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新知 講堂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 康仕仲 、王秀槐、邱佳慧 撰文:王品涵 臺灣社會2025 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徐業良 教授 元智大學 老人福祉科技中心主任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新知講堂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指導教授:劉佩玲、 康仕仲 、王秀槐、邱佳慧 撰文:王品涵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徐業良 教授  元智大學

老人福祉科技中心主任

Page 2: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Page 3: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智齡微論壇:集思、創新、嘗試

微論壇的開展,是智齡聯盟在激盪出T型人才工作坊的工作方式後,所欲嘗試的下⼀一步工作。這個論壇的目的,是以高齡社會為題,集合教育與產業界力量,共同探索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是怎樣的社會環境?而對應未來的社會現實,需要的人才圖像為何?教學模式需要進行怎樣的創新與調整?

除了以學生為主體、跨領域思考為主軸的T型人才工作坊之外,產業界與學術界也需要⼀一個平台來溝通,將思考轉化為設計,將設計轉為裝置,將裝置轉為產品,最終達到智齡聯盟的終極目標,也就是培養出跨領域溝通與整合能力的人才,為高齡者打造⼀一個友善而舒適的生活環境。然而,這樣的目標,並非短時間之內所能夠達成。

因此,智齡聯盟採取的方式,是不時的進行方法上的創新,同時回頭檢視我們是否能夠做的更好,去看學校與產業界觀點之間的落差。本次的主講者,即是已經著手將概念商品化的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透過他的經驗分享,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互動將更加緊密。

徐業良目前擔任元智大學機械系講座教授。對於機械系,⼀一般人的想像是「工程師」,但他對於自身工作的規劃與想像,與其說是「按圖打造的工程師」,更接近「規劃藍圖的設計師」。也因為對自我定位的思考,所以他⼀一腳踏入了老人研究的領域。對徐業良而言,高齡化不僅是趨勢,也是自身即將面臨的問題,而發展出結合科技與人文,並以人為本的產品,則是他在研究開發時的終極目標。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1

Page 4: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高齡化與少子化

提到臺灣的高齡化社會,相信大家都對相關數據耳熟能詳。高齡社會的出現,與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老化密不可分。美國對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定義,為1946到1964年間出生的人口。而1946年再加上六十五年,即為2011年。而臺灣,則將於2025

年,更進⼀一步,由高齡社會踏入超高齡社會,而這也是本次演講主題副標的由來。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不僅相對其他國家來說,進入超高齡的時程相當短,更重要的是,臺灣還有⼀一個相當特殊的現象,即「少子化」──事實上,應該正名為「急速少子化」,會更加貼切。徐業良以圖表的方式,展現出臺灣的生育數據。簡而言之,臺灣每千人的新生人口數,是世界倒數第⼀一:2010年,每千人的生育率為七點二,2011年則是八點五。而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2010年是每千人零點九、2011年每千人⼀一點零七。這個現象相當值得探究──臺灣是太窮而無法生育,還是太富有而不願生育?到目前為止,這兩個解釋似乎都並不令人滿意。若撇開原因不談,只看現象,我們會發現,臺灣

在戰後的出生率相當高,是在推行家庭計畫後,才急速減低。然而,事實上,臺灣的少子化,從198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全世界的平均出生率為千分之廿七,臺灣卻只有千分之十。

也因此,較諸於其他國家,自詡為科技島的臺灣,更是站在「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與「科技快速發展」兩條道路的交叉口,而此二者,均為「人類社會上從未發生過的重大趨勢」。也因此,在無法透過增加照護人力來解決高齡化社會問題的前提下,以科技來解決老化問題,其實是很自然的思考。換言之,現代社會的「3G」,不應是通訊標準 , 而 應 該 是 「 老 年 學 」(Gerontology)、「老年醫學」(Geriatrics)與「老人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

臺灣老人福祉相關科系現況

通常,在提到高齡者時,我們的想像會是「窮困無依、健康狀況不佳、事事需要照顧、教育程度不高、對科技產品的接受度低」這樣⼀一番圖像。然而,新世代高齡者的樣貌,卻與此番想像差距甚遠。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2

Page 5: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根據調查,新世代高齡者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經濟能力更佳、擁有更長的退休人生、更重視身體健康、獨立生活與生活品質的要求,對資訊產品的熟悉度亦高。然而,他們同時也具備上世代高齡者所少見的問題,即子女較少或無配偶(根據統計,有7.5%的高齡者從未結過婚, 1 2 . 5 %的高齡者已離婚)。這也使得新世代的高齡者照護需求較前世代要高出許多。

因應這樣的需求,老人福祉科技也逐漸成為⼀一個學術專科領域。此⼀一領域的起源,為1991年8月於荷蘭召開的「第⼀一屆老人福祉科技國際研討會」。1997年九月,「國際老人福祉科技學會」在歐洲成立,其宗旨為以科技與環境設計,令年長者擁有健康、舒適與安全的獨立生活與社會參與。其研究範圍,包括健康、住家、行動力、通訊、休閒和工作。在臺灣,大專院校的相關科系,約有四十八校,共八十三系。其中,除了傳統的護理系、社工系等以護理、社工人員為主的科系外,另包括高齡健康管理學系、老人服務事業

管理系、老人照顧系、老人福祉與社會工作學系、長期照護研究所、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老人福利與事業系、高齡健康促進科、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科等。但這些科系出來的人,有兩個基本的問題:第⼀一,沒有太好的待遇或升遷機會;第二,年輕人是否願意就讀此類科系。相對來說,培養醫療照護產業科技人才的相關系所則比較少,除了醫學領域裡的醫學工程學系、醫學資訊研究所外,另有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南開科技大學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3

Page 6: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系、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等。此外,大學也設立了相關的研究中心,如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長庚大學健康老化研究中心、實踐大學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臺灣大學智活中心等。看起來不少,但大多仍停留在傳統的照護層次,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另⼀一方面,臺灣高齡福祉科技相關領域之科學研究的投入概況,則包括國科會工程技術發展處、生物科學發展處、自然科學發展處、科學教育發展處、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等單

位,均有相關研究計畫,而在2010年到2013年之中,參與相關研究的主持人總數達到131人。相較於兩、三萬的教授人數,其實並不太高。政府部門方面,經濟部、衛生福利部等部會均有相關研究計畫的展開,如2006年經濟部的「銀髮族U-­‐Care旗艦計畫」,鼓勵相關機構與科技廠商合作,因應人口老化、少子化的社會趨勢,利用科技工具,進行提高銀髮族健康照護品質與疾病管理的計畫,共有卅家醫院與廠商參與。然而此計畫在經費告終後,相關活動遂⼀一併停止,並未

成為可以長期經營、擴散的模式。

老人福祉科技:科技與人文的結合

徐業良認為,臺灣需要⼀一種不同於傳統照護與產業發展的思維。他從甲骨文的「孝」字出發。「孝」字的上方為老人,下方為小孩,其原意是兩個世代之間的互相關懷。更進⼀一步地,徐業良舉史上有名的孝子曾參之言,並加以改造。對於孝道,曾參曾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4

Page 7: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對此,不同於⼀一般按字句去解讀表面的意義,徐業良延伸性地解讀此句,將之轉譯為「照護長者,要讓他快樂,讓他想做什麼都可以去做,讓他耳聰目明,讓他安全快樂。」的照護原則。

在此原則下,2003年,元智大學成立了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並將在2014年的6月,於台北舉辦第九屆老人福祉科技國際研討會。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在經歷多年摸索與研究後,將目標鎖定在高齡者互動設計上。中心並與中華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會合作,編有《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同時舉辦「全國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產品/服務創意設計競賽」。此外,中心也辦有「老人福祉科技跨領域產業學程」,以培養跨領域人才為出發點,經由基礎課程與各類體驗、產業認識活動,提升不同系所學生對高齡化社會需求的意識,探索其專業所帶來的應用與研發之可能性。最後,延伸到產學合作的部分,將其發想商品化,從而達到科技與人文的實用性結合。

老人福祉科技中心其中⼀一樣已經投入商品化的發想,名為「聰明居家:以床為中心」。徐業良說,由醫療統計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老年人約有百分之六十三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因此,「床」對年長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家具。而這個家具的核心功能就是「休息」。「若是有⼀一張床,他有各式各樣測量的功能,但躺起來不舒服,那麼⼀一切都免談。」徐業良說。因此,儘管有各式各樣高科技的探測器,比如很久沒有動作,或在指定的時間帶內床上沒有人體反應存在,就會自動聯絡親屬的感測器,但此設備卻仍相當講求舒適性。畢竟,沒有舒適,就沒有使用,而沒有使用,也就沒有需求。

除了舒適性之外,徐業良也考慮到經濟層面的問題。他指出,遠雄企業有個相當不錯的構想,即針對年長者的全屋設計。然而,這種以「空間」為中心的改造,勢必需要重新裝潢或購買整間房子,但若以「家具」為中心的改造,那麼只要買⼀一張新的床。無論在成本或可行性上,顯然都要來得更為平易近人。最後,徐業良提出⼀一個相當重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5

Page 8: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要的觀點:「高科技不是問題,如何隱藏它才是重點。」而技術的含量若是過高,導致非專業者難以操作,那麼和沒有功能是⼀一樣的。「More   Fun   than   FuncDons」徐業良說。而從他詳盡的介紹與耀眼的成果來看,這樣的理念無疑是相當成功的!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6

Page 9: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

NOTE

Page 10: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

NOTE

Page 11: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Page 12: 臺灣社會2025~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確定版)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  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所)共同主持人    王秀槐    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康仕仲    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專案助理      葉湘如、李睿騰、彭靖文、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2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主任                    (臺大智活中心)共同主持人執行長                康仕仲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教學評量        王秀槐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        邱佳慧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專案助理      葉湘如、張喬惠、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