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信息技术在上海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 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应用程度不断深化,有 力地推动企业模式和业务创新,企业主要业 务环节的信息化覆盖率达到 90%以上,绝大 多数大型骨干企业已实现业务信息化全覆 盖,部分企业开始推进各环节信息化系统集 成以及与上下游企业间业务协同。多数企业 开始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 能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 网的应用率达到 50%以上。如宝钢集团通过 推进EVI(供应商早期介入) 模式,全面介 入用户从研发到量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利 用互联网打造自身的“优势服务”;上海电 气围绕核电、风电装备等关键产品,部署产 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打通从研发设计到生 产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的信息通道,提高 了智能制造水平;中国商飞通过整合数字仿 真等先进技术,打造可视化全球协同研发信 息化平台,从而有效优化研发流程,提升研 发效率和质量。 上海企业应用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 3D打印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促进产业融合 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末,全市 研 究 与 试 验 发 展 (R&D) 经 费 支 出 925 亿 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7%,且在 “十二五”期间呈逐年上升态势;全市有效 发明专利达 69982件,居全国第五位;先进 半导体、智能产品、新能源产品、智慧照明 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制造企业加快模式创 新,主要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占重达到 30%。围绕机器人、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互 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方向,如新松机器人、 智臻网络、沪江网、找钢网、大众点评、易 贸等一批新型经济典型企业不断涌现。 两化融合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不断推 广,由地方经信主管部门、贯标试点企业、咨 询服务机构、评定机构和多家全国或地方性 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日 益健全。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政策法规、社会 环境进一步优化,先后指导成立了“上海机器 人产业联盟”、“工业云创新联盟”、“大数据产 业联盟”、“云海产业联盟”、“上海市智慧园区 发展促进会”等社会组织,推进产业链、价值 链、生态链的加速形成;制定国内首个智慧园 区地方标准《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通用规 范》,完成三批共 30 家智慧园区试点单位认 定,杨浦科创中心、“浦软汇智云”等孵化平 台,漕河泾开发区、市北高新园区等“智慧园 区”建设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两化融合的推动作用 下,上海经济增长稳中有进,产业结构显著优 化。“十二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374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5%,新兴的工业 机 器 人 产 量 2.11 万 套 ,比 上 年 增 长 23.1% 。 2015年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747.64亿元, 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1%;信息服务业增 加值1753.49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连续 多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产业总量已 突破 6000 亿元,从业人员超过 60 万人;新型 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电子 商 务 交 易 额 达 到 16452 亿 元 ,约 占 全 国 电 子商务交易总额的10%左右;能耗水平和 污染排放逐年降低,“十二五”单位 GDP 能 耗累计下降 25.45%,下降率在全国各省市 中排名第二,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在 能耗监控环节实现数据化管理。 上海两化融合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 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两 化融合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信息化 建设盲目性和投入动力不足问题较为普 遍,特别是部分国企因绩效考核等体制原 因实施信息化改造意愿不强(目前全市企 业信息化投入占比仅约为0.3%),部分行 业短时间进行信息化改造投入产出比不 高。二是基础支撑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 足。如工业软件、信息基础设施、工控安 全等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缺乏自主核心技 术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智 能化改造和互联网化转型。三是开放共享 合作的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形成。支撑跨企 业协同和组织创新的公共平台、面向全产 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较为缺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 CIO)制度及社会支撑体系尚未建立,企 业新模式新业态创新不足。 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十三五”开局以来,上海按照工信 部的统一部署和产业转型实际,紧紧把握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重大契机,以提升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 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创 新发展,作为新时期上海加快制造业与互联 网融合创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落实中国 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新旧 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促进传统制造业 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近期来,上海市政 府相继发布了《上海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 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和《上海市工业互 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 2019 年)》,提出用 3~5 年左右的时间,上 海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全市 基于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能力、基于数据驱 动的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基于组织创新的资源 动态配置能力实现总体提升,力争成为国家 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在推进思路方 面,将通过打造制造业“双创”服务平台、 构建“双创”服务体系、推动企业跨界融 合、培育融合新模式、提升综合集成能力、 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提高工控安全水平,以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为突破口,实现重 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 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生态体系的建立 完善。在重点产业方面,上海聚焦电子信 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 天、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重点产业,促进 物联网、工业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围绕重 点产业的工业互联、数据互通和应用创新, 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 性化定制与服务化延伸等工业互联网“新四 化”模式转型发展。在发展目标方面,重点 打造 10个具有较为完善支撑服务体系的制 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 30个工业 互联网标杆工厂,培育 300个创新发展应用 项目,全市范围内建设3~5个实践示范基 地、10个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培育20家以 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能够提供自主、安 全、可控的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围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上海重点在 “平台、应用、安全、标准、政策”等方 面,进行了相关工作布局和探索,取得了阶 段性进展。比如,在顶层规划和设计方面, 形成了“一纵一横”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任务 目标;在合作交流和项目落地方面,与中国 信通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推动临港中德智 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区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基 地建设,部市共建上海工业互联网创新中 心,建设标识解析试验验证平台、工业互联 网功能型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在生态体系 建设方面,成立上海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 盟,筹建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上海分联 盟等;在支持政策方面,设立工业互联网专 项资金,加大企业信息化改造支持力度,推 动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等。 下一步,上海将围绕两化深度融合,以 “融合、创新、开放、协同”为主线继续深 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力推动智能 制造供给侧创新和加强全产业链协同,进一 步强化供需匹配,激发市场动力;建设完善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 基地,进一步聚焦载体建设,突破关键环 节;坚持传统制造企业改造和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并重,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促进资源 优配。通过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上海将致 力打造成为引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 高地,形成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从 而助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 设,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互联网”取得新成效 经过多年发展,湖南制造业发展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绩。2016年,全省制造业实 现增加值增长7.3%,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 比重达到91.1%。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 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后,湖南 迅速行动狠抓贯彻落实,分行业、分领域建 立“制造业+互联网”推进机制,引导制造 业主动拥抱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 度融合。包括大力实施“制造+互联网+服 务”专项行动,在装备制造、钢铁等 7 个制 造业领域突出抓好一批“制造业+互联网” 重点项目,组织通信企业和互联网骨干企业 加强与制造业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对接等。 2016年,全省移动互联网专项资金和信息 化专项资金共安排1亿元支持200多个两化 融合项目,促进了全省工业加快向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一大批企业 应用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 链、物流链创新,为企业发展插上互联网的 翅膀。中联重科通过数据服务、平台运营、 软件服务三种运营模式搭建互联网+新商业 模式创新平台。三一物联网团队组建了全国 第一家纯本地化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企业树根互联。中兴智能将基础硬件设备、自主 知识产权软件组件、自动化运维及专业服务 结合,走上了“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 化发展道路。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利用闲置土 地、上下游客户资源、人才优势等建设互联 网双创平台,创造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 创新生态,已涌现出三一众智新城、远大 P8 创新社区等成功案例。 “互联网+”催生新业态 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着力 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 式。重点培育壮大一批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 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数字内 容、物联网、生活互联网、大数据等优势产 业,促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 务等在重点行业的深度推广应用。2016 年全省移动互联网产业企业总数超过 2 万 家,从业人员超过 10万人,营业收入达 到591亿元,近3年年均增速超过100%, 成为全省新兴产业一道亮丽风景线。截至 2016 年底,全省 3家企业进入全国互联网 百强 (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时代电气 是中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全国软件百强的企 业。当前,长沙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共享 发展的样本。中电软件园、芯城科技园、 麓谷信息港等一批优质平台筑巢引凤,亚 马逊、谷歌、百度、阿里、腾讯等世界互 联网巨头纷纷在长沙布局,58、中兴、亚 信、映客、易宝、小米等相继落户湖南并 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滴滴出行在长沙高新 区设立中南运营中心,这是滴滴在全国的 第一个区域中心。ofo共享单车华中总部 也正式落户湖南。三一众智新城、百竞众 创等一批制造业和互联网骨干企业双创取 得重大进展。另外,与制造业密切结合的 工业电商,以芒果TV、映客直播为代表 的移动新媒体,以三一、中联、时代电气 等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板块已成为湖南移动 互联网优势领域。 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优势特色产 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 业,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优势特色产 业方面,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 色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 新材料等3大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新一代 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 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 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6个领 域具有比较优势;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 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业机 械等3个领域具有潜在优势。传统产业改 造提升方面,在全国率先实施首台(套) 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重点新材料认定奖励制 度,有效促进传统动能修复,并培育出了 新的产业和企业。2016年,机械、食品、 有色、石化、轻工、冶金、建材、纺织、 烟草等九大传统优势产业对工业稳增长起 到主要支撑作用,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 规模工业的比重约为82.8%。装备制造在 2015年成为全省首个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 的产业。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工程机械和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已经是湖南制造乃至中 国制造的重要名片。2016年,全省汽车制 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36.1%,对工业增长贡 献率达到16.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 材料等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12 月,湖南正式发布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 计划,5年内重点主攻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含磁浮)产业链等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 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制造模式实现新变革 全省上下围绕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1274”行动,以深化制造业与互 联网融合发展为契机,着力打造以中国智能 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新格 局。启动了一批重大支持举措。制订并实 施《湖南省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等 政策文件,设立 11.8 亿元的制造强省专项资 金,将智能制造作为重点支持方向。认定了 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2015 年来,工信部已认定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等3家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15、 2016年,湖南省先后认定了 25家湖南省智 能制造示范企业、20个示范车间。搭建了 一批智能制造推进平台。先后成立了智能装 备协会、智能装备产业联盟;组织开展全省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对接会等一系列主题 对接活动,举办2016中国(长沙)智能制 造峰会等。推进了一批智能制造重点项目。 2015年来,已有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 所、中车时代汽车股份公司、威胜集团有限 公司等企业的 11个项目列入工信部智能制 造专项,这些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总投 资超过 18亿元。同时,以装备智造、新材 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智能制造项目为重 点,启动两批次共100个制造强省建设项 目,有力推动了制造全过程、产业全链条和 产品生命全周期智能化水平提升,为加快推 进制造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砥砺奋进的五年 · 两化融合 3 编辑:林美炳 电话:010-88558878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7年6月20日 近年来,湖南坚决贯彻落实制 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以大力推 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 点,全面贯彻“中国制造 2025”建 设制造强省。全省两化融合指数达 到8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 百分点,长株潭地区为全国两化融 合试点示范区。两化深度融合加快 推进,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撑。2016 年,全省规模工业 实现增加值10380亿元,实现主营 业务收入37686亿元,工业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为 31.6%。2017 年 1~4月,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7.1% , 实 现 主 营 业 务 收 入 增 长 14.1%。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近年来,作为首批八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上海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坚持“点 上抓企业典型、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思路,基本形成了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经济 培育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政府引导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两化融合推进格 局,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综合效能和区域经济集聚水平。在工信部组织开展的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 平评估中,上海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十二五”末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到 95.54。 湖南:两化融合结硕果 上海:两化融合发展 水平名列前茅 上海电气国产大型核电设备 上海电气国产大型核电设备 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 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 18 18 号厂房 号厂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之一 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之一

上海:两化融合发展 水平名列前茅epaper.cena.com.cn/content/1/2017-06/20/03/2017062003_pdf.pdf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 Upload
    others

  • View
    1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上海:两化融合发展 水平名列前茅epaper.cena.com.cn/content/1/2017-06/20/03/2017062003_pdf.pdf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信息技术在上海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

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应用程度不断深化,有

力地推动企业模式和业务创新,企业主要业

务环节的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绝大

多数大型骨干企业已实现业务信息化全覆

盖,部分企业开始推进各环节信息化系统集

成以及与上下游企业间业务协同。多数企业

开始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

能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

网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如宝钢集团通过

推进EVI (供应商早期介入) 模式,全面介

入用户从研发到量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利

用互联网打造自身的“优势服务”;上海电

气围绕核电、风电装备等关键产品,部署产

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打通从研发设计到生

产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的信息通道,提高

了智能制造水平;中国商飞通过整合数字仿

真等先进技术,打造可视化全球协同研发信

息化平台,从而有效优化研发流程,提升研

发效率和质量。

上海企业应用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

3D 打印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促进产业融合

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末,全市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 925 亿

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 3.7%,且在

“十二五”期间呈逐年上升态势;全市有效

发明专利达69982件,居全国第五位;先进

半导体、智能产品、新能源产品、智慧照明

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制造企业加快模式创

新,主要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占重达到

30%。围绕机器人、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互

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方向,如新松机器人、

智臻网络、沪江网、找钢网、大众点评、易

贸等一批新型经济典型企业不断涌现。

两化融合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不断推

广,由地方经信主管部门、贯标试点企业、咨

询服务机构、评定机构和多家全国或地方性

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日

益健全。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政策法规、社会

环境进一步优化,先后指导成立了“上海机器

人产业联盟”、“工业云创新联盟”、“大数据产

业联盟”、“云海产业联盟”、“上海市智慧园区

发展促进会”等社会组织,推进产业链、价值

链、生态链的加速形成;制定国内首个智慧园

区地方标准《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通用规

范》,完成三批共 30 家智慧园区试点单位认

定,杨浦科创中心、“浦软汇智云”等孵化平

台,漕河泾开发区、市北高新园区等“智慧园

区”建设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两化融合的推动作用

下,上海经济增长稳中有进,产业结构显著优

化。“十二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3746.02 亿元,比上年增长 4.5%,新兴的工业

机器人产量 2.11 万套,比上年增长 23.1%。

2015 年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 2747.64 亿元,

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 11%;信息服务业增

加值1753.49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连续

多年保持 20%左右的高速增长,产业总量已

突破 60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 60万人;新型

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电子

商务交易额达到 16452 亿元,约占全国电

子商务交易总额的 10%左右;能耗水平和

污染排放逐年降低,“十二五”单位GDP能

耗累计下降 25.45%,下降率在全国各省市

中排名第二,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在

能耗监控环节实现数据化管理。

上海两化融合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

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两

化融合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信息化

建设盲目性和投入动力不足问题较为普

遍,特别是部分国企因绩效考核等体制原

因实施信息化改造意愿不强 (目前全市企

业信息化投入占比仅约为0.3%),部分行

业短时间进行信息化改造投入产出比不

高。二是基础支撑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

足。如工业软件、信息基础设施、工控安

全等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缺乏自主核心技

术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智

能化改造和互联网化转型。三是开放共享

合作的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形成。支撑跨企

业协同和组织创新的公共平台、面向全产

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较为缺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如

CIO) 制度及社会支撑体系尚未建立,企

业新模式新业态创新不足。

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十三五”开局以来,上海按照工信

部的统一部署和产业转型实际,紧紧把握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重大契机,以提升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

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创

新发展,作为新时期上海加快制造业与互联

网融合创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落实中国

制造 2025 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新旧

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促进传统制造业

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近期来,上海市政

府相继发布了《上海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

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和《上海市工业互

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 (2017~

2019 年)》,提出用 3~5 年左右的时间,上

海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全市

基于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能力、基于数据驱

动的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基于组织创新的资源

动态配置能力实现总体提升,力争成为国家

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在推进思路方

面,将通过打造制造业“双创”服务平台、

构建“双创”服务体系、推动企业跨界融

合、培育融合新模式、提升综合集成能力、

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提高工控安全水平,以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为突破口,实现重

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

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生态体系的建立

完善。在重点产业方面,上海聚焦电子信

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

天、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重点产业,促进

物联网、工业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围绕重

点产业的工业互联、数据互通和应用创新,

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

性化定制与服务化延伸等工业互联网“新四

化”模式转型发展。在发展目标方面,重点

打造 10 个具有较为完善支撑服务体系的制

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 30 个工业

互联网标杆工厂,培育300个创新发展应用

项目,全市范围内建设 3~5 个实践示范基

地、10 个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培育 20 家以

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能够提供自主、安

全、可控的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围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上海重点在

“平台、应用、安全、标准、政策”等方

面,进行了相关工作布局和探索,取得了阶

段性进展。比如,在顶层规划和设计方面,

形成了“一纵一横”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任务

目标;在合作交流和项目落地方面,与中国

信通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推动临港中德智

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区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基

地建设,部市共建上海工业互联网创新中

心,建设标识解析试验验证平台、工业互联

网功能型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在生态体系

建设方面,成立上海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

盟,筹建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上海分联

盟等;在支持政策方面,设立工业互联网专

项资金,加大企业信息化改造支持力度,推

动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等。

下一步,上海将围绕两化深度融合,以

“融合、创新、开放、协同”为主线继续深

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力推动智能

制造供给侧创新和加强全产业链协同,进一

步强化供需匹配,激发市场动力;建设完善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

基地,进一步聚焦载体建设,突破关键环

节;坚持传统制造企业改造和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并重,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促进资源

优配。通过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上海将致

力打造成为引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

高地,形成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从

而助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

设,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互联网”取得新成效

经过多年发展,湖南制造业发展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绩。2016 年,全省制造业实

现增加值增长 7.3%,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

比重达到91.1%。国务院印发 《关于深化制

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后,湖南

迅速行动狠抓贯彻落实,分行业、分领域建

立“制造业+互联网”推进机制,引导制造

业主动拥抱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

度融合。包括大力实施“制造+互联网+服

务”专项行动,在装备制造、钢铁等7个制

造业领域突出抓好一批“制造业+互联网”

重点项目,组织通信企业和互联网骨干企业

加强与制造业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对接等。

2016 年,全省移动互联网专项资金和信息

化专项资金共安排 1亿元支持 200多个两化

融合项目,促进了全省工业加快向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一大批企业

应用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

链、物流链创新,为企业发展插上互联网的

翅膀。中联重科通过数据服务、平台运营、

软件服务三种运营模式搭建互联网+新商业

模式创新平台。三一物联网团队组建了全国

第一家纯本地化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企业——

树根互联。中兴智能将基础硬件设备、自主

知识产权软件组件、自动化运维及专业服务

结合,走上了“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

化发展道路。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利用闲置土

地、上下游客户资源、人才优势等建设互联

网双创平台,创造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

创新生态,已涌现出三一众智新城、远大

P8创新社区等成功案例。

“互联网+”催生新业态

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着力

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

式。重点培育壮大一批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

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数字内

容、物联网、生活互联网、大数据等优势产

业,促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

务等在重点行业的深度推广应用。2016

年全省移动互联网产业企业总数超过2万

家,从业人员超过 10 万人,营业收入达

到 591 亿元,近 3 年年均增速超过 100%,

成为全省新兴产业一道亮丽风景线。截至

2016年底,全省3家企业进入全国互联网

百强 (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时代电气

是中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全国软件百强的企

业。当前,长沙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共享

发展的样本。中电软件园、芯城科技园、

麓谷信息港等一批优质平台筑巢引凤,亚

马逊、谷歌、百度、阿里、腾讯等世界互

联网巨头纷纷在长沙布局,58、中兴、亚

信、映客、易宝、小米等相继落户湖南并

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滴滴出行在长沙高新

区设立中南运营中心,这是滴滴在全国的

第一个区域中心。ofo共享单车华中总部

也正式落户湖南。三一众智新城、百竞众

创等一批制造业和互联网骨干企业双创取

得重大进展。另外,与制造业密切结合的

工业电商,以芒果 TV、映客直播为代表

的移动新媒体,以三一、中联、时代电气

等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板块已成为湖南移动

互联网优势领域。

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优势特色产

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

业,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优势特色产

业方面,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

色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

新材料等 3 大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新一代

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

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

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 6 个领

域具有比较优势;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

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业机

械等 3 个领域具有潜在优势。传统产业改

造提升方面,在全国率先实施首台 (套)

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重点新材料认定奖励制

度,有效促进传统动能修复,并培育出了

新的产业和企业。2016 年,机械、食品、

有色、石化、轻工、冶金、建材、纺织、

烟草等九大传统优势产业对工业稳增长起

到主要支撑作用,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

规模工业的比重约为 82.8%。装备制造在

2015 年成为全省首个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

的产业。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工程机械和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已经是湖南制造乃至中

国制造的重要名片。2016 年,全省汽车制

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36.1%,对工业增长贡

献率达到16.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

材料等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 年 12

月,湖南正式发布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

计划,5 年内重点主攻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含磁浮) 产业链等 20 个新兴优势产业链,

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制造模式实现新变革

全省上下围绕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1274”行动,以深化制造业与互

联网融合发展为契机,着力打造以中国智能

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新格

局。启动了一批重大支持举措。制订并实

施《湖南省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等

政策文件,设立11.8亿元的制造强省专项资

金,将智能制造作为重点支持方向。认定了

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2015

年来,工信部已认定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等 3 家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15、

2016 年,湖南省先后认定了 25 家湖南省智

能制造示范企业、20 个示范车间。搭建了

一批智能制造推进平台。先后成立了智能装

备协会、智能装备产业联盟;组织开展全省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对接会等一系列主题

对接活动,举办 2016 中国 (长沙) 智能制

造峰会等。推进了一批智能制造重点项目。

2015 年来,已有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

所、中车时代汽车股份公司、威胜集团有限

公司等企业的 11 个项目列入工信部智能制

造专项,这些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总投

资超过 18 亿元。同时,以装备智造、新材

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智能制造项目为重

点,启动两批次共 100 个制造强省建设项

目,有力推动了制造全过程、产业全链条和

产品生命全周期智能化水平提升,为加快推

进制造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砥砺奋进的五年·两化融合 3编辑:林美炳 电话:010-88558878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7年6月20日

近年来,湖南坚决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以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全省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长株潭地区为全国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区。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38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686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1.6%。2017 年1~4月,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1%。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近年来,作为首批八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上海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坚持“点上抓企业典型、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思路,基本形成了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经济培育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政府引导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两化融合推进格局,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综合效能和区域经济集聚水平。在工信部组织开展的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上海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十二五”末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到95.54。

湖南:两化融合结硕果

上海:两化融合发展

水平名列前茅

上海电气国产大型核电设备上海电气国产大型核电设备

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1818号厂房号厂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之一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