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7 文化 星期三 2019.10.16 责编: 张黎 电话: (010)67112251 传真: (010)67113772 E-mail:[email protected] 05-08 版 格物致知 成风化人 古诗词中的家风家教,大都体现在诗 作者写给晚辈和家人的诗文、家训之中,其 内容不外乎围绕为人处事、孝老爱亲、勤俭 持家、和睦邻里、治学读书等方面。 古代一些进步开明的文人贤达深谙家教 对于子女成长成人的重要性,而家教首当 引导子女懂得做人之本,知晓深明大义, 从小要有报国之志和家国情怀。一生坎 坷的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勉儿子》诗中 写道: 养尔逢多难,常忧学已迟。 辟疆为上相,何必待从师。 这是韦庄鼓励儿子在战乱之时,投笔 从戎,立志报效国家而作的一首小诗。体 现了诗人心系国事、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诗词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希望子女处 理好家事与国事、学业与国运之间的关 系。在作者眼里,个人学业与报效国家这 等大事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而喻。这对于 涉世不深的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应该如何 做人做事、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无疑 起着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初唐诗人杨 炯在《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生”的诗句,或许正是古时一介书生渴望从 军报国,奔赴疆场杀敌建功、豪情壮志的生 动写照。 清廉做人、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家风 建设的传统美德。清人郑燮在《二女适袁 氏者作》的诗文中写道: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早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 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尤其是在爱 女出嫁之时,居然无钱置办嫁妆,仅以一幅 兰竹图取而代之,并在上面题了这首诗。 贫困如斯,却气节如此。 作为封建社会士大夫,郑板桥这种清 廉朴素操持子女婚姻大事的做法,对于子 女的影响是大有裨益的。如此家风育人传 世,令后人吟咏已然心折不已。 倡导勤俭度日、节衣缩食好家风的古 诗文还有不少。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 庐在他的《朱子家训》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 格言,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 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两句近似口语的 家训朴实无华,却有着令人铭心刻骨的力 道。 孝老爱亲从来都是良好家风中最重要 的根基,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孝,是基本道德规范。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万世师表 孔老夫子振聋发聩的千年一问;“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有着“亚 圣”尊称的孟子对以“孝”和“爱”来建立和 谐人际关系的谆谆劝勉;“但能行孝向尊 亲,总得扬名于后世”是白居易将能否孝敬 父母作为衡量个人品行名声优劣的概括诠 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感恩 天下父母犹如春晖普泽大地般养育之恩的 真情表达。 和睦处理邻里关系,同样是家庭美德的 重要内容。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 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 ,说家人为 了 争 三 尺 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 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后坦 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随即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见此,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 这首小诗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位高权重的张 英在家庭中倡导为人宽容大度、和睦相处 邻里、不与民众争利的优良品德。如此家 风,令人为之叹服。 教育子女勤学苦读,历来是家风家教 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大诗人杜甫在写给他 最疼爱的次子宗武的《又示宗武》家训中, 要求儿子严谨治学、刻苦求知的教诲溢于 言表。 其实早在宗武几岁时,杜甫就在《宗武 生日》诗中曰:“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同时杜甫还 给宗武指出学习作诗的路径,这就是“熟精 《文选》理”。诗人把自己一生写诗作文的 心得倾囊传授,诗文的字字句句,可谓情真 意切,苦口婆心。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则是一首哲 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理念和科学 的学习方法,告诫孩子不能死读书,要学以 致用,身体力行。诗中写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字虽然朴实,内涵却极为丰富。读 过之人无疑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类似这种营造读书求知良好家风的古 诗词还有许多。唐末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中写道“少年辛苦 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说的是年轻时 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面对匆匆逝去的光 阴,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欧阳修在他的《诫 子书》中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 箴言教诲子女应该发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 成为正人君子。 重温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诗句,对于 当今培养一代新人廉洁修身齐家、培育文 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而 又重要的意义。 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良好的家风家 教自古以来就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所崇尚、所践行。不 妨拂去光阴的尘埃,走进唯美的古诗文之中,去感悟那正 气充盈、淳朴厚重的家风家教。 “苹果,当然是万果至尊了,只有最美丽的 或者最睿智的人,才有资格享用。” —这是梭 罗在《野苹果》中写下的一段话。 看得出,梭罗对苹果是充满敬意的。可以 肯定,瘦弱的梭罗没有吃过芮城苹果,他从来就 没有来过中国。若是他来过中国,来过芮城,那 么,他会用怎样的词汇来赞美芮城苹果呢? 不过,我是来过芮城的 —正是摘苹果的 时候。 芮城在哪里? —塬面上的芮城,黄河边 上的芮城,中条山下的芮城。芮者何意?一解, 姓也;一解,大河弯曲之处,草木茂盛之地也。 在中国版图上,芮城地处黄河中游,依山傍 河,中条山横亘北部,挡住了冬天的寒冷,构成 了芮城之天然生态屏障。 芮城没有煤矿,没有铁矿,没有石油,没有 天然气,没有这个那个挖出来就可以一夜暴富 的东西。然而,芮城却有“三宝” —“苹果、花 椒、屯屯枣”。 瞧瞧,苹果,位列芮城“三宝”之首呢。芮城 苹果有什么奇异之处呢?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 用16个字这样描述 —果形端庄,果面通红, 果肉汁多,甜酸香脆。这 16 个字里“形”“色” “味”“质”都有了。 芮城苹果个头多大呢?一般来说,单果重 300克左右。不大不小,一个人吃刚刚好。不 锈口,不氧化,不用麻烦放冰箱保鲜,不用切开 若干块儿若干人分而食之。 芮城苹果栽培始于民国初年。据说,最初 是一个叫张乃伦的农民,从河南省灵宝县焦村 李贡生家的果园,引进了二十几棵苹果苗,种植到 自家果园。芮城苹果种植的历史就此开始。 如今,芮城的苹果从当初的不足1亩地,已 经发展到30万亩,年产苹果60万吨,总产值18 亿元。随着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芮城苹果驰 名中外。 苹果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苹果里有 阳光,有雨露,有鸟鸣,有风语,有情怀,也有汗水和 期盼。在 时 间 和 空 间 的 交 叠 中 ,芮 城 苹 果 经 历 了“四项技术”革命,即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 无公害。如今,每个果农都清楚,果园经营的目 标是—“让苹果树生长出强壮的结果枝条,让 强壮的结果枝条形成饱满的结果花芽,让饱满 的结果花芽结出优质好吃的苹果。” 起初,视树如命的果农无论如何想不通 —把长了多年的主枝锯掉,让果树的“树 头”落下,形成两三米厚的叶幕层,就能长出好 吃的苹果吗?苹果就能丰产吗?想不通,一万 个想不通。 直到县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果农去山东栖 霞、甘肃静宁、陕西洛川参观考察,回来后,果农 不言语了,拿起锯子、剪刀就走进了自家果园。 病虫害防治怎么办?—芮城果农最大限 度地减少或不用农药,而是用无公害的杀虫 灯、糖醋液、性诱剂等生物或者物理方法防 虫灭虫,从而保证了苹果没有农药残留,没 有污染物危害。施肥呢,也主要是施农家肥、 绿肥或者豆饼(大豆榨油后的油渣)之类肥料。 这些肥料劲儿足不说,更主要是安全,不会造成 土壤板结和污染。难怪芮城苹果的品质是个儿 顶个儿地好! 也许,苹果是最有世界性的水果了。然而, “喜欢”两个字前面要加个“最”字的,当属俄罗 斯人。据说,俄罗斯每年每人要吃掉26斤苹 果 ,占 国 民 水 果 消 费 总 量 的 1/3。 对 俄 罗 斯 人 来说,聚会餐桌上,除了大列巴、香肠、鱼子酱、 伏特加之外,盘子里再有几片苹果的话,那是多 么惬意啊!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野苹果种群的人,就是 俄 罗 斯 植 物 学 家 瓦 维 洛 夫 。 那 是 1922 年 ,地 点 是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瓦维洛夫看来, 苹果具有一种顽强坚韧的精神—不管是被忽 视,被虐待,被放弃,它都能管好自己,以累累硕 果回报大地。 俄罗斯是否出产苹果,我不得而知,但我知 道俄罗斯是世界上苹果进口量最大的国家,每 年进口总量约700万吨,占世界各国进口总量 的23%。俄罗斯人对又硬又涩的美国蛇果不感 兴趣,对中国芮城苹果倒是连呼“哈拉哨!”“哈 拉哨!” —近几年,俄罗斯进口芮城苹果的总 量年年增加。 芮城苹果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河岸边塬面山 区,每年苹果采收都在霜降之后。芮城的果农 绝对有耐心,觑一眼苹果,觑一眼天空,当渴望 的眼神等来了一年里的头一场雪的时候,喜悦 便挂在脸上了。雪与苹果默契地拥抱在一起, 时令就产生了某种神秘的感应,那苹果的味道 便奇妙无比了。 早年间,芮城苹果保鲜主要是用果窖储 藏。说是果窖,其实就是土窑洞,这也叫原生态 苹果保鲜法吧。地道,蛮实,粗犷,接地气,也透 着芮城果农的智慧。 芮城黄土层深厚,沟壑纵横,正好适合打窑 洞,果农就选择果园附近的深沟崖畔,打窑洞作 果窖。这种窑洞果窖,遍布芮城乡间。具体有 多少呢?据芮城县果业中心主任王亚军说,至 少也有1万余个,年储藏苹果20万吨以上。其 中最有知名度的,是岭底乡张家滑村的4个巨 无霸果窖,纵深蜿蜒数里,储藏量惊人。 果窖里苹果窖藏温度基本控制在10度左 右,保持空气通透,并调节湿度和温度。这些果 窖看起来很土气,实际上相当实用,成本也低 廉。苹果可在当年10月窖藏至来年6月,这样 就确保了苹果“果见果”均衡上市。有道是:“旺 季果不烂,淡季果不断”。 当然,芮城也建了数十个现代化的恒温库, 几百吨几千吨的苹果储藏在里面都不是问题。 电脑设定,遥控装置,湿度温度想要多少度,就 能控制在多少度。可是,老辈的果农还是对土 窑洞果窖怀着感情,刚刚采下的果子还是习惯 放进土窑果窖里,才踏实,才心里有底儿。 不过,现在芮城苹果无需进果窖,无需进恒 温库就被订购了。苹果园直接连着各大超市的 货架,甚至消费者通过视频,可以直接看到果农 的劳作过程以及果子的品质情况。 张建军还告诉我,芮城苹果正在加快营销 模式转型升级,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的优势越来 越明显。如今,芮城许多果农靠种植和经营苹 果,买上了小汽车,盖上了新房子。 在芮城乡间,果农们美美的小日子,充溢着 满足和幸福。 是呀,一枚苹果可以改变生活。 是呀,一枚苹果也可以实现梦想。 公元 777 年(唐大历十二年)3 月,因专权跋 扈、专营私产而被唐代宗治罪的宰相元载在历 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家中金银财宝堆 积如山不说,八百石胡椒(相当于现今 64 吨)更 是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嘲讽的典型。 同样在中世纪的欧洲,胡椒简直就是“硬通 货”:胡椒能用来买地、付税,甚至当嫁妆,皇亲 国戚宅第中珍藏的胡椒有专人看守,富人则是 私藏在隐秘的橱柜里。用胡椒做菜是少数人的 特权。 胡椒藤喜欢温暖、潮湿、多雨的热带地区, 全世界只有赤道附近的一条狭窄地带符合要 求,所以历史上产量极其有限。胡椒本来具有 的奇特味蕾刺激功能,加之物以稀为贵,一时被 欧洲和亚洲诸国捧为珍 品,药物用途也极其广 泛。 “1439年时,一磅胡椒 大约相当于英格兰人两天 以上的工资”, “运往欧洲 的胡椒数量在1570年代 达 到 约 1400 万 磅 的 高 峰”。 作为东方被神化的 香料,胡椒曾吸引葡萄 牙人、荷兰人、英国人、 美国人等不远万里,长 达数百年对印度乃至苏 门答腊等盛产胡椒地带 的疯狂争夺。站在欧洲 人的视角,前往东方追 寻香料,这是“地理大发 现”的重要驱动力。而 在东方人眼里,自西方 人踏上海岸线那一刻 起,一部血泪史的上演 便不可阻挡。 在《胡椒的全球史: 财富、冒险与殖民》一书 中,纽约大学医学院科学作家玛乔丽 · 谢弗以印 度洋各岛屿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胡椒传入欧 洲、亚洲和美洲的故事。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 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 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 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 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 出于对舌尖快感的疯狂迷恋,15世纪,已 从阿拉伯人那里品尝到胡椒给味蕾带来梦幻快 感的欧洲人,试图绕开庞杂的中间商,寻找通往 印 度 的 纯 海 上 航 线 。 1498 年 5 月 20 日 ,葡 萄 牙 探险家瓦斯科 · 达伽马抵达印度的科泽科德,从 东方带回了胡椒,从此也拉开了长达400余年 的胡椒掠夺史。 西方人寻找胡椒的历史,更像是帝国版图 的扩大史。扩大,意味着侵入其他未知领地。 仗着坚船利炮,欧洲人根本没有与当地人建立 沟通渠道、循序渐进的丝毫耐心。这种思维一 旦主导他们的“探险”之旅,对土著的“先天性” 蔑视便再正常不过。事实上,在入侵者眼里,那 些原住民只不过是“野蛮人”。如此一来,对“野 蛮人”使用暴力似乎理所当然,所以入侵者习惯 挥舞手中强大杀伤力的“热兵器”。 1601 年 ,当 兰 开 斯 特 代 表 英 国 东 印 度 公 司 首次登陆苏门答腊北端的亚齐国时,苏丹没有 任何敌意,而是派出6头大象高规格迎接。可 登陆后的英国人很快与先前抵达的葡萄牙人、 荷兰人展开激烈的地盘争夺,甚至不惜诉诸武 力。 1824年,英、荷甚至达成划分胡椒种植势 力范围的协议,而整个过程,本是主人的苏门答 腊当地居民却无权参与。登陆的欧洲人为扩大 胡椒产量,也曾强行驱赶当地人,为提高胡椒价 格,人为“废掉香料林”。 书中写到,“伏尔泰说,自 1500 年后,在印 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这并非无 中生有”。1621年,荷兰士兵对班达群岛岛民 大开杀戒,导致上万人丧生。至于葡萄牙人、英 国人还有后来的美国人, 为了胡椒利益,手上都曾 沾满当地居民的的鲜血。 有必要捎带一笔的 是,15世纪曾率世界最强 大舰队七下西洋的郑和, 当年亦“多次造访胡椒 港”,并带回同样被朝廷 视 为 珍 品 的 胡 椒,但明朝 没有仗着强大的航海技术 力量,把东南亚当成自己 的势力范围而殖民霸占。 为达到最大限度攫 取利益目的,入侵者总是 穷尽各种手段。“英国人 和法国人都曾密谋自东 边的香料群岛盗取树苗 到别的地方种植”。法国 传 教 士 普 瓦 夫 尔 在“ 1750 年代盗取了树苗,走私肉 豆蔻和丁香至毛里求斯 岛”。19 世纪,英国植物 学家福均以“探险家”的 身份,在中国人热情的招 待中,从中国“盗走”了茶树树种和制作工艺。 在西方人看来,正是欧洲人对于香料、丝 绸、瓷器和茶叶等东方商品的巨大兴趣,从而大 大促进了海外探险,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建设大 批为全球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港口。可问题在 于,其中刨掉人性的“丰功伟绩”未免太冷血。 可以肯定的是,欧洲人对胡椒的争夺并非出于 造福胡椒种植地居民的宏愿,相比之下,掠夺不 仅大大满足了欧洲的舌尖快感,充实了葡、荷、 英、美等国库,还“把欧洲拖出发展迟缓的中世 纪”。如果历史有以和平方式书写的另一种可 能,谁能断定另一个人类轨迹不会更加精彩呢? 今天,胡椒早已走出了东南亚的狭长地带, 越南、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 均成为重要产地,全球产量也高达6亿4千万 磅。特别是越南,早已超越历史上辉煌数百年 的苏门答腊岛,成为全球产量最大国,约占全世 界的30%。苏门答腊从胡椒种植的独树一帜到 沦落,这本身也是历史的一种鲜活写照。 书名: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作者:[美]玛乔丽 · 谢弗 译者:顾淑馨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9 年 3 月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 胡椒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舌尖上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的血泪史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读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胡椒的全球史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财富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冒险与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 殖民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红了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苹果美了日子 ◆李青松 禾刀 禾刀 本报记者杨爱群 见习记者李俊伟呼和浩特 报道 “守初心、担使命、迎国庆” —内蒙古自治 区生态文明原创诗词朗诵会日前在呼和浩特 举办。 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举办的“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首届全国生态文明原创诗赋征文 活动7月启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积极 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此次诗词朗诵会,旨在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不 忘初心、牢记使 命 ”主 题 教 育成果,庆祝新中国成 立70周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以优秀传统文学 形式来展现美丽中国、美丽内蒙古建设的新气 象 ,为 打 好 污 染 防 治 攻 坚 战 、汇聚生态文明正能 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绿满目、山笼烟波,四野森森竞辽阔…… 碧水蓝天,沙固霾澄,美景陈设”“初心坚守,为 儿孙,留片青昊”。朗诵会上,《雨霖铃 · 植 树 节》 《我愿》《清风八咏楼 · 题家乡环保》等诗词,展现 了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 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呈现出一幅幅多姿多彩 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党和祖国、以及美丽内蒙 古的热爱之情和美好祝愿。 朗诵会上,同时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 者 ”2019 年 首 届 全 国 生 态 文 明 内 蒙 古 原 创 诗 词 获奖者进行了颁奖。 通过举办此次朗诵会,激发了生态环境系 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昂扬斗志,凝聚了社会各界 共同守护内蒙古美丽家园的磅礴力量。与会人 士纷纷表示,将为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 景线而不懈奋斗。 凝聚磅礴力 吟唱赞美歌 内蒙古举办生态 文明原创诗词朗诵会 文化热点 满卷书香 青梅煮酒

胡椒胡椒,,舌尖上舌尖上的血泪史的血泪史 红了苹果美了日子epaper.cenews.com.cn/html/1/2019-10/16/07B/2019101607B_pdf.pdf · 最疼爱的次子宗武的《又示宗武》家训中,

  • Upload
    others

  • View
    3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胡椒胡椒,,舌尖上舌尖上的血泪史的血泪史 红了苹果美了日子epaper.cenews.com.cn/html/1/2019-10/16/07B/2019101607B_pdf.pdf · 最疼爱的次子宗武的《又示宗武》家训中,

07【文 化】星期三

2019.10.16

■责编: 张黎■电话: (010)67112251■传真: (010)67113772■E-mail:[email protected]

05-08版格物致知 成风化人

古诗词中的家风家教,大都体现在诗作者写给晚辈和家人的诗文、家训之中,其内容不外乎围绕为人处事、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和睦邻里、治学读书等方面。

古代一些进步开明的文人贤达深谙家教对于子女成长成人的重要性,而 家 教 首 当引导子女懂得做人之本,知晓深明大义,从小要有报国之志和家国情怀。一生坎坷 的 晚 唐 诗 人韦庄在他的《勉儿子》诗中写道:

养尔逢多难,常忧学已迟。辟疆为上相,何必待从师。这是韦庄鼓励儿子在战乱之时,投笔

从戎,立志报效国家而作的一首小诗。体现了诗人心系国事、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诗词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希望子女处理 好 家 事 与 国 事 、学 业 与 国 运 之 间 的 关系。在作者眼里,个人学业与报效国家这等大事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而喻。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无疑起着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初唐诗人杨炯在《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或许正是古时一介书生渴望从军报国,奔赴疆场杀敌建功、豪情壮志的生动写照。

清廉做人、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家风建设的传统美德。清人郑燮在《二女适袁氏者作》的诗文中写道: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早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

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尤其是在爱女出嫁之时,居然无钱置办嫁妆,仅以一幅兰竹图取而代之,并在上面题了这首诗。贫困如斯,却气节如此。

作为封建社会士大夫,郑板桥这种清廉朴素操持子女婚姻大事的做法,对于子女的影响是大有裨益的。如此家风育人传世,令后人吟咏已然心折不已。

倡导勤俭度日、节衣缩食好家风的古诗文还有不少。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在他的《朱子家训》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格言,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两句近似口语的家训朴实无华,却有着令人铭心刻骨的力道。

孝老爱亲从来都是良好家风中最重要的根基,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孝,是基本道德规范。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万世师表孔老夫子振聋发聩的千年一问;“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有着“亚圣”尊称的孟子对以“孝”和“爱”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谆谆劝勉;“但能行孝向尊亲,总得扬名于后世”是白居易将能否孝敬父母作为衡量个人品行名声优劣的概括诠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感恩天下父母犹如春晖普泽大地般养育之恩的真情表达。

和睦处理邻里关系,同样是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随即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见此,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首小诗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位高权重的张英在家庭中倡导为人宽容大度、和睦相处邻里、不与民众争利的优良品德。如此家风,令人为之叹服。

教育子女勤学苦读,历来是家风家教

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大诗人杜甫在写给他最疼爱的次子宗武的《又示宗武》家训中,要求儿子严谨治学、刻苦求知的教诲溢于言表。

其实早在宗武几岁时,杜甫就在《宗武生日》诗中曰:“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同时杜甫还给宗武指出学习作诗的路径,这就是“熟精

《文选》理”。诗人把自己一生写诗作文的心得倾囊传授,诗文的字字句句,可谓情真意切,苦口婆心。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则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告诫孩子不能死读书,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诗中写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字虽然朴实,内涵却极为丰富。读

过之人无疑都能从中得到启发。类似这种营造读书求知良好家风的古

诗词还有许多。唐末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中写道“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说的是年轻时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面对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欧阳修在他的《诫子书》中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箴言教诲子女应该发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成为正人君子。

重 温 这 些 充 满 正 能 量 的 诗 句 ,对 于当今培养一代新人廉洁修身齐家、培育文明新 风 、构 建 和 谐 社 会,无疑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

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良好的家风家教自古以来就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所崇尚、所践行。不妨拂去光阴的尘埃,走进唯美的古诗文之中,去感悟那正气充盈、淳朴厚重的家风家教。

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悟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古代诗文中的

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风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家教

王争亚

“苹果,当然是万果至尊了,只有最美丽的或者最睿智的人,才有资格享用。”——这是梭罗在《野苹果》中写下的一段话。

看得出,梭罗对苹果是充满敬意的。可以肯定,瘦弱的梭罗没有吃过芮城苹果,他从来就没有来过中国。若是他来过中国,来过芮城,那么,他会用怎样的词汇来赞美芮城苹果呢?

不过,我是来过芮城的——正是摘苹果的时候。

芮城在哪里?——塬面上的芮城,黄河边上的芮城,中条山下的芮城。芮者何意?一解,姓也;一解,大河弯曲之处,草木茂盛之地也。

在中国版图上,芮城地处黄河中游,依山傍河,中条山横亘北部,挡住了冬天的寒冷,构成了芮城之天然生态屏障。

芮城没有煤矿,没有铁矿,没有石油,没有天然气,没有这个那个挖出来就可以一夜暴富的东西。然而,芮城却有“三宝”——“苹果、花椒、屯屯枣”。

瞧瞧,苹果,位列芮城“三宝”之首呢。芮城苹果有什么奇异之处呢?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用 16 个字这样描述——果形端庄,果面通红,果肉汁多,甜酸香脆。这 16 个字里“形”“色”

“味”“质”都有了。芮城苹果个头多大呢?一般来说,单果重

300 克左右。不大不小,一个人吃刚刚好。不锈口,不氧化,不用麻烦放冰箱保鲜,不用切开若干块儿若干人分而食之。

芮城苹果栽培始于民国初年。据说,最初是一个叫张乃伦的农民,从河南省灵宝县焦村李贡生家的果园,引进了二十几棵苹果苗,种植到自家果园。芮城苹果种植的历史就此开始。

如今,芮城的苹果从当初的不足 1 亩地,已经发展到 30 万亩,年产苹果 60 万吨,总产值 18亿元。随着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芮城苹果驰名中外。

苹果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苹果里有阳光,有雨露,有鸟鸣,有风语,有情怀,也有汗水和期盼。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叠中,芮城苹果经历了“四项技术”革命,即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如今,每个果农都清楚,果园经营的目标是——“让苹果树生长出强壮的结果枝条,让强壮的结果枝条形成饱满的结果花芽,让饱满

的结果花芽结出优质好吃的苹果。”起初,视树如命的果农无论如何想不通

——把长了多年的主枝锯掉,让果树的“树头”落下,形成两三米厚的叶幕层,就能长出好吃的苹果吗?苹果就能丰产吗?想不通,一万个想不通。

直到县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果农去山东栖霞、甘肃静宁、陕西洛川参观考察,回来后,果农不言语了,拿起锯子、剪刀就走进了自家果园。

病虫害防治怎么办?——芮城果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不用农药,而是用无公 害 的 杀 虫灯 、糖 醋 液 、性 诱 剂 等 生 物 或 者 物 理 方 法 防虫 灭 虫 ,从 而 保 证 了 苹 果 没 有 农 药 残 留 ,没有 污 染 物危害。施肥呢,也主要是施农家肥、绿肥或者豆饼(大豆榨油后的油渣)之类肥料。这些肥料劲儿足不说,更主要是安全,不会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难怪芮城苹果的品质是个儿顶个儿地好!

也许,苹果是最有世界性的水果了。然而,“喜欢”两个字前面要加个“最”字的,当属俄罗斯人。据说,俄罗斯每年每人要吃掉 26 斤苹果,占国民水果消费总量的 1/3。对俄罗斯人来说,聚会餐桌上,除了大列巴、香肠、鱼子酱、伏特加之外,盘子里再有几片苹果的话,那是多么惬意啊!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野苹果种群的人,就是俄罗斯植物学家瓦维洛夫。那是 1922 年,地点是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瓦维洛夫看来,苹果具有一种顽强坚韧的精神——不管是被忽视,被虐待,被放弃,它都能管好自己,以累累硕果回报大地。

俄罗斯是否出产苹果,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俄罗斯是世界上苹果进口量最大的国家,每年进口总量约 700 万吨,占世界各国进口总量的 23%。俄罗斯人对又硬又涩的美国蛇果不感兴趣,对中国芮城苹果倒是连呼“哈拉哨!”“哈拉哨!”——近几年,俄罗斯进口芮城苹果的总量年年增加。

芮城苹果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河岸边塬面山区,每年苹果采收都在霜降之后。芮城的果农绝对有耐心,觑一眼苹果,觑一眼天空,当渴望的眼神等来了一年里的头一场雪的时候,喜悦便挂在脸上了。雪与苹果默契地拥抱在一起,

时令就产生了某种神秘的感应,那苹果的味道便奇妙无比了。

早 年 间 ,芮 城 苹 果 保 鲜 主 要 是 用 果 窖 储藏。说是果窖,其实就是土窑洞,这也叫原生态苹果保鲜法吧。地道,蛮实,粗犷,接地气,也透着芮城果农的智慧。

芮城黄土层深厚,沟壑纵横,正好适合打窑洞,果农就选择果园附近的深沟崖畔,打窑洞作果窖。这种窑洞果窖,遍布芮城乡间。具体有多少呢?据芮城县果业中心主任王亚军说,至少也有 1 万余个,年储藏苹果 20 万吨以上。其中最有知名度的,是岭底乡张家滑村的 4 个巨无霸果窖,纵深蜿蜒数里,储藏量惊人。

果窖里苹果窖藏温度基本控制在 10 度左右,保持空气通透,并调节湿度和温度。这些果窖看起来很土气,实际上相当实用,成本也低廉。苹果可在当年 10 月窖藏至来年 6 月,这样就确保了苹果“果见果”均衡上市。有道是:“旺季果不烂,淡季果不断”。

当然,芮城也建了数十个现代化的恒温库,几百吨几千吨的苹果储藏在里面都不是问题。电脑设定,遥控装置,湿度温度想要多少度,就能控制在多少度。可是,老辈的果农还是对土窑洞果窖怀着感情,刚刚采下的果子还是习惯放进土窑果窖里,才踏实,才心里有底儿。

不过,现在芮城苹果无需进果窖,无需进恒温库就被订购了。苹果园直接连着各大超市的货架,甚至消费者通过视频,可以直接看到果农的劳作过程以及果子的品质情况。

张建军还告诉我,芮城苹果正在加快营销模式转型升级,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今,芮城许多果农靠种植和经营苹果,买上了小汽车,盖上了新房子。

在芮城乡间,果农们美美的小日子,充溢着满足和幸福。

是呀,一枚苹果可以改变生活。是呀,一枚苹果也可以实现梦想。

公元 777 年(唐大历十二年)3 月,因专权跋扈、专营私产而被唐代宗治罪的宰相元载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家中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不说,八百石胡椒(相当于现今 64 吨)更是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嘲讽的典型。

同样在中世纪的欧洲,胡椒简直就是“硬通货”:胡椒能用来买地、付税,甚至当嫁妆,皇亲国戚宅第中珍藏的胡椒有专人看守,富人则是私藏在隐秘的橱柜里。用胡椒做菜是少数人的特权。

胡椒藤喜欢温暖、潮湿、多雨的热带地区,全世界只有赤道附近的一条狭窄地带符合要求,所以历史上产量极其有限。胡椒本来具有的奇特味蕾刺激功能,加之物以稀为贵,一时被欧洲和亚洲诸国捧为珍品 ,药 物用途也极其广泛。“1439年时,一磅胡椒大约相当于英格兰人两天以上的工资”,“运往欧洲的胡椒数量在 1570 年代达 到 约 1400 万 磅 的 高峰”。

作为东方被神化的香 料 ,胡 椒 曾 吸 引 葡 萄牙 人 、荷 兰 人 、英 国 人 、美 国 人 等 不 远 万 里 ,长达数百年对印度乃至苏门答腊等盛产胡椒地带的疯狂争夺。站在欧洲人 的 视 角 ,前 往 东 方 追寻香料,这是“地理大发现 ”的 重 要 驱 动 力 。 而在 东 方 人 眼 里 ,自 西 方人 踏 上 海 岸 线 那 一 刻起 ,一 部 血 泪 史 的 上 演便不可阻挡。

在《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一书中,纽约大学医学院科学作家玛乔丽·谢弗以印度洋各岛屿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胡椒传入欧洲、亚洲和美洲的故事。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

出于对舌尖快感的疯狂迷恋,15 世纪,已从阿拉伯人那里品尝到胡椒给味蕾带来梦幻快感的欧洲人,试图绕开庞杂的中间商,寻找通往印度的纯海上航线。1498 年 5 月 20 日,葡萄牙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抵达印度的科泽科德,从东方带回了胡椒,从此也拉开了长达 400 余年的胡椒掠夺史。

西方人寻找胡椒的历史,更像是帝国版图的扩大史。扩大,意味着侵入其他未知领地。仗着坚船利炮,欧洲人根本没有与当地人建立沟通渠道、循序渐进的丝毫耐心。这种思维一旦主导他们的“探险”之旅,对土著的“先天性”蔑视便再正常不过。事实上,在入侵者眼里,那些原住民只不过是“野蛮人”。如此一来,对“野蛮人”使用暴力似乎理所当然,所以入侵者习惯挥舞手中强大杀伤力的“热兵器”。

1601 年,当兰开斯特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

首次登陆苏门答腊北端的亚齐国时,苏丹没有任何敌意,而是派出 6 头大象高规格迎接。可登陆后的英国人很快与先前抵达的葡萄牙人、荷兰人展开激烈的地盘争夺,甚至不惜诉诸武力。

1824 年,英、荷甚至达成划分胡椒种植势力范围的协议,而整个过程,本是主人的苏门答腊当地居民却无权参与。登陆的欧洲人为扩大胡椒产量,也曾强行驱赶当地人,为提高胡椒价格,人为“废掉香料林”。

书中写到,“伏尔泰说,自 1500 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这并非无中生有”。1621 年,荷兰士兵对班达群岛岛民大开杀戒,导致上万人丧生。至于葡萄牙人、英

国人还有后来的美国人,为了胡椒利益,手上都曾沾满当地居民的的鲜血。

有 必 要 捎 带 一 笔 的是,15 世纪曾率世界最强大舰队七下西洋的郑和,当 年 亦“ 多 次 造 访 胡 椒港”,并带回同样被朝廷视为珍品的胡椒,但明朝没有仗着强大的航海技术力量,把东南亚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殖民霸占。

为 达 到 最 大 限 度 攫取利益目的,入侵者总是穷尽各种手段。“英国人和 法 国 人 都 曾 密 谋 自 东边 的 香 料 群 岛 盗 取 树 苗到别的地方种植”。法国传教士普瓦夫尔在“1750年代盗取了树苗,走私肉豆 蔻 和 丁 香 至 毛 里 求 斯岛”。19 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均以“探险家”的身份,在中国人热情的招

待中,从中国“盗走”了茶树树种和制作工艺。在西方人看来,正是欧洲人对于香料、丝

绸、瓷器和茶叶等东方商品的巨大兴趣,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探险,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建设大批为全球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港口。可问题在于,其中刨掉人性的“丰功伟绩”未免太冷血。可以肯定的是,欧洲人对胡椒的争夺并非出于造福胡椒种植地居民的宏愿,相比之下,掠夺不仅大大满足了欧洲的舌尖快感,充实了葡、荷、英、美等国库,还“把欧洲拖出发展迟缓的中世纪”。如果历史有以和平方式书写的另一种可能,谁能断定另一个人类轨迹不会更加精彩呢?

今天,胡椒早已走出了东南亚的狭长地带,越南、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均成为重要产地,全球产量也高达 6 亿 4 千万磅。特别是越南,早已超越历史上辉煌数百年的苏门答腊岛,成为全球产量最大国,约占全世界的 30%。苏门答腊从胡椒种植的独树一帜到沦落,这本身也是历史的一种鲜活写照。

书名: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作者:[美]玛乔丽·谢弗译者:顾淑馨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日期:2019年3月

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胡椒,,,,,,,,,,,,,,,,,,,,,,,,,,,,,,,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舌尖上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的血泪史——————————————————————————————— —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胡椒的全球史 :::::::::::::::::::::::::::::::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财富 、、、、、、、、、、、、、、、、、、、、、、、、、、、、、、、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冒险与 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殖民》》》》》》》》》》》》》》》》》》》》》》》》》》》》》》》 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红了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苹果美了日子

◆李青松◆◆禾刀禾刀

本报记者杨爱群见习记者李俊伟呼和浩特报道“守初心、担使命、迎国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原创诗词朗诵会日前在呼和浩特举办。

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举办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首届全国生态文明原创诗赋征文活动 7 月启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此次诗词朗诵会,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以优秀传统文学形式来展现美丽中国、美丽内蒙古建设的新气象,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汇聚生态文明正能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绿满目、山笼烟波,四野森森竞辽阔……

碧水蓝天,沙固霾澄,美景陈设”“初心坚守,为儿孙,留片青昊”。朗诵会上,《雨霖铃·植树节》

《我愿》《清风八咏楼·题家乡环保》等诗词,展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呈现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党和祖国、以及美丽内蒙古的热爱之情和美好祝愿。

朗诵会上,同时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 年首届全国生态文明内蒙古原创诗词获奖者进行了颁奖。

通过举办此次朗诵会,激发了生态环境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昂扬斗志,凝聚了社会各界共同守护内蒙古美丽家园的磅礴力量。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将为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而不懈奋斗。

凝聚磅礴力吟唱赞美歌内蒙古举办生态文明原创诗词朗诵会

文化热点

满卷书香

青梅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