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南華大學nhdh.nhu.edu.tw/pdf/dunhung/25/25-37.pdf · 唐長孺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前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武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004 年 7 月 頁 515-528

    敦煌莫高窟北區 B228 窟出土河西大涼國安

    樂三年(619)郭方隨葬衣物疏初探

    樊錦詩、彭金章 敦煌研究院

    潘 重 規 先 生 一 生 爲 敦 煌 學 的 研 究 和 發 展 做 出 了 極 大 貢 獻,受 到 國 際 敦 煌

    學 界 的 崇 仰 與 尊 敬。潘 重 規 先 生 生 前 曾 爲 敦 煌 研 究 院 榮 譽 研 究 員,與 我 院 學

    者 多 有 交 誼。在 潘 先 生 仙 逝 周 年 之 際,後 學 特 撰 拙 文,以 表 達 我 們 對 先 生 的

    景 仰 和 哀 思 之 情 。

    一 九 八 九 年 十 一 月,敦 煌 研 究 院 考 古 專 業 人 員 在 對 敦 煌 莫 高 窟 北 區 瘞 窟

    B228 窟 進 行 考 古 發 掘 時 , 於 該 窟 北 壁 東 側 下 部 接 近 地 面 處 , 發 現 了 一 件 署

    有 年 號 的 隨 葬 衣 物 疏1( 圖 版 )。 出 土 時 衣 物 疏 呈 卷 狀 , 從 其 上 沾 有 屍 體 腐 爛

    造 成 的 汚 迹 可 知,該 衣 物 疏 原 應 在 棺 床 上 死 者 遺 體 附 近。是 否 像 新 疆 吐 魯 番

    阿 斯 塔 那 第 三 ○ 五 號 墓 那 樣,隨 葬 衣 物 疏 放 置 於 死 者 胸 前 衣 內2,因 該 窟 曾 遭

    盜 擾 , 故 衣 物 疏 原 所 在 位 置 已 無 從 考 辨 。

    B228 窟 所 出 隨 葬 衣 物 疏 爲 本 色 麻 紙 , 紙 的 纖 維 交 織 不 勻 , 有 的 纖 維 類

    似 麻 線 頭,無 規 律 地 在 紙 中 顯 現,紙 中 隱 約 可 見 橫 簾 紋,有 透 光,厚 薄 不 勻 ,

    紙 質 較 硬,粗 糙。保 存 基 本 完 好,稍 有 殘 損。衣 物 疏 寬 42.3、高 28.3 釐 米 。

    衣 物 疏 上 有 手 寫 文 字 十 四 行 , 每 行 字 數 不 一 。 現 將 「 河 西 大 涼 國 安 樂 三 年

    ( 619)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 轉 錄 如 下 , 並 對 其 中 的 部 分 內 容 進 行 試 釋 。

    1詳見彭金章、王建軍:《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三卷第七章第三節(即將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60 年第 6期。

    515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1. 綿腳靡(1)并低靴(2)各一量(3),帛練五匹(4),偟(黃)帛

    練褌(5)衫(6)

    2. 各一具(7),布衫一領(8),帛絲布面衫一枚(9),縵 □一枚

    (10)

    3. 帛練万匹(11),豆黃万石(12),絲絮万石(13),絲万斤(14),

    縵黃衿被(15)□

    4. 推樂安三年(16)歲至己卯(17)二月庚子朔九日(18)□□□□

    5. □不幸,殃及寿惶戒(19),不能自申,造墓已成,今日□

    6. (殮),但生處高堂(20),死歸蒿里(21),棺廓以訖,衣被

    □□

    7. 並贈千秋衣(22),万歲粮(23),一物已上錄在前件,明日大□

    8. 地下但有用度(24),莫疑莫難,儻有詐欺之鬼(25),妄

    9. 生 (拘) (礙)(26),詛(27)破如訶梨樹枝(28),急々

    如律令(29)。

    10. 戒師(30)元達 懺師(31)僧生 咒願師(32)元達

    11. 敬白太山府君(33),五道大神(34),當路官屬閻羅王(35)等,

    釋迦弟

    12. 子郭方,平生之日,行道精懃,奉修五戒(36)十善(37),供養三

    寶(38),(毫)

    13. (釐)無犯。今以安樂三年二月十七日 (遷)神過世(39)□所

    □□之處不(得)

    14. 留 (執) (羈)連(40),必須面奉 (聖)尊,遊(遊)

    神靜立。

    ( 1)「 腳 靡 」或 書 寫 爲「 腳 」「 腳 」,在 新 疆 吐 魯 番 地 區 出 土 的 六 十

    一 件 隨 葬 衣 物 疏 中 , 有 十 九 件 記 載 了 「 腳 靡   ( )( )」。 因 有 學 者 認

    爲 「 腳 靡 」 是 「 護 腳 布 」, 對 此 , 筆 者 提 出 了 不 同 看 法 , 認 爲 「 腳 靡 ( )

    ( )」 就 是 「 腳 襪 」。「 綿 腳 靡 」 即 綿 襪 子 。 詳 見 拙 稿 〈 敦 煌 吐 魯 番 所 出 隨

    516

  • 葬 衣 物 疏 中 『 腳 靡 ( )』 新 探 〉3。

    (2)「 低 靴 」:《 玉 篇 》對 靴 的 解 釋 是 :「 靴 , 靸 也 , 亦 履 也 」。 在 新 疆 吐

    魯 番 所 出 高 昌 重 光 三 年( 622)缺 名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中 亦 有「 靴 一 兩 」記 載4。

    此 處 的 低 靴 可 能 指 低 腰 靴 。

    (3)一 量:量,量 詞,亦 可 作 倆、兩,即 雙 也。早 在 湖 南 長 沙 所 出「 晉

    周 芳 命 妻 潘 氏 衣 物 券 」上 就 有「 故 練 襪 一 量 」、「 故 斑 頭 履 一 量 」的 記 載5。另

    在 新 疆 吐 魯 番 阿 斯 塔 那 三 ○ 五 號 墓 所 出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中,亦 有「 絳 地 糸

    ( 履 ) 一 量 」( 59TAM305: 8)、「 帛 襪 一 量 」( 59TAM305: 17) 的 記 載6。

    此 處 指 綿 襪 子 與 低 腰 靴 各 一 雙 。

    ( 4) 帛 練 五 匹 : 帛 練 以 匹 計 。 純 屬 虛 擬 數 字 。 這 種 情 況 在 新 疆 吐 魯 番

    隨 葬 衣 物 疏 中 普 遍 存 在 。 比 如 阿 斯 塔 那 三 八 三 號 墓 所 出 「 北 涼 承 平 十 六 年

    ( 458)武 宣 王 沮 渠 蒙 遜 夫 人 彭 氏 隨 葬 衣 物 疏 」中( 79TAM383:1),就 有「 故

    雜 彩 絹 九 萬 九 千 九 百 九 十 匹 」的 記 載。但 實 際 上 卻 是「 以 六 十 九 個 小 絹 卷 代

    表 六 十 九 匹 絹,象 徵 衣 物 疏 中 所 記 絹 多 少 萬、千 匹,是 當 地 的 一 種 葬 俗 」7。

    而 這 種 喪 葬 習 俗 在 敦 煌 地 區 也 流 行 。

    (5)偟( 黃 )帛 練 褌 衫:褌,《 急 就 篇 註 》云:「 合 襠 謂 之 褌 」。《 釋 名 》:

    「 褌 貫 也 , 貫 兩 腳 上 系 腰 中 也 」。 褌 即 褲 子 。

    ( 6) 衫 :《 玉 篇 》 解 釋 說 :「 衫 , 小 襦 也 。 禪 襦 也 」。《 說 文 》:「 襦 , 短

    衣 也 」。

    ( 7) 各 一 具 : 具 , 量 詞 。 一 具 即 一 套 。 在 「 晉 周 芳 命 妻 潘 氏 衣 物 券 」

    上 有「 故 臂 珠 一 具 」、「 故 要 糸 一 具 」的 記 載8。又 習 見 於 新 疆 吐 魯 番 所 出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中 。 比 如 阿 斯 塔 那 一 六 九 號 墓 ( 72TAM169: 42) 和 五 一 七 號 墓

    ( 73TAM517: 24) 所 出 衣 物 疏 中 均 有 「 白 練 褌 衫 一 具 」 的 記 載9。 此 處 指 黃

    3拙稿:〈敦煌吐魯番所出隨葬衣物疏中的「腳靡( ))」新探〉,《敦煌研究》2002 年第 6期。

    4見《西域文化研究第三:敦煌、吐魯番社會經濟資料》(下),頁 254,大谷文書 4917 號,東京法藏館,1960 年。

    5史樹青:〈晉周芳命妻潘氏衣物券考釋〉,《考古通訊》1956 年第 2 期。

    6唐長孺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前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文對照本)第一冊,頁 3,文物出版社,1992 年。

    7柳洪亮:《新出吐魯番文書及其研究》,頁 153,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年。

    8史樹青:〈晉周芳命妻潘氏衣物券考釋〉,《考古通訊》1956 年第 2 期。

    9唐長孺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前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

    517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色 褲 子 和 短 衣 各 一 件 組 成 的 一 套 。

    ( 8) 布 衫 一 領 :「 領 」 在 此 處 是 數 量 詞 。《 釋 名 》:「 領 , 頸 也 , 以 雍 頸

    也 , 亦 說 領 衣 體 爲 端 首 也 」。 在 「 晉 周 芳 命 妻 潘 氏 衣 物 券 」 上 有 「 故 練 衫 二

    領 」、「 故 帛 羅 縮 兩 當 一 領 」 的 記 載10

    。 另 在 新 疆 吐 魯 番 出 土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書 中 亦 常 有 「 領 」 的 記 載 。 比 如 「 帛 練 衫 一 領 」( 63TAM2: 1)11

    、「 汗 衫 一

    領 」( 73TAM116: 19)12

    。 一 領 在 此 處 指 一 件 ,「 布 衫 一 領 」 即 布 上 衣 一 件 。

    ( 9) 帛 絲 布 面 衫 一 枚 : 指 帛 絲 布 上 衣 一 件 。 衫 用 「 枚 」 計 亦 見 於 新 疆

    吐 魯 番 所 出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中 。 比 如 「 故 白 綾 大 衫 一 枚 」( 72TAM170: 9)、

    「 汗 衫 一 枚 」( 72TAM170: 77)13

    ( 10) 縵 □ 一 枚 : 不 知 爲 何 物 。 待 考 。

    ( 11) 帛 練 萬 匹 : 練 以 匹 計 。 萬 匹 顯 然 係 虛 擬 數 字 。

    ( 12)豆 黃 萬 石:此 處 的 豆 黃 可 能 指 黃 豆。糧 食 以 石 計,但 隨 葬 萬 石 黃

    豆 亦 爲 虛 擬 數 字。亦 習 見 於 新 疆 吐 魯 番 出 土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中。比 如 阿 斯 塔

    那 二 一 ○ 號 墓 所 出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中 就 有 「 小 麥 及 大 麥 三 萬 石 」 的 記 載14

    ( 13) 絲 絮 萬 石 : 絲 絮 應 以 斤 計 。 此 處 似 有 誤 , 絲 絮 不 應 以 石 計 。

    ( 14)絲 萬 斤 :絲 以 斤 計 。但 衣 物 疏 中 所 記「 絲 萬 斤 」很 顯 然 是 虛 擬 數

    字 。

    ( 15)縵 黃 衿 被 :《 玉 篇 》對 衿 的 解 釋 是 ,「 衿 , 亦 作 紟 , 褌 衣 也 」。《 玉

    篇 》:「 被 , 衾 也 」。 此 處 指 縵 黃 色 的 衣 服 和 被 子 。

    ( 16)樂 安 三 年:在「 樂 安 」二 字 右 側 有 一 √ ,以 示「 樂 安 」顛 倒 了 ,

    正 確 書 法 應 爲 「 安 樂 三 年 」。 安 樂 紀 年 爲 隋 末 武 威 鷹 揚 府 司 馬 李 軌 在 涼 州 所

    建 河 西 大 涼 國 的 紀 年 。 安 樂 三 年 爲 公 元 619 年 。

    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文對照本)第一冊,頁 208、255。 10

    史樹青:〈晉周芳命妻潘氏衣物券考釋〉,《考古通訊》1956 年第 2 期。 11

    唐長孺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前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文對照本)第一冊,頁 85。

    12唐長孺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前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文對照本)第一冊,頁 370。

    13唐長孺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前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文對照本)第一冊,頁 143、144。

    14唐長孺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前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文對照本)第三冊,頁 35。

    518

  • ( 17) 歲 至 己 卯 : 據 《 資 治 通 鑒 》15

    、《 中 國 歷 史 紀 年 》16

    、《 二 十 史 朔 閏

    表 》17

    得 知 , 己 卯 年 爲 唐 高 祖 武 德 二 年 ( 公 元 619 年 )。

    ( 18) 二 月 庚 子 朔 九 日 : 此 朔 日 與 中 原 傳 統 曆 稍 有 差 別 , 詳 見 後 。

    ( 19) 殃 及 寿 惶 戒 : 待 考 。

    ( 20) 生 處 高 堂 : 泛 指 生 前 在 世 。

    ( 21)死 歸 蒿 里:蒿 里,本 爲 山 名,在 泰 山 之 南,爲 死 人 墓 地。《 漢 書 .

    廣 陵 厲 王 傳 》:「 蒿 里 召 兮 郭 門 閱,死 不 得 取 代 庸,身 自 逝 」。師 古 注:「 蒿 里 ,

    死 人 里 」。 晉《 陶 淵 明 集 . 從 弟 敬 遠 文 》:「 長 歸 蒿 里 , 邈 無 還 期 」。 蒿 里 又 爲

    古 挽 歌 名 。 晉 . 崔 豹 《 古 今 注 》 云 :「 薤 露 、 蒿 里 , 並 喪 歌 也 … … 蒿 里 誰 家

    地 , 聚 斂 魂 魄 無 賢 愚 , 鬼 伯 一 何 相 催 促 , 人 命 不 得 少 踟 躕 」。 此 外 ,「 漢 樂 府

    民 歌 中 的 《 泰 山 吟 》《 蒿 里 曲 》( 蒿 里 是 泰 山 南 麓 之 丘 陵 , 古 代 葬 地 ), 均 是

    古 人 悼 念 死 者 的 挽 歌 , 內 容 都 涉 及 到 魂 歸 泰 山 之 事 」18

    。 在 山 東 臨 朐 縣 發 現

    的「 北 齊 武 平 四 年( 573)七 月 高 僑 告 神 木 牌 」上 有「 上 辭 三 光 , 下 歸 蒿 里 」

    一 語19

    。 亦 指 死 歸 蒿 里 。

    ( 22) 千 秋 衣 : 穿 一 千 年 的 衣 裳 。

    ( 23) 萬 歲 糧 : 吃 一 萬 年 的 糧 。

    ( 24) 地 下 但 有 用 度 : 指 死 者 在 陰 間 享 用 。

    ( 25) 儻 有 詐 欺 之 鬼 : 鬼 怪 之 一 。

    ( 26) ( 礙 ):《 說 文 》:「 , 止 也 。 礙 , 阻 礙 也 」。《 白 居 易 祭

    弟 文 》:「 豈 幽 明 道 殊 , 莫 有 礙 」。 此 處 指 詐 欺 之 鬼 妄 生 阻 礙 。

    ( 27)詛 :《 廣 韻 》對 詛 是 這 樣 解 釋 的 ,「 詛 , 咒 詛 」。《 書 . 天 逸 》:「 民

    則 厥 心 違 怒 , 否 則 劂 口 詛 祝 」。 孔 穎 達 疏 :「 詛 祝 , 謂 告 神 明 令 加 殃 咎 也 ,以

    15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唐紀二〉。 16

    榮孟源編:《中國歷史紀年表》頁 192,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年。 17

    陳垣著:《二十史朔閏表》頁 83,中華書局,1962 年。 18

    徐北文:〈泰山崇拜與封禪大典〉,《文史知識》1987 年第 10 期。 19

    詳見端方:《陶齋藏石記》卷十三第六至八葉,《石刻史料新編》第 1 輯第 11 冊,頁 8103–8104,山東臨朐出土北齊高僑爲妻王江妃所造木板上所記「江妃所齎衣資雜物」;照片見龍潛:〈揭

    開《蘭亭序帖》迷信外衣〉,《文物》1965 年第 10 期,圖 8;另見史樹青主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書法大觀》第 12 卷《戰國秦漢唐宋墨迹》圖版三○,釋文見第 12 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最新改正錄文見余欣:《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敦煌學輯刊》2003 年第1 期。

    519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告 神 謂 之 祝 , 請 神 加 殃 謂 之 詛 」。

    ( 28)訶 梨 樹 枝 :爲 阿 梨 樹 枝 之 誤 。《 北 齊 武 平 四 年(573)七 月 高 僑 告

    神 木 牌 》有「 沙 訶 樓 陀 碎 汝 身 首 如 阿 梨 樹 枝 」一 語。阿 梨 樹 爲 印 度 的 一 種 樹

    木 , 梵 文 Andūka-maňjari, 其 枝 似 蘭 枝 , 若 落 時 必 碎 爲 七 。《 法 華 經 . 陀 羅

    尼 品 》第 二 十 六 有「 頭 破 作 七 分,如 阿 梨 樹 枝 」的 記 載20。本 衣 物 疏 9.2.—

    9.3. 疏 文 大 意 是 , 倘 若 有 詐 欺 之 鬼 , 妄 生 阻 礙 , 將 如 同 阿 梨 樹 枝 一 樣「 頭

    破 作 七 分 」。

    ( 29) 急々如 律 令 : 道 教 符 咒 用 語 。 漢 代 公 文 傳 遞 常 云 「 如 律 令 」。 後

    爲 東 漢 末 道 教 五 斗 米 道 的 創 立 者 張 陵 所 借 用。並 爲 以 後 的 道 士 們 所 仿。因 而

    在 「 召 神 拘 鬼 」 時 用 的 符 咒 末 句 , 往 往 加 「 急々如 律 令 」, 以 示 律 令 , 急 須

    執 行21

    ( 30) 戒 師 : 即 戒 律 師 。

    ( 31) 懺 師 : 即 懺 悔 師 。

    ( 32) 咒 願 師 : 即 咒 語 師 。

    ( 33)敬 白 太 山 府 君:太 山 府 君 指 泰 山 神。中 國 道 教 神 名。俗 稱 東 嶽 大

    帝。《 初 學 記 》引《 博 物 志 》云:「 泰 山 一 曰 天 孫,言 爲 天 帝 孫 也,主 招 魂 」。

    晉.干 寶《 搜 神 記 》載:「 胡 毋 班 死,往 見 泰 山 府 君,爲 之 致 書 於 河 伯 」。《 後

    漢 書 . 烏 桓 傳 》 謂 :「 中 國 人 死 者 魂 魄 歸 泰 山 」22

    。 此 處 指 敬 告 主 管 招 魂 的 泰

    山 神 。

    ( 34)五 道 大 神:對 於 五 道 大 神 學 術 界 有 多 種 不 同 看 法。一 種 看 法 認 爲,

    五 道 大 神 是 指 我 國 古 代 民 間 迷 信 中 普 遍 信 奉 的 專 管 陰 司 道 路 關 津 的 冥 神 。

    「 五 道 」指 東、西、南、北、中 五 道。並 用《 太 平 廣 記 》卷 二 七 八《 廣 異 記 》、

    卷 二 九 七 《 冥 報 錄 》、 卷 三 二 九 《 玄 怪 錄 》 中 提 到 五 道 神 的 故 事 來 說 明23

    。 一

    種 看 法 認 爲,五 道 即 五 趣,佛 教 用 語。衆 生 根 據 生 前 善 惡 有 五 種 輪 回 轉 生 的

    趣 向 , 即 地 獄 、 餓 鬼 、 畜 生 、 人 、 天 等 「 五 道 」。 五 道 大 神 應 指 管 攝 此 五 道

    20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九卷,頁 58《妙法蓮花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21

    陳國燦:〈從葬儀看道教「天神」觀在高昌國的流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九、十

    期,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出版,1988 年。另見戴春陽、張瓏:《敦煌祁家灣》M320、M321、M328、M340、M364、M208、M302 等,文物出版社,1994 年。

    22徐北文:〈泰山崇拜與封禪大典〉,《文史知識》1987 年第 10 期。另見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頁 16,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 年。

    23馬雍:〈略談有關高昌史的幾件新出土文書〉,《考古》1972 年第 4 期。

    520

  • 之 神24

    。 另 一 種 看 法 認 爲 ,「『 五 道 大 神 』 既 然 稱 大 神 , 就 不 應 是 佛 教 領 域 中

    的 概 念 , 而 應 是 道 教 中 的 大 神 , 而 且 是 主 管 『 冥 關 幽 路 』 的 神 」。 並 用 道 經

    《 無 上 黃 籙 大 齋 立 成 儀 》卷 八「 牒 劄 門 」中 所 載 給「 冥 關 幽 路 主 者 」的 牒 文

    以 證 明25

    。 從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上 下 文 分 析 , 將 「 五 道 大 神 」 看 成 是 道 教 的 大

    神 似 更 恰 當 。

    ( 35)閻 羅 王:原 爲 古 印 度 神 話 中 管 理 陰 間 之 王。後 被 佛 教 所 沿 用,稱

    其 爲 管 理 地 獄 的 魔 王26

    ( 36)五 戒 :耆 那 教 、道 教 、佛 教 對 其 信 仰 者 規 定 的 五 條 戒 條 。但 從 此

    衣 物 疏 上 記 載 的 是 釋 迦 弟 子 郭 方 奉 修 的「 五 戒 」分 析,此 處 應 是 佛 教 徒 遵 守

    的 五 條 戒 條 。 即 不 殺 生 ; 不 偷 盜 ; 不 邪 淫 ; 不 妄 語 ; 不 飲 酒 。

    ( 37)十 善 :爲 佛 教 用 語 。指 佛 教 的 十 項 基 本 道 德 信 條 。即 不 殺 生 ; 不

    偷 盜 ; 不 邪 淫 ; 不 妄 語 ; 不 兩 舌 ; 不 惡 語 ; 不 綺 語 ; 不 貪 欲 ; 不 瞋 恚 ; 不 邪

    見 。

    ( 38) 三 寶 : 佛 教 稱 佛 、 法 、 僧 爲 三 寶 。

    ( 39) 遷 神 過 世 : 此 處 指 死 亡 。

    ( 40) 不 得 留 ( 執 ) ( 羈 ) 連 : 與 此 相 類 似 的 記 載 , 如 「 不 得 訶

    留 」一 語 , 在「 北 齊 武 平 四 年( 573)七 月 高 僑 告 神 木 牌 」上 就 出 現 過27

    。 亦

    習 見 於 吐 魯 番 所 出 隨 葬 衣 物 疏 上 。 諸 如「 不 得 留 難 」(75TKM96:17)、「 不 得

    奄 遏 停 留 」( 72TAM170: 9)( 73TAM520: 4)、( 67TAM370: 1)、「 不 得 留 停 」

    ( 64TAM31: 12)、( 64TAM15: 6) 等 。 此 處 以 命 令 口 氣 責 成 地 下 當 路 官 屬 ,

    不 得 呵 留 、 爲 難 死 者 。

    24

    小田義久:〈吐魯番出土葬送用文書考察之一——特別是對五道大神〉(《龍谷史壇》47 號)、侯 燦:《吐魯番晉——唐古墓出土隨葬衣物疏綜考》,《新疆文物》1988 年第 4 期、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頁 17,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 年。

    25陳國燦:〈從葬儀看道教「天神」觀在高昌國的流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九、十

    期,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出版,1988 年。另見戴春陽、張 瓏:《敦煌祁家灣》M320、M321、M328、M340、M364、M208、M302 等,文物出版社,1994 年。

    26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頁 943,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年。

    27詳見端方:《陶齋藏石記》卷十三第六至八葉,《石刻史料新編》第 1 輯第 11 冊,頁 8103–8104,山東臨朐出土北齊高僑爲妻王江妃所造木板上所記「江妃所齎衣資雜物」;照片見龍潛:〈揭

    開《蘭亭序帖》迷信外衣〉,《文物》1965 年第 10 期,圖 8;另見史樹青主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書法大觀》第 12 卷《戰國秦漢唐宋墨迹》圖版三○,釋文見第 12 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最新改正錄文見余欣:《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敦煌學輯刊》2003 年第1 期。

    521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通 過 以 上 論 述 , 得 到 如 下 幾 點 認 識 。

    早 在 上 個 世 紀 初 , 在 新 疆 吐 魯 番 地 區 的 墓 葬 中 就 出 土 了 隨 葬 衣 物 疏28

    此 後 的 二 十 世 紀 五 十 年 代 至 八 十 年 代,先 後 在 吐 魯 番 地 區 的 墓 葬 中 又 出 土 了

    隨 葬 衣 物 疏 數 十 件29

    。 內 地 的 考 古 表 明 , 吐 魯 番 地 區 墓 葬 中 放 置 隨 葬 衣 物 疏

    的 習 俗 來 源 於 中 原,因 中 原 地 區 早 在 西 晉、北 齊 就 有 死 者 入 葬 衣 物 單 昭 告 地

    下 的 傳 統。而 這 種 傳 統 在 與 吐 魯 番 相 距 不 遠 的 敦 煌 地 區 亦 應 存 在。但 由 於 以

    往 考 古 工 作 所 涉 及 的 範 圍 有 限,未 能 發 掘 到 隨 葬 衣 物 疏。加 之 敦 煌 地 區 許 多

    墓 葬 深 埋 地 下 10 米 左 右 , 墓 葬 中 即 便 有 紙 質 隨 葬 衣 物 疏 , 由 於 潮 濕 原 因 ,

    亦 必 腐 朽 無 存 。 故 在 敦 煌 莫 高 窟 北 區 石 窟 發 掘 前 , 一 直 未 發 現 隨 葬 衣 物 疏 。

    就 連 舉 世 聞 名 的 敦 煌 藏 經 洞 所 出 四、五 萬 卷 文 獻 中,也 未 見 隨 葬 衣 物 疏 之 類

    的 文 書。原 因 是「 藏 經 洞 的 主 體 文 獻 佛 典 和 供 養 具,原 是 三 界 寺 的 藏 經 和 資

    産 」30

    , 不 是 來 自 墓 葬 中 的 遺 物 , 故 也 就 不 可 能 有 專 供 死 者 隨 葬 的 衣 物 疏 。

    這 樣 看 來 , 敦 煌 莫 高 窟 北 區 瘞 窟 B228 窟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的 出 土 , 結 束 了 敦

    煌 地 區 不 出 隨 葬 衣 物 疏 的 歷 史 , 從 而 爲 敦 煌 文 獻 增 加 了 新 的 類 別 。

    從 B228 窟 所 出 衣 物 疏 疏 文 可 知,死 者 郭 方 是 釋 迦 弟 子,而 且 是 一 位「 行

    道 精 懃 , 奉 修 五 戒 十 善 , 供 養 三 寶 ,( 毫 ) ( 釐 ) 無 犯 」 的 虔 誠 佛 教 徒 。

    故 此 類 衣 物 疏 可 稱 之 爲 佛 教 信 徒 的 衣 物 疏。與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相 類 似 記 載 死

    者 爲 佛 弟 子 的 文 字 資 料 在 山 東、新 疆 都 曾 發 現 過。例 如 發 現 於 山 東 朐 縣 的「 北

    齊 武 平 四 年( 573)七 月 高 僑 告 神 木 牌 」,其 上 有「 釋 迦 文 佛 弟 子 高 僑 … … 其

    妻 王 江 妃 … … 命 過 壽 終 … …,江 妃 生 時 十 善 持 心,五 戒 堅 志,歲 三 月 六,齋

    戒 不 闕 。 今 爲 戒 師 藏 公 、 山 公 等 所 指 , 與 佛 取 花 , 往 之 不 返 」的 記 載 。 在 新

    28

    陳國燦著:《斯坦因所獲吐魯番出土文書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年;[日 ]桔瑞超著、柳洪亮譯:《中亞探險》,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年;另見《大谷文書》4917 號、4884 號、桔文書。

    29唐長孺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前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文對照本)第一至四冊及注。

    30榮新江:〈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及其封閉原因〉,《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卷(1996),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

    522

  • 疆 吐 魯 番 地 區 出 土 的 從 公 元 543 年 至 655 年 高 昌 國 時 期 三 十 餘 件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中 , 或 書 寫 「 佛 弟 子 」、「 清 信 女 」、「 比 丘 果 願 」, 或 書 寫 「 持 佛 五 戒 ,

    專 修 十 善 」等 一 類 與 佛 教 信 仰 有 關 的 語 彙。雖 不 能 證 明 吐 魯 番 所 出 衣 物 疏 疏

    文 中 涉 及 的 死 者 都 是 釋 迦 弟 子,但 這 些 人 與 佛 教 傳 播、信 仰 關 係 密 切 則 是 可

    以 肯 定 的。由 此 可 見,從 中 原 到 新 疆 所 發 現 的 六 世 紀 中 葉 到 七 世 紀 中 葉 墓 葬

    隨 葬 文 字 資 料 中,凡 死 者 是 釋 迦 弟 子 或 佛 教 信 徒 者,都 在 墓 內 相 關 文 字 中 一

    一 進 行 了 記 載 。 表 明 , 這 是 當 時 一 種 通 行 的 習 俗 。 敦 煌 當 然 也 不 例 外 。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的 撰 寫 者 相 信 人 死 後 魂 魄 不 死,只 是 從 陽 間 到 另 一 個 世

    界 — — 陰 間 去 生 活,「 生 處 高 堂,死 歸 蒿 里 」。爲 了 讓 死 者 在「 地 下 但 有 用 度 」

    而 隨 葬「 千 秋 衣 , 萬 歲 糧 」。 但 又 怕「 詐 欺 之 鬼 , 妄 生 拘 礙 」, 於 是 提 出 , 如

    果 死 者 魂 魄 遇 到 詐 欺 之 鬼 的 阻 礙,詐 欺 之 鬼 必 將 受 到「 頭 碎 如 七 分 」的 懲 罰。

    並 敬 告 陰 曹 地 府 的 「 當 路 官 屬 」 對 死 者 魂 魄 在 前 往 「 死 人 里 」 的 途 中 關 照 、

    放 行 。「 不 得 留 ( 執 ) ( 羈 ) 連 」。

    除 了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以 外,鬼 神 觀 念 在 山 東 臨 朐 發 現 的「 北 齊 武 平 四 年

    ( 573) 七 月 高 僑 告 神 木 牌 」 和 新 疆 吐 魯 番 出 土 的 「 白 雀 元 年 衣 物 疏 」 上 均

    有 描 述 。「 高 僑 告 神 木 牌 」 上 有 「 上 辭 三 光 , 下 歸 蒿 里 」 之 語 。 而 「 白 雀 元

    年 衣 物 疏 」上 則 有「 歸 蒿 里 」、「 行 不 得 」、「 留 難 」等 語。 意 思 是 說 死 者 的 魂

    魄 將 前 往 太 山 之 南 的「 死 人 里 」— — 蒿 里,祈 告 陰 間 諸 神,放 任 死 者 魂 魄 攜

    帶 衣 物 疏 上 所 列 衣 物 , 順 利 通 行 , 不 得 留 難 、 阻 攔 。 由 此 可 知 , 從 中 原 到 新

    疆 的 民 俗 普 遍 存 在 著 鬼 神 觀 念,而 這 種 觀 念 甚 至 滲 透 到 佛 弟 子 的 喪 葬 習 俗 之

    中 。

    在 屬 於 佛 弟 子 的 隨 葬 衣 物 疏、告 神 木 牌 等 文 字 記 載 中,出 現 了 道 教 神 祗

    或 道 教 符 咒 用 語。比 如,莫 高 窟 出 土 的 釋 迦 弟 子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中 有「 太

    山 府 君 」、「 五 道 大 神 」 這 些 道 教 神 仙 , 以 及 「 急 急 如 律 令 」 道 教 符 咒 用 語 。

    在 山 東 臨 朐 縣 發 現 的 釋 迦 文 佛 弟 子「 高 僑 告 神 木 牌 」上,記 載 有「 敕 汝 地 下

    女 青 詔 書 五 道 大 神 」等 道 教 神 仙 , 以 及「 如 律 令 」這 一 道 教 通 常 用 語 。 類 似

    情 況 亦 見 於 新 疆 吐 魯 番 出 土 的 多 件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物 中。例 如,在 阿 斯 塔 那

    170 號 墓 所 出 高 昌 章 和 十 三 年( 543)佛 弟 子「 孝 姿 隨 葬 衣 物 疏 」疏 文 中 記 載

    523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有「 敬 移 五 道 大 神 」以 及「 急 急 如 律 令 」之 語。明 明 是 佛 弟 子 的 隨 葬 衣 物 疏 ,

    卻 清 清 楚 楚 地 記 載 了 道 教 神 仙 和 道 教 符 咒 用 語 , 其 性 質 與 莫 高 窟 第 285 窟 、

    第 249 窟 等 佛 教 洞 窟 內 出 現 道 教 神 仙 的 性 質 雷 同 。 對 於 在 佛 的 神 聖 殿 堂 第

    285 窟 、 第 249 窟 窟 內 繪 製 道 教 內 容 的 壁 畫 , 姜 伯 勤 先 生 作 了 精 闢 的 分 析 ,

    他 認 爲 這 一 現 象 的 出 現,是「 佛 教 的 中 國 化 借 助 於 玄 學 思 想、道 家 思 想 和 道

    教 觀 念 , 這 是 爲 了 使 佛 教 這 種 外 來 觀 念 , 適 應 當 時 中 土 的 思 想 形 式 」31

    。 而

    這 種 思 想 形 式 反 映 到 喪 葬 方 面 就 出 現 了 類 似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上 那 些 赫 然 醒

    目 的 道 教 神 仙 以 及 道 教 符 咒 用 語 。 它 無 疑 是 佛 教 向 道 教 學 習 在 喪 葬 中 的 反

    映 。

    據 史 籍 記 載 ,隋 大 業 十 三 年( 公 元 617 年 )丁 丑 ,秋 七 月 壬 子 ,武 威 鷹

    揚 府 司 馬 李 軌 於 武 威 舉 兵 反,「 軌 自 稱 河 西 大 涼 王,置 官 屬 並 擬 開 皇 故 事 … …

    未 幾 , 攻 張 掖 、 敦 煌 、 西 平 、 枹 罕 , 皆 克 之 , 盡 有 河 西 五 郡 之 地 」(《 資 治 通

    鑒 》隋 紀 八 )。唐 武 德 元 年( 618)戊 寅 「 十 一 月 乙 巳,涼 王 李 軌 即 皇 帝 位 ,

    改 元 安 樂 」(《 資 治 通 鑒 》 唐 紀 二 )。 同 年 八 月 , 唐 高 祖 爲 了 與 李 軌 爭 奪 秦 隴

    之 地 ,「 遣 使 潛 詣 涼 州 , 招 撫 之 , 與 之 書 , 謂 之 從 弟 。 軌 大 喜 , 遣 其 弟 懋 入

    貢 」(《 資 治 通 鑒 》 唐 紀 二 )。 於 是 , 唐 高 祖 封 李 軌 弟 懋 爲 大 將 軍 。 並 命 令 鴻

    臚 少 卿 張 俟 德 前 往 涼 州 , 冊 拜 李 軌 爲 涼 州 總 管 , 封 其 爲 涼 王 。

    武 德 二 年( 己 卯、公 元 619 年 )李 軌 派 遣 其 尚 書 左 丞 鄧 曉 隨 使 者 入 朝 上

    表,表 中 李 軌 自 稱「 皇 從 弟 大 涼 皇 帝 」,而 不 接 受 唐 王 朝 封 他 爲「 涼 州 總 管 」、

    「 涼 王 」的 稱 號 。「 帝 怒 , 拘 曉 不 遣 , 始 議 興 師 討 之 」。 在 這 種 情 況 下 , 任 職

    於 李 軌 政 權 的 戶 部 尚 書 安 修 仁 的 哥 哥 安 興 貴 ( 時 在 唐 長 安 任 職 ), 上 表 唐 高

    祖,提 出 到 涼 州 勸 說 李 軌 歸 降。得 到 高 祖 認 可 後,安 興 貴 到 了 武 威,李 軌 任

    命 他 爲 左 右 衛 大 將 軍 。 興 貴 在 勸 說 李 軌 去 帝 號 而 歸 唐 遭 到 拒 絕 後 ,「 與 修 仁

    陰 結 諸 胡 起 兵 擊 軌 , 軌 出 戰 而 敗 , 嬰 城 自 守 。 興 貴 徇 曰 :『 大 唐 遣 我 來 誅 李

    軌 , 敢 助 之 者 夷 三 族 』! 城 中 人 爭 出 就 興 貴 。 軌 計 窮 , 與 妻 子 登 玉 女 台 ,置

    酒 爲 別 。 庚 辰 , 興 貴 執 之 以 聞 , 河 西 悉 平 」(《 資 治 通 鑒 》 唐 紀 三 )。 敦 煌 藏

    經 洞 所 出 、 時 代 從 公 元 305 年 至 公 元 1002 年 、 分 別 屬 於 六 朝 、 隋 、 唐 、 五

    31

    姜伯勤:〈道釋相激:道教在敦煌〉,《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頁 26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524

  • 代 和 宋 代、有 確 切 紀 年 的 1330 件 漢 文 文 獻 中32,沒 有 發 現 屬 於 河 西 大 涼 國 安

    樂 紀 年 的 文 獻。究 其 原 因,很 可 能 與 當 時 的 正 統 思 想 有 關,對 鬧 割 據 的 李 軌

    分 裂 政 權 的 安 樂 紀 年 不 予 承 認 。 亦 可 能 與 河 西 大 涼 國 是 一 個 短 命 王 朝 有 關 ,

    從 涼 王 李 軌 在 武 威 起 事,後 又 即 皇 帝 位,到 他 被 俘 後 押 解 長 安 伏 法,前 後 時

    間 不 過 三 年,因 而 在 考 古 學 上 很 難 將 河 西 大 涼 國 時 期 的 遺 物 從 隋 末 唐 初 的 遺

    物 中 區 分 開 來,除 非 有 確 切 的 文 字 記 載。故 李 軌 紀 年 隨 葬 衣 物 疏 的 發 現,不

    僅 是 一 件 極 爲 珍 貴 的 文 物,而 且 具 有 重 要 歷 史 價 值,它 的 出 土:( 1)印 證 了

    史 籍 中 有 關 李 軌 以 及 河 西 大 涼 國 的 記 載 可 信;( 2)李 軌 政 權 的 勢 力 範 圍 曾 經

    到 達 敦 煌 地 區,並 對 該 地 區 實 施 了 有 效 統 治;( 3)填 補 了 敦 煌 藏 經 洞 所 出 數

    萬 卷 經 卷 文 書 中 安 樂 紀 年 的 缺 環 。

    在 敦 煌 藏 經 洞 所 出 數 萬 卷 敦 煌 文 獻 中,屬 於 曆 法 的 文 獻 有 數 十 件。經 過

    羅 振 玉33

    、 王 重 民34

    、 藪 內 清35

    、 藤 枝 晃36

    、 施 萍 亭37

    、 席 澤 宗 、 鄧 文 寬38

    等 中 外

    學 者 長 期 不 懈 的 努 力,「 敦 煌 殘 曆 的 定 年 方 法 日 趨 成 熟,並 逐 漸 完 善 起 來 」39。

    學 者 們 的 研 究 表 明 ,「 敦 煌 地 方 具 注 曆 日 的 閏 月 與 同 一 時 期 中 原 曆 的 閏 月 很

    少 相 同 , 朔 日 也 不 盡 一 致 , 常 有 一 到 二 日 的 差 別 , 若 遇 閏 年 , 則 差 別 更 多 」40

    。 在 數 十 件 敦 煌 所 出 曆 日 中 , 現 已 考 知 其 確 切 年 代 的 有 四 十 二 件 , 另 有 四

    件 年 代 待 考41

    。 從 《 敦 煌 天 文 曆 法 文 獻 輯 校 》 附 錄 一 所 列 「 中 原 曆 、 敦 煌 具

    注 曆 日 比 較 表 」( 簡 稱「 曆 日 比 較 表 」)和《 敦 煌 三 篇 具 注 曆 日 佚 文 校 考 》得

    知,敦 煌 所 出 曆 日 文 獻 中,年 代 最 早 的 是 北 魏 太 平 真 君 十 一 年( 公 元 450 年 )、

    32

    蒲小瑩:《敦煌遺書漢文紀年卷編年》,長春出版社,1990 年。 33

    羅振玉:《貞松堂藏西陲秘笈叢殘》。 34

    王重民:〈敦煌本曆日之研究〉,《敦煌遺書論文集》,中華書局,1984 年。 35

    藪內清著、樸寬哲譯:〈研討推定斯坦因收集的敦煌遺書中的曆書年代的方法〉,《西北史地》

    1985 年第 2 期。 36

    藤枝晃:〈敦煌曆日譜〉,《東方學報》京都版第四十五期。 37

    施萍亭:〈敦煌曆日研究〉,《1983 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上)第 305頁,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年。

    38席澤宗、鄧文寬:〈敦煌殘曆定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第十二期,1989 年。

    39鄧文寬:〈敦煌古曆叢識〉,《敦煌學輯刊》1989 年第 1 期。鄧文寬錄校:《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前言》,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6 年。

    40鄧文寬:《敦煌古曆叢識》,《敦煌學輯刊》1989 年第 1 期。鄧文寬錄校:《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前言》,頁 40,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6 年。

    41鄧文寬:〈敦煌三篇具注曆日佚文校考〉,《敦煌研究》2000 年第 3 期。

    525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十 二 年( 公 元 451 年 )曆 日。年 代 最 晚 的 是 宋 淳 化 四 年( 公 元 993 年 )曆 日 。

    其 中 有 北 魏 曆 日 二 件,中 唐( 即 吐 蕃 統 治 敦 煌 期 間 )曆 日 七 件,晚 唐 曆 日 十

    二 件 , 五 代 曆 日 十 一 件 , 宋 代 曆 日 五 件 。 據 學 者 研 究 ,「 北 魏 太 平 真 君 時 ,

    使 用 三 國 曹 魏 尚 書 郎 楊 偉 的《 景 初 曆 》」,敦 煌 所 出 北 魏 時 期 的 二 件 曆 日 的 月

    序 大 小、朔 日 干 支、閏 月 位 置、中 節 日 序 干 支 等 項 均 與《 景 初 曆 》完 全 一 樣 ,

    「 其 曆 法 依 據 是《 景 初 曆 》」42

    。表 明 敦 煌 藏 經 洞 所 出 北 魏 太 平 真 君 十 一 、十

    二 年 曆 日 , 是 從 北 魏 傳 入 敦 煌 的 。《 唐 大 和 八 年( 834)甲 寅 歲 具 注 曆 日 》雖

    爲 敦 煌 所 出 , 卻 是 由 其 他 地 方 流 入 敦 煌 的43

    。 而《 後 晉 天 福 十 年( 945)乙 巳

    歲 具 注 曆 日 》與《 敦 煌 天 文 曆 法 文 獻 輯 校 》第 460 頁 的 曆 日 實 爲 一 件 曆 日 分

    存 兩 處44

    。 故 敦 煌 所 出 三 十 七 件 曆 日 中 除 上 述 三 件 是 從 他 處 傳 入 外 , 其 餘 三

    十 四 件 曆 日 則 爲 敦 煌 本 地 編 制 並 行 用 的 「 地 方 小 曆 」, 在 這 些 「 地 方 小 曆 」

    中 , 除 P.2583 末( 821 年 )、 P.3284 背( 864 年 )等 三 件 曆 日 外 , 絕 大 多 數 敦

    煌 曆 日 的 朔 日 干 支 , 或 比 中 原 曆 日 早 一 日 , 或 早 二 日 , 或 比 中 原 曆 遲 一 日 ,

    或 遲 二 日。從 敦 煌 藏 經 洞 所 出 由 敦 煌 編 制 的「 小 曆 」最 早 出 現 於 中 唐 時 期( 唐

    元 和 三 年〈 808〉戊 子 歲 曆 日 ), 並 一 直 延 用 到 宋 代 , 因 而 有 學 者 認 爲 , 敦 煌

    地 方「 小 曆 」的 出 現 與 吐 蕃 佔 領 敦 煌 有 關,由 於 吐 蕃 佔 領,中 原 曆 無 法 在 敦

    煌 頒 行 , 於 是 就 出 現 了 地 方 自 編 「 小 曆 」, 而 在 此 之 前 的 敦 煌 則 一 直 頒 行 的

    是 中 原 曆 法。莫 高 窟 北 區 出 土 的 這 件 衣 物 疏 上 所 記 的 朔 日 資 料,很 可 能 屬 於

    「 地 方 小 曆 」 的 朔 日 資 料 。

    莫 高 窟 B228 窟 所 出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上 有 「 安 樂 三 年 歲 至 己 卯 二 月 庚 子

    朔 九 日 」的 記 載 。「 安 樂 」爲 李 軌 所 建 河 西 大 涼 國 的 紀 年( 詳 見 前 述 )。 從 榮

    孟 源 先 生 編《 中 國 歷 史 紀 年.唐 紀 年 表 》可 以 查 到「 公 元 619 年,干 支 己 卯 ,

    涼 李 軌 安 樂 三 年 」45。據 此 可 知,安 樂 三 年 爲 中 原 曆 己 卯 年,即 公 元 619 年 ,

    唐 高 祖 武 德 二 年 。 此 時 的 敦 煌 曆 亦 稱 「 己 卯 歲 」。 表 明 , 初 唐 時 期 的 敦 煌 曆

    同《 敦 煌 天 文 曆 法 文 獻 輯 校 》一 書 附 錄 一 所 列 敦 煌 曆 一 樣,與 中 原 曆 干 支 紀

    年 相 同。至 於 衣 物 疏 中 的「 二 月 庚 子 朔 九 日 」與 同 年 中 原 曆 月 建、朔 日 干 支

    情 況 分 析 如 下 。 從 陳 垣 先 生 所 著 《 二 十 史 朔 閏 表 》 第 83 頁 可 知 , 己 卯 年 中

    42

    張培瑜:〈試論新發現的四種古曆殘卷〉,《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五集,頁 104-125,科學出版社,1989 年。

    43鄧文寬:〈敦煌三篇具注曆日佚文校考〉,《敦煌研究》2000 年第 3 期。

    44鄧文寬:〈敦煌三篇具注曆日佚文校考〉,《敦煌研究》2000 年第 3 期。

    45榮孟源編:《中國歷史紀年表》,頁 192。

    526

  • 原 曆 正 月 大,朔 日 辛 丑。二 月 小,朔 日 辛 未。閏 二 月 大,朔 日 辛 丑。三 月 小 ,

    朔 日 庚 午。根 據 施 萍 亭 先 生「 敦 煌 曆 的 置 閏 與 中 原 曆 不 是 同 月 就 是 前 後 月 的

    論 斷 」46

    , 以 及「 朔 日 也 不 盡 一 致 , 常 有 一 到 二 日 的 差 別 」的 研 究 結 論47

    , 筆

    者 判 斷 己 卯 歲 敦 煌 地 方 曆 肯 定 有 閏 月,但 到 底 是 閏 正 月 ? 閏 二 月 ? 還 是 閏 三

    月 ? 再 從 衣 物 疏 上 的 朔 日 干 支 與 己 卯 年 中 原 曆 朔 日 干 支 對 應 關 係 分 析,敦 煌

    曆 己 卯 歲 的 閏 月 應 在 正 月,因 爲 只 有 敦 煌 曆 閏 正 月 才 會 出 現「 二 月 庚 子 朔 」,

    才 可 能 有 敦 煌 曆 的「 二 月 庚 子 朔 」與 中 原 曆 的「 閏 二 月 辛 丑 朔 」相 比 差 一 日

    的 結 果,而 這 一 結 果 與 諸 位 學 者 對《 敦 煌 曆 日 研 究 》所 得 結 論 完 全 相 同。據

    此,筆 者 又 推 算 出 己 卯 歲 敦 煌 地 方 曆 的 正 月( 月 建 大 小 ? )庚 子 朔。閏 正 月

    ( 月 建 大 小 ? ) 庚 午 朔 。 三 月 ( 月 建 大 小 ? ) 己 巳 朔 。

    總 之,敦 煌 莫 高 窟 北 區 B228 窟 發 現 的「 安 樂 三 年 郭 方 隨 葬 衣 物 疏 」,爲

    敦 煌 曆 日 研 究 增 加 了 一 件 十 分 珍 貴 的 新 的 實 物 資 料。它 的 出 現,表 明 早 在 隋

    末 唐 初,敦 煌 就 曾 經 出 現 過 本 地 自 編 的 小 曆。而 這 種「 地 方 小 曆 」出 現 的 原

    因 , 可 能 與 隋 末 農 民 大 起 義 後 河 西 出 現 的 割 據 政 權 有 關 。

    附 記:本 文 在 撰 寫 過 程 中,曾 得 到 敦 煌 研 究 院 研 究 員 施 萍 亭 先 生、武 漢

    大 學 歷 史 系 教 授 陳 國 燦 先 生 的 幫 助 , 深 表 謝 意 。

    ★ 本 文 系「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重 點 研 究 基 地 — 蘭 州 大 學 敦 煌 學 研

    究 所 2002— 2003 年 度 重 大 研 究 项 目 《 敦 煌 石 窟 個 案 研 究 》 階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之 一 」。 並 獲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重 點 研 究 基 地 研

    究 基 金 」 資 助 。

    46

    施萍亭:〈敦煌曆日研究〉,《1983 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上),頁305。

    47鄧文寬:〈敦煌古曆叢識〉,《敦煌學輯刊》1989 年第 1 期。鄧文寬錄校:《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前言》。

    527

  • STUDIES ON TUN-HUANG VOLUME 25

    附 表 :

    「 安 樂 三 年 己 卯 歲 」 與 《 二 十 史 朔 閏 表 》「 唐 高 祖 武 德 二 年 己 卯 歲 」 朔

    日 比 較 表 。

    中原曆 敦煌曆 月

    序 月建大小 朔日干支 月建大小 朔日干支

    二曆相比 備註

    大 辛丑

    (庚子)

    小 辛未 ?(閏一月) (庚午)

    大 辛丑 ? 庚子 敦早 1

    小 庚午 ? (己巳)

    ()內爲推算

    閏月和朔日干

    支,系據 B228

    窟提供的條件

    推算而得

    圖 版 :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