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Page 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

來源:「觀緣起」

blog.yam.com/innature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4

1.前言 ................................................................................................................ 4

2.介紹基本功法 ................................................................................................. 6

3.氣脈的通與不通 ............................................................................................. 8

4.氣功態的生活妙用 ....................................................................................... 12

5.談練功阻礙................................................................................................... 14

6.信仰與功法................................................................................................... 16

7.從五蘊談覺受 ............................................................................................... 17

8.專注與恍忽................................................................................................... 19

9.古今中外篇................................................................................................... 28

10.談修行共法 ................................................................................................. 34

11.夢裏乾坤 .................................................................................................... 36

12.正念篇 ........................................................................................................ 38

13.正見篇(上) ............................................................................................. 43

14.正見篇(下) ............................................................................................. 45

15.道家篇 ........................................................................................................ 49

16.次第篇(上) ............................................................................................. 53

17.次第篇(下) ............................................................................................. 55

18.止觀篇(上) ............................................................................................. 60

19.止觀篇(下) ............................................................................................. 62

20.入定與解脫 ................................................................................................. 63

21.談出神 ........................................................................................................ 66

22.正願離偏 .................................................................................................... 67

23.澄清湖 961118 ............................................................................................ 69

24.觀呼吸(上) ............................................................................................. 74

25.觀呼吸(下) ............................................................................................. 76

26.明師正辨 .................................................................................................... 81

27.入魔篇 ........................................................................................................ 83

28.自證篇 ........................................................................................................ 88

29.談氣 ............................................................................................................ 91

30.氣動與靈動 ................................................................................................. 94

31.善導篇 ........................................................................................................ 96

32.澄清湖 961216 ............................................................................................ 98

Page 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

33.省思篇(上) ........................................................................................... 100

34.省思篇(下) ........................................................................................... 102

35.禪定與氣功定 ........................................................................................... 102

36.談練功環境(上) ................................................................................... 109

37.談練功環境(下) ................................................................................... 113

38.慧觀篇(上) ........................................................................................... 118

39.慧觀篇(中) ........................................................................................... 122

40.慧觀篇(下) ........................................................................................... 130

41.入靜與入定 ............................................................................................... 135

42.內觀 16 階智簡介 ..................................................................................... 137

43.對治篇 ...................................................................................................... 142

44.談雙修 ...................................................................................................... 143

45.唯識初探(上) ....................................................................................... 145

46.唯識初探(下) ....................................................................................... 148

47.論深定 ...................................................................................................... 149

48.內觀的開發(上) ................................................................................... 154

49.內觀的開發(下) ................................................................................... 157

50.談七覺支(上) ....................................................................................... 173

51.談七覺支(下) ....................................................................................... 175

52.問答(上) ............................................................................................... 178

53.問答(下) ............................................................................................... 182

54.記憶能量1 ............................................................................................... 190

55.記憶能量2 ............................................................................................... 195

56.記憶能量3 ............................................................................................... 199

57.記憶能量4 ............................................................................................... 200

58.談心 .......................................................................................................... 202

59.調心(上) ............................................................................................... 203

60.調心(下) ............................................................................................... 205

61.寫給未練自發功的人 ................................................................................ 208

62.靈通與瘋關 ............................................................................................... 211

63.美麗而險惡的歧途 ................................................................................... 218

64.自習指南 .................................................................................................. 227

65.慈心觀 ...................................................................................................... 231

66.心的培育 .................................................................................................. 233

67.氣功與佛法 ............................................................................................... 240

68.心意識(上) ........................................................................................... 245

69.心意識(下) ........................................................................................... 247

70.走火與入魔 ............................................................................................... 251

Page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

71.留言板問答集 ........................................................................................... 253

Page 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2007.8~2011.1 /台灣.高雄市

1. 前言

以“寫給練「自發功」的人”為題的緣由,在於自發功的殊勝與隱憂;

10 餘年前師利子開始潛浸佛法,與諸多老參相較是年紀是輕了點。

兩年前因緣成熟開始練“自發功”,這一練兩年多來未曾中斷,為確立功法的正

確性,期間除了林孝宗前輩的五本著作外,凡與“自發動作”有關的著作盡可能

的鑽研。

不僅氣功書上有相關記載,民國初年流行的日本靈子術、道家古籍、禪宗、藏密

拙火、超覺靜坐、瑜珈,乃至歐美早期的欉林修道士都有這類的記載! 才驚覺“自

發功”幾乎是有人類以來就被注意到的現象,也幾乎有文字就被記載下來。 妙的

是,不同的年代的信仰、文化或科學其描述的基礎是逕相迴異的,縱然起始都是

自發的動作(外顯或內隱),後期的發展可就多樣化了。

以“靈子術”來說,自發功的後期開始進行以氣馭物,使百片的木片移動,待手

掌能馭氣自如時,開始對外施功療病,這外功歷程的不同令人印象深刻。

以“拙火經驗”來說,自發動功是內蘊的,雖是坐著,體內可一點也不安“靜”,

拙火的覺醒總伴隨痛楚,或對生命體驗的變革,此種覺醒是否如同佛家所謂的“慧”

的開啟,或只是醫系所謂腦內革命的化學反應?

佛教“內觀”,六妙門的數、隨、止、觀、還、淨,自發功如何從止(定)進入

觀、還、淨的階段?這過程冗長,次第明顯,可非自由心證之說。

Page 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

身為佛弟子,想試著從佛理切入自發功的另一面。世界知識依觀測的條件不同可

以發展出不同的解構系統,因系統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解答,就算答案不一致,

卻有可能契合部份真理,彼此不相衝突;以中、西醫系統的明顯差異卻同樣可以

治病為例,是最明顯不過例子....

在介紹自發功之前,一些先備知識有必要建立,這可避免練功面對各種情境時的

困惑。

名詞介紹 1:動功與靜功

首先談一下“動功”與“靜功”,動與靜這是從外相來看的,若從內在來說,總

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般來說,動功是指有明顯的肢體動作,大都是成套的

功法,如太極拳、嚴新氣功、八卦掌....等,我未把如空手道、跆拳道之類納入的

原因在於他們屬於運動不易從動功進入靜功的狀態。 而自發功是屬先“動功”後

“靜功”的綜合功法,其進展快速且平順。

名詞介紹 2:氣功態

西德伯傑教授發現人腦處於一種連續自發振蕩的狀態,他把腦波分成α 、β 及θ

等三種波,之後亦有休曼波被發現。

α 波:是指腦波介於 8-13 之間的波段,人處於α 波狀態最利於練功及開發潛能。

而氣功能是指腦波介於 8-9Hz (同入睡前) 若腦波介於 10-13Hz 會有輕鬆平靜感

覺,但不屬於氣功態。

θ 波:4-7Hz 之間屬於睡眠及入定態,入定態不同於睡眠的地方在於它是“清明”

的,入定特徵是時間感不明顯,甚至忘了呼吸的感覺(處於內息),可能感覺一轉

眼三個小時就過去了。

休曼波:科學家在地球磁場的等離子層發現也會有 7-14Hz 的波段,其中 7.83Hz

是較為穩定的波,而 7.83Hz 剛好是“氣功態”進入“入定態”的歷程,若有人腦

波處於 7.83 時意識清醒且稍有停留,則有可能會與地球休曼波共振,引發「天人

合一」特殊體驗。

談覺受:

曾靜坐的人大都知道有所謂的“八觸”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

七澀、八滑,若是初禪行者會經歷十六觸(含括前述八觸)。這些統稱為"覺受"。

其實覺受也會出現在“動功”階段,這並不是靜功專屬的;再則這些覺受並非必

經過程,它端看修練者的身體狀態而定。年輕人及身體好的人練自發功時,不僅

自發動作少,連靜坐時的觸受也會少,這原因在於“觸受”的起因是氣脈貫通過

程遇到“阻礙”所引起的,所以練功者實無跨示自己各種觸受的必要,它僅代表

的是自己氣脈未通罷了。

Page 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

談特異能力:大都數的特異功能者都是練功過程(動或靜功)的產物,這些原始

能力在貪瞋癡的染著下,大都被遮敝了。練功者不論出現任何異象,或治病,或

神通都是過渡期的產物,千萬不要沈迷,最好不要去用,因為這些能力是過渡現

象,所以既不持久亦不可靠,大都數的能力都會消失掉的,追求這些能力易陷於

沽名釣譽反而阻礙了修行路。

下篇我們將介紹練“自發功”的方法....

2.介紹基本功法

2. 介紹基本功法

緣於坊間自發功的練功參考書充沛,本想把練功的基本方法跳過直接以“練功者

常見問答”為命題而契入,但為求文章的一貫性與整體性,所以還是轉載了林孝

宗老師的自發功解說,其它關於可能的自發動作介紹及氣功原理不在此繁敘,還

請自行參閱相關書藉為要...

「自發功」功法簡介

放鬆心情,開始練功~

只要眼睛閉著,身心盡量放輕鬆,幾分鐘內即可進入「氣功態」而引發自發動作。

一、站好放輕鬆

開始練功時,兩腳張開與肩同寬,很輕鬆、很舒服、很隨便的站著;手自然下垂;

眼睛閉著;身心放鬆下來、安靜下來,就好像要睡覺一樣。當身體要動時,就順

其自然的動。腰和腳儘量放鬆、放柔軟,不要用力挺住。

兩腳不可用力站穩,腳掌不要抓地。事實上腳站得越不穩越好。腰部和兩腳越放

鬆、越能自由活動,就可越快產生自發動作。

全身儘量放鬆、放柔軟,不必管身體的姿勢和呼吸,也不必在乎腦中有雜念,完

全順其自然就好。

身心保持鬆、靜、自然,慢慢調整到半睡半醒的狀態,腦波頻率就會降低下來,

並引發氣功態。

大多數人在幾分鐘之內,就會感覺到體內產生了變化:手掌發熱、發脹、發麻,

體內有一股力量要帶著身體動。如果不刻意加以抑制,完全順其自然,身體就會

被這股內力推動,不由自主的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例如:前傾、後仰、前後搖

晃、左右擺動、扭腰轉圈等等。

Page 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

當內力推動身體向前傾或往後仰的時候,若是怕跌倒,心裡開始緊張,或是腳掌

用力抓地,故意抵制身體傾斜的趨勢以維持平衡,那麼動作就出不來,甚至打斷

了氣功態。等到慢慢又放鬆了,才會再度動起來。

如果腳或腰太用力,肌肉緊繃,不久腿和腰就會痠痛。感覺痠痛的部位,就是需

要大幅度放鬆之處。

當身體前傾或後仰太厲害時,兩腳自然就會向前走一、兩步,或向後倒退,以免

跌倒。此時順其自然的走動就好,不要剎住,更不要特意把腳拉回原地。

練功中最要緊的是:身心始終保持鬆、靜、自然,不要運用意識去干擾和抵制內

在的驅動力;身體完全放任自然,任由內力帶動而做動作。

通常從開始練功到動作自然結束(自然收功或自動收功),整個過程大約持續半小

時至兩小時。

若練功中出現繞圈跑這一類的大動作,在練功結束之前,一定要好好的、徹底的

做收功動作(揉腹轉圈、摩頭摩臉、拍打頭部等)。多做幾次,把集中在頭部和胸部的

內氣分散到全身。

如果收功後當人還是覺得頭暈、噁心、睡不著的話,就繼續再多做幾次收功的動

作。初期練自發功其收功的時間長度最好有整個練功時間的 1/4 長,以練功 40 分

鐘來說,就必須用 10 分鐘來收功,這可減少因氣未歸位而導致的種種不適。

若時間充裕能練到自然收功最好。

備註:不太適合練 自發功的人

練自發功可發揮生命本能,自動調整身、心、靈。所以絕大多數的正常人都可以

練自發功。只有體質特殊或身體、心靈有嚴重偏差的人,需要特別注意。例如:

■不能摔傷者

練自發功初期會做出倒退跑、繞圈跑、快速旋轉等大動作。若身心不夠放鬆,而

場地又不夠安全,可能會跌倒或衝撞而受傷。因此不能摔傷者(如骨質疏鬆或容

易出血不止的患者),需要特別注意安全,最好有人全程護持。

■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曾患精神病者、或有精神病遺傳因子的潛在患者,在練功中進行調

整腦部、治療腦部時,病症可能會發作。病情較輕而肯持續練功者可能會改善。

■體弱多病情況嚴重者

有些體弱多病的人,身上累積太多的病氣和陰氣,練功初期需要花很長時間做治

病和排病氣的動作,往往持續七、八個小時(甚至更久)才會自動收功。如果做

得不夠,當天隨時都可能會白動發功繼續治病和排氣。因此若是吃不了苦,沒有

Page 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

毅力每天花時間持續練功治病,學自發功之後反而會被大動不已所困擾。

■體質陰虛、被外靈附身者 體質陰虛容易被外靈附身而導致身心嚴重受損者,一

旦進入氣功態後會有激烈的排除動作,而且需持續不斷的排陰氣,過程很長、很

痛苦。

後記:大致而論自發功是老少咸宜男女可練的安全功法,自古即有,惟練功者的

心態要正確,也就是動機要單純,切勿追求神蹟感應或神通謀利而為之,修行者

也要避免沉迷於“動” 的美妙感覺而阻礙了進入“靜”的禪修次第,總之要“無

為”以對,以平常心面對自發功的種種境界才算合乎正道,也才能從中真正得益

不迷失。

3.氣脈的通與不通

如先前文章即開宗明義說明,本部落格文章所論及的“自發功”內容是針對已練

自發功者,或禪修者想進一步了解自發功的人而寫的。所以在文中不陳述完整性

的練功方法或練功體驗,總希望能從本身練功經歷粹取其中與佛教修行法門相應

的部份,或從佛教修行法門中反饋於自發功書藉中一些尚未被論及的面向,這是

想從研究其功法中的廣度與深度,進而鳥瞰自發功的可能全貌。

後續文章我都將以練功者常見的問題為主軸,以問與答方式,從佛法來探討自發

功的另一面;也歡迎先進同修能不吝指教是幸......

....................................................................................................

Q.如何知道自己的氣脈是通或不通?

A.要談論氣脈,就須先了解氣脈的粗、細、深、淺。概括來說,真正健康的人其

氣脈都是通的,但這也只是粗脈的通。自發功初期藉由規律且對稱的動作及拍打

所打通的就是粗的氣脈,這過程也確實對身體健康有了很大的幫助。若練功者無

持續性的練功,停個幾天有可能部份粗氣脈又變得不通,這是基於所通深度的不

夠,而只在練功階段出現的“假通”,它是表層的,一停止練功就現出原形。因

此初機者保持每日練功是必須的。

進入自發功的高級班,都是以打坐方式入功,這其實才正是要開通細脈的啟始,

依我的實證經驗,最先開通的是“心輪”;我練自發功一年後發現呼吸變得極為

細密,甚而無法察覺呼吸,本以為心輪已通,怎知過陣子又消失了。等再過半年

後才真享受到整日呼吸細微,身心輕安的境界。這是第一年正值心輪似通未通階

Page 1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

段所體驗到的“假通”,若真正心輪細脈通了,打坐時想“數息”也無法數了,

只好“隨息”,有時因太細微了,外息若有若無,只覺得丹腹自發運勁帶動內息,

這是進入“止息”的前兆。這已是「六妙門」的前三門次第,至於觀的部份容日

後再述。

至於“如何知道自己的氣脈是通或不通?”依我的體驗,若是通了您一定會知道,

這也是佛法所說的“自證心境”。若您無法肯定自己是否通了某些脈,那麼您鐵

定還沒通,您或許可以向過來人求證自己經驗,但這也不是向老師求“授證”,

也沒有授證這一回事,修行門是“自己吃飯自己飽”,吃飽了沒你最清楚。

通了心輪再來會通海底輪或頭輪(喉輪與頂輪),頭輪若通也能親證到身心的變化。

目前我亦處於似通未通的假通狀態。頭部的細脈若通,不止雜想妄念會變少,有

幾次我打坐時連要起“四弘誓願”的念頭都起不來,這是奇妙的體驗。因制心於

一處,導致要起心動念都不會,這也證明了“身、心、靈”本是交互影響的。道

教的“瘋關”就是在頭部細脈的開通階段,脈障大的人必須會自行進入“閉關”,

因為這時期腦筋不太能適應真實的生活,我認從自發功而入門的修行者,因通脈

路過程由外而內粗部位分明,不太會經歷到“瘋關”的修行階段,看倌也須知道,

不是非經某些關卡才算到了某些次第。

頭部的細脈若通,就算徹夜未睡亦不會頭疼,此階段也才能真正以打坐代替睡眠。

而頭輪的開發也是“因定得慧”的初機轉,有些人在此階段可能產生幻境,但這

些都是自性顯發,如楞嚴經中所敘之五十陰魔,無論見佛或見魔,切勿貪著或懼

怕,以幻覺待之即可。

其實,若真要論起氣脈的種種覺受恐怕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只要記得任何覺受都

是通氣脈的過程產品,有覺受代表的只是“此脈不通”,而非功德果報或功力的

標地。以平常心處之才不會因妄念召感染著,覆取愛欲,阻礙了修行之路。

● 網友問答

1. ATT168 於 2007-10-03 15:49:16

請問打坐時起妄念應如何對治?

板主回覆:

曾有人比喻打坐一年佛在眼前,打坐五年佛在天邊。言下之意,

不少人剛打坐時境界很好雜念也少,但經年累月後,妄念未減反增。

究其原因,不是功力退步了,而是靜功本來就有分層次的,就像走樓梯一樣。

每進一階就有不同的考驗,這些考驗每次都是全新的,連妄念來的方式也不太一

樣。

Page 1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

因此對應的方式是,不去理它。

持續觀呼吸(非調呼吸),妄頭來時請察覺它看著它,直到它消失,妄念有些是五

的餘力,有些是阿賴耶的無意識投射。總言之,去相信持續不斷的練功禪坐,念

頭來

就覺知它即可,不要追隨,如此時間一到自然會進入更高的境界。

2. ghosty 於 2008-08-23 01:27:08 留言 |

請問, 我以前曾於坐中停止呼吸, 但念一起有馬上需呼吸, 使我體認到 "觀" 與 "

動念", 其間 (在此之前或後, 已經忘了) 曾見 "滿天星斗" 之象, 再來是見寶石聚

集, 數量從 1 漸增至 7, 且似有能力聽到螞蟻在地上爬的聲音, 這些現象有何意義

嗎? 能從生理上解釋嗎?

板主回覆:

若您夢中見 "滿天星斗"與"寶石聚集",醒來後會覺得有什麼特別含意嗎?

打坐定境中所見,與夢境唯一的差別,在於你當下知道你正在打坐。

在唯識稱為“獨影意識”的展現。

定境所見的意涵與夢境一樣分成三類~

一、是生理反應:也就是身體狀況的呈現,曾有知名禪師表示,

定境見滿天星與肝功能的反應有直接關係。

二、是心理反應:也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修行人平日的情緒與思惟,

會融合以前的經驗,重新構圖後以新的表徵圖像或人物出現。

這是心靈自療上的平衡過程。

三、心靈潛能的展現:如“預知夢”之類的,人類與動物天生具有趨吉避凶

的直覺力,當入睡或打坐時,身心處於放鬆,潛能得以不同面貌浮現。

這緣於神識本有神通,只因五蘊所綁。

對於夢境我一向清晰,常在夢中能覺知到味道、氣味、聲音、顏色、痛感、

氣感,夢中的創意是無限的,依古聖大德所示,定境就是清醒的夢境,

不用特別去思索它的意涵,若要賦予意義也行,那就稱為「解夢」吧!

依定境的三種意涵來看,當然有其意義,但這意義是出現的當下即完成,

是身心靈的所需,所以它幻化出來了。若是執取它,那麼反而礙了修行。

若自認這是功力的體現,或見到佛菩薩來加持,就以為快證道了...皆屬虛妄。

Page 1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

以上僅供您參考!

3. ghosty 於 2008-08-23 23:03:48 留言 |

感謝! 我也曾為此尋找答案, 修習阿彌陀金剛愣嚴等經, 惟對所見之境對照卻非

五十陰魔之一, 故有疑惑. 當時曾聽某法師錄音帶說若定中見經非平日所讀即為

入魔, 而在此之前有此現象, 聽到此說法後於定中心生恐懼, 因疑而退. 經過這十

幾年, 了解當時為定性不足故. 現今困擾的狀況是, 當時有走火入魔, 蒙大願法師

開示, 得以分辨我與非我, 因而未錯亂. 我許久未練, 然至今仍時時覺體內有氣亂

竄 (當時帶脈即已開解過, 也曾自發慈心因而茹素多年, 蛋奶不吃), 能否再次沿

原路走進去? 因當時是學生, 無任何負擔, 放下容易, 而今成家立業, 難度增加一

些, 請問師兄如何再自修?

板主回覆:

修行所遇境界不止五十蘊魔,五十蘊魔乃從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生滅消長

所引發的現象來談的。不必然會遭遇這些,而是從事項上教導行者去認識定境的

虛妄性;若作聖想,即入邪命。

修行必是累世熏習而來的,也必是當下時時刻刻進行的。能觀察世事,藉事練心,

洞悉佛陀教法(四聖諦),依八正道修行,那麼即是如法的修行。若誦念百經而無

法善解苦、集、滅、道四諦,也是宛然。就算不靜坐也是可以修行至解脫的。八

正道就是解脫之道,正念與正定看似與靜坐相關,其實透過對當下覺查、對身心

覺察的習練,即可達成。若是發願行菩薩道的,無須進入深定,所以藉由正常行

住坐臥即可得到該有的定,靜坐並非唯一途徑。

上述所談,無非要說明修行當下即可進行不用等待,方法也有多種不拘限於靜坐。

我目前也是成家立,但總覺得修行一定要趁有體力有思惟能力時,否則年事一高,

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在家修行的稱為“入世”,言下之意修“菩薩行”反而有利;家庭生活不會因此

成為累贅的。

您能發心茹素,實在難能可貴。修行路上也是要有助緣才行,若不適宜打坐練氣,

何不從經藏入智慧門,以慧解脫為基礎,再發菩提心迴小向大趣入大乘佛道。這

也許比原來的路快一點成就。

Page 1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

4.氣功態的生活妙用

氣功態由於是介於半清醒狀態,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無法應於日常生活坐息的主

因。這是“氣功態”未能與“正念”結合的緣故!此部份沒人提起過,我願試著

分享自己的體驗。

“正念”一詞是指→對此時此刻覺醒的持續力!它不是昏沉的,所以它能用於生

活。南傳佛教要禪修者留意呼吸以練習察覺當下,南傳大師阿姜查曾對正念有如

此見解.....

------------------------------------

恆長地觀照當下所發生的事。

在修行剛起步時,

那時的正念力是斷斷續續的,

就像從水龍頭滴下的小水珠一樣,但是,

如果我們精進不懈地用功下去,到最後,

這水珠與水珠間的空隙將會消失

而成為持續不斷的流水。這條正念之流,

正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

-----------------------------------

這是建立在生命是不斷生滅接續的緣起觀中。因為時間之流是接續的,所以有進

入時間“空隙”的可能。

對阿姜查的見解我是認同的,我曾有一次類似經驗;某日心情輕鬆我深吸一口氣

正欲坐入沙發休息時,突然時間與空間消失,但對自體的存在是能察覺的。直到

發現呼吸怎不見了?才又出定。日後參閱更多禪修書藉後更能確定“呼吸”是進

入禪定的關鍵。

因此心輪細脈未通似乎不可能真正入定。而入定能持續多久與“正念”的能力有

關。在此所談及的“定”是指止息上的入定,若“正念”是應用於生活中對當下

的察覺,那麼雖未止息,亦是禪師們所謂的“生活禪”即行、住、座、臥皆是禪。

那麼“正念”與“氣功態”能有什麼樣的關連呢?

● 正念是→對當下清醒察覺的持續力

● 氣功態→是鬆、靜、自然,不帶妄念與壓力的身體狀態。

Page 1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

能串起兩者的是“微細的出入息”。只要察覺呼吸即可,就算微細到若有若無也

行,但不要去數息,若還能數息代表息不夠細微,且數息過程只能攝心無法鬆靜

自然。

因此,當您練自發功能到高級班,且已開通了心輪,那麼就可以練習正念與氣功

態的結合。你將發現氣功態中所具有的總總潛能亦能隨時出現在坐息中。而“智

慧”的張顯也在此時產生作用。

正念的持續不會影響到你的工作,反而讓你對環境的警覺性更高。

察覺當下的心能不帶負擔的去除妄念,繫於微細出入息能處於鬆與靜,在此階段

體驗氣功態不必再處於半夢半醒之間,亦能隨時對外採氣與佈氣。

現今的我,若因工作覺有點累或五蘊情緒現起,只要立即繫於呼吸,身體自然與

外面能量作交換,體力即能快速補充。情緒的部份,藉由正念將自我從情緒中抽

離,如第三者般去觀照與分析自己的情緒,就能清楚明瞭它的升起也會快速看到

它的消退。

這是功法結禪觀於生活中的妙用。

● 網友留言

1. mshow 於 2007-10-03 21:11:27 留言 |

一位值得喝采的行者

拜讀師利子連續幾篇自發功的心得,發人省思。

一種無私的經驗交流,皆為其個人親證體驗的結果,

可補自發功一書之不足,也令人昇起繼續練自發功的堅持力。

然而正念需自我提醒,並且常常練功,自有一番領悟。

板主回覆:

感謝 mshow 的鼓勵..

回首修行路,練功、打坐、布施都不是目的,只是方法。

修行不外“自利利他”

〝自利〞的目的在體悟實相,從四聖諦八正道契入心境,獲真解脫。

〝利他〞不外乎?憫心與平等心的升起,付諸於菩薩行,助他人亦能解脫。

練功的強身只是副作用,若以此為目的則反而失去更可貴的解脫機會。

建立正確的目的,一以貫之,則能確保修道不偏不倚,無走火入魔的可能。

惟修道過程,個人福德智慧因緣不同,考驗也不同,此議題日後再予分享。

2. Walter 於 2007-10-04 21:32:33 留言 |

Page 1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

感謝師兄中肯中道的解說.

更配合氣脈七輪佛法心性次第生活.

目的不同.過程便有差異.

許多中脈已通.殊不知只是覺受感.

脈解心開.生活中舉手投足間便是有別.

敬候師兄大作.

感恩

3. daniel-1 於 2007-10-06 19:16:50 留言 |

這像是練自發功後段後,再接上動中禪的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的

事物都很清楚,但不加以想像、分別、判斷,也就是不用意識心去作用,如此一

直保持在氣功態。

師兄,是這意思嗎?

4.隱形人 於 2007-10-07 07:34:43 留言

若無宗教信仰又非佛教徒.如何契入此功法

板主回覆:

己回覆並張貼於新網誌中!

謝謝您的留言。

5.談練功阻礙

此部份為了方便說明,我還是把動靜功分開講(基本上動靜是一體的)。“動與靜”

是呈現在外的名相,相應於內的是“身與心”,而身與心的問題才是最常見的練

功阻礙,在此我們排除所有環境對練功者的干擾,純就身與心做探討,其實這也

涵蓋了大部份的問題。

動功其實最常見到的是“脈障”,有人要說它是“業障”也罷,它總是以病痛方

式呈現居多,由於脈的名相還不少,有血脈、經脈、氣脈、細脈(識脈)等,動

功重在調身,所以身體也以直接的方式顯現調整過程難以避免的“阻力”,這些

阻力不練功還好,大家相安無事,一練起功它就現形,不少人因此退了道心實為

可惜.....

每個人的身體狀態生而有別,這是從父精母血的結胎即種下基因原型(定業);及

成長過程飲食、坐息、思想教育等影響了身心狀態所致(因緣與所緣);就連人與

人間的互動情緒也深深的透過心識影響了身體狀況。基本上一個人目前身心所呈

現的樣貌就是宿世與現世的業感堆積,也可以說是自己的選擇。佛家講“業”泛

指身心活動造就的結果,它可能是外在行為(所造作必反饋之餘勢),或心識的意

念活動。

Page 1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

瞭解“業”是為了深究練功阻礙的可能原因。殊不知練功的阻礙處處都在,練任

何的氣功或靜坐都有可能遇到,有些善因緣不具足的就算給予正確的指導還是無

法得其門而入。即說到這兒,那麼阻礙如何排除?就“定業”而言是難轉的,但

也別忘了,中阿含相應品鹽喻經第一卷,以鹽比喻業力,以水比喻福德資糧,當

水如大海般多時,捉一把鹽(業力)放到海中其味不變,若是放到一碗水中必鹹

難入口。可轉的業力能藉由懺悔減輕,再加上諸善奉行、諸惡莫作,與人結善緣,

即能累積福德資糧,這資糧足以沖淡業報之力。

上述也只是降低了阻礙的可能,那要如何才能正確修行呢?

在雜阿含(七六六)經中有言,當舍利弗尊者向佛陀請問聖賢所得到的禪定三昧

是如何得來時,佛陀答道:有七種正確的修道是聖賢得三昧禪定的根本,即有了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之後才能進入正定,

故前七項不正確的話,正定亦將有誤。這就是佛教常言的“八正道”,奉行這八

個正道是累積“智慧資糧”,有些人雖有福德親近善知識得妙法(功法)但少了

智慧資糧,以致於於定中發狂慧,突能言詩作對、預知力變強等,以為悟道而自

恃,殊不知此乃阿賴耶識流變示現,或說這是識田被定力衝撞出來的垃圾。因錯

誤的判斷自陷幻覺遂入魔境而不自知。這都是智慧資糧不足所致,此部份也是從

自發功這個“易行門”最大的隱憂之處。

從網路上看了不少人的練功日記,有自覺已在高功段卻是走偏了還不自知。有些

是業力(脈障)現前,同一個通脈動作做了半年還在作。也有的人因緣不具足,

想要好好練功卻因家庭因素、環境或親友歉阻而放棄。這些現象,很多是可以排

除的。或許只能說這是個人因緣業力不同吧!

綜觀總總練功現象,我傾向於練自發功者最需要不是高功者的引導,反而是需要

練功前,尋求對佛法或正確修行知見有一定理解的善知識給予觀念建立。如此才

能安全且快速的從自發功法中獲取真正的法益。

● 網友留言

1. Dawn 於 2007-10-05 21:30:53 留言 |

同樣練功兩年半

因本人對佛法沒什研究

但看師利子深入淺出ㄉ論述

在在都講出內心深處ㄉ感受

感恩~感謝~~

Page 1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

2. wisely 於 2007-10-05 22:23:30 留言 |

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說:

世間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懦,然後可就輪繩。

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

感恩 受教

3. daniel-1 於 2007-10-06 19:21:42 留言 |

我最同意以下這句:

綜觀總總練功現象,我傾向於練自發功者最需要不是高功者的引導,反而是需要

練功前,尋求對佛法或正確修行知見有一定理解的善知識給予觀念建立。如此才

能安全且快速的從自發功法中獲取真正的法益

4. 隱形人 於 2007-10-07 07:40:13 留言 |

若無宗教信仰又非佛教徒.如何契入此功法

板主回覆:

己回覆並張貼於新網誌中!

謝謝您的留言。

5. 麥當勞 於 2008-07-10 17:26:43 留言

從網路上看了不少人的練功日記,有自覺已在高功段卻是走偏了還不自知。有些

是業力(脈障)現前,同一個通脈動作做了半年還在作。也有的人因緣不具足,

想要好好練功卻因家庭因素、環境或親友歉阻而放棄。這些現象,很多是可以排

除的。

師兄發發慈悲心幫他們一把?

板主回覆:

只要觀念不走偏,只是沉迷覺受,這倒也還好。

這些人若真正轉入靜功後,還缺少正確的心法來接續修行,大部份自發功友會有

假性“退功”的錯覺。倘若此時貪念意識持續乖張,是有可能真正入魔,屆時才

會影響到家庭與週遭的人。

個人力量有限,成立本部落格的目的即是想幫助一些有緣的人。

6.信仰與功法

自發功法是觀察天地、取道“自然”的功法,練功之人心性若能向自然取道是最好的,這並不拘限於是否有

宗教信仰或佛教徒,但在現今社會,能自覺的人實在太少了,因此向古今大德取法是必要的。

Page 1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

當前社會很多心靈團體並不以宗教的方式呈現,比如超覺靜坐、克里斯那穆提乃至新時代的某些見解等,亦

多少能助現代人們從雜染煩惱中解放,尋得內心的清靜,避免可能因過度我執造成練功者的偏差.....

雖然我也拜讀過各類心靈團體著作乃至現代哲學與古奧義書等學說,然而在我有

限的理解下,佛陀的智慧是最徹底且清淨圓滿的,衪能向自然取法向內心觀照,

澈悟緣起性空的真實性,也體悟了這五蘊和合的本我假相。

衪是恒古以來對宇宙實相的創見者,尤其對“空有不異”看似形而上的論述,若

非實證修行者,單憑字義是不易瞭悟的。

要契入此功法,就算沒有宗教信仰(有漏的宗教信仰亦宛然),心態上我認為至

少要有以下了解...

1. 依循功法,但不預設目的(比如治病、神通),每天練,儘可能不要中斷,

進入高功段時,打坐方式可以改成多次少時(至少 15 分)。

2. 不要幫別人治病,這無關於悲願心,因為用氣幫人治病,大都只能暫時疏

緩病痛感,能真正根除病因的少,反而誤了別人病情,也蓄養了我高我慢

習氣。對於有病的人,可以判斷是否適合練自發功。

3. 要斷惡修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很好的練功行為標的。

4. 勿貪著於名聞利養乃至覺受,若修練到一定程度,貪瞋癡一定會自然而然

的大幅減少,無須特意自我約制;這也是用來檢驗宗教人士修持程度的關

鍵。

7.從五蘊談覺受

本文是為回覆“ daniel-1”於 10/4 的針對“氣功態的生活妙用”一文中的留言,

寫著寫著又是一篇文章,所以就把它獨立至網誌中,以方便網友閱讀,也感恩

daniel-1 的提問。

原提問內文如下:

這像是練自發功後段後,再接上動中禪的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的

事物都很清楚,但不加以想像、分別、判斷,也就是不用意識心去作用,如此一

直保持在氣功態。

師兄,是這意思嗎?

回覆如下:

既屬於體悟的,便不易用文字陳述出來。但就您的留言還是有些話可說的...既生為

人,其能覺知的範疇就離不開六識與五蘊→色、受、想、行、識。其中“識”本

Page 1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

身還另有分別的。

六根緣於六塵而有了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觸,這六觸一進入人的身心,

一般人而言,色→受→想→行→識,五蘊是剎那完成的。修行者要斷的並不是這

能察覺的六根,因為這六根緣於“色”時即完成了“受”,念茲在茲的關鍵在於

這五蘊中的“想”字。

比如練功打坐時,忽然耳朵聽到一陣急嘯而過的飆車聲,您的耳朵是領“受”了,

若您的念頭跟隨著聲音開始展開聯想甚至起了瞋心,那麼您的五蘊早就跑了好幾

回。

您去觀照覺知即可,把“受”與“想”分開,請不要去跟隨念頭重重織造起另一

個幻想空間。這是一種練習,去觀呼吸是很好的方法,但最後這方法也是要丟棄

的。

對於提倡看似什麼也不想的“放空”,佛也曾說“非想非非想定”都還不是究竟。

所以如實的察覺體悟緣起的空性,進而消融五蘊之體得寂靜涅槃才是根本宗旨。

有一點附帶一提,練自發功後段或禪坐,雖然動作已止息,體內還是會有自發的

氣動,不僅如此,最後也會有“念頭”的自發,這點林老師書中沒特別提到,但

這與一般的念頭的確有差別。這是練習“正念觀照”時,就可以有所體驗的。

同樣的,碰到這種自發念頭起來,也是看著它消失即可,它是累世及今世第八識

的投影,在心靈淨化的的過程被搬出來的東西。如同您在打掃房子,為了能徹底

清潔,把東西先搬出來是無法避免的。這些被搬出來的心靈垃圾一經淨化處理,

很多因心靈引起的精神疾病是有可能不藥而癒的。

總之,自發功會引發的不僅是自發動作,還有自發調息、氣動與自發念頭。

這也不僅是練自發功者會如此,幾乎修行者無論是從何入門,只要有涉及制心的,

都會有此歷程。只因切入點不同所以歷程與覺受有些不同罷了,真要深究此議題

著實不易,夜深了....今日暫且停筆,後續再談。

● 網友留言

1. Dawn 於 2007-10-08 01:07:02 留言 |

很有趣~

昨天才和朋友分享練功中ㄉ念頭很不一樣

一年半前和現在ㄉ不同˙˙˙

今天就見師利子提到"自發念頭"

ㄏㄏ~~

Page 2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

好高興

如您所言

2. Daniel-1 留言

感謝師兄詳盡的回覆,對佛法有正知見的人煉功就比較不一樣,

主要是功理清楚,目標、大原則正確,最後能契入佛法空性也。

這樣子煉功者就有信心、很快速。

師兄很心細的回答,我自發氣動是這樣-當採大量氣進中脈,

以身為中心線就會來一個震動。自發念頭-應是本靈來的訊息,

因為意識已伏下來。有些自然觀想倒是很有意思,常在虛空觀一法輪,

然後能量由此出來。妄想、妄念是坐禪經常要面對的,

套句法鼓山聖嚴法師教禪說:「任起任落,不迎不拒」,

跟師兄的意思是一致的。

8.專注與恍忽

自發動作古今中外皆有,只是古代資訊流通不易,加上大都冠以神秘色彩,無法

解釋的部份只能以形而上來論述。

鳥瞰整個自發動作歷史,能使身體不自主動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精神恍惚,一是念

力專注,從精神恍惚而快速體驗自發動作的是現今大家所熟知的自發功,從恍惚

入門的功法有其隱憂,因自發動作看似非自主其實尚有微細心識在主導,而這微

細心識的正走向或負走向又決取於累世的「善惡熏習」。平日有對正法聞思修的人,

因「正聞熏習」足夠,練自發功反而有躍進的可能。對於那些想學此功法又不曉

得是否有如實正見的人,有兩種方式可以契入,一是先聞習正法建立正知見,確

立習功動機的單純性,然後在心智正常的情況下開始練功...

另一方式是,從“專注”入門,捨棄“恍惚”。從專注入門所引發的自發動作是

清明的,不會陷入昏沉,佛教的“安那般那息”即是如此。它的自發震動可以全

程在體內完成,不見得有一堆的動作,因是經年累月的功力,其受益與自發功相

較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體內的自發震動有人稱之為“拙火經驗”。但這類“拙

火”在佛學家南懷瑾眼中看來大都是屬於氣動現象,以藏密對拙火的定義來看,

似有不同之處。針對西方心理教授所寫的“拙火經驗”一書,南師也提出了他的

見解,而經由弟子整理出“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一文。其內容的多彩多姿,比

起坊間自發功練功日記真是不遑多讓。

對自發功有其隱憂的看法,是我在第一篇網誌即提出的。畢竟不是每一個練此功

的人都有足夠的善業熏習。那麼對於已練此功的人是否有一些能加強的作法?

Page 2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

我將個人看法整理如下…

1. 對有正見的循善之人:動功部份請完成它,靜功時改以覺醒的出入息觀代

替放任的恍惚。靜功與動功不同點之一在於靜坐時可以在覺醒的情況下進

入氣功態或入定態。既能如此當然要選擇清醒的方式入功,這也是古今大

德所推崇的方式。

2. 對動功其間障礙多的人:有些動功階段容易陷入昏沉及感覺過於疲憊的人,

有可能來自於體能的不具足,建議縮短練功時間,不足的部份改以運動代

替,其間飲食與坐息一定要充足。然而有些障礙是脈障引起的病痛或貪愛

引起的心識乖張,此類朋友可以放慢練功腳步,一方面建立正知見,一方

面止惡修善,等自己覺得心變得寧靜而有堅固感時再進行。

然而這也只是大約的說明,有障礙的人狀況每每不同,實在無法一言以敝之,只

能提供一個方向供大家參考。

● 網友留言

1. 隱形人 於 2007-10-08 23:27:14 留言 |

用此種方式練功.會不會無形中又落入佛教的框框裡.從無為回到有為法

況且正法標準不一.如何適從?

板主回覆:

這要看有為與無為的定義,就佛教而言世間萬法包括自發功都是有為法,

但總也要認識“有”才能認識“無”,然後才又開始看“有”知“無”,

有為與無為甚至正法都是要藉般若智慧去證入,才能彼此消融體驗到處處皆法。

這議題真是大哉問!也是我想拋磚引玉的地方,或許我可以針對此議另開文章,

與同修們好好參究。

2. Dawn 於 2007-10-08 23:51:45 留言 |

若按部就班練自發功到自發靜坐應該不至於產生放任恍惚狀態入靜喔~

因為除ㄌ剛初起練功進入氣功態看似恍惚其實意識覺受都是清楚ㄉ~

練到中級複合動作氣動穩定後更是清醒著就隨時能進入氣功態~

因為心隨時能靜下來ㄉ緣故而不是因為心神恍惚ㄉ原因~

所以我相信練自發功到自然靜坐ㄉ應該絕大部分是清醒入功^^

且初始自然靜坐也會自發數息到調息以致於到後來根本不會去數息~

因為自發調息ㄉ關係,有時連呼吸都不見停止ㄌ˙˙˙

所以自然就停止數息ㄋ~

只要清淨無為按部就班順其自然練下去˙˙˙

應該就沒有這種恍惚入功ㄉ顧慮ㄌ~

Page 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

板主回覆:

首先恭喜您在靜坐能達此善境;不過就我所知,

入功靜坐的初期境界的確都很好,但中期還是會經驗到

禪宗所謂的昏沉與掉舉。出現這個不是不好,

而是另一個次第的考驗。因自發功行者有了自主動的餘習在,

在經驗昏沉階段時,有可能開展出第二次的動功,只不過動

作會變的很小,或僅以瑜珈為主。當開始動時昏沉感又消失了,

有些人會以為這是自然產生的。但依我的經驗,它全然是昏沉感

把以前動功的感覺又召回來了。

自發功在民國初年從日本傳到中國,極為流行,那時候稱為「靈子術」,

入功的方式有多種,立姿只算其中之一,那時候的日本也發表了發功時

其腦波的頻率,也精準的記錄了α 波該有的波段。印順導師在他的妙雲集

「佛法是救世之光」書冊中,針對他少年時期練過靈子術的心得提出他的

見解,有空時我會貼原文出來供大家參考。 謝謝您的留言與見解。

3. daniel-1 於 2007-10-09 12:20:28 留言 |

的確有些人練功時因氣能量的不足而有恍惚、昏沉的狀況。

但我認為能使身體不自主的動作是因身體內部氣場和環境氣場

互相作用的關係,也是身體小宇宙和大宇宙(環境)氣場自然的互動。

當然前提是身體要鬆、靜、自然,腦波當然是在放鬆、清醒之下

(其實也沒有林教授說的半睡半醒之中),而意識一直都是清醒的,

甚至任何起念也都知道,這點我和 Dawn 都是同樣看法。

但有些練習靈動者精神卻是在恍惚中練的,所以有人會搞不清楚

靈動和自發功的區別。

但您說...,自發動作看似非自主其實尚有微細心識在主導,

而這微細心識的正走向或負走向又決取於累世的「善惡熏習」。

這點倒講得很好,拍手...,也是今世正知見需要建立、學習的

重要性。

師兄對於氣功修練者後來都會接觸到靈界的種種奇奇怪怪現象

看法如何?正統練習禪坐者應較無此現象吧!

板主回覆:

感恩您的留言

從唯識學觀點來看,若只把意識狀況分成清醒、半夢半醒(恍惚)、

入定、入眠等顯然是不夠的。一般人能對外的覺知與正念的清明還是有

一段距離,就連恍惚到清醒間也有程度上的不同,基本上意識狀態的

感受是很難有客觀標準的。

基本上我是認同自發動作是身與環境的互動所產生,但這環境所依怙的

Page 2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

對象,我趨於保留。試著看看原野上的草,當風一吹起,它與環境的互

動是可客觀預知的一致性,這是草的自主性弱所致。

互動也好能量交換也好,必是兩面一體交互影響,身心與環境的影響比

重我認為是相當的。當多數人把研究投注在外時,向身心探究的觀點就

更顯重要。這也較合乎黑格爾三段式辯證法的客觀性。

至於靈界的種種現象,建議當它是夢即可。

4. 小雅 於 2007-10-09 14:43:32 留言 |

大家安好...

請問功友...若練功練到會互相排斥是為何...是同樣功友是同為敏感體質的人

有分身份及年齡的大小..而分別嗎....結手印唱天語佛號又為何...

.會在氣功態時 能說 "佛祖"跟你說....然後又會說.."退駕"是為何.而感覺它是

在幫助人...這又似乎不認識的兩個人..又在那個時刻..是彼此了解對方的感受...

可有可理解的說法....或是不理..就當是運動..或是不適合練功..

板主回覆:

呵~~

佛菩薩絕不會以附身或藉由他人之口來示現的,這是經典上說的哦!

佛菩薩要渡人極少用神通,而是經由巧妙的際遇安排...

小雅您的問題也許可以請 daniel-1 君為你解答哦!

5. 心中的寧靜 於 2007-10-09 16:49:04 留言 |

各位師兄前輩大家好:

我是一位初學自發功的功友,

一直對於佛法與氣功有興趣,

我想請問大家,

對於自發功的功法與佛學有何感想??

是否具有感應的事蹟,

因為本人的人生面臨了一些困難,

希望各位前輩可以指引一條明路!!!

板主回覆:

要認識佛法可以從一些最基本的認識開始,網路資料很多,

推荐妳先看這本聖嚴法師寫的“正信的佛教”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

6. daniel-1 於 2007-10-09 18:47:31 留言 |

師利子師兄,

喔!了解您講的恍惚(半夢半醒)意思了。我就怕把

Page 2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

被附身的那種精神恍惚搞亂了,被附身的人大都不是很清醒的。

小雅,

我的看法如下,師兄會補充若我說錯。

練功的人要更虛心、坦誠,多請益高功、有德、有智慧者才會進步。

互相排斥、分身份、年齡好像是很奇怪的團體,不參加也罷!

自發功有很多奇怪的動作,此時就需要正知見去判斷,

手印、唱天語、佛號只是個過程,也不用去亂想它。就是師兄講的...因自發動作

看似非自主其實尚有微細心識在主導,而這微細心識的正走向或

負走向又決取於累世的「善惡熏習」...。練時意識知道清楚

,也不用太好奇、聯想,自然的這過程就慢慢過去。等動作變少後

,身體就會安靜便開始修心了。

佛祖是不會跟你說任何話的,甚麼.."退駕",就是靈界一些奇奇怪

怪的事,少接觸的最好,一概不理它,管它覺得是不是在幫助人的。

都是

板主回覆:

daniel-1 所言甚是!

善哉!

7. Dawn 於 2007-10-10 00:34:23 留言 |

對於練功過程產生ㄉ昏沉(想睡)現象

我自己ㄉ體會是~

這幾乎是練功過程每ㄍ階段都會發生ㄉ現象~

由初始練功沒多久幾乎無可倖免每ㄍ人都有過每練就想睡ㄉ情況

即使到靜坐也會經歷這階段~

有ㄉ持續一週有ㄉ兩三天甚者一ㄍ月都有

當初不了解?什ㄇ也沒關係

因為練ㄉ是自發功順其自然就好~

現在我能體會ㄉ是~

當氣脈較通時就會自發同時走多條氣路~

因此氣ㄉ能量分散開來走於是氣變成相當細微~

此時必須讓腦意識ㄉ干擾降到最低,最好像睡著一般~

(因為氣息相當微弱~腦意識稍清醒就脫離氣功態ㄌ~)

如此才好讓分散多頭ㄉ氣能量快速修復身體或同時打通多條氣路

繼而使氣又快速累積起來~

當過ㄌ這階段所謂"昏沉"就應該暫時消失~

一直到下一ㄍ練功階段又會再發生˙˙˙

如此循序漸進˙一層層循環深入˙˙˙

不論是身體上或心靈上

Page 2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

板主回覆:

Dawn 君所言,別有見地,值得參考。

8. 小雅 於 2007-10-12 15:51:22 留言 |

大家阿彌陀佛....

由靜坐靜心而能增長智慧..然直接對心來走.又為何有動功.來自宇宙間的氣...

.又何需過程..那麼多門派..轉啊..轉的..才要說...找到了"心"..找到"本來的自己"...

都說那麼多....才...是不是人類太無聊了...南無阿彌陀佛...

板主回覆:

人類不是無聊,而是長久來被無明所矇敝。

因此雖是簡單的真理也必須藉由龐雜的論述

才能渡化不同根器的眾生。

因此,對真理、解脫道、如來性的追求將無可避免的

經歷 簡單→複雜→簡單 等步驟。

就同體悟空性般也是是從“看有”→“看無”→“又看有”

第一個“有”是凡夫眼,第二個“有”是法眼,

根本自性本來清淨一點也不複雜,為適應根性及語言上的障礙,

它無可避免的走向複雜。

也有跳脫複雜程序的法門,就是禪宗頓悟,以參話頭方式直指心性。

但今人根性有幾個人能夠如此而解脫的?

9. 小雅 於 2007-10-12 17:32:01 留言 |

阿彌陀佛..

那'無名"從何而來....

吃.喝.嫖.賭...欲望.妄念...又何來..

是為讓"心"走向光明....那欲望和妄念...不是絕對的..

有光明.....有黑暗..是一定要的嗎..但是黑暗叫人害怕..痛苦...

這才能彼此顯現和表明其道理....南無阿彌陀佛....

板主回覆:

無明妄念皆從貪瞋癡而來,光明與黑暗是一體兩面,

失去其中之一,另一個就不具其含意。

黑與白、有與無、一與異、喜與惡等..二元分法是人的分別心所引起,

事物的本質隨觀測者而變化,所以應作“如是觀”而非“分別觀”。

既作分別觀復染著貪欲,煩惱即從此而生。

Page 2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5

10. daniel-1 於 2007-10-13 11:54:59 留言 |

我的看法;

常常關照您的念頭,久久功夫夠了就照破'昏沉'了,

這就是內心清清楚楚啊!自發功即使在氣功態也是如此,

也就是覺知應當都是清醒,清楚時不加以期盼、聯想、

好奇、分別..等。心態上,所有相皆是虛幻,見相離相,

任起任落,不迎不拒。這樣的後段練習應可繼續下去吧。

板主回覆:

daniel-1

後學雖曾習大乘佛法多年,從中汲取法益;

自去年開始接觸南傳佛法中的內觀禪修,進而結合自發功的體驗,

才覺得南傳佛法有其殊勝之處,它對四念處修行次第的詳述,

以至於對正念觀照的詮釋,我在大乘未曾見過;

然而大乘的確有其弘觀的法意,至此我更堅信,分別大小乘是多餘的。

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大乘是小乘的應用,講空講有皆是應機說教罷了。

11. 隱形人 於 2007-10-23 07:53:45 留言 |

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道德經)

板主回覆:

感恩您的資料

看到道德經讓我想到一位法師曾講過的話,

他說:「中國經典上的文字一向曲中取直、繁中取簡,走精要隱喻路線。

印度梵文,則是重邏輯思辨,多重傳達,走繁華明喻路線」

中國文學的簡美走向,也讓古德的大智慧,經時代流轉後而有了不同的解讀。

因此在佛學考證上,北傳南傳經典總要相互對映,中文、梵文、巴利文也要

從中找出最佳義含,有些佛陀時代的印度語義,在中文是找不到適當的字眼,

比如“無”與“空”的字義,若不是鳩羅摩什大膽取用“空”來詮釋“自性空義”

恐怕又與道家的“無”產生聯想或誤解了。

12. 隱形人 於 2007-10-24 00:06:54 留言 |

師兄:

能否再解釋{空}與{無}的定義

板主回覆:

首先要知道佛教的“空”不是一無所有的滅盡空,

Page 2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6

而是指緣起的“自性空”與“法義空”,這種空是不棄名色的,

也就是說佛教的“空”與“有”是一體兩面,共存的。

所以才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之說。

要理解空義必須跳脫知識的認知,才能有所體會。

而“無”即是空無、寂然、無為之意,是有的相反詞。

至此可辨兩者不同之處。

而“無”

13. 小雅 於 2007-10-24 10:47:26 留言 |

大家阿彌陀佛

不知道...有一陣子了..練功..不怎麼動..有時只是靜一靜.

那個靜.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分別的什麼任何可說.不可說..好像沒有重要或不重要

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一種靜...

有時練功完..也會有空虛..空空的感覺..

我不喜歡空虛感..於是乎..是心中沒有目標嗎...

請問..我沒帶心來嗎....

板主回覆:

這是善境無須多慮!

空虛感、恐懼感都有可能在靜坐時產生,

這是意識的投射與疏發,對心有幫助的。

以平常心處之,以第三者察覺自己的情緒直至消失即可。

14. 小雅 於 2007-10-24 11:00:27 留言 |

我也覺得心性至此..我說太多..在人世間需要的應該是應眾生之需要.

應該是直接在眾生處..日常生活中..去對應和感受及印證..不必再多說了..

又覺得那種"靜"似乎讓人無語論比的"透"和清澈...

請問我有走偏了嗎..

當然..有時也會有一種孤寂感...

15. 小雅 於 2007-10-24 11:02:55 留言 |

我有心嗎

板主回覆:

“我有心嗎”可以拆開來講..

「我」→是五蘊和合,由一切感覺統合而成的假我認知。

「有」→一切緣起有,而無自性有。即是緣起有即是相續而成,非實有。

Page 2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7

「心」→心是五蘊和合的假我內聚所託的名相,亦非實有,是感覺的統合。

16. 小雅 於 2007-10-24 17:06:12 留言 |

謝謝師兄

那可以說說"如是觀"怎麼"觀"....

眼觀鼻...鼻觀心..我總會跑掉...

沒有我..而在寂然...我以為是寂然...如在宇宙中..在空中..星際間..

但我沒看見任何的星球隕石或....星星..

但我也沒能去..別的空間..我盤坐也沒離地..但是意念是如此..

我落入了...心的...說不出是那一個"執"

因為我..沒超越..沒有印證..沒看見旁邊有其他的人同在..

是心念嗎...

板主回覆:

如是觀接近正念→觀而不著名相與分別心。

知道,此時、此地、此人,有在呼吸,即可。

不用觀鼻、心。

妳因有“我”所以有執,皆是妄念,

回到呼吸,即可止息。

17. 小雅 於 2007-10-24 17:20:50 留言 |

師兄

我才說完..眼觀鼻..鼻觀心..

當..眼要去觀鼻的那一剎..那一念的同時..

我怎麼覺得都是多餘..

我的念頭...

18. 小雅 於 2007-10-24 17:41:21

我想我應該是要將色.受.想.行.識具體的感受..

在由"緣"的來去之間去印證和體悟...

師兄...人生的過程...最後是一句...

用心去體會吧...

然在"行"中和眾生的接觸中..

自然就..善解.知足.包容......是吧

我是小雅...

板主回覆:

不用想太多,

從最基礎的呼吸開始,

Page 2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8

要做好內觀,不須要過深的技巧或理論。

制心於一處,體現於日常。

現代人的腦子總是在回想過去,想像未來,對當下體驗的太少

請放鬆、體現於自然,逢境則如是觀之,勿起妄念,

察覺妄念升起,遂以呼吸喚回當下...習以為常,久之即能順入正念。

9.古今中外篇

自發動功相傳在秦漢時期即有,唐後流傳至日本,隨即融入中日各家功法之中。藉由自發功發展出來的氣功

在千年來已多采多姿,惟經文字保存至今並不多。靈子術以所以能從日本再回傳中國,主要原因是這是以科

學研究自發功(氣功)的先趨。在中國自發動形氣功也不遑多讓,我從手上一本 20 年前出的「近代中國流行

氣功」裏面就有不少以自發功為根基發展出來的氣功,整理如下…

1. 引動功:講求鬆、靜、空、悟、慧的身心狀態,由觀想(清醒)入功,產

生外動時一樣會有顫、搖、晃、轉、拍打點穴等動作。

2. 意拳站樁功:不需注意呼吸、不意守丹田,站、行、坐、臥皆可練,以站

姿為主,能輕易引發體內自發震動。

3. 自然功:以臥姿為主入功姿勢,以鬆、靜為本,向內自我觀照為法,完全

放鬆後意守玄關及丹田,雖是意守,自然功也是容易引起自發動作的功法。

4. 銅鐘功:年代久遠,相傳是由達摩祖師所傳氣功沿變而來,能考證到的是

清代康熙年間由澄慧法師傳出,同樣要鬆、靜、自然,意守丹田配合調息,

原本銅鐘功是靜功,但清朝已發展出“銅鐘自發動功”。

由上可以看出,自發功以前大都以意守清醒入功,雖然引動的時間比較慢,但有

其殊勝之處。

基於對靈子術的好奇,我透過網路買了一本民國 22 年出版的「新靈子術」厚厚的

一本,據說這是最後出版的靈子術書藉,民國初年的版本已很難找到了。其內容

一開始先對能量元素「靈子」(其實是道家的?)多有著墨,接著用科學研究來解

說其可能原理,然後談到了“靈子潛動術”的功法以及對種種疾病的療效見證。

努力把它看完的話,幾乎是林孝宗老師五本書的綜合本了。

「靈子術」的觀點認為「宇宙的本元,就是靈子,為一微妙而活動的元素。」他

們認為:身心就是靈子的組合,所以一經引發,便會震動飛躍起來,這是所謂的

靈子術,從宗教經驗中發現到身體的震動,而把它詮釋為身心的元素「靈子」在

動。

Page 3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9

靈子術的也是從意守而引發自動功,其中較特別的地方我認為有兩個…

1. 練靈子術的自發動作之一是有些人身體可以飛躍起來甚遠,常人無法有此能力。

這讓我聯想到,若自發功的書中,把它寫成是必然的自發動作之一,是否也有

些人練自發功時也會產生此動作?

2. 靈子術中的靈子板(即木板)潛動術,是把自發後的氣功態,應用到實物的一

種應用,練功者能令百塊木片在地板上移動(由自發內勁帶動),也能在氣功

態下,藉由氣場使人背對背時牽動出相同的動作。當然這都是練功的過程,其

目的在於練就出對氣場的應用自如,然後以指氣代替針炙治病。

相傳靈子術已失傳這是不對的,海峽兩岸到目前都還是有人傳習下來。

Page 3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0

Page 3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1

圖說:

左上→靈子潛動術的表演,這些是檜木板,經常時的實驗結果,這是最容易傳

導氣的媒介。請注意,每一片木板都是獨立的,卻可以一致運行。

右上→只要是木頭類都容易驅氣潛動,木椅也行,潛動過程,手只是輕觸,而

非握著。

中間→以振動波形記載發功時的頻率為 10-9 振幅(Hz)。

下圖→高功者能閉目下藉由發功互相牽引動作達一致化的現象。

● 網友留言

Page 3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2

1. daniel-1 於 2007-10-10 11:55:05 留言 |

很寶貴喔!這真是找出源頭來,感恩師兄的分享。

我也發覺自發功可創出很多派別出來,因為後天每個人的學習、接觸

經驗不同,就可在自發功上表現出來。譬如我學的調理氣脈手法,

在練自發功時也會表現出來的。

同時也發現自發功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心理而引發動作出來,

這都需要腦子清醒、觀念正確來判斷它。只要不嚴重、違反大原則

的事都沒關係,不要特別執著在某個層次。

上次也看到有一篇大陸人士因練自發動功而能飛躍過河的事,

這算是特異功能吧!自發功可引發各種特異功能是因個人背景、

累世經驗不同而誘發,但還是不要執著在這個層次裏,最後還得

回到靜功去,常淨化自己身心,身體就健康,提昇心靈層次,

就可超脫生死。

板主回覆:

daniel-1 君

歡迎您也能分享調理氣脈的手法哦!

2. J 於 2008-02-08 16:54:25 留言 |

??您能使木板在不接触的情?下移???

xiexie

板主回覆:

人的一生可用的時間有限

目前在修行路上我只選擇有利於解脫的修行法門。

使木板移動或飛天遁地,都無助於解脫,甚至會障道。

非吾等所冀求;有正確的目標才會有正確的修行方法。

4. katsura 於 2008-05-27 12:23:42 留言 |

您好

我是最近一週才開始練自發動功的

從您這篇文章看來

我發覺我的反應似乎是跟

意拳站樁功很像

好像都只是在震動抖動

有人說練功時腳要放鬆

可是我好像不知道要怎樣放鬆

所以兩隻腳都不太會動

有些人說手會自己想舉起來

我也沒有這種反應

Page 3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3

整個反應都是屬於震動抖動式的

這樣不知道是不是正常呢?

練功時有反應前三天

整個頭一直劇烈抖動的搖頭點頭

尤其是上下點

點到脖子後面很酸

過了這三天頭部不抖了

整個頭變的很輕鬆

以前只要久作電腦前後腦就會發脹

頸部很容易酸痛

經過這三天症狀減緩很多

接下來換成腹肌抖動

好像感覺腹肌會劇烈收縮

有時甚至感覺到睪丸有往上提的感覺

練功前我是對氣感沒啥感覺的人

目前即使有也只有覺得手脹脹的

沒有辦法很細微的感覺到所謂

氣在體內流動的感覺

練功時需不需要學著去

感覺自己的身體氣的感覺呢?

還是說自然而然隨著練功的增長

自己就會有所謂氣的感覺

或是氣的感覺也是要藉由練功去學習呢

板主回覆:

您的反應看來都是正常的。

自發功治病是有分階段的,初期會先把造成氣滯的問題解決,

你剛開始的震動及脖子的調整皆是如此。

至於氣的感覺不用特別去在意。

對氣的感覺最後還是要放掉的,否則還是會形成瓶頸。

沒有氣的感覺並不會有礙於對氣的運用。

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會走。

執著就無法超脫。

Page 3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4

5.

麥當勞 於 2008-07-10 17:45:42 留言

以前也有人要求耶穌表演神通...

板主回覆: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絕對不隨便顯神通,為什麼不能顯?你顯神通,那就慢慢影

響社會,興妖作怪!這是有嚴重副作用的。佛教不是站在個人的立場,我自己要

怎麼做,而是從團體的活動當中去了解,應該怎麼樣較適宜,這才是真正的戒律。

(<<永光集>>p.189)

佛陀不教比丘們現神通變化,只教他們寧靜地去思惟佛法;舉發自己的過失,而

不現自己的成就。

一般的修行只有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

佛教多了「漏盡通」,漏盡通是對世間實相真實了悟,藉以不再生起煩惱,所以稱

之為漏盡通。缺少「漏盡通」的話,而擁有前五種神通,則會帶來災難。因為這

些是有漏神通(煩惱)。

神通與解脫與否,無關。

10.談修行共法

這是關於練自發功能否達到“解脫”的文章。

先前曾輾轉聽到一位練自發功多年的人說,練自發功可以“不退轉”,也有人說

練自發功可以解脫生死。功友如此想是可以理解的,因練功後身心靈所產生的變

化及向上提昇的力量是顯而易見的;但我要說的是,自發功只是“善法”而非“解

脫法”....

如此論斷的前提在於大家對佛陀言下的“解脫”有一致性的見解。“解脫”一詞

在佛陀出世前的婆羅門教徒,依吠陀思想與古奧義的修行,以致於後來提倡苦行

的外道沙門行者,他們也都以“解脫”為修行目的。當時長者也不少能修到離身、

離欲、甚至離色的境界,但最高也只能停留在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當時

行者以為這已是究竟,所以視為解脫的標準。佛陀降世後,在悟道前亦四處尋明

師,也已習定至“非想非非想”境界,但當時的佛陀(悉達多太子)清楚的知道

這不是根本的解脫法,所以再經歷六年的苦行,接著在菩提樹下逆觀十二因緣起

大徹大悟,了悟生死之門,接著以四聖諦初轉法輪….。

略說前言的目的在說明佛教所謂的“共法”與“不共法”的差別。所謂的共法是

Page 3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5

指不分宗派,只要是正向修行者都會去奉行的行為;比如持戒、習定(打坐)、布

施等,這些不只是佛教的法,也是自古來很多宗教所奉行,這些稱為“共法”,

這些共法是善法,有助於解脫,但這些共法,因缺少了般若智慧這個“不共法”,

而無法從緣起觀徹悟無我的如來性。以致於無論如何修行,最後的那個“我”還

是尚存,而無法契入真正的解脫。而未能真正解脫的神識(非實有的靈魂)最後

還是流轉於六道中。

至於“不退轉”一詞,以南傳佛教來說要證入初果(須陀洹),初果聖人是以智

慧覺悟,見惑斷除。”他們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也

就是執有堅定的正見與正念。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

所謂“不退轉”就是終不再墮入三惡道。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就算習定到很深,

將來到了無色界,時候一到終還是會墮於六道中流轉。就大乘觀點,行菩薩道至

凡夫位,重般若而不重深定,等到功德成就,定慧均等時即入第七地菩薩果位,

就進入不退轉的聖位,到此時也才稱為“無生法忍”的境界。

從南北傳大小乘經典都可以確定,唯有以慧才能斷諸煩惱得真解脫,這“慧”不

是世俗的聰明才智,是指能透過對佛陀所傳“共法與不共法”中進行聞、思、修

得清淨慧(般若智慧)而來的。

因此我所認為的自發功,若不偏差,它可以是一種修行上的助緣,肉身的健康亦

有助於入定,氣脈的通暢寧靜亦能減少貪、瞋、癡的毒害。往好的方向想,我會

鼓勵佛弟子若狀況允許,可習練自發功以排除某些學佛障礙,此時練功的目的不

是為了青春常駐,而是為了減少這肉身對障道的可能,目的在於解脫。

● 網友問答

1. daniel-1 於 2007-10-12 11:31:57 留言 |

的確!解脫是需要般若智慧,自發功練到後段,靜站、靜坐,

甚至入定後,不知下一步往何處走? 此時就會需要佛法空性的觀念

而開始日常生活修無我,開始涉入、研讀佛法經典,以解、行並重

而轉入佛法的修證,此時自發功應只是氣脈、能量在身體上的

保健運動了。

佛法以三法印,戒、定、慧一步一步修行,確實是安全又真能解脫

的大原則。練自發功比較針對身體的健康,最後也可導入佛法,

擔心的是有些人往往執著在感應、能量的世界上。

2.

麥當勞 於 2008-07-10 17:52:50 留言 |

師兄對於宣化和尚談氣功的看法

呢?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Qi_Gong/Qi_Gong.htm

Page 3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6

板主回覆:

宣化老和尚的此篇文章我很早就拜讀過了。

如《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所說的四悉檀,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說法的

宗旨雖多,但總括起來,不出此四悉檀→世間悉檀、為人生善悉檀、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 。前三種悉檀(宗旨)是佛法的「方便接引」,宣老是走在「世間悉

檀」與「為人生善悉檀」這條路上。方便接引喜歡談論鬼神的人。其餘我不方便

評論。

無論如何,佛法的逗機教化,方便有餘,但最後也一定要接引至「第一義悉檀」,

才有可能引發解脫智慧。

11.夢裏乾坤

現在寫網誌就好像在寫日記一般,一天不寫好就像會對不起常來逛的網友。

輕鬆過後總可以來一點好玩的了。

似乎人總免不了喜歡談玄說秘,

因為一堆人想聽,就激發了一堆人想去說、去編、去騙,這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喜歡靈異玄秘的人總想窺得靈界總總現象,人云亦云,好跑廟堂拜玄師。

喜歡心靈玄秘的人總想從賽斯思想裏拼湊出實相,從超心理學深究本我。

喜歡科學玄秘的人總想從統計假設結論,從一堆混沌中去自築科學定律。

這些向外求的人啊~

怎知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心境相應而成,玩弄的只是意識認知與文字的交換遊戲。

要看清這個大千世界,何不妨先從這個五蘊和合的假我開始。

請先試著想想看,現實與夢有何不同?

在夢中我如實的經歷過痛覺、嗅覺、色彩、聽覺及總總的情緒起伏及生老病死,

也在夢中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夢中一切是如此真實,除非醒來,否則你怎知在夢

中。而夢與現實何異?

除非我們離開這五蘊肉體,否則誰知道現實與夢中無異,終將覺醒?

我是那種偶而能夢中知夢的人,當我知道在作夢,總用心念控制身體往上飛翔,

這可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我總是如此做,夢中與醒著本無差別。

Page 3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7

這是透過覺知與正念的培養可以做到的。

科學對夢的研究還太少,但至少證明了每一個人睡眠時都會作夢,只有記得與不

記得的差別;記得的人又分成淺眠與意識覺醒的人。

練自發功進入後段的人,對作夢這一會事應會產生變化。

因夢是多重意識的投影也是神識的表現,有些人開始能記起夢中情節,有人夢從

黑白變彩色,也有人從有夢變無夢。讓夢有變化總是好的。

有人練功入靜看到異象,更多人的是練功入夢後才會看到異象,這其中多數人會

忘了這回事。除非他的覺醒能力夠強,這也是我提醒練功者,把練功體驗到的種

種異象當成是夢的主因,因為它真的是夢。

有時候睡前平躺,提起正念觀呼吸,能看到入夢前的一刻畫面,這入夢前一刻的

畫面自主性更高了。我曾入夢前看到一盆闊葉的盆栽植物,我能隨意調整詳看其

中一葉,它是如此的條紋清晰色彩鮮綠,如同湊在眼前用放大鏡看一般,透過心

識還可以調整要看的角度,它的確比現實世界任何一項東西來得清晰。但別忘了,

它只是心識的投影,意念的遊戲罷了。還有一次看到一位約莫 30 歲女性的臉孔,

同樣清晰可人,在入夢前所看到這些影象似乎不會帶我個人的情緒變化,它總是

以平靜方式出現,很快的離開(代表已入睡)。

話談到這裏,這篇不是用來談玄說秘的;只是拋出一個議題,人透過修練對夢是

可能產生變化的,我也想聽聽練自發功的人是否曾有這類的體驗。

● 網友留言

1. Dawn 於 2007-10-26 18:40:17 留言

有的^^

早先可以知道自己是在夢裡練功

知道是夢也知道那也是真ㄉ在練功

有自己練也曾有跟其他人共練(有古人現代人和白鬍子老人)

夢裡沒有言語而只是各自靜坐默默交流氣息

也有過一段不作夢ㄉ日子˙˙˙相當清明

現在有時作夢

還是知道自己是在作夢

有時告訴自己不去夢

有時知道卻也順其自然

Page 3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8

有時候自知夢境危急卻告訴夢中自己要轉危為安^^

所以我自己認為˙˙˙

透過練自發功循序漸進˙˙˙

即使是入睡或睡著後ㄉ夢境˙˙˙

修練是不停止ㄉ~~

12.正念篇

修行路上有所謂的“重德契入福報,重慧契入解脫”之說。“有德”是自古以來氣功師一代傳一代的,被明

示為進入高級氣功的不二心法;近代嚴新氣功也講明了,「重德為練功之本」,這是基於這個“德”字牢繫著

“心與靈”。由此知道要把氣功提升到自利(強身)利他(助人)層級,非從德行下手不可,至此已不是所

謂的技法或苦練可以達成,這也是我前幾篇文章中把修行概念中的正知見、正念融入的主因。宗教是修德的

選項,它不是必然,假使您有更圓滿的修德方式的話。

再來說到能契入解脫的“慧”。能解脫的慧是因行後的果,就因果律來說,有多因形成一果的現象。而“正

念”就是形成“慧行”的大因之一。“正念”又稱為「毗缽舍那」。“正念”是對當下察覺的心力訓練,因沒

有雜染,所以是契入真理與般若智的修行方法。為期使功友對“正念”一詞有更深入的體悟,我整理自德寶

禪師所著“繫念禪修法”一文中,對“正念”詳述的部份,與諸功友分享,原文如下...

正念在巴利文叫 sati。sati 是一種活動,一種很難用幾個字就能精準回答的活動。

文字被設計來描述真實(理),但是文字符號只能做到象徵性思考的層次。而正念

卻先於文字象徵。我們可以用象徵性的邏輯性概念來詮釋正念,但切記!文字只

是指月之指而已,真正的經驗超乎文字與符號。以下我們將用多種完全不同,卻

都是正確的術語來描述正念。

正念是用心於當下的精巧過程。雖然語言難以描述,但其真實性卻勿庸置疑。以

下對正念的描述,正如霧裏看花一樣,只是一些類推而已,也沒敢打算做到完美

的表達,難免遺漏一些文字無法表達的部份。但是你仍可藉此經驗正念。佛陀在

兩千五百年前所傳下來的正觀禪(Vipassana Meditation 音譯作『毗缽舍那』),就

是一套使你能夠經驗正念的心靈活動。

當意識最初有所「覺知」的那一瞬間,還沒有「概念化」、仍來不及辨識的「覺」,

就是正念。通常「覺」只是短暫存在,來不及看、想,或客體化。正念發生在你

心裏想---「啊!那邊那個是一條狗」之前,那個流動輕輕「聚焦」、純然「覺

知」者就是正念。在那一瞬間,你經驗到一個「並不是東西的東西」。在那輕輕

Page 4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39

流動的片刻,你有了物物相關連的純然經驗。正念像用眼角的餘光看、而不是用

正眼瞧。在那一瞬間,輕柔、「將聚焦的覺知」具有一種「深知」,這種深知是

集中心神、將事物客體化時所無法顯現的。通常在認知的過程中,正念快得無法

觀察。我們已經變成將注意力浪費在認知、加標籤的步驟中,陷在一長串的象徵

思惟中;那最初瞬間的正念因而被溜了過去。正觀禪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那瞬間

的覺知。

當使用技術將正念延長之後,對宇宙的觀點會發生深遠的改變。這種感覺必須恆

常練習才能體驗。一旦你學會這個技術,將發現正念處處充滿趣味。

正念如鏡子般,分毫不差地如實映現當前事物。

正念是沒有批判的觀察。這是一種沒有評論的心靈能力,以這種能力,不帶責難、

批判、也沒有任何驚訝地看待事物。它只是持衡地注意事物的天然原貌。正念沒

有揀擇、評判,只是觀察。請注意,所謂的「不揀擇、亦不批判」,指的是行者

以一種近似於科學家用顯微鏡來觀察物體那般的心態來觀照身心的體驗,不帶絲

毫先入為主的預設立場,只以事物本然的樣貌來看待它們。也正是在這樣的如實

察照中,行者才能體證無常、苦以及無我的真理。

按心理學的觀點,如果不接受當下發生的心態,不可能客觀地觀察當下發生甚麼。

碰到不舒服的時候更是如此。為了觀察恐懼,必須先接受恐懼的事實。不完全接

受愁苦,便無法檢查它。其它暴燥、激動、失望......等不舒服的情感也

是一樣。如果你忙於排斥,就無法完整地檢查。無論發生甚麼,正念只是「接納」。

接受它是一種生活體驗,毫無自負、慚恥、也沒有自我因素---只是接受當下。

正念是一種不偏袒的「觀看(觀照)」。只是如實「覺知」而無疑。正念既不迷

戀好的心理狀態,也不逃避壞的心態;不攀緣愉快的、也不逃避不愉快的。正念

對所有的思想、感覺、經驗都一視同仁,沒有任何壓抑。

正念是不帶概念的「覺知」,sati 的另一種說法是「赤裸裸的注意」,但不是思考。

它不陷入思想或概念。它不沈溺於想法、意見、回憶,它只是「看」。正念記錄

經驗,但並不比較它們,並不貼標籤或分類,它只是如同初次經歷發生的事,它

是在開始思考前的了解過。(譯按:只運作了三量-比量、非量、現量-當中的

現量)

正念是「覺知」當下,對當下發生的事如實觀察,它永遠存在於當下。如果你憶

起了你二年級的老師,那是「回憶」。你「覺察」到自己正在回憶二年級的老師,

那是正念。如果你「概念化」整個過程,然後對自己說「我正在回憶」,那就變

成是「思考」了。

Page 4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0

正念是無自我的覺醒,它跟「我」無關。正念使你明白現象只是現象,沒有甚麼

叫「我」或「我的」。例如你左腳痛,通常意識會說「我痛」。而有正念的話,

你只是視感覺為感覺,不會加上額外的「我」。正念阻止你在知道後又去增減任

何東西。正念只是如實「覺察」,沒有扭曲。

正念是無關乎目的的覺知。一個安住於正念中的行者,能以不忮不求的態度來看

待事情的結果。對於凡事的變遷,不會汲汲營營地強求。行者經由觀照的心靈,

如實體驗每個當下的實相。沒有未達成的目標。只有如實的觀察。

正念是「覺知當下變化」,它觀察經驗的流程與事物的變化,它看見所有現象的

產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正念是時時刻刻不間斷的觀察事物,

它觀察現前於心境上,不論生理、心理或感情上的變化。就好像端坐看戲一樣。

正念就是觀察每個現像當下瞬逝的本質。視其生、視其滅。看它帶給我們甚麼感

覺,我們如何回應;看它如何影響他人。對一意修持正念的行者來說,惟一工作,

就是不帶任成見地持續直觀內在宇宙的表演。注意!是內在的宇宙。禪修者開展

正念不是為了關心外在世界,而是為了研究自身內證的經驗、思想、感覺和認知。

禪修就是要把自己當作實驗室。內在宇宙包涵了足以回應外在世界的龐大資訊。

檢視這些資訊可以導向全然的自由。

正念是參與性的「觀察」,禪修者同時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他觀察自己的感

情與動作,而同時去感受它們。正念並非思考的覺知,它只是知道,就如同鏡子

物來則應般地反射。正念是客觀的,但不是冷漠或無感情。正念是清醒地體驗生

活,是生命過程中覺醒的參與者。

正念很難藉文字來定義它,這不是因為它複雜,而是由於它過於單純而無隱。這

類問題亦常存在於我們的經驗中,往往最基本的的概念最難澄清。我們可以在英

文字典中看到一個典型的例子:長的字通常具有明確的定義,而某些很短的字卻

需整頁的說明。在物理學上,最難以解釋的就是最基本的、處理最基礎本質的量

子力學。正念之難以用文字描述,即使你用文字說明一整天也無法解釋清楚。我

們無法將之完整地描述,但我們可以解釋它的作用。

● 網友留言

1. daniel-1 於 2007-10-16 11:57:13 留言 |

師兄講得真好!氣功師最後一定要注重修德行才能契入更高的心靈

層次,提升心靈層次,能量慢慢也提升才能轉化物質界的東西。

佛教的修行者則直接修德行、提升心靈層次直接朝向解脫。

而修行氣功者大都是想先求身體健康才開始練功的,當然也有人是

想直接性、命雙修者。

Page 4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1

大量的'正念'解釋正可幫助很多禪坐者或自發功後段者,

這也是一般人較無法了解到,因為那是要體驗的。

感恩師兄的分享和用心!

2. mshow 於 2007-10-16 19:49:22 留言 |

真的很精彩,念念遷流妄念紛飛,多數人在此流變中,迷失而不自知,生命的美

好,就顯露 在念念分明的當下。

在生命的流變,在時空的流變,佛法也將呈現一種新的風貌,但不失其本質。

樂見「正法」的流傳,以現今時空所能呈現的最好方式。網友是幸福的,願

在此瀏覽的有緣人皆能開啟「真智慧」入解脫門。

板主回覆:

感恩 mshow 的留言:

「觀緣起」部落格也因同修們的參與而培增光彩,

網友的回應就是最大的鼓勵!

修行之路長長久久,不是今生今世可了的。

願大家一起發善願早證菩提。

3. 學人 於 2007-10-23 09:55:32 留言 |

「正念」跟涅槃差別在哪?

或者說,

「正念」跟解脫的狀態,差別在哪?

或者說,

「正念」是真心、本性嗎?

板主回覆:

正念不是涅槃,涅槃是解脫後是“果”。

正念是趣向解脫的“因行”之一。

人基於被六識五蘊所繫縛..

其正念總處於“接續似常”的名色中,要辨別它不容易。

如愛因斯坦所說這世界是彎曲的、是斷續的波動狀態。

真心、本性是與涅槃同義的。

4. 學人 於 2007-10-23 15:20:15 留言 |

那麼,如何由正念到達涅槃呢?

妄念是念,正念也是念。

或許,我們只在摸索,但也無妨啊

板主回覆:

Page 4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2

涅槃即是解脫後的境地。也是阿羅漢的境界,

所謂:「已斷苦乃至已修道之盡智,及知已斷不復更斷,

乃至已修不復更修的無生智。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但就阿含經記載,成佛與涅槃還是有境界上的不同,涉及內容甚多,

推荐您研讀印順導師妙雲集中的「成佛之道」一書,其中有精闢的解說。

5. 學人 於 2007-10-23 18:58:20 留言 |

這些都只是文字的描述,缺乏生命的體驗。

例如:

涅槃是有念還是無念?

如果是無念,妄念不能契入涅槃,所謂的正念,同樣也不能契入涅槃。

則正念如何到達涅槃?

板主回覆:

涅槃境界一落於文字就是戲論了,

經典上告訴我們“不受後有”就是涅槃的果。

以般若來看,念與無念皆落兩邊,因此正念只是趣向涅槃的“因”之一,

若命題是“正念如何到達涅槃”?這是錯誤的命題!

如何到達涅槃?佛陀早有明示,從修四念處、四聖諦、行八正道、觀十二因緣

加上福德因緣俱足,進入涅槃是可期待的。

但涅槃只是自利未能利他,所以大乘佛教還要發悲願心、菩提心,廣度眾生。

以證入涅槃為目的稱為“聲聞”,修行次第以“四果”來分,

從初果到四果的境地證量,阿含經皆有明述。

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次第有十地的之別,至八地得無生法忍,

能證入但不證入涅槃。

今天還在電腦前打字的,都是未證入涅槃,能證入涅槃的人也無法

跟我們說出究竟如何!

但我們能從佛陀親說的經典中,得知其方法,也能真實的依次第修行而體證的。

6. 學人 於 2007-10-23 21:44:41 留言

板主

不是這樣說啊,文字也是涅槃,文字性空。

既然文字是涅槃,書寫就不是戲論,

你應該多少知道,古來中外有些人是從看經書中悟道的,

怎可說文字是戲論呢?戲不戲論,出發點在心啊。

Page 4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3

你說

念與無念皆落兩邊,因此正念只是趣向涅槃的“因”之一。

這句話矛盾,正念亦是念,也落兩邊喔,

你該說,妄念、正念皆落兩邊,唯有無念不落兩邊

另外

涅槃無關自利利他,證涅槃者不管有沒有利他,都是圓滿的。

證得涅槃者,是可以向人指出涅槃的,

所以禪宗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

不好意思,說的太多了,

只是談談,沒有壞意。

板主回覆:

呵~~

學人君您好:

1.文字不是性空是名相上的假有,緣起才足以明示萬物無自性的空義。

2.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3.所謂“不落兩邊”的根意是在於「去執取」,所以執於無念亦非中觀。

4.涅槃有分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涅槃是阿羅漢的境界,

而阿羅漢的境界與佛的境界是有不同之處,詳情可至此處參閱

http://www.yinshun.org/Qa/a07.htm

也就是說,就成佛的觀點來看,涅槃只是解脫,與佛的圓滿不同。

5.涅槃字意為「止息」,其境界只能體證無得宣說,相關資料請參考..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58/society1.htm

6.禪宗的直指人心與見性,是指法理上的開悟,開悟還有分大悟和小悟。

曾有禪宗大師坦然的說,自己大徹大悟三次,小徹小悟無數次,尚未成佛。

能談談是好事,學佛修道是要一步一腳印實證才行。

深入經藏是必須的,它能建立正確知見。

也祝福您能早日親證佛法的真義。

13.正見篇(上)

近來從網誌回應內容來看,該是因緣成熟,可以分享我對“正見”的見解了。

Page 4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4

這原本就是計劃要寫的,遲遲未能下筆的原因在於「正見」涵蓋的範圍很大,是

有哲理上的意涵,今日我們就縮小來談。

「正見」是「正知見」的簡稱。要先「知法」才能「見法」最後「證法」,正見

就是談知法見法的事。也是「八正道」中的第一道,所謂八正道是指→正見、正

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一般人把正念當成正思惟所以

上篇把它先拿出來談了。無論如何,正見是修行的第一步,知見上若偏差了,下

再多的功夫都是白費的,這不僅在佛法上如此說,練氣功,經營事業乃至家庭都

是如此的...

以前我曾幫公司上過「問題解決流程」課程,裏面談些能解決大部份世間問題的

方法原則及步驟。第一個步驟就是分析問題!先探討問題在哪裏?它長什麼樣子?

其實也就是在說“知法與見法”。

就語意學(semantic)上來說,字詞要先透過範圍定義才能聚焦並深化意含。

我就把「正見」一詞範圍定義在:「以究竟解脫為目的,有情眾生修行必先確立

的初始動機及方向」。簡言之,正見是行為觀念上的準則,它用來檢驗思想及觀

念上的顛倒,使修行不至偏離正軌。若有正知見的人就會如「圓覺大疏」所言:

「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

那麼正知見既然是修行的準則,就佛教的修行觀點有那些正知見是必須要有的?

在這裏我跳脫一般對八正道中「正見」的解說,而是以自定的語意來統攝!

1. 修三學(戒、定、慧)明四聖諦(苦、集、滅、道)行八正道,為修行根本。

2. 要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意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3. 以「三法印」為真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4. 學佛的共通教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5. 應依教奉行(經、律、論),信奉三寶(佛、法、僧)。

6. 以「緣起法」為了義。

以上每一條內容都是可大篇論述的,現今網路資訊搜尋方便,若有不解之處尚請

自行搜尋相關解說。

今只取部份正知見做補充說明。

「自淨其意」:得清淨心進而得解脫是修行目的。但現今有些佛弟子卻以求福報、

求財、求健康為動機,反而滋養了貪、瞋、癡。有正知見的人就可以知道這不是

佛法。

Page 4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5

「依法不依人」:若有人基於某大師知名度夠,就完全信服,而未從其所宣說的

法及言行去作辨證,即知有離正見。

「諸法無我」:若有人說已修行至天人合一最高境界,並以此為滿足,即是偏離

正法,流於神教。

「戒定慧」:若有修行者提倡放逸式的修行,任由慾求,而後則說這是“示現說

法”,那麼這不是正見,應予遠離。

先談到這裏,接下來我也想談一談練自發功該有的正知見…(後續)。

● 網友留言

1.酷哥 於 2007-10-25 20:09:20 留言 |

無私的網站影響力將越來越大,許多現實的功利思想阻塞了通往正法之路。我深

信不必依附

高僧大德也能修行。

板主回覆:

高僧大德自有其可學之處,優點也應予以讚嘆!

修道者要能應緣處之,多親近善知識,尊重三寶。

修行的目的無非是要協助我們面對惡境、考驗時,

能順利渡過不起煩惱,進而也能協助他人進入善境。

2. Dawn 於 2007-10-26 19:43:18 留言

隨緣學習^^

感恩阿~~

14.正見篇(下)

所謂「命題決定結果,性格決定命運,知見決定對錯」!

這是篇有關練自發功(含一般氣功)應建立何種知見的探討分享。

正知見的建立,除了可避免出偏,也有助於功力更上層樓!

談及練功者知見,在消極上要避免錯誤,積極上要能利己利人。

茲將練功者常犯的五種錯誤,及值得建立的五種正見,分述如下...

Page 4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6

【常犯的錯誤】

1.四處拜師,追求速成。

別相信氣功可以速成;如同不去相信能快速減肥,不用運動少食一般。

所謂灌氣開頂對於身體而言都是外來的“不速之客”,既非本有就有風險。

唯有自身日積月累的功夫才是不傷身最安全的作法。

2.名聞利養,喜為人師。

不少練氣功的人,未見德行,只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幾年功力就開課授徒,

錯解經典,人云亦云,誤人誤己,只為從中謀利受人敬重,此應避免。

3.未達善境,施功治病。

很多練功者的動機是為了強身,這是如法且確實有益的。

但也不少人卻以幫人治病為樂,以滿足高慢心態。

而自己卻也無法分辨是否適合幫別人治病,在不覺中招惹了病氣上身。

病人卻也只獲得短暫的疏解,少有根治。真是損人不利己。

4.追逐神通,沽名釣譽。

氣功的最後總會走向靜坐,這靜坐的意念收攝,若常制心一處,所獲得的暫時清

淨心的確能使六根潛能張顯於外,或心通、眼通、耳通;或五識互置,以手識字..

等,諸多異象,皆是心力使然暫獲此力。非功德俱足,其神力不堅亦不持久,若

以此神通沽名釣譽,當五蘊熾盛,三毒(貪瞋癡)加身,很快的失去神通,屆時

只能陷入以騙術維持聲譽的惡業循環之中。

5.貪執色身,訴諸偏門。

有些人因病而親近氣功,當身體好轉時卻不以為足,追求極致,想去老返童。遂

以開始藥服、迷信能量,擇吉日吉時吉地而行,搞的終日惶恐,而不見慧命增長。

【正確的知見】

1.道德為上,嚴以律己。

「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是指人世的美德。因此道德是超越

人與人間的行為標準而擴及萬物,比如不破壞環境或傷及草木。嚴然這是高於律

法的入世生活態度。能消融執我意識,與自然融合,生平等境性,對功法的體驗

自能更加深入。

2.不取非財,避免供養。

「貪」是現代人的共通毛病,環境刺激著慾望,促使人們泯滅良知以滿足欲求。

看某些氣功師們,標新立異跨大不實的言行,只為增加門徒(信徒),或獨創宗

派自封是大師是開悟者,行跨飾之能事,以取得信賴廣受供養。其實這都是有礙

Page 4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7

修行的。凡以「道法」之名取得的十方財,若無法緣起大用造福眾生,而私飽中

囊,常是今生受報少有例外的。

3.不貪覺受,正念為要。

練功修行者,若貪著於覺受,則在修行次第上很難突破。有些人練自發功動了半

年還在動功階段,很大的可能是貪著動的感覺,心識交互影響而不自知,其實早

就可以入靜了。是故應以正念取代貪念,使之隨順自然無欲無求。老實的練功,

時日一到自能躍進。

4.修慧為先,利他為上。

“性與命”若能同修是最好的,若基於因緣無法如此,應以修性(慧)為先,因

智慧是一切善行的根基,在欠缺智慧的情況之下勤於修命,可能誤入邪門。若能

智慧增上,自能在最適當的時機以氣功利益他人,圓滿的福慧雙修。

5.悲智等持,應機渡人。

利他是助人,而渡人是思想上的利他,使人解脫煩惱。

氣功師應慈悲智慧兼俱,應機說教,為人開顯氣功的修行真義,使人免受邪見誤

導,進而親近善法。

上述是依我個人觀點所立下的奉行標準;他人觀點或有不同,但也不致於偏差太

大。僅以此提供給有意深入功法的同修們一個參考。

● 網友留言

1. daniel-1 於 2007-10-26 12:39:48 留言 |

寫得好!此篇可讓初學者了解的正知見。

一般都是身體差者才接觸氣功,對以後發展卻有茫然不知的風險。

板主回覆:

daniel-1 君好

從一些記載得知,早期氣功都是師徒面授的,

依參學者的根機及適應性的不同,師父給予不同的指導;

也會同時給予正知見的建立,觀念有問題的會拒絕傳授,以免出差錯。

反觀今日資訊發達,「自發功」這種上乘功法,隨手可得,

跳過“審核與指導”這一步驟,不曉得是今人的福還是禍?

我一個人的能力有限,還望理念相同的人能多盡份心力!

2. Dawn 於 2007-10-26 19:58:43 留言 |

拍拍手)))

Page 4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8

這篇師利子兄能不能給它貼到藍石那邊給大家分享阿^^

有一點小異見^^|||

那ㄍ動功半年就該入靜功˙˙˙

這標準應該放在身體本來就沒什ㄇ大礙ㄉ人身上^^b

不然猛一看還真覺得師利子兄要求滿嚴格ㄝ>

板主回覆:

Dawn 君您好

承蒙您看得起;藍石那邊您就代我貼吧!

身體有問題或年紀大點的,的確動功有超過半年的可能,謝謝您的提醒。

3.

麥當勞 於 2008-07-10 17:00:01 留言

師兄說的我大致上認同.

另外請教,如果有人身體不太好,知道您有練功,問您練氣功可以改善身體嗎?

您會怎麼回答?

又如,有人自行看書練功,現在卡在某個關卡,無法突破,或很不舒服,來請教您,您會

怎麼處理?

最後,我有目睹某先進帶人練功過程真的可以幫一些人治病,而且他不求任何回報,

我提醒他可能改天神通喪失,他無所謂,您覺得呢?

謝謝!

板主回覆:

1.如果有人身體不太好,知道您有練功,問您練氣功可以改善身體嗎?

您會怎麼回答?

答:我會說練氣功跟一般的運動一樣,可以強身。

2.有人自行看書練功,現在卡在某個關卡,無法突破,或很不舒服,來請教您,您會怎麼

處理?

答:這要“對治”,所以因人而異。先了解他的練功過程、他的生活方式、價值

觀。

有些人我會建議暫停練功,改成運動。有些我會建議他放慢腳步從“轉念”開始。

從心改造身;方法很多,不拘形式。

3.我有目睹某先進帶人練功過程真的可以幫一些人治病,而且他不求任何回報,我提

醒他可能改天神通喪失,他無所謂,您覺得呢?

Page 5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9

答:他的回報是“榮耀與肯定”,這有可能增長我慢。治病若無法“根治”那麼

有可能誤人病情,表面上的不病不代表是病好了。另外,如果讓人以為生病都可

以用氣功來治療,那麼此等邪見誰有責任?以氣功治病不算神通。

15.道家篇

這是很早之前我研讀大陸修道士“青龍山人”所著的「道家內功法術研究」一書

中,有關描述自發功的章節收錄。該論述也遠早於林孝宗老師的著作。由此可知

自發功是老早即存在的,今只是增添一例佐證罷了。

能在資料夾再次看到該篇文章,也算是因緣成熟,所以拿出來與功友分享,大家

可以參考看看,以道家觀點對自發功有啥樣的見解。其原文如下....

有動而修者,有靜而修者,有動靜兼修者。

動而修者,其法兩途:

其一,依人為創編之功法套路,依式而動。古之八段錦,今之流行推廣的各家功

法套路是也。許多愛好者東究西參,今朝學此套路,明日煉彼功法,以博學多家

為炫耀,誠為可笑也。套路如套,有為所造,如不跳出,時光空耗。似這種修法,

就如同讀書,這家小學轉到那家小學,如不猛醒,升學恐難望也。

其二為神動(亦稱靈動)而修者,此法靜極生動,識神靜寂,元性調動,而形體

自動,其動受元神所指揮,不以主觀意志為動念,千姿百態,順應自然,乍看雜

亂,實則有規。其功效較之有為編排之法優勝一籌。道法自然.此法頗合自然之

旨趣,但此法宜先攢簇五行,和合四象,調和體內之陰陽,避免所出之神陰氣過

重,易被魔控而入歧途。如能真知其理其法,此乃一上乘法門。動而修真者,其

目的和效果,實乃煉形化精,使穀化精,祛病除疾,疏經通絡,補漏健形之目的,

屬於煉丹法中的起手“清地平基”法也。

神動而修者,此乃“清地平基”之捷法。人生處世,深受七情六欲之困擾,八邪

病痛之侵蝕,臟腑受損,經絡阻滯。男子十六歲一過,半陰半陽之態被打破,上

耗其性,下耗其命,元神、元氣、元精被天地萬物所奪,此乃常情。然修真者把

握陰陽,形神兼修、性命雙修。修形必增壽,“返老還童有妙方,重壽則需只病

通脈”。以動完成此步則速,以靜完成此步則緩。

去病氣通經絡,有為套路功法極難面面俱到、主次分明、先後有序,俗雲:“有

為般般假,無為處處真。”所以,動修仍以神動而修者為上佳之選。神動順應自

然之法則,其理深奧,其動真實,其調準確,其序井然,其效迅速。而且其動中

有靜,先天元神和後天識神同步協調而煉,起始已握性命雙修之門匙。諸同道可

Page 5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0

自行體悟,已有自發動經歷者,體會餘之教當有所收穫,如再得吾之八脈神修金

丹訣,則更能順水行舟,早登明心見性之階梯。

靜而修者,起始即靜坐收心放心,煉己采藥煉用,如得真訣,其成功一樣有望。

但費時較久而已,以靜修入道香,性光易得,命火難求,特別是年齡稍長和身患

陳疾者。

動靜兼修,此法較前敘之單一修法更完善,更合道之法則。動靜兼修之法,掌握

了神形兼修,性命雙修之總旨。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即得整修和兼修之真趣,

外動內靜,內動外靜,動和靜只是相對而言,此乃自然法則。

例如靈動前的入靜,形靜而神動,繼而形動則神靜,特別是識神知而不守。靈動

完畢後上坐存想,則是外靜而內動。動靜兼修,較之純以動而修者或純以靜而修

者為佳,其功效明顯,其費時較短。智者修真,應選動靜雙修之法。

人無後天之強健體質,焉有先天之精氣?沒有金剛之體魄,如何修煉證仙之嬰兒?

此理易明也。

● 網友留言

3. 小雅 於 2007-10-26 23:18:50 留言 |

師兄...

太多的文字...

對小雅好重....要丟掉..

板主回覆:

小雅您好~

練氣功或宗教修行,不見得要去了解很多名詞或理論才能有所成就,

因為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返樸歸真,要體悟的是簡單的真理,

一些複雜的用詞是為了與複雜的今人相應所施設,

沒有知識障自有殊勝之處,所以只要具備簡單的正知見,

隨順因緣及能力去修行,時日一到自有成果。

4. 麥當勞 於 2008-07-10 18:10:08 留言 |

師兄對於陸錦川著作的看法呢?

"如靜極生動的能量"

板主回覆:

陸前輩是道家結合中國禪的「性命雙修」派代表。

Page 5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1

無為的修持方式最後可以消融本我進入“無色界”。

約修行法來看「本位」只能有一個,雖陸老最後融入禪宗的空性思想。

有可能因此“見道”,但修行項目與次第若沒有與“解脫法”相應!

那麼也只能“見道”(開悟),而無法“得道”(解脫)。

至於陸老的修行方式是否與有解脫法相應?本人了解有限,不適合評論。

5. vincent 於 2008-07-12 14:07:18 留言 |

師兄,阿彌陀佛~

"開悟"與"解脫"二著關係,後學試著寫出體悟,感恩~

明心開悟(且稱得道)者,初發起般若智慧後,悟後起修的路還很長,還須隨緣歷境,如

法地止觀五蘊無常虛妄,直到根塵識種子清淨無著無染,不受後有解脫三界,證入涅

盤無來亦無去.

以下常見的二句,也提出參考,

1.理則頓悟,事則漸修.

2.法身不癡為般若,般若無著為解脫,解脫清淨為法身.

板主回覆:

vincent 以清淨種子三身之說分別說開悟與解脫之不同處,

可說法理清明。

世尊給了解脫的方法,但能真正理解的並不多,因為祂不能從文字去認識。

少數能窺得真義的,還是得依世尊的法,依次第而修。

悟道或可以直接從“滅諦”著手,但修行如登梯只能依次第而進。

大乘三系(中觀、唯識、如來藏)名相甚多,立意解讀稍有差別!

其中有方便有究竟,唯識的“種子”是煩惱、隨眠,如來藏的種子是清淨本俱。

跳脫名相的方便來說,終不能說一個“有”字。執取“無為”亦是有。

是故龍樹中觀思想以「八不中道」來描繪般若實相,只破而不立,

在世俗的文字智識裏,個人認為這是較接近法住智的方式。

以上供您參考。

6. vincent 於 2008-07-13 22:34:51 留言 |

後學為佛學初機者,謝謝師兄鼓勵.後學接觸自發功大約 2 年多,一直有種感覺,平時

若是心中有疑惑,過不久時常機緣巧合能在書中或其它形態的善知識,看到或聽到

契合問題的解說,相信許多常上這裡的自發功友也都感受到前輩您不吝分享經驗與

Page 5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2

知見的慈悲,實為許多功友及同修的善知識,感恩~

師兄提到大乘三系(中觀/唯識/如來藏)的名相,老實說後學大多還沒讀到,近 1 年多

來只是零散地看佛經,剛才網頁搜詢到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

異,不來亦出),確實用只破不立來描繪般若實相,也謝謝師兄花時間說明,後學試著

寫個人經驗及想法: 般若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假外求,或因五蘊漸漸止息清

淨,得以在根塵識和合作用之下,偶然觀悟其體用,但畢竟”觀悟”仍屬五蘊根塵識

生滅幻相,畢竟無智亦無得; 故對治”常見”(執五蘊或神我為常住的外道)以五蘊

無常真空觀,且稱實相真空, 故對治”斷見”(執斷滅的外道)以實相妙有觀,且稱實

相妙有;是故實相真空妙有,理同八不中道(不常亦不斷,同理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

異,不來亦出),理同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後學初步覺得大乘三系

(中觀/唯識/如來藏)理出同源彼此相通不異,以後多研讀再向師兄提問,感謝師兄~

另外,師兄提到”…跳脫名相的方便來說,終不能說一個“有”字。執取“無為”

亦是有。…”,可否請師兄解惑,若為“終不能說一個“有”字”的情況,如何與”執

斷滅的外道”作區分? 印象中,阿含經裡好像提到世尊曾向阿羅漢們開示涅槃寂靜

不等於斷滅境界? 總是與斷滅境界有區分? 感謝師兄~

板主回覆:

vincent 法友您好

我稱不上善知識,成立部落格是希望透過網友的回應使自己不敢懈怠罷了。

大乘三系在法義上確有不同之處,在佛教的源流亦有分歧點可考證。

目前台灣的大乘佛教,大部份屬如來藏思想。

詳細的資料您可以連到高雄正信佛青會的網站,

查看「印順導師著作《聞思篇》課程影音資料」資料,網址如下...

http://www.kyba.org.tw/board/showcontent.asp?bd=11&id=16&totable=1

網站有印順導師著作《聞思篇》上課用的簡報檔及現場影音檔可下載。

裏面有大乘三系的深入介紹。

雖資料內容被喻為是研究所等級的佛學教材;依您的知見,也該是因緣成熟了

此課程我也現場學習,歷時了一年三個月才結束,在裏面的確釐清了不少佛學概

念。

您提及的「真空妙有」即是如來藏的思想,其中提到了“有”字。

我就用這個來簡分三系在思想上的差別。

Page 5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3

如來藏說→真空妙有。

唯識會說→性空假有。

中觀會說→空有不立。

執取“有”稱為“常見”,執取“無”稱為“斷見”;這皆無法與般若慧相應。

另外,在經論上確有提到了“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之差別,

“斷滅”一詞可以用來形容“煩惱”;較不適合用來形容“涅槃”。

7. vincent 於 2008-07-15 23:35:47 留言

後學的確在根塵識和合因緣下,於練習自發功心法後,很快地直接契入所謂的大乘

經典,以所謂三轉法輪的後(唯識)中(般若)前(阿含)的順序逐步開拓讀經,若論法門,

依楞嚴經卷五二十五圓通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彌勒菩薩圓通章的心法,禪淨

雙修期能漸斷我見(身見)我執與法執.如今承蒙師兄,後學得入寶山拜讀前輩寶貴的

整理,以通達諸多名相法門,萬分感恩~

16.次第篇(上)

學一門技能到一個程度,總想透過考試或檢定以瞭解自己的程度到那裏。

但修行上的境地大都是體證或慧解的。既然由外來認證是不易的,那麼了解「次

第」進而自證「次第」就有修行上的意義。

修行上的「次第」含括了“階段與順序”。境界上可見的差別叫“階段”,時間

上的前後別叫“順序”。本篇要談的就是這些.....

現今氣功修行「次第」,是經過歷代大師親證後制定才承襲下來的;基於分類點

的不同會有名相上的差異。這不是認知上的歧異,而是分類的“開合”不同。舉

例來說,大家熟悉的求學階段是分成小學→國中→高中→大學。但有些國家把國

中高中合在一起稱為「中學」,也有些國家小學只讀五年即升中學。這些名相上

的差異只是分類點的不同,它並沒有影響到次第本身的意涵。此種現象也算是“知

識障”的一種,俗世間很多的爭論不是在根本法理上,而只是觀察點不同所產生

的“見諍”。對世間法的體驗要有宏觀的涵養才能避免流於如此。

就氣功來看,我手頭上的資料都傾向於“動”與“靜”這兩種階段,順序上則依

功法不同而有差別,並非都如自發功一般,先動而後靜,如我第九篇內容所介紹

的“引動功”及“銅鐘功”其次序是從靜→動→靜。因順序基於功法而有差異,

所以“動”與“靜”的次第應各別探討比較合乎系統。

談起動功,我看有些自發功友的練功日記會談到,「我練到開螺旋脈的自轉階段」

或「練到了結手印階段..」等等。依我的經驗這些階段是有的,但不見得一定會有,

Page 5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4

且也無順序上的意義。比如說,我二十年前睡覺時就會自發結手印,若它有次第

上的意涵,那麼我練自發功時應該會跳過不少動作。實際上並非如此。從自己的

經驗及功友的日記來看,我個人見解是動功階段本身無明顯的次第可分別,分析

其原因,極有可能動功只是在“築基”,根本還沒進入修行之門,所以找不出明

顯的次第。

推論至此似乎也明喻了,動功只是強身(修命)階段,靜功才是修行(修性)的開始。

而自發功先修命後修性的自然順序,更突顯出在“修命”之前建立正知見的重要

性(詳見第 14 篇),畢竟它不是從修靜入門的。

接下將針對自發靜功來開談修行次第……(待續)

● 網友留言

1. Dawn 於 2007-10-29 00:47:11 留言 |

就我觀察小 Baby 或小小孩睡覺或有時清醒時˙˙˙

也會不自覺結手印~

很有趣的現象~

2. 小雅 於 2007-10-29 17:41:48 留

大家阿彌陀佛

師兄安好...

在動中....動作非常之緩慢..意念在動作一節一節.

甚至動作到淋漓盡致的極限..而無限伸展..

反而呼吸是自然配合..意念在注意的有拉筋中的疼痛啟承轉合.舒適的狀態否

動作要幾回合..或扭轉腰.頸.脊椎.背或..其完美...

分不清是意在帶還是身體自行運轉..除此之外還是有一個"動"

我想那個"動"就是所謂的"靈"

而那個動中...身.心.靈都在..也有一種寧靜..和清淨

記得有一次..我在掃地掃到忘記自己在掃地..腦子空在空中..手還是在掃著地

這個也是"動"還是"靜"是掃地沒專心...歹勢小雅粗俗..但是我想知道..微細

板主回覆:

動作的緩慢有利於體驗“當下”,這也是禪門“經行”的原理。

對週遭環境,去察覺,心不要去記錄與分別。

至於呼吸只要知道它的存在即可,忘了也沒關係,不用特意調整。

動靜本是一體,是人的心在動。

Page 5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5

修行的過程總是高潮迭起,階段總是忽動忽靜。順其自然即可。

恍神、空寂都不算善境,清明無礙的心才是善境。

17.次第篇(下)

探討自發功的靜功次第就免不了要參考既有的靜坐文獻;這不是應俗,而是對古

今聖德寶貴經驗的尊重,也避免閉門造車自圓其說。

傳統的靜功目的在“得定”而“得定”之後透過觀照可以進一步“得慧”。所以

在佛教的修行次第上“定與慧”常是合在一起講的。

雖然有些禪宗的修行,慧解脫上講求頓悟,可以跳過中間的「次第」,但也別忘

了,禪門大都在定中求慧解的。例如法鼓山在推廣的“默照禪”雖講求頓悟,也

重視禪坐的。我觀察其方法與南傳的“正念觀照”極相似;因非關主題在此也不

多談了。

上述舖陳主要是強調“定慧等持”的重要性。簡言之正確的“定”是可以得“慧”

的,但不是入定就能得慧。比如最深的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是被佛陀教導

要避免的,因為甚深的定其心識過於細微,無法起觀照的力量,而“慧”必須藉

由觀照才能夠生起,並非把心處於一片空寂之中.......

因此討論有關“定”的次第,常常會把“慧”也納入,這是把“定”當成走向解

脫境地時,在次第上必要的項目。也是先前我討論過的為何自發功不是解脫法的

原因!因為若沒有結合正念與觀照的修持,只是自發入靜,就算得到很深的定力,

依然無法慧解脫,這就是很多修行人常見的瓶頸,接下來談的靜功次第是含括了

慧解脫的。

一旦論及靜坐次第,就會使人想到“四禪八定”,及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地”之

說,簡述如下~

■ 四禪八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因前面的四禪本身就是定,再加上

無色界的四無色定總共有八,所以合稱為四禪八定。

■ 十七境地:瑜伽師地論的禪觀境界分為十七地,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

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

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

餘依地。這十七地分的很細,都是依次第才能完成的。

Page 5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6

由於四無色定與瑜伽師地論的十七次第(從凡夫到成佛),範圍對我們凡夫來說

是大了一點,所以在此我只把有今生可能體會到四禪做介紹,至於天台宗禪修的

六妙門次第(數、隨、止、觀、還、淨)因大都攝用其間,所以也不須特別去談

它了。若功友對其它次第內容想要進一步瞭解,網路上也極易搜尋得到資料。

下面我引用資料來自網路有心人的整理。首先介紹的都是欲界裏的基本的定。修

欲界定先要禪坐,在禪坐的歷程中依心識的改變而分成下列幾種次第,這些次第

有些是自發功高段者可能會體驗得到,只是在林老師的書中這部份少提了。

--------------------------------------------------------------------------------------

一、粗心住:

開始靜坐的人,心很散亂,越做雜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時坐得腰酸骨痛,身體

不正直,歪來歪去,因為平時我們的身體彎曲慣了;有些人的身體不會歪斜,是

因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體矯正,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

大順暢;我們得用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等等方法使心定下來。過了一個時候,

身體會慢慢調好,呼吸也漸漸順暢起來,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幼。這種定稱為粗心

住。進入粗心住時,雜念減少。然而,雜念少並不等於定,只是不再胡思亂想罷

了,但是心念還會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門頭跑來跑去。

二、細心住:

這時候的心念已經很微細,身體不必用心力調正,自動平衡,已經習慣了,而且

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所有有靜坐經驗的人,如果靜坐半個鐘頭、

一個鐘頭後身體就很疲倦,那就是還沒進入粗心住,當進入粗心住,在進入細心

住時,身體就自動的調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勞。如果繼續坐禪,深入定的話,就

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平時我們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進入欲界定後,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生起,

而且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心力去調整它,此時心任運不動。進入這種定後,就

能夠整天坐禪。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只能稱為普通的定。

四、未來禪:

進入欲界定後,繼續修下去,到了某個時候,忽然間你感覺到失去身體的感受,

看不到欲界的身體,感覺到整個身心不見掉。這種感受是在靜坐時發生的,而不

是打開眼睛來看。有了這種感受之後,身體就不會因失調而生病。因此,一個坐

禪的人,若要身體沒病,至少要達到第四步驟,既是進入未來禪。

但是,有些人靜坐時,心無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為自己的身體不見掉,這不

叫做未來禪,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達到未來禪,必須達到欲界定,

Page 5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7

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動的靜下來;在這之前,必須完成第二步--細心住,就是

身體不必調整,自動的平衡,所以我們修習禪定要從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一

步一步地進入。

為什麼第四步驟稱為未來禪呢?因為他就要進入真正的禪定了。由於此未來禪尚

在欲界,所以又稱為欲界未到地定。所謂真正的禪定,即是初禪、二禪、三禪、

和四禪。

■ 初禪(無鼻舌二識):清淨,諸漏不動。

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後,繼續修出離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原本

靜下來的身體,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即冷、

暖、動、癢、澀、滑、輕、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覺到身體動起來。這時候,他的

心已離欲界,那就要進入初禪了。

有此感覺之前,必須先要靜坐幾天,或是坐禪相當久時間後,有很深的定力,在

定中感覺到身體不見了;滿滿地又感受到身體再度動起來,就會產生一種觸的快

樂,也就是身心內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寧靜。初禪以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

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進入初禪者沒有鼻、舌二識,所以鼻子嗅不到

外面香、臭等氣味;舌頭也感覺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這時候,他已舍離

欲界裏的五欲,不再貪財、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貪、瞋、睡眠、掉悔和

疑,這五種煩惱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生起坦、瞋、癡,所以被稱為五蓋。

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

覺: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的知覺是初禪的心態,並非欲界的知覺。

觀:內心的觀察。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境比較粗的

心念;觀是內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按:此尋伺同十七地有尋有伺)

喜:內心歡喜的感覺。

進入初禪者,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進入初禪,出了欲界,全無欲界的煩惱,在定

中內心很歡喜,那就是喜。

樂:身體的五根所感受的快樂。

比如:沖涼後身體感受到舒服的感覺;在坐禪時,進入初禪的時候,身體會有很

舒服的感覺,那就是樂。所以進入初禪也稱為"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為出離(欲

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

Page 5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8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動。一心也翻譯成"心一境性"。

■ 二禪(剩意識):清淨,諸粗已伏。

當一個人進入初禪後,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所謂"覺"就是對

境物的感受;"觀"就是起種種的思想。比如說你感覺到身體上有發生變化,你生起

思想,知道它在坐什麼,這就是覺、觀。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心念在想東西;

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捨棄,因為它也是一種煩惱。當他把覺、

觀的心念(尋、伺)舍起後,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為無尋無伺)。這時,

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淨,這叫內靜,與初禪的

覺身寧靜有所不同。

由於二禪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言的

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聖默然定"。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後無眼、耳、身識,唯有意

識。二禪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

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淨,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

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

我們內心一念一念的想,雖然口沒說,但是,是以語言的方式來想東西:印度人

用印度話來想;華人用華語或其他方言來想。初禪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東西;

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像,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他覺得很高興,稱為"喜"。

樂: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他感覺到很快樂。

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後,內心起歡喜。

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禪(定)的人,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 三禪(意識淨妙):安穩,歡喜皆具。

當他繼續修到三禪,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種樂;

初禪是舍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為"離生喜樂";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禪之樂

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由於三禪以上

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

當一個人進入三禪後,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三禪共有五支,即舍、念、智、樂、

一心。

舍:舍掉喜心。

Page 6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59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觀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為"智"。四禪中的修

行者,都能很正確的觀察到這個世間,稱為正知;而我們凡夫是靠過期的回憶來

判斷事情。

樂:因舍離二禪的煩惱而感受快樂。因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世間最樂是三禪樂。

一心:他定在三禪的定境中。

■ 四禪(意識相應):僅捨受,已無喜受。

進入三禪後,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禪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

他要心無牽掛,連快樂都要舍離。如此,他的意念清淨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

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初禪至三禪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進入四

禪後,心如明鏡不動,清淨明朗;心念不動並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

一個境界裏,觀那個境而心不動。在四禪中,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這四種定都還在色界,沒有舍離色身。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禪,他所修學一切事皆

隨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定能發神通,然而在四禪

中修學是最快有成就的。這裏的神通並不是象一些人與鬼神的感應,這是內在自

發的能力,因為心定,所以能夠發通。

四禪共有四支,即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一心。

不苦不樂:內心不是喜,也不是樂。

舍:舍掉三禪的樂。

念清淨:已經沒有妄念,但動起念頭也可以,全由個人做主,稱為念清淨;我們

凡夫的妄念紛飛,它時時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後,我們的心隨境轉,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禪的定境中。

--------------------------------------------------------------------------------------

上述算是對欲界的定到色界的定有了基本的介紹,不曉得各位功友在粗心住、細

心住、欲界定裏是否看到了自發靜功的部份境界?其實這三種定境只是一般定境

不算“禪定”。自發功練的好要達到欲界定並不難,但接下來的未來禪、初禪的

境界,可不能其中幾項吻合就自認為到次第了。比如初禪的鼻、舌二識的消失,

及多重心識狀態的改變都是重點,不能單取其一去自由心證。

Page 6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0

今日暫且寫到這裏,也許日後時機成熟,可以個別再談的深入一點。

18.止觀篇(上)

若自發功進入打坐階段,就如林孝宗老師所言的,會先經歷入靜,再經歷入定的

階段。但如同我們在次第篇所談的,入定就分有八種,其中後五種定還必須有的

“尋伺” 的察覺觀照作用,這些階段身心狀態的轉折究竟如何,在自發功書中我

想是少提了。

今若從禪修典籍來看,除非對佛學有幾年的薰陶,否則面對五花八門典籍也是霧

裏看花;若說功友們將來要能從靜坐提升到→禪坐,或說從入定提升到→觀照的

次第,進而透過觀照使清淨智慧升起,種下將來解脫的基礎;那麼,先去建立“止

觀”的真正意涵,是確有必要的.....。

先前我在網路看到某些練自發功的功友,在爭論何種狀態才是“入定”。其中有

提到“入定”的特徵是在空無的狀態下,感覺時間一下子幾個小時就過去了。其

實這只是入定狀態的一種而己;既不是唯一,也稱不上高層。這是從祖師大德們

專注於禪定修行二千五百多年來,親證所流傳下的法來看的。

在談止觀之前,先要去瞭解何謂止觀?我們可以從各宗派的說法來建立概念。

“止”與“觀”是既可以分開講,也可以合在一起解釋的,因為它同屬於“心”的狀態,除非功友進入靜坐

階段,否則光談這顆“心”如何轉變,一般還是不易體會。

禪坐在巴利原典的解釋就是“靜慮”,“靜”就是“止”,“慮”就是“觀”。

六祖壇經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另外,要談「止觀」就不能忽略了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概念。

天台在“止”的階段稱為淨觀,宗師們認為這只是進入觀的基礎。

● 淨觀→心清淨、妄念不起。(止)

在觀的階段有所謂的「一心三觀」即

● 空觀→就是觀一切皆空,無常。(空)

● 假觀→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 (有)

● 中觀→觀一切法非空亦非有。(非空非有)

這三種觀是融通大乘佛教“空、有”兩宗的勝義。

Page 6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1

就天台宗來說是講「止觀」不講「參禪」的。「參禪」是中國禪宗所發展出的特

色。以“參話頭”“棒喝”等方式讓參禪者先陷入一陣“疑情”,然後藉此“疑

情”跳脫思想上的箝制直入本性。這與「禪坐」相較,是有明顯的不同。在此提

出解釋是為了讓功友們免於混淆了。

在“次第篇”裏,我們以四禪八定來談靜坐在不同階段其身心狀態的變化。

這四禪八定也是可以用止觀來做簡單的次第分別。

● 止→從粗心、細心住到欲界定。這也是練自發功,依書中引導可以練到的境界。

● 觀→從未來禪、初禪、二禪、三禪到四禪。這五種定,才稱之為「禪定」,而

有加入“禪”字的,通常是有用“觀”來起慧的作用。

因此,練自發功由靜入坐,若無起觀照力,那麼也只是靜坐,不能稱為禪坐.......(待

續)。

● 網友留言

1. daniel-1 於 2007-11-06 20:57:20 留言

看過練自發功者有提到'有時失去知覺一陣',有時動作是在靜坐中,有時是躺下來

時,我倒覺得是因氣不夠而至昏沉一陣,氣強時則心較會散亂。能夠止妄念而內

心又清楚者恐怕是少了,是因以前就修習過靜坐的人吧!入空無者就像冷水泡石頭,

開不了悟的。

板主回覆:

的確,真正入定的空寂狀態必須是清明的,這與沉沈有明顯的不同。

這兩種我算都經歷過了。

為了讓“心力”夠強,前面所提的“正念”就是必要的功課。

八正道裏是先“正念”再→“正定”的。

2. daniel-1 於 2007-11-06 22:33:40 留言

最近常在想,氣功修鍊至靜坐時和禪坐體驗還是有所不同。前者感應到天地萬物

氣場,人體氣脈通路,慢慢開天眼氣脈,坐時會內視看到氣脈、中脈、丹球、病

氣、佛菩薩、甚至後來到星際天空(出陰神)、出陽神等。禪坐則視一切是虛妄相,

故所見的相、妄念也越來越少,乃至後來的內心清明。目前我所知兩者過程中所

見現象極為不同,也不知練氣功者,最後是不是會走四禪八定狀況了。師兄的看

法、以為如何!

板主回覆:

明日(11/8)我會針對您的留言,以專題方式來表達我的看法。

Page 6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2

19.止觀篇(下)

承接上篇所述,並不代表“止” 的修習(南傳稱為奢摩他),透過自發功就可以輕

易達到。

接下我用境界上的不同來進一步詮釋“止與觀”。

●止的境界→心已經不會散逸到外境,能很自然地緣著禪修的所緣境(後註),內心

已經沒有昏沉及掉舉(清明狀態),能逐漸去除身體及習氣的過患,“產生安樂及輕

安”。就心的特質來說會先產生心理的輕安,接著是身體的輕安;其後則是身體

的安樂,最後才是心理的安樂。當心理的安樂產生之時且心不散逸,就是所謂的

“止”.....

從上述來看,功友所謂“空寂的定”,不算真正進入“止” 的境界。因就禪定的

立場而言,因對心沒有控制力,或心不夠清明來起觀照的作用。所以對解脫沒有

幫助,也是禪修者要去避免追求的。

接來下談“觀”的境界前,有必要先談談剛在止境界說的“所緣境”。

“所緣境”用通俗的話講叫“所認識的對象”,但這樣講是不夠的。從唯識宗解

釋“所緣境”叫→“相分”,是指八識“所緣”的“境”。從這裏來看觀照力所

緣的境,不只是五識,還擴及到八識。連第六識的分別心,第七識的執著心,都

是所緣的對象。

當心維持在”止”的狀態當中,並正確地“檢視”真如,這就是”觀”。

「寶雲經」上說:“止”是專一的心,而”觀”則是分析勝義的心。

在得到“止”之後,禪修者不再只是將心專一地固定在所緣境(如呼吸、念佛),而

會開始觀察這個所緣境。藉由分析所緣境之力而產生身、心安樂的這種禪定,就

是“觀”(南傳稱為毗婆舍那)。

還記得前面介紹的天台宗「一心三觀」嗎!這三觀(空觀、假觀及中觀)就是用

來分析“所緣境”的法寶。

我就舉南傳佛教的「剎那定」為例,來介紹三觀中的“空觀、假觀”。

南傳佛教認為 只要習“止觀”得力,就能透視現象界剎那剎那,連續不停,即生

即滅,或未生即滅.的色、心法,所以此種境界又稱為「剎那定」。去分析這“色

Page 6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3

心法”的生滅相續不斷,就能體悟到“空與假”的實義。這在天台宗就是所謂的

“空觀”與“假觀”了。

我個人認為南傳及天台止觀皆有其殊勝之處,兩者對止觀的用詞或有不同,實質

上是一致的。南傳的特色在於內觀法門,對身心歷程描述極為細緻明瞭,而天台

宗承襲中國文字精要特質,以義取勝。功友們可以端看自己的特質作選擇。

若功友對南傳「四念處禪觀」想進一步瞭解,可以至下列網址參考。

http://www.chibs.edu.tw/news/guan_hui.htm

在此總結止觀的精神:“止”是一種“專注修”(或稱止住修、專住修),而”

觀”則是一種“分析修”(或稱尋伺修、觀察修)。止觀是一種心力的訓練,其

境界都是要親證的,所以它不同於世俗的技能可以知識化,概念化;文字在此也

只能描述其輪廓,有時連過多的陳述都是多餘的,唯有如法的止觀禪坐才能知其

法味。

20.入定與解脫

“打坐入定”是修行人千古來常用的方法,這在佛教之前就有,在早期的歐洲也

有很多的欉林修道士,以靜坐冥想或專注祈禱而體驗到聖靈充滿(其實是氣機充

滿)。以佛教的記載來看,佛陀年代印度當地的外道修行人(指非佛教徒),就是

以苦行、打坐為開悟解脫的重要方法,也因此常具有神通能力。

但,他們絕大部份都無法單純的從靜坐獲得解脫,也因此當佛陀開始傳法時,很

多的外道長老皈依於佛陀坐下.....

因為能不能解脫的關鍵是在於能否如實的體驗到這世界的虛妄性,及看到本性的

清淨。也唯有如此才能掙脫肉體與八識的糾纏;這必須深沉的對“心”及“外境”

的分析開始。

要能分析這顆心首先要具備“清明覺醒”的心識,再用此狀態去觀察當心緣於外

境時的生滅相,終至看清其不生不滅實相。

要能看清其不生不滅,也不僅只有一顆清明的心就可以達到,而是要有正知見。

佛陀以自身的悟道過程,宣說了四聖諦(苦集滅道)、緣起法提供人們一個能看

清法界虛妄性的可能。

Page 6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4

再用三學(戒、定、慧)及八正道(正知見...正念.正定)提供有意求解脫的修行

人,一個實用無漏的方法。

我的見解是,佛教的確在解脫道上,提供了一個從內到外,從法理到實踐的完整

方法。

雖然為適應眾生根性的不同,發展出各種法門宗派,乃至演變出南北傳之別與法

義上的空、有之諍。只要先建立正知見,面對此種現象的疑惑期並不會停留太久

的,當你找到能與自己相應契入的法門時,那對你而言就是“了義法”了。

或許這讓初接觸佛教的人多少有些迷茫;但平心而論,這是眾生差異相與我執所

造成的;法的本性是如如不動、純淨寂然的。

言至於此,我認為修習自發功到最後會有兩種走向...

1. 是在這肉體與時空所錮禁的身心中打轉。就算入定到出神(大都是陰神)

遊化四方,因未能擢破自性幻化的虛妄性,所以當這所依怙的肉體敗壞(必

然結果),就算習得天人福報,但當業報盡時依然在六道中輪迴。

2. 當練自發功至靜坐階段,開始培養「正知見」及「正念」,以清明的覺察力

取代可能的空寂。然後依循佛陀的法,去觀照身心狀態,這種觀照能力的

培養只要夠強,縱然已下坐,其察覺與分析的能力依舊不斷,此時就可以

稱之為行、住、坐、臥階是禪的境界。當修習至此算正念具足,對世界萬

象的看法與常人會有很大的不同。當行者有能力解脫時,依個人願力的不

同,有的人選擇證阿羅漢進入涅槃,有的人發慈悲心,以願力常住世間渡

化眾生。

上述是我以佛教徒觀點對自發功修習後的認知。

世間法真的太多了,自發功只是其一,能不能究竟解脫才是“飽受苦而以為樂”

的人們應該去在意的。

願修習自發功的行者,最後皆能體悟到正法的可貴。

● 網友留言

1. 隱形人 於 2007-11-08 23:54:14 留言 |

師兄您好

感受你您提供佛法與修行方式.讓我受益良多

也許個人愚頓.覺得上述的法.似乎是與自發功沒有直接關連.因為沒練功的人似乎

Page 6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5

也按此方式修行.不因練功後會有所差別.也不曾見到練自發功者能快速證道昇華

能否請師兄說明它?的差異性.

板主回覆:

你的問題很好,我們可以從修行歷程的不同來談它。

1.佛教徒大都講修性,所以從靜坐入門,但因身體狀態及氣脈的障礙,

所以不易入靜。因此只能靠多年的靜坐才能引動體內氣機打通氣脈,

再進而入靜與入定,在同樣的修行次第,這種方式是慢很多,

當修行階段被延長,面對現代多變且人際複雜的社會。

修行的機緣也許就被中斷了。

此類修行人,若已具正知見,先練自發功,有助於加速進展到入靜與入定階段。

2.練自發功的人,時下無論由老師教或由書中自修習得,通常到入靜入定就難以

再突破,也不曉得接下來要如何修性或證道,這是問題所在。

這也是我之所以提供練自發功者一些與佛教修持方法“接軌”的可能。

這是修持的延續,也算是補自發功書中的不足。

修行悟道在入靜前的身體調養與氣脈調整是可以透過練功來縮短時間(不見得是

自發功)

但之後的→止、觀、還、淨(六妙門後四種)無法速成,只能一步一腳印實修體

證。

至少,佛陀及古聖大德留給我們清楚的修行方法,可避免走錯路造成時間上的浪

費。

這些東西一直來都是我在文章中所強調的重點。

以上供你參考。

2. daniel-1 於 2007-11-09 13:58:54 留言 |

師兄的觀念甚為正確!也提出了自發功後段的方向出來,

其實就像其他宗教的後段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

練氣功在'定'以後能通神,故有神通出來,變化是其過程

,但非究竟,也脫不了六道輪迴。

氣功後段需深切了解'空相'的實意,由信'解'行'證,

到不生不滅的實相才是功夫。

練氣功可快速的通氣脈,快速的讓身體健康,

因此才有足夠的本錢修'心',但最後還是要轉慧來觀,

實踐菩薩道的六波羅蜜法門。

感謝師兄精闢的說明!

Page 6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6

3. 淨心 於 2007-11-12 09:23:54 留言

師兄:

您提到入定與出神時,也提了"陰神",能否解釋何謂陰神?是不好的情況嗎?反之,是

否有"陽神"一詞?其為何呢?煩您指教解惑.謝謝!

21.談出神

有功友想多了解“陰神”的字義,以下我對陰神僅有的瞭解,供各位參考。

“陰神”一詞是從道家學說所談及的。

道家認為人是陰陽合體,在他們的修行次第裏(築基、煉精、煉氣、煉神、煉虛、

合道)在“練神”的階段,若非以純陽真?來煉氣化神,那麼縱然氣感大,覺受強,

大都非真氣,非真氣在道家就把它歸為陰,這也是二分法不好的地方。

道家認為非以真?所練得的“神”稱之為“陰神”,這是有判斷的方法。

祖師們以為純陽真氣的特性是可以以氣“御物”,也就是入定出陽神,離開肉身

後,是可以在路上行走與常人無異,也可以驅使物品移動,這是道家判別陽神的

標準。只要修得陽神則肉體死後,是列入“仙班”;也就是俗稱的神仙。

若是陰神則大都是冥思或夢中使靈出體,有的能遊化四方,或行救渡亡靈之事(西

方有靈修團體在作此事),或能開鬼眼看到鬼眾(很多人把鬼眼當天眼),此種

能力從本有的靈力所開發,性屬陰,因有神力,故稱為陰神。

並非陰神就不好,而是在道家的觀點陰神是屬於“鬼仙”(有福報大神力的鬼眾),

就如一般被祭祀的王爺公一般,都是不究竟的修行,以上皆是從道家觀點來看的。

原始道家對三界的描述與佛家很相似,可見在中國古代也有悟道解脫的賢者(如

老子)。就我個人觀點道家法統趨向同門傳承,或有宗派斷層的可能;經過不同

年代文化價值觀的融合,裏面難免夾雜民俗信仰。在教典流傳上因以中國為主,

拾遺的部份不易從它處的版本交叉比對,這方面佛教典籍早期即流傳各國算是幸

運多了。

我根據道家的文獻來判斷,自發功所練得的“氣與神”應不符合道家所言的陽神,

依此標準現代人練氣功真能練到出陽神的我看也極少。但陽神陰神也只是名相上

的分別,若從佛家五十陰魔來看,裏面的神通萬變可包含了陽神與陰神所能之事;

但如經中所說只是暫得如是,不可作成聖之想,以免墮邪道。

Page 6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7

另外從佛教典故中來看,無論是阿含經或高僧傳,關於顯現陽神能力的記載很多,

因此我確信佛教的原始修持方法裏,在修行歷程裏也有修陽神的階段,只不過佛

教不強調這些,也不以此為目的,在名詞解釋上也與道家有所差別。

我不清楚是否有練自發功而開發出陽神的記載,個人認為在練到自發功到入定階

段與佛教修持方法作接軌是好的,改以清醒的心來向內、外觀照,應可以超越開

鬼眼出陰神的通俗境界。當然若不當出神為目的或必然過程,也就沒有超不超越

的問題。

道家修練以“還虛、合道”為目的,佛家以“解脫、涅槃”為目的,出陽神也好,

出陰神也好,我認為只是過程不是目的,甚至連次第都稱不上。也曾有網友誤把

楞嚴經所述的五十陰魔當修行次第了,故也在此提出說明;五十陰魔原義為五十

蘊魔,是五蘊在修練過程出現的魔障,每個人累世因果不同所遇的障礙也不同,

就算從未經歷五十陰魔也是可以悟道解脫的。

言至於此,若以慧解脫(修性)為目的,就算從未經歷出陰神、陽神階段也是能

直通目的,因為出神不是佛家的目的,只是過程的偶而產物罷了。

這部份我的理解不多,僅拋此議題供功友們討論。

22.正願離偏

這陣子又多瀏覽了些自發功部落格的文章,正面與反面的討論文章皆看,我發現

的確有些人練自發功而有了思想上的“出偏”,這“出偏”不是走火,而是在思

想上開始偏向於神秘主義與靈異能力;行為明顯的異於常人而不自知。

其實修行路若正確且臻於善境,則呈現於外的身、口、意只會讓人覺得更加舒服,

不止妄想少,處事能如理作意,人際關係也會更加和諧;不會處處表現出特異或

與眾不同,到處談玄說秘,甚至影響到了家庭或工作。若有上述情況,我認為已

慢慢趨向於偏門了,練功者應隨時去檢視自我練功歷程是否有此趨勢...。

這促使我有些想法。

若有些人已練自發功一陣子,過程遇到種種考驗,或靜坐時各種妄念、邪念接踵

而來;若說要「正聞薰習」似乎緩不濟急,要累積「智慧福德資糧」也非可速成。

那麼,當下是否還有其它善巧的方法,可以讓練自發功者避免出偏?

Page 6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8

除了先前談到的「正知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要點,就是「發正願」。這不是

當純的「發願」而是要「發正願」。

發願不是發誓。就佛教觀點來看,發善願是有功德的。所謂「有願就有力」,願

力對修行人的影響極大,這也是我練自發功進入打坐以來,每次坐中必做的功課。

那麼該如何發正願且受益呢?

我的見解是要與“修行目的”及“正知見”結合。

修行目的不外乎要斷煩惱得清淨心,進而自利利他。

而正知見則是建立在遠離貪、瞋、癡與各種邪見的基礎上。

這是一個標準,依此標準每個人都可以去好好思構要發的願是什麼!

只要願力夠,你練功的走向及狀態都會趨向以願力為目標而發展。

在這裏,憑藉著願力就可以破邪扶正,讓修行路上趨於“正走向”。

若不知如何去發願,那麼佛教的“四弘誓願”是可以推薦給各位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至於我早晚兩次打坐所發的願則是我自己構思的,長期以來可以感受到,生活間

各種巧妙的因緣聚集,都是與願力相呼應的。修行生活也因此更加順遂。

在此也提供出來給功友們參考參考!我的發願文如下~

「願智慧圓滿,隨機應化,宣揚佛法」

「願功德具足,廣結善緣,行菩薩道」

「願勇猛精進,淨諸惡業,速證菩堤」

發願的時間點,我總會選在經過寧靜狀態之後,而妄念似要起來之時。

發願重在純淨及信願力而非儀軌。

我承認自己是揉合了佛教的修行於自發功中,至少這過程是平順而受益的。

與一些功友相較來說,我少了很多屬於心或靈的障礙,這些障礙在某些功友甚至

被當成是善境而自鳴得意。

自發功這殊勝功法的隱憂在於缺了前期建立「正知見」的觀念,過程少了「願力」

的扶正加持,後段遺漏了「止觀修慧」的解脫門。這自發功應該可以發展的更好,

若流通的書藉有這一塊那該有多好。

● 網友留言

1. vincent 於 2007-11-15 12:54:05 留言 |

Page 7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69

借用一首詩謁,與您分享佛法的心情,

也謝謝您對接引佛法初機的有緣人付出許多心力,感受到您的慈悲.

明.浮峰普恩

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誇;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板主回覆:

感恩您提供此謁

此意境足供有心人參考!

2. Dawn 於 2007-11-16 21:11:27 留言 |

獲益良多~

期待後續分享^^

感恩~~

3. ahqing 於 2008-03-09 02:33:14 留言

昨天才發現這個 blog.感謝您的發心與慈悲。

板主回覆:

歡迎 ahqing 有空常來逛。

並分享您的體驗。

23.澄清湖 961118

日前受澄清湖練功人的邀請,今天起個大早到澄清湖「傳習齋」前看功友們練功,

順便與常來本站瀏覽的網友們交換一些個人對自發功的淺見。本篇是與功友們交

換心得後的一些看法,算是把它整理起來,也許對部份練功人有所幫助。

很高興看到功友們能藉由團體練功的交互影響達到精進的目的。

「自發功功法」本身可談的不多,但是不同背景的人及人格習氣與價值觀的差異

性,這練功歷程思想的走向轉變,可談的部份就多了.....

沒有人可以果斷的去論述自發功應“止”於何處才是“善境”,縱然練了五年十

年亦復如是。這不代表我們沒有依循的標準。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若原該躍進的,

卻尚停滯在所謂中間過程的覺受及靈通階段,久未平息,那麼這該過而未過的心

識關卡,雖是正常歷程,是否還能稱之為“善境”?

因為每個人練功目的不同,所以就不能制定統一的判別標準。應從「練功目的」

去探討才有客觀標準。

Page 7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0

今若有人練自發功是為了強身治病,那麼當自己的身體變好了!接下來…進展到

了開天語、靈通或為人治病的階段時,該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呢?

這是大多數人無法逃避的問題。看得出來大部份功友會調整練功目的,從強身轉

向修行求解脫,或開啟了為人治病的念頭;多元走向是自發功這種放逸式功法,

在缺少如傳統宗門的觀念引導下,可能的成就與風險。

在我自己的練功歷程裏,約二個月開始打坐入靜,就連接受我推薦而自行練自發

功的親友,也大都三個月內入靜;也因此在先前我的文章中認為大部份的人應該

可以在半年內轉向靜坐。這些人的特質是“獨自練功”或則說從未參與“團體練

功”,這是很值得去深究的命題。

初期參與團體練功因有資深的功友指導,加上功友們互相提攜,會有安全感及加

強練功信心,這是優點;但也不能不去看其缺點。氣功不是單純的運動,因為對

身、心、靈皆有影響,所以在練功的不同歷程會因練功者的根機不同而產生“觀

念”認知的問題。這部份恐怕不易從書中獲得解決,因為書是針對大眾不是針對

個人而寫的。也因此從古至今各派氣功(包含類自發功法)重視個別指導,這指

導內容的重點不是方法,而是觀念。觀念為何重要?因為氣功會影響身、心、靈,

而“觀念”會帶著您的“心”與“靈”走向一個全然不同,甚至不是您當初練功

目的的方向。

那麼從古至今最被師父用來引導弟子觀念的方法是什麼?

依我的所知,無論動功(氣功)還是靜功(禪坐),師父指導弟子在關卡上最常說

的話是:「這是階段現象,所以請不要去追隨那種感覺或境界!無論是善或惡」

自發功的「鬆、靜、自然」是進入氣功態的心法,而我認為還要加入「不去追隨

動靜的覺受」是避免觀念出偏的心法。這可以讓“自然無為”不會變成“放逸有

為”的心識交互影響框架中。

練自發功只要察覺有動作即可,不要去追隨這種感覺。我經歷過此種階段,所以

我知道這檔事不是像字意般容易去克服。不去追隨自發動作,而是去察覺最原始

純然的自發動作。就好像是去察覺及觀照你的妄念而不要追隨妄念一般,這是要

經過訓練的。此種能力我認為是能跨越練功障礙,儘快進入善境的主因。

千古來祖師大德遺留下很多的殊勝的功法,功法的殊勝不在於體驗氣感的快或慢!

而在於能否正確的引導練功者安全的抵達練功目的。若方向錯了,可能會自迷於

錯誤情境而無法察覺,那麼速度就變的沒有意義了。

Page 7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1

我會建議練功者,多去省思自己的練功目的是什麼?是強身還是要走向解脫的修

行!目標要清楚。若目標是修行,那麼你認為真正的修行應該是呈現什麼樣的面

貌才是善境?祖師大德們他們的風範是如何!

多去省思,別去“追隨”練功過程產生於身、心、靈的覺受百態。那麼這樣的自

發功才會是真正的殊勝功法。

● 網友留言

1. 隱形人 於 2007-11-19 07:18:08 留言 |

禪宗並不談生命意義.他們只懂活在當下.體會呼吸.活著.並不一定要做什麼.唯一要

的是超脫頭腦的局限跟虛妄.而不去談不一定存在目的.因此有些練功者可能沒有

觀念性

問題.全然的活在當下

板主回覆:

禪宗發展至今已多樣化,除南傳北傳各迴異不同外,

連中國的天台禪、祖師禪與野狐禪都有明顯的不同。

跳脫世俗思想框架是共同的,目的也都是要開悟解脫的,

在傳法上不去強調目的而要察覺當下,

是為了避免目的淪為欲求反而礙了修行。

修自發功並非全然的無為,因為它一點也不空寂,既是如此...

主觀的意識或五蘊的造作都是潛伏的,且有所作用。

只是“外顯”或已“內化”的差別相罷了。

2. daniel-1 於 2007-11-19 12:35:26 留言 |

我今年初也去了澄清湖傳習齋,體驗一下那兒的氣場,

也和其中一位功友聊了一下。自發功者很容易和練功者的觀念、心態

相應,因為是自發的關係。其實身、心的許多動作是要滿足內心

所要的,有時是一個目的,有時是個短暫的念頭。有些人停留在一個

動作或層次許久而不進步,當然有許多其他身體因素。但主要的是

練功者整個的觀念和最後的目的地。發現有些不足的知見,或和主流

練功的現象不同,現在就要學習、改進,您會發現下次自發功就會

相應出來。共勉之!

板主回覆:

Page 7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2

人的心識是極微細的,

在佛教的“五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裏

單單“心所法”就有五十一種,可見人的心識是複雜的。

當外境從六觸而入後的→作意→受→想→思(五遍行)。

再從思而行,這使得內因緣與外因緣產生交感的循環。

自發功除了氣機帶動外,心識的影響其實一直沒斷過。

以清明之力去覺照當下的身心,是可以發展出能對心分析的“心力”

進入靜坐期,清明的覺照一樣可處於氣功態,一點也不受影響。

用正知見與正念能平順的引導進入定與止觀的世界,進而得解脫慧。

對練功後段的體驗,愈是修證我愈是有如上的見解。僅供大家參考。

3.mshow 於 2007-11-19 22:34:16 留言 |

好一個自然無為和放逸有為,行者於練習自發功時需覺察之,若錯用心則差之毫

釐失之

千里。

板主回覆:

自然與放逸大概只能個自體會無法言傳,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 vincent 於 2007-11-19 22:48:33 留言 |

林教授的書裡,是不是有幾句話是所謂自發功心法的? 印象中內容好像是下面幾句,

功本自發,源氣與靈,心靜體鬆,氣強靈明.

身隨氣動,依氣而行,脈通穴開,病癒毒清;

隨順自然,入靜入定,心息靈動,開悟見性.

心法總共 48個字,前面 44個字,在為最後 4個字相應的那一天作預備,等最後 4個字

相應後,得重修前面的 44 個字,屆時除了自己任運重修外,得順便引導有因緣者一起

修習,幾個循環後,得自己決定要不要回去(選不回去者=不取涅盤,留惑眾生).

每位修習自發功者在循環裡位置不一樣,故能彼此因應而不互諍,蠻難的.

感恩版主慈悲分享與引導~

板主回覆:

如是!如是!

5. 慧飛 於 2007-12-08 11:30:12 留言 |

您好:

Page 7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3

雖說自發功很好,但我很少介紹他人練自發功,

只因為,我一開始練自發功時,就發覺到,

身體的動在於氣的帶動而強身,

雖說"鬆,靜,自然",但一開始的階段,心識也會起,

願不願意面對浮現出的心理現象,是要有勇氣的

真如你所言的, 多省思

個人覺得身體的氣的不通,多少有些來自個人的情緒反應所殘留的

自發功可練體也練心.

但我們是否已具足夠的智慧與勇氣,去面對深層的自己.而不會著迷於"異相"呢?

板主回覆:

自發功有其殊勝之處。惟坊間流傳的自發功在“教法的發展”上

過於著重功法及歷程現象的描述,而忽略了重要的“心法”,

以一套全然完整的功法來說,歷代大師的作法是先傳初級心法,

再傳功法,再傳高級心法。

我從佛教的修行門而入自發功,的確有明顯查察其不足之處,就連近代

佛學大師“印順導師”早期他也練過靈子術(自發功法之一),

在導師書中也認為該功法有它強身的好處,也有心意識上的隱憂;因此他老人家

以「美麗而險惡的歧途」為該篇文章命題。

自發功的初級心法是「正知見」的建立,這正知見不全然要應佛教的規格來看

可以建立一套給練自發功者的正知見。

中期對自發功功法描述的內容部份,若學員是從書中獲得相關知識,

那麼裏面有些內容,若站在古仙人道的立場確有作“補充說明”的必要,

以免陷入邪見,這邪見會影響到高級功法的心識發展走向。

自發功後期體驗到入靜與入定之後呢?最可貴的“正念”與“觀照”

事關解脫智慧的開發,何其珍貴!行者應把握此階段的提升機會。

此期又最容易受心魔影響,這影響一般人是不易察覺的,而是日子一久,

身旁的人開始覺得有點怪,才會去反思自己的言行。

介紹並推動一個完整的自發功前、中、期心法是本站成立的主要目的。

6.隱形人 於 2007-12-19 00:28:44 留言 |

Page 7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4

師兄:

漸漸的體會到{自然無為}與(放逸有為}的差別.若不仔細觀察是不易區隔

7. 思考的人 於 2007-12-27 12:47:04 留言 |

完全同意版主看法

我也曾經有心魔的產生

因為自發功帶我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

會開始懷疑自己甚至膨脹自己

到最後反省自我

才知萬物為心造

板主回覆:

感謝的留言~

心識可探討的領域很廣,比如唯識學的所謂

「由心所造」「即心所現」「因心所生」「映心所顯」「隨心所變」

等五種唯識,其概念皆有所不同之處。就算無法真的瞭解心識作用。

其實只要了解上述五種唯識的共通點是“虛妄”即可。

若真能堅信這是“虛妄”的,那就不會有所謂的迷惑→造業→受報了。

8. 麥當勞 於 2008-07-10 17:10:09 留言

客棧好,旅客也都很有水準!

24.觀呼吸(上)

在談「觀呼吸」之前,我想有必要針對“有為”與“無為”做一點個人看法的說

明。以免先入為主對「觀呼吸」這種殊勝的修行方法產生了疑慮。

“無為”一詞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含意。以道家的“無為”如莊子第十一

在宥篇言:「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或言「無為而治」

此處的無為應指向於「非人作意之所為」。此處的“作意”是指第六識的分別意

與第七識的執著意。因為不作意所以無外來的雜染,因此會契入神性訴之於直覺;

但這無外來的雜染,不代表沒有內來的雜染....

今以佛教觀點來看,如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為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這裏的“有為法”泛指世間的一切法;當然也包含了自發功、

及觀呼吸等方法。這是從涅槃者的寂靜境界來看的。

Page 7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5

自發功裏引動氣機的關鍵在「鬆、靜、自然」,而書中所言的“無為”實在是用

進一步修飾“自然”一詞之用,而非一種解脫境界的無為。這種“自然”其實是

帶有下意識的作用。

舉例來說,有些人因為隔天要去玩須要比平常早一點起床,於是調好鬧鐘,但隔

天一早,在鬧鐘響之前的一分鐘卻自動起床了,這起床時間不是平日習慣,但卻

準時清醒了。再舉一例,當人走在每天必走的路,雖腦子想著其它事,路上所經

過的人事物其實都沒有特別去留意,但該閃的、該停的、該轉的,對於可能產生

危險的事,只要一接近,下意識的也都能立即反應,而避開了危險。這些例子都

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也都離不開下意識的作用。

「自發功」的“自然”也是如此,所以能在旋轉時保有平衡,遇有危險能自然避

開。

上述的舖陳,目的在於先瞭解自發功的“自然”,才有進一步超越“自然”所不

足的可能。這“自然”的缺陷在於受“下意識”影響很深,或說是受“阿賴耶識”

的影響。對於非佛教徒來說,也可以稱為“深層意識”。如同在鬧鐘響前清醒一

般。

第八識就像是累世來的意識種子倉庫,且種子間會相互熏習,它下意識的影響了

我們的身、口、意。依唯識觀點來看,修行目的就是要淨化這些種子,使之能「轉

識為智」,終能掙脫意識的糾纏而得解脫。

這樣問題就來了,自發功的“自然”是有第八識的“作意”,這第八識的作意是

作用在“心與靈”上;也因此,當練自發功從“修身”的動功,進入以“修心靈”

為主的靜功時,也是雜染的第八識發揮作用的時候。此種現象不是只有自發功才

有,幾乎所有靜功(含禪坐)都會經歷到這種關卡。

當人一入靜,無論是處於氣功態還是入定態,那種定力會把第八識的心靈垃圾激

活起來。被定力激發出來的心識活動會轉成妄念或種種覺受與異象,四處流竄…。

在此時,若無累世善因緣的護持,那種雜染的下意識可能把正在修行的心與靈帶

向負方向。它是無聲無息且自然而然的影響,這現象在已證果的祖師大德眼中,

算是一清二楚的了;所以把對治的方法記述在經典上,方法很多,其中我認為最

殊勝的對治法門是“觀呼吸”。

“觀呼吸”不違背“自然”,練過自發功的人甚至只要一“觀呼吸”就能進入氣

功態;不須閉眼且能保持清醒,最重要的是能同時收攝身心靈,把下意識妄念的

影響降到最低。因為有了“下意識”的不可靠性,所以在高層的功法裏,要避免

陷入由“識田”所織造的虛幻意識假我中。

Page 7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6

下一篇我們再來談“觀呼吸”的方法。

25.觀呼吸(下)

“觀呼吸”是內觀禪修的方法,又稱為「安那般那」或「安般念」,安那是“入息”,

般那是“出息”;所以也稱為「出入息觀」。

這入息與出息都有一個“息”字,這“息”字是個關鍵。我們人吐氣完在吸氣前,

氣會有“止息”的空檔;或在吸完氣吐氣前,也會有氣處於止息狀態的交換空檔,

這都是“息”一種氣與心靈上的止息。練習觀呼吸不用特意的要求氣長或氣短,

而是去“知道”此時的氣是長或短,簡言之“觀呼吸”就是對呼吸的一種“覺察”

能力,這能力是定的基礎.....

「觀呼吸」其實就是之前「正念篇」的一種練習方式。

「正念篇」是介紹其概念,本篇是介紹提攝正念最好用的方法「觀呼吸」。

「觀呼吸」本身有分粗的方法與細的方法,“數息”是用來對治散亂心的粗方法,

對於從練自發功而自然進入靜功的朋友,我認為這部份是可以跳過了。細的方法

是經鬆的,無壓力的把專注力投注在“出、入、息”三種階段,並去觀察它,而

非控制它(氣);而當然“息”亦不是憋氣。這可用來對治妄念。

只要觀呼吸得力,當妄念起來時,你會知道你目前產生了妄念,這種妄念產生時

能在最短的時間查察到,這就叫“覺”。這也是走向正覺的一種基礎能力。這種

“覺力”將來可以跳脫出來,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觀照分析自己的情緒、慾望或五

蘊覺受,它細緻到可以把受、作意、想與識等分別透析,這種心識的反應在一般

人來說,是一氣呵成的,但實際上是不同心識的依存與快速生滅下的產物。當覺

知的能力強到可以看到分段生滅的心識現象時,也就奠下進入“剎那定”的基

石。

練自發功到靜坐階段,本身還是有分層次上的不同,通常用呼吸的細緻度及每分

鐘次數可以來自我評斷。

1.呼吸細緻到每分鐘 3-4 次可算具有入定的條件,在林教授書中則認為這算是種

「胎息」了。

2.這每分鐘四次的出、入、息中,呼吸的出與入時間比“息”的時間還短時,也

就是說“止息”的時間比吸氣與吐氣的時間長時,那麼,此種境界又比第1項的

層次高。

Page 7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7

3.上述1或2的狀態不止出現在靜坐之時,而是在日常坐息中只要未勞動或與人

對話時,藉由“觀呼吸”就能進入此種呼吸狀態,不必然要在入坐時才能體驗,

那麼此種境界算是善境了。

這三種呼吸上的階段觀察是我自身的練功體驗,此種分法我自行把它分出來的,

只是為了方便去判別。基本上第3種境界是我把“觀呼吸”應用在自發功法時,

才體驗出來的,而這種觀呼吸的練習也奠下了日後用來“止觀”的“覺察”能力

基礎。

總之「正念」與「觀呼吸」在自發功的應用上,不僅可以降低練功時被“下意識”

影響的可能,也可立下清明覺照的基石,這種能力我認為是把“善法”的自發功

提升到“解脫法”境界的一種可能性。

● 網友留言

1. 慧飛留言

您好:

"只要觀呼吸得力,當妄念起來時,你會知道你目前產生了妄念,這種妄念產生時

能在最短的時間查察到,這就叫“覺”。這也是走向正覺的一種基礎能力。這種

“覺力”將來可以跳脫出來,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觀照分析自己的情緒、慾望或五

蘊覺受,它細緻到可以把受、作意、想與識等分別透析,這種心識的反應在一般

人來說,是一氣呵成的,但實際上是不同心識的依存與快速生滅下的產物。當覺

知的能力強到可以看到分段生滅的心識現象時,也就奠下進入“剎那定”的基石。

請問, 當在察覺到妄念時, 是繼續觀呼吸,還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呢?還是這是

層次上的不同?

因為不想每次被妄念干擾, 有時就會去分析這情緒的來源處, 但同時,心收攝不夠,

也容易分散.

再者, 請教, 數息是否一定要呼與吸是要等長的?

因為,我常是吸短呼長,若是特意等長,不到一下下就會亂了吸呼

謝謝!

板主回覆:

慧飛您好~

當您查覺妄念的存在,其實當下已是初步的“覺醒”此時此刻即是第三者,

只不過一般人在此狀態持續不久,隨即陷入對妄念的追隨,而演變出全套

Page 7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8

的劇情,或起了妄念上的跳躍。

觀呼吸不是目的,目的是“覺知能力”,當您能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照自己

的情緒,那麼代表你的專注還是未失去,此時能覺知的專注力才的目的,

它並沒有跑掉,因為它在觀照念頭。至於觀呼吸,它只是工具,目的既已

達到,工具是否跑掉已不重要。

數息目的在於利用“數”來攝心,以對治散亂心。所以目的也不在於呼吸的長或

短。

數息在南傳叫是「念安般」如“增阿含經”曰:「

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所謂安般

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

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身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

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

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

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

由此可能數息首要在於對呼吸的察覺,對呼吸的長、短、冷、溫了了分別。

裏面沒有一個叫“控制”,全然是覺知。這是藉由對呼吸的覺知,

體現到對全身的覺知。

這也是正念的基礎。

早期我也遵照一些坊間的教法,故意讓呼吸變的細長,但沒啥效果。

反倒是遵照佛陀的教法才體驗到覺醒的力量。

看來坊間不少修行人對經典見解有些相異處。

2. mou fan 於 2008-01-05 22:02:50 留言 |

師兄您好:

重新再檢視您的'觀呼吸'文章,讓小弟受益不少

小弟現在練功如處於靜坐階段時

會先'刻意的觀察'全身的感覺';首先,身體各部份會慢慢的放鬆

慢慢的身體會進入一種'全然不動'的一種狀態

此狀態下雖然妄念還是會升起

但已經比先前很容易被妄念帶走的狀況好很多

Page 8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79

此狀況雖然比先前好些

但距離'制心一處'的境界還很遙遠

這裏略有體會到師兄所說的

鬆 靜 自然 是人為,非無為的概念

甚至於先前師兄所指導的'止'也還談不上(畢竟妄念還是會浮現出來)

請教師兄

這種'刻意的觀察'和'止觀'的'觀'的差異;能否說明一下

另外所謂的'照' 是何義;和'觀'有何不同

近期所閱讀的'瑜伽師地論'有碰到一些文言文上的不了解

跟據師兄所知

是否有類似讀書會的組織;或是善知識可請教

這裏先多謝師兄指點

板主回覆:

能知道妄念升起就是覺知能力的作用,這是可慢慢培養出出來的。

至於“止”與“觀”,可談的極多,根本上要從“心、心所、色”

的種種開始了解起,這方面我會介紹先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三藏經典中,「論」的部份都是後人針對佛陀多年所說的法重新整理

並加以論述與註解的。通常帶有著述者個人在修行上的體驗,因此在

汲取“法”的比重上,“經”的理解是要重於“論”的。

止觀可談的極多,容我偷個懶,引述「成佛之道」一書的內文來簡略的回答。

------------------------------------------------------

說到定慧的修習,就是止觀的修習。什麼是止,是觀?什麼是定,是慧?慧是以

『簡擇為性』的。梵語毘缽舍那,譯義為觀,經說觀是:『正思擇,最極思擇,周

遍尋思,周遍伺察』。所以,慧是以觀察抉擇為特性的。有人以為明了就是觀慧,

這是不合經義的。梵語奢摩他,譯義為止,經說止是『心一境性』;『內心相續』。

定是『平等持心』的意思。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動的。止與觀不同,若「修

習止觀」,就「應」該「先修止」。這不是說:把定修好了,再來修習觀慧。事實

上,止與觀有互相助成的作用。在沒有修止成就以前,也是有散心觀察慧的。那

怎麼說先修止呢?在止與觀的修習過程中,一定先修「止成」就;止成就了,然

後才能修「觀」「成」就。如定心不成就,那觀慧也是不會成就的。依這個意思,

所以說先修止。經中說到止觀,定慧,禪慧,也總是先定而後慧的。這是修習的

必然「次第」,不管你橫說豎說,頭頭是道,如真的修習止觀,那「法」定有「如

是」次第的。這樣,現在就先說止,就是禪度的修習......

----------------------------------------------------

更多內容可以查看下列網址的,中頁有介紹止與觀。

Page 8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0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13.html

補充回覆 mou fan~

“學佛”依個人條件通常可以成“自學”與“共修”。共修是進步最快的,

但要要找到與自己根器相應的道場才行。以我自己來說也是好幾年才找到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這種能與我相應的共修組織,若你也在高雄

那麼你可以來試聽看看。

至於自學,一定要按步就班,從佛學基礎概論

開始,逐一“深入”瞭解佛學名詞,如何謂四聖諦、十二緣起、十法界、

五蘊、六根塵、八正道、蘊處、業處、五遍心、因果論、業力....

如何解讀“無我”、緣起觀、戒律的認識....這些都不能跳過,

若跳過這些,只選讀論著,那麼不止可能誤解經論,也不可能對佛法有

正確且全面的理解。誤解經典只能得到邪命,沒有慧命。

我也有參加印順文教基金會的網路讀書會,課程較進階,要繳作業,

申論題目也很活。至於是否有其它的讀書會,建議你搜尋一下。

4. 阿山 於 2008-12-23 21:13:43 留言

師兄您好:

請問在自發功靜坐中觀呼吸

可是在靜坐中手還是會動來動去比來比去

這時是要繼續觀呼吸

還是觀照手的動作

謝謝

板主回覆:

先去省思,若您不是專注於呼吸,而靜坐時您的手在動,此時你的心念會在哪裏?

專注本身也是種念頭,只不過它是把念頭集中於一處,佛法上稱為「制心一處」。

人很難處於「無想」狀態,除非練到二無想定(無想定、滅受想定);

想想,自發功友只要氣機一引動,不也能為人調氣,或注意到外在環境的一切!

氣功態不是入靜態也不是入定態,妄念還是會有的,與其任由心念恍動,不如制

心一處。

在古代,眾多自發型氣功,也是以專注進入氣功態的,因此專注無礙於氣功態,

這是可以確定的事。

Page 8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1

所以當你靜坐時有動作,有二種方式可以選擇:

一、你若心無雜念,可任有動作帶領,但不要觀照您的動作(易成習性)。

二、你若動作時會雜帶其它念頭,那麼就老實的用觀呼吸來攝心。這對日後的靜

功進階有所幫助。

以上供您參考!

26.明師正辨

自發功是眾多功法的來源,或說它是基本功也不為過。因為自發功練到最後的走

向,可能會用來結合其它修持方法,以達到更圓滿的境界;或達成某些目的(如

名聞利養)。

無論選擇何種修持方法,再怎麼純淨的“法”只要經過“人”這一關,難免會有

偏差的可能。

也因此在修行路上佛陀再三的告戒弟子要「依法不依人」,

也要弟子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來檢驗是否為正法;

佛也說祂涅槃後要弟子「以戒為師」,而不去立下法位繼承人。

這是佛陀預見到正法可能被邪師所利用,而訂下的檢驗標準....

我們把時空拉回現代。這種方法與精神也可以用來分辨善知識與破邪見之用。

現今邪師外道,藉由資訊流通的方便,影響力與古代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有的名門宗派、宗教、氣功都存在有人與邪見的問題,這不必然全是以佛教觀

點來看。

在分辨什麼是“邪”之前,我們可以先來談談什麼樣的修行人才是“正”。

我們常說,修行要“解行合一”。「解」是指對正法的理解,「行」是指表現出來

的言行。因此從“解”與“行”著手,大體上就可以對修行這一回事有了基本的

評論依據。

話說回來,不同的團體修行目的不同,有的修人天善法,有的修解脫法,有的修

一乘法。因此也要先去瞭解該修行宗派的根本要旨為何?才能藉以審視。

今就以我所理解的佛法來說明此事,其它修行團體,亦可延伸應用不致偏頗太多。

要審視修行人的“解”與“行”就必須從修行的“目的”來看“結果”並審視其

“過程”;如此才有一貫性與全面性。

Page 8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2

身為學佛者要先知道學佛的目的不外乎「去除貪、瞋、癡」以期能「自淨其意」

終能「究竟解脫」與「利益眾生」這是“目的”,至於修習過程,我們引用佛陀

的教導,分述如下~

■依法不依人:因為正法已傳,根本教義皆記載於經典中。明師為善導眾生必定

要深入經藏才能慧解佛陀本懷,因此明師不應以一經一論而自滿,若真能貫通三

藏經典,對法必有見解上的包容度,不會隨意批評其它宗門。反之要分辨是否為

邪見,可以從經典所載的法來輕易的判別。對於法的契重要遠高於對人的崇拜,

無論某師有多大的排場,多高的知名度,所言之事亦不應全盤信服,人非聖賢,

難免有口誤或累世習氣造作的問題。所以世人應以經典為法的主要來源。

■以戒為師:戒律為功德之母。人總喜好追問行者“師承何人?”如上文所述,

法典已存,是故依止於正法即依止於“佛、法、僧”,若真要問我師承於誰?我

總會說師承於佛陀世尊。“戒”是三藏經典(經、律、論)中的律藏,它是修行

的準繩。雖然戒律的制定有一部份是基於佛陀時代的權宜施設,但戒律是要從精

神面來看待才更有價值。在古代,凡有礙於修行或障礙他人的行為,就會去制定

戒律,這是從生活上的自律進而達到收攝心性的善巧方便。

我們常說的五戒(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竊盜、不飲酒)這是根本戒。若

有修行人能言善道,善解經典,但卻經常的犯根本戒,那麼縱然他說的再有道理

也不值得敬仰。因為佛教不是只用來講的,最重要是用來實踐。

■三法印:常有邪師為達成某些目的或根本對佛理理解不深,而妄解經典,把信

眾陷於邪見中。要驗檢佛法的純正性,必須先了解何謂三法印。在此我藉用佛光

教科書中對三法印的解釋如下..

1、諸行無常: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

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說「無常」。

無常有「念念無常」與「一期無常」兩種。佛法中的無常,並非「斷滅」,而是「變

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的,這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

諸行無常所以是三法印之一,是因為它對人生有積極的激勵意義。《大般涅槃經》

中說:「一切諸行悉無常,恩愛必歸別離。」體念無常,能激發廣大菩提心,完成

自己,也救護一切眾生。當初佛陀捨棄世間榮華,出家修道,是有感於人生的無

常;成道之後,也以苦、空、無常的人生真相來開導眾生。因此,原始佛教教團

的成立,可以說是源於佛陀對諸行無常的體悟。

2、諸法無我: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的,不變的「我」的實體,一切法都

是依因緣而生,彼此相互依存,並無「我」的恆常不變的實體與自我主宰的功能,

Page 8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3

所以說「無我」。

無我有「人無我」、「法無我」二種。因為一切法「無我」,所以「無自性」,無自

性即「緣起性空」,無我係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所以要正確的了解佛法,必須徹

知諸法無我。

3、涅槃寂靜:這是滅除貪、瞋、癡、慢、疑等諸煩惱,達到身心俱寂的一種解

脫境界。「涅槃」就是四聖諦中的「滅諦」。「寂靜」是遠離煩惱,斷絕苦患,也是

涅槃的異名。

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成道之初曾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顯現。」眾生從無始

以來,因為「我執」之故,起「惑」造「業」,因「業」受「報」,於是流轉生死;

「我執」若除,則惑、業不起,當下即能證得涅槃實相。佛陀宣說三法印,就是

為了破除眾生的我執,以引導眾生出離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樂,所以《法華經》

說:「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面對種種邪說,我們可以輕易的用三法印來檢驗是否如法。

舉例來說,若有人強調修得天人合一,便說是得道,那麼從諸法無我來看是非佛

法。

若有人說有永生不變的靈魂,那麼違背諸行無常的法印,也是非佛法。

若有人強調修了某法可以發財或得權勢,那麼違背了寂靜法印,這也不是佛法。

從上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再確定一些事。有人自稱上師為人授記為菩薩是假(除

佛外無人能授記),有人說捐多少錢就可以除業障是假(修福有,但經典說業力不

滅),有人在大眾展現神通力且自稱開悟者是假(這是犯重戒,神通只能基於傳法

私下展示),有人放任弟子到處批評各大法師並自稱已解如來真意是假(我見、法

執未破且瞋心未降)。

落筆至此,有種寫不完的感覺,須知真正如法的修行人,必是貪、瞋、癡比常人

少,所以生活儉樸,不會以置產為樂,也不喜於名聞利養。在對佛法的「信解」

至少有上述的正知見,在「行為」上也必能與佛法如理相應,而非說一套做一套。

這未法時期,我看邪師邪見是多於明師正見,練氣功者到最後大都開始走向“修

性”,難免會面臨邪見的考驗,僅以此供網友參考。

27.入魔篇

Page 8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4

緣於先前有功友談及“魔事”,促使我也想談一談我所知道的“魔”。

無論走入何種修行門,既要修行就不能避談魔事。以免過程中魔境現前時,誤認

為善境而墮邪道損其慧命。“魔”的可怕在於人們不易去認得它,因此先學會認

識“魔”是必要的;如同去認得哪些食物是有毒的,就能減少誤食的可能。

佛教談及魔事,通常會引用《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所列舉的四魔,即....

(一)陰魔:又稱「五蘊魔」,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能生起種種苦惱,為

奪命的因緣,故稱為五蘊魔,亦稱蘊魔、五眾魔(玄奘譯本)、陰界入魔。在楞嚴經

則例舉五十種陰魔所召感的現象。

(二)煩惱魔:指能招感從生至死的煩惱。這煩惱是會起惑造業致生死流轉的。

(三)死魔:相當於我們常說的「死神」。

(四)天魔:會去障礙欲解脫生死的人,又稱為天子魔,存在於「他化自在天」。

陰魔與煩惱魔是產自人的心理,死魔是生理,此三類統稱為「心魔」;而「天魔」

是指住在欲界最高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魔。起世經則在「他化自在天」加

上「魔身天」,把「魔身天」當成天魔的居所,以與「他化自在天」其他天人有

所區隔。「天魔」又稱為破壞之神,常會困擾修道人士,障蔽正道,扭曲人性。

在佛教裏所談的“魔”與“鬼”是不同的,鬼道眾生屬於三惡道,基於業報通常

是自顧不暇;面對已歸依三寶的修行人而言,善鬼大都以護持居多,惡鬼則避之

為恐不及,唯一較能障道的反而是“心魔(或稱內魔)”與“天魔(或稱外魔)”此兩

大類。

陰魔的種類繁多,在此不多述,想進一步瞭解的同修,可以參考楞嚴經對五十陰

魔的解說表:從裏面可以看出,很多人們認為的神通境界,在楞嚴經裏都只是五

十陰魔之一罷了。所以五十陰魔的境界皆非修行次第,切記切記。

http://www.buddha.tcu.edu.tw/lanyan/041023.doc

人會著心魔大都是追隨「境界」或對「境界」有所期待後產生聯想與妄想。人只

要『著相』,便容易著魔。如金剛經所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

邪道,不能見如來。」;亦如瑜珈師地論所說,人的第八識的具有「無記」特性,

善也好惡也罷,只要能被記憶的都會寫入識田中,待因緣起熟而顯現或產生影響。

在此也順道一提,某些宗派倡導「觀想」法門;觀想佛菩薩的法相也是種修持方

法,因其形相深印在識田中,所以修持時就會由識田中浮現出來,但這不代表就

真與佛菩薩「相印」,因為魔也會幻化成佛菩薩的形像來迷惑修行人,為避免因

著相而著魔,除了對境界要採取不迎不拒的態度外。最好能同時做“慈心觀”,

如此較能避免與魔相應。

Page 8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5

貪求感應與神通是修行者容易著魔最主要的原因。

修行人若不明本心,在定中看見諸佛、菩薩,若非天魔鬼神變現,即為妄心所顯

現,如果你不曉得自己的修行方式是否正確,那麼就該去檢視自己的貪、瞋、癡

與妄念是否有無愈來愈少?而慈悲心與平等心是否有愈來愈大?來做為判斷。這

不只是用來檢驗自己,也可以用來辨別他人。

明師不以神通力來達到渡人的目的,因為這不僅不如法也會延伸日後很多會修行

問題。因此若以神通力來斷定修行者是否足以為師的標準,是極易墮入魔道的。

自古以來修行有成的古僧大德,對於神通一事皆不特意去談,原因不外乎現“神

通”會引來名聞利養而障道,若以神通召引人們來拜師,基於動機的不純,這些

弟子也極易入魔。隨意展現神通,或到處說見佛菩薩見異像等,皆不是明師的作

為;遇此類人應避免有所接觸,以免被邪見影響。

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三所載:「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當受持漏無漏法經,廣

為人說。所以者何?義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開發神通,正向涅槃。」

從經中可知戒德具足梵行清淨的修行者,才能開發出本性的神通,神通不是目的

是過程,正向涅槃才是最終目標。這也符合了佛教戒、定、慧三學的要義。

一般修定所得的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無助於解脫,

也不敵業力。只有第六種神通「漏盡通」是唯一能相應於解脫道的。而漏盡通是

要修至第四禪才能獲得,楞嚴經也記載,當修行人將得漏盡通之前,是最易被“天

魔”來干擾的。能修行到被天魔來干擾也實非易事。因此人走上修行門,最大的

魔還是來自內魔,而非外魔。

雖說機率不大,若那天真遇上外魔如何對應?在此我節錄楞嚴經卷九所言:「彼

等咸得,五種神通,惟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

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眛時,僉來惱汝,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

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

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

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

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言下之意,人於定中處於清明妙覺

的無惑狀態,魔事就如風要吹光,刀要斷水一般,無所作用。

在此也想勸諫練功者,不要在練功中“祈求佛菩薩加持”,這種祈求可能召感心

魔與神鬼之眾相應,神鬼之眾平日雖不易干擾修行人,但若有所求而與心魔相應,

則能入心成事,幻化萬千,因這能力非上述“戒德具足梵行清淨”而得,故非本

身的神通感應,乃是著魔之相。也不要去追隨靈異感應,這些都只是識田浮現幻

化而成,追隨的結果只會觸動陰魔與外相應,進而一步步轉入不可測的邪命中。

Page 8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6

總之言,修行人所面臨的魔考大都來自心魔,因此面對境界時不須去分辨其境是

善或惡,採取不迎不拒的自然心態;不追求神通,以淨心為修行首要,不去張揚

感應,如此這才是最安全的修行方法。

● 網友留言

1. gold 於 2008-03-19 10:35:24 留言

師利子兄您好:

\"貪求感應與神通是修行者容易著魔最主要的原因\" 小弟深感認同,很高興看到

您精闢的見解。有空也歡迎到語香部落來談修行者。

語香部落 http://blog.sina.com.tw/nsg_dajia/

板主回覆:

您給我網站我看了。網站介紹的「中華崑崙女神功」就如同我最近看了「靈學寶

典」的內容一樣。網站提到:「“女神功”的作用,是大幅度地快速地提高人的生

命本質能量。在認真連續修煉半年左右的時間裏,其生命能量可從 0.2 級提高到 2

級以上,有的甚至可達 4 級。能量提高的初步標誌是天目處出現光雲、光點、光

環,甚至是明月、摩尼珠。訓練有素或根基好的修煉者,可能在 7-49 天,即可達

到上述功境。有條件修習出世間法者,經過昆侖相應等階段,依次練到人法俱空。

其間,可能出現天目開,見圖像,天耳開,聞耳音,甚至可能出現其他神通等等。

修煉者可在天目、天耳的直接感知下修煉,生命能量等級的修煉目標是 6.5-7 級。」

坦白說,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中華崑崙女神功」與「靈學寶典」所言境界,都是

修“禪相”而己。修禪相易感神通。

從得定→禪相→天眼,都是通外道的。慧觀在定的初期就必須融入才行,以免禪

相出現時“著相”而難以自拔,更談不上對境分辨真假。“著相”是不可能解脫

的。佛陀諸聖人皆如此明確開示。對於這些已得道的聖者所述之言,相較於肉身

凡夫,我有絕對的信心。

以修定來講,依佛陀所說的「四念處」修行即可超越這些境界。佛法禪定除了把

定境細分,也過修定對色法及心法的剎那生滅法會有清楚的體悟。藉此體悟產生

智慧次第。到最後能真正的體證“我空”與“法空”。

修定功法是通外道的。辨別要訣在於有沒有違背三法印“無常”“無我”及“寂

靜涅槃”。

這三法印的檢驗一開始就可以檢驗出來了。大都數的外道修定只得到 16 智階中的

前兩項,1.名色分別智,與 2.把握因緣智。後面屬於破相與無我的智階看不到。

Page 8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7

雖說各家門派都說不可著相,但整體的弘法上還是以“相”為主訴,如何破相,

字裏行間看不到,最多也只能引用一些佛法語句罷了。

還望行者,慎思明辨!

3. gold 於 2008-03-24 11:56:11 留言 |

感謝師利子兄的指導! 更為閣下學識之淵博感到敬佩,小弟會繼續探索與親證著

宇宙的奧妙!

4. flower 於 2008-04-04 21:23:31 留言 |

師利子師兄你好:

經由朋友介紹練習自發功,也看了林孝宗教授的書,建立正知見,練功一年多的時

,最近產生左耳持續耳鳴約兩個月之久,時有偏頭痛.時而有眩暈感,練功時一直做順

時針

旋轉,感覺非常不舒服,也心生恐懼,怕是否有什麼大毛病,到長庚檢查耳朵並無問題,

想請問師利子師兄,這是練氣引起的(脈障)現象嗎?有朋友推薦找氣功師父幫忙調

氣,

讓情況儘快改善,您覺得可行嗎?目前長庚醫師開藥治療,吃藥期間沒練功,但吃藥無

效,

請問該如何因應呢?希望你可幫我,謝謝你!

flower 敬上

板主回覆:

看來像是脈障一種(氣滯)。

我認識的一位功友,也因練功而有一段日子耳鳴,持續練功一陣子就好了。

耳鳴的現象大都發生在靜功初中期,通頭部的氣脈所致。

至於用西醫用藥的部份,它既來自科學就用科學方法來解決。

「去問醫生」!若他對病因的判斷正確的話,那麼去問,吃他開的藥多久應該可

以改善?

若醫生的回答,使你更加確信吃此藥無效,那麼你就知道如何下決定了。

練功或靜坐耳鳴的現象並不算稀奇算是自然現象的一種;

若要藉由氣功師的外力介入調養,因為要處理的部位是頭部,我不建議如此。

“氣”的調理,一定要隨順自然而成。外力藉入會有風險。

寧可讓我們的身心在平順中緩慢茁壯,也不要躁進帶有風險。

Page 8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8

我一直認為長期靜坐一定要配合適當運動,尤其是現代社會的人更應如此。

運動可以讓脈障的時間變短,也有助於入靜。

身、心、靈本是互為一體交互影響的。

長期專注於心、靈的修練,沒有理由去忽略“身”的調養。

5. 麥當勞 於 2008-07-11 00:00:40 留言

貪求感應與神通是修行者容易著魔最主要的原因。

不要在練功中“祈求佛菩薩加持”,這種祈求可能召感心魔與神鬼之眾相應,神

鬼之眾平日雖不易干擾修行人,但若有所求而與心魔相應,則能入心成事,幻化

萬千,因這能力非上述“戒德具足梵行清淨”而得,故非本身的神通感應,乃是

著魔之相。

請教有神通者是什麼上身也不知道哦?(佛教應該不贊成道教的乩童吧?!)

板主回覆:

神通的獲得約略有兩種,

一是對身心的專注修行而得(修定)。

另一是經由鬼神之力而得(如持咒、附身)。

摘錄一段文章供您參考:

佛法是理性的德行的宗教,依正見而起信,不是神教式的信心第一。依慧而要修

定,定是方便,所以也不是神教那樣的重禪定,而眩惑於定境引起的神秘現象。

佛弟子多數是不得根本定的,沒有神通,但以「法住智」而究竟解脫,這不是眩

惑神秘者所能理解的。有正見的,不占卜,不持咒,不護摩(火供),佛法是這樣

的純正!正見──如實知見的,是緣起──「法」的又一義。世間一切的苦迫,

依眾生,人類而有(依人而有家庭、社會、國家等),佛法是直從現實身心去了解

一切,知道身心、自他、物我,一切是相依的,依因緣而存在。在相依而有的身

心延續中,沒有不變的──非常,沒有安穩的──苦,沒有自在的(自己作主而

支配其他)──無我。(<<華雨集第四冊>>p.36)

28.自證篇

「自證」是指自己就可以去經歷到的,有些具共同性,有些是個別偶發的。在修

行的證量上,除了部份無法用文字表達外,我想有些東西還是可以整理出來與功

友分享。後述有關身與心的改變是我親自體驗到的,是否每一個練自發功的人都

應該有這些歷程我不敢論定,只能說這是我體驗到的部份。我只談我知道的。至

於玄秘的部份,如“入魔篇”所談,大都是五蘊緣於識田的如幻似真覺受,對初

機者來說容易陷於迷惑或升起邪見,所以也就不提了。

Page 9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89

嚴格講起來,我無法對自己修行的時間做明確的描述;因為從年少到中年,嘗試

過不同的身心活動,從日式冥想、自我暗式、禪坐、香功、斷食加上十餘年來對

佛法與各宗派法理的汲取,多少在思想上起了變化;這身與心總是潛移默化交互

影響著;近年練自發功雖只是活動之一,但影響卻是最明顯的環節。僅就生理、

心理與偶發現象分述如下....

《生理的改變》

1. 靜坐調姿:打坐時會在氣的帶動下,使背後自然挺直、收下顎(符合七覺支),

其中無須特意去調整姿勢,全然是處於自然放鬆的情況下,自發調整的打坐姿

勢。

2. 握金剛拳:平日雙手自然握拳時漸以金剛拳(拇指壓於無名指根部握拳)為主。

3. 呼吸細綿:出入息變的極細緻,甚至不易察覺有呼吸在進行。會有內息的現象,

內息特徵是口中似有一口氣或下腹收縮帶有一股氣在交互循環,無明顯的對外

呼吸。內息在「出入息觀」中,我個人把“息”的部份認定為“內息”或“止

息”。

4. 飲食改變:食量變少,自動減少肉食。

5. 身心柔軟:身體感覺變輕、筋骨柔軟、心靈清明,可長時間雙盤而坐不會痛麻。

6. 氣感變強:主穴位常有湧動感、十指微觸經常有觸電感覺,觀呼吸時能即時擷取

正氣,不特定從主穴位入氣。

7. 睡眠變少:因為睡眠品質變好,所以睡眠時間會縮短。通常躺著五分鐘內即可入

睡(可用氣功態入睡)。 。

8. 更加健康:最明顯的是幾乎不再感冒,或稍有感冒徵兆而己,不用看醫生很快就自

動痊癒,這是練功後免疫力增強的緣故。

《心理的改變》

1. 有覺有知:妄念減少對當下覺知的能力變強,也能察覺妄念的升起,記憶力與

理解力比以往好,直覺力也變強。

2. 五毒漸息:這裏所指就是貪、瞋、癡、慢、疑。白話講就是開始懂得惜福,不

易生氣,不執著於我見,我慢心也變少了,此種心性的改變也是顯而易見的。

五毒漸息的特徵之一是生活開始“簡單化”。

3. 慈悲平等:慈悲心的升起應是瞋恚心消退的自然現象。慈悲心的升起也會帶起

平等心,平等心是我慢心消退時自動浮現的。

生理與心理上的改變,個人認為就是“返童”的跡象,如呼吸、握拳、胎息、筋

骨柔軟、飲食改變或所謂頭頂的囟門突起變軟等,我認為這就是去老返童的原意,

而非有什麼功法可以讓人避免老死。

Page 9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0

《偶發性的改變》

此部份我認為練自發功由動而自然入靜的人,遇到的機率會比單純從禪坐入門的人

少。既是偶發性,就無必然性,這是與上述的身心改變有所不同。雖有些文獻記

載認為這是必然的(如頭內巨響被視為開通中脈的必經歷程),但顯然更多證據

指出這只是生理反應,不是每個修行者都該有這類反應。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同

一個宗派採用同樣修行方法的人,其歷程會有相似性。

1. 自發斷食:除了少食,有些還會有自動斷食的行為發生(辟穀現象),我曾在

十年前進行過七天的斷食,是否這與練自發功後不再斷食有關,不敢妄下定論。

從國外的超覺靜坐團體來看,辟穀是發生在部份行者身上,不具必然性;或許

與體質有關。

2. 頭內巨響:專注於靜功的行者,長期打坐適逢打通頭部氣脈時會有“?嚓”的

撕裂聲或強烈痛楚。個人認為這是因頭部氣脈滯礙過久,剎那被開通所產生的

現象;自發功行者入靜前已一點一滴的打通大部份的脈,從微而巨,所以此現

象應不多見。。

3. 見光異象:這同樣與頭內巨響相似,國內某知名禪師甚至還認為,打坐見到不

同的光大都反應了身體某部位有病,這是氣衝病灶反應在內視神經的反應。至

於異象只是五蘊作用在此不多述了。值得一提的是藏密常用的觀想法,進入三

昧時識田會反映出所觀的形象或顏色,其觀想所得也是要經“消融”的過程,

否則就著相了。此類與本題有所不同,有機會再補充之。

其實此篇可談的部份甚多,其中“身與心的改變”是大部份自發功友練至高段自然

會出現的現象,不僅具共同性也會成為定習,並非暫時出現(如辟穀);今日且

行筆至此。歡迎功友們以回應來分享你們的經歷與見解。

● 網友留言

1. 麥當勞 於 2008-07-11 00:06:46 留言

我最大的改變就是以前對周遭人事物偶而會有不好的念頭,想法,批評等,想說放在

心裡又不犯法,現在這些念頭少之又少,可能一整天都不來.

板主回覆:

這是“淨化”後心的狀態。可喜!

2. SASA 於 2008-07-13 23:23:15 留言

版主您好: 我所經驗到的部份:就是呼吸好像變內息、平時偶而自動握拳頭、(雖然

不知為何如此握但有時刻意鬆手後又會再握成金剛拳),不必靜坐就感到湧穴氣感、

感覺頭頂的囟門突起變軟(真怪..身體怎會這樣哩??)..這些生理的改變也是不知不

Page 9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1

覺中發生的,因也無大礙就都平常心看待囉~現在要好好努力的功課就是練習平日

的身心覺知,以改變舊有習性反應囉..^^

板主回覆:

您的現象是正面的,加油哦!

29.談氣

該是談一談“氣”的時候。

笛卡兒認為這世界可分為物質與心靈(精神世界),而今天要談的“氣”就是屬於精

神世界。然而這世界萬象總是環環相扣交相影響,硬把這世界一分為二,恐怕對

有些現象無法交待清楚。所以在此所談的“氣”不會挶限於無形的精神世界。

不一開始就談“氣”的原因,在於對氣的體認不能只藉由文字或科學數據來取得;

氣感與覺受就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體驗。不僅氣功如

此,在禪坐的經驗裏,不同的次第也會有不同的氣動及覺受,這要親自去體驗,

不易從字意與想像中去拼湊出來....

從不同角度來看。道家認為“?”(音同氣)是生命的根基,是宇宙萬物的孕育之

母,而後以“道”來代表“?”的形而上義理。如易經,繫辭傳曰:「形而上謂之

道,形而下謂之器」,道家認為氣無所不在,是萬物造化的源頭。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氣”。我知道有些佛弟子是排斥練氣功的,這是基於氣功會

聯想到外道。其實佛陀時代所謂的“外道”是指無法解脫生死的修行方式。而非

等同於邪道。依當時外道所普遍採用的“苦行、靜坐、持戒”等修持方法來看,

也是佛家所採用的,只不過內涵與目的有所不同。因此我個人面對氣功的「功法」

是“擇要”接受的。「心法」上仍嚴守佛教的修持方式。

我們可以從大乘起信論中的三大→「體」法性(空)「相」現境(假)「用」生滅(變)

來解釋。其中最原始與根本的「體」即是心法,我是以佛法來安立的,至於「相」

與「用」則是世間萬象,氣功也只是相與用的變現之一。邪或正只存乎一念心,

氣功的本質無善惡可分。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氣”,如台大校長李嗣涔認為“氣”是種生物能場。科學研

究這一派把腦波所顯示的頻率介於 8~13 次/秒,稱之為α 波。在「氣功共振態」

中腦α 波功率會大幅增加到 1.7 倍以上,而在「入定」過程中,腦α 波會逐漸減少。

班托夫(Itzhak Bentor)認為氣功的共振態是源於「身體原生振體」的共鳴效應。

研究中指出人的身體有五種共鳴系統,如身體微振的 7Hz 源自大動脈瓣的開合。

Page 9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2

腦顱的反射平面波頻率為 1000Hz,第三腦室為側腦室也有駐波。而這些原生的駐

波對腦皮質產生刺激而在兩個腦半球形成迴圈結構的“磁場”。

總之,從科學來看氣功,共振是覺受的主因。氣功態中,當共振效應產生於腦部,

並剌激到第二腦室的“快樂中樞”則會有狂喜的覺受。當然共振位置不同,覺受

各異。研究中也指出了會誘發「天人合一」感覺的 7.8Hz 休曼波,是人體的共振

與地球電離層的共鳴效應。

近代對“氣”的研究極多,有從宗教角度,也有從科學角度來看,篇幅之多,不

是在這裏可以介紹完的。然而我也想試著把自己對氣的體驗,融合各家的見解來

對“氣”略作說明。

■談氣的「相」

對於從「氣」屬性的解釋,我傾向於是「訊息+能量」的結合體。缺少其一就無法

稱為「氣」,訊息與能量之間是融合的,彼此間可以消長與轉換。而氣機的「訊息」

是須藉由一股原始能量來維繫著,我且稱之為「初始動能」,訊息是依它而決定動

向。另一邊,能量的動向亦必須由一意念的帶動才得以運行,我稱之為「引機意

念」。這概念在很早之前便存在腦海中,一直想把它畫出來,畫了幾次竟畫出太極

圖來,看來這太極圖的出世也絕非偶然。 (詳如下圖)

■談氣的「用」

我把氣分為「收」「發」「行」三用。

1. 「收」:能採氣,或藉由“氣”這個媒介收到外面的“訊息”,因為氣本身

能攜帶“訊息”,這也是練氣功過程會啟發特異功能的主因。

2. 「發」:能佈氣,或藉由“氣”將訊息加諸於外物上,使之產生影響。

3. 「行」:“行”是指氣的交流與運行,或稱為“共振”。所謂「意到氣到」,

能啟動人體共振的就是我們的意念。「行」的產生可以自體滿足,不見得要

伴隨著「收」與「發」的現象;如氣功態或入定態的產生,我認為是氣經

Page 9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3

「行」所產生共振的結果。而「行」的共振效應是誘發「收」與「發」二

用的基礎。

我之所以有上述對氣「相」與「用」的看法,是來自本身對「氣」的體證。練功

初期我對外來各類的氣,不分好壞皆會受到影響。當我體驗到氣不是單純的能量,

它不僅受訊息影響很深也能攜帶訊息時,我就斷然的把會對身體產生負面效果的

外氣設下“閘門”;也就是說進入一個有正氣也有邪氣的場所時,一樣可以進行

採氣,採氣時只會接收到正氣,不會沾染上邪氣或病氣。方法很簡單→“觀想”

即可。

從這裏開始,也發展出各種與生活有關的氣場應用。利用這“保護罩”把世俗的

巫術、風水、祖先亡靈…等,只要是跟氣場(訊息+能量)有關係的,可將負面影

響降至最低。此議題廣而不深,日後再聊了。

● 網友留言

1. daniel-1 於 2007-12-15 22:36:14 留言 |

也談一談個人對氣的體驗;佛法說'一切為心造','心如工匠師',人的起心動念,造

的共業、別業成就了這山河大地,而一切的物質、非物質都是由人心意念,剎那

不斷快速

生滅著,這不斷的動相就形成了能見的'相'。所以說一切的物質都是共振而形成的

相,

眼見其實為空花,'色即是空',因為本來無一物存在。

'?'是一種能量,是要產生動相的能量,'?'既是能量和信息的結合,而信息就是

意念、意識了。因此能量只有一種,信息可就千百萬種變化,無數量的信息傳動

著,

能量的強弱高低也就和'信息'相關了。氣是可程式的,可結界的,也看你心意念修

到何

程度,因為心念的越純淨、無執,也就越成就了所要發揮的。對人來講,好的氣,

可稱為

正能量。不好的氣,可稱為負能量。負能量太多,氣脈就會堵塞,身體的物質部

份就

顯現出酸痛麻痺出來,健康就日漸下坡了。身、心會互相影響,心理也就不健康

了。

修行者也要身心健康,就也要好的正能量,排出不好的負能量。

板主回覆:

如葛印卡大師說的「波動」

Page 9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4

如理論物理學家所謂多維度空間的「超弦理論」

對身體當下有幫助的就是好氣(有時候是負能量)

氣場可以藉由心念使之適當調和。

千古聖人今何在?肉體終究無常,性與命若無法兼顧,建議以修性優先。

佛陀在世時,弟子中有 500 位比丘解脫者,其中慧解脫阿羅漢 320 位。

所謂慧解脫者是從聞、思、修下手,體解佛陀正法而證解脫。

這是慧解脫者皆是未證得禪定初果的,也就是說這些解脫的比丘不具神通

2. daniel-1 於 2007-12-18 11:28:23 留言

師兄說的是!學氣功來保健身體,重要的還是體悟佛陀正法而證解脫,

正法就包括了氣功後段的心法。兩者可並進互證,相輔相成,萬流

歸宗。還有賴師兄引導更多的佛法知見給練自發功者。

30.氣動與靈動

想不到自發功專欄寫著寫著也已 30 篇了。在網路上看了不少它派氣功對自發功的

批判,或以宗教立場對自發功提出不同看法,其中有些論點很好,但也有部份觀

點我看是誤解了自發功,或把氣功給“神化”了。探究其原因,不外乎在氣動與

靈動中打轉,這也興起我寫本篇文章的動機.....

■ 何謂「氣動」?

氣功界把「氣」分成「先天氣」與「後天氣」,或用「?」來表示「先天氣」。其實

所謂的「後天氣」是指一般“呼吸”所進出的,具物理特質的氣(如營氣、衛氣及

十二正經),是屬於生理層級。而「先天氣」是指「氣功態」下的氣,能自穴位進

出的氣(如任督兩脈為主的奇經八脈、三脈七輪),此氣帶有能量與訊息,與一般後

天氣當然是不一樣的。

這種氣在古代特意以「先天?」來與一般的呼吸有所區別。離開「氣功態」或「入

定態」是不會「得氣」的。一般的呼吸吐納法(如我早期練過的鷹式呼吸法)、及

一些不易進入氣功態的動功(如香功、甩手功)都可以稱之為練「後天氣」的氣

功,但這些功法只要熟練及處於專注狀況,也是會進入氣功態的。簡言之能採氣

佈氣通氣脈的,都是練「先天氣」,或稱為「?」。

那麼或許有人會問「觀呼吸」是屬於什麼「氣」?觀呼吸是一種方法,他可以藉

由對「後天氣」的觀照,收攝心念,以清明的覺知進入氣功態而得「先天氣」。

Page 9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5

因此那些把「氣」一分為二的觀念,原先目的應是為了方便教導與分別,其實先

天氣與後天氣也會彼此影響,如先天氣脈的通暢不也使後天氣變得細綿!

所謂「氣動」就是指「先天氣」運行於肌肉與筋骨間的氣路,所引發的外顯動作

或內行震動。

■ 何謂「靈動」

為了方便說明,我把靈動分成兩種;一是「自體靈動」一是「外體靈動」。

「靈」一詞以佛教角度來看稱為「神識」或「第八識」,從道家的角度則稱之為「元

靈」,其實道家的「元靈」也好,佛家的「自性」也罷,經論上都強調兩者都是清

淨不二的。人修行的目的不就是要把自性「還樸歸真」嗎?那麼各位想看看,如

此清淨的自性「會動嗎?」。

答案「不會」!那麼是什麼在動呢?

我的看法是→累世造作的「神識」牽動「先天氣」所引起的「氣動」,此種氣動與

神識(或稱細微意識)有明顯的關係,所以又稱之為「靈動」或「自體靈動」。為

什麼神識會帶動先天氣?因為氣本身帶有「訊息」與「能量」,也就是「先天氣」

本身可以攜帶訊息,又如前篇文章所提的「引機意念」可以帶動「能量」運轉,

所以「神識」牽動「先天氣」引起「氣動」是合乎常理的。

那麼或許又有人會問“為何自發功初期動作過程大都雷同?”這可以從分析心理

學大師“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與「原型」來看待。他認為「集體潛意識」來

自人類祖先共同的「精神遺產」,是與個人經驗無多大關係的「普同結構」。榮格

以研究「超心理學」與「靈異現象」聞名,他是少數親自去親驗東方修行方法的

科學家。在分析心理學的領域裏權威超過“佛洛依德”。他甚至認為「靈魂」可

能就是他所說的「集體潛意識」或稱之為「客體的精神」。

上段論述是一位親自經歷「通靈」「招魂」,並長期參與「禪坐」「藏密」「易經」

修持的心理學泰斗所下的註解。為了對「靈動」有科學論述的基礎,這部份我也

是把它納入參考。這人類祖先共同的「精神遺產」,我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視為之

所以能召感成為“人”的「共業結構」,這也致使“人”的六識與五蘊有了共同特

質。

總結上述看法。能引起「氣動」的,都是「先天氣」;此種「氣動」等同於「自體

靈動」,因為它是由「個別的下意識」或「累世的集體潛意識」所牽動,它如同您

的眼能看耳能聽一般,是「原生」的本能。「靈動」一詞應是早期社會對「氣動」

所引發的「神打」現象無法理解,而賦予的名詞。

Page 9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6

至於「外體靈動」是指能帶動自體靈動的「外來訊息」。此部份可以參照我在「入

魔篇」說明。其實外部訊息能夠進入人的六識並影響到氣動(靈動),都是經過下意

識的同意(相應法)才會產生的。因此對正念的培養所得的「心力」面對外境幾

乎可以是百毒不侵的。這也是練功前的重要心法與準備功夫。

31.善導篇

人似乎一出生就無法避免去面對很多課題,學習者的態度與教導方式在過程中皆

很重要,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法;如同幼童的學習歷程,總是先從遊戲開始,在

遊戲中去學習與人對應的規矩或培養表達能力。等孩子大一點,我們會開始教他

如何應用知識於生活中,使之能照顧自己免於危險行為。等孩子成年後,我們會

想把自己的處世經驗傳襲給下一代,以期許能早日成家、立業,進而幫助更多的

人。這些成長歷程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權宜教法,人應隨時保有超越目前階段

的動機,以免停滯不前,錯失了更寶貴的人生課題。

就像心靈停留在幼童階段的人,成年後會以為人生應以玩樂為本,所以容易以自

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孔子不也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距。」反觀現今社會,別說四

十不惑,能五十不惑已是難得...

練自發功的人也是有些階段要經歷並跨越的。有哪些階段?要用何種心態來跨越

呢?這即是本篇要探討的重點。

我把練自發功的歷程分成四種心識上的成長階段,此成長階段是側重於「心法」

與「觀念」上的成長。自始至終,我認為自發功是「心法」重於「功法」的氣功,

也唯有如此才能使自發功躍進,成為能「自淨其意,終至解脫」的境界。我引用

《摩訶止觀》的「四隨」→隨樂、隨宜、隨治、隨義,以作為自發功四種修習上

的善導~

1.隨樂:因自發功的治病功能強且易學。因此行者推薦自發功給剛入門者,可以

告訴親身或功友們的體驗,先引發初學者的歡喜心及興趣;並宣說自發功的科學

原理與安全性,在功法指導上可以先告知可能的自發動作,使能安心練功。

2.隨宜:這是因人施教上的方便。每位習者的身體狀態與學習環境不同,進展也

因此不一樣,此時在指導上強調恒心與平常心的重要,避免對練功進程有過高的

期待,因人制宜的給予練功上的信心,以免於半途而廢或受它派影響。能渡過本

階段的人,大都能產生堅定的信心持續練功。

Page 9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7

3.隨治:練功已一段時間,由於直覺強烈開始喜歡談玄說妙,此時宜告知內外境

界,皆陰魔自性所幻化,使明瞭靈通的虛妄性,以免淪為神教靈乩。貪著覺受的

就宣說五蘊受假,唯有平常心看待,勿貪著才有可能躍進。貪於名利的就宣說緣

起法,使明瞭名利的不可靠性,及可能召感的種種果報。此階段是對治心態的出

偏為首要。在教法上無有定法,當練功者太偏右就跟他說偏左才對,當練者太偏

左就跟他說該靠右一點。對治偏差須了解練功者的特質才易收實效。

4.隨義:過了「隨治」階段已能以正常的心態來面對種種境界,不再追隨覺受與

靈通,且信心更勝於前。此階段以悟真實法義為主,適宜導入正念與正定(止觀),

可以的話應於靜定中去體證佛法的苦、空、無我真義;乃至於體悟名假、受假、

法假,藉以堪破迷情,得清淨心離諸煩惱,入三解脫門,再發菩提心引渡有緣人。

上述自發功的四個修習階段,可以讓功友們自我檢視,或當作指導上的參考。

● 網友留言

1. AMITA 於 2007-12-15 21:30:41 留言 |

師兄的善導真正好.

自發功是「心法」重於「功法」的氣功.

四隨 →隨樂、隨宜、隨治、隨義

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法.

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智者調身.

阿彌陀佛

2. 乘風 於 2007-12-15 23:31:01 留言 |

師兄可以出書了喔~~

這篇寫得真好!本人長期默默觀看您張貼的自發功文章,有些要看好幾遍才看得

懂,感覺師兄智慧很深,佛學素養又豐富,市面上就缺這類自發功書籍,建議師

兄可以出書,嘉惠更多自發功學子。

阿彌陀佛!

3.麥當勞 於 2008-07-11 00:12:01 留言

第三階段是比較難克服的!

板主回覆:

相信世間有業報、從緣起法理解無常、了解世間「苦」的本質。

Page 9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8

從這些正見來影響身心,那麼要對治自己這顆被寵幸己久的心,並不難。

這是佛法的可貴之處!

32.澄清湖 961216

大清早的澄清湖氣韻萬千,有閒遊的有練氣的;一幕幕人襯托著青山麗水,可說

混然天成。承蒙功友的提問,使我進一步瞭解功友可能遇到的問題。僅將當天的

問答內容分述如下,內容會比當天解答的完整些。也歡迎功友參與討論....

問:從文章中你似乎不贊同用氣功治病?

答:應該說,我「不支持用氣功為自發功友治病」。因為能用氣功調理而見成效的

大都屬「氣滯」與「氣亂」所引起的病徵。此兩種症大都非「病因」;會引起「氣

滯」與「氣亂」大都是「生理疾病」與「心理(情緒)疾病」造成。因此透過氣功將

停滯的病氣排除後,病人雖稍解病痛,但病因未除情況下,幾天後又復如初了。

這不是說氣功沒有治病功效,而是功效上大都對單純的“原生性”內氣之病有效,

生理性的疾病還是要找醫生治療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然而無論是生理與心理上的病,練自發的人,透過自發的內氣調理是很有可能把

生理與心理上的病一併治癒的,這與上述由別人施功治病又有很大的差別。全然

是人體自療能力的呈現。對已經開始練功的人,應該讓他在練功過程自發的對自

己的疾病作治療,因為這樣才真正的有效且徹底。外來氣的協助只會形成依賴,

反而讓自氣療遇過程能養成的“免疫能力”機會錯失掉。甚為可惜。然而不是每

一種病都可以用氣功來解決,有些病還是得依靠傳統醫療的幫助。生老病死是自

然常態,氣功能讓人更健康,但無法避免病與老死。

問:練功多年為何還會動?

答:人的心識極為複雜。“鬆、靜、自然”的口訣也都還在“心識”範圍,比如

大家熟知的,想收功時可以先暗示自己將要收功,那麼沒多久就會自動收功了。

如果大家認同這句話,那麼就沒有理由不去相信在氣功態情況下,動作依舊受心

識的影響。既是如此,練功者對某些曾感愉悅的動作或經常作的動作,會在心意

識留下“餘習”,這餘習到最後也都是自發的,因為它已是潛意識的一環。唯識

的領域極深,它可以近乎完整的解釋西洋心理學所謂的多重人格與解離症形成的

背後原因。

簡單的說:「潛存在第八識的累世人格與累世神喻文化,在個人意識特質暫退的情

況下,若無法與潛意識取得平衡,有可能以多重面貌出現;除了最常見的精神疾

病外,也有些以暫時性的第三人格出現(如附身),此種外靈附身的錯覺,當事者

Page 10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99

是不知情的(因個人意識消退)。此第三人格的出現透過“同時性”的訊息交換,也

可以讓別人看到…」此種現代分析心理學與佛教對心識作用的陰魔描述,極為相

似。從唯識觀點來看,就算多人同時眼見都還是虛幻不實的。都是自性幻化。

問:為往生者助念時,進入氣功態,若有身體不適,如何處之?

答:為人助念是有功德的。若專注念佛是有可能進入氣功態,在氣功態對氣場會

比較敏感。依“西藏度亡經”描述,亡者在中陰身其意識晃然,會在自己熟悉的

空間快速來去,或聚或散,七天經歷一次生滅,此階段受生前習性與業力影響最

巨,其自主意識甚弱。此時對其助念有助於往生者憶念曾有的善行,而憑藉憶念

善行之力往生更好的境界。

因此,身體的不適可能來自於對負面能量吸收,非往生者意念所為。不少人練功

後體質對氣場變的敏感,反而打亂了生活的常態,每到一個處所就不自主的去體

驗能量或風水氣場。此種能力著實讓人增添煩惱,無助於離煩惱得清淨心。修行

至此已與目的相違。

因氣場能被訊息(意念)所牽動,所以自古以來有“結界護道”的作法。其實有

更簡單有效的作法;就是平日有空閒時就去練習對“身體與氣”的觀想。去觀想

你的身體只會吸收對身體“有益”的真氣,能排出去的皆是對身體“不好”的穢

氣。就如“念佛”法門一般,心到意到,積念成習。此種訊息會帶動身體氣場形

成一種只讓正氣進入的防護罩(結界),此防護罩會跟著你走,若心存善護念,則

還會與外在良善之氣相應,帶來好的運勢。這也可以解決掉住宅風水負能量影響

身心的問題。奉獻此心法是希望能協助功友遠離邪命。

● 網友留言

1.請問 於 2008-06-03 19:57:07 留言 |

你好,請問現在澄清湖傳習齋前還有在教自發功嗎?

是否每日 05:00 起?

謝謝。

板主回覆:

澄清目前每日早上 5:00 都有人在傳習齋前練自發功,

裏面有一些較資深的人可以請教,問一下現場功友即可知道。

假日人比較多。

六點前入園不用門票。

2. 謝謝版主 於 2008-06-07 17:26:45 留言 |

版主:

Page 10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0

謝謝回答。從你這兒獲知澄清湖有授習資訊。然打電話請教澄清湖傳習齋人員,

其說有看過有人在練,但時間日期其就不清楚。因澄清湖離我住屋很遠,所以需

再確認下。唯無教授者資料可問詢,只好再向你請教確認。

前幾天一早豪雨無法成行。

不勝感激。明日端午我會去,希望天氣晴朗。再感恩。

板主回覆:

集體練功時間是早上 5:00 開始,大家大都趕在六點前進園,因為此時不用門票。

目前澄清湖資深的前輩有→翁師兄、范師兄、方師兄。大家都以師兄姐相稱。

他們都平易近人。我本人喜歡獨自練功,所以較少到澄清湖。

3. 麥當勞 於 2008-07-11 00:17:16 留言

練習對“身體與氣”的觀想:

請教您的練習 input 與 output 有固定路徑嗎?

板主回覆:

對於氣,我只專注於整體感,從不在意氣怎麼走!在意這些東西會形成日後的瓶

頸。

這是“正念”的應用,或稱之為“動中禪”的應用也可以。

33.省思篇(上)

會想寫省思篇的緣由,在於本人將自發功融入到佛教修行的轉化過程,於體解上

有一些差異。修行上的證量與知識化的經驗,本來就會有因觀察點的不同而不同。

今一路走來,再重新看自發功,有些功友習以為常的觀點,我認為是有討論的空

間。這些議題一部份在先前已提過,今算是重新整理並用不同角度來探討它。我

把“省思篇”定位為議題上的討論。我先拋出議題,略作解釋之後,由功友們來

討論它,我相信這過程不僅有助於對功法的深入,也可以讓我更瞭解功友們所處

的“現況”,這日後將有利於給個別功友一些練功上的建議。今天要討論的議題

是「鬆、靜、自然」….

● 鬆、靜、自然

這是大家熟知的“自發功口訣”,有些人把它當成“心法”。但較明確的說法應

是“進入氣功態的方法”。這種語意上的差別,對初學者而言意義不大,但對進

階功友卻有很大的意涵。

我強調鬆、靜、自然是“進入氣功態的方法”,其原因在於方法是工具,若到高

段功,隨時意念到即氣功態到。當可以不用卻還執著這“工具”,未能省思到此

階段是否有“更合用的工具”時,那麼可能錯失了躍進的機會。因為練功次第不

Page 10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1

同本應有不同的方法與教理,所謂的“應機而生”即是如此。大家所熟知的自發

功中是否有這一塊?又如《筏喻經》所比喻,人已經搭筏渡到彼岸了,還需把筏

背在身上帶著走嗎?功友們……您認為呢?

《自答“省思篇 1”》

自問自答也是我修行究理的態度之一。

大家耳熟由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也是自問自答的經論。

有些事不會有所謂的正確答案,這端看答題者的觀點而定。

就本題來說,我嘗自問「鬆、靜、自然」幾乎是所有氣功進入氣功態的共同方法,

那麼,進入氣功態之後呢?若說一定要全程處於「鬆、靜、自然」,

那麼自發功在旋轉或倒退時,身體有“放鬆”嗎?

靜功時妄念來來去去心有“靜”嗎?

想收功時暗示自己後不久即可“自動收功”這樣是否符合“自然”?

我並非否定「鬆、靜、自然」的重要性,而是它較適用於進入氣功態之時。

一但進入氣功態後可以融合更殊勝的方法來修行,以在定與慧上有所突破。

人處於氣功態就算放任自然,依舊深受潛意識影響。

別於處於氣功態,就算在入定態、睡眠態,細微意識皆尚在。

否則修行人不會出定,睡覺的人不會作夢。這道理並不難懂。

因此,若對正法無深刻體驗,那麼自發功潛藏的走向是具不確定性的。

自發功本身是讓“自性”自由揮灑的性功,本身不善不惡。

然而人心變化莫測,因此我會建議,進入氣功態之後,與其讓不確定的心識所主

導。

不如採用佛陀所傳的法,這些法是經古今聖人所採用且證實安全有效的方法。

● 網友留言

1.daniel-1 於 2007-12-31 14:36:24 留言 |

的確,淺意識或微細意識都會影響自發功的行為,之前我也發覺

自發功下的一些動作、行為是淺意識所引發,而也發覺只要我們

改正自己的觀念,或學習一些新的技能。在自發功下,表現的行為

、動作也會跟著變化,或應用一些後天學習的技巧。這也說明今世

我們是需要不斷的學習而進?的。本靈來此物質世界就是體驗、

學習和分享,身、心、靈才能夠不斷的進化,最後會趨於完美的人格。

板主回覆:

的確,自發功因為受意識影響很明顯,縱然有其隱憂,

若從好處來看,它是具有很大的調整與應用上的彈性。

人類心靈的進化的確很重要。進化到最後因自我的消融“人格”的認知

Page 10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2

也會消失,如金剛經所說的:若說有人涅槃,實無人涅槃,所以稱之為涅槃。

我用另一種方式表達:當涅槃者不作涅槃想,因持清淨心故,所以實涅槃。

3. 老農 於 2008-03-26 00:39:05 留言 |

〝當涅槃者不作涅槃想,因持清淨心故,所以實涅槃。〞

師利子前輩這種表達方式更容易明白呢!

板主回覆:

歡迎老農再度蒞臨! ^_^

4. 麥當勞 於 2008-07-11 00:24:59 留言

鬆、靜、自然

在前面所提四階段中的第三階段,是一大考驗.有些人有神通了,還是順其自然,認為

不是強求而來....

34.省思篇(下)

最近打坐時偶有一些修行的命題浮現。說是雜念嘛~~從議題來看倒也有拿來觀照

的價值。心想與其早有定見,不如先貼出來,聽一聽網友們的個人看法,再來自

答,或許更能週詳一點。

這命題是這樣的......;禪坐的定與氣功的定,有何不同。佛經說修“定”的,除非

在臨死時還能處於定境中,才能升到與之定境相應的“天界”,否則依舊會隨著

個人業報流轉!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自發功講的氣脈、丹田都是依存在這個肉身

結構上,我們相信人總有死亡的一天,當無常到來時,以病死為例,身體器官逐

一衰敗、心跳與呼吸無法再穩定時,值當此時我們的氣脈還能發揮那種“定境”

嗎?若我們需要這種臨死都還能存在的“定”,那是怎麼樣的一種“定”,如何

去修?佛經上是否有記載?

就當作這是新年的第一個功課吧!有興趣的網友去找一下資料,如同網路讀書會

一般,相信這麼做,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35.禪定與氣功定

緣於「省思篇 2」的自我提問,提筆疾書嚴然成章,遂另闢主題以利網友閱讀與整

理。

原文提到:「禪坐的定與氣功的定,有何不同。佛經說修“定”的,除非在臨死時

還能處於定境中,才能升到與之定境相應的“天界”,否則依舊會隨著個人業報

流轉!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自發功講的氣脈、丹田都是依存在這個肉身結構上,

Page 10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3

我們相信人總有死亡的一天,當無常到來時,以病死為例,身體器官逐一衰敗、

心跳與呼吸無法再穩定時,值當此時我們的氣脈還能發揮那種“定境”嗎?若我

們需要這種臨死都還能存在的“定”,那是怎麼樣的一種“定”,如何去修?佛

經上是否有記載?」

依上座部「阿毗達磨藏」(註:即論典)來說,以色法、心法、心所法、涅槃

等來細分,種種「心法」與「定」的關係可說多采多姿,與先前的文章曾提及的

四禪八定顯然精細多了。然而,我們不是在做佛學研究,所以名相只要夠用就好。

在此我只針對「禪定」與「氣功定」其本質的差異做說明。其實這部份在我寫的

“止觀篇Ⅰ”曾有提到,只不過今日再把相關重點提出並詳加解釋罷了....

能稱之為「禪定」一定是有“止觀”的。“止”是一種“專注修”(或稱止住修、

專住修),而”觀”則是一種“分析修”(或稱尋伺修、觀察修)。

止→從粗心、細心住到欲界定。這也是練自發功,依書中引導可以練到的

境界。

觀→從未來禪、初禪、二禪、三禪到四禪。這五種定,才稱之為「禪定」,

而有加入“禪”字的,通常是有用“觀”來起慧的作用。

從上來說,氣功得定,只算做到止觀裏的“止”,縱然是能入定終日蓄以胎息,

一日?那即過;這種看似高深的定境界,只一種空寂之定,或稱之為欲界定。為何

稱“欲界定”?因沒有“慧觀”,以致於受五蘊及貪愛所染,執著較深,此種定

執於肉體及覺受方可得(大部份都如此),因而當臨終肉體衰弱時,其定力也就消

失了,因這肉身是“四大和合”而成,臨命終逐一消融而失所依。

再來說「禪定」,先不去細分禪定的五種次第,就算只有「初禪」其境界就遠超過

氣功定。原因在於「禪定」不側重在肉體上的功夫,而是從「觀心法」著手;觀

什麼心法?觀四念處、觀因緣假有的五蘊之身。佛法的五蘊從世俗來說就是“肉

體”。而禪定重視的是“止”與“觀”同時增長並進,也就是所謂的「定慧等持」,

不是要得到多高深的“止”之後,才能進行慧“觀”。這裏的“觀”並非觀想,

而是對身、受、心、法結合五蘊所生的種種覺受生滅(含情緒)進行覺知透析,

從體悟到萬法的虛妄性進而證入自性實相。

因為禪定從慧解下手(非知識性)直印心識,臨命終時其定可以不失,或僅少失,

進而與色界天相應。如《釋經論,毘曇部》所云:「乃至現入雜修世俗第四靜慮。將

命終時退三靜慮。住初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

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梵眾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二靜慮。臨命終

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光音

天中。….」上文的“靜慮”就是止觀,“慮”字就是談“觀”的部份。

Page 10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4

然而,上述的靜慮在修行中都還算是初淺的。同在《釋經論,毘曇部》還提到:「五

不還者云何為五。一者中般涅槃補特伽羅。二者生般涅槃補特伽羅。三者有行般

涅槃補特伽羅。四者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五者上流補特伽羅。」

這裏出現了“補特伽羅”這個名詞。“補特伽羅”可以用來表示作一個能“願意”

多次來往於六道中的人,以便能具有成佛的種子“資格”。宗喀巴大師說:「這個

『能成就佛“資格”』的方法,就是大乘,也就是菩薩道」。因此上述五種補特伽

羅或可說是修“菩薩道”的因地。

話至此,或許有人認為這些經論似乎太理論了,總沒有人死後再回來報告現狀的

吧!其實佛教的經論都是累世來實修的記錄。近代受科學所賜也有了直接的證據。

近代最明顯的例子是 2003 年印順導師圓寂之前,心肺等器官大都衰竭了,但大腦

還是維持很清明的狀態。圓寂前兩、三天,神經科醫師做了腦波檢查,發現大腦

皮質的功能很正常。神經學專家王本榮醫師針對導師所作的腦波檢查後,說道:「就

外表來看,師公確實老了;但很多檢查數據顯示,師公的腦血管很年輕,四肢血

管也一樣,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外科加護病房楊福麟醫師說,他覺得神奇的

是,導師在做檢查或心包膜穿刺、抽取積水治療時,心跳維持平穩、波動不大,

好像入定一樣。

神經學專家王本榮醫師也說,就腦部磁振造影檢查(MRI)來看,導師的腦部確

有些病變,但對照腦波檢查結果,大腦是覺醒的,有意識存在,「師公臨終前看似

陷入昏迷,但腦波波形卻呈現睡眠狀態,這從醫學的角度很難解釋。」王醫師把

這種現象詮釋為「禪定在法海之中」。(印順導師資料參考來源:

http://www2.tzuchi.org.tw/case/2005mys/html/07/07-1.htm)

從上述資料我們更加確信,佛陀教法都是可以去實踐的,佛教也是從“人”的觀

點而開展開來;無須寄寓於神化義理中。此例對那些曾批評導師是“學問僧”欠

缺“證量”的人,應該要有所省思了。喜好世俗諍論的凡夫如何能未證言證,還

進而批判聖人?奇哉怪哉!

● 網友留言

1. moufan 於 2008-01-10 10:52:58 留言 |

師兄您好:

由於您這個'功課',對小弟這個初接觸佛法和未入定境的人來說

題目算大了一點

Page 10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5

小弟簡單的認為

'氣功定'如果成就,應可進入無想定的狀況

跟據佛經的描述(記不得佛經出處)是五百大劫後再輪迴

如果'定'的階段更高一些進入了所謂的出'陽神',成仙階段

就可能像'愣嚴經'所說的 10 種仙的範圍(飛行仙,地行仙等等)

由於以上的修練方式和佛法會有差異

主要的是在最後'發慧'的階段

以打坐修定而言

非獨佛家專行;道家也能打坐得定

但屬修定成仙,在未發慧的範疇中

所以相當重視色身的狀態(如氣機發動之類,南師有一本'養生靜坐與長生不老'應可

參考)

而佛學修行打坐入定,僅是修行的方式之一(也有古大德看經入定的林教授書中有

提到)

禪定的說明,就小弟而言佛經中還有很多未讀到,或是讀過未能理解的(談不上証得)

在佛學的次第中

在'信 精進 念 定 慧'的五根五力中

必須有堅信佛法的理念(信的要件)才會達到初禪

一旦有堅信佛法的理念才可能到達初禪天,二,三,四禪天等四禪八定的狀況

如同師兄所說的觀慧

如果堅定了佛學理論

有沒有色身,氣脈的問題就變的比較'不是重點'

就未接觸佛學的人來說

得定(氣功定或欲界定等)可能會是他(她)的目標

而修習佛學的人,禪定卻是一種過程一個中途站而已

先'了生脫死'而後邁向成佛之道才是最終目標

不過講來講去

主要還是發慧,觀慧的重點

回到練自發功的討論

到了得定階段的話

幾乎所有練自發功功友應該都會達到一開始練功的目的(調整身體之類)

而能接引至佛學修行的應該不多

畢竟在靜功階段還是有相當的差異

也就是說,入禪定和從自發功的'鬆 靜 自然'的所得的定,做法上有一些差異

個人的感覺,是要很清楚的'感覺'到覺知力的話(將'刻意的觀察'之心升起)

就無法全力的去'鬆 靜 自然',也就是說無法兩種動作同時運行

這部份在靜功特別明顯(做動功的話氣動的影響力較大,不易再去做'刻意的觀察'的

動作)

Page 10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6

而這兩種方式也明顯受到意識的影響

無法做到無為

不過妄念倒是慢慢的沒那麼粗了

感謝師兄給小弟不少解答,另外請教師兄

小弟現住台南

高雄的佛青會,有機會倒是可以去

請師兄提供那邊的地址,電話相關資訊

再次謝謝您

板主回覆:

對練氣功的人而言,為何“修行”很重要!

雖然自性不善不惡,但人生下來基於業習,是有善有惡的。

“氣功”這工具將如何的去影響到心靈,受善惡二力的影響甚大。

因此,功友該把握善因緣好好修行。

2. David_Liu 於 2008-03-01 09:07:41 留言 |

前輩, 請教幾個問題...

1. 世尊是在這地球成佛的嗎 ? 那涅盤後, 在哪個他方世界 ? 為何不再返回這娑

婆世界再渡人 ?

2. 同樣地, 佛弟子不少, 雖只過兩千多年, 但也未見(?)現菩薩相來渡人者 ? 當時

聽法都有菩薩, 阿羅漢, 大聲聞者...

3. 假如成佛之路, 包含定與慧, 一定是在這土地成就嗎 ?

並不是對佛法有岐意, 而是想到的問題, 請前輩幫忙釋疑, 謝謝^^

版主回覆:

前輩不敢當。僅就我所知回答如下:

1. 世尊是在這地球成佛的嗎 ? 那涅盤後, 在哪個他方世界 ? 為何不再返回這娑

婆世界再渡人 ?

答:世尊是在人間成佛的,如《增壹阿含經》所云:「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

成佛。」

涅槃的境界不是世界,而是法身遍虛空,也在你我心中。涅槃境界,文字不可得。

佛涅槃後,法身平等遍處,無所分別,所謂眾佛境界一如,無所差別。所以沒有

返不返回娑婆的問題,因為祂一直存在。

2.同樣地, 佛弟子不少, 雖只過兩千多年, 但也未見(?)現菩薩相來渡人者 ? 當時

Page 10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7

聽法都有菩薩, 阿羅漢, 大聲聞者...

答:阿羅漢大聲聞者除非迴小向大,否則就如《阿含經》所言阿羅漢的境界是:「我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也就是不受輪迴。至於所謂修菩

薩道者因發願生生世世再來人間渡化眾生,所以「能斷煩惱,但不斷盡煩惱。留

惑以潤生」。能證未證,依願力再來人間。現今社會行菩薩道在家或出家眾極多,

這些都是菩薩。菩薩不是只在天上,菩薩一定是要能聞聲救苦。所以大都是乘願

而來的五蘊之身。

3. 假如成佛之路, 包含定與慧, 一定是在這土地成就嗎 ?

應該說成佛之路,最易行的是在人間。因為三惡道受果報已自顧不暇更不用談聽

聞佛法。而天上福報極大,處於安逸還能想要求解脫的太少了。而人世間有苦有

樂,加上有“肉身”這個載道之器,相較於其它五道眾生,反而是比較容易修行

的處所。要能成佛必須具足福德智慧資糧,這些資糧會熏習根識,使定慧得以在

正法之路等持精進。所以,成佛不一定在這塊土地,而是這塊土地的因緣很適合

修行。

4. David_Liu 於 2008-03-02 14:51:37 留言 |

所以沒有返不返回娑婆的問題,因為祂一直存在。

如何證之 ? 得法眼時自見 ?

多數世人執於名相, 而菩薩佛又不現名相, 誰執著了 ? 照思辨的範圍, 佛在金剛

經中把所有見佛的情況幾乎都說了, 實在是太厲害了...

照佛經上對菩薩的描述, 似乎很難用肉身的人能達到 ?

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096.htm

這篇故事, 個人有些疑惑... 難道因象王是佛的前身, 因此象妾就需受雷擊並落地

獄 ? 不然現今社會比這惡毒者卻也未見此報應 ? 再者, 為免世人貪瞋癡而捨命,

難道象群就不會起怨恨心 ? 這些他人起的貪瞋癡, 不需在輪迴中, 在下一世一同

來學習 ?

版主回覆:

1.所以沒有返不返回娑婆的問題,因為祂一直存在。如何證之 ? 得法眼時自見 ?

答:得果位即能證之。歷代已證果位聖者再依經立論,以適應不同年代的文字語

義與傳承。

所以才有《中論》、《清淨道論》、《大乘起信論》等經論問世。

Page 10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8

2.多數世人執於名相, 而菩薩佛又不現名相, 誰執著了 ?

答:佛陀出世即是以世間名相來渡化眾生,目的在以相破相。所謂「不依世俗諦,

不得第一義」。

因眾生對名相執著的積習不易破除,所以佛經總是先講“有”後講“空”;先“立”

而後“破”。

因此才說「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3.照佛經上對菩薩的描述, 似乎很難用肉身的人能達到 ?

答:聖人境界與凡夫境界當然不同。但佛弟子皆知佛菩薩聖者,有法身、報身、

應身三種身。

花些時間去了解這些基本的佛教義理,你大部份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

關於→法身、報身、應身的教理,請參閱下面網址。

http://www.fgs.org.tw/affair/culture/awaken/1405/22_1405.htm

4...難道因象王是佛的前身, 因此象妾就需受雷擊並落地獄 ?

答:佛經體裁有本生、因緣、譬喻。此經大都屬應機的方便教化。此類經教的解

讀側重於“譬喻”,體裁是“故事”。你所舉象王的故事出自《雜寶藏經》,你的

問題在下面的網址有詳盡的解答。這是《雜寶藏經》故事的論文研究。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15/015.htm

後註:

在以前的寺院,接受佛法提問的人,通常會先拿問題來反問提問者。

以了解提問者本身,是否對自己的問題有下過功夫。

若提問者沒下過功夫,僅從隻字片語拼湊意趣,那麼要靠簡單的對話來解說,

不僅提問者無法受用,解說者也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從最基本的義理講起。

解題者若只給簡短的明確答案,提問者恐怕是問題更多。

因為問者可以又依回覆的語義延伸出自解的命題,如此發展下去,最後也只落得

“文字戲論”,連“法諍”都算不上了。

6. David 於 2008-03-03 22:16:15 留言 |

謝謝不吝指教. 說實在要在幾年間閱讀那麼多的經典, 並有所研究, 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 更何況一般人若未受循序,整體的教授, 外加許多流傳的各門各派資訊, 所

學必會不完整 ?!

昨日恰於寺廟拿到一書, 聖嚴法師將佛教解說的相當清楚. 若對整體佛教有不瞭

Page 11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09

解的朋友, 可以閱讀本書 !

前輩回覆的連結, 近日會閱讀, 再次謝謝回覆^^

板主回覆:

所言甚是!

為此,我整理一些教材,期待大家共同精進。

7. 麥當勞 於 2008-07-11 00:36:33 留言

以前沒有接觸過佛教,後來真覺得典籍很多,光第四台佛教講經的,全天好多看不完.

這種安身立命的路術,比較起儒家,道家或基督教的一本聖經,就可以接近神,浩瀚許

多.怪不得一些新興禪修宗教興起,開一個方便法門.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可能自發功也算其中一種吧?!

當然師兄另闢一條大路,功德一件!

36.談練功環境(上)

日前一位鳳山的功友來電詢問一些練功上的問題,有部份與練功環境有關。

因此興起我寫此主題的動機,部份內文是當時沒提及的,也算是事後的補充。

「練功環境」這議題對練功人而言,無論初學還是高功者,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

環境考量。我們相信環境對練功有所影響,但現代社會有能力學孟母三遷的,大

概也不多了。

因此面對練功環境的問題我們要有適應方式。

簡單來說會影響練功的環境不外乎是“人”與“場地”兩大因素,本篇要談的就

是這些.....

自發功明顯不同於一般氣功的部份,是動作會由大變小,採氣由近處發展到遠處

(觀想)採氣。 為適應這些特徵,我把對練功環境的要求,依練功進展分成→動

功初期、動功後期與靜功三類。分述如下...

■動功初期:

初期大的自發動作(如旋轉、跑步)受場地影響很大,這是初學者無法避免的。

但這不代表一開始就必須到戶外練習;因為自發功對場地有適應性,會依場地不

同帶出適當的動作。

以我本身的例子來說。一開始並未特意安排何時到戶外練功。而是在書房練一陣

子後,帶女兒到公園運動,在與女兒玩追逐的遊戲時,“順便”在氣功態下完成

Page 11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0

倒退跑的階段。而旋轉部份,則一半在室內一半在戶外完成的。

除了旋轉階段容易暈眩、趴下與嘔吐,須有親友在旁陪伴比較好外。其餘動作只

要場地適宜,一個人練也未嘗不可。

不少初學者因一時找不到適宜的場地而不敢練自發功,依我親身的經歷,我認為

這是多慮了。別忘了自發功的大動階段,雖處於氣功態,習者對環境的察覺能力

還是足夠的。

若說有什麼要特別去注意的,那就是在戶外大動時,要有人知道你現在是在練功。

才不會大驚小怪跑來關心。

另外,初期練功的採氣與排氣動作,大都是“接觸型”的。此時植物與大地自然

的成為“理氣”的主要對象。既然要到戶外練功,那麼何妨多走幾步路,挑個生

機盎然的好氣場來習練。

■動功後期:

動功後期的特徵是大動作不再有,在室內練反而較能安心(無閒雜人等),動作

以瑜伽體位或種種定姿、手印為主。

動功開始從外顯轉向內隱,體內覺受慢慢變多。此階段會讓功友覺得練功是種對

生命的享受。

此階段的練功場所我傾向於要有隱密性,這樣發展出來的自發動作才不會怕被旁

人側目而在心理產生干擾。

動功後期對大自然採氣的需求還是在的,排氣會變的較少。

此階段因大都在室內,可以練習向遠處採氣,有了幾次的練習日後會變成自發動

作(這是下意識的正面影響)。這部份我有一些個人技巧可以提供給各位參考。

要進行遠方採氣前,可以先到那個地方實地練功採氣,去體驗當地的景緻與氣場。

讓身心處於鬆、靜、自然,去細心品嚐空氣中草木的味道,覺察景色所滲透出來

的靈氣、感受大地土石的生命力、風的柔勁...。

之後,當處於室內練功欲採氣時,朝向那個方位,把當時的感覺喚起,那麼氣就

進來了。

我住家離柴山約莫 15 分鐘車程,假日爬柴山幾乎是我例行活動。對柴山的熟悉,

Page 11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1

就算閉上眼睛都可以感受到在山林裏的一切。因此時至今日,柴山就像是我的能

量供應場,想要遠距採氣時,舉手可得。

因此動功後期只要對氣的控制能力夠,是否到戶外練,我認為並非重點。因為就

算不是在練功狀態,處於此階段時,到戶外走一走動一動,整個氣機就會明顯的

上來,再配合遠距採氣,我想是足夠了。

今且爬文至此,下篇再來探討靜功的環境。

● 網友留言

1. mouf an 於 2008-02-16 21:37:31 留言 |

師兄新年快樂:

小弟這裏向您拜晚年,祝您新年愉快

小弟最近看了德寶法師的'觀呼吸'一書

將部份練功的方式結合觀呼吸的方式練習了一段時間後

部份問題向您請教

動功部份,由於身體似乎有部份的痛點還未打通

所以意念會被痛點吸引

身體會往痛點處做搖動或拍打

感覺'觀呼吸'的動作相對很少

靜坐部份,則妄念還是會有

不像以前那麼明顯

但妄念還是會浮現,就好像從遠處生起

而頭部有一種痲麻的感覺

'觀呼吸'所觀的'息'似乎不易觀得

先前師兄曾指點過類似的狀況

小弟也特別注意在觀呼吸時,是否有'作意'的問題

問題在於刻意去觀息就會作意於呼吸;無法自然的觀到呼吸的息

小弟的問題是

此時應先暫不去觀,而回去守住自發功的'鬆 靜 自然'的原則嗎

另外有關於採氣問題

在剛練自發功時,對遠距離的樹林採氣手掌會涼涼的(和林教授書中所說相似)

但現在採氣,則必須有接觸才會有感覺(練功至今滿一年)

遠距採氣則無感覺

此部份是否和意念有關

板主回覆:

mouf an 也祝您新年快樂~

Page 11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2

在佛教修習上,是可以止觀並進,無所謂先得止後修觀,

而方式的不同習者也會有不同的體驗。

您「妄念還是會浮現,就好像從遠處生起」→這是自我察覺心念的開始,是好的轉

變,

這種感覺慢慢您會習慣以念頭觀照念頭,進而產生妄念對治的心力。

妄念的產生不代表退步,定的好處不在深或淺,而是在於適當。

過深的定不易起慧觀(如觀四念處、五蘊、四無量心、九想觀、不淨觀、六行觀..)

但不深定又易起妄念,其實妄念在佛門也是可以用來觀它的生滅,看它的來去。

只不過要多淨心習練。

對治妄念較粗的方法是“閉氣”,一口氣接上時,妄念會暫息。

但我不這麼做。妄念來就讓它只是妄念,與我無關。

如日光普照萬物,也只是清楚照到,並不會帶走萬物。

靜功階段初步會先得定境,再生妄念,再得定境,再生妄念。

加入觀照開始得“禪相”。再失禪相。得禪相。最後要再破相。

靜功每進一階就會有“退步”的感覺。因為進階後有新的難點會出現。

一般人以為是退步了,其實是進步。此時信心很重要。

有些人以為方法錯了,因為又四處找方法拜師,

其實佛陀的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

相較於現今眾多修行異說。我對佛陀有絕對的信心。

採氣部份不用太 care 手的感覺,甚至於氣湧入體內的感覺,

這些覺受練功初期容易感覺,到中、進階反而不明顯,這不是代表退步。

而是氣脈的“通”而從淺脈走向深脈。

練功的心態要有如阿姜查所教誨的精神般

「你要做的就只是保持覺醒,用佛陀的教法,持之以恒禪坐,這樣就夠了」

妄念就讓它只是妄念,您愈是在意它,就愈受它的影響。

我們錯用這顆心,累世至今已這麼久了,一下子調正它,它總會反撲的。

看來您是善於從書中得益的人,介紹你另一本書→一行禪師“觀照的奇蹟”

2. mou fan 於 2008-02-17 22:50:16 留言 |

感謝師兄說明

4. 麥當勞 於 2008-07-11 00:42:25 留言

請教您對於白天或晚上練的看法?

Page 11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3

板主回覆:

練自發功的,不是練衝頂出神,所以方便練即可,無關白天晚上。

定時、定地、多次才是要項。

37.談練功環境(下)

接續上文,本篇來談談「靜功與環境」的關係。

靜功環境的抉擇主要是考量到靜功的“特性”。

首先空氣要流通。這部份可談的不多,要注意的就是風不要過強,也不要正面或

正背後吹,不見得要有“風”的感覺,重點在於空氣要流通及新鮮度。

接著去考量坐的地方。不少人靜功易帶有瑜伽的動作,或舉手採氣的動作。這是

緣於調息至一定程式,體內的耗氧的改變,通常也會伴隨著體溫些微上升。這不

代表不夠入靜,畢竟除非處於深的入定狀態,否則坐個 30 分鐘後,臀部未離開坐

蓆的情況下,手腳有所動作都是正常的。在修定的方法上,南傳有一派主張忍耐

腳的麻痛以便觀四念處。但不少禪修認為應就地曲伸肢體,適當的舒緩痛感再接

著禪坐,這並不會影響修持。我個人傾向於後者,因為我練自發功而入靜時,早

期的腿部也是會自發調整的...

以前剛進入靜功階段時,常是隨地而坐,因腳踝骨會碰到硬地,坐久那種硬碰硬

的痛楚還是會出來的,雖會伴隨自發動作調整,但總不利於靜坐。因此我去買了

一個佛光山禪堂專用的坐墊,軟硬適中,入靜後自發調整的情況就變少了。所以

在靜功階段,建議首先要先有適合打坐的坐墊,或用一些軟墊、被單也行。

接著,靜坐要“定時””定地”,在家裏找一個適合的地方,比較不會吵的適當

時段練靜功。每天練功且定時、定地很重要。不用管目前的功力進展如何,要隨

順自然,無欲求的靜坐。

靜功初期雖易受環境影響,但也不用特意要到外面找一個如何安靜或氣場好的環

境,在家中定時定地而坐的好處,在於身體處於氣功態會自動調整,並適應打坐

的環境。在外面要每天定時定地是不容易的。

再來談到“噪音”的問題。所謂噪音是相對而產生的,在深山裏落葉是噪音,在

都市車輛是噪音,在鄉下蟲鳴是噪音,噪音無所不在。我曾在柴山溶洞打坐,那

裏真的一點光線與聲音都沒有,但靜下心來後,還是會察覺體內的聲音,且聲音

會愈來愈大。因此別為了逃避噪音而不在家裏打坐,倒不如在住家環境,挑一個

Page 11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4

比較安靜時段,或開窗關房門,或半開房門關窗。方式很多,只要定時定地,您

的身心會很容易的習慣環境,進而忘了這些干擾因素的存在。

再來說到“光線”的問題。這問題在修行界我看也是被不少人討論過。有的人主

張打坐要雙眼垂簾,有的人主張要閉眼,

有的派別主張在暗室禪坐半開眼(藏密大手印)。我想練自發功的人不會有這種

困擾,因為該開眼的時候它總是會開的,該閉時會閉。

雖是如此,我還是建議在微亮的室內修練還是比較妥當。如同我前面所舉坐墊的

例子,自發功雖會自動調整以適應環境。但若能減少調整的次數不是更好嗎?

醫學研究指出,松果體的功能會受到光線的調節影響,而松果體在氣功科學研究

裏又被認為與“超感體驗”有很大的關連。因此這部份我們不能說光線對靜坐不

會有所影響。既然有關係,那麼總要有一個可被推薦的建議吧!這部份我從各類

禪修手冊中所歸納的,應是採微亮光線為佳,為方便說明我把光度劃分為;明亮

→中亮→微亮→暗。採微亮不採全暗的原因在於自發功靜坐過程會有張眼動作,

似是自動對治妄念而為,偶有張眼是為了用眼光採氣,無論如何,若無適當的光

線與“眼識”相應,則境不起。那麼就不易產生眼識在練功過程的助緣。

靜功過程也是偶有採氣的,但體驗“內息”之後大都是起坐之後才採氣,盤坐過

程採氣的少。另外也會常以十指尖輕觸的動作,進行體內氣路循環。

至於有些人會在靜坐時藉助外力(助氣物品),這部份見人見智,我一向把它當

成“提神飲料”。身體的氣場不夠強自有其因緣,老實練功,反而會自發出一些

功法,以補足原先所不足的部份。藉助外力有可能會錯失自我修補的機會。我的

見解,除非是單純的為了治病才藉外力協助,若只是練功應講求紮實而非速成。

總之自發靜功要能平順進展的關鍵,在於是否每日定時定地練功,且時間要夠長

(建議每次 30 分以上)。自發功真的是很適合獨自習練的功法。

● 網友留言

1. 波波 於 2008-02-18 16:31:34 留言 |

師兄您好:

是我林小姐(波波),前 2,3 天看完您對練功環境一的遠距採氣之後,有試驗看看,想像

自己身在澄清湖練功,真的感覺有一股氣從頭頂灌入,再就是身體內ㄉ氣開始流動,

但是感覺有一股氣從頭頂灌入,這遠距採氣所獲得的,還是我自己練功所造成ㄉ呢?

那麼遠距採氣之後我們的意念要著重於觀呼吸或是遠距採氣的感覺呢?有時會不

知道著重於那裡?遠距採氣之後每次練功都可以這樣觀想嗎?

Page 11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5

還有一個問題,我近日來用觀呼吸練功之後,呼吸越來越慢,吸氣及呼氣時間越拉越

長,每分鐘呼吸次數越來越少,就算不是練功時,也是會這樣,會有一種平常不是練功

時間,也有感覺像是在練功,身體好像無時無刻都有氣在流動,這種情形算是正常嗎?

而且這樣練功(呼吸越來越慢,吸氣及呼氣時間越拉越長),練到某一程度,

有時會一直吸氣,一直吸..吸..吸到不能再吸,這吸氣時間會很久才吐氣,吐氣也跟吸

氣一樣,一直吐氣吐到不能吐,但是時間不會像吸氣時間那麼長,這呼吸之中,氣的流

動照常會有.

也有時會吸氣 1-2秒就止息,止息一小段時間(約 30秒),再吐氣 1-2秒,這種呼吸在練

功過程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且最近每次練功都會出現,這種止息ㄉ呼吸出現時,伴隨

身體的感覺像是身體皮膚ㄉ表面被氣包圍起來,輕飄飄ㄉ,一點點微麻很舒暢感覺,

皮膚ㄉ毛細孔都一張一合在呼吸一樣,還會有一點點震動,這種感覺都是自發的,而

且很舒服,請問師兄這是甚麼情形呢?是否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嗎?

感謝師兄!!

板主回覆:

波波妳好~

在妳來電後所寫的「談練功環境」,是察覺到妳應到此階段的緣故。

妳的練功歷程與我的初期很相似,這應是採用相同心法所致。

很樂見有人可以參考我的練功資料而受益。

妳的提問回覆如下..

1.遠距採氣之後我們的意念要著重於觀呼吸或是遠距採氣的感覺呢?

答:採氣時依意念採氣,動作止息時觀呼吸。

2.近日來用觀呼吸練功之後,呼吸越來越慢,吸氣及呼氣時間越拉越長,每分鐘呼吸

次數越來越少,就算不是練功時,也是會這樣,會有一種平常不是練功時間,也有感覺

像是在練功,身體好像無時無刻都有氣在流動,這種情形算是正常嗎?

答:這是正常的,如我在「觀呼吸Ⅱ」的介紹。觀呼吸可於作息中處於氣功態。

所以觀呼吸時,呼吸會很慢,或止息或內息,這是正常的。

依妳呼吸的狀況,靜功初期應可以經歷入定。

3.練功都會出現,這種止息ㄉ呼吸出現時,伴隨身體的感覺像是身體皮膚ㄉ表面被氣

包圍起來,輕飄飄ㄉ,一點點微麻很舒暢感覺,皮膚ㄉ毛細孔都一張一合在呼吸一樣,

Page 11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6

還會有一點點震動,這種感覺都是自發的,而且很舒服,請問師兄這是甚麼情形呢?是

否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嗎?

答:觀呼吸易於開發心輪,止息時間長於呼吸時間是善境不用掛心。

止息間的吸氣呼氣會分段是正常的,緣於止息過程改走穴道或內氣循環。

皮膚與整個身體的舒暢是氣機的體現,另有一種全身整體感是正念所攝,

兩者不同,我不易用文字表達。

妳所提的這些,都是正面的走向,不用掛心,也不要貪著,要用信心。

以免流於積習形成關卡。

3. 波波 於 2008-02-19 14:23:14 留言 |

師兄問題又來請教嘍:

昨天下午問完問題之後,晚上練功時先呼吸越來越慢,接下來止息時間長於呼吸時

間,進而瞬間自我呼吸停止下來,但是身體皮膚好像自己在呼吸,輕飄飄ㄉ,感覺很舒

暢,漸漸身體ㄉ內息似乎自行運轉起來,這時卻感覺有漸漸失去體感,不是麻掉而是

舒暢到失去體感,隱約知道身體自己ㄉ內息接手呼吸ㄉ動作,而且是全身每一處都

在呼吸,但是人還是有自我ㄉ意識,也還聽得到外界聲音,只是有一種像跟外界隔絕

起來ㄉ感覺,(這時心中嚇一跳,而且觀不到呼吸,好像進入另一個地方或空間,而且

耳朵一直有某一種共鳴或聲音要接通ㄉ感覺,一直越來越強烈,我不太確定這樣形

容貼不貼切,眼睛也出現亮光也是越來越亮),而且自己因為觀不到呼吸,也沒有自主

呼吸,所以自己無法控制自己氣ㄉ運作,只能任由內氣自行運轉,就這樣過ㄌ 5-10 分

鐘,但是心中有些害怕,後來因為不知道內息會自我運轉到何種情況,所以慢...

慢...(用意念來接手),非常慢,有點難接手,請問師兄這是入定嗎?或是入靜,還是胎息

ㄋ?人面對無知的境界,內心很難不害怕,但也因而退卻,師兄我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

自持ㄋ?好像自己會開始進入,但是不知道如何結束ㄉ感覺,謝謝師兄.

板主回覆:

這是入定的前兆,會失去體感,產生隔離感,都是正常的。

不用擔心。

一分鐘呯吸降至三次以下,入定是正常的。

到此狀態可以“慧觀”了。

淺嚐即可不用深定。

4. 波波 於 2008-02-19 16:06:31 留言 |

師兄再請問何謂慧觀?

我昨天有算了一下一分鐘呯吸約 1-2 次

淺嚐即可不用深定是何意思?不要再有此情況或是又有進入此情況就要離開或是

Page 11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7

其他意思ㄋ?我如果又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做ㄋ?又該如何結束這種會失去體感,

產生隔離感,恢復體感ㄋ?謝謝師兄.

有過昨天ㄉ經歷,昨天練功完後,直到現在身體ㄉ感覺完全不同於以往,這又是為什

麼ㄋ?今天早上及中午也都有接近快進入此狀況ㄉ情形,非刻意,但因有周圍人物影

響,無法再更放鬆,所以無法進入,請師兄指教,感謝!!XD

板主回覆:

1.師兄再請問何謂慧觀?

我不清楚妳的佛法基礎如何?此時可以放慢修行腳步,把基礎佛法先作了解。

慧觀可以先從“四念處”著手。

了解四念處之前要先了解何謂「四聖諦」與「五蘊」的身心造作。

2.淺嚐即可不用深定是何意思?

答:在未能融入慧觀之前不要深定,也就是暫時不要把觀呼吸當成習慣,它只是

工具。

3.又該如何結束這種會失去體感,產生隔離感,恢復體感ㄋ?

答:入定如入夢,入夢明了意識已失(甚於妳目前的狀態),

但細微意識不會失去,所以入睡的人一定會醒過來,因此你就別擔心了。

若要起居正常就要選適當時候觀呼吸,不然就要選擇閉關了。

我相信現代人可以自由選擇閉關的人不多了。

4.身體ㄉ感覺完全不同!

這有可能是暫時,真正進入狀況身體的那種氣滿、輕安的感覺會一直延續。

早期這種感覺我保有一週後漸失,但功力穩定之後,則不在失去。

這種感覺是金錢換不來的。這種感覺會伴隨著情緒上的穩定與覺知。

5.波波 於 2008-02-19 16:06:31 留言 |

板主回覆:

「慧觀」的部份我會在下一篇以專題做介紹。

6. 麥當勞 於 2008-07-11 00:44:41 留言 |

晚上房間裡點小夜燈靜坐還不錯!

7. lulu 於 2008-10-30 21:00:44 留言 |

請問在哪裡可以買到打坐用ㄉ好一點ㄉ坐墊 3q

8. 老農 於 2008-11-14 21:41:17 留言

lulu:

Page 11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8

我在員林的法鼓山辦事處學禪坐,每個星期回去共修一次已有一段時間了,覺得

那邊的蒲團坐起來蠻舒服的,不知道有沒有記錯,好像加上一塊方形的坐墊一組

總共 800 元,提供您作參考。

板主回覆:

感恩老農參與回應,提供了好的意見。

38.慧觀篇(上)

緣於有功友已具入定的基礎但慧解的因緣尚未具足,基於修行目的在於心性的解

脫,不是耽溺定境與禪悅之中;與其茫然躁進,不如依古先人道修行方法,按步

就班的先把“慧解”基礎打好,以便讓定慧得以等持,面臨幻境得以不亂。

若無慧觀基礎,入定境如入夢,夢中人不知夢的虛幻,心識隨之造作,初入定的

清淨會迷失掉或走偏。那麼說要回頭從新來過,恐怕要事倍功半了。

慧觀可簡單說成「以智慧觀照」。

智慧:是指能參透世間–苦與虛幻的本質,並理解五蘊受假、藉以勘破世間迷情

的正知見與方法,就叫智慧。它不是世俗的聰明。

觀照:就是以清明的心,向內探尋,去知道「什麼是什麼?」的心智能力....

在談慧觀之前,我們談過了不少“觀”的名相。有觀呼吸、觀照、止觀、禪觀。

在這裏有必要稍作說明。

就本質來說慧觀就是禪觀,但“禪”這個字已被擴大且多元解釋,原指自性的智

慧有可能被引導至如“野狐禪”般的偏義。

因此在這裏我用南傳常用的“慧觀”來命題。一來區隔,二來正聽。

此處談的慧觀不是單純的“觀照”,觀照是覺察,慧觀是如理思惟,有清淨的觀

照(作意)就能引發後來的慧觀(想、思)。這一切是以止(定)為基石。

在佛門所謂的禪觀談的就是止與觀,先談止(定)後談觀(慧),或者止觀一起談。也

就是“觀”一定要融入“慧”才能漸悟自性。

如佛陀所傳授的修行方法「八正道」→藉由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正道,通往菩提涅槃。其中“正念”的方法是藉由觀

Page 12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19

照開展的,而後才得“正定”以避免“邪定”或“頑空定”。

再從戒、定、慧三無漏學裏來看,真要解脫,在有“定”的基礎之後必須“修慧”,

然而修慧最好的時機並非等到得“正定”之後才進行。

能“定慧等持”是最好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若修定過程沒有融入慧觀,那

麼如何得“正定”?

我們要知道,在八正道的最前面也是最根本的基礎是“正見、正思惟”不是嗎?

佛教的正見我們談過了,所指的都是一些能解脫的知見不是嗎?因此八正道後面

的“觀”與“定”不能說沒有融入慧解。

因此要正定一定要知道如何“慧觀”。也就是把佛陀的教法融入修定之中。

慧觀是我建議入定前須具備的要件。從佛教的修行角度來看,入定只是工具,因

為修定能產生兩大解脫助緣,一是離欲,一是對治散亂心。

這兩大助緣極利於用來培養清淨心,然後用這清淨心來體悟佛陀的教法,進而產

生智慧。

本篇舖陳這些,是為了讓行者知道修定為何要以慧觀為基礎。有了此等信念,對

慧觀才易產生信心,否則單純的享受深定不是很好嗎?為何要融入“慧觀”反而

障礙了初期的入定。

如大智度論卷第十七所揭示:「取定相能生著。菩薩不取亂相。亦不取禪定相。亂

定相一故是名禪波羅蜜。如初禪相。離欲除蓋攝心一處。是菩薩利根智慧觀故。

於五蓋無所捨。於禪定相無所取。諸法相空故。」

如經上所言,入定境易著相。而得初禪相是以智慧觀故(慧觀)。

今且行文至此;下篇再來介紹「四念處」的慧觀,及介紹「大乘起信論」對定中

魔事的看法。

● 網友留言

1. mou fan 於 2008-02-22 00:31:06 留言 |

師兄您好:

Page 12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0

由於小弟的的階段還不到那裏;所以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再請教

您提到"慧觀是如理思惟,有清淨的觀照(作意)就能引發後來的慧觀(想、思)。這一

切是以止(定)為基石"

是不是說如果我以觀照的方式做自發靜功

當妄念沉靜到某個的階段

就會有清靜的觀照產生

此部份會自發嗎

因為師兄有提到"作意"

一旦作意就有動念的成份在

而以小弟的理解

動念應是第 6 第 7 意識主導

此部份的意念有可能引發正念嗎

這是小弟所不理解的地方

另外一個問題是所謂的止的問題

曾經有次打坐有到妄念不生的境界

只是時間不常

所謂的妄念不生;身體靜止不動就是止嗎

還是所謂的靜相(愣嚴經觀世音菩薩修行法門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靜相)

近來的練功問題在於"妄念勿隨"的問題

由於林教授書中有提到妄念"勿制勿隨"的觀念

最近頗多體會

最近的練習也會針對此部份去注意

不論是練功時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時間(如走路,吃飯或等人等等)

總覺的不易突破

很容易被妄念帶走

能夠靜靜的觀呼吸的時刻很短

這部份是否和身體氣脈未通有關

感謝師兄

板主回覆:

人有第八識的說法是大乘初期才自佛典中發展的。

原始教典只提到六識加上細微意識。

作意與想思是原始教典(阿含部)心所法→觸、作意、受、想、思 來說的。

以唯識學所謂第六意為分別明了意識來說的。

五心所的作意是在唯識的第六識之後。

“勿制勿隨”還不夠深入,觀照不止勿制勿隨還要能覺知是什麼!

如太陽照亮萬物,不隨萬物。

氣脈通的人不見得能觀呼吸得力,而是妄念多,

Page 1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1

妄念多的原因很多,氣脈阻礙只是其一,生活方式、環境、職業都有關係。

所以八正道裏面有→正思惟...正業、正命....

靜功的"靜"是心的靜,不是止身的靜。

2. mou fan 於 2008-02-22 22:52:04 留言

感謝師兄:

觀照的奇蹟已看完

一行禪師的敘述觀點給我不小的啟示,應該說是震憾吧(例如對時空的觀點)

不過中後段的禪觀必須選定特殊主題的部份,如太陽一片葉子等等

和解釋部份華嚴經的思維

解開我不少迷惑

另外曾經靜坐時有以下的感覺

身體外部不動(不感覺有搖晃)但感到身體內的氣在流動

感覺上心似乎凝住了(沒有妄念的感覺)

不過當時沒有觀呼吸

自從觀呼吸靜坐後,就不曾達到此境界了

所以總有一種退步的感覺

再一次感謝師兄解答

板主回覆:

觀呼吸要能如理(得法)的觀吸呼,基本上是要練習的。

雖然方法在經典寫的很清楚,但在修證上因緣的不同,表現出來會有差異。

如也有功友因觀呼吸得力而進步快速,意到氣到的。

觀呼吸中的“呼吸”只是方便喚起覺知能力的所依對象。

其方法應該如同「觀照的奇蹟」一書中的概念。

表面的退步不代表真的退步,改變修行方法會有適應期。

有些表相的退步是進階的障礙浮現。

自發功有所謂的蜜月期,這蜜月期在動功後段,靜功的初段。

可說覺受萬般,氣象萬千。但這是脈相似通未通所成的覺受。

蜜月期後的靜功,其觸受已不明顯,若不轉向慧解,會進入頑空之定。

轉向慧解因心力所及故,初期禪相不明顯,但心力自然時禪相復出。

覺受感在瑜伽師地論的三性說裏屬“依他起性”。

一些定相的名詞、名相分別解說是“遍計所執性”。

Page 12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2

修行要避免對唯識虛妄的欲求。從此來看,退不退步乃遍計所執。

行者無須困擾。

39.慧觀篇(中)

當練自發功走到靜功階段,經歷了身定、心定會伴隨出現定境與禪相。這因個人

宿世業力因緣的不同,遭遇會有差異。

定境因心識所現,屬幻境,若著相即成魔事,雖知「佛來斬佛、魔來斬魔」,但

若無“慧解”為根基,恐怕不易如理面對。

一些非佛教的修定也是有止有觀的,但那種觀偏向於心觀。修唯心觀者,因外境

寂滅,最高得無色界,無論是識無邊、心無邊、非想非非想的境界。修這些定的,

會有如道家的天人合一、奧修的梵我合一及耶教的神我合一般,其身心也會有“無

我”的體驗。這都是從心的超感體驗開展出來的。依佛教的觀點來看這些都不是

慧觀。能解脫生死的才叫慧觀....

它教的“無我”是經由修定、冥想乃至出神,經由覺受進而產生天人合一般的自

我消融感,此種無我從甚深的定中覺受而生,屬生滅法,最高到無色界(無欲無

相)。但其我執及法執未破,所以終究還是要在三界流轉的。此類的修定,或有

人稱之為「世間禪」,有融合佛法的禪觀稱為「出世間禪」。這也是原屬於佛教

名詞的“禪”,被廣範的套用到一般的世俗修定中的原因。

佛教的無我不同於上述,是從真實勝義下手,藉「緣起觀」照見五蘊皆空(無我)、

了悟萬物依緣生而無自性(無常);並從緣起觀知萬法皆不可得,開擎出不取兩

邊的中觀般若慧。同樣是修行法門,名相看似相同,但宗教之間對解脫的見解確

不同。對於他教的修行方法,只要善法還是應該予以尊重。

要慧觀前必先有一個「因行」,也就是起頭的基準點。依次第來說,要先有“緣

起觀”的基礎,才好進一步修“般若觀”。

緣起法是指世俗萬物皆有因有緣,彼此相依,無自性。藉此我們認識到佛法所謂

的“空”是指“自性空”,而非“頑空”。接著用緣起法來觀身、受、心、法等

四念處,其目的在了悟無常、苦、無我。

在舊文裏,我曾談到「正念」,正念的對身心狀態的如是覺察能力,其實是發展

緣起觀很重要的前行。德寶法師也認為「正念」與「禪定」看似不同,實際上是

相依存的一體兩面。「正念」另一解說是動態的觀照,而「正定」則是制心一處

Page 12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3

的慧觀。正念覺知融入定並結合慧(佛法)來觀照我們的身體、覺受、心法、心

所法。

基於四念處對禪修的重要性,本篇僅談四念處。內容引用莊春江居士的《阿含經

隨身剪輯》第十五章的資料。

南傳側重於禪修及對心法的分析觀照。四念處出於佛陀所親說的《阿含經》;此

剪輯內容是特別以四念處為題所匯編。這對現代人而言可省下不少研讀的力氣。

我們之前介紹的觀呼吸也是可以融入四念處修行的一種方法。這些方法,在內文

皆有所介紹!

原內容如下~

--------------------------------------------------------------------------------------------

■四念處

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環,所照顧的範圍,相當廣,也適於配合著

各種其它修行方法,一起使用。

四念處的修行法,從「身、受、心、法」著手,如實而又綿密的覺察自己

的身心,照顧自己的身心。如實,就是如其事實,仔細、確實、誠實而不

加粉飾;綿密,就是不分「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時時刻刻地。

如實與綿密,是每一個修行者,都必須培養的特質,也是趣向解脫的必要

方法,所以,有些經典說,四念處是趣向解脫的「唯一之道」,應該從這

個角度來理解,比較恰當。

能時時刻刻地覺察,就能夠儘早地發覺問題(煩惱),相當於進入「四諦

」中的第一諦--知苦。如果正見具足,覺察,就可以順利地完成「四諦

」的第二諦--看到問題的起因了。如果信念、毅力又強過習性的牽引,

知道不對,立即捨離,那麼,煩惱就平息下來了,「四諦」的第三、第四

諦也相繼完成了。

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過去、未來、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

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云何為四?

1.觀身如身念處:

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彼持墨繩,用絣於木,則以

利斧斫治令直。

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士捉一羸人,處處旋

捉,自在打鍛。

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

Page 12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4

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覺一切身息入,覺一切

身息出。覺止身行息入,覺止口行息出。

離生喜樂;定生喜樂;無喜生樂,漬身潤澤,無處不遍。

於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

念光明想,善受善持憶所念,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

善受觀相,善憶所念;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髮、毛

、爪、齒、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

、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猶

如器盛若干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蔓菁、芥子。

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觀彼死屍,鳥啄狼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骨鎖在地,骨節解散,見已

自比:今我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

如是,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

觀身如身。

2.觀覺(受)如覺(受)念處:

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

不苦不樂覺。

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

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

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

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

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如是,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

觀覺如覺。

3.觀心如心念處:

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

有穢汙、無穢汙;

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

修、不修;定、不定;

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

如是,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

觀心如心。

4.觀法如法念處:

眼緣色生內結,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

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

、舌、身、意。是謂觀法如法,謂六內處。

Page 12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5

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

已生欲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疑。是謂觀法如法

,謂五蓋也。

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如是,擇

法、精進、喜、息、定、捨。是謂觀法如法,謂七覺支。

若有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彼暮行如

是,朝必得昇進。(中‧九八)(念處經)

※將專注力與念頭,安住在或身體(身)、或覺受與情緒(受)、或心念(

心),或觀念(法)上面,隨時隨地,依著身、受、心、法,如實地覺察

其變化,這就是經中所說的「觀身如身」(或說「身身觀念住」;「緣身

觀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也就是四念處

的內容。

身的覺察,涵蓋了所有的舉止行動,以及所有與身體相關的生理現象,包

括對自己的身體、當下的身體(內身);別人的身體、過去身體的反省(

外身)觀察。依經文,大略列舉了十三種觀察內容。這是在四種覺察中,

比較具體而不抽象的,一般認為,初學者比較適合從這裡開始下手學起。

對身體的覺察,如果對象是呼吸(「內身」),那麼,就可以和出入息念

(安那般那念)相結合;如果觀想著身體內的各個器官(可以是運用假想

觀,觀想自己身體的「內身」;可以是如實地觀察死屍的「外身」;也可

以是由觀察死屍到觀想自己身體的「內外身」),那麼,就可以和不淨觀

相結合。

情緒與覺受的覺察,經中以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為主要的覺察對

象。其中,「食」,依《雜‧四八二》的解說,應該還是偏重於眼見色、

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接觸等五欲來說的。

「受」的覺察,個人以為,這是修行上,很適切的下手處了。推測過去,

也有佛弟子特別重視從觀「受」下手的吧!請參考本《剪輯》第十五條。

心念的覺察,經中說,要明白心裡是否有欲念;是否動了怒氣;是否迷惑

猶豫;是否有齷齪的念頭;是清醒還是散亂迷糊;是沮喪還是興亢;心量

是大是小;是精進還是懈怠於修行;是否在定中;是否解脫。

法,其涵蓋的範圍很廣,也比較抽象,是與心念相對應而生滅的。也可以

比較狹隘地理解為:是一個觀念;一個價值觀;一個想法;這是起心動念

的源頭,經中舉了五蓋,以及七覺支作說明。

法的覺察,涉及了煩惱發動的根源,對煩惱的澈底解決,具有關鍵性的地

位。所以,在實務與技術上,法念處是特別必要以「正見」為基石的。

四念處的修學,經中形容是一種早上學,到了傍晚就有效果的好方法,值

得大家都來嘗試。

Page 12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6

云何為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

如是,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調伏世間貪憂;

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

專心正念,護持油[金+本],自心隨護,未曾至方。(雜‧六三七)

※在一個有美色作歌舞表演的熱鬧場合裡,被一個殺手,從背後拿刀押著,

要求捧著一碗滿滿的油,走過這個人群。其間,只要稍有一點點油,從碗

溢出,就會立即被殺而沒命。在這種情形下,被威脅的人,必定會專心一

意的注意著碗,注意著走路,再也不會被熱鬧的歌舞表演所吸引,而左顧

右盼,分心失神了。

佛陀舉這個例子,來說明四念處修習的要領,就是在下定決心,讓自己的

心念,能專注觀察,不要受外界聲色的干擾。

專注地覺察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精勤方便,調伏世間貪憂」。如果

四念處的修習,只學到了專注與覺察,而不能應用於對自己貪、瞋、癡的

淡化、煩惱的去除,那麼,還只是凡夫罷了(《雜‧六三○》),還是無

關於佛法,無關於解脫的。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

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若長、若短;

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

息出息念學。

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

樂覺知;

心行覺知;

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

息念學。

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隨受比思惟。

有時,聖弟子心覺知;

心悅;

心定;

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

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

斷;

Page 12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7

無欲;

滅。

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

(雜‧八二二)

※如何在以呼吸作專注的訓練中,完成四念處的觀察呢?

首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集中的方法,在傳統上,是以空氣吸入我

們身體的起始點--鼻孔口為覺察點,藉著覺察空氣在鼻孔口流動時,所

產生的摩擦觸覺,來收攝心念,達到專注的目的。當然,也可以小腹等,

身體上其它隨著呼吸律動的地方,為覺察點,再配合不錯亂地數著呼吸,

念頭就繫在呼吸上了。然後,清楚每一個:

1.長呼吸;

2.短呼吸;

3.清楚每一次吐(吸)氣時,身體的律動過程;

4.清楚每一次吐(吸)氣時,身體放鬆、舒緩(休息)程度。

以上這四個階段,是以身體的覺察為主,由粗淺容易而細膩困難,屬於四

念處中的「身身觀念住」。

此時,如果心中因為專注於呼吸而有:

1.屬於二禪境界的喜;

2.或進入屬於三禪境界的樂;

3.或有其他的覺受(心行)產生;

4.或所有覺受都已平息時,都要能清楚地察覺,了了分明。

以上這四個階段,以覺受的覺察為主,是四念處中的「受受觀念住」。

不過,對剛學盤腿而坐的初學者來說,有可能會因為無法放鬆身體,而有

苦(疼痛)的感受,如果是這樣,那麼,就去清楚地察覺苦的感受吧!

再進一層,覺察:

1.心念;

2.心念是在趨於歡悅;

3.還是已經收攝、專注於一境,而入定;

4.或是已經沒有貪、瞋、癡等念頭的清淨解脫。

以上這四個階段,以心念的覺察為主,是四念處中的「心心觀念住」。

不過,對初學者來說,在數呼吸中,念頭常常會隨著隨機冒出、或心中掛

礙的主題飄離(雜念),而不自覺。如果是這樣,察覺了念頭的飄移,而

將之拉回到數呼吸上,也算是學習中的「心心觀念住」了。

再進一層,去覺察心念後面法理的變化:

1.觀察無常;

2.觀察欲貪一層層地斷除;

3.息滅煩惱;

4.捨離、寂滅。

Page 12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8

以上這四個階段,以法的覺察為主,是四念處中的「法法觀念住」。

初學者,常常會因為發覺專注力飄散了,而自責。此時,應當不要忽略了

,去察覺這個自責,所對應的價值觀吧!

以上,是在安那般那念的修習中,配合著四念處觀察的修習。在每一念處

中,都有四個層次,一共有十六個層次,《順證理論》稱之為「四門、十

六種殊勝行相」(《大正‧二九‧六七五上》);《瑜伽師地論》稱之為

「十六勝行」(《大正‧三十‧四三二上》)。

135.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

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

隨集、滅法觀身、受、心、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雜‧六二三)

※在做「身、受、心、法」四念處的專注觀察時,如果還能結合緣起法,觀

察、思惟這四個心念安住處的形成,以及消失的因緣,將會發現,它們都

沒有一個永恆的依住處。有了這樣的體認,那麼,對世間的一切,就不會

再想要執取什麼了。

食,指的是四食,請參考本《剪輯》第五三條經文。

觸,是指根、塵、識三者具全後的認知,請參考本《剪輯》第一一四條經

文。

心,經中說,是依於名色,與識緣名色意義相當,請參考本《剪輯》第一

一八條經文。

法,泛指思想的對象,憶念一起來,法(憶念的內容)就隨之而起,所以

,法也可以泛說是各種觀念與思潮了。

136.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

,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

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雜‧五四二)

※就是已解脫的聖者,也都還不離四念處的實踐呢!

137.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云何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雜‧六五二)

Page 13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29

※舍利弗去世了,阿難很傷心。佛陀因而以這段經文,來教導阿難。

走在修行的路上,只能依靠自己對法的把握,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

異),可以作為依靠的。而四念處的修習,就是這個可以依靠的法了。

--------------------------------------------------------------------------------------------

上述是南傳對四念處修行方法的介紹。

然而從大乘佛法來看,緣起觀雖能證苦、空、無我,得證阿羅漢,但法相未破;

所以還有要用般若觀來照見五蘊皆空。這部份下一篇來介紹。

● 網友留言

1. daniel-1 於 2008-03-01 12:36:02 留言 |

師兄的慧解真不是蓋的,這篇真好!尤其四念處非常的詳細,對於修

靜功有非常清楚的方向、步驟和觀念,讓很多練功者受益匪淺。

板主回覆:

經論裏的修持方法是佛陀的智慧,不是我的;我只是想努力的作一位追隨者罷了。

透過網路的流通,若有人因此受益,那麼付出就算有了代價。

您修習佛法多年,若因緣到了,也該出來分享您的心得。相信受益最多的會是自

己。

2. daniel-1 於 2008-03-06 10:55:16 留言 |

學佛多年,但實在才疏學淺,目前大部分自己修行而已。

網站如下: 分享的心得都在裡面,歡迎有空來台北再聯絡一下!

http://www.wretch.cc/blog/danielchiu

板主回覆:

您的網站很有特色!

我極少到台北,若有機會到台北一遊會與您連絡的。

3. 波波 於 2008-03-11 11:34:49 留言

師兄前幾天跟您詢問練功靜坐時有昏沈似睡的情況後,接著練功靜坐又改變為比較

清明,在觀照時偶爾內心閃過某種念頭或問題時,緊接著,說是答案也不是,應該說是

道理,也會由內心升起直接打破問題,使內心似乎有種體悟,更少ㄌ某些執著ㄉ東西

或感覺,連不太有作夢感覺的我,最近都常作夢,不是有夢境的感覺,而是有某些觀念

上的體悟,但是要實際描述卻又說不上來,可能跟多看書有關.

再請教師兄,如果沒有入定只有入靜可以慧觀嗎?因為這兩天,氣感又時有時無,所以

Page 13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0

要真正入定不易,而且近來都是處理接近入定沒有完全入定,但是我不強求,入靜是

沒問題,只是不知道入靜可以慧觀嗎?或是時時刻刻只要保持觀呼吸及正念,隨時均

可慧觀或觀四念處ㄋ?因為有時走路或做事時都有跟入靜一樣ㄉ感受.

板主回覆:

心的清明覺查,會改變作夢是正常的。大都數的人作夢而不自知,其心識狀態也

叫“悶絕”。

其它部份我已“入靜與入定”與專題回覆了。

40.慧觀篇(下)

接下來談「般若觀」,若用般若慧(中觀思想)去觀照四念處,是可以融通了悟→

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所以亦被稱為「勝義觀」。

以中觀來看四念處,則如《大般若經》所云:「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所謂四念處。何等四?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

外身中、內外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內

受、內心、內法,外受、外心、外法,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循法觀亦無法

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

從上,以般若觀四念處,則是去觀內外的身、受、心、法所緣皆不可得,以此觀

空其法執。所謂 「觀身不可得、觀受不可得、觀心不可得、觀法不可得」.....

然能得知身、受、心、法的不可得,是從大乘中觀空義而來。中觀不是指居於左

右間的中道,而是破除邊見的執取;如《中論》觀四諦品第廿四所云:「眾因緣

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

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佛學的初機弟子面對四念處不同的解釋或許有所疑惑,其實面臨浩瀚佛法,可以

先去了解佛教的歷史演變與源流。從此處可以知道南傳、北傳與藏傳佛法的不同

點,進一步了解法義上的分歧與同歸。

佛陀說法乃應機而宣說了世俗諦與勝義諦。在適應性的方便教化上,也有所謂的

了義與不了義之分。這些佛法知見上的差異也演變出了修行方法上的不同。了解

佛法的歷史即可免於初期的混淆。如此面對南北傳四念處修行的不同見解,就不

會混淆不清了。

Page 13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1

南傳某些修行法甚至認為禪坐不須慧觀,任有無為由心性帶領,會自行開發出解

脫慧(類似緣覺乘)。但這種例子在已接觸佛法的情況下,我認為已不符合“獨

覺”的要件。自發性慧解依舊受識田所牽動,若真能解脫亦是由昔日的正聞熏習

潛移默化所得。

修行人可依個人因緣,或先以南傳佛教破我執,再依北傳佛教破法執。就我的觀

點,南北傳佛法是相輔相成的。南傳原始佛教的修持方法務實且明確,確實有值

得學習的地方,菩薩道行者應予尊重;不要浪費時間去爭論其優劣,只要是能與

自己契合,且能走向真解脫的法就是殊勝的。至於他教,因視神我、梵我、天人

為修行究竟,從修行的境界來看,其“我執”尚在。所以我個人將之視為善法。

因慧觀知身受心法不可得,故能勘破魔事、佛事,知其自性本空。如「大乘起信

論」所言,這是破魔的根本。

我曾向功友提及,若定中見佛菩薩示現,告知某天會發生某事,事後亦靈驗。如

何處之?我的看法這仍是自性幻境,是假的。在定境的真或假不是以一般世俗觀

點來看的。

最後僅引用一段印順導師於《大乘起信論講記》書中對此議題的看法。列舉事項

與《楞嚴經》所言幾無分別。從內文可以知道透過智慧觀照可得“法空”,有法

空知見可以避免對定境的妄執。這對禪定的如法修持是如何的重要。

---------------------------------------------------------------

魔事的對治法,大乘法說:但觀一切法空不可得,魔事、佛事自性本空,魔事即

頓滅。這是破魔事的根本方法。本論說:「當念」這一切是「唯心」的,所現起

的「境界則滅」;無論如何可怕可愛,行者也「終不為」他所「惱」亂了。一切

境界,都是由心而現起的,能了知唯心所現,外境本空,魔邪的境界就惑亂不了

自己。若把魔現的境界,取著為真實的,或瞋或怖或愛,那就落入魔邪的圈套了。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

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

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準。或多慈愛,多睡多病,

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

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

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

不飢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以是義故,行

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上來的魔事,還容易了知;此下的魔事,更容易受他的誑惑。此中有四對八事:

一、現形說法一對:「或現天像,菩薩像」,「作如來像,相好具足」,以及現

Page 13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2

父母像,善知識像,比丘像等;這是現身。修習真如三昧,不依一切而修,所以

一切形像現前,即使是佛菩薩像,也決為魔邪的詐現。這些佛菩薩像,還能為修

行者,「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

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

陀羅尼,譯為總持,如密宗的咒語,也稱陀羅尼。有些修行的,見到什麼天或什

麼菩薩,為說種種咒語。布施到智慧,即六波羅密。諸魔所說的六度,是取相的

相似修。說平等空到是真涅槃,是不即緣起的空義。或因而墮入小乘,或因而落

入斷滅見,撥無因果。二、得通起辯一對:以魔邪的加持力,「或令人知」「過

去」「事」,即得宿命通;或「知未來」「事」,即起天眼通;「得他心智」,

這是起他心通。不但得神通,能知過去、未來、現在事,還能「辯才無礙」的為

人說法。如行者不覺得這是魔邪的惑亂,自以為得了神通辯才,那就壞了!因為

這是最「能令眾生」招引世人來皈信、受禮敬、受供養、受稱讚的。行者並沒有

真實功德,心地不淨,即會「貪著世間名利」的「事」。如有些外道,修些邪法,

少得靈驗,貪著於世間名利,就為非作惡,自害自己。

(恭錄自《大乘起信論講記》p.372 ~ p.374)

---------------------------------------------------------------

般若慧可談極多,法義甚深,有興趣的同修,可以參考相關經論。比如般若經、

心經、大智度論、中論、金剛經..等中觀部經論,倡導者以“龍樹菩薩”為代表。

日後有因緣再來多談談中觀的部份。

● 網友留言

1. daniel-1 於 2008-03-01 12:43:55 留言 |

讀此即知心經真是般若智慧照破一切皆空,故需時時常念,才能

提醒我們修行中的種種現象處理。感恩您的智慧!

2. mou fan 於 2008-03-01 20:59:24 留言

師兄您好:

小弟從您所留的文章'阿姜查的禪修世界'循著網址去看了觀呼吸的部份

他的觀呼吸方式是"鼻端 心臟 腹部 "三個地方去注意觀查

這兩天分別從動功和靜坐做如此練習

動功部份會不容易入手

因為身體似乎還有未通之處

意念會被痛點拉過去,而注意那個痛點;然後身體的動作會針對痛點做搖動或旋轉

而靜功部份會刻意的坐的舒服些(例如改為單盤 不挺腰等)

全心去觀呼吸用阿姜查的方式分前 中 後段的呼吸;注意力分別放於鼻端 心臟和

Page 13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3

腹部

靜坐了幾次發現;經過一段時間呼吸比較順以後,會有觀不到呼吸的情況

也曾有感覺到腹部自己好像有一個呼吸系統和自己在觀的呼吸不同

但一旦生起這個念頭,那個腹部呼吸系統馬上就無法再感覺到了

以下請教師兄幾個問題:

由於一般靜坐方式會講求儘量不動,甚至背脊挺直去觀呼吸

而小弟現在用的這種方式自然靜坐不挺腰也感覺身體(特別是手)會動來動去

這樣做是否可行

最近的靜坐都有同樣的感覺

在感覺呼吸平順,心力集中後

會有一種朦朧的霧狀感

念頭的生起會在那個的後方生起(感覺是距離而非時間)

這個"朦朧的霧狀感"的念頭是昏沈或掉舉的一種嗎

動功部份

如果僅針對身體的氣感或痛感去動

感覺上是有作意的作用

僅能處理一些表面上的氣脈和病痛

最近幾次做動功時會專心去觀呼吸去氣動

會曾經因為整個念頭太多而停下來

但是也曾因為很專心的觀呼吸,而後氣動出較深的 未知的酸痛點

以師兄的看法應該專心的觀呼吸,動作任由它自然發動

還是有酸痛點就針對酸痛點做氣動

感謝師兄

回覆 mou fan 提問

我把你的問題及我的看法分述如下~

1.觀呼吸方式是"鼻端 心臟 腹部 "三個地方去注意觀查

這兩天分別從動功和靜坐做如此練習

答:自發功的動功對靜功的有很大的助益,因此我建議自發動功要隨順鬆、靜、

自然的基本原則,把動功完成後再於初進入靜功時進行觀呼吸。我知道南傳確有"

鼻端 心臟 腹部 "等部位的教法,基本上我只在偶而對治妄念時用它。其餘大都

採隨息。觀呼吸採隨息容易進入止息,為將來入定打下基礎。

2.靜坐了幾次發現;經過一段時間呼吸比較順以後,會有觀不到呼吸的情況

也曾有感覺到腹部自己好像有一個呼吸系統和自己在觀的呼吸不同

答:要能入靜基本要件是呼吸是細綿柔暢的。要能入定的要件是呼吸細綿且呼吸

Page 13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4

次數低於 4 次常經歷內息。因此你的情況是進步的跡象,不須掛心。

3.一般靜坐方式會講求儘量不動,甚至背脊挺直去觀呼吸, 而小弟現在用的這種方

式自然靜坐不挺腰也感覺身體(特別是手)會動來動去。

答:自發功靜坐的初期大都是後期動功的“定姿”,我還是認為此時是動功的一

部份,因此採隨順自然,是合宜的,若氣脈通了,真正進入靜功階段,坐姿會自

動符合七覺支,腰竿也會自然挺直,不會有作意的問題。因此後期的“定姿”接

著有動作,是正常的,並無不好。畢竟它是動功的一部份,就隨它吧。

4.在感覺呼吸平順,心力集中後會有一種朦朧的霧狀感念頭的生起會在那個的後方

生起(感覺是距離而非時間)。

答:原本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一體的,若心靜經由觀照得力,“心”改

由覺察“受”而不去隨“想”時。心識的遊戲習性被打亂時,覺知者會有內外心

識分離之感。這種跳脫的感覺有利於將來用於觀照您的情緒、苦受、樂受…,也

是融入四念處的修行。

5.以師兄的看法應該專心的觀呼吸,動作任由它自然發動,還是有酸痛點就針對酸

痛點做氣動。

答:好好把自發動功作完吧。您目前的情況,觀呼吸可以當妄念來時再拿來作對

治,或於平日以觀呼吸來提攝正念,以奠立將來靜功的基石。

4. mou fan 於 2008-03-02 10:10:29 留言

感謝師兄解答

板主回覆:

mou fan

這星期三(3/5)晚上 7:30~9:30,在高雄正信佛青會有上「唯識學探源」免費課程

這課程是每週固定星期三上。

佛青會的地址在高雄市中正二路 58 號 9 樓,旁邊就是大統百貨。

從中正交流道下來,很快就到。

電話:07-2247705

有空歡迎來上課。

5. 麥當勞 於 2008-07-11 00:57:37 留言

像師兄如此沉浸佛法多年而來練自發功的,可能很少.據我了解顯宗是反對弟子練,

而密宗是不屑練.所以能聽師兄把佛教與氣功闡述這麼精深,實在是功友們福份.

板主回覆:

我只是依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寫些文章罷了。

Page 13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5

這世上有很多人默默付出,才值得學習。很多地方我尚在學習;

若這些文章對功友有所助益,那也是佛法的可貴,不在於我個人。

41.入靜與入定

關於自發靜功的部份,簡單的說就是包含脈輪引起的覺受及進入靜定所引發的身

心輕安。脈相的轉變牽動著呼吸與心識,離外緣的定境則激活了沉積已久的潛意

識。嘗過定境所帶來輕安感的人,若非俗事在身,大都會“不忍下坐”。然而靜

功並非自發功的“收割期”;從修行角度來看,它還只是個開頭。自發功若結合

其它修持法門,其深度與廣度就會變的不一樣;尤其結合佛教解脫道或菩薩道的

修持,對後期靜功的發展,有極其深邃的意涵。

前篇我們說到了靜功的慧觀運用,今天就針對入靜與入定的身心狀態及應對作簡

單的介紹...

如網友“波波”目前所經歷的一樣,靜功的進展看似不明顯,但用心去體會還是

可察覺出來。最常經驗的是靜坐時從清明到昏沉,從昏沉又到清明,從清明到掉

舉(妄念)...。身心狀態隨著時間流轉,改變總是一波接著一波。這種改變很多人

以為是功力退步了。其實不然,細心體察可以發現,第二次乃至第三次的清明或

昏沉都有所差別。這差別只能意會無法言傳。 入靜與入定的差別可以從兩種角度

來談~

■從科學來看:動功屬於練氣階段,屬於α 波(8 到 13 Hz 的腦波)。「入定」則

是腦α 波受抑制的狀態,又稱為「入定態」。α 波本身是有規律的頻率起伏,每

秒 8-13 週期。入定時的α 波則出現起伏不明顯(接近直線),而入靜則是腦波低

於 8Hz,但其腦波未全面的受到抑制。

■從修證來看:「定」是有不同次第的。最初步的定,稱為「近行定」。這是真

正進入「禪定」前的一種定,此種定必已能克服「五蓋」。 五蓋若未除就不是真

的入定。何謂「五蓋」?就是「貪欲」、「瞋恚」、「昏沉」、「掉舉」、「疑」。

這五種心的狀態會把我們的純然本性給遮蔽了,所以稱之為「五蓋」。

有些人靜坐時,時間很快過去,以為是入定了,其實有可能是掉入昏沉而不自知。

而心念的浮躁、妄動就叫「掉舉」,掉舉導致妄念紛飛。當然更不用談靜坐時起

了貪念與瞋恨心,或對修行方法起了疑心。入靜時這五蓋若未能克服,無論覺受

如何,都不算入定。那麼除去這「五蓋」的心是什麼樣的狀態?就是→「身心清

明」,會產生清明覺照的能力。此種身心狀態就至少得到「近行定」。用這近行

定來“觀”身心狀態(四念處),就可說“止觀雙運”了。透過止觀雙運然後開

展出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等屬於「禪定」的三摩地境界。

Page 13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6

從上我們可以說,練功時若身心狀態常能「離五蓋」,享有「清明覺察」那麼就

算是得定了。若心境的清明能持續的保持下去,縱然融入慧觀亦不失去其心,那

麼這時候的「尋、伺」才是真的尋伺,而非流於念頭的追隨。練自發功的人的確

很容易得定,有時會以為到達初禪的“離生喜樂地”;其實短暫的身心輕安不是

離生喜樂。有時候去慎思明辨,連是否已離五蓋都起了疑惑,還能說已證某種定

境嗎?

然而問題來了,靜功修習「般若觀」的心法是→不應念,不應取,不應分別;如

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怎麼在此情況如何進行修觀?乃至於對“心

法”進行→分別、抉擇與尋伺呢?這之間有沒有衝突?我相信這困擾了很多修行

人。這也是我以前的困擾,還好有印順導師的深入三藏,針對止觀修持方法有了

精闢的透析,有興趣的的人可以參考下列網址。

http://www.yinshun-edu.org/dynamicdata/flash/book/b01/b01_chap5b_lushch.html

有真正穩定的“定力”後,一有機會應常入定,並觀察日常自然現象(身緣外境)

與心的變化。行、住、坐、臥皆可入定, 也皆可開悟。

入定所引發的心境清明,在修行上可說妙用無窮。如波波所察查到的,內心智慧

會浮現出來,對問題的看法不是依循傳統的思惟模式;它是直覺的、從心性引發

出一種對外境所緣的新概念。這是“覺察”的開始。因為我們累世以來把色、受、

想、行、識的結合錯當成“我”。當我們心處於清明時,原本“心”喜好四處攀

緣的習慣一下子被中斷,五蘊合作被打亂時;那麼就會出現新的“心”來接手體

察這個世界。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去除無色界的定,至少還有五種定→空定(無想)、近

行定,再加上初禪、二禪、三禪及四禪。而近行定與四種禪定的特徵是離五蓋,

並融入慧觀來察覺身心而有了尋伺之別。簡言之是有思惟的,此種思惟不同於凡

人的思考。而氣功研究者所定出的“入定態”。卻因腦α 波被抑制,處於空寂,

縱然清明也不易思惟尋伺。而能體察身心與慧觀的禪定卻因「如理思惟」而導致

腦波處於“入靜”而非科學研究者眼中的“入定”。這乃是做科學研究的人自陷

迷思,把腦波的平穩狀態當成是“入定”標準。若這些科學家先對禪定的身心狀

態有所體會,那麼就不會劃地自限了。

曾有一位住香港作氣功研究者,其本身也是氣功師。該員以腦波檢測的方法,到

處去檢驗各修行門派師徒,並依此數據結果斷定他人的功力,然後宣揚自己的修

定方法是如何的殊勝。這其實是一大錯誤。依古今聖人見解及個人的體驗,禪定

的難度是高於空寂之定。身心的解脫狀態及對心法的覺察分析,不是儀器可以量

測得知的。

Page 13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7

● 網友留言

1. 弘毅 於 2008-03-12 09:40:13 留言 |

轉帖了您的文章,因為很多朋友進不來這里,他們有疑問想請教您,方便的話來

論壇和大家交流一下。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2182&extra=page%3D2&page=1

板主回覆:

您提及的討論區我上去看過了,也謝謝你的轉貼。

對於大陸網友回應的內容可以分成下列幾種~

1.已有門派之見者,認為學佛不用練自發功,或認為我把不同修行系統混用不好,

其實這大都是我的世俗語方便解說罷了。如同田徑運動的人認為田徑運動是最好

的,

認為游泳或球類運動都不好一樣。其實懂得田徑運動的人去學球類運動會更快熟

練。

2.從未練過自發功者,仍停留在自發功會出偏的認知裏,本身還沒有練過。

這也是為何我把文章標題訂為「寫給練自發功的人」原因。這些人人云亦云的,

回應恐怕流於諍論。

3.我的文章有連貫性與整體性;從頭幾篇的文章無法窺得全貌。

有些對佛學與氣功知見不足的網友,有可能在頭幾章就開始斷章取義自築義理。

其於個人時間有限,加上網友來自四面八方(目前尚有美國、馬來西亞來信)

為使回應內容嚴僅,大陸那邊我就不另外以討論區方式進行回應了。

我會建議他們寫信到我的信箱 [email protected] 再逐一回覆。

他們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別人感興趣的,也有可能成為我下一篇寫作的題裁。

總之集中一處以便於管理是目前必要的抉擇。

還望師兄多加見諒!

42.內觀 16 階智簡介

緣於昨天功友 mou fan 到佛青會參與難陀禪師的內觀修行開示,會後亦與我有簡

單的會談。因此才有介紹南傳十六階智的因緣。

Page 13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8

我是從大乘入門,雖對南傳內觀修行方法也極其注意,但資質愚昧所知還是有限,

既然功友問起;就先針對僅知的部份作一些簡介。

mou fan 問起的是指南傳內觀的 16 階智。這是屬於修行上的證量,依南傳一部很

重要的論典「清淨道論」而來。其方法就是從四念處的慧觀(或稱為智觀、觀慧)

開展出來的。南傳以內觀修行方法稱著,若從大乘來看是“禪”的一種。也有人

稱之為“般若禪”或“智慧禪”。從這十六種智階可以看出每一階都是以00智

來命名。這是基於“心”對身心的細微覺察而進化的結果。它是修行上的證量,

不是理論。其理論基礎是來自“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3 月 16 日難陀禪師一開始就從慧解脫及俱解脫阿羅漢的不同點,接著就是介紹了

“觀呼吸”的正確方法。再介紹南傳禪修的十六階智;十六階智如下~

1.名色分別智

2.把握因緣智

3.遍知智

4.生滅隨觀智

5.崩壞隨觀智

6.怖畏隨觀智

7.過患隨觀智

8.厭離隨觀智

9.欲解脫智

10.審察隨觀智

11.行捨智

12.隨順智

13.種姓智

14.道智

15.果智

16.思惟反射智

這些智慧的產生是依階次第而生,這是上座部論師依佛陀教法修習四念處,以阿

毗達磨心法,來細分出來的修行證量。或說是一種階第。如同讀書從小學一年級

到大學四年級畢業一般。這是佛陀滅後,聖者依自己的修行體驗而傳承下來的修

行方法。至於 16 階智內容基於篇幅就不詳述了,有興趣的人可以查閱坊間談內觀

修行的書。

另外於座談中提起的「近行定」是指禪修者能保持制心一處達一小時以上的定力。

在這階段,禪修者將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安止定就是禪那(心的完全

專一狀態)。而「近行定」雖能制心一處達一小時以上,但因未完全專一(指心

Page 14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39

力不足)。故稱之為「近行定」,也就是快得定的意思。與大乘禪修的「五蓋」

來看,「近行定」的心專一狀態,也一定是離五蓋的。也就是在一小時之內,心

不會起任何的昏沉、妄念、貪念、瞋心、疑惑心,且完全的制心於一處;或出入

息、或觀禪相。

「近行定」的特徵之一是會有時空及呼吸都停止的感覺,就南傳來看這還是「有

分心」,只是得定的前兆罷了。這情況對練自發功的人而言,只要進入靜功階段,

似乎常會體驗到。有些人以為這是極致了。怎知這連進入初禪都還沒(只是初步

得定)。在這裏也剛好補充了我在「入靜與入定」未詳述之處。

行者得「安止定」後更加精進,會得“禪相”,“禪相”是指閤眼下向內觀,可

得見的影像;接著再依“禪相”開展出→尋、伺、喜、樂及一境性這五禪支。

也就是說,未得“禪那”(心的完全專一)的“尋”與“伺”是假的。尋與伺不

是單純的心識“覺察”,因為這種覺察是在“禪那”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建立。從

南傳的角度來看,空寂之定,也只是禪定的前戲罷了。

南傳內觀可說的極多,這幾年南傳教法才慢慢被台灣佛教徒接受。但還是少數。

依我體會,南傳的方法很實務也很清楚。值得參考。若究其修行目的,我還是發

願行菩薩道的。

整體來說,南傳的內觀禪修就是從觀呼吸入門達制心一處,以得禪那,再以禪那

基礎觀照身心狀態(四念處)的一種修行方法。這對練自發功已達靜功階段的人

而言,不失為進階上的有力參考。

※後註:高雄正信佛青會是最不像道場的道場。它向社會局登記為社團法人,屬

非營利單位。在裏面看不到募款(法師接受供養)、沒有一般性的經懺法會活動,

只會看到一群人深入經藏領受佛陀智慧,沾益法喜。歡迎網友們多到佛青會走走。

● 網友留言

1. daniel-1 於 2008-03-17 19:02:17 留言 |

感謝師兄的分享,

有一個疑問,在提到的'離五蓋'方面,也就是心不起任何的昏沉、

妄念、貪念、瞋心、疑惑心五項。有關'妄念'的定義是否除了方法外

都已沒有了其他不該想的念頭跑出來?又定中的念頭如何去判別?

自發功也有自發念頭?這是否包括在五蓋內?

板主回覆 daniel-1

就我所知,離五蓋的心的狀態除了能清明覺知外,並沒有經論提到要沒有“念頭”。

Page 14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0

五蓋中的“妄念”是心念躁動與追隨,甚至念頭演變的總稱。妄念是散亂心,

但原始的“念頭”只是念頭,若沒有人為作意,它不會成為“妄念”。

“妄念”從“雜染心”而來。而上述也說明了為何念頭會成為妄念。

人的心念除非解脫,否則是無法完全平息的,所以自發念頭的出現若只是覺照它,

不追隨織幻,那麼並不算在五蓋之內的。

所以“妄念”在一開始出現的剎那,立刻能辨別它,並以第三者角度“看著它”

只是“看著”,不追隨編造,直到消失。那麼念頭反而是訓練覺知的助緣。

3. daniel-1 於 2008-03-18 11:24:34 留言 |

感恩!的確妄念是訓練我們覺照的助緣,有人還常因妄念過多而覺退步

,其實是觀照能力又加強了,只要坐一分就有加一分的利益,

多坐是多益啊!

今早上我又有自發念頭出來,像是出現一個題目來,然後有三個

選擇的答案,它選擇第一的答案。但我意識雖有關照到卻無法看清楚,

因為出現太快了。

4. mou fan 於 2008-03-20 22:06:19 留言 |

師兄您好:

那天和您聊過以後

您給小弟一個觀念,"人必須保持運動"

帶給小弟一個想法,"重新回去旋轉"

因為自從一開始旋轉過後

一直以室內練習為主

到戶外也是去找樹排氣

所以練功一年來

動作都差不多

即為雙腳固定的晃動

只是重心會變動(即是以痛點為軸心做旋轉)

練功時間每次 30 至 40 分鐘最多,很少超過一個小時

雙腳即開始酸痛後就會收功結束

本週開始戶外練功

自發的旋轉(剛開始還是只會固定晃動不旋轉,自行作意帶動旋轉後)

似乎回到了剛開始的旋轉(向後旋,向前旋都有)

也有向前向後跑(大約 30分鐘左右,再來的動作又回到先前的雙腳不動的搖擺動作)

這幾天下來身體會有和以前不同的感覺

一是全身有一股氣要排出的感覺

因為此股氣並不舒服(一股懶洋洋的感覺)

但是又不像大量運動後的肌肉的不舒服感

此股氣自然的慢慢消散,並非經由特定的穴道,排掉後會有一種放鬆感

Page 14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1

因為這一年來排氣,大部份用呃氣的方式排氣(頭部和前額部份是有感覺氣

的進出其它部份則無感覺)

但此種排氣似乎還不能控制(作意排氣還是以呃氣為主)

必須經過旋轉才會如此

另外一個發現是去人很多的密閉場合或是有一點累的時後

在太陽穴和其上方部份會有點痛

類似收縮的感覺

小弟的問題是

這樣的感覺是排氣還是有氣在交換

另外睡眠的問題

從睡醒的第一念(自己可以感覺到的)到比較清醒的階段約 5 至 10 分鐘左右

不過這段時間會有自發念頭在憶唸'愣嚴咒'的部份經文

小弟的問題是

'愣嚴咒'每天是唸一遍,並不會背誦

而'大悲咒'是跟著'愣嚴咒'後再用背誦方式的背 5 次

再加上不定期的做大悲懺每次背 21 遍

但是為何憶唸的是'愣嚴咒'而非'大悲咒'

另外佛青會上課的部份

因時間因素恐怕僅能於假日

不過還是謝謝您提供如此清靜的場地

給小弟多一個解惑的地方

感謝師兄

板主回覆 mou fan~

分兩個部份回覆您的提問

1.動功及排氣的問題

從您的陳述來看,若長期處於相同的動作及排氣(呃氣),除了有可能作意成習之

外,

另一個原因是身體有毛病,此病不易用自發功療癒,以致於經常性的產生病氣,

練功時只好重覆同樣的治病動作及作排氣。建議去做健康檢查,也許不是什麼大

毛病。

用一般醫學也許很快就可以治癒好,用自發功也許一年也治不好。

我相信自發功對身體很好,但若認為它對治病是萬能的,就是錯誤的知見。

2.睡醒後憶念經文的問題

就別太在意您憶念起哪部經了,凡事有因有緣。

入睡如死亡,何時能清明覺知,在修行上是有意義的。

經上說,往生的去向受三種力量影響,一是“隨重(業)”,二是“隨習”,三是隨

“憶念”。

Page 14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2

行菩薩道的人“隨習”生善趣,常誦經的人“隨習”入經中意境,無重業與重習

的人隨

往生人隨著親人的助念,憶起以往善行。

能憶念總是好的,能入睡前剎那起覺知或夢中憶念(唸佛),或清醒憶念,都是心

念力量

的呈現。如果修行人夢中依舊恐懼,那麼死後的中陰之身也必呈現恐懼。

這也是佛門“信願增上”的殊勝之處。

43.對治篇

先前談到入靜與入定時,我們介紹了貪欲、瞋恚、昏沉、掉舉、疑等「五蓋」。離

五蓋是得定的要件,功友也曾問起如何面對昏沉與妄念的產生。這五蓋對練自發

功而入靜的人而言,剛開始總是氣定神凝,五蓋不明顯;但靜功練久了,清理心

靈垃圾時,五蓋接踵而來,並不會因為練自發功就能避免五蓋的干擾。走在這條

修行之路,我們所遭遇的種種,與古人並無不同。兩千五百年前,佛陀以「五停

心觀」來教導行者對治「煩惱」,或說這些方法是用來對治「五蓋」的。

在《雜阿含經》卷二九第八一五經提到:「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

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

由此四種觀想進一步細分出五種使心停止過失的方法,稱為「五停心觀」,這也

是南傳行者最初入道時,常修的五種觀法....

1. 不淨觀對治貪欲:人的的貪欲大都側重於名、色、食、睡。而貪名的背後

動力來自於為滿足肉體的身心所需。因此對人、我的肉身貪愛確為貪欲的

源頭。人本來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合而成,所以去觀察一切根身器界

皆屬不淨。觀想人死屍體膨漲、青瘀、腐爛到最後骨肉分離,以停止對肉

身及肉食的貪欲。

2. 慈悲觀對治瞋恚:或稱「慈心觀」。去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進而引發

慈悲心,以停止瞋恚。依《慈經》所述,慈心觀可以從自我→親友→仇人

逐一分階段觀想起,用四種連續不斷的慈愛來滋養。慈心觀修的好也可得

禪那。尤其得定的修行人,剛出定時“餘定尚存”,習練「慈心觀」效果

很好。心中去誦念並觀想「願我沒有敵意,願我沒有瞋恚;願我沒有痛苦,

願我保持快樂。」。接著,同樣的把慈愛從自我擴大到親友,甚至您的仇人。

Page 14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3

持「慈心觀」不僅可對治瞋恚心,其功德可使人「睡得安穩、醒時安穩、

不做惡夢、得天人守護、人人敬愛...」。日前開印法師到佛青會主講「慈心

與解脫」,現場錄音我有放置到網路上,有興趣下載的請按這裏。

3. 因緣觀對治愚痴:是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歷歷分明,以停

止愚痴。然而,依慧解能力的不同,對因緣觀的體會也就有了深淺廣狹的

差別。彌補先天的不足就要多「親近善士」與「多聞熏習」。有了正確的知

見,修行之路就不再徬徨疑惑了。

4. 念佛觀對治昏沉:去觀想佛身的相好功德莊嚴,或稱誦佛號以減少修行期

間的業力干擾。以此身口意的收攝可對治昏沉、闇昧相。另一個對治昏沈

的方法是修「光明想」。修光明之初可經由「內視」觀想光明,漸得光明,

由點至面,如同張目所視般明亮。如此頭腦會很清醒,睡眠品質也會變很

好,此能破昏沈蓋。但眾多外道也聲稱「修光明想」,方法也類似(大都內

視光明進而得相,誤以為得天眼)。所以就佛法上來修光明想,應側重於「法

義」上的光明(智慧之光),以免著相過重,最後成為破相的阻礙。另一個

造成昏沉的原因是“多食”。

5. 數息觀對治掉舉:此處數息觀與安般念(觀呼吸)屬同一修行法。經由對

呼吸出入之相觀察覺照,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停止妄念與散亂

心。或制心於鼻緣,任由呼吸來去,若有若無乃至止息,得平等心境,這

皆足以對治掉舉。

最後引用印順導師於《成佛之道》所云:「要修不淨想來治欲貪;修慈悲想來治

瞋恚;修緣起想來治疑;修光明想(法義的觀察)來治惛沈睡眠;修止息想來治

掉舉惡作。這五蓋能除遣了,定也就要成就了。」

本篇僅就「五停心觀」做一些簡單的介紹。每一種觀法其實都可以再深入詳加說

明的。

佛法浩瀚,若只是一宗一派的見解,很難領略到佛陀的無上智慧。我儘可能擷取

對練自發功有明顯助益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可以融入靜功後段的修行。自發功

轉入佛法確實是可以解脫生死的。日後再來談談「四無量心」與「七覺支」的修

行。

44.談雙修

Page 14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4

談到「雙修」,諸君可能想到什麼?是福慧雙修、性命雙修、止觀雙修還是動靜雙

修?我想很大的可能是想到「男女雙修」。

這緣於「雙修」一詞已被污名化的結果。在此我們要確信一件事,在佛教裏沒有

「男女雙修」這一回事。若有宗派傳授所謂的「男女雙修法」皆非佛教正統,這

從經論中就可以確定的。

練自發功的人,在能真正修到離欲之前,過程中多少摻雜了與「性」相關的議題。

這促使我想討論「男女雙修」的動機......

男女共修在古代即有,如信奉樂行主義與瑜伽性力派的外道思想。此種思想在佛

教的遷流與文化融合中,少數宗派面對趨向享樂主義的人性,原屬方便巧說的語

義,被正見不堅的信眾擴大解釋。為人性的貪愛找出口,遂有「以欲離欲」之說。

這如同毒癮者,高唱「吸毒可以戒毒」一樣荒謬。雖然在「秘密大乘」中的「無

上瑜伽續」其特色是「以欲離欲」為方便,以修「天色身」為等流因以求「即身

成佛」。但這在原始佛教乃至於大乘佛教的教典中是未曾得見的。

如《成佛之道》書中提到「原本印度的『三摩缽底』一詞,意義是等至──平等

能至,指禪定的心境而說。但印度人也稱男女性交為三摩缽底──『雌雄等至』,

因那時也有心意集中,淫樂遍身,類似定心的現象。這正如現法涅槃的外道,拍

拍吃飽了肚子說:這就是涅槃(苦去而安樂)一樣。想得定而又捨不得欲樂的,

從三摩缽底的字義中,有意無意的雜揉起來,這才修精煉氣,在色身及淫欲上用

功」

修行人只要修定得力,心中一定會自然升起出離心,包含對世俗貪愛的厭離;怎

可能再去追逐「男女雙修」?這是古今聖人的親身體驗。若非如此,那麼不是修

定尚不夠力,就是正見不足。

練過自發功的人大都體會到了,密室練功時其動作是較隱私的,或說與性有關聯

的動作多少會出現。有人從經脈學來看,認為這是在「通」氣脈。但仔細思惟,

其間是伴隨著意欲與樂受,與其說是單純的通氣脈不如說是潛存的累世習氣所熏

發。有人在練功時體驗到男女角色的互換,也有男女功友互練時,產生肢體的互

觸。原本單純的自發功動作可能誘發了“意欲”,再經由此意受誘發宿世積習,

發展至此看似自發動作,其實已有細微意識在背後運作。心識與身體牽動的微妙

影響可見一般。

Page 14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5

練自發功的人要認識到,並非所有的自發動作都是好的。自發功本身是方法是工

具,無善惡可言;但覺醒的潛存意識所喚起的習氣可就沒有那麼“純淨”了,這

也使得靜功後期的發展差異性變大。

印順法師在民國初年親自練過靈子術(自發功的一種),他老人家經過多年的佛

法修持後,於民國四十六年寫下他對自發功的看法:「關於內心不由自主的活動,

且說兩類:一、由醒而睡眠,在未到熟睡以前(真正的熟睡是無夢的);二、由

散亂而凝定,在未得真正禪定以前。當我們從清醒而漸入夢境時,明了的意識,

漸失去制導力,昏昧而鬆弛了。那時,明了意識所制導的,一向被抑制遺落的種

種心象,就會伴著「夢中意識」而活動起來。不由自主的夢境,糊糊塗塗,顛顛

倒倒,就由此出現。當我們由散亂心而漸得凝定時,也有類似的情形。

無論是由熱烈的虔信神力而來,或由心意寧靜的凝定而達到,等到心意凝定到某

一程度,也就是明了意識的制導權衰落。或者陷於恍惚狀態,重的陷於昏迷,或

者到達明了而不亂的心態,就會從內心深處,湧出種種不同的心境。或見幻相─

─虛空相、光明相等,神靈相、魔鬼相、蟲魚鳥獸相等;或聽到幻聲──神聖的

語言,微妙的天樂,可怖的聲音等;或嗅到特殊的香氣等。與此同時,內心會發

現種種的心情:或歡喜,或憤怒,或憂愁悲哀,或欲念勃發,或起慈悲心。這些,

佛法稱之為「善惡熏發」。這與過去生及現生的熏習,個性深藏的善念與惡念,

個人所作的善業與惡業有關。平時深藏在內,由於心意凝定而引發出來。譬如水

中有種種雜物,在水色渾濁時,什麼也不見,等到水清下去,一切就現出來了。

這種由於心意凝定而引發的心境,對我們的身心,有強大的影響力。這是善惡熏

發,所以結果非常不同。有的從此變一新人,善良的德性,大大的發達,身體也

有良好影響。有的變得忽喜忽怒,時歌時笑,僻執狂妄,睡眠飲食都不正常。不

過也有精神略帶病態,而德性卻很好。神教徒以為,這是神力或是魔力的關係;

不知這只是深藏於內心的「善惡熏發」罷了。」(<<佛法是救世之光>>p.322 ~ p.323)

約上來說我們可以推論,自發動作中與「性」有關的動作(或念頭),大都與累

世潛存意識的「善惡熏發」有關。

行文至此依個人看法;現代人的根機沒有人能「以欲離欲」的。請遠離那些宣說

「男女雙修」可以治病、消業、增加功力的邪師。還是老實修行才是上上之策。

「雙修」只是那些想修成正果又不肯離棄享受的人,所自圓其說的慰藉之詞罷了。

45.唯識初探(上)

佛教的「唯識學」是從心意識的角度來說明「心」緣「外境」時的種種現象;有

人稱之為佛教的心理學。

Page 14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6

可以篤定的,練功時體內外的自發現象,乃至定中境界,僅用「氣機發動」是無

法圓滿解釋清楚的。要去探究它,就不能忽略佛教「唯識」的觀點。

本文也只是對唯識作一個粗淺的介紹,若要深入唯識非得下功夫,乃至要親自修

行體證不可。唯識並非知識系統,而是修行者的證量。

佛教的「唯識」源頭來自於當時印度西北方部派佛教,以經部為主的說一切有部

論師,依佛陀教法由實際禪坐、親證而開展出來的修行記載...

佛教經論雖不少,除了由佛陀所宣說的「經」之外,經由論師所寫的「論」倒也

不少。「論」是當時的修行者,依佛陀的教法實際修行後,所親證的內容觀點。

它不是“理論”更不是“推論”,而是行者親證佛陀的教法後,回頭進一步詮釋

「經」的義涵。因為佛教是「從證出教」,所有的教法都是佛陀乃至開悟者的親身

體驗。

也就是說,依經論的教法,按步就班習練,每個人都可以親證經中的境界,不用

等到死後。這與其它宗教有很大的不同。世俗大多數的宗教都是死後才能知道有

沒有天堂、永生,或有沒有輪迴、因果、創造神這回事。從原始佛教法典中我們

知道,佛陀並沒有把修行的希望寄寓在這種無法親證的神化思想裏。

與唯識相關的著名論典不少,如《阿毗達磨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瑜伽

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十地論》、《莊嚴論釋》《俱舍論》,

裏面記載了偉大修行者所親證的內容與見解。裏面多彩多姿的內容,不是現代修

行書可以比擬的。這幾年我看了不少談修行乃至靈通的書,有談玄說秘的,也有

神佛滿天的,乃至探討生死因果輪迴、瀕死經驗、靈界現象等國內外書籍。這些

書姑且不論其是否有商業考量或過於跨大。與上述的論書內容相較起來,無論深

度或廣度,顯然是遜色多了。在佛教「論」是用來詮釋「經」的。唯識宗所依之

經論,主要是「六經十一論」,六經以《解深密經》為主,十一論則以《瑜伽師

地論》為主。這兩本唯識必讀的經論,其實也是修禪定者必要的參考來源。

現代資訊媒體的流通,坊間充斥著各種層次的通靈人與修行者。從經論中我們可

以知道,一些我們覺得神蹟之事在古代是很平常的,他們清清楚楚知道境界的“虛

妄性”。這些證果的修行者對境界虛妄所下的註解,是經由一群同修對境界內容

依佛陀教法,進行討論與因明比對(邏輯學)後的一致性觀點。這些寶貴的法,

若非真正進入佛門,還真不容易發掘到。

Page 14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7

談到唯識人們常以「八識」與「三自性」為其思想梗概,這也是初入唯識之門必

先瞭解的。

.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八識簡介

人的心識在唯識中被分成八種。「阿賴耶識」被稱為第八識,「未那識」稱為第

七識。人經由五根(眼、耳、鼻、舌、身)對外境產生“觸”之後,經由第六識

“意”的統合,而有的覺知與分辨。再由第七識「未那識」產生“執取”而有了

愛、不愛、苦、樂...等受。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則忠實的記載了「未那識」;並

與之交互熏習含藏一切習氣,且成為此生到來生的業力載受之器。

從字義來看「唯識」,是指萬事萬物均由八識所變,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

八識的相分(現行),但是並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切眾生。而「三界唯識」乃指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內的一切現象,是由三界的眾生各自的八識共同所變,

也就是三界眾生的共業所變;這裡所稱的八識,包括了無始以來的業力所薰的心

識。

「阿賴耶識」原義為「藏識」,即能夠含藏一切業種或煩惱的地方。當業種現行

而感得的果報,便是唯識變現,這是從本體論來說的。若從現象上著眼,便可稱

為「業感緣起」;因為,八識所變的果報,實在是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而來。若

從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賴耶緣起也好,業感緣起也好,都不出乎「因緣法則」,

唯有眾緣和合,才有現象成立的可能。因此佛教的「唯識觀」與哲學上的「唯心

論」本質上是不同的。

下一篇我們再來介紹唯識的三自性說→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

● 網友留言

1.daniel-1 於 2008-04-25 12:36:05 留言

師兄寫的簡決扼要,一看就能把握重點,真是太好了!

修行應常思索唯識的問題,就可明瞭通常的動作、習性是腦中搬資料

而反應結果而已。六識常偵測、判斷並統合環境的厲害後,末那識據

自我的喜好去執取,再去倉庫阿賴耶識搬一些資料,並且紀錄,最後

就決定採取的動作、習性去反應了,而這些都在一瞬間完成的,所以

Page 14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8

心不定者就無法去發現細緻的過程。

板主回覆:

daniel-1 兄補充的很好。

近日常在想,如何用更淺顯的字眼來呈現佛法。

但才疏學淺知易行難,只好拋磚引玉,有勞各位先進,共同回應參與說明。

網友們可以針對文章中不清楚的部份,以回應方式提出問題,那麼我就可以

把範圍縮小,以較淺顯的字義來解說。

認識佛學名詞,是入佛門不可或缺的動作。如此才能具備解讀經典的能力。

46.唯識初探(下)

談唯識對某些接觸佛法不久的功友而言,或許不易理解。其實唯識是一種對世間

萬法的觀察,用另一種角度來詮釋佛法。有人無法體會「中觀」的空無思想,但

卻能意會「唯識」的虛妄本質;有人不解「唯識」的奧秘,卻能信受「如來藏」

的清淨本性。這何嚐不是佛陀應機而說,終歸解脫的善巧方便。

唯識的三自性說,是瑜伽行派(禪修)用來解釋諸法實相的特性。上篇提到第八

識(阿賴耶識)含藏了萬法的種子(煩惱、隨眠),這“種子”可包含了「有漏

種子」與「無漏種子」。「無漏種子」之說也引變出後期佛教認為「自性清淨、

本具佛性」的「如來藏」思想。然而在唯識學裏,所謂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並

非清淨。也因此有“轉識成智”必要。唯識的三自性說分述如下...

■遍計所執性

遍計所執又稱“妄有”,也就是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但是人們從“相”產生認識

之後,賦予“名稱”,隨之用以彼此“分別”。

比如,我們把先認為有一種氣功叫“自發功”,然後又把練自發功的人分成“高

手”與“初學”,對高手產生敬佩,對初學予以鼓勵。這都叫“遍計所執性”。

因為“自發功”是我們賦予的名字,古人早知道它的存在,或許給予不同名稱,

或根本不特別取名,只當是一種現象。當然也沒有一種東西叫“高手”,但功友

可能會在意這些名相;這都是由人的分別心而來的。此種經「假名安立」而來的,

就稱之為「遍計」。若人們對此名相再進行分別執著,那麼合併起來就稱為「遍

計所執」了。

Page 15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49

現代人對名牌的追求何嚐不是遍計所執?人際的是是非非大都是從「遍計所執」

開展出來的,這是“妄有”。

■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顧名思義,是指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緣起論”。因為是依

“他”(外在環境與內在的種子)才能現起暫時的“自性”。其“自性”就不是

本有的,而是依他的“假有”。比如,先有動功後有靜功,靜功依動功期對氣脈

的舒通故能入靜,這有因有緣的承先啟後,都是「依他起性」。這「依他起性」

因所依的內外條件種種差別,就有明顯不同。從自發功來看,這也表現在動功期

動作的不同、時間的長短等等。此種所依,與前世今生種子熏習有關。若我們去

認定,動功一定要動多久,一定要經歷哪些動作不可,那麼就是不了解「依他起

性」的特性。既然是依他起,就沒有定法可言,它一定是符合緣起的無常觀,是

無自性的。

■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則是在依他起上,去掉遍計所執,而直證我空法空的真義。如此便看到

了諸法的真實性,這也稱為“真如”。

因「依他起性」貫通了「遍計所執性」與「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因遍計所

執而雜染,卻也能從「依他起性」修行而證入「圓成實性」。

從另一個角度來總結三自性之說;遍計所執是「主觀」的「妄有,」,依他起性

是「客觀」的「假有(無自性)」,兩者和合形成「心識」。心識因此有了別、能變、

所變與執取的能力,此能力匯集造就了這個世界。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即是此意。

47.論深定

本篇是接續四禪八定之後,針對「深定」的部份做一個介紹。

在此探討的「深定」是通於一般宗教修行,而非專指佛門的「甚深禪定」。如《佛

子行三十七頌》曰:「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此處的甚深禪定是

有融入智慧觀照的,也就是說不是“無想定”。本篇要探討的深定偏重於「長時

Page 15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0

住定」的體驗。修定者真正入定會經歷入定→住定→出定等三程序;「長時住定」

則專指住定時間超過三天以上。

近代的廣欽老和尚有關於長時住定的記載,如傳中所述:「師常入定,曾一定數

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時律宗

高僧弘一大師,卓錫永春普濟寺,聞之,趕至承天寺,即同方丈上轉下塵老和尚

等數人上山探之,方曉師在定中,甚為讚嘆,乃彈指三下,請師出定。」.....

虛雲老和尚也有三次長時間入定,分別為十八日、九日、九日。曾喧騰一時的泥

泊爾 15 歲少年(拉姆.邦究),新聞報導他入定長達 6 個月,後因造成轟動人潮

過多,消失一段日子,後來有人在南部的欉林裏發現他。大唐西域記也記載了玄

奘大師經過西域時遇一老參入定,且入定時間因過久,已有野鳥在他身上築巢;

後經大師敲引磬引他出定,並收他為徒。

虛雲和尚認為: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不是有心入定;因為若是有心則不能入定;

也不是無心入定,因為不是如泥木偶像等無情物(非有心亦非無心而入定),而

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然而長時住定是有風險的。一次,虛雲老和尚六十八歲時在泰國龍泉寺講《地藏

經》後續講《普門品》,一日趺坐,定去,忘記講經。一定九日,哄動泰國京城。

但此長時住定後,身體出現了問題,事後自述:「足生痳痺,始只行動有礙,後

則全身如枯木。不能執箸,食要人餵。護法聘中西醫診治,針灸服藥,俱無效。

甚至口不能言,目不能見。群醫束手....」

另經論也有記載,曾有行者修得滅盡定,本欲托缽行乞,因遇大雨而停駐屋舍,

為避免讓時間空過,於是打坐入定,心想等雨停之後再出定乞食。誰知這雨一下

長達半個多月,等雨停出定時。肉身快速散壞,沒多久就圓寂了。

這如同《大毘婆沙論》卷 153 中的對答:「問曰:住滅盡定得經幾時?答曰:欲

界有情諸根大種由段食住。若久在定,則在定時,身雖無損,後出定時,身便散

壞。故住此定,但應少時,極久不得過七晝夜,段食盡故」。意思是說,長時住

定最好不要超過七日,否則這段食之身(肉身),住定期間看起來好好的,但出

定後身體會有敗壞的風險。依經論所述,要喚醒長時住定的行者是有方法的。先

用引磐在耳旁敲醒外,接著對身體要輕撫、緩慢移動、不急於進食、少量水、以

酥油塗身....等步驟,使身體慢慢恢復回來。所以古代行者不敢輕易叫醒入深定的

人,因為方法不對會有風險。

Page 15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1

然而很多長時住定的人,有不知何時入定、何時出定的困擾,因為做不了主。虛

雲老和尚在煮山芋時,趺坐等待,這一等待就十八日過去了,還是朋友來訪時才

喚醒的。上例等待雨停的行者不也如此;他們都沒有要入深定的打算,但還是進

去了,且一入定就是多日。

如何能入定自在,這在南傳的修法裏有值得參考的方法。南傳行者從初禪之後,

常會習練「五自在」。依此可以自我省視定力深淺。真正修定好的人不是他可以

入定多久,而是決取於能否“自在”。這「五自在」就是→轉向自在、入定自在、

決意自在、出定自在、省察自在。

1. 「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辦識諸禪支。

2. 「入定自在」:是指想入定就能入定,而非“無意間”入定。練自發功的人

在這方面大都是無意間體驗到入定的。

3. 「決意自在」:也就是想何時出定就能何時出定。不會因入定過久而傷及肉

身。

4. 「出定自在」:出了定也能正常的起居,不會有餘定未盡,干擾了正常坐息

(如道家的“瘋關”效應)。

5. 「省察自在」:代表了在住定中能自在的覺察心識狀態,辨識諸禪支,並非

處於無想狀態。

這是禪定的五種自在,可以用來審視修定的「品質」,避免入空想定浪費光陰。

了解這些有助於我們謙卑精進。不會把入定多久當成衡量修定成就的標準。有些

人入定幾天後就自稱是開悟者,或被奉為佛陀轉世(如泥泊爾少年),其實是否

達到禪定的五種自在?都還是一個問題。

在佛教修持中所謂修「慧解脫」的行者,從未到定、初禪到四禪、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等八種定中,任何一種定皆可以得解脫不再輪迴。但

「非想非非想定」因定心過於細微無法觀照,故無法解脫。因此要修行證果不見

得有很深的定,但也不能沒有修定的功夫,這端看用什麼方法來修。這顆“心”

若沒經過“定”的鍛練,如何體悟清淨本性呢?

戒、定、慧本是修習佛法的三無漏學,缺一不可,持戒可以得清淨心,以利於修

定,修定能引發無漏慧進而得解脫。然而,修定一定要打坐嗎?其實,修定的特

徵在於心不散亂、制心一處、離五蓋得清淨心。此等心的狀態就是定,如果每天

打坐二個小時,卻老是妄念紛飛,那麼離「定」還是有點遠。

怎麼做可以讓心處於此等狀態?禪坐、參話頭、念佛、誦經、經行、氣功、瑜伽....

都是可以的;行住坐臥皆可入定。

Page 15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2

我匯整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例子,及個人修定的經驗,把入定的特徵分述如下...

1. 無為入定:如虛雲老和尚所言~非有心亦非無心而入定,而是「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講經後和煮芋間的入定都是無為的。

2. 空腹入定:南懷瑾曾問及廣欽和尚長時住定的經過,其實那時他處於空腹,

但不是處於辟穀(自然斷食),虛雲老和尚不是也在煮食之前入定的;等待

雨停要去乞食的古行者不也是空腹。依我個人的經驗,空腹也是比較容易

進入定境的。這也說明了修行一段時間後,自然進展到少食或斷食時,有

可能開始體驗長時住定。

3. 內息入定:或稱為止息、龜息。這是氣脈暢通的結果,平日就要能體驗,

如本人因出入息過於細綿,因此常常忘了有呼吸之感,其間也常伴有內腹

的收縮。這是平常能體會的;如功友“波波”也同樣經歷了入定前的內息。

呼吸與入定有很大的關聯。

4. 無想入定:這是指入定期間的“空白”,如同深眠,一覺到天亮,只有入

定前的記憶,期間六識俱泯。此種定無法慧觀,有點浪費時間。

5. 離蘊入定:入定依深淺,會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人的身體乃色、受、

想、行、識五蘊合和而成,這包含了色法與名法。入定會循序的,從色身

的執取慢慢消失,乃至於想、行、識逐一消融,最後達一境性,心無雜染。

若識未消融則入定如入睡作夢,會出現唯識所說的「獨影意識」,見神、見

佛的大都處於此定境中。

練自發功的林孝宗老師及喬前輩,都曾有長達一至兩天的入定經驗,這時間長度

可說是剛好的,因為長時住定有損及肉身的可能。但兩位前輩的入定不能說是“自

在”的。或可說因氣機的體現,使身心處於容易入定的狀態;假若能融入佛門的

修持方法,我相信會有更大的進展。

入定跟睡眠很像,有的人一覺到天亮,有的人會作夢但記不得夢境,有的人作夢

時知道在作夢,有的人可以控制夢的內容。入定能否清明覺知?攸關解脫,行者

應側重於此,潛心習練。

要避免長時入定的方法是設定鬧鐘,如現代的手機都有多組鬧鐘,錄一段“引磐”

聲,時間一到就出定下坐,不失為好的方法。另外就先自我暗示何時要出定,然

後再結趺入定。這跟睡前暗示幾點要起床是同樣的作用。入定也好入睡也罷,細

微意識並未消失,所以有此等作用。

Page 15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3

● 網友留言

1. 黑貓 於 2008-05-13 12:52:26 留言

請問師利子兄:若人作夢時知道在作夢,或可以控制夢的內容,是否也是正念的

一種表現?因為我自己有 2 次經驗,在晚上睡覺時\"做夢\",夢的內容為觀察心念

直到天亮自然醒來,那時知道自己正在睡覺同時知道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在看者心

念的起伏。那種感覺是清醒的,隔天醒來也不覺得沒睡好。

自己覺得若平時都不能在夢境中保持覺知,在未證果前萬一往生時遇境而五蓋現

前,可能就會投生於相應的境界,也因此除了日常生活慢慢培正念,也會特別注

重訓練自己能否在意外發生的當下或夢境中保持正念的能力。

板主回覆:

您好~

「若人作夢時知道在作夢,或可以控制夢的內容」是種“覺醒”,

就像你目前處於清醒的狀態,看著我的回應文章一般。

您知道您正在做這件事,

您也可以選擇何時關閉網頁。

但這不代表你正處於“正念”中。

此等覺醒是有助處於“正念”的。

要先“覺醒”方得進一步持攝“正念”;覺醒是正念的前行,不是正念本身。

作夢者知道自己正在作夢,有人稱為此種為“清明之夢”,

常經歷此種夢的人,大都有修行上的善根因緣。應好好把握。

2. 自發功初探者 於 2008-05-14 13:29:10 留言

老師您好:

不好意思,想跟您請教一個問題,我練自發功有一段時日,近日常坐下後,一段

時間就會睡著,不知道這是否為正常現象?或我該如何改善睡著的狀況?謝謝!!

<常練功坐在地板上,頭貼著地,不知不覺就睡著,醒來時雙腳已麻。。。>

板主回覆:

睡著的問題可有兩方面來省思。

■ 環境使然:這部份好解決。您可以...

1.避開你睡眠的週期(比如不要睡前打坐)

2.讓環境亮一點,或至戶外打坐。

3.空腹時再打坐。

Page 15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4

4.可以喝少許茶葉提神。

若上述作了,練功時還是會睡著,那麼..

這是練功“進程”使然。在南傳有名的“阿姜念”大師常教人..

打坐昏沉時可以默念“補哆”,這是一句簡單的發音。

南傳很少提到念咒,這是其中之一。

我試過多次,不要說昏沉,就算不昏沉,只是散亂心,持續念“補哆”

內視就會往前統一,很快的清明。這方法你可以試看看。

48.內觀的開發(上)

自發功後段若以佛教修行法來承接,在諸多法門中,「內觀」與自發功的走向有一

定程度的契合性;這是在修定的共同基石上,心識向內覺察的必然歷程。「內觀」

不等同於「內視」,「內視」也不等同於「禪相」。並非閉上眼睛能看到什麼東西就

叫「內觀」;「內觀」是紮實的修行證量,裏面沒有理論。簡單的說:「正確的內觀

必定能體悟到“苦、空、無我”的真理」。

在泰國曼谷的金山寺,一位長年專注於禪修指導的長者“阿姜念”,對「內觀」

的修行方法有值得學習的教誨;本文恭錄其所著「內觀的開發」一文中對內觀的

指導部份,也許與內觀修行法有緣的功友可以因此受益.....

內觀的開發 /阿姜念

兩種開發心靈的方法

佛教有兩種開發心靈的方法,一種是內觀(毗婆捨那)的開發,另一種是定

力(奢摩他)的開發。後者著重在專注力;一個人要不斷地注意一個目標,而且

專注力是依循單一的軌道,以趨向清澈的寧靜境界,這種心靈的開發並不會帶來

對事實及其因果的瞭解,只會帶來寧靜。另一方面,內觀的開發則要瞭解「存在

的實相」,換句話說,就是要證知肉體與心。這種證知是開發內觀的目標。

首先,我將解釋在寧靜的開發中,專注力的構成要素,這是因為專注力的開發不

能同時用於內觀的開發上,反之亦然。對此點請不要誤解,一個人當然可以先進

行寧靜的開發,等待達到專注力了,再進行內觀的開發,但是,把這兩種方法混

在一起用,卻無法達到內觀所預期的效果。

寧靜的禪修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特定目標上,在傳統上,寧靜禪修專注的特定

Page 15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5

目標有四十個:十個是顏色與元素,十個是不淨觀,十個是憶念,四梵住(或四

無量心),四個是沒有邊際的禪修,一個是對噁心食物的憶念,最後是對地、水、

火、風四大的分析,這些對象都可以在開發寧靜時用來做為禪修的對象。

專注於前面提到的四十種禪修對象並不會導向內觀,因為內觀禪修是以變動

不居的心理狀態與肉體做為禪修的對象。雖然專注的定力可以開發出心靈的巨大

力量與極大的快樂,但是這種極樂是短暫的,與通向涅盤的正念大異其趣,只有

內觀修習才能止息憂傷。

在更深入地談到內觀開發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瞭解內觀是什麼,它的功能及

用途是什麼。簡單地說,內觀是一種智慧,讓一個人看到心理狀態與肉體是無常

的或短暫的,不圓滿的或苦的,無我或沒有自我,我們認為會有「自我」或者「本

我」或者「靈魂」,是出自對真相缺乏認識的誤解,事實上,「自我」只不過是心

理狀態與肉體一連串快速生滅的活動而已。

知道內觀是這種智慧,那麼它又有什麼功能呢?內觀具有摧毀所有隱藏的煩

惱、貪慾與錯誤知見的功能,至於用途,內觀能開啟我們認識心理狀態與肉體的

真實面貌。那麼,所謂的真實面貌是什麼呢?就是瞭解到心理狀態與肉體不是永

遠的、充滿苦的,而且不是身見、靈魂或自我;換句話說,內觀的開發並不是創

造出存在的三個特性(三法印)無常、苦與無我,也不會騙你認識這些特性。不!

這三個特性是本來就在那裡,無論任何人是否看到或瞭解它們,它們永遠都存在,

我們沒有看到或認識這些特性的原因是使用錯誤的方法去理解與分析它們,只有

透過正確的方法去開發內觀,我們才能看到存在的真實面貌。

這就是開發內觀的唯一目的,再也沒有別的目的與這種心靈開發有關。我曾

經聽說,有人未曾研究過內觀的開發,卻宣稱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天堂與地獄,另

外有人宣稱藉著內觀的開發,能夠幫人治病,使無法生育的人生下小孩;更有人

宣稱,藉著內觀的開發,他們能看到彩券的號碼,能夠說出別人的未來,或者能

夠在空中飛、在水上走、在地底穿越,讓自己隱形,或是成為千里眼、順風耳,

所有這些技能都不是發展內觀的目的,也與內觀沒有任何關係,這些特殊能力都

只是專注定力的結果。內觀的唯一功能是摧毀染著以及諸如貪慾、邪見與無知等

心靈的特質,它們是生死輪迴的根源。這就是智慧的成長。

智慧有三個來源,即:

1.來自聽聞他人教法的智慧。

2.來自個人對存在的真理的思考與反省,於反省期間,能夠暫時摧毀煩惱。

3.來自對無常、苦與無我三種特性親身體會的智慧,這種實際體驗就是內觀智慧,

藉著這個工具,煩惱可以完全而永久摧毀。

Page 15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6

精通聞慧之後,接著會產生思考;對聽聞來的智慧有了正確理解,然後才會有正

念,而正念的結果是產生內觀的智慧,內觀智慧是奠基於前兩種智慧。

沒有任何世俗的智慧可以媲美這三種智慧,只有這三種智慧能夠逐漸摧毀生

起輪迴的原因,一旦徹見存在的三特性,智慧就圓熟了,這樣的認識是發展內觀

的主要目標,也是佛陀弘法的目的,就是要讓眾生認識與覺悟法──自然的真相。

其次,我們應該要瞭解,到底是什麼因素讓我們無法領悟到存在的三特性。

佛陀曾經解釋是那些因素障住智慧所發現的無常、苦、無我三特性;遮蓋住無常

的是連續性,一切狀態是快速變化的,也就是說,心理狀態與肉體是非常快速地

生起與消逝,不過這個過程發生得太快,我們無法體會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生起與

消逝,因此誤以為心理狀態與肉體是不變的,這就是連續性遮蓋無常的情形。為

了說明這種現象,讓我們舉看電影為例。雖然螢幕上出現連續的移動,事實上它

不是由一個畫面之投影造成,而是由數百張畫面所構成的,一件事情快速地改變

成另一件事情,讓我們以為只有一件事發生,而不是由許多的個別事件形成;就

像我們無法看到構成電影的許多個別畫面,同樣地,我們也沒能看到事實上有許

多的心理狀態與肉體,尤其是心理狀態與肉體之生滅速度比構成電影的個別畫面

快得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去體會其中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當我們無法體會

這個事實,認無常為常的幻象就發生了。

是什麼遮蓋住苦呢?佛陀說,這是由於不注意身體姿勢所造成的。不去注意

觀察身體,我們不會體會到心理狀態與肉體是痛苦的,而且苦是不斷地壓迫我們。

當我們沒有體會這個事實,錯誤的見解立即生起,我們會視生命、心理狀態與肉

體是美好的,是可以帶來快樂的,對快樂的貪求立即隨之而起,因此帶來更大的

苦。

是什麼遮蓋住無我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談一些無我的特性。無我

是佛教的核心,是與其他哲學、宗教不同之所在的教理。其他宗教需要一個基本

的事物做為基礎,或者是無上的領導者,或是一個永遠的或神聖的事物,好讓人

們可以擁有或依賴;但是在佛教,我們發現每一件事情都是無我的,沒有靈魂或

自我,沒有「萬能者」,因此一切的存在都具備無我的特性。現在,是什麼原因阻

礙我們理解無我呢?佛陀說是心理狀態與肉體聚集在一起的綜合認知,這給我們

一個想法,誤以為心理狀態與肉體是一個完整而永恆的個體,接著我們就會有心

理狀態與肉體是圓融的、重要的,以及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美好的觀

念,雖然我們可能已聽過五蘊的生滅非常快速,我們無法分別每一個心理狀態或

五蘊,而體會其真正性質,我們之所以無法區別它們,就是我們無法體會無我的

緣故。由於缺乏此種體會,才生起堅實或主體的迷惑,也就是說,相信有一個恆

常的「我」或「自我」,這種現象發生之後,對主體的迷惑成為促成貪慾的心理因

Page 15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7

素。接著,貪會促使一個人以為心理狀態與肉體是持久的,會帶來快樂的。我們

有必要修正這個誤解,以瞭解存在的三特性,並成為自由的人。

心理狀態與肉體有許多不同的變化,我們一般人無法分析他們,而且很難做

到,除非我們:一、開發內觀,二、瞭解發展內觀的原理,三、建立正確的目的。

擁有正確的目的,我們才能夠克服障礙,達到開悟的境界,否則,我們將屈服於

貪慾與反覆幻想(或錯誤判斷)的影響中,走向永無休止的生死輪迴。

所謂正確的目的就是要瞭解內觀主要是摧毀生、老、病、死的輪迴痛苦;以

及日常生活中較輕微的痛苦,我們要是想獲得獎賞,或想產生超能力,或獲得奇

特的東西才來練習內觀,我們就沒有正確的瞭解內觀的基本精神。

到目前為止,我談到了發展內觀的效果,仍未談到如何練習。在發展內觀的

實際狀況,是我們必須不斷覺察心理狀態與肉體,以便認識它們的特性,只有我

們完全瞭解心理狀態與肉體之後,對它們明覺的能力才能深化,這種心理發展必

須依循佛陀在《念處經》中所教示的程序,在這部經中可發現內觀的四種對象,

即身體、感受、心念與法,這些內容大致可分為心理狀態與肉體.......(待續)

49.內觀的開發(下)

上一篇介紹了內觀修行的概念,本篇將接續的談到實際修行的方法。在內觀的修

行上,依方法的不同,有從身念處下手,有的著重於受念處或心念處。無論是從

何處著手,最終一定是要契入解脫的。阿姜念的修行是從“身念處”下手再沿展

到受、心、法;透過簡明的舉例說明,要去理解並不難。

當自發功發展到靜功,心境了了分明時,偶而也會產生自發性的內觀,但這也僅

是身心狀態改變所引起的偶發。相較於南傳的內觀系統,自發靜功的內觀缺少了

完整性,也少了觀智的部份。也因此有了參考的價值。

在文中也提到了修內觀歷程中應有的“智階”。這也算是對先前我提及的「內觀

十六智階」,有了進一步的詳述。下敘為原文內容....

警覺身體姿勢與心理狀態

我們瞭解了內觀禪修的基本理論之後,我們開始警覺身體的四個基本姿勢與

隨行的心理狀態,來發展內觀,各位請記住,覺察身體姿勢的目的是去清楚地看

與生俱來的苦與痛,換句話說,一定要不斷地警覺身體的移動與每一個姿勢,如

果我們不如此警覺,將永遠無法體會苦的真正範圍與性質,對於身體的每一個移

動,我們必須勤加練習,加以覺察,譬如坐下、躺下、站立或走動,我們必須對

Page 15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8

每一個移動都能警覺。

當我們坐、立、躺或行時,我們應該全神貫注在肉體的姿勢上,走路的姿勢

是肉體的移動,而不是腳接觸地板,坐姿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小心地察覺整個坐

姿,而不只是接觸座位的肉體部位,肉體的「接觸」與坐的姿勢是不同的兩件事,

有時候練習者想要察覺坐的姿勢,結果卻是察覺「接觸」,因此,他並沒有察覺坐

的姿勢。如果練習者注意的是「接觸」,那麼他必定全神貫注在「接觸」上,如果

他注意的是坐的姿勢,他必須注意正在坐的當刻。「接觸」與坐的姿勢具備不同特

性,它們是不同的肉體,有不同的認識途徑;它們在各方面都不同,當我們要觀

照任何事物,我們必須注意正確的對象。

我們也要注意在特定姿勢中,各種心理狀態與身體動作,無論我們是否正在

做某件事情,還是在想著事情。我們以坐的姿勢為例,我們應該意識到、注意到

坐的姿勢,而且我們必須體會坐著的姿勢是肉體,而注意到那個姿勢則是一個心

理狀態,我們必須區別肉體與心理狀態的不同。當我們正在注意一個心理狀態或

肉體時,我們也必須知道是何種心理狀態或肉體。藉著瞭解許多不同的姿勢,我

們將知道每一肉體的經驗都不同。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是在一特定時刻的「坐著的

肉體」,或是我們只知道它只是肉體,我們就不算是練習正確的方法,因為我們僅

僅知道它是肉體,並沒有體會到肉體的分別與改變,我們將錯誤地以為只存在一

串連續的肉體,而那「一個」連續肉體正在坐、立、行等等。當我們只是看到沒

有改變的肉體,相信有一個不改變的「自我」,這種邪見就會生起。因此,當練習

內觀時,我們必須在任何時候都去敏銳地警覺到,我們注視的是什麼形態的肉體

或心理狀態,只要我們能迅速思惟任何形態的存在,我們將漸漸地能夠分別它是

一個心理狀態或肉體。

這種情形就像我們開始學習寫字,起初我們必須學習字母,認識它是 a或 b;

我們必須學習與記憶每個字母的形狀,如果我們不記得每個字母的形狀,我們就

無法閱讀。有些孩子可以毫無困難地說出 ABC,但是如果你要他們指出任何一個

字母,他們做不到,這是因為不認得每個字母的形狀。同樣地,如果一個練習內

觀的人不能認識坐姿的特性,而只是對著自己說或想:「坐、坐」,他就不算是正

確地練習。練習內觀卻不瞭解心理狀態與肉體的不同形態,就像是沒有學習每個

字母的形狀就想讀 ABC,或是看著一列字母,卻無法閱讀。基於這個理由,我們

必須試著去警覺肉體的每一個姿勢與心理的每一種形態,以認識每一個的特別性

質及它的不同──既然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的特性。我們將因而可以看到這些狀態

不停地改變。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孳長智慧,我們將體會到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真

正特性。

以無慾的警覺做正念

Page 16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59

佛陀曾說,我們必須練習內觀來看清實相,為了做到這點,我們首先必須摧

毀對事物之黏著與厭惡,因此,當我們正在對心理狀態與肉體做正念時,必須小

心地觀察,保持心理警覺。發展無慾的警覺是對正念的正確態度,就好像觀看演

員們在演戲,對還未上場的演員,我們不要想去看他,同樣地,我們不要緊緊跟

隨著正要下場的演員,而只應將注意力放在正在演戲的演員;我們的唯一興趣是

在看演員表演,而不是在指揮它。我們是由五蘊(肉體與心──受、想、行、識)

構成,五蘊就像一部電影,日夜不斷地上演,甚至我們在睡覺、坐著或呼吸時亦

然,它不斷地以每一個呼吸、一進一出地演著,直到我們死亡,然後開始扮演另

一個角色,如此無止盡地演下去,這就是所謂的輪迴。

欲瞭解心理狀態與肉體,不必到他處尋找。我們在練習時,對待任何事情都

必須保持中性的感覺,就好像對待一位演員於任何時刻所扮演或出現的角色。我

們必須像一個旁觀者以中性的感覺保持覺醒,因此,如果我們的心在徬徨、徘徊,

而我們並不喜歡它如此,這樣的態度就不正確,正確的方法是去察覺徘徊、徬徨

的本身;我們也應該確實明白,我們是在察覺徬徨不定的心理狀態,我們必須理

解,徘徊的心是一種心理狀態,否則我們會誤以為是「我」在徘徊,因而讓我見

繼續存在,而不是在消除我見。

就像現在這樣的分析,當我們在警覺徘徊的心時,我們應該檢查並沒有所謂

讓這個徘徊的心消失的慾望。

在對徘徊的心做禪修時,如果以為內觀的目的是要讓它消失,這種想法是完

全錯誤的。內觀絕對無法以這種方式達到,為什麼呢?因為如此是錯誤地想要控

制自然,幻想以為有一個「自我」可以控制心或強迫徘徊的心消失。現在,如果

經由很大的努力而依我們的願望讓它消失,智慧不會因而產生,相反地,只會孳

長對某些特別的心理寧靜的錯誤看法與慾望,只要徘徊的心消失時,我們就會感

到高興,而且相信我們的禪修很有效,因而加深「自我」、「作者」之幻想。當徘

徊的心消失時,取而代之的是專注或寧靜的心,此時,我們感覺可以控制這個世

界,而失去體會心理狀態與肉體是無我的,終究不是一個人所能控制的。

沒有人能夠控制或指示心理或肉體的活動,維持至某種特定的形式,如果一

個人錯以為自己可以控制心理狀態與肉體,這種想法只會帶來誤解,事實上,即

使一個人不做禪修,也不用想讓徘徊的心消失,它終究會消失的,因為任何生起

的心必將消逝。所有的心理狀態與肉體都具備三特性,如果我們沒有機警地觀照

它們,那麼誤解會立即發生,貪、瞋或我見等煩惱跟著生起,而當煩惱出現時,

它們會障礙內觀。當心出現徘徊不定而禪修者不希望這件事發生時,不喜歡的感

覺就會發生;當他有了不喜歡的感覺,會企圖以極強的專注來獲得穩定的心,並

停止徘徊的心;換句話說,他的心是以寧靜或愉快為目標,自己已經緊緊黏著於

Page 16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0

定境。正確禪修的人不應該生起黏著與厭惡。

禪修者不能經常保持正念的一個原因是沒有正確認識正念的方法,例如,當

他在注意一個姿勢時,會發現苦遲早出現在那個姿勢。當苦出現時,他應該去察

覺這個苦,絲毫不要去壓抑它,就如同察覺徘徊的心一樣。如果我們藉著專注於

苦以壓制它,這樣的念是以貪為目的,而不是僅僅去觀察對象,這也表示追求中

道的心理平衡所需的適當心理消失了,這是由於我們的意識轉至好惡感的緣故,

當我們要苦消失時,這是黏著,當苦並未消失而我們不喜歡它時,這是厭惡;如

果苦正如我們所希望地消失,跟著來的是更進一步的黏著,這樣的修行不是修正

念的正確方法;而由於我們總是希望現狀能改變,因而沒能清楚地看到當下的現

況;如果我們注意到的不是現況,這樣的修行就是離開了中道。我們可以看出,

建立平衡中道並非易事;基於這個理由,具足正見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必須瞭解,

內觀並不是出自努力或深定,也不是出於我們希望去知道或理解,而是出於正念。

如果我們沒有獲得靈敏的覺察力,即使用再大的努力與定力,智慧也不會產生。

以這個演講為例,當你們在聽演講時,從未練習正念的人只會獲得少許的瞭

解,而那些已經練習過正念的人則會對內觀獲得一些認識,而如果你非常敏銳,

可能在聽演講時即得到深度的內觀智慧;如果你有正見與正念,便可以在任何地

方對正在發生的當下事實(不受我們的好惡所影響)進行禪修,如果我們以正見

與正念去注意眼前的事實,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刻達到解脫的第一個階段。就如佛

陀住世的時候,經常在他講完話後,許多人會立刻達到不同階段的解脫,因此內

觀是源於正見而非努力或深定。

注意姿勢以體會苦的本質

現在讓我們回到前面我所談到的內容。為什麼要注意姿勢呢?因為我們這麼

做才能體會苦的本質;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姿勢,那麼姿勢如何能告訴我們苦的真

相呢?再者,如果我們對正念的方法沒有正確的瞭解,我們也不會體會苦。當改

變姿勢時,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到舊的姿勢是苦的,那麼新的姿勢可能蒙蔽了苦的

真相。因此,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很機警地發現我們改變姿勢的原因。如果我們

在改變姿勢之前能看到原因,那麼新的姿勢就無法掩蓋苦的真相。當我們隨時都

察覺姿勢,會發現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苦必然產生,而且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

想要改變姿勢。當某個姿勢有了苦,我們便不喜歡那個姿勢,而當某個姿勢因為

不再令人舒服而不喜歡它時,任何對那個姿勢的慾望將會消失;當對那個姿勢的

慾望消失時,對那個姿勢的厭惡會取代原有的黏著,厭惡的情緒跟隨苦受而產生。

就變換姿勢而言,雖然我們曾經喜歡舊的姿勢,而現在卻希望它消失,取而

代之的是厭惡;當厭惡進入心中,因為新姿勢比較舒服,慾望即黏著至新姿勢,

Page 16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1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任何姿勢都會有黏著與厭離,然而,修行者經常沒有認識

到這點。為了察覺到姿勢,練習者必須瞭解到,改變姿勢之前,他應該隨時都清

楚為何要改變姿勢,如果我們不知道何以改變姿勢,我們就無法也不會視苦為苦。

我曾經問一個修行者是否知道他改變身體姿勢的原因,其中一個回答是他坐太久

了,只不過「要」換姿勢而已。這樣的回答當然是不正確的,他的這個原因至少

沒有把苦的真相顯露出來。因此,我進一步問他,為什麼坐久了就必須改變姿勢,

其中必然另有原因或理由。坐久了而令人「要」換姿勢並非真正的原因,修行者

必須找到更精確的理由,例如,是什麼理由迫使一個人「要」改變姿勢?如果他

是以這種方式追問,會發現自己因受到苦的影響,而被迫改變姿勢。任何時刻都

是苦在逼迫一個人改變姿勢。

現在,讓我提出反面的問題。一個人可以保持一個姿勢而絲毫不動或不改變

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即使我們不想變換姿勢,不也是被迫去改變姿勢,完全

不依循我們的願望嗎?我們在前面提到,有人認為是因為自己想坐,所以坐下,

自己想站,所以站立,現在是否也可以說,因為想要坐下或改變姿勢,所以這麼

做?就如剛才說的,我們是因為痛或苦,是因為不舒服,所以改變姿勢。這就是

為什麼修行內觀的人,必須找到每次改變姿勢的原因;他必須瞭解到,每次改變

姿勢都是出於痛或苦,如果任何時刻都能以這種方式理解姿勢的改變,而對當下

的事物唸唸分明,我們將體會存在的基本特性。

現在,當我們體認到我們是因為苦而被迫改變姿勢,我們應更進一步質疑,

找出是否另有別的理由,如果回答是為了舒服所以改變姿勢,這是不正確的,因

為這是對快樂的扭曲。正確的答案是我們為了治痛才改變姿勢,不是為了追求快

樂而改變姿勢。錯誤的回答是出於誤解,如果對改變姿勢的原因沒有正確的認識,

煩惱會因而孳長。

變換姿勢以對治痛苦的現象,顯示我們隨時都必須治療它們,既然隨時治痛

的情形與不斷吃藥的情形類似,我們不應該誤以為變換姿勢的理由是為了求得快

樂。這就像慢性疾病的療養一樣,我們一點也不該視療病與治痛為快樂的事。

舊姿勢的苦容易理解,新姿勢的苦則不易理解;一個人有了智慧可以看穿新姿

勢的苦,如果沒有智慧,貪必然生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設法找出新姿勢的

苦在哪裡,有什麼方法呢?方法就是要瞭解為什麼我們會改變姿勢。當我們理解

到,我們是因為有苦受所以改變姿勢,我們還必須更進一步理解,事實上,任何

姿勢都是有苦的。坐會成為苦,站會成為苦,因此我們才會改變姿勢;所有姿勢

都會變成苦,所以必須不斷改變姿勢,我們躺下一會兒,苦就會產生,剛開始時,

我們認為躺下是快樂的,所以我們要躺下,但經歷了一會兒,我們注意到它也是

苦的,因此我們瞭解,苦這個事實是可以在任何姿勢發現的。以這個方法去理解

Page 16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2

各種姿勢,那麼以為他們是快樂的錯覺必將消失,只要我們以為任何姿勢都是快

樂的,錯覺即生起,我們將無法消除它們。

正如前述,理解舊姿勢的苦是容易的,因為苦受較明顯,但是要理解新姿勢是

苦的就不容易。我們必須辨認出不同形態的苦,體會隨時都要改變姿勢或治苦的

必要。能理解所有形成、身與心的本質是苦,就是智慧。

不要黏著於任何特定狀態

當我們練習內觀時,我們不應黏著於任何特定狀態,欲瞭解此點,我們再次

以姿勢來說明。如果我們問一個正在禪修的人,他最喜歡什麼姿勢,他可能說他

最喜歡坐、立或行,我們會進一步問他,為什麼他以那種姿勢禪修的時間比別種

姿勢長,他可能回答,他喜歡那種姿勢。因此我們必須問他為什麼,他可能回答

喜歡某個姿勢的原因是該姿勢容易使他專注,心比較不會徘徊不定;有些人會說,

當他們坐下時,心念徘徊得很嚴重,由於他們「想要」心專注而定於一境,因此

必須走動。所有這些動機都是受到貪的影響。為了心念能夠專注而走路是錯的,

如果我們有這種想法,就是有了錯誤的觀念,以為走路是好的或有用的,走路能

帶來快樂及我們想要的東西,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相信專注的心能夠帶來智慧。如

果我們為了這些理由而走路是錯的。因為貪慾而走路是無法同時又擁有智慧。如

果我們在走路的時候黏著於專注,貪慾將生起而掩蓋了走路姿勢的真相;因為我

們誤以為走路的姿勢是好的、有用的,我們會期待做那種動作。

面對諸如為什麼不能先專注然後再內觀的問題,我會回答,如果專注時有一個

內觀的對象(心與身),那麼就沒有問題,相反地,如果專注是出於慾望或因為你

創造一個對象,那麼你將無法對那個對象做內觀;一個建構出來的東西不能成為

內觀的對象。因為直接的經驗被掩蓋了,我們無法在一個建構出來的東西發現真

相。內觀智慧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現實活動中體會,不會在任何與現實的日常活動

無關的、被創造出來的對象上出現。

當一個人在培養內觀的時候,有時他會知道他應該要體會三特性,知道心理

狀態與肉體是無常、苦或無我,他會在腦中反覆出現這種念頭,但卻沒有直接去

注意當下的狀態;而體認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無常則源於唸唸分明的實際練習。如

果我們不知道這種體會如何產生,只會思考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特性,而不是當下

明覺現時狀態,這表示我們只是想到概念而已,而且我們相信,只要以這種方式

思考,一直到內觀智慧產生,就是練習內觀的禪修了。然而,這是錯誤的認識,

因為經由思考而非經驗的認知並不是獲取內觀的方法,我們必須培養正確的因,

正確的果才會產生。此後我們會親自看到苦、無常與無我之間是如何相互關聯,

我們將看到任何無常的事物終究是苦與無我的,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Page 16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3

練習正念最重要的一點是留意當下的事物,而不要對未來期待任何事物,如

此可以於任何姿勢免除煩惱的生起。如果我們是為了使心平靜而坐,或為了使心

寧靜而站,我們就不是在發展內觀,貪慾不會因此消除。對平靜的慾望也是黏著。

無論我們留意的是什麼姿勢,我們必須隨時小心地察覺煩惱是否生起,如此清楚

地認識心理狀態與肉體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不要強迫自己坐很長的時間,或固

定長的時間,如果像這樣練習,是錯誤的方法。我們不要強迫自己。如果我們強

迫自己,這些練習都與「自我」的迷惑有關,而且這種迷惑也會跟隨所有姿勢。

企圖以這種方法控制動作不會帶來內觀的智慧。為了要獲得內觀智慧,不能有任

何控制慾望或時間表(如於預定的一段時間內保持某種姿勢,或預約一個時間做

特定活動),只要留意那些迫使你改變姿勢的正確原因即可。

如果我們認真地想想,將體會到我們必須不斷地改變姿勢,而這件事一點也

不是快樂的。當我們考慮了所有姿勢而體會這個事實,就會摧毀掩蔽苦的迷惑;

迷惑摧毀了,以苦為樂的錯誤見解隨即摧毀,智慧因而生起。要體會這點必須要

有正確的瞭解。苦是四聖諦之首,體會苦的人可以說就是看到了存在的真相,摧

毀認識苦的障礙是體會真理的方法之一。

更進一步,我們要瞭解留意任何姿勢的另一個理由,就是要認識無我的真理。

當我們沒有留意坐姿或臥姿,我們就不會知道是什麼在坐、是什麼在臥,如果不

知道什麼在坐、什麼在臥,必定會以為是「我」在坐或臥,因此,當苦於任何姿

勢生起時,我們會認為是「我們」在受苦,這是因為我們仍然相信,受苦的是「我」。

如果我們仍然感覺「我們」在苦或苦中有「我們」,我們就仍未消除「我」的觀念。

是誰在受苦呢?是肉體?或心理狀態在受苦?如果檢查心理狀態與肉體仍看不到

事情的真實面貌,表示我們仍然黏著於「自我」的迷惑。當我們留意姿勢時,應

小心觀察是否有肉體與心理之外的東西存在,它們是否就是永恆或「自我」,這一

點很重要,必須要牢記,否則我們不能消除「自我」或「我」的迷惑。

對所有肉體與心理狀態保持唸唸分明,是注意身體姿勢的基本練習。對所有

看、聽、嗅、嘗與觸保持無間的留意也是必要的,當我們經由眼睛認知一個對像

時,我們必須留意到,這是看的心理狀態;當我們經由耳朵認知一個對像時,我

們要留意這是聽的心理狀態;不必去留意聲音,要留意的是聽覺。如果一個老師

沒有正確的認識,可能告訴練習者,留意聲音或聽覺都可以,因此,這個老師可

能會建議學生,如果聲音比較明顯或清楚,就去留意聲音,如果我們是用這種方

式練習正念,就是錯誤的練習方法。

留意顏色或聲音無法通向內觀,因為我們愈是留意顏色或聲音,我們只會愈

專注,而不是內觀。正如前述,這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因為貪慾、錯誤見解與

妄想會不斷地確認「我」見。是聽覺讓我們認為是「我們」在聽、在感覺等,既

Page 16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4

然貪慾與錯誤的見解不會在聽的時候把聲音當成是「我」,因此不必留意聲音。貪

慾、誤解、幻想出現的地方,就是我們藉著正念去消滅它們的地方。因此,我們

必須在聽的時候留意聽,我們也要知道聽覺是一種心理狀態,否則會誤以為是「我」

在聽。我們必須留意聽,使我們可以消除聽中的「我」或「自我」。因此,有一點

很重要而必須瞭解的是,當我們在聽或看時,它只是聽或看的心理狀態或過程。

相同地,當心念在徘徊時,我們必須留意徘徊的心理狀態,不要因為想要停止徘

徊的心或渴望一個寧靜的心而保持正念,不要讓這種觀念偷偷進入修習中,我們

必須讓心平衡地觀察徘徊的心理狀態。再說一次,這種情形應該與一個人觀看表

演或電影的情形一樣(演員就像是徘徊的心),當我們觀察徘徊的心時,不要想去

停止它,徘徊的心本身可以展現存在的三個特性,不要以為徘徊的心沒有我們要

看的三特性,也不要以為三特性只存於寧靜的心中。事實上,我們在徘徊的心中

較諸寧靜的心更容易體會三特性,因為我們更容易在徘徊的心中看到心是如何地

不易控制,一點都不是「我」,而且是苦的。

留意當下的對象

繼續練習下去,我們必須注意每一個對像在知覺時的初始狀態。我們已經對

知覺的心理狀態能夠保持注意,現在我們也應該注意肉體。當我們在嗅某物時,

應該留意嗅並體認這是一個肉體活動,當我們在嘗東西或味道接觸在舌頭時,應

該留意味覺及此一肉體活動;另外,我們應該瞭解,味覺的產生並不是出於我們

的慾望。例如,當我們吃到鹽時,雖然可能不喜歡鹹的味道,但無法改變鹹的本

來特性,因此,如果我們看到鹹味的本來面貌,並非出於我們的好惡,那麼貪慾

就不會在這個時候產生,這就是為什麼活在當下是避免貪、瞋的最重要方法。「當

下」的意義是:在某一特定時刻,不受慾望影響的存在。我們必須留意每一個對

象並認識其真正性質,如果有任何對象是因為我們的慾望而生起,那麼煩惱即跟

著生起。我們必須瞭解,任何經由慾望去認識的對象,並不能真正顯露實相,因

為它是建構出來的東西。我們如何能認識一個建構出來的東西之真實面貌呢?唯

一能顯露真相的東西是當下的東西,是由其本身展現的東西,而與我們的慾望無

關。

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當下的對象。有時候我們可能自認為已經在留意當下的

對象,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當下的對象,是在剎那間出現,就好像在水中抓魚一

樣,我們看到一條魚在水裡某處游,便以為可以抓到它,要伸手去抓,但是這條

魚卻溜往別的方向而失手,留意當下的對象也是如此,貪與瞋始終會把當下的對

象推往他處。

當我們留意任何出現的對象本身時,這對象就是當下的對象。然而,大部分

的時候,我們並不是留意當下的對象或存在。讓我們舉個例子,當我們留意坐的

Page 16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5

姿勢,就是當下的對象,如果我們的心念轉到寧靜的觀念,我們的目標指向寧靜

或舒適,此時就完全不是在留意當下坐的對象,我們並不想發現坐的姿勢的真相,

而是在留意著尚未出現而想要獲得的寧靜的心。

我們必須在所有身心活動的當下都清楚地觀察它們,然後才會看到它們是如

何地無我與苦。如果沒有將當下的存在於當下觀察到,我們將是在浪費練習的時

間。但是如果我們突然地發現,我們的心念已在當下的對象上溜走,那時候我們

可以再度唸唸分明地回到當下的對象上。如果我們瞭解心理狀態的這些特性,將

能夠於正確對像保持較長的正念時間,且較有機會體會真相。

現在讓我們觀照「吃」。我們應該保持正念並思考吃東西的理由。經典告訴

我們,我們吃食物並不是因為我們要它,不因為它是食物,而是因為它是維持身

體所必要的。佛陀曾提到要維持生命的一個理由,就是要有足夠力量發展通往止

息所有苦與煩惱的正道。具備這種想法是必要的,否則我們將無法避免煩惱的生

起。我們必須瞭解,我不是因為食物好吃而吃它,而是為了治苦與滿足飢餓。當

我們為了滿足飢餓而吃東西,那麼即使是不好吃的食物,也能解決飢餓;如果我

們是因為食物的美味而吃它,當它不好吃時,瞋即生起,反過來說,如果它很好

吃,那麼貪即生起,這表示我們吃東西只會孳長煩惱;當食物好吃,貪或黏著生

起,當食物不好吃,就不滿意了。吃東西時沒有思考這些問題,會產生更多的慾

望輪迴、生死輪迴,這些就是苦的無盡延續。因此,當我們運用正念於吃東西時,

我們必須於張開的每一口都瞭解吃的理由,使我們在吃的時候,只是為了解除苦

而吃。當我們吃東西的時候,如果喜歡與討厭都未生起,內觀即生起了。

當我們洗澡時,也應瞭解這個動作是為了治苦,在我們日常的責任中,我們

應該看到這些活動的理由,我們不應為了美觀而穿衣服,因此我們不要選這個或

那個顏色,而是為了用衣服保護身體,抵抗寒冷與昆蟲如蚊蠅,這表示無論是什

麼動作,它們都是為了實現涅盤與滅苦,當我們有了這種徹底的瞭解,對無常色

身的黏著會變得愈來愈弱,但是要記住,我們必須認清肉體是什麼狀態,心念又

是如何,而且要隨時保持明覺與認知。所有的存在不超過心理現象與肉體,沒有

身體、沒有靈魂、沒有女人、沒有男人在坐,沒有人在站、行或睡,沒有人在嗅、

看或聽等等,沒有人在瞭解或知道這些事情。

淨化的步驟

我們覺悟到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空性後,就達到了內觀智的第一個階段,稱為

「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n^a&na)。這個層次的內觀,使我們對

Page 16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6

任何現象都能直接地認知心理與肉體的區別,我們必須瞭解,由「名色分別智」

而認識的心理狀態與肉體,與一般學習或聽聞所認識的並不相同,沒有經驗到這

種「分別智」的人,無法區別理論的知與實踐的知的不同。因此,它認知的任何

東西仍然留有「我」在聽或看的迷惑,儘管具備了什麼是心理狀態或什麼是肉體

的理論知識,仍然還是很迷惑。例如,如果我問坐姿是心理狀態或肉體,他可以

回答是肉體,但是當他正在坐時,他是否體會坐是肉體,並清楚地將心理狀態區

別出來?這就是修習與理論的差別。事實上,要獲得「名色分別智」並不容易,

雖然它只是發展內觀所需知識的第一階段而已;它需要很強的正念與專注,才能

在每一個時刻很清楚地區別這些。

現在我們必須繼續更深入地修習,這表示我們必須對心理狀態和肉體保持更

深層的正念。起初,我們沒有注意到心理狀態與肉體是互為因果,而只是保持正

念,只知道什麼是心理狀態與肉體,但是現在,我們對心理狀態與肉體留意得愈

多,會看到愈多有關它們生起的原因。例如,當聽覺生起時,我們會瞭解聲音是

聽覺的一個因素;當視覺出現時,會瞭解顏色是其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

會看到那些心理狀態是隨聲音與顏色而生起,至於身體的不同姿勢與動作,我們

必須隨時保持警覺,我們將看到移動中的肉體是以心念為其原因,它受到意識的

鼓動。是意識指示身體去站立、坐下、走動或改變姿勢,不同姿勢因而產生。肉

體的所有這些姿勢是因為有心為他們的原因而產生,而當這一種心理狀態產生時,

則有肉體為它的原因,因此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產生可以說是來自條件因素,這種

內觀知識會在我們獲得「把握因緣智」(paccaya-pariggaha-^n^a&na)後發生,當

我們如此保持正念時,心與肉體之間的因果關係即彰顯出來。在此之前,我們即

使知道存在即是心與肉體,仍然不知道心與肉體如何產生或由什麼原因產生,當

我們不知道其中道理,就會以為它們的存在是來自神,正如其他宗教系統所描述

的。但是當我們達到「把握因緣智」的階段時,我們將知道它並不是由任何人所

創造,而是受到因緣的制約,它們彼此之間存著因果關係,心與肉體可視為獨立

的因,這就像鐘聲是由兩件東西而產生──槌與鐘,如果槌沒有敲鐘,就不會有

聲音,沒有人能夠發出這個鐘聲,也沒有人知道此聲音來自哪裡,將至何處,但

是只要這兩件東西存在,聲音即產生;如果我們深入體驗這種心與肉體的關係,

那麼有關心與肉體如何產生,與什麼令它們產生的疑問將會消失。

在這個階段的內觀,雖然我們知道了心與肉體的因緣,仍未完全體會他們之

間的分離,尚未經驗心與肉體的快速過程及消逝;心理狀態與肉體極快速地消逝,

而內觀尚未靈敏至能觀察到,因此,我們必須繼續不斷地對心與肉體保持正念,

直到看到它們的消逝。例如,當我們由坐姿變換至別種姿勢時,我們將體會到坐

姿的消逝;當我們由站姿而結束站姿時,將體會到站姿的消逝,並體會一個新姿

勢的生起,當我們體會此點,便知道站姿不是永遠的,剛開始時我們會在此曙光

下經驗我們的姿勢與感覺,當我們體會了一個姿勢的消逝,將會立刻注意到另一

Page 16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7

個新姿勢的生起,然而,我們只有在那個姿勢停止時才體會其消逝,我們仍然要

去體會肉體在那個姿勢時的消逝與生起;到目前為止,我們體會坐姿的消逝,是

因為坐姿已經改變為其他姿勢;接下來我們要在仍然坐著時即體會坐姿的消逝,

這表示當內觀深化後,我們可以在坐著時即體會其消逝。這可在我們坐著時心理

狀態與肉體的快速流變中仍然注意其區別而發生;當持續練習後,這種快速流變

的經驗會變得果斷而確定,有了這種階段的內觀,我們將知道即使是過去或未來

的所有現象都將是同樣地無常。當我們有了這知識,對未來的特性將不再有疑問。

當我們經驗並體會了各種存在的生起與消逝,那麼我們就已獲得了「遍知智」

(samasane ^n^a&na)這一階段的內觀,它能讓我們堅定地看到心理狀態與肉體的

無常,可以說這個階段的內觀知識實踐了存在的三法印,因為它經驗了心理狀態

與肉體的無常,及每一剎那的生與滅,但是它仍未經驗到心理狀態與肉體的快速

遞變的清晰界限,這種程度的知識仍不夠強烈與靈敏,不足以拔除深藏在我們意

識之中最基本的誤解或錯誤觀點。

如果我們持續正念的練習,內觀智慧將愈來愈靈敏,我們的正念將愈來愈細

膩與靈巧;我們愈能保持正念,我們愈能持續地活在當下;現在已經開啟了當下

的正念,心與肉體的每一狀態的生起與消逝已有鮮明的區別,當我們經驗心理狀

態的生滅的區別,我們將獲得所謂「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n^a&na)的內觀

知識,此階段內觀也包含前三階段的實現,一個人能經驗到第一階段的內觀,能

理解所有的存在都只是心理狀態與肉體;能經驗到第二階段的智識或內觀,即經

驗到心理狀態與肉體之生起原因;及第三階段的內觀,讓一個人首度經驗心理狀

態與肉體的生滅特性,但尚未能清楚地區隔它們。

由於體證了「生滅隨觀智」,毗婆捨那的道路才真正開始,此階段的知識非常

重要,這種知識令人首度經驗心理狀態與肉體的快速流變的區分;隨著正念的增

強,「生滅智」變得非常靈敏,這階段的知識揭開剎那生死,它清楚地看到心理狀

態與肉體於生滅中快速遞變的分隔空間,要擁有這個階段的內觀,必須具備非常

敏捷的智慧,這種智慧會根除並摧毀心與肉體是永恆的假象,它將顯露它們不是

持久快樂的根源,它們是「無我」,這個智慧會除去許多建立在我們意識中的誤解,

然而,這種內觀知識仍是暫時的,無法完全根除所有的錯誤見解,它會開始減少

煩惱,特別是誤以為經驗是真「我」的誤解。這階段的內觀知識非常強,指導老

師不必向行者保證他已實證真理,他自己具足的內觀知識已能夠正確而肯定地判

斷,此刻,心中將生起很大的喜樂與光明,覺知的清晰度是以前從未經驗到的,

也是第一次在心中體會到真正的自由。

透過直接的經驗去體會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生滅的清楚區分,與透過聽聞或研

讀而認識是不同的,無論你聽聞得多好或因研究而瞭解得多深,你仍未經驗到真

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無法透過思考或研讀而獲得,如果我們思考或研讀,我們

Page 16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8

只有觀念上的知識,所知道的只與過去或未來有關,而當下的真正東西將被忽視;

只經由思考去認識事物,是透過比較去連結過去與未來,所引用的思考並沒有直

接經驗到當下的真實狀況,因此這些思考無法消除任何潛伏的煩惱,只能透過經

由正確的因與正確的練習的內觀智慧,以及清除所有「我」的肉體邪見,然後疑

惑、不確定或任何懷疑才能消失。例如,有關於心與色如何生起的所有疑問都消

除了。我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因緣,並一步一步地經驗到真相,直到所有的不安

消失。

達到「生滅隨觀智」的內觀的獲得,已是一個非常高的修習境界,禪修者對

每一刻的經驗將擁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如果修行者黏著於「生滅隨觀智」,或是在此之前已練過禪定,而且定力非常

強,那麼這個階段可能出現內觀的染著,所謂「內觀染著」指的是修行者已獲得

這個階段的內觀知識,並經歷了微細的染著,這些內觀染著是一種非常微細的染

著形式,共有十種,他們可能是因為黏著於禪定的力量而造成,他們會障礙通往

更高階段內觀的進展,例如,心可能充滿快樂與狂喜,微細的黏著產生了,而對

深化內觀的感覺與喜好將因而減少、消失,如此我們看到內觀染著是如何成為內

觀發展的障礙,當修行者的智慧不夠靈敏,無法瞭解並放棄此種通常是極誘人的

染著,他就無法再往前進步,因此對於會阻礙引導我們何者是正確,何者是錯誤

路徑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有精確的瞭解,否則,會發生錯誤的結果,而我們仍不

知道我們的修行錯在哪裡。這是很困難的,因為感受是巧妙、悅人而且快樂的,

這些會誤導我們,讓我們認為已經開悟,已經達到涅盤了,缺乏正見的話,我們

完全不知道在內觀練習中所獲得的成就是否正確。

當我們瞭解到通往更深層內觀是需要放下各種心理狀態的黏著時,正見才會

生起。高度的喜樂、喜悅、定境,甚至正念都可能成為我們黏著的對象,當我們

瞭解內觀只有在清晰而不執著的正念中才可能持續發展時,內觀的染著才能消逝,

現在,當「生滅隨觀智」自內觀染著中?清時,我們可以在明明白白而沒有任何慾

望的干擾下,看透心念與肉體的生滅。

然後,所謂的「行道智見清淨」(種姓智 gotrabhu-^n^a&na)的內觀階段才會

生起,此種內觀瞭解到通往涅盤的道路,必須放下對心或肉體最微細的黏著。

現在,更高階段的內觀知識從此開始快速地發展,對正在進行的當下過程的

正念更敏銳。「生滅隨觀智」的正念顯露愈多實相,智慧發展得愈多;當出現此種

現象時,下個階段的內觀,也就是「現象分解」內觀的出現。修行者的注意力愈

是集中在當前的對象,他愈能經驗到心與肉體的消逝,此種眼前所見全都分解的

現象令人震懾,但是當他仍停在當前對像時,那也只不過是集中注意的心與肉體

Page 17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69

的消逝,此種知識經驗稱為「壞隨觀智」(bha&nga nupssana-^n^a&na),意思是說

任何事物都是危險、恐怖、沒有實體且不悅人的,因此他會感覺厭倦,漸漸地能

自心色的黏著中出離,此種出離的感覺稱為「厭離隨觀智」(nibbida-^n^a&na),

正如修行內觀的結果,這時對心與肉體的任何狀態的黏著會愈來愈弱。

最後,修行者會到達最清晰與離系的階段,即「行捨智」(sa&nkha

rupekha-^n^a&na),也就是於任何狀態皆保持寧靜的知識。這個階段的心不再有任

何黏著,能清楚而沒有任何染著地看待任何經驗,修行者可以體會涅盤,並且永

遠根除邪見與其他染著。

這是對內觀之道較高階段的一個非常概略性的描述,我願藉著再度強調「生

滅隨觀智」的重要性來總結這段描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如果你修習並

獲得這個知識,那麼由此階段之上的更高知識將因此而持續進展,直到最後終於

瞭解心與肉體的最完整的特性,並經驗到這個過程的止息──涅盤。

現在,我要再深入討論一件事情;你可能聽過許多次下面的說法,說是為了

獲得涅盤,並不需要特別練習或遵循特定的步驟,沒有任何法則或方法;既然有

許多方法最後都是通向涅盤,因此我們做的任何方法都是對的。根據證據與理由,

這種信仰是絕對不正確的。根據所有證據,所有佛教徒也都知道,佛陀本身證實

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通往涅盤,那個方法就是四念處,只有佛陀告訴我們這個方法。

如果人們想要依他們自己的方法練習禪修,那麼每個人都會發明他自己的規則,

每個人都說他的方法最後到達涅盤,這種誤解是合理的嗎?有可能嗎?果真如此,

那麼佛陀就不是一個誠實的人了。如果每一個人可以沒有正念而到達涅盤,那麼

就不需要佛陀教這種修行法門了。我們知道佛陀時代有許多宗教派別與禪修方法,

那時候甚至有超能力的修行,例如:空中飛行、水上行走、穿越山丘,所有這些

超能力的修行都相當常見,然而,並沒有人教導真正通往涅盤的路。因此,如果

任何人仍有此種錯誤觀念,以為有許多通往涅盤的路,那麼請他仔細想想這件事

吧!不要忘記了,我們是因為佛陀為我們顯示獲得涅盤的心靈發展方法才尊敬他,

這個方法主要就是四念處,那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的老師所不曾教導的,那就是為

什麼佛教徒尊崇佛陀為世界最偉大的人,並對其智慧、清淨與慈悲表示尊敬,如

果我們沒有依據四念處培養內觀能力,我們就不能真正瞭解佛教;即使在目前,

還是很少人對四念處有正確的瞭解,事實上,雖然這個系統完全合理,然欲立刻

或快速地建立正確的認識仍非易事,我們應該深入研究,並試著以合理的方式瞭

解,然後透過練習驗證其正確性,我們必須隨時透過練習測試佛教,並且自證實

相。

總結

讓我為毗婆捨那的修行總結一些方向:

Page 17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0

一、開始學習毗婆捨那的時候,應該要發展出一個徹底的認識,就是任何存

在都只是由心理狀態與肉體構成。

二、與你有關的肉體與心理狀態只發生在你自己身上,因此你必須在每一剎

那的當下,都能對它們保持正念,以便清楚地看到它們的本質。

三、禪修的對象必須是不間斷的心理狀態或肉體,而且始終是當下的狀況;

如果感受出現,檢查它,如果追蹤中斷,不要憂慮,只要重新再來,繼續檢查肉

體與心理狀態。

四、在練習過程中,禪修者必須注意,不要生起慾念,想去看到某些事或想

去發展某些內觀,你只要注視肉體與心理狀態即可。

五、不要同時檢查肉體與心理狀態,而應分別檢查他們,而且永遠是當下。

六、守住站、坐、行與臥這四種主要姿勢,避免次要的動作。

七、如果有必要改變姿勢,在改變之前要確定知道移動的理由或原因。

八、使用平常姿態與姿勢,並檢查每一個平常的姿勢與心理狀態。

九、試著自然一些,不要故意很慢地走路與移動來加速內觀,這種慾望會障

礙內觀。

十、當練習時,不要做任何不必要的事情。

──不要說沒有必要的話。

──除非必要,不要改變姿勢。

──除非必要,不要吃東西。

十一、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須瞭解動作的必要理由,並看到如何被痛苦強

迫去做。

十二、捨棄「禪修是一件特別的事情」的這種感覺,它並不是去追求某種事

情的時刻,而只是檢查我們動作的原因與心及肉體的特性。

十三、不要想透過禪修,求得諸如喜樂或寧靜等的心理狀態。

十四、毗婆捨那禪修者必須像一齣戲劇中的觀眾,不要想去指揮劇情,只是

留意地看著肉體與心理狀態進入意識的流動,此種平衡的剎那將導向智慧。

(※讀者若想多瞭解阿姜念的教法,請參考阿姜念著,凡拉達摩譯:《身念處禪

觀修法》)

● 網友留言

1. mou fan 於 2008-06-06 22:51:06 留言 |

師兄您好:

感謝您的解答,原本還有些有關心理狀態的部份要請教

剛好您寫了這一篇文章,解答了小弟部份的疑惑

小弟最近練自發功,心裡感覺不踏實

因為我認為鬆'靜'自然的指導原則

Page 17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1

多少帶有'做意'的傾向

用意識去'鬆'與'靜'

或是以一種自己無法覺知的習慣,來啟動動功

因為那種"感覺",言語不太能表達的很確實

不過就是感覺非'無為',非'自然性'的感覺

此階段是否是一種心理狀態有待突破

是否對於此功法有一個深層期待心理(至於期待什麼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這個問題還請師兄指導一下

您這次的內容和上次去佛青會上課的內容有相關

小弟會去找這本書看看

再次感謝師兄

由於小弟的文筆不是很流暢,某些心理狀態部份的表達不容易描述,必須寫的比較

多一些

加上電腦使用不是很順手,還請多多包涵

板主回覆:

近日有功友問我,認為自發功不圓滿的原因是啥?

我的回答是:「若無正見正念為前行的話,

自發功的走向受先天潛意識及後天的下意識影響很深!」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各派氣功,也各有利弊,沒有一種功法能稱得上「完美」二字

的。

就如說先前說的自發功只是“工具”,能否達成任務,與使用這“工具”的人

有極大的關係。既然最後必與人產生關聯,而人又生而“不完美”,

那麼縱然工具本身無善惡,但基於人心的複雜,

在修行過程就絕不能說一種功法是“圓滿”的。

我補充說明這些,是要避免有些人因為看到我說自發功不圓滿,而停駐不前了。

其實自發功是很適合修行人練的功法。

若無修行基礎,那麼在練功前或練功期間去建立正知見與正念,都是不錯的選擇。

2. ahqing 於 2008-06-12 15:59:52 留言 |

再次感謝師兄不厭其煩的分享!

個人經常徘徊在苦與樂之間。常聽說人的生理上的最終目的是離苦得樂。我必需

親自體驗這句話,

以致甚至覺得自己有比較多想離樂得苦的傾向。因為沒有弄清楚我為何一定要快

樂,?於是刻意

去體驗比較深刻的苦。(做和身邊大多數人不同的事,以便看清自己)苦了後又回

到快樂。

如此徘徊,?漸漸的越來越處於中庸。由於在中庸裡久了感受不到存在的意義,於

Page 17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2

是又繼續的徘徊

在苦與樂之間....但得苦比起得樂似乎容易多了。這篇文章讓我對苦與樂的過程有

了不同的認識。

原來想離樂得苦的是心理上的因素。

至於徘徊的目的,我以為就是要去不斷的感受,察覺,來達到內觀=>智慧=>涅

盤。(我的知識

尚不夠完整)。而這推動的力量就是愛。說佛的人很少用到“愛“這個字?我只是

還沒讀到而已?

練自發功引導我認識真正的佛教。我感激這樣的機緣。

板主回覆:

從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 ahqing 君具修行根基。

佛教少用到“愛”字,這是經典翻譯的問題。因為愛的範圍太大了。

以般若智慧觀照後的德行,凡是利他的,都可稱之為愛。

在經典上大都稱之為「慈悲」。

在慈悲為行的菩薩道裏,「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禪定。

都是愛的具體化結果。

布施:不忍眾生苦,遂以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憐憫眾生故,持淨戒以不犯他人為根本。

忍辱:了解眾生的瞋心,以寬容代替仇恨。

精進:為渡眾生出離迷情之苦,不惜挫敗,一而再再而三的予以開導。

禪定:習以定力,開顯智慧;入無生法忍,得以留惑潤生,方便渡化眾生。

智慧:不忍眾生癡迷,修得般若慧,以智導情,走出無明。

這大乘六度無不是愛的具體化結果。

供您參考了!

3. ahqing 於 2008-06-15 15:41:45 留言

感謝!願眾生皆能離苦得樂,找回自性.

4. Albert 於 2008-06-22 17:05:28 留言

師兄

阿彌陀佛!

功德無量!

請問印度葛印卡大師 http://www.udaya.dhamma.org/

提倡的內觀好嗎?

Page 17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3

他提倡的十日觀修行值得去參加嗎?

與阿姜念大師教法有何不同?

何者較好?

多謝!

板主回覆:

葛印卡老師的內觀就是原始佛教的內觀與阿姜查、阿姜念的沒有不同之處。

都是從安般念到四念處的覺察觀照(毘缽舍那),這是開發本有心力的修行;

也是簡單有效的方法。

「修定」稱為「奢摩他」,單純的定不具有慧力。而內觀可以激發慧力。

這是止觀雙修的原始教法,很值得學習。

所提兩者就法理上來看沒有不同之處,若有不同應在於「教導風格」

就如同中國禪宗門風的不同,點化方式也會不同。

以上供您參考。

50.談七覺支(上)

本篇要談的是止觀修行過程中,七種能引發正覺,走向解脫的重要因素;稱為「七

覺支」,或又名七菩提分、七覺分;這也是「三十七道品」的主分類之一。

佛陀以「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指

引人們一條走向正覺的解脫之路。我們談過了「正見」是指苦、無常、無我的緣

起觀。「正念」是對當下身、受、心、法的覺察,使之了了分明。「正定」則是以

「正見」為體,專注於所緣使心不散亂。若經由七覺支的修行,正定就足以走向

正覺斷盡煩惱。因此七覺支中大都以「定」為基石來談的修行項目。這對終將走

向「定」的自發功友而言,提供了一種將「定心」轉向「覺悟之心」的可行方法......

「七覺支」不容易談的深廣,因為它是心的修行狀態,但透過文字有了初步的認

識,日後因緣成熟,境界若來自能體會。

七覺支是:1)擇法覺支;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 念覺支;

6)定覺支;7)捨覺支。

其中擇法覺支屬於慧學上的思惟。念覺支是對身心緣於外境的念念分明,是慧與

定的根源。喜、輕安、定、捨等四支都是「修定」功德的體現。精進覺支,是指

勇猛無間的修行心力。從上來看,七覺支可說是「正定」的細分,也是定中以智

Page 17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4

慧觀照後可體驗到的修行功德。

七覺支的內涵分述如下....

--------------------------------------------------------------

一、擇法覺支:以智慧揀擇正法,這是修行的第一步。從佛教的修行來看,所謂

正法一定是符合「正見」的。正見則是建立在無常、無我的緣起觀與寂靜涅槃。

既是擇法,就是要能分別善與不善法,知道究竟法與方便法;依此「正見」擇法,

才有後面的「正行」與「正覺」。故名擇法覺支。擇法不是單指修行方法,它偏重

於正知見上,有正見才能揀擇出正確的修行方法,此方法也必是一貫性的。擇法

的時機應在修定之前,若當下擇法的因緣未成熟,於修定過程及時用之亦有防偏

的功能。

在擇法覺支的應用上,因知道境界虛妄不實,得以於定境中無礙觀照。行者若有

無我觀的正見,就不會定中起貪瞋心,或修財神法,或以追逐神通。知道修行目

的在「淨心第一,利他為上」,就不會迷失於邪師外道的炫麗假象中。練氣功若要

轉向解脫道的修行,那麼最初以強身為目的“我執”,在以正見的擇法過程中,

知道了斷除煩惱才是修行目的。因為這五蘊之身基於無常真理,終必散壞,所以

在修行過程不會對肉身執取而產生欲求。依此而引發的清淨心反而使修行更加躍

進。若是執著於練功對身體產生的反應,那麼整個心思都身心中計較得失,恐怕

煩惱愈來愈多,而不得清淨了。正確的擇法,對修行人而言影響深遠,極其重要。

二、精進覺支:有了正確的擇法之後,用以勇猛之心,時時鞭策自己遠離邪法,

循正法精進。其力純而不雜,稱之為精進覺支。精進覺支的實質在於修行的堅固

力與持續力。揀擇了正法之後不代表不會動搖,隨時有可能受邪見影響而偏離;

堅固力可使之不動,專注於一。而持續力則是不間斷的修行與覺知,如此綿綿不

竭的能量注入其間,如燈油不斷的添加,才不致於油盡燈熄。從自發靜功來看,

有了精進覺支,當能每日持續靜坐觀照。若能時時精進、無間斷的覺察,才能體

驗到正念的流動,進而體察到名法與色法的分別。要成就諸法,無精進覺支難以

達成。

三、喜覺支:這是指契入真法,所生的法喜;此法喜通於入靜後的「喜」覺受。「喜

覺支」若狹義來看,可當是定境所生的喜受;廣義來看,卻是對正法的精進修行

後,能離惡向善煩惱遠離,心清淨後自然升起的「喜悅」。此種喜悅不是從「滿足」

任何欲求而來,反而是從出離心而來,此名為喜覺支。

「喜」的另一端是「煩惱」,要能看清煩惱本質才能升起喜覺支,這不僅要有智慧

知見,面臨境界的考驗還要能心不顛倒才行。舉例來說,大都數練氣用以養生的

Page 17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5

人,身體較一般人健康,這是可以肯定的。但終究會生病、衰老及離開世間的一

天,當病痛來襲時,身心的痛苦會使多數人心中起煩惱,煩惱何時病會好,煩惱

病會不會拖累家人,煩惱中斷的事業及社交的改變。這些煩惱在依正法精進修行

的人身上,會變得極其輕微,甚至沒有。在已習得喜覺支的行者身上,生病時雖

然有「身苦」但其「心不苦」,這是透過正見,知道身心也是因緣所生,知世間生

滅無常、定業難消,所以能坦然接受當下一切,因此身體雖然受苦了,但其心不

會陷入煩惱的循環之中。這也是凡夫與聖者面對境界時,最大的差別。這是透過

法的體悟而來,不僅僅在定境中才能體會到喜覺支,經由正念的攝持,日常生活

也能受用。

今先談此三種覺支,下篇再來談談「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與「捨覺支」

的內涵。接著會介紹七覺支在修行上,如何用來對治五蓋。

● 網友留言

1. 麥當勞 於 2008-07-11 01:20:43 留言

這是我第二次看完此系列文章,跟上一次看的感覺又不同。一來,練自發功者沒

有人有師兄這般深厚佛學底子;二來,文章中大多層級是碩士班與博士班,而我

身邊所認識功友,練到大學部的都很少。網友在網路上描述的練功日記,大多是

小學部階段。

但是針對現時幼稚園班或小學班的練功者而言,師兄已經先把未來的正道都寫出

來,讓大家可以對照檢視,一路相伴,會是如北斗星一般,讓人不致迷失方向,

值得每個功友隨時翻閱觀照。

板主回覆:

我常建議功友,這裏的文章一段時間後最好重新閱讀。

因為隨著練功的進展與對佛法的體悟不同,對內容會有不同的體悟。

過陣子,歡迎您來瀏覽第三遍。

51.談七覺支(下)

上篇談了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與喜覺支之後,本篇接著談輕安覺支、念覺支、定

覺支及捨覺支的內涵。

四、輕安覺支:也稱為除覺分。何謂“輕安”?人的一生常肩負著眾多煩惱,日

積月累卻也習慣了;待有一天這些煩惱減少了,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安”感;

Page 17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6

這是斷除身心的粗重煩惱而來。粗重煩惱大都來自“見惑”,所謂見惑分成身見、

邊見、邪見、取見與戒禁取見等五種。只要對佛法有正確理解,有正知見,即可

以消除見惑。除此見惑即可得身心上的輕安。這不僅是從心理層面來談;修行至

輕安覺支,情緒的安定舒暢,也會牽動生理氣脈的通暢。身與心是一體的兩面,

如阿含經云:「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即說明了身心本會交互影響。故輕安覺支是

同時指身與心的狀態....

練自發功而入靜的人,因身體氣脈的舒暢,連帶雜念也變少,甚至慢慢不去執著

一些事,如此念頭的轉變也可能得到輕安感。要解除“見惑”應多「正聞熏習」

和「如理思惟」,這是簡單有效的方法。

另一種煩惱是“思惑”,從貪、瞋、癡、慢、疑而來。思惑與累世熏習、今世修

為有關,屬於細的煩惱。上述談了粗煩惱與細煩惱,粗煩惱從「慧解」對治,細

煩惱要從「修行(修定)」來克服;從粗煩惱出離即得輕安覺支,所謂的「解行合一」

即在於此。佛教的修行簡單的說,無非是要從眾多煩惱中層層解脫,並進一步利

益眾生。

五、念覺支:念是「正念」。正念是對身心狀態的「覺知」,僅是「覺知」內外境,

而不賦予「概念」;何謂「概念」?就是知識所約訂俗成的價值觀。比如打坐時聽

到車子呼嘯而過,若「覺知」它,是「聲音」,若「概念」它,是「噪音」。

“正念”是對當下察覺的心力訓練,因沒有雜染,所以是契入真理與般若智的修

行方法。念覺支是以「正念」為體,綿綿不絕「覺察」為用的修行成就。其成就

在於能覺察身心與外境間依存所生的流動性,此流動性從緣起的相依性而來,能

徹悟萬物本質為空,與智慧相印,故念覺支能啟發智慧。時時習練正念,可使覺

悟的心力變強,這對修行有極大助益。「正念」雖有覺察卻不失「定力」,應用於

投手舉足間稱「動禪」,應用於禪坐可稱為定慧等持。平日對「正念」的習練,有

利於入坐時成就念覺支。

六、定覺支:制心一處得一境性,離五蓋(貪、瞋、昏沉、掉舉、疑)而心不散

亂,稱為定覺支,亦可稱為「得定」。在定覺支裏,是不會生煩惱妄想的。在上述

的輕安覺支裏我們提到了離「粗煩惱」得「輕安」;離「細煩惱」可「得定」。然

而,細煩惱從深層的意識累世熏習而來,因此要進入「定境」以更細綿的心識來

「思惟」這些煩惱的來源。因為有前面的念覺支成就,所以對治貪瞋癡這些細煩

惱時,能以緣起觀照,打開心的「結使」。此結一開也會連帶使氣血更加舒暢,因

此在定覺支能有很深的覺受。但這些覺受的升起依舊是要用清淨心來面對,知道

它也是虛妄的,才不致於執取,另造新結。

七、捨覺支:從正法精進的體悟而來,是以定慧等持,觀照前述六種覺知,一一

Page 17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7

勘破其真實性,知其虛妄本質,能捨一切而無所得故,心得最上清淨亦無清淨可

得。如「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至此境知道連“法”

也是虛妄的,也有沒“人”在精進,更無所謂喜、輕安、定等覺受的真實性。故

名為捨覺支。

「捨」是一種心的狀態,白話點說就是不去「在意」。不去在意就不會去執取,當

然也就不會受影響。不止不去執取覺受,也不會在意「五蓋」的浮動。覺受來了

→「捨」,妄念來也是→「捨」;終至無對象可捨,當下的心即處於解脫之境。

在七覺支的應用上,於《雜阿含經 七二六 (七一四)》有說到:『若心微劣猶豫者,

爾時應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修時?若復掉心者、掉心猶豫者,爾時復修何等覺

分?何等為非時? 「諸比丘!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

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

火,欲令其燃,(卻)增以燋炭(灰)。云何,比丘!非為增炭(灰)令火滅耶?」比丘

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者,此則非時,增懈怠

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

何?掉心起、掉心猶豫,以此諸法能令其增。譬如熾火,欲令其滅,(卻)足其乾薪,

於意云何?豈不令火增熾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

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

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

薪。云何,比丘!此火寧熾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

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掉心

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灰),

彼火則滅。如是,比丘!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則非時;

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自此則是時。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念覺分者,

一切兼助。」 』

從上經說,在七覺支的應用上,若心昏沉猶豫、鬆散、沒精進動力之時,當用「擇

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等三種,藉以觀察諸法,使清明不昏沉。若心

處於掉舉、亢進、繃緊、憍慢時,可用「輕安覺支」、「捨覺支」、「定覺支」等三

支,使心不散亂。

Page 17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8

整體來看七覺支的修行,擇法、精進、喜等三覺支屬「慧」成就;輕安、捨、定

三覺支屬於「定」成就,而念覺支則兼攝了「定與慧」。所以七覺支是定慧等持,

最終得以解脫的修行方法;如摩訶止觀云:「修此七覺,即得入道是也。」

52.問答(上)

近一年來有關自發功的心得寫作,論其創作源頭,除了個人體驗,功友提問的份

量也不少。日後「寫給練自發功的人」系列文章,將著重於氣功與修行上的“問

答”。經由網友的親身經歷,可以進一步釐清、對照自己的修行方法,有些可以

再探討,有些則更加確立了原有的修行方向。本篇乃針對 mike 的留言作回應。當

事人(其父)雖未練自發功,但究其問題根源,依舊在這顆“心”上打轉。

我將問題擇其大要,略說為三項~

1.親近某修行法後,因出現幻境(見佛見天)而誤以為已是活佛。

2.自認為有神通力,開始為人治病、消業、預言未來..等等,以為這是在渡人。

3.將自己的行為“神化”;以神的指示、天機不可洩為由,把行為合理化。

這些修行議題是既普遍又令人擔憂的,佛陀諸多聖典皆明白揭示,這些不是佛法;

但在佛法被神化、世俗化的現今社會,又有多少人可以分辨出來?....

以下僅就個人在修行上的有限理解,試著回應 mike 的留言:

1.親近某修行法後,因出現幻境(見佛見天)而誤以為已是活佛。

這是修行者與未修行者皆有可能碰到的事。自認為是活佛轉世只是一例,有些人

誤以為證果位,或自喻為佛菩薩代言人,都是同一類的問題。在佛教聖典(四部

阿含)裏,沒有「活佛」這種稱謂。只提到了過去、現在、未來,出現在這婆娑

世界的三尊佛。藏傳的「活佛」是印度佛教晚期,大乘思想被強勢的婆羅門教部

份融合後,應機於當時文化、信仰趨勢所創的藏密名詞,是對修行者的一種尊稱。

如稱發菩提心的修行者為“菩薩”一般;活佛也好,菩薩也罷,在在提醒了修行

人,勿忘行願,當精進修行為要。今擱下名相不談,就修行幻境來說,不止經論

上寫的清清楚楚,要以虛妄待之,禪師不也常常如此叮嚀!但為何還是很多人陷

入此泥淖?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它超越了“認知”。因為極其真實,與真實情境無

異。

現今科學看似昌明,但對人腦的研究還是極其有限。至今心理學者對「精神分裂

症」為何會產生如此真實的幻覺,原因還不得而知。在真實案例中,聰明如 1994

年諾貝爾獎得主“約翰奈許”,明知自己有幻覺並接受了心理醫療的情況下,當

未服藥而再出現幻覺時,他依舊將幻覺當成真的;最後並非試圖去消滅這個幻覺,

Page 18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79

而是與這些幻覺和平共處了一輩子。

根據美國哈佛心理學院近年的研究指出(以西藏喇嘛為研究對象),當人禪坐處於

深沉入靜時,一些平日潛伏的腦神經原網絡,會重新受到激活,這不止是超感體

驗(神通)的來源,也可能因此產生幻覺。此幻覺的真實度據信與「精神分裂症」旗

鼓相當。也就是說修行人明知禪坐會看到幻境,但多數還是會認為它是“真的”。

如「大乘起信論」及「大毗婆沙論」所提及的,定境所看到的佛菩薩與真實無異,

更可以講經說法、預言未來。此現象對照心理學家臨床的記載,幾無差別。從“約

翰奈許”的案例可以知道,所幻化出來的人物,其人格可以是全新的,並擁有病

患所有的知識與能力。被創出來的虛幻人物不僅可以與之討論學問,也可以說服

他去相信一些事。這些被創造出來的幻相,與病患的文化經驗有極大關連。

深入禪修的人,其幻境也是從文化經驗中去取材的,因此大都出現佛菩薩、民俗

神靈與夜叉(西方則見聖母上帝)。行者因深信神佛具有更高的能力,故在對應的

情境上,常會出現講經說法、預言與神喻。因幻境由自己的人格複製並演化,加

上幻覺人物無肉身繫縛,屬於意識潛藏的神通能力,有可能轉移而突顯出來。這

種由自身幻化出來的人格,部份特質從阿賴耶識這個寶庫而來,確實擁有比自己

更高的能力,這不是一般人可以信受的。但,經論上確是如此說的,從心理學的

案例來看也趨向如此。

然而定境中的幻覺也有可能出現在出定後。如同熟自發功的,日常也可以輕易進

入氣功態一般;這是對“狀態”熟悉後的運用。我曾聽過一位法師談及禪坐時出

現幻境的經驗。他在定境先看到裸女,接著看到夜叉,心想今日干擾過多,遂出

定步出禪堂,怎知途中回首一看,那個夜叉還一路上跟著他。熟悉幻境的人,不

用費時靜坐,只要閉上眼即可看到,就像自發功友對氣功態的運用自如一般。有

人因此以為通靈了,當起代言人。

另外,德國科學家休曼在地球磁場的等離子層發現有 7-14Hz 的波段,其中 7.83Hz

是較為穩定的波,而 7.83Hz 剛好是“氣功態”進入“入定態”的歷程,若有人腦

波處於 7.83 時意識清醒且稍有停留,則有可能會與地球休曼波共振,引發「天人

合一」特殊體驗。此種體驗被稱為“大身”或通於外道的“無我”與“梵我合一”。

根據「拙火經驗」一書,後面所節錄的氣功科學研究資料中可以參考到,靜坐或

練功所得到的超感體驗與覺受,與腦內共振刺激到小腦前葉、杏仁核、下視丘有

關,最常見到的是下視丘區被入定態共振刺激而產生的光影。

本篇不是去認定所有的神秘經驗都是幻覺,而是去強調人的幻覺的範圍超越一般

人對幻覺的認知。且絕大多數定境所見所聞,就是被自性所創造的“心魔”並非

有外來的“天魔”干擾。如華嚴經所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

Page 18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0

生,無法而不造」。

因此有些人在定境中被佛授記的,說穿了,絕大部份是被“自己”授記的。這對

擁這些經驗的人而言,是殘酷的事實。畢竟有些人因曾擁有這些經驗,而起了善

念,進入助人修福。他們在這幻境中獲得了幫助而成長,他們若沒有傷及任何人

(但可能誤導別人)。那麼去認同他們的經驗,給人歡喜未嘗不可。

很多臨床資料證明,一些自稱看到上帝、神佛的人,在服過心理醫師的藥方後,

都不再出現。如果這些神佛、天界被看到是客觀事實的存在,那麼為何服藥後就

消失了,這不得不令我們深加思索。

● 網友留言

1. 好奇? 於 2008-08-27 01:25:50 留言 |

師兄 你所講的好像與這位師姐很像,練自發功練到通佛菩薩了

http://tw.myblog.yahoo.com/jw!vSkpV_ybFBYgO3zI0KMiIwI-/archive?l=f&id=5

以下這 2 種又是什麼現象(影片)?

http://video.yahoo.com/watch/3281798/9241134

http://video.yahoo.com/watch/3052835/8710917

板主回覆:

佛教說會影響到人類的神靈是以→天、魔、梵為主,這些存在欲界與色界。

佛教沒有否定這些的存在,但絕不以此為依歸與信仰對象,因為祂們的煩惱與欲

望有些還多於人類。

民間信奉的鬼神大都屬於“鬼王、天、魔、梵”範疇。

如《成佛之道》所言:「據佛經說:鬼是餓鬼;神是四大王眾天所統攝的,主要是

夜叉,羅剎,那伽(龍),摩[目侯]羅伽(蟒神),迦樓羅(金翅鳥)等,或是大力

鬼王,或是高等畜生。還有基督教所傳的魔鬼(大龍,蛇),鬼靈,生著翅膀的天

使等。這些鬼神,確有一些功德,有一些神力,也有向善而為高級天服役的。在

某種情形下,確能給人以多少助力,所以常為人所崇拜:懇求賜福,求他驅逐邪

惡,或者請求不要傷害。然鬼神都充滿煩惱,他們的德性,有時還不及人類;特

別是瞋恚成性,嗜「好凶殺」傷害。「天界」貪愛未除;「魔界」瞋心熾盛;「梵界」

我高我慢。所以都不應成為皈依的對象。」

阿含經記載佛陀時代就明示不以神通傳教,這包含了入他人夢、預言、占卜,如

藥師經:

「阿難問言:『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

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

Page 18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1

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

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

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

又依『長阿含經』(二一)『梵動品』,錄「大戒」如下:

「瞻相男女、吉凶、好醜,及相畜生」。

「召喚鬼神,或復驅遣(鬼神)。種種厭禱,無數方道恐熱於人」。「能為人安胎、

出(胎)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亦能使人聾盲瘖啞」。現諸伎術,叉手向日、月

(天),作諸苦行」。 「為人咒病,或誦惡咒,或誦善咒;或為醫方、鍼灸、藥石、

療治眾疾」。或咒水、火,或為鬼咒,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或支節咒,或安

宅符咒,或火燒、鼠囓能為解咒」。 「或誦知死生書,或誦(解)夢書,或相手、

面(書),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鳥獸)音書」。瞻相天時:言雨不雨,穀貴穀

賤,多病少病,恐怖安穩。或說地動,彗星(現),月蝕、日蝕,或言星蝕,或言

不蝕」。「或言此國當勝,彼國不如;或言彼國當勝,此國不如:瞻相吉凶,說其

盛衰」。

從以上經論來看佛菩薩是絕不會在某人腦中化現去預言、神喻一些事的,更不會

透過凡夫之口傳達神意。

所以您傳的影片這些案例,所通的,所看的大都是→鬼、天、魔、梵的化現或是

修行過程的幻覺(如本篇關點),佛菩薩的形象是顯相過程融合當事人的文化經驗

與潛意識所生,亦可能由鬼眾幻化而成,別忘了,某些神靈雖貪、瞋、癡具足,

依其業報也是有神通力的。

我家人及朋友都有通靈的,對此現象不陌生,也知道他們不會說謊,但有些事是

值得商榷的,自發功與通靈一事,日後再談。

2. 很神奇 於 2008-08-27 20:18:43 留言 |

跟鬼打架很神奇 瘀青一個禮拜就好了 請看以下

http://tw.myblog.yahoo.com/boymeetsgirl520/article?mid=59068&prev=59297&next

=-2&page=1&sc=1#yartcmt

板主回覆:

影片我看了。針對不明瘀青現象,網路有不少的討論,很多人有這類經驗(不用

跟鬼打)。

黃子容的個案並不特別,這應是屬於女性經期後,血小板降低,輕微碰就有可能

引起的大片瘀青,此類瘀青的特徵是→大都集中在手腳、不會痛、一個星期左右

就會好。特徵完全吻合!

相關討論內容參考自下面網址。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44499/

Page 18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2

這類醫療知識也可以從網路找到。

黃小姐以為這是菩薩保佑所以一個星期就好了。如果這對修行的增上心有幫助,

有何不可?

以上僅供參考!

3. waylon 於 2008-09-06 22:58:32 留言

"一些自稱看到上帝、神佛的人,在服過心理醫師的藥方後,都不再出現。"

我以前看過一部片,敘述某人突然有神通等特異功能,他與家人都很驚喜;但隨著醫

學界的介入與了解,原來他得了腦癌,即將死亡.這解釋了他的腦波突然巨量釋放能

量,與外界結合與溝通,所以有神通.現在他的神通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厄耗?最後他的

腦因為細胞急速膨脹而死去.

其實我對於有神通者,都會替他們耽心,希望那部片子只是虛構的.

53.問答(下)

接續問答1之後,本篇針對「神通力」這個千古年來吸引世人的議題,藉由信仰

行為的觀察,透過簡單的邏輯思辨,試著「以問題釐清問題」來重新審視這些現

象。我認同現今科學儀器尚不足以用量測的方式,取得具可靠度與可信度的實驗

數據,來證明宗教體驗的真偽。但從“因明學”的角度來看,無法證明一樣東西

是白色,並不能推演它是黑的。我們無法用科學的儀器檢查,但總要通過簡單的

邏輯驗證才不會陷入迷思。縱然是主觀的、神秘的、不可宣說的、無法查證的,

透過客觀的實徵方法,即使無法有力反證,但也足以讓人存疑而保留。「知識」必

須能讓現代生活變得簡單而明確,才叫作「力量」。

2.自認為有神通力,開始為人治病、消業、祈福、預言等等,以為這是在渡人?......

緣於成長環境特殊,年少時期即接觸不少所謂的“神蹟”與“不可思議”事件。

近年來,看過有關通靈與神通類的書藉少說也有二十本以上;所以對坊間這些信

仰現象不算陌生。在日後我修習佛學與練功過程,多次以不同角度重新審視這些

現象,從「相信」變得「保留」,接著再用科學方法與佛教經證,進行交互檢驗,

有些則逐漸變得「清晰」了。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件事,這世界是主觀性的,或稱為條件式的客觀。也就是說親

眼所見親耳所聞,不能成為判定真假、存在或不存在之類的問題。這跟世界宗教

共同的元素“信”會顯得格格不入;但這不影響我們的思惟。現今科學的發展也

是在相對的、有限的條件下,才建立起可信度的。如同宏觀科學以相對論為真理,

微觀科學卻以量子力學為準則,至今科學家乃找不到能同時解釋宏觀世界與微觀

Page 18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3

世界的共通理論,所以科學所謂的真理、定律也是在特定環境下才能成立的。

同樣的,我們看到一朵紅色的花,不代表它就是紅色的花;那只是人類基於這個

色身的眼識所能顯現的普遍現況。現今科學進步了,大家都知道人類的眼睛能看

到的光譜範圍有限,耳朵能聽的波段也有限。這朵被人類判斷為「紅色的花」,在

牛的眼中是「黃灰色的花」,因為牛的眼識不同於人類。我們不能說人類的才是客

觀標準。若有人矇眼用手去「看」這朵花,那麼透過「訊息場」的辨識,它可能

不是花。我舖陳這些觀念的目的,在說明人類約定俗成的普遍「認知」,其實沒有

想象中的牢固。先打破一些東西,才能重新建立。先倒掉杯子裏面的水,才有可

能裝新的水。

思辨的第一步就是對問題的相關名詞下「定義」。如前文所說的,這世界是條件式

的客觀。「定義」就是從什麼觀點、什麼條件來看問題。本篇探討的「神通」是依

佛教名相中對「六種神通」的解釋為基礎,用來判別坊間信仰對神通的誤用。

依“維基百科”對佛教的「神通」解釋如下:

梵文 Abhijina 的漢譯,又譯為神力、通力、通,為佛教術語,指因禪定力而得到

的超越凡人神秘力量。在佛經的分類中,主要涵蓋有六種,前五者是可以由世間

禪定所得的,唯獨漏盡通必須以得到佛的智慧方才能得到~

1. 天眼通:能見極遠方事物,或能透視障礙物(例如:牆)或身體;不受光源明

暗影響。如千里眼。

2. 天耳通:能聽極遠方音聲,包括言語等;或能跨過障礙物聽到音聲(例如:

密室對談)。如順風耳。

3. 他心通:能知眾生心念造作。如心靈感應。

4. 神足通:又稱「如意通」或「神境通」,指的是能在六塵境界中變現自在、

飛行自在、轉變自在的神通,能隨心遊歷極遠處,或過去、現在、未來三

世,不受時空限制。

5. 宿命通:能知眾生的過去宿業,知道現時或未來受報的來由。

6. 漏盡通:指的是斷惑究竟後所得之神通。「漏」即煩惱;能破除執著煩惱,

脫離輪迴,意指修行證阿羅漢果。

六道眾生如天、人、鬼神等,因世間禪定或者與生俱有,或多或少有前五通,然而能力亦有淺深小大之別;

天魔也具有五種神通,得以變現種種奇境。然而第六通──漏盡通,唯有依經教原理破除煩惱者方能證得。

整理上述定義,我們可以得到神通的一些「特徵」。

1. “治病、消業、祈福”都不是神通的項目之一。

2. 神通從“修定”而來。若藉由持咒招喚外力、催符、通鬼等方式獲得類似

神通展現,依舊不算神通。

Page 18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4

3. 天神、鬼眾或人修禪定,都能獲得部份神通,但唯有漏盡通有助於解脫生

死。

從上我們知道真的「神通」必是自力的,所以持咒的能力不算神通力。況且在佛

教持咒是犯「大戒」的。現今佛教徒持咒的風氣,肇始於印度佛教晚期與重祭祀、

持咒的婆羅門教有了部份融和,這是基於方便渡化而迎俗的。演化至今的大乘佛

教經咒部份,從目的來看應重於身、口、意的攝受,以通於修定的功德。有些咒

是屬於經典的要義濃縮(如楞嚴咒),則通於誦經的功德。總之,佛教徒持咒要注

意“動機”與“目的”;裏面若有涉及任何可能滋長貪、瞋、癡的訴求,都是犯

大戒的。佛陀教弟子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度人(稱為六度);

裏面沒並有治病、消業、祈福、預言等項目。

在『中阿含經』(一八一)『多界經』提到:「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

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捨離此內[佛法],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

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終無是

處」。見諦人就是證初果以上的聖者。也就是說,證得初果以上的修行人,當他生

病時,就算知道持某種咒能立即解脫病苦,他依舊不會去做(已見四諦)。依此經

證,我們也可以用來分辨哪些修行人尚未證果。

持咒的能力不算神通,那麼「預知」算不算神通呢?應該說有些是!也就是六神

通裏面的「宿命通」。真的「宿命通」是能知過去也能知未來的。部份算命師過去

算得很準,未來不見得準。有些使鬼神而通的,約略能知未來一二(能力有限),

但依舊無法知所有事,乃至未來世的去向;藉由外力或只知今世的這還不能稱為

「宿命通」。

凡夫愛好神通,但神通確實會阻礙修行,也因此佛陀時代明白禁止弟子展現神通

力。曾有一弟子,基於群僧托砵時天氣炎熱,便現場用神通呼風喚雨,以暫得清

涼;此舉不小心被凡夫看到而備受推崇;最後不得不自行離開僧團遠走他鄉,才

能繼續修行。

反觀現今社會,錯把一些現象當成神通,又把神通力當成衡量修行的指標,這讓

追逐名聞利養的人有機可趁,導致怪力亂神充斥坊間,一般人是愈來愈難以分辨

真偽了。

我們可以試著事後去檢驗某些「預言者」說過的話。比如有則新聞報導:「美國通

靈大師伊莉莎貝,在紐約接受台灣東森新聞專訪時,語出驚人地預言,在 2008 選

舉期間,台灣各地很可能會因為選民的憤怒縱火而馬英九會被刺」。這只是一例,

有不少被稱為「老師」的電視台常客,也是常「失準」的。但無論如何事後總有

解釋的方式,而且繼續在電視圈活躍。這就是媒體的力量,只要您浸淫其中,就

Page 18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5

易失去基本的自我判斷力。這或許是另類的“無我”吧!

這些被大眾媒體炒作出來的「老師」,不少議題與「通靈」有關。雖談話內容迷信

居多,但有些內容有助於釐清一些事。如常談起的「燒紙錢」一事,不論是透過

託夢還是通靈者的傳達;讓人相信鬼道眾生的確需要紙錢。但,大家也知道西洋

的通靈活動也很活躍,在通靈過程中,卻不見西洋鬼說要「紙錢」或「無子嗣缺

人祭拜」而作怪的!這問題出在哪裏?這種邏輯思辨就是科學方法之一,用問題

的本身就可以來釐清問題。

我們不能說台灣的通靈經驗才是真的,外國通靈是假的。因此我們可以先設想兩

造通靈後的說法(含對靈界的描述)都是真的;那麼導致通靈內容迴異最大原因,

應是被觀測到的靈界組群不同,箇中緣由就值得去進一步探究了。

從唯識觀點來看,人在世的習性、認知與價值觀,會影響到下一世。相信六道輪

迴的人,在邏輯上也要相信「人死為鬼」這句話是錯的;因為往生後依其業力可

能投生天界、人間、鬼道、畜生、阿修羅和地獄等道,所以不一定是「人死為鬼」

的。就佛教觀點來看,投生鬼道眾生的確能領受到祭拜的利益。這不僅可以從「餓

鬼」特性來談,從佛教的「四食」之說也是相符的。所謂四食是指欲界、色界、

無色界的眾生,他們用以滋養身心的來源。解說如下~

1. 段食:指人畜共同的,以肉、菜為食物,分段取用以滋養色身。段食分粗、

細之說,以光、影、火、風為食者(如採氣)稱為細食。

2. 觸食:經由六根與外境相觸和合所生,如眼、耳、鼻、身的愉悅喜樂覺受

(例:音樂、香氣、滑觸),亦能攝益身心,長養諸根大種。

3. 思食:又稱為念食、意食、業食。指意業或意念。這是有漏的意業與欲望

俱轉,而生希望之念,能招引當有之果,使有情滋長相續。如長《阿含經

卷二十》云:「有眾生因念食得存,諸根增長,壽命不絕!」。

4. 識食:六識經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起當有之果,執持身命而不壞,

故稱為食。地獄眾生與無色界即以識為食。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

「云何為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

為食」。

在四食中,段食只存在欲界;觸食、念食、思食則通於三界,但因四生五趣之區

別而有異。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三0》所載;欲界具四食而以段食為主。色界

具有三食而以觸食為主。非想非非想處及地獄以識食為主。鬼趣以思食為主。從

《阿含經卷二十》的說明來看,滿足鬼道的「思食」可能會加長停留在鬼道的時

間,反而不利於轉投生善趣。

大致來說,投生鬼道的貪慾心較重,生前「思食」的意欲會形成業力,而招引生

Page 18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6

其境(果報)。這種生前即對死後的世界產生了堅固的概念,形成了念力與願力(如:

願死後子孫祭拜),此等業力不僅易招感投生鬼道,此「念」也產生了對「紙錢」

的欲求,這是「文化共業」的熏發。原本鬼道根本不需要的紙錢,因為生前的期

待,形成死後無可避免的「思食」對象;這無非是緣於「業力」而生。

今世的業力造作,影響到來世,不僅相應於十二因緣法,也解釋了世界各國通靈

者,對死後世界描述有些不同的原因。這種看法也較符合邏輯推論與佛教的經證。

本篇從科學談到神通再談到通靈與佛法,涉及範圍過廣,談的有些雜亂,礙於篇

幅就談到這裏了。這世間迷信的東西太多了,有人迷信科學,有人迷信玄學。生

存在現代社會的人,必須學會“簡明抉擇”才能活得簡單無負擔。透過知識、邏

輯思辨與聖典的經證,模糊的、人云亦云的,大都能清楚浮現。很多事要先面對

它、瞭解它、才能放下它,否則在資訊氾濫的社會,如何能清淨的修行。

● 網友留言

1. 不解? 於 2008-09-02 10:28:15 留言 |

師兄:以下這些也算幻境嗎?

人外的異度空間(2/7):林正義談異度空間的宇宙觀 2

http://tw.youtube.com/watch?v=UZig6S53M6s&feature=related

人外的異度空間(3/7):林正義談異度空間的宇宙觀 2

http://tw.youtube.com/watch?v=RFNPqWkdYo8&feature=related

林正義談靈山_會靈聖地

http://tw.youtube.com/watch?v=zUPKd2HzL_E&feature=related

靈山_會靈聖地_08_04

http://tw.youtube.com/watch?v=RyogPcMGZuQ&feature=related

板主回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誰能證明它是實境?

自古以來,很多人都在拼湊宇宙實相.......,

這對修行解脫沒有多大的幫助。

因為修行一定是一步一腳印,重「自力」而「向內」修的,

別人的體驗也只是別人的體驗,在意它,反而可能成為修行上的障礙。

更別說人人體驗有異。

我讀過「美國靈媒大師瑪麗蓮」及瑞典國寶科學家艾曼紐史威登堡的「靈界見聞

錄」。

這些國際知名的通靈大師所陳述的靈界,與林正義所談的內容可不盡相符哦~

Page 18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7

十幾年前我從通靈者的著作及大時代系列叢書(如賽斯),想一窺靈界的真相。

如今想來,瞭解這些“知識”實在有點浪費光陰,因為對宇宙實相並不會變得更

清楚。

一個人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清楚世間萬法離不開「緣起法」。

要真正修行是離不開「八正道」的,且只能親力而為。

這過程沒有捷徑;再多的靈界知識也無法造就捷徑。

一年半前,我家即拔掉電視線,這段期間受益匪淺。個人認為,現代人受電視的

荼毒是深了點。

至於你的提問,我只能說,林正義所陳述靈界空間經驗,對他來講是真的。

無論幻境或實境?只要是相信它,那麼就成為實境而陷入其中。

寫個偈頌送給您

--------------------------------

緣起甚深無上法.遍計所執依他起

虛幻唯識由心造.離言自性勝義空

--------------------------------

2. waylon 於 2008-09-06 22:45:19 留言 |

"一年半前,我家即拔掉電視線,這段期間受益匪淺。" 師兄與家人都能如此修行,

真是不容易!

3. waylon 於 2008-09-06 23:08:00 留言 |

"證得初果以上的修行人,當他生病時,就算知道持某種咒能立即解脫病苦,他依

舊不會去做"

請教那麼他如何解脫病苦呢?

他不替"自己"念咒治病,會為"天下蒼生"做此事嗎?

板主回覆:

佛教的「解脫」一詞,是對緣起及四聖諦的因信進而起證,

見真諦的人面臨苦迫時,經由觀照,能真正做到「身苦」而「心不苦」,

「心苦」就是「煩惱」,解脫的聖者他們的心是不再起煩惱的。

也就是說,真正的解脫不是經由「外求」去改變環境外緣,

而是安住於當下,以清淨不起煩惱的心來面對種種外境。

比如肚子餓有飯吃就吃飯來止餓;

Page 18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8

生病了,有藥物,就服藥治病。

在阿含經的記載,原始佛教已證果的聖者及佛陀,他們也是會生病而服藥的,

這是因為生、老、病、死是緣起的必然;他們不會對任何東西執取,包括肉體。

大乘佛教則以這是佛陀的「慈悲示現」來解說,

但無論如何,證果聖人依經典所載生病時依舊是服藥,而非用神通解決。

所謂「神通不抵業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何況是持咒?

因此證果的聖人,依舊不會以持咒或神通力來渡眾生。

而是依照佛陀的方法,去教導眾生以智慧觀照苦相,從「心」真正的解脫痛苦。

這肉身之苦,基於每個人業力及共業的不同,該承受的就當下承受。

他們不逃避、也不會想盡辨法消滅這些苦,而是去「觀照」、「放下」與「跨過去」。

念咒治病表面上是救蒼生,但實質上會加重眾生對肉身的「貪愛」。

這肉身終究要敗壞的,唯有智慧得以解脫。這也才叫渡人。

4. 燒紙錢問題? 於 2008-09-12 04:42:05 留言 |

談起的「燒紙錢」一事,我也覺得很奇怪?

鬼道眾生需不需要紙錢..這我也不知道? 但也不能太過鐵齒..

記得十幾年前我阿公過世時,在辦傷事期間就有一些親人直接回來要紙錢

他們不是託夢,是直接附身在我大姑和我二伯身上回來要的

因為我大姑和我二伯是乩身,每當有過往親屬回來附身都是找他們 2 位

而且他們 2 位也看的到,光我大姑一天就被好幾個親屬附身

很多親屬有回來看子孫,可是沒有直接附身,我大姑和我二伯看到都會講

會回來要紙錢的親屬都是比較早逝,可能陽壽未盡就先走掉

所以都被困在枉死城,回來都會喊在那邊很苦,順便會要求燒紙錢

每個回來要的數目都是兩千萬,好像在那邊有規定最多只能要兩千萬?

祖字輩的也有回來附身,可是並沒有要紙錢,只是哭了一會就退掉了

到最後連我阿公也回來了,是附在我大姑的身上跟所有的家屬說話

而且還有說有笑,我們問他在那邊過的好不好,他說很快活(講台語)。

這種事情要怎麼解釋? 有些事情也不能太過鐵齒..

像我以前也是一樣,覺得大人為什麼那麼迷信,要去拜木頭雕的神像

因為以前學校教育都是把民間拜拜信仰視為迷信,現在應該不會了

我大伯的兒子也是受過高等教育,之前也是很鐵齒,根本不相信鬼神

可是當他看見這種現象之後,他只有震驚,再也不敢鐵齒了~~~

後來我也看過我二伯處理有人身上被外靈卡到,被送來時整個人傻傻的

結果我二伯將外靈打出去之後,那位被卡到的人,神智就立即恢復正常

Page 19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89

所以有些事也不能太過鐵齒或否定它...

以佛經觀點或許跟一般傳統民間信仰有所衝突,但也不能一味的否定它

畢竟佛經也已經傳承了兩千多年了,在歷代的傳承過程中難保沒有被動過手腳

佛教是非常好宗教,可是太過依賴裡面的文字記載反而會使自己陷入文字障礙

以前第四台也有一位顏先生在講佛經,他就發現佛經上許多記載都被動過手腳

所以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就看出佛教會走向末法時期,目前所要思考的問題是

佛教為什麼會走到末法時期?

板主回覆:

「鬼道眾生需不需要紙錢?」

應該說,在華人世界,生前認為死後為鬼,而鬼需要紙錢的人!

有這些觀念的–往生後,由於生前堅固的意念,其業力導致在鬼道裏對“紙錢”

形成需求(思食)。當此需求無法滿足,就如同吃不飽一樣,

會用各種方式向在世親人要紙錢。

這些現象我沒有否定它。因為我也看過不少例子。

本篇是比對國外的通靈記錄及佛教經證,歸納出「我們死後根本可以不需要紙錢」

原因有二:

一、不要認定死後為鬼,要去相信,人死是六道輪迴的,積福即可往生善趣。

二、「鬼」不需要紙錢,鬼會對紙錢產生需求,是因為生前的習性與意念(文化)

所致。

若鬼需要紙錢花用才不會受苦是「普遍的真相」,

那麼歐美國家的通靈不可能缺少這一塊的訊息。

佛教所謂的未法,是指這世間能真正引導人解脫苦厄的「正法」被忽視或扭曲了!

佛典尚在、信眾也未減少,但擁有正知見、如實智慧的人愈來愈少了。

當宗教被迷信所充斥時,「正法」式微時,那就是「未法時期」了。

未法時期不是指佛教的未法,而是指人類的迷失。縱然佛教宣揚到世界各國,

信仰者愈來愈多,若「正法」已失,視同滅亡。

5. cyc 於 2008-09-12 21:06:51 留言

關於紙錢的問題我有些淺見:

假設:真有神鬼界的存在,且祂們也像我們有在用紙鈔作交易

則:1.華人世界去世的人們(神鬼)每位都是大富豪,其於世界的我想由於沒有金錢的

來源應該都是下游鬼種

2.由於華人世界的活人們,漫無節制的燒紙錢將導致神鬼界的金融風暴,通貨大澎漲,

整個神鬼界金融崩毀

Page 19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0

3.在人間界的金融界目前的規則是:美金是美國人印製並發行的,法郎當然是法國人

作的,而新台幣絕對是台灣銀行及中央銀行在處理了,

那麼冥幣紙鈔憑什麼是你們人間界在印製發行,且只有華人才有,授權書在那,別迷

信了,

54.記憶能量1

緣於以往遠距採氣時,體驗到眼、耳、鼻、身、意的知覺記憶,能夠喚醒當時的

氣場,進而「連結」如置身處地......。日前靜坐時觀照此事的因緣,倒也有脈絡可

循。本想儘早整理出來與功友們分享,但惟恐個人經驗有所偏頗,或思惟上不夠

嚴密,就暫時擱著。依個人習慣,新接觸的東西,若沒有理出一個法理,面對大

眾我寧可保守一點。

不過,歷史告訴我們,科學知識發展之初,不外乎先從「假設」開始,然後對「假

設」進行檢驗與修正,直到這個假設不被駁倒為止,它就成為一門堅固的理論。

那麼為什麼會有「假設」?通常是從「觀察」開始的;從實際的存在裏體驗,或

從現象裏觀察。如果有一件事,您想知道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什麼原因造成的?

那麼觀察後,進行假設是無法避免的。同樣的,要證明本議題是否具「重驗性」

的方法,是讓功友親身體會,然後經由功友的回饋資料,去交互檢驗出共通性;

運氣好一點也許可以找出主要的影響因素。

因此,不用等萬事具備再做–我把體驗到的部份先拿出來供各位參考,由各位的

心得回應來進一步確認可靠度。這些方法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有趣興的功友不妨

一試,只不過礙於篇幅,且分篇撰寫......

話說從頭–當初個人遠距採氣而獲得能量時,本以為是手向山的方向採氣所致,

但幾次下來,發現「觀想」才是關鍵所在,手的方向影響不大。在我的舊文「談

練功環境」裏有一段話:「要進行遠方採氣前,可以先到那個地方實地練功採氣,

去體驗當地的景緻與氣場。讓身心處於鬆、靜、自然,去細心品嚐空氣中草木的

味道,覺察景色所滲透出來的靈氣、感受大地土石的生命力、風的柔勁...之後,當

處於室內練功欲採氣時,朝向那個方位,把當時的感覺喚起,那麼氣就進來了。」

這是以前我用的方法,到目前其實還管用。

雖然這方法有用,不代表陳述全部正確。其中一個微妙的差異讓我重新思考這個

議題,這也導致我體驗到,氣功不止可以跨越距離,也可以跨越時間。關鍵不在

於距離,也不在於時間,而是「記憶」。我改用「記憶」不再用「觀想」二字,是

因為「記憶」能讓人更清楚它的特性。的確「記憶」不是想像,「觀想」含有想像

的成份。而「記憶」是種經驗的回顧。

Page 19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1

大家都曾從過去的記憶裏,多多少少的喚起悲傷或愉悅的情緒。在氣功態下,藉

由觀呼吸攝心,使思惟不落入妄想,可藉由老照片、早期老歌曲、曾熟悉的氣味

慢慢喚起當時的「體能」與「氣場」。

從近代心理學發展的「催眠」實例中,我們對人的記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人的

記憶忠實的記錄當下時空下的一切;不僅僅是人物劇情,還有當時的環境與身心

狀態也被忠實記載。過去環境的氣味、你的視覺、體能、情緒都不同於現在。如

果那個時空點,是快樂的、健康的,那麼試著去喚醒它。去連結您曾有過的記憶。

去看老照片、去聽一首歌 20 年前你熟悉的老歌,最好是你近年來很少聽到的;隨

著歌曲進行,不止您的記憶被喚醒,您的「精神」也來了。

不同於「自我暗示」;而是在氣功態下,讓心處於寧靜,藉由「道具」讓曾有的深

刻記憶先「鮮活」起來;只要助緣夠的話,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體驗到當時的氣

場。一般人或許只能是情緒上的回顧,但自發功友卻可以獲得更多的能量,因為

「氣」離不開「訊息」與「能量」。有了訊息當媒介,能量的取得就變得可能了。

下一篇會進一步介紹「記憶能量」的實際應用方法及一些「輔助工具」(待續....)

● 網友留言

1. 蓉兒 於 2008-09-23 08:51:12 留言 |

好有趣的議題,應該挺新鮮而且又好玩 !

以前練過氣功(非自發功),當時的師父曾提到,當經過氣功的學習能量具足後,

是可以隔空治病。美國的師兄出意外時就以電話向台灣的師父求救而化險為安。

那時我持懷疑的能度,如果透過能量記憶,那這一切又將成為可能 ?

期待下篇的精彩內容。

板主回覆:

首先感謝妳的回應。

基本上我對隔空治病還是持保留態度,有病還是要先看醫生才對!

氣功僅能當成輔助治療。

對於「氣功」我依舊把它當成,可親自體驗到的健身法,

進階一點的,可融合成為修行法。

「氣功」是很個人化的東西!用在別人身上,容易被玄秘化、商業化、宗教化

個人認為氣功如同運動,惟有親自去運動才能受益。

以上供您參考!

2. anns 於 2008-09-23 09:38:10 留言 |

Page 19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2

版主您好:

曾閱讀某篇文章中提到,各人氣場能量的多寡有因緣定數的,不是想採就採得到,

而當有"採"的念頭時,會不會也是一種"有為"法,含有些為的"貪"在裡頭????

板主回覆:

氣功本身就是有為法,既便自發功的心法「鬆、靜、自然」也是有為法。

自發功的無為,是進入氣功態的「相似無為」。

從《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對有為與無為詮釋來看,只有定與慧修行到一

定程度,

得「般若慧」,看世間萬象而不著相,或稱之為「無相的無為法」,才算是無為。

林孝宗老師的「無為法」是世俗上的無為法,可簡釋為「不落入方法」;

但,從佛教無為法的深義來看,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在佛教的修行上,「無為法」是唯一可以解脫的途徑。

但在要能真正體驗到無為法之前,無法避免有為法的「方便」教說。

所謂「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無為法」是般若深智的體現;如心經云: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就是一般人所認知的「我」;連我都要主觀框架都要消失掉,

才能進入「無為法」。

再來談「貪」。「貪字」在佛法上亦稱之為「執取」;從十二因緣來看....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貪」是在“愛緣取”,先有喜好而後執取,形成了貪。

人若不修行,任何人、事、物都可能會起貪愛;

修行人的著力點從十二因緣來看是從「愛」下手,

時時正念觀照日常生活,當下有“受”而不起“愛”,故有修行目標而不起貪。

若從五蘊來修,是從“行蘊”下手。行蘊是業的驅力、行為前的作意....。

此部份可談甚多,在此只能簡述了。

採氣是隨順因緣(條件),所以不是定數,因為「定數」會落入宿命論,相違於緣

起法。

以上供您參考!

Page 19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3

3. anns 於 2008-09-24 10:13:14 留言 |

謝謝版主的回答!

4. daniel-1 於 2008-09-28 14:46:29 留言 |

我也發覺自發功在氣的運用上是跟我們的意念有關,不管是用記憶的方法或用觀

想都會對

氣產生作用。譬如觀想一道好氣由上而下到另一人身上,對方也可感覺到,而事

先也未先

知會。所謂意到氣就到,感覺上,氣是沒有時間、空間的,是意念,訊息在主宰

的。所以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意、念就對氣產生了作用,而氣又會對一切的萬物產生作用。

日本

江本勝博士寫的一本書'水知道',也說明了一切的物質都是一種的震動,而意念也

對水

產生了作用,這也是世界的真相。

板主回覆:

daniel-1

的確如此,這原因可能來自「能量不是單純的能量」,它含有基本訊息所致。

「意念」經由「訊息」所以能超越時間與空間與「能量」取得連結。

下一篇文章我會試著重新詮釋“能量”的原型。

10/5 高雄正信佛青會將在美濃朝元寺辦一場「慈心禪七」,以慈心觀修禪那。

近日我都在忙著協助此事,等有空時再來爬文了。

5. JR 於 2008-10-02 20:14:42 留言 |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假使觀想能讓氣進來,但是當時所處的環境氣場並

不好時,進來的氣是何等氣?

觀想只是讓氣能進入所作的技巧方法,但真正進來的氣是那裡的?

板主回覆:

JR 您好~

「氣」不是空氣也不是單純的能量。

氣若只是單純的能量,那麼它將不會有「正、負」之分。

「氣」之所以有好壞,與氣所帶的「訊息」有直接的關係。

觀想得宜,由正訊息所發動的採氣,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採到好的氣。

既便近處無任何好氣(不太可能),也可以從遠處取得。

訊息沒有距離,所以不見得從身旁而來。

目前我採氣已不在意地點,練功的人要能透過基本的自我暗示,

Page 19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4

強化潛意識,讓體質上–使能進來的都是好氣,排出去的都是壞氣。

那麼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出入自由」了。

我們所體認到的「氣」,裏面有多少比例是「訊息」?

這受練功者的影響,而產生個別的差異。

依個人體驗

動功階段所得的氣→能量多於訊息;

靜功階段所得的氣→訊息多於能量。

然而,這還受練功者對氣的認知的影響。

功友的採氣與佈氣不能說不是受意念的影響。

一個人生氣時,為何生物能場測量的結果顏色會變?

同樣的能量為什麼會變?

這能改變能量的「訊息」莫不是從「意念」而來。

當我們感覺外氣進來時,說穿了,這氣感有一半以上是身體本身具足的。

它只是被喚醒、誘發...

但練功者的體驗會以為全是外氣進來的影響。

表相與真相是有距離。

不敢直言我的體驗代表真相,

但至少它是我的個人體驗、深入思惟所得,諸君皆可交換心得。

「氣」的特質是有必要去重新探討它的。

6. 克里昂可信嗎? 於 2008-10-02 21:41:25 留言 |

這一篇自動書寫文章內有引述克里昂說「業力是神聖」的?

http://tw.myblog.yahoo.com/jw!vSHUsHqeHxQl6uXKeN5ggKEY/article?mid=676&prev

=791&next=648&l=f&fid=6

「業力真的是神聖的嗎?」~~ 請問師兄 克里昂可信嗎?

板主回覆:

從佛教來看,業力也只是業力,它是因果法則下現象,

它不是克里昂說的「計劃」,克里昂此種從「事項」推論,

然後「自築義理」的反證方式,有點像樂透指南手冊般;

將已開過的牌,重新匯整,然後從數據找出「規律」。

Page 19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5

然後說自立學說,說是一種新發現。

此種方式當然可以講的頭頭是道,但,在邏輯上稱之為「不可證偽」的假說。

是文字戲論的一種遊戲,人人可玩。但這只是種「消遣文學」而己。

世間萬象依緣起而假有,法爾如是,哪來的神聖之說!

連佛陀都說祂與凡夫無異,所以凡夫經過修持也可成佛,不是嗎!

7. CYC 於 2008-10-03 20:18:20 留言

關於氣的回應:

說到自發功,我應算是新人,且是自習方式在練,所以一直不敢發表一些回應,

以免貽笑大方,關於JR所提的氣的問題,我想這不關自發功,所以就發表我的

體驗及所知。

氣可分三種:1。是靈氣(分天靈氣及地靈氣)2。煞氣:(最厲害的是天雷劈)

3。廢氣

氣存在於整個宇宙,在地球上於高山會比較多,平地少得可憐

氣是由天靈氣(來自太空)聚集灌注於地下(地點有其形成條件),再由穴位(風

水地理說)噴出,每一穴位(地理)最少會帶二個煞穴(噴出煞氣)

氣的感應:當您修到一定程度,到山上去,恰好位於穴位附近或氣脈上,自能感

到(尤其是雙手上臂包括手掌)有種毛細孔打開的那種感覺,而且是涼涼的(相

對於前後一步左右之氣溫),而煞氣則是雙手上臂尤其是手掌部份則是會有針刺的

感覺(非常痛),有此感覺的話最好立刻離開且要一直甩動雙手,之前網路上有位

叫小寶還是什麼寶的在網路上一直勸人不要修習自發功,我想他說的體驗應是中

了煞氣。所以至今有一說法,說自發功可以自行選擇好氣,本人至今還是存疑,

就像我們常常有一氧化碳中毒一樣。

板主回覆:

感謝您的留言

55.記憶能量2

上篇談了「記憶」的特性,接下來我想重新描述一下我所理解的「能量」。

本篇對於「能量」的定義,不等同於物理界的「能」;最多的時候,反而是較接

近氣功界所談的「氣」。

在我曾發表的文章中(第 29 篇),對「氣」屬性的解釋,是以「訊息+能量」的結合

體來定義它。

李嗣涔教授認為“氣”是種「生物能場」;若結合他多年「手指識字」的實驗,

所推論出「訊息場」的存在來看,也是離不開「訊息+能量」的現象。

Page 19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6

無論從氣功歷史的實徵來看,或從現代氣功研究窺探;練功者所談的能量與訊息,

是如此的緊密結合。讓人不禁懷疑,「能量」的本身是否就具備了「訊息」!也

許是依緣於這些「訊息」,所以能量也才具備了它的樣貌。如同胚胎的「基因」,

即決定了它的物種。又如數學家眼中的「碎形」圖騰,初始的「數據」即決定它

的樣貌。或說,一個物體之所以能載受(具有)能量,是基於它本身具有某些「訊

息特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訊息本身必是攜帶能量,這是能量與訊息共生現

象的依存關係。

凡是生物必存有能量,所以能生長與活動。人存活於這器世間,與能量並存的「訊

息」,在佛教較接近的說法是「神識」。人的「能量」隨身心的運行而造作,佛

法上稱為「名色」。阿含經提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兩者沒有所謂的主客

體之分,而是相互依存而共生的。

佛家認為:人死後,那細微且深層的意識離開了肉體這個容器,神識便失去了依

怙,所以隨因緣業力四處飄盪、集聚、攀附。只待因緣具足,神識就能轉生在新

生命體,以不同面貌重生。那個攜帶過來的–本有的堅固訊息,會依因緣而變異。

今若透過禪定的止觀修習,行者可以把「身」與「心」分別開來,了了分明,此

種修行智,稱為「名色分別智」。透過此智會對「無我」開始有了真切的認識。

Descovery 頻道也曾以專題探討,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性格、情緒與他的飲食

喜好有明顯相關。我們可以推論,這是吃下去的「能量」本身所攜的訊息,進一

步影響了五蘊之軀的「訊息」。

從上,我們可以設想,能量與訊息是相互依存,且可以相互轉換的;透過修行,

能量與訊息經由觀照力是可以分別被覺察到的。

從人體來講;能量的體現是「肉體」,訊息就是「意識」。人的身體細胞與組織,

時時在衰變,幾乎二年就換了一個全新的身體。人的意識雖剎那剎那生滅,念頭

快速來去,但身心造作的經驗卻會堆積在八識中。此種看似依存的關係,卻也逃

不開剎那無常的真理。所謂的「相續似常,生滅似斷」,難怪乎中觀學派會說出

「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自性空義。

若說世間萬物皆帶有能量,而能量本身帶有訊息;那麼說,這宇宙空間被各種訊

息充斥著,也就不足為奇了。只不過人腦本身的波動強過外界,除非處於特定狀

態,我們對外界的訊息是不容易感知的,當然也就談不上應用了。

李嗣涔教授認為,當人處於氣功態或入定態時,腦α 波的振幅變得小,即意謂腦

的生理活動下降,此時腦部雜訊降低,「使得外界存在很微弱的訊息,有機會進

Page 19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7

入大腦,不被雜訊所掩蓋」。心理治療師也常用「催眠療法」,先極度放鬆後,

再以時光回溯方式來轉化潛藏的負面能量,進而達到心理治療效果。

什麼人,哪種條件下可以順利喚起能量?應該說,任何人皆可以,只不過所得到

的質與量個別不同,當然效果也不同。(待續.....)

● 網友留言

1. daniel-1 於 2008-10-20 22:45:47 留言 |

敘述得很好!很少人作這樣的探討,尤其有佛教的背景。我認為-講能量其實是因為

有訊息才有能量的,訊息如同高頻的波動,所以產生假相出來,因為人眼的延遲

作用,就以為看到相,並且執著此相,並用記憶來見此相,其實還是因為'心'有此

作用的能力。波動的大小力量就是所感受到的能量大小,感受到的能量是因為有

訊息存在才存在的,所以佛法說'萬法為識所變',還是'識'在造就一切。

人感受到能量較容易,而訊息較難,所以就容易只注意到能量而已。有些人連能

量都感受不到,所以更不相信所謂'氣'的存在了,所以西醫一值無法做出很大的突

破就是因為此因。的確腦波雜訊若降低,就能見到更多的訊息,那時特異功能也

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大家都有這能力。

板主回覆:

daniel-1 所見有獨特之處。

這世間恐怕不是可以用「心、物」二元來劃分的;

唯心或唯物都是來自認識論的分別造作,都只是認知的作用;

「認知」讓心識得以探究世間,卻又限制了眼界。

真相往往超越認知之外,卻又不會太複雜。

有些東西,我還真的不知道要如何用文字來描述它!

總覺得,愈往心靈探究,下筆是愈來愈艱難了。

2. cc 於 2008-10-21 11:17:32 留言 |

文章敘述的好,Daniel 回答的也很能感受,大家經驗及領悟到的可能相同,文字

化的表達因人而異就會有不同的說法,我也一直會迷惑,氣,能量,資訊到底是

不是一回事?從自發功到靜坐感受都不同,為何如此說?因為我感覺不到氣,常

聽人說一股熱流從哪到哪,用意念可以隨意傳動,我沒有這個明顯的氣流動感覺,

只有氣包覆全身像泡在水裡的感覺,我沒感覺有氣出,但當我將手搭在人身大穴

上,敏感的人都說有股強大的氣灌入,雖說我沒氣感,但卻能感應,這證明確實

有資訊在流通著,能為我所接收。

所以我就把氣的定義是股能量,帶有功的能量,是一股能量波是個載體,若加入

一些意識就是資訊,資訊被能量波所載發送,未經開發的人可能接收不到可能接

收到解不出,有修練的人可以接收又因開發的程度不同,解讀就有不同,再加上

Page 19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8

個邏輯性的頭腦,必會給接收到的資訊貼上一個可辨識的符號,所以我也認同這

是個真實的假象,若不明這點將會陷入一個虛幻的能量場,這就是要修要有正知

見,也是師師兄一直在闡明的事,我沒學佛,說不出什麼大道理,我練自發功,

知道一定要有正知見,否則容易走偏,我一直都有看觀緣起這個部落格,讓我在

靜坐階段受益良多。

板主回覆:

氣感的確無礙於氣功的運行。

要去定義「能量」並不容易,但總比用「氣」來得容易陳述些。

在修定階段,我開始在想,有些境界的存在是否真有那麼「實在性」?

也許除了「涅槃」之外,一些認知、覺受、次第...,

恐怕都只是「人」的普遍認知而己;總是依因緣而生滅的「存在」,

是?那心識生滅的堆積,但又不能說全是假的...總之,感恩您的留言。

3. 小雅 於 2008-10-22 10:42:56 留言 |

大家阿彌陀佛

那通靈..是屬這訊習性質對嗎

板主回覆:

小雅您好

這個提問很好,您可以試著去思索....作夢是單純的訊息嗎?

通靈現象與作夢有何不同之處?

4. ahqing 於 2008-10-23 01:46:56 留言 |

我不是一個自年輕時就懂得邏輯,分析,抽象思考的人,所以讀起來有點吃力。

但我可了解的是,我們對這世界的認知是集體的意識。

有時可能想要抽象一點的過日子,突破現狀,也並非不可能。

(經常光想不做,一不小心就讓它成了睡覺時的夢境了)。

邏輯告訴我,你存在的世界是自己所創,遊戲規則也是自定的('心識')。

要不要再玩下去,如何玩,當然也在你了。

為何來?我也很難下筆呢!各人的“核心價值“不盡相同,但很希望得到大家的

分析

及分享。感謝!

5. bearhome5056 於 2008-10-30 00:18:21 留言 |

Page 20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99

能量ˋ氣功ˋ念力都是人體的本能,藉由正確的

方法讓他更多更強,能強化自身的器官,喚醒沉睡的靈性

經由身體百脈的暢通,打通身體的小宇宙,在透過管道連

結宇宙能量(神界ˋ佛界ˋ魔界?各憑本事).

略知一二的大熊敬上

6. cyc 於 2008-10-30 22:21:45 留言

說明的簡潔有力,將所有相關的問題點清礎了,但是是否可將正確的方法說明的更

透徹,謝謝

板主回覆:

就觀念上我還沒完全講完,要一下子說清楚是有點難。

加上最近忙了一些.....

應您要求,今晚就再爬文一篇,供您參考了!

56.記憶能量3

先後談了記憶與能量之後,本篇來談談「意念」;意念不是單純的訊息,它是有「驅

力」的。驅力表現在外的,是行為造作。潛化於內的,形成堅定的概念與認知。

有一個例子,約略可以說明意念與訊息的關係:在企管界的“知識管理”領域裏,

把資料→資訊→知識,作了清楚的劃分,以便於更清楚的運用與管理。比如說有

一組數字"0800788995",它被稱之為「資料」;當我們認知到這是電話號碼時,它

就成為「資訊」;若我們進一步知道這是台北市防治自殺的專線,也清楚這專線所

提供的協助內容,那麼這資訊就升級為「知識」了。

我舉此例,是想試著說明–從氣功的角度來看,訊息雖無所不在,有些練功者是

處於「覺受」階段,知道有這些訊息,但無法識別內涵,因此好氣與壞氣無法自

主抉擇。只能憑藉祖師的經驗教導,於是形成一些表相禁忌。又有一些練功者是

處於「覺知」階段,能覺察亦能識別明瞭。會將覺察到的氣,主觀性的賦予意涵,

然後識別能量的好壞及其屬性,但還是不知道如何去應用才能「受用」;在知道如

何受用之前,還要對「受用」的定義,有深刻的體悟才行,這當然這是最後一個

階段了......

從資料→資訊→知識的比喻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現象,同樣的東西,只因體會

的深淺不同,表面解讀後的差異性很大。回頭看「訊息」這件事上,若要對氣功

領域裏的「訊息」細分,在體會上,也會有類似資料、資訊、知識般的次第差別。

能量與訊息共生而無所不在;之於外的是遍虛空法界,之於內的是無盡藏識。這

Page 20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0

「資料」是太多了,要去應用它,必先有能力將「資料」重組、轉化、識別成為

「資訊」。這些「資訊」還只是協助我們去明瞭一些現象而己。能實際上拿來用的,

且真正受益的是「知識」;在修行上或稱之為「智慧」。

談這些,與後面要談的「記憶」是有關的。上一篇雖約略說明了訊息與能量不可

分的現象,但就個別元素來說,記憶與能量是在人類尋思之後,而被區分了出來

的。是人們認知後的自動劃分。為了方便說明,如同知識管理例子,我把它劃成:

記憶→意念→能量。「意念」居其中,是個“渠道”,乃人類特有的勝憶力,訊息

在渠道中一波波的載送–動態的存在著。若用電腦來比喻;能儲存記憶資料的是

硬碟,能調用記憶的,是操作者的意願(後天增益)與軟體(先天原型),兩者結

合之後能被觀測到的改變是能量,這能量是可「受用」的。

把兩者比對一下;1.資料→資訊→知識。2.記憶→意念→能量。居中而能雙向溝通

的「意念」在功能上有揀擇與轉化的功能,如同把「資料」轉化成「資訊」一般。

也因此「意念」應用在諸多修行法中–如「觀想」,就是常被藉以促進修行的方法

之一。

觀想的第一步是先「取相」;觀落日的先看夕陽,觀佛像莊嚴的,對與自己相應

的佛像取相。能觀想而得力的,其所取之相,大都成為「長期記憶」的一分。然

而,有些觀想卻非真實的記憶,而是擬想出來的;比如說觀想上師的加持、修白

骨觀、界觀......等等。一開始的擬想是「短期記憶」,取相完成而能觀之的,是「長

期記憶」。就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腦中負責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部位是不同的。

把腦中的短期記憶搬到「海馬迴體」轉化成長期記憶的能力,通俗一點的講法叫

專注力,在本文稱之為「意念」。因此,記憶的「儲存」與「調用」,莫不從意

念而來。

從唯識學的角度來看,觀想一剛開始的“取相”,由第六識(認知識)進行,執

取而得的相,暫存於第七識(執取識)。若觀想得力,則印於第八識(本體識),

日後即能輕易的由第六識喚醒第八識的“相”。這不能不說,觀想與記憶有強烈

的關聯。然而,我們能記憶的點,不是只有“相”而己,還有聲音、味道、觸受、

情緒,這些記憶點羅織成生動的面,一種有活力與能量的面,只待用正確的意念

來喚醒。(待續....)

57.記憶能量4

上一篇提到了,「意念」居中成為「記憶」與「能量」間的渠道,它不僅只是通道,

還兼具「轉化」的功能。

我們知道記憶有喜怒哀樂,或是不苦不樂的單純記憶;能量也有好壞、受不受用

Page 20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1

之別。因此在什麼樣的方法下,其意念才能在藏識裏作正確“抉擇”,使之應用

過程能「趨吉避凶」,這是本篇要談的重點。

記憶能量從源由來說有二;一是現觀記憶的新創,一是遙遠記憶的喚醒。也可簡

述為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的分別應用。

就先談「現觀記憶的新創」。這部份的記憶與能量在應用上,大都是「共

生」的。也就是記憶形成的同時,能量即相隨而生。要說明這點,可以

從「結界」的方法開始認識起.......

自發功的「結界」乃自發而成,不見得帶有自主意念。然而在眾多修行法中,結

界護場或結界利生是很普遍的。當功友對氣的駕御能意到氣到時,就可以開始用

意念來主動結界了。氣功結界是從「如實觀」轉入「假想觀」,從眼識所得轉為意

念所得。眼識所得是現觀的記憶,意念所得是能量的新創。這是記憶能量應用的

一種。

以下結界步驟是近來我修習慈心觀後,融合個人以往靜坐結界的方式,調整後的

新方法,提供給各位參考~

1. 取相(現觀記憶):取相必先專注,如果功友非得無想才能入氣功

態,那麼最好先練習觀呼吸來攝持氣功態,使之能進出自由。至今

我乃認為自發功心法(鬆、靜、自然)是輔助初學進入氣功態的方

法,真正能入靜的,可轉由專注入功,如此才可能有尋有伺,步入

慧觀之門(請參閱舊文)。

取相之初,或坐或站→放鬆身心入氣功態→眼觀處身之地四週→擬

定欲取相範圍(剛開始不用太大),對結界範圍閉眼亦能清晰浮現。

當閉眼能不失其相時,即取相完成,此時可張眼進行結界。

2. 結界(意念):由順時針方向以視線將結界範圍劃線→觀想線所經之

處現白光(正氣)→行進速度宜緩不躁進→遶圈完成→完成結界。

3. 攝受(能量體現):遶圈結界完成後→閉眼→觀想氣場自結界線,

內攝凝聚→對結界內氣場傳送善能量(轉氣場)→感受氣場內所帶

來的祥和與清涼感→體驗正氣善護念的攝受後,將此「心」保持,

使它處於「安穩」狀態→出現安穩感時即完成結界;隨之可以進行

練功或其它修行。

Page 20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2

以上若是熟練,約三分鐘即可完成。為何觀想要先取相,因為六根與六塵合和,

而有了觸與識,這剛開始也只是能觸受而覺知的心。當使之成為「意念」,其運行

的背後,粗略來分還有作意、想、思惟等,這也才能使訊息「行運」,並與能量共

生,產生轉化的功能。因此專注以攝心、攝心以入靜,與自發功的無作意入功有

了不同點,也因這不同點,使之成為接續自發靜功之後,開闢了一條新的修行之

路。當閉眼亦能觀得其相時,即表示進入了「記憶」。而記憶本身具有「憶持力」,

有這憶持力與界場結合,輸以意念時才得以攝受不散,才能凝聚與安穩。

界場內的氣,它必是以慈悲力來培養正氣的,以此達到護場的功能。它不是以暴

制暴的對抗概念,因這會使氣場快速消耗;如以正氣攝受善護念結界四方,十方

護法即會自動類聚,頑固的外邪會自動厭離或消彌敵意。

結界觀想的對象,由於是眼識可得的實體,所以適合初學觀想的功友當成入門法。

至於合眾結界的方法,它日有因緣再談了。

58.談心

大清早的澄清湖,擺脫了寒意,步入園區,即可嗅到靈氣自山林間滲出。園區內

各式各樣的練功團體,展現出特有的氣息;這畫面伴著一個念頭–他們

練功的動機是什麼?如何抉擇功法?

練功的動機本身就是種需求,需求會變。從身心靈的不同層次來看,一開始的治

病養身可能變成強身,之間對肉身多了些貪愛與誤解。在心靈的部份,少了對世

俗的爭執,有點由外轉向內求的趨勢,但少了法義的灌溉,「我執」此時加深了,

在淺嘗靈通與直覺力後,以「我」為個體開展出「自他」的靈級互動。凡是世俗

少見的,特有的,這些能在互動中被關注的自發動作,旁人的側目下,一點一滴

的被堆積,成為習性動作,此時的自發功已不是自發功,它被自己隱藏的人格所

掌控.....

人想要的東西,一直在變,沒有滿足的時候。這也影響了對功法的抉擇,隨著練

功的進展與時間的遷移。一開始的信心可能有所動搖,坐一山望一山高;殊不知,

功法本身沒有好壞優劣,「人心」才是關鍵,是自己決定了功法:究竟是殊勝的

還是平庸,是修心的還是強身。這種現象,在自發功團體裏愈發明顯。

既然「心」決定了功法的品質,那麼「心」的狀態,應該處於啥樣的情況下,才

算是好的?

以治病為練功目的人,當病治好了,接著面對靈通階段時,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

知見是否具足了?我想,通常是沒有的,因為這些心法不在書裏面。若沒有正知

Page 20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3

見的引導,發展下去會成為個人化的宗教體驗,縱然神通廣大自立門派,還是在

「無明」中打滾,陷於身心所現的「苦」相中。

佛說:「緣起甚深」。「因緣和合」四個字表明了,很多事不是單一因形成單一

果的。最多的時候是多個“因”形成多個“果”,只不過有些“果”是可以被感

受到,有些持續隱藏者。人們把可被想到的「因」與可被感受到的「果」聯想在

一起,就當成事的前因後果。舉例來說,有人肚子疼就診,醫生說因為胃潰瘍引

起,這「胃潰瘍」只是表相的因,要進一步探究是什麼樣生活坐息、飲食習慣引

起的?然後要再進一步去思惟,造成此生活習性的環境(人、物)從何而來?如

此的逐層思惟,即能初步瞭解「因緣和合」的義涵。

能影響且存在因與果之間的,是隨時變異的種種助緣;「無常」就是在這種萬物

緣起相依、無自性可得的情境下而存在著。

因此被世俗價值觀所辨別的好壞、優劣、高低、生滅....,都只是人心投射向外,

資訊反饋後,被執取的本我概念給「分別化」而成的。也就是說功法的優劣關鍵

在於自己,習練其它功法的團體,若有較好的體驗,那是來自環境(組織、課程、

師徒制)給予了身心一種安定感,這種安定如如同醫學的「安慰劑效應」,雖只

是身心共鳴的效應,卻也能產生該有的影響力!這是先從團體獲得「信願力」,

再從身心獲得「安定力」而來。從「因」的頂部逐一影響到後來的「果」。練功

的成效,在此被張顯與見證了。

總之,關鍵還是在自己對「心」的調伏能力,「心力」的練訓可以從「制心一處」

而來,可以從「持戒」而來,可以行住坐臥攝持「正念」而來,能貫通這些的基

礎,是對法的「正知見」,正知見是世間的真理的真知卓見,上述的「緣起法」

即是正知見之一。唯有先透析世間為何是這個樣子?為何有苦?人的心識如何運

作?......等,如此面對各種功法時,才能不惑的接觸與應用。

59.調心(上)

在上一篇「談心」的後段,約略談到了「調心」方法;本篇接續此議題,特別從

佛教修行法來探討它。本篇會涉及較多的佛學名詞,所以特別將名詞註釋於後。

在原始佛教裏,以「五遍行」註 談心的作用,以「五蘊」註 表達身心的運作,這是

最常出現在阿含聖典裏。另外,佛教早期的論師們,整理自聖典的教說,融合修

行體證而立「阿毘達磨論」註 。在阿毘達磨則把心的作用稱作「心所法」,論中把

一切法分為色法、心法 註 、心所法 註 、心不相應法、無為法等。

Page 20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4

佛門常談及的五蘊中,受、想等就屬於「心所法」,識是「心法」。就大乘佛教觀

點,識是雜染的,所以才有轉識為智的修行目標。但識(心法)若是雜染的,那

麼放任式的自發功「心法」,就有注入方法以適當調整的必要......

然而,以心法、心所法來劃分心的作用是基於世俗理解上或修學上的方便;就緣

起觀來看,心法與心所法是因緣和合俱生的,無主客之別,若特意分以心法(亦

稱心王,如八識)及心所法,那麼有可能落入人類有獨立自主能運作的「心」,這

與身心是五蘊和合的聖義就不符了。

佛教對分析「心的作用」的方法,在國內外的心理學、抑或哲學界早已造成影響,

因為分析的內容既深廣且細微,根本不是近代學界所能比擬。孰不知,這些心的

作用及運作方式,皆是透過修持戒、修定、慧觀而來,當定慧修持到一定程度,

對心的覺知會愈來愈細緻。如「攝阿毘達磨義論」所提;人經由五根觸受所生起

的一念心識(心的生住滅週期),依境的大小不同,會升起 7~17 剎那心。這些心

路的轉向,次第細分至此,若非以定力來觀照,而是以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探索,

實在難以一窺全貌。

初步瞭解心的作用才有「調心」的可能。人的心有三種狀態是天性,不

易調伏,但不調伏則無法進入真正的修行;有哪三種心?

1. 散亂心:心無法專注一個地方(部位),注意力易隨環境而牽動。

2. 貪著心:起於分別心;對特定的境界或身心狀態產生貪愛(執取),因此形

成了習性與種種苦樂受。

3. 妄想心:無法安住於當下,或安住當下少了持續力。一顆心不是追憶過去,

就是想像未來。四處捕風捉影,任由聯想,構築虛妄的主觀世界。

這三種心,對練自發功而體驗到“定境”的功友而言,也許以為降伏了,其實不

然。修行的境界有時候要相互對照,才能清楚自己是不是在善境中。自發功以「無

心」入功,從身心的融合,體驗相似定。佛教以「淨行」為根本,以「制心」為

修定方便,以「慧觀」參透無我(我空)無我所(法空),逐次第而向解脫。修行

方式的不同決定了走向,這不是方道之術以練陽神、陰神之說,就可以分辨出來

的。

自發功友可試著,把專注力放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份,能否 30 分鐘或則 15 分鐘

不讓專注力跑掉?若達不到,那麼縱然練功 10 年,依舊不是自己「心」的主人,

因為是心的習氣在操作您的行為,不是您在駕馭心。

另外,去體會各種財、食、色、名、睡的慾求升起,是否能一開始就覺察,並消

Page 20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5

融它;若無法滿足意欲,能否隨緣處之不起瞋怨心?

從家裏到公司的上班途中,能否不打妄想,只把覺察的能力放在駕駛或走路這件

事上?

去省思這三件事,這些都是修行的根本,除非練功只當成一般的健身,否則就該

面對這些課題。修行必須能在生活中實踐與直接受益才叫修行。

那麼如何對治這散亂、貪著與妄想心?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三種心是天生的,既

然是天生的,要對治它,一開始就不能是「無心」,「無為而治」是對治後的果,

不是從因行來談的。人的心累世積習,狂狷如猴,不經調教無以馴服。

下篇再來談對治的方法....(待續)

註釋

--------------------------------------------------------------------

阿毘達磨:阿毘達磨 abhidharmaabhidhamma,舊譯為阿毘曇,或簡稱毘曇。譯義為大法,無比法,

對法等。在佛法的開展中,阿毘達磨成為論藏的通稱。在論書中,這是數量最多,最值得重視的。

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

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指有質礙的物質;「受」是苦、樂等的感覺、感情作用;「想」

是生起表象概念的作用;「行」是以意志作用等為中心的其餘之心理作用;「識」是認識、判斷作用,

皆是各自獨一的心理作用。

心王:指唯識所稱的八識。即 ─ 眼、耳、鼻、舌、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那耶識。

這八識造就生命主體的精神活動,故名為心王。

心所:唯識分成五十一心所,是心王所有緣於外境所產生的心理作用,是與識相應而起的。這五十

一心所是不會獨立生起活動,必與心王相應而生。

60.調心(下)

上篇提到了–其實人的行為一向是被心的習性所操作,簡言之,自己不是自己的

主人。舉例來說,根據研究,一些曾受家庭婚姻暴力的女子,她們離婚後另尋對

象,其再次遭受暴力的比率還是比一般人高。根究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項關鍵

因素,是在於「挑選對象的偏好」上。比如偏好有男子氣慨、重肌肉而不重智慧

的男人...等因素;導致將來另一半還是潛伏著暴力的可能。身陷其境的人或許稱之

為「命運」,在佛家則稱之為「業力」,業力在五遍行中被稱為「思心所」,在五蘊

(色、受、想、行、識)中被稱為「行蘊」,一前一後交互作用著。業力會形成不

Page 20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6

同果報,世俗稱之為命運。

「調心」可以轉業力,當然也就可以真正的改運了;不用祭改花錢,但憑一念心。

如上例來看,改變自己對擇偶的偏好,就能從失敗中獲取教訓,而非被「心」帶

著走,一再陷入情感的漩渦中......

「調心」這個議題,在氣功眼中是「靜心」,在佛家眼中是「淨心」。淨心是從身、

口、意的清淨而來,是從意念到言行的一致。從想做一件事的動機到完成做了某

事,隨其價值觀(身心認知)而抉擇行事路徑,無論外顯行為的或內隱的想法,

都印烙在以「我」為主體的第七識末那識中。在唯識學的發展之初只有七識,也

就是六識加上細意識,後代論師將細意識稱為阿賴耶識,之後又將阿賴耶識中,

執取萬法,而形成了「我」這個概念的心識分別出來,稱為末那識。我們要對治

的心,就是由末那識所形成的強烈的自我概念。有了「我」的分別認識,才會發

展出「我所」擁有的,我所喜好或厭惡的對象。這個「我、我所」是六道輪迴的

基石。人無法如理作意,端正其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過自我,得失心過重。因

此,修行不能只是靜心。靜心只要打坐即可達成;但「淨心」必須有正確的修行

方法與知見才行,打坐只能算是助緣之一。

簡單說,調心就是調整業力的承受體,也就能真正的改運。另一個角度來看,調

身可以進而調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當然調心必也能調身,這是雙向無礙的交

互作用。這之間是如何的交互作用呢?我們可以從練功的進程各別不同來談;有

些人練功進程快,有些慢,甚至停滯甚久,除了宿疾的影響之外,很大的原因來

自己沒有把心調好,也就是在練功的進程上,您的心還沒有準備好「進階」。這些

通常是指向「習性」,比如生活起居,飲食的習性;易緊張、爭強好勝的習性;貪

著五慾、不知其量的習性。這些習性都是業力的呈現,或稱之為「心的把戲」,這

些把戲透過「心」拘禁了這個「身」,讓功法無法再突破,縱然在練自發功的過程

裏,因身心的統合,曾有過短暫的淨心,但很快的,又被環境與習性所侵襲。少

部份能一路順利習練的,大都有宿世的根性所致,但多數人卻隨業力擺佈,終究

要出現「脈障」的。以氣功調身至此,若無法順利進展,那麼以調心為主的德行,

是當下的首要。此時切勿求貪求快速而求助外力;自己的身體必需自己來,才叫

自發功。

上一篇提到了人的心,天生有三種缺失:散亂心、貪著心、妄想心。 每一個人都

有,只是深淺不同罷了。這三種心的缺失,其背後有業力習性在牽引。講白一點,

就是投「心」所好。你一直作你想作的事,終於無法擺脫宿世業力的牽引。

或許有人會說,業力與生俱來,無法轉變;或說因果宿命複雜不是我所能決定的。

若果真如此,那麼世上就不會有聖人了。其實不然,古今聖德,他們悟道解脫,

Page 20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7

並不是把所有的業都清淨了,或把所有的果報都還清了,才能解脫入涅槃。他們

是用佛陀的教誨在駕馭身心,不讓身心隨業力放逸,修「四念處」,時時清明覺知

制心一處,心就不隨著個人的喜好而轉;依「八正道」而行,讓果報的助緣無法

形成,使惡因無法形成惡果,如同種下惡的種子,缺少陽光與水,那麼就不會成

長結果;從「四聖諦」徹底了解人生苦的本質;那麼就不會過度貪愛世俗名利。

如此的修行就能適度的調伏心,但在未徹悟「緣起法」勘破我執之前,就不能算

是解脫。但至少,能如此調伏心,不被業習所染的,也堪稱為人上人了。

上述是從佛法的修行道統來講,若單從禪修調心的角度來看,其實從「四念處」

的修習,即可如實達成。

「四念處」又稱之為「四念住」,是即四個可以讓心安住的對象→身、受、心、法。

就是能讓精神專注的四個目標,所以又稱之為「心的四所緣法」。 既然身、受、

心、法都能成為心的所緣(專注對象),依此四念處在佛教就開展出了多種修行法

門,如不淨觀的「身」念處,慈心觀的「心」念處。在四念處的對治性來說︰是

以「身念處」破色蘊;以「受念處」破受蘊;以「心念處」破想、行、識蘊;以

「法念處」破身、受、心、法。而佛陀的教法裏,安那般那念(出入息觀),就是

能融攝其間,又利於修行的方法。

安那般那念簡稱「安般念」,又稱為觀呼吸,它是修止也修觀的法門。

佛陀在《相應部》裡建議弟子們修行安那般那念,他說:「諸比丘,透過培育與

數數修行安那般那念所產生的定力是寧靜且殊勝的,它是精純不雜的安樂住處,

能在邪惡不善念頭一生起時就立刻將它們消滅與平息。」《清淨道論》則說:「凡

於諸業處類別之中,此〔安那般那念業處〕為首位,乃是一切知佛陀、辟支佛及

眾佛弟子之勝證及現法樂住的近因。」

至於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來調伏心,可以參閱帕奧禪師所開示內容(點擊這裏瀏

覽該文件)。依此方法,從制心開始,重新認清「心」的模樣,看清敵人,才能

消彌它的影響。

在修行的路上,我們當知,六根對六境產生了六觸而有了「心所」,此時「心王」

即從外而內的開展出一條通路。舉心動念都是心所的煽動。造「業」在一念善,

一念惡之間即可形成,它不必然是世俗律法所規範的言行。在心的作用中(觸、

作意、受、想、思),思的心所,它是業的誕生處,佛曾說「思即是業」。思心所

是可以單獨行動的,並且時刻蠢蠢欲動,縱然我們睡了,它依舊為我們編織夢境。

這樣的夢境是你能覺知或主導的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努力培育制心的

能力,隨時隨地的覺知,只要念頭、情緒一起來,能立即覺知它,然後看到它消

失,那麼慢慢的就能擺脫心的拘禁了。

Page 20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8

61.寫給未練自發功的人

這個議題應該說是早該寫的。

姑且我把看過「自發功」一書,卻未練自發功的人約說為三類~

一、是處於觀望與瞭解階段,不放心從一本書練功,若有老師指導的話,基於治

病動機有可能去練。

二、認為自發功是靈動功法,容易走火入魔。此種人大都選擇有門派宗風的,自

認為安穩的功法。

三、認為自發功是外道功法,縱然不會走火入魔,也不值得去學習,因為無助於

解脫。此類大都是宗教人士。

人類最不易改變的是“思想”與“成見”,或統稱為“我見”;這“我見”也是

繫結眾生流轉於生死的主因...

回頭看看人類歷史。古代的人從不知道哪些藥草可以治病,在神農嚐百草之後;

後人有了前車之鑑,開始知道哪些藥適合哪些病症,也清楚如何煎煮及服用效果

最好,這是基於醫藥“知識”架構的完成,且傳承了下來。在中醫的論證中,沒

有所謂的怪力亂神成份。因為就醫理來看一切清清楚楚的,沒有“迷信”可造作

的空間。

然而“氣功”呢?氣功歷史的久遠不遜色於中醫,近年氣功的科學研究,其論文

發表也著實不少。但為何神秘的面紗還是無法褪盡?

林孝宗老師所寫的“自發功”系列研究書藉,並非首開以科學研究氣功之先,但

可說是把氣功“平民化”“免費化”的前輩;這倒也剌激了傳統的氣功門派。照

理說這些淺顯易懂的氣功書,本應造成學習風潮,但為何還是有很多人排斥?個

人認為有幾大原因。

1.書中對靈通的部份論述過多:這容易讓人聯想到“入魔”一事。其實林老師也只

是針對練自發功者的一些現象作介紹罷了,這對習者而言可避免日後遇上該情境

時產生惶恐。至於這些靈通只是表相與過程,只要不去沉迷那種感覺導至作意成

習,那麼這些階段很快就會過去,一點也不礙事。因此少看書中對靈通異能的種

種描述,知道有可能經歷此事即可,這些歷程不是必然的,個人認為這與心識的

累世熏習有很大關聯。

Page 21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09

2.自發功未形成組織:就算偶有團體練功也是出於自發性。這導致在教與學之間的

傳承缺少了師徒關係。在一般人傾向於練氣功打坐一定要在名門正派下追隨師父

的觀念中,對於自發功這種非組織式的習練,形成一種莫明的排斥。這也讓其它

修行門派有了諍論之辭。

3.宗教人士的排斥:因為書中著重於氣脈、治病與特異能力的描述,對於修行方法

也只能託辭於佛、道兩教的經論中。也就是說自發功書中沒有完整的修行體系。

這是個問題,也是坊間自發功書中所欠缺的部份。本部落格成立八個月來,無非

就是要完成這部份。

但,嚴格來說,這部份並沒有去完成的必要,因為這問題根本不存在。

自發功從頭到尾都未曾提到它可以用來“解脫生死”或得“永生”。只不過在我

的體驗裏,它的確可以大大的幫助我們修行。佛教所謂的“外道”,是指修行方

法上向“外境”求,而非向“內心”修。這點我們是清楚的。

在佛門經教所記載的修行知見裏,除了“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無常、無我...”

等乃佛陀以無漏智慧觀照所宣說的解脫法外。甚多佛門修行方法是在佛教之前就

有的。比如說“觀呼吸”早在印度吠陀時代的瑜珈行者,既已流行以觀照呼吸進

入梵我合一的境界。四無量心中的“慈心觀”,別說在古印度,近代的奧修、日

本的冥想靈修派,也都是傳授“慈心觀”的。這些修行方法與佛法相較,有相同

的也有相異的,關鍵在於這些修行方法最後有沒有融入“慧觀”。單純的慈心觀

依經論所載,最後一定要結合“七覺支”的慧觀,才能解脫。帶領佛經第一次集

結的大迦葉尊者,他是修“苦行”的,這是通於當時印度的六師外道,但他是解

脫者。為何?因為大迦葉尊者也在苦行中結合了佛陀教法。也因此觀呼吸若沒有

結合四處念的智觀,也無法開悟。這也是佛法寶貴之所在。

然而自發功呢?自發功最殊勝之處在於為入定打下良好基礎,治病與氣脈通暢都

為入靜與入定立下了基石;修定是“戒、定、慧”三學的中柱,修定有助於開慧。

若不沉溺於靈通現象,直接以佛法承接起後段的修行,這對已有佛法修行基礎的

人而言,有極大的助益。

我們知道解脫生死無法速成,但透過練自發功的前行,的確可以把禪坐的障礙降

到更低。只要正知見具足,佛弟子是更適合練自發功的。

● 網友留言

1. 小雅 於 2008-04-03 09:33:05 留言 |

Page 21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0

師兄阿彌陀佛

這些過程..在練和為練前..真的是如您所說

前三點為練過的心態也是如您所表..因為我也是這樣來的

剛練時有過哭.和大聲吶喊...我想這是內心沈久的壓抑釋放

會通會有心識上的對話..

我想那也是個人內心或有懺悔或對自己內心自省的過程

心識自省後..自然回到累世薰修..靜功自然呈現..

但偶爾還是會有動功的表現...我想也是習慣動作

因為累世皆由動功表示..一但心識動了..內心覺省與心識細微的察覺夠明

自然是心識在先...由心裡去思考時..自是不會用動功來呈現..

重要的是過程和相處過程中功友也是重要因緣.

因為善知識也是..是互相提攜和引導...而能在修為中融入生活

這就是累世..薰修...我是按ㄋ想啦......阿彌陀佛

上回美國師兄提的 *想要的是壓抑,?釋放,或衝擊,?或都不是...

我還在思考看著我...是為何...PS:我還在觀看我的心要由那去..為何要由那去

謝謝美國的師兄提醒...感謝..阿彌陀佛

板主回覆:

人的心識生而雜染,這從幼童階段就可以看出來的。

因此,先去理解我們的心是雜染,就是初步的覺醒。

接著才能找出適用的工具(修行法)。

逐一、持續的“轉識成智”。

有網路的存在,修行之路不會孤單的。

祝福您

2. 貝兒 於 2008-04-03 10:51:57 留言 |

師兄阿彌陀佛

我就是個三心二意觀望之人 因為我練太極無意中有神遊之感 有幸在中央大學

碰到林教授自發功 買了書也練了幾下就停頓 想練自己無意中會抗拒 汗顏

望師兄開示

板主回覆:

人的行為造作、意念都是有因有緣的,找出背後的原因;

面對它、瞭解它,自能放下它。

世間變化無常..

沒有人可以跟您說,怎麼做一定是對的。

學著作自己的主人,去透析心中的疑惑點。

妳自己會有答案的。

3. ahqing 於 2008-04-04 16:44:45 留言

Page 21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1

謝謝師兄這句"有網路的存在,修行之路不會孤單的。" 大家共勉之!我的過程和

小雅很類似。

美國的師妹(或師姐)

板主回覆:

呵~~

據我所知,妳們年紀是相仿的。

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們也可以對年紀輕的同修稱之為“師姐”。

這是緣於道業總是多世累積熏修的。

從學習的先後來看,每個人都可能是我們的學長。所以統稱為師兄或師姐。

62.靈通與瘋關

本以為自發功系列的文章可以停了,但一位功友的來信,訴說一位同修功友可能

被附身的情況,令人不勝唏吁。長期來,在我腦中存有一幅無法描述的意識界立

體藍圖,兩天前本想以「意識世界」為題爬爬格子,最後卻因議題太大無處下筆

而作罷。今日接到此信,算是因緣在推動吧!也就藉題發揮了,針對此類議題寫

些個人看法。

從信中的描述看來,那位師姐是明顯的入心魔了,不是外來的任何附身。在心理

醫師的眼中,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伴隨著幻覺幻聽;但在靈修派眼中可能認定

為外靈干擾.....

這類個案,在以氣功為本的修行,或訴之於感應的神教修行裏,碰到的機率不算

低。這是源於練氣走向修行(另稱啟靈)之後,對外在能量所攜帶的訊息感覺特

別敏銳,但敏銳不代表資訊正確,資訊正確不代表解讀如理。有層層的關卡可以

出錯。如果一開始就給它機會,那麼就有出偏的可能。

本來正常人,對外來訊息是有自我過濾的保護能力,練氣純熟之後,敏銳度加上

欲念的驅使,這個防護罩的功能就變弱了。此時容易出現心理醫師所認為的幻覺;

其實這些幻覺,有一半是接受到外來的訊息之後,被自己的文化經驗所“加工”

而成,這些混亂的認知又會寫入識田成為種子,種子遇到類似的外境,它又從助

緣提取素材而起現形,如此交互影響,久之形成多重人格,這些人格是自足的,

不是外來的附身。

形成另類人格之後,以前以氣場感應為基礎的能力還是存在的,問題是在幻覺與

Page 21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2

現實認知出現衝突的混亂局面。雖一樣能對外發功治病,感應病痛,甚至談論宿

命(大都是假說)。但對尚未覺醒的人而言,依舊沉醉在意識界所架構出的美麗幻

境。

從唯識角度來推論:原本能產生強烈本我認知的第七識,被不自主接收的資訊所

干擾,使自我認知變弱,以致被潛意識的其他人格所暫時取代。這些人格其實都

是自己“養”出來的,不是外來。

道家所謂的「瘋關」一詞,不是指真的發瘋,而是某些人專注於修定時,定境對

腦部反應有了拘束,以致於掉入失心狀態。此時心力瀛弱,無法正常的對外境反

應。瘋關的情況,是以反應“慢”或“答非所問”為主,不是指真的發瘋。

而所謂的“通靈”只是接收到以前無法接觸到的資訊罷了,這些資訊泛存於六道

之間。如同藉由「望遠鏡」可以看到更遠的景物般。「意識世界」涵蓋了欲界的六

道眾生。他們一樣是有色身(非無色界),只是我們的肉眼有所質礙,看不到罷了。

在他們之中,具相同意識能量的靈,自動類聚形成山頭。部份意識體難忘擁有肉

身時的一些享受,或好奇急於展現靈能(或稱為救世)。於是四處找尋有“接收能

力”的人,這些人普遍存在氣功界及靈修團體裏。於是,有些靈修團體就出現了

“走靈山”,個別描述著屬於他們所知道的靈界(有明顯界別差異),或尋找主神,

認靈體為師的情況發生。其實這些靈體的修為並不高,有些甚至貪瞋癡比人類還

重;雖過程充滿綺麗夢幻,但這終究不是一條正確的修行路。

練自發功最大的隱憂在於靜功時乃以“無作意”作功,採放任的方式前進,這到

後段會受潛意識影響很深。因此古代不少大德,用自發功發展氣功,是改採“專

注入功”的。雖進度稍慢,但安穩多了。練自發功應該先建立正確知見(格物、

致知),接著才好正確「修身」。如此面臨靈通階段可以很快的渡過,避免與外靈

建立橋樑的可能。動功完成後,以健身為目的人可以停在動功階段。想修行的人,

可以改以專注修觀或修定,或者止觀雙運,其中應用端看個人特質而有多種方式。

大部份的修行人不大能分辨,修行過程所遭遇的境界是來自外靈還是來自本身?

依先人的教法,勿迎勿隨,以幻覺待之,是最正確的解決之道,一但認為這是善

境,而與之相應,復加冀求,那麼這點力量就足以喚起不可知的心靈晦暗面,對

外也開啟不設防的門。當它是附身也好,精神分裂也罷,若生活變得複雜了,那

麼就不是正確的修行。修行一定是能走向清淨與簡單的生活路線,不會有那麼多

的無形精神包袱。

● 網友問答

Page 21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3

師兄 阿彌陀佛

不知該說什麼...

真的..真的寫的好好..終於寫到這裡了...

心的貪.瞋.癡都在其中展現..

有訊息和感應遇到..看過..心.還要拉回來

走過..再回頭..還是心

複雜過才知簡單...

走偏再回正....原來無一物可求...

路過中..似乎也是一念間

還是感謝師兄無畏施...

板主回覆:

小雅您好

很高興妳在這方面,有了新的正面體驗。

依妳的特質,修習「慈心觀」,對妳而言會是很好的保護傘哦。

2.

師兄 阿彌陀佛

啊!...師兄

那又要請您說說「慈心觀」

還是有書籍可以介紹...

感謝您...阿彌陀佛

板主回覆:

「慈心觀」在佛陀的時代,就是當時修行者的保護傘。

佛陀教導此法,讓在欉林修行的比丘免除了山精鬼怪的干擾。

也讓野獸的侵犯降到最低。

它是所有修行人的保護傘,利益不可思議。

近日我會專文介紹的。

3.

小雅所言:「走過..再回頭…… 複雜過才知簡單...走偏再回正....原來無一物可求... 」

也是我的 體會呢!

才開始想要重新出發,將自己的經驗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小寶又來〝忠告〞了,

真是傷腦筋!

板主回覆:

Page 21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4

老農您好

不曉得小寶的忠告是什麼。

修行者定是追求世間真理,生活簡約,不會有一堆的禁忌之說。

一切唯心造,連禁忌、天機之說,也是相信後,從自我築構起來的屏障,

不是必然或必要如此的存在。

但少觸及「談玄說妙」之事倒是真的,不是天機不可洩,

而是這些大都是個人的宗教體驗,不是那麼的切確真實。

講太多,會誤導初學者。

以上供您參考

4.

師利子師兄:

「古代不少大德,用自發功發展氣功,是改採“專注入功”的。雖進度稍慢,但

安穩多了。」

請問怎麼個“專注入功”?像我先生練功時心中默念佛號不間斷,也可算是“專

注入功”嗎?龔老師認為練自發功時一定要請信仰的神或菩薩護持,但也有人建

議不要觀想佛,也不要持咒或唸佛號。您覺得呢?

板主回覆:

我個人見解~

是否請佛菩薩護持,這是融入宗教的行為,氣功不必然與宗教劃上等號。

若因有宗教信仰在先,練功時適當融入,未嘗不可。

但在方法與心態上,是否如法就很重要了....

有正式皈依過的佛弟子,在修行時自然會有護法神,不請也會自來。

相信如此,就會如此,這是相應於心識的緣起。

未皈依的,也可以參考我先前提過的“結界”方式,效果也很好。

「觀佛的功德莊嚴」或「慈心觀」雖屬於假想觀,但經心念的力量轉化,

一樣能對外產生一定的護場效果。

「唸佛」是通於專注修,也就是修定的功德,但其中不要有所欲求,要清淨為之。

持咒的部份,要看持什麼咒?「心」的動機決定了「力量」的品質。

持「大悲咒」的,心是起了降魔的瞋心?還是起了對大眾的悲憫心?

Page 21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5

諸多儀軌都是表相,不能單從表相來決定好或不好,如不如法的;

要從「修行」的核心品質來看待,如此,就能分辨正邪之說。

正確的「修行」一定是要能清心的,不會有一堆的心理負擔。

意識界所傳達的「特說」,那也只是屬於他們那邊的規距,

除非你要到那邊去,否則,如何修行,佛陀早已有明確的教說,

依教奉行即可;很多的「邪說」是來自於對資訊的「感覺」。

這些訊息混亂且不真實,且很多觀點不符合佛陀的教法。

最糟的是,接觸這些資訊後,再去修行很難“清淨”,還會形成心理負擔。

我們要去堅信佛陀說過的一句話:「人的『心』是一切法的主宰」。

在修行路上,我寧可相信佛陀的教說,對於神教的靈異玄說,

那是不得解脫的道路,只是從這一個深淵到另一個深淵罷了。

以上供您參考

5.

真棒!看到這樣的文章。我現已不大鼓勵單獨練自發功者,除非他有

正知見的老師在帶,或者已歸依(佛教)而修行認知正確多年者。

正因為如同師兄所講,練功較久後有氣感,慢慢也會接收到外來的一些

能量資訊,有些靈界的種種不同狀況、特質,不知者實在是無法判別和

處理。加上個人淺意識已有的暗示,主導,練功者常不知不覺而掉入心

魔而不知。我自從練自發功一路走來也時常警惕著自己,幻象、幻覺若

執著就會慢慢走向靈通派。對幻象、幻覺只當是能量資訊的一時呈現

,甚有些只是淺意識化現的、想表達的而已。修行時,心的清淨和身

體的自在才是我觀察的重點。

板主回覆:

很高興 daniel-1 能有如此的見解!

願所有功友,能在安穩、愉悅的身心狀態中,穩健的精進修行。

6.

感謝師利子師兄!

7.

在我身邊就有修行人,一直以來都以老師自居,且不斷的提醒我,必須真正的拜她為

師,因為她領領有天命必須帶我修行,跟我有師徒的因緣等,讓我產生很大的困惑,幾

年下來我都把她當朋友的情宜,而不願意進入這種關係,,像這般修行人是否也如師

Page 21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6

兄所說的著了心魔,因為她自認是地藏的化身,目前她會說一些靈語及寫靈文....

板主回覆:

板主回覆:

anna 您好

僅以「美麗而險惡的歧途」一文,來回應您的留言!

日後有因緣再針對您的提問回答。

祝您 身心安穩、輕安

8.

謝謝你的文章。與各位功有的分享。

9.

謝謝師兄的回覆,,感恩您廣博棈深的佛學修為,在汒汒的佛海中給大家一個明確的

知見.

10.

請教版主、我有 4 年自發功?有每天練、最近練了一星期、不知道呈現的現像是否

為正確、 「心無所念、氣無所礙、意念專一、心神無慮、是陰是陽、剛柔並濟、

無動無靜、順其自然、無有功法、千變萬化。」

板主回覆:

「心無所念、氣無所礙、意念專一、心神無慮、是陰是陽、剛柔並濟、無動無靜、

順其自然、無有功法、千變萬化。」這些,可視為「身心作用」,依練功的因緣而

有。

有些事可以從果來看因,正確的練功在生活上會有慢慢出現淡薄名利、離欲、無

諍、慈悲與平等心,這是修行者可以自我檢驗的。若生活沒有如上的改變,那麼

再多的「感覺」也都只是身心的作用。當然,若練自發功以身心健康為目的,您

的體驗是正向的。

練功而轉向修行的,一定要能將修行與生活結合應用,才能現世就體驗到修行的

好處,修行的好處不用等到來生。

以上供您參考

11.

謝謝版主回覆、身心靈不斷精進中、再次感謝。

Page 21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7

kuo 於 2010-05-05 23:08:04 留言 |

12.

其實我不是高功者、也不是宗教人士、只是一個單純喜愛自發功的人。通靈、降

靈是最令人好奇的。自發功應算是古代人的運動遊戲吧、我練過這個區塊、得到

一個功法。「化靈、去煞、鎮妖、降魔。」我認為、修行者應是尋求有法源的經書

寶藏、才是正確的修行觀、所謂迷者自迷、悟者自悟。

板主回覆:

修行體驗,或說宗教體驗–是個別化的;修行人一開始會架構出自己所體驗的世

界觀,日後若有所進展,才會走出自己的迷窖之中。以迷為悟的甚多!

13.

入這個功法、確實要有正知善見、善知識、如「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試問世間何法不能入。」其中因?也蠻重要。這個功法有外心法:「金剛經云:?生與

佛只在於迷悟之間。?生平等法。」;內有「貪、嗔、痴、無明。」。事實上自發功

有其故事啟發、我也沒有?其全?。因為我也沒有超強的氣場、也不會教人。希望

個人心得、能破除在這區塊的疑慮、並希望各位菩薩進展順利。

板主回覆:

心要寬.念要純。

任何修行要能融入“無我觀”,久以貪嗔痴將無所依而消融!箇中因緣只能自己

去體會。

14.

我想宗教之毒,可是無所不在的,附身,真能被附身,所謂一山難容二虎,這個肉身的房

子即然已有房客,其他靈豈是容易入侵的,那附近之神明又是幹什麼的,

所謂靈界只不過是另一空間之人,只有二魂,他又豈敢來跟三魂拚,即使三魂拚輸了,

變成了二魂,是不是可以跟它再拚一次,我們人有二次機會,鬼則只有一次而已,豈有

那麼笨的鬼,不過是呆人自找煩腦罷了.

若真能被附身,人間界豈不被靈界侵吞了.

在練功時只要把握住一點,那就是你現在正在練功,什麼地方都去不了,也看不到,什

麼神明,什麼菩薩,什麼山明水秀,什麼花言巧語,全部都是騙人的,練功就是

練功,那些不過是魔障吧了,

15.

千恩萬謝猶不盡. 您是我重拾自發功的善知識.十幾年前某因緣進入自發功狀態,頭

幾年

不迎不拒也發展到林老師書上情境,生活還好未受影響. 因資訊不足,對自發功了解

不多.

就隨緣發展.後因皈依三寶,知道一不小心可能入魔,有時自然發功就刻意阻卻.今承

Page 21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8

蒙您

無私分享,稍解多年疑惑,更深了解一切境由心造,及對治法門而能重新練功先求自

利強

身.有能力再一步利他. 感恩

板主回覆:

很高興個人分享的一些知見,能對您有益!

也歡喜您對佛法的精進!

63.美麗而險惡的歧途

本篇文章是五十多年前,印順法師以僧侶身分,為當時不自主律動的「自發功」

及自稱神靈附身的「巫教」現象,就其身心轉折,意識狀態,有了令人讚歎的分

析。印順法師的巨著「妙雲集」,是我個人智慧啟蒙的源頭,就「法統」來說是我

的恩師。

他老人家在半世紀前,那個民智未開的年代,便能透過對靈子術的體驗,寫出如

此精闢的解說;裏面很多重要觀點,個人認為是林孝宗老師書中極欠缺的部份,

這部份若非藉由印順法師深厚的佛法修為,實難窺探其奧秘。

個人所學及時間有限,只好借花獻佛轉貼此文,以回應最近功友們的一些有關“神

教”方面的提問.....

..............................................................................................

美麗而險惡的歧途──從身體的自動說起──

去年夏天『自由人報』發表過某君的「自動工」一文。秋天,楊研君又在『天

文臺』上,發表了「神功奇術」與「再談神功」。自動工與神功的內容,大致相

同,都是經靜心的修習,引起身體上的,不由自主的運動。最近廖德珍居士來看

我,說到他從信佛(家中供有觀音像)的某翁,學習一種坐功,引發身體不自主

的運動。他問起:這到底是佛法,還是外道?這可見,身體不自主的運動,也在

寶島流行開來。當時我作了一番簡要的解說,現在把他寫出來,又補充一些,披

露出來,免得正信的佛弟子,或者誤會了而走入歧途。

身體上不由自主的運動,在宗教或非宗教間,為一真確存在的事實。這可以

分為兩大類:即由於心意寧靜的學習而來,與虔信神力的學習而來。由於心意寧

靜的修法,又可分立式與坐式。A.:依靜立姿態而修發的,有:一、在民國十年

左右,上海有個靈子學會,傳授靈子術。修習的方法是;夜裡靜立在空室內,兩

Page 22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19

手向左右平舉,手心向下,專心注意到手掌的接近中指處,稱之為「真際」(這

是竊取佛教的名詞,卻更變了意義)。如修習到雜念不起時,身體能發生震動,

漸漸引發手足的前後進退,甚至能發生飛躍丈餘的現象。二、楊君所說三類的一

類,修習法是:靜立室內,兩手垂下,要萬緣放下,什麼都不去想他。如心意寧

靜,也能引發身體的自動現象(楊君以為,這是道家的修法)。三、楊君所說的

又一類:靜立室內,兩手合掌當胸,口稱六字真言,也一樣的能引起身體的活動

(楊君以為,這是佛教密宗的修法)。B.:依靜坐姿勢而修發的,有:一、廖君

所說的修法是:作跏趺式;兩手相疊,平舉而放在胸前;收攝眼根而繫念鼻端。

廖君已引發兩手的左右、上下、申屈現象。據某翁說,有的能發展到起身,與打

拳一樣。二、日本有藤田靜坐法(也許是岡田?商務印書館有書流通):日式踞

坐,兩手放在臍下,作逆呼吸,盡力的使臍下(焦點在丹田)緊張而突出。靜坐

者的一般現象為動搖;更多的是,兩手不自主的,有節奏的,自己輕擊著自己的

小腹。三、佛教一般的靜坐法(其實不一定要坐,行與立也可以):踟趺坐:兩

手相疊,放在近臍下的腿上,調息,調心(有種種不同的方法)。如雜念漸除,

內心漸漸的凝定,在要引發定境以前,身體上必先有八種不同的感覺──「八觸」,

次第發生;第一觸,便是「震動」。動也有局部的、全部的差別,以周身都動為

最好──震動時,全身,渾身肌肉,連口裡的舌頭也會動起來。

說到虔信神力的修法,真是各式各樣,比較常見的,有:A.神拳:傳授者,

燒香、焚符、念咒。學習者,靜立著依教修習。起初,身體發生的動作,是不規

則的。一次一次的學習,逐漸形成有次第的,有規律的運動。依著身體的動作形

態,叫他做「猴拳」等。如學習純熟,只要凝心一下,念念有詞(例如:「早請

早到,晚請晚到,請齊天大聖打猴拳一套」;咒詞都是鄙俚可笑的),就會開始

動作起來。神拳,並不如楊君所說,一定要用刀矛。如使用刀矛,那就是神(刀)

槍了。神拳與神槍,可說性質一樣,過去多少的祕密結社,甚至集眾造反,都是

利用這一套來號召鄉愚的。B.跳神:這或是曾經學習的,或是被稱為神意所選中

的。一到祭神等節日,就會不由自主的,東歪西倒,前後跳躍起來。閩省某地的

真武大帝祭日,跳神者會執劍跳舞,旁人用木板等護衛他。在他揮劍自砍,可能

刺斫要害──頭部及胸部時,就用木板等隔開,跳者非弄得皮破血流,昏然倒地

不止。C.基督教:民國廿一年,有傳教師到鼓浪嶼來,專門為人治病趕鬼(可能

是屬於真耶穌教會)。他不斷的禱告;不斷的唱詩,精神陷於極端的興奮中,有

渾身戰抖,手舞足蹈現象。據說:洪秀全與楊秀清等的上帝會,當上帝附身時,

或陷於昏迷,或渾身震動,不能自主。上帝的意思,就在這種情形下宣傳出來。

舊約『創世紀』說:「雅各……,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見自己

勝不過他,就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

了。……他的大腿就瘸了」。這件事,基督徒解說為,雅各徹夜向上帝禱告。然

傳說為與人摔跤,為那人弄傷了腳筋,所以最好的解說,就是在虔誠的禱告中,

身體發生震動跳躍現象(像與人摔跤一樣)。大抵是過於興奮,缺乏適當的節制,

Page 22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0

這才會扭傷了腳筋。一般基督徒,在虔誠的禱告時,發生身心的震動現象,都以

為是神力,是聖靈的降臨。

身體上所起的不由自主的動作,屬於宗教的,非宗教的(如靈子術),可說

是太多了。上面所說的幾項,不過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罷了!所說的兩大類,有著

顯著的差別。凡由虔信神力而引發的,大抵是熱誠的,興奮的。感覺到有一種力

量,使他非如此不可。這種力量,或說是耶和華的(基督教);或說是孫行者、

武松、xx老祖、xx老母的(神拳、神槍);或說是什麼大帝,大仙的(跳神),

都照著自己的宗教信仰來解說。因為這是興奮的,緊張的,所以身體自動的次數

一多,或者時間太久,就會感覺勞倦、困頓,於身體起著不良的影響。如雅各就

因此而變成了跛子。反之,由於心意寧靜而來的自動,大都是寧靜的、安祥的,

自覺為身體自發的活動,並非由於外力的壓迫。在自動過程中,直覺到輕鬆的、

舒適的、安樂的,這樣的自動,每天這麼做一次二次,對身體大概是有益的,可

說是自然的,良好的全身運動法。還有,這種從心意寧靜而來的自動,如為靜立

的,兩手當胸的,兩手平舉齊肩的,容易發生自動現象,也容易發展為拳術一樣

的活動。如為靜坐的,兩手安放臍下的,那麼身體所起的自動,不大會轉化為前

後進退的拳術。

我想說到佛教的拳術。禪宗初祖達磨(禪宗並不以坐禪為宗,但達磨面壁九

年,於定門是下過大功夫的),一向傳說有「達摩十二手」,「達磨易筋經」等

拳法。嵩山少林寺,在北魏時,是佛陀禪師,達磨禪師的修禪道場。唐初,少林

寺僧,就以武術協助太宗平王世充有功。少林寺的拳術,最為著名,而且是很久

的了。少林寺的壁上,畫著拳法,讓人自由觀摩學習。有人說:為了山林修行的

常有虎豹等危害,所以達磨教弟子學習拳術,這是不大近情的。現在雖沒有明確

的文證,然從上說靜中發現的身體自動,化為拳術來判斷,少林拳法的來源,可

能為達磨門下,有人在靜中引起身體的自動,發展為有次第有規律的拳法,由旁

人依著來學習。自發自動的運動,這才變為模倣的學習,成為鍛鍊體魄的拳術。

進一步,變為攻擊他人的武術了。拳法與少林寺僧有關,淵源於坐禪,這應該是

近於事實的解說。

近代禪堂中,也有人偶發動手動足,搖頭擺身的現象,但都立刻加以警策糾

正,勿使繼續下去,免得失卻參禪的第一義,流變為為了必朽的血肉之軀而賣盡

氣力。

到底為什麼會不由自主的震動起來?照神教的看法,這是神靈附體,神力加

被──耶和華、孫行者,什麼老祖老母的神力。這種迷信神權的解說,當然是愚

昧而不可信的。記得靈子術的解說是:宇宙的本元,就是靈子,為一微妙而活動

的元素。身心就是靈子的組合,所以一經引發,便會震動飛躍起來。揚研君搬出

一套抽象的名詞──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都不曾能接觸到問題自身。現在,

Page 2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1

本著佛法的教義來說明。佛法是理智的宗教,正信是通過理智的信仰。佛法的契

事合理,決非神權的迷信者所能想像!

審細的觀察起來,身體自發的運動,一定由於精神的集中,引起昏昧的,微

細的心境。精神集中──專心一意,促成的方法不一。如一般的靜立、靜坐,是

放下雜念,或專心繫念一境──觀鼻端、丹田等,這是從寧靜中去集中精神。如

或者虔信神力,或者懇切的祈禱,自覺得與神相親而離雜念。或如低級的巫術,

常用唱歌、跳舞、飲酒、性交等,使精神興奮緊張到極點,從而引起身體上的震

動,或其他神祕現象,這可說是從熱誠緊約中達到心意集中。念佛的轉入快板,

參禪的跑香,有人因為急念急跑,忽然脫落雜念而得到一心,也屬於這一類。無

論為寧靜的、緊張的,達到精神的集中時(那怕是短暫的瞬間),從紛亂而明了

的意識,轉為似明似昧的,或明了而微細的意識時,這種不由自主的身體震動,

就會發現出來。

我們的心理活動,生理活動,一向受著明了意識的節制與指導。這種明了意

識的制導作用,使我們的身心活動,形成慣習性。無論是有意識的,無意識的(下

意識的),活動都受到限制。從心理方面來說,一般是:率爾心、尋求心、決定

心、染淨心、等流心──五心次第生起。如是慣習了的,每從率爾心(突然的觸

境生識)而直接引起染淨心,或者直接引起等流心(同樣的心境,一直延續下去)。

我們對於事理的考察,法義的決了,經過相當時期,大都造成思想的一定方式。

等到思想定了型,總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去了解,去思考,去行動,很難超出這個

圈子。又如專心想念什麼久了,就是談話、喫飯、走路、做工,什麼時候,內心

都離不了那種境界。連自己要丟開他,也不容易做到,(如這是貪瞋癡慢等雜染

心,心理就會失常,或者顛狂)。從生理方面來說,一般是:審慮思、決定思、

發動(身)思──三思次第的生起。但如是慣習了的,就不必經審慮與決定的過

程,直接發為身體的動作。說到我們的身──生理活動,一向分為兩類:一是見

於外的,受身識(與意識同時的身識)的制導。除(如上所說的三思過程)適應

當前環境,決定身體的動作而外,還有行住坐臥的姿態,飲食談話等姿態,在久

久慣習下,每成為個人的(自然的)特別姿勢,非下一番大力量,不容易糾正過

來。二是存於內的,如呼吸的出入,血液的流行,筋肉的活動等,這些身內的活

動,受著阿陀那(執持)識的執取。這種內身的攝受作用,唯識家說為阿陀那識。

在一意識師看來,這只是微細意識(與一般所說的潛意識相近)的內取 作用。這

種身內的活動,與身體動作有關,如眠時與走路時,呼吸與血液的運行就不同。

我們的明了意識也能影響他,如心情激動時,呼吸、血液、甚至筋肉的活動,都

會起著變化。身體外表動作的習慣性,對於身內的動作,也有著相應的限制。對

於身心所造成的慣習性,我們應該了解兩點:一、不良(有害於心身)的慣習性,

當然不好;好的慣習性,由於世間法的不能有利無弊,常會引起副作用。二、有

了慣習性,慣習的容易動作,被抑制而不容易發現的,也就不少了。當然,只要

一有機會,就會動起來。

Page 22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2

關於內心不由自主的活動,且說兩類:一、由醒而睡眠,在未到熟睡以前(真

正的熟睡是無夢的);二、由散亂而凝定,在未得真正禪定以前。當我們從清醒

而漸入夢境時,明了的意識,漸失去制導力,昏昧而鬆弛了。那時,明了意識所

制導的,一向被抑制遺落的種種心象,就會伴著「夢中意識」而活動起來。不由

自主的夢境,糊糊塗塗,顛顛倒倒,就由此出現。當我們由散亂心而漸得凝定時,

也有類似的情形。無論是由熱烈的虔信神力而來,或由心意寧靜的凝定而達到,

等到心意凝定到某一程度,也就是明了意識的制導權衰落。或者陷於恍惚狀態,

重的陷於昏迷,或者到達明了而不亂的心態,就會從內心深處,湧出種種不同的

心境。或見幻相──虛空相、光明相等,神靈相、魔鬼相、蟲魚鳥獸相等;或聽

到幻聲──神聖的語言,微妙的天樂,可怖的聲音等;或嗅到特殊的香氣等。與

此同時,內心會發現種種的心情:或歡喜,或憤怒,或憂愁悲哀,或欲念勃發,

或起慈悲心。這些,佛法稱之為「善惡熏發」。這與過去生及現生的熏習,個性

深藏的善念與惡念,個人所作的善業與惡業有關。平時深藏在內,由於心意凝定

而引發出來。譬如水中有種種雜物,在水色渾濁時,什麼也不見,等到水清下去,

一切就現出來了。這種由於心意凝定而引發的心境,對我們的身心,有強大的影

響力。這是善惡熏發,所以結果非常不同。有的從此變一新人,善良的德性,大

大的發達,身體也有良好影響。有的變得忽喜忽怒,時歌時笑,僻執狂妄,睡眠

飲食都不正常。不過也有精神略帶病態,而德性卻很好。神教徒以為,這是神力

或是魔力的關係;不知這只是深藏於內心的「善惡熏發」罷了。依佛法說,這大

體可依身心所引起的影響,以判斷他的是善是惡,是正常還是變態。惡的,當然

要放下,除遣他;就是良善的,也不可以執著。如執著了,會成為一種慣習性,

又引起不良的副作用。由凝定而起的,不由自主的內心動態,與夢境有一顯著的

不同:夢境,由明了意識的無力鬆弛而現起,而這是有意識的,用種種方法促成

心意凝定而引起的。所以夢境雖形形色色,但一旦警覺,明了意識現起時,夢境

就立刻消失,很少能在夢後的明了意識內占有勢力(占有,如心有餘怖,也是極

短暫的)。但從心意凝定而引發的心境,對於此後的身心,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這可以舉譬喻來說:夢境,如遇到特殊節日,政府放寬控制力,引起民間種種的

自由活動。平時不許可的,也暫時由他去。節期一過,又平復如常了。由凝定而

引發的心境,如政府因匪亂或敵人侵入,特地准許,號召民間的力量來共紓國難。

等到恢復平靜時,那已經起來的,或良或不良的種種力量,就要或淺或深的影響

政局了。

說到身體上的自動,理由也還是一樣。由於有意識的修習,進入心漸凝定階

段,就自然的引發身體的震動等。這是不由自主的,但大抵是能自己意識到的。

這種身體的自動,不但與心有關,也與「風」有關。佛法說,身體的一切動作,

都有關於風力,而呼吸是風力中最主要又最特殊的。呼吸──息與心,有著相互

影響的相應關係。如心躁動,息也就躁動;息平靜,心也就容易平靜。心能制導

身心,呼吸也影響於身心的活動。由於敬虔誠信的緊約,或由於放捨雜念的寧靜,

一到心意漸凝集時,息──呼吸也就微長而集中。那時,明了意識的制導力漸弱,

Page 22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3

而風力卻增強起來。這因為,由於呼吸平靜而能到處流通,由於氣息集中而能強

力推動。在這樣的情形下,身體不由自主的震動,就開始了。如有意無意的,一

次又一次的發動,就會造成新的慣習性,流變為拳術一樣的動作。這種不由自主

的震動,大都是近於自然的活動,所以能對身體引起良好的影響。不過,如身心

與呼吸的調理不得當,那伴這自動而來的,將是身心病態的發展了。

身體不由自主的震動,到底是佛法,還是外道?應該這樣說:這是基於生理

的可能性,得因緣和合而引發。在震動現象本身,既不是佛法,也不是外道,只

是世間的常法。不過,如把他看作神力,就流為低級宗教所憑藉的神祕現象了。

如作為健身運動,在限度內,與太極拳等一樣,當然沒有什麼不可以。不過,如

由此而誇大,幻想熏煉血肉之軀為永劫不變,修精煉氣,那末長生成仙的邪見,

就由此引出──這就成為外道法了。

一般外道,老是這樣說,佛法──也許指一般顯教,修性不修命,修心不修

身,修靜不修動。而自以為是性命雙修,身心雙修,動靜雙修。其實,他們不知

道佛法,不能忘情於必朽的血肉,幻想在呼吸,任督脈,唾液精血中,不落因果,

出現奇蹟。不知佛法的修學宗要,不外三學。戒學是德行的;慧學是智證的;定

學是安定身心,強化身心,而為到達自在解脫,利濟眾生的依據。什麼身心雙修

之類,大抵不出定學。然而,如缺乏德行的戒足,智證的慧目,即禪定不過是生

死業,味定、邪定,還會引人墮落呢?佛法的修習禪定,起初是身心動亂── 身

息還沒有調柔,心中雜念紛飛。久之,漸離動亂而身心安定。漸凝定時,由於宿

習熏發,心中的善念或惡念,善境界或惡境界,又紛紛現前。由於風力增強, [P327]

身體也不由自主的震動起來。在修定過程中,這種身心的震動(或先或後),還

在門外呢!如執著這虛幻形相,虛幻音聲,身體震動,便停滯不前,或轉而退失,

不再能進入定境,開發無邊功德寶藏了。如去公園遊觀,在公園門外,見到一些

野草閑花,便覺得真好,留連忘返,那他也就無緣入門,再不見園中的名貴花木,

珍異禽獸,精巧建築了。所以必須透此一關。對於染惡心境,除遣他;良善的心

境,也不要執他。這樣的進修,心境轉而更為空靈明淨,由此發生正定。身體的

震動等,也不著相而透脫了,內身也就進為更靈妙、更平和、更微密的活動。呼

吸是微細綿密,似有似無(最高的出入息滅);血脈是舒暢平流,無著無滯(最

高的脈似中斷)。如真的成就了定,經說「身輕安」,「心輕安」;「身精進」,

「心精進」。由於身心安定所引發的輕安樂,周遍浹洽,不是世間的一切安樂所

能及的。由此而湧出的身心的力量,也勇銳莫當,能「堪任」一切。這不是身心

雙修,動靜雙修嗎?

佛法的修習禪定,不論是小乘、大乘,不論是重在依定發通,或依定發慧,

都是要超過這些身心的幻境。因為非超過這些,不能進入身心更安寧,更平和的

定境,不能得到體悟真理,解脫生死,神通自在。而外道呢?卻是死心塌地的,

迷醉這身心的幻境,戀著這必朽的身體。不是因此而迷信神權,便是夢想在這呼

Page 22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4

吸、血脈,甚至男女和合中去成仙得道。這種身心幻境,可說是看來美妙無比,

其實是險惡無比的途程。這裡風景幽美,使人迷戀。當你經過這裡時,如不迅速

通過,前進到安樂之鄉,迷戀逗留,那可險惡極了。因為這裡有定時的瘴氣來侵,

你如走向兩旁去觀賞,毒蛇猛獸正在等著你呢!

如身體引發得不由自主的震動,或心中熏發得行相幻音,第一不要著相,坦

然直進的過去吧!如貪染這必朽的血肉之軀,那就可能會落入外道圈套,自外道

去討消息了!定時的瘴氣要來,左右的毒蟲要來!迷戀逗留,等到喪身失命,可

就後悔莫及了!

..............................................................................................

以上為引用之全文。

● 網友問答

1.

感謝師兄這麼詳細的解釋。「定時的瘴氣,左右的毒蟲」,是人拿來警悌自己的(好

像也是

師長用來嚇學生的^^)。心將路途當成是美麗或險惡,在於個人如何選擇這個心境。

重點

是人要知道自己所選為何?身心的幻境,這裡也算一個,不是嗎?

迅速通過幻境,或慢慢享受幻境,都是一種體驗。真的有一個標準嗎?若沒見過

惡,又怎會

知道善?

可是師兄的提醒又的確非常重要。若沒有一個引導的基礎,心要如何去分辨,得

解脫?

遇到善知識,逐次跟著學就是了!

板主回覆:

「自發功」我當它是有力的工具,所以適當使用,是有利於身心,

但若對工具因誤解而誤用,那麼它的殺傷力是潛運於無形之中的。

新一篇的文章,將以「自發功自學指南」為題,提出一些習練上的建議。

基本上只要條件適合,個人傾向於「自修自發功」甚於「團體練自發功」的。

謝謝您的留言

2.

Page 22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5

這篇應好好看一看!的確其對自發功已有廣泛的敘述和深入的觀點

了。我自己練自發功多年,也是不斷的在質疑它,並一直想找出其

道理。練功過程中曾腦內先現出'相'來,而隨後自己的動作就馬上

跟著做出來。這不就是由於伏住明了意識後,淺意識微細的心識作

用造作並現相出來,爾後自己的動作就跟著做出來嗎?而且也發現

自己意識也可影響動作,譬如發出要打猴拳的意念後,隨後也可以

打出類似的拳路。這些拳路也許是過去看電視、電影,眼、心識所

錄的,或是直接看猴子的動作而來的。過去練功中也曾先現出飛鳥

(白鷺鷥)的飛行蹤跡,隨後就看著白鷺就沿著我所想的蹤跡而飛翔

。現在想起來,其實也是接收到飛鳥所發出的軌跡,腦內現出其相

來。這些現象也都是較微細的心識作用,過了都要放下,否則一

有期盼心,就會一直停在其微細的心識作用中。誠如心經所寫的

[行深般若般邏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色、受、想、行、

識就空了]。這些綺麗的風光、連光、連佛也都不見才是。

板主回覆:

daniel-1 您好

自發功潛存的問題,在早期古聖先賢以其“定功”早窺得其概。

的確,只要具佛法止觀基礎的人,修習自發功之後,

很快就可以知道自發功的隱憂。

然而至今,我尚認為自發功本身是純淨的。

問題來自於人類心識的善惡雜染。

如同修定一般,有正定也有邪定,不是修定這件是出問題,

而是正知見出問題;這是從根源來思惟問題的本然。

我算是從自發功得益的佛教徒之一;

一路走來,慶幸自己聚足了甚多因緣後,才接觸到自發功。

我把心得分享出來,也是因緣在背後推動。

對世俗萬法先予「善解」,即能「善用」成為助緣。

以此與您共勉

3.

Page 22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6

師兄所言甚是,這也是今日佛教汲汲於推廣(正信)教育的原因,

唯有先有正知見後,才不會走入歧途而不自知。有邪見的人即使

念咒修禪,一樣最後會出問題。對啊!問題不在於自發功本身,

我也算是得益者之一吧!感恩您無私的心得!共勉!

4.

師兄您好:

常常聞思師兄您對功友的文章

讓我對練功的心態上有很大的轉變

記得在練功沒多久時

看不到自己的我是,我能,我慢

總以為自己練功越練越厲害

能怎樣,會怎樣的等等

後來導入師兄所提點的佛法後

漸漸的看出自己的我是,我能,我慢

看出自己以前愚蠢的練功心態

也間接了解到老子所說過的話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

因此非常感恩師兄您無私的付出

板主回覆:

歡喜您的精進,也感恩您的留言!

5.

師兄您好

再次相擾 又疑求教

連續一月加強練功 一時皆宜 皆優 積時 就

困擾生起 緊箍咒繞頭似的緊縮與頭痛 又犯 因非首度

故而求助 請教 是否修習自發功中 疏忽或誤入歧途不自知

板主回覆:

mimi 您好

所謂的入魔是指心魔,是思想上的偏執。

而您的頭痛反而以生理現象居多,少數練功過程所引發的頭痛不會持續太久。

若是接觸自發功前,就曾有類似頭痛,那麼應舊病灶療遇過程的現象。

Page 22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7

但還是要提醒功友,應定期做健康檢查,有病要循正統醫學解決,氣功是用來保

養與健身為主。

以上供您參考!

6.

師兄您 多謝 多多 感謝

步步為營 實在是世事繁雜難料 吃虧過故 也曾經

差點成被害人 該知不能知 該防未曾防 又 豈敢 稱 已盡 人事

能夠 得請教後心安的 釋然 再謝您 布此無畏之施

64.自習指南

從分享自發功心得以來,文章中談到了自發功的好,也言及自發功的隱憂。屬於

心識轉折,隱憂的部份,只要是對正信佛法稍有體認的,練到最後,或多或少都

能體會。從印順法師所發表的「美麗而險惡的歧途」一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在

民國 10-30 年間所流行的自發功法,就高達三種以上,入功方式大同小異,所演

變出來的走向也與今日功友所遭遇的沒什麼不同。當初不少佛弟子也習練過此功

法,其見解,也與現今我們的發現一樣。一方面肯定自發功強身的特性,一方面

對下意識的善惡熏發,也有了相同的擔憂。

雖是如此,大抵上我是認同「個人練功」的。這不是說個人練功會比團體練功好,

而是目前練功團體,外顯能知的,大都傾向靈通派了。若無更適合團練的場所,

那麼個別習練反而更加穩健。

如何才能安穩的自習自發功?是本篇要分享的重點....

練自發功依其動機、練功階段的不同,個人推薦的自習要點如下~

■ 以強身治病為目的

1、先建立正知見

練氣養身的正知見:道德為上,嚴以律己。不取非財,避免供養。不貪覺受,正

念為要。修慧為先,利他為上。悲智等持,應機渡人。

一般常犯的錯誤:四處拜師,追求速成。名聞利養,喜為人師。未達善境,施功

治病。追逐神通,沽名釣譽。貪執色身,訴諸偏門。※詳細解說請參考正見篇2

Page 22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8

2、揀擇自發功法要

從書中了解自發功科學原理的部份,以建立信心。對入功方法及收功方式進行了

解。關於書中言及的靈語、畫符、神通、治病、甚至採氣部份,知道了即可以省

略過去,不須多看。

3、自練或團練

自發功只要知見正確,是很適合自己習練的。團練部份,若有適合的練功伙伴(需

知見正確),以五人以下成員為宜,是否高功者在場,不重要;因為不走靈通路

線,不會與外靈相應。重感應的,高功者在場也幫不了忙。若還是不放心的人,

初學者,一樣可以用「慈心觀」結界護場,或稱念佛號淨場。若進入中期動功的

(已結束所有大動),可以自行佈氣結界。

4、培養覺知正念

正念的培養雖是止觀的前行,在動功階段,同樣可用正念來覺知身心狀態,即觀

身是身、觀受是受、觀心是心、觀法是法。如此的正念覺觀了了分明,使心能安

住於當下,減少細意識的善惡熏發,誘發出不純的動作;正念的培養可以在日常

或練功中進行。

5、入功後專注尋伺

當動功後段動作變少變慢,進入氣功態時,可改以專注修觀。專注於自發動作瑜

伽或體位,觀其動作的生住滅相,單純覺知它,但不要著其相。此階段的專注能

無礙的處於氣功態,通於動中禪的覺觀能力。此時心力的培養即可避免與巫門相

應。

6、自己身體自己來

已開始練自發功的,沒理由再尋求外氣來治病或通氣脈。讓身心處於能療而後自

療的狀態,寧可慢也不要躁進。勿迷信灌氣加持之說,縱然藉由外力快速通了某

些氣脈,長期來看,錯失了自我療癒機先,又對外形成依賴,其弊恐怕是多於利

的。

7、視神通為假有

動功後期氣象萬千,百般覺受,易召感訊息,此時常誤認為有了神通力。其實大

部份皆未觸及六神通之任一項。若有任何感應或視或聽,一律以幻覺(如夢境)

對待即可。不用去推論它的可信度,因為此時的真實與否,是無法用世俗證據來

推論得知的。既然此時以強身治病為練功目的,那麼這些現象是可以視為假有而

略過的。

8、讓動功停在健身

自發功以治病強身為訴求的,大都在動功階段即能達到。然而自發功不是萬靈丹,

無法治所有病。身體疾病應以正常醫療為優先,再輔以氣功自療。因練功而改善

Page 23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29

的身體,必須持續習練,並使生活坐息飲食正常化,少欲知足,身心的健康才得

以保持。

以治病強身為練功目的,可停在動功不須進入靜功。自發功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功

法,是否進入靜功可自行決定,縱然不動了,您要它動還是會再動,相信如此,

就會如此。 很多人以治病因緣接觸自發功,但最後身語意卻沈溺在靈通關卡上,

種下了人類自始以來既存在的,那種自我意識與外在意識交流的巫門幻境中。習

者應自我警惕為要。

■ 以促進修行為目的

1、親近佛教知見

個人接觸過多種宗教信仰,最終皈依於佛教,因為體驗到佛法的純淨樸實,這是

基於理性的抉擇,不須寄寓於神化思想,佛法是今世修行即能受用的生活觀。若

您所知道的佛法不是這樣,那麼大概是尚未真正接觸到「正法」所致。

佛教的正見是去相信業報因果,體悟緣起深義;以苦、空、無常、無我修習「四

念處」。以「聞思修」成就慧學 ;用「八正道」實踐修行。能自依止法依止,不

緣外道。

2、專注所緣以修定

將「氣功態」僅當成修定「入靜」的助緣,雖緣於動功期間的習性,似有再動的

可能,但只要專注力夠,入靜後的自發動作不會現起。當身心凝定時,專注於所

緣,或呼吸或界觀,制心一處,調伏五蓋,時日一久即得定。若讓身體輕易移動,

所緣境即會跑掉,修定不易成就。此時的靜功不能任由無為,而是改以佛教止觀

修行來接手。

3、尋伺身心以修觀

即所謂的「毗婆舍那」修行。佛法的止觀修行離不開「四念處」。所謂「觀」是

以苦、無常、無我觀照所緣境,如理思惟。作觀不離定心自能止觀雙運,終能顯

露清淨智慧,從內心解脫,從知見離苦。當自發念頭來時,知道它來,看著它消

失,這就是四念處的「觀法是法」。內觀身體的不淨,即四念處的「觀身不淨」。

當輕安覺受來了,您貪著了,改天覺受消失了,而求之不可得時,就當知「觀受

是苦」。於是知道了,愉快的覺受若執取了,也是苦的源頭。所以樂受也是要看

著它來,看著它去。觀照中,漸能知道「心念」一波波快速轉向,心識剎那生滅

而不可得,此時即知「觀心無常」。當能從生滅相中,明辨名法與色法,進而澈

見五蘊假我,即是「觀法無我」的修行。

Page 23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0

4、聞思後起修

佛教的修行,基本功是去執取,進階功是得無漏智慧。所以不會在靜功中貪著覺

受與幻境。能真正離苦得清淨樂的,才叫智慧;這也是止觀修行的目的。然而修

行不能沒有方向與方法,佛陀把他親證的解脫法,向世人宣說而載於經論中。去

接觸善知識、研讀經論,熏習法義,是「聞」的功夫。止觀可以獨自修習,但對

法的知見上,必需求教於善知識。將所聞得之法,如理思惟,見其法要,是「思」

的修習。接著將對法的聞思,融入止觀修行,及日常生活中,即邁向「修所成慧」

之路。

當靜功由佛教修行來承接時,自發功本身能談的不多。惟靜功階段,以自發功入

門的,因對氣的敏感,加上心靈感知能力變強,身心與環境訊息交流,會使心意

識造作增多,這些實在是障道因緣。所謂起心動念皆是業,此業力推動心識於無

形之中。如同在冷水中,慢慢加溫而被烹煮的青蛙,失去警覺逃生的能力。

佛教的修行,是藉由身心觀照,切開「因」與「果」之間的可能牽連,是對心的

調伏,對真理的卓見,所以佛法足以調適世間萬法。「自發功」是通於世俗的自

然健身法,它本身沒有邪見,所以能融入佛法,使後續修行能更加安穩,目標更

加明確。

● 網友問答

1.

師兄的解說,將我的苦惱一語道破.

我練功練了3,4年,一直苦於功力無法精進,始終處於動功階段.其實我自覺並無刻意

想去動,但自始自終,只要一練功就是甩手,彈手指,拍手等等,靜不下來.現在我都是

邊散步邊練,走一個小時,就自發甩手一個小時,練完其實身體蠻舒服的.唉!練健康

也不錯,無魚蝦也好..

2.

這兩天又開始練功了,,心中許多的疑慮,大多在聖嚴法師的正信佛教及學佛群疑中

得到解惑,感謝師利子師兄的指引,看了這兩本書,增加了自己對佛靈之間的認知,,剛

好我師組又恢復原來的狀態,之前兩個多月來的情境像消失了,,聲音也回原了,,當時

真以為她回不來了,,也真不知該如何來解釋她這種狀況,,,但無論如心中的正知正見

很重要,,只要一有貪念或痴心,往往會掉入心魔,感謝師兄一連串的著文來闡明有關

這方面的知識,真是功德無量...

Page 23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1

板主回覆:

人要能離苦得樂,需有真智慧。

智慧的獲得,不離→聞慧、思慧、修慧。

我們聽經聞法,都還只是聞慧;融貫於思想,能「如理作意」的,才叫思慧。

而能落實於行住坐臥,自利而利他的,稱為修慧。

沒有前面正確的“聞思”,後面所修的就不是真智慧。

觀念只要正確,練自發功的確可以強身,亦可成為修行的助緣。

無須有太多的顧忌。

以上與您共勉!

3.

感謝師兄又提領我上了一課,,來這兒沒有一次是空手而回的,在汒汒佛海,有一個清

晰明境的地方,常有善知識的舖陳,指出心中的盲?,我想這也算一種因緣福報吧....

4.

謝謝分享,受用無窮...

65.慈心觀

在舊文我們曾提及「五停心觀」對靜坐的五蓋(貪、瞋、昏沈、掉舉、疑)有一

定的對治功能。如「不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治瞋恚、「緣起觀」對治愚

癡、「出入息觀」對治散亂、「四界分別觀」對治我慢。

這些禪法,甚多佛弟子修習。其中有三種禪法,常在禪七修行中被傳授

的,就是「出入息觀」「慈心觀」與「四界分別觀」。經上說,修習「慈

心觀」有十一利益:它能使人容易入睡、不造惡夢,甦醒輕安,使人遠

離一切的火災、毒害及刀兵的傷害,還可令人容易得定、受人與非人的

敬愛、容貌明淨、未證阿羅漢往生梵天,等種種利益。

現今社會,功利主義盛行,生活步調緊湊,人與人的競爭甚於以往。在這種世俗

紅塵中打滾久了,瞋恨心難免會熾盛了些。因此基於現代人際關係的改善,也可

以來修習「慈心觀」,不必然基於宗教....

透過自我慈心的培養及對外散佈慈心,向內不起瞋恚心得清淨;對外利益了有情

眾生(人與非人)結下好緣;因此能蒙受天人護法,安穩的修行。根據阿含經及

注釋書的記載,佛陀時代在森林修行的比丘們,有時遭遇到野獸、惡鬼、神靈、

Page 23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2

夜叉的阻礙時,佛陀即以「慈心觀」教導他們,對有情散佈慈心。這不僅避免了

外力干擾,更獲得修行上的利益。也因此,「慈心觀」是保護修行人很重要的方法。

「慈心觀」的修習方法,簡略的說,不外乎先培養對自己的慈心→接著對外散佈

慈心。方法簡述如下~

1. 結跏扶坐以調身,觀呼吸 5-10 分鐘以調心,使身心寂靜遠離雜念。

2. 心中和緩默念「願我沒有敵意」、「願我沒有瞋恚」、「願我沒有痛苦」、「願

我保持快樂」。也可以簡約成一句:「願我幸福、安穩和快樂」。

3. 當心中默念完「願我沒有敵意」時,去體會心中完全沒有了敵對,那種身

心愉快、清涼的感覺。念完「願我沒有瞋恚」也同樣的去體會,當心中沒

有了瞋恨,那種身心平靜、安穩的感覺。念完「願我沒有痛苦」去體驗,

遠離了身與心的痛苦之後,那種輕安愉悅的狀態。當念完「願我保持快樂」

時,去感覺那種既安穩又平靜的快樂遍滿全身。

4. 念完此四句後,用清淨心去體驗,您此時此刻,對那一句話比較有感覺(相

應)。接著就針對那句有感覺的話,一直反覆的在心中念誦。「語言」本身

在這裏只是工具,目的在先對自我培養出慈心。所謂的「慈」就是以歡喜

心給予快樂。

5. 當對自己培養出慈心之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開始將此慈心向外散播。

向別人散佈慈心時,要先「取相」;所謂取相是在閉眼的情況下,將對方的

影像顯現如在座前一公尺處。當影像逐漸清晰而穩定時,即可以對此人散

播慈心。

6. 此時同樣的稱念四句祝福語:「願此善士沒有敵意」、「願此善士沒有瞋恚」、

「願此善士沒有痛苦」、「願此善士保持快樂」。在四句中也挑一句您最有感

覺的話,然後持續散佈慈愛。

7. 取相的速度及清晰度與“定力”有關,若初學者取相有困難,可以藉助照

片,張眼凝視,然後閉目取相。當熟練之後,可以在閉目的情況下,從三

分鐘換一個對象,乃至一分鐘甚至10秒鐘換一位對象。若慈心已獲得保持,

不見得要藉語祝福話語來培養慈心,因為當下您的心念已被慈心所充滿。

此時可專注於取相,攝受慈愛,獲得「心一境性」;此時即為「慈心三昧」。

8. 除了以個人為散播對象外,亦可以經由觀想,以自我為中心點,對住家大

樓、鄉鎮、縣市、國土居民等,進行慈心散播。或對八方的有情眾生,及

上方的天人、下方的地獄眾生散播慈心。例如,心中可以如此稱念:「願東

方所有眾生、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或長或短,或大或小,皆能快

樂,沒有身心的痛苦。」。或簡化為「願大家沒有痛苦,保有快樂」。對於

初學者,可以先以“人”為對象散佈慈愛,因為這樣比較容易契入。

Page 23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3

9. 在修習過程,有可能專注力會跑掉,當覺察心頭被妄念所蓋時,應重新取

相再散播慈心。在修行慈心過程,所習得的「取相」能力,日後若與念佛

法門有緣的,也才能真正契入所謂的「觀相念佛」。

然而,有三種相是不應取的。一、往生者:因為肉身相已失,對方得不到利益,

修習者也不易入安止定。二、異性:單獨對異性取相時,有可能引起貪欲;若要

散佈慈心給異性,可以透過對「大眾」一起散播。三、至愛與至恨之人不取相:

因為至愛易起染著心與妄念;對至仇之人取相,若定力不足,易起瞋心。另外,

若身體有過大的病痛,在修習慈心觀的過程也是容易引起瞋心的,故禪師們也建

議此時應暫停修習。

初學慈心觀的人,因定力尚淺,取相上或許需要些時間適應。就程序上,先對自

己培養慈心→對敬愛的人所緣(師長、同事、朋友)→對中立的人所緣(如對大

眾散播)→對怨親所緣。

對於自發功友而言,修習「慈心觀」,向四週散播慈心時,即有了護場的功能,天

人也樂於護法。對於每天練功的人來說,練功前先做「慈心觀」10~20 分鐘,其

利益甚大。因為修習慈心就是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梵行,「梵行法」具有護

心的功用,對外又能以慈化惡,改善人際關係。「慈心觀」真可謂是現代人,應天

天習練,且必備的修行法門。

66.心的培育

本文主要是摘自《佛陀的啟示》第七章內容「心智的培育」。這是我常推薦給初入

佛門者的正信書籍之一;此文明確指出心的修行概要,對正信佛法也有了很好的

指引。這本入門書基於佛陀的基本教法而宣說,功友們可當成與佛教修行接軌的

知見來源......

佛說:「比丘們!病有兩種。那兩種呢?肉體的病和心智的病。有人可以一年、兩

年、甚至一百年、一百多年肉體都不生病。但是,比丘們啊!世間除了心無染著

的人(就是說,除了阿羅漢以外〔註一〕,心智方面能有片刻不生病的的人,都是

稀有難得的啊!」

佛的教誨,尤其是他所教的修習方法,其目的在培養健康、均衡和寧靜的心理,

使臻完美。不幸的是:佛教中幾乎沒有什麼法門,像「修習」那樣被教徒及非教

徒所誤解。只要一提到「修習」,馬上就使人想到逃避日常生活,擺起某種姿勢,

像石窟裡或寺院佛堂中的塑像一般,在遠離塵囂的處所,以從事某種秘密或神秘

的冥想,或專住於神遊。真正佛教的修習,完全不是這種的逃避。佛在這一主題

方面所教的內容,大大的被誤解或極少的被了解。以致到了後世,修習方法變質

Page 23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4

敗壞,竟成為一種儀式,其手續繁雜幾乎成為專門學問了。

大多數的人對於修習(或稱瑜伽)有興趣,其目的乃在獲得若干精神或秘密的力

量,諸如為旁人所無的「第三隻眼」等。若干年前,就曾有一位印度佛教尼師,

想練成以耳視物的神通。而當時她的視力極好,並未喪失。這種念頭無他,只是

精神顛倒而已;所以仍然只是渴求權力的貪欲在作祟。

英文中所用以代表巴利原文 bhavana (修習)的 meditation (沈思、冥索)一

詞,十分不妥。Bhavana 的意義是培育、發展,尤指心智的培育與發展。肯定點

說,佛教中的修習,正是百分之百的心智培育的意思。它的目的,在滌蕩淫欲、

憎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騷亂不淨,一方面又培育集中的注

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識、意志力、精進力、分析力、自信、歡喜心、寧靜的心

境等優良品性,以冀最後導致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最後的

真理、涅槃。

修習有兩種。一種是發展注意力使能集中,所謂心一境性(亦稱奢摩他、三摩地、

止等)。經中有許多方法,修之可達到最高的神秘境界如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等。這些境界,跟據佛說,都是心造心生的、是緣成的(有為法)。它們與實相、

真理、涅槃無關。這一種的修習,在佛世以前已經有了。因此,它不是純粹佛教

的,但是佛教也並未將它從佛教的修習方法中剔除。可是這種方法並不是證入涅

槃的要件。佛在自己證正覺以前,就曾在不同的師門下,學過這種瑜伽法門,而

達到了最高的神秘境界。可是,他並不以之為滿足,因為它們並不能予他以徹底

的解脫,也不能使他親見最終的實相。他認為這種神秘境界只是「此生中愉快的

生活」或「平靜的生活」,如此而已。

因此,他發明了另一種的修習,叫做毘婆舍那(觀),深刻地察照萬物的本性,以

導致心靈的完全解脫,而證入最終的真理、涅槃。這才是主要的佛教的修習的方

法、佛教的心智培育法。它是跟據觀察、警覺、洞照與憶念而作的一種分析法。

在區區數頁短紙中,要詳論這一廣泛的議題,是不可能的。以下只是一個簡單粗

淺的嘗試,以略明真正的佛教修習——心智的培育或心智的發展——其實用的方

法為如何而已。

佛所說的法中,有關心智發展(修習)的最重要的一部經,叫做《念住經》(巴利

文《長部第二十二經》或《中部第十經》)。這部經傳統上極受尊敬。不但在寺院

中經常定時背誦,在佛教家庭中亦復如是,而尤家人團坐虔誠聆聽。比丘們亦常

在垂死人的病榻邊讀誦此經,以淨化臨終者最後的念頭。

Page 23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5

這經中所創導的修習方法,既不離世亦不遁世。相反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日常

的活動、我們的憂悲喜樂、我們的語言思想、我們所從事的道德與理性的活動,

靡不相關。

這部經共分四大部份:第一部分是關於身體的,第二部分關於感覺與感受,第三

部分關於心智,第四部分則關於各種道德的與理性的課題(法)。

這裡有一事必須明白牢記:不論修習什麼方法,要緊的是念念分明,憶持不忘,

並須注意觀察。

有一個最為人所熟知、喜好而又是最實用的修習法門,叫做「憶念出入息法(數

息觀)」。這是與身體有關的。只有在修習這一法門時,才需要採取一種經中指定

的特別姿勢。經裡所指示的其他修習方法,就無此限制,無論行住坐臥都可隨意

為之。但修習數息觀則必須跟據經典趺跏而坐,保持身軀端直而心念警覺。趺跏

而坐不易實行,非一切國家人士(尤其是西方人士)所能清輕易辦到。因此,趺

跏坐有困難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只要身體端直,心神警覺就行。這項修習中,

端坐極為重要,但不是僵坐。兩手須很舒適地擱在膝上。如此坐定後,可將兩眼

閉合,或凝視鼻端,隨各人方便為之。

每人日夜呼吸不停,但自己絲毫不覺,因為從未有人以分秒的時間,將心神貫注

在呼吸上。而如今要做的,正是這個。(方法是)照平時一樣的一呼一吸,絲毫不

要用力。只將精神集中於這呼出吸入上,凝神觀察這吸進呼出的動作,保持對這

呼吸的警覺,使時刻都了了分明於這一動態。你呼吸時,有時深,有時淺。這並

不打緊,只顧自自然然的呼吸去。惟一的一點是你在深呼吸時,心中須有數這些

是深呼吸,如此這般。換言之,你的心力須集中在呼吸上,使你對於它的動作變

化,無不了然於心。忘掉你的周圍環境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不可抬眼視物,這樣

的試練五至十分鐘。

開頭的時候,你會發覺全神灌注在呼吸上,非常的不容易。你會奇怪你的心這麼

這樣會跑,它就是不肯停下來。你想東想西,耳中只聽到外面的聲音。你的腦筋

混亂、思緒紛飛。你也會覺得沮喪失望。但是如果你繼續不停的練習,每天早晚

各一次,每次五至十分鐘,慢慢的,你的心就會集中在呼吸上了。過了一段時間,

你就會經驗到一剎那(的定境),你的心神全部灌注在呼吸上,連近身的聲音也都

充耳不聞,一時間外境俱泯。這一短時間的(定境),是一種了不起的經驗,充滿

了喜悅與寧靜。你但願能繼續保持它,但是這時你還作不到這一點。不過只要你

經常不停的練習,這種經驗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發生,而每次定的時間也會逐漸加

長。這就是你繫心於呼吸上至忘我之境的時候了。只要你老覺得有你自己存在,

你就不能集中注意力於任何別的東西。

Page 23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6

這個念念不離呼吸的修習法,是最簡單、最容易的一種。其目的在發展注意力,

以達到非常高的禪定境界。此外,集中注意力(定力),對於任何深刻的了解、深

透的內觀,以洞察萬物的本性包括體證涅槃,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這些,呼吸的練習更有立竿見影的效驗。它對你健康上大有裨益;能增進你

的安眠,鬆弛緊張的身心,增進日常工作的效率。它能使你寧靜安詳。即令在你

精神緊張或興奮的時候,如果練習幾分鐘的數息,你就會馬上覺得安靜平定了下

來,好像在一段休息之後剛剛覺醒一般。

另一種非常重要、實用而有益的修習方法(心智的發展)是:不論在做什麼事情

的時候,動手也好,日常起居也好,從事公私工作也好,要時刻念茲在茲了了分

明於你的每一舉動。你或臥或立或坐或行,或安眠,或曲臂伸腿,回顧前瞻,穿

衣吃飯,言談靜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以及其他種種活動,你必須時時刻刻了

了分明於你所作的每一動作。也就是說,你必須生活在當前的瞬間中、現在的行

為中。這並不是說你不應想到過去未來。相反的,你在與眼前的時刻行為有關的

方面,一樣可以想到過去未來。

一般的人,並不生活在他們眼前的生活中,他們都生活在過去或未來裡。雖然看

外表他們似乎是在此時此地做著些什麼,實際上,他們是生活在他們思想中的另

一世界裡,生活在虛構的問題與苦悶裡。通常他們是活在過去的記憶中,或對未

來的欲望與懸揣之中。因此,他們並不生活在他們目前在做的工作裡,也不樂於

這工作。所以,他們就對現況不滿、不開心,而自然而然的不能對當前像是在做

的工作,獻出全部的身心了。

有時你在餐館裡,看見有人一邊吃飯一邊閱讀,這是一種很常見的事。他給你的

印象是一個大忙人,連吃東西都沒有時間。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吃東西,還是在

閱讀。你也許可以說他正兩事一起做,而實際上,他那樣也沒做,也那樣都做得

沒味道。他的心神不寧而緊張,不樂意做目前正在做的事,不生活在眼前的瞬間,

卻不知不覺地、愚蠢地想要逃避人生。(這意思卻不是說在吃飯的時候不可以和朋

友談天)。

不論你想什麼辦法,你都無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著,不管是在村鎮裡,還是在

巖窟裡,你必須面對人生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間,不是已經死掉而

消逝了的過去回憶,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來夢想。一個生活在眼前的瞬間中的人,

所過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樂的人。

有人問佛,為什麼他的弟子們過著簡單平靜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卻如此精神

Page 23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7

煥發?佛說:「他們不悔既往,不瞑索將來。他們生活在現前的時間中,因此他們

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來,又追悔過去,就像碧綠的蘆葦在驕陽中被

刈斷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

修習念住法,並不是要你想或是覺得「我在做這個」、「我在做那個」。不對!恰正

相反。你一想到「我再做這個」,你就覺得有個自己而不能生活在你的行為中了。

你是生活在「我存在」的意念裡,而你的工作也就糟蹋了。你應當完全忘了自己,

而全心全意的浸潤在工作中。一個演講者一自覺到「我對聽眾演講」,他的講話就

混亂了,思緒也不連貫了。但是如果他一心講演他的題目,整個地忘了自己,他

的表現才是最好的。他一定講得很精彩,解釋的很明白。一切偉大的傑構,藝術

的、詩歌的、智識的、心靈的,都是在它們的創作人完全浸潤在工作中的時候所

產生的,在他們完全忘我而不自覺的時候所產生。

這個佛所傳授的,在一切時中都要念念分明(的念住法),也就是要生活在眼前的

一瞬間裡,生活在眼前的活動裡。(禪宗的方法,也是脫胎於此項教導。)在這一

種修習法門裡,你無須實施某種特定的活動才能發展念念分明的能力。你只須隨

時了知你所做的一切事,你不必專為特定的修習方法花費一秒鐘的寶貴時間。你

只要養成經常警覺的習慣,不分晝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上,時刻都了了

分明就可以了。上述兩種修習方法,都與我們的身體有關。

還有一種發展心智的方法,是關係我們的一切感受的;愉快的、不愉快的、既非

愉快亦非不愉快的。舉一個例子:比方你正經驗到一種不快樂而悲哀的情緒。在

這種情況下,你的頭腦模糊不清,情緒低落。有時候,你甚至於不明白為什麼會

有這種不快的情緒。第一,你得先訓練自己不為不快的情緒而不快,不要為了煩

惱而益增煩惱。而須設法清楚的看到為什麼會有不快、煩惱或悲哀的情緒或感覺。

設法審察它如何生起,生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消失,如何止息。要以一種置身事

外的態度去觀察審度它,不要有絲毫主觀的反應;須像科學家觀察事物一樣。在

這裡,你也不可以「我的感覺」、「我的情緒」的主觀態度來看它,而只應客觀地

視之為「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你又得忘掉「我」的虛妄觀念。你一旦看出它

的本質,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心中對這情緒就漸漸的變得冷靜淡漠,無動

於中,而成為超脫自在。對於一切感受與情緒都是如此。

現在來談談有關心的修習。在你的情感熱烈奔放或泰然自若的時候,心中充滿瞋

恚、嫉妒或是柔情、慈悲的時候,頭腦昏迷惶惑或是清楚明了的時候,凡此等等

的時候,你對這種種情況都須完全有數。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常常不敢或羞於觀

察自心;所以,我們寧願逃避它。我們應當勇敢誠懇的去正視自己的心念,就像

在鏡中看自己的臉一樣。

Page 23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8

這時,我們的態度,不是批評裁判,也不是分辨是非善惡,只是單純的觀察、偵

視、審度。你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學家。你觀察你的心,清清楚楚地看到

它的真實性質時,你就不再會對它的情感、情緒與各種狀態產生意象。這一來你

就變得超脫自在,而能夠如實了知萬物的本來面目了。

舉一個例來說:比方你真的生氣了。氣憤與憎恨心理使你失去了理性。奇怪而矛

盾的是:一個生氣的人,並不真正的知道他在生氣。一旦他察覺這一心境,看到

自己在生氣,他的怒火就好像變得不好意思,似乎自知其可恥而開始平息。你應

當審察它的性質,如何生起?如何消失?這時你又須切記:不可想「我在生氣」

或想到「我的怒火」。你只須明白了知你生氣的心情,以客觀的態度去觀察它、審

查它。對一切情緒、情感與心境,都應採取這一態度。

另外,還有一種對於倫理、心靈與理性方面問題的修習。我們對這類課題所做的

一切研究、閱讀、商討、談論、思索,都包括在這類修習之內。閱讀本書並對書

內所討論的題目作深刻的思考,都是一種修習。在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差摩迦與

一群比丘的一席話曾導致全體共證涅槃。這也是一種修習。

因此,用這一種的修習方法,你可以研究、思量、審度下列的五蓋:

(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法。

這五蓋就是防礙任何明覺,事實上也就是防礙任何進步的五種障礙。一個人如果

被這五蓋所覆蔽而不知怎樣去袪除它們,他就不能分辨是非善惡。

你也可以修習七覺支,就是:

(一)念覺支:無論在從事精神或肉體活動的時候,隨時保持念念分明,如前文

所述。

(二)擇法覺支:鑽研探究各種有關教義的問題。這包括一切宗教、倫理、以及

哲學的學習、閱讀、研究、討論、交談、和參考有關教義的專題演講等。

(三)精進覺支:以堅定的決心,努力不懈,以底於成。

(四)喜覺支:與消極、憂鬱、悲愁、適正相反的心裡狀態。

(五)輕安覺支:身心的鬆弛,勿令身心僵硬呆滯。

(六)定覺支:前文已論及。

(七)行捨覺支:以寧靜安詳、不懼不亂的心情,應付人生一切變故。

Page 24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39

要培育這些德性,最重要的事,是要有一個真正的誓願,立定一個百折不撓的志

向。至於發展上述每一種品性所必須具備的物質以及精神條件,本書中另有敘述。

你也可以用五蘊做修習的題目,如參究「何為眾生?」「叫做我的是什麼?」等

問題。也可以用四諦,如前文所論。參究這些問題,就構成第四種的修習方法(即

法念住),以導致最高真理的親證。

除了在這裡所討論者以外,尚有許多修習的題目。照傳統說共有四十種之多。其

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所謂四無量心的修習。(一)慈心無量:將無限量的慈心,

普愛一切眾生,不分軒輊,猶如慈母鍾愛獨子,一般無二。(二)悲心無量:對

一切在災難痛苦中的眾生,普遍以悲心護持被覆。(三)喜心無量:對他人的成

功、福祉及快樂,寄以無限同情的喜悅。(四)捨心無量:對人生一切變遷泰然

自若。

● 網友問答

1.

因為看了您上篇的慈心觀,才想起多年以前一位師父給我四念處上下集兩本書,,這

幾天正在看上集,剛好與您這篇不某而合,,其中有一個名詞在五蓋中稍有出入,,書中

是寫掉舉,不知這詞與您文中的掉悔是否相同,因為掉悔還可體會其意,掉舉我就疑

惑了,,在此請教師,感恩了.......

板主回覆:

掉舉:掉乃散亂心之意,雖散亂但不陷入昏沉,以致於念頭來來去去,

念頭的亢進使心不平穩而影響到修行。

掉悔:同屬散亂心,同屬念頭來去,但此心念著計在“追悔”,

為過去的事而心中“計較得失”使心處於追悔狀態。

掉悔對修行的影響比掉舉還重,所以一些解經者,以悼悔代替了悼舉。

其實「掉舉心」的狀態,本身就含蓋了「掉悔心」。以掉悔代替掉舉的目的,

在於突顯修行過程中,追悔心對修行有明顯的蓋心作用。

兩字相同,不背其義。

2.

感謝師兄的回覆,讓人明白易懂,無量感恩......

Page 24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0

67.氣功與佛法

佛教徒可以練氣功嗎?氣功跟佛法有關係嗎?原始佛教有談氣脈明點嗎?氣功與

丹道之學是同一類嗎?

相信這是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個人學習佛法在先,練氣功在後;出入道場接觸

到的佛弟子,對氣功的見解各有不同!這促使我想談一談個人看法。

就如同我先前常說的–「氣功」本身很單純;氣功被佛教詬病的地方,

在於兩個複雜走向,易導致修行偏向外道。

一、是氣功兼具了「養生」與「修性」:修性就是「靜功」的部份,此部

份大都偏向「外道」。

二、是氣功融入思想教說:這是從氣功的體驗而生的。本是心意識的單

純作用,練功者融合宗教體驗後,自行發展教說,終走向神教之流.....

氣功有這兩個走向,不代表它不好,或不適合佛弟子習練;而是端看練

功者的「心態」與「抉擇」,此部份憑藉於對佛法的正知見。

常靜坐的人大都認同,色身沒有適當的保養,長期禪坐可能坐出一身「禪

病」。氣功的柔中帶勁,不躁動,迎合了中年人的養生需求。這些用氣

功來養生的人,應用上就僅止於養生即可,不要把氣功的概念用來靜坐。

個人是認同佛弟子練氣功的。以養生為目的習練氣功,這是基於身心因緣所需,

適當的氣功調養,確有輔助修行之效。身體健康的人,靜坐時,相對的妄念與昏

沈的現象也會比較少。而悲觀的人負面想法比較多,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當

然,有很多方法可以養生;氣功只是選項之一,但也不需視為障道之法。氣功若

不用於修定,本身會是助道的善法,只要不執取氣功所帶來的覺受,或對色身起

了貪愛即可。善法是通於世俗的價值的;能如此看待氣功,就能從氣功中受益,

而無礙於佛教的修行。

佛教修行談不談氣脈?在佛教聖典只提到四大(地水火風)的特性為色身因緣。

氣脈明點是到了後期藏傳佛教才被宣說的。據大乘祖師的修行論典來說(如天台

宗),修定過程本來就會產生的各種覺受,包括氣走經脈。這些都是過程,若太

過於強調它,惟恐後學執著於此。因此沒有特別把它整理成一門學問;一開始以

佛教的修行來看,這些現象都會避免去強調,當然也就沒有去歸納整理與傳授的

必要。佛教沒有特別去強調,但也沒有去否定這些現象的存在。

Page 24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1

氣功是不是「外道」?佛教所謂的「外道」是指“離自性而向外求”;冀望達成

某種目的的信仰行為。如果有人練氣功,認為接受師父灌頂通脈比較快,且可以

種下殊勝功德,可以除業障。那麼這種氣功就是外道氣功。也是思想與氣功掛勾

的表現之一。此種氣功學不得。這種現象,早在千年前就存在了,當時佛教有德

修行者,為了導正氣功,所以把佛家思想融入成為氣功的心法,這也才有了「佛

家氣功」的源流。

然而,並非稱為「佛家氣功」的,所傳授的佛法就一定是正確的。這緣於氣功的

推展,很多是未皈依或未深入佛法的傳統武學弟子。於佛法知見的解說上,大都

是師承而來,少從修行證悟而得,這多少會有些訛誤的可能。另外,以佛教名詞

命名的氣功也不少,這些氣功不能說就是佛家氣功(比如「若般氣功」),如不

如佛法,還要用三法印去檢驗才行。

正知見的建立,對學氣功的人而言很重要。有些人誤把略有神通力的氣功師當成

開悟者,而產生宗教情愫追隨,甚至當成皈依師。這是嚴重的錯誤。若是佛弟子,

既己皈依三寶,就是奉行佛陀教說,以佛法為資糧。若不知四聖諦、不行八正道,

不能深觀緣起,縱然飛天遁地,都還是外道邪師。浸淫久了,只會長養慾望,口

中盡說些虛妄化境,離解脫之道只會愈遠。

時下氣功門派眾多,其抉擇如同「交朋友」一般;朋友的好壞影響甚巨。並非被

宣稱為“氣功”的,都值得學習。尤其近代很多氣功師,把個人的神秘體驗崁入

氣功教學裏,使氣功逐漸向信仰靠攏。此種知見是練功者對世間萬法的體會,參

考其它宗教,經匯整而誕生的。因此不同氣功門派,對一些機理的解釋,就五花

八門各自表敘了。當單純的氣功被賦予丹道或神祕思想,學習者會就受影響。他

們可以說這是門派「道風」,但久而久之,單純的練功者會慢慢變成思想上的信

仰者,其過程是漸進而深刻的。此種思想的影響是想學氣功的人,在抉擇階段必

需先去瞭解的。

僅將氣功與佛法的的差異整理如下~

1. 氣功不是佛法,是養生法。練氣功而入靜的人,時日一久,同樣也會有世

俗的五種神通力,但若缺乏正確的知見,則容易走向神教或走火入魔。

2. 所謂的走火,是指因練氣導致生理上的不協調。“入魔”是指思想上的偏

差。

3. 氣功的方法是用來養生的,不要用來靜坐。因此佛弟子靜坐一定要用佛陀

的教法。

4. 長期專注於靜坐,若沒有配合適宜的運動與養生,色身是有可能因此欠佳。

這就是所謂的「禪病」。

Page 24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2

5. 氣功靜坐與佛家靜坐,最大的不同在於;氣功靜坐著重呼吸控制、引導、

守竅等。這些在佛教都沒有,佛教以覺知為首重。

6. 安般念教法裏,有提到觀呼吸時覺察鼻緣、胸部、下腹的起伏。這是為了

清楚及完整的覺知呼吸的開始與結束,而所用的方法,這過程並沒有控制

呼吸或則守竅。

7. 藉由氣功養生,有助於把身體調整到有利於靜坐的狀態。目的在於減少修

定障礙,不能是為了貪養色身才練氣功。

8. 身體健康的人,靜坐時,相對的妄念與昏沈的現象也會比較少。而悲觀、

負面想法比較多的人,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故氣功若用以養生,可成

為修行助緣。

總而言之,把氣功當成養生法是可以的,若是用丹道之法修禪坐,即便說是「少

林氣功」也是不如法的。在眾說紛紜,資訊爆炸的年代,唯有探源事與理的本質,

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佛弟子能不能學氣功,就如學佛能不能拜祖先一樣,未理解

正法的善巧與本質,就有可能落入所謂“戒禁取見”的框架中。

● 網友問答

1.

請問師兄

有時候由慈悲心所引起的感動(體內震動),

對於身心好或是不好?!

是否選擇 靜心,會比較好?

板主回覆:

心的狀態很多種,單純覺知它、不要賦予世俗概念,是最好的方式!

慈悲喜捨等心升起時,要去注意是否伴隨了喜怒哀樂、貪、瞋等心。

若有就是“雜染心”,若無就“平等心”與“清淨心”。

修行的方法,不是用來逃離現況。反而是看清現況,

從知見中解脫,不起煩惱;這樣對身心就是好的。

若對靜心貪著,那麼連靜心也會是種修行干擾。

心的品質:由清淨的程度決定,而非表相。

2.

師兄你好,

最近練香功和靜坐,身心的狀況有明顯的改善,(人電功)

Page 24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3

過幾天等小孩子出院,找機會和老婆一起練自發功,

否則她雖比我年輕,但身體感覺上比我還蒼老。

讀了不少師兄的文章(還沒讀完),真是滿心歡喜~

一方面很高興有人跟我一樣踩了不少冤旺路,

一方面也憶起從前腦海中的輪迴苦和菩薩願,

看著看著,好像被亂棒瞄準了頭使命猛打,但卻越打越清醒~

老實說,前幾天靜坐並稍作休息之後,

心裏非常的清靜,清靜到有點微微的顫斗,

不知道是因為太興奮或是太害怕(應該是兩者皆有),

想想從前孤雲野鶴,連手機都不想有的簡單(甚至簡陋)生活,

現在卻攜家帶眷一起住醫院,拉著母女一起吃苦當吃補,

是因果、業力、還是福報?! 天曉得~

地獄無邊,智慧無量,厄運無盡,繼續修行! 我知道~

清靜的心當時什麼都知道,卻什麼都沒想,

現在倒是想起師兄的"勇猛精進",不加進誓願不行啊~

板主回覆:

您好

面臨任何境界–不論是苦是樂,若正念使然,必趨以“善解”。

您與內人的病苦考驗,若以“善解”卻可能是親近善法,從心出發的開始。

任何事,只要善解,就能走向正面。同樣的自怨自哀或使事情走向負面。

祝您閤家 幸福、安穩和快樂!

3.

師兄你好 前幾天看了你的書 決得自己也該好好的磨練心性 於是就照你的方法

練練看 剛開始站著就慢慢的定下心 身體放鬆 過了一段時間後 就如你所說的

手跟身體有了感覺了 不過接下來 身體都不會晃 也都不會繞圈圈... 而站越久腳

也越酸 頭也慢慢的垂下去 這是我方法錯了嗎 能請師兄解答

板主回覆:

自發功入功口訣:鬆、靜、自然(心無作意);鬆與靜是為了進入氣功態。

自然是為了引發“自發動作”。

您或許有進入氣功態,但未進入心靜後的自然狀態,理性強的人,作意較深刻,

所以進入氣功態沒問題,引發自發動作則需一些時間。

另外,不是每一個初學自發功的人,都一定是站著然後身體晃動,或遶圈圈。

Page 24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4

你的頭下垂也許也是出於自發動作的一種可能。

自發功只要進入氣功態後順勢而為,即算是正確的;沒有特殊方法。

有些人引發自發動作歷程較久,此仍每個人身心因緣不同所致。

也許這樣對您的身心是最好的。

書只是參考,自發功只有入功法,之後就沒有定法了。

4.

師兄您好:

好久沒上來留言了..拜讀您的文章時總有種沈穩安定的感覺(所以常躲著潛水)。

在下有個問題想請教師兄:若是遇到有生命死亡(如人或小動物.昆蟲)

是否可以在旁唸句「阿彌陀佛」呢? 再者臨睡前可以在房間讀唸經文嗎?

不好意思..以上還請您方便時解惑了..萬分感恩您..謝謝~

祈願

受創的台灣人心國土可以早日重建 事事安好

板主回覆:

SASA 您好

「助念」對往生者的益處有二個;

一、對有相同信仰的往生者而言,可以增其「憶念」,助其憶念起生前的善、生前

的信仰。此舉有助於往生善趣。

二、對沒有相同信仰或非親非故(如畜生類)助念,則受益於「善念」的加持。

如同驚恐的小孩,若此時有人陪伴,給予觀愛的眼神,縱然非親非故,他依然可

以感受到您所傳遞的溫暖。

「助念」的深意在於傳送慈悲、關愛給往生者,是心靈力量的施予。

經文是否適合在室內讀誦?

所謂「讀經」是將佛陀講過的話銘記在心,是「聞、思、修」中的聞與思。

背誦佛陀講過的話,在佛陀時代及部派佛教的時代,沒有規定在何種場所不可以

讀誦,反而為了加深印象,當初的修行人是無時無刻的背誦。

演變至今,只能說場所的適不適合,是和讀經的人心境是否清淨而定。與場所無

關。

Page 24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5

以上供您參考

68.心意識(上)

這個章節且稱之為佛教的心理觀,其範疇大都遶著心意識而說的;一部

份與現代心理學相似,但就廣度與深度來說,一些部份是現代心理學界

未曾觸及的。畢竟佛教討論心意識的作用是從修行過程的實證體驗而來,

不是從知識學習而來!這之間的落差,除非心理學家也能依法實修,親

自體驗身心的變化。否則超越文字所能詮表的部份,其距離將永遠存在。

首先我們要知道,佛教看待世間萬象以緣起為核心,不是單純的唯心或唯識。佛

陀多次提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其意即表明了,離開了名法(受想行)與

色法(物質),無獨存的意識可得。佛教不認同在輪迴的過程裏,有一個不變的靈

魂(我)存在。或者可說;佛教認同“暫存”的神識而非永生的靈魂。此神識同

樣會生、住、異、滅,如同此生的身體一般。試著去想,靈魂若是永恆不變的,

那麼人往生後的靈魂,如何可能投生為狗,之後又成為狗的靈魂?人的神識來生

有可能成為畜生的神識!說明了靈體一樣會變、異、生、滅。若靈魂是不變的,

人們也就無法經由修行而擺脫六道輪迴。然而,一般人或許能理解到神識投生後

的異變,但面對神識的暫時消失,沒靈體時如何儲存三世業力,這在情感上多少

有些難以接受......

話說佛陀滅度後的部派佛教時代,因修行人體驗到滅盡定(亦稱滅受想

定),六識俱泯入定多日。此時引發出–入滅盡定時,到底是“有心”還

是“無心”之諍。若是“無心”入定如何能再“出定”?若是有心,如

何入定時能滅盡“受蘊”與“想蘊”?由此有心無心之諍,開展出佛教

後期的唯識思想,有了第七識與第八識之說。而第八識種子之說,讓無

法深入緣起觀的人,從名相上理解了業力傳遞的可能性。但原始佛教時

期僅提到“細微意識”,這是我們要去深思的議題。

我們也可能在雜阿含第三三五經裏找到經證;佛陀說:「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

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

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

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

大苦聚集起。......」

其中「有業報而無作者」說明了業報的產生也是因緣具足才有的,沒有

一個萬能的神我在主宰這一切。「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則說明了此五蘊

Page 24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6

合和之身敗壞之後,不同的蘊合之體又會接續下去。如同:本期生命色

身(A)→神識(A)→來世色身(B)→神識(B)→色身(C)→..... ;今世我們得人身,

色身就是這五蘊和合的肉體。除非證得涅槃或進入無色界,否則在欲界

與色界中輪迴的六道眾生,其色身還是有的,只是形態不同。鬼道的眾

生也是有色身的,這是投生後的果報,他們不應被當成失去肉體後的靈

魂。不僅每一世的色身皆不一樣;上表,神識(A)與神識(B)(C)等也不會相

同的。這隔世之間,暫存的神識也是依因緣而生,以貪愛無明為能量,

只要條件和合,即又投生於六道中。此自然而成的力量就是業的驅力。

但問題來了,若沒有不變的靈魂就沒有固定的主體,業力將如何承載?個人僅以

鐘擺的動能傳遞原理,來試圖解說以上業力的延續方式。

此原理大家都應知道,只是一般的動能傳遞,從左邊的鐵球,經由中間傳遞給右

邊的鐵球。

我們清楚理解到,有動能(業)從這個球到那個球,但我們卻不能說,這動能單

純的具體的存在某個鐵球內部。因為它是能量,總是動態的存在著,生滅的傳遞

著(如緣起)。雖無主體來載承,但這能量(業力)倒也具備了“動能”與“向度”。

從上可知,依於動態而緣起存在的能量(業力),它存在於相續的緣起(如串珠環

境)。所以緣起本身就是所依,而非存於可見可知的主體中。

依此圖說,離開這些鐵球,能量是無所傳遞的。業力的生滅性,是因為它存在於

緣起的“系統”中,而非存在於單一“主體”裏。因為是動態的在系統中傳遞,

所以就有了生滅與相續的特性。

當鐵球舉起且放手時,球的落體能量及方向,就已被確定了(如同業力不滅)。被

撞擊的球都是暫存的載體。雖暫存卻也是真實的存在過。緣起所串起的因果鎖鍊,

是複合的,少有單一因形成單一果。所以業力在時空的洪流裏,依存在“系統”

Page 24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7

裏,人也存在這個系統裏,所以從這一世到隔世,業力如影隨形。只要因緣成熟,

它就會現起,不需要一個不變的靈魂當成業力的載體。

這是從三世輪迴來談論意識的可能作用;然而與我們今生最密切的,就

是現在的身心作用,它攸關著煩惱的來源,及解脫的可能。這一期生命

作用,我們說是五蘊和合,由色、受、想、行、識組合而成,其中的受、

想、行、識,就是心、意、識的作用;這些心的作用,無論是前世的習

性,還是今生的身心和合,一樣是因緣所生的。自發動作的產生已確信

與心意識息息相關,或說離不開腦的作用,沒有腦的作用,單純的氣無

法令四肢產生自發動作!

下一篇我們再來討論心、意、識與腦神經科學所稱大腦作用的關聯性!

69.心意識(下)

上一篇從業力的傳遞初探了「識緣名色」的本質;本篇將從當下身心的狀態,從

五根與意根的認識覺知,到分別與執取的心識機轉,來進一步探討心意識的作用。

曾與同修討論過一個問題:「六根依六塵,有了六觸後,產生六識;六根中的–眼

耳鼻舌身大家都很清楚;但“意根”存在於哪裏?」

如經言:「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

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意為彼依。」。意思是說,當五

根對外取境(色聲香味觸)時,因為「意根」作用的發動,所以才能產生觸受覺

知。

依佛家說,六根的「根」是四大和合的「淨色根」。因此從現代醫學來看「意根」

的特性,應是腦的作用;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根」是神經系統;因為意根統合

並處理了眼、耳、鼻、舌、身等觸受資料;如分佈全身器官的神經網絡,對外感

知之後,傳向於中樞神經系統,經大腦(意根)的回饋而有了認識作用,而後結

合先驗的生活體驗與主觀意識,開展出以本我為觀點的世俗認知......

談了「意根」,接下來談「識」。何謂識?《中阿含經》說:「我說識因緣故起,識

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

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猶若如火,隨所

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火,說:『草糞聚火』。」

Page 249: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8

如是識隨所緣生。意思是說,識–由六塵(外境)六根相觸而生「識」,當作用在

眼睛時,稱之為「眼識」;用於耳朵時,稱之為「耳識」,依此類推。所以「識」

是一種依於身心(名色)所起的認識作用,然而識是即生即滅的,眼識的所得如

動畫影格,生滅相續形成眼識並印於「心」。五根一定要依於意根才能起認識作用,

但意根卻是可以為自己的所依,所以有了「意識」一詞。人之所以能作夢,即是

意根自己發動所產生的意識作用。

從作夢來看「意識」作用的特性,我們可以知道;當五根處於暫息時,意識就容

易起自發作用。這也說明了靜坐修定,身心俱泯時,容易產生幻境。

禪定幻境與夢境,最大的不同在於禪定狀態是清醒的,所以行者易誤以為真境。

當行者以為是真境時,就會賦予意義,融入了個人生活體驗與文化價值。當融入

這概念進入意識時,意識又會自我發動編織出新的幻境,以滿足先前的經驗期待。

因此修行人所遇到的幻境是有「互動性」,也能「自我滿足」的。所以對幻境只要

稍微認識不清;那麼幻境會結合您的生活體驗織造出「更真」的幻境。在多次與

幻境的「內心對話」過程,即展轉增長出另一新的人格,此新的人格特質依於幻

境而存在,以「意」與「思」為食,以「欲」為動能;逐時日而開展出神我的異

能體驗。

無論是學佛的、修道的、練氣的都應注意這種意識幻有的把戲。

上一篇談到了識緣名色;「色法」是物質,而「名法」就是→受、想、思、作意,

亦是感覺的統和,或稱為「心」的反應。受、想、思、作意,也被稱為「心所法」。

心所法的「所」字,即代表了有一個被所緣的相應對象存在。想、思、作意,是

「識」起認識作用的「積聚」。因此也可以說,「心」是「識」的集聚體。

至此,約略說心意識,「意」是五根之所以能產生識的所依,「識」是對外境的認

識,而識所生認識作用的集聚,形成了心,這個凡夫的「心」。因為對事項的無明

不清,把認識作用的統和當成一個主觀的「我」;為了這個「我」的利益生存,有

了貪心、瞋心與我慢心。因此心意識是一體的三面,更重要的,它是五蘊和合而

生,離開名色沒有獨存意識。也就是說,道家練丹習得神識出竅,那是意識擴大

後的作用,當肉身敗壞時,陽神也好陰神也罷,也將同時消失。死後若能被感知

到什麼,那是投生後的狀態!或天人、阿修羅、鬼王,乃至色界、無色界等眾生,

絕非原來肉身時的神識狀態。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一些科學線索。

拜科學之賜,這方面的線索可說不少,從飲食來說;傷心時吃慰藉食物,如湯、

麵、粥;憤怒時吃堅硬、清脆的食物,如爆米花、芹菜;信心不足時吃辛辣食物; 窘

Page 250: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49

迫時吃乳液狀食物,如牛奶、冰淇淋;興奮、激動時多吃甜食,如糖果、餅乾;

緊張時吃碳水化合物食物,如馬鈴薯、麵包;疲倦時吃含蛋白質多的食物,如花

生醬、瘦肉。 全麥麵包可以幫助氨基酸中的色氨酸形成,可以使人心情放鬆。這

些是近代醫藥,研究食物成份對大腦影響的結果,這是「識緣名色」。

那麼「名色緣識」呢?從生活體驗來說,一個人生氣或沮喪時身體可能因此生病,

又如失戀的人–失神沮喪食慾減退也是如此。從大腦科學來說,心情愉悅或運動激

化了腦內啡呔的分泌,免疫力增加使身體更健康,也是「名色緣識」的實證。

又如麥角二乙胺,一稱被簡稱為 LSD迷幻藥的一種化學物質,能夠改變

使用者的心情、思想與觀念。此種被列管的藥物,在美國早期嘻皮盛行

的年代,其幻覺的作用常被運用在“天人合一”的神秘體驗上;據信是該化

學成份與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相似所致。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

分有刺激型的與抑制型的。刺激型的神經傳遞物質例如乙烯膽鹼、

glutamate、ATP、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等。抑制型的神經傳遞

物質例如 GABA(gamma amino butyric acid)、Glycine。這些傳導物質

的刺激或抑制,都對交感神經(亢進)與副交感神經(抑制)產生了直

接的作用,當然對心情狀態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因此,若有醫界表示,

有某種藥物,可以幫助人們進入深的禪坐,實在不用感到驚奇。但我們

也應知道,外來的而非自足的介入,可能導致失衡的後果。

我們人身體器官由自主神經控制,人意識可以控制的稱為非自主神經。但有些動

作是居於兩者中間的,比如眨眼或呼吸這回事。人有些反射動作其實也不需人腦

的作意後才發動的。因此人的肢體動作,本身即蘊含了可被自主神經介入的可能

性。自發動作的產生或許可歸為此類。但可同時被自主與非自主神經控制的,與

意識的交互作用會較明顯。舉呼吸為例,當故意作急促呼吸時,雖然注意力被外

在環境吸引而忘了控制呼吸,但此時被中斷控制的吸呼,必受前面“餘勢”的影響,

無法一時間回復平穩。舉此例是為了說明先前功友所提問,關於初習自發功因一

再進入氣功態,導致練功終日的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忽略了“心”的潛存趨力,應

對“心”的掌握多一些準備,再來練功會平穩些。

談到自發動作的可能性,想到先前看 discovery 頻道介紹的大腦專題中,提到日本

苦修派行者,入山林斷食、持咒、不眠,多數人會引發自發動作;或結印或唱頌

講天語。據報導這是意志力使身心俱疲,反覆約制後進入半睡半醒狀態,腦中分

泌“五色羥胺”所造成的自發現象。在南美洲部落巫術中,行巫前必先吃一種蘑菇,

以便讓本靈與神靈契合。這種蘑菇的化學結構,據研究相似於五色羥胺。

在人類的歷史以來,自古就有各種神秘體驗的記載,也有被稱為神蹟的。然而佛

Page 251: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50

陀在 2500 多年前就揭示了“緣起”要義,祂認為“人”的主觀體驗,都是五蘊和合相

互依存的結果,以「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一句話來說明–沒有一個獨立能知的心

或靈體的存在。離開名色,沒有意識可得。但由於業力餘勢寄宿於緣起的系統(世

間)中,故生命雖有生滅亦能相續。此等緣起真理亦名「正見」。

● 網友問答

1.

師兄

阿彌陀佛

我想了很久

關於所謂的"氣功態"的狀態

我感受在練功時是會在氣功態中

當然有動作是心的引導進而氣來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放輕鬆後自然動作

但我認為心先動了..

這不管或許眼耳鼻舌身意.還有色受想行識都有了

板主回覆:

在覺察身體、體驗觸受、觀照心念、以及對概念的思惟,皆能進入”氣功態”。

只要是跳脫腦的運作習性,就有進入的可能。

所有的動作皆來自於“識”,或說是腦的作用。而腦的作用有基於“生理”構造

本身所需的本能造作,這類且稱之為下意識的機轉。另一種腦的作用是能知能覺

的表淺意識,這種表淺的意識就是您所言的“心的引導”。

一般來說,這兩種發動的的模式並不容易察覺。因為來自遠古基因本能的下意識

一發起,馬上被覺了意識所知,一經覺知,下意識就被覺了意識所連結,兩者交

互影響下,變的無法單純。多數練功者就算知道此現象也不易跳脫,原因在於“定”

的心力不足,知道要如是觀照,心要如如不動,但還是被心的習性造作所牽引。

雖是如此,只要心念純正,守護根門,就算心動了,也剛好用來匡正練功的走向。

以上供您參考!

Page 25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51

70.走火與入魔

近來聽到有些同修怕禪坐會走火入魔,所以不太敢參與共修;這引發我想再寫這

類文章的動機。走火入魔雖非修定者的專利,就一般印象,修定者似乎比較有遭

遇的可能。但真的去探究心理病患的比率,真有修過定的還是少數。

約略來說;「走火」是生理的障礙,「入魔」是心理的偏差。走火的“火”,來自

地、水、火、風的本然能量。人處於身心寧靜,基於四大自我調節的可能,引發

外顯的動作,或內隱氣動覺受,若出於自發性,沒有意志參與其中,倒也能相安

無事。然而,人的習性對合意的感覺,會有再次體驗的欲望。於是,有它派的修

定方法,將本屬自發引動的能量,改以提氣養丹,使能量得以意念引導;無論動

機是什麼,不得說這是欲求在背後推動的結果......

相較於四大的自發引動;欲求的介入,是走火的主因。始於體驗過身體內部的美

妙覺受,想再次感受。所以在身心因緣未具足的情況下,能量不當的引導,而傷

到生理。最明顯莫過於對腦的傷害。此等傷害大多可經由醫學儀器檢測出來。有

些生理傷害是不可逆的;如破損的杯子,既便修補也不如往昔。

說到入魔!則偏重於心理現象。大多形成於意識的覺受。由於腦的習性,當沒有

外來的適當刺激時,意識就會自動造作(如作夢),科學家稱為腦的休息與修補。睡

覺時大腦主宰邏輯思惟的功能會暫停,導致意識造夢的內容,無次序與邏輯可言。

除了短暫的清醒夢(自知作夢),一般人無法參與夢境製造,所以此類的意識造作

是安全的。

然修定者–因五識俱泯而引發的意識造作,則不同於此。正確的修定,清明的覺

知當下,不起妄念時,腦能量集中於前額葉。但,一類修定者心力不足,不當的

放空而失去清明心境;一閃神間,意識造作如夢境般展開。由於未入睡,意識是

清醒的(自知在打坐),所以如夢般的幻境卻也有了邏輯性。此刻若以為這是修行

證量,是佛菩薩在加持;那麼人的意識就參與其中,對幻境產生了互動與影響性。

互動後產生的結果,不見得就是壞的。如入「般舟三昧」般的深定,知境界乃幻

有,尚能入實相深義而悟道。

佛門修定大抵上可以分成「假想觀」與「勝義觀」。由念佛入三昧的,觀佛相莊嚴

於定中見佛;採落日觀的、不淨觀的也是可以分別依所想而現境。上述稱為「假

想觀」;因為行者知所見皆假,乃由心識所現,不能執取為有而名之。假想觀所見

的種種異境,如佛放萬丈光芒,講經加持等,知道這是心識所幻化,依勢深觀緣

起性空,如能知其無常、苦、空、無我,則漸能趣入解脫的「勝義觀」,這是轉凡

Page 253: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52

成聖也是不共外道的里程碑。

在假想觀中自認為開悟的凡夫可不少,如與本尊合一的、能神遊三界的、被佛授

記將成佛的、自稱為救世主的.....繁不勝舉。這類將幻境當成真境的人,若能依正

道而行導入信仰增上,不增長我高我慢,倒也是人間善法。假想而得的幻境,不

必然在定中產生,有些心識乖張錯想,結合強烈欲求而成的幻覺,或腦部疾病使

然,都有可能日常中產生難以分辨真假的幻覺。

不承認所看到的是幻覺,就容易產生執取,是問題之所在。無論祖師大德如何苦

口婆心的告誡;多數修定者,遇見幻境還是會以真境來看待。誤證在先,參與在

後;幻境從識種子取材,緣外境而變化。有的進一步結合定力能生之潛能,幻化

出講經說法預言未來的情境。行至於此,若不去跟隨與相信定境內容,那麼都還

不是入魔。能入魔的,大都是心魔,心魔一向都是被思欲心所養,自足產生。所

以在定境中養出佛菩薩一點也不奇怪。行者當知,佛已入涅槃,不受後有;縱然

說佛性(覺性)無所不在,那是形而上的感情寄託,若誤以為佛有個化身遊境四

方,那麼與一般神教而何差別?

那麼如何修行才能避免走火與入魔?除了要有正知見,也要有正確的方法。

既然知道走火是意欲介入所造成,打坐時出現的任何覺受,只要知道即可,不要

去喜歡某種感覺,喜好四處張揚覺受的人,容易強化對覺受的期待。被欲望所激

發的覺受是出於喜好,不是出於自然,若再加上意念的引導,那麼走火就易產生。

佛教的修定,以安般念來說,只覺知呼吸的進與出,乃至覺知止息與全息。沒有

意守身體的固定部份,只有覺知沒引導。連呼吸都不控制,以培養清明的覺知,

止息心的放逸造作為主。這樣的修行不會走火。

那麼入魔呢?如前所述。入魔的主因在於對萬法沒有緣起性空的認知,把心識幻

有當成真的。佛教的止觀修行,依毗婆舍那起觀慧,行無生滅無所得的中道,以

觀法無我照見所見皆空;如此就從根本知見遠離了執取的可能,那麼魔也就無處

可生了。

約上來說,走火與入魔皆是欲求在背後推動而成。所以追求神通,乃致於想從道

術中追求財富貪求安樂的人,無論是否正在修定,都潛藏了走火入魔的可能。

依佛洛依德說,人類有五種天性生來即有–生存、繁殖(性)、權力、愛、領域。

也有人說人類必需依欲望才有生存的動機。佛教並不否定這些,也認同初禪到四

禪都是依欲才能增上的修行。然而“欲望”是適應人性的方便之道,修行上的方

便之道,也必需要能“依於善”的。當有人依欲而行惡,依欲假想而自證道果的,

Page 25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53

那麼這樣的欲求到頭來只會增加痛苦煩惱。

練功或修定的朋友們,請去思惟;您們還在追隨覺受嗎?還喜好於識境中談玄說

妙嗎?

71.留言板問答集

Q:打坐出神回不來怎麼辦?

A:我尚未聽過有人出神回不來的。原因何在?因為「出神」的體驗來自於~腦波

本習於五根的偵察,但打坐時能量被引導而集中(如道家法)影響到大腦中的「顳

頂區」;這個區域的功能在於讓人有“身體”邊界的體感。此腦區被作意的腦波打

亂時,會產生「出神」的錯覺。佛教禪修對顳頂區產生作用時,因為沒有「出神」

的知見暗示,也沒有集中於身體可誘發更強的能量,所以會以安穩的「體感消失」

的方式呈現。

這些都只是腦的作用。又如泰勒所著「奇蹟」一書所述;當她腦中風時,傷到腦

的體感統合區時,她經歷了體感消失並與週遭融入的奇特經驗。這些都是腦的作

用,修禪定的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因為沒有「慧」的知見融入,這些大都與修行

證量無關。

Q:如以自發功為癌症患者治療?

A:重症患者不見得適合拍打按摩,有病還是以正規醫療為主。若病患意識清明且

可以自主活動,那作些簡易的伸展或氣功調息,或教導患者習練自發功,這樣對

身體也是有益的。練自發功,一開始最主要的功能是強身,不是為人治病;身心

狀況允許練功的病患,可以教導他們練功。

Q:發功狀態下,自發的肢體動作有沒有造業的可能?

A:自發功狀態本來就會自發與環境訊息結合與相應,這些訊息由信眾心念共織而

有,不見得有神靈力量在裏面;也沒有在傳遞什麼特有訊息,我的看法較傾向於

如此。

至於自發動作本身是不屬善也不屬惡的,一切出於自然沒有瞋心也未起貪念,所

以勿作造業之想;若作是想,則形成意業(自我心靈的負擔)。然而,某些人的自

發動作是有意欲參與其中的,這通常發生在練功較久的人身上。因隱性的意欲在

多次的自發動作中形成習性,日後又依習性發展自發動作所致;一開始是細微的,

但後來卻是明顯可見(自己可能無法察覺)。

Page 255: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54

其實練功久了,自發現象是可以控制自如的,無法自我控制的,常出於潛藏的習

性趨力。方法上,可以從練習專注力來平衡它。念佛與觀呼吸都是很好的攝心方

法,這些還是需要一些學習,有些人念佛也在無意中忘空而進入頑寂之中,若有

自發經驗的,此時還是帶出動作來....。

Q:何謂「外道」?

「外道」一詞不是完全針對非佛教徒而講的;佛教徒裏有外道思想而不自知的也

有。「外道」是指:離心緣外求道。以為有主宰的神可求,有他力可加持助解脫的,

求色身他天的....。不勝玫舉;或說離「三法印」的修行,即是外道。

那麼“拜拜”或“禮佛”是不是心向外求呢?這端從心態來看,重點不在儀式或

對象,而是在於心是否對「外」有所求?求的是什麼?藉由儀軌用來攝心,使心

寧靜而無所求是上境。求智慧是中境,求名利、健康、財富是下境。

然而形容他人外道卻要很小心;從修行次第與因緣來看,有世俗到勝義,有方便

到究竟,這也是一般心路的歷程。沒有人一接觸佛法就能擁有清澈正信。始於動

機的可能,一開始的方便接引若被人以「外道」一詞擊潰信心,那麼日後引善的

因緣可能就斷了。世俗善法也應予隨喜讚歎,如能在法義上應機引領走向正知見,

那當然更好;但切勿流於言諍忘卻自己的修行與利他的宏願。

Q:打坐時對聲音很敏感?這樣正常嗎?

A: 靜坐時,由於五官刺激與念頭暫息,感覺會變得敏銳,可能被外在的一點點聲

音嚇到。如同夜深人靜時,一點點聲音也會變的很明顯。這是正常的。

您提到「明明很遠的地方開門,卻感到有股氣勁直撲胸前」。這是正常的,是心識

幻化的把戲。日前我依光明想禪坐,同修移體身體的關節聲,在我的心識幻化了

電光交錯的火花。

又如同似醒非醒時,夢境也會配合週遭的聲音而演出不同的劇情,這些都是心識

的把戲。很多人把心識幻化的東西當成真的(證量)去理解;這是天大的錯誤。

一些腦部疾病或重症患者,也常出現這種情況,一點點的聲音在腦中造成很大的

震憾,也有對光或味道產生很強烈的反應。就生理上,此情況的內分泌影響神經

元傳導物質所致,就心理上是打坐時的寧靜突顯了外來刺激的強度。

Q:已習於調息,如何進入安般念的觀呼吸?

A: 安般念特性是不控制呼吸。只要是自然呼息即可。

練習把心專注於鼻緣(不是身體的某固定部位);然後清楚呼吸進與出的感覺即可。

Page 256: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55

知道“呼吸”是一種覺知當下能力的訓練。可以把平日的散亂心平穩下來。

安般念的特點在於對呼吸作二事:一是“知道”,二是“清楚”。“知道”所以

專注於呼吸這件事;“清楚”所以知道現在是吸或呼,是長或短。前者訓練專注

能力,後者培養覺知能力。

調息被感知的同時,代表覺知能力上來,馬上回而所緣境(專注的事項)。心若散

亂,可以數息對治。心平穩後再“隨息”觀之。注意:之間對呼吸沒有任何控制。

當專注力與覺知能力夠強時,日常坐息都可以隨時清楚到身體與念頭的現況,進

入剎那定的禪那中。

Q:佛教說沒有永生的靈魂,那麼業報與輪?的主體是什麼?

A:從究竟法來說,所阿含經云:業報是無作者亦無受者的。身心乃五蘊和合所生,

五蘊消散識亦散。如浪花前浪不同於後浪,但卻由後浪所生(因緣推移聚散),所

以前力影響與造就後力,但後力不等於前力;這還只是比喻。從方便法來談;就

必需說有一個能儲存萬法的種子(第八識)作為業力儲存與輪?的主體。沒有神靈

活現的靈魂,如何“往生”,以前舊文談了不少,有興趣可以參考。

談到“我”這個意識的形成,是基於認知到有一個能自我主宰的自體(心法),這

自體經由六識對外後,產生了認知(心所法),內外分別之後,產生萬法,因心對

外攀緣執取之後,形成更強烈的自我感(末那識)。所以“我”才形成,有了“我”

與“他”的分別才開展出世間萬法。然而,這個“我”與世俗能被認知的“法”,

都具同一個特性,就是無自性。因為他們都依“緣起”特性而有,沒有什麼是可

以“無因生”的,都是彼此依存而產生。所以稱之為法空,但“法”是由“我”

的認識作用而生。從次第來看若沒有“無我”的觀念,是看不到真正的“法空”

的。

你真的相信有一個可以主宰的自我嗎?若真有這樣的我存在,您怎麼會讓“他”

生病,讓“他”衰老?還會不自主的生氣?

Q: 持咒有效嗎?版主似乎反對持咒?

A:佛陀住世時,當時婆羅門教興以祭祠持咒祈求消災解厄。佛陀特別囑咐弟子不

可持咒,持咒算犯戒。雖而佛滅後,部份佛教徒開始融入當地信仰,以方便吸收

教徒。佛教北傳到中國也是如此,雖然這些方便法,情感上可以理解與同情;但

不能以此偏廢了佛教原始教義(三法印)。也就是說持咒、祭祠即是方便法,在修

行上是可有可無的。因為這些儀軌完全與解脫無關;一不小心還可能長養“貪欲”

而不自知。所以由佛陀親口所說的雜阿含一千多經裏,沒有一篇是教人持咒的。

Page 257: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56

所有有記載咒語的經典,經考證,大都是佛滅後 400 年之後,才陸續傳出的。這

些後期集結而出的經典因符合「無常、無我、涅槃」的法印,所以視同佛說。但

若與初期阿含經義比對,持咒的部份實乃滿足人性的需求而己,是方便而不究竟

的。

持咒唯一的好處是:當一心不亂時,是通於“修定”的功德。在西方宗教體系,

頌經或稱頌聖號時,也時能進入定心的狀態而引發神秘體驗(其實是腦的作用)。

這些共通的現象,人們是以“靈驗”稱之,不明究理的,容易把這些身心現象當

成真理而入信。如是因如是果;能作用的,與一念心相應,與咒語涵意無關(所

以念任何名號皆可感應);持咒過程應思惟其方便意,若落入冀求,心的妄念反而

不易定心。

所以個人並沒有反對持咒。持咒若是用來攝心而無所求?是正面的;若是求財求健

康的,會增長世俗欲望?是負面的。有正面也有負面,端看修習者的心態。

(全文完)

Page 258: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 erhu.com.t ·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4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1.前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菩提。 作者:師利子(姚永錩)2016.6.22

寫給練自發功的人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