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完整的成长孙瑞雪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8-9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2012 5 30 61 策划解成君 电话010-82296732 主编王占伟 电话010-82296726 责编电话010-82296735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梁颖宁 电话010-82296743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一切源于童年 专家点评 本刊专家组核心成员、“心教育创始人 李艳丽 成长读书汇 · 《完整的成长》 原著精选 悦读推荐 作为教育者要特别关注儿童生命里面发生的事情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被教育 的过程更是生命自我创造的过程。《完整的成长讲述了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 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它提倡 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一切源于童年童年的心境可以延续至成年可助人愉悦人生取得成就度过逆境抵抗风险也可使人软弱无能心理多病没有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过活一个童年改变童年的环境就可改变人生改变社会兴盛国家振兴民族六一儿童节之际之所以提出完整成长的命题是因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不少孩子的成长是不完整的主要表现为自我的缺失究竟什么是完整的成长不完整成长有什么危害如何让孩子完整地成长期望这组文章能为您提供有益的镜鉴为世界培育新人类 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 6 年里发展情绪比发 展认知更重要因为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 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 需要借此得出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我们拥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世界在这个世 界里我们需要认识星星月亮太阳需要认识树 海洋…… 我们还有一个内在的世界 情绪即是我们 内在世界一部分 我们需要认识高兴 愤怒 悲伤 需要认知嫉妒 恼火 难过 兴奋 需要 认识喜悦 快乐和孤独 需要认识感受 体验 和觉察 这两个世界的不同组合演变出不同的价值 系统 当我们以物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 的价值观时 我们就会被物化和工具化 就远离 了生命 也就等于远离了幸福 当我们以内在世 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 平等 正义 尊重 成长 创造 …… 就成为了我们的价 值标准 怎样帮助儿童认知情绪并使其情绪成长熟呢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便使孩 子发现熟悉发展自己的情绪世界而不是一生 滞留和压抑于自己的情绪迷茫之中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准许孩子 不评判好坏准许意味着给孩子空间与时间让他自然地感知自由是教育的首要因素 兴趣是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迈出成长第一步的 重要标志所有母亲都可以发现孩子出生后就开 始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高度专注孩子具有被某 一事物触动刺激并产生兴趣的能力这是天生 无需培养这就意味着只要儿童拥有自由就一定专注拥有 6 年的专注生命就会拥有了自 我创造的机会成人并不知道什么可以使儿童产生兴趣让他启动专注之门所以境必须是自由的成人要的就是持续保护这种专注力优秀教师首先的就是时观察这种 专注力保护儿童不受打扰成人无法规范儿童如果你试图规范儿童就意味着坏和压抑实际在中儿童可以 自己的兴趣 事情的机会 几乎 在于 0~6 严格6 年也无法保证大量家庭教育构几乎习惯性安排孩子自由动只 是一天中的某个时间只要儿童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有一个不 专注 反过 如果 一个孩子不专注 一定是 强制 兴趣被成人 打搅 甚至 被压抑和 如果在儿童 0~6 儿童天都可以自己 的意愿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在他自己有兴趣 的事情时然专注天都专注在兴趣中的专注力就会专注力长就会发展出生命 的意志所以我们激励父母和幼教构保证儿童 的兴趣不受阻挠保证这一必须保证自由意 志的保证是自由的保证儿童的为是 自由的当然我们必须要有规则规则保证我们自由 的要不被一个关系中的界使儿童 变得有力对生命和成长的玷污 贫富贵贱识还是无知……都是现实社 会世的价值系统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生命的 成长系统价值系统就不同了一个生命出 都是尊成长需要接纳认可自由平等 然后在这种 氛围 慢慢 慢慢 这是生命系统的价值观在这样的价值系统 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都可以成为一个的人如果你把贫富家庭 的孩子 贵贱家庭 的孩 无知和有 家庭 的孩子 在一 只能 看到 个孩子 得了 母的 个孩子被 个孩子的生命能 掠夺 个生命 饱满 而有 个认知正 个发展 全面 如果你 穿红衣服 孩是 长的儿 穿白裙 子的 孩的 爸爸 富翁 …… 彻底玷污 了生命和成长 只要有孩子 学校 还是 家庭 公众场 合还是 我们都要使 生命成长的价值系统 使 用社 会和世 的价值观 就是对孩子的 人的生命成长同世 的世界 人的 是高 儿童 我们要 什么 奉献 孩子 孩子们 渴望 什么样的 节日 仅仅 是得 仅仅 看看热闹 的演出 他们 就会 得心 丰盈 和快乐 幸福感 自物 质的 丰富 精神 饱满 孩子需要 完整 的成长 完整成长的命是由儿童心家孙瑞 雪提出的认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不仅仅是认 知的 完整 的人 包括 体的 情绪的 感觉的 认知的精神教育应当关注 一个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是什么传授知识是无地开 发儿童头脑中的这是对生命成长的篡改儿童的成长不是被教育的过而是生命 自我创造的过正的教育应当是助孩 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这是孙瑞雪完整成长教育思想心观儿童的生命成长是一种自我创造 孩子 出生 有机会创造自己 他们 是被 或者 其他成人 创造 由于 有自己创造自己的机会 他们也就 几乎没 自我 不可以用手玩沙用铲铲沙。 ”“ 不可 把手放。 ”“不可以用手抓饭吃!”子们几乎完全被成人控制阻止时间长了孩子就己的心即使有和孩子在一却依 然有控制着孩子的想法着孩子的 主人如果一个孩子被母作主他可能就会 失去自主失去自我失去自由这样的孩子 走向社 就会成为 失去 自我 的成人 ,“ 他们 一样 体里 的人 人在他们的 体里 打架 争斗 控制 摇摆 不定 …… 他们 失去 受内在的 挣扎 焦虑 。” 有自我 是人 的不 完整 痛苦 和对 温床 是当 种心 理及社 源头 如果 一个人不 完整 么其后 家庭 难立 起来 遗憾的是孩子的独立意识见惯 受着成人和教育人怎么完整地成长呢自由规则可以保证完成一个人完整成长的正的是无条件师爱你不是因为 得好不是因为100 不是因 你做了好事……就是因为是世界 一的自由就是自己自己的主人这意味着一 个人出生开始他就是自己体的主人是自 己情绪的主人是自己感觉的主人是自己心的主人是自己认知的主人是自己精神的主 他的情绪感觉认知精神不受 外力的支配和压这正如孙瑞雪要让孩子拒绝别 也尊重接纳拒绝自己如果孩子不会我不同意 我不 选择 我不 意这样 这样对 我不这样 离开 拒绝别人的就意味着他的规则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人在规则的自由关注人的成长要关注人外在的成长更应关注人内在完整的成长是什么体是不是的情绪 它不是 的感觉是 它不 ……只是的环不是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一个 完整 的人 这是一个 超越 训导 教育新纪元它有于以儿童只发展认知 的成长状态切均于童年。《 完整的成长书明大多童年的心境延续至成年—— 助人悦人生得成就度过抵抗风险也可使人软弱无能理多有建树个意义上人不过一个童年变童年的环就可变人生国家民族值此儿童将到来的成长理念教育共勉本报记者 王占伟 孩子的成长目前所能接接的只是自己的由于自己现在还是有为人母的实际过这年的体验和研究学习会了自我觉察渐渐 对成长和教育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每个人内心 都有一个小孩儿 妈妈下班顺路我一我们开心地着一买菜到家妈妈:“下班来接然后一买菜感觉。”妈妈到那好的。” 妈妈回顾了一自己的童年不知渴望独立想尽怀抱情地体验成长可是自己已经已经是成年人内心里却依然有个 孩儿仿佛童年现在一都在伴随着我 的成长离开由此想起:“都是孩儿我们头脑念相人和孩儿都在为认同和 赞美我们都在无中被念头论从哪孩儿就是材矮小人只是体变孩儿我们变化的仅仅 是外在的人只是比孩儿拥有更孩儿 纯净 单纯 是因为 他们心中的。”我对此认同我们常活在自己的情绪里情绪所我们的情绪还始的状态。“悲伤恐惧愤怒无时不在不有对孩子时我们也 着这情绪他们自以为是地 认为孩子的各种 为和 现让我们开心 伤心和焦虑孩子往往受着我们各 情绪的宣泄甚至于会在他们原本清明 的内心种一个一个糟糕 :“ 爸爸 是因为我不我不够聪明我不够乖巧……”着觉察一们自己我们内在的孩儿是曾经并一怀有这样一个一个不 真实 看看着这些念头我们自己这年以成长状态当我们了事尽如人意的时 我们 往往 会无比内 认为自己的不我们无有意识地事情的对与我们自己分开我们无法把自己 的情绪同自己离开因此我们的孩子也同 受伤我们在孩子看到正是 我们自己投射就一个家庭来母是树孩子是如果花朵是树我们 常常看到孩子的是我们自己的在孩子因此这也让我想到湾漫画 家几 孩子的 都是 人的 》,小插画童趣的单文字描绘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孩子想法正是我们个人成长 足迹我们自己的恐惧孩子就因而孩的也就然而这都是在上帝眼老虎个人是坏的是不好的呢统统美丽我们认为孩子不好都是我们的 ”,并不是他们真实存在的本身不好当我们 是一个完全无惧的人时我们的孩子能天 然地成长匹小马 辽阔 上自由 成长 可不是 件容易 的事 小马 的主人需要 的无惧心他会小马在道样的 危险 出现这样 样的 他会 心这样任小马它以后会怎样我们往往 勇气 让孩子 然无 的天空在孩子我们都是上在一个孩子的 我们 是有意无意地 演着上角色我们所能地为孩 安排往往忽略 了孩子自己的感受与 想法 了孩子自己 感觉 认知 体验生命的权利和自由实际我们是怎样对 自己 是怎样对 孩子 我们 他成为 个样子 孩子 往往越 会成为 我们心中讨厌形象这一的一都是 因为我们还不能 然地 接纳 我们自己 然地我们自己在爱和自由中 体验完整的成长 当自己能 够清晰 地意识 这一 是这样的时 内心也 了喜悦与感 因为我目前正在 并体验着 和自由 教育理念它使我 :“ 孩子天然地就和生 命有 连结 他们 容易 发现生命 并进入 生命 发现生命的至爱 至真 因此 孩子们生的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孩子们生 在自然的环 在人 的环 会的环 也生 在所有事物中事物只 是一个不是孩子成长的 如果说 个外在环可以对孩子的生命产生作 一定是孩子的心 和某一事物产生了 或者 产生了关系 关系使孩子拥有 了环了作 这样的 接才 会使 生命有所变化上了变得有意义是人与人的 我们需要 在孩子的。” 我们的因为这里有生命有感 在这年的时间里我和孩子们一在这里 得了源源会了自我觉察对内心真实的自己地重自己童年的这种 的成长让我渐渐出了小小的自我我现在想做也正在的就是成为孩 子们成长的环正地接纳孩子孩子当他们有任何出现时我也能 清晰得孩子用爱语言孩子过自己的体验与成长我认为要让孩子 完整地成长首先要让自己完整地成长正地认识自己接纳 自己 创造自己 成为自己孩子同的成长完整的成长漫漫我们都无自己 成长完整去面对孩子幸好我们的世界里 总伴随着孩子的我们所能的便 是与孩子一同体验完整的成长与感一的答案我要对孩子们:“ 孩子 慢慢来这个世界会等着我们的。”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 池小学 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一生中 一能的事情就是成为自己。”这与斯洛阐 人的就是自我是同一个 完整的成长帮我解决了一个自己为什么是不快乐原来我还正的成长有成为自己我一以为成长就是一 个人在长的过种种学习让自己在 这个会上世事人情练达然后受人景仰然而完整的成长之后然发现自己对教育对成长的部是价值体系而对于生命的价值体系然不觉世上有两 评价体系 是外在的 评价体系 它以 子等 一个人是 是内在的生命 评价体系 它关注人的内心是 快乐 幸福 宁静 原来一个人了可以看见体之外还有 情绪感觉认知等精神存而一 个人只有体的体验的情绪和感觉能进一步发展心与认知精神成为自己正的成长—— 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验 的过成长感觉开始感觉必须从外在的内在的感受以认知的成为一个孩子要学习3+2=5 的意义需要过这样的方式来实让这个孩子先摆3 可以是花朵水瓶等现中的物然后2 个同样的物5 个物儿童就会在这个实际体验感觉的过 325这样一个算式实际意义盲聋 · 凯勒对于这个也是 童年时水流的感觉而并由此 开启了认识这个世界的道与一个孩子在 12 所有对的认知都 过体验来习来完这就是认知成的本规我们当学校教育中的知识传授就会出在了只是用大脑来思念来解释孩子 的认知就远不能这是一种对生命的 打扰与伤这样的人心不能合一子就只能头脑被无和无念头左右体会不生命本身的喜悦与宁静内心缺乏清明浑浑噩噩成长退开始退一个人由于成长 而重现生命状态这是因为所有成 年人的都是在童年成的修复成长就必须童年以亲子关系为如果一个人候经挑剔后就一定会挑剔自己的孩子挑剔的不是孩子而是曾经挑剔的自己这是家庭关系的在这样的成人 往往在不自知的情生成而给自 己和孩子来暴力与伤在这样的关系中人要到真正的成长重要的是一个安全的环让感觉和情绪 流淌正的成长自然就会到来只不过对于成人来说这样的成长奢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价太所以哪本比它更合一个人对 自我教育更有觉知让儿童能完整地成长让孩子成为造一个世界类共同的 就会喜悦…… 家住不远走几田野便展现在眼前水泥桥 野草丛 阿婆车骑得一 孩子……乡景乡是一美丽!”爸爸钓鱼竿场去钓鱼见爸:“ 我也下讨。” 衣服在我的子里模模糊糊 朴蓝朴蓝 裤脚管 上一 银饰爸爸上了姑娘都会织布织布大多糙糙 穿姑娘箱要压 织布 做围做头…… 鸿 阿婆 知道我的 意后 睛睁进了里间翻箱倒 3 儿出把她从 40 50 织布 统压在嫁妆箱。“们也不 稀罕子里有的是时衣服压在一是当撑脸 让人别小家底!” 鸿阿婆一个梭梭纺呀织 到头来只有压在儿的嫁妆无出了也摇头嘿嘿 ,” 鸿 阿婆 :“ 的一压在我的!” 阿婆地在我 一展我快乐地起来开了织布细细绿淡蓝 在里 古朴 美丽了一得了这么好东 西初织好了里人都以为是洋 。”阿婆得意地出的阿婆的心布摊又从出一方块返转身来统统在我臂弯拿去要知道现在还有姑娘这东西 我也不 。” 得了这长时间不得用来做衣转暖到底了一简简单单宽脚裤棉布衬 多女孩的注这个摸摸瞧瞧底大都在:“ 到哪这么一美丽 织布?” 鸿阿婆压在我 皮箱姑娘一天我会念起 鸿阿婆母心意长大 有意思 赵新芳教育生活禅( 57 山与山的呼唤为了加深拓宽孩子们对会的认识在这 体验学习两所学校为孩子们心组3 周末北京 的孩子里体验生35 军政大学”; ”“ 篮球其中对孩子们远的是一对一家庭体验北京73 个孩子分73 周末73 山区20 个自 的也在 1 里以上远的20 多公为了保证安全更是为了加深孩子们 的情感锻炼孩子们的统一要 求路 10 里之内的 部步 10 之外的周五隆冬的太山区寒冷无比140 个孩子还是争先恐后地学校他们呼喊打闹弯弯曲曲的太了一道亮格看 山区 20 73 家庭没有什么太差距但每一个家庭的人 成和生 有着 有的 有的人生在一也有工在外的 有以种 庄稼 为主的 也有 …… 的孩子们化发展的山区 同时也让他们受了有的验和锻炼六那天上我也不同的家庭 看望了一孩子慨良孩子们看待 有什么体会呢得了感 爸爸 在外 妈妈 在地里 还要 养两个 孩子 他们 天重 着一 而我在 一能 的就是帮助 的母亲 所能 的事 会了生火 做饭 和一 简单 。 ……” 三餐的都是自己种的土豆胡萝卜), 卧室家住晚屋……种的只能自己。” 然并不他们 城市人的!” 天不慎崴本来想合着在可是奶奶坚给我治疗90 动有 可给我是一奶奶 她说这是的中还不让我动我感动看到了人们的一。” 军墓的孩子是这样:“我们劈柴他认为就可以了而我认为就要用大我比他得快。” 视时爱看打仗片而他爱看快乐后他让步了一会儿……” 他们都主动帮我们做家直问 我们什么时地里干农? ’” 位于燕山脚下的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和太行山腹地的邢台县将军墓中学2011 12 月起首创学生手拉手体验式学 项目双方现已交流学生 6 578 含部分教师),每期 14 在许多中小学校应试”、“安全至上的今天我不仅为他们的胆 量和智慧所折服而且还从孩子们的视野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写在六一儿童节前夕—— 附注图片作者见报后请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一切源于童年 - paper.chinateacher.com.cn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page/21/2012-05/30/08/2012053008_pdf.pdf期望这组文章能为您提供有益的镜鉴。 为世界培育新人类

  • Upload
    others

  • View
    1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一切源于童年 - paper.chinateacher.com.cn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page/21/2012-05/30/08/2012053008_pdf.pdf期望这组文章能为您提供有益的镜鉴。 为世界培育新人类

《完整的成长》孙瑞雪 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8-9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2012年 5月 30日

周刊

阅读改变生活

第 61 期策划:解成君 电话:010-82296732主编:王占伟 电话:010-82296726责编:高 影 电话:010-82296735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美编:梁颖宁 电话:010-82296743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一切源于童年

■专家点评 □ 本刊专家组核心成员、“心教育”创始人 李艳丽

成长读书汇心 ·《完整的成长》

■原著精选

■悦读推荐作为教育者,要特别关注儿童生命里面发生的事情。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被教育

的过程,更是生命自我创造的过程。 《完整的成长》讲述了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 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

一切源于童年。童年的心境可以延续至成年,可助人愉悦人生,取得成就,度过逆境,抵抗风险;也可使人软弱无能,心理多病,没有建树。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过活一个童年。改变童年的环境,就可改变人生,改变社会,兴盛国家,振兴民族!“六一”儿童节之际,之所以提出“完整成长”的命题,是因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不少孩子的成长是不完整的,主要表现为自我的缺失。究竟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不完整成长有什么危害? 如何让孩子完整地成长? 期望这组文章能为您提供有益的镜鉴。 为世界培育新人类

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 6 年里, 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 因为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要借此得出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我们拥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需要认识星星、月亮、太阳,需要认识树木、海洋……

我们还有一个内在的世界 , 情绪即是我们内在世界一部分。 我们需要认识高兴、愤怒、恐惧、悲伤,需要认知嫉妒、恼火、难过、兴奋,需要认识喜悦、爱、快乐和孤独,需要认识感受、体验和觉察。

这两个世界的不同组合演变出不同的价值系统。 当我们以物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我们就会被物化和工具化,就远离了生命,也就等于远离了幸福;当我们以内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 ,爱 、平等 、正义 、尊重 、成长 、创造……就成为了我们的价值标准。

怎样帮助儿童认知情绪并使其情绪成长、成熟呢?

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情绪, 以便使孩子发现、熟悉、发展自己的情绪世界,而不是一生滞留和压抑于自己的情绪迷茫之中。

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 尤其准许孩子哭,不评判好坏。 准许意味着给孩子空间与时间,让他自然地感知。

自由是教育的首要因素兴趣是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迈出成长第一步的

重要标志。所有母亲都可以发现,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高度专注。 孩子具有被某一事物触动、 刺激并产生兴趣的能力, 这是天生的,无需培养。这就意味着,只要儿童拥有自由,他就一定专注。拥有 6 年的专注,生命就会拥有了自我创造的机会。

成人并不知道什么可以使儿童产生兴趣,以让他启动专注之门。 所以,环境必须是自由的。

成人要做的就是持续地保护这种专注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观察到这种专注力,并保护儿童不受打扰。

成人无法规范儿童,如果你试图规范儿童,那就意味着损坏和压抑。 实际上,在中国,儿童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做事情的机会几乎只存在于 0~6岁,严格地说,这 6 年也无法保证。 大量的家庭和教育机构几乎是习惯性地安排孩子, 自由活动只是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

只要儿童在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没有一个不专注。 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不专注,那一定是被强制了,兴趣被成人打搅了,甚至被压抑和打碎了。

如果在儿童 0~6 岁, 儿童每天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在他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时,他必然专注;每天都专注在兴趣中,他的专注力就会延长, 专注力延长就会发展出生命的意志。所以,我们激励父母和幼教机构保证儿童

的兴趣不受阻挠。保证这一点,就必须保证自由意志的存在,保证环境是自由的,保证儿童的行为是自由的。

当然,我们必须要有规则。规则保证我们自由的要素不被破坏,它像一个关系中的界限,使儿童变得有力量和确定。

对生命和成长的玷污贫富、贵贱、有学识还是无知……都是现实社

会世俗的价值系统。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生命的成长系统, 价值系统就不相同了。 每一个生命出生,都是尊贵的。成长需要爱、接纳、认可、自由、尊重、平等,然后在这种氛围中,慢慢生活、慢慢成长, 这是生命系统的价值观。 在这样的价值系统里,无论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你把贫富家庭的孩子 、 贵贱家庭的孩子、无知和有学识家庭的孩子放在一起,你只能看到:哪个孩子获得了父母的爱,哪个孩子被打扰了,哪个孩子的生命能量被掠夺了 ,哪个生命饱满而有活力 ,哪个认知正常 ,哪个发展全面 。如果你判断, 那个穿红衣服的男孩是省长的儿子, 那个穿白裙子的女孩的爸爸是富翁……你就彻底玷污了生命和成长。 只要有孩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公众场合还是私人聚会 ,我们都要使用生命成长的价值系统来对待孩子,使用社会和世俗的价值观念,就是对孩子的暴力。 将人的生命成长同世俗的世界相比,还原人的本质才是高贵。

又是“六一”儿童节。 我们要拿什么奉献给孩子? 孩子们渴望什么样的节日? 仅仅是得到礼物吗?仅仅是看看热闹的演出吗?如此,他们就会获得心灵的丰盈和快乐吗?幸福感来自物质的丰富 ,更源于精神的饱满 ,孩子需要完整的成长。

“完整成长”的命题是由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提出的。 她认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不仅仅是认知的,完整的人包括: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心灵的。 教育应当关注一个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

“教育”是什么? 是传授知识吗? 是无尽地开发儿童头脑中的智力吗? 这是对生命成长的玷污、篡改和破坏。

儿童的成长,不是被教育的过程,而是生命自我创造的过程。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这是孙瑞雪完整成长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儿童的生命成长是一种自我创造。 但不少孩子从出生起 ,就没有机会创造自己 ,他们几

乎是被父母或者其他成人“创造”出来的,由于没有自己创造自己的机会,他们也就几乎没有自我。

“不可以用手玩沙,要用铲子铲沙。 ”“不可以把手放在嘴里。 ”“不可以用手抓饭吃,脏! ”孩子们几乎完全被成人控制着。

被阻止得多了,时间长了,孩子就听不到自己的心声了。 即使父母没有和孩子在一起,却依然有效地控制着孩子的行为、想法,做着孩子的主人。 如果一个孩子被父母作主,那他可能就会失去自主,从而失去自我、失去自由。

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就会成为失去自我的成人 ,“他们像空壳一样 ,在身体里面 ,住着成百上千的人, 这些人在他们的身体里打架、争斗 , 彼此控制和摇摆不定……他们失去主见,并饱受内在的挣扎、焦虑。”没有自我,是人最大的不完整, 是滋生痛苦和对抗的温床,也是当今社会多种心理及社会问题的源头。如果一个人不完整 ,那么其后代 、其家庭就很难立起来。

遗憾的是,孩子的独立意识,仍然司空见惯地遭受着成人和教育机构的损害!

人怎么才能完整地成长呢? 爱、自由、规则,可以保证完成一个人完整成长的历程。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老师爱你,不是因为你故事讲得好,不是因为你考了 100 分,不是因为你做了好事……就是因为你是你, 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你。

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这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是自己感觉的主人,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他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

这正如孙瑞雪所说: 要让孩子学会拒绝别人,也尊重接纳别人拒绝自己。 如果孩子不会说“不、我不同意、我不选择、我不愿意这样做、我不允许你这样对待我、我不这样想、请你离开 ”这些拒绝别人的话, 就意味着他的未来是充满伤害的未来。

规则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 人在规则之下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

关注人的成长,不仅要关注人外在的成长,更应关注人内在完整的成长。 你是谁? 你的本质是什么? 你的身体是你的,但不是你;你的情绪是你的,但它不是你;你的感觉是你的,但它不是你……这些只是你的环境,但不是你。

给予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个超越了“训导与指教 ”的教育新纪元, 它有别于以往儿童只发展认知的成长状态!

一切均源于童年。 《完整的成长》一书明确指出, 大多时候童年的心境延续至成年———可助人愉悦人生,取得成就,度过逆境,抵抗风险;也可使人软弱无能,心理多病,没有建树。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过活一个童年。

改变童年的环境, 就可改变人生, 改变社会,兴盛国家,振兴民族!

值此“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完整的成长”之理念,与教育人共勉。

□ 本报记者 王占伟

谈到孩子的成长, 我目前所能直接接触到的只是自己的学生,由于自己现在还是单身,所以没有为人父母的实际经验。 通过这几年的从教体验和研究学习,我学会了自我觉察,并渐渐对成长和教育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现将感悟分享如下: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小孩儿

前几天,妈妈下班顺路接我一起回家。 一路上,我们开心地说笑着一起买菜。 到家后,我跟妈妈说:“你今天下班来接我,然后一起买菜、做饭,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 ”妈妈也笑了,说:“是啊,回到那时候也挺好的。 你们虽然小,但是都挺听话的。 ”

听了妈妈的话,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童年:不知从何时起,就很渴望独立,想尽早走出父母的怀抱,尽情地体验成长! 可是,自己已经长大了,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但内心里却依然有个小孩儿, 仿佛从童年到现在一直都在伴随着我的成长,一刻也从未离开。

由此,我想起一段话:“人类在没觉悟之前,都是小孩儿,不存在大人。 我们头脑里装的基本信念相同,大人和小孩儿都在为获取爱、认同和赞美而努力,我们都在无明中被念头所掌控,无

论从哪个层面讲,小孩儿就是身材矮小的大人,大人只是身体变大的小孩儿, 我们变化的仅仅是外在的身体。 大人只是比小孩儿拥有更多的信念、教条和概念,小孩儿纯净与单纯,是因为他们心中的概念较少。 ”我对此非常认同。

我们经常活在自己的情绪里, 并且时刻被情绪所困扰。 更多时候,我们的情绪还经常处于小时候那个原始的状态。 “悲伤,恐惧,愤怒,喜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在面对孩子时,我们也时常会带着这些情绪去对待他们, 自以为是地认为, 孩子的各种行为和表现让我们开心、愤怒、伤心和焦虑。 孩子往往无辜地承受着我们各种负面情绪的宣泄, 甚至于会在他们原本清明的内心种下一个又一个糟糕的信念:“爸爸、妈妈、老师生气,是因为我不够好,我不够聪明,我不够可爱,我不够乖巧……”请试着觉察一下我们自己, 我们内在的小孩儿是否也曾经并一直怀有这样一个又一个不够真实的负面信念呢?再看看,带着这些念头,我们自己这些年以来的成长状态又是如何呢? 当我们做错了事,或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我们往往会无比内疚、自责,认为自己真的不够好。 我们无法有意识地把事情的对错与我们自己分开, 我们无法把自己的情绪同自己剥离开来, 因此我们的孩子也同样深受伤害。 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正是我们自己问题的投射。

就一个家庭来讲, 父母是树根, 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有问题。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的问题, 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了。 因此,这也让我想到了台湾漫画家几米的绘本 《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书中用一页一页的小插画和充满童趣的简单文字,来描绘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眼中的大人。 孩子纯真的想法,正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足迹。 我们自己的恐惧越多, 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然而这都是真的吗? 在上帝眼里哪只老虎、哪只羊、哪只猪或是哪个人是坏的,或是不好的呢? 统统美丽,没有问题。 我们认为孩子不好, 那都是我们的 “认为”,并不是他们真实存在的本身不好。 当我们是一个完全无惧的大人时, 我们的孩子才能天然地成长。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心啊! 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 ,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他会担心这样放任小马,它以后会怎样? 长大会如何?我们往往没有勇气,让孩子尽情享受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孩子的面前,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我们总会竭尽所能地为孩子安排一切,却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剥夺了孩子自己去感觉 、去认知 、去发现、去体验生命的权利和自由。 实际上,我们越是怎样对待自己 ,就越是怎样对待孩子 ,我们越不希望他成为那个样子,孩子往往越会成为我们心中讨厌的那个形象。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全然地接纳我们自己,还没有学会全然地爱我们自己。

在爱和自由中体验完整的成长

当自己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这一切的根源是这样的时候 , 内心也顿时充满了喜悦与感

激,因为我目前正在实践并体验着“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它使我懂得:“孩子天然地就和生命有连结 ,他们容易发现生命 ,并进入到生命中,发现生命的至爱、至善、至美和至真。 因此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 孩子们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 生活在人文的环境中,生活在社会的环境中, 也生活在音乐、 美术、语言、数学中,生活在所有事物中。 但这些事物只是一个存在,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 如果说这个外在环境可以对孩子的生命产生作用的话,那一定是孩子的心灵和某一事物产生了碰触或者连接 ,连接产生了关系 ,关系使孩子拥有了环境,环境发挥了作用。 这样的连接才会使生命有所变化。 连接上了,一切才变得有意义。而最伟大的连接是人与人的连接,我们需要守候在孩子的身边。 ”

感谢我们的校园, 因为这里有生命、 有感觉。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这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身心滋养,学会了自我觉察,从最初害怕面对内心最柔软、最真实的自己,到当下能从容地重温自己童年的点滴生活。 这种心灵的成长让我渐渐走出了小小的自我。

我现在唯一想做也正在做的就是, 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从心底能够真正地接纳孩子、理解孩子! 当他们有任何的状况出现时,我也能清晰地懂得孩子, 并且会用爱的语言和爱的表达来陪伴孩子!

通过自己的体验与成长,我认为,要让孩子完整地成长,首先要让自己完整地成长,从心底真正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创造自己,并最终成为自己,从而才能够给予孩子相同的成长! 只是完整的成长历程漫漫, 我们都无法等到自己成长完整后再去面对孩子。 幸好,我们的世界里总伴随着孩子的欢声笑语。 我们所能够做的便是与孩子相伴,一同体验完整的成长! 我相信爱与感谢是唯一的答案。 我要对孩子们说:“孩子慢慢来,这个世界会等着我们的。 ”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 )

让师生完整成长□ 肖 萌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这与马斯洛阐述的“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是同一个意思。

《完整的成长》帮我解决了一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为什么总是不快乐?

原来我还没有真正的成长,没有成为自己。没有读这本书之前, 我一直以为成长就是一

个人在师长的教导之下, 通过种种学习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然后功成名就、受人景仰。

然而,读了《完整的成长》之后,我突然发现,之前自己对教育、 对成长的理解全部是基于社会价值体系来判断的, 而对于生命的价值体系却浑然不觉。

世上有两套评价体系 : 一套是外在的社会评价体系 ,它以身份 、地位 、容貌 、房子 、车子等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 另一套是内在的生命评价体系 ,它关注人的内心是否快乐 、幸福 、平和、宁静。

原来,一个人除了可以看见的身体之外,还有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等看不到的精神存在。 而一个人只有经由身体的体验带来的情绪和感觉,才可

能进一步发展心理与认知, 从而到达精神层面,最终成为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验的过程。

成长从感觉开始。 感觉必须从外在的身体才能到内在的感受。

以认知的形成为例。 一个孩子要学习加法算式 3+2=5 的意义,掌握“加数”与“和”的概念,就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 让这个孩子先摆出3 个实物,可以是小棒、花朵、石子、水瓶等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然后再摆出 2 个同样的物品,一共得到 5 个物品。 儿童就会在这个实际体验感觉的过程中,明白“3”加“2”得到“5”这样一个加法算式的实际意义,理解并掌握“加数”与“和”的概念。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对于“水”这个概念的领悟,也是童年时经由水流过手带来的感觉而形成, 并由此开启了认识这个世界的通道与大门。

一个孩子在 12 岁之前,所有对概念的认知都要通过体验来习得,通过实物配对来完成。

这就是认知形成的基本规律。 对照我们当下学校教育中的知识传授, 就会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只是用大脑来思考,用概念来解释概念,孩子的认知就永远不能真正形成,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

极大的打扰与伤害。这样的人身心不能合一,一辈子就只能活在头脑的层面, 被无尽的思考和无数的念头所左右,体会不到生命本身的喜悦与宁静,内心缺乏清明,浑浑噩噩。

成长从退行开始。 退行是指一个人由于成长而重现或回到生命早期的状态。 这是因为所有成年人的问题都是在童年形成的, 要想得到修复与成长就必须重回童年。

以亲子关系为例。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挑剔,长大后就一定会挑剔自己的孩子,其实他挑剔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曾经被挑剔的自己。

这是家庭关系的轮回,在这样的轮回中,成人往往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生成很多操控,从而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暴力与伤害。

在这样的关系中,人要想得到真正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找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感觉和情绪流淌过去,真正的成长自然就会到来。

只不过对于成人来说, 这样的成长缓慢而又奢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代价太大。

所以没有哪本书比它更合适: 让每一个人对自我、对教育更有觉知,让儿童能够完整地成长,让孩子成为新人类,再造一个新世界,人类共同的梦想就会实现:爱、喜悦、智慧、大同……

我家住的小镇,离乡下不远,多走几里路,田野便展现在眼前了。 小河、水泥桥、野草丛、踱来踱去的鸡群,戴花头巾的阿婆,自行车骑得一溜一溜的半大小孩子……乡景乡情乡趣,是一幅美丽的画。

“走喽! ”爸爸扛着钓鱼竿,要到养鸭场去钓鱼。 我见爸要去养鸭场,忙说:“我也去, 到乡下讨块老布做衣裳。 ”那套衣服在我的脑子里,有着模模糊糊的影子 : 朴蓝朴蓝 ,宽袖,大裤脚管,手腕上一截木手镯 ,耳边两点银饰。 越想心头越热,催着爸爸上了路。

从前,乡下姑娘都会织老布,她们管它叫家织布。 家织布绝大多数是蓝色的, 有深有浅, 摸上去糙糙的,特别耐穿。 待嫁的姑娘箱子底都要压几匹家织布,做外罩 、做裤子 、做围单、做头布、做鞋面……

鸿兴阿婆知道我的来意后 ,眼睛睁得老大, 返身进了里间翻箱倒柜。 3 个女儿出嫁,把她从 40 出头一直织到 50 出头的十几匹家织布统统压在嫁妆箱里带走了。 “她们也不稀罕,箱子里有的是时髦衣服。 老布压在底里, 一是当衬的, 二是撑脸面,让人家别小瞧了娘家的家底! ”鸿兴阿婆又是笑又是叹气。

一个做娘的, 一梭梭地纺呀织呀, 到头来只有压在女儿的嫁妆底里再无出头之日。 我听了也跟着阿婆摇头叹气。

“嘿嘿 ,”鸿兴阿婆忽然神秘一笑:“最好看的一块, 压在我的箱底呢! ”变戏法似地,阿婆“哗”地在我面前一展。 我快乐地跳起来,嘴巴都张开了。 一块手工格纹的家织布,深蓝底,上面细细小格子,绿的、红的、白的、淡蓝的,隐在里头 ,古朴中透着活泼,实在美丽极了!

“织了一季,才得了这么块好东西。 当初织好了,村里人都以为是洋布呢。 ”阿婆得意地笑着说。

伸出的手缩了回去, 这块家织布太贵重,费了阿婆一季的心思。 阿婆把布摊在床上,摸了又摸,折了又叠, 又从枕底翻出一大方块同花样的布,返转身来统统放在我臂弯里:“拿去,要知道现在还有小姑娘喜欢这东西 , 我也不剪下一块当头巾了。 ”

得了这块好布, 我很长时间舍不得用来做衣裳。 天气转暖,到底忍不住,做了一件背心,简简单单的圆领, 一条宽脚裤, 衬着白色棉布衬衫,果然引来好多女孩的注目。 她们这个来摸摸,那个来瞧瞧,心底大概都在想:“到哪里去觅这么一块美丽的家织布? ”

鸿兴阿婆的老布头巾, 压在我的皮箱底下,也把我算作半个姑娘,出嫁那一天, 我会念起鸿兴阿婆的慈母心意。

长大有意思

压箱底的老布

赵新芳教育生活禅(57) 山与山的呼唤(三)为了加深和拓宽孩子们对社会的认识, 在这

次“手拉手体验式学习”中,两所学校为孩子们精心组织了 3 次大型的户外活动: 利用周末让北京的孩子到“小伙伴”家里体验生活;徒步 35 公里参观“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举行“拔河”“篮球”对抗赛。

其中,对孩子们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一对一”家庭体验活动。 北京的 73 个孩子分别到 73 个家庭过周末。 73 户人家分布在深山区的 20 多个自然村, 路途最近的也在 1 公里以上, 最远的大约20 多公里。 为了保证安全,更是为了加深孩子们相互关照的情感,锻炼孩子们的毅力,校方统一要求路途在 10 公里之内的全部步行回家,10 公里之外的才由校方派车送达。

那个周五的下午, 隆冬季节的太行山区虽然寒冷无比, 但 140 多个孩子还是像出笼的小鸟一样,争先恐后地飞出学校,他们呼喊着、打闹着、结着伙儿、搭着伴儿,奔跑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给黛色的太行山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单从建筑风格看,山区里 20 多个村庄的 73户家庭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但每一个家庭的人员构成和生活情况却有着较大的差别, 有的贫穷,有的富裕;有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也有父母打工在外的;有以种庄稼为主的,也有靠果林生存的……

久居大都市的孩子们, 在多元化发展的山区农村大开眼界,同时,农村生活也让他们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锻炼。

周六那天上午, 我也驱车深入到不同的家庭看望了一些孩子,感慨良多。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又有什么切身体会呢?

“在小伙伴家里,我懂得了感恩 。 小伙伴的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在地里干活,还要抚养两个孩子,很辛苦。 他们每天重复着一件事,而我在伙伴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她的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学会了生火、做饭和一些简单的农活。 ……”

“在小伙伴家里,一日三餐吃的都是馍、米汤、

菜(自己种的白菜、土豆、胡萝卜),卧室里没有暖气,伙伴家住在山上,早晚屋里凉……种的菜没人买,只能自己吃。 ”

“小伙伴家虽然并不富裕,但是很热情,他们善良、纯朴,没有城市人的勾心斗角! ”

“去小伙伴家的前几天不慎崴了脚,本来想凑合着在那儿静养几天, 可是小伙伴的奶奶坚持找来一位老中医给我治疗。 老中医 90 岁了,行动有些缓慢,可给我揉脚却是一丝不苟。 睡觉前,奶奶又端来一盆热水,她说这是土方配的中药水,能消肿,还不让我动手。 我感动极了! 我看到了人们淳朴、善良的一面。 ”

将军墓中学的孩子又是这样写的:“我们晚上要劈柴,他认为用劲小一点,多劈几次就可以了,而我认为就要用大劲,结果我比他劈得快。 ”

“看电视时,我爱看打仗片,而他爱看快乐大本营之类的,最后他让步,我看了一会儿……”

“他们都很听话,主动帮我们做家务,一直问我们‘什么时候去地里干农活? ’”

位于燕山脚下的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和太行山腹地的邢台县将军墓中学,自 2011 年 12 月起,首创“学生手拉手体验式学习”项目,双方现已交流学生 6 期 578 名(含部分教师),每期 14 天。 在许多中小学校“应试”、“安全”至上的今天,我不仅为他们的胆量和智慧所折服,而且还从孩子们的视野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

编者按

写在“六一”儿童节前夕———

附注:图片作者见报后,请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