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王憶卿 理事長 :張雋曦 秘書長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70101台南市東區大學路1(06)235-3535 ext. 54765489 (06)274-9296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http://www.tsbmb.org.tw/ 出刊日期 107323102323:張欣慈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精彩內容索引 p.2:2017年生化秋令營回顧 p.3:2017年第32屆生醫年會回顧 p. 4-7:蔡明道 院士 專刊 『遊走化學與生物之間 –我的40年研究生涯回顧』 p. 8-10:鄭淑珍 院士 專刊 『關鍵之路』 p. 11:生化學會第5次理監事聯席會回顧 p. 12:未來的學術活動、生化學會入會辦法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義大世界舉辦,參加人數共計213人。 在這三天二夜的活動中,由 Keynote-1 蔡明道 院士以「How DNA polymerases catalyze replication and repair with contrasting fidelity」主題揭開序幕、Keynote-2 李家維 教授分享「面對生命界不測的未來,我們能做什麼?」 重要全球環境變遷議題、Keynote-3 則由 鄭淑珍 院士講述「Insights into the catalytic step of pre-mRNA splicing」,其他七個 scientific sessions: Autophagy & metabolic control、Modification of biomolecules、 Stem cells、Plant Biology、Molecular imaging、RNA biology、Structure biology 則有17位二岸優秀學者,以 各種層面一起探討 "Biochemistry for a better life" 的科學之旅。共計17場PI級特別演講、8場博後/學生口頭報告、 90張壁報論文競賽,演講場場精彩,討論踴躍活潑。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發 行 人 :王憶卿 理事長 監 製 :張雋曦 秘書長 發 行 所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 70101台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電 話 :(06)235-3535 ext. 5476、5489 傳 真 :(06)274-9296 電子信箱 : [email protected] 網 址 :http://www.tsbmb.org.tw/ 出刊日期 : 107年3月23日 創 刊 :102年3月23日 編 輯 人 :張欣慈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精彩內容索引 p.2:2017年生化秋令營回顧 p.3:2017年第32屆生醫年會回顧 p. 4-7:蔡明道 院士 專刊 『遊走化學與生物之間 –我的40年研究生涯回顧』 p. 8-10:鄭淑珍 院士 專刊 『關鍵之路』 p. 11:生化學會第5次理監事聯席會回顧 p. 12:未來的學術活動、生化學會入會辦法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義大世界舉辦,參加人數共計213人。

在這三天二夜的活動中,由 Keynote-1 蔡明道 院士以「How DNA polymerases catalyze replication and repair

with contrasting fidelity」主題揭開序幕、Keynote-2 李家維 教授分享「面對生命界不測的未來,我們能做什麼?」

重要全球環境變遷議題、Keynote-3 則由 鄭淑珍 院士講述「Insights into the catalytic step of pre-mRNA

splicing」,其他七個 scientific sessions: Autophagy & metabolic control、Modification of biomolecules、

Stem cells、Plant Biology、Molecular imaging、RNA biology、Structure biology 則有17位二岸優秀學者,以

各種層面一起探討 "Biochemistry for a better life" 的科學之旅。共計17場PI級特別演講、8場博後/學生口頭報告、

90張壁報論文競賽,演講場場精彩,討論踴躍活潑。

Page 2: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口 頭 論 文 競 賽 得 獎 名 單 名次 發表者 單位 第一名 李振誠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 第二名 李致瑩 臺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 第三名 曾鴻泰 成功大學藥理學研究所 佳作 李京霏 陽明大學分子醫學學程 佳作 洪士勛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佳作 洪詩容 清華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 佳作 張志嘉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 佳作 黃婉蘋 中興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

壁 報 競 賽 得 獎 名 單 發表者 單位 王怡婷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黃子倫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 郭怡孜 成功大學耳鼻喉科及分子醫學研究所 呂庭宇 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 施耀翔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 張怡雯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江尚殷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余承翰 臺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 梁剛豪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陳飛澐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Page 3: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名次 發表者 單位 第一名 李致瑩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 第二名 魏同佑 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第三名 陳玉婷 國立成功大學藥理學研究所 佳作 李孟諺 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佳作 卓書慧 國立成功大學藥理學研究所

發表者 單位 王星喬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暨分生研究所 任婕羽 國立成功大學藥理學研究所 吳沛宇 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吳莉婷 國立成功大學藥理學研究所 林原禾 國立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 邱雅貞 國立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徐國銓 國防醫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黃鼎育 國立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廖昇佑 國立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 賴德偉 國立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 鍾昀憲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蘇靖欽 國立成功大學藥理學研究所

Page 4: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遊走化學與生物之間 我的40年研究生涯回顧

蔡明道 院士

從我1978年1月取得博士學位至今,不知不覺已過了40多個年頭。回想這段時間,我經歷了科學研究

與經費支持的擴增,也經驗了科技與資訊的蓬勃發展,與現今世代所面臨的處境相比,不得不說我們這一

輩是幸運的。然而,我卻也認為,以科學來說,目前正處於最令人振奮的時代,未來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機

會。在此文中,我會先說一說我的求學之路與幾個人生轉捩點,希望對青年學子的生涯規劃有點參考價值。

然後,我會依自身經驗闡述我對臺灣研究環境現況的幾點觀察。

我生於1950年,嘉義市是我的故鄉,崇文小學、省嘉中(初中)、台中一中(高中)則是我的母校。

記得唸高中時,我最有興趣的科目是數學與物理,可是,當我考大學時,卻考進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頭

一個暑假我就進到鄭玉瑕教授(圖一)的實驗室開始學習如何做實驗,那年是1969年。鄭教授當時剛於

日本完成博士後研究的訓練,甫回臺灣就順利取得經費支持,添購了臺灣第一台的氣相色譜儀(gas

chromatography,GC)。 「天然物化學(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是當時的熱門領域,由於臺

灣樹種豐富多樣,鄭教授積極投身於天然物的鑑定與組成研究。那時的我,對色譜儀與天然物的鑑定研究

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往後三年的課餘時間與閒暇之日,我大都耗在實驗室,而這段時間的努力也讓我得

以共同作者的名義與鄭教授一同發表了三篇論文,也奠下日後我對化學研究的興趣。

圖一、鄭玉瑕教授(前排左三)的實驗室室友每年在她生日時聚餐,攝於2017年4月29日。

Page 5: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大學畢業後我旋即入伍服義務役兩年,緊接著在1974年的秋天順利申請到美國普渡大學直攻博士學

位,這要感謝臺大化學系劉廣定教授的幫忙與推薦。我在物理有機化學家Richard Sneen的門下學習,他

以研究助理的身分獎助我學費,我記得每月可領到大約美金270元的獎助,這可是個很寶貴的恩惠!然而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第一個學期末,一位同學與我分享了她在Heinz Floss門下學習的心得,這個很棒的

經驗立刻勾起我對醫藥化學的興趣,很快地,我決定轉換跑道,進入藥學系藥物化學部Floss教授的實驗

室學習。這是我求學過程的第二個轉捩點。所幸雖然轉了一個險要的急轉彎到生命科學領域,我的研究仍

順利進行。三年後,1978年1月,我通過了博士口試,成果也發表在10篇學術論文中,包含2篇文獻綜述

(review article)。我的研究主題是酵素反應機制,尤其著重在立體化學。

博士班畢業後,因為還在摸索人生方向,我一度打算繼續在美國攻讀醫科學位。然而,就在一次與

Floss教授討論未來時,他認為我適合走學術研究的路線,也提供了兩個建議:一是申請博士後研究職位,

他願意引薦我到哈佛大學的Jack Strominger實驗室;另一是留下來幫忙他運作實驗室,同時一面進行獨

立研究。因赴哈佛的變數較多,加上很期待趕快開始屬於自己的獨立研究,我選擇繼續留下。

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我就定出了自己的研究主題。我的博士論文是以對掌性甲基(chiral methyl

group)研究甲基轉移反應(methyl transfer reactions)的立體進程(steric course),我依樣畫葫蘆

地用對掌性磷酰基(chiral phosphoryl group)研究磷酰基轉移反應(phosphoryl transfer reaction)

的立體化學(stereochemistry)。但當我爬梳文獻時,赫然發現許多優秀的實驗室主持人也都開始在做

這方面的研究,包括Jeremy Knowles (Harvard)、Fritz Eckstein (Germany)、 Gordon Lowe (UK)、及

Perry Frey (Ohio State U)。得到一些初步實驗成果後,我成功地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申請到

第一筆為期三年的獨立研究經費,也在1979年第一次將我的獨立研究發表在Biochemistry期刊上,主要

是發展出新的 31-P NMR方法,可分析對掌性磷酸鹽的組態。1980年,我繼續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主要描述使用掌性硫代磷酸鹽及NMR方法來呈現磷

酰基轉移反應的立體進程。在那之後,我又從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獲得另一筆為期四年的經費支

持。同年(1980),又發表2篇論文於Biochemistry期刊。

看到我的發展,我的導師Floss教授認為我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建議我離開他的實驗室自立門戶。對

我而言,這又是一個相當大的恩惠,因為照理說我還需要幫他管理實驗室數年。於是,1980年的初春,

我開始應徵、面試多所頂尖大學。然而,或許是準備得不夠充分,所以第一份教職工作最後落腳在

Rutgers University – Newark分校。之後,我還大膽地在到任前向校方先請了一個學期的長假,整個

1980年下半年就待在伊利諾大學Urbana-Champaign分校,跟著Eric Oldfield學習固態及油脂膜核磁共

振(solid state and lipid NMR)。現在回想起那段時間的歷程,仍是令自己難以置信 - 1974年9月隻身

前往美國,6年後謀得助理教授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我的人生就此安定了嗎?當然沒有!1981年初,才開始教書沒多久,我就接獲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OSU)打來的電話,邀請我應徵職缺。頓時,我又陷入掙扎,不確定是否該把

握這個機會。最終,因著OSU化學系是當時全美榜行榜的前20名,我仍跑去試了,也通過了,也接受了

新的工作。同年7月,一個炙熱的夏天,我開著一部老爺車,載著一家大小五口,一路從Newark 開到俄

亥俄州的州府Columbus,車上沒有冷氣,空氣酷熱到令人難忘!一晃眼26個年頭過去,2007年6月我從

OSU以化學系講座教授身分退休,那年我57歲(圖二)。在學校除了教書和研究,我還建立起OSU的化

學-生物界面學程,並擔任該學程主任7年, 也擔任全校化學儀器中心主任14年。有機會的話,下次再聊這

段教職歲月,這次主要分享我的人生轉捩點。不過,附帶一提,在美國教書最棒的收穫與成就不是我走過

了多少人生關卡,而是人才的培養,我很高興能夠培育出近60位博士生、約25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其中

有13位目前在美國一流大學裡任教。

Page 6: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2003年,我回到臺灣,這又是一個重要的人生轉折。中央研究院在2003年1月成立基因體研究中心,

同年11月我受聘為特聘研究員。因此,在2007年從OSU退休前,我經常得往返兩個單位工作,幸而OSU

得以讓我轉為兼職。在中研院,我一面著手建立實驗室,一面又承接兩個行政職務 – 功能基因體學

(Functional Genomics)專題中心主任及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之核心設施計畫主持人。

2006年10月,又調任為生物化學所的代理所長,繼之而來於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連任兩屆所長。期

間,我於2012年7月獲選為中研院院士,這可是我研究生涯中獲頒的最高榮譽!

從所長一職卸任後,我以為終於完成所有的行政事務,可以好好地專注於自身的研究,未料又接手兩

項重要新任務,那就是執掌臺灣蛋白質計畫(TPP)與成立中央研究院低溫電顯中心(ASCEM)。這兩

個計畫對臺灣的蛋白質研究與發展極為重要,目前仍在進行中。期盼在2020年下半年,當我70歲第二次

退休之際,無論是自身研究上的突破或是新任務的執行,都能交出亮眼的成績。

接下來,我想給從事研究的後進一些提醒,也淺談我對臺灣研究環境現況的一

些觀察:

攻讀博士學位的目的。毫無疑問地,在博士學程中,學習不同的高階技術與選擇專攻的領域都

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觀念應該是要學習「如何創新」與「如何學習」,而學生們經常忽略掉這點。科

學最講究的是「創新(innovation)」,這是不容置疑的!雖然「創造力(creativity)」常被視作個人

天賦,但「創新」是可以培養與學習的能力,它涉及的是邏輯思考的過程,著重在推陳出新,歸納已知推

衍未知,構思出與過去研究看似不甚相關的新見解。

學習「如何學習」指的是方法。大家都知道每幾年科技就會更迭發展出新的主流或變革。同樣地,我

們不能畫地自限,要努力學習專業領域之外的新題材與新方法。尤其一旦成為獨立研究者,憑恃自身所學

絕對不足,要能夠從新事物中學習,這會成為個人研究生涯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請好好思考你想要什

麼樣的未來 - 一個持續成功30年或更久的研究生涯,抑或在生涯中期逐漸失去個人競爭力?

圖二、筆者在退休研討會上,與導師FLOSS教授(前排左二)及以前的學生合影,攝於美國俄亥俄州州府哥倫布(Columbus)。研討會由美國化學學會–中西部分會主辦。

Page 7: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博士學程長度。這些年來,生物科學領域博士學位的攻讀時間越來越長,這是國際共通的趨勢,

但臺灣尤其顯著,學生平均要花5-7年完成博士學位。又,在唸博士前大都需先取得碩士學位,然後再花

1-3年的時間擔任碩士級研究助理。因此,許多博士生畢業年齡都落在32-35歲,而後又申請博士後研究

工作3-5年。等到能夠獨當一面時,多半已35-40歲。這相當不利於面對全球競爭,因為30-50歲是最具創

造力與精力的人生階段,若40歲才起步,就已經先少了10年的衝刺時機。再者,40歲起步,也容易與國

內外給予「年輕研究學者」的各項肯定與榮耀機會擦身而過。最後一點是,40歲時極有可能肩負著更多

的家庭責任。

對此現象,跳過碩士學位是個可能的解套方法。大家都知道臺灣已有過多的大學院校,然較少人注意

到臺灣也設有太多的碩、博士班學程。在臺灣,大部分的學校都會要求學生唸完碩士再讀博士,這在國外

的生科領域其實是不常見的。這樣的學程安排不僅在培訓上會有一些重疊,也會延長2-3年的就學生涯。

倘若一位大學畢業生有意願攻讀博士,應給予鼓勵直攻博士班。臺灣有一些學校已開始在做,倘若再能大

力推動是最好不過了。

淺談生命科學博士生減少的現象。就我40餘年研究生涯的體認,所謂的「熱門領域」或

「重點領域」的「循環輪替」現象一直存在。例如,合成有機化學過去幾乎是所有化學系所的主要學科。

但到了1990年代,許多學生轉而修習化學生物學或生物科技,不再選修合成化學。於是,我們現在缺乏

「製作分子」的人才,也缺乏合成化學專家。

同樣地,近年總有人認為生命科學領域已培育出太多博士,卻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因此減少後來學

生攻讀生科博士學位的意願。但就我觀察,目前實際的狀況是人才短缺而非過剩 – 學術界有不易延攬真正

傑出師資的情形,而正蓬勃發展的國內外製藥與生技產業也有不易覓得合適研發人才的處境。我也認為,

未來高階生科人才的需求反而可能有增無減。雖然許多領域可能會因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而刪減

人力,但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領域較不致受到影響。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職缺不夠,而在適任的好人才

不足。

「生物化學」的重要性。延續上述所提,我想強調的是,「傳統生物化學」在未來十年間會是

極為重要的學科。生物化學是基礎學門,也是基礎科學,但是過去20、30年間,許多由生化衍伸的學科

卻成為生命科學教育培訓的主流,例如生物科技、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生物資訊學…等,許多生命

科學碩、博士教育學程因而忽視生物化學的基礎訓練,尤其是酵素反應與訊號傳導的化學與動力學機制等。

大家必須重新認知,生化知識與實驗是分析與詮釋大量數據與資訊的基礎。以藥物設計來說,大部分的結

構資訊只能反映出不同靜止狀態的瞬間,若能先明白整個反應過程的細節及過渡狀態(transition state)

的結構,就能提高藥物設計的成功率。

樂在工作並接受壓力。在臺灣,許多學生與研究學者經常覺得壓力很大,但大部分曾在美國求

學或工作的人會告訴你,在臺灣的壓力相對來說還算小。因為在美國競爭的對象更多、更強,成功爭取到

經費的比例絕對更低。更艱難的是,許多研究學者(實驗室主持人)的薪水也或多或少需仰賴自己爭取到的

經費,少了經費支持,工作可能也不保。

「壓力」一詞多半給人負面的印象。但是,有壓力未必是件壞事,反而可以刺激我們思考與創新,激

發出我們的潛能。面對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享受自身的工作、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只要

一直保持這樣的正向態度面對自身研究,終其一生努力不懈,成功就在眼前。

誌謝:

謹藉此文表達我對兩位導師鄭玉瑕教授與Heinz G. Floss教授的謝忱,也感謝一同與我研究的所有工

作同仁與合作夥伴。另外,也謝謝助理林欣樺協助中譯我的英文原稿。

Page 8: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關鍵之路

鄭淑珍 院士

進入美國杜克大學生化系攻讀博士學位,由於過去曾接觸過蛋白質分析的實驗,本想跟系主任作醣蛋

白的研究,但沒有被接納。而兩年前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搬到杜克大學的助理教授Paul Modrich則向

我熱情招手,因此我就去了他的實驗室。Paul Modrich唸研究所及博士後時期都是研究DNA複製的機制,

兩位指導教授皆為Arthur Kornberg的門人,他們是創立分子生物學的先驅,治學嚴謹。Modrich 自立門

戶後,繼續研究蛋白質和DNA交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但以限制酶對DNA的辨識作為研究系統。分子生物

在當時是一個新的領域,使用許多遺傳工程的實驗方法,設計精巧的實驗來探討生物在分子層次的問題,

對喜歡玩智力遊戲的我,更適得其所,也引導了我以後至今的研究之路。

Paul Modrich學識豐富,研究扎實,對學生的訓練也很嚴格,養成學生高度自我要求的態度,奠定

良好的學研基礎,他是我學術生涯最重要的導師之一。在我進行博士論文研究當時,他發展出另外一套新

的系統,經由特殊的實驗設計,研究DNA錯配修護的機制,開創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並獲得許多重要的

研究成果,也讓他贏得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我很榮幸能見證他當時開創這個領域的思路和見解 。

畢業後,先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George Khoury的實驗室從事病毒基因轉錄的研究。基因轉錄的

調控在當時是一門熱門的研究領域,競爭頗為激烈。Khoury是發現enhancer的重要人物之一,擁有許多

優勢。國家衛生研究院經費充裕,但為了競爭,每個人要經手四、五個不同的研究子題,很難精心思考。

而這個領域實驗的方法和思考模式和我研究生時期的訓練截然不同,覺得難以掌控,加上一些家庭因素,

因此我只待了短短幾個月便決定要離開。Khoury不但沒有不高興,還很慷慨的幫我推薦到加州理工學院

John Abelson實驗室研究mRNA 剪接的分子機制。他的無私與豁達,我非常感佩。遺憾的是三年之後,

他因淋巴癌治療沒有成功而辭世,來不及得知他剛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沒有像很多科學家從小就立定志向,努力去達到目標,我比較跟著

感覺走,因此對自己成就的要求也沒有太多的壓力。在美國念書及博

士後研究的十年間,有幸受教於幾位大師級的人物,他們的精神及風

範,對我日後能在研究之路獲得一些成就著實有長遠的影響。

我在中學的時候最喜歡數學,尤其是幾何,覺得解題目像玩智力遊戲,

充滿了挑戰和趣味。但很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較直觀,並不適合念需要抽象

思考的數學系,因此大學選擇了比較實際的化學系。大四時在羅銅壁老師實

驗室作專題,分析蛇毒蛋白的結構。羅老師的實驗室在生化所紅樓,是當時

新建的大樓,有新穎的儀器設備,實驗用的方法與有機、分析等化學實驗很

不一樣,加上研究的材料來自生物體,與生命有比較直接的連結,顯得有趣,

出國唸書便決定念生化。

Page 9: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RNA 剪接是七十年代晚期分子生物學的重大發現,使科學家對基因的結構的認知完全改觀,剪接反

應究竟是如何發生也成了大家亟欲了解的問題。John Abelson 是研究RNA剪接的鼻祖,先發展了tRNA

剪接的研究系統,揭露其反應的機制。他的實驗室以酵母菌作為研究系統,當時正在挑戰建立mRNA剪接

的研究系統。要了解一個反應路徑的的分子機制,第一步要建立一個可以分析反應的 in vitro assay

system。當時利用人類細胞作研究系統的團隊已經有了這樣一個系統,可在試管中進行剪接反應分析,

大家深信酵母菌系統與其有共通性,因此多以人類細胞系統的製備方法及反應條件作為參考來嘗試。人類

細胞剪接反應速度慢,因此測定活性均以小時為單位,Abelson 實驗室自然也如法炮製,利用RNA

protection assay來偵測反應產物。在我加入前,他們在酵母菌系統努力了四年,皆無所得,卻在我加入

的一個月後成功製成有mRNA剪接活性的酵母菌萃取液,首度偵測到些微的活性。

這個戲劇性進展的過程是這樣的:有一天,一位同仁心血來潮,縮短反應時間,作了20、40、60分

鐘的反應,竟然在20分鐘的反應中偵測到些微的反應產物,而40分鐘時產物的產量變得更少,60分鐘就

已完全不見產物。我們頓時恍然大悟,原來酵母菌的細胞萃取液有很強的核酸水解酶活性,會將反應產物

降解。我們製備的萃取液原存在微弱的剪接活性,若反應時間過久,產物均被降解就偵測不到。有了個起

點,就能掌握方向以優化製備程序及反應條件,建立一個高效率的in vitro system,開啟研究的大門。我

很幸運能從系統建立的開始就參與其中,因此對整個反應系統有深入的了解,也見證到建立新的研究系統

的困難與突破的關鍵,受到深深的啟發。

除了這個意外之舉造就成功之外,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在我之前,實驗室所採用製備萃取液的

方法侷限於某一特定的方法,只是從各方面作小修改,希望能得到具有剪接活性的萃取液,但都沒有成功。

剛好我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那十個月,曾用過完全不同的方法製備細胞萃取液來研究轉錄反應,因此我開

始嘗試這種新的方法。實驗室這位同仁一方面採用我的方法,再配合上他的短時間反應,結果一舉成功。

這件事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凡事不該一成不變,遇到困境時更需要反向思考,才有機會突破。另外,

Paul Modrich 於2013年受邀在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演講,演講後與夫人及過去學生合影。

Page 10: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當我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離開時,雖然一事無成,沒想到所學應用在後來的工作,成為突破的重要關鍵,

讓我領悟到有學就會有用,短時間內的得失不需太計較,把握當下好好學習最是重要。

在Abelson實驗室期間為RNA 剪接研究的顛峰時期。這段期間有半年的時間,Joan Steitz 夫婦在

Abelson 實驗室作休假訪問。Joan Steitz是研究small nuclear RNAs (snRNAs) 的專家,當時她的研究團

隊正在研究snRNAs如何參與RNA剪接反應,用的是人類細胞的系統。由於酵母菌的系統發展較慢,她很

積極的協助酵母菌系統的研究工作,期待整個研究領域能有快速進展。她帶來自製可辨識snRNAs的特殊

抗體供我們使用,並指導我們如何進行分析的實驗,我實受益良多。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抗體製備不易,他

們只得到4.5毫升的兔子血清,而她卻很慷慨的提供我們0.5毫升,並提供另一個研究酵母菌snRNAs的實

驗室2毫升的血清,以為實驗分析之用。我確實見識到這些大科學家的風範,雖競爭激烈卻能互相協助,

只為科學進步,發掘真相,這種無私的精神才是科學進步最大的推動力。Abelson也是對研究充滿熱情,

平時雖不拘小節,但研究方面,只要是重要的實驗,就不計艱難去嘗試。他不但學術成就高,也是個胸襟

開闊的人。在我要離開實驗室時,他很慎重的告訴我,我離開一年後所發表的研究報告,都不需將他的名

字列入,可自行發表,難怪他在學界廣泛的受到尊敬。

1988年回到國內,進入中研院分生所(當時稱為分生室),開始自己獨立的研究,也繼續從事RNA

剪接的研究工作。snRNAs在剪接反應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當時最受關注,特別是包括Abelson及Steitz等

這些領域的先進們都是研究RNA出身的學者,深信由RNA組成的結構在整個反應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全

都積極投入與snRNAs相關的研究。然而當時也已知有大量的蛋白因子參與剪接反應,只是對其所知非常

有限,因此我決定投入蛋白因子的研究,希望了解蛋白因子在剪接反應所扮演的角色,以對整個反應的機

制有更完整的了解。這樣的選擇有利有弊,好處是可避開跟大實驗室的正面競爭,缺點是通常一個研究方

向參與的人少就比較不被重視,初期要耐得住寂寞。但也由於我們及早的投入,取得先機,陸續鑑定出多

個新的剪接蛋白因子,並藉由這些因子對剪接體組合路徑作更詳細的剖析,今天才得以在剪接蛋白因子以

及剪接反應機制的研究,取得相對領先的地位。

除了及早投入的原因外,我認為還有一些關鍵因素。大家都知道酵母菌有很好的遺傳系統可作為分析

的工具,因此以酵母菌作為研究系統的人多會採用遺傳的方法來探討基因的功能。我則一方面不喜歡跟著

別人作一樣的實驗,另方面研究生時期主要是接受生化的訓練,較擅長用生化的方法設計實驗來探討問題。

也因為實驗方法的不同,我們得以發掘別人所沒能看到的問題。另外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們花時

間製備實驗所需要的製劑,創造許多有價值的實驗工具。對於用生化方法探討問題,抗體是一個非常有用

的工具。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常被使用的抗體都可以買得到,即使買不到的也有生技公司可提供客製的服務,

但這些抗體的品管並不好,因此常常無法達到實驗的目的。當我開始研究第一個蛋白因子Prp19時,客製

抗體尚未普遍,因此我們開始自己學習製備針對Prp19的抗體。我沒有太多免疫方面的知識,但幸好分生

所裡有免疫專家可以請教,也有兔子房的設施,就一步一步的學習。歷經多個蛋白後,經驗多了,知道每

個蛋白產生的抗體特性可能大不相同,有些需要特殊處理才能有效率的使用,難怪由廠商客製的抗體經常

效力不彰。累積了許多的工具,我們的研究就更寬廣,延伸至剪接體組合路徑的各個步驟,對剪接反應的

機制提出許多新的見解。

我自覺很幸運早期能獲得紮實的研究訓練並接受多位大師風範的薰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根基及處世

哲學,很多地方對我的學術之路都有關鍵的影響。三十年一路走來,秉持腳踏實地、不追隨潮流的心態,

一步一腳印的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耕耘並成長。還要感謝中研院及科技部(國科會)的大力支持,學生的努

力不懈,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Page 11: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第5次 理監事聯席會

職 別 姓 名 服 務 單 位 理 事 長 王 憶 卿 成功大學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常務理事 吳 漢 忠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常務理事 林 敬 哲 台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常務理事 陳 慶 士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常務理事 鄭 淑 珍 中央研究院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理 事 吳 金 洌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理 事 吳 華 林 成功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理 事 孟 子 青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理 事 林 俊 宏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理 事 洪 上 程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 理 事 洪 慧 芝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理 事 袁 小 琀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理 事 張 子 文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理 事 張 大 慈 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理 事 莊 偉 哲 成功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理 事 陳 韻 如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理 事 楊 長 賢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理 事 詹 迺 立 台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理 事 趙 裕 展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理 事 潘 榮 隆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講座教授 理 事 蕭 介 夫 義守大學校長 常務監事 王 惠 鈞 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監 事 李 芳 仁 台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 監 事 李 德 章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監 事 阮 雪 芬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監 事 梁 博 煌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監 事 蔡 明 道 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監 事 魏 耀 揮 馬偕醫學院校長 秘 書 長 張 雋 曦 國立成功大學藥理學科暨藥理所副教授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第25屆理監事名單

Page 12: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地 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 號 · 2017「生化學會秋令營」於11月17日(週五)至11月19日(週日)首次在演講設備專業&風景優美的義守大學

《 未來學術活動 》

生 化 學 會 入 會 辦 法

10年會員:入會費500元 、10年會費4,000元,合計4,500元。

普通會員:入會費500元 、常年會費500元,合計1,000元。

學生會員:入會費100元 、常年會費100元,合計200元。

劃撥帳戶:00170375

戶 名: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TSBMB (The Taiw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8 November : 2018 生化秋令營

2019 March:第34屆生物醫學聯合學術年會

IUBMB (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8/5/28-6/1: IUBMB Focused Meeting "GATA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held in Heraklion, Crete,

Greece

2018/6/2-4: Young Scientist Program 2018 of IUBMB-FAOBMB

Congress

2018/6/4-8:24th IUBMB and 15th FAOBMB Congress, held in

Seoul, Korea.

2018/9/23-27: IUBMB Focused Meeting "tRNA Biology - Transfer

RNA at the Crossroads", held in strasbourg, France

2018/10/16-20: IUBMB Focused Meeting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Molecular Medicine - SISTAM 2018", held in Bariloche, Argen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