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主主主主主主主 主主主 主主主主http://www.ld.nbcom.net 主主主主[email protected] 主主主主13505740242 0574 810 76047 主主主主主 主 主 主 主主 2006 主主主主主主主主主 主主主主 ()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个人主页: ld.nbcom 电子邮件: ldyuwen@nbip

  • Upload
    dacey

  • View
    188

  • Download
    13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2006 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 (浙江版). 专题内容: 古 代 诗 歌 鉴赏.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个人主页: http://www.ld.nbcom.net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13505740242 ( 0574 ) 81076047. 2006 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 (浙江版). 考试说明 (古代诗歌) : 1 、文学作品 形象 、 语言 和 表达技巧 的鉴赏。 2 、文章 思想内容 和 作者观点态度 的评价。.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个人主页: http://www.ld.nbcom.net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13505740242 ( 0574 ) 81076047

专题内容: 古 代 诗 歌 鉴赏

2006 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浙江版)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 资料下载: 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考试说明(古代诗歌): 1 、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2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2006 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浙江版)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 资料下载: 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细分考点(五个方面):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5 、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2006 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浙江版)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 资料下载: 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归类: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 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 偏重抒情的诗歌主要指抒情主人公形象; 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或物象。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 资料下载: 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A 、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例如:( 2004 年高考江苏卷第 16 题)

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 资料下载: 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B 、偏重抒情的诗歌主要指抒情主人公形象; 例如:( 2005 年高考重庆卷第 15 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C 、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诗中可见多种景物)。例如:( 2005 年高考全国卷Ⅰ第 12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1999 年全国卷第 8 、 9 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C 、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诗的标题一般就是所吟咏之物)。例如:( 2000 年春季北京、安徽卷)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1994 年全国卷第 10 题) 菊花 元缜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考点与高考试题( 2002 年及以后): 1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例:( 2005 年高考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目:这两首诗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考点与高考试题( 2002 年及以后): 1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例如:( 2006 年高考浙江样卷) 真州绝句五首(其四)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题目: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意境创造上的特点。

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意境:诗人通过组合的意象营造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空灵的。

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础。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1 、触景生情 春城洛阳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写寄居洛阳的诗人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听到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即触“笛声”而生“故园情”。李白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诗的意境所在。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2 、寓情于景 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 此词写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此词的意境所在。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3、以景托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的“边愁”,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意境壮阔而悲凉。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4 、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5 、景略情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二、揣摩意象中隐含的作者情感。 分析诗歌标题。 抓关键词、关键句。 借用选文后的注解。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三、形成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 1 、运用什么手法, 2 、抓住什么意象, (形成和谐画面,) 3、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

4 、表达什么情感。

四、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孤寂、凄凉、幽静、恬淡、空灵等

考点与高考试题( 2002 年及以后): 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例:( 2005 年高考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题目:本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无华。 【考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与作品的风格联系在一起。 【复习方略】要对学过的诗人、词人的艺术风格进行大致的归类,并结合具体的作品来理解:如自然、质朴、平淡、工丽、委婉、流转、直率、奔放、雄奇、雄浑、沉郁、清幽、风趣等。

考点与高考试题( 2002 年及以后):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例:( 2005 年高考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谋篇布局 本诗中“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005 年高考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参考答案】本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后一句离情入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使诗情得到升华。 【考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其实质涉及整首诗歌的谋篇布局,谋篇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形式。 【复习方略】考生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谋篇布局:开头的不同形式、层次和层次间的连接、结尾的不同形式。本题的实质考查结尾的方式之一——“以写景作结”。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2.营造意境 解释本诗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参考答案】本诗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复习方略】写作诗词要注意创造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领会意境,意境是诗词必不可少的,但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诗词中有不同的形式。考生要了解下面的这些形式: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分列、景略情在、借事明理、托物言志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3.运用修辞 对本诗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005 年高考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答案】本诗第三联运用夸张(衬托)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考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其实质涉及诗歌的修辞手段。诗歌往往借助一些修辞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复习方略】考生要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省略、倒装、互文、借代、双关、比喻、夸张、对偶、衬托、重叠和反复、连珠和连环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4.化用典故 前人在评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 年高考全国试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复习方略】用典,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应用。对用典的考查,一般不会超过考生学习的内容,考生只要熟悉自己学过的文学、历史知识,一般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考生要了解诗词中用典的不同形式: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明用历史故事、暗用历史故事。

考点与高考试题( 2002 年及以后):4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例:( 2004 年高考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题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诗歌的思想内容针对作品表现生活的不同方面而言,一般可分为抒情、说理、言志三类;无论抒情、说理、言志,这情、这理、这志到底是什么。 目前,高考诗歌试题选材的思想内容基本以“抒情”为主,2005 年春夏季高考共 18道试题,全部为抒情诗。虽同为抒情诗,“情”有性质上的不同,不同诗歌抒发的不同感情,应该是具体的,应该是属于“这一首诗”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一种感情(亲情);“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马致远《汉宫秋》),是一种感情(恋情);“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是一种感情(友情);“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一种感情(爱国情);“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是一种感情(热爱自然之情)……我们正面对的这首诗歌,抒发的情感属于哪一种?考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 1.写人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04 年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此诗中的“征人”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一、二句),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三、四句)。即: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可见,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 2.叙事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 3.绘景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2005 年高考全国卷Ⅰ)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作为一首“绘景”诗,此诗属于最为基本的范式,重在描绘实景。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人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 4.状物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4 年高考北京卷)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设置不恰当的选项是 A。这是一首言志诗,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自己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梅格,坚持保持自己的节操。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 5.咏史 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 ,讽刺了 ;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 的感慨。( 2003年春季上海卷) 甲 乙 过华清宫(唐)杜牧 题华清宫(宋)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甲诗是通过描述送荔枝一事,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兴废、更替)的感慨。

考点与高考试题( 2002 年及以后):5 、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 2004 年高考北京卷)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题目: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考点与高考试题( 2002年及以后):5 、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 2004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考点与高考试题( 2002年及以后):5 、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 2005年高考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题目: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复习方略: 1 、逐一落实考点 五个考点,细分为 14 个知识点。 2 、多做高考真题 2000年以来,各省市共有 48道试题。

3 、归纳知识体系 如创造意境的方法——触景生情、寓情于 景、以景托情、情景分列、景略情在。 4 、构建答题模式 如运用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 1.读“题”读“文”,抓住意象,整体感知,确定思想内容。 2.读“题”读“文”,瞻前顾后,抓住设问,明确考查方向。 3.把握“要点”,慎重答题,默读“答案”,做到简洁规范。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 资料下载: 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个人主页: http://www.ld.nbcom.net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13505740242 ( 0574 ) 81076047

谢谢各位同学的参与合作!谢谢各位老师的莅临指导!