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44 卷第 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44 , No.3 2017 5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 SocialSciencesEdition ) May , 2017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沈建峰 a , b , 巴登尼玛 b ( 四川师范大学 a. 体育学院, 成都 610101 ; b. 教育科学学院, 成都 610066 )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010-2014 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趋势与所毕业 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 并对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访谈, 结果显示: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于自主创业企事业 单位”, 大多数毕业生对现阶段工作不满意, 表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分析发现, 如果就业 期望与实际就业一致, 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高; 如不一致, 则满意度低; 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相比, 对工作的满 意度高, 但是用人单位对跨专业学生的满意度低; 就业去向为继续深造的毕业生, 就业满意度最高2006 年至 , 课程设置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 依然将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之间课程 总学分设置差异不显著, 但部分体育类院校选修课所占比重要明显高于师范类院校, 各校在科研及统计学方面课 程设置比例较低分析发现, 体育教育训练学毕业生就业趋势社会需求与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存在冲突, 就业趋 岗位技能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冲突, 跨专业学生的能力特征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冲突针对这些冲突, 提出契 合路向为: 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调整, 由以前的为高校培养教学训练和科研人才转向中小学以及社会需要的综合 人才; 增大选修课程比重, 实行跨学科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上注重提升学生教学能力, 并强化考核效度; 培养单位要 注重导师队伍建设, 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关键词: 体育教育训练学; 硕士毕业生; 课程设置; 就业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315 ( 2017 ) 03-0108-11 收稿日期: 2016-03-08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 TY201120 )。 作者简介: 沈建峰( 1974 —), , 陕西西安人,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为学校体育学; 巴登尼玛( 1958 —), , 四川丹巴人,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教育文化学多元文化教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育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 种方式, 体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的作 用越来越大,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 由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在我国体育学研究 生教育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 担当着为我国培养大 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学训练研究人才的使 [1] ,“ 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我国全民健 身计划( 2011-2015 )》 和奥运争光战略能否顺利实 [2] 因此, 加强对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设置与学 生就业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对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体 育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的进一步提升有现实意义8 0 1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 Upload
    others

  • View
    3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第44卷第3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4,No.32017年5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May,2017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沈建峰a,b,巴登尼玛b

(四川师范大学a.体育学院,成都610101;b.教育科学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2010-2014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趋势与所毕业

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并对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访谈,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于“自主创业”与“企事业

单位”,大多数毕业生对现阶段工作不满意,表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分析发现,如果就业

期望与实际就业一致,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高;如不一致,则满意度低;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相比,对工作的满

意度高,但是用人单位对跨专业学生的满意度低;就业去向为“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2006年至

今,课程设置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依然将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之间课程

总学分设置差异不显著,但部分体育类院校选修课所占比重要明显高于师范类院校,各校在科研及统计学方面课

程设置比例较低。分析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毕业生就业趋势、社会需求与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存在冲突,就业趋

势、岗位技能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冲突,跨专业学生的能力特征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冲突。针对这些冲突,提出契

合路向为: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调整,由以前的为高校培养教学、训练和科研人才转向中小学以及社会需要的综合

人才;增大选修课程比重,实行跨学科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上注重提升学生教学能力,并强化考核效度;培养单位要

注重导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毕业生;课程设置;就业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7)03-0108-11

收稿日期:2016-03-08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究”(TY201120)。

作者简介:沈建峰(1974—),男,陕西西安人,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学校体育学;

巴登尼玛(1958—),男,四川丹巴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文化学、多元文化教

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

种方式,体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的作

用越来越大,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

升。由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在我国体育学研究

生教育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担当着为我国培养大

批高素 质、高 层 次 的 教 学、训 练、研 究 人 才 的 使

命”[1],“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我国《全民健

身计划(2011-2015)》和奥运争光战略能否顺利实

施”[2]。因此,加强对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设置与学

生就业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对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体

育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的进一步提升有现实意义。另

801

Page 2: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一方面,虽然体育繁荣的外在景象为体育学科硕士

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但实际

上就业压力“不降反升”,就业方向也发生了明显转

变。因此,对现行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设置与毕业

生就业之间是否存在“脱离”和怎样进行有效“契合”进行研究,能够为解决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现实问

题提供理论依据。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目前针对体育课程设置

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体育研

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改革。黄汉升在《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中对全

国38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科分布、方向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体育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3]。唐

成等在《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分析了体育

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以及在培养过程中易出现的问

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

革方案[4]。王斌等在《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

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中,分析了我国体育学科硕士

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提出将专业基础课提升为学

科基础课,以体育学为基础开始课程等改革方案[5]。第二,具体研究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改革。如方千

华等在《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的调查与分析》与《从培养方案探讨我国运动人体科

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特征》中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

征,结合我国部分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课程设置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6][7]。

以往研究虽然对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发展以及

学生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缺少从社会

需求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进行反思;忽略了学习

主体的变化,使培养体系和学生实际情况出现偏差,致使相应的改革不能得以落实。

因此,本研究针对2010-2014年毕业生就业现

状及其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并且在2014年通过四

川省人才市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第二届、第四届、第八届、第十届和陕西省2014届高校毕业生西安校园

招聘会的西安体育学院(3月15日)、长安大学(4月

14日)会场对有专业限制、只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

专业的岗位和没有专业限制的岗位相关单位负责人

进行简要的访谈,同时通过电话咨询以及网站搜寻

等方式获取相关院校课程设置情况,以期通过对以

上方式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的分析,找出现行课程设

置与毕业生就业之间存在的问题,为提升体育教育

训练学专业的培养效度提供理论依据。一 调查对象的选择以及问卷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采用主观抽样的方法,在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

专业硕士授予权的学校中,选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

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

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共10所高校,并且在

有联系方式以及Email的每所高校毕业生中分别随

机抽取2010-2014年每年毕业的学生各12人,10所高校共抽取600名毕业生,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

放问卷。(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概况

1.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1)效度

选取10位专家,采用特尔非法对问卷的效度进

行评判。在第一次评判后,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对

问卷进行修订,之后进行第二次评判,并在修订后进

行第三次评判,第三次返回结果显示各指标均符合

专家的共识和认同,证明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调查问卷的稳定性进

行分析,结果显示:本问卷 KMO统计量为0.743,

Bartlett’sTest为615.387(P<0.01),说明本数据

适合因子分析。结果产生3个公共因子,累积贡献

率62.83%,而且所有指标在相应公共因子上的因子

负载量均在0.4以上,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较好的

结构效度。(2)信度

采用重测信度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使用

同一问卷,对30名被调查者重复进行测验,两次时

间间隔为21天,假定在这段时间内被调查者的情况

没有发生变化,对两次测验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r=0.83,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全样本汇总统计

针对10所高校随机抽选的600名毕业生,以电

子邮件的方式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23份,其中2010年共101份,2011年共104份,2012年共

103份,2013年共106份,2014年共109份。具体

问卷汇总描述统计数据见表1。

901

沈建峰 巴登尼玛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Page 3: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表1.523份全样本问卷描述统计

变量 频数 频率

性别男 371 70.9%

女 152 29.1%

毕业时间

2010年 101 19.3%

2011年 104 19.9%

2012年 103 19.7%

2013年 106 20.3%

2014年 109 20.8%

是否跨专业否 449 85.9%

是 74 14.1%

就业去向

自主创业 136 26%

高校 99 18.9%

中小学 96 18.4%

企事业单位 125 23.9%

继续深造 25 4.8%

暂时无业 42 8%

现工作性质与毕业

前期望是否一致

一致 168 32.1%

不一致 355 67.9%

对现在工作

是否满意

满意 145 27.7%

一般 75 14.3%

不满意 303 57.9%

工作之后您认为

自己存在哪些不

足(多选)

综合能力欠缺 310 59.3%

知识面窄 460 88%

语言表达能力差 230 44%

公文写作能力差 380 72.7%

科研能力弱 180 34.4%

理论与实践脱节 210 40.2%

其它 26 5%

您认为影响就业

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多选)

个人综合能力 430 82.2%

研究生期间课程设置 343 65.6%

用人单位 86 15.3%

供需矛盾 121 23.1%

学生本人的就业观 204 39%

导师业务能力与背景 103 20%

其它 36 6.9%

二 调查结果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2010-2014年体育教育训练学毕业生就业

方向及趋势

由表1中可见,2010至2014年体育教育训练

学硕士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自主创业”与“企事

业单位”,其次是高校和中、小学,再次是暂时无业,最后是继续深造。而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

生培养目标为“能胜任高等学校体育师资、全民健身

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1],表明现

阶段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发生了变化,已经由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所转变为自主创业、企事业单位和中小

学,证明实际就业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

生培养目标中的职业定位产生了冲突,因此值得关

注。选项

1=高校2=中小学3=企事业单位4=自主创业5=继续深造6=暂时无业

人数40

30

20

10

0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年度

图1.2010-2014年毕业生就业趋势统计图

对图1进行分析可知,从2010年至2014年,在高校就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呈现出持续

下降趋势,并且幅度较大;在中小学就业的毕业生也

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企事业单位就业虽然在

2011年有小幅下降,但是在2012年与2013年呈现

大幅增长,虽然2014年与2013年相比出现小幅下

降,但在企事业单位就业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选择

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并且涨幅

较大;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在2011年小幅增长,

2012又小幅下降,在2013与2014年又持续小幅增

长,总体波动平缓;暂时无业的毕业生整体呈现出持

续增长的趋势。表明2010至2014年体育教育训练

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主要倾向于“自主创业”与“企事业单位”,在高校和中、小学就业呈现出持续下

降趋势,“暂时无业”的毕业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

势,虽整体所占比例较少,却值得关注。

2.影响就业趋势的主要因素

由表1可知,523名毕业生在“您认为影响就业

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此项多选题中,有82.2%的毕业

生认为个人综合能力是主要因素,65.6%的毕业生

0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4: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认为课程设置是主要因素,15.3%的人认为用人单

位是主要因素,23.1%的人认为供需矛盾是主要因

素,有39%的人认为就业观是主要因素,有20%的

人认为导师业务能力与背景是主要因素。影响因素

排序结果依次为:个人综合能力、课程设置、就业观、供需矛盾、导师业务能力与背景、用人单位。表明毕

业生在工作之后依据自身的工作现状以及社会需

求,认识到个人综合能力、课程设置是影响毕业生就

业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选择人群均超过50%),同时

也认为就业观、供需矛盾、导师、用人单位等对毕业

生就业有一定影响。

3.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

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8]。就业满

意度反映在“学生自身的不足”和“是否跨专业”上,可以为学生自身在校期间的学习以及体育教育训练

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提供借鉴;就业满意

度反映在“就业去向”上,可以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借鉴;就业满意度反映在“现在

工作性质与毕业前期望是否一致”上,可以为体育教

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点以及导师组对学生的就业引导

方面提供借鉴。在本研究中,调查毕业生对现在工作是否满意,

从“不满意”、“一般”、“满意”3个程度来体现,并将

其视为有序因变量,分别赋值为:不满意=1,一般=2,满意=3。

由表2可知,现阶段对工作满意的毕业生有

145人,占总人数27.72%;感觉一般的有75人,占

14.34%;不满意的有303人,占57.94%,这表明大

多数毕业生对现阶段工作不满意。由于就业满意度

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说明现阶段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问

题,值得探究。(1)就业现实与期望是否一致与对现工作的满

意度交叉联表分析

笔者尝试对就业现实与期望是否一致与工作满

意度之间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但平行线测

试结果显示x2=20.722,P=0.000<0.05,表明不

适合用该方法,因此采用交叉联表分析。表2为就业与期望是否一致与工作满意度交叉

联表。通过卡方检验发现(表3),X2=115.782df=

2p=0.000<0.01,具有显著性。由表4得知,相关

系数P=0.471,因此,可以认为实际就业与期望是

否一致与现在工作的满意度是相关的。期望与就业

一致,满意度高;期望与就业不一致,满意度低。表2.就业现实与期望是否一致与

对现工作的满意度交叉联表

就业现实与期望是否一致对现在工作的满意度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Total

就业与期望一致 98 13 57 168

就业与期望不一致 47 62 246 355

Total 145 75 303 523

表3.交叉联表卡方检验结果

检验方法 数值 df 渐近显著性(2端)

皮尔逊(Pearson)卡方 115.782a 2 .000

概似比 111.820 2 .000

线性对线性关系 96.278 1 .000

有效观察值个数 523

注:a.0资料格(0.0%)预期计数小于5。预期的计数下

限为24.09。表4.交叉联表相关系数检验结果

名义 数值 大约显著性

Phi .471 .000

克瑞玛V(Cramer’sV) .471 .000

列联系数 .426 .000

(2)是否跨专业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在调查的毕业生中,跨专业学生占调查总人数

的14.1%,并且调查结果显示,跨专业学生中有

45.9%在企事业单位就业,28.4%在中小学就业,

9.5%自主创业,8.1%在高校工作,6.8%选择继续

深造,1.4%暂时无业。表明跨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

方向为企事业单位与中小学,并且“暂时无业”的人

所占比例非常少,就业率高。由于跨专业学生的知

识面要大于本科阶段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因此,对跨

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对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有一定借鉴作用。

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毕业生对工

作的满意度与其研究生学习是否为跨专业之间的关

系。在数据分析中,将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视为

有序因变量,将研究生学习期间是否为跨专业作为

自变量,之后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具体变

量赋值与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11

沈建峰 巴登尼玛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Page 5: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表5.变量赋值

变量名 赋值

满意度 1.不满意 2.一般 3.满意

专业 1.跨专业 2.本专业

表6.观察值处理摘要

变量 N 边际百分比

满意度

不满意 303 57.9%

一般 75 14.4%

满意 145 27.7%

专业跨专业 74 14.1%

本专业 449 85.9%

有效 523 100.0%

遗漏 0

总计 523

表7.参数评估

估计 OREXP(β)

标准错误 Walddf显著性

95%信赖区间

下限 上限

临界值

[满意度=1.00].613 .09938.7191 .000 .420 .807

[满意度=2.00]1.351 .114139.4721 .000 1.1271.575

[专业=1.00]2.1878.908 .27165.1101 .000 1.6562.718

[专业=2.00] 0a 1 . . 0 . . .

连接函数:Logit。

a.此参数设为零,因为这是冗余的。

表8.平行线测试a

模型 -2对数概似值 卡方 df 显著性

虚无假设 21.039

一般化 20.153 .886 1 .347

虚无假设说明位置参数(斜率系数)在回应种类间是相同的。

a.连结函数:Logit。

表5为变量赋值,表6为观察值处理摘要。表

7为参数评估,检验显示出专业=1跨专业毕业生的

df=1,P=.000<0.01,OR=8.908,并且根据表8显示,平行线测试x2=0.886,P=0.347>0.05,说明各回归方程相互平行,适合用此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跨专业学生与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关系密切,说明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相比,对工作的满意度

更高。以此结果为线索对其高满意度背后的原因以及

用人单位对其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补充调查则有一定

意义。调查显示,跨专业学生中有45.9%在企事业

单位就业,28.4%在中小学就业,8.1%在高校工作。因此,笔者的补充调查则选取在以上性质单位工作

的跨专业学生及其所在部门的主要领导为电话访谈

对象。共选取18位跨专业毕业生,其中在高校工作

3人、中小学6人、企事业单位9人,对应选择各跨

专业毕业生工作单位中的相关直属领导,其中3位

学院院长、6位中小学校长、9位企事业单位分管领

导。电话访谈结果显示:由于术科在体育教育训练

学专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跨专业学生专

业术科水平差,他们在择业时对工作单位的预期定

位则较低,并且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他们对来之不易

的工作机会非常珍惜,所以对现在工作岗位的满意

度高。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高校和中小学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师范性”,具备“必备体育知识技能”,然而跨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术科能力水平差,在教

学中出现术科教学示范“乏力”的现象,对教学任务

不能直接上手,需要重新进行培训与学习,因此用人

单位对其满意度较差;企事业单位方面,需要具有体

育术科专长的员工带领大家开展体育健身运动,组织并参与单位大型体育活动,甚至代表单位参加各

种比赛,由于跨专业的毕业生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薄

弱以及术科技能方面水平较差,不能满足企事业单

位的整体需求,所以用人单对其满意度较差。因此,对于跨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而言,由于

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就会出现跨专业毕业生对自己

现在的工作岗位满意度高、而用人单位对其满意度

低的这种貌似矛盾的结果。(3)就业去向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

由表10可知,有23.9%的毕业生在企事业单

位就业,18.4%在中小学就业,26%选择自主创业,

18.9%在高校工作,4.8%选择继续深造,8%暂时无

业。对就业去向与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

究,可以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

借鉴。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毕业生对工

作的满意度与就业去向之间的关系。在数据分析

中,将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视为有序因变量,将就

业去向作为自变量,之后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

析。具体变量赋值与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6: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表9.变量赋值

变量名 赋值

满意度 1不满意 2一般 3满意

就业去向1企事业单位 2中小学 3自主创业

4高校 5继续深造 6暂时无业

表10.观察值处理摘要

变量 N 边际百分比

满意度

不满意 303 57.9%

一般 75 14.4%

满意 145 27.7%

就业去向

企事业单位 125 23.9%

中小学 96 18.4%

自主创业 136 26.0%

高校 99 18.9%

继续深造 25 4.8%

无业 42 8.0%

有效 523 100.0%

遗漏 0

总计 523

表11.平行线测试

模型 -2对数概似值 卡方 df 显著性

虚无假设 58.854

一般化 47.752 11.102 5 .049

虚无假设说明位置参数(斜率系数)在回应种类间是相同的。

a.连接函数:Logit。

表12.参数评估

估计 OREXP(β)

标准错误 Walddf显著性

95%信赖区间

下限 上限

临界值

[满意度=1.00]2.012 .47717.7541 .000 1.0762.947

[满意度=2.00]2.825 .48533.9791 .000 1.8753.775

[就业去向=1.00].913 2.492 .5193.092 1 .079 -.1051.931

[就业去向=2.00]1.9917.323 .51614.8961 .000 .9803.002

[就业去向=3.00]1.0652.901 .5134.301 1 .038 .0582.071

[就业去向=4.00]3.13122.897 .51936.3671 .000 2.1134.148

[就业去向=5.00]3.80544.925 .65533.7341 .000 2.5215.089

[就业去向=6.00]0a 1 . . 0 . . .

连接函数:Logit。

a.此参数设为零,因为这是冗余的。

表9为变量赋值,表10为观察值处理摘要。表

11为平行线测试,结果显示x2=11.102,P=0.049<0.05,不满足平行性假设,但“有序logistic模型

对此适用条件有一定的耐受性,当条件被轻微违反

时(如P值很接近0.05),参数的估计仍然是较为稳

定的”[9]194-195。由 于 本 次 数 据 分 析 显 著 性 P=0.049,非常接近0.05,说明适合用此方法进行分

析。表12参数评估检验结果表明,仅有就业去向=

1,企事业单位P=0.079>0.05,没有显著意义外,其它就业去向所检测的显著性P<0.05,表明与工

作的满意度关系密切。其中,就业去向=5,“继续深

造”的P=.000<0.01,OR=44.925;就业去向=4,“高校”的P=.000<0.01,OR=22.897;就业去向=2,“中小学”的P=.000<0.01,OR=7.323;就业去

向=3,“自主创业”的P=.038<0.05,OR=2.901。表明“继续深造”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高校”,再次

为“中小学”,然后是“自主创业”,而满意度最低的为

“暂时无业”。

4.毕业生对自身不足的认识

在对“毕业生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多选)”进行调

查统计发现,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认为自身的

主要不足依次为:知识面窄占总人数88%,公文写

作能力差占总人数73%,综合能力欠缺占总人数

59%,语言表达能力差占总人数44%,理论与实践

之间脱节占总人数40%,科研能力 弱 占 总 人 数

34%。在本科阶段为体育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由于在

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的是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与技能,并且主动拓展学习其它方面知识的能力不

强,导致其知识结构过“专”、过“窄”,主要停留在与

体育相关的知识方面,而其它方面的知识由于涉猎

较少,表现得尤为薄弱,甚至停留在高中水平。硕士

研究生阶段,由于培养方向的专业性更强,培养模式

与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对学生知识面拓展

方面的作用不大,最终致使毕业生存在以上不足。(二)社会人才需求特征调研

2014年,在招聘会现场对有专业限制、只招收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岗位和没有专业限制的岗位

的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简要的访谈,访谈设计了两

个问题:现阶段贵单位的用人体制与招聘考核方法,贵单位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通过对访谈内

311

沈建峰 巴登尼玛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Page 7: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容进行梳理归纳,发现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单位在用人体制方面,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

模式,实现“双向选择、择优录用”。招聘考核方法一

般采用笔试+面试的方式进行,有术科专业限制的

岗位需测试技能水平。

2.在专业方面,社会更需要专业技能和理论知

识均衡发展的人才,特别是高校在招聘体育教育训

练学专业毕业生时,要求技能和理论并重,既要能胜

任术科教学,也能承担理论课教学,并且有一定科研

能力。招聘考核内容涉及竞赛组织与管理、基础裁

判知识、微格课程、说课、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运动

保健、体育游戏、各项运动技能等。

3.企事业单位(包括私企、外企)方面,需要智商

和情商的“双高型”人才,需要具有体育术科专长,综合知识能力较高,管理能力突出,能适应多个工作岗

位的优秀毕业生。招聘考核内容涉及企业经营与管

理、公文写作、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行政管理、申论、法律、时事知识、办公自动化、竞赛组

织与管理、基础裁判知识、各项运动技能等。

4.绝大部分高校以及科研单位选用人才已经从

以往的硕士研究生转变为博士研究生,并对其已有

科研成果和主持项目的级别有硬性要求。而中、小学选用人才在学历要求上已有从本科生转变为硕士

研究生的倾向,并对运动技能以及科研水平有一定

要求。(三)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1.课程设置的类型

由表13可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

课程基本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

括公共必修课(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

(以各专业为基础的学位课程)和专业课(以各方向

为基础的学位课程),而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包括

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有学者依据调查结果将我

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三类:公共必修课(界定为所有专业和每位研究生必须完

成的课程),专业课(界定为体育专业课程以及相关

学科的辅助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研究方向课),选修课(界定为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含指定选修和自

己选修)[10]。本次调查结果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将

专业课分成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表明从2006年

至今,我们在课程设置的类型上没有明显变化。

表13.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构成情况表

院校名称

学位课程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学分 % 学分 % 学分 %

非学位

选修课

学分 %

北京体育大学 36 4 11.1 10 27.8 4 11.1 18 50

武汉体育学院 38 12 31.6 8 21 8 21 10 26.3

上海体育学院 36 12 33.4 8 22.2 8 22.2 8 22.2

天津体育学院 40 12 30 8 20 8 20 12 30

成都体育学院 40 12 30 6 15 8 20 14 35

西安体育学院 35 12 34.3 8 22.9 9 25.7 6 17.1

沈阳体育学院 34 10 29.5 8 23.5 8 23.5 8 23.5

广州体育学院 32 7 21.9 10 31.2 4 12.5 11 34

首都体育学院 42 8 19 12 28.6 10 23.8 12 28.6

东北师范大学 36 12 33.3 12 33.3 6 16.7 6 16.7

福建师范大学 33 8 24.2 9 27.3 6 18.2 10 30.3

华东师范大学 37 14 37.8 9 24.3 8 21.6 6 16.3

北京师范大学 37 8 21.6 9 24.4 10 27 10 27

山东师范大学 30 8 26.7 9 30 3 10 10 33.3

河北师范大学 32 10 31.2 8 25 6 18.8 8 25

四川师范大学 32 13 40.6 6 18.8 3 9.4 10 31.2

注:本表部分数据来源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

培养课程设置现状研究》一文[11]。

2.课程设置的比例

对表13中课程总学分进行卡方检验,结果X2

=4.765,df=15,P=0.994>0.05,没有显著差异,证明各高校在课程总学分设置方面趋于一致,体育

院校与师范院校之间差异不显著。选修课程是为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

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3]。对表

13中各高等院校非学位选修课学分进行卡方检验,结果X2=14.987,df=15,P=0.452>0.05,没有显

著差异,证明各高校在非学位选修课学分设置方面

趋于一致,各院校之间差异不显著。再从选修课所占总课时的比重来看,北京体育

大学选修课所占比例最多为50%,其次是成都体育

学院为35%,广州体育学院为34%;师范类院校选

修课占百分比最高的是山东师范大学为33.3%,其次是 四 川 师 范 大 学 为31.2%,福 建 师 范 大 学 为

30.3%(见表13)。表明虽然学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从选修课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可见,部分体育类院

4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8: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校选修课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师范类院校。

3.部分高校专业课科类构成

表14.部分高校专业课科类构成

院校名称

运动人体科学

教育训练学 人文社会学 教育学科研及统计学

学分 比例% 学分 比例% 学分 比例% 学分 比例% 学分 比例%

北京体育大学 3 21.4 2 14.3 5 35.7 2 14.3 2 14.3

武汉体育学院 4 25 6 37.5 2 12.5 4 25 0 0

东北师范大学 3 16.7 9 50 3 16.7 3 16.7 0 0

西南大学 4 20 10 50 4 20 2 10 0 0

湖南师范大学 2 17.4 6 52.2 2 17.4 1.5 13 0 0

山西师范大学 6 27.3 8 36.3 4 18.2 2 9.1 2 9.1

四川师范大学 2 16.7 4 33.3 2 16.7 2 16.7 2 16.7

清华大学 4 14.3 2 7.1 6 21.5 2 7.1 14 50

上海交通大学 4 20 4 20 12 60 0 0 0 0

由表14可知,专业必修课科类构成覆盖面较

宽,包括了人文社会学和教育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

学科,课程结构进一步细化,反映出各高校体育教育

训练学专业培养的特点。虽然各校在各类课程安排

上比例不一,但是教育学已成为各校专业课程设置

的基础课程,这与体育教育训练学培养“能胜任高等

学校体育师资”的现行目标相吻合。同时数据表明,各高校在科研及统计学方面课程设置比例较低,反映出对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以及统计知识方面重视程

度不够。

4.课程考核方式与效果

各培养单位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基本相同。在公

共理论课、非学位选修课方面,一般采用的是闭卷或

开卷测试;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方面,一般采用以

论述题为主的开、闭卷测试或采用提交论文的方式

进行考核。硕士生导师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

一人,导师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要求在研究生培

养质量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但从各培养单位实际情

况来看,虽然对学生有文献阅读要求,但导师在此方

面却对学生没有任何考核要求。通过电话回访学生以及与部分院校导师进行交

流,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程考核效果的反馈情况。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教师评卷标准把控不严,优、良、差等级区分度不高,对特别差的学生“心慈手软”,导致课程通过率几乎为100%,并且考核内容不能够

反映学生真实水平;教师认为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

积累太少,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学生在考核论文的

撰写方面存在敷衍了事、抄袭严重、毫无创新等现

象。(四)各院校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培养机构对培养的

研究生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所做出的具体规定,规定了具体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与体系[12]63。“培养

目标是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它是课程设

置、培养方式确定的依据”[1],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

置。因此,对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培养目标进行

研究,对解决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现存问题具有指

导意义。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

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9所院校培

养目标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各高校均从政治

思想、职业定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身体健康等

层面制定了培养目标。在政治思想层面,强调社会

主义相关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并要求具备高尚的职

业道德;职业定位层面,都要求培养出能胜任高等学

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

才;在知识结构层面,要求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系统

专业知识、专项技术(技能)和科研方法,并能把握学

科发展现状和新动向;在能力素质层面,要求至少能

够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专业文献、译写论文摘

要和进行国际交流,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5所

院校要求学生具备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文字和数

据处理的能力,其中湖南师范大学要求答辩前必须

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在健康层面,每所院校都要求通

过学习,使学生身体健康。此外,北京体育大学和东

北师范大学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了运动技术等级

要求。三 现阶段存在并凸显的冲突

(一)就业趋势、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存在冲突

社会需求影响就业趋势,就业趋势可以反映出

社会需求。从2010年至2014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硕

士研究生就业现状来看,在高校和中、小学就业呈现

出持续下降趋势并且幅度较大;在企事业单位(包括

私营企业)就业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自主创业呈现

出持续增长趋势,并且涨幅较大;选择继续深造总体

波动平缓,趋势不明显;暂时无业的毕业生整体呈现

511

沈建峰 巴登尼玛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Page 9: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由于绝大部分高校以及科研单位选用人才已经

从以往的硕士研究生转变为博士研究生,导致在高

校就业呈大幅下降趋势。虽然中小学选用人才在学

历要求上已呈现从本科生转变为硕士生的倾向,为硕士生就业提供了契机,但“逢进必考”,对学生综合

能力的要求较高,导致在中小学就业不升反降,并降

幅较大。在企事业单位就业以及自主创业会对毕业

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具有体育

术科专长、综合知识能力较高、管理能力突出、能适

应多个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也需要具

备良好的智商和情商以及较强的综合知识与管理能

力。因此,已经工作的毕业生认为“个人综合能力”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目标在职业定位层面都要求培养出能胜任高等学校

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层面要求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系统专业

知识、专项技术(技能)和科研方法,并能把握学科发

展现状和新动向;在能力素质层面要求至少能够熟

练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专业文献、译写论文摘要和

进行国际交流。很明显,这种目标下培养的人才适

合“继续深造”以及在“高校”工作。而从现阶段毕业

生的就业满意度来看,继续深造”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高校”,而其它岗位的满意度低。表明当培养

目标与毕业生工作岗位相吻合,毕业生与岗位之间

契合度就越好,就业满意度高;反之亦然。然而,现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可能

与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相匹配,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合

多个岗位、综合能力强的“多面手”,更不能与学生就

业趋势以及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相吻合。因此,学生就业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体育教育训练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存在明显的冲突。(二)就业趋势、岗位技能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

冲突

课程设置会对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工作、生活

的期望与构想产生较大影响,而就业与期望是否一

致与现在工作的满意度是相关的,期望与就业一致,满意度高,期望与就业不一致,满意度低。由于现阶

段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将就业构想与期望

聚集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而实际就业却和在

校期间的构想与期望相差很大,绝大部分毕业生的

工作岗位和当初在校期间的期望不一致,大多数毕

业生对现阶段工作不满意,在研究生阶段所学习的

知识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完全脱节,工作后需

要从新学习相关技能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因此,已经工作的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第二个主要因素

为课程设置,并且认为自身的主要不足依次为知识

面窄、公文写作能力差、综合能力欠缺、语言表达能

力差、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和科研能力弱。现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为教育训练学、运动人

体科学、人文社会学、教育学、科研及统计学等学科,注重对学生体育专业基础应用理论知识的培养。各

高校在课程总学分设置、非学位选修课学分设置方

面均趋于一致,各院校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是,从选

修课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可知,部分体育类院校选修

课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师范类院校,并且仅有极少

的选修课设置比较注重对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理论知

识方面的培养。课程设置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技能特征以及综合

能力,而上述的这些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

知识技能以及综合能力有极大的倾向性与单一性,就是为了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然而,现阶段学生的就

业和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转变为

自主创业、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因此,出现课程设

置与学生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不能形成有效对接,致使毕业生工作之后需要从新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所以,现阶段就业趋势、岗位技能与课程设置之间存

在冲突。(三)跨专业学生的能力特征与课程设置之间存

在冲突

以往的相关研究只关注本专业学生而忽视了跨

专业学生,然而跨专业学生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培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丁峰在对体育院校体育教

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中

发现:“有30%的学生都是从其它学科跨专业考过

来的,另外,有21%跨学科的学生大学期间对体育

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而大约有10%的学生对体育不

感兴趣。”[13]因此,关注此部分群体毕业后的工作去

向以及其在单位所展现的能力特征有一定现实意

义。笔者通过补充调查发现:由于跨专业的毕业生

专业术科能力水平差,在教学中出现术科教学示范

6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10: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乏力”的现象,对教学任务不能直接上手,需要重新

进行培训与学习;在企事业单位中,由于跨专业的毕

业生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薄弱以及术科技能方面水平

较差,很难完成单位大型比赛的组织与设计,并且不

能代表单位参加各种体育竞赛,因此,用人单对其满

意度较差。虽然跨专业学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

习,掌握了一些体育的研究方法与技能,再加上其在

本科阶段掌握的其它专业知识,使跨专业学生的知

识面要大于本科阶段为体育专业的学生,但是仍不

能忽视他们专业运动技能以及教学能力差的现实问

题。跨专业学生即使对体育有兴趣,但绝大多数几

乎从未接触过运动技能训练,在专业技术上没有任

何基础,也从未有过体育教学经验,这些群体的进入

使学习主体的特征和以往相比产生了变化。而针对

此变化,培养单位却依然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对学

生进行培养,导致跨专业的学生“下窄上宽,根基不

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难以立足。因此,跨专业学生的能力特征与课程设置之间有明显的冲

突。四 培养方案与学生就业趋势契合的调整路向

(一)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调整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要将课程设置与学生

就业趋势契合,首先须将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就业趋

势进行契合。研究表明,如果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工

作岗位相吻合,毕业生与岗位之间契合度就越好,就业满意度高。由于现阶段毕业生就业趋向于“自主

创业”与“企事业单位”,并且绝大部分高校以及科研

单位选用人才已经从以往的硕士研究生转变为博士

研究生,中小学选用人才在学历要求上也呈现从本

科生转变为硕士生的倾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毕业生就业转变提供了契机。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社会的需求,对体育教育

训练学专业培养模式与方向定位进行调整,由以前

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体育师资、全民健身工作和体

育科学研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转为面向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使学生的学习和

社会的需求紧密连接起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促

进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契合,提升就业满意度。(二)课程设置上注重提升学生教学能力,并强

化考核效度

由于中小学岗位“逢进必考”,招聘考核内容涉

及竞赛组织与管理、基础裁判知识、微格课程、说课、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运动保健、体育游戏、各项运动

技能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

设置上,有针对性的选择和中小学教育结合的课程,如《学校体育学》、《体育游戏》、《微格课程》等;要加

强术科教育与练习,提高学生术科技战术水平;加大

在中小学教学方面的实习与实践,提升学生教学能

力。在课程的考核方面,要按照考试标准严格执行,并且采用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结合的办法对学生进

行整体度量,要敢于对学习不认真的差生亮“红灯”。要以课程考核为依据,实施筛选、分流、奖励等机制,激发硕士研究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与主动性,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干预效度。对于跨专

业入学的学生,应该加强专业术科的学习与考核,或者使其跟随本科生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术科能力;加强“师范性”练习,使跨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方面

得到提升,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三)增大选修比重,实行跨学科选修

由于毕业生认为自身的主要不足依次为知识面

窄、公文写作能力差、综合能力欠缺、语言表达能力

差、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和科研能力弱等,而现实社

会则更需要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均衡发展的人才,需要具有体育术科专长、综合知识能力较高、管理能

力突出、能适应多个工作岗位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

业优秀毕业生。因此,用人单位招聘考核时所设计

的考核内容几乎都涵盖了毕业生认为自身不足的所

有部分。而根据现阶段课程设置类型,如要使学生

的不足得以缓解,使其符合社会需求,在课程方面只

能通过选修课来进行干预弥补。而现阶段课程设置

上普遍存在“选修课门数偏少,跨学科选修课的开设

尚未得到重视”[14]之不足,因此,面对学生的不足以

及社会需求,培养单位应该增大选修课比重,并且借

用学校整体资源,实行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特征以及就业取向选择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填补知识空白,提升自身的竞争

力。如增加《教育心理学》、《公文写作》、《企业管

理》、《统计学》、《哲学》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

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四)注重导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

硕士生导师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人,

711

沈建峰 巴登尼玛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Page 11: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冲突与契合 ·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

因此,学校在导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方面,应加强对导

师的管理力度,落实对导师的遴选与筛查工作,提升

导师的指导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为培养高

素质的学生创造好的条件保障。导师应该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对自身今

后工作方向的预判涉猎较为广泛的知识,扩展自身

知识体系的“维度”,扩张自己的能力空间,适应社会

的需求;导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专业的研

究方向,把好“文献阅读”关,并有针对性地设定相应

的考核内容,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学位论文是检

验硕士研究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中,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基

本的科研方法,提升其科研能力,通过阅读大量文献

以及著作提升自身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今后

走向工作岗位后从事科研打下基础。因此,导师应

加大对学生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的指导

方面应该加大指导力度,促使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

知识掌握的同时提升其科研能力。另外,导师要做

好学生就业引导工作,促使学生不盲目自信,不眼高

手低,将就业期望与现实接轨。对于学术潜力较大、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导师应加强科研方面的

培养力度,鼓励其攻读博士学位,为高校以及科研单

位培养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1]周珂,曾庆涛,杨改生,等.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115-117.[2]赵子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84.[3]黄汉生.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9):3-22.[4]唐成,孙卫国.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22-23.[5]王斌,周绍忠,马宏宇.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59-61.[6]方千华,黄汉生.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54-656.[7]方千华,黄汉生.从培养方案探讨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7-120.[8]李斌.试谈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0-142.[9]张文彤,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王家宏,周英,陶玉流.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J].体育学刊,2006,(6):67-70.[11]秦风冰,王珂,潘桂芝,郝一伟,刘义峰,郭霞.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培养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1):117-120.[1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丁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110-112.[14]谭广,马卫平.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231-233.

[责任编辑:罗银科]

8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