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019年8月6日(星期二) 13 李福安 -从报业到华文作家 李福安,河婆人, 祖籍中国广东省揭西县 柑坑乡,1946年出生于 砂拉越斯里安曼省板 督,从小接受华文教 育,在古晋中华第一高 中毕业后,负笈新加 坡,毕业于南洋大学中 国语言文学系。1969年 中开始在报界服务,李 福安在报纸创刊第二年 就进入《国际时报》 工作,是在华文传媒 业已经耕耘50年的老报 人。1987年开始担任《 国际时报》总编辑,后 兼任董事,2013年7月1 日起,改任 《国际时 报》董事兼副社长。《 国际时报》是沙捞越第 一家用电脑的报纸,也 是第一家上网的报纸, 新媒体的运用,突破 了“纸质媒体”的局限 性,让《国际时报》开 拓出更多读者。随着新 媒体的发展,《国际时 报》还推出了自己的手 机报。新媒体的运用, 不但能够为报纸拓展新 读者,也能助力一代代 华文媒体人的传承。 李福安先生曾经荣 获世界华文 传媒合作联 盟颁授“资 深华文传媒 人荣誉奖” (2011年) 、雪隆李氏 宗亲会颁 发“国际李 氏名人荣誉 奖”( 2012 年)、砂 拉越晋汉省 华总颁发“ 黄文彬精神 奖——华社服务奖” ( 2014年)。目前仍担 任:砂拉越华文作家协 会会长、砂拉越陇西公 会名誉会长、砂拉越华 族文化协会理事、砂拉 越晋汉斯省李氏公会副 会长、马来西亚华语规 范理事会委员等。 李福安是潮汕地 区的客家人,从叔公一 辈就到南洋打拼。李先 生说,俗语云“十个过 番的人,七个不在,三 个活下来,一个半回 来”;对“每一个过 番的人”而言,还乡路 都不是容易的事。在他 的叔公一辈,5个弟兄 过番,最终只有2个回 乡,“还乡成为叔公最 后的遗愿,他甚至留下 一笔路费,尽管微薄, 却是他的所有积蓄。” 李福安父亲亦19岁过 番,“一直想回来, 回不来”,最终竟成 人生遗憾。近年来, 中国内地高速公路和 高铁迅速发展,交通 日益便利,加以“一 带一路”倡议促进中 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 通,让华侨华人回乡 路途变得通坦。近年 李福安回祖籍国的机 会频频,广东揭西老 家、福建客家祖地 龙岩、上杭祭祖寻亲 等。他谈到,海外宗 亲与客家祖地的距 离“每年都在缩近”。 这位老报人始终坚持着 海外华文媒体、中华文 化的传承。 李福安先生对砂拉 越历史、砂华文学、具 有浓厚兴趣。也喜爱写 作,以“李采田”的笔 名出版小说集《马鹿山 下》和《肯雅兰之歌》 。是婆罗洲文化出版局 第18届征文比赛华文组 第一名得奖人。主编过 多本社团会讯及纪念特 刊,担任过多个网站站 长。(2016年8月) 《马鹿山下》是 李福安的第一本小说 集。获得马来西亚福建 社团联合会暨雪 兰莪 福建会馆“文学出版基 金”1985年度“小说优 秀奖”并由该基金资 助。1987年在西马由南 风出版社出版。列为砂 拉越华文作家协会旗下 《犀鸟丛书》之四。 共收录李采田早年 的11篇小说:《新年》 、《工场风波》、《跟 车》、《就业良机》、 《大显威灵》、《我的 老板》、《卖蛋小童》 、《冤魂》、《下坡》 《胶林恋歌》、《 马鹿山下》。后两篇是 婆罗洲文化出版局主办 第17届和第18届(最后 一届)征文比赛第二名 和第一名的作品。吴岸 在为此书作序时说:“ 李采田的小说带有浓厚 的砂拉越地方色彩和乡 土气息。……在他的意 识中,总离不开童年时 代的山村生活情景。 所以他的小说,大多数 以农村为背景,讲的也 多是华族农民的故事, 即使偶尔写城市人,思 想感情也依然带着农民 的忠厚和耿直,是非爱 憎分明,没有丝毫的造 作”。作者也在此书《 后记》中强调,出生在 乡村地区,对那儿的风 土人情,哪儿的山林溪 水,有一份亲切感,是 作者写作的源泉之一。 李福安先生小说 集《肯雅兰之歌》由砂 拉越华文作家协会拿督 李志明文学出版基金赞 助,共收集了作者李采 田的14篇小说。其中有 些篇章曾经被收录在作 者另外一本小说《马鹿 山下》中。《肯雅兰之 歌》是一篇以犀鸟的生 活为题材的虚构自然科 学儿童故事,将犀鸟都 人物化了,写一对犀鸟 生了三粒蛋,几经辛苦 孵出小犀鸟,其中一只 十分勇敢,飞遍了砂拉 越的大地,成为一只很 有见识的犀鸟。另一只 为人捕去,留恋不愁食 不愁风吹雨打的笼里生 活,最后终于因为主人 出门,无人供应食物逃 不了死亡的命运。作者 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加 深少年儿童对犀鸟的认 识,提高保护野生动物 意识,并鼓舞少年儿童 们努力向上。 编辑:刘子璇 印尼新报》李卓辉先生(左4)带领暨 南大学研究生拜访李福安先生(右2)

李福安-从报业到华文作家李福安-从报业到华文作家 李福安,河婆人,祖籍中国广东省揭西县 柑坑乡,1946年出生于 砂拉越斯里安曼省板

  • Upload
    others

  • View
    2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李福安-从报业到华文作家李福安-从报业到华文作家 李福安,河婆人,祖籍中国广东省揭西县 柑坑乡,1946年出生于 砂拉越斯里安曼省板

公元2019年8月6日(星期二) 13

李福安-从报业到华文作家

李福安,河婆人,祖籍中国广东省揭西县柑坑乡,1946年出生于砂 拉 越 斯 里 安 曼 省 板督 , 从 小 接 受 华 文 教育,在古晋中华第一高中 毕 业 后 , 负 笈 新 加坡,毕业于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9年中开始在报界服务,李福安在报纸创刊第二年就 进 入 《 国 际 时 报 》工 作 , 是 在 华 文 传 媒业已经耕耘50年的老报人。1987年开始担任《国际时报》总编辑,后兼任董事,2013年7月1

日起,改任 《国际时报》董事兼副社长。《国际时报》是沙捞越第一家用电脑的报纸,也是第一家上网的报纸,新 媒 体 的 运 用 , 突 破了“纸质媒体”的局限性,让《国际时报》开拓出更多读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国际时报》还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报。新媒体的运用,不但能够为报纸拓展新读者,也能助力一代代华文媒体人的传承。

李福安先生曾经荣

获 世 界 华 文传 媒 合 作 联盟 颁 授 “ 资深 华 文 传 媒人 荣 誉 奖 ”( 2 0 1 1 年 )、 雪 隆 李 氏宗 亲 会 颁发 “ 国 际 李氏 名 人 荣 誉 奖”( 2012年 ) 、 砂拉 越 晋 汉 省华 总 颁 发 “黄 文 彬 精 神奖 — — 华 社 服 务 奖 ”( 2014年)。目前仍担任: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砂拉越陇西公会名誉会长、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理事、砂拉越晋汉斯省李氏公会副会长、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委员等。

李福安是潮汕地区的客家人,从叔公一辈就到南洋打拼。李先生说,俗语云“十个过番的人,七个不在,三个 活 下 来 , 一 个 半 回来 ” ; 对 “ 每 一 个 过番的人”而言,还乡路都不是容易的事。在他的叔公一辈,5个弟兄过番,最终只有2个回乡,“还乡成为叔公最后的遗愿,他甚至留下一笔路费,尽管微薄,却是他的所有积蓄。”李 福 安 父 亲 亦 1 9 岁 过番 , “ 一 直 想 回 来 ,回 不 来 ” , 最 终 竟 成人 生 遗 憾 。 近 年 来 ,中 国 内 地 高 速 公 路 和高 铁 迅 速 发 展 , 交 通日 益 便 利 , 加 以 “ 一带 一 路 ” 倡 议 促 进 中国 与 沿 线 国 家 互 联 互通 , 让 华 侨 华 人 回 乡路 途 变 得 通 坦 。 近 年李 福 安 回 祖 籍 国 的 机会 频 频 , 广 东 揭 西 老家 、 福 建 客 家 祖 地龙 岩 、 上 杭 祭 祖 寻 亲等 。 他 谈 到 , 海 外 宗亲 与 客 家 祖 地 的 距

离“每年都在缩近”。这位老报人始终坚持着

海外华文媒体、中华文化的传承。

李福安先生对砂拉越历史、砂华文学、具有浓厚兴趣。也喜爱写作,以“李采田”的笔名出版小说集《马鹿山下》和《肯雅兰之歌》。是婆罗洲文化出版局第18届征文比赛华文组第一名得奖人。主编过多本社团会讯及纪念特刊,担任过多个网站站长。(2016年8月)

《 马 鹿 山 下 》 是李 福 安 的 第 一 本 小 说集。获得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暨雪 兰莪福建会馆“文学出版基金”1985年度“小说优 秀 奖 ” 并 由 该 基 金 资助。1987年在西马由南风出版社出版。列为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旗下《犀鸟丛书》之四。

共收录李采田早年的11篇小说:《新年》、《工场风波》、《跟车》、《就业良机》、《大显威灵》、《我的老板》、《卖蛋小童》、《冤魂》、《下坡》、 《胶林恋歌》、《马鹿山下》。后两篇是婆罗洲文化出版局主办第17届和第18届(最后一届)征文比赛第二名和第一名的作品。吴岸在为此书作序时说:“李采田的小说带有浓厚的砂拉越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在他的意识中,总离不开童年时

代 的 山 村 生 活 情 景 。所以他的小说,大多数以农村为背景,讲的也多是华族农民的故事,即使偶尔写城市人,思想感情也依然带着农民的忠厚和耿直,是非爱憎分明,没有丝毫的造作”。作者也在此书《后记》中强调,出生在乡村地区,对那儿的风土人情,哪儿的山林溪水,有一份亲切感,是作者写作的源泉之一。

李 福 安 先 生 小 说集《肯雅兰之歌》由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拿督李志明文学出版基金赞助,共收集了作者李采田的14篇小说。其中有些篇章曾经被收录在作者另外一本小说《马鹿山下》中。《肯雅兰之歌》是一篇以犀鸟的生活为题材的虚构自然科学儿童故事,将犀鸟都人物化了,写一对犀鸟生了三粒蛋,几经辛苦孵出小犀鸟,其中一只十分勇敢,飞遍了砂拉越的大地,成为一只很有见识的犀鸟。另一只为人捕去,留恋不愁食不愁风吹雨打的笼里生活,最后终于因为主人出门,无人供应食物逃不了死亡的命运。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加深少年儿童对犀鸟的认识,提高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并鼓舞少年儿童们努力向上。

编辑:刘子璇《印尼新报》李卓辉先生(左4)带领暨南大学研究生拜访李福安先生(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