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1 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現代管理理論發展之前身 The Exploration of Evoluation in Managemen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pre-modernism era 郭雅芬 * Ya-Fen Kuo 管理思想的演進,是建立“管理這門科學存在與發展的主要依據,時代的變 遷影響管理思維的變動,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管理一直被視為是組織工作不可 少的活動,管理理論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形成的過程,本文係以歷史發展的 角度探索發展於人類文明啟蒙至二次世界大戰前之管理哲學思維的演進。 關鍵字:管理哲學、管理思想、管理理論 * 國立空中大學兼任面授講師 逢甲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班 商學學報,第 18 1 中華民國99(西元2010) 25-50

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現代管理理論發展之前身ir.no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084/3/02-郭雅芬.pdf · 管理思想的演進,是建立“管理”這門科學存在與發展的主要依據,時代的變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現代管理理論發展之前身

The Exploration of Evoluation in Management PhilosophicalThinking: pre-modernism era

郭 雅 芬*

Ya-Fen Kuo

摘 要

管理思想的演進,是建立“管理”這門科學存在與發展的主要依據,時代的變

遷影響管理思維的變動,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管理一直被視為是組織工作不可

少的活動,管理理論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形成的過程,本文係以歷史發展的

角度探索發展於人類文明啟蒙至二次世界大戰前之管理哲學思維的演進。

關鍵字:管理哲學、管理思想、管理理論

* 國立空中大學兼任面授講師逢甲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班

商學學報,第 18 期 .1中華民國99年(西元2010年)第25-50頁

.2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壹、緒論

所謂科學知識之建立,必有其所處之典範(包括假設與前提),這些知識必須要接

受「時」與「空」的反覆檢測。因此,回顧從古至今的管理思想的發展,可以來確認

「管理」這門科學的存在性與科學性。

回顧「管理思想」可以三條發展主線來分析,包括:1.時間線,2.理論線,3.人

性線。在參考多本管理思想的書籍之後,本文以郭咸綱之「西方管理思想史(郭咸綱,

2004)」為主要參考文獻,以 Wern(2000)、Roth(1993)、George(1972)、Urwick and

Brech(1952)之著作為補充文獻,根據管理思想發生的時間線主軸,整理早期的管理思

想(~16世紀)、古典的管理論(英國工業革命~1930年)、行為科學管理理論(1920,30s ~

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

貳、管理思想之演進

一、早期的管理思想

(一)早期的管理思想

1.古代埃及的管理思想

以分權方式建造了金字塔,分權以 10為限。最高行政主管為宰相,掌管司法、

行政及經濟事務。

2.古代巴比倫王國的管理思想

統一兩河流域建立巴比倫王國,是一中央集權國家,國王總攬國家司法、行政

及軍事權力,官吏僅為國王的工具。漢模拉比法典為管理/控制國民行為的工

具。

3.古希臘的管理思想

奴隸制度產生分工,並創造了希臘文化與羅馬帝國。部落管理內之「一長兩會

制」(軍事首長、長老會、民眾會)為現代「議會制」的起源。改革家、思想家

產生在工商業發達、最容易接觸到其他先進文化的地方。為了發展工商業產生

了組織,並促進了對自然的認識。古希臘的思想家最出色、最有影響力的有:

蘇格拉底、色諾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1)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 469~399)、雅典人、出身於中產家庭,受

.3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過正規的傳統教育,從過軍打過戰。認為管理具有普遍性,指出管理

私人事務和管理公共事務僅僅是量上的不同,一個人不能管理私人事

務,也肯定不能管理公共事務。公務與私務的管理技術應該是可以互

通的,忽略了管理在專業的特殊性。

(2)色諾芬(Xenophon,公元前 430~350) ,雅典人、出身於富人家庭,是

蘇格拉底的門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完成了「家庭管理」(又稱「經

濟論」)。主要貢獻包括:1.討論雇主與勞動力的各種組織與管理問題。

2.以財富是否增加為管理水平優劣的判別標準,認為管理的中心任務

是得到更多的財富。3.最先提出管理的中心是”人”,不將奴隸視為工

具而是人。4.嚴格管理奴隸,但給順從的奴隸較優的待遇,5.提出訓

練奴隸的方法。6.提出分工的重要性,認為分工可以提高產品品質,

因為一個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術,所以分工是必要的。

(3)柏拉圖(Plato,公元前 427~342 年),雅典人、出身於貴族家庭,是蘇

格拉底的學生,古希臘著名的「惟心主義」哲學家與思想家。蘇格拉

底死後,柏拉圖流亡埃及、南部義大利,公元前 388 年回到雅典興學。

其著書中最主要的是「理想國」(又譯為「國家篇」),在探討國家範

圍內的分工,認為在適當的時間內每次只做一件事,就能做的更多、

更出色、更簡單。把人分為三等:1.治國賢者,2.衛國武士,3.民間義

工,理想國之中沒有貧民與奴隸。而三種人應該要各做各事而不互相

干擾,且認為國家是放大的個人、個人是縮小的國家,人的本性由理

性、意志、和慾望所組成。

(4)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22 年),出生於希臘北方色雷

斯的斯塔拉城,其一生大部分時間在雅典度過,是柏拉圖的弟子,初

期他受柏拉圖的影響,但在後期與柏拉圖的思想發生了分歧。亞里斯

多德的著作「政治學」指出”從來不知道服從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好的

指揮官”。

4.古羅馬的管理思想

古羅馬是一奴隸制城邦,在公元前 3世紀統一義大利,在 200年的時間內逐步

統一了地中海,成為橫跨亞、歐、非 3洲的大帝國。在管理上,古羅馬的特色

.4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是利用等級原理、委派、授權辦法,將羅馬城擴展為一個組織效率極高的帝國。

大體而言,古羅馬帝國所萌芽的管理思想有:1.最先意識到現代企業的某些特

質,例:工廠體制、建立公路體系等來調動軍事與商品分配、以類似現代股份

制公司的形式,向大眾出售股票。2.建國過程中,經歷集權分權集權之過

程。建立共和國的管理機制,由百人團會議從貴族中選舉出執政官,協議處理

國家政治事務,亦有元老院來監督執政官。3.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發展了遵

守紀律的習慣,以及分工和權力層次,是管理職能設計的基礎。當時的管理思

想可由奴隸主思想家 Marcus Poreius Cato (公元前 234 ~前 149 年)和 Marcus

Terentius Varro(公元前 116~前 27年)之著作「論農業」中所論述的「管理人員

的選擇標準」獲得啟發。

5.宗教和古代的管理思想

基督教聖經中亦隱含有管理的思想,希伯來人的領袖摩西在行政、人際關係、

人員遴選及訓練上都有建樹。摩西對這些議題提出三點建議:1.制定法令。2.

建立等級制度,委任管理人員。3.分級管理、各司其責。天主教強調教徒必須

服從教會權威,管理制度嚴密,其特色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1.金字塔式的指

揮體系,形成層次分明的組織結構。2.決策過程中充分運用”幕僚職能”(staff

function),各地教會在制定決策時,不能由一個人主持決定,小事必須要先徵

詢長老的意見,大事必須要徵得全體僧侶的同意。

(二)專制主義和中世紀的管理思想

中世紀(公元 5世紀末)古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度受到挑戰,在內部奴隸、貧民和各

族被壓迫的人民不斷起義,在外有日爾曼入侵,因此,歐洲社會發展在此階段進入封

建主義的時代(中世紀)。在這段時間,相較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對來講是比較緩

慢的,但對自然的觀察卻是相對的越來越精確。當時對管理思想有影響的背景包括:

1.西歐封建社會的政治管理體制、組織結構。2.城市的興起和貿易的發展。3.威尼斯

造船廠的影響。4.中世紀的管理思想家。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包括:1.Thomas Aquinas

(1226 ~ 1274),2.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3.Thomas More (1478~1535)。

1.西歐封建社會的政治管理體制、組織結構

以國王為首的等級制度,層次分明。但這種制度卻形成了封建主之間的戰爭,

使當時社會混亂不堪,造成了封建社會早期的「黑暗時代」。封建制度對管理

.5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思想的影響包括:1.必須要任用一些官員來監督或檢查另一些官員。2.建立輪

調制度,以防長期的統治滋長獨立性。3.建立任用新人制度,補充新手、選賢

與能。

2.城市的興起和貿易的發展

在中古世紀時期,對管理思想具影響的背景還有,城市的興起、行會的形成、

與商業的復興。「城市」的興起使手工業和農業分離,經濟規模有賴於需求的

集中,市場是可以使需求集中的方法之一,因此,在交通要道、關隘、渡口、

城堡、教堂附近所逐漸形成的市集有許多行商成為坐商,手工業商人聚居其

地,進而形成商業和手工業日趨活躍的城市。城市擺脫了封建領主的統治,並

取得自治的市議會,透過選舉產生城市的管理者,市民權利受到城市自治機構

的保護,吸引大批農奴、莊園手工業者,壯大城市,帶動了進一步的繁榮。「行

會」是中古城市手工業者按照各行業組成的聯盟,最早出現於 10 世紀時現在

的義大利,10世紀至 12世紀期間相繼出現在法國、英國與德國。行會為手工

業者為保護自己利益的內部組織,具備了現代管理的雛型,包括:1.規定等級

制度、按此等級制度產生了人事等級(制度)(行東— 幫工— 學徒),為現代技術

等級制度的源頭。2.現代品質具體規定的源頭。3.限制外來的手工業者競爭,

為最早行業壟斷的組織。「商業」商人購買原料經加工— 回收— 送貨,最後將

手工業者集合起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產生了早期的工廠制度、複雜的商

業組織、銀行、與會計制度的發展。

3.威尼斯造船廠的影響

為了保護資本的利益,威尼斯在 14 世紀開設了一家造船廠,政府及國家議會

直接管理,當時政府對工廠的管理有以下的特色:(1)控制與授權經營的關係(代

理人),(2)政府有明確的生產任務,(3)工廠內部具有相當水平的管理制度,包

括:庫存管理、存貨控制、裝配線已形成、標準化的概念、專門的人事制度已

設立,對人事、工資、考勤、都有具體的規定。試行會計控制,對資金、材料、

和人力的耗用與核算有嚴格的控制,並有定期的查帳與盤點。

4.中世紀的管理思想家

(1)Thomas Aquinas 是中世紀的神學家和哲學家,出生於義大利的貴族,

提出:(1)消費的適可原則,(2)生產的二因素論(土地和勞動),(3)經濟

.6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的干預主義,(4)公平價格論,(5)貨幣論,(6)利息論,(7)商業論等,

形成了管理思想中關於人性的某些基本假設的理論基礎。

(2)Niccolo Machiavelli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思想家、歷史學

家,生於佛羅倫斯沒落的貴族家庭,著作「君主論」中首先運用”個

案”分析來說明君主應該具備的條件和才能,認為君主要比獅子英

勇、比狐狸狡猾、必須能隨機應變,以便遵循時代潮流和變化無常的

命運所指的方向,這些思想對研究現代領導理論有一定的意義。

(3)Thomas More 是歐洲早期的社會主義學說的創始人,人文主義者和政

治家,出生於倫敦富裕的法官家庭,最後因不同意國王的宗教改革政

策而被判死刑。著作中的「烏托邦」以對話方式描述一位葡萄牙水手

的所見所聞,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並透過他對當時英國現狀

的批判和未來社會的設想表現出他的管理思想。他認為:1.私有制是

所有罪惡的根源。2.十分注意生產的佈局和組織,已有專門的人事管

理。3.認為整個社會經濟要按一定的統一原則管理,包括生產量、分

配等等。

(三)文藝復興對管理思想的影響

由於 14~16世紀威尼斯、佛羅倫斯等歐洲城市生產力的發展、資本的聚集、對自

然的認識、生產工具的進步、組織方式的改變,在義大利聚集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促

使文藝復興在義大利產生。文藝復興的主要核心思想為”人文主義”— 肯定人、注重人

性、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強調人性的可貴,推崇自由、平等、人

的經驗和理性,提倡認識自然,造福人生。在文藝復興時期馬丁‧路德提倡簡化宗教

儀式、驅除天主教會勢力的主張,獲得人民的支持,對後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重大的

影響。文藝復興的貢獻有:1.促進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2.促使人格得以解放,還人

本來面目。3.為進入工業革命時期儲備了資源。4.哥白尼發表了天體運行論,代表著

近代科學的誕生。

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社會的變革和資產階級的興起,西方社會逐漸從封建社會

過度到資本主義社會,追求利潤是資產階級的天性,因此,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資本

主義精神和資產階級革命是探索西方管理思想的淵源,也就是說古典管理思想的源頭

為文藝復興。

.7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二、古典的管理論

(一)思想背景

1.資本主義精神:

(1)新教倫理(使民獲得精神上的解放),(2)自由倫理(使民獲得政治上的解放),

(3)市場倫理(使民獲得經濟上的解放)等三種倫理觀構成資本主義的精神與內

涵。新教倫理對中央集權的挑戰是人為爭取獲得成就需求所做出的反應。自由

倫理代表 A.人類受理智的自然法則支配,不受專橫獨裁者的各種思想所支配,

B.人類社會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市場倫理指出「市場與競爭」是經濟活動

的調節器,市場是隻看不見的手,能確保資源獲得最佳配置,發揮最大效能,

是對重商主義的地主貴族的挑戰。工業革命的產生,是人們對於這三種倫理觀

的綜合作用而獲得精神上的突破。

2.資產階級革命:

1640 年英國開始資產階級革命、1688 年取得革命最終勝利,1789 年 7 月 14

日爆發法國大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政權;1776 年 7 月 4 日通過獨立宣言。人

類社會進入到以資本主義為主的時代。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有:伏爾泰、孟德斯

鳩、盧梭、和狄德羅。倡導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立法、司法、行政)、自由、

平等、博愛,是日後管理思想發展的重要淵源。

(二)時代背景:英國工業革命

18 世紀後,英國在重商主義的影響下,商業貿易成為英國主要的經濟活動與收

入來源,工業的發展迫使人們不得不去尋找新的市場,由於市場的擴大,促進了工業

企業的產生。所以,工業革命主要的推手是商業活動,沒有商業活動工業就無法進步,

現代的管理思想也就不可能出現。

1.商業貿易: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國內的商業活動仍然侷限於狹隘的地區內之定期的市集或

較大城市中工業品較為集中的特殊市場,而提供商品的是一般家庭工廠,談不

上管理。英國得利於島國之航運交通,1793 年運河開通,為工業革命提供了

先決條件,也就是:商業活動交通發達城市建立工業革命。

.8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2.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產生與紡織業的發展、圈地運動、蒸汽機發明緊緊關聯。紡織業工

業的發展圈地運動土地所有制改變自然經濟受到破壞小規模、自給自

足的生產方式與經濟受到破壞失去家園與失業勞動資源增加瓦特發明

蒸汽機(1769年)工廠制度確立封建社會崩潰,資本主義興起。

3.工廠制度的產生:

工廠制度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包括:(1)摧毀封建社會的生產系統

(16-18世紀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期,社會階級複雜,包括:封建

地主、資產階級、小生產者、農民)。(2)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為資本主義

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1701-1710 年間較 1781-1790 年間,世界工業指數提高

了 2.3倍;1802-1812年間較 1870提高了 5.1倍。

4.工廠制度造成的管理需求環境:

(1)大企業的建立,資本者和工人之間形成了相互對峙的態勢。(2)急需管理人

才來解決產品銷售問題、品質問題、工人管理問題。(3)對於技術的要求愈來愈

高,但是當時的工人來源是農民與手工業者,沒有受過教育。

(三)古典管理思想與其代表人物

工業革命後,由於生產力成倍增長,需要不斷擴展國際市場,在 1800 – 1870 年

間,按當時的物價來計算,國際貿易額增長了 6.7倍。1820年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總

值的 50%,1850年佔 39%。除了生產力的增加,工業革命後,世界貿易的激烈競爭,

加上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價格下跌、引發了 1847年的經濟危機。工業生產

下降 25%,1847-1849年超過 6,000家的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勞資衝突加劇,引發

了另一波的管理思潮,為 20世紀初的科學管理及古典組織理論的發展基礎。工業革

命後期管理思想的特徵是以企業為研究中心,研究重點為技術和效率,而不是管理本

身,且沒有完整的管理思想體系。隨著經濟高速的發展,在管理上的注意力也隨之轉

向關心微觀的管理問題(如,歐文),但並未成為主流。

美國的工業在工業革命後於 19世紀下半葉超過農業,1850 – 1900年是美國經濟

發展迅速的階段,美國的工業生產增加了 15 倍,1900-1914 年工業增長了 70%,19

世紀與 20世紀之交,美國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主要原因為 19世紀末 20世紀初交

通運輸業的發展(鐵路運輸於南北戰爭後的發展)。鐵路不僅是美國經濟起飛的開路先

.9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鋒,也成為美國管理的先行者,培養了一批最早的專業管理人。美國經濟發展迅速的

階段,時代背景為:1.美國內亂(南北戰爭)之後,奴隸制度取消。2.機械工作發展趨

於成熟。3.美國文化價值準則發生變化(美國獨立宣言,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之經濟獨

立宣言的影響)。

古典管理理論包括三個主要學派:科學管理學派、古典組織管理學派、科層管理

學派。表 1介紹各時期的代表人物與其思想。古典學派產生於市場環境比較穩定的情

形下,科學管理之父 Taylor明確指出管理的目的不只是要使 employer的利潤極大化,

也要使 employee的利潤極大化,因此提出了科學管理理論。Fayol為了使組織能夠穩

定發展,將管理劃分為:計畫、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 5個因素與 14個管理原

則。Weber認為組織的內在要求是穩定、嚴密、有效、精確,為達此目標而提出了「科

層組織」。這些理論背後的管理思想包括:1. 管理行為的動力是為達到既定的組織

目標,2. 管理行為的有效模式是選擇管理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係處於最佳狀態時的

管理模式。

(四) 古典管理理論總結

假設前題 代表人物 學派 範籌 管理目標泰勒 科學管理 個體效率

古典管理理論 經濟人假設 費堯 組織管理 企業組織效率 效率最大化韋伯 科層管理 社會組織效率

古典學派管理理論的基本原則 古典學派管理理論的缺點

1.為組織配備合適的人員

2.一個最高的主管或一個人管理的

原則

3.統一指揮原則

4.專業參謀和一般參謀並用原則

5.工作部門化原則

6.授權原則

7.職權相符原則

8.控制幅度原則

1.對人性沒有深入的研究

2.僅把管理當作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沒有把管

理對象以系統方式來加以認識

3.所研究的內容在生產部門,以提高生產效率為

管理目標,缺乏對消費者、市場的研究

4.對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考慮較少

.10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表 1 古典管理理論思想與其代表人物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

1.受經濟思想影響的管理思想詹姆斯‧斯圖

亞特

1.1712 ~ 1780 年,英國人

2.分工是生產和工廠制度的主要支柱

3.英國重商主義後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1.最早提出勞工分工概念。

2.主張國家全面干預經濟。3.提出工人可經由重複操作而獲得靈巧性。

4.提出計件工資對於生產量的影響,認為規定每個人每日的勞動量,人就會以一種固定的方式工作,永

遠不會想要改變他的工作方法,若是計件制付酬,工人就會想盡各種辦法增加生產量。

5.認為管理人員和工人間必須要分工。6.認為機器代替工人的勞動不會使工人失業,反而會

有更多就業機會。

亞當‧斯密(AdamSmith)

1.1723 – 1790 年,英國人,海關官員的兒子

2.古典的經濟學體系的建立者3.畢業於 Glasgow4.學校教授

1.分工問題,強調分工帶來的經濟利益。(1)國家財富的多少,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國民所提供的

勞動數量,而勞動數量取決於參與勞動的人數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而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則取決於個

人的能力和技術,技術取決於分工。(2)分工可以方為:產品分工(專業分工),工種分工(職業分工)。

(3)提出生產合理化的管理概念,認為提高勞動者的素

質是增加國家財富的根本。2.控制職能:若無法對控制者施加任何重大影響,就

無法進行控制。3.計算投資還本問題,認為投資必須至少要獲得普通

利潤,也就是當時的利息的 2 倍。4.經濟人的觀點,即利己主義,認為若能夠刺激人們

的利己心,使之有利於他人,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多了。

大衞‧李嘉圖

(DavidRicardo)

1772 – 1823 年,英國人 1.提出工資規律,勞動創造的價值是工資、利潤和地租的泉源,工資愈低,利潤愈高。

2.提出經濟人的群氓假設,認為對於群氓只能用絕對的集中權力來統治和管理。

2.科學管理思想形成的初期理查德‧阿克

賴特 (工業革命前)

1.18 世紀英國著名的實業家,發明

水力紡紗機2. 1771 年創立第一個棉紗工廠,

有員工 5,000 人

對於連續生產、廠址規劃、原材料、工人、企業協調、

組織和控制、勞工分工等方面有巨大的貢獻。

.11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3.是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創業

者、生產組織、和領導者

詹姆斯‧

瓦特

(工業革命

前)

1.英國人,留學法國

2.主修:化學、礦物學、自然哲學3.1796 年和馬修‧魯賓遜‧博爾頓

共同設立索霍工廠4.個性嚴肅、強調紀律,負責企業

的生產

1.進行市場的預測和研究。

2.有計畫的選擇廠址。3.有計畫的進行機器的佈置。

4.制定生產工藝的程序和機器作業的標準。5.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由工廠負責採購生產工具,有

工人負責維修。6.施行產品部件的標準化。

7.工廠內各項工作,有統計與成本會計資料作為管理決策的依據。

馬修‧魯賓

遜‧博爾頓

(工業革命

前)

1.1770 – 1842 年

2.留學法國3.1796 年和瓦特共同設立索霍工

廠4.是一個卓越的演講者與外交人

才,主管企業的對外事務

1.進行工作研究,測得每部機器的速度,以機器和員

工組合為基礎來組織生產。2.在工作研究的基礎上,施行按成果付酬的工資制度。

3.推行職工福利制度,工廠為職工提供娛樂設施,美化工作環境,提供住房,過年給工人送禮、有疾病

傷殘補貼,選舉出職工管理委員會,建立工作上的互助會,提高職工的士氣。

羅伯特‧歐文

(工業革命

前)

1.1771 – 1858 年2.18 歲創立自己的工廠

3.生於工業革命產生、爆發和發展的年代

4.具有獨立精神和慈愛之心,因此注意力集中於企業的人事

1.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有什麼環境,就會產生和塑造出什麼樣的人,根據此思想而進行兩個階段的實

驗:(1)致力於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改變,每天對工人

的評價給于評分,使工人每天處於當好工人的激勵之中。

(2)致力於以工廠為中心的社區社會改革,對學校進行改革,教師要以自己為榜樣示範給學生,對學生不

能給於體罰。在社區建立晚間娛樂中心,這種做法比瑪莉‧福來特在美國所實施的早了 100 年。

2.認為不是業主的企業家也可以把管理做的好,是第一位將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的專業管理者。

3.指出人事制度企業組織不可分開的部分,人事管理必須要有報償。

4.指出用在工人的錢比花在機器上更值得,用在工人可以得 50% - 100%的報酬,用在機器上只能得到

15%的報酬。

(工業革命後)克勞塞維玆 1.1780 – 1831 年 工商業經營的競爭型態和戰爭很類似,所以認為管理要

.12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2.是一位著名的戰爭哲學家和作

好,必須要有細緻的規劃,而規劃的首先要求就是要確

定組織目標。

安德魯‧優

爾(AndrewUre)

1.1778 – 1857 年

2.安德魯學院教授

指出企業有三類有機系統:(1)機械系統:指生產技術和過

程。(2)道德系統:人事相關,認為工人應該順從工廠的紀律。(3)商業系統:企業應通過銷售和籌措資金來維持生

存。

查爾斯‧杜平

(CharlesDubin)

1.1784 – 1873 年2.法國管理學、數學、經濟學、教

育學家

1.最早提出管理技術可以通過教授來獲得,把管理當作獨立的科學來教學。

2.率先進行生產、機械化的研究,認為必須對分工後的作業仔細計算時間,以使工作量與工人數相當。

3.關心工作對人的影響勝於對機器的影響。

查爾斯‧巴

貝奇(CharlesBabbage)

1.1792 – 1871 年(英國人)2.數學家、發明家、和科學管理的先驅

3.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部計算機(差分機)

1.透過仔細嚴密的調查以獲得數據,作為管理企業的

參考。2.有現代的成本思想,其觀察製造業的方法與科學系

統的方法相似,以提問表向有人員提出問題,包括:成本問題、工具問題、市場問題、工資率問題、技

術問題…等。3.發展亞當‧斯密的分工概念,分析分工所以可以提

高效率的原因,包括:節省所需學習的時間、節省學習所需耗費的材料、節省一到工序轉到另一到工

序所需耗費的時間,節省了改變工具所需耗費的時間、重複操作同一作業,技術熟練工人工作速數度

加快、勞動分工後注意力集中。4.提出固定工資 + 利潤分成的制度。

威廉‧杰文斯

(WilliamJevons)

1835 – 1882 年 1.第一個研究勞動強度和疲勞關係的人,論述比泰勒在米德維爾鋼鐵公司類似的研究早 10 年。

2.提出不影響次日工作的 每日或每週工作的工作量,在泰勒之前就在探索工作績效和疲勞的基本規

律性。3.主張工業合夥,包括利潤分享和職工擁有股份,認

為這是解決罷工和分歧的方法。

3.美國早期的科學管理思想丹尼爾‧麥卡勒姆

(Daniel C.McCallum)

1.1815 – 1878,2. 蘇格蘭人,1822 年移民美國

3.上過幾年小學就去當木工學徒,因此,日後成了建築師

4.1848 年進入紐約伊里鐵路公司

認為良好的管理要以嚴格的紀律、具體及詳細的職務說明書、根據績效確定工資和升遷,明確訂定報告層級,

及規章制度來進行管理。

.13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5.1854 年成為伊里鐵路公司的總

亨利‧普爾

(HenryVarnumPoor)

1.1812 - 19052.美國鐵路雜誌的編輯3.為丹尼爾‧麥卡勒姆的知音

1.主張由專業的管理人員來管理企業。

2.認為丹尼爾‧麥卡勒姆所提出管理的 3條基本原則:組織、溝通、資訊未能完成管理的任務,而應該不

要把人視為機器,才能有好的領導。3.在費堯提出統一指揮的 60 年前,已認知到高階管理

人除了要瞭解工作,還要瞭解人。4.在梅奧之前提出對”人”因素的認識。

5.在泰勒之前提出了”管理制度”問題。6.政府的任務應該是保護,而不是控制。

亨利‧湯姆

(Henry Tom)1.1844 – 1924 年

2.美國的工程師、管理學家和傑出的企業家

3.24 歲起擔任 48 年的企業總經理

1.管理思想和泰勒相似。

2.認為管理是一門獨立的科學。3.認為利潤分享制度不是一種公正、正確的問題解決

方法,因為利潤會被另一部門的失誤所抵銷。4.推行職工要有保重工資,以科學方法制定工資標

準,確定生產成本,超過標準,由職工和管理 階層各負一半責任,定額應保持 3-5 年。

5.對激勵/增加生產的”工資”進行實驗,重要性和泰勒的時間和動作研究及成本分析一樣重要。

弗爾德里克‧哈爾西

(FrederickHalsey)

1856 - 1935 年 認為計時、計件和利潤分享三種薪酬制度都有缺點,因此提出新的獎金方案:以工人目前的產量作為標準產

量,以工人目前所用的時間作為標準工時,工作若提前完成工作,則把節省的時間收益按一定比率(約正常工資

率的 1/3 或 1/2)發給工人作為獎金。這一思想和泰勒的計工資的差別工資制構成當時工資方案中重要的模型,

對當時的英、美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亨利‧梅特卡

1.1847 – 1917 年

2.於泰勒系統形成之前,接管法蘭克福的兵工廠

1.1881 年建立”工令” …為一套新的工廠管理制度。

2.提出一套機械零件術語,和記憶符號系統及其有關的原則。

3.建立一套機械零件命名系統原則:區別性、記憶性、簡明性。

4.科學管理學派弗雷德里

克‧泰勒(FrederickWinslow

1.1856 - 1915,生於律師家庭

2.學習古典著作,喜歡科學調查和研究

3.上過哈佛大學,但因健康因素休

1.基本原理:(1)作業研究原理:改進操作方法以提高

工效,並以合理利用工時為目的。(2)時間研究原理,在動作分解與作業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

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項動作所需要的時間,考慮到滿

.14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Taylor) 學到工廠當學徒

4.22 歲到米德維爾工廠作機械工,6 年後成為總技師,1884 年

成為總工程師5.1883 年獲得機械工程師學位(新澤西州的斯蒂文斯技術學院)

6.1890 年到一家紙板製造工廠當

總經理7.1893-1898 年從事工廠的管理諮

詢工作8.1898 年受雇於鋼鐵公司做顧

問,和同事發明了高速工具鋼並獲得專利

9.1901 年以後開始顧問工作,並不斷的演講、寫作、宣傳他的主張

10.1906 年成為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主席

11.受工人敵視

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時間和不可避免的情況,以確定

一天合理的工作量。2.3 個基本出發點:(1)效率至上。(2)為了謀求最高的

工作效率。可以採取任何方法,將人訓練成為一種肉體機器。(3)勞資雙方應該共同合作,追求效率最

高。3.科學管理的 4 項任務:(1)科學研究替代傳統的經驗

方法。(2)以科學方法挑選工人,改變過去由工人任意挑選自身工作的做法,並根據自身條件進行自我

培訓。(3)與工人密切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科學原則去辦。(4)資方與工人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分

工,改變將大部份責任推到工人身上的管理方法。4.科學管理的內容:(1)作業管理:制定科學的工作方

法、制定培訓工人的科學方法、施行激勵性的報酬制度。(2)組織管理:計畫職能和執行的職能分開、

對分工進行細分,以便找到合適的人來擔任、提出”例外原則”,而將日常事務授權給下屬管理人員負責

處理。5.科學管理的管理哲學:科學管理理論建立於人是一

種”經濟人”的假設上,是思想的革命,將人從傳統的小農思想轉變為大量生產的思想。

卡爾‧喬治‧巴思

1.1860 – 1939 年2.泰勒的助手,在數學方面有很深

的造詣3.在哈佛大學講授科學管理課程

幫助泰勒解決大多數的金屬切割問題,和工具標準化問題。

亨利‧勞倫

斯‧甘特(Henry L.Gantt)

1.1861 – 1919 年, 出生於馬里蘭富

有的農場主家庭2.26 歲作為工程部的助理工程

師,和泰勒一起工作3.曾於史蒂文斯工學院、哥倫比亞

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任教4.為第一批有成就的管理顧問之

1.重視人的因素在科學管理中的作用,認為應該將監

工變為工人的老師,或工人工作上的輔導者,工人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除了應該得到正常的報

酬外,還要得到該時間的%為單位的另外報酬。2.1903 年提出甘特圖,以生產日期、產量圖來控制計

畫和生產的進行,具有簡單、醒目和便於編制的特點。

弗蘭克‧吉

爾布雷思(FrankGilbreth)

1.1868 – 1924 年

2.為科學管理創始人之一3.研究從建築工地開始

1.被稱為動作研究之父。

2.研究從建築工地開始,將砌磚的動作從 18 個動作減到 4.5 個,砌內牆的動作由 18 個減到 2 個。

3.以電影攝影技術進行動作研究,減少不必要的動作。4.討論工作、 工人、和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認為工

.15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人本身的情況及工作環境的條件也會影響工作的進

度。5.提出強調管理制度的方法稱為”現場制度”。6.除了動作研究,還進行疲勞研究、制度管理研究,而且很重視人的因素,結合各種科學,包括:生理

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來改進和提高工人的能力,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莉蓮‧吉爾布雷思

(LillianGilbreth)

1.1878 – 1927 年2.是美國第一位獲得心理學博士

的婦女3.心理學家、管理學家

4.被稱為管理的第一夫人

論述歷史上的三種管理方式:傳統方式、過度方式、科學方式,並將三種方式對個人、職能化、激勵和福利等

一系列問題產生的影響進行比較,證明科學管理是要培養工人,而不是要扼殺工人,從而支持了科學管理運動。

哈林頓‧埃默森

(HarringtonEmerson)

1.1853 – 1931 年2.牧師的兒子

3.效率工程師的代表人物4.在鐵路公司擔任過工程師、顧問

5.1903 年起和泰勒有密切聯繫

1.效率的概念不僅可以用在鐵路上,亦可以用在其他領域。

2.主要管理思想有 2:(1)組織方面:把軍隊的參謀運用於企業組織的管理中,所以設了 4 個參謀小組:a.人事福利參謀、b.生產參謀、c.物料管理參謀、d.會計參謀。(2)提出組織效率 12 原則:明確目標、常

識、向有能力的人請教、紀律、正直公平、決策資料要(可靠、及時、充分、持久)、工作調度科學計

畫、標準和日程表、標準化條件、標準化作業、書面作業指示、效率達到獎賞。

3.認為科學方法可以應用到許多不同活動中,也強調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認為心理因素會影響工作的產

量。

莫里斯‧庫

克(MorrisCooke)

1.1872 - 1960 年

2.泰勒的親密合作者(部屬)1.對科學管理主要的貢獻是將科學管理應用於社會組

織,如教育和市政方面。2.重視人的因素,在處理勞資問題上,比泰勒更有成

就。主張人情化,在工資、定額、職工福利上,可同工會集體進行談判。

亨利‧福特(Henry Ford)

1.1863 – 1947 年2. 提倡大規模生產的第一人

3.1896 年製造出第一部汽車4. 1903 年創立自己公司

1.強調數量的標準化。2.重視市場需求。

3.不重視管理、完全分工,要求雇員僅重視自己負責的工作,禁止相互討論工作,禁止銷售人員和工程

師討論。但當時他付給員工的薪資為當時平均薪資的 2 倍。

亞力山大‧

哈密爾頓‧

1866 – 1936 年 1.為英國和美國成本會計先驅,提出成本計算的目標

與標準成本制,強調正常成本和非正常成本的概念。

.16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丘奇

(AlexanderHamiltonChurch)

2.提出管理的兩個基本工具:分析和綜合。

奧利佛‧謝爾

1.1894 – 1951 年

2.牛津大學畢業3.曾經從過軍,退伍後服務於企業

將社會倫理與科學管理結合起來,將管理重點從企業內

部,轉到倫理和工業責任的人的因素上。

瑪莉‧派

克‧福來特(Mary ParkerFollett)

1.1868 – 1933 年

2.生於美國波士頓3.哈佛大學哲學、法律、政治系

4.1891 年開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

1.生活於科學管理思想開始發展的年代,又是哲學領

域社會人時代的一員,和這兩領域都有聯繫,將泰勒的許多想法概擴,又預測到霍桑實驗的許多結

論,是兩理論連接的環節。2.認為只有在團體組織中才能發現真正的人,人只有

通過團體才能發現自己的本質。3.認為社會關係應該採取協商的原則,解決衝突最有

效的方法不是施壓、妥協,而是利益的結合,只要有關各方共同尋找解決衝突的方法,一定能夠找到

結合點。4.任何利益衝突可以通過下列 4 種途徑來解決:(1)一方自願退讓,(2)一方戰勝,(3)妥協,(4)結合。

5.古典組織理論亨利‧費堯(HenryFayol)

1.1841 – 1925 年,出生於法國資產階級家庭

2.1860 年畢業於礦業學院3.當過 26 年的工程師,得過工業

促進協會獎章4.歐洲傑出的經營管理思想家

5.擔任煤礦公司總經理 30 年6.拯救過頻臨破產的礦業公司

1.組織管理理論:將企業的活動分為(1)技術活動(2)商業活動(3)財務活動(4)安全活動(5)會計活動(6)管理活動(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2.提出 14 項管理原則:勞動分工、權力和責任、紀律、

統一指揮、統一領導、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人員報酬、集中、等級制度、秩序、正直公平、人員

穩定、首創精神、人員團結。3.提出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的管理的技巧和能力,包括

身體條件、智力條件、精神條件、通用條件、專門知識與經驗。

4.人員因為管理等級不同,所需具備的能力也不同,對工人而言,技術最重要,對於管理人員而言,等

級愈高,管理知識就愈重要,在小公司的管理人員技術能力較大公司而言來的重要,但在大公司的管

理人員,管理能力比技術能力重要。5.強調管理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管理知識可以通

過教育而得,認為管理是一種獨立且適用於所有類型活動的知識。

.17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馬克斯‧韋

伯(MaxWeber)

1.1864 – 1920 年,出生於德國一富

裕的家庭,父親為下議院議員,1882 年進入海德堡大學法律

系,受過 3 次軍事訓練,1888 年參與過德國軍事演習,對德國的

軍事生活與組織有相當程度的瞭解。1891 年在柏林大學講授法

律,1894 獲得海德堡教授資格2.1903 年開始進行新教倫理方面

的研究3.1905 年出版新教理論和資本主

義精神4.1907 年開始寫作與從事學術研

究5.先後擔任過教授、政府顧問、編

輯、作家,對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宗教等問題都有自己的觀

被稱為組織理論之父,其認為:1.理想的行政組織:通過職務與職位來管理,而不是通過傳統世襲來管理,管理者應有勝任工作的能

力,是通過客觀事實而不是主觀意志來領導。2.提出理想組織的特點:a.有明確目標,b.目標達成必

須要經過分工,c.按等級形成指揮系統,d.人與人之間是一種指揮和服從的關係,e.人必須要經過挑

選,f.人員經過任命而不是經過選舉,g.管理人員不是企業的所有人,h.管理人員有固定的薪資、升遷

制度、考核制度,i.必須要嚴格遵守組織的規章制度。3.將權力分為 3 類:(1)合理的法定權力,(2)傳統的權

利(強調正統性),(3)神授的權利。4.認為管理是依知識來進行控制。

林德爾‧福

恩斯‧厄威克(LyndallFownesUrwick)

1.1891 – 1983 年,英國著名的管理

史學家、顧問和教育家2.主要貢獻是綜合了古典的管理

理論,把泰勒的科學管理和科學分析方法作為指導一切管理職

能的基本原則,把 Fayol 的計畫、組織、控制作為管理過程的

主要職能,將 Fayol 的管理原則放在管理職能之下,形成了古典

學派

提出適用於所有組織的 8 項原則:(1)目標原則(2)權力與

責任相符原則 (3)職責原則(4)組織階層原則(5)控制幅度原則,不超過 5-6 人(6)專業化原則(7)協調原則(8)明確原

則。

盧瑟‧哈爾西‧古利克

(LutherHalseyGulich)

1.1892 – 1993 年2.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

3.哥倫比亞大學公共關係學院院長

4.羅斯福總統行政管理委員會成員

1.將管理理論系統化,將管理的職能分為 7 種職能: (1)計畫 (2)組織 (3)人事 (4)指揮 (5)協調 (6)報告(上對下、下對上) (7)預算。

2.根據古典的管理理論提出 10 項管理原則:(1)分工

和專業化(2)按目標、程序、顧客、或地區把工作加以部門化(3)通過等級制度合作(4)透過思想合作(5)透過委員會合作(6)分權化或控股公司概念(7)統一指揮(8)直線參謀(9)授權(10)控制制度。

.18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三、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科學產生於 20世紀 20-30年代,正式命名為行為科學是 1949年在芝加哥一

次討論關於是否可用現有的科學知識來發展關於人類行為的一般性理論跨科學的科

學會議上。廣義的行為科學是指運用自然科學的實驗和觀察法,來研究自然和社會環

境中人或動物行為的一切科學,包括: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及其他相關科學。狹

義的行為科學是指應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成果,來研究組織

管理過程中人的行為和人與人之間關係規律的一門科學。研究人類行為產生的原因及

人的行為動機和發展變化規律,目的在有效的實現組織目標。研究個人與個人、個人

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的關係,目的在於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使人的能力能得到

充分發揮。

(一)歷史背景

1.勞資關係惡化: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戰略調整,引發經濟與政治的

動盪。1920 年 7 月,美國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爆發經濟危機,物價急遽

下跌、破產企業增多、失業人數激增,顯示出資本主義潛在不可克服的問題。

由於美國沒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工業發展比較快速,且在戰爭中得

到巨額利潤,使得美國企業有實力推動產業的自動化、標準化之大量生產,賺

取超額利潤,以致引發勞資關係進一步惡化。1929 年,工人的平均收入一直

停在最低生活費的 59%,1913-1929年加工工業的勞動生產力提高了 65%,但

是工人的實際工資只增加了 26.1%,對工人的剝削程度高達 200%。

2.產能過剩:

新、舊工業發展極不平衡,開工不足;貿易額比生產量的增加還要低;由於壟

斷資本家的剝削,工人的生活比戰前還低。1929 年,工人的平均收入一直停

在最低生活費的 59%,1913-1929年加工工業的勞動生產力提高了 65%。

3.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1929 年 1%的人佔有 59%的國民所得,87%的普通人,財富只佔國民所得的

10%。

4.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企業破產、失業人數達到 3000-4500萬人;貨幣信用危機、金融陷入混亂。檢

.19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討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經濟理論、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後,在經濟方面凱因

斯的經濟理論在資本主義社會興起,管理方面則興起了梅奧的人群關係和行為

研究的新方向。

(二)理論基礎

泰勒的管理思想建立在於人是理性的經濟人,因此管理核心是指導人們按科學理

性的思維進行管理。但實際上,人的思想與行為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所支配。

所以,行為學派認為唯有透過理解人的本性,才可以瞭解人的行為,才能有效解決當

時的勞資衝突。科學管理時期有工業心理學家研究人的效率問題,如:甘特、福來特、

吉爾布雷斯夫婦、謝爾頓、謬斯特伯格、丹尼森等,為管理思想開創了新的發展。其

中謬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德國人)為工業心理學創始人之一,在他

的心理學和工業效率一書中指出,獲得最大效率的重點有 3:

1.最適合的人 – 研究工作對人的要求。

2.要確定在什麼樣的心理條件下,才能讓人的產量最大。

3.要對人施加什麼影響,才能對人的思想起作用。

(三)霍桑實驗

霍桑是一家電話工廠,設備完善、福利優越,具備有各種娛樂設施,醫療制度、

養老制度,但是工人仍不滿意,生產效率也很不理想。因此美國科學院組織組成了各

方面的專家研究小組對該工廠進行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率的研究。該實驗從 1924年開

始到 1932 年結束,為期 8 年,整個實驗分為 4個階段:1.照明對生產效率的影響,

2.工作時間和其他條件對生產效率的影響,3.工作態度的訪談,4.影響職工職級的群

體研究,其中梅奧領導後面 3個研究,用來解釋第一個研究的研究結果。霍桑實驗使

管理思想進入行為科學的時代,霍桑實驗的結果建立了「人群(際)關係」學說,其內

容為:

1.認為職工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影響人的生產力的因素除了物質利益外,

還有社會的心理因素。

2.企業中存在有正式和非正式組織。

.20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3.新的領導能力在於提高職工的工作滿意度,認為生產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工人的

士氣,而士氣取決於各種需要感受的滿足程度。這與科學管理認為生產效率主

要取決於作業方法、工作條件和工資制度有所不同。

(四)行為學派的分類與代表人物

行為學派的研究可以分為:1.對個體行為的研究,2.群體行為研究,3.領導行為

研究,各研究的管理思想以代表人物分析如表 2。

(五)行為科學理論總結

20世紀 20-30年代初,科學管理所倡導的經濟刺激和物質激勵出現了效用遞減的

現象,加上世界經濟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機,使得管理學者們不得不思考科學管理以外

不利於企業效率的影響因素,行為科學理論彌補了科學管理的不足。科學管理理論強

調嚴格管理,認為管得嚴才能產出效率。行為科學理論強調人的行為,認為從人的行

為本質激發動力,才能提高效率。行為科學的研究包括:人的本性需要、行為動機、

人際關係等,研究對象包括個體的行為、團體的行為、組織的行為,其目的也是提高

效率,實現組織的目標。行為科學理論認為人性是複雜的,因此從所有可能的角度來

研究人的行為及管理的議題,形成了不同的觀點與學派,雖然觀點不同,但是都是以

人道主義的看法來探索管理問題。

行為科學理論的缺點 行為科學理論的貢獻

1.過於強調人,忽視了經濟、技術。

2.對人和制度、人和組織結合的問題探討不

多。

3.對企業發展的環境考慮不多,沒有站在策

略觀點來看管理問題。

4.行為科學家認為人類行為是複雜的系統,

但是在研究時,又將系統間的關係”孤立”

起來,因此,在探討與解釋”複雜”的人類

行為時,無法提供普遍性的涵蓋法則。

1.解決了 1920~1930 年代的勞資問題。

2.行為科學是觀察、組織與再現人類行

為的方法,提供人類瞭解人類行為。

3.行為科學是一門科學,具有永恆性,

不受時、空的限制。

4.行為科學對於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

有莫大的貢獻。

.21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表 2 行為學派的管理思想與其代表人物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

1.對個體行為的研究

亞伯拉罕‧

瑪斯洛(A. H.Maslow)

1.1908 – 1970 年

2.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博士

3.在大學教授心理學

發展亨利‧默里 1938 年所提出的 20 種人的需求,提出需要層級理論。

該理論指出人的需要分為 5 個層級: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感情和歸屬需求 4.自尊需求 5.自我實現需求,且下層未被滿足,之後的層級就不會發

揮作用。

克萊頓‧奧

爾德佛(ClaytonAlderfer)

1.提出”生存關係及發展理論”,是對 Maslow 的理論提出修正,認為需

求不是 5 種而是 3 種:1.生存 2.關係 3.發展。2.3 種需求不全都是與生俱來的,有的需要是要透過後天的學習才能形

成。3.而且人的需求不一定嚴格的由下而上一層層滿足,可以是越級的。

4.高一級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退而求其次,所以,管理人員應該瞭解職工的不同需要,以便激勵和控制職工的行為。

赫茲伯格(FrederickHerzberg)

1.1923 -2.美國的心理學

提出”雙因子理論”,即 1.激勵因素 2.保健因素,指出企業中的因素可分為滿意與不滿意因素 2 類,滿意因素使人得到滿足,可以激勵人的心理成

長,如:成就、讚賞、工作內容本身、責任感、上進心等。不滿意(保健)因素指的是缺乏這些因素,容易產生不滿和消極情緒,如:金錢、監督、

地位、安全、工作環境、政策、人際關係等。

弗魯姆

(Victor H.Vroom)

1958 年 Ph.D. fromuniversity ofMichigan

1.提出期望理論,認為人能得到滿足,與自己能否勝任這項工作及工

作的評價有關,並提出努力程度(M)=價值(V) x 期望值(P)2.期望理論指出當行為者對某項活動及其結果的效用評價很高,而且

估計自己獲得這種效用的可能性很大,那麼領導者用這種活動和結果來激勵員工,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衛‧麥克

利蘭(David C,McClelland)

1.1917–美國人

2.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

3.哈佛教授

提出成就需要理論,認為人有 3 類基本激勵需要:1.對權力的需要,

2.對社交的需要,3.對成就的需要。

道格拉斯‧

麥格雷法(DonglasMcGregor)

1.1906 – 1964 年

2.President ofAntiochcollege

3. prof. ofmanagement atMIT

提出 X-Y 理論(1957),認為人性可以分為 2 類:

1.X 理論:性善學說,嚴格管理。2.Y 理論:性惡學說,民主管理。

埃德加‧沙因

1.1928 – 生2.Ph.D. in social

提出複雜人假說,將人性分為 4 類:1. 理性經濟人假說(類似 X 理論)。

.22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Edgar H.Schien)

psychologyfrom Harvarduniversity(1952)

3.Professor atMIT (1956)

2. 社會人假說。

3. 自我實現人的假說(類似 Y 理論)。4. 複雜人假說(人的需求與工作動機是很複雜的,變化性也很大)。

2.群體行為研究卡特‧勒溫

(Kurt

Lewin)

1.1890 – 1947年,德國人

2.1922 – 1931 年柏林大學心理

學教授3.1932-1933 史

丹 佛 visitingprofessor,以後

一直於 cornell,California &Harvard 教書

4.1933 柏 林 大

學研究心理學5.1944 年在 MIT建立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

6.被稱為當代社會實驗心理學

之父

1.1938 年提出人的行為是個人的個性與環境的函數 【行為=f(個性 x環境)。

2.1944 年以群體動力學的概念來描述群體中人與人相互接觸、影響所形成的社會關係。

3.群體動力學的主要概念:(1)群體的結合是動態的,會不斷的相互作用、相互適應。

(2)所謂”群體”指的是非正式的組織,群體和正式組織一樣,有 3 個要素:活動、相互影響、情緒。支持霍桑實驗,認為正式與非正式群體

同時存於組織當中,二者都有行動規範,會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共同接受投入,共同對外提共產出。

(3)群體處於各種狀態的均衡環境當中。(4)群體有著和正式組織不同的組織目標、以維持群體的存在,及作用。

(5)群體和正式組織一樣有組織結構,但是非常不明確,也不容易辨識。(6)群體和正式組織一樣有不同的領導方式,分為 3 種:專制型、民主

式、自由放任式。(7)群體規模不大,以利於交換資訊與感情,及維持長期的群體關係,

依任務的型態不同,最適的規模也會不同,例如需要作複雜的決策時,最適規模為 7-12 人;解決矛盾和衝突,進行協議時,最適規模

為 3-5 人;若要作出好的決議,又要解決衝突時,最適規模為 5-7 人。4.提出”群體壓力”的理論,認為當個人的意見和群體不同時,就會產生

群體壓力,在壓力下,會產生順從行為,尤其是智力較差、信心不足或依賴心較強的人,就會有順從的行為發生。

5.在群體中,除了群體壓力外,還有群體規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群體規範,但大多數是非正式的群體規範,這種群體規範往往比管

理當局的正式制度更有效。6.群體規範與群體壓力都是為了要求群體的一致性,以便讓群體存在

下去。在群體的互動中,會產生一種類比的作用,彼此接近、趨同,這是由於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現出順從的結果(也是群體規範形成

的過程/原因)。

3.領導行為研究

.23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亨利 美國行為學家 提出領導者應具備的 12 種特質(領導特質理論, 1949)

1.成就需要強烈 2.工作努力、希望承擔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3.尊重上級、與上級關係良好 4.組織能力強 5.決斷力強 6.自信心強、不受外界干擾 7.思維

敏捷、進取 8.竭力避免失敗、不斷接受新任務、驅使自己前進 9.講實際、重視現實、不關心不肯定的未來 10.不能只對上級親近、對下級疏遠 11.對父母沒有感情牽掛、一般與父母沒有同住 12.忠於組織與職守。

鮑莫爾 美國行為學家 認為企業家除了要掌握領導藝術、具備高效率的企業領導能力外,還應具

備下列條件(領導特質理論):1.與人合作 2.實事求是、高瞻遠矚 3.善於授權 4.善於把人、事、物組織起

來調度下級 5.靈活機智、權宜應變 6.責任心強、對自己嚴格要求 7.對於新鮮的事務敏感、力求創新 8.勇於負責、感擔風險 9.謙虛謹慎、尊重他人

10.自持嚴格、受他人尊重。

坦南鮑姆 &施密特

領導型態理論(專制— 放任)認為好的領導方式是取決於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所處的環境、任務性質、職

權關係和團體的動力。領導方式決策的變數為管理人員運用職權的程度與想留給部屬享有自由的比例,並將領導行為按此畫成從專制型(放任型)連續的領導型態。

俄亥俄州的

領導型態

1945 年提出領導

型態理論

俄亥俄州的領導型態:關心員工 v.s.關心工作

1.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變為好的領導者。2.將領導行為分為(1)關心工作(2)關心員工程度兩方面,並構成 4 個構

面:第一象限代表對二者均關心,第二象限代表最關心部屬,第三象限代表代表對二者均不關心,第四象限代表最關心工作。

3.不同領導型態沒有好與不好,而是需要視情況而定。

布萊克和莫

頓(Robert R.Blake & JaneS. Mouton)

1964 提出領導型

態理論

1.提出管理格道,將俄亥俄州的領導型態由低到高分為 9 級,81 格,

用來訓練管理人員的領導行為(目標是 9.9 的團隊式管理)。2.管理格道的領導型態:(1.1) 無為管理型(9.1) 任務型管理(1.9) 鄉村

俱樂部式管理(9.9.) 團隊式管理(5.5) 中庸式管理。

威廉‧大內

William

Ouchi

1.生於 Hawaii2.1972年Chicago的博士

3.1979 年 UCLA的教授

4.1993-1995 年Mayor RichardRiordan 的顧問及主任

1.提出領導的 Z 理論,其特點為:

(1)終身雇用制,使員工與企業同甘苦、共命運。(2)對員工長期考核,逐步晉升。

(3) 培養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的多專多能的人才。(4)運用統計數字、資訊 作為控制手段。

(5)採取集體研究與個人負責相結合的決策方式,由下而上的決策方式(集體決策),最後由領導者作決策並承擔責任。

(6)樹立整體觀念,員工之間平等對待,以自我指揮代替等級指揮。2.稱日本的組織為 Z 型的組織,稱領導者個人決策和員工處於被動服

從地位的企業稱為 A 型組織。A 型組織(e.g. 美國企業)不利於誘發員

.24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工創業精神,易於造成決策失誤。

3.認為一切企業的成就都離不開信任、敏感、和親密。主張以坦白、開放、和溝通作為基本的原則來實施民主管理。

參、結論

管理理論的發展以”效率”為出發點。儘管管理理論非常豐富,涵蓋層面包括:人、

思想、觀念、行為、方法、工具、和結果,但是從古至今所有管理理論或思想的中心

都在探討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實現目標並滿足慾望。

早期的管理思想基本上是以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主的管理思想,輔佐君王以

獲取個人政治上的統治地位,並以此以取得統治者恩寵為主要目的的一種管理思想。

古典的管理思想是以工業化大量生產為主要背景,以市場經濟中組織協調發展為主要

研究對象的古典思想,主要特徵是使企業在市場的時空中獲得生存和發展,把企業獲

得最大利潤為最終目標。

為瞭解效率與人性之間的矛盾,行為科學因應而生。行為科學對人性進行深入的

研究,研究的是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人和組織與環境的關係如何處於最

佳的平衡狀態。

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管理一直被視為是組織工作不可缺少的活動,管理活動是

在於利用有效的分配人力、物力、科技、生物、…等等環境資源,透過組織目標的達

成,來增進人類的福祉。在演變過程中,管理思想一直受到技術進步,對人性假設、

社會價值、政治的影響,而湧現了各種趨勢、力量和哲學。管理理論是環境的產物、

也是環境形成的過程,無論是注重工作方法、人、組織、決策、環境、技術、社會責

任,不同階段的管理理論都是在解決人類面臨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問題。

雖然今日環境較過去複雜,個人的智慧無法預測未來管理思想將會往哪裡去?但

是站在前人努力的基石之上,無論管理思想與哲學將往何處發展,肯定也將像過去一

樣,為人類克服環境的困難,創造更多福祉。

.25郭雅芬-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參考文獻

1. George, C. S. (1972). The history of management thought.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2. Handy, C. (2005),大師論大師(汪芸譯),天下文化(原文於 2005出版) ,台北。

3. Handy, C. (2005). The Handy Guide to the Gurus of Management[online].

Available: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learningenglish/work/handy/index.shtml

[online [2005, October 1].

4. Roth, W. (1993).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eory: Past, present, future, Roth &

Associates, Orefield, Pennslyvania.

5. Urwick. L. & Brech, E. F. L. (1952). 台灣肥料有限公司企業管理叢書:科學管理史

(徐道鄰譯),華國,台北市。

6. Wren, D. A. (2002),管理思想的演變(李柱流,趙睿,肖聿,戴暘譯),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原文於 1994出版) ,北京。

7. 吳復新,江岷欽,許道然(2004),組織行為,國立空中大學,台北。

8. 郭咸綱(2004),西方管理思想史(3版),經濟管理出版社,北京。

.26商學學報,第 18 期,民國 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