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 白白白 长长长长 长长 长长长 长长长 长长 长长长 长长 长长长

长恨歌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长恨歌. 爱新觉罗 闿琛 赵盛伟 刘桂亮 杨灿 庄逸抒 林敏 乔蕾臻. 白居易.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这个人儿 ~~~~. 一、 众里寻他千百度 二、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三、 三千诗卷拔头筹. 一、个人档案. 中文名: 白居易 别名: 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祖籍: 山西太原 出生地: 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 出生日期: 公元 772 年 2 月 28 日 逝世日期: 公元 846 年 葬于: 洛阳香山 职业: 诗人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长恨歌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爱新觉罗 闿琛赵盛伟刘桂亮杨灿庄逸抒林敏乔蕾臻

Page 2: 长恨歌

白居易这个人儿 ~~~~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二、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三、三千诗卷拔头筹

Page 3: 长恨歌

一、个人档案• 中文名: 白居易 • 别名: 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祖籍: 山西太原• 出生地: 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 • 出生日期: 公元 772 年 2 月 28 日 • 逝世日期: 公元 846 年 • 葬于: 洛阳香山• 职业: 诗人 • 主要成就: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

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

• 代表作品: 《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Page 4: 长恨歌

二、诗歌理论• 1 .诗歌的作用补察时政,泻导人情。 “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2 .诗歌的内容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

书》)“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

府序》)• 3 .诗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也要重视诗歌形式,要声

情并茂。 (1)“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

书》) (2)诗歌的语言要 平易晓畅。

Page 5: 长恨歌

•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 ? 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 《冷斋夜话》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

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 《与元九书》

插播

Page 6: 长恨歌

诗无斧凿痕 晓畅有深意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再次插播

Page 7: 长恨歌

三、白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1 、讽喻诗:• ( 1 )叙议结合,感情强烈。• ( 2 )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 3 )语言浅显平易,意随笔到,形成一种浅显质朴的语言

风格。 如《秦中吟》、《重赋》、《轻肥》、《歌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2 、闲适诗和杂律诗: • 这类诗写景抒情,自然流畅,明丽亲切,有些诗篇脍炙人口。

但是从题材上,意象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如《暮江吟》、《忆江南》 .

• 3 、感伤诗:• 感伤诗的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从艺术上说,

这两首抒情的长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成就。

Page 8: 长恨歌

长恨歌那些事儿~~~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Page 9: 长恨歌

•杨贵妃( 719-756 ),即杨玉环,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开元七年( 719 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今四川崇州)。开元二十三年( 735 ), 17岁的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寿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宝四载( 745 ), 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 756 )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 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杨贵妃

Page 10: 长恨歌

唐玄宗 (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 ,姓李,讳隆基,又称唐明皇,睿宗李旦第三子。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 712 ),受禅即位,改元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 712年至 756 年在位,在位44 年。

唐明皇

Page 11: 长恨歌

对《长恨歌》的评价• 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

绝世才力未易到也。• —— 纪昀《唐宋诗韵》

• 浮名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 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蔡居厚《诗史》

Page 12: 长恨歌

情感基调:恨

故事近半篇幅在结局和尾声 ,“恨”是诗歌的主基调。

恨:遗憾。 开创煌煌盛世的君王沉湎于情爱荒废了朝政,有朝一日

不但要面临政治厄运,而且“六军不发”时,必须拿爱人作为祭品换来政治形势的转机;其后权力架空,幽处深宫,昔日的情爱成为唯一的精神慰籍,遗憾绵绵不尽。

Page 13: 长恨歌

“ 恨”的表现技巧直抒胸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情景交融,乐景写哀: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触景生情,景随情变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Page 14: 长恨歌

两首《马嵬》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长恨歌》的主题。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 唐 ]李商隐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妇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清 ]袁枚

主题

Page 15: 长恨歌

李诗为咏史诗。词句解释:“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 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Page 16: 长恨歌

• 袁枚此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石壕村里夫妇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认为,唐杨二人的悲剧固然值得同情,但是和自古以来无数民间百姓因为生计、战乱被迫生离死别的痛楚相比,不值得渲染。

Page 17: 长恨歌

课后习题• 一、《长恨歌》的主旨:• 观点:双重主题。诗人以唐玄宗和杨贵妃

的爱情悲剧为题材,以”长恨”为题 旨,批判了唐玄宗的茺淫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同时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寄予了同情,形成了批判与同情并存,惋惜与讽谕兼有的两重性主题。

Page 18: 长恨歌

• 理由:•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即点明讽喻之义,有着对重色帝王意味深长的 讥讽。

•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一个因沉湎美色而荒废政事的明皇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是更进一步的讽刺挖苦,讽喻的目的明明白白。

• 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明皇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 诗文中反复渲染唐明皇得到杨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

• 陈鸿的《长恨歌 传》说:“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语也,以女笼几于误国,应知从前之谬戾矣”。“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从中可以看出有着极其强烈的讽喻色彩。

Page 19: 长恨歌

• 2.经过“马嵬事变”的“血泪相和流”的死别,作者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

• 白氏表现了对杨贵妃的强烈同情,“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从对杨贵妃的同情,又转为对二人恋情及唐明皇的同情。

• 还在路上,面对青山绿水,仍是朝夕不能忘情:“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凉;

• 旧地重经,又勾起伤心地回忆:“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 回宫后,感念当初,触目伤怀,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极力渲染唐明皇的孤苦冷落。

• “仙寻”部分,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及作为全篇概评、收束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等,进一步证明《长恨歌》 后半部分的确是以同情态度在描写李、杨情爱悲剧。

• 白居易并未丑化,甚至也没有直接从政治上评价这一悲剧。这一部分重以歌颂爱情为中心,在《长恨歌》中 占得比重更大,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Page 20: 长恨歌

• 二、第四段作用:• 1.刻画杨玉环形象的句子及作用:• 中有一人字太真……词中有誓两心知。• 作用:描写了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抒发了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

• 2.对主旨的作用:• 这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 主题。

Page 21: 长恨歌

• 三、第三段作用:• 第二段结尾处,贵妃身死,悲剧已经完成,而

作者却匠心独运,大肆铺写玄宗在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长安后对贵妃的苦苦思念,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继续深入发展。这不仅发出了整个第四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还在皇帝身上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 主题。

Page 22: 长恨歌

• 四、作者在本诗中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全诗对李、杨情事的描述,虽依据一定的史实和传说,

但也融入了作者的艺术想象与思想感情。• 作者对李杨之间感情的描写,主要是李对杨的苦苦相思和杨对李的忠贞不渝。

• 作者“贴着人物写”,将笔触深入到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如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几句,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都尽力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写得合情合理,所以历来的读者对此诗津津乐道,备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