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密级: 中图分类号: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作者姓名: 吕 超 学科专业: 日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 日本文化 指导教师: 王宝平 教授 提交日期: 2012 12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密级: 中图分类号: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作者姓名: 吕 超

学科专业: 日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 日本文化

指导教师: 王宝平 教授

提交日期: 2012 年 12 月

Page 2: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末这一时期,尤其是甲午战后,人们为了改变中国落

后面貌,纷纷主张转道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由此出现了留学日

本的高潮,在赴日留学日渐高涨的同时,也出现了翻译日本书籍的热潮。中国

国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潮流,开办东文学堂以教授日语,培养日语方面

的人才。罗振玉在上海开办的东文学社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日语译才,并且编译

了很多质量颇高的书籍,是众多东文学堂中成绩斐然的学堂之一。而沈纮是该

东文学社培养的日语翻译人才中的佼佼者,他翻译了大量质量很高的日语文章

和书籍。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东文学社的成立经纬和主要成就,并以沈纮为中心,

通过对比其译作和日文原本,来揭示其日语翻译水平和特色,从而明确东文学

社培养的国内第一代日语编译群体的总体水平,并且明晰这些译作在中国的传

播和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梳理先行研究,阐明选题意义。

第二章介绍沈纮生平和东文学社活动,并对清末一季日书汉译事业的背景和概

况加以简单概括,另对沈纮的译作进行概要性解题和介绍。论文第三章以沈纮

所译农学、教育学和法律类书籍为中心,在与日文原本进行比对的基础上,交

代了沈译书籍的特点、水平和影响。通过对沈纮翻译活动的考察,对整个东文

学社编译群体的翻译特色,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启示进行总结性概括和归纳。 关键词:清末;日语翻译;东文学社

Page 3: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要 旨 翻訳は異民族間での文化交流の媒介で、文化の伝承、創生、融合に、重要

な役割を果たしている。清末時期、殊に日清戦争以降、当時の中国の後進状

態を改めようと思った中国人が、維新で西洋文明を十分に吸収してきた日本

をモデルとして西洋の先進的な技術と知識を学ぶべきだと広く提唱するよう

になり、そのため、日本への留学ブームが起った。留学ブームが高まる一方、

日本書籍を翻訳することも盛り上がった。中国国内でも東文学堂という日本

語人材を育成を目的とする民間教育機関が各地に設立された。清末時期にお

ける日本語教育の発端を考える上で、上海で東文学社を開設した羅振玉は見

過ごせないものである。同社は優秀な翻訳者を多く育成し、多量的な日本書

籍を翻訳した。東文学社の学生でありながら、羅氏の訳書事業に尽力した沈

紘という人は多数の日本書籍を翻訳して、極めて優れていた翻訳者である。

本論は、まず上海東文学社の成立過程・活動について検討した上で、次に沈

紘及び彼の訳書を中心にして、沈氏の訳本のレベルや特徴を明らかにしたい。

さらに、当東文学社で日本語を学んで翻訳に従事したグループの訳書のレベ

ルを検討し、その訳書は中国における伝播や近代中国社会にどのような影響

を与えたかを究明したいと思う。

本論の構成は以下の通りである。第一章の序論では、主に先行研究をまと

め、本論の取材意義を解明する。第二章においては、沈紘の生涯や東文学社

の成立過程について取り上げ、清末時期の日本書籍の翻訳ブームに関する背

景と概況についてまとめ、沈氏の訳本に関する概観を紹介する。第三章では、

沈氏の農業・教育と法律関係の訳書と原文との比較を通して、沈氏の訳文の

レベル、特徴と影響を論じて行く。沈紘という人の翻訳活動への考察を通し

て、東文学社が育成した清末中国初の日本語翻訳者の全体的な特色やレベル

を検討し、そ影響などを総括する。

キーワード:清末;日本語翻訳;東文学社

Page 4: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回顾 ......................................................................... 1

第二节 论文结构 ............................................................................................ 4

第二章 沈纮生平及其译著 ..................................................................................... 6

第一节 沈纮生平及其与王国维之交游 ......................................................... 6

第二节 沈纮与上海东文学社 ......................................................................... 9

第三节 清末日本书籍译介热潮中的东文学社.............................................15

第四节 沈纮译作介绍 ...................................................................................18

第三章 沈纮译作研究 ........................................................................................... 30

第一节 沈纮农学类译作研究——以《林业篇》为例 .................................30

第二节 沈纮教育学类译作研究——以《内外教育小史》为例..................35

第三节 沈纮法学类译作研究——以《日本宪法义解》为例......................41

第四节 沈纮译书的特色及启示 ....................................................................43

结 语 ...................................................................................................................... 47

参考文献 ................................................................................................................ 49

后 记 ...................................................................................................................... 52

独创性声明 ............................................................................................................ 53

Page 5: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回顾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文化交流亦愈加普遍和频繁。国家之间的

文化交流源于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需求。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国

际情势的变化,也往往引起文化交流主体之间关系的变化。比如古代的日本,

处于文化劣势,积极模仿和学习中国便成为吸收先进的大陆文明的重要途径。

近代以来,尤其在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日本国力逐渐强盛,这个往日以中国为

师的东夷日本却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

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可谓内容丰富,多种多样,比如人员往来、思想、宗

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等等。书籍无疑是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的载体

之一,而在语言文字不通的情况下,必然离不开翻译这个中介。因此,书籍的

翻译也就成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收

并蓄,很早就开始了翻译活动。最早“翻译”一词是指将梵语翻译成汉语的佛

经翻译活动,后范围逐渐扩大演变成现在的意思。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

来文化交流就非常频繁。两国以书籍为载体的文化交流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隋唐时代,日本就多次派遣遣隋使、遣唐使,这些遣唐使从中国带回了大量的

书籍,成为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但是,当时日本的译书事业并不发达,

因为当时的日本知识分子的汉学修养很高,大都能直接阅读,从而翻译汉籍的

工作并不盛行。与日本相比,中国对日本书籍大量的输入和翻译要滞后很多。

实藤惠秀认为中国第一部汉译日文书籍是 1899 年由东文学社出版的,桑原骘藏

著樊炳清翻译的《东洋史要》①。而在此之前,一些零星的翻译很早便开始了。

例如南宋罗大经著《鹤林玉露》就将二十几个日语词汇音译过来②,明朝中叶,

受东南沿海倭患刺激,“记述倭情的书应运而生,有些书籍录入日语的语言文字,

最多的达 3400 多条。”③,其中很多资料是从日文典籍中翻译过来的。例如,《全

浙兵制考·日本风土记》就从日本的诗集《后撰集》、《古今集》、《后拾遗集》

中选出三十多首和歌,通过“呼音”“译音”“读法”“切意”四种方法翻译为汉

① 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年 8 月,

第 216 页。谭氏在此书的注中认为中国人第一部汉译日文书籍是姚文栋译 1883 年在东京出版的《琉球地

理志》。 ② 见《日本国僧》,《鹤林玉露》卷四,第 9-10 页。 ③ 徐一平:《中国的日语研究与日语教育》,《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 年第 4 期。

Page 6: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语。①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先后被西方

列强打开。1871 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平等

的外交关系。1877 年清政府派遣何如璋为首任驻日公使赴日,以此为契机,何

如璋深感培养日语翻译的必要。②在此之前,人们大多认为中日两国有“同文”

之便,不用特别学习日语。如黄庆澄《东游日记》中载:“初,中国与日本立约

时,以中、东本同文之国,使署中无须另立译官。”③因此日语人才的培养与英

语、法语等其他语言相比起步较晚,京师同文馆直至甲午战后的 1897 年才始设

东文馆。清朝的文人和政府官员到日本后,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对日语有了新

的认识,痛感语言不通的障碍,培养日语翻译的动机由此产生。甲午一役,对

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作用,甚至要远远超过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等

历次列强的侵华战争,因为整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败给的不是船坚炮

利的西方列强,而竟然败给了“蕞耳小国”日本,这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国势之衰微,政府之无能,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国内有识之士研究和学习日本的

决心,从而掀起了留学日本、赴日考察、翻译日本书籍的热潮,成为中日文化

交流史上继隋唐之后出现的第二次高潮。目前对于赴日留学和考察的问题研究

成果已相当可观,而对于清末日本书籍汉译这一课题的研究则稍显不足。

清末日书汉译事业,是第二次中日文化交流热潮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近

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围绕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已取

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与中日翻译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东文学堂日语翻译人

才的培养、留学生的翻译事业、中译日籍以及日译汉书的目录统计等方面的内

容展开的。关于东文学堂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

成果。吾师王宝平先生专著《清代中日学术交流之研究》第一部第十章“清国

公使馆内设置东文学堂之研究”以档案为依据,证明清末中国的日语教育最早

发生在甲午战前的驻日公使馆内的东文学堂,并提出中国最早的留日学生便是

东文学堂培养的,论文《陶大钧:中国第一代日语翻译》则以清国驻日公使馆

内所设东文学堂培养的第一代翻译陶大钧为个案,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考察。

① 谭汝谦:《近代中日文化关系研究》,香港日本研究所,1988 年 12 月第二版,第 105 页。 ② 王宝平:《甲午战前驻日翻译官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 年第 5 期,第 57 页。 ③ 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 年,第 345 页。

Page 7: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刘建云专著《中国人日语学习史——清末东文学堂》,对中国人日语的认识和学

习历史作了系统的梳理,并从日语教材、日本人教习和东文学堂的设立及运营

等方面对中国人日语学习的实态进行了详细论述。至于对留学生的翻译事业、

中译日籍的目录统计以及某一学科日书汉译的研究,成果相当繁富。首推日本

学者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此书第五章“留日学生的翻译活动”对

留日学生翻译书籍的活动作了详细介绍,对翻译的日书目录作了分类统计,并

分析了日书中译对中国的影响。实藤惠秀监修、谭汝谦主编《中国译日本书综

合目录》共收录 1883-1978 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及其他地区出版的

汉译日本书籍计 5000 余种,是目前关于中译日文书最完备的综合目录。黄福庆

著《清末留日学生》第五章第二节“译书活动”着重强调清末日本留学生通过

翻译日本书籍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启迪国民智慧这一文化活动,以留学生成

立的翻译团体为分类标准对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进行了详细研究。吕顺长著《清

末浙江与日本》上篇第一章第三节“浙江早期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从译书团

体和代表人物等方面对浙江籍的留日学生翻译活动作了论述,并对译书目录进

行统计,分析了浙江留日学生译书活动的特点,第六章“罗振玉与中日文化交

流”对罗振玉创办农学会和教育世界社等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尤其侧重其

对日本近代教育的考察活动和引进。北京师范大学董说平的博士论文《晚清时

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中,针对晚清这一时期日文史书的中译概况

及译书对晚清中国的社会思潮和史学的影响作了整理和探讨。另外,关于清末

通过翻译日本书籍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法律知识、教育理论的相关论文已有

相当的数量,其代表性论文有:《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东北亚

论坛》,2004 年第 13 卷第 3 期),《清末中国对日本法学的引进》(《历史教学》

2006 年第 3 期),《清末民初教育小说的译介与新教育思想的传播》(《社会科学

战线》2009 年第 3 期)等。综上所述,目前对清末这一时期日书汉译的研究还

是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留日学生的翻译活动上,而对清末国内培

养的翻译人才的情况及翻译成就则罕有人涉及。但经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清末

时期,国内设立了大量的东文学堂并培养了相当规模的日语人才,这些人通过

翻译日本书籍对先进农业科技、教育理论的引进起了巨大作用,从而对晚清中

Page 8: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国的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对汉译日书的内容以及影响的研究相当薄弱。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

在目录收集的层面,人们只知其名,却对译自何书,译书内容,与原书相较有

何不同,译文特点如何以及这些译书的传播和影响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清末这一历史时期国内培养的日语翻译人才及

其成就、译文特色等进行整理研究,展现中国国内培养的日语翻译人才从无到

有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论文结构

清末中国,列强环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以屈辱拉开

了序幕。1840 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我国门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

“天朝上国”的美梦惊醒,渐感所谓“外夷”并非我邦实力所能敌。为图自强,

清政府的洋务派官僚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军事。

然而,1898 年甲午一役的败北让清政府经营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这让

人们认识到洋务运动不仅不能敌欧美,就连“东夷小国”日本都无法抗衡。痛

定思痛,朝野上下开始主张转道日本学习西方。由此出现了赴日留学的高潮。

同时,国内的方言馆开始设立东文科,各地纷纷设立东文学堂,教授日语培养

日语人才。本文将目光锁定在罗振玉在上海创办的东文学社这一国内设立的东

文学堂,并以其培养的优秀的日语翻译家沈纮及其译作为研究对象,在中日文

化交流的视点下,分析沈纮翻译之特点,从而明晰清末国内培养的翻译的水平、

特点以及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等。

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明晰书籍翻译是异国文化交流的中重

要一环,近代的日书汉译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其次,对中日文化

交流史上与翻译相关的研究进行简单梳理,阐述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二章主要

围绕沈纮这个人物展开,对其生平、交游等作简单介绍。并对其学习日语的东

文学社进行介绍,明确国内东文学堂成立的背景和介绍日书汉译事业的原因和

特点等。将沈纮的译作进行分类统计,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解题和介绍。第三章

按照类别分别对沈纮的译作内容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通过与其他人的译作

进行对比,从而阐明其译作的语言特色,归纳其翻译作品的特点、水平等。最

后是结语部分。

Page 9: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本论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大量收集到的文献、档案等第一手资料,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视野中,对日语翻译家沈纮其人以及他的翻译作品进行探

究,从而整理出清末国内培养的日语翻译的水平及特点,并阐明其历史意义和

影响。

Page 10: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第二章 沈纮生平及其译著

第一节 沈纮生平及其与王国维之交游

一、沈纮生平

沈纮,本名沈承怿,后改名为纮,字昕伯,一字忻伯。沈纮出生于浙江桐

乡,生年不详。其父沈善蒸,字立民,是清代的算学家,监生,袭职云骑尉,

精通算学和化学,曾任上海广方言馆①、浙江求是书院的教习,著有《解代数》

和《大器真诀解证》,并与刘彝合撰《广方言馆课艺》。沈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

的熏陶下,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汉学教育,这就使其有着扎实深厚的汉语

功底。1898 年沈纮入罗振玉在上海开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语,与王国维成为同

学。其后,沈翻译了大量的日文书籍,后由两广总督岑春煊派往法国留学。关

于沈纮赴法国留学的时间,如后所述,当是在 1904 年。目前从笔者掌握的资料

来看,沈纮在法国逗留的时间有两种版本。一说是其在法国逗留 14 年之久,后

因一战爆发无法回国,病逝于巴黎。此说载于民国 25 年卢学溥编纂的《乌青镇

志》。该志卷十四第十一页载:“沈承怿,改名为纮,字忻伯,禀生。由两广总

督岑春煊派赴法留学,在法十四年,得法律博士、理科博士学位。欧战事起,

不得归,殁于法京。”另,罗继祖《蜉寄留痕》中叙述道:“沈纮字昕伯,清末

出洋留学,久滞不归。戊午(民国七年,1918 年)病殁于巴黎,王有挽联。”②

罗继祖的主要依据当是王国维 1918 年 3 月 24 日给罗振玉信的内容。信中载有

王国维参加沈纮葬礼的内容,“今日与抗父往送昕伯之丧。此次代公作挽联一,

又自作一。”③以上《乌青镇志》和罗继祖所提供的两条信息结合起来,可知其

旅居法国 14 年殁于 1918,则可以推知沈纮出国留学的时间是 1904 年。一说是

沈纮去世的时间是 1916 年,而且在巴黎滞留的时间也非 14 年,而是 12 年。此

说是林子勋在其著作《中国留学教育史 1847-1975 年》中提出的,“我留法学生

生活,至为刻苦,而勤奋有加,沈纮即为显著之例。沈生于民国五年因勤学病

故。”④林氏之说的主要根据是当时的留欧学生监督向教育部申请表扬沈纮之事

① “广方言馆”成立于 1863 年,是上海第一所外国语专科学校。上海广方言馆最初拟名是“上海外

国语言文字学馆”,后正式定名“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同文馆”,简称“上海同文馆”,1867 年改名“上海广方言馆”。 ② 罗继祖:《蜉寄留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20 页 ③ 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7 年,第 360 页。 ④ 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 1847-1975 年》,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 年,第 385 页。

Page 11: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迹的呈文。其呈文曰:“查沈生系浙江桐乡县人,据调查表所载,系三十七岁,

广东官费生,到欧已十有二年。初入中学预备,后入巴黎法科大学,潜心研究,

授法学博士毕业后又研究理科,系预备后年考试理科博士学位,乃竟不幸,猝

然病故,以致未能达其所愿,深堪悼惜。”①假定此说成立,沈纮殁于民国 5 年

即 1916 年,旅法有 12 年之久,那又可断定其赴法时间为 1904 年。由此,据两

种记载,已然可以明确其赴法时间是 1904 年无疑。那关键在于沈纮旅法逗留之

期的这两种说法究竟孰对孰错。笔者看来,第二种说法更加可靠,主要根据有

二。首先,留欧学生监督是沈纮等留学生的直接负责人,其上呈的表文所依据

的材料具有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其次,1914 年欧战爆发,而法国是此次战争的

主要参战国和主战场,战争直至 1918 年方才结束,由此我们不妨可以推断沈纮

1916 年去世后,一种可能是其死亡的消息有可能无法传递到国内,另一可能是

1918 年战争结束沈纮遗体运回国内后,王国维、樊炳清方才去吊唁。这一点从

王的书信中亦能得到佐证:“近昕伯在巴黎之遗物已到,闻无只字笔迹,亦一奇

事。”②可知 1918 年沈纮的遗物方才运回国内,由此可推知有两种可能:一、沈

纮死讯是 1918 年战争结束后,沈纮的遗物寄回国内,王国维等方才得知,然后

参加其丧礼;二、虽然国内早已得知沈的死讯,但是因欧战事起,沈的遗物和

遗体无法回国。而战事结束后,沈的遗物和遗体纮遗体此时才得以归国,于是

丧礼举行。无论是那种可能,我们可以断定国内的资料说其 1918 年去世应是讹

传,并非事实。以上留欧监督的呈文中说其去世时仅 37 岁,由此可知,其生年

是 1879 年,刚好小 1877 年出生的王国维两岁。那据此可知,沈纮赴法留学时

仅有 25 岁,滞留法国直至去世,所以国内关于他的资料少之又少。关于沈纮留

法时期的生活和表现,上述呈文中有如下描述:

查该生平日闭户读书,不与外事,在巴黎繁华之地,仅租陋室一楹,攻

读寝馈,均在于此,其一种节衣缩食俭苦之况,实为他人所难堪。监督于

该生入殓时,亲往寓所,目击情形,殊为痛悯。数年以来,该故生节储留

学之费,竟达二万余佛郎,而其购买书籍颇多,则又毫不吝惜。(中略)监

督以为该生过于用功刻苦,以致形骸枯瘦,未始非夭折之大原因。③

① 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 1847-1975 年》,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 年,第 385-386 页。 ② 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7 年,第 360 页。 ③ 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 1847-1975 年》,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 年,第 386 页。

Page 12: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据此可知沈纮留学法国之时,极为简朴,节衣缩食,甚至攒下了一笔不小

的积蓄。但从他“购买书籍颇多,又毫不吝惜”来看,沈纮确是热衷于学问,

即使在巴黎这样的繁华之地,依然能抵挡住诱惑,专心治学。当时的教育总长

范源濂在得知沈纮的事迹后,还为其写了一首悼词,对其事迹详细叙述,现摘

录如下:

生毓秀桐乡,远游欧海,十有二年,已得法京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犹复精研理科,以广其业,积瘁在躬,忽焉以殁。年甫三十有七,哀哉!

巴黎华糜,入者眩惑,生独摒绝外缘,潜修己业,学资收入,广购图编,

更以省缩,累计盈万,难矣。源濂忝长教育,深用敬悼,乃摘笔述意,为

之辞曰:谨瑜琢磨,乃发奇光,夙鸾腾跃,思入九閶,其行踽踽,其学恢

张,哀我哲士,来者之坊。①

沈纮出生于书香世家,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做出了令人称奇的成绩。他

的后人亦是如此,正如王国维代罗振玉写的挽联“斯人宜有后,丹心喜见凤凰

雏”所述,沈纮的子女亦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不小的业绩。其子沈鹏毕业

于麻省理工学院,曾任镇江县县长,抗战时期主持修建滇缅公路。其女沈骊英

(1901—1941),名家惠,小麦杂交育种专家。1921 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女中,

后去苏州振华女校执教 3 年。后留学美国,在威尔斯来女子大学研究植物学,

得理学士学位,其后入康纳尔大学研究农学。1929 年回国后从事水稻、小麦品

种改良的研究,成绩斐然,相关著作有 22 种,为各国学者所引用。因长年努力

工作,终积劳成疾,1941 年因脑溢血突然病逝于荣昌中央农业实验所实验室内,

年仅四十。

二、沈纮与王国维

王国维与沈纮两人年龄相近,入上海东文学社学习日语时的同学。两人皆

受罗振玉的重用,成为农学会及后来教育世界社的中坚力量。并且,王、沈二

人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汉语功底,都喜欢古代的诗词。众所周知,王国维在文学

方面造诣颇深,尤其以文学批评见长,其所著《人间词话》尽显其文学批评之

功底,自问世以来便极受重视,一版再版,直至今天仍广为阅读并深受大家的

喜爱。沈纮与王国维之间有探讨诗词的书信往来,《人间词话》卷下的第三十四

① 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 1847-1975 年》,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 年,第 386 页。

Page 13: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则便是王国维对沈纮所作《蝶恋花》的评价。

余友沈昕伯(纮)自巴黎寄余《蝶恋花》一阙云:“帘外东风随燕到。

春色东来,循我来时道。一霎围场生绿草,归迟却怨春来早。 锦绣一

城春水绕。庭院笙歌,行乐多年少。著意来开孤客抱,不知名字闲花鸟。”

此歌当在晏氏父子间,南宋人不能道也。①

沈纮与王国维在诗词方面有书信往来可以明确,沈纮此词借“春光”写出

了身在异乡之人对家乡的眷恋,同时流露出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整

首词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体现出了沈纮浪漫主义的情怀。同时,这首词字里行

间也透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王国维更是高度评价此词不让南宋著名词人晏

殊和晏子道父子,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喜爱程度之甚可见一斑。笔者遍寻《王

国维全集》的书信部分未见王、沈二人的书信往来,倒是在王国维致罗振玉的

信中看到王国维提及向沈纮租房的事:“而昕伯处尚有三楼之底屋一所,至今未

曾租出,月租二十九(二月起租),拟即向尧香②定之,数日内即可搬入。”③可

见沈、王二人交往比较频繁,关系密切。如前述,王国维在参加沈纮的葬礼时,

为其写挽联两幅,曰:

问君胡不归,赤县竟无干净土;

斯人宜有后,丹心喜见凤凰雏。

——代罗振玉挽沈纮(昕伯)

壮志意何为?遗著销烟,万岁千秋同寂寞;

音书凄久断,旧词在箧,归迟春早意缠绵。

——挽沈纮(昕伯)④

王国维挽联一方面对沈纮译书业绩给予了肯定,另一方面,因得知沈纮离

世的消息,勾起了对以往情景的回忆,“旧词”当指上述沈寄给王的《蝶恋花》,

挽联中“归迟春早”正是沈纮所作词里面“归迟却怨春来早”一句,借用好友

词中的句子表达了对旧时同窗离世的感慨和惋惜之情。

第二节 沈纮与上海东文学社

沈纮的日语是在上海东文学社中学习的,其以后在编译事业上取得的成绩

① 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 年,第 61 页。 ② 尧香,即张尧香,与罗振玉交游,其时于上海经商。 ③ 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7 年,第 29 页。 ④ 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7 年,第 360 页。

Page 14: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也与在该学社的学习经历密切相关。上海东文学社的成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对东文学社的创立经纬和相关活动

作一简单探讨。

如前所述,1895 年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惨败,震动朝野,几十年的洋务非但

没能使国力强盛,反而败给了一向以自己为师的“东夷”日本。关于日本迅速

强盛的原因,张之洞论述的甚为精辟:“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

榎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百余人

分诣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

政事一变,雄视东方”。①痛定思痛,朝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以

日本为媒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不失为救国图强的途径。张之洞《劝学

篇》中明确地写道:“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

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且要者,东

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②力

陈转道日本向西方学习科技文化的种种便利之处,主张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另

一方面,甲午战后日本对中国态度的巨大转变也深深刺激了我国国民,激发了

更深的民族觉醒,促使中国以赴日留学、考察和翻译日本书籍等等的方式掀起

了研究学习日本的热潮。据实藤惠秀统计,1896 年的留日学生尚不足百人,而

至 1905 年留学生激增至 8000 以上,留学生数量的激增也成为这一时期中日交

流盛况的明证之一。

在留学热潮渐盛的同时,国内一些开明知识分子和民间力量逐渐感到日语

学习的重要性,着手在国内培养日语人才。一方面,官办的方言学堂和同文馆

相继开设东文科,甲午战后第二年即 1897 年,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同文馆设立

东文馆,此后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广方言馆、云南广方言馆等各地学堂先后开

始日文课程。另一方面,1896 年起一大批东文学堂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当时

的东文学堂根据设立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中国人设立的东文学堂、

日本人设立的东文学堂和中日共同设立的东文学堂。关于清末国内所立东文学

堂的情况,冈山大学博士刘建云已经做了相当全面的研究,笔者根据其著作《中

① 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全集》卷二七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第十二卷,第 9738 页。 ② 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全集》卷二七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第十二卷,第 9738 页。

Page 15: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国人的日本语学习史——清末东文学堂》中对清末的东文学堂统计表①整理出清

末民间设立的东文学堂,如下表所示。

表 2-1:

校名 设立者代表 设立时间 关闭·改组时间 改组后名称

上海东文学社 罗振玉·汪康年 1898.2(旧) 1900

北京东文书馆 蔡元培·刘树屏 1898.6(旧) 1898.8

淮安东文学堂 罗振玉·谈觐孙 1899.2 1900

安徽东文学堂 李鸿章·吴汝纶 1899 1900

广东岭东同文学堂 丘逢甲·杨守愚 1900 春 1907 改为官立

协立四川东文学堂 周善培·丁鸿臣 1900.4 1900.8

姿州东游预备学校 廖子波 1904

由上表可以看出,当时民间的东文学堂主要是由知识分子或政府官员设立

的,创立时间均在 1898 年前后,维持的时间大多不长,多因 1900 年义和团运

动爆发而关闭。这些东文学堂培养了大批的日语人才,他们中间有或出国继续

求学,或投身于政治,亦有很多从事日书汉译的事业,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

的进步,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很大的作用。1898 年由

罗振玉等人创立的上海东文学社不仅是开办时间较早,而且在日语教育、译书

数量和质量方面成就最高的东文学堂之一。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为中国的教育文化学术

事业贡献颇丰,但在其晚年却逆历史潮流而动,为复辟帝制,竟不惜充当一名

汉奸,帮助日本筹建所谓“满洲国”,为世人所不齿。因此,人们往往以“在学

术上有重要贡献而政治上又有严重过失”来概括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罗振玉,1866 年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字雪蕴,号雪堂,永乡丰

人,晚号贞松老人。幼年入私塾,16 岁举秀才。早年在淮安私塾教书,从事考

据之学,著作颇丰。1896 年赴上海与友人共同创办农学会,发行《农学报》,

其后又设立东文学社,编印《农学丛书》。1901 年开办教育杂志《教育世界》,

开中国教育杂志之先河。1902 年、1909 年两度赴日分别考察教育、农学,著有

① 刘建云:《中国人的日语学习史―清末之东文学堂》,学术出版会,2005年,第 94 页。

Page 16: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扶桑两月记》和《扶桑再游记》。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罗振玉举家迁往日

本京都,并专心治学,直至 1919 年方才携眷回国。回国后创办东方文化学会,

并历任伪满洲国检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1940 年病逝于旅顺。

学界对罗振玉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收集整理甲骨、简牍等考古成就上,而

其在清末时期对日本的农业科技以及教育制度的学习和引进方面也做出了巨大

贡献。1897 年罗振玉在上海成立农学会,并刊行《农学报》,聘请翻译农书和

杂志,自己担任编辑。关于罗振玉为何放弃自己的专业,转向农学的动机,在

其著述《集廖篇》中写道:“予少时不知其谫劣,抱用世之志。继思若世不我用,

宜立一业以资事。畜念农为邦本,古人不仕则农,于是有学稼之志。既服习《齐

民要术》、《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书,又读欧人农书译本,谓新法可增收

获,恨其言不详。乃与亡友蒋君伯斧协商,于上海创学农社,购欧美日本农书

移译,以资考究。”①可见,罗振玉从事农学是受传统的“不仕则农”思想影响,

另外,与当时风气渐开,实学开始受重视的社会环境也不无关联。《农学报》创

刊之初,主要刊载各地农事信息和欧美及日本的农学书籍和杂志的译文。其中,

译文占一半,而译文之中,西文皆由国人翻译,日文则主要由日人藤田丰八②负

责翻译。但长期聘请外国人翻译耗资颇多,故非长久之计,培养自己的翻译人

才便成为了农学会的当务之急。1898 年罗振玉、汪康年等人在上海新马里路梅

福里开办东文学社,学社于 1898 年旧历的 2 月正式开学招生。从东文学社的社

章中可以窥知罗振玉等创办东文学社的主旨。

日本同处一洲,而研习其语言文字者顾寥寥焉。彼都认识莅止中国,

中国士夫往往不能与通姓字,彼国书籍流传中国,中国士夫往往不能通数

行。不便孰甚。蒙等不揣固陋,创立学社以为之倡,但见闻浅陋,资历未

充,尚冀同仁襄成此举。③

在《东文学社社章》中,还明确规定了学社开设之目的是“培养通晓日文、

①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0 页。 ② 藤田丰八(1869-1929),号剑峰,生于日本德岛县美马町,1892 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汉文学科,毕业后

入大学院学习“支那哲学史”。 1897 年至上海受罗振玉之邀,担任上海农学会的日文翻译。1898 年农学

会创立东文学社后便被聘为日文教习。1900 年因学社停办回国。后又受罗振玉聘请担任《教育世界》编

辑顾问。而后,于 1911 年回国,1923 年任早稻田大学、1926 年任东京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支那文学

史》、《东西交涉史研究》、《先秦文学史》等。1929 年在东京逝世。 ③ 《东文学社社章》,载于《农学丛书》第一集,第二册。

Page 17: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日语人才及翻译日文书报人员。”①但由于罗振玉等人缺乏管理新式东文学堂的

经验,于是其与汪康年商议“东文学社事,或由公径与藤公妥商,总以学社独

立,不为农会附庸,一切由藤公主持为妥,缘藤公一片热心,不宜加以限制他。”

②这样,东文学社的实际上由藤田丰八负责管理。并且,因为“时中国学校无授

东文者,入学者众,乃添聘田冈君(岭云)为助教,上海日本副领事诸井学士

(六郎)及书记船津(展一郎)任义务教员,授东语,学社乃立。”③学社成立

后,同文会的会长近卫笃麿和副会长长冈子护美“前来订交,日以同文、同种

之一相劝导,意至诚切。”④但是因为日本方面不同派别对中国的态度有分歧,

最后“亲善终不得实现”。

东文学社最初培养的人才有王国维、陈贻范、樊炳清、沈纮、吴尔昌、胡

浚康、萨端七人⑤。罗振玉提及其中有三位最为优秀,除桐乡沈纮外还有海宁王

国维、山阴樊炳清。罗振玉在《集廖篇》中称:“学社创于戊戌仲夏,及八月政

变,校费无出。邱君乃去沪,生徒散者三之一。而高材生若海宁王忠悫公⑥、山

阴樊少泉(炳清)、桐乡沈昕伯(纮),两文学均笃学力行,拔于俦类之中,不

忍令其中辍,乃复由予举私债充校费。”⑦由此可见,罗振玉对学社的这三位学

生非常器重,并且三人不仅汉语功底深厚,日语在学社的同学中也出类拔萃。

关于王国维的研究可谓卷帙浩繁,在此不再赘述。樊炳清,1877 年生,卒年不

详,是东文学社王国维、沈纮的同学。他长期追随罗振玉,担任罗振玉创办的

《农学报》和《教育世界》的日文翻译并兼任编辑,成为核心力量。谭汝谦《中

国人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编收的樊炳清译日本书籍为 14 种,而事实上樊炳清译

的日本书籍至少在 30 种以上⑧,其中名气最大的译作是《东洋史要》(四册)。

《东洋史要》译自日本史学家桑原骘藏⑨早年的著作《中等东洋史(二卷本)》,

① 《东文学社社章》,载于《农学丛书》第一集,第二册。 ②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 3161 页。 ③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3 页。 ④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3 页。 ⑤ 目前可以确定王国维、樊炳清和沈纮均是东文学社的学生,但笔者未能找到原始资料证明其他四位亦是。

吕顺长《清末浙江和日本》以及谭汝谦《近代中日文化关系研究》两位学者书中均如是说,现从之。 ⑥ 王国维,忠悫为谥号。 ⑦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3 页。 ⑧ 王强强:《樊炳清及其维新译介运动中的译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3 卷第 3 期,2007年 5 月,第 44 页。 ⑨ 桑原骘藏(1871-1931),日本东洋史京都学派代表学者。1896 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汉学科。曾于东

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京都帝国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东西交通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蒲寿庚之事迹》、《东

洋史说苑》、《东西交通史论丛》、《东洋文明史论丛》和《中等东洋史(二卷本)》等。

Page 18: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于 1899 年由东文学社刊印。此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汉译日文史书,对后世影响

非常之大,由“罗振玉题鉴,王国维序。樊译本被竞相翻印,风行中国数十年。”

①另外,此书发行以后的第二年即 1900 年即有《东洋史要》的跋文见于 1 月 14

日的《申报》上,该跋文称:“由苏彝士运河而东,凡属亚细亚沿海星罗棋布皆

属东洋也。学者不察,误以目日本而东洋之名,遂为日本所独得。今观东洋史

学一书而可以恍然悟矣。是书为日本文学士桑原君骘藏所著,山阴樊炳清君与

藤田丰八君译作华文。(中略)大清经略塞外及中亚细亚形势、太平洋沿岸形势

诚从事史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昨承东文学社主者修函见睹,批阅一遍,为跋数

语于简端。”②《申报》作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对《东洋史要》一

书客观上起到了广而告之的宣传作用,从而扩大了此书的传播与影响。1901

~1903 年樊炳清为《农学报》和《教育世界》翻译了《西洋史要》(小川银次郎

著)、《普通动物学》(五岛清太郎著)以及《近世博物教科书》(藤井健次郎著)

等大量的日本书籍和日文文章。此后,1912 年樊炳清进入商务印书馆参与新教

科书的编写工作,主持编写了《高等小学理科》第 5、6 册,同时,他还协助张

元济等审定《共和国教科书·(初等小学用)新国文》,1920 年春,樊炳清开始

编写《哲学辞典》,历时 4 年于 1924 年完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③蔡元培为此

书撰写序言,称“此书网罗西洋哲学名辞甚夥,每辞下附有英、德、法三国文

字。译名多取通行者,虽未敢谓悉臻妥恰,然读其注释,可知原文之意义。其

有西文一名而中文异译者,释文中亦备列之,其为用书者计,可谓周至。余喜

其有裨于吾国之学界也,故乐为之序。”④

王国维、樊炳清和沈纮同在东文学社学习日语,后来三人却有着迥异的人

生轨迹。沈纮早年入东文学社学习,与王、樊二君成为同学,并翻译了大量农

学、教育学类的书籍,成为东文学社培养的最优秀的译者之一。如前所述,1904

年沈纮在 25 岁之青壮年时期作为官费留学生赴巴黎留学,久居异国,直至病故。

这十几年的时间,国内对沈纮的“记忆”可以说是空白期。其虽在法国获得了

法学博士学位,但是除了赴法之前翻译的书籍外,似乎再无有新的译著见于国

① 王强强:《樊炳清及其维新译介运动中的译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3 卷第 3 期,

2007 年 5 月,第 44 页。 ② 《申报》,1900 年 1 月 14 日。 ③ 陈应年:《樊炳清与〈哲学辞典〉》,《出版史料》,2003 年第 2 期,第 54-55 页。 ④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8 年,第 24-25 页。

Page 19: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内了。王国维、樊炳清二人最初追随罗振玉,译出了大量的农学、教育学和哲

学方面的书籍,成为罗振玉致力于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教育理论的事业上的

左膀右臂。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随罗振玉赴日本避难,专心学术。其

后,王氏在史学、国学和美学等诸领域均颇有建树,终成一代大师。王国维之

所以在许多领域都成就颇高,与其在东文学社的求学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其在

东文学社不仅修读日语,而且在藤田丰八和田冈岭云①的指导下学习英语。在主

持《教育世界》的编辑后,翻译并撰写了很多美学、哲学方面的著作和文章,

这段经历对王国维的学术成就的取得无疑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樊炳清并未

与罗、王二人一同赴日,而是滞留北京,短暂任职于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后,

入商务印书馆担任高级编辑,并有许多教科书和有影响的著作问世。而纵观樊

氏一生,其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却远远不及罗振玉、王国维,这可能与其长时间

从事独创性不足的编译性工作有关。樊炳清虽在编译事业上成绩斐然,但至今

却已湮没不闻,少有人提及。

第三节 清末日本书籍译介热潮中的东文学社

翻译家的翻译活动必定对应的当时的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又自然而然地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沈纮作为一名处在清末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家,其翻

译活动毫无疑问要受到当时社会思想潮流等的影响。而东文学社作为一个转道

日本学习西学的机构,其在这一历史时期又有何种表现,同时,与在译书事业

上也不遗余力,日书翻译的另一个主要力量留日学生这个群体相比,东文学社

又具何种特点。鉴于此,笔者认为要考察沈纮和东文学社的翻译活动就要将其

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对当时清末时期对日本书籍的译介状况加以考察,

以尽可能的客观而全面地还原其历史原貌,得出公正的评价,因此,回顾一下

清末翻译日文书籍的概况实属必要。

众所周知,1912 年辛亥革命爆发前的清末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

时代,同时又是风气渐开,新知识、新思想开始不断传入的黎明期。从 1895 年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至 1912 年辛亥革命爆发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中国翻译的日

本书籍竟多达千种以上,而在 1660 年到 1894 年二百余年的历史时期内汉译日

① 田冈领云(1871-1912),又名佐代治,现高知县高知市人。系藤田丰八大学时同学,应藤田丰八之邀入

东文学社任教习。

Page 20: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本书籍仅有 11 种。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急剧地变化,产生上述现象的

原因是复杂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甲午之战的惨败。如前所述,甲午一役促

进了更深层的民族觉醒,朝野上下的开明人士纷纷主张向日本学习,留学日本

和翻译日本书籍成为了各界的共识。1897 年梁启超在上海设大同译书局,“以

东文为主,而辅以西文;以政学为先,而次以艺学。”②张之洞与刘坤一也上奏,

条陈翻译日书的优势,极力主张翻译日本书籍:

缘日本言政言学各书,有自创自纂者,有转译西国书者,有就西国书

重加删订酌改者,与中土时令士宜国势民风大率相近,且东文东语,通晓

较易,文理优长者,欲学翻译东书半年即成,凿凿有据。如此则既精且速

矣。③

各界人士都认为翻译日书“既精且速”,不但有舆论支持,也纷纷提出具体

的办法。在这种背景下,各地方言馆设立东文科,民间也出现了一大批东文学

堂,聘请日本教习,培养日语人才,这也标志着日本和日语开始受到人们的重

视。由此,中译日书事业的客观条件就此具备。1900 以后,赴日留学生已经具

备了翻译日本书籍的能力,并迅速成为译书的主要力量。④通过考察这一时期的

翻译热潮,我们不难发现其具备以下特点:

从翻译主体来看,清末这一时期,日书汉译事业的主要力量可以分为三类:

国内东文学堂培养的日语人才,如王国维、樊炳清、沈纮;东文学堂聘请的日

本教习,如上海东文学社聘请的藤田丰八、田冈领云;以及赴日留学生,优秀

代表有金邦平、曹汝霖、章宗祥等。而留学生与东文学社的译书活动又有所不

同。东文学社成立于 1898 年,翌年,即 1899 年樊炳清的《东洋史要》便已问

世,可以说其培养周期是非常短暂的,但是译书的质量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还

是保证了较高的质量。留学生的派遣早在 1895 年便开始了,留学生的译书却是

在 1898 年以后才出现的,译书真正开始形成规模是在 1900 年以第一个译书团

体“译书汇编社”的出现为标志的⑤。可见,东文学社不仅在国内开风气之先,

是较早成立的培养日语译者的民间机构,而且译书时间也早于日本留学生。

① 谭汝谦:《近代中日文化关系研究》,香港日本研究所,1988 年,第 112,117 页。 ② 梁启超:《大同译书局叙例》,《饮冰室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36 年,第 57 页。 ③ 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04 页。 ④ 谭汝谦:《近代中日文化关系研究》,香港日本研究所,1988 年,第 122 页。 ⑤ 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年 8 月,

第 215 页。

Page 21: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从翻译作品的种类来看,据谭汝谦《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一书的统计,

自 1896 年至 1911 年这一时期内,汉译日本书籍有 958 种,①,其中哲学宗教类

38 种,自然科学类 83 种,应用技术类 89 种,社会科学类 366 种,中国史地类

63 种,世界史地类 175 种,语言类 133 种。其中社会科学类的书籍中法律类占

98 种、政治类 96 种、教育类 76 种。社会科学和人文类方面的译书合计 778 种,

占总数的 81%左右。而且,所译作品多是启蒙性质的书籍,如一般教养、入门

书以及中小学的教科书。

从翻译的质量上来看,这一时期的翻译当然不乏质量上乘的作品,如樊炳

清译《东洋史要》、赵必振译《近世社会主义》②等,但是滥译、重译、硬译和

误译等问题亦普遍存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译日书事业尚处于开始摸索地不

成熟的阶段。而东文学社却译行了很多质量颇高,影响很大的书籍,可以说在

此一种时段内,东文学社及其培养的日语翻译人才组成的群体成为上海、国内

乃至包含留日学生在内的众多翻译日书机构和群体里的一枝独秀。

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可从赴日留学的动机里窥知一二。留学生赴

日的目的是以日本为媒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知识和文明,当留学生置身于维

新后的日本时,深受其先进文明的刺激,译书被当做促进中国文明进步的重要

手段,因此这一时期译书只求数量之繁,不求质量之精。另一方面,与当时大

变革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学制改革,大批新式学堂的设立,需要

有大量的书籍才能满足当时学堂和社会的需求。最后,这与留日学生在日本所

学的专业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大半入学后学习政治、法律或者

军事,翻译这种领域的书籍自然是自己的强项,所以会出现社会人文类的译书

占较高的比例的现象。

通过大量翻译日文书籍,使许多新思想、新文化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

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翻译日本书籍只追求数量而不对书籍加以筛

选,也不注重译文质量的现象也很普遍。对此梁启超所说甚是精辟:“戊戌政变,

继以庚子拳祸,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而日本以接境故,

赴者尤众。壬寅、癸卯③间,译述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

① 实际数字应远远超过 958 种,谭在书中称许多译书因未署译者名而未予收录。 ② 潘喜颜:《晚清时期赵必振日书中译的贡献》,《史学月刊》,2009 年第 12 期,第 130 页。 ③ 壬寅、癸卯分别是 1902 年和 1904 年。

Page 22: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然皆所谓‘梁启超式’

的输入,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而社会亦欢迎

之。盖如久处灾区之民,草根木皮,冻雀腐鼠,罔不甘之,朵颐大嚼,其能消

化与否不问,能无召病与否更不问也,而亦实无卫生良品足以为代。”①

另外,这一时期的翻译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日书汉译促进了近代中国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而大量教育类书籍的翻译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中日

两国共用汉字,随着中译日本书籍的大量涌现,汉语词汇因许多日本新造词汇

的进入而得到丰富,如科学、抽象、不动产、出版、哲学、阶级以及近代化等

等,另外还有汉语的固有词汇被日本人赋予了新的含义,又流传回中国,如革

命、经济、共和和政治等。

发生在清末这一时期的翻译日本书籍的热潮,可以说尚处在中国近代翻译

的起步阶段,带有明显的局限和时代烙印。这一时期并没有系统的翻译规范,

译者尤其是留学生群体多翻译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而且求多、求速、不追求

质量的特征明显。另外,此一时期译者的主体性相对较高,并不完全拘泥于原

著的内容和版式。沈纮是清末日书汉译热潮中众多译者之中的成就颇高的佼佼

者,其翻译活动是在清末这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学习日语的目的似乎就是

为了翻译日文书籍的风气中进行的,受时代的局限,其翻译就必然带有当时翻

译的普遍特点。在此基础之上,以下对沈纮的译作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考察,明

晰沈纮个人的翻译有何特点。

第四节 沈纮译作介绍

沈纮翻译的书籍和文章多集中于《农学报》和《教育世界》杂志以及由这

两份期刊编辑、整理出版的《农学丛书》和《教育丛书》这两套丛书中,在此

先对这两份杂志和丛书的出版体例和形态进行简单考察,并对沈纮的译书作一

概要性解题。

一、《农学报》与《农学丛书》

如上所述,1897 年罗振玉在上海创办《农学报》,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学期

① 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 97-98 页。

Page 23: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

刊,也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期刊。梁启超为之作序,郑孝胥①为其题写刊名。

创刊之初为半月刊,每期 8000 字左右,翌年改为旬刊,每期 5000 字左右,于

1905 年停刊,累计刊行 315 期。封面印有郑孝胥题写的刊名“农学报”字样。

前期《农学报》扉页再书“农学报”字样,反面则印有“上海务农会印行”②,

后期取消扉页。正文第一行为“农学报”三字,下端为阴历的出版月、旬,第

二行上端为文章题目,下端是作者(或译者)的署名。

1898 年罗振玉开办东文学社,《农学报》有了自己的日语翻译人才,译书

数量迅速增加,罗振玉遂“将历年所译农书编印丛书百部,充农馆经费。”③这

样不仅能够为农学会筹集经费,还能向社会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书就是

《农学丛书》,共计编印了 7 集 82 册,其中第一集和第五集署“上海农学会译”,

其余署“江南总农会译印”。从每集收录书的册数来看,第一集收 20 册,第五

集收 12 册,其余均为 10 册。从刊行时间上来看,除第二至四集标明刊行的年

月外④,其余均未有发行时间,吕顺长在其著作中推断第一集的时间为 1899 年,

第五、六、七集的刊行时间分别是 1904、1905 和 1906 年。⑤这套丛书内容异常

丰富,对 20 世纪初的农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笔者统计,沈纮收于

《农学丛书》的农学方面的日文书籍有 21 种,现将其整理如下:

书名 作(编)者 出处

1.薄荷栽培制造法(一卷) 山本钩吉 农学丛书第一集

2.甘薯试验成跡(一卷) 日本农事试验场编 同上

3.札幌农学施设一斑 札幌农学校学艺会撰 同上

4.森林保护学 铃木审三 同上

5.林业篇 同上 同上

6.肥料保护篇 (美)和尔连氏著 户井重平译述 同上

7.陆稻栽培法(一卷) 高桥久四郎 同上 ① 郑孝胥(1860 年-1938 年),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福州人,政治家、近代诗人、书法家,

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1923 年经陈宝琛引荐入故宫,为清室复辟出谋献策,被授为总理内务府大臣。 “九

一八”事变后,正式向日本求援,图谋复辟。其后,随溥仪赴东北投靠日军,成为人所不齿的汉奸。1932

年 3 月,郑孝胥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后日本方面见郑孝胥难以驾驭,以其年事已高为名弃之不用,最

终郑暴病死于长春,有《海藏楼杂诗》和《郑孝胥日记》。 ② 后改为“江南总农会译印”。 ③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4 页。 ④ 第二至四期的刊行时间分别是“光绪庚子年”(1900)、“光绪辛丑年”(1901)、“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⑤ 吕顺长:《清末浙江与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197 页。

Page 24: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8.果树栽培总论(一卷) 福羽逸人 同上

9.农产制造学 楠岩(编) 农学丛书第二集

10.采虫指南 曲直濑爱 同上

11.日本水产会章程 无 同上

12.耕土试验成跡 日本农事试验场编 同上

13.牛乳新书(二卷) 河相大三(述) 同上

14.农业三事 津田仙(述) 同上

15.生丝茧种审查法 高桥信贞(述) 同上

16.日本农业家伊达邦成传 柳井录太郎 农学丛书第三集

17.果树栽培全书(三卷) 福羽逸人 同上

18.日本制纸论 吉井源太 农学丛书第四集

19.日本特许农具图说第一 无 同上

20.除虫菊栽培制造法 牧野万之照 同上

21.屑茧制丝法 竹泽章(辑) 农学丛书第六集

以上书目中,笔者在国图见到由北洋官报局出版印行的 9.《农产制造学》

和 17.《果树栽培总论》的单行本,译者署沈纮,内容同《农学丛书》所收一致。

通过考察上表我们可以发现,沈纮所译农学类书籍分别收于《农学丛书》的第

一、二、四、六集中,所译书籍日本人原著占大多数,对欧美的书籍,或经日

译后重译(第 6、13、14)。沈纮的农学译作内容丰富,广泛涉及种植、农业章

程、畜牧、蚕桑、农具、林业、肥料、农产品制造、农业人物传记等各个领域。

其中,种植类和森林类共计 10 种为数最多,多介绍国外先进的作物种植技术。

清末中国,国势日渐衰微,农业凋蔽,通过翻译农学书籍介绍国外先进的农业

知识和技术,无疑对改变我国落后的农业技术,促使中国的农业开始迈向近代

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将沈纮所译农学书籍进行概要性的解题和说明。但由于沈纮译书散藏于

国内多个图书馆内,有些图书甚至已经散佚,踪迹无处可寻,加之笔者精力有

限,以下只对经眼的部分图书按原著出版时间先后予以介绍。

1.《农业三事》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原著津田仙,全名为《荷衣伯连氏法农业三事》,分

Page 25: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

上、下两卷。1874 年出版。沈译本发行于 1900 年,署江南总农会,收于《农

业丛书》第二集。全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别详细介绍了“埋筒”、“偃枝”、“媒

花”三事。正文首段称:“奥国农学家荷衣伯连氏精究农业,发明三事,曰埋筒

而地之瘠者腴,曰偃枝而实之歉者丰,曰媒花而种之莠者良。”①而“埋筒”实

际上是论述施肥方法要因地、因季节不同而定。“偃枝”部分则主要论述此法之

由来、功效等内容。论及功效时,“偃枝之效,一此枝自从大气中取养分,而生

长不假根吸之力,而得地中养分。二大气中所得养分,自用之余,分输与干,

故干既全护根收之益,复略分枝之肥,势力殆增两倍。”②“媒花”部分主要论

述植物雌雄之分。

2.《采虫指南》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曲直濑爱著,1883 刊行。沈译本 1900 年发行,收于

《农学丛书》第二集。此书附图 35 张,分十节介绍六足虫的采集、储藏、畜养

和试验的方法。

3.《肥料保护篇》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美国和尔连原著,日人户井重平译。属于《劝学丛

书》,此书为该丛书的第四册,1887 年东京有邻堂出版。沈译本 1901 年发行,

收于《农学丛书》第一集。原著卷首有户井氏原序,序称:“此书乃取美国和尓

连氏著作中关乎农业化肥之内容译之,斗胆名之曰《肥料保护篇》。此篇以防肥

料过度施用为主旨。(笔者译)”③可见此书原著是选取了美国和尔连著作中的肥

料施用的内容翻译的。又称:“放眼我邦农家之情状,则肥料之效用、耗费之事

其知悉乎?若防其费耗、则人之康健与农产之丰收可两全乎?···中略···以

最经济之方法施多种肥料其知之乎。然吾观之,未之有也。(笔者译)”④原作者

翻译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晰肥料的性质和施用的多少,并以简省的方法,能够

使肥料的施用在提高农产品收成的同时,还能不影响人的健康。这种观点对当

时的中国来说应是非常先进的。沈纮翻译了该日译本序言以外的全文,全书分

18 章,前三章论肥料的耗费,四至八章论植物的吸收物,九至十八章介绍动物

粪便制作肥料之内容。

① 津田仙著,沈纮译:《农业三事》,第 1 页,1900 年。 ② 津田仙著,沈纮译:《农业三事》,第 3 页,1900 年。 ③ (美)荷尔连著,户井重平译:《肥料保护篇》,有邻堂,1887 年,第 1 页。 ④ (美)荷尔连著,户井重平译:《肥料保护篇》,有邻堂,1887 年,第 1-2 页。

Page 26: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4.《牛乳新书》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原著河相大三,卷首题“农学士原田清太郎、井上

谦造校,河相大三述”,日文原本名为《乳牛及制乳新书,1893 年畜牧杂志社

印行。封面后四页每页分别题有一字“乐”、“生”、“寿”和“保”四字。然后

是牛的附图共计五张。1900 年该书由沈纮翻译,收于《农学丛书》第二集。全

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乳牛的种类、选择、饲料和喂养等内容,下篇论乳

制品的制作方法。

5.《森林保护学》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原著铃木审三,1893 年东京博文馆出版,属实用教

育农业丛书的第 16 编。沈译本是原书的全文译本,于 1901 年发行,收于《农

学丛书》第一集。该书绪言中称:“保护学与造林学共为林学中最重之分科。造

林之法虽合,而保护之术未周。利难操券也。其要在考妨害林业者之内外种类

及性质,惩前警后,杜渐防微。”①然后分四章内容分别对“天然之害”、“植物

之害”、“动物之害”和“人间之害”进行了详细论述。日文原著并无目录,沈

纮译本不仅补加了目录,而且提取了每一章内容的关键词列在章目之下。如下:

森林保护学目次

绪言

天然害第一

气候 重力 空气 燥湿 土地 疾病

植物害第二

利害 除法

(下略)

6.《生丝茧种审查法》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高桥信贞述,初版发行于 1893 年,高桥信弼出版。

后该书多次再版,至 1901 年已是第五版,由明文堂发行,封面书“订正增补生

丝茧种审查法,高桥信贞讲述(第五版),明文堂出版”字样。沈译本发行于

1900 年,收于《农学丛书》第二集,书名后写有“东文学社译书之八”字样,

书后附《简易缲丝法》一书。从出版时间来看,沈译本并不是译自原著的最新

① 铃木审三著,沈纮译:《森林保护学》,1901 年,第 1 页。

Page 27: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版。此书只翻译了原书的前两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生丝的检查法,包括

肉眼检查、器械检查以及产额与贩额调查三个方面,器械检查部分配有器械的

插图,并对插图各个部位的名称及使用的方法等有详细的论述。此书第二部分

是茧检查法,共从色泽、形状、紧缓、丝量、杀蛹、贮藏和评价七个方面论述。

日文原作的第三章名为“茧种审查法”,沈纮未予翻译。

7.《果树栽培总论》、《果树栽培全书》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福羽逸人著,原书名为《果树栽培全书》,共计四卷,

1896 年东京博文馆出版发行。沈译《果树栽培总论》即原著的第一卷,1899 年

印行,收于《农学丛书》第一集,《果树栽培全书》(三卷)即原著的后三卷,

刊行于 1900 年,收于《农学丛书》第二集。《果树栽培总论》先论果树栽培的

现状,然后分果树类别、果园设置和收支、气候、土质、园地面积、栽植法和

土地改良等 15 个方面进行论述。而后是各论,论苹果的传来、气候、土质和各

国优秀果种。《果树栽培全书》三卷分别论述仁果类,如枣树、梨树、石榴、枇

杷和柿树的品种和种植;核果类,如桃树、樱桃树、杏树和李树等的栽培;浆

果类和壳果类,如葡萄、无花果、栗树和胡桃等的培植方法。

8.《日本制纸论》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吉井源太口述,平山晴海编辑,1898 年东京有邻堂

印行。沈译本 1903 年译行,收于《农学丛书》第四集。此书对日本制纸的工艺、

原料和流程,纸张种类以及日本全国各地的纸的产量均有详细的记录,而且对

化学品的用量均以表格方式详细列出。全书共 45 页,前 21 页是正文,分为四

部分:一、制纸法,论制纸的原料和制纸的方法;二、讲制纸用的器具;三、

内容是制纸所需材料;四、细述纸张种类,共计介绍了 37 种纸。第五部分篇目

题“纸料作物附图”,皆为日本制纸的工具和原材料附图,前十一幅为制纸流程,

剩余为制纸用的植物。

9.《农产制造学》

国图、上图、浙图古籍部藏。楠严编,1898 年博文馆出版。该书是“帝国

百科全书”的第 7 编。1900 年该书译本由江南总农会译行,收入《农学丛书》

第二集,乃东文学社译书之十五。此书详细介绍多种饮品和食物的制造方法,

包括麦酒、烟草、薄荷、茶等。

Page 28: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10.《日本农业家伊达邦成传》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此书为从日本活动野史著《实业家伟人传》一书中

选译的农业家伊达邦成的传记部分,原书 1900 年出版,沈译本 1901 年印行,

收于《农学丛书》第三集。卷首印有伊达邦成的照片,并由罗振玉题写“日本

农业大家伊达邦成小象”字样。该书所写著者为柳井録太郎,但是查找柳井氏

著作时并未找到其著有此书。而经过与活动野史著《实业家伟人传》的相应部

分的内容进行比对后,发现与沈译本内容一致,所以沈纮署柳井録太郎撰是谬

误。

通过原作出版时间和译本刊行的时间对比不难看出,译本有些在原著出版

的几年内即译印出版,有些甚至在第二年即出版发行(第 7、9、10),而有些

书籍却是原著发行多年之后才有译本出现(第 1、3)。这说明沈纮所在的东文

学社这个编译群体不仅仅重视书籍的时效性,一些在日本刊行多年成为经典的

农学书籍亦成为他们编译的对象,在注重书籍的时效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已经经

过时间证明的具备较强实用性的书籍。

二、《教育世界》和《教育丛书》

关于《教育世界》的创办,目前国内虽有众多研究涉及,但多语焉不详寥

寥数语。有鉴于此,笔者通过翻阅相关资料,现整理出其创刊之经纬。1900 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电邀罗振玉赴武昌任农务局总理,罗辞谢未果,又接张之洞电

报三封,催其赴任。“不得已,乃权将馆事托沈文学(纮),拟到鄂面辞。”①罗

振玉面见张之洞请辞,但仍未获允。实际上张之洞希望罗振玉接管湖北农务局

所设的农务学堂,因为当时该学堂由不懂农务的清政府官员负责,官僚作风盛

行,因经营不善已濒于倒闭。罗振玉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整顿,并请

王国维和樊炳清二人从上海到湖北负责教务工作,学堂办学有了很大起色。其

后,罗振玉因“见凡在鄂任事之人,见文襄②皆极其趋承,而阴肆讥诽,无所不

至。意甚薄之,不欲与伍”③遂于翌年(1901)年返沪并再三向张之洞请辞。罗

振玉在湖北任职时,“当在鄂时无所事事,王、樊二君除讲译外,亦多暇日,乃

移译东西教育规制学说,为教育杂志”④,于是《教育世界》得以创刊。罗振玉

①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5 页。 ② “文襄”即张之洞。 ③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7 页。 ④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7 页。

Page 29: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

为该刊撰写的“序例”中称:

世界者人才之所构成,人才者又教育为之化导者也。无人才不成世界,

无世界不得人才,方今世界,公理不出四语,曰:“优胜劣败。”今中国处

此列雄竞争之世,欲图自存,安得不于教育亟加之意乎?爰取最近之学说

书籍,编译成册,颜之曰《教育世界》,以饷海内读者。①

由此可见,该刊创办主旨就是编译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学说,促进中国

教育的发展,以达“图存”之目的。《教育世界》仿照 1900 年以后《农学报》

体例,分为文篇和译篇两大栏目,文篇刊载各地学堂章程和教育论说,译篇主

要翻译日本所颁布的教育法规和条例等,后增加了介绍欧美各国教育的内容。

后期即 1904 年第 69 期开始由王国维任编辑,在内容、版式等方面作了较大改

动。杂志初创时,从武昌寄到上海刊印发行,先后五年累计刊行 166 期。②

《教育世界》和《教育丛书》因名称相似,而且均由教育世界社发行,极

易混淆。关于两者的关系,目前吕顺长在其著作《清末浙江与日本》中,通过

综合比较各个图书馆所藏,进行了详细考察指出:《教育丛书》第一至三集

(1901-1903)所收内容多为翻译日本的教育学著作,并且多为每书一册,与同

期《教育世界》所载内容几无重复;第四至七集《教育丛书》(1904-1907)即

同年《教育世界》内容的综合汇编。现将沈纮为《教育世界》和《教育丛书》

译出的日语教育类文章和书籍整理如下:

书(篇)名 作(编)者 出处

1.内外教育小史(二卷) 原亮三郎(编) 教育丛书初集

2.国民教育资料(二卷) 峰是三郎 同上

3.家庭教育法 利根川与作 教育丛书第二集

4.社会教育法 佐藤善治郎 同上

5.小学教授法 东基古 同上

6.理科教授法 矢泽米三郎 同上

7.简便国民教育法 清水直义 同上

8.欧美教育观 日本育成会(编) 同上

9.高等小学几何学 田口虎之助(编) 单行本

① 罗振玉:《教育世界序例》,《教育世界》第 1 期,第 1 页。 ② 罗继祖:《蜉寄留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26 页。

Page 30: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

10.言文一致会规则等 7 篇 教育世界第 17 期

11.文部省外国留学生规程等 2 篇 教育世界第 18 期

通过以上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沈纮翻译的教育书籍均收于《教育丛书》的前

两集,且都是译自日本人著作。教育学理论和介绍国外教育经验和观念的书籍

占绝对多数。《教育世界》所收沈纮译文均是日本的学制规章,综观《教育世界》

的译文,翻译日本文部省的教育条例、日本学校的规章及管理条例等的多达 100

多篇,这充分说明当时人们认识到要建立中国近代的教育须介绍和学习日本教

育,并且有意识地大量介绍和引进日本教育制度。以下对沈译教育类书籍作概

要性解题。

1.《小学教授法》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东基古原著,原名《新编小学教授法》,东京帝国通

信讲习会出版,于 1901 年发行。该书共分三篇十五章,每章分若干节。第一篇

是绪论,第二篇对教授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论述,第三篇题名为“教授各

论”,详细介绍了修身、国语、算术、历史、图画、唱歌和体操的教授内容和方

法。在第三篇的最后一章“体操教授法”中论及体操之目的时称:“强健之精神

宿于强健之身体,不顾身体之强健而图精神之强健,谬矣。于小学校授知识、

技能,同时计身体之均齐的发达,四肢敏活而后全体可进于康健也。小学校令

第一条明示以小学校终始留意儿童之身体发育,又特设一定之时间而课体操科

职是故耳。”①这种理念的传入,对中国长久以来只重“文”而轻“体”的传统

观念是一种冲击。

2.《理科教授法》

浙图古籍部藏。原著名为《理科教授革新之着步》,矢泽米三郎著,1899 年

小林鹤堂发行。沈译本改名为《理科教授法》,收于《教育丛书》第二集,附于

《小学教授法》一书之后。该书分五章,第一章“博物之大势”,分“迷信期”

“利原期”“分类期”“天则期”四种阶段来论人类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与自

然界事物和现象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理科教授之精神”论及学习理科时观察

自然界能力和涵养的陶冶。第三章“各分科相互关系”说明理科各个学科的相

互关系和教学方法。第四、五章论教授理科上的注意事项和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① 东基古著,沈纮译:《小学教授法》,第 17 页。

Page 31: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

最后一章第六章“教授细目案”内容主要是小学第五、六学年的教学安排细目

表。

3.《欧美教育观》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日本育成会编,原书名为《实际的欧美教育观》,1898

年开始刊行,至 1900 年结束,由东京同文馆出版,属于“实验教育丛书”的第

九编。沈译本收于《教育丛书》第二集。此书分为九章,每一章均以国家为类

别,详细介绍各国的教育制度、实业教育、体育教育、女子教育和学校设备等

内容。

4.《简便国民教育法》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清水直义原著,东京金昌堂 1900 年发行。沈译本收

于《教育丛书》第二集。全书共分九编三十九章,第一编即前六章论述教师缺

乏和设备不足,以及儿童教育现状和国家经济与教育投入;第二编即七到十三

章详尽地介绍半日学校的种类、利弊、管理和设备等内容;第三编即十四到二

十章讲述儿童教育的相关内容;第四编即二十一章至二十四章论年龄稍长儿童

的教育方法;第五编即第二十五章至二十九章论述巡回教育法的种类、教学方

法以及学校的管理;第六编即第三十、三十一和三十二三章论假日学校的教育;

第七编即第三十三和三十四章介绍夜校的概况和教育方式;第八编第三十五至

三十七章详细介绍了室外教育的种类和教授方法;第九编即剩余两章是本书的

结语部分,讲各种国民教育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5.《家庭教育法》

国图、浙图古籍部藏。原著利根川与作,普及舍出版,1901 年发行。沈译

本收于《教育丛书》第二集。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从家庭教育的意义、目

的、要件以及父母兄弟的地位等角度对家庭教育的原理做说明。下卷分身体教

育和精神教育两部分内容,每部分又各分三章,身体教育论及荣养、运动和卫

生,精神教育从智育、情育和德育三个角度论述。

6.《国民教育资料》

国图、上图、浙图古籍部藏。峰是三郎著,1899 年东京同文馆发行,属“最

近教育丛书”之第二册。沈译本收于《教育丛书》初集。该书亦被收入《译书

经眼录》之中,言:“日本峰是三郎著,沈纮译。全书计三十三章,上卷八章,

Page 32: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

发明国民爱国之义务;下卷二十五章,则言政治之教育焉。夫一国之人无国家

思想,而言论恣肆则流弊甚大,故各国皆筹教育普及之法而寓爱国主义于其中,

是书日本教育家所特意为演绎爱国主义之资料者也。”①

三、沈纮的其他译作

在沈纮的译作当中有三种比较特别,不是农学、教育学方面的译书,而且

书的译行机关也非农学会和教育世界社。一种是伊藤博文撰写的《日本宪法义

解》,初版由上海金粟斋发行,出版于 1901 年。金粟斋的创办人是蒯光典

(1857-1910),安徽合肥人,字礼卿,号金粟道人,其室名为金粟斋,即以其

室名为出版社名。蒯氏是李鸿章的侄婿,光绪九年(1883 年)进士,授翰林院

检讨,后曾任两湖书院监督。1908 年曾任赴欧洲留学生监督,翌年回国,任京

师督学局长,1910 年卒于江宁。其门生有李寅恭②和包天笑③。著述有《金粟斋

遗集》、《宪法演说录存》和《文学蒙求广义》等。从开始出版译书的时间来看,

金粟斋的创办不晚于 1901 年,其译行的书籍中最有名的是严复翻译的 1905 年

出版的《穆勒名学》④,该书包天笑负责校对,前后计三次,由商务印书馆排印。

该书出版后,“大大提高了清末中国人学习逻辑学的热情”。⑤笔者通过查询《中

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和《译书经眼录》搜集出由金粟斋出版的较有影响的译

书还有:

1、王国维译《法学通论》、《日本地理志》

2、萨端译《地理学讲义》

3、樋田保熙译《世界地理志》

4、樊炳清译《西洋史要》、《万国地志》

5、叶瀚《泰西教育史》

如上所述,王国维、沈纮和萨端都是上海东文学社培养的翻译人才,而且

均为《农学报》和《世界教育》编译的主力,其身影亦活跃于金粟斋等出版发

① 顾燮光编《译书经眼录》。收于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年,第 278页。 ② 李寅恭(1884-1958),字协丞,安徽合肥人。林业教育家,我国林业学科教育奠基人之一,其父在甲午

战争中为国捐躯,寄于蒯光典门下,曾随蒯光典赴英国留学。 ③ 包天笑(1876-1973),又名公毅,字朗孙,江苏吴县人。著名报人,早年热心科举,后热衷新学,学习

日语、法语和英语,受蒯光典提拔重用主持上海金粟斋译书处。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著有《上海春秋》、

《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译有《苦儿流浪记》、《馨儿就学记》、《弃石埋石记》和《空谷兰》。 ④ 《穆勒名学》,原名为《逻辑学体系》(A System of Logic),该书为 19 世纪后期西方资产阶级经验主义

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⑤ 邹振环:《20 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72 页。

Page 33: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行机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译书属于法律和地理类文献,与《农学报》

的创刊主旨均不符,无法为其出版。另外,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

可以看到金粟斋译行的书多出名家之手,译书质量确属精品类。在大量低劣的

日文译书充斥的清末这一时期,金粟斋不随波逐流,出版了一些不管从译书内

容选择还是翻译质量上都属上乘的作品。反过来讲,这充分说明王国维、沈纮

和萨端等人以及东文学社这个机构在当时已经颇具名气和影响了。

除以上书籍外,《增版东西学书录》中还收录了沈纮翻译过的手工业类书籍

三种,化妆品书籍一种,分别是《金类染色法》(一册)、《染色法》(一册)和

《合金录》(四册),三种书均属《工艺丛书》,又一种书名为《妆品编》(二册),

亦为《工艺丛书》系列之一。但是国家图书馆、浙图古籍部和上海图书馆都未

有该几种书的藏书记录,今似已无处可寻。

Page 34: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第三章 沈纮译作研究

以上对沈纮的生平、学习日语的东文学社、以及其译作的种类数量等进行了

整理和介绍,这一章将对沈纮的译作按类别进行详细的研究。由于沈纮的译作众

多,笔者能力所限,无法对所有的书籍进行系统研究,将采取抽样的研究方法进

行个案分析,并穿插其他相关译作的研究。

第一节 沈纮农学类译作研究——以《林业篇》为例

一、概述

如前所述,沈纮翻译的农学类书籍所涉广泛,内容丰富,多达 21 种。以下

将以沈纮所译《林业篇》为例对沈纮翻译的农学类书籍进行考察。《林业篇》收

于《农学丛书》第一集,此书原著者为日本铃木审三,日文版名称即为《林业

篇》,是由东京博文馆于明治 26 年(1893 年)出版的“实用教育农学全书”的

第 16 部,封面上印有“林学士铃木审三著,东京博文馆藏版”等字样。此书为

整本书的全文翻译,但是未翻译该书的绪言部分,沈纮译著中除《肥料保护篇》

外,其他作品均未翻译绪言。现将该书的中日两种版本的目录摘录如下:

《林业篇》目录① 沈纮译 《林業篇》目録② 铃木审三著

源流 森林ノ原始及ビ其分配ノ状態

旨趣 森林事業ノ目的

第一 保护林 第一編 保存林

总论 総論

第一章 气候 第一章 森林ト気候ノ関係

第二章 水源 第二章 森林ト水源ノ関係

第三章 护土 第三章 森林ト土砂扞止ノ関係

第四章 卫生 第四章 森林ト衛生ノ関係

第五章 人心 第五章 森林ト人心ノ関係

第六章 情况 第六章 本邦保存林ノ情況

第七章 设施 第七章 保存林ノ取扱

第二 供用林 第二編 供用林

① 沈纮译《林业篇》目录。 ② 铃木审三著《林业篇》目录。

Page 35: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

第一章 成木 第一章 固定資本ヲ要スルコト大ナリ

第二章 立局 第二章 森林事業ハ大仕掛ナルヲ要ス

第三章 分合 第三章 林地ノ分合二注意セサルへカラス

第四章 转运 第四章 運搬ノ便ヲ盛大ナラシムルヲ要ス

第五章 下种 第五章 適当ナル天然下種法ヲ行フヲ要ス

第六章 作业 第六章 連年作業ヲ行ハサルへカラス

第三 林农辨 第三編 林農二業ノ区別

第一章 土性 第一章 土地ノ性質二関スルコト少シ

第二章 资本 第二章 資本

第三章 劳力 第三章 労力

第四 官民辨 第四編 森林ノ所有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目录的翻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语言简练用词灵

活,但有些翻译明显过于简单,如第一篇第六章和第七章名称的翻译;二,基

本保持了与原著目录一致的格式;三,有些翻译直接援用日语词汇,有些却差

别很大,如第二篇的第二章翻译为“立局”。关于第一点,综观沈纮翻译的书籍,

这是共通的一个特点。而第二点,有些书籍的目录的翻译就按照清末时期当时

的语言习惯和排版格式。例如:现摘录《肥料保护篇》①的目录的部分供参考。

《肥料保护篇》目录 沈纮译 《肥料保护篇》目録 和爾連著,

戸井重平訳

肥料之费耗第一 第一 肥料の費耗を論す

蒸发第二 第二 蒸発を論す

漏费第三 第三 漏費を論す

吸入物第四 第四 吸入物を論す

木炭第五 第五 木炭を論す

化土及处理法第六 第六 化土及び其扱方を論す

(下略) (下略)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肥料保护篇》的目录采用了符合当时语言习惯的方法

来翻译,沈纮大部分译著的目录均是采用这种方式翻译。

① 此书原著是美国人和尔连,由日本人户井重平摘译为日语,于 1887 年由东京有邻堂刊行。沈纮将日文

版本翻译成汉语。

Page 36: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二、《林业篇》翻译的特点

由于清末文言白话的语言特点,沈译本语言极为精炼,下面通过与日文原

著对比,对《林业篇》译文翻译的特点做一考察。

首先,在对新事物和名词的处理上大量直接援引日文原著中的词汇。清末

这一时期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文化空白。①而文化

空白主要表现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上。②这样一来,清末的译者们无论是

直接翻译西方的各种著作,还是通过翻译日本书籍来引进西方近代文化都被赋

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即目的语(即汉语)的文化构建,“译者面对民族存亡,

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依靠翻译大力传播西方文化,积极构建中国近代文

化。”③明治维新时期,西方科技知识大量地涌入日本,日本的译者在翻译西洋

书籍时也同样地面临 “文化空白”,尤其是词汇缺失的问题。在翻译西洋书籍

过程中,日本的译者利用汉字去翻译西洋名词,创造了很多新词汇,“汉字在日

本,简直像希腊文和拉丁文在西洋各国一样,它们可以被用来作为构成日语新

词的基础。”④中日两国共用汉字,对清末中国翻译日文书籍的译者来说,如果

汉语中有对应日语的词汇自然直接翻译即可,但在没有对应词汇的情况下直接

引用日本的词汇便成为一种简便的翻译方法,由此大量的日语词汇涌入中国。

当时,对于如何处理日本人所创造的汉字词汇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

主张,即直接拿来使用和坚决拒绝。而《农学报》和《教育世界》的编译者们

更加倾向于前者,即直接援用日本人所造的汉语词汇。沈纮的译文即存在这一

特点,大量援用日语词汇。当然,这也带来相应的问题,例如“早期的翻译对

读者来说,有着很多‘半懂不懂’、‘莫名其妙’的译文。”⑤

其次,沈纮的翻译遵从清末当时的语言习惯,采用文言白话翻译,语言极

度简练。下面摘录一段原文及译文以做参考:

原文:

① 苏联翻译理论家索罗金等人提出的理论,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

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引自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10页。 ② 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102 页。 ③ 李天刚,沈岚:《论清末民初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 11 期,第 113 页。 ④ 王力:《汉语史稿(修订版)》,中华书局,1980 年,第 529 页。 ⑤ 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年 8 月,

第 287 页。

Page 37: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

余ハ本年ノ夏季岐阜県へ出張ノ序チ以テ昨年大垣地方テ害セル揖斐川流域

テ遡リ其の景状ヲ観察セルニ彼ノ水害ハ普通ノ洪水ノミニアラズシテ必ズ多

少暴流瀑裂シテ其勢ヲ助ヶタルコトハ現ニ該山脈ノ諸所ニ其痕跡ヲ見認ムル

ナリ揖斐川ハ其源ヲ越前及江州境ノ高山ニ発シ数多ノ渓谷ハ皆其水ヲ此川ニ

注落ス故に平素ハ雖モ十分ノ水ヲ流通スベキ譯ナルニ河床砂礫ノ為ニ埋リ上

流ノ水ハ下流ニイタテ漸次涸渇ス

译文:

余以本年夏季至岐阜县有揖斐川者,去年为害大垣者也。乃溯流而勘之,

彼水害非通常之洪水也。必有的多少暴流助其势者,山脉诸所,其迹可覆按也。

斯川发源于越前及江州之高山,受溪谷之水,平日洪流畅行,自河身砂积上流

水至下流渐次干涸。

通过与原文的对比不难发现翻译稍显拖沓冗长外,沈纮的翻译可以说语言

精练,行文顺畅,对日语的把握也很准确。通读沈纮的译文,像这样翻译精到,

语言精练的例子处处皆是,不难看出沈纮不仅对日语掌握准确,驾驭汉语的能

力也非常强。

再次,通过与原文对比,笔者发现《林业篇》的译本中很多地方出现了大

段文字漏译的情况。如日文版《林业篇》的第 19 页就有以下文字未予翻译:

原文:

而シテ之レカ原因ハ山頂脊角ノ処ニアル樹木ヲ濫リニ伐採スルカ或ハ他

ノ関係ニヨリテ禿兀不毛トナリ或ハ俗ニ秣場ト唱フル無木地ヲ存置スル等山

上ノ空気調和ヲ失ヒ

译文:

其原在山项脊角之处,滥伐树木,空气失调。

可以看出,沈纮译文虽将重要信息均予以翻译,但是对这些语句的翻译过

于简单,未完全拘泥于原文,而是在不影响原文大意的情况下略做调整。像这

样出现大段文字略译的地方还有多处,原著的第 22 页甚至有半页左右的篇幅没

有翻译。

通过将译文与原文对照,可以发现沈纮《林业篇》的译本的质量可以说已

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对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不

Page 38: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

够细致,还出现了大段文字略译的情况,但是总体来看,沈纮所译《林业篇》

语言准确,意思表达清楚,行文流畅通达,基本没有误译,因此,不得不说在

当时粗制滥造的翻译作品泛滥的时期,沈纮的译本不随大流,当属上乘。

四、沈译农学类著作的传播与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沈纮为《农学报》翻译的章程以及收录到《农学丛书》中

的农学译作共计 21 种之多,现在要具体明确每种译著产生的影响已无可能,但

是通过对《农学丛书》在当时的传播情况可间接地窥知其传播之广度及产生的

影响。

罗振玉开风气之先创办农学会以后不久便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光绪皇帝

在上谕中称:“农务为国家根本,亟待振兴。(中略)须知讲求农务,相地之宜,

是在地方官随时维持保护,实力奉行。如果办有成效,准该督抚奏请奖叙。上

海今日创设农学会,颇开风气,着刘坤一查明该学会章程,咨送总理衙门,查

核颁行其外洋农学诸书,并着各省学堂广为编译,以资肄习。”①可以看出,农

学会的创办受到很大的重视,其影响自不待言。而《农学报》作为农学会的发

行的刊物,是中国最早的、颇具影响的农业类刊物。《农学报》刊行以后,亦在

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浙江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纷纷下令各地方订

购《农学报》。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在其公牍中称:“上海《农学报》大率皆

教人务农养民之法,于土性、物质、种植、序幕、培养宜忌各种新法以及行销

衰旺情形,考核精详,确有实用。(中略)及通饬各道府直隶州遵照,转行所属

各州县购阅。”②《申报》中亦有关于准许购买《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的相

关新闻,如 1906 年 1 月 5 日之《申报》载有“批饬核覆推行农报”一文,现摘

录如下:

候选光禄寺署正罗振玉具禀江督行辕,请推行农学会译印报章,玆奉玉

帅批示照录如下:上海农学会译印报章,讲求农学新法、新理,于学务甚

有裨益,现呈以销路不畅,请照苏属札派报章之例,推行宁属仰宁藩司,

会同学务处、农务局核明议覆饬遵此批呈抄发(见)③

可见,《农学报》发行之初,也曾遇到过销售并不顺利的情况,但罗振玉向

① 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十六日上谕。载于《农学报》第三册第 19 期。 ② 《两湖督院张咨会鄂抚通饬各属够阅<湘学报><农学报>攻牍》载于《农学报》第 12 期。 ③ 《申报》,1906 年 1 月 5 日。

Page 39: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

“江督”呈请官方派发,以此来解决报刊销路不畅的难题,得到了批准。

另,1907 年 7 月 22 日的《申报》亦载有“批准饬购农学丛书”一文:

江督端午帅批光禄寺署正罗振玉呈请饬甯属各州县购阅农学丛书由来

牍□悉查富国多粟生于农中国以农立国,授时劝稼代有专书,近来东西名

邦注重实业农林之学,讲求最精正宜博采群言,藉资考镜。该署正究心农

学,已阅十年里辑精闳良,堪倾佩。现已译成丛书七集,分饷海内,裨益

良多。本部堂前抚吴中会经偏为札发,亟应札饬宁属各州县,惟地方大小

不等,如何分派。共计需若干分,应饬宁提学司核定书目,详请转属该署

正如数寄书,分别札发至所需书价,并饬宁藩司设法彙齐交由宁学司照数

汇寄一。俟该司等具详到日,当即知照办理缴(商)①

另外,关于《农学丛书》的行销情况,罗振玉在《集廖篇》中称:“既辞鄂

归,所印农书亦未请文襄札发,而销行甚畅,所得利益除偿本金及维持农馆、

东文学社外,尚赢数千元。乃悉以偿债,不敢私一钱。”②可见《农学丛书》的

销路很好,由此可知,其所翻译的农业科技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销路颇佳

也充分说明了《农学报》和《农学丛书》所传播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

些译书“明白易晓,且其土宜风俗与中国相近,可仿行者最多。其间即有转译

西国农书,一切物性土宜之利弊,推广肥料之新法,劝导奖励之功效,皆备其

中”。③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传统农业悠久的历史过程中,

人们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清代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小农经

济的狭隘意识使得中国的农业技术未有明显的进步。而同一时期,英美国家在

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本明治维新后通过吸收欧

美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实现了迅速的提高。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下,《农

学报》和《农学丛书》通过翻译日本及欧美的农业科技文章和书籍,便为中国

近代农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知识支撑。

第二节 沈纮教育学类译作研究——以《内外教育小史》为例

如前所述,沈纮的教育学类译作有 7 种之多,笔者遵照前面农学类译作的

① 《申报》,1907 年 7 月 22 日。 ②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7 页。 ③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1 辑,第 862 页。

Page 40: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6

研究方法,采取个案分析,以《内外教育小史》为例进行考察。

一、概述

《内外教育小史》一书原著原亮三郎,于明治 29 年(1890 年)由东京金

港堂出版发行。原亮三郎(1848-1919),出生于美浓国(今日本岐阜县),明治

大正时代的出版经营者,1875 年在横滨创办金港堂出版社,翌年迁至东京,该

社主要出版教科书和教育相关的书籍,是明治时代强有力的出版社之一。此书

后来由沈纮翻译,1891 年由教育世界社出版发行,收于《农学丛书》初集。沈

纮除序言外全文翻译了该书。从原著的绪言中我们可以窥知本书的编纂目的:

本社曩ニ尋常師範学校教育学科中教育史ノ教科用ニ供スル目的ヲ以

テ内外教育史ヲ出版セシニ幸ニシテ広ク採用ノ栄ヲ辱フセリ然レドモ其

ノ書稍巻帙ノ浩瀚ニ渉ルヲ以テ現今ノ規定ニテハ全部ヲ修了シ(中略)

其ノ要領ヲ抄出スルノ必要ヲ認メ其ノ考按ヲ立テテ之ヲ本社ニ寄セラレ

タリヨリテ今専氏ノ考按ニ基キ此ノ書ヲ編纂シテ内外教育小史ト題ス

(本社所刊供普通师范学校教育科用的教育史教科书《内外教育史》

自出版以来,承蒙不弃,广为所用。然因其卷帙浩繁,今已按现在之规定

全部修订完毕(中略)认为抄出其要领实属必要,按其考订寄与本社,现

据其考订将此书重新编纂题为《内外教育小史》。)(笔者译)

从绪言中我们得知,此书是该社出版的《内外教育史》的缩减本,其主要

用途是作为普通师范学校的教育学科教育史教材使用。沈纮当时所在的教育世

界社是否也是出于此目的而选择此书翻译,虽已无法找到有关资料证明。从当

时的时代背景来看,科举初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早已经开始寻找中国教育

近代化的道路,其中就包括罗振玉,这也是罗创办教育世界社翻译教育书籍文

章的初衷。此书原著于 1900 年出版,而中文版在第二年 1901 年就翻译出版,

这样该书便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沈纮所在的教育世界社这

个编译群体十分注重原著的质量和实用性,他们无疑为中国教育的进步起到过

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原著分第一、二两篇,而沈纮译本依旧遵从当时的语言和排版习惯,分为

上下两卷。此书第一编主要的内容是从日本上古时期至维新后的教育大体情况,

中间一些章节讲中国古代的教育概况。此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对每个

Page 41: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7

时代当时的学风、学制、教育的特点进行介绍,对日本近代教育的介绍就更为

全面,包括老师、学生、学科、教学法以及考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另外,还

为一些杰出的教育家写传记,比如中国的教育家孔子、日本的贝原益轩等。第

二编内容是介绍西方教育的历史即现状,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从第

一章到第五章主要按古代、中古、近世的时代划分分别介绍西方诸国的教育的

历史;自第六章至第十三章每章分别介绍一个西方的教育改革家,内容包括该

人物的传记和教育学说等;最后一章西洋国民教育的盛况。《内外教育小史》的

第一篇共由 15 章组成,主要以时间为序介绍中日两国的自古至今的教育的历

史,两国的内容基本各占一半的篇幅。例如第一章介绍自上古至天智天皇这一

时期日本的教育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汉字的传来、跟中国交涉的开始以及学

校和教师的出现的雏形。第二章介绍中国周代以前的教育、周代的教育制度和

学风,并对中国的儒墨道法诸子百家分别作了简单介绍,在该章最后用大量篇

幅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以及孔子的主张和教育方法。第三、四两章对中国秦汉至

唐代的教育概况作了说明,内容涉及广泛,比如中国文学衰退的原因、汉代的

学风和教授方法、唐代的学制和学风等诸多内容。第五、六两章从学校、教官、

学生、考试、举用法、学风及私学等方面对日本王朝时代的教育概况作了非常

详尽的介绍,并总结了教育进步之处和退步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按照

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四方面来介绍该时期的教育,并在第六章的最后重点

介绍了当时的女子教育的概况。第七章对佛教的历史进行了简单评述。第八章

介绍的镰仓室町时代日本教育概况。第九章又转为介绍中国宋明两朝的教育,

重点对理学的来历和代表人物朱熹等内容作了说明。第十、十一章介绍了德川

时代的教育以及诸藩的教育。第十二章从教师、学科、年龄、上课时间和授课

方法以及奖罚等方面对汉学塾和寺子屋进行了说明。第十三、十四章的主要内

容是介绍了日本德川时代有名的教育家,如林罗山、中江藤树、伊藤仁斋和伊

藤东涯等。第十五章题名为维新后的教育,主要说明学问教育的兴起隆盛和维

新以后的学风两个问题。第二篇整篇均在介绍西方教育的历史。第一章介绍上

古时期希腊、雅典和罗马的教育概况。第二、三章介绍西洋中古的教育的历史,

首先对欧洲中古的教育概况,然后分别介绍了僧侣学校、寺院学校、武士学校、

平民教育和大学的成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第四、五章为西洋近世教育史,从

Page 42: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8

文学的再兴、近世文明的诸元素和教育的改良等方面进行展开。第六章至第十

三章每章分别从教育家略历、教育理论、教育主张以及对该教育家学说的评论

等方面每章介绍了以为西方的教育家。最后一章为西洋近世教育史,对现在西

方国民教育的兴盛作了说明。

二、《内外教育小史》的翻译与影响

如上所述,沈译本《内外教育小史》绪言未予翻译。接下来是书籍的目录

部分,整书分第一、二两篇。原书作者原亮三郎对书籍各章进行了详细的分节,

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章节在后面列出了关键词。沈译本对目录的翻译基本保持了

日文本的原貌,只是在每个分节前面添加了第几节使目录更加清晰明了。另外

对每个分节下面的关键词未予翻译。现将中、日文前五章的目录列举如下:

第一篇 卷上

第一章 上古より天智天皇に至る 第一章 上古至天智天皇

漢字渡来前の概況 第一节 汉字传入以前

儒学及び漢字の渡来 第二节 汉字及儒学传入之始

支那と交通の初め 第三节 支那交通之始

教官及び学校の初め 第四节 教官及学校设立之始

第二章 支那上古の教育 第二章 支那上古

周以前の概況 第一节 周以前

周代の教育制度 第二节 周代之学制

当時の教育風 第三节 周代之教法

周代の学風 第四节 周代之学风

儒教 道家 墨家 楊墨 法家

孔子 第五节 孔子

孔子の略伝 孔子の性質 孔子の主義

孔子の教育法 孟柯 荀卿

第三章 秦漢以後の概況 第三章 秦汉以后

支那文学の衰頽の原因 第一节 文学衰敝的原因

漢代の学風 第二节 汉代之学风

漢代の教授法 第三节 汉代之教法

Page 43: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9

晋及び南北朝の時代 第四节 晋及南北朝

第四章 唐代の教育 第四章 唐代

唐代の学制 第一节 学制

唐代の学風 第二节 学风

第五章 王朝時代の学制 第五章 王朝时代

大宝令の学制 第一节 大宝令之学制

学校 教官 学生 試験 挙用法 学科

維持法 学風 私学

如上所示,沈译本对原著目录在原来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可以说是较为忠

实的翻译。通过阅读目录便能对书中的所讲的主要内容就能够有个整体的把握,

使读者能够对书本的脉络和逻辑一目了然。另外沈纮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比

较到位,例如第一章第四节将“教官及び学校の初め”译为“教官及学校设立

之始”足见其对原作的把握之准确和在细节的处理上下了功夫。

接下来是正文的翻译,沈译本基本保留了原书的本来面貌,译文和原作几

乎可以完全对应起来,很少存在误译现象,但是漏译、略译的地方相对来说较

为普遍。以第一、二章为例,就有多处漏译和简略翻译之处。从漏译的内容来

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不影响行文意思的无关紧要的信息不翻译,如“今日より之を観れば”

便略去不译;

二、原书中引用中国古代文献并翻译成日语的部分不翻译;

三、对中国人来说是常识性信息的不予翻译,如“五経とは、詩経、書経、

易経、礼紀及び春秋なり”。

还有一些漏译并不属于上述的几种情况,而是莫名其妙的大段文字未予翻

译。另外,还有多处用对原文大体意思概括的方式来翻译的地方,现举其中一

例如下:

原文:内則に云ふ所に據れば、子生まれて六歳にして、之に数と方角と

を教へ、七歳にして男女席を分ち、八歳にして、飲食座席に就きて長者に譲

ることを教へ、九年にして日を数ふることを教ふ、十歳に至りて、男児は外

に下宿して、教師に就き、習字算術を学び、十三歳にして、音楽を学び詩を

Page 44: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0

誦し、十五歳にして射御の術を学び、二十歳にして冠を加え成人となり、(中

略)四十歳にしてはじめて仕える事とす。女子は十歳の時より門をでです、

女師を聘して、婉順服従等女徳の教へをうけ、養蚕、紡績、裁縫などの女事

を学び、祖先を祭る禮を学び、十五歳にして笄し、二十歳にして嫁す。

译文:据内则所说,则男子自六岁至二十岁皆为学,年三十而娶,尽男子

之职务,四十而仕。女子十岁不出门,从母教,习女功,十五而笄,三十而嫁。

通过中日文的对比,可以明确沈纮对这一段文字并没有逐字逐句的翻译,

而是对其加以高度概括,仅仅以几十字便表达出原作的主体意思。从读者的角

度来讲,并没有丢失重要的信息,仍然能够准确的将原文意思传达给读者,没

有改变和影响原文主旨。而将原文“二十歳にして嫁す”译为“三十而嫁”,此

处应是沈纮误译。

纵观沈译本全书,译者以精练准确的语言,简洁明快的行文,基本上是忠

实地翻译了原著,使日文版本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持了原汁原味。在《内

外教育小史》的后几章中,不仅仅只有文字性的内容,如在涉及到日本教育家

贝原益轩的教育法时,原作还以图表的形式引用了他的课程表。沈译本亦据原

作的图表进行了详实的翻译。对于原作中引用的一些中国的文献,沈译本中大

部分将其原文抄录,但也有些直接将其略去。

《内外教育小史》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地丰富,不仅有对中日两国自上古时

期至日本维新后这段时间教育的历史做了总揽性的概括和介绍,还有对日本及

欧美各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论的详细介绍。从篇幅上来讲,第一篇对中日

两国教育历史的介绍可以说是各占一半的。从内容上来讲,《小史》对中国自古

至今的教育概况、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等都做了详尽而准确的介绍,对中国的教

育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现实意义的。从原作我们可以看出,清末一季,日本对

中国教育的研究已然走在了较为领先的位置,尤其重视对儒教和理学的阐述,

对孔子、朱熹、陆象山和王阳明等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不惜笔墨用了大

量的篇幅来介绍和论述。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中对近代教育理论、

女子教育和西方各国教育家生平简介以及他们教育理论学说的阐述无疑对近代

教育正处起步阶段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此书的翻译于对中国了解国外

教育的情况,开启民智,建设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道路亦有不可估量的

Page 45: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

作用。这些都是沈纮等教育世界社编译群体的功绩。

第三节 沈纮法学类译作研究——以《日本宪法义解》为例

沈纮除翻译农业和教育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外,也翻译过法学类的著作,影

响较大的便是伊藤博文著的《日本帝国宪法义解》。此书是对日本 1889 年 2 月

公布的《日本帝国宪法》的最权威的解释和详细说明。这部宪法也被称为是《明

治宪法》或者《帝国宪法》,是由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组织起草的,正

如严复在沈译本序中所说:“日本制立宪也,伊藤氏之曹实杂采欧洲诸国所已行

者就之闻,亦度其国势民情所能行者,以为损益,故是编者谓之日本帝国宪法

可耳。”①最初伊藤博文等人受命到欧洲考察德国的立宪体制的情况,这个访问

团认为德国的宪法最适合日本的国情,他们归国后在伊藤别墅内开始起草宪法。

《日本帝国宪法义解》对宪法条文做出了权威的的解释,该书的封面印有“伊

藤博文著、帝国宪法义解和国家学会藏版”等字样。其后是伊藤博文手书的志,

署名为“伯爵伊藤博文谨志”。接下来是目录,目录之后是告文和宪法发布的敕

语,告文主要内容是向“皇祖”报告制定宪法的原因,敕语内容是天皇宣布颁

布宪法的目的、宗旨等,在敕语之后列有八名内阁的名单。分别是:

内阁总理大臣 伯爵 黑田清隆 枢密院议长 伯爵 伊藤博文

外务大臣 伯爵 大隈重信 海军大臣 伯爵 西乡从道

农商务大臣 伯爵 井上馨 司法大臣 伯爵 山田显义

大藏大臣伯爵兼内务大臣 松方正义 陆军大臣 伯爵 大山岸

文部大臣 子爵 森有礼 递信大臣 子爵 梗木武扬

沈译《日本帝国宪法义解》是原书的全文译本,1901 年由金粟斋出版,书

的扉页印有“光绪辛丑金粟斋译行”字样。后还有两个附注,一是“宪法名义”,

系译者对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新名词等做的解释,如:“第二章权利义务、

人人当行之力曰权,人人应尽之理曰义,有权则有利,故曰权利,有义则有务,

故曰义务;第二十七条所有权、财产者应有之权,如印书者,禁人翻刻侵己权

利之事;第三十条请愿、上书言事也,第三十四条组织、经纬之意;第四十六

条出席、来临之意”②等共计 25 条。另一个则是沈纮为此书写的后序,这笔者

见到的沈纮唯一一篇评论性文章。该后序开宗明义,首先介绍日本为君主立宪

① 伊藤博文著,沈纮译:《日本帝国宪法义解》,金粟斋,1901 年,第 1 页。 ② 伊藤博文著,沈纮译:《日本帝国宪法义解》,金粟斋,1901 年,附录第 1-2 页

Page 46: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

政体称:“日本君主国而立宪政体之国也。天皇掌握主权,故曰君主国;法律命

令出于天皇之亲裁而受议会之协赞制定颁布,故曰立宪政体。”①然后序文回顾

了日本开国和实行立宪的背景和过程,继而细数日本开国以及立宪前后之变化,

对立宪之事不吝赞美之词。文章结尾部分对此文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说明:“而卒

躬睹之,盖内忧外患之所玉成,而君明臣良相与敬戒提撕之为自求多福者至矣。

是书所以达日本宪法之要旨而明其用,今为之详考本末与收效之数以证明之。

庶观是书者知一朝大政之行,因夏因殷必有所损益,其大要归于为民,非夫施

冠冕政策以弥缝一时者所得讬,抑非浮浪轻躁者所得率尔。逞臆于其间也。”②可

见沈纮立场鲜明地倾向于立宪政体,并认为日本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变的如此强

盛,与实行立宪这种根本性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

此书初版仅有《义解》一书,同年再版时卷后附有《日本皇室典范义解》。

该书初版后多次再版,除了 1901 年版外,还有金粟斋发行的 1902 年版本,藏

于上海图书馆。1905 年由商务印书馆再次发行,题名为《日本宪法义解》但是

未署译者的名字,国图和浙图古籍部提供该版本的信息为佚名译,笔者经过核

对,发现商务印书馆的 1905 年版与沈纮译本相比,除在卷首增加“日本小室信

夫等请设议院建白”一文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可见 1905 年商务印书馆本的

译者即沈纮。该书由严复作序,序文首先介绍了书籍的基本信息“日本帝国宪

法义解一卷日本伊藤博文撰,金粟斋属,桐乡沈纮译,”③然后说明了书籍的构

成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对此书的评价部分尤其值得关注:“日本维新之规,

凡所以体国保民纪纲四国经纬万端者,具于此矣。斯大礼必简之义也。义解者

所以达宪法之诣而明夫其用者也。(中略)今夫政学家之言国制也,虽条理万殊,

而一言蔽之国立所以为民而已。”④在当时波云诡谲的政治气候之下,时代正在

孕育着巨大的变革,严复在这种背景下仍然在序文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认

识和倾向。

接下来是正文的翻译,沈译本并未翻译原书的告文和敕语部分,但是其余

内容均予以翻译,且语言精练严肃,用词恰当,应当说非常符合法律类文献的

语言特点,几乎没有漏译和误译。现举其中几条为例,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对照,

① 伊藤博文著,沈纮译:《日本宪法义解》,商务印书馆,1905 年,后序第 1 页。 ② 伊藤博文著,沈纮译:《日本宪法义解》,商务印书馆,1905 年,后序第 1-2 页。 ③ 伊藤博文著,沈纮译:《日本帝国宪法义解》,金粟斋,1901 年,第 1 页。 ④ 伊藤博文著,沈纮译:《日本帝国宪法义解》,金粟斋,1901 年,第 1 页。

Page 47: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

来说明沈译本语言的精准和到位。

原文:第九條 天皇ハ法律ヲ執行スル為二又ハ公共ノ安寧秩序ヲ保持シ

及臣民ノ幸福ヲ増進スル為二必要ナル命令ヲ発シ又ハ発セシム但シ命令ヲ以

テ法律ヲ変更スルコトヲ得ス

译文:第九条 天皇为执行法律,又为保公共之安全增臣民之乐利可发敕

令、命令,但不得以敕令变更法律。

原文:第二十七條 日本臣民ハ其ノ所有権ヲ侵サル、コトナシ公益ノ為

必要ナル処分ハ法律ノ定ムル所二依ル

译文:第二十七条 日本臣民不被侵财产所有权,至因公紧要之用,则依

法律所定。

原文:第四十五條 衆議院解散ヲ命セラレラルトキハ勅命ヲ以テ新二議

員ヲ選挙セシメ解散ノ日ヨリ五箇月以内二之ヲ召集スへシ

译文:第四十五条 命解散众议院时,即以敕令选举新议员。从解散之日

起于五个月以内召集之。

可以看出,沈译本对原文的翻译不仅意思传达准确,而且语言精练,符合

法律类文献的翻译规范。这也充分说明了沈纮在翻译此类书籍的时候,已经有

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需要运用与之相应的行文的这种意识,所以运用相当规范

的法律类文献的语言来翻译此书。此书于 1901 年出版,此时“维新变法”过去

三年,但主张君主立宪的知识分子仍大有人在。而这一时期,清政府为改变自

己的统治危局也在寻求变革,邻国日本的统治模式就成了其最好的学习对象。

此书一版再版也是该书对当时社会产生的较大影响的明证。《日本帝国宪法义

解》的翻译就为清政府和君主立宪制的吹捧者提供很好的法律参照和依据,而

且沈译本也弥补了中国没有宪法性文献的历史空白。

第四节 沈纮译书的特色及启示

以上对沈纮的具有代表性的译作按照类别进行了考察,从中我们可以明确

沈纮的翻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翻译书籍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质量上乘

沈纮的翻译并不仅局限于某一固定的领域,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教育和

法律文献等诸多领域和专业的内容。从笔者所能搜集到的沈纮的译著来看,大

Page 48: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

多是日本原作的全文译本,虽然有些书籍的部分内容略去不译,但是几乎没有

错译,且书籍的结构编排非常规范,并非常注重对版权的保护,在书的扉页印

有“书经存案 翻刻必究”的字样。另外,翻译者的外语水平是影响作品质量的

最直接的因素,沈纮日语是在东文学社跟从日本教习学习,前面已经介绍,不

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沈纮汉语的功底非常的扎实雄厚,而且在较早的时期就

开始接触新思想和新学问,这些都是沈纮、王国维和樊炳清等人的共同特点,

这就为他们的日文翻译提供了相当好的条件。而且通过日文与原文的对照我们

可以发现,以沈纮、王国维等人为代表的编译群体实际翻译的作品的质量是很

高的。尽管的确存在一些误译和漏译,但是整体说来,翻译语言简洁流畅,用

词准确,可以称得上是同时期译文中精品。另外,单从考察沈纮的角度来说,

通过其翻译的《日本帝国宪法义解》与其它类译作的对比来看,沈纮已经对不

同文献的该采用何种翻译语言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

二、重视文章和书籍时效性、实用性

沈纮所译的文章和书籍均是为农学会和教育世界社翻译,这样的杂志和丛

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教育世界》第 1-40 期译篇的内容几乎

全都译自日本,且大多为 1901 年后日本政府一剂地方机构颁布的教育条例。①日

本原作出版不久后便会有中国的译本出现,这说明在对翻译材料的选择上注重

材料的新颖,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翻译原本的选择上又非常重视其

实用性。例如:《日本水产会章程》为中国的水产业提供了行业规范的模板,《果

树栽培全书(三卷)》、《屑茧制丝法》和《陆稻栽培法(一卷)》等对改变中国

落后的农业技术和面貌有着巨大的作用。教育类文章和著作的翻译更是对我国

教育近代化提供了理论依照和参考。是时,中国教育正处大变革时期,新式学

堂不断涌现,教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管理模式和规范亟待完善,政府和民间

开明知识分子都痛感中国教育之落后,期教育之进步,教育类规则和书籍的翻

译为政府和关心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剂良药。《言文一致会规则等 7

篇》、《简便国民教育法》、《小学教授法》和《欧美教育观》等文章和书籍的翻

译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对中国教育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具体来说教育世界社这个编译群体为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以下几个巨

①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 87 页。

Page 49: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5

大影响:第一,给清末的政府和知识分子打开了一扇认识日本教育甚至是欧美

各国教育的窗口;第二,有力地促进了新学的进步和完善;第三,翻译日本的

学校章程成为清末制定新式学堂的章程的直接参考;第四,能够传播更多的哲

学、教育学相关的新思想,比如教育丛书译介了苏格拉底、赫尔巴特等一些西

方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学说和理论;第五,促进人们重新认识日本和日语,

引发学习日本和研究日本的高潮。当然,这不是沈纮个人的功绩,而是罗振玉

开办的东文学社所培养的这些日语人才为中心的编译群体,为中国近代教育的

进步增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译书时间早,周期短,翻译量大,专业性强

沈纮是东文学社最早培养的一批翻译之一,1899 年发行的《农学丛书》第

一集中就收有其翻译的书籍,开始翻译日语书籍的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清末留日

学生。另外,沈纮翻译的书籍数量大,而且集中在 1899 年至 1904 年短短的 5

年时间里,可以明晰其工作量非常之大。笔者根据谭氏《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

录》统计出 1898 年东文学社成立至 1903 年沈纮留法之前的这段时期内农学类

和教育类译书的数量,如下所示:

东文学社 其他 总和

教育类 37 种(含沈译 7 种) 33 种 70 种

农学类 49 种(含沈译 20 种) 17 种 66 种

从上表不难看出,东文学社译行农学、教育学书籍的不仅时间早,而且与

同期其他机构相比,其所译农学和教育学著作数量可以说领先较多。而沈纮所

译农学竟达 20 种之多,占东文学社刊行农书的近一半,其功不在小。出现此种

情况,一方面说明当时人们对此两领域关注尚不足,不若罗氏集团重视;另一

方面,罗氏成立农学会和教育世界社专注于此两领域书籍的翻译,成立时间早,

加之后来有自己的培养的日语译才,由其译行的农学教育学书籍数量多也是应

有之义。从侧面也体现出罗振玉成立的一系列机构的特点,东文学社成立之初

实际上对于农学会和其后成立的教育世界社具有附庸性质的,他们培养人才的

初衷就是为农学会培养翻译人才。东文学社亦不是单纯的教育机构,而是与农

学会组成了一个教学、翻译、出版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而如王国维和沈纮

等人也不仅仅从事翻译,同时也兼任编辑等职务。另外,与留学生这个翻译群

Page 50: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6

体相比,沈纮翻译了一些比较专业的书籍,如翻译农学类和工业类书籍时经常

遇到一些动植物专用名词、化学名词和机械名词等。沈纮都能做到较高质量的

翻译,可以说沈纮是既“博”又“专”的全能翻译。

Page 51: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7

结 语

在清王朝被推翻之前夜,正是各种政治势力、利益集团、思想流派相互斗

争、相互融合又相互妥协的“乱世”。保守与激进并存,落后与进步斗争的这一

时期正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历史性变革。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在

清末之时已经离西方社会的文明相去甚远,思想领域层面的内容孰好孰坏暂且

不议,单从科技方面中国已不可与西方各国同日而语。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

逐渐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于是,清末知识分子在学习日本这一问题上达成

一致。当两种文化处在不平衡的位置上时,翻译便成为相对落后一方吸收先进

知识、技术和文化的一大途径。而此时学习日本最快的途径便是翻译日本书籍,

由此出现了学习日语、翻译日书的高潮。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

痛感中国国家的落后,政府的腐败、堕落,尝试着努力去适应社会变化的潮流,

放眼世界,积极探索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道路。罗振玉便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例。

他开办东文学社,培养日语翻译人才,积极从事近代教育改革的新实践。东文

学社培养了一批以王国维、沈纮等人为代表的颇为优秀的日语翻译人才,他们

成为了清末《农学报》和《教育世界》这两个期刊的最主要的编译者。他们在

东文学社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日语教育,同时还广泛涉猎了英语、化学、算术以

及物理等科目。最重要的是,他们这个群体自幼便受家庭环境等的影响,有着

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功底,这些都为他们能够译出高质量的作品提供了保证。东

文学社培养的编译人员成为活跃于清末译书活动中的代表群体之一,不仅是中

国近代日书汉译事业的领跑者之一,更为中国的出版、传媒、农学和教育等诸

多领域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无可争辩的巨大作用。这个群体的翻译活动,在促

进了清末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的同时,更传递了一种对新文化、新思想应有的

态度和胸怀,促进国人思想开放、改变社会风气,以更包容、开放的态度来面

对世界。

沈纮等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是国内开设的日语学校培养的中国第一代专

业的日语翻译人才,但是他们不仅翻译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思想先进、

视野开阔。他们直接翻译或者通过日文转译的农学和教育学书籍,对中国近代

先进农学技术和教育学理念的传播,以及农业和教育的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

巨大作用。如果说留学生以东京为中心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翻译力量,那么在

Page 52: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8

国内,上海无疑是译书的重镇,而以罗振玉为首的沈纮等人为骨干的东文学社

的业绩,不仅可以称的上是上海第一,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沈纮、

王国维和樊炳清这一编译群体作为早期培养的骨干人员,翻译作品不仅数量大,

而且质量高,为东文学社的翻译业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沈纮等人在编译事

业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他不仅是东文学社培养的译才之一,范围扩大一

点来说,他也是清末众多从事译书事业群体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他们所译

书籍的传播对开启民智以及对近代农学和教育学的进步起到了重大作用。另外,

以沈纮等为代表编译群体在翻译实践中,虽然没有留下系统性的翻译理论,但

是他们已经有意识的统一处理所出现的日本新名词,而且对不同类型的文献运

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进行翻译。

中日文化交流史这一课题,学术界积累的成果可谓不胜枚举,但是对于国

内东文学堂培养的日语翻译人才的研究可以说关注甚少,尤其对他们翻译作品

的研究更是没有进入学术视野。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对这一领域起到补

缺的作用。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对东文学社培养的日语人才这个群体进

行系统性研究。还有因为沈纮的译著大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甚至有些

已经散佚,无从查阅,这些都对研究造成了一些障碍。因此,虽尽量收集相关

的译书,但是仍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今后将继续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以期能

够对清末一季国内培养的日语翻译人才有更详尽、系统的研究。

Page 53: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9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专著

1.陈景磐著.中国近代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王力著.汉语史稿(修订版)[M].中华书局.1980

3.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83

4.谭汝谦著.近代中日文化关系研究[M].香港日本研究所.1988 年 12 月第二版

5. 王晓秋著.近代中日文化交流[M].中华书局.1992

6. 王晓秋、大庭修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卷一(历史卷)[M].浙江人民出版

社.1996

7. 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M].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8

8.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9. 罗继祖著.蜉寄留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 郭著章主编.翻译名家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1. 吕顺长著.清末浙江与日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 邹振环著.20 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13. 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4. 陶振孝著.现代日汉翻译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M].东方出版社.2007

16. 熊月之编.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史料

1. 王国维全集·书信[M].中华书局.1984

2. 张之洞全集[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 饮冰室文集[M].中华书局.1936

4.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1 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5. 汤志钧、陈祖思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3

Page 54: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0

6. 王韬、顾燮光编.近代译书目[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7. 谭汝谦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8. 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论文

1. 徐一平.中国的日语研究与日语教育[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4)

2. 王宝平.甲午战前驻日翻译官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

3. 潘喜颜.晚清时期赵必振日书中译的贡献[J].史学月刊.2009(12)

4. 李小兰.清末东文学堂日语教科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5. 许海华.清末官办日语教育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1

6. 许海华.近代中国日语教育之发端—同文馆东文馆.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

7. 徐冰.中国近代教科书与日本[J].日本学刊.1998(5)

8. 沈国威.西方新概念的受容与造新字为译词—以日本兰学家与来华传教士为

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

9. 朱颖.转道日本打开欧美教育之窗—清末《教育世界》(1-68 号)初探[D].复

旦大学.2008

10. 刘小燕.《农学报》与西方农学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1

11. 王强强.樊炳清及其维新译介运动中的译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5)

12.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J].或问.2005(9)

13. 孙建国.清末民初日文中译与转贩西学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1(6)

14.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以教育考察记等相关史料为中心[D].

浙江大学.2007

15.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北京师范大学.2004

16.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译介活动及其特点[J].日本研究.2009(1)

17. 李天刚,沈岚.论清末民初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11)

Page 55: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1

二、日文参考文献

1. 王宝平.清代中日学術交流の研究[M].汲古書院.2005

2. 劉建雲.中国人の日本語学習史―清末の東文学堂―[M].学術出版会.2005

3. 沈国威.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M].笠間書院.2008

4. 阿部洋.中国近代学校史研究―清末における近代学校制度の成立過程―

[M].福村出版.1993

5. 阿部洋.「対支文化事業」の研究―戦前期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の展開と挫折

―[M]. 汲古書院.2004

Page 56: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2

后 记 两年半的研究生时光就此溜走,留下的是一份难忘、美好的记忆。回想初

来之时,有幸跟随恩师王宝平先生从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王老师治

学严谨、诙谐幽默、平易和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感谢王老师在我的

学习和生活方面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王老师的言传身教,才引领我

走上中日交流史的研究之路。王老师在学术上的踏实认真的态度,在为人处世

上平和淡定的方式,成为我们今后为人、处事方面一生的指引。在学两年半,

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这次论文的撰写从选题、资料的查找到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的调整,王老

师均不厌其烦地给予了悉心指导。在学期间,王老师还给我提供出国学习的机

会,笔者时常感受到师恩的厚重。遗憾的是自己资质愚钝,胸无大志,对恩师

的厚望多有辜负。

感谢江静老师、郭万平老师以及其他各位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帮

助的老师们,感谢日本大学梶川信行教授、松重充浩教授和二松学舍大学佐藤

进教授在我留学期间给予我的指导和照顾。另外,感谢同门史莉莉、陈文丽、

冯慧芳和姚媛各位的相互勉力、协同合作,一起度过了充实的研究生生活。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不仅给我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在我迷茫灰心时给

予精神的支持。

吕 超

Page 57: 硕士学位论文 - zjgsu.edu.cnryxy.zjgsu.edu.cn/UploadFiles/file/20140924/...2014/09/24  ·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清末日语翻译家沈纮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本人为获得浙江工商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工商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浙江工商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

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