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121日 星期一 主编梁昆 版式庄和平 海南 镜像 B10 拍摄“万岁·万宁”主题,摄影 师们认为,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村居 生活标本,来全面和直观地反映长 寿之乡万宁的饮食起居,风土人情 乃至地理气候、房舍居处、日用器 物,农耕劳作。这样,整个“万岁· 万宁”的主题,在呈现出 100 位百 岁老人之后就有了比较令人信服 的现实依托。下深湾村在几经挑 选后,以美好的人居环境被选中。 纪实,但不死板,是这次摄影的 基本要求。摄影指导老师李楠建议 摄影师欧阳世忠:首先一定不能刻 意。所有的生活痕迹必须在最原 始的自然状态,不要为了画面的整 饬去做人为的调整和修饰。其次, 整个色调一定是柔和的,要避免一 切刺眼和强烈的光感形成干扰。 第三,整个专题要突出“静”,但一 定不能是死气沉沉的“静”。要通 过一些灵动之物来以“动”衬 “静” —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听觉上如是,视觉上同样 如此。这样,“静”而不“寂”,“空” 而不“冷”,世外桃源的一缕暗香气 韵,便能飘然生动了。 李楠说,这就要求摄影师能够 用如同呼吸一样自然的画面将之 一一呈现。中国书画追求的最高 境界为“气韵生动”,这位摄影师, 一定能够在他的照片里,让这种 “气韵”暗暗流动。 在这一思路启发下,欧阳世忠 决定用九宫格的呈现方式,以建筑、 民居、器具、农作、风俗、饮食、气候 为创作主题,选择16个家庭为代 表,并置组合为一个影像标本,同 时,把每家的房主姓名、年龄、文化 程度、工作、家庭基本情况、房子建 造时间等做成文字档案。整个系列 运用中国山水画的宽画幅构图,来 增强画面的延伸感。黑白色调使画 面更富于朴实、宁静之美。平视的 视角表现平和、自足的农耕社会。 “气韵是一个模糊的东西,看 不见,摸不着,甚至无以名状;但欧 阳以一种精微准确的影像控制,横 平竖直,纤毫毕现,一寸一寸地让 它生长蔓延”,“它干净简淡,不施 粉墨;堪称一部隽永悠远的影像地 方志。”在看到名为《家在桃源深 处》的这组照片后,李楠满怀欣赏 地评价道。 (据欧阳世忠《影像标本 的构筑》,李楠《影像是一种精确的 模糊》) 作为世界长寿之乡,万宁,如 同这一名字本身,潜藏着许多美丽 宁静的村庄,和它追求安宁的生 民。他们与一方水土和谐相处,以 不悖乎自然的方式,延续着他们和 它们的生命。 礼纪镇下深湾村就是这样一 个静谧的小村。 一路绿林、一袭涓流、一村鸟 语花香,走入下深湾如探桃花源。 不久前,对这里风景的描绘还要加 上一湾碧水,这很可能是“下深湾” 这一诗意名字的来源:此湾以半月 形绕村而流,是村民们的水源。近 来因由水库引水代替,湾被截断, 消失了。 进村口时,可以看到路两旁分 布着一棵棵粗壮高大的龙眼树,枝 繁叶茂,相向而长,在空中形成拱 形顶盖,把阴影投向安静的村道。 再前行,是一片宽阔的广场空地, 广场的一边是民居,民居的对面即 广场的另一边就是一派绿色的水 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村 民就在这里设下闲聊的桌椅。 这个村面积上千亩,共有34户 283人,是省级生态文明村。村民、 万宁市文联主席陈山柏介绍,此村 建 于 清 乾 隆 八 年(公 元 1743 年), 是从福建湄洲迁过来的。当时来 的共有 6 兄弟,大房、三房、四房在 下深湾村居住,二房、五房、六房住 隔壁村。全村大部分都姓陈,只有 两户姓钟(大概是六兄弟的姐姐那 一支传下来的)。大家很和睦,后 来也有婚嫁来往。多年前三房有 一家搬到兴隆农场,现在也有40多 男丁。 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一些客家 习俗的印迹。比如,在清明祭祀时 念的祷文仍用客家话,称呼也是, 把叔伯称为“阿墨”,弟弟称为“阿 刺”,兄长叫妹妹为“阿姑”(均为海 南话译音)。 由于历史较为久远,有不少事 物连上了年纪的一辈也说不清 楚。比如村中最显眼的龙眼树,60 多岁的陈国涛说自己出生的时候 它们就在了,不知道它们长了多少 年。有趣的是,如果不掏出身份 证,他连自己具体是哪年生的也不 确定,只记得在 1963 年至 1965 年 间。身上穿的外套十分灰旧,有许 多黑斑,他也不知道穿了多少年, 只说“做工”时就开始穿。 下深湾的周边包围着密密的 橡胶树和槟榔树,这是村民们的一 大经济来源。值得一提的是,在过 去,这里曾经靠种植胡椒“阔”过。 村民小组组长陈琼显说,上世纪60 年代,侨乡兴隆曾给这里提供胡 椒、橡胶种苗,并给予技术指导,这 里繁殖得多后,村里又把胡椒种提 供给文昌、琼海等地。 “1964年到1989年,我们靠卖 胡椒其实过得挺好。”他说,当时每 家每户都种了上千棵胡椒,在别的 村一人一劳动日赚 1 毛多的时候, 这里可以得到 1 块多。“可惜 1989 年时,1 个月打了 3 次台风,把胡椒 全毁了,要不然我们都可以叫胡椒 之乡的。” 对于历史上的磨难,村人用 “吃不饱,饿不死”来淡然总结。陈 琼显说,1958 年,村民们上山开荒, 种 了 木 薯、山 兰 等 。 1959 年 到 1961年最困难的时候,就上山挖山 薯,上树抓山豆吃,没死几个人。 宁静与和睦,就是历史赋予这 个由一个家庭繁衍出来的村庄的 精神。陈国涛说,其他村的人要来 这里摘龙眼,村民们是毫不计较 的。下深湾没有小偷小摸的现象, 可以做到夜不闭户。 每年正月初四,市里的年经人 会相约来下象棋、打羽毛球、乒乓 球、篮球,久而久之就形成一项民 间活动。每逢此时,村民们就把用 野菜做成的糯米糕来招待他们,有 村民把它叫长寿果。但与别处不 同的是,这里的人更为念祖,清明 回村的人要比春节时多。这都是 村民们享受美好时光的时刻。 “我的父辈有3兄弟,家里人团 圆时,可以打4 桌满满。”陈琼显说。 尽管时代在发展,但村民的房 子还是老瓦房,多建于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至今还显得十分工整。砖 墙朴素粉白,与别处不同,给人感 觉很愉悦。广场上有一口 30 多年 的老井曾供人们共用,如今已被盖 上,染了厚厚的墨绿。村后,有村 民用木料搭了棚子,实实地压着黑 乎乎的柴禾。 有人曾这样回忆下深湾:三更 鸡叫,唤醒了满天星斗,也点燃了 胶灯的亮光,人们带着露水携着凉 风为胶树“整容”。槟榔婀娜、椰子 婆娑、那黄澄澄的稻田翻着金浪, 这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描绘着下 深湾人的梦。 / 万宁下深湾村陈山柏的家。 欧阳世忠, 1972 年生于浙江温 州,自由摄影师。代表作有《雾里 飘香》、《工人冲去身上的灰尘》、 《众志成城》等,曾获“金镜头”新 闻摄影自然环保类单幅金奖、中国 国际摄影艺术展银奖。 一部气韵生动的村居生活标本 文\海南日报记者 苏庆明 摄影手记 本版照片均由欧阳世忠 摄 寿· 链接 下深湾村,是万宁市礼 纪镇竹林村委会的一个自 然村,自然环境优美,民风 淳朴和睦,是省级生态文明 村。此村建于清乾隆八年 (公元 1743 年),是从福建湄 洲迁过来的,至今保有客家 习俗痕迹。现全村面积上 千亩,有 34 户 280 多人。

世界长寿之乡 B10 秘境万宁 万宁家在 下深湾村 桃源深处hnrb.hinews.cn/resfile/2014-12-01/018/hnrb20141201018.pdf · 的共有6兄弟,大房、三房、四房在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世界长寿之乡 B10 秘境万宁 万宁家在 下深湾村 桃源深处hnrb.hinews.cn/resfile/2014-12-01/018/hnrb20141201018.pdf · 的共有6兄弟,大房、三房、四房在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主编│梁昆 版式│庄和平 海南刊周 镜像 B10

拍摄“万岁·万宁”主题,摄影师们认为,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村居生活标本,来全面和直观地反映长寿之乡万宁的饮食起居,风土人情乃至地理气候、房舍居处、日用器物,农耕劳作。这样,整个“万岁·万宁”的主题,在呈现出100位百岁老人之后就有了比较令人信服的现实依托。下深湾村在几经挑选后,以美好的人居环境被选中。

纪实,但不死板,是这次摄影的

基本要求。摄影指导老师李楠建议摄影师欧阳世忠:首先一定不能刻意。所有的生活痕迹必须在最原始的自然状态,不要为了画面的整饬去做人为的调整和修饰。其次,整个色调一定是柔和的,要避免一切刺眼和强烈的光感形成干扰。第三,整个专题要突出“静”,但一定不能是死气沉沉的“静”。要通过一些灵动之物来以“动”衬

“静”——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听觉上如是,视觉上同样如此。这样,“静”而不“寂”,“空”而不“冷”,世外桃源的一缕暗香气韵,便能飘然生动了。

李楠说,这就要求摄影师能够用如同呼吸一样自然的画面将之一一呈现。中国书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气韵生动”,这位摄影师,一定能够在他的照片里,让这种

“气韵”暗暗流动。在这一思路启发下,欧阳世忠

决定用九宫格的呈现方式,以建筑、民居、器具、农作、风俗、饮食、气候为创作主题,选择16个家庭为代表,并置组合为一个影像标本,同时,把每家的房主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家庭基本情况、房子建造时间等做成文字档案。整个系列运用中国山水画的宽画幅构图,来增强画面的延伸感。黑白色调使画面更富于朴实、宁静之美。平视的视角表现平和、自足的农耕社会。

“气韵是一个模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以名状;但欧阳以一种精微准确的影像控制,横平竖直,纤毫毕现,一寸一寸地让它生长蔓延”,“它干净简淡,不施

粉墨;堪称一部隽永悠远的影像地方志。”在看到名为《家在桃源深处》的这组照片后,李楠满怀欣赏地评价道。(据欧阳世忠《影像标本的构筑》,李楠《影像是一种精确的模糊》)

作为世界长寿之乡,万宁,如同这一名字本身,潜藏着许多美丽宁静的村庄,和它追求安宁的生民。他们与一方水土和谐相处,以不悖乎自然的方式,延续着他们和它们的生命。

礼纪镇下深湾村就是这样一个静谧的小村。

一路绿林、一袭涓流、一村鸟语花香,走入下深湾如探桃花源。不久前,对这里风景的描绘还要加上一湾碧水,这很可能是“下深湾”这一诗意名字的来源:此湾以半月形绕村而流,是村民们的水源。近来因由水库引水代替,湾被截断,消失了。

进村口时,可以看到路两旁分布着一棵棵粗壮高大的龙眼树,枝繁叶茂,相向而长,在空中形成拱形顶盖,把阴影投向安静的村道。再前行,是一片宽阔的广场空地,广场的一边是民居,民居的对面即广场的另一边就是一派绿色的水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村民就在这里设下闲聊的桌椅。

这个村面积上千亩,共有34户283人,是省级生态文明村。村民、万宁市文联主席陈山柏介绍,此村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是从福建湄洲迁过来的。当时来的共有6兄弟,大房、三房、四房在下深湾村居住,二房、五房、六房住隔壁村。全村大部分都姓陈,只有两户姓钟(大概是六兄弟的姐姐那一支传下来的)。大家很和睦,后来也有婚嫁来往。多年前三房有一家搬到兴隆农场,现在也有40多

男丁。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一些客家

习俗的印迹。比如,在清明祭祀时念的祷文仍用客家话,称呼也是,把叔伯称为“阿墨”,弟弟称为“阿刺”,兄长叫妹妹为“阿姑”(均为海南话译音)。

由于历史较为久远,有不少事物连上了年纪的一辈也说不清楚。比如村中最显眼的龙眼树,60多岁的陈国涛说自己出生的时候它们就在了,不知道它们长了多少年。有趣的是,如果不掏出身份证,他连自己具体是哪年生的也不确定,只记得在1963年至1965年间。身上穿的外套十分灰旧,有许

多黑斑,他也不知道穿了多少年,只说“做工”时就开始穿。

下深湾的周边包围着密密的橡胶树和槟榔树,这是村民们的一大经济来源。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这里曾经靠种植胡椒“阔”过。村民小组组长陈琼显说,上世纪60年代,侨乡兴隆曾给这里提供胡椒、橡胶种苗,并给予技术指导,这里繁殖得多后,村里又把胡椒种提供给文昌、琼海等地。

“1964年到1989年,我们靠卖胡椒其实过得挺好。”他说,当时每家每户都种了上千棵胡椒,在别的村一人一劳动日赚1毛多的时候,这里可以得到1块多。“可惜1989年时,1个月打了3次台风,把胡椒全毁了,要不然我们都可以叫胡椒之乡的。”

对于历史上的磨难,村人用“吃不饱,饿不死”来淡然总结。陈琼显说,1958年,村民们上山开荒,种了木薯、山兰等。1959 年到1961年最困难的时候,就上山挖山薯,上树抓山豆吃,没死几个人。

宁静与和睦,就是历史赋予这个由一个家庭繁衍出来的村庄的精神。陈国涛说,其他村的人要来这里摘龙眼,村民们是毫不计较的。下深湾没有小偷小摸的现象,可以做到夜不闭户。

每年正月初四,市里的年经人会相约来下象棋、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久而久之就形成一项民间活动。每逢此时,村民们就把用野菜做成的糯米糕来招待他们,有村民把它叫长寿果。但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的人更为念祖,清明回村的人要比春节时多。这都是村民们享受美好时光的时刻。

“我的父辈有3兄弟,家里人团圆时,可以打4桌满满。”陈琼显说。

尽管时代在发展,但村民的房子还是老瓦房,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还显得十分工整。砖墙朴素粉白,与别处不同,给人感觉很愉悦。广场上有一口30多年的老井曾供人们共用,如今已被盖上,染了厚厚的墨绿。村后,有村民用木料搭了棚子,实实地压着黑乎乎的柴禾。

有人曾这样回忆下深湾:三更鸡叫,唤醒了满天星斗,也点燃了胶灯的亮光,人们带着露水携着凉风为胶树“整容”。槟榔婀娜、椰子婆娑、那黄澄澄的稻田翻着金浪,这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描绘着下

深湾人的梦。

万宁下深湾村:

家在桃源深处

文/

海南日报记者

苏庆明

特约记者

陈循静

通讯员

曾觉

黄良策

万宁下深湾村陈山柏的家。

欧阳世忠,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自由摄影师。代表作有《雾里飘香》、《工人冲去身上的灰尘》、

《众志成城》等,曾获“金镜头”新闻摄影自然环保类单幅金奖、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银奖。

一部气韵生动的村居生活标本文\海南日报记者 苏庆明

摄影手记

万宁下深湾村陈山柏的家。

本版照片均由欧阳世忠 摄

世界长寿之乡·秘境万宁

链接

下深湾村,是万宁市礼纪镇竹林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睦,是省级生态文明村。此村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是从福建湄洲迁过来的,至今保有客家习俗痕迹。现全村面积上千亩,有34户28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