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 (第一階段)書 基隆市政府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月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 (第一階段)書 · 有鑒於此,基隆市政府於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 年)研擬「基隆 市整體發展綱要計畫」,並經內政部核准辦理擴大(全市轄區)都市計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

    (第一階段)書

    基隆市政府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月

  • 基 隆 市 都 市 計 畫 審 核 摘 要 表

    項 目 說 明

    都市計畫名稱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

    變更都市計畫法令依據 都市計畫法第二十六條

    擬定都市計畫機關 基隆市政府

    自擬細部計畫或申請變更都市

    計畫之機關名稱或土地權利關

    係人姓名

    基隆市政府

    公告徵求

    意 見

    85 年 9 月 14 日至 85 年 10 月 13 日止,刊登

    85 年 9 月 19 日更生日報一天

    第一次:

    90 年 8 月 7 日至 90 年 9 月 5 日止,刊登 90

    年 8 月 10 日、11 日、12 日中國時報三天

    第二次:

    97 年 4 月 15 日至 97 年 5 月 14 日止,刊登

    97 年 4 月 17 日、18 日、19 日聯合報三

    公開展覽

    第三次:

    99 年 3 月 23 日至 99 年 4 月 21 日止,刊登

    99 年 3 月 24 日、25 日、26 日聯合報三天

    第一次:

    93 年 8 月 20 日下午於仁愛區公所、8月 21

    日上午於信義區公所、8月 21 日下午於中正

    區公所、8月 22 日上午於中山區公所、8月

    22 日下午於安樂區公所、8月 23 日上午於七

    堵區公所、8月 23 日下午於暖暖區公所

    第二次:

    97 年 5 月 5 日上午於基隆市政府四樓禮堂

    本案公開展覽起訖日期

    公開說明

    第三次:

    99 年 4 月 19 日上午於基隆市政府四樓禮堂

    人民團體對本案之反應意見 詳會議紀錄人民陳情意見綜理表

    市 級 基隆市都市計畫委員會 94 年 6 月 24 日第 334

    次、94 年 7 月 26 日第 335 次、94 年 10 月 7

    日第 336 次會議、98 年 4 月 6 日第 350 次、

    98 年 4 月 30 日第 351 次、98 年 11 月 20 日第

    353 次、99 年 5 月 7 日第 357 次審議完竣。 本案提交各級都市計畫委員會

    審核結果

    部 級 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 96 年 6 月 5 日第 660

    次會議、99 年 11 月 2 日第 742 次會議審議

    完竣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I-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1

    第一節 緣起與目的............................................... 1-1

    第二節 總體規劃及都市計畫圖重製作業情形......................... 1-3

    第三節 規劃流程................................................. 1-3

    第二章 相關計畫與原計畫概要 ................................. 2-1

    第一節 上位計畫................................................. 2-1

    第二節 相關計畫及重大建設方案................................... 2-2

    第三節 擴大及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主要計畫概念報告書...... 2-6

    第四節 原計畫概要............................................... 2-8

    第三章 發展現況分析 ......................................... 3-1 第一節 自然環境................................................. 3-1

    第二節 發展沿革................................................. 3-5

    第三節 人口分析................................................. 3-7

    第四節 產業結構暨發展.......................................... 3-11

    第五節 土地利用及權屬.......................................... 3-14

    第六節 交通現況分析............................................ 3-18

    第四章 現行計畫之檢討 ....................................... 4-1

    第一節 計畫年期及範圍........................................... 4-1

    第二節 計畫人口與密度........................................... 4-2

    第三節 土地使用分區............................................. 4-3

    第四節 公共設施................................................. 4-7

    第五節 交通系統計畫............................................ 4-14

    第六節 整體開發地區檢討分析.................................... 4-15

    第七節 污水下水道計畫.......................................... 4-17

    第五章 發展預測 ............................................. 5-1

    第一節 人口預測................................................. 5-1

    第二節 就業人口................................................. 5-1

    第三節 港埠發展................................................. 5-2

    第四節 交通量預測............................................... 5-4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II-

    第六章 發展機會與限制分析 ................................... 6-1

    第一節 發展優勢與機會........................................... 6-1

    第二節 自然環境地質限制......................................... 6-3

    第二節 人為環境限制............................................ 6-13

    第七章 發展定位、目標、課題與對策 ........................... 7-1

    第一節 發展定位................................................. 7-1

    第二節 計畫目標................................................. 7-1

    第三節 發展課題與對策........................................... 7-3

    第八章 規劃原則與構想 ....................................... 8-1

    第一節 規劃原則................................................. 8-1

    第二節 規劃構想................................................. 8-3

    第三節 檢討變更原則............................................ 8-10

    第四節 非都市土地規劃原則與構想................................ 8-12

    第九章 變更計畫內容 ......................................... 9-1

    第一節 變更理由與內容........................................... 9-1

    第二節 實施進度及經費........................................... 9-9

    附錄一 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 660 次會議紀錄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III-

    圖 目 錄 圖 2-1 基隆市原主要計畫區位示意圖............................... 2-10

    圖 3-1 土地使用現況示意圖....................................... 3-17

    圖 4-1 污水下水道系統計畫圖..................................... 4-19

    圖 6-1 坡度分析圖................................................ 6-4

    圖 6-2 斷層分布示意圖............................................ 6-6

    圖 6-3 地質災害分布示意圖....................................... 6-10

    圖 6-4 土地利用潛力分析示意圖................................... 6-12

    圖 6-5 基隆河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示意圖......................... 6-14

    圖 8-1 環港商圈都市更新規劃構想示意圖............................ 8-5

    圖 8-2 全市道路系統原規劃構想示意圖.............................. 8-8

    圖 8-3 全市道路系統審議後規劃示意圖.............................. 8-9

    圖 8-4 非都市土地規劃構想示意圖................................. 8-14

    圖 9-1 變更內容示意圖(一)........................................ 9-4

    圖 9-2 變更內容示意圖(二)........................................ 9-4

    圖 9-3 變更內容示意圖(三)........................................ 9-5

    圖 9-4 變更內容示意圖(四)........................................ 9-6

    圖 9-5 變更內容示意圖(五)........................................ 9-6

    圖 9-6 變更內容示意圖(六)........................................ 9-7

    圖 9-7 變更內容示意圖(七)........................................ 9-7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IV-

    表 目 錄 表 2-1 上位計畫綜理表 ........................................................................................... 2-1

    表 2-2 相關計畫綜理表 ........................................................................................... 2-4

    表 2-3 原計畫土地使用計畫面積分配表 ............................................................. 2-14

    表 3-1 基隆市近十年(89—98 年)氣溫變化概況表........................................... 3-4

    表 3-2 基隆市近十年(89—98 年)雨量變化概況表........................................... 3-4

    表 3-3 歷年人口變遷表 ........................................................................................... 3-9

    表 3-4 民國 98 年 12 月底各區人口分佈及人口密度表........................................ 3-9

    表 3-5 扶養率及老年化指數表 ............................................................................. 3-10

    表 3-6 歷年人口、戶數、戶量及性別分析表 ..................................................... 3-10

    表 3-7 十五歲以上現住人口教育程度統計表 ..................................................... 3-11

    表 3-8 歷年各行業登記家數一覽表 ..................................................................... 3-13

    表 3-9 歷年各行業登記家數比例表 ..................................................................... 3-14

    表 3-10 土地使用現況一覽表 ............................................................................... 3-16

    表 3-11 公路系統尖峰小時交通量及服務水準.................................................... 3-19

    表 3-12 市區主要幹道尖峰旅行速率及服務水準 ............................................... 3-20

    表 3-13 基隆地區 91 年省、縣道交通量調查統計.............................................. 3-21

    表 3-14 基隆地區 92 年省、縣道交通量調查統計.............................................. 3-22

    表 3-15 基隆地區 93 年省、縣道交通量調查統計.............................................. 3-23

    表 3-16 基隆地區 94 年省、縣道交通量調查統計.............................................. 3-24

    表 4-1 原計畫年期彙整一覽表 ............................................................................... 4-1

    表 4-2 原計畫範圍彙整一覽表 ............................................................................... 4-2

    表 4-3 原計畫人口密度彙整一覽表 ....................................................................... 4-2

    表 4-4 計畫區現況人口密度與其他都市比較一覽表 ........................................... 4-3

    表 4-5 使用分區使用率分析一覽表 ....................................................................... 4-7

    表 4-6 公共設施使用率分析表 ............................................................................. 4-10

    表 4-7 遊憩用地檢討分析表 ................................................................................. 4-11

    表 4-8 學校用地檢討分析表 ................................................................................. 4-12

    表 4-9 停車場用地檢討分析表 ............................................................................. 4-13

    表 4-10 基隆市主要計畫規定應整體開發地區檢討分析一覽表 ....................... 4-16

    表 5-1 基隆港提升改善後運量預測 ....................................................................... 5-2

    表 5-2 港區內貨櫃場面積與儲放天數估算表 ....................................................... 5-3

    表 5-3 港區外貨櫃場與物流中心面積估算表 ....................................................... 5-3

    表 5-4 各類土地使用分區暨用地旅次吸引率 ....................................................... 5-5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V-

    表 6-1 坡度分析表 ................................................................................................... 6-3

    表 6-2 建築技術規則有關斷層經過地區禁建規定一覽表 ................................... 6-3

    表 6-3 本市主要地質構造分布一覽表.................................................................... 6-5

    表 6-4 潛在基礎沉陷地區分布一覽表 ................................................................... 6-8

    表 6-5 山崩潛感度分析一覽表................................................................................ 6-9

    表 6-6 土地利用潛力分析一覽表 ......................................................................... 6-11

    表 6-7 基隆市水質水量保區範圍一覽表 ............................................................. 6-15

    表 9-1 變更內容明細表............................................................................................ 9-1

    表 9-1 變更內容明細表(續) ..................................................................................... 9-2

    表 9-2 變更前後土地使用計畫面積分配表 ........................................................... 9-8

    表 9-3 實施進度及經費一覽表 ............................................................................... 9-9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與目的

    一、計畫緣起

    由於本市現行各主要計畫擬訂時間已久,截至民國八十五年止均已屆

    計畫目標年,依「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第二條規定:「都市

    計畫發布實施後,每五年至少通盤檢討一次,視實際情況分期分區就都市

    計畫法第十五條或第二十二條所規定之事項全部或部分辦理。但都市計畫

    發布實施已屆滿計畫年期或二十五年者,應予全面通盤檢討。」且觀諸原

    有都市計畫公布實施後迄今,全市不僅在社經人文以及自然等環境均有不

    少變動,今日所面臨的發展課題複雜度尤甚於以往,過去研擬之計畫已不

    足以因應,故針對全市都市計畫予以適切地修訂實為當務之急。再者,隨

    著國家政策之轉變調整,目前正修訂國土綜開計畫與北部區域計畫,以推

    動亞太營運中心為國家主要發展方針之際,作為兼具國家門戶、海運服務

    中心以及臺北都會區腹地的基隆市,其未來之發展策略,以至實質規劃均

    勢必重新檢討。尤有進者,在新近「永續發展」之思潮衝擊下,如何因應

    國際潮流,將本市建設為永續發展的都市,實為未來發展之主要目標。

    有鑒於此,基隆市政府於民國八十三年(西元 1994 年)研擬「基隆市整體發展綱要計畫」,並經內政部核准辦理擴大(全市轄區)都市計

    畫,期望藉此引導基隆市未來的合理發展方向。然而,如何進一步結合基

    隆市目前實質發展與資源基礎,以更宏觀的視界落實於主要計畫之空間規

    劃,則是後續亟待研訂之方向,爰此,市府除了辦理全市地形測量外,更

    積極以擴大都市計畫方式,將基隆市行政轄區內土地,經通盤檢討變更基

    隆市主要計畫,以利基隆市之整體發展與管理。

    惟為考量原非都市地區納入都市計畫地區後之開發方式,經審議後除

    緊臨原都市計畫區部分地區納入本次通盤檢討外,餘仍暫維持非都市土

    地,俟確有開發計畫時,得依都市計畫或非都市開發程序另行開發。

    本案前於民國 96 年 6 月 5 日經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 660 次會議審議完峻,部分決議略以:…本通盤檢討案變更及擴大計畫內容,請市府查明後,如有超出公開展覽範圍部分,經本會審決通過後,建議依都市計畫

    法第 19 條規定,另案辦理公開展覽及說明會,公開展覽期間無任何公民

    或團體提出意見者,則報由內政部逕予核定,免再提會審議;公開展覽期

    間有公民或團體提出意見者,則再提會討論。…基隆市政府得視實際發展

    需要,檢具變更主要計畫書、圖,分階段報請本部核定後,依法公告發布

    實施。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1-2

    考量審峻之變更內容與公展內容差異甚大,故於民國 97 年辦理全市

    第二次公開展覽後,至今接獲諸多公民或團體提出意見,致至今尚未能完

    成法定程序。其中涉及部分變更內容有關道路與現況不符之調整,因久未

    能完成法定程序,影響相關指定建築線或申請建築,有鑒於此,先行將較

    具影響之變更案第一階段先行報請內政部核定後,依法公告發布實施。

    二、法令依據

    本計畫依據都市計畫法第二十六條之規定辦理。

    三、計畫目的

    基於上述背景,本計畫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配合國土規劃及相關上位計畫,並考量本市發展課題與實質需要,規劃未來發展定位與各地區空間功能,俾活化都市機能並促

    進都市永續發展。

    (二)經由對本市社經、自然與實質發展環境現況進行檢討分析,瞭解基隆市目前所面臨之主要課題,研擬土地資源利用方向與規則。

    (三)從整體規劃觀點,合併五個都市計畫區,透過一致之標準檢討調整不合宜之土地使用,研訂本市土地使用計畫。

    四、擴大地區-非都市土地併入之說明

    基隆市位於臺灣本島北部,由於天然地理條件而成為臺灣北部地區之

    主要門戶。基隆市北側臨海形成良好港口,藉由臨港及海洋與都市密不可

    分之發展需求,除原有基隆港區水域範圍外,亦將臨海岸約 100 公尺範圍內之水域納入本次擴大範圍。

    基隆全市面積約有 13,267 公頃,但平地面積僅占全市土地面積的 6%以下,其餘皆為山坡地,其中坡度在 30%以上的山坡地,更高達全市面積的 63.3%;因此,基隆市實際可供作為都市發展之土地十分有限,在坡地面臨極大的開發壓力下,原擬整合現有都市及非都市土地的開發管理方

    式,將可促進土地合理使用,避免不當開發帶來的環境破壞及地質災害。

    惟為考量未來開發執行問題,僅先將配合行政轄區範圍調整,都市發

    展需求及緊臨原都市計畫部分地區納入本次擴大範圍。本次主要計畫計畫

    範圍涵蓋基隆市之行政轄區,主要包含中正區、中山區、仁愛區之全部,

    信義區、安樂區、暖暖區、七堵區之部分地區,以及部份海域,面積約計

    7,620 公頃。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1-3

    第二節 總體規劃及都市計畫圖重製作業情形

    一、總體規劃之定位

    為建立宏觀之規劃視界,並將本市建設為國際化港都,乃於擬定主要

    計畫前,進行全市總體規劃工作,希冀藉由深入瞭解本市發展條件,並經

    人口總量之訂定、產業結構之確認、主要交通系統之建立、空間發展結構

    之組織以至於基隆港未來發展定位之建議等全方位之總體規劃作業過程,

    勾勒本市之發展藍圖,作為本市所有空間規劃之基本原則。而為求總體計

    畫之理想能全面落實,乃進一步結合本市目前五個主要計畫並酌予配合發

    展現況,循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程序進行擴大暨變更主要計畫,俾未來之發

    展能在都市計畫體系下運作,並逐步朝總體計畫之規劃目標邁進。

    二、都市計畫圖重製作業情形

    本府於民國八十三年辦理全市地形圖航空測量以及都市計畫圖數位化

    作業,本計畫以此重新測量之地形圖及都市計畫圖為基本圖,繪製通盤法

    定書圖。

    都市計畫圖係依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第 42 條規定:「都市計畫圖已無法適用且無正確樁位資料可據以展繪都市計畫線者,得以新

    測地形圖,參酌原計畫規劃意旨、地籍圖及實地情形,並依都市計畫擬定

    或變更程序,重新製作計畫圖。原計畫圖於新計畫圖依法發布實施之同

    時,公告廢除。」辦理,有關原計畫圖將於新計畫圖依法發布實施之同

    時,公告廢除。

    由於全市地形圖重新測量之故,致計畫執行階段,將不可避免地發生

    舊計畫圖與新計畫圖間之誤差問題,必要時得依都市計畫變更程序予以變

    更。

    第三節 規劃流程

    本計畫之規劃作業流程歷先期作業至核定發布實施約可分為十個階

    段,茲將過程簡述如下:

    一、原有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公告徵求意見

    由市府辦理公告原有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徵求意見,並陸續將陳情意見

    歸納以供規劃參考。

    二、資料分析與發展預測

    根據所收集的相關資料,進一步深入分析,同時根據基本資料預測基

    隆市未來之發展需求與方向。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1-4

    三、舉辦座談

    以前述分析成果為基礎,邀集專家進行座談,為本市未來總體發展目

    標、方向與策略集思廣益,作為本計畫之重要規劃方針。另針對土地使

    用、交通運輸、港埠發展與公共設施等專題邀請相關學者專家進行座談,

    討論各專題未來之規劃策略與原則,以供本計畫進行實質規劃之參考依

    據。

    四、總體規劃圖製作

    依前述座談結論研擬本市未來總體發展構想及原則,並繪製成總體規

    劃圖,作為擬定主要計畫之基礎。

    五、主要計畫概念圖製作

    根據前一步驟所完成的總體計劃圖,進一步詳細考量修改成主要計畫

    概念圖及報告書。

    六、原有都市計畫檢討分析

    針對本市原五個都市計畫區進行檢討分析,此步驟與步驟五是同時進

    行,其成果作為總體規劃與主要計畫研擬時參考。

    七、主要計畫書圖製作

    根據前述所確定之主要計畫概念書圖與前步驟作業所累積之相關數據

    資料,依法定要求製作主要計畫書圖。

    八、主要計畫公開展覽及說明會

    依法辦理主要計畫公開展覽及說明會。

    九、審議程序

    依法定程序進行主要計畫之審議作業。

    十、核定發布實施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1

    第二章 相關計畫與原計畫概要

    第一節 上位計畫

    本計畫於位階上屬地方層級之計畫,於計畫體制上應受「國土綜合開

    發計畫」以及「北部區域計畫」之指導,本計畫之上位計畫綜理如

    表 2-1。

    發展定位為本主要計畫建立規劃目標與確立規劃原則之基礎,因基隆

    市位居北部都會帶基隆生活圈的中心位置,上位計畫區域機能分工架構上

    賦予本市之主要機能為:亞太轉運中心輔助港、北部都會帶之一般地區生

    活圈、北部區域之門戶、海運服務中心、運輸服務業以及台北都會區居住

    地區等。

    表 2-1 上位計畫綜理表

    計畫名稱 計畫年期 計畫內容

    國土綜合開發

    計畫 至民國 100 年

    1.規劃建設台灣為亞太營運中心。成立海運轉運中心以高雄港為主,基隆、台中二港為輔。

    2.隨著高速鐵路、高、快速公路系統的建設及小汽車持有率的增加,將使西部走廊已經存在的都會區繼續成長,基隆市屬北部都

    會帶。 3.將台灣地區劃分為二十個生活圈。並分成都會地區、一般地區以及離島地區三大類,其中基隆與宜蘭、苗栗、彰化、南投、雲

    林、嘉義、新營、屏東、花蓮、台東等同屬一般地區的生活圈。

    北部區域計畫 第一次通盤檢

    討 (民國 84 年)

    至民國 94 年 1.基隆市為基隆生活圈(包括基隆市、萬里、金山、瑞芳、雙溪、平溪及貢寮)之中心都市。

    2.於北部區域空間結構上屬於「丘陵區港埠山城」,空間主要機能為區域門戶、海運服務中心、運輸服務、水電煤氣業以及台北都

    會區居住地區。其與台北盆地政經文化都市間機能採分工互惠為

    原則,都市成長採中低密度或零成長管理,促進老舊市區更新。

    3.人口及產業:基隆生活圈人口至目標年將達 51 萬人,產業以三級產業為主、二級產業為輔。

    4.工業發展:以技術密集及運輸倉儲業之相關產業為主。 5.觀光與遊憩:計有基隆、北海岸、東北角海岸等三個系統。 6.交通運輸:包括北二高、東西向快速道路、港區東西岸聯外道路、台二線、跨港大橋、碼頭工程改建等。

    7.水資源開發:新山水庫加高計畫。

    資料來源:「基隆市整體發展綱要計畫」,基隆市政府,84.2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2

    第二節 相關計畫及重大建設方案

    本市主要計畫研擬之先除確認基隆市於區域機能分工中之角色之外,

    尚進一步蒐集相關之重大空間計畫及建設方案,作為計畫擬定之重要依據

    與參考,詳表 2-2。

    一、基隆市整體發展綱要計畫(基隆市政府,民國八十四年)

    該計畫之目的在於探討本市環境發展潛力與限制,釐清相關發展課

    題,研擬目標體系與發展課題,作為日後發展之依據。規劃目標年訂為民

    國一○六年,計畫人口設為 70 萬人。

    有鑑於基隆市都市發展模式因受限於發展腹地不足,目前尚維持「單

    一核心」的發展模式,形成都市生活環境之惡化,乃提出多核心構想的構

    想,期藉由核心區及三個副都心的多核心發展模式以解決基隆市目前所面

    臨之各項都市發展課題;在土地使用方面,對於住宅、商業及工業區變更

    區位及規模提出綱要性建議;在交通運輸系統區分為軌道(鐵路及捷

    運)、道路(聯外及內、中、外三環環狀道路)及港埠系統,期將計畫結

    果供作為未來都市計畫擴大及通盤檢討參據。

    二、基隆市綜合發展計畫(基隆市政府,民國八十八年)

    該計畫目的在於整合各界意見,兼顧行政的現實,透過理性的分析以

    規劃可行的計畫方案,創造永續發展的基隆市。該計畫指出本市土地使用

    之主要展發課題包括:

    (一)缺乏藍圖及遠景的都市發展歷程,造成城市發展缺乏系統;缺乏民眾參與的都市計畫,致使都市發展無法順暢進行。

    (二)未能充分了解及利用環境資訊,導致土地不當利用;未能全面掌握並有效利用公有土地,影響市政發展步伐。

    (三)工業區未隨城市發展轉型,造成發展衝突;舊市區面臨發展瓶頸,限制基隆市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

    (四)礙於法令限制,未能充分發揮離島遊憩資源。 該計畫以「基隆市 2012 山海生態城」為土地使用部門之發展願

    景,以開創基隆市生態景觀新格局;完成基隆市整體機能改造;展現

    山海城市新氣象以及健全土地規劃開發行政組織等為四大主要目標。

    三、基隆港整體規劃(基隆港務局,民國八十三年)

    該計畫以民國八十七年為計畫年期,整體規劃目的在於檢討基隆港港

    埠設施運用情形、營運狀況以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研提改善方案及訂定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3

    發展目標,以提高服務水準並適應未來之需要。其主要計畫內容主要包

    括:

    (一)積極規劃北部新港,包括基隆港外海新港區擴建計畫。

    (二)改善聯外交通,闢建基隆港東、西岸港區聯外道路,規劃過港隧道工程。

    (三)改善港埠設施,闢建大型貨櫃集散站及停車場。

    四、觀光發展綜合計畫(基隆市政府,民國七十八年)

    該計畫以民國八十九年為計畫目標年,其主旨在配合政府發展觀光事

    業而研擬之綱要性、長期性、整體性之綜合發展計畫,其主要計畫內容包

    括:

    (一)創造基隆市獨特之風貌。

    (二)整理並擬定都市遊憩空間機能。

    (三)改善現有綠地公園設施機能,並研擬動線系統,以聯絡全市綠地及遊憩據點之網路。

    (四)遊憩據點之開闢,改善各區遊憩設施計畫之分配。

    (五)評估全市之觀光、遊憩資源及其品質。

    五、重大建設計畫

    (一)南港專案 配合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東延南港工程計畫,七堵調車場因功能

    轉變而須予重新規劃拓建,依據將交通部台北市區地下鐵工程處之規

    劃,於客運方面,新七堵車站將兼具縱貫線與北迴線之中間站、現有

    以松山站為起迄站之所有縱貫線高級列車之起迄站、基隆南下或欲往

    基隆之中轉站,上下車人次約為現況之 3-4 倍;而貨運方面作業則較現況大為減少且將水泥列車移至五堵;而新增原南港調車場之客車調

    車與維修業務,數量頗為龐大。

    (二)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 北二高主線由中山高速公路汐止附近分出經木柵、新店、鶯歌、

    竹東、而於新竹科學園區南緣接回中山高速公路,路線長約 85.5 公里,其中基隆汐止延伸線由汐止交流道分出,經基隆市七堵區,安樂

    區等地與基金公路交會,與西岸港區聯外道路與基金公路附近相互銜

    接。該道路對北部區域內整體交通運輸需求壓力有明顯減緩作用,對

    疏緩中山高及北部區域現有道路交通亦有明顯助益。尤其有助於基隆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4

    表 2-2 相關計畫綜理表

    計畫名稱 計畫年期 計畫內容

    基隆市整體發展綱要

    計畫

    至民國 106 年

    1.提出多核心構想的構想,期藉由核心區及三個副都心的多核心發展模式以解決基隆市目前所面臨之各項都市發展課題。

    2.對於住宅、商業及工業區變更區位及規模提出綱要性建議,期將計畫結果供作為都市計畫擴大及通盤檢討參據。

    基隆市綜合發展計畫 至民國 101 年 1.串連並復甦基隆市生態綠廊。 2.活化基隆河都會生態公園發展帶。 3.創造基隆市農漁村生活空間新風貌。 4.改善基隆市各居住小區生活機能。 5.振興基隆市各商圈整體發展。 6.研擬基隆市景觀審議規範。 7.研擬市港共榮圈振興方案。 8.劃設海洋生態國家公園。 9.成立土地規劃管理局。 10.設置 GIS 發展中心。

    基隆港整體規劃 民國 83 年 1.積極規劃北部新港,包括基隆港外海新港區擴建計畫。 2.改善聯外交通,闢建基隆港東、西岸港區聯外道路,規劃過港隧道工程。

    3.改善港埠設施,闢建大型貨櫃集散站及停車場。

    觀光發展綜合計畫 民國 78 年 1.創造基隆市獨特之風貌。 2.整理並擬定都市遊憩空間機能。 3.改善現有綠地公園設施機能,並研擬動線系統,以聯絡全市綠地及遊憩據點之網路。

    4.遊憩據點之開闢,改善各區游憩設施計畫之分配。 5.評估全市之觀光、遊憩資源及其品質。

    資料來源:彙整自各計畫書。

    港西岸港區及外海新港區之發展與聯外交通。

    (三)東西向快速道路萬里-瑞濱線工程 該計畫為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中十二條東西向快速道路之一,全長

    21.8 公里。預計由萬里沿濱海公路到基隆大武崙工業區接北二高,而後越過中山高速公路,經七堵調車場,接原定之基隆港東岸聯外道路

    出口,沿基隆河右側山坡至瑞芳,同時以隧道連接濱海公路的瑞濱地

    區,全線採四車道路寬 25 公尺設計。此道路工程計畫完成后可擴大基隆港區與附近現有之貨櫃場間運輸孔道,減少東岸碼頭區發展限

    制,提高基隆港聯外運輸作業效率。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5

    (四)基隆港西岸聯外道路工程計畫 該道路由西岸港工處附近起,至基金公路止,銜接北二高延伸本

    段工程,全長 3500 公尺,寬 22 公尺。本工程主要針對碼頭裝卸之貨櫃車運輸需求設計,並可提供基隆市外環道路規劃所需,利用此道路

    直接通往貨櫃集散場,避免貨櫃車進出市區道路行駛。

    (五)基隆港東岸聯外道路工程計畫 本工程計畫係針對基隆港東岸內陸運輸需求,配合貨櫃化運輸快

    速成長及未來東岸貨櫃碼頭增建之配合方案。本計畫由東岸起,至高

    速公路止,建一銜接高速公路之聯外道路工程,本工程主要針對東岸

    碼頭裝卸之貨櫃車運輸需求規劃,避免貨櫃車進出市區道路行駛。

    (六)西濱縱貫公路計畫 西部濱海縱貫公路計畫北部路段,起於基隆臺北縣市界,迄於關

    渡大橋,該計畫路線以現有之台 2 線為主,為環島濱海公路網計畫之一環,全長 60.6 公里。

    (七)基隆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 該計畫係以民國一百年為目標年,其主旨在透過一有系統之規劃

    並考量執行能力,改善基隆生活圈之交通系統,其計畫目標包括:

    1.改善基隆生活圈道路系統之瓶頸,提昇道路系統之服務水準。 2.確立道路功能分類,使各路段具備適當之易行性與可及性,俾作為道路闢建與管理之依據。

    3.建立各位階都市間聯繫路網,提昇地方中心之服務功能,均衡生活圈整體發展。

    4.配合第一期及第三期前三年公共社施保留地之取得與建設,配合生活圈道路系統,形成完整網路,改善都市交通。

    具體計畫內容包括臺五線南港至基隆段建設計畫,台 2 甲金山至臺北陽明山建設計畫,基隆暖暖至福隆公路建設計畫,106 縣道景美至雙溪建設計畫,102 縣道,102 甲改善為標準雙車道計畫。其中除台 5 線南港至基隆段建設計畫目前已完工外,其餘各計畫之建設時程需視核定時程而定。

    (八)省道台 2 號工程計畫 台 2 線萬里外環沿線海岸跨基隆港,至東岸接台二線工程,但該

    計畫需與基隆港過港隧道相互配合。該計畫如實施可使基隆港東西岸

    之交通便捷,並對新港未來之聯外交通提供另一項發展方向,並促進

    沿海地區之觀光發展。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6

    (九)基隆港過港隧道可行性研究 基隆港務局計畫於東岸第二貨櫃儲運中心興建-海底隧道至西岸

    第一,三貨櫃中心,貫通東西兩岸之貨櫃儲運中心,以舒解貨櫃車進

    入市區所造成之交通阻塞問題,該計畫已由港務局委託完成可行性評

    估,目前仍暫緩實施。該計畫如實施可使基隆港東西岸之交通便捷,

    並對東岸港區未來之聯外交通提供另一項發展方向。

    (十)基隆市區鐵路立體化計畫 配合基隆市整體發展及基隆港擴建計畫之需要,由臺灣省政府交

    通處辦理基隆市區鐵路立體化或郊區化之可行性研究,該計畫目前尚

    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建設時程未定。

    (十一)基隆市區捷運系統計畫 配合未來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南港線計畫,擬沿省道臺五線

    進入基隆市區,基隆市政府規劃東一、東二(聯絡信義區及中正

    區),西線(穿越中山區至大武崙)等路線,以基建立市區完整之大

    眾運輸系統,建設時程目前尚未確定。

    (十二)東岸中正高架橋道路延伸至東八、九號碼頭可行性研究 由於東岸港區聯外道路工程仍無法持續推動,研議中之過港隧道

    工程,又因牽涉的港區營運作業影響層面太大,尚待進一步研究。為

    分離港區道路交通及市區道路交通之一貫規劃目標,以減輕現有東岸

    中正路的交通負荷,同時提供較有時效性之改善計畫,研議於現有東

    岸港區圍牆兩側,構築高架橋梁道路直通中山高速公路之可行性,俾

    東岸碼頭區與高速公路間之進出車輛,不必經由現有中正路,減輕當

    地交通之負荷。

    (十三)基隆市輕軌運輸系統建設計畫 延續基隆市區捷運系統計畫進而進行輕軌運輸系統建設研擬,初

    步規劃四路線:東一線自基隆車站至海科館;東二線北起西十一碼

    頭,東南至田寮河東明橋;西一線西起安樂區之內寮,東至基隆車

    站;西二線南起七堵車站,北接西一線石皮瀨站。

    第三節 擴大及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主要計畫概念報

    告書

    該報告主要自蒐集分析研討現有資料、主辦單位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

    要求及意見同時提供新加坡都市規劃之經驗,對基隆市未來人口、產業、

    土地使用、交通運輸、觀光遊憩與社經發展需求作出推計,作為基隆市未

    來 25 年的土地使用、交通運輸、公共設施以及港埠發展之方向與策略指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7

    標,同時亦為本次擴大及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之根據。主要規劃

    內容包括:

    一、終極年人口總量之確立

    經瞭解基隆市民對未來實質環境的展望並分析未來產業結構之轉變,

    同時考量地形地勢之限制並尊重自然環境之機制,估算出一理想之人口容

    量後,再參酌基隆市歷年人口成長率以及各計畫對基隆市人口之預測後,

    確本計畫之終極年人口數為 58 萬人。

    二、經濟發展方向與策略

    經英國經濟學家奈杰爾.賀理斯博士(Nigel Harris)之預測,至終極年基隆市現有之產業結構將更偏重三級產業,其從業人口所佔之比例將由現

    有的 66%增至 74%,其成長部份主要來自台北市之金融業開發「後花園式」的新型金融中心以及觀光旅遊業之發展所致。

    三、空間發展架構確立

    空間發展上除合併原有五個都市計畫區,檢討目前土地使用分區不合

    宜之情況外,並在兼顧成長與保育之前題下研提擴大都市計畫部份土地之

    開發策略,俾作為研擬擴大及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之基礎。主要

    計畫概念報告書中所提出較具突破性的空間發展理念包括:

    (一)都市結構調整:將基隆市分為市中心區、七堵暖暖區、八斗子區以及大武崙區等四個主要生活區並調整都市人口分佈。

    (二)建立整體交通網絡:配合生活區之劃設整體規劃全市道路網並形成全市高速及快速公路網,以連接所有生活區。

    (三)市中心區改造:包括長程的新市政中心、舊市區歷史景觀的保留或再現、基隆港及和平島的規劃等。

    (四)土地使用重整:依人口成長情況增劃住宅區,同時建立商業中心階層以及公共設施配置標準,依空間層級配設相應之商業中心、

    公共設施以及基礎設施量;將運作上與住宅及商業活動互相干擾

    之倉儲區變更使用,將其集中於高快速道路交流道附近地區,以

    提昇其效率;工業區方面則以引進研究發展產業為主。

    (五)港埠配置調整:結合基隆市與基隆港之優勢,使兩者皆能於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永續發展,其主要之調整包括改善及提昇目前港區

    之布局與營運,提高貨櫃裝卸量、利用填海造地,於港區內局部

    填築,增加碼頭貨櫃場之堆積量、規劃東岸聯外道路替代路線方

    案,以有效減少穿越市區之貨櫃車;以及填築田寮河口比南之水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8

    域,作為水陸交通中心並藉以結合陸上及海上觀光事業。

    (六)全面實施容積控制:檢討土地限制條件、現況使用以及現行都市計畫內容,調整分派容積,並將新劃設住宅區與商業區納入容積

    管制。

    (七)開發許可制及整體開發單元:為落實該計畫,建議引用整體開發單元的方法鼓勵協力開發,以保持開發單元內公共設施及土地使

    用之完整性。

    四、建立健全的道路網

    建立一健全之道路網可解決基隆市當前所面臨之嚴重交通擁擠問題。

    該計畫於下列指導原則前題下,研擬一棋盤式道路網,將全市道路系統予

    以系統化:

    (一)充份考量自然環境之限制。

    (二)改善聯外及市區道路。

    (三)提昇全市及港口之聯外道路系統。

    (四)提供各生活圈間之聯繫,並配合土地使用規劃以滿足市民日常活動以及經濟發展之需。

    五、擬定港口提昇計畫

    該港口提昇計畫為一配合基隆市主要計畫概念圖的概念性計畫,建議

    分三階段提昇基隆港之功能,逐次將貨櫃碼頭之吞吐量由民國八十三年

    (西元 1994 年)之 2050 百萬 TEU 提昇為 6275 百萬 TEU 。

    第四節 原計畫概要

    本市現有五個主要計畫,其區位詳如圖 2-1 所示,茲分述如下:

    一、港口商埠地區主要計畫

    (一)實施經過 「港口商埠地區主要計畫」係沿用日據時期之計畫,曾於民國六

    十五年(西元 1976 年)年間辦理第一次通盤檢討計畫,並於民國七十年發布實施;其後因有感於基隆市發展之迅速,為使計畫配合都市

    實際發展腳步,乃於民國七十八年進行第二次通盤檢討作業,並於民

    國八十六年發布實施。

    (二)計畫範圍與年期 「港口商埠地區主要計畫」範圍包括基隆市行政轄區之中正區、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9

    仁愛區、信義區及中山區、安樂區之一部份,亦即包括中心商業區及

    其外圍山坡地、深澳坑等地區,計畫面積計 2663.20 公頃。

    本區計畫年期係配合北部區域計畫,以民國八十五年為計畫目標年。

    (三)計畫人口與密度 「港口商埠地區主要計畫」計畫人口為 300,000 人,居住密度共

    分為高、中、低三種密度,高密度地區主要分佈於現中心商業區一

    帶,人口密度每公頃 500 人;中密度地區分佈於高密度地區之外圍以及基隆河谷舊發展地區,人口密度每公頃 300 人;低密度地區主要分佈於港埠東側山坡地區、深澳坑等地區,人口密度每公頃 150 人。

    二、中山安樂八斗子地區主要計畫

    (一)實施經過 「中山安樂八斗子地區主要計畫」自民國六十五年(西元 1976

    年)發布實施後,為因應中山高速公路、基金公路、北部濱海公路等

    重大交通建設,以及八斗子漁港開發建設所引發之空間發展影響,乃

    據內政部頒布之「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進行第一次通盤

    檢討作業,並於民國七十二年發布實施;後又因應全市都市計畫分其

    分區及民意之要求,乃再依都市計畫法第二十六條及「都市計畫定期

    通盤檢討實施辦法」相關規定,辦理第二次通盤檢討,並於民國八十

    二年(西元 1993 年)發布實施。

    (二)計畫範圍與年期 「中山安樂八斗子地區主要計畫」面積計約 2231.80 公頃,範圍

    被「港口商埠地區主要計畫」切為二:以東為八斗子地區(包括八

    斗、長潭、砂子等三里,面積計 407.88 公頃);以西則為中山、安樂地區(包括協和、文化、永昌、永康、西康、外寮、中崙、內寮以

    及中和等八里,面積計 1823.91 公頃)。 本區原擬定計畫之計畫年期自民國六十二年(西元 1973 年)至

    民國八十二年(西元 1993 年);第一次通盤檢討後將計畫年期延至民國八十五年(西元 1996 年);第二次通盤檢討則以民國七十五年(西元 1986 年)為基年,民國八十五年(西元 1996 年)為計畫目標年,計畫年期為十年。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10

    圖 2- 1 基隆市原主要計畫區位示意圖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11

    (三)計畫人口與密度 「中山安樂八斗子地區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將計畫人口訂

    為 79,000 人,其中中山安樂地區為 49,000 人,八斗子地區為 30,000人,居住人口密度設為 158 人/公頃。

    三、七堵暖暖地區主要計畫

    (一)實施經過 七堵暖暖地區主要計畫係於民國六十三年(西元 1974 年)發布

    實施。其後基隆市政府為建立切合實際發展需要之都市計畫,乃依據

    「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有關規定,辦理本區主要計畫通

    盤檢討,並於民國七十年(西元 1981 年)發布實施。並於民國七十二年開始辦理第二次通盤檢討,於民國七十五年發布實施;並於該第

    二次通盤計畫發布滿五年後,因應全市都市計畫分區發展的需要及民

    意的要求,乃依據都市計畫法第二十六條及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之

    相關規定,辦理第三次通盤檢討並於民國八十六年發布實施。

    (二)計畫範圍與年期 本計畫區面積共計 2105.31 公頃,其範圍分兩部份,其中暖暖地

    區之計畫範圍(主要包括八西、過港、八堵、八南、暖暖、暖同、碇

    內、碇和、暖西等九個里及龍門、英仁、八德、長興里之一小部

    份),東至基隆市界,南至暖西里北端,西界七堵區,北與港口商埠

    區為鄰,計畫面積 761.61 公頃。七堵地區(主要包括七堵區之永平、富民及正光里的全部,另外包括八德、長興、鶯歌、永安、六

    堵、堵北、堵南里的大部及仁愛區及安樂區之小部份)北鄰基隆港港

    口商埠區,東隔暖暖地區與台北縣平溪鄉相鄰,西、南兩面達台北縣

    與基隆市界,西北界至南里、自強里,東南界至泰安里,計畫面積

    1343.70 公頃。 計畫年期以民國八十年為基年,計畫目標年仍為民國八十五年。

    (三)計畫人口與密度 七堵暖暖地區計畫人口為 111,400 人,平均居住密度每公頃 453

    人。其中七堵地區為 70,000 人,居住密度為每公頃 450 人。暖暖區為41,400 人,居住密度為每公頃 300-500 人。

    四、安樂社區主要計畫

    (一)實施經過 「安樂社區主要計畫」係於民國六十一年(西元 1972 年)發布

    實施,其計畫原意係將計畫區規劃為一自足式都市社區。民國六十六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12

    年市府為配合中央十二項重大建設、疏導市中心區人口以及解決違章

    住戶問題,乃實施區段徵收興建國宅;又為爭取時效,成立「基隆市

    安樂社區執行委員會」為最高決策單位,於是本計畫重新規劃設計與

    興建一併進行,俟後再補行都市計畫變更作業,誠係配合現況辦理檢

    討之工作,故第一次通盤檢討於民國八十一年發布實施迄今。

    (二)計畫範圍與年期 本計畫區面積共計 62.17 公頃,東距基隆市中心區 1.5 公里、南

    距八堵交流道約 1 公里,北距大武崙工業區約 2 公里,其範圍涵蓋大武崙溪之谷地平原及兩岸山丘,呈東西狹窄南北狹長之不規則形狀。

    本區東面及北面以中山安樂區都市計畫區為界,南面以七堵暖暖都市

    計畫區為界,西面和港口商埠部份都市計畫區為界。 計畫年期之訂定配合台灣北部區域計畫之計畫年期,以民國八十

    五年(西元 1996 年)為計畫目標年。

    (三)計畫人口與密度 安樂社區原計畫人口為 20,000 人,居住密度為每公頃 850 人,

    屬中、高密度,於第一次通盤檢討後將居住密度調整為 750 人/公頃。

    五、八斗子漁港特定區主要計畫

    (一)實施經過 「八斗子漁港特定區主要計畫」係台灣省農林廳漁業局為配合漁

    業發展需要,興建大型專用漁港而制定的特定區計畫,原計畫範圍僅

    包括八斗子漁港第一期工程地區及其附近一帶,於民國六十九年(西

    元 1980 年)發布實施。經四年後依都市計畫法第二十六條需予辦理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為適應未來發展需要並求計畫之完整性,乃辦理

    擴大特定區計畫,將北寧路以北之第二期工程地區納入計畫範圍,同

    時配合修定範圍內之部份中山安樂及八斗子地區主要計畫。 於民國七十四年完成辦理變更及擴大八斗子漁港特定區主要計畫

    及擬定細部計畫,並於民國七十七年完成釘樁測量,測量結果計畫道

    路與現況道路不符,防波堤、碼頭堤岸線實地亦與計畫圖不符,民國

    八十一年發布實施之第一次通盤檢討配合實際現況修正。

    (二)計畫範圍與年期 八斗子漁港特定區東以八斗子街為界,西南迄北寧路,東北至中

    油公司油庫與舊部落,北為堤防,計畫範圍總面積計 81.52 公頃。 本區計畫年期以民國七十五年為基期,民國八十五年為計畫目標

    年。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13

    (三)計畫人口與密度 八斗子漁港特定區計畫人口為 1,500 人,平均居住密度設定為

    330 人/公頃。

    六、原計畫土地使用計畫

    原計畫之土地使用分區劃設有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零星工業

    區、倉儲區、工商綜合區、行政區、宗教專用區、古蹟保存區、保存區、

    社會福利專用區、石油專業工業區、油庫專用區、石油專用區、醫療專用

    區、醫護特定區、漁港專用區、休閒漁業區、旅館區、遊樂區、露營區、

    交通事業專用區、汽車駕駛專用區、電廠專用區等使用分區。土地使用分

    區面積約 2,351.26 公頃,土地使用面積分配如表 2-3 所示。

    七、原計畫公共設施計畫

    原計畫劃設之公共設施包括:學校、公園、公園兼兒童遊樂場、綠

    地、兒童遊樂場、體育場、機關、市場、停車場、廣場、廣場兼停車場、

    社教機構、港埠、漁港、漁市場、加油站、變電所、污水處理場、垃圾處

    理場、自來水、下水道、抽水站、自來水瓦斯、電廠、郵政、電力事業、

    電信、水道、電路鐵塔、鐡路、道路等用地,面積約 1,551.76 公頃,面積分配如表 2-3 所示。

    八、原計畫交通系統計畫

    (一)鐵路系統 現有縱貫線鐵路以忠一路火出站為起點,向南經八堵、七堵等站

    南下,於七堵設有調車場;另有宜蘭線鐵路於八堵與縱貫線分歧,經

    暖暖、四腳亭等站向東通往瑞芳、羅東、宜蘭、蘇澳等地。

    (二)道路系統 道路系統大致以市中心區之棋盤式為中心向外輻射延伸,聯外幹

    道包括中山高速公路、北基公路、基金公路、基瑞公路、基濱公路、

    八瑞公路、麥金公路、貨櫃專用道及東西向快速道路(萬里-瑞濱)等;區內主要道路分東西向及南北向;次要道路則由主要道路分出,

    通達各社區鄰里,形成一完整路網。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2-14

    表 2-3 原計畫土地使用計畫面積分配表 使 用 別 變更前面積(m2) 佔全區面積 佔都市發展用地面積

    住宅區 14,243,571 18.69% 36.49%商業區 1,191,997 1.56% 3.05%工商綜合區 64,856 0.09% 0.17%工業區(零星工業區) 2,776,103 3.64% 7.11%倉儲區 1,981,308 2.60% 5.08%行政區 8,463 0.01% 0.02%古蹟保存區 129,608 0.17% 0.33%宗教專用區 1,864 0.00% 0.00%保存區 223,234 0.29% 0.57%醫療(護)專用區 82,151 0.11% 0.21%社會福利專用區 45,991 0.06% 0.12%漁港專用區 40,830 0.05% 0.10%休閒漁業專用區 111,470 0.15% 0.29%油庫專用區 157,503 0.21% 0.40%石油專用區 1,804,453 2.37% 4.62%旅館區 53,995 0.07% 0.14%遊樂區 84,261 0.11% 0.22%露營區 53,175 0.07% 0.14%交通事業專用區 29,834 0.04% 0.08%汽車駕駛專用區 11,496 0.02% 0.03%電廠專用區 416,453 0.55% 1.07%

    土地使用分區

    分區小計 23,512,616 30.85% 60.24%小學用地 845,282 1.11% 2.17%中學用地 577,268 0.76% 1.48%中小學用地 165,696 0.22% 0.42%高中職用地 707,085 0.93% 1.81%大學用地 833,844 1.09% 2.14%特教用地 22,005 0.03% 0.06%公園 2,565,804 3.37% 6.57%公園兼兒童遊樂場 2,013 0.00% 0.01%兒童遊樂場 17,483 0.02% 0.04%綠地(生態綠地) 131,284 0.17% 0.34%運動場 64,638 0.08% 0.17%體育場 152,729 0.20% 0.39%機關 1,093,252 1.43% 2.80%市場(含批發市場) 73,830 0.10% 0.19%停車場 77,213 0.10% 0.20%廣場(廣停) 5,590 0.01% 0.01%社教機構用地 280,165 0.37% 0.72%港埠用地 1,495,787 1.96% 3.83%漁港用地 31,335 0.04% 0.08%漁市場 18,394 0.02% 0.05%加油站 42,095 0.06% 0.11%變電所 25,695 0.03% 0.07%污水處理場 65,155 0.09% 0.17%垃圾處理場 265,344 0.35% 0.68%自來水用地 10,122 0.01% 0.03%下水道用地 2,365 0.00% 0.01%抽水站 11,923 0.02% 0.03%自來水瓦斯用地 319 0.00% 0.00%電廠用地 130,693 0.17% 0.33%郵政用地 6,244 0.01% 0.02%電力事業用地 4,218 0.01% 0.01%電信用地 109,630 0.14% 0.28%水道 3,484 0.00% 0.01%環保設施用地 18,694 0.02% 0.05%電路鐵塔 15,211 0.02% 0.04%鐵路 735,351 0.96% 1.88%道路(含高速公路及快速道路) 4,777,179 6.27% 12.24%堤防、海堤 57,432 0.08% 0.15%河川.河道 75,742 0.10% 0.19%

    公共設施用地

    公共設施用地小計 15,517,594 20.36% 39.76%

    都市發展用地

    合 計 39,030,210 51.22% 100.00%農業區 224,406 0.29% 保護區 27,474,036 36.05% 河川區 1,522,620 2.00% 水源特定保護區 67,789 0.09% 殯葬設施專用區 9,820 0.01% 墓地 2,379,916 3.12% 火葬場 5,844 0.01% 水域 446,417 0.59% 海域 2,891,962 3.80%

    非都市發展用地

    非都市發展小計 35,022,810 45.96% 非都市土地 2,151,378 2.82%

    總 計 76,204,398 100.00%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1

    第三章 發展現況分析

    第一節 自然環境

    本市位於臺灣本島東北端,基隆嶼及和平島屏障於北方,其餘各面環

    山,陸域外圍為台北縣所包夾;市界極東為棉花嶼(東經 122°6‘25“),極西為台北縣汐止鎮境界(東經 121°37‘28“),極南為台北縣平溪鄉境界(北緯 25°3‘10“),極北為彭佳嶼(北緯 25°37‘53“),全境計分中正、七堵、暖暖、仁愛、中山、安樂以及信義等七個行政區以及和平島、中山仔

    嶼、桶盤嶼(以上三島現已成為市區之一部份)、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等七屬島,陸域面積共計 132.76 平方公里,約占臺灣地區總面積的 0.37%。

    一、地形

    (一)山丘與河川 本市境內山岳分屬西北之大屯山支系以及東北的雪山山脈延伸二

    山系。河流穿流各山嶺間,略以獅球嶺與紅淡山為分水嶺,北屬基隆

    港水系,包括田寮河,旭川河及牛稠溪均流入基隆港;南屬基隆河水

    系,以流經境內基隆河為主,基隆河經暖暖與暖暖溪(其上游為東勢

    溪與西勢溪)會合,經八堵與大武崙溪會合,經連柑宅與草濫溪會

    合,經六堵與瑪陵坑溪會合,經五堵南與友蚋溪會合,基隆河流經市

    境全長約 13 公里,為本市主要水源。

    (二)海岸與港灣 本市北濱太平洋,海岸線長且曲折,全長約 30 餘公里(不包括

    基隆嶼、花瓶嶼、棉花嶼及彭佳嶼諸島嶼海岸),北面海灣地形顯

    著,在八斗子、八尺門、基隆港、外木山澳、井水澳以及大武崙澳等

    海灣,其中以基隆港形勢最佳,港面水域大而深,為天然良港,現為

    國際港。基隆港分內外港,以仙洞防波堤為界,界南屬內港,寬約

    300 至 400 公尺;界北屬外港,寬長各約 2,000 公尺。除基隆港外,八斗子、八尺門、外木山澳及大武崙澳等皆已建成小型漁港。

    (三)地勢與坡度 本市土地(不包括基隆、花瓶、棉花及彭佳諸嶼)除鄰基隆港及

    河谷屬平原外,餘為丘陵地形。高程屬 50 公尺下者,面積約3,381.65 公頃(包括河川地);50 至 100 公尺間者,面積約 3,172.75公頃,兩者約占全市面積 50%強,餘均在百公尺以上,最高可達 700餘公尺,50 公尺以下土地沿港區及各河川兩岸地區分佈。

    本市丘陵地多而平地少,全境土地坡度在 5%以下者,集中於港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2

    區及基隆河沿岸地帶,唯面積有限且為建成區;坡度在 30%以上者約占全市面積之 60%強,分布於全市各區,較不適宜都市開發利用;而坡度在 10%至 30%間者,分布廣而少集中,多與 30%以上坡地相混,其中面積較大而集中者,有內外木山、深澳坑及瑪陵坑一帶,其

    地勢均在 100 公尺以下,可考慮規劃為低密度發展使用。

    (四)地質 本市位於大屯火山群之間,境內之地層主要為形成於兩百萬年前

    左右第三紀中新世的沉積地層以及小部分之臺地堆積層。地層大都是

    東北-西南走向,以其沉積環境可分成屬海相的大寮層與南港層,以

    及屬陸相的五指山層、木山層以及石底層,此岩層之生成均為沉積作

    用所造成,其構造均為砂,頁岩互層。 本市地層之區位分布,以基隆河河谷之帶狀臺地堆積層為中心,

    分隔成對稱的南北二部分;基隆河以北及以南地層為以東北-西南走

    向漸次出現南港層-石底層-大寮層-木山層-五指山層等帶狀之地

    層分布。 基隆地區斷層帶之延伸方向大致與地層相同,為東北-西南走

    向,其分布亦與兩地層的交界處相依,其中以基隆河南岸地區較為密

    集,基隆斷層正好從中攔腰而過,將基隆市分成南北兩半,以北則僅

    有一沿著大寮與石底層交界處之嵌腳斷層經過。 本市煤礦礦脈與礦區之分布隨著木山與石底層之走向而行,與煤

    層之露頭相依呈帶狀分布,由大武崙到瑪陵、友蚋、信義區沿著田寮

    河南岸到七堵區中部,此二帶狀區域為礦坑結集區,其餘在暖暖有零

    星分布,到目前大半已荒廢或關閉。煤礦區所造成之坡度不穩定性可

    能招致地質災害,其中尤以木山層與石底層分布地帶多為地質潛在災

    害嚴重地區,於整體土地規劃利用時應考慮其開發限制。

    (五)土壤 本市之土壤以幼黃壤、黃壤、沖積土與紅壤等四類為主,其中以

    紅壤分布最少,僅出現於基隆市東界之基隆河河谷南岸一小部分;黃

    壤分布於五堵、八堵之基隆河南岸一帶以及八斗子南方附近;分布最

    廣者為幼黃壤,除分布於港區及基隆河河谷平原外,更廣見於其餘山

    坡地,以上三類土壤肥力及有機質含量皆不高,不利農業發展;適合

    發展農業之沖積土大多分布於基隆河河谷平原一帶。

    (六)氣候 本市位於亞洲季風區,季風為影響氣候之最大決定因素:夏季西

    南季風帶來大量雨水,為暖濕型氣候;冬季東北季風強烈且寒冷,經

    過臺灣時為北部帶來豐沛雨量,因而出現冷濕氣候型態。除季風因素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3

    外,本市氣候亦受地形及地理位置因素之影響,年降雨天數約 200 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超過 3,700 公厘,終年多雨且潮濕,各月降水量並無明顯差異,強烈的東北季風不僅濕冷,也增加波浪的強度,此點

    對基隆港的營運具有相當程度之影響,其歷年氣溫及雨量詳如表 3-1及表 3-2 所示。

    近十年基隆市年平均氣溫為攝氏 22.9 度,六月至九月為氣溫較高月份,平均約為攝氏 28.2 度,冬季受東北季風侵襲一月和二月為較冷月,平均溫度只有攝氏 16.5 度左右,本區因雨量多,降雨日數長,使得相對濕度較大平均高達 80%;颱風為臺灣地區重大天災害發生原因之一,平均每年約有 7 個颱風對臺灣造成影響,其中有 2-3 個會對基隆造成直接或間接之影響,颱風所帶來的災害,對於依山而

    居,靠海為生的基隆市而言,有著更大之潛在環境災害威脅。

    (七)生物 本市範圍涵蓋海域及陸域兩大部份,生物資源豐富。據內政部營

    建署之研究報告指出,基隆海岸地區之魚類共有 40 種以上,其中以藍雀鯛、鰈魚、鱘科魚類以及降頭科魚類數量為最多;軟體及節肢動

    物則共有 60 種左右,其中各種珊瑚、海膽、寄居蟹、海葵等數量相當龐大,其中以龍蝦最具經濟價值;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其他特有種之

    生物存在。 陸域方面動物以鳥類族群為最為龐大種類亦最多,共計約 60

    種,其中魚類 13 種、爬蟲類 15 種、蝶類 20 種,而哺乳類約 10 種;至於植物方面,因基隆地區擁有大片之山坡地,植物族群以及數量皆

    相當豐富,共計約有 90 科,200 餘種植物,其中數量及族群以相思樹為最大,接近萬里一帶以人工林及次生林為主;至於特有種方面,則

    以產於紅淡山之紅淡樹最為著名;林相方面,以混雜林及闊葉林所占

    之面積最大,其次為相思林,而以人工林所占之面積為最少,但目前

    由於山坡地之墾伐情形相當嚴重,天然林相之保存亦受到明顯的威

    脅。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4

    表 3-1 基隆市近十年(89—98 年)氣溫變化概況表 單位:℃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表 3-2 基隆市近十年(89—98 年)雨量變化概況表 單位: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1 16.9 17.6 16.0 16.2 15.5 14.8 16.5 16.5 15.8 15.5 16.12 16.1 17.6 17.2 16.9 17.8 15.1 16.7 17.8 14.2 19.0 16.83 17.7 18.5 20.7 17.9 17.3 16.2 17.7 19.0 18.6 18.0 18.24 20.8 21.6 23.0 23.0 21.6 21.8 22.3 20.6 21.9 20.8 21.75 24.7 24.8 25.7 24.5 25.5 25.0 24.6 25.5 24.4 24.2 24.96 27.3 28.1 27.7 26.7 26.7 27.4 27.4 27.3 27.2 27.4 27.37 29.0 29.4 29.2 30.4 29.0 28.8 29.5 30.0 29.3 29.4 29.48 28.1 29.4 29.3 29.8 28.7 28.6 28.7 28.5 29.4 28.9 28.99 26.5 26.5 27.1 28.3 26.8 27.6 26.3 26.8 27.4 28.1 27.1

    10 25.3 24.1 24.6 24.3 22.7 24.4 24.6 23.8 25.1 23.8 24.311 21.9 20.8 20.8 21.9 21.5 22.4 22.1 20.2 21.4 20.9 21.412 19.7 18.0 18.6 17.5 18.5 16.0 18.4 18.7 18.1 16.9 18.0

    每年均溫 22.8 23.0 23.3 23.1 22.6 22.3 22.9 22.9 22.7 22.7 22.9

    96 97 9889 90 91 月均溫92 93 94 95

    1 313 309 177 138 180 407 393 429 474 446 3272 838 220 146 102 296 605 307 111 466 239 3333 298 228 205 144 449 351 272 356 151 297 2754 462 180 101 203 222 56 342 204 215 151 2135 121 420 98 213 232 596 494 109 341 75 2706 355 186 320 225 134 209 318 662 146 403 2967 246 116 273 0 190 256 88 15 182 65 1438 289 69 89 85 374 392 224 296 27 212 2069 55 1,311 211 141 680 475 493 386 853 472 508

    10 861 90 295 169 443 476 75 378 327 611 37211 1,070 156 358 644 196 139 237 946 363 480 45912 496 358 337 92 491 280 482 173 130 203 304

    年雨量 5,404 3,642 2,607 2,156 3,886 4,241 3,724 4,064 3,674 3,655 3,705

    96 97 9889 90 91 平均9592 93 94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5

    第二節 發展沿革

    本市歷明代之萌芽、清代之自然發展形成、日據時代之有計畫發展、

    光復後之快速成長乃至於民國六十年代開始之穩定成長時期等階段,逐漸

    發展至今日之規模。茲概要說明都市成長歷程如下:

    一、明代萌芽時期

    本市早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一部,活動範圍限於大沙灣一帶(今

    中正路安瀾橋、祥豐街口一帶),明天啟六年(1626 年),西班牙人占據社寮島(今和平島)西南地區,構架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設炮台、建教堂、創學校、築沿基隆河至臺北河至臺北盆地道路,並計畫以此為基地

    發展對大陸貿易。荷蘭人於明崇禎十五年(1643 年)驅逐西班牙人竊居該地,明永曆二十一年(1667 年),鄭經派兵攻取基隆,惟迄鄭克爽降清時(1682 年),漢人仍未移居基隆,本階段的發展範圍,僅限於大沙灣及和平島西南地區。

    二、清代自然形成時期

    此階段自康熙二十二年至光緒二十一年(1682-1895 年),經此二百餘年,本市都市發展重心由大沙灣及和平島轉移至旭川河兩岸(即今之基隆

    忠二路與忠三路之間的孝一路),此階段都市發展全賴民間財力投資,執

    政者未加以計畫,故街廓全是自然發展,尚無整體系統可言。

    嘉慶初年開闢基隆至宜蘭的道路,咸豐十年(1860 年)簽訂天津條約,基隆正式開放為商埠;光緒十年(1886 年)架設基隆福州間海底電線及基隆臺北間電線。光緒十三年至十七年(1887-1891 年)完成基隆--臺北鐵路及開闢基隆港計畫。此一階段本市的發展重心由大沙灣、和平島移至

    旭川河西岸,漸東向延伸至田寮河兩岸,得力於煤礦的開採與天然港灣之

    利,因而奠定了後來港都的發展雛形。

    三、日據時代有計畫發展時期

    此階段自光緒二十二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896-1945 年),基隆市的都市發展方向、型態與性質等均有極大改變,此階段的發展由政府有計畫的管

    制,都市範圍亦較前擴大數倍。日據初期,日人針對發展現況,擬訂「市

    街改正計畫」,將狹小零亂街道,作有系統整建,並配合建港計畫,擬訂

    基隆市都市計畫,至光復前後,本市都市建設已具當規模,其發展方向除

    旭川河河港東岸漸進單線發展外,港西岸、田寮河兩岸、以及基隆河沿岸

    的八堵、暖暖等地均迅速發展。

    本市能迅速發展主要得力於港埠的影響,日人建港並將原有彎曲港區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6

    改為平直,使都市土地利用價值提高;同時浚深海域,對於基隆市的貿易

    運輸及就業等方面有極大貢獻;此外,造船廠及肥料工廠的創設對奠定基

    隆市的工業基礎頗具影響;而自來水、電力以及海水浴場等設施之建設對

    都市公共設施系統有深遠的影響;八堵至瑞芳鐵路之貫通則提昇本市對外

    交通之便利性。

    此階段因建港計畫配合實施都市計畫,促使都市範圍及於沿港區平地

    及田寮河兩岸地區,本市都市結構漸趨健全。

    四、光復後快速成長時期

    民國三十年至五十八年間(1946-1969 年)初期政府致力於整修遭受轟炸破壞的港口,逐漸恢復基隆港舊觀,爾後因經濟發展快速,對外貿易

    大增,港口設施不敷使用,因此不斷擴建基隆港。由於工商繁榮且人口大

    增,都市土地不斷擴大,鄰近港區平地邊緣的山坡地,亦迅速發展為都市

    用地,且有深入山區的趨勢。

    五、穩定成熟時期

    此階段自民國五十九年(1970 年)迄今,基隆市的發展趨向緩慢,人口社會增加率呈現負值,甚至在民國六十六、六十九年、七十四年三年度

    的人口出現負成長,產業發展亦趨停滯,但於同期基隆港擴建及改善計畫

    繼續實施,港口營運仍然成長,此一現象顯示基隆市的發展已漸趨飽和,

    基隆港對基隆市發展的影響已產生實質變化。

    此階段基隆港的擴建工程包括改建貨櫃碼頭、碼頭陸上設施、航道及

    港池建設、增添改善船機設備、拓寬中山三路以改善西岸港區交通,正濱

    漁港改為商港、興建港區東西兩岸內陸快速道路分別連接高速公路以及計

    畫於基隆港外西側至野柳間水域興建超級深水港的基隆新港計畫(尚在規劃中)等,港口吞吐由原來的 700 萬噸激增至 8,600 萬噸,而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的完成使基隆市聯外交通更形便利,同時也擴大了本市都市發展範

    圍,然而因地形限制,可供發展用地很少,乃使基隆市的發展至相當程度

    後,便趨於停滯。

    此外安樂新社區、八斗子地區、七堵暖暖地區以及大武崙工業區的開

    發,對於提供居住及工商業發展頗有助益,但本市目前可供都市使用而條

    件較佳之用地均已用盡,其餘可供都市用地者皆為條件甚差或零星的平

    地,因此,發展用地缺乏確為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限制。

    現階段本市已呈現成熟飽和發展狀態,市與港的成長互動關係因外部

    因素之影響而逐漸不明顯,如何掌握外在因素變遷之契機,調整市港角色

    與互動模式,謀求永續互惠發展,實為現階段市與港當局應努力之重任。

    而隨著現行都市計畫擬訂年代已久遠,時空多有變遷,重新檢討擴大修訂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7

    主要計畫以作為本市都市發展指導藍圖確有必要。

    第三節 人口分析

    人口為都市規劃之基礎,分析本市各時期人口變遷、成長及分佈的情

    況,可瞭解地區發展之趨向與需要,進而作為用地與設施供給之準據。

    一、成長與變遷

    配合本市發展演變,本市人口之聚集與變遷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發跡時期 配合煤礦礦脈之開採以及天然港灣之區位,使得明、清兩時期所

    形成的聚落,皆分布於基隆港灣的附近,如大沙灣、社寮島(今和平

    島)西南、旭川河兩岸以及煤礦區附近(如暖暖溪東岸)。由於港區

    和礦區所提供之的工作機會,需要大量青壯勞力,且因清朝曾實施海

    禁,不准攜眷來臺,故此期基隆的人口結構以青壯年男性居多,而人

    口成長的來源也以外地遷入為主,基隆本地的自然成長則非常遲緩。

    到西元 1885 年時,基隆全市的人口僅 7 千餘人。

    (二)增長時期 由於港區及礦區的勞動人口生活所需,衍生其他產業逐漸發展。

    農業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由基隆河系所形成的河谷平原提供了良好的

    農業發展用地,因此日據時代的人口除了分布於港區附近外,以基隆

    河系沿岸的七堵、八堵及暖暖發展最快,而人口總數也高達 10 萬 7千人;光復初期,人口繼續向碇內、過港、北五堵、五堵南及草濫等

    聚落發展。 至政府遷臺以後,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港口的功能被擴充,港

    區因此聚集了更多勞動人口。由於大陸移民及政策鼓勵生育,本市人

    口迅速增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 年)時,全市僅有 7 萬 6 千人,而在民國三十四至三十八年間,湧入了 6 萬 3 千人,增加近一倍人口,此後每年的人口成長率,亦在 2.7%以上,到了民國五十八年底,人口已至 31 萬 8 千人,本市原已不多的平原地區到此時期幾已被開發殆盡。

    由於此時期人口暴增,開發壓力強大,平原地區已不敷需求,開

    始往基隆港區周圍的緩坡地開發,如仙洞地區即為此時期所開發。

    (三)穩定時期 民國五十九年(1960 年)以後,本市的人口不再快速成長,煤

    礦的停採,使得暖暖等地區的發展停滯;而港區逐步自動化,不再需

    要大量勞力,也使得基隆市中心的人口出現外流的情況。因此,目前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8

    基隆市的人口結構,男女性比率已逐漸接近,且與臺灣地區其他縣市

    一樣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 本市目前(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人口總數為 388,321 人,人口

    分布有郊區化現象,市中心區如中正、中山、仁愛三區的人口呈負成

    長,而安樂、信義、七堵、暖暖四區的人口呈正成長,顯示山坡地不

    斷開發的事實,例如大武崙、外木山、深澳坑以及瑪陵一帶,目前皆

    面臨沉重的開發壓力;由於北二高之規劃興建,市郊的暖暖、安樂、

    七堵等地,都有大宗的建築工地推出,其中又以麥金路及基金路沿線

    的開發最密,人口變遷詳如表 3-3。

    二、分佈與密度

    依民國 98 年 12 月資料顯示,基隆市之人口密度(以總人口數除以全市總面積計)約 2,925 人/平方公里;就個別行政區觀之,以仁愛區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1,905 人為最高,中正區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5,508 人次高,密度最低者為七堵區,其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986 人,詳表 3-4。

    人口密度之差異源於各區自然環境以及實質環境條件之不同,然而都

    市規劃應著手改善紓解人口密度過高所產生之環境壓力,以確保都市生活

    品質。

    三、結構分析

    (一)年齡組成 就人口之年齡組成而言,0-14 歲人口由民國八十八年佔總人口的

    20.86%,至民國九十七年則減為 15.76%;年齡介於 15 歲至 64 歲人口則由 70.68%增為 73.47%;而 65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則由 8.63%增為10.77%,顯示本市人口已明顯邁向高齡化結構。

    以扶養率的變化觀之,民國八十八年之扶養率為 41.47%,至民國九十七年則降為 36.11%,詳表 3-5。

    由於本市人口自然成長率逐年減少且扶養率逐年下降,顯示出高

    齡化社會將提前來臨,故都市之規劃應預為考量高齡社會之相關設施

    用地。

    (二)戶量及性比例 近十年來本市之戶量由民國八十九年之 3.00 人/戶,至民國九十

    八年則減為 2.66 人/戶,由此一戶量變化可知家庭結構漸朝小家庭為主的模式,小家庭結構之下市民生活之所需如幼教托育等需求應予重

    視;就人口性比例分析,男比女之比例由民國八十九年之 105.1:100至民國九十八年變為 101.8:100,顯示兩性比例日益相近。詳表 3-6。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9

    (三)教育程度 由人口教育程度分析可瞭解當地人口素質並略知當地對於文教用

    地之需求,由表 3-7 之分析可知,本市市民之教育水準逐年提高,自民國八十八年至九十七年,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之人口由 17.32%提升為 32.90%,高中(職)教育程度人口則由 38.56%略減為 36.76%,而不識字之人口則由 4.92%降為 2.14%,足見因應教育水準提升,都市之規劃除傳統上應留設足夠的中小學用地外,高級中學等級以上之學

    校用地之提供更應進一步予以重視。

    表 3-3 歷年人口變遷表 自然增加(人) 社會增加(人)

    年別(民國) 總人口增加數(人) 增加數 出生數 死亡數 增加數 遷入數 遷出數

    89 3,224 2,709 5,051 2,342 515 30,270 29,75590 2,541 1,628 4,012 2,384 913 31,342 30,42991 484 1,314 3,790 2,476 -830 32,330 33,16092 792 882 3,344 2,462 -90 27,565 27,65593 95 627 3,184 2,557 -532 26,268 26,80094 -610 375 3,015 2,640 -985 29,112 30,09795 -1,094 515 3,004 2,489 -1,609 30,348 31,95796 -236 341 2,943 2,602 -577 24,148 24,72597 -1,418 107 2,754 2,647 -1,525 23,257 24,78298 -658 7 2,584 2,577 -665 23,251 23,916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民政局

    表 3-4 民國 98 年 12 月底各區人口分佈及人口密度表 地區別 人口數(人) 總面積(平方公里) 密度(人/平方公里) 中正區 56,247 10.2118 5,508.0

    七堵區 55,496 56.2659 986.3

    暖暖區 38,095 22.8283 1,668.8

    仁愛區 50,400 4.2335 11,905.0

    中山區 51,574 10.5238 4,900.7

    安樂區 84,859 18.0250 4,707.9

    信義區 51,650 10.6706 4,840.4

    總 和 388,321 132.7589 2,925.0 資料來源:基隆市主計處網站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10

    表 3-5 扶養率及老年化指數表 年別 0-14 歲 15-64 歲 65 歲以上

    (民國) 人數(人) 比例 人數(人) 比例 人數(人) 比例 扶養率*

    88 79,667 20.68% 272,278 70.68% 33,256 8.63% 41.47%

    89 79,569 20.49% 274,649 70.71% 34,207 8.81% 41.43%

    90 78,924 20.19% 276,626 70.75% 35,416 9.06% 41.33%

    91 77,548 19.81% 277,560 70.91% 36,342 9.28% 41.03%

    92 75,068 19.14% 280,015 71.39% 37,159 9.47% 40.08%

    93 72,962 18.60% 281,270 71.69% 38,105 9.71% 39.49%

    94 69,931 17.85% 282,487 72.11% 39,309 10.03% 38.67%

    95 67,198 17.20% 283,153 72.49% 40,282 10.31% 37.96%

    96 64,533 16.53% 284,717 72.93% 41,147 10.54% 37.12%

    97 61,293 15.76% 285,787 73.47% 41,899 10.77% 36.11%

    *扶養率=(0-14 歲人口數+65 歲以上人口數)/15-65 歲人口數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民政處

    表 3-6 歷年人口、戶數、戶量及性別分析表 年別 總人口 戶數 戶量 男 女 性比例

    (民國) (人) (戶) (人/戶) (人) (人) (男/女)*100

    89 388,425 129,497 3.00 199,061 189,364 105.1

    90 390,966 132,196 2.96 199,989 190,077 105.2

    91 391,450 134,470 2.91 200,060 191,390 104.5

    92 392,242 136,642 2.87 200,233 192,009 104.3

    93 392,337 138,572 2.83 199,972 192,365 104.0

    94 391,727 140,026 2.80 199,389 192,338 103.7

    95 390,633 140,816 2.77 198,383 192,250 103.2

    96 390,397 142,640 2.74 197,788 192,609 102.7

    97 388,979 144,212 2.70 196,877 192,102 102.5

    98 388,321 146,136 2.66 195,932 192,389 101.8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民政處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11

    表 3-7 十五歲以上現住人口教育程度統計表 年度 大專

    (民國) 總計

    (以上)高中(職) 初中(職) 小學 自修 不識字

    305,534 52,909 117,814 57,126 60,008 2,656 15,021 88

    100.00% 17.32% 38.56% 18.70% 19.64% 0.87% 4.92%308,856 59,891 118,967 54,968 58,080 2,607 14,343

    89 100.00% 19.39% 38.52% 17.80% 18.80% 0.84% 4.64%312,042 68,249 117,697 53,010 56,894 2,467 13,725

    90 100.00% 21.87% 37.72% 16.99% 18.23% 0.79% 4.40%313,902 74,062 117,475 51,537 55,530 2,336 12,962

    91 100.00% 23.59% 37.42% 16.42% 17.69% 0.74% 4.13%317,174 89,367 119,197 46,886 50,593 1,936 9,195

    92 100.00% 28.18% 37.58% 14.78% 15.95% 0.61% 2.90%319,375 93,491 119,085 46,945 49,299 1,831 8,724

    93 100.00% 29.27% 37.29% 14.70% 15.44% 0.57% 2.73%321,796 97,166 119,867 46,539 48,176 1,738 8,310

    94 100.00% 30.19% 37.25% 14.46% 14.97% 0.54% 2.58%323,435 100,385 120,069 46,167 47,270 1,706 7,838

    95 100.00% 31.04% 37.12% 14.27% 14.61% 0.53% 2.42%325,864 104,271 120,461 45,775 46,336 1,619 7,402

    96 100.00% 32.00% 36.97% 14.05% 14.22% 0.50% 2.27%327,686 107,815 120,445 45,520 45,374 1,534 6,998

    97 100.00% 32.90% 36.76% 13.89% 13.85% 0.47% 2.14%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民政局

    第四節 產業結構暨發展

    本節之分析主要在於瞭解本市主要產業的成長變遷以及所衍生的空間

    分布、規模大小以及經營型態等現象,俾助於都市產業發展用地之規劃。

    一、產業結構分析

    基隆市為一海港都市,港口直接產生貨運及交通運輸等經濟行為,對

    基隆市產業及經濟具有相當程度之影響,以歷年各級產業登記家數變遷情

    形來看,詳如表 3-8,由歷年產業結構的變遷觀之,一二級產業比重有逐年降低之趨勢,三級產業之比重則持續的提高,為基隆市最重要的經濟活

    動,參見表 3-9。

    二、重要產業發展與分布

    (一)一級產業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12

    1.農業 基隆土壤多為紅壤及土壤,肥沃度普遍不高,高溫多雨的

    氣候,也使得土壤酸性度高,較不適農作。主要耕地多分布於

    基隆河一帶,即七堵區與暖暖區,近來因耕地面積減少且自然

    環境條件欠佳發展受限,農業不發達。 2.漁業

    基隆市北面濱海,海灣優良,漁港建設為全島之冠,就漁

    業型態而言,屬典型的海洋漁業,可分遠洋,近海及沿岸三種

    類型;漁場為和平島、八斗子、外木山、大武崙等附近海面以

    及北部的遠洋漁場(東海)。

    (二)二級產業 基隆之山地多,土地資源有限,工業相對於北部區域各縣市而言

    不甚發達,民國六十五年以後,金屬製造業因與基隆港的營運有著密

    切的關連,已成為基隆市最重要產業。主要工業區包括六堵工業區,

    大武崙工業區及和平島造船工業區,其中和平島以造船工業為主,配

    合漁業需要有冷凍製冰等工廠,分布密集,但規模不大。 至於礦業部分,基隆市之礦業全為煤礦,屬於第三紀之中新世紀

    之木山層或石底層,基隆礦區自明末於八尺門(今基隆港東北側;和

    平島對岸一帶)開採以來,經歷日據時期有計畫之開採,迄今已百

    年;依近幾年之生產記錄,基隆市之煤礦開採逐年下降,若基於經濟

    因素之考量,未來必將停止開採。 在一、二級產業的幾項主要行業中,除了漁業之外,煤礦業及農

    業已幾乎不再占有重要分量,而一級產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之比例亦

    將逐漸降低,同時因為基隆擁有的海洋資源及海港設施,漁業將持續

    占有一級產業之重要產值。

    (三)三級產業 1.批發及零售業

    基隆市是一港口都市,港口及其附近地區自然成為商業最

    繁盛之地,全市 70%之商業區分布於此,並以仁愛區、中正區密度最高,除港口商埠外,在沿基隆河河谷之重要道路兩旁及

    地方之住宅社區內也有零星分布。 2.運輸倉儲業

    基隆港腹地現擁有倉庫 35 座及堆貨場 28 座,大部分已充分使用,貨櫃集散場大致分布在臺五線公路,瑞芳、七堵及暖

    暖地區,其中以臺五線北基公路鄰五堵地區最密集;貨櫃集散

    場與住宅區,工業區混雜配置,造成都市土地使用紊亂與居民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13

    生活環境之惡化。

    由上可知,基隆市在民國 89 年至 98 年間,服務業比例逐年上升,呈現正成長趨勢。

    表 3-8 歷年各行業登記家數一覽表

    單位:家數

    度 總計

    農、林、

    漁、牧、狩

    獵業

    礦業及土

    石採取業 製造業

    水電燃氣

    業 營造業

    批發零

    售、住宿

    餐飲業

    運輸倉儲

    及資訊通

    信業

    金融保險、

    不動產及技

    術服務業

    其他服務

    89 10,482 64 2 359 4 753 6,400 1,490 430 980

    90 11,097 61 3 229 1 898 6,887 1,435 446 1,137

    91 11,533 57 4 231 0 949 7,247 1,430 363 1,252

    92 10,479 56 4 179 0 821 6,650 1,219 300 1,250

    93 10,744 56 4 167 0 901 6,777 1,217 319 1,303

    94 10,810 56 5 157 1 1,007 6,696 1,217 327 1,344

    95 10,941 59 6 154 2 1,100 6,643 1,219 317 1,441

    96 10,961 56 5 154 37 1,132 6,585 1,288 602 1,102

    97 10,920 54 6 155 45 1,183 6,477 1,284 611 1,105

    98 10,957 55 6 152 52 1,174 6,554 1,269 555 1,140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 擴大暨變更基隆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

    3-14

    表 3-9 歷年各行業登記家數比例表

    年度

    農、林、

    漁、牧、

    狩獵業

    礦業及土

    石採取業 製造業

    水電燃氣

    業 營造業

    批發零

    售、住宿

    餐飲業

    運輸倉儲

    及資訊通

    信業

    金融保險、

    不動產及技

    術服務業

    其他服務

    89 0.61% 0.02% 3.42% 0.04% 7.18% 61.06% 14.21%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