    實務經驗、相關計畫和符合本系發展與特色」為原則,持續開設與學術相關的新

    課程。

    102-2學期新開設課程

    科目名稱 必選修或學程 開課年級 學分數

    質性研究 選修 碩士 3

    語言人類學 選修 碩士 3

    後殖民女性主義專題 選修 碩士 3

    環境人文論述專題 選修 碩士 3

    批判理論 選修 博士 3

    103-1學期新開設課程

    科目名稱 必選修或學程 開課年級 學分數

    博物館理論與實務 學程 學三 3

    族群文化實務 學程 學三 3

    科技與社會研究:後殖民與原住民取向 選修 碩士 3

    專題研究 選修 碩士、碩專 3

    論文研究 選修 碩士、碩專 3

    方法與實踐 選修 博士 3

    2-2 教師根據課程所要培育之專業能力,進行教學設計與應用多元教學方法之情

    形為何?

    本系專業能力著重於培養學生具備族群研究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知

    識、具有族群議題獨立研究之能力、族群文化理論與實務的整合能力、以及國際

    視野與族群文化交流能力。為培育上述之專業能力,許多課程都採用多元的教學

    台灣原住民文獻學導論 3 原住民文化展演 3

    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3 研究報告寫作 3

    多元文化社會服務 3 部落觀光英語 3

    飲食與族群 3 族群文化實務 3

    北美原住民研究 3 流行文化與消費研究專題 3

    台灣原住民族特論 3 原住民藝術與社會 3

    研究報告寫作 3 民族音樂學 3

    部落文英語 3 親密關係與社會 3

    企劃書撰寫與實作 3

  • 28

    設計和教學方法,除了老師授課外,還包括分組討論和報告實作等。同時再依據

    課程的內容,加強培養實務能力。課程涵蓋有企畫書的撰寫、方案的執行、新聞

    稿的撰寫、影片或期末報告的製作,並服務在地族群。

    本系之發展重點除了善用地區產業資源,也尊重原住民文化的視覺藝術傳統

    以及共享回饋之特質。本系基於學校所在地的自然、產業與族群文化背景,強調

    大眾參與共享、回歸部落社區、結合環境景觀、增進觀光資源等四大特性。基於

    以上原則,本系教師皆發展出與在地族群文化與環境多元相關的參與或者議題反

    思課程。

    (1) 在地連結與實務應用的多元教學

    本系課程配合地方性文化產業特性及族群研究與文化傳統,具有連結地方資

    源與產業的教育目標與優勢。相對於西部地區過度開發,花東地區地理景觀生態

    多元而完整。因此本系規劃文化展演相關課程的實務教學,包括民族誌影像、飲

    食與族群、身體展演、工藝研究、博物館實務、文化資產、藝術社會學等,內容

    涵蓋多元。實務教學的部分例如「飲食與文化」課程,由東華師生自主發展的「東

    華小米園」以及「良食公社」,以環境、飲食與族群為主軸,並連結校園/社區

    /部落共同發展學習共同體。東華小米園創立於 2011 年底,結合教室有部落及

    部落有教室的理想,共同推展土地、飲食與文化實踐,在校園內開疆闢土,以手

    鋤整地,親身實踐文化,在近 400 坪的小米園地,重新學習如何做「農人」。藉

    由復育小米,傳承傳統知識,實踐部落美學,打造多元族群的文化空間。學習項

    目包括恢復小米祭儀與實際操作飲食文化的活動,並與社區連結。

    與田野工作相關的課程,亦有多元的教學方式:「民族誌影像」學生可選有

    興趣的題目實際拍攝與製作,例如都蘭部落男子年齡階層,或者回鄉參與祭典的

    準備與反思。「田野工作」課程各組學生選擇田野地紀錄與觀察,例如台東卑南

    族南王部落婦女除草完工慶,「藝術與社會」的期末更以展演的方式將文化研究

    題目以戲劇或歌舞劇展演,「原住民工藝研究」課程以實際操作口簧琴的製作,

    帶領學生體驗傳統工藝技術。

    本系規畫藝術與展演課程之架構理念,以原住民藝術文化為主體的藝術價值

    研究,有別於過去以異文化或觀光文化的思維,目的是從原住民主觀視點出發,

    嘗試整理現今資本社會快速流失的傳統藝術,重視原住民對藝術的觀點、理念、

    口傳文化以及傳統技術傳承,藉由藝術之行為實踐,培育學生能將所學回饋於原

    住民社區,重建藝術文化之前瞻願景。本課程理論與實務並重,課程安排從介紹

    藝術教育、文化政策、藝術經營、藝文資源調查等,並經由田野參訪文化資源與

    社區營造的記錄、美術館展覽,進而理解原住民文化政策及藝術策展的理念與詮

    釋。

    本系同時強調課程與東部產業合作,課程與地方/社區/部落合作,「原住

    民藝術文化」課程與花東社區部落密切結合,協助原住民部落保存其文化與藝術

    的傳統,並協助其銜接現代多元文化與科技輔助的創意生活。「博物館導論」、「原

  • 29

    住民藝術與社會」、「藝術社會學」理論與應用並重,結合花蓮地方文化館的在地

    資源,訓練學生企劃策展的專業素養;以社會學方法研究原住民的藝術︰討論藝

    術與社會學的範疇、藝術品的功能與社會階層的關係。以花蓮原住民藝術生態(藝

    術市場、藝術行政、公部門)做為介紹的主軸,了解在地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藉由課程實地參訪花蓮地方文化館或原住民部落工作室,讓學生了解實際藝

    術市場、藝術行政和公家方面的藝術生態,期望建構在地藝術社會學。例如。萬

    榮鄉收集地方史的材料,包括相片、文獻,藝術社會學與博物館實務,並實際探

    查壽豐鄉豐田社區的文史與文化資產保護工作,其遺留下來的日治時期的神社與

    家族碑,讓學生理解花蓮的產業變遷史及複雜的族群關係。博物館的部分,也策

    劃參觀花蓮原住民博物館,包括阿美文物館、原住民文物館,實際探勘與訪談相

    關人士。

    更廣泛的族群多元文化課程的部分,則以世界原住民為主,介紹非洲傳統藝

    術,包括西非、中非、東非三個區塊不同的文化,其面具與祭儀的關係,男女分

    工不同的階層;殖民非洲則從非洲經歷英國、法國、西班牙的殖民,對文物造成

    的影響的面向討論;當代非洲則介紹非洲的現代舞樂、編織。在大洋洲的部份則

    介紹美拉尼西亞、密克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四個群塊不同的文化

    但彼此之間又有關聯,主要皆為園藝與航海文化,並有面具,紋面與歌舞,杆欄

    式建築。台灣原住民所屬的南島文化也隸屬於其中。這些世界原住民文化的多元

    認識,有助於學生在瞭解台灣原住民之外,與世界其他重要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內

    容,進行更多面向的比較思考。

    整體而言,本系課程設計基於台灣原住民族群的特殊性,嘗試尋找傳統與現

    代接軌:從傳統祭儀的參與與紀錄,傳統知識與生態人文,批判與多元文化的反

    思,文化資產、原住民藝術與工藝的建構等,協助學生切入原住民在地知識的各

    個層面,訓練學生進行學理與實際執行面連結。並探討台灣及各文化區域當前社

    區發展的發展現況與議題:多元性的城鄉發展、社區營造行動,以及文化創意產

    業之藝術政策反思等等。本系希望推動台灣本土原住民文化觀點,並於社區紮

    根,發展建立屬於這片土地特有之風格與傳統。

    (2) 田野培訓作為批判反思的研究傳統

    本系自 2006 年開始,歷年來皆申請「中研院民族所暨各大學人類學相關系

    所合作培訓計畫」,結合本系師資、碩博班研究方向。此計畫有多項功能,一為

    申請田野經費,讓學生有經費補助田野調查,二為每年推選一位系上老師負責申

    請,該教師設計研究主題,並結合所有老師,從其專業角度與此主題做連結,帶

    領學生導讀。在學生的部分,則形成學長姐與學弟妹做研究的學術風氣,彼此交

    換論文寫作甘苦談;在三月、六月以團隊的方式分工合作,舉辦公開研討會,接

    受本系或外系師長、校友或部落人士的批評與討論。此部分對學生的助益頗大,

    協助學生論文停頓者重新出發,已通過論文口試者,精益求精。參與的研究所同

  • 30

    學論文屢屢在校外得獎,在學術上傳承與增能方面,參與培訓計畫一直是本系重

    要的學術傳統。

    本系歷年來的「田野培訓計畫」主題,分別是:「落實田野」(2006)、「地方

    知識」(2007)、「時間中的地方」(2008)、「時間中的知識」(2009)、「在書寫中

    的反思」(2010)、「族群與展演」(2011)、「記憶的社會框架」(2012)、「以文化

    之名」(2013)、「文化資產與族群記憶」(2014)。培訓計畫與系所整體學程規畫

    有相關性,可整合系所老師的專長領域與研究議題。近四年分別由葉秀燕老師、

    林素珍老師、盧玉珍老師、李招瑩老師負責。

    2011年培訓計畫主題為「族群與展演」,試圖從舞台劇場,表演理論發展,

    到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運用,討論豐富的文化邏輯與意義指涉。本培訓計畫

    主要思考「族群研究」與「展演」理論的關係,藉由展演的角度,深化關於族群

    的研究與批判視野。由於族群和展演通常和再現政治相關,不同族群的文化接觸

    與遭逢,彼此互動的複雜因素與關係,常鑲嵌在族裔認同與物質實踐的權力操演

    與協商中,因此以展演作為學術理論的架構,要求我們更具體的分析族群集體與

    個人日常生活的政治性,或文化展演再現等深刻的議題。

    2012年「記憶的社會框架」主要思考記憶與社會活動及其變遷之間的課題,

    特別是個體必須憑恃團體脈絡(group context)來成就自己過去的歷史。每一個

    集體記憶既然都需要得到具有一定時空邊界的群體支持,因此,在進行「族群研

    究」或各類群體時,該群體所憑恃團體脈絡,便成為影響該群體的重要因素。

    2013年「以文化之名」,則對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一項重要的分析視角重新

    思考,藉此透析田野工作的經驗事實,再現研究對象的生活方式、儀典、神話、

    展演等行動,並賦予象徵意義的過程。即便近三十年來反思民族誌、女性主義批

    判、後殖民主義興起,互設主體性的認知,使人類學知識的建構,超越了本質主

    義與反本質主義、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而希冀納入多元聲音的書寫,進

    行更細膩的知識建構。本計畫的中心議題,環繞著「揭露」行動而來的意識形態、

    權力關係、知識建構與基彥事實等,故而田野工作乃是本計畫的必要條件。

    2014年「文化資產與族群記憶」,討論文化資產的記錄與調查中族群的歷史

    與傳統知識。藉由有形的物,例如,文物、建築、古蹟、遺址,顯示特定族群時

    空的文化與歷史記憶及技能;或是無形的資產:語言、樂舞、慶典儀式、工藝傳

    承的技法,顯示口傳民族的記憶與特殊性。本計畫研究方法以田野工作為主,口

    述歷史為輔,調查傳統工法技藝、工作坊傳承、工藝師口傳歷史及慶典儀式過程,

    並以影像、文字、記錄及調查。

    合作培訓計畫每學年的上學期(9月─11月)舉辦讀書會,近四年讀書會內

    容如下:

    2011年「族群與展演」讀書會

    週 日期 內 容 講員

    1 10/26 展演的概念:Richard Bauman 羅正心

  • 31

    2 10/28 舞蹈、身體與表演 盧玉珍

    3 11/3 觀光與展演:Tim Edensor 葉秀燕

    4 11/4 博物館的典藏與展示 李招瑩

    5 11/10 日常生活的自我展演:Erving Goffman 賴淑娟

    6 11/22 An Island of Women: The Discourse of Gender 謝若蘭

    7 12/15 族群關係與政治地理 陳毅峰

    2012年「記憶的社會框架」讀書會

    週 日期 內 容 講員

    1 10/12 記憶的社會框架一 林素珍

    2 10/20 記憶的社會框架二 林素珍

    3 10/26 記憶的社會框架三 林素珍

    2013年「以文化之名」讀書會

    週 日 期 內 容 講員

    1 9/26 「他者」與時間的人類學建構 盧玉珍

    2 10/03 「文化」的定義與視角 羅正心

    4 10/17 經驗與實驗:民族誌權威與超現實主義 趙綺芳

    5 10/24 原住民族與研究倫理 蔡志偉

    6 10/31 她者的迴音 盧玉珍

    7 11/07 如何文化?怎樣觀光? 葉秀燕

    2014年「文化資產與族群記憶」讀書會

    週 日 期 內 容 講員

    1 9/18 申請主題說明、研究計畫書撰寫 李招瑩

    2 9/25 文化資產與歷史記憶 李招瑩

    3 10/2 阿美族祭儀與樂舞文化 巴奈‧母路

    4 10/9 阿美族日常生活文物與歷史 林素珍

    5 10/16 樂舞、認同與物質文化:以北美 Powwow為例 葉秀燕

    6 10/23

    學生口頭發表子計畫

    (學生培訓計畫工作坊:繳交學生子計畫,共

    同討論計畫,開始請老師寫評語)

    族文老師

    共同指導

    7 10/30 泰雅織布技藝與記憶 賴淑娟

    學生除了參與讀書會外,並需個別尋求指導老師審閱其子計畫、做評語。此

    目的除了建立-評選機制外,同時也讓全系老師積極投入,加強師生的學術互動

    與經驗傳承。從讀書會導讀,到評語書寫,到計畫結束次年舉行「田野經驗發表

    會」與「研究成果發表會」,可建立師生對話,以及評審檢驗的機制。本系每學

    年的上學期(9-11月)以讀書會的方式,引導學生寫研究計畫,下學期則辦兩場

  • 32

    學生論文發表:「田野經驗發表會」(3 月)與「研究成果發表會」(6 月)。前者

    係田野工作經驗,諸如進入田野的方式,與報導人之關係、個人角色和在地人的

    互動情況、研究者在田野中情感涉入與倫理的反省、參與觀察及訪談技巧、田野

    筆記的書寫等。所有參與者皆需發表;後者為具體研究成果,發表者以「博碩士

    論文田野」為主。學生發表論文數如下:

    發表會 學生發表論文數

    2011年 田野經驗發表會 13

    研究成果發表會 7

    2012年

    田野經驗發表會 20

    研究成果發表會

    暨「第十三屆全國人類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15

    2013年 田野經驗發表會 11

    研究成果發表會 8

    2014年 田野經驗發表會 11

    研究成果發表會 8

    計畫執行期間,本系亦不定期舉行「工作坊」,其內容包括研究計畫內容的

    報告,間亦規劃田野經驗分享與研究心情調適的座談會,除了增進參與者相互瞭

    解與支持外,亦讓本系老師得知學生研究情況,掌握研究進度。

    藉由每一年不同的研究主題,本系期待族群關係與文化的各研究領域,如政

    治、經濟、親屬、宗教、等,或各族群,如原住民、婦女、外籍配偶、同性戀者

    的各類議題,都能從不同的學術角度進行田野工作漢民族誌書寫。藉著年復一年

    的田野培訓,讓新生代學者從實踐中強化研究方法,以建立對於這個世界或文化

    深入的認識。

    我們預期這樣的訓練,在方法論上能引領學生注意研究主題與田野之間的關

    係,跳脫窠臼,進一步形塑一個從「族群關係與文化」出發的在地知識建構,與

    多元批判視野,從而為當代的族群研究帶來啟發與批判。

    2-3 教師自編講義、編製數位媒材做為教學輔助,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情形為

    何?

    本系各學期開設課程數目與 e化課程數目

    學期 100-1 100-2 101-1 101-2 102-1 102-2

    開課數目 33 27 30 29 26 25

    e化課程 11 9 10 14 11 11

    比例 33.33% 33.33% 33.33% 48.28% 42.31% 44%

    資料來源:學校評鑑專區 (二)教師、教學與支持系統 各系所 e 化課程數量統計查詢

  • 33

    上表為本系在 100-102學年度使用「e學苑」所提供 e化課程的情形。內容

    顯示從使用 e學苑的課程數在 101學年度第二學期達到 48.28%,將近一半的課

    程都採用 e學苑,而每一學期本系所也都維持到至少有 9門課是採用 e學苑,占

    開課數目的 33.33%。

    e學苑是學校提供的免費教學平台,非常便利老師和學生使用。教師可以將

    其自編的講義如電子檔案上傳,可鎖定只有修習的學生才能閱讀。除了自編講義

    外,也可以上傳相關的影片、網頁或文件供學生參考。另外還可透過最新消息立

    即傳送教學訊息、課業提醒、將意見給修課的每一位同學,是教學的一大利器。

    修課學生也可透過 e學苑,回饋教學意見。老師還可追蹤了解學生使用 e學苑的

    狀況。除了使用 e學苑外,大部分老師上課也都會以自編講義(以簡報檔案方式

    呈現)授課。此外,本系還開設有文化與藝術展演和影像民族誌等相關課程,因

    此,教師也會編製數位媒材,此類型的課程每一學期皆開設 1-2門。

    傳統教學方法多半採取老師教、學生聽的授課方式,然而,在學習方法上則

    可搭配許多新的學習方法,像是主題式學習、問題式學習、探索式學習等,進行

    群體與個別學習的課程或分組討論的學習課程。以傳統教學的方式搭配新的學習

    方法授課時,有時教師難以兼顧每個學生的需求,造成學生學習效果不如預期及

    教師授課進度掌握。在學習科技日漸發達的資訊時代下,採用數位學習則可達到

    學生個別化、適性化及非同步的學習。

    由於網路技術的發達,間接改變了電腦輔助學習的發展,且學習的工具不再

    侷限於電腦,只要能夠連接網路應用的數位產品,都能用來進行數位學習的課

    程。前述所提及可以從網路搜尋工具找到的諸多數位學習網站,其開發及運用都

    還只能算是在數位學習發展之初期階段。簡言之,目前這些數位學習網站的教學

    內容,可以作為輔助學習的補充教材,但其功能與互動性等仍有發展空間。實際

    操作的策略與設計,請參照本系各位教師之東華 e學苑課程檔案內容。

    許多課程也充分展現現實關懷,對東台灣原住民及社會文化的重視,以及進

    行學科間的對話,這也是因應前次評鑑委員的建議。另外多位老師都採取多元的

    評量方式,除了繳交平時作業,期中、期末考外,大部分學科都要求學生做學期

    報告。更進一步,包括文化、藝術和社區服務的成果等,還要求同學從事展演,

    設計研討會形式海報。本系在近年來也加強實務教學,包括帶學生實地到社區參

    訪、服務,加強學生撰寫方案和策展的能力等。這些都顯現在老師的課程設計之

    上。

    2-4 教師依據課程所要培育之專業能力,設計學習評量之情形為何?

    (1) 本系為培養各級學生的專業能力,幾乎每一門課都提供多元的學習評量方

    式,許多科目都進行期中和期末考,另有平時作業和學期報告。依照課程的性質,

    有些科目從事移地教學、參訪活動,或是撰寫方案或策劃展覽等。下表涵蓋學士

    班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與專業能力,以及對各種專業能力的詳細定義:

  • 34

    教育目標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定義與闡述

    一、培育原住民族

    高等教育人才

    A.具備人文關懷與

    在地實踐之能力

    「人文關懷」指關懷人的安樂、福祉。「在

    地實踐」指將人文關懷落實到人的居所,如

    社區、部落。

    二、奠定族群研究

    基礎

    B.具備族群議題思

    考與分析之能力

    「族群議題」包括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

    社會的、階級的、性別的等。「思考與分析」

    指對於現象的來龍去脈瞭解,並掌握事實的

    重要因素。

    三、養成族群文化

    理論與實務兼

    具之人才

    C.具備文史工作實

    務之能力

    「文史工作實務」包括收集各種文獻、史料、

    影像紀錄、信件,以及訪談、參與觀察,並

    加以分類、管理、分析、應用。

    D.具備族群文化敏

    感度與跨文化溝

    通之能力

    「族群敏感度」係指族群文化、經濟、政治、

    社會、階級、性別,在智識上與情感上的同

    理作用。「跨文化溝通」指排除我族中心主

    義,對各族群立場主張的文化理解與對話。

    本系設計的課程,與這四項專業能力的配合情形,由下表黑點與白圈的呈

    現,可看出本系提供的課程的確是朝向擬培養的專業能力設計。針對學士班,在

    原住民學院基礎學程與「具備族群文化敏感度與跨文化溝通之能力最有關係」,

    在 15門有 8門都具有高度相關(8/15門),其次是為「具備人文關懷與在地實踐

    之能力」(6/15門),以及「具備族群議題思考與分析之能力」(6/15門)。另外在

    本系的核心學程中,則是以「具備人文關懷與在地實踐之能力」(6/9門)為最高。

    本系提供兩個專業學程,分別為多元族群專業學程,與文化與展演專業學

    程,對應的專業能力,前者最高為「具備人文關懷與在地實踐之能力」(17/25

    門),後者為「具備族群文化敏感度與跨文化溝通之能力最有關係」(18/24門)。

    學士班專業能力與課程規畫之對應

    學生專業能力

    A. 具備人文關懷與在地實踐之能力。 B. 具備族群議題思考與分析之能力。 C. 具備文史工作實務之能力。 D. 具備族群文化敏感度與跨文化溝通之能力。

    「●」表高度相關,分數為2分。「○」表中度相關,分數為1分。以下表格同。

    科目名稱 學分 選/必 年級 A B C D

    原住民民族學院基礎學程

    台灣原住民族概論 3.0 必 一 ● ○ ●

    世界原住民族通論 3.0 必 一 ○ ● ○ ●

  • 35

    基礎族語(一) 2.0 必 一 ● ● ●

    基礎族語(二) 2.0 必 一 ● ● ●

    文化人類學 3.0 選 一 ● ● ●

    學習方法與技巧 3.0 選 一 ● ● ● ●

    族群藝術導論 3.0 選 一 ● ● ● ●

    新聞學 3.0 選 一

    非本系負責課程

    語言學概論(一) 3.0 選 一

    語言學概論(二) 3.0 選 一

    政治學 3.0 選 一

    族群關係 3.0 選 一

    社會學 3.0 選 一 ● ● ● ●

    基礎研究方法 3.0 選 一 非本系負責課程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35 36 32 44 0 0 0 0 0 0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核心學程

    族群研究概論 3.0 必 二 ● ● ●

    台灣原住民史 3.0 必 二 ○ ● ● ●

    文化研究概論 3.0 必 二 ● ○ ○ ●

    田野工作 3.0 必 二 ● ● ● ●

    藝術與社會 3.0 必 三 ● ○ ● ○

    社會科學研究法 3.0 必 三 ● ● ● ○

    政治經濟學概論 3.0 必 三 ● ● ○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39 36 27 33 0 0 0 0 0 0

    多元族群專業學程

    社會心理學 3.0 選 二 ●

    性別與文化 3.0 選 二 ● ● ○ ●

    部落(社區)營造 3.0 選 二 ● ● ● ●

    宗教人類學 3.0 選 二 ○ ● ○ ●

    原住民與觀光 3.0 選 二 ● ● ● ●

    阿美族研究 3.0 選 二 ● ● ● ●

    台灣紋面族群研究 3.0 選 二 ● ● ○ ●

  • 36

    社會科學資料分析 3.0 選 二 ●

    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3.0 選 三 ● ● ○ ●

    跨文化溝通 3.0 選 三 ● ● ● ●

    平埔族群研究 3.0 選 三 ○ ● ○ ○

    多元文化社會服務 3.0 選 三 ● ● ●

    口述歷史 3.0 選 三 ● ○ ● ○

    多元文化論著選讀 3.0 選 三 ● ● ○

    語言與社會 3.0 選 三 ● ○ ○ ●

    當代原住民族議題 3.0 選 四 ○ ○ ○ ○

    北美原住民研究 3.0 選 四 ○ ○ ○ ●

    印度原住民研究 3.0 選 二 ● ● ○ ●

    原住民神話傳說 3.0 選 三 ○ ● ● ●

    企劃書撰寫與實作 3.0 選 二 ○ ○ ○ ●

    族群文化實務 3.0 選 三 ● ● ● ●

    應用社會學 3.0 選 一 ● ● ○

    台灣原住民文獻學導論 3.0 選 二 ○ ● ● ○

    部落觀光英語 3.0 選 二 ● ● ○ ●

    部落文化英語 3.0 選 二 ● ● ● ●

    原住民飲食文化 3.0 選 一 ○ ●

    飲食與族群 3.0 選 四 ● ● ● ●

    教育人類學專題 3.0 選 四 ● ● ●

    後殖民女性主義專題 3.0 選 四 ○ ● ○ ●

    台灣原住民族特論 3.0 選 四 ● ● ○ ○

    台灣原住民文獻與研究 3.0 選 三 ○ ● ● ●

    原住民族教育 3.0 選 二 ● ● ○ ○

    研究報告寫作 3.0 選 三 ● ● ● ●

    應用人類學 3.0 選 二 ● ○ ● ●

    多元族群專題指導 3.0 選 四 ● ○ ● ○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175 169 130 163 0 0 0 0 0 0

    文化與展演專業學程

  • 37

    藝術概論 3.0 選 二 ○ ● ○ ●

    原住民物質文化 3.0 選 二 ● ● ● ●

    博物館學導論 3.0 選 二 ○ ● ● ●

    流行文化 3.0 選 二 ● ○ ○ ●

    原住民工藝與文化 3.0 選 二 ● ○

    原住民藝術與社會 3.0 選 三 ● ● ● ●

    原住民文化展演 3.0 選 三 ● ○ ●

    民族音樂學 3.0 選 三 ● ○ ●

    文化行政 3.0 選 三 ○ ●

    身體與表述 3.0 選 三 ○ ● ○ ●

    原住民影像 3.0 選 三 ● ○ ● ●

    藝術理論與圖像解讀 3.0 選 三 ● ● ○ ●

    藝術管理 3.0 選 三 ○ ●

    原住民視覺藝術專題 3.0 選 四 ● ● ○ ●

    觀光與展演 3.0 選 三 ● ● ● ●

    族群文化實務 3.0 選 三 ● ● ● ●

    台灣庶民文化 3.0 選 二 ○ ● ○ ●

    部落觀光英語 3.0 選 二 ● ● ○ ●

    部落文化英語 3.0 選 二 ● ● ● ●

    博物館理論與實務 3.0 選 三 ● ● ○ ●

    觀光社會學 3.0 選 四 ● ● ● ●

    原住民樂舞 3.0 選 一 ● ○ ●

    族群藝術專題 3.0 選 四 ● ● ● ○

    影像民族誌製作 3.0 選 四 ● ○ ○ ○

    流行文化與消費研究 3.0 選 四 ● ● ● ●

    研究報告寫作 3.0 選 三 ● ● ● ●

    文化書寫 3.0 選 三 ○ ● ○ ●

    親密關係與社會 3.0 選 四 ○ ● ○ ○

    企劃書撰寫與實作 3.0 選 二 ○ ○ ○ ●

    觀光文化研究 3.0 選 三 ● ● ● ●

  • 38

    文化社會學專題 3.0 選 四 ● ● ● ●

    物質文化與生活 3.0 選 二 ● ● ○ ○

    情緒與文化展演 3.0 選 二 ● ● ○ ●

    文化與展演專題指導 3.0 選 四 ● ○ ● ○

    族群文化創意展演 3.0 選 三 ○ ● ○ ●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160 175 151 175 0 0 0 0 0 0

    (2) 本系碩士班在專業必修與「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族群研究之能力」、「具

    備族群議題分析、批判、解決之能力」具密切關係。其中,在 6門中都具有高度

    相關(6/6門),其次是為「具備文化資料蒐集、分析與統整的能力」(4/6門)。

    另外,本系的專業選修中,則以「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族群研究之能力」

    (25/30 門)為最高,其次是「具備族群議題分析、批判、解決之能力」(23/30

    門)。

    教育目標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定義與闡述

    一、培育跨領域的

    族群研究人才

    A.具備人文社會科

    學知識與族群研

    究之能力。

    本系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包括人類學、社

    會學、歷史、藝術、法律等。「族群研究」,

    指的是以上述學理基礎,進行各族群文化的探

    索。

    B.具備族群議題分

    析、批判、解決

    之能力。

    「族群議題」包括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

    社會的、階級的、性別的等。「分析」與「批

    判」指資料的釐清,以及在理論上找到癥結;

    「解決」指提出實際方法。

    二、培育多元文化

    視野之人才

    C.具備文化資料蒐

    集、分析與統整

    的能力。

    「文化資料」指的是表現在文獻、史料、影像

    紀錄、活動的族群議題內容。

    D.具備多元族群視

    野與跨文化溝通

    的能力。

    「多元族群視野」指各族群的立場、主張。「跨

    文化溝通」指排除我族中心主義,對各族群立

    場、主張的文化理解與對話。

    下表為本系碩士班課程與專業能力之配合情形,由表中黑點與白圈圈的呈

    現,可看出本系所提供的課程確實朝向擬培養的專業能力。

    碩士班專業能力與課程規畫之對應

    學生專業能力

  • 39

    A. 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族群研究之能力。 B. 具備族群議題分析、批判、解決之能力。 C. 具備文化資料蒐集、分析與統整的能力。 D. 具備多元族群視野與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科目名稱 學分 選/必 年級 A B C D

    專業必修

    族群關係 3.0 必 ● ● ○ ●

    文化理論 3.0 必 ● ● ○ ●

    研究方法 3.0 必 ● ● ●

    論文寫作 3.0 必 ● ● ● ○

    專題討論(一) 0.0 必 ● ● ● ●

    專題討論(二) 0.0 必 ● ● ● ●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24 24 18 15 0 0 0 0 0 0

    專業選修

    文化社會學專題 3.0 選 ● ● ● ●

    離散專題研究 3.0 選 ● ● ○ ●

    詮釋與反思 3.0 選 ● ○ ○ ●

    歷史、記憶,與敘說 3.0 選 ● ● ● ○

    質性研究 3.0 選 ● ● ● ○

    語言人類學 3.0 選 ● ● ○ ○

    後殖民女性主義專題 3.0 選 ● ● ○ ●

    環境人文論述專題 3.0 選 ● ● ○ ●

    多元文化、公民與人權 3.0 選 ● ● ○ ●

    多元族群與人類服務專

    題 3.0 選 ● ● ● ●

    教育人類學專題 3.0 選 ● ● ● ●

    台灣原住民族特論 3.0 選 ● ● ● ○

    北美洲原住民族研究專

    題 3.0 選 ● ○ ○ ●

    族群、性別與階級 3.0 選 ● ● ○ ●

    性別與文化專題 3.0 選 ○ ○ ● ●

    全球化與女性移動 3.0 選 ● ● ● ●

  • 40

    飲食與族群 3.0 選 ● ● ● ●

    科技與社會研究:後

    殖民與原住民取向 3.0 選 ● ● ● ●

    觀光社會學 3.0 選 ● ● ● ●

    流行文化與消費研究專

    題 3.0 選 ● ● ● ●

    身體人類學 3.0 選 ● ● ○ ●

    藝術社會學 3.0 選 ● ● ○ ●

    族群藝術專題 3.0 選 ● ○ ● ●

    影像民族誌 3.0 選 ○ ● ● ●

    影像民族誌製作 3.0 選 ○ ○ ○ ○

    文化資產 3.0 選 ● ● ● ●

    巫師祭儀與樂舞專題 3.0 選 ● ● ● ○

    原住民圖像 3.0 選 ● ● ● ●

    專題研究 3.0 選

    論文研究 3.0 選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159 153 135 150 0 0 0 0 0 0

    (3) 本系碩士在職專班在專業必修與「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族群研究之能

    力」、「具備族群議題分析、批判、解決之能力」具密切關係。在 6門有 4門具高

    度相關(4/6門),其次為「具備文化資料蒐集、分析與統整的能力」、「具備多元

    族群視野與跨文化溝通的能力」(2/6門)。另外在本系專業選修中,則以「具備

    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族群研究之能力」(25/28門)為最高。其次為「具備族群議

    題分析、批判、解決之能力」(23/28門)。下表涵蓋碩專班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

    與專業能力,以及對各種專業能力的詳細定義:

    教育目標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定義與闡述

    一、培育跨領域的

    族群研究人才

    A.具備人文社會科

    學知識與族群研

    究之能力。

    本系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包括人類學、社

    會學、歷史、藝術、法律等。「族群研究」,

    指的是以上述學理基礎,進行各族群文化的探

    索。

    B.具備族群議題分

    析、批判、解決

    之能力。

    「族群議題」包括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

    社會的、階級的、性別的等。「分析」與「批

    判」指資料的釐清,以及在理論上找到癥結;

    「解決」指提出實際方法。

  • 41

    二、培育多元文化

    視野之人才

    C.具備文化資料蒐

    集、分析與統整

    的能力。

    「文化資料」指的是表現在文獻、史料、影像

    紀錄、活動的族群議題內容。

    D.具備多元族群視

    野與跨文化溝通

    的能力。

    「多元族群視野」指各族群的立場、主張。「跨

    文化溝通」指排除我族中心主義,對各族群立

    場、主張的文化理解與對話。

    碩專班專業能力與課程規畫之對應

    學生專業能力

    A. 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族群研究之能力。 B. 具備族群議題分析、批判、解決之能力。 C. 具備文化資料蒐集、分析與統整的能力。 D. 具備多元族群視野與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科目名稱 學分 選/必 年級 A B C D

    專業必修

    族群關係 3.0 必 ● ● ○ ●

    文化理論 3.0 必 ● ● ○ ●

    研究方法 2.0 必 ● ● ●

    論文寫作 2.0 必 ● ● ● ○

    專題研究 3.0 必

    論文研究 3.0 必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20 20 14 14 0 0 0 0 0 0

    專業選修

    文化社會學專題 3.0 選 ● ● ● ●

    離散專題研究 3.0 選 ● ● ○ ●

    詮釋與反思 3.0 選 ● ○ ○ ●

    歷史、記憶,與敘說 3.0 選 ● ● ● ○

    質性研究 3.0 選 ● ● ● ○

    語言人類學 3.0 選 ● ● ○ ○

  • 42

    (4) 本系博士班在專業必修與「具備族群研究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知識」、

    「具備族群議題獨立研究之能力」具密切關係。其中,在 5門中都具有高度相關

    (5/5門),其次是為「具備族群文化理論與實務的整合能力」、「具備國際視野與

    族群文化交流之能力」(4/5 門)。另外,在本系的專業選修中,則以「具備族群

    後殖民女性主義專題 3.0 選 ● ● ○ ●

    環境人文論述專題 3.0 選 ● ● ○ ●

    多元文化、公民與人權 3.0 選 ● ● ○ ●

    多元族群與人類服務專

    題 3.0 選 ● ● ● ●

    教育人類學專題 3.0 選 ● ● ● ●

    台灣原住民族特論 3.0 選 ● ● ● ○

    北美洲原住民族研究專

    題 3.0 選 ● ○ ○ ●

    族群、性別與階級 3.0 選 ● ● ○ ●

    性別與文化專題 3.0 選 ○ ○ ● ●

    全球化與女性移動 3.0 選 ● ● ● ●

    飲食與族群 3.0 選 ● ● ● ●

    科技與社會研究:後

    殖民與原住 民取向 3.0 選 ● ● ● ●

    觀光社會學 3.0 選 ● ● ● ●

    流行文化與消費研究專

    題 3.0 選 ● ● ● ●

    身體人類學 3.0 選 ● ● ○ ●

    藝術社會學 3.0 選 ● ● ○ ●

    族群藝術專題 3.0 選 ● ○ ● ●

    影像民族誌 3.0 選 ○ ● ● ●

    影像民族誌製作 3.0 選 ○ ○ ○ ○

    文化資產 3.0 選 ● ● ● ●

    巫師祭儀與樂舞專題 3.0 選 ● ● ● ○

    原住民圖像 3.0 選 ● ● ● ●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159 153 135 150 0 0 0 0 0 0

    系(所)所有課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 179 173 149 164 0 0 0 0 0 0

    系(所)所有課程不重覆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 179 173 149 164 0 0 0 0 0 0

  • 43

    研究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知識」(15/15門)為最高,其次是「具備族群議題

    獨立研究之能力」、「具備國際視野與族群文化交流之能力」(13/15門)。

    教育目標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定義與闡述

    一、培育族群研究

    之人才

    A.具備族群研究相

    關的人文社會科

    學理論知識。

    「族群研究」包括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

    社會的、階級的、性別的等議題。本系的「人

    文社會科學知識」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歷

    史、藝術、法律等。

    B.具備族群議題獨

    立研究之能力。

    「族群議題」包括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

    社會的、階級的、性別的等。「獨立研究」

    指能夠獨立收集資料、統整、分析、批判,

    並提出解決方法。

    二、培育跨文化視

    野之專業人才

    C.具備族群文化理

    論與實務的整合

    能力。

    「族群文化理論」包括對於各種文化現象議

    題的理論。「實務」指文史能力,涵蓋收集

    文獻、史料、影像紀錄、信件、訪談、參與

    觀察。「整合能力」指對資料進行理論合宜

    的分析與批判。

    三、養成族群研究

    之學術教育人

    D.具備國際視野與

    族群文化交流之

    能力。

    「國際視野」指跨國的族群與文化之瞭解。

    「族群文化交流」指排除我族中心主義的跨

    文化對話溝通。

    以下為本系所設計的博士課程與專業能力的配合情形,由表中黑點與白圈圈

    的呈現,可看出本系所提供的課程確實朝向擬培養的專業能力設計。

    博士班專業能力與課程規畫之對應

    學生專業能力

    A. 具備族群研究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知識。 B. 具備族群議題獨立研究之能力。 C. 具備族群文化理論與實務的整合能力。 D. 具備國際視野與族群文化交流之能力。

    科目名稱 學分 選/必 年級 A B C D

    專業必修

    族群研究理論 3.0 必 ● ● ● ●

    文化理論專題 3.0 必 ● ● ○ ○

  • 44

    博士論文(一) 3.0 必 ● ● ● ●

    博士論文(二) 3.0 必 ● ● ● ●

    博士論文(三) 3.0 必 ● ● ● ●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30 30 27 27 0 0 0 0 0 0

    專業選修

    後殖民研究 3.0 選 ● ● ● ●

    現代性專題研究 3.0 選 ● ● ○ ●

    批判理論 3.0 選 ● ● ○ ●

    方法與實踐 3.0 選 ● ● ○ ●

    多元文化溝通專題 3.0 選 ● ● ● ●

    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3.0 選 ● ● ● ○

    性別研究經典選讀 3.0 選 ● ● ● ●

    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 3.0 選 ● ○ ○ ●

    社會-生態系統與傳統

    知識 3.0 選 ● ● ● ●

    日常生活研究 3.0 選 ● ● ● ●

    儀式與展演 3.0 選 ● ○ ● ○

    藝術傳承專題 3.0 選 ● ● ● ●

    觀光文化研究 3.0 選 ● ● ● ●

    族群特論(一) 3.0 選 ● ● ● ●

    族群特論(二) 3.0 選 ● ● ● ●

    學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小計 90 84 78 84 0 0 0 0 0 0

    系(所)所有課程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 120 114 105 111 0 0 0 0 0 0

    系(所)所有課程不重覆對應專業能力加權分數 120 114 105 111 0 0 0 0 0 0

    2-5 教師配合課程需求,進行實務教學之成果為何?

    本系碩專班學生背景非常廣泛,有記者、老師、海巡員、公務員、實務工作

    者、社區營造者等。他們選擇本系,主要是在實務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同的族群和

    文化,想要更加瞭解不同族群和文化如何互動,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確保尊重多

    元族群和文化,這也是目前學術與實務潮流的趨勢。本系所提供的必修課,包括

    族群關係和文化理論,就是針對此設計的課程。本系考量到碩專班實務工作者的

    獨特需求,特別在選修課上儘量提供多元選擇,有比較偏重理論的文化社會學專

    題、離散專題研究、詮釋與反思、歷史、記憶與敘說、語言人類學、後殖民女性

  • 45

    主義專題等;也有較偏應用的觀光社會學、多元文化、公民與人權、全球化與女

    性移動、飲食與族群;以及較偏藝術和展演類的課程,如藝術社會學、族群藝術

    專題、影像民族誌、文化資產、巫師祭儀與樂舞專題、原住民圖像等課程。

    關於碩專班的課程設計,為因應來自多元背景的學生,有些在社福工作,例

    如,安寧病房;有些擔任花蓮小學的舞蹈教師,有些學生進行族語教學,有些學

    生則擔任原住民幼稚園園長的工作,有些是擔任布農族鄉長,負責地方文化館,

    因此,文化展演以及藝術文化相關的課程儘量配合學生的需求,帶領學生參訪,

    例如,台東鸞山博物館,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但是能認識布農族儀式與土地、

    樹木、大自然的關係。都蘭藝術村的參訪,從希巨蘇飛的雕刻認識阿美族年齡階

    層的文化。學生的期末題目有些是撰寫醫院的花園設計如何安撫安寧病房的患

    者,擔任原住民國小舞蹈教師則以太魯閣樂舞教學為題材。對於經營布農族地方

    文化館,學生可直接應用在布農策展、祭儀與小米入倉祭,因此課程協助其應用

    在實務工作上,對學生助益頗大。碩專班除了星期六上課,其他時間也可選修碩

    士班的課程。本系特地安排若干碩士班的課程於晚上授課,以利碩專班同學選

    修。本系也固定安排導師與碩專班進行交流,碩專班也可向導師表示開課的需

    求,或詢問指導教授的選擇等。

    2-6 問題與困難和改善策略

    根據學生的問卷及反應,「多元族群學程」與「文化與展演學程」部分課程

    彼此重疊,針對此問題,本系已將兩學程作更仔細區分,同時也加開英語授課的

    課程。再者,兩個學程的選修課程數目不均,造成學生選課及畢業時的困難,本

    系也在近幾個學期將兩大選修課群的開課數目調成相當。學生也反映希望加強實

    務課程的訓練以及參與社區建設的課程,本系近年來開設了原住民飲食文化、原

    住民物質文化、社區文化營造、流行文化與消費研究專題、族群文化實務、多元

    文化社會服務、應用人類學、原住民藝術文化等與實務相關的課程,朝向與部落

    社區相關之實務課程設計,以期增加學生的實務經驗。同時,本系也舉辦工作坊、

    專題演講等,結合部落有教室、返鄉服務與海外志工等學生自發性的課外活動,

    加強學生從事與實務及社會實踐相關工作的機會。

    本系也增加了與原住民族部落及社區文化延續的實務課程,如原住民藝術文

    化及博物館課程及部落口述歷史等。本系也和環境學院與藝術學院整合出一個共

    通的學程──「東台灣人文生態學程」。該學程是針對東台灣的族群、人文、藝

    術和生態從事整體及深入的介紹,是本校的特色學程之一。針對學生未來畢業後

    的出路,並區分學士班、碩專班、博班不同的需求,研擬不同的教育目標及訓練。

    主要增訂系所的教育核心目標,與每門課程的相關性。

    為了因應未來少子化所造成學生不足的問題,本系已將原本開課數量龐大的

    課程進行瘦身,將其精簡成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有些課程也由多位老師共同開

  • 46

    設,同時也鼓勵老師們到其他科系、通識教育中心開設與自己專長相符的課程;

    鼓勵老師發展多元專長,增加開設與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展演的實務課程。

    2-7 小結

    本系涵蓋各類不同師資,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展演以及歷史等專業

    人才。各學科間以有機且動態的方式互相支援,結合多樣專長,使學生在學術

    專業與實務應用的兩大面向,取得最有效的學習。目前持續進行課程瘦身機制,

    將開設科目更聚焦於本系的兩大選修課程——「多元族群」及「文化與展演」——

    同時也增加更多實務,以及與未來職業生涯接軌的課程。本系希望在實務方面

    訓練學生未來可至公私立機構、博物館,或是社區發展相關的組織,從事族群

    或是文化展演相關的工作;在學術方面,增進對族群議題的反思能量,多元呈

    現議題的技巧,以及結合多重觀點的思考能力。此兩大方向的訓練,將使本系

    學生在族群與文化議題的參與和思維上,呈現在地反思與國際觀結合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