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三十期-人文社會類 20083月 頁8596 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 社會問題 摘要 《放生》小說的集結出版,究竟意味著黃春明的個人生活情感世 界有何轉變?還是這停筆近十年,當今社會的家庭結構有著快速的轉 變,以致於作家觀察到「三代同堂」的家庭傳統價值觀正逐漸的崩解, 而企圖為這群夾縫在新舊時代矛盾衝突中的老人們留下見證的寫真 集?以文學的角度切入,輔以社會學中的功能結構概念,來探討當今 逐漸高齡化的社會中關於老人問題的呈現,以及其中形成的內在意 涵。 關鍵詞:黃春明、放生、三代同堂 簡銘宏:輔英科技大學人文管理學院講師 投稿日期:2007 11 09 日,接受日期:2007 12 14

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 社會問題shs.ntu.edu.tw/shs/wp-content/uploads/2011/04/黃春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三十期-人文社會類 2008年3月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三十期-人文社會類 2008年3月 頁85-96

    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

    簡 銘 宏

    摘要

    《放生》小說的集結出版,究竟意味著黃春明的個人生活情感世

    界有何轉變?還是這停筆近十年,當今社會的家庭結構有著快速的轉

    變,以致於作家觀察到「三代同堂」的家庭傳統價值觀正逐漸的崩解,

    而企圖為這群夾縫在新舊時代矛盾衝突中的老人們留下見證的寫真

    集?以文學的角度切入,輔以社會學中的功能結構概念,來探討當今

    逐漸高齡化的社會中關於老人問題的呈現,以及其中形成的內在意

    涵。

    關鍵詞:黃春明、放生、三代同堂

    簡銘宏:輔英科技大學人文管理學院講師

    投稿日期:2007 年 11 月 09 日,接受日期:2007 年 12 月 14 日

  • 8 6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第三十期

    From Hunag Chun Ming’s novel”Fang Seng ”discourse the eldercare in countyside

    Ming-Hung Chien

    Abstract Could the publishing of the novel”Fang Seng ”mean any changes in Hunag Chun

    Ming’s sentimental life? Or is he trying to leave a testament for the seniors who are caught in the clash of generations, after witnessing the ongoing collapse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value of three generation households in the past ten years when he stopped writing and the family structure had changed drastical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terature and aided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structure-functionalism,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senior problems are presented in this aging society, and its internal implication.

    Key words: Hunag Chun Ming, Fang Seng, three generation households

    Ming-Hung Chien: Lecturer, FooyinUniversit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 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 87

    壹、前言 從一九六二年後,黃春明從早期嘗試性的文藝創作,開始在自己

    童年出生成長的宜蘭鄉村生活經驗中,找尋創作的題材並醞釀出頗具

    個人特色的小說,例如:〈青番公的故事〉、〈魚〉、〈溺死一隻老

    貓〉、〈看海的日子〉、〈鑼〉、〈兒子的大玩偶〉、〈兩個油漆匠〉、

    〈甘庚伯的黃昏〉等鄉土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大都以他日常生活所熟

    悉的市井小民為主角,藉由刻劃描寫人物性格與遭遇,凸顯族群母語

    的對話,來散播故鄉濃郁的泥土氣味,以及在劇烈的經濟型態變動

    中,保存舊時代的農村傳統生活的點點滴滴回憶。一九七二年至一九

    七七年間,黃春明搬到台北後,接觸到社會階層生活中的貧富不均,

    人性向權勢財富傾斜的墮落,仍舊無法脫離崇洋媚外的殖民地民族卑

    微情懷。這一系列的充滿批判性小說計有:《莎喲娜啦‧再見》、《蘋

    果的滋味》、《我愛瑪莉》、《鮮紅蝦》、《小琪的那一頂帽子》、

    《小寡婦》等篇。黃春明在一九七七年創作〈我愛瑪莉〉之後,小說

    的創作暫時劃下休止符。直到一九八六年,〈現此時先生〉短篇小說

    的出現才宣告他的復出。一九九九年集結出版了最新小說集《放生》。

    這本《放生》小說代表著黃春明的文學情感再度從車馬喧囂的大都會

    裡,回歸至其熟悉的宜蘭故鄉的風土人情,更聚焦於關懷留在鄉間老

    人們的生活遭遇。

    《放生》小說的集結出版,除了意味著這停筆近十年中,黃春明

    的個人生活情感重心有著不同的轉變外,八十年代的台灣工商製造業

    的蓬勃發展,對傳統鄉村的家庭結構有著強力轉化的質變作用,以致

    於一貫文學寫實風格的作家細膩觀察到「三代同堂」的家庭傳統價值

    正從根本逐漸的崩解,而企圖為這群夾縫在新舊時代矛盾衝突中的老

    人們留下見證的寫真集。本文有別於一般以文學的寫作藝術研究為主

    的論文,試從《放生》的地理背景著手,再歸納作品中呈現的諸多鄉

    村老人形象特徵,以文學與社會學的雙重視角切入,理論上利用社會

    學中的功能結構概念,探討傳統鄉村生活在經濟結構轉變的嚴重衝擊

    下,所衍生出的老人問題和現象,以及其中形成的內在意涵。

  • 8 8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第三十期

    貳、建構《放生》的地理背景-宜蘭 《放生》的地理背景-宜蘭,早期又稱噶瑪蘭,原是平埔族的分

    支-噶瑪蘭族生活的所在。清朝嘉慶年間,漢人先民才逐漸從頭城向

    四周屯墾,離鄉背井與異族爭奪的命運,緊緊繫結彼此的未來。封閉

    的地理環境造成外來人民口的移入不易,形成此地特殊的腔調、風俗

    習慣。臺灣光復後,傳統農業逐漸由工商製造業取代,原本以農漁業

    為主的宜蘭縣,年輕的人口卻循著與祖先們開墾的相反方向,大量流

    往大臺北地區尋找就業工作的新天地,包括作家黃春明。然而異鄉遊

    子漂蕩久了,內心大量的情感總是繫綁在慈母般的故鄉。《放生》附

    錄的〈空氣中的哀愁〉這段採訪裡黃春明談到: 人在青春期難免迷失變壞,但如果懂得真正去愛自己家鄉,再怎麼壞,終究會被

    土地喚回的,土地就像母親一樣。……我認為文學及土地的呼喚對我的成長有極深的影響。

    (1)

    自然地,從事感性創作的黃春明,大都是從自己童年成長中所熟

    悉的周遭環境或個人的生活體驗中,尋找小說故事題材與塑造人物角

    色,而作品卻不經意間流露出創作者的情感與個人生活的轉變。《放

    生》出版時,黃春明已經是剛剛步入老年齡層的六十四歲。不論他們

    的死亡原因為何,家鄉父執輩們陸續地凋零死亡,在他的故鄉記憶裡

    劃下許多句點。對浪漫的黃春明而言,內心一定感受相當程度的衝

    擊。因為黃春明與家鄉父執輩他們共同擁有傳統的家庭核心價值觀-

    子女孝順、三代同堂、老有所安等。如今,邁進二十一世紀,臺灣的

    經濟型態已由 1970 年代的出口加工製造業轉為 2000 年代的高科技電

    子製造服務業,人際關係的互動更遠距更快速、更冷漠疏離,家庭的

    結構與功能性也在轉變。可是,老人的福利相關政策並未能跟得上。

    這些因時代變化而帶來不協調的社會現象看在作家的眼裡,不能不為

    被遺忘在偏遠鄉鎮的老人們叫屈,藉由作品在公共媒體出現,呼籲政

    府和社會大眾正視老人的相關問題。黃春明在《放生》的〈自序〉提

    (1) 見蔡詩萍專訪〈空氣中的哀愁〉《放生》附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 年﹞,p247、p249

  • 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 89

    到: 眼看目前台灣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三代同堂的家庭不復存在了。再也不敢寄

    望子女安養我們的晚年。……這次收錄在《放生》集子裡面的作品,每一篇都是

    以老年人為主角。老人的問題是目前台灣社會問題裡面,最具人文矛盾的問題。

    今天有多少老年人,分別紛紛被留在漁農村落的鄉間,構成偏遠地方高齡社區的

    社會生態。……大概我也開始老了,為了目前在台灣社會裡面的老人叫屈,還振

    振有詞地八股一番。其實到了我老的時候,同樣遭遇到我父執輩這一代老人的命

    運時,我認為我活該。因為前一代的犧牲,國家、社會理該記取教訓,及時要有

    有關老人的政策和福利的設立。(2)

    參、《放生》的老人問題 黃春明的小說原本在鄉土或城市題材上,一直擁有鮮明的主題性

    批判。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 1999 年之際,關注發崛到挾雜於新舊

    時代潮流激盪中的偏遠農漁村鎮裡老人們社會適應性的現象與照護

    的問題。黃春明在一次訪談中曾這樣比喻: 新舊社會轉變時就像台灣的海域,有暖流和寒流,當暖流和寒流交匯時,北方的

    寒帶魚類和南方的熱帶魚類相會,此時,不但魚的種類最多,且兩種魚類交配,

    更產生了許多這兩類以外的「混血魚」。這些新種魚就如同社會變遷下的人們,

    要面對新且多面的社會,如何適應,成了最大的問題。(3)

    在小說《放生》中藉由各種老人的面向來呈現他敏銳細膩的觀察,更

    能直指問題的癥結與當前社會結構轉變有關,這與黃春明一直以來的

    寫作上具有的社會意識有關 (4)。戈德曼 在《論小說社會學》談到: 作品世界的結構乃是與特定社會羣體的心理原素結構相通,或至少有明顯的關

    聯,文學創作的集體特徵也就源自於此。(5)

    因此,以下我們檢視黃春明在《放生》小說所塑造「老人們」集

    體的共同特徵 (6),並在下一單元剖析形成的社會背景因素及其表達的

    (2) 見黃春明〈自序〉《放生》,p13、p14、p15 (3) 見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其中〈附錄三〉與黃春明的訪談

    記錄中﹝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07 ﹞ (4) 同註 1,p242、p243 (5) 見Goldmann(L.)著 “La sociologie de la litterature” p226,Paris,1964 (6) 老年學﹙Gerontology﹚所認同的各種老化現象包括年代老化、生物老化、心理老化、社會老化、功

  • 9 0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第三十期

    內在意涵。

    一、失去仰賴的孤寂靈魂

    在傳統的觀念裡,年輕人是老人們身心仰賴的來源,甚至還包括

    經濟上的支援 (7)。對《放生》中的老人們來說,家,是有著從童年的

    追逐嘻笑到年輕時奮鬥成家的生活點點記憶。這裡曾經是孕育下一代

    而充滿生命活力的氣息的地方。如今,具有生命傳承值得身心仰賴的

    年輕人們,就像冬季裡追逐黑潮的魚群般大量流往充滿機會的大都

    市,僅剩下老人們相互靠著回憶取暖,消磨歲月中等待凋零。如〈現

    此時先生〉裡,整日在三山國王廟前,咀嚼過往記憶與過時消息的老

    人們。比較幸運的,還有相依為命的老伴,可以在鬥氣鬥嘴中,彼此

    關心支持。如〈打蒼蠅〉裡,被騙走房地契而空守在水泥別墅裡,巴

    望兒子每月寄來六千元生活費的林旺欉、阿粉夫婦;〈放生〉裡,煎

    熬等待兒子文通出獄的莊阿尾、金足夫婦。更悲慘的是喪偶的獨居老

    人,靠著與村人們的寒喧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或依賴著鬼魅似的亡妻

    回憶來自我安慰。如〈瞎子阿木〉裡,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卻因疑

    心焦慮會被女兒秀英遺棄的瞎子阿木和〈售票口〉中失去老伴的老里

    長旺基。即使子女們願意回鄉,也必須在寒冷的清晨去車站排隊替子

    女買票,〈售票口〉中的老人們在平淡的生活中才能獲得子女歸鄉的

    一張張探望。最荒謬淒楚的是,只有在自己的喪禮裡,也許才看的到

    老人家期盼已久的歡喜畫面-子孫們大團圓。如〈死去活來〉中八十

    九歲高齡卻「老不死」的粉娘、〈售票口〉火生仔、老里長旺基、七

    仙女大飯店的老闆等三人的往生。

    二、飽受慢性病折磨的身心

    在古時代裡,疾病、飢荒、戰爭、天然災害等因素,人們的平均

    能老化等等,「老人」的界定有明確的範疇。參考第一章第三節〈老年學的理論基礎〉徐麗君、蔡文

    輝合著《老年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p20 (7) 「老年人的依賴性最主要的有兩方面:第一是身心上的依賴。由於身體健康的衰退或由於配偶親人

    的相繼去世,老年人依賴他人的程度跟著增加。這並不是說所有的老年人都真的需要依靠別人而維生,

    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恐懼:恐懼為人所遺棄,恐懼無人可依靠。」同上註,見第四章〈老年的心理問題〉,

    p89

  • 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 91

    壽命幾乎很少達到所謂的「老年」階段,正如古人所說「人生七十古

    來稀」 (8)。不過,拜現代醫學發達之賜,人類壽命得以延續,老年人

    口也逐年增加。以人體生理結構而言,人類從出生開始就是在進行老

    化的旅程,只不過,速度是緩慢的。俗語說「生、老、病、死」,人

    人都明白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不過,「老、病、死」這後三階段,

    一般人的印象經常是糾纏在一塊。在黃春明的筆下,《放生》中的老

    人們時常為慢性疾病所苦,呈現生理老化的特有現象。如〈現此時先

    生〉裡,現此時先生有嚴重的氣喘性心臟病,最後也死於此病;〈放

    生〉中,莊阿尾的老婆金足婆經常耳鳴、偏頭痛;〈死去活來〉八十

    九歲謝家的粉娘「老樹敗根」的生理衰竭;〈最後一隻鳳鳥〉九十三

    歲的吳黃鳳同樣患有老人失憶症;〈售票口〉火生仔-年老男性特有

    的攝護腺腫大、尿失禁、「老人久年嗽」,火生仔的老伴玉葉-二三

    十年的氣喘病「嗄龜」,進財仔-老年骨骼關節退化,老里長旺基、

    七仙女大飯店的老闆-心血管病變。我們都知道老年慢性病是很難根

    治,但在黃春明的塑造下,除了〈最後一隻鳳鳥〉九十三歲的吳黃鳳

    外,其餘他﹙她﹚們的子女似乎都對老人家的病況習以為常。更不用

    說,時常在其身邊照料。論語為政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

    唯其疾之憂。』這句話就顯得十分反諷。

    三、對死亡的恐懼-喪偶、怕失去老伴

    無論是年輕人或老年人,死亡總是一種巨大的陰影籠罩著,沒有

    任何一個人可以逃過這一階段。也許,年輕人比較晚一點,而老年人

    比較早一點。但是總歸一句話,每個人遲早總會難逃一死。尤其老年

    人生理功能衰退或長期疾病纏身時,內心可能昇起一股害怕失去他人

    照護的孤獨感。而這種孤獨感正是老年人對死亡將要來臨的恐懼所產

    生的一種心理反應。甚至更進一步地擔憂,自己的後事無人來處理。

    因此,喪偶寡居的老年人特別渴望子女們能在身邊照料,有的以嚴厲

    (8) 「人類能活到六十五歲以上還是最近的事。在前面我們提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資料,在一九五五

    年以前,平均餘歲數男女皆未達到六十五歲。男性人口在一九六九年才達 65.12 歲,女在一九五五年

    才達 65.03 歲。」同上註,見第一章第二節〈老年學的發展〉,p11

  • 9 2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第三十期

    的手段控制子女的行動,其實是擔心遭受子女遺棄。如〈瞎子阿木〉

    中,瞎子阿木平時以嚴厲的打罵方式企圖阻止女兒秀英可能嫁人的事

    情發生,更忌諱有關死亡事物的一切聯想。小說裡有一段這樣的心理

    描述: 「一件背心,兩張報紙,兩件丸領汗衫,一件襯衫,一件軍便服,哇!七層。不,

    又不是穿壽衣,七層怎麼可以。報紙算一層,總共六層才對。」他突然又輕鬆起

    來。﹙p40﹚ 秀英,你不回來沒關係。我要死的時候,你至少也該在我的身邊。﹙p49﹚

    即使幸運地,還有老伴在自己身邊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的依靠。但是,

    也害怕老伴先往生,而自己還要獨自一人面對死亡的恐懼。所以就算

    把死字時常掛在嘴邊用來鬥嘴,行為動作上卻處處流露擔心老伴的身

    體健康的心態 (9)。如〈打蒼蠅〉裡,林旺欉、阿粉夫婦;〈售票口〉

    火生仔、玉葉夫婦;〈放生〉裡,莊阿尾、金足夫婦。

    肆、《放生》的老人問題形成因素與內在意涵 在《孟子》梁惠王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和《禮記》禮運篇「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

    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描繪出一個符合中

    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美好理想社會。但是歷代以來,並未能看到擴及

    全體老人階層的安養公共政策的提出與實施。關於老人照護撫養的方

    面,只是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老有所終」儒家的道德理

    念,涵蓋在傳統「三代同堂」家庭的核心價值。

    在傳統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裡,「父系父權」的概念下,財產土

    地的繼承與分配,農業活動的技術與經驗傳承,都使得老人家擁有在

    家庭裡的權力和地位。加上「男主外、女主內」家庭生產活動的分配,

    女性沒有一技之長造成無法出外工作,婆媳的社會背景相當,媳婦的

    本分責任包括奉養公婆等等因素,都使得老人安養的問題私化於傳統

    (9) 「對老年人來講,配偶的死亡是一個嚴重的心理打擊。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文憲裏指出婚姻生活使夫

    妻雙方都產生一種相依為命的心理依賴。不論年輕時,夫妻雙方如何爭吵,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到

    老年時夫妻雙方皆有依賴的型態。」同註 7,p90

  • 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 93

    「三代同堂」家庭模式中,可以代代延續下去。因此,除了經濟上的

    供養、日常生活行動有人照料外,老人們更能在「家」裡享受含飴弄

    孫、承歡膝下的溫馨晚年。但是,小說《放生》中的老人們過的並不

    是如此的生活,「放生」卻變成放任老人們在偏遠的鄉鎮裡,孤獨地

    自生自滅。黃春明的筆觸描寫著老人淒涼的晚景,是基於其寫作的社

    會意識下,向政府、社會大眾拋出現代獨居老人們的安養議題,誠如

    Robert Escarpit 在《文學社會學》談到: 創作者透過所探討的問題,現身說法提出個人心理上、道德意識與哲學觀之詮釋;

    作品則是表現美感、風格、語言、技巧的媒介物;至於大眾集羣則以歷史淵源、

    政治因素、社會情勢甚至經濟狀況所涵蓋的範疇來置身其中。(10)

    以下就小說《放生》中所拋出的議題,從社會學中功能結構的理

    論來解釋鄉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三代同堂」的崩解。

    一、鄉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

    在傳統農業社會裡,經濟活動形態都是「看天吃飯」的種田工作。

    在農地每單位面積上,大家付出的平均勞力和所得收穫差不多,又「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型態,是單純規律而物欲享受誘惑較

    低。自然地,大家甘於留在家園從事農作。但是,現代已轉型為工商

    製造服務業、高科技電子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農村年輕人口的教育程

    度和專業技能提高,一方面農業與其他行業所得差距過大,另一方面

    非農業的工作環境比田地要好多了,加上一般人的物欲享受提昇,青

    年農民希望有更好的收入和生活環境,就必須向大都會區尋找就業機

    會,才能學以致用,並定居下來。除非,農業經濟活動本身的型態有

    所轉型或昇級,否則鄉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是必然的趨勢。 (11)

    二、「三代同堂」的崩解

    「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原本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下,「子

    (10) 見第一章第一節〈文學與社會的關係〉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

    流,1990﹞,p3 (11) 請參考第三章〈農村問題〉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

  • 9 4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第三十期

    女孝順」的最好表徵。然而就前項所提及經濟活動的大環境轉變下,

    「三代同堂」的經濟誘因已不復存在。家庭成員結構背景也出現變

    化。傳統社會的「重男輕女」觀念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

    水一般,奉養年邁的雙親應該由擁有優先繼承權及具香火延續象徵的

    兒子身上。可是,日常生活上實際照護的責任大都由媳婦這個角色承

    擔。媳婦是因婚姻關係進入夫家,而非血緣關係。對於公婆奉養的責

    任與義務,來自傳統社會的婦德價值與輿論的期許,感情因素的成份

    很少。社會上求職的知識技能背景無法與男人競爭,因此,「家庭主

    婦」是終身無給職的最好頭銜。所謂的「媳婦熬成婆」,剛進門的媳

    婦就在婆婆的教導下,學習如何照顧長輩、如何持家、如何養兒育女。

    但是,現代社會的教育普及,兩性平等觀念興起,家庭對女兒的教育

    裁培提昇許多,許多婦女也進入職場工作,「雙薪家庭」在物價高漲、

    追求高生活品質的前題下逐漸普遍。再者,偏遠鄉村地區的婆婆的知

    識水準已低於媳婦,「社會老化」已讓傳統農業社會下的婆婆其權力

    地位大不如前。這些因素讓「三代同堂」的家庭出現基本結構的變化。

    而「養兒防老」的想法似乎也只是老人們在「重男輕女」下的個人期

    待。反而是嫁出去的女兒們,在夫家與娘家的雙方拉距下,基於血緣

    和撫養的情感,或能分擔一些照顧自己年邁雙親的責任 (12)。〈打蒼蠅〉

    裡的林旺欉曾經這樣感嘆: 但是約好每個月的月初,用報值掛號寄六千塊錢回來,做兩老的生活費的事,常

    有拖延。要不是三個女兒,這個一千,那個兩千的接濟,生活早就發生問題。﹙p60﹚

    伍、結語 俗話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究竟,小羊與烏

    鴉是否真懂的感謝母親撫育的辛勞,以及體貼雙親年邁難於覓食?還

    只是古人借物興諷,冀望萬物之靈的人類深省孝順的真諦?其實,以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說的角度來看,各種動物活著的最主要目的,即是

    延續種族的長遠生存。在成熟的階段後,就不斷地進行繁殖的偉大任

    (12) 請參考第五章〈三代同堂的婆媳陷阱〉胡幼慧《三代同堂》﹝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

  • 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 95

    務,直到競爭對手掠奪其優先交配權或自己垂垂老矣。因此,在確保

    種族的延續性情況下,低等的動物基於以量取勝的策略,任憑大量的

    後嗣在被掠食的環境中自生自滅;對較高等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

    而言,由於動物性的本能驅使下,大多會小心翼翼地撫養照顧後代,

    直到能夠獨立生活為止。可是,在生物的基因設計裡,下一代獨立生

    活後,並不會基於動物性的本能上,想要照顧年邁失去利用價值性的

    雙親。一方面,大自然中的食物資源有限,凡事應以滿足自己的基本

    生存為主。另一方面,年邁的雙親也是爭奪食物的潛在競爭對手。所

    以,殘酷的弱肉強食原則下,「年老」只能和「等待淘汰、死亡」劃

    上相同的符號。人類同樣來自動物界的靈長類,一樣擁有撫育後代的

    動物本性。可是,經由文化的薰陶和教育的啟迪,人類與其他動物最

    大的差異處,正是應該明白「飲水思源」的道理,奉養自己的雙親是

    為人子的基本責任與義務。

    七十年代以後,台灣從傳統農漁業經濟活動轉型為煙囪工廠製造

    業,到最近蓬勃發展的科技業、服務業,鄉村的年輕人為經濟考量的

    現實性,成為遠離故鄉「逐水草而居」的現代遊牧民族。而老人們獨

    守家園,對子女們的回家,經常是望眼欲穿。但近年來,政府也意識

    到鄉村人口的嚴重流失與老齡化,為了讓年輕的一代回流,鼓勵地方

    政府發展地方特色的產業,例如:結合觀光、人文歷史、生態保育的

    社區型休閒農業與民宿等。再加上這幾年,製造業外移西進,大量裁

    減或資遣工作人員。使得原本外流的農村青年在失業的壓力下,漸漸

    回歸故鄉,結合父執輩的尚未遺忘的經驗,勇於接受新的知識與技

    術,加上年輕人自己的創意,將失去國際競爭力的農業轉型升級,賦

    予新的活力。黃春明筆觸下小說《放生》所呈現出的老人問題和現象,

    原本是傳統鄉村生活在經濟結構轉變的衝擊下,失衡變調的結果。如

    今,在鄉村經濟產業活動的再轉型,和老農、老人年金的實施,高齡

    化社會逐漸重視的老人照護等等有利的契機上。或許有機會,讓傳統

    的家庭生活結構與價值重回人們的生活軌道,那麼《放生》中的老人

    們在生活上就能獲得良好的照顧,不再晚景淒涼。

  • 9 6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第三十期

    參考文獻

    一、著作

    黃春明(1999)。放生。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高天生(1994)。台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出版社

    古繼堂(1989)。台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國樞、葉啟政主編(1991)。台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公

    Robert Escarpit( 1990)。文學社會學,葉淑燕(譯)。臺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麗君、蔡文輝(1985)。老年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二、學位論文

    李祖琛(1986)。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傳播結構的觀察。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徐秀慧(1998)。黃春明小說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梁竣瓘(2000)。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

    察。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戴景尼(2002)。黃春明小說藝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

    文研究所

    三、單篇論文

    李瑞騰(1999)。老者安之?-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處境。台灣文學

    與社會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四、期刊

    樊洛平(2001)。老人與社會:黃春明小說的關懷視點。江蘇:世界

    華文文學論壇,第二期

    陳雨笙(2000)。談黃春明小說《放生》中的鄉居老人。臺南:國立

    臺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語教系學刊,第七期

    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 From Hunag Chun Ming’s novel”Fang Seng ”discourse the eldercare in countysideAbstract 壹、前言貳、建構《放生》的地理背景-宜蘭參、《放生》的老人問題一、失去仰賴的孤寂靈魂二、飽受慢性病折磨的身心三、對死亡的恐懼-喪偶、怕失去老伴

    肆、《放生》的老人問題形成因素與內在意涵一、鄉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二、「三代同堂」的崩解

    伍、結語參考文獻一、著作 二、學位論文三、單篇論文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