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 1 — 四川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卫生计 生委《“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和卫生计 生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卫生 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居 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 74.75岁提高到 76.38岁, 孕产妇死亡率从 39.66/10 万下降到 21.68/10 万,婴儿死亡率从 12.02‰下降到 7.80‰,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 16.93‰下降到 8.92‰。“十二五”医药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胜 利完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十三五”卫生 计生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卫生计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全省 100%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 加成,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分级诊疗制度初步 建立,基本完成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实施分 级诊疗的人口大省。基层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全面落实基层医疗

四川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img.schia.cn/20161228110218339.pdf · 成国家“十二五”目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9年低于全国平 均值,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艾滋病新发

  • Upload
    others

  • View
    3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 —

四川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卫生计

生委《“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和卫生计

生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卫生

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居

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74.75岁提高到76.38岁,

孕产妇死亡率从 39.66/10 万下降到 21.68/10 万,婴儿死亡率从

12.02‰下降到 7.80‰,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 16.93‰下降到

8.92‰。“十二五”医药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胜

利完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十三五”卫生

计生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卫生计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全省 100%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

加成,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分级诊疗制度初步

建立,基本完成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实施分

级诊疗的人口大省。基层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全面落实基层医疗

— 2 —

卫生机构实施基药补助、公共卫生经费等补偿政策,强化基本医

疗和公共卫生职责。新农合受益程度不断提高,全省新农合参合

率达 99.6%,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率达 76.66%。基本药

物制度全面建立,省补基本药物品种达到 305 种,药械供应保障

更加高效。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迈出坚实步伐,“单独两孩”政策

平稳有序实施,推进“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实施。

二、卫生计生事业跨越发展

卫生资源大幅增加。“十二五”时期,中央和省级卫生计生

投入 1269.25 亿元。全省卫生计生机构 80114 个,床位 48.87 万

张,卫生计生人员 64.76 万人,较“十一五”分别增长 7.81%、

61.77%、38.44%。

人才队伍建设成绩突出。全省卫生计生人员总数居全国第

四,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

人口注册护士数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科医生从零增

加到 1.6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中高级职

称人数比“十一五”末增长 76.19%、23.18%。

科技创新成就显著。全省获批科技项目 1218 项、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课题 818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项,省政府科技

进步特等奖 1项、一等奖 25 项,其中特等奖填补了我省 13 年来

在省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上的空白,一等奖获奖数居各行业前三

位。全省医疗卫生系统获得发明专利 80 余项,引进临床新技术

400 余项,向基层推广适宜技术 100 项。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363112 工程 ”。

— 3 —

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一期建设如期完成,部分市(州)市级人

口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县级数据中心全域基本建成。全省已

基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和规范化电子病历数据库,建立覆

盖全省人口、省级实时集中的全员人口数据库。积极推进居民健

康卡试点,开通“健康四川”大型健康服务门户网站。

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强化民族地区州、县、乡、村

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三州

每千人口卫生计生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专业公

共卫生人员数均超过省平均值。

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有

95%的乡镇卫生院和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

(室),87%的村卫生室和 9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

服务。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进一步强化,中医“治未病”健康

工程建设不断推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发展建设,先后与多

国达成中医药合作协议。

健康服务业加快推进。实施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出台一系

列重要政策举措。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健康服务业,社会办医

初见成效,2012 年民营医院数首次超过公立医院,截至到“十

二五”末民营医院达 1206 家,床位数 9.3 万张,诊疗人次达到

2459.74 万人次。

三、卫生计生服务提质增效

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

准从 15 元提高到 40 元,服务项目从 9 类 41 项扩大到 12 类 45

— 4 —

项。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分别达 57.88%、46.96%,超额完

成国家“十二五”目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 9 年低于全国平

均值,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艾滋病新发

感染数、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乙肝发病率持续下降,血吸虫病、

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严重精神障碍患

者检出率居全国前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发病数和死亡数连

续 6 年低于全国平均值,自然灾害医疗救援能力全面提升。饮用

水卫生监测实现乡镇全覆盖,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食品

安全工作有力推进,卫生计生执法监督不断强化,妇幼卫生项目

实施成效明显。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网

络,实施优质资源倍增工程,三级医院数居全国第三,二级医院

数居全国第一,总诊疗量和入院人数均居西部第一,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分别达 99.02%、99.56%、

99.36%。实施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程,开展“进一步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等活动,

建立“1+11”医疗作战区,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建立医疗联合体、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一步改善医

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计生服务管理扎实推进。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

整合基本完成。计生公共服务深度拓展,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

落实,启动 22 个省级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示范区

县建设,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向正常值回归。总结汶川地震灾区

再生育服务经验,开展芦山地震灾区再生育服务工作。

— 5 —

专栏 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 标 2010 年

“十二

五”规划

2015 年 完成

情况

健康指标

健康

状况

人均预期寿命(岁) 74.75 75 76.38 完成

婴儿死亡率(‰) 12.02 ≤11 7.80 完成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6.93 ≤14 8.92 完成

孕产妇死亡率(/10 万) 39.66 ≤33 21.68 完成

工作指标

疾病

预防

控制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84.05 100 94.15 基本完成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万人) 10 ≤18 12.19 完成

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 92.17 ≥85 94.99 完成

全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 7 6 5.8 完成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

接种率(%) 91.51 95 95 完成

重点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 - 50 50 完成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 11.6 80 85.58 完成

妇幼

卫生

儿童系统管理率(%) 81.53 ≥85 93.86 完成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86.04 ≥88 93.90 完成

食品

安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覆盖人口数占总人口

数比例(%) 23.81 80-90 96.25 完成

医疗

保障 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率(%) 62.36 ≥80 76.66 基本完成

卫生

资源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61 ≥1.88 2.22 完成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1.17 ≥1.4 2.32 完成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3.36 ≥4 5.96 完成

医疗

服务 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日) 9.9 9 9.36 基本完成

卫生

投入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35 30

30.20(初

步数据,

待国家审

核)

基本完成

人口

计生

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 100) 110.25 ≤110 107.23 完成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目标人群

覆盖率(%) 29.01 80 86.74 完成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 80 85 85 完成

— 6 —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高度,发展进入新阶

段,经济进入新常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健康中国”战略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十八

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 全民健康,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把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要位置,卫生与

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成为新

要求。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

四川”建设,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

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

健康产业,将为卫生计生事业提供重大发展机遇。

经济社会发展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十三五”

时期,在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

理念”、着眼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

“以健康促小康”、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将成为未来五年卫生计生

事业发展主旋律。“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

施将对我省医疗卫生对外交流合作和区域卫生发展产生积极影

响。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城市群、大力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和精准扶贫等重大政策将有利于促进我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

— 7 —

卫生计生事业跨越发展,推动全省卫生计生事业均衡发展。省委

大力推进“三大发展战略”,必将加快促进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

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将对我省卫生计生事业产生深入、立体的影响,为卫生计生事业

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面深化医改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十三五”

期间,随着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

制综合改革的统筹推进,我省将进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决胜阶段和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期,相应改革措施的推行将进一

步破除阻碍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使医疗保障制

度更加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更

加公平、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更高、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

健全,为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健康服务业发展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拓展空间。“十三五”

时期,我省将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发展体系,大

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

全面促进医养结合,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咨询、全民健身、健康文

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

业,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不断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进

一步丰富发展内涵、拓宽发展外延,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广

阔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 8 —

医疗卫生供需矛盾突出。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优质资

源短缺,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进一步释放的群众多

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难以承担分级诊疗制度基层首诊的重任;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

理,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分布不均,病床资源与人力资源比例

失调。

卫生发展模式亟待转变。公共卫生、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重医轻防、防治脱节的

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医疗机构发展重外延、轻内涵,重基础设施、

轻技术能力,重物化、轻服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推广运用不足。

体制机制弊端尚未破除。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制度性安排和

长效性机制尚未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等机制不畅。医药卫

生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凸显,三医联动改革任务艰巨,医疗服务

价格不合理、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滞后、药品和耗材价格仍然虚高、

综合监管有待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建

设滞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提高。医患关

系、职业环境有待改善,尊医重卫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居民健康面临多重挑战。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发病人数快速上升,

疾病负担日益沉重。结核病、艾滋病、包虫病、大骨节病等重大

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威胁不容忽视。

— 9 —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食品药品安全、环

境污染等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

待进一步提高。

重点人群健康问题仍然突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

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关注不够,主动防病意识不

强。重大疾病对妇女儿童的健康威胁仍未消除。人口持续老龄化

使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养老与健康服务体制机制亟待

完善。巨大的流动人口和频繁的人口迁移,给医疗卫生供给和服

务带来新挑战。贫困人群在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健康意识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大病慢病发病率较高,给健康扶贫带来较大

压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委历次全会精神,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

略”,积极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康优

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

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坚持计划生育

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开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

小康社会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卫生计生事业新局面,确保与全

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0 —

第二节 发展理念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以“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全省卫生

计生事业加快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始

终把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

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解决创新机制与重构秩

序等问题,实现行业创新改革发展。坚持协调发展,注重与整个

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负担能力、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促进区域

协调、城乡协调、三医协调、中西医协调、医防协调,实现全方

位均衡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按照国家、省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确定医疗机构建设规模和床位设置

规模等,正确处理资源与服务、投入与效益的关系,通过有限的

资源实现优质的服务,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走一条

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科学发展的路子。坚持开放发展,加

强医疗卫生国际交流合作,以更为开放的理念、更为开放的视野,

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

投资发展环境,实现行业融入发展。坚持共享发展,以保障人民

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

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需求导向,转变发展方式

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构建覆盖全

— 11 —

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整合

型健康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实现发展方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

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坚持立足省情,促进科学发展

坚持从省情出发,扩大供给、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分类

指导,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探索建立

符合省情的发展方式,促进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

三、坚持公平效率,实现健康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人群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不断缩小卫生计

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实现卫生计生服务的水平公平和垂

直公平。进一步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卫生计生资源,全面提升卫

生计生服务效率。

四、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

坚持政府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落实政府

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发挥市场机制

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

务需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整体发展西部领先,

居民健康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

— 12 —

型,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模式有效转变,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生育水平适度保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7.3 岁,孕产妇死亡率

降为 19/10 万,婴儿死亡率降为 6.5‰,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

为 7.5‰。全省常住总人口 8500 万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

自然平衡。

专栏 2 “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2015 年 2020 年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38 77.3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 万) 21.68 19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7.8 6.5 预期性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92 7.5 预期性

疾病

防控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8 20 预期性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98 约束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 5.8 4.8 预期性

肺结核发病率(/10 万) 67.13 ≤58 预期性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率(%) 64 75 预期性

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

78.6 ≥90 预期性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10 万) 324.73 比 2015 年降低 10% 预期性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 57.88 80 预期性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46.96 70 预期性

妇幼

健康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3.9 ≥98 约束性

3 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3.86 ≥98 约束性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86.74 ≥99 约束性

医疗

服务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11 ≤8.5 约束性

院内感染发生率(%) - ≤3.2 预期性

30 天再住院率(%) 2.95 ≤2.40 预期性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13.32 ≤10 预期性

— 13 —

专栏 2 “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2015 年 2020 年 指标性质

县域内就诊率(%) 87.72 ≥95 预期性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 20 ≥85 预期性

计划

生育

常住总人口(万人) 8204 8500 预期性

总和生育率 1.3-1.4 1.7 左右 预期性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7.23 103-107 约束性

医疗卫

生服务

体系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96 6.1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22 2.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32 ≥3.2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1.27 2.5 约束性

县级医院病床使用率(%) 93.36 95 预期性

健康脱

精准识别和医疗扶持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100 预期性

贫困患者慢病门诊维持诊疗个人支付占比

(%) - ≤10 预期性

在县域内就诊的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

个人占比(%) - 0 预期性

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 - ≥95 预期性

医疗卫

生保障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比例(%) 76.61 75 左右 预期性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30.20 <30 约束性

卫生城

市创建

国家卫生城市覆盖率(%) 26.5 ≥40 约束性

国家卫生乡镇(县城)覆盖率(%) 1.17 ≥5 约束性

省级卫生县城覆盖率(%) 69.4 ≥90 约束性

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 20.7 ≥60 约束性

省级卫生村覆盖率(%) 15.9 ≥50 约束性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一、加强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慢性

— 14 —

病综合防治体系。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升综合防

控水平。整合并逐步扩展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

健康状况监测,建立适合我省省情的监测系统。发挥家庭医生制

度、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作用,实现监测数据的

深入分析和综合利用,提升评价防控效果。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

群筛查与干预,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

范化诊治和康复。到 2020 年,高血压患者管理率、糖尿病患者

管理率分别到达 80%、70%。

探索“党政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

机制和服务模式,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完善患者救

治救助政策,提高居家治疗患者保障水平。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的

防治知识,积极开设心理卫生援助热线。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救治管理,到 2020 年,在册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

80%。

二、强化重点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群众主动参与预防接种,扎实做好国家

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推进第二类疫苗挂网阳光采购。指导

基层建设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加强

疫苗和冷链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扎实稳妥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监测和处置。到 2020 年,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

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 98%以上,有效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

发生流行,维持全省无脊灰状态,继续推进消除麻疹进程。加强

— 15 —

传染病报告、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

98%以上。突出艾滋病防控,健全长效防控机制,提升防治能力

和防治效果。稳步推进结核病医防结合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

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病人发现及耐多药结核病防治,结核病发

病率控制在 58/10 万以下。推进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和区域联防联

控,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流行县(市、区)的比例达到 90%以

上。强化包虫病防治,实施好《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方案》,

全省基本控制包虫病。加强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不断提高新

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继续做好流感、狂犬病等传染病

以及疟疾、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防治,消除疟

疾、麻风病等危害。加强重点地方病干预,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和

大骨节病,稳步提高氟、砷中毒危害病区县、克山病病区乡的消

除或控制比例。

三、实施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保障行动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

缺陷防治服务制度,全面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

发生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 99%以上,婚

检率和产前筛查率均达到 8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

95%以上。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

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 99%以上,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 98%以上。建立省、市、县危重孕产妇和

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提高孕产妇、新生儿急救能力,加大优质

— 16 —

妇幼健康服务供给,有效保障母婴安全。加快推进儿童医疗卫生

服务改革与发展,提升儿童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供

给。加强儿童保健,开展儿童早期发展促进,扩大贫困地区儿童

营养改善项目覆盖范围。强化爱婴医院管理成果,促进自然分娩

和母乳喂养。0—6 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 80%以上,5 岁

以下儿童低体重率降低到 2%以下。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做

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再生育技术服务指导。加大妇女儿童重点

疾病防治力度,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落实预防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四、提升卫生应急能力

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风

险评估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机制。加强医疗、疾控

机构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及装备保障,

着力加强国家、省、市紧急医学救援队标准化、模块化、便携化

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跨区域、跨境和航空救援能力。推进国家、

省和市州卫生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提升全省卫生应急指挥

决策水平。充分发挥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作用,全面提升县、乡

两级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健全部门间、区域间联防联控工作机

制,加强鼠疫、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突发、新发传染病

防控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实现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

反应、有效处置。加强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到 2020 年,全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

— 17 —

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 100%,乡镇卫生院达

到 90%;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及时率和规范处置率达到

90%;公众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知识知晓率,城市居

民达到 60%,农村居民达到 50%。

五、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标准制定

扩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实现县级行政区划全覆盖并向

乡镇延伸,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格局。依托省

疾控中心建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加强成都、川

东、川西、川北、川南 5 个区域中心建设。大力加强卫生计生食

品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监测能力,省级设备配置率、可开展

率分别提高到 100%、95%,市级设备配置率、可开展率分别提

高到 90%、80%,县级设备配置率、可开展率达到国家规划要

求。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宣传贯彻和跟踪评价工作,加快制定

符合我省食品产业发展需要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加强食源性疾

病管理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构建食品安全风

险交流平台,加强对公众、媒体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食品

安全意识。

六、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

平。加强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倡导和促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方式,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全民健康生

活方式行动覆盖 90%的县(市、区)。多渠道开展健康科普和

— 18 —

健康传播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

知识。推进控烟履约,大力开展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控制烟

草促销活动,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全面推进重点场所无烟单位创

建工作。

七、推动爱国卫生运动

积极组织和推动卫生城市(县城)、卫生乡镇(街道)、卫

生村(社区)的创建活动,带动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到 2020

年底,省级卫生县城力争实现全覆盖,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覆

盖率提高到 60%、50%;国家卫生城市比例提高到 40%,国家

卫生乡镇(县城)比例提高到 5%。鼓励开展健康城市、健康细

胞试点建设,推动以“寓健康于万策”理念为指引的健康环境、

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和健康人群形成。加快推进城乡厕所建设与

改造,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到 2020 年,基本完成农村户

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5%以上。加

强病媒生物防制,防止登革热等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流行,

市、县级疾控机构具备蚊、蝇、鼠、蟑密度监测能力,城乡病媒

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八、强化“四大卫生”监测管理

加强职业与放射卫生监测管理。推进重点职业病监测,健全

重点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体系。完善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到

2020 年全省职业病报告率达 90%。加强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继

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放射性本底调查。

— 19 —

加强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监测管理。健全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

监测体系,巩固全省饮用水卫生监测乡镇全覆盖。加强实验室能

力建设,不断提升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水质检测能力。完善

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体系。逐步增加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

点,建立全省监测网络。扩大学校卫生监测工作覆盖面,到 2020

年实现 21 个市(州)全覆盖。

九、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

建立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执法制度,依法开展

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加大医疗、采供血、放射卫生、母婴保健、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监督执法力度。逐步加

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覆盖面,公共场所监督检查

率达 95%,强化学校、幼托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口密集

流动性强的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建立信息报送监测机

制,探索移动终端执法和全过程记录等监督模式,提升监督执法

效率。培养 50 名省级卫生监督专家、200 名首席卫生监督员、

500 名卫生监督紧缺人才和基层复合型卫生监督人才。探索卫生

计生监督执法人员职位分级管理制度。

第二节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

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

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

— 20 —

机构的功能定位,合理控制大型医院诊疗量,支持和引导病人优

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普通门诊、康复和

护理等服务。积极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模式,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作为签约服务的主要内容,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转变,发

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

机制,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

策,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确保 2020 年基本建立符

合省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 95%左右。

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落实省、市、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加强省、

市办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进疾病诊断分组(DRGs),提升

疑难复杂疾病诊治水平。实施县级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

程,重点支持肿瘤、心脑血管、儿科、精神、传染病等专科建设,

创建 125 个临床重点专科,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到

2020 年,全省 90%的县医院达到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基本标准

要求。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内涵

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探索对口支援、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方

式,强化实施效果评价,实现贫困县、民族县医疗、妇幼、专科、

疾控、监督“五大机构”对口支援全覆盖,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

构服务能力;实现二级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民族县中心卫生院

全覆盖,提高中心卫生院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妇产科

和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公立医院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

— 21 —

职称的医生到民族地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三、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健全省市县三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到 2020 年,构建省市

级基本覆盖一级诊疗科目、县级覆盖 50%一级诊疗科目的医疗

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完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基本覆盖临床

主要专业,发挥专家对全省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指

导与监督作用,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推进医疗质量同质

化。完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机制,建立医疗质量年度分析通报制

度,构建质量控制与监督执法联动机制,推动医疗质量管理相关

制度落实,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推动实施临床路径管

理,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覆盖范围和入组比例,实行病种规范

化治疗。

四、强化医疗服务监督

创新医疗服务监督模式,建设完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

疗行为综合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方式由事后监管向事中、事前监

管转变。突出医疗服务监督重点,强化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

点人员、重点时段的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

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

长,明确区域医疗费用增长控制指标,建立重点监控药品处方点

评和结果公示制度,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促进临床合

理用药。加强医疗服务监督结果应用,将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

执法检查情况及违法行为查处结果与医院等级评审、人员职称评

— 22 —

定、重点专科建设、财政补助等挂钩,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依法执业信用体系和行业退出黑名单制度,对违规失信者实行行

业禁入等惩戒措施,严厉打击超范围行医、诱导医疗、过度医疗

和骗保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节 推进计生服务转型

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

制综合改革,努力实现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

理的人口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

发展。到 2020 年,确保计生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较为完善,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

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计生治理能力全面提高;覆盖城乡、布

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计生优质服务。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出生

缺陷发生率有效降低;生育水平适度,避免出现大幅波动。

调整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为符

合条件准备再生育人群免费提供取环、复通等计生基本技术服

务。依法保障计生奖励休假等合法权益。引导孕产妇合理选择助

产技术服务机构,在人流密集区域设置哺乳室或相关设施。引导

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

儿园等服务机构。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

— 23 —

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完善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拓展出生人口监测网点,强化出

生人口信息登记、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出生人口数据。定期

开展人口形势分析,准确掌握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人口变动态

势及政策执行效果,制定完备的配套政策措施和风险防控预案。

到 2020 年,基本实现人口和计生信息互联互通;户籍管理、婚

姻、人口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

二、促进人口结构优化

以实现出生人口性别平衡为重点,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以“圆

梦女孩志愿行动”、“关爱留守女孩行动”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关

爱女孩行动。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完善执法

监督和区域协作机制,开展跨部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

“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

行为。建立“两非”违法机构和人员“黑名单”数据库,纳入社

会信用统一管理。完善出生人口性别统计监测制度和考核评估办

法,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县(市、区)实行挂牌督办,提高出

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成效,到 2020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率先在全

国实现自然平衡。

三、深化计生服务改革

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对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

不实行审批,由夫妻自主安排生育。对办理生育登记的夫妻及时、

主动提供相关咨询、保健服务。优化特殊情形再生育审批流程。

— 24 —

全面推行网上服务和承诺办理,积极探索委托办理、代办服务,

切实方便群众。推进生育服务证与母子健康手册、预防接种证等

有机结合,实现多证合一、一证多用。加强计生法律法规宣传工

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计生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严肃查处政策

外多孩生育,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切实规范征管行为。坚持和

完善适应新形势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办法,探索建

立计划生育基层管理规范和计划生育服务标准。稳定和加强县、

乡级计生工作力量,按政策妥善解决好村级计生专干的报酬待

遇、养老保障等问题。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广泛动员工、

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做好计生工作。加强市、

县、乡级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网络建设,切实提升承担宣传教育、

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

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工作能力,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免费药具服

务和管理。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达标县

(市、区)增至 30 个以上。

四、促进计生家庭健康发展

加强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

善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体系。继续实施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扶助标准动态调整。对政策调整后自愿只

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不再实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等政策。

将计划生育家庭发展项目与精准扶贫等扶持政策有机结合,继续

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重点向计划生育贫

— 25 —

困家庭倾斜。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关怀力度,完善帮扶

关怀信息系统,建立以卫生计生干部、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志愿

者为主体的“一对一”、“多对一”联系人制度,精准开展上门服

务。扎实开展省、市、县三级卫生计生部门领导联系计划生育特

殊家庭活动,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

精神慰藉等问题。

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增强家庭抚幼养老功能。建立

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

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服务,建

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

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体系。鼓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

助餐、助洁、助医、助养等签约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帮助解决计

划生育家庭生活困难。增强社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

养老等服务功能。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新模式,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

区、家庭。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保障作用。深入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

新家庭计划,到 2020 年,培养推出一批省、市、县级示范单位。

五、加强流动人口服务

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完善重点区域协

作制度,跨省流动人口信息协查反馈达到 98%以上。加强部门

协作,健全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流动

— 26 —

人口全员统计,信息入库率达到 95%以上。简化公共服务流程,

做好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育登记服务。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

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目标人群

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全面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暨健康促进,

推动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达到所在地区平均水平。深化流动人

口动态监测调查和数据开发应用,建立《四川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发布制度。在流动人口集中的企业、社区、市场建立计划生育协

会组织,发挥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作用。

第四节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一、提升中医医院综合实力

强化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创新服务模式,规范诊疗行为,改

善医疗服务。重点加强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整体提升临床综

合医疗服务能力,成为代表国内或区域内中医药行业领先水平的

中医医、教、研龙头单位。市级公立中医医院重点强化中医特色

专科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本区域内的中医医疗、教育、科研

优势以及对基层单位的指导作用。县级中医院加强中医专病专科

等特色科室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二、推动特色优势能力建设

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服务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

优势的激励机制,完善中医医疗机构评价监控体系。加强重点专

科(病)建设,建立重点专科“能上能下”机制,建成 65 个国

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局中医重点专科,150 个省级重点中

— 27 —

医专科(专病)。鼓励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和应用,促进名老

中医经验和临床验方的转化,推动制定院内制剂省内调剂使用政

策。完善治未病服务体系,在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和有条件

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立、完善治未病科,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

生院中医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角建设。建立中医

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能够提供 6 类以上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稳定在 45%

以上。

三、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内涵建设,推进我省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

研究室建设,建设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加强中医药防治

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研究应用,深入开展川派中医药名家学术思

想及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加强民族医药科学研究,支持对临床

需求量大、疗效显著的中成药大品种进行新剂型、新标准与适应

症的二次开发。加强中药传统饮片的传承与发展,鼓励中药饮片、

提取物的系统研究和协同创新。推动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和转

化。

四、加强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推动四川藏医医院建设,推进市(州)级和县级民族医院建

设,推动甘孜、阿坝州藏医院达到三级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

— 28 —

县级民族医院达到二级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比例达 80%以

上。提升民族地区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支持乡镇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尤其是重点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建设中医(民族医)馆,为民族地区群众和僧侣提供规范的中医

(民族医)服务。加强民族地区民族医药技能培训,大力推广基

层常见病和多发病民族医药适宜技术,设立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

广点,培训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县级师资 200 人。培养藏医药临床

骨干和基层民族医药人员 800 人次。推进民族医药科学、临床实

践、基础理论和文献整理研究,建立省民族医药文献数据库。

五、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合理规划中药材经济区划,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实施

川产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与区域发展项目,中药材大品种培育项

目,开展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生态化种植研究,建设以川产道

地药材为核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县。加快中医药相关衍生

品研制和应用。鼓励开展中医诊疗设备及器材的研制、评价及应

用。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

强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进中医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旅

游产业;扶持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重视中医药服务及

贸易。

第五节 推进健康扶贫攻坚

一、开展“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

实施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开展多种专项免费医疗服务。

— 29 —

逐步提高医保筹资标准和补偿水平,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

保险(新农合),实现参保率 100%。完善大病保险政策,继续

提高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控费作用,落实激励

约束政策,做好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基本补偿政策

衔接。建立特殊保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医

疗机构就医的,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余的政策范围内

的住院医疗费用,给予全额报销。开展贫困人口疾病应急救助、

民政医疗救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救助、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扶贫

基金等专项救助。严格实施分级诊疗,严格控制费用支出。确保

95%以上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

全额报销、慢性病门诊维持诊疗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 10%以内,

努力实现贫困患者重大疾病县外住院个人医疗费用“零支付”。

二、开展“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

大力推广针对 7 岁至 64 岁贫困人口的健康体检服务。按照

“分类指导、重点管理”的健康服务模式,针对贫困人口中的慢

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进行精准健康

评估、精准健康管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干预,全面提高贫困居

民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为适龄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进一

步提高接种率。积极开展疾病监测、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

有效控制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大骨节病、血吸虫病、麻风

病等流行。加强贫困县职业与放射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

学校卫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强化对基层人员业务培训,

— 30 —

加强实验室建设,切实提升贫困地区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

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强化贫困

地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将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新型城镇化、城

乡环境综合治理、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推进贫困地区形成“政

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开展“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开展乡村卫生机构达标建设,改善

医疗服务条件,完成 88 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

达标建设。稳步推进县级医院提标创等,加强临床薄弱专科、临

床核心专科等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强化 88 个贫

困县远程医疗网络建设和能力打造。强化网络规范布局和相关保

障政策,加快提高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多级多学科联合讨论、

疑难病例讨论、手术示教等业务质量,全面普及和推行远程诊疗

和远程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四、开展“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行动”

加快人才引进,2017 年底前基本补齐空岗。实施民族地区

专项引进计划。健全教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规范化培训和岗位

技术培训,强化高技术人才培养,深化订单定向人才培养,引导

青年医师服务基层,推进优质卫生人才下沉,推进“乡村一体化”

管理,健全卫生人才激励机制。2017 年,88 个贫困县卫生技术

人员总量增长 2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达到 30%左右。2020 年 88

个贫困县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增长 50%以上,学历、职称、执业资

— 31 —

格和岗位技能“四大职业素质”显著提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

医师、注册护士分别达到 2.6 人、3.3 人,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数

达到 2.6 人。

五、开展“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

建立省对重点县(市、区)、市(州)对重点乡(镇)、县(市、

区)对重点村联系指导制度,实行乡村干部计划生育“包村包户”

责任制,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一对一”指

导服务制度,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持续深化流动人口计

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加大对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待

和扶持力度,优先扶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实施计划生

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

应的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第六节 发展民族卫生事业

一、深化民族卫生三大行动

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加强县级医疗

卫生机构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到 2020 年,民族地区

市(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完善和

创新人才队伍发展机制,用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加大

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引进、轮训力度,到 2017 年,民族地区按

核定编制和岗位基本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模式,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着力强化艾滋病、包虫病、大骨

— 32 —

节病、鼠疫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治,加强偏远地区民族

群众健康管理,规范实施妇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 2020 年,

民族地区婴儿死亡率降至 7‰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至 23/10 万

以下,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5 岁,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突出民族卫生六项重点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

平,推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

险、医疗救助等制度衔接,努力实现民族地区医疗保障水平与全

省平均水平基本一致。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符

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强化县级公立医院薄弱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实施城乡

医院对口支援、远程医疗和巡回医疗,推进三州县级医院远程医

疗系统建设,抓好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大练兵行动、设备使用率提

升行动和健康管理全覆盖行动。推进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紧

急医疗救治和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卫生应急人员应急技

术培训和应急演练,规范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到 2020 年,建

成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科学合理、覆盖城乡的州、县、乡三级紧

急医疗救援体系。健全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体系,推进卫生

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探索建立民族地区卫生计生监督网络化

管理新机制。巩固深化基本药物制度,提升偏远地区药品供应保

障能力,到 2020 年,建成全覆盖民族地区城乡的、以基本药物

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民族医药发展,着力提升

— 33 —

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民族医药服务

能力,推动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促进中藏医药继承和创新,

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到 2020 年,建成设施设备、人

员配套的州、县民族医医疗服务体系。

三、加强民族地区对口帮扶

认真落实《四川省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方案》,

积极做好省内经济较发达的 7个市和彭州市等 35 个县(市、区)

结对帮扶藏区彝区 45 个县(市、区)卫生计生工作。主动对接

和推动广东省、浙江省和佛山市分别对口支援甘孜州、阿坝州、

凉山州卫生计生工作。加强定点扶贫、驻村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联系贫困县、贫困村普格县、特补乃乌村和壤塘县、尤日村“两

县两村”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抓好民族地区民生工程,科学安排、

有效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卫

生计生项目。

第七节 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一、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外延发展

推动三级甲等大型医院转变发展模式,鼓励通过调整床位结

构优化布局、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医师多点执业、提供影像、

心电、检验、消毒供应等集中技术服务模式外延发展。大力支持

成都国际生物城、泸州康健城、温江国际医学城、川西康养中心

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进家庭远程医疗服务、远程会诊、

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

— 34 —

辐射范围和利用效率。大力支持天府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

极推动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国

内外医院项目落户天府新区,打造西部区域医疗中心。

二、发展社会办医与多元化健康服务

制定完善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控制公立

医院规模,拓展非公立医院发展空间,支持多种模式发展社会办

医,到 2020 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 1.5 张床位为社会办

医预留规划空间。积极发展健康体检服务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探

索实施全民健康干预新机制,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健

康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2020 年前重点建好 6-8 所婴幼儿早期

发展示范基地。引导发展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

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药品检测服务,

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三、促进健康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促进利用率较低的医疗卫

生计生资源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

等多形式的家庭健康服务。鼓励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支持有

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诊疗康

复护理服务,加强医养照护服务人才培养。促进养老机构和医疗

机构双向合作,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制,共同打造“预防、医疗、

康复、养老”高度融合的养老与健康服务综合平台。

四、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行动计划

— 35 —

推动互联网+健康服务,建立健全电子处方认证和医护人员

区域执业注册制度,完善网络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和医疗保障支付

政策,培育一批市场有序竞争的互联网+健康服务机构。促进互

联网信息新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便捷、精准、

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构建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

作全天候、中西医并重的便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动防治结合、

医养结合,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和连续健康信息管

理。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政务服务,构建三医联动电子政务服

务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推动互联网

+健康产业发展,深化高等院校、上市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在互

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中小创企业孵化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构建互

联网+医疗健康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示范

区、创新企业、孵化基地等,全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关

联产业链发展。

第八节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一、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基础、扩覆盖、提水平。组织实施重大

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项目,80%的市疾控中心达三级乙等以上标

准,80%的 50 万常住人口以上的县(市、区)疾控中心达到二

级甲等以上标准。进一步强化现有综合执法监督机构建设,100%

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全面完成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

— 36 —

术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省、市、县均设置或明确 1 个由政府举

办、具有公益职能、规范化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推进

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新增三级妇幼保健院 10 所,95%的

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加强血站建设,100%的

市(州)级血站达到《四川省血站建设基本标准》,实现 183 个

县献血场所全覆盖。加快推进省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以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

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以市(州)级急救中心为

龙头,县急救中心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为主体,共同建成比较完

善的急救网络。

二、加强医疗机构建设

综合医院提水平,专科医院增数量,社会办医扩容量。加强

省级综合医院建设,坚持质量优先,合理控制医院床位规模,推

动延伸发展。支持央属医院在我省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技术引领、

服务全省的作用。逐步改善市(州)级综合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和

提升服务能力,到 2020 年,所有市(州)均有一所综合医院达

到三级甲等标准。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在县级区域内原则上

设置 1 个县级综合医院,20 万人口以上的县均有一所综合医院

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加强省级龙头中医院(民族医)建设,构建

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推进市、县级中医院(民族医)标准化建设,

各市(州)均设置或明确市(州)级公立中医医院,除三州外,

— 37 —

其余市级中医医院原则上应达到三级甲等;在县级区域内设置或

明确 1个县级中医类医院,80%的县级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

院水平,50 万人口以上的县达到三级标准,加强综合医院、妇

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提高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在精神、

口腔、儿科、肿瘤、心脑血管等薄弱领域支持专科医院建设,力

争市(州)专科医院建设实现倍增,90%的县(市、区)综合医

院设立主要专科诊疗科目或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独立的专科医院。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级各类专科医院。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能力、拓功能、强规范。加强乡村卫生

机构建设,实现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 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

卫生院,80%以上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达标,50%的中心卫生

院达二级医院标准。村卫生室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共建共享共

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标率达到 90%以上,民族地区

达到 80%以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政府在每个

街道办事处范围或 3-10 万居民设置 1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

范化建设达标率达 80%以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规范

化建设达标率达到 80%以上。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

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力争所有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 90%的村卫生室具备一定水

平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第九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38 —

一、健全教育培养体系

加强医教协同,建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供需平衡机制。推

进医学院校办学规模和结构调整,“十三五”期间支持创建确有

必要设置且具备基础条件的医药卫生类院校,严格控制中职学校

设置。支持院校增设儿科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

本专科紧缺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适度压缩中职专业招生规模。

积极提高医学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机制,促进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

完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培训,开展护士、药师、技师规范

化培训试点,到 2020 年基本形成医药护技四类人才毕业后规范

化培训制度。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

优化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培训模式,支持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发

展,实现继续教育对象全覆盖。到 2020 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

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有机衔接的医药卫生人才终身医

学教育体系,成为西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高地。

二、改革人才管理机制

着力人才优先发展、释放“人才红利”,加快人才管理机制

改革。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实行人员总量控制,逐步推进编制

备案制。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

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探索建立符

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

— 39 —

位工资调控水平,对医疗卫生机构单独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

法。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

于人员奖励,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合理提高人员奖励水平,

科学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重点

向一线业务骨干、儿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高风险关键岗位等

人员倾斜,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四

项基金计提办法,建立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缩小不

同层级医疗机构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别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差距。

优化落实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建立符合基层医

疗工作实际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城乡联动的人才管理和服

务模式,开展县乡村卫生人员一体化管理改革。提高乡村医生服

务能力、收入待遇和养老保障水平,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三、加强紧缺人才建设

立足需求导向,加强基层紧缺人才建设。围绕推进家庭医生

(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以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和定向培养为

途径,加快家庭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到 2020 年,城乡

每万名居民配备家庭医生(全科医生)达到 2.5 人。以在(转)

岗培训为形式,加强儿科、精神、老年医学、护理、急救、康复

等各类紧缺人才以及护理员、健康管理师等技能型健康服务人才

培养培训。立足创新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

卫生计生高层次人才建设“5121 工程”,到 2020 年,遴选培养

50 名首席专家、100 名领军人才、200 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 1000

— 40 —

名优秀中青年骨干。建设以国家顶级人才为引领、以省级和基层

名中医为核心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体系,组织开展“名中医”及

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医药临床名家、教育名师和研究型人才选拔

培养 。着力提升水平,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和规范卫生管

理干部培训制度和递进培养模式,推进卫生管理人才职业化和专

业化。

第十节 加快科技创新驱动

一、加强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医药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聚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

撑服务科学研究。积极组织医疗机构创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

验室、临床研究中心、临床重点专科等科技基地平台。开展省临

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

项目,打造各具优势特色学科集群。积极推进并完成四川大学生

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四川大学华西医

院、省肿瘤医院临床标本库和中国科学院南方生物样本库(省医

院)建设。积极支持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大平台、国家成都

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等建设。组建四川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十

三五”末,力争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

心 1-2 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5-20 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

(实验室)专科 200 个。

二、大力推进医学科学研究

围绕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和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医学科学

— 41 —

前沿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医疗机构和医药

企业积极申报“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精准医学

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和“健康保障工程”等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科研计划,在“慢性病、恶性

肿瘤、基因与生物工程”等领域开展研究与技术攻关。改革省卫

生计生科研课题计划内容与管理方式,培养医务人员科研能力。

把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技投入等指标纳入大型医疗机构绩效

考核。“十三五”期间,力争每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 200 项左

右,省级科研项目 150 项左右;国家科技成果奖 1-2 项,省政府

科技成果一等奖 3-5 项,在 5-7 个重点领域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

先、国际先进水平。

三、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着力于激发医务人员创新活力,驱动卫生计生行业创新发

展,实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出台《四川省卫生计生创

新改革实施意见》,从投入、待遇、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

人才评价等方面完善激励政策,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激励

机制与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创新人才岗位和人

才奖励基金。允许医务人员通过科研项目获得合理劳务报酬,合

规科研劳务报酬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

果转移转化,提高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完善专业技术职

务评价评审制度,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评价,增加知识产权运用、

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指标权重。

— 42 —

四、加强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建立健全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医药科技成果转

移转化平台建设,支持华西医院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华西医

院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学院四川转化医学研究院基础

设施和能力建设,集成优势出大项目、大药物、大产品。着力于

打通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瓶颈,支持大型医疗机构采取多种机

制建设高水平 GCP、GLP。组建四川省医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

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流程,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监管,推进

知识产权保护,举办四川医药科技成果展会。加强临床新技术和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建设临床新技术和卫生适宜技术库及其推广

基地,完善技术推广绩效评估办法。“十三五”末,力争转移转

化医药科技成果 300 项,形成新产品 100 个,建立技术推广基地

15 个,推广新技术和适宜技术 70-100 项。

第十一节 推进卫生信息化

一、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省、市(州)、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

台,按层级联通所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

育、医疗服务及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应用,助推医疗、

医保、医药联动。推进与人社、民政、公安、食药监、教育、气

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三州地区和人口较少的县,可

建立虚拟县级信息平台,集中部署在市(州),集中统一运维。

二、强化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应用

— 43 —

全面推广应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与健康一体

机、村医通等移动服务终端互联互通,延伸放大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服务能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

息平台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支撑医疗机构开展网上预

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网上问诊和检查检验结果

查询等服务,方便群众便捷就医。完善省、市、县、乡(村)四

级远程医学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远程医

疗服务提质增量,到 2020 年,远程医疗服务覆盖 100%的县(市、

区)。

三、推进居民健康卡“一卡多用”

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构建基于居民健康卡的跨行业多应用

服务平台,利用于后加载技术推进健康医疗服务与市民生活服

务、旅游出行、购物消费等应用的整合,实现“一卡多用”。到

2017 年底,居民健康卡发卡量占常住人口的 70%以上,全省所有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完成用卡环境改造;到 2020 年底,基本实现

全省城乡居民人人拥有一张居民健康卡。

四、促进健康医疗信息化新业态发展

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健康服务深度

融合,提升健康信息服务能力。建设省级健康医疗大数据库和健

康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一批区域临床医学健康数据示范

中心。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等技术在人口健康信息化

— 44 —

领域的应用,促进数字医疗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健康产品、

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的生产制造水平提高,助

推健康医疗智能装备产业升级。

第十二节 加强卫生开放合作

一、深化国际卫生交流与合作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我省对外开放战略,着眼于四川卫生综

合实力的有效提升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切实深化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卫生改

革、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外专千人计划”、“银发引智计划”

等项目为载体,着力加强智力引进、制度借鉴和经验分享,助推

我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提升临床技术水平。以临床医务人

员和医院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培训为抓手,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

质量,强化骨干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我省地缘优势和区位影响力,

加强与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信息沟通、技

术交流、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主动参与国际人文交流,推动传统医药走出国门。

创新推进援外医疗工作,打造新时期四川援外医疗的品牌形

象。通过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实施对口支援等措施,继续做好对

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东帝汶 5 国的援外医

疗工作。积极参与后埃博拉时期“中非卫生合作计划”,在非洲

国家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公共卫生及生殖健康干预项目中发挥

积极作用。

— 45 —

二、加强区域间卫生计生开放合作

加强川渝、川滇、川陕、浙川、粤川卫生计生战略合作,创

新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区域间卫生计生事业共同发展。坚持优势

互补、互利共赢,充分依托比较优势深化联合协作,搭建医疗卫

生合作平台,引导医疗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全面提

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水平。推进公共卫生事务协

同治理,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作、卫生监督和重大疫情

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相互协作,推进

卫生计生信息互通共享和政策交流,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

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

第四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的卫生与健康方针,优先发展健康事业,

积极推进“健康四川”建设。深化作风建设,建立起抓落实长效

机制,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落实“两个责

任”,制定和完善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实施意见,坚持

开展主要领导述责述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动态管理,对廉政风

险点实施重点监督,签订“勤政廉政”责任书。

第二节 遵从和践行法治

加强卫生计生行业依法治理,努力构建行政权力约束机制,

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系统

形成“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依法执业、依法服务”良好氛围。

— 46 —

重点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医疗机构管理、医疗纠纷预防处置、

疾病预防控制、中医药等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着力健全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加强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合

法性审查和备案工作。整合优化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资源,健全基

层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网络,推进卫生计生综合执法,推行行政执

法公示制度。

第三节 推进和深化改革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扩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推进公立医

院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

行新机制,构建协调发展的医疗体系和分级诊疗格局。健全药品

供应保障体系。保障药品供应,实施阳光采购,保障用药安全,

降低用药负担。

第四节 保障和落实投入

建立和完善卫生计生投入保障机制。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

和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财政要将符合政策规定的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资金足额纳入年初预算,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

助。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服务业。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

金使用效益,健全补助资金分配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机制。

第五节 加强和改进宣传

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

话精神,加强高层倡导和系统动员,增强行业自信,凝聚行业力

量。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拓展宣传平台,创新宣传方式,

加强正面宣传。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处置引导工作,

— 47 —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中医药文化保护、研究和传承,培养现

代健康文化,统筹系统内文化资源,加强与文化部门和公共文化

服务机构合作,着力构建以各级卫生计生服务机构(场所)、人

口与健康文化园区为主阵地的卫生计生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

社会宣传,挖掘、培育和宣传行业先进典型,组织开展主题突出、

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第六节 严格和规范考核

《四川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卫

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明确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目标、主

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要健全规划体系,推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规

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健全以卫

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医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

机构设置、人才发展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要推进规划

有效实施,把规划作为预算管理、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

置、床位设置、绩效考核的依据,增强规划的约束力;明确工作

思路,狠抓落实,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

任务;各级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

同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加强考核评估,本规划由各级卫生计

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

跟踪分析,成立专门的评估工作小组,开展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

附件:1.“十三五”期间央省直属医院床位配置表

2.“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重大项目和工程

— 48 —

附件 1

“十三五”期间央省直属医院床位配置表

机构名称

床位配置

“十三五”期间基建项目 2015

年现

2020

年目

调整情况

小计 合计

四川大学华

西医院

本 部 4414 3000 -1414

49

院本部转化医学综合楼、西部老年医学

疑难重症救治基地项目,锦江院区建设

项目,温江院区二期建设项目。

温江院区 437 600 163

锦江院区 0 1300 1300

四川大学华

西第二医院

本 部 764 400 -364 1136

锦江院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二期工程

建设项目。 锦江院区 0 1500 1500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600 800 200 200 职业病防治综合楼工程、急诊大楼及后

勤楼。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含椅

位) 529 549 20 20 华西牙科连锁集团项目。

省医学科学

院•省人民

医院

本 部 3182 2800 -382

366

院本部四川省转化医学中心,草堂院区

四川省老年医学中心项目,城东病区二

期工程,天府院区医疗中心项目,四川

省精神卫生中心项目。

城东病区 519 1000 481

草堂病区 483 750 267

四川省肿瘤

医院

本 部 1274 1500 226

1526

院本部住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建设项目、

业务用房改造项目,天府院区四川省肿

瘤诊疗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

第二人民医院天府院区)一期建设项

目。

天府院区 0 1300 1300

四川省妇幼

保健院

本 部 333 560 227

1027 天府院区四川省儿童医学中心建设项

目。 天府新区分

院 0 800 800

省第四人民

医院

本 部 536 536 0

693 妇女儿童院区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沙河分院 0 373 373

妇女儿童院

区 0 320 320

省第五人民医院 178 400 222 222 院内业务用房改造项目。

— 49 —

机构名称

床位配置

“十三五”期间基建项目 2015

年现

2020

年目

调整情况

小计 合计

西南医科大

学附属医院

本 部 3000 2200 -800

1200 新院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一期续建工

程项目。 康健城院区 0 2000 2000

川北医学院

附属医院

本 部 1656 800 -856

949

院本部妇产儿童专科业务用房改造项

目,新区医院住院大楼建设项目、医技

大楼洁净手术部设备采购与安装工程、

科研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 新院区 495 2300 1805

成都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

本 部 1500 1500 0

700

院本部门急诊医技综合楼项目、内科楼

项目、医学保障综合楼,新院区老年医

学中心项目。 新院区 0 700 700

西南医科大

学附属口腔

医院(含椅位)

本 部 162 100 -62

228 新院区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新院区 0 290 290

四川护理职

业学院附属

医院

本 部 200 200 0

800 新院区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新院区 0 800 800

总 计 20262 30378 9116 9116

— 50 —

附件 2

“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重大项目和工程

序号 重大项目 建设内容

1

重大疾病

防治项目

慢性病综合防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慢性病监测及综合干预,癌症早诊早治,

脑卒中、心血管病,重点人群口腔疾病综合干预。

2 重大传染病防

控 艾滋病防控,结核病防控。

3 精神疾病防治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

4 扩大国家免疫

规划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麻疹、乙肝等疫苗可预

防重点传染病监测。

5 重点寄生虫病

和地方病防控

血吸虫病防控,疟疾、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重点地方病防

控。

6 职业病防治 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

业健康风险评估,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

7

健康促进

项目

全民健康生活

方式 减少烟草危害行动,推广减盐、健康口腔等专项行动。

8 环境健康危害

因素监测

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

监测,空气污染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

9 健康教育 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活动。

10

重点人群

健康改善

项目

健康老龄化 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精神健康与心理关

怀,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11 健康妇幼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检查,贫困地区儿童

营养改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避孕药具,预防艾滋病、梅毒、

乙肝母婴传播。

12 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城乡居民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

新生儿疾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防控。

13 青少年健康 学生健康危害因素和常见病监测及防治。

14 健康扶贫

对因病致贫人口提供医疗救助保障,省级巡回医疗队建设,三级医

院与重点贫困县医疗对口帮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贫

困县卫生院。

15 流动人口健康维护 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项

目。

16 医疗服务

改进项目

基层医疗卫生

服务“三个 1工

程”

每个家庭拥有 1 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 1

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 1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 51 —

序号 重大项目 建设内容

17 分级诊疗 慢性病一体化诊疗服务试点,基层签约服务,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

服务模式改革。

18 医疗服务

改进项目

医疗服务能力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1/3 左右的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心乡镇卫生院,

50%的中心卫生院达二级医院标准。

19 医疗质量安全

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和质量持续改进,

血液安全。

20 计划生育

管理服务

项目

计划生育管理

服务

人口变动监测,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出生人口性别结

构平衡促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家庭发展追踪调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

21 中医药传

承与创新

项目

中医药传承与

创新

全面改善中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中医馆建设。提升省级中医

药机构科研能力。支持中医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

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中

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野生中药材

资源保护工程、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中医药海外发展工

程、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

22 综合监督

与食品安

全项目

国家重点监督

抽检网络建设

开展国家重点监督抽检,开展医疗机构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监督

抽检;开展公共场所、学校卫生和供水单位公共卫生监督抽检;对

法律、法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抽检;对采供血机构、放射卫生技术

服务机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和涉水产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检。

23 食品安全标准

与监测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食源性疾病监测

报告网络与溯源平台建设,食源性疾病管理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

学调查处置。为地市级疾控机构配备食品安全风险检验检测相关设

备。

24 健康服务

业发展项

健康服务业发

社会办医示范机构、健康管理服务示范机构、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

设。

25

服务体系

建设工程

贫困地区基层

服务能力建设

以贫困地区为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含

周转宿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并为每个乡镇卫生

院配备急救转运和计划生育服务车。

26 妇幼健康和计

划生育服务能

力建设

支持省、市、县三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妇

幼健康服务条件。

27 公共卫生服务

能力建设

加强卫生应急能力,重点加强市(州)卫生应急基地的合理布局和

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市场参与的航空医学救援体系。加强省

级、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建设。支持百万人口以上精

神卫生资源空白的人口大县新建精神专科医院,或依托有精神专科

特长的综合医院建设精神病区。支持省级血液中心、地市级中心血

站业务用房建设。

— 52 —

序号 重大项目 建设内容

28 疑难病症诊治

能力建设

在儿科、肿瘤、心脑血管、传染病等薄弱领域,支持省部级或地市

级综合或专科医院建设,同步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

29

人才发展

项目

以全科医生(家

庭医生)为重点

的基层卫生计生

人才能力建设

开展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家庭医生)

培训,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

30 规范化培训 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扩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启

动护士、药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

31 急需紧缺人才

培训

加强健康服务业急需人才培养,以儿科、精神科、产科、病理、麻

醉、康复、老年医学、急救等为重点,开展急需紧缺专业骨干医师

培训。

32 医药卫生创新

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5121”工程,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在全国甚至国际上

处于较高水平的医学领军人才。培养、造就新一代杰出中青年学术

带头人。吸引、稳定和培养一批有志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青年骨

干人才。重点支持优秀创新团队。

33 人口健康

信息化建

设工程

人口健康信息

化建设

按照填平补齐、查缺补漏的原则,完善省、地市、县级平台,实现

省级与国家级平台对接,省内平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巩固完善

传染病防控、预防接种等报告与管理,突出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

案信息动态更新。开展大数据和远程医疗应用试点。全面实施互联

网+健康医疗益民服务,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设一批区域临

床医学健康数据示范中心,推动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影像、病理、

心电)、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惠民服务。

34 健康科技

项目

健康科技重大

项目和工程 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

35 成果转化和适

宜技术推广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36 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

项目

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项目

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

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

卫生监督协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

37 宣传平台

建设项目

宣传平台建设

项目

通过实施政务微信、政务微博、网络舆情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等建设

项目,全面提升我省卫生计生宣传能力。

38 人口与健

康文化建

设项目

人口与健康文

化建设

通过实施人口与健康文化阵地建设、影视文艺作品创作出版等项目,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人口与健康文化水平。

39 省办医疗

卫生机构

重大工程

省办医疗卫生

机构重大工程

围绕中心、解决关键、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依托现有机构,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即:

省老年医学中心、省精神卫生中心、省中医医养中心、省医养专业

人才培养中心、省儿童医学中心、省中医运动医学中心、西部老年

医学疑难危重救治基地、省三级生物安全实验中心、省肿瘤诊疗中

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