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4.27 星期一 主编徐珊珊 版式王凤龙 封面 B06 “她出身贫寒,受尽地主 阶级的压迫,跟随丈夫不遗余 力地支援革命,为来往六连岭 的红军战士做饭、洗衣服、带 路、放哨、送情报。”近日,在六 连岭脚下的万宁市龙滚镇上 城村村委会办公楼内,69岁的 上城村原党支部书记符启益 回忆起了“红军妈”许运源支 持革命、保护红军战士的故 事。 六连岭六峰相连、山势雄 伟。岭上古木参天、林海茫 茫,四周有140多个村庄。“当 年,这里的群众基础好,且地 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力量 薄弱,有利于发展和壮大革命 力量。”符启益说,上城村村民 王树俊和许运源夫妇是六连 岭革命根据地人民支持革命 的杰出代表。1927年,王树俊 参加了红军,许运源也从那时 起开始支持革命。 据万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主任科员许甜介绍,1932 年, 国民党陈汉光警卫旅纠集民 团对六连岭革命根据地进行 “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 中共万宁县委带领红军、赤卫 队向六连岭深山里转移。因 六连岭地形复杂,敌人不敢深 入“追剿”,便在六连岭周围安 营扎寨,把六连岭封锁起来, 并强制断绝了六连岭周边群 众与当地工农红军的联系。 “国民党反动派在根据地 周围修建了密密麻麻的碉堡, 驻扎军队,切断了人民与红军 的联系,断绝给养。他们的阴 谋是,即使红军不全军覆灭, 也得活活地饿死在山上。”许 甜说。 “在最危险的时候,我的 姑妈许运源一直在支持红军 战士。”上城村村民、许运源的 侄子许大雄说。他告诉海南 日报记者,许运源把自己的家 作为红军联络站,为来往的红 军战士做饭、洗衣服、带路、放 哨、送情报和照顾伤员。 “因为叛徒告密,姑妈家 的房子被敌人烧毁,她就在六 连岭山脚下盖起了一间小草 寮,专门用来秘密联络来往的 红军战士。国民党军队发现 后,又纵火烧掉了这间草寮。” 许大雄说,“敌人烧了,我姑妈 又盖起来,敌人再烧又再盖, ‘树俊寮’成了当地红军联络 站的代名词。” 许运源搭起的草寮对红 军战士帮助极大。她辛勤劳 动收获的粮食,一部分用来维 持自身朴素的生活,剩余全部 供给来往的红军战士。值得 一提的是,在艰难的战争岁月 里,许运源收养了许多红军烈 士的遗孤,人们因此都亲切地 称她为六连岭下的“红军 妈”。“姑妈宁可自己吃不饱, 也要让这些收养来的红军遗 孤有饭吃、有衣穿,对他们精 心照料。”许大雄说。 符启益说,在许运源的带 领下,六连岭当地群众冒着生 命危险化装成商贩,到和乐 镇、中原镇等地为红军购买粮 食、药品,“趁哨兵打瞌睡的机 会,当地群众悄悄地将粮食、 油盐等送到秘密联络点,第二 天再由出去干活的群众把食 物运上六连岭送给红军。” 在抗战期间,六连岭抗日 根据地周边村庄牺牲了2000 多人,占原来人口的三分之二 以上,许多村庄成了“无人村” “无屋村”。“但是,当地人民群 众的抗战意志丝毫没有动 摇 。”许甜说,当时,村里大部 分的青壮年都参军,只有老弱 妇孺留在家里。他们组织放 哨队、情报站、救护队、担架队 和运输队等,协助子弟兵与敌 人开展斗争。 “像许运源一样,六连岭 地区的人民,具有勤劳、善良、 勇敢、富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他们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 争的最前线,为琼崖革命的胜 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许甜 说,正是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 群众不遗余力地支援革命,六 连岭上的革命武装才没有被 国民党赶尽杀绝,六连岭上的 红色火种历经23年从未熄 灭。 在海南革命 老区,有这样一群 特殊的民众:他 们一家两代人坚 守地下交通站支 持革命;他们在 山岭上搭建草寮 护理受伤的红军 战士;他们冒着 生命危险递送绝 密 信 件 、物 品; 他们冒着巨大风 险将党组织的秘 密会议开到自己 家中…… “山不藏人, 人藏人”,冯白驹 这句名言高度评 价了海南革命老 区和老区人民为 海南解放做出的 巨大贡献和牺 牲。在纪念海南 解放 70 周年的日 子里,海南日报社 联合海南省老区 建设促进会有关 人士走访部分老 区村庄,寻访当年 老区人民掩护革 命战士、支持革命 斗争的故事。 \ \ 1957 93岁的吴承祯讲述当 年的革命故事。受访者供图 万宁市龙滚镇上城村。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截取竹竿一节,注入 油,装上灯芯便可点燃,革命 年代我们就靠着竹筒灯照亮 前路、收集情报。”近日,家住 海口市琼山区的吴承祯向海 南日报记者讲述了他家两 代人担任地下交通员的革 命故事。 今年 93 岁的吴承祯老家 在原琼山县三民乡宣德下 村。 “我的家乡山林茂密、丘陵 起伏。自土地革命开始,中共 琼崖特委便在琼山县博南山 建立了地下交通总站。我的 父 亲 吴 和 更 1927 年 入 党 , 1928 年任中共冯公坊地下交 通站站长。”吴承祯说。 博南山周边村民种植的 经济作物多为芝麻。每年收 获季节,打油匠都忙着走村串 户上门打油。吴和更以打油 匠的身份做掩护,每天携带着 竹筒灯,起早贪黑收集情报, 行踪从博南山周围村庄到府 城、海口地区。 日军侵琼后,中共琼崖 特委通过博南山地下交通总 站给吴和更下达指令,让他 想方设法尽快购置武器,改 善抗日队伍的装备。接到任 务后,吴和更来到冯口村,借 口歇脚与国民党的保长见 面,利用国民党保长想赚钱 改善生活的心理,顺利购得 枪支,有力支援了博南山地 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父亲时常告诫我们,地 下交通员是我军隐蔽战线的 重要岗位。作为交通员,随 时都要做好流血牺牲的准 备。”吴承祯回忆道。 1943 年 2 月 2 日,吴和更 在为新坡抗日民主政府经济 班送情报途中被国民党军发 现,被捕牺牲。同年,吴和更 的大儿子吴承福被汉奸告发 遭日军追捕,被枪杀牺牲,年 仅25岁。 “父兄牺牲后,我要照顾 两个年幼的弟弟,还要接过 他们的担子,继续支持革 命。”吴承祯说,此后,他接手 了地下交通站的工作。和父 亲一样,吴承祯提着一盏竹 筒灯,或到日军据点龙塘、新 坡、十字路、府城、海口周边 村庄打油,或赶集进村摆售 芝麻油,借机侦察敌情,给抗 日队伍送信、站岗、搜集情 报。 侵琼日军对琼崖抗日根 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 “蚕食”,但冯公坊地下交通 站从未停止过工作。很多个 夜晚,只要一接到任务,吴承 祯就拿着一盏注满油的竹筒 灯,按时上路,把情报文件送 达指定地点。 潭口、龙塘、三桥三个据 点的伪乡长抗拒中共地方政 府执行税务征收政策的规 定,大肆散布破坏抗日民主 政府形象的反动言论,扰乱 市集,民怨沸腾。博南山地 下交通站领导人决定对他们 进行警告,并要求吴承祯做 好侦察探路工作。 “我以打油为名,逐一深 入这些据点所在的村庄,从 中调查到敌伪乡长的确凿罪 行 。”吴承祯说,“ 随后,我又 拿着竹筒灯,带领中共博南 山除奸队避开日军的岗哨, 悄悄地潜入到龙塘墟,对敌 伪乡长给予警告。” 1947 年 10 月,兼任冯公 坊劳军委员会副主任的吴承 祯还发动和领导农民群众围 攻国民党龙塘乡公所。“我们 动员农民群众200多人乘夜 色把国民党龙塘乡公所包围 住,把乡公所兵丁吓得胆战 心惊。”吴承祯说,兵丁们此 后再也不敢扰乱周围乡镇的 税务征收工作。 竹筒灯伴随吴和更、吴承 祯父子两代人走过了 20 余年 艰苦岁月。冯公坊地下交通 站出色地完成了中共博南山地 下交通总站与中共府海特委交 给的送信、站岗、送饭、策反、支 前、惩处等工作任务,一直坚持 至1950年5月海南解放。 70 70

B06 烧不毁的小草寮 徐珊珊 版式 吹不灭的竹筒灯hnrb.hinews.cn/resfile/2020-04-27/018/hnrb20200427018.pdf · 站的代名词。” 许运源搭起的草寮对红 军战士帮助极大。她辛勤劳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B06 烧不毁的小草寮 徐珊珊 版式 吹不灭的竹筒灯hnrb.hinews.cn/resfile/2020-04-27/018/hnrb20200427018.pdf · 站的代名词。” 许运源搭起的草寮对红 军战士帮助极大。她辛勤劳

2020.4.27 星期一主编│徐珊珊 版式│王凤龙封面B06

“她出身贫寒,受尽地主阶级的压迫,跟随丈夫不遗余力地支援革命,为来往六连岭的红军战士做饭、洗衣服、带路、放哨、送情报。”近日,在六连岭脚下的万宁市龙滚镇上城村村委会办公楼内,69岁的上城村原党支部书记符启益回忆起了“红军妈”许运源支持革命、保护红军战士的故事。

六连岭六峰相连、山势雄伟。岭上古木参天、林海茫茫,四周有140多个村庄。“当年,这里的群众基础好,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力量薄弱,有利于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符启益说,上城村村民王树俊和许运源夫妇是六连岭革命根据地人民支持革命的杰出代表。1927年,王树俊参加了红军,许运源也从那时起开始支持革命。

据万宁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许甜介绍,1932年,国民党陈汉光警卫旅纠集民团对六连岭革命根据地进行

“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中共万宁县委带领红军、赤卫队向六连岭深山里转移。因六连岭地形复杂,敌人不敢深入“追剿”,便在六连岭周围安营扎寨,把六连岭封锁起来,并强制断绝了六连岭周边群众与当地工农红军的联系。

“国民党反动派在根据地周围修建了密密麻麻的碉堡,驻扎军队,切断了人民与红军的联系,断绝给养。他们的阴谋是,即使红军不全军覆灭,也得活活地饿死在山上。”许甜说。

“在最危险的时候,我的姑妈许运源一直在支持红军战士。”上城村村民、许运源的侄子许大雄说。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许运源把自己的家作为红军联络站,为来往的红军战士做饭、洗衣服、带路、放哨、送情报和照顾伤员。

“因为叛徒告密,姑妈家的房子被敌人烧毁,她就在六连岭山脚下盖起了一间小草寮,专门用来秘密联络来往的红军战士。国民党军队发现后,又纵火烧掉了这间草寮。”许大雄说,“敌人烧了,我姑妈又盖起来,敌人再烧又再盖,

‘树俊寮’成了当地红军联络站的代名词。”

许运源搭起的草寮对红军战士帮助极大。她辛勤劳动收获的粮食,一部分用来维持自身朴素的生活,剩余全部供给来往的红军战士。值得一提的是,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许运源收养了许多红军烈士的遗孤,人们因此都亲切地称她为六连岭下的“红军妈”。“姑妈宁可自己吃不饱,也要让这些收养来的红军遗

孤有饭吃、有衣穿,对他们精心照料。”许大雄说。

符启益说,在许运源的带领下,六连岭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化装成商贩,到和乐镇、中原镇等地为红军购买粮食、药品,“趁哨兵打瞌睡的机会,当地群众悄悄地将粮食、油盐等送到秘密联络点,第二天再由出去干活的群众把食物运上六连岭送给红军。”

在抗战期间,六连岭抗日根据地周边村庄牺牲了2000多人,占原来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许多村庄成了“无人村”

“无屋村”。“但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抗战意志丝毫没有动摇。”许甜说,当时,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参军,只有老弱妇孺留在家里。他们组织放哨队、情报站、救护队、担架队和运输队等,协助子弟兵与敌人开展斗争。

“像许运源一样,六连岭地区的人民,具有勤劳、善良、勇敢、富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线,为琼崖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许甜说,正是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群众不遗余力地支援革命,六连岭上的革命武装才没有被国民党赶尽杀绝,六连岭上的红色火种历经 23 年从未熄灭。

在海南革命老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民众:他们一家两代人坚守地下交通站支持革命;他们在山岭上搭建草寮护理受伤的红军战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递送绝密信件、物品;他们冒着巨大风险将党组织的秘密会议开到自己家中……

“山不藏人,人藏人”,冯白驹这句名言高度评价了海南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海南解放做出的巨 大 贡 献 和 牺牲。在纪念海南解放70周年的日子里,海南日报社联合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有关人士走访部分老区村庄,寻访当年老区人民掩护革命战士、支持革命斗争的故事。

六连岭下﹃红军妈﹄

烧不毁的小草寮

文\

海南日报记者

刘操

两代人坚守地下交通站

吹不灭的竹筒灯

文\

海南日报记者

刘操

六连岭革命烈士纪念碑的

背面刻着朱德19

57

年所题字

句:﹃六连岭上现彩云,竖起红

旗革命军。二十余年游击战,海

南人民树功勋。﹄

(资料图)

93岁的吴承祯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受访者供图

万宁市龙滚镇上城村。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截取竹竿一节,注入油,装上灯芯便可点燃,革命年代我们就靠着竹筒灯照亮前路、收集情报。”近日,家住海口市琼山区的吴承祯向海南日报记者讲述了他家两代人担任地下交通员的革命故事。

今年93岁的吴承祯老家在原琼山县三民乡宣德下村。“我的家乡山林茂密、丘陵起伏。自土地革命开始,中共琼崖特委便在琼山县博南山建立了地下交通总站。我的父亲吴和更 1927 年入党,1928年任中共冯公坊地下交通站站长。”吴承祯说。

博南山周边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多为芝麻。每年收获季节,打油匠都忙着走村串户上门打油。吴和更以打油匠的身份做掩护,每天携带着竹筒灯,起早贪黑收集情报,行踪从博南山周围村庄到府城、海口地区。

日军侵琼后,中共琼崖特委通过博南山地下交通总站给吴和更下达指令,让他想方设法尽快购置武器,改善抗日队伍的装备。接到任

务后,吴和更来到冯口村,借口歇脚与国民党的保长见面,利用国民党保长想赚钱改善生活的心理,顺利购得枪支,有力支援了博南山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父亲时常告诫我们,地下交通员是我军隐蔽战线的重要岗位。作为交通员,随时都要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吴承祯回忆道。

1943年2月2日,吴和更在为新坡抗日民主政府经济班送情报途中被国民党军发现,被捕牺牲。同年,吴和更的大儿子吴承福被汉奸告发遭日军追捕,被枪杀牺牲,年仅25岁。

“父兄牺牲后,我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还要接过他们的担子,继续支持革命。”吴承祯说,此后,他接手了地下交通站的工作。和父亲一样,吴承祯提着一盏竹筒灯,或到日军据点龙塘、新坡、十字路、府城、海口周边村庄打油,或赶集进村摆售芝麻油,借机侦察敌情,给抗日队伍送信、站岗、搜集情报。

侵琼日军对琼崖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

“蚕食”,但冯公坊地下交通站从未停止过工作。很多个夜晚,只要一接到任务,吴承祯就拿着一盏注满油的竹筒灯,按时上路,把情报文件送达指定地点。

潭口、龙塘、三桥三个据点的伪乡长抗拒中共地方政府执行税务征收政策的规定,大肆散布破坏抗日民主政府形象的反动言论,扰乱市集,民怨沸腾。博南山地下交通站领导人决定对他们进行警告,并要求吴承祯做好侦察探路工作。

“我以打油为名,逐一深入这些据点所在的村庄,从中调查到敌伪乡长的确凿罪行。”吴承祯说,“随后,我又拿着竹筒灯,带领中共博南山除奸队避开日军的岗哨,悄悄地潜入到龙塘墟,对敌伪乡长给予警告。”

1947年10月,兼任冯公坊劳军委员会副主任的吴承祯还发动和领导农民群众围攻国民党龙塘乡公所。“我们动员农民群众200多人乘夜色把国民党龙塘乡公所包围住,把乡公所兵丁吓得胆战心惊。”吴承祯说,兵丁们此后再也不敢扰乱周围乡镇的税务征收工作。

竹筒灯伴随吴和更、吴承祯父子两代人走过了20余年艰苦岁月。冯公坊地下交通站出色地完成了中共博南山地下交通总站与中共府海特委交给的送信、站岗、送饭、策反、支前、惩处等工作任务,一直坚持至1950年5月海南解放。

7070

纪念海南解放

周年特别报道

琼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